如何打乒乓球 - 探索旋转球

如何打乒乓球 - 探索旋转球

一、怎样打乒乓球——关于旋转球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赵山河[1](2022)在《关于乒乓球项目化的创新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从乒乓球项目化的实践与探究进行阐述说明。在体育练习中,乒乓球占据了关键的地位,因此在实际开展中需要始终坚守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服务于学生持续发展三项基本原则。当前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教育事业也在积极的创新改革,由此公共体育课程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因此需要全面优化项目化教学,探索全新的方式。项目化教学已经成为很多学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根本形式,同时还可以彰显出"教、学、做"合一的发展理念,全面彰显出教育的特色,深化乒乓球的项目化教学质量。

刘妍虹[2](2021)在《乒乓球运动中球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解释乒乓球运动状态变化的动力学特征,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有效把握各项技术在具体运用中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提升技术运用的合理性,也有利于教员们研发新技术,从而帮助运动员快速提高运动水平。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跨学科研究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乒乓球运动中球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动力学特征并结合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对不同技术的合理运用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结论:(1)上旋球在上升期时,Mugnus力对球体水平方向平动有一定的推进作用,而在下降期Mugnus力对球体水平方向的平动则是阻碍作用;整个飞行过程中,Mugnus力对球体的下落起着加速作用(下旋球则相反)。由于粘滞力的作用,球在脱板后直至碰对方球台前,球的旋转速度持续逐步下降。(2)球与球拍发生碰撞时,碰撞点的相对速度越大,它们之间产生的作用力也会越大。即球与球拍碰撞时沿球面碰撞点切面方向的合速度值越大,球受到拍面的摩擦力相对也越大;球与球拍碰撞时沿碰撞点垂直拍面方向的合速度值越大,球受到拍面的正碰力相对越大。摩擦力的大小决定着球心沿摩擦力方向的法向平动速度变化的大小,正碰力的大小则决定着球心沿垂直拍面方向反弹速度变化的大小。(3)摩擦力是作用于球体表面的力,作用于表面的摩擦力越大,则力矩越大,其对球的旋转变化的作用也相对越大。在挥拍速度相近的情况下,击球时撞击成份越少(在合理的范围内),击球时的力矩相对越大,球也相对越转。(4)在同一时期击球,以相同的拍型和挥拍速度回击不同旋转的来球时,碰撞的合速度方向有较大差异;在不同时期击球,相同的拍型和挥拍速度回击相同旋转的来球时,碰撞时的合速度方向也有较大差异。(5)下降期搓球时球反弹的方向相对上升期搓球更趋向于向前向下,上升期搓球最终使球反弹的合速度水平向前的分量值明显会小于下降期的合速度水平向前的分量值。由此,在拍面角度相近的情况下,上升期搓球相对“不易吃转”,且下降期搓球要搓出与上升期相近旋转的球时,球向前的飞行距离会相对偏长。(6)上升期前倾球拍的形式进行反拉时,挥拍速度在适度范围内无论如何是变大还是变小,其击球后球的脱板初速度的方向基本变化不大,均为向前为主稍带向上,此方向上球的合速度或大或小球都相对较容易回落至对方台面;而在下降期反拉时,因需要适度降低拍型的前倾度,此时挥拍速度过慢必然击球质量较低,而挥拍速度过快则容易拉球出界。(7)在回击相同转速的高吊弧圈球和前冲弧圈球时,高吊弧圈球的旋感会明显高于前冲弧圈球。(8)在上升期进行反手台内拧相对更能使球获得向上的反弹趋势,若是不避开最强旋转区的情况下,拍面前倾时球拍的挥拍速度不能小于球面的线速度,否则击球必然下网。建议:(1)下降期进行回搓下旋来球时拍面的角度需更后仰,否则相对容易搓球下网。搓下旋摆短球时应尽量在上升期搓球,上升期搓球在加转的同时还能相对将球搓得更短。若错过了时机,在下降期搓球时,应适度加大拍面的后仰角度。(2)拉上旋球时,挥拍方向应多向前;拉下旋来球时,挥拍方向应多向上。若要使拉下旋球时球的脱拍方向与拉上旋球相近,可适当减小拍面的前倾角度,且要适度多向上方挥拍。(3)反拉弧圈球时应尽量在上升期进行击球,此时球的运动方向主动靠近球拍运动方向时更好合力,此时拍面可充分前倾,且能降低球“打漏”的概率。若是错过了上升期,被迫在下降期接球(尤其是下降后期),此时不宜发力过大,可适度减少拍面的前倾角度并适当增加向前的撞击进行回击。(4)针对旋转强烈的球,拧台内下旋来球时尽量在上升期击球,若来球的下旋极为强烈,还应主动避开下旋球的最强旋转区,可将击球点选择球的侧面,从侧面向前上方摩擦不仅可以使球有向前的动力,还能有效避开旋转最强区。

李思奇[3](2021)在《乒乓球落点检测及擦边感知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为提高乒乓球球员的训练水平,增强球员的落点意识和控球能力,同时客观地解决擦边球难以判罚的问题,本文设计一种乒乓球落点检测和擦边感知系统,既可以辅助乒乓球球员训练,也可以帮助裁判对比赛进行快速、客观判罚。针对乒乓球球员落点意识的辅助训练这一应用场景,首先利用双目摄像机获取乒乓球运动的视频,然后将背景差分法和乒乓球的颜色、形状特征结合来识别定位到运动中的乒乓球,再通过动态窗缩小搜索范围,实时跟踪乒乓球的飞行轨迹,经过实验证明,本文设计的乒乓球识别与实时跟踪方法可以克服背景差分法对光照变化敏感的问题,将乒乓球的三维落点和轨迹再现,为训练提供参考,而且相比于全图搜索,利用动态窗跟踪乒乓球轨迹可以有效减少计算时间。其次,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乒乓球的运动模型,由于有旋转的乒乓球运动模型是非线性的,因此本文使用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来预测乒乓球的飞行轨迹和落点,本文对上旋球和下旋球进行多次轨迹预测实验,平均滤波时间1.202s,预测误差不超过20mm。针对比赛中经常出现难以界定的擦边球这一问题,本文根据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原理,设计一种能够自供电的薄膜压力传感器来感知乒乓球擦边情况,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传感器进行静电场分析,并设计检测电路和上位机软件,搭建实验平台。实验验证本文设计的传感器可以将压力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检测电路传输给上位机,当乒乓球落在薄膜压力传感器上时,裁判员可以从上位机界面了解到来球擦侧边,从而进行客观地判罚。本文可以在不改变乒乓球及比赛器材、不影响乒乓球运动轨迹的前提下实现擦边球的感知,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正。

刘凌鸿[4](2020)在《乒乓球女子双打技战术特征及其训练研究》文中认为女子乒乓球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优势项目,近年来日本乒乓球年轻选手的强势崛起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韩国、德国等第二阵营的冲击,加剧了“大球时代”的竞争。乒乓球项目团体赛制将双打由第三场改为第一场,体现出双打在团体比赛中的地位。中国要想继续保持世界乒坛霸主地位,就必须重视双打技战术的配合和训练。本研究运用多学科技战术特征的研究成果,对乒乓球女子双打项目技战术特征、技战术训练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女双项目战术运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论阐述与实证调研,为女双技战术训练及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结论如下:1.乒乓球女子双打技术与战术既对立又统一,专项技术表现出打法类型互补性、技术组合断续性、技术表现侵略性、配对技术独特性、技术作战立体性、走位衔接随机性的特征。2.专项战术表现出战术组合多样性、战术行动默契性;面对不同类型打法配对战术运用的针对性、不同战局下战术运用的灵活性、及不同比分下战术运用的有效性体现出女双战术运用的合理性特征。3.从训练安排、训练内容、技术细节、技术主导、心理训练的角度出发,确立乒乓球女双运动员技战术训练指导思想;将训练内容划分为:前四板技术训练、相持段技术训练、步法移动训练、战术配合训练、参赛心理训练,以高度契合的训练内容为基础,以竞赛需求的心理训练为辅助。4.将训练方法划分为:陪同训练法、多球训练法、记分训练法、模拟训练法、赛练结合法,以精益求精的技术细节为核心,以高质量的前四板技术为主导。5.以长期科学的训练安排为前提,将训练周期划分为:训练准备期、训练提高期、状态激发期三个阶段,各阶段训练任务、内容、负荷强度有所不同。此安排符合运动训练学的原理,符合乒乓球发展动态,更符合乒乓球女子双打运动员的身心发展和竞技能力水平。

高岩[5](2020)在《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差异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对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差异进行初步的探索,分析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砂板乒乓球运动有兴趣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弥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并推动该运动的发展。本研究从多视角对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之间的差异进行理论整理和分析,为砂板乒乓球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收集并整理相关研究文献,前往“全国砂板超级联赛”现场;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之间的差异关系运用访谈法,对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相关权威人士开展深入访谈,收集更多砂板领域相关信息。本研究对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两者之间区别进行选取,分析了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之间的差异性,对器材、基本技术、战术、赛事、规则及五大竞技要素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探索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两种球拍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区别。为运动员在从事两种不同球拍运动时提供解决问题性的意见做出理论参考。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相比,降低了操作难度,球拍成本,以及市场操作和运作。该项目娱乐性较强,对此吸引了很多对砂板乒乓球有兴趣的运动员和爱好者,积极的参加砂板比赛,而且对比赛的胜负也充满强烈的欲望,为此也开启了砂板乒乓球运动的新篇章。砂板乒乓球特点在于技术要求较低、易上手,击球回合数多,因此提高了运动观赏性,而且砂板乒乓球在规则方面与传统乒乓球相比较为新颖,每局15分制以及在比赛中参赛者只能使用主办方所提供球拍,这使得比赛更加具有公平性,基于这些特点,砂板乒乓球爱好者也在逐渐增多。从锻炼价值和其他价值来看,砂板乒乓球要比传统乒乓球更具有优势,该运动项目具有较好的娱乐、锻炼、及商业价值,是老少皆宜,全面健身不可缺少的一种运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项运动中来,使其成为娱乐交友锻炼身体的新运动。

汪仁煌[6](2019)在《改善农村自我伤害行为留守青少年社交回避的个案社会工作服务 ——以湖北省咸丰县M村为例》文中认为城乡发展与变革下的当代农村留守青少年,基于特定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是包括自我伤害行为、社交回避在内的许多问题的易发和多发群体,其许多问题并非孤立甚至存在并发。本研究在考量专业可行性和条件限制性的基础上,根据自我伤害行为和社交回避的各自特点,结合二者之间的关系,选择具有自我伤害行为的农村留守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其社交回避为研究目标,通过目标群体社交回避的改善,对进一步改变研究对象的自我伤害行为产生积极作用。本研究者在驻村专业实习的基础上,联系所学专业知识和所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个人所思考,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M村的留守青少年进行筛选,并对M村自我伤害行为留守青少年的社交回避进行了简要的现状总结与分析,运用实验法对个案工作的效果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M村自我伤害行为留守青少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回避,其社交回避情况可能较M村非自我伤害行为留守青少年的社交回避情况更为严重。本研究选取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方法,以人本主义理论为主要指导,借鉴心理咨询中的人本主义疗法,吸收其他可操作的社工实务技巧,针对研究对象的详细情况设计与开展具体服务,服务效果较为理想。在完成个案社会工作服务后,本研究者以研究的实际情况为启发,综合性的提出了一些针对本研究的总结、反思与建议。本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介绍研究的设计,包括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介绍M村自我伤害行为留守青少年的社交回避现状。第四章主要介绍个案工作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案主信息的收集、整理和预估。第五章是本研究的核心章节,主要介绍个案工作的实务过程,包括八次介入过程摘录和评估工作等。第一次介入和第二次介入的主要内容是与案主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关系,进一步了解案主的社交回避现状,核对、收集和整理案主各方面的信息;第三次至第七次介入则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真诚一致、无条件的关注和共情等方法,改变案主原有的自我概念,提高案主自我评价水平,使案主更加自信的接纳自己,进而培养新的社交动机,达到改善社交回避的目的;第八次介入主要内容为处理案主离别情绪和完成结案相关事宜。评估则指从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两个方面对个案社会工作服务综合效果进行检验。第六章主要介绍针对本研究的总结、反思和建议。此章节对本研究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简要总结,从个案社会工作准备阶段、服务实施阶段和评估阶段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一些建议。

陈琳[7](2019)在《砂板乒乓球竞技要素与制胜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对砂板乒乓球竞技要素与制胜因素规律的探索,分析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所有对砂板乒乓球运动有兴趣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弥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并推动该运动的发展。本研究对乒乓球运动中,关于已有竞技要素与制胜因素的理论进行整理和分析,为砂板乒乓球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相关研究文献,并前往“中国第二届砂板乒乓球锦标赛”现场,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砂板运动员竞技要素与制胜因素的关系,运用访谈法,对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相关权威人士开展深入访谈,收集更多砂板相关领域信息。本研究对砂板乒乓球竞技要素与制胜因素进行选取,分析了竞技要素与制胜因素的重要性,对不同握拍方式、不同打法类型、不同专业经历运动员进行了分析。探索了竞技要素与制胜因素的因素间关系,同时了解到影响砂板乒乓球运动的其他因素。砂板乒乓球竞技要素:落点、速度、力量、弧线、旋转;砂板乒乓球制胜因素:准、变、攻、稳、快、狠、低、转。落点是该运动最重要的竞技要素,“转”这一制胜因素在该运动中非常不重要。直握方式运动员更加要求速度。削球或削攻类打法不同于其他打法的砂板运动员,他们更注重“稳、变、准”。有过专业经历的运动员对“准、变、攻”较为看重,而没有过专业经历的运动员对“准、攻、稳”较为看重。除本研究中影响砂板乒乓球运动的因素外,节奏、稳定性、球性掌握、基本功、体能、心理素质、技战术、了解对手等因素,作为影响砂板乒乓球的其他因素而被一致认同。砂板乒乓球运动中,每一个竞技要素的出现都由一板球的击打而产生。每一个制胜因素都不是独立作为一种技术风格而在砂板乒乓球运动员身上所体现。结合砂板乒乓球运动员个人风格与特点,最终形成专属于某种类型或某打法甚至某个人专属的制胜因素特点。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将身体素质、心理因素、技战术等因素充分考虑。

戴亮亮[8](2018)在《基于视觉的乒乓球及击球人识别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乒乓球机器人视觉系统所包含的视觉测量与实时定位、乒乓球飞行建模及轨迹预测、回球策略与击球规划等关键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并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的乒乓球机器人视觉系统,在实现乒乓球回击的同时,能够利用手势信息确定击球人的身份,其关键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实时视觉的乒乓球快速识别与跟踪。针对现有基于颜色分析的乒乓球识别方法鲁棒性较低这一现象,提出了基于RGB与HSV的融合颜色模型下的乒乓球快速识别算法。并且提出特定的感兴趣区域算法,以局部图像处理代替全局图像处理,提高视觉跟踪的实时性。实验证明,利用该方法对乒乓球进行跟踪定位,误差小于20mm,算法处理时间小于10ms,满足实际乒乓球击打的需要。2.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完善的回球预测策略。在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和碰撞分析、建模后,利用初速度反馈调节算法预测乒乓球的飞行轨迹。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击球点、球拍姿态、挥拍速度等击球参数的筛选方法。最终结合工业六轴机械手臂,完成了乒乓球接球动作。3.探索了击球人手势身份识别的可行性。击球人手势的识别有利于轨迹预测、机器人控制、系统认证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双向门限循环网络的生物识别框架。能够通过分析人体骨节位置信息的变化,有效的对击球人手势进行识别。此外,探讨了基于动态手势的生物识别的可行性,利用不同人在做手势动作的过程中存在的由于行为习惯导致的差异性,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研究证明,基于动态手势的击球人身份识别是可行的,并在采集到的60人动态手势数据集中,所提出的生物识别框架的手势识别性能达到了100%,平均身份识别性能达到了96.96%。

郭振方[9](2018)在《身体现象学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体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学校针对体育课程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层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对现阶段(2000-2017)研究成果计量可视化分析取得:首先,学校体育研究成果总计4919篇,可见显着成效;其次,研究内容多为体育教学发展现状、体育教学改革趋势、体育教学模式探索等层面。体育教学研究路径多为自上而下,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却被忽视,未了解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有怎样的体验。为此,基于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授课对象——学生体验的关注,探讨身体现象学对教学认识论指导与完善等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者选择以身体现象学为理论指导,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的体验进行研究。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乒乓球普修课)进行了16周32学时的观察,针对本研究的主体设置了访谈和观察提纲。研究者以身体现象现学理论为依据,描述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客观体验”、“身心体验”、“互动体验”、“对体育课程学习的体验”,将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研究认为:一、学生思想观念层面:知识与身体存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忽视人文精神,忽视学生体验的现象依然存在。重技能、轻体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学生客观身体层面:学生对于时空的体验,表现在对客观乒乓球场地,即乒乓球馆的体验和身体空间的体验。场馆面积的大小,场馆的布置、场馆光线都会对学生体验产生影响。三、学生主观心理层面:学生在身心体验普遍是较为轻松的,轻松感的产生与学生自身的运动基础有所关联。乒乓球课程运动强度相比其他项目较小,也是学生在选课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四、现学生更倾向性格和善、运动技能水平相当、志趣相投的同伴作为搭档,其中性别也会影响搭档的选择,学生普遍不会选择异性作为搭档。此外,除了自己的搭档外,与其他同学的情感交流较少,甚至陌生、无印象。与教师的交流体验较为积极,青年教师的授课方式较符合大学生对课堂的期待。五、学生课程学习层面: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体验,学生渴望课堂创新,学与做之间的偏颇是学生所困惑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学习动力消退,无继续学习的动机。最后,由于考试机制,学生选课往往避重就轻,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

利媛媛[10](2017)在《乒乓球运动的审美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乒乓球运动是在群众运动中开展最为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这与该项目自身存在的美是分不开的。以乒乓球运动的审美特征为切入点,挖掘出乒乓球运动中所含有的审美特征,并借助体育美学理论为观看乒乓球运动的观众开启一个美学视角去享受乒乓球运动所带来的美,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对乒乓球的鉴赏能力。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对乒乓球运动的美的阐释、乒乓球运动的审美类型、乒乓球运动所具有的体育美学的共性美以及乒乓球运动的特性美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在乒乓球技术美中的旋转美、落点美、弧线美、力量美以及速度美这几个方面所具有的美较突出。并从审美的视角与乒乓球教学或训练相结合,需要教师或教练员提高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从情感出发引导学生或运动员认识与感受美,学生和运动员也要养成体育美学基本理论、运动科学知识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领会乒乓球的审美价值,并彰显乒乓球审美的价值。

二、怎样打乒乓球——关于旋转球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打乒乓球——关于旋转球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乒乓球项目化的创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乒乓球运动项目有何不同———小球不小
    1.1、广泛性
    1.2、安全性
    1.3、娱乐性
    1.4、实用性
2、乒乓球项目化教学阐述
3、乒乓球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3.2、身体素质训练缺乏
    3.3、理论知识学习不到位
4、乒乓球教学实践措施探析
    4.1、加强学生课外管理
    4.2、乒乓球相关技术的教学创新
    4.3、加强乒乓球步法教学技巧
    4.4、乒乓球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
5、乒乓球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的创新方案
    5.1、初次课程
    5.2、中期课程
    5.3、后期课程
    5.4、最后考核
6、结语

(2)乒乓球运动中球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乒乓球在飞行过程中的受力及其运行状态变化特征分析
        1.3.3 球与球台碰撞后的反弹特征分析
        1.3.4 球与球拍碰撞后的反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3.5 击球的旋转与速度的相对关系
        1.3.6 结合力学原理和乒乓球运动特征对不同技术的合理运用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2 专家访谈法
    2.3 跨学科研究法
    2.4 归纳演绎法
3 乒乓球运动中球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应用分析
    3.1 球体在飞行过程中的受力及其运动状态变化特征分析
    3.2 球体在碰撞过程中的受力及其运动状态变化特征分析
        3.2.1 乒乓球反弹后飞行阶段及其与拍面碰撞角度分析
        3.2.2 球与拍碰撞点的相对速度及其受力特征分析
        3.2.3 碰撞过程中球的平动量与转动量的相互转换分析
        3.2.4 转动定律在乒乓球中的运用分析
    3.3 球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动力学特征在不同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3.3.1 球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动力学特征在搓球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3.3.1.1 上升期与下降期搓球的拍面角度对比分析
        3.3.1.2 上升期和下降期搓球碰撞点的受力及球的反弹特征分析
        3.3.1.3 小结
        3.3.2 球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动力学特征在拉球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3.3.2.1 拉上旋球与下旋球的拍形与挥拍方向对比分析
        3.3.2.2 上升期和下降期拉球碰撞点的受力及球的反弹特征分析
        3.3.2.3 小结
        3.3.3 球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动力学特征在反拉弧圈球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3.3.3.1 上升期与下降期反拉弧圈球时拍面角度的对比分析
        3.3.3.2 上升期和下降期反拉弧圈球碰撞点受力及球的反弹特征分析
        3.3.3.3 小结
        3.3.4 前冲弧圈球与高吊弧圈球的转速与旋感对比
        3.3.5 球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动力学特征在反手台内拧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3.3.5.1 反手台内拧下旋来球碰撞点的受力及球的反弹特征分析
        3.3.5.2 小结
4 结论与建议以及不足与展望
    4.1 结论
    4.2 建议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乒乓球落点检测及擦边感知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乒乓球辅助训练和裁判的研究现状
        1.2.2 双目视觉的研究现状
        1.2.3 薄膜压力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双目视觉系统的研究
    2.1 双目视觉的工作原理
    2.2 双目视觉的工作原理
        2.2.1 双目摄像机成像原理
        2.2.2 三维测量原理
    2.3 成像模型坐标系及转换关系
    2.4 双目摄像机标定及校正
        2.4.1 双目相机参数标定
        2.4.2 双目校正
        2.4.3 立体匹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乒乓球的识别与实时跟踪
    3.1 运动目标检测的方法
    3.2 乒乓球目标区域识别
        3.2.1 颜色空间转换
        3.2.2 基于背景差分法的运动目标识别
        3.2.3 形态学操作
        3.2.4 快速形状获取
    3.3 乒乓球的实时跟踪
        3.3.1 乒乓球质心定位
        3.3.2 动态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旋转乒乓球的建模和轨迹预测
    4.1 乒乓球的运动特征
    4.2 乒乓球的受力分析和建模
        4.2.1 乒乓球的受力分析
        4.2.2 乒乓球运动模型的建立
    4.3 乒乓球轨迹预测算法
        4.3.1 非线性卡尔曼滤波
        4.3.2 无迹卡尔曼滤波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乒乓球擦边感知系统的设计
    5.1 薄膜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及设计思路
        5.1.1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原理
        5.1.2 薄膜压力传感器的物理模型
        5.1.3 有限元分析
    5.2 薄膜压力传感器的制备
    5.3 实验平台的搭建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乒乓球女子双打技战术特征及其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乒乓球运动在竞技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1.1.2 乒乓球双打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1.3 技战术在乒乓球双打中的实践需要
        1.1.4 训练优化是乒乓球女双项目技战术突破的保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录像观察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个案研究法
3 技战术特征释义
    3.1 技术特征
        3.1.1 技术的合理性
        3.1.2 技术的实效性
        3.1.3 技术的系统性
        3.1.4 技术的依赖性
        3.1.5 技术的动态性
        3.1.6 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3.2 战术特征
        3.2.1 战术的正确性
        3.2.2 战术的基础性
        3.2.3 战术的复杂性
        3.2.4 战术的针对性
        3.2.5 战术的灵活性
        3.2.6 战术的有效性
        3.2.7 战术的目的性
    3.3 技战术特征的内在联系
4 乒乓球女子双打专项技战术特征
    4.1 乒乓球女子双打专项技术特征
        4.1.1 打法类型互补性
        4.1.2 技术组合断续性
        4.1.3 技术表现侵略性
        4.1.4 配对技术独特性
        4.1.5 技术作战立体性
        4.1.6 走位衔接随机性
    4.2 乒乓球女子双打专项战术特征
        4.2.1 战术组合多样性
        4.2.2 战术行动默契性
        4.2.3 战术运用合理性
    4.3 乒乓球女子双打技战术综合表现特征
5 乒乓球女子双打运动员技战术训练优化
    5.1 乒乓球女双运动员训练指导思想
        5.1.1 以长期科学的训练安排为前提
        5.1.2 以高度契合的训练内容为基础
        5.1.3 以精益求精的技术细节为核心
        5.1.4 以高质量的前四板技术为主导
        5.1.5 以竞赛需求的心理训练为辅助
    5.2 乒乓球女双运动员训练内容
        5.2.1 前四板技术训练
        5.2.2 相持段技术训练
        5.2.3 步法移动训练
        5.2.4 战术配合训练
        5.2.5 参赛心理训练
    5.3 乒乓球女双运动员训练方法
        5.3.1 陪同训练法
        5.3.2 多球训练法
        5.3.3 记分训练法
        5.3.4 模拟训练法
        5.3.5 赛练结合法
    5.4 乒乓球女双运动员训练安排
        5.4.1 训练周期划分
        5.4.2 负荷强度特点
        5.4.3 周期训练任务
6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差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乒乓球运动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1.2 砂板乒乓球运动的兴起
    1.3 良好的群众基础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相关研究综述
    3.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3 相关概念界定
        3.3.1 砂板乒乓球
        3.3.2 传统乒乓球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访谈法
        4.2.4 数理统计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器材差异分析
    5.2 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技术差异分析
    5.3 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战术差异分析
    5.4 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竞赛规则差异分析
    5.5 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赛事设置差异分析
    5.6 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比赛用球差异分析
    5.7 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五大竞技要素差异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附件二

(6)改善农村自我伤害行为留守青少年社交回避的个案社会工作服务 ——以湖北省咸丰县M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社交回避
        2、自我伤害行为
        3、农村留守青少年
        4、个案社会工作
        (二)相关研究回顾
        1、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2、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三)文献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参与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实验法
    三、研究工具
        (一)儿童社交焦虑量表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
        (三)农村自我伤害行为青少年社交回避问卷
    四、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
        (二)人本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社交回避
第三章 M村自我伤害行为留守青少年社交回避现状
    一、M村自我伤害行为留守青少年基本情况
        (一)留守情况
        (二)自我伤害行为情况
        (三)亲子沟通情况
        (四)抚养人情况
    二、社交回避情况
第四章 个案介入前准备
    一、案主背景资料
    二、对案主进行预估
        (一)关于案主自身的评估
        1、社交回避情况
        2、自我伤害行为情况
        (二)关于案主家庭环境的评估
        (三)关于案主学校环境的评估
        (四)关于案主社区环境的评估
        (五)关于案主社会环境的评估
        (六)评估小结
第五章 个案社会工作服务实施过程
    一、制定服务目标和计划
    二、具体服务实施过程
        (一)服务实施初期
        1、第一次介入:专业关系的建立
        2、第二次介入:了解案主社交回避的现状
        (二)服务实施中期
        1、第三次介入:探索社交回避与案主自我概念间的联系
        2、第四次介入:探索案主父母、抚养人对其社交回避的影响
        3、第五次介入:帮助案主重新认识自我
        4、第六次介入:与案主交流社交过程中的情境
        (三)服务实施后期
        1、第七次介入:进一步提升案主自我接纳的程度
        2、第八次介入:结案
    三、评估
        (一)过程评估
        1、社工评估
        (1)对案主表现的评估
        (2)对社工自身的评估
        2、案主自评
        (二)结果评估
        1、量表测量评估
        2、相关人员评估
第六章 总结、反思与建议
    一、总结
    二、反思
        (一)关于准备阶段的反思
        (二)关于实施阶段的反思
        (三)关于评估阶段的反思
    三、建议
        (一)强化自身主体意识,聚焦个体自我评价提高
        (二)优化家庭沟通机制,注重家庭成员心理建设
        (三)转变学校办学理念,推进学校社会工作发展
        (四)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砂板乒乓球竞技要素与制胜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1 关于竞技制胜规律的相关研究
        2.1.2 关于乒乓球竞技要素与制胜因素的相关研究
        2.1.3 关于砂板乒乓球的相关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砂板乒乓球
        2.3.2 乒乓球竞技要素
        2.3.3 乒乓球制胜因素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砂板乒乓球竞技要素的确定
        4.1.1 砂板乒乓球竞技要素的选取
        4.1.2 砂板乒乓球竞技要素重要性分析
        4.1.3 砂板乒乓球不同握拍方式的竞技要素分析
        4.1.4 砂板乒乓球不同打法类型的竞技要素分析
        4.1.5 砂板乒乓球不同专业经历运动员的竞技要素分析
        4.1.6 砂板乒乓球竞技要素关系分析
    4.2 砂板乒乓球制胜因素的确定
        4.2.1 砂板乒乓球制胜因素的选取
        4.2.2 砂板乒乓球制胜因素重要性分析
        4.2.3 砂板乒乓球不同握拍方式的制胜因素分析
        4.2.4 砂板乒乓球不同打法类型的制胜因素分析
        4.2.5 砂板乒乓球不同专业经历的制胜因素分析
        4.2.6 砂板乒乓球制胜因素关系分析
    4.3 砂板乒乓球竞技要素与制胜因素关系分析
        4.3.1 砂板乒乓球竞技要素与制胜因素相关分析
        4.3.2 不同握拍方式的砂板乒乓球竞技要素与制胜因素相关分析
        4.3.3 不同打法类型的砂板乒乓球竞技要素与制胜因素相关分析
        4.3.4 不同专业经历的砂板乒乓球竞技要素与制胜因素相关分析
    4.4 影响砂板乒乓球的其他因素
5.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致谢

(8)基于视觉的乒乓球及击球人识别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本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实时乒乓球机器人视觉系统总体设计
    2.1 基于双目视觉的回球位姿预测模块
        2.1.1 双目视觉系统结构设计
        2.1.2 回球参数获取过程
    2.2 基于Kinect的击球人手势身份识别模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融合颜色模型下乒乓球快速跟踪与定位
    3.1 融合颜色模型概述
        3.1.1 颜色模型简介
        3.1.2 基于融合颜色模型乒乓球分割原理
    3.2 场景中的乒乓球检测与跟踪
        3.2.1 乒乓球的检测与跟踪过程
        3.2.2 图像中的乒乓球提取与定位方法
        3.2.3 基于ROI技术的乒乓球实时跟踪
    3.3 基于OpenCV的相机标定和三维重建
        3.3.1 相机标定原理简介
        3.3.2 乒乓球三维位置重建
        3.3.3 坐标系转换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乒乓球轨迹预测及击球策略设计
    4.1 乒乓球运动模型概述
        4.1.1 飞行模型简介
        4.1.2 碰撞模型简介
    4.2 基于初状态反馈调节的轨迹预测
    4.3 击球策略的设计
        4.3.1 初始点、采样结束点和击球点的筛选
        4.3.2 球拍位姿的确定
        4.3.3 对挥拍速度的讨论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仿真结果分析
        4.4.2 机械臂击球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击球人手势身份识别
    5.1 手势身份识别概述
        5.1.1 手势识别简介
        5.1.2 基于动态手势的用户生物识别技术
        5.1.3 动作数据采集
    5.2 有效手势序列分割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手势分割
    5.3 基于改进DTW算法的手势身份识别
        5.3.1 动态时间规整算法
        5.3.2 最优路径下的融合模板
    5.4 基于双向门限循环网络的手势身份识别
        5.4.1 门限循环单元简介
        5.4.2 基于Bi-GRU的生物识别网络构建
        5.4.3 网络参数设置和训练细节
    5.5 实验分析
        5.5.1 手势识别
        5.5.2 基于手势的身份识别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身体现象学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揭示学生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的身心诉求
        1.1.2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引发的身体现象学理论思考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现象学
        1.4.2 身体现象学
        1.4.3 体验
        1.4.4 体育教学
        1.4.5 质性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径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外身体现象学的研究状况
        1.6.2 国内身体现象学的研究状况
        1.6.3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研究状况
        1.6.4 现有研究评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观察法
        2.1.4 归纳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客观体验
        3.1.1 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体验
        3.1.2 学生在场馆中时空体验
        3.1.3 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体验
    3.2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身心体验
        3.2.1 较为轻松的身体体验
        3.2.2 心理负面情绪的调适
    3.3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互动体验
        3.3.1 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体验
        3.3.2 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体验
    3.4 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体验
        3.4.1 学生对体育课程创新渴求的体验
        3.4.2 学生学习与产生效果的体验
        3.4.3 学生学习动力消退的体验
        3.4.4 课程学习避重就轻的无奈体验
    3.5 基于身体现象学对体育教学的审视与启示
        3.5.1 身体现象学对体育教学的审视
        3.5.2 身体现象学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乒乓球运动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美学的起源与发展
        1.2.2 体育美学的相关研究
        1.2.3 其他运动项目中对体育美学的研究
        1.2.4 乒乓球运动的起源、发展
        1.2.5 乒乓球运动中美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专家访谈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乒乓球运动的美学阐释
        3.1.1 文化视角下乒乓球运动的美学阐释
        3.1.2 生命美学视角下乒乓球运动的美学阐释
    3.2 乒乓球运动的审美类型
        3.2.1 乒乓球运动的美属于社会美的范畴
        3.2.2 乒乓球运动的美具有艺术美的特征
    3.3 乒乓球运动具有的体育美学的共性美
        3.3.1 形象性
        3.3.2 感染性
        3.3.3 社会功利性
        3.3.4 成绩表现性
        3.3.5 戏剧性
        3.3.4 悬念性
    3.4 乒乓球运动的特性美
        3.4.1 乒乓球运动的技术美
        3.4.2 乒乓球运动的战术美
        3.4.3 乒乓球运动中人文精神美
        3.4.4 乒乓球运动的服饰美
        3.4.5 乒乓球比赛的场地美
        3.4.6 从审美的角度看乒乓球比赛规则的变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怎样打乒乓球——关于旋转球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乒乓球项目化的创新思考[J]. 赵山河.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04)
  • [2]乒乓球运动中球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应用研究[D]. 刘妍虹.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3]乒乓球落点检测及擦边感知系统的研究[D]. 李思奇.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4]乒乓球女子双打技战术特征及其训练研究[D]. 刘凌鸿.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砂板乒乓球与传统乒乓球差异比较研究[D]. 高岩.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改善农村自我伤害行为留守青少年社交回避的个案社会工作服务 ——以湖北省咸丰县M村为例[D]. 汪仁煌.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7]砂板乒乓球竞技要素与制胜因素研究[D]. 陈琳.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基于视觉的乒乓球及击球人识别系统研究[D]. 戴亮亮. 安徽工业大学, 2018(01)
  • [9]身体现象学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体验研究[D]. 郭振方.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 [10]乒乓球运动的审美特征研究[D]. 利媛媛.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如何打乒乓球 - 探索旋转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