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抗菌纺织品的制备技术及应用前景

纳米抗菌纺织品的制备技术及应用前景

一、纳米抗菌纺织品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赵强,刘正江,马惠言,高晓平[1](2021)在《TiO2在织物功能整理中的应用机制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为满足人们对纺织品在功能性方面日益增多的要求,以不同整理剂制备的具有抗紫外线、杀菌和自清洁等功能的纺织品备受青睐。在众多无机功能整理剂中,TiO2因无毒价低、化学性质稳定和耐光腐蚀性好被广泛关注。TiO2对紫外线吸收能力强,在光照射下可生成光生空穴和表面活性中心。文章以TiO2的光吸收特性和能带结构为基础,分析TiO2使织物具有抗紫外线性能、抗菌性能、除甲醛性能、自清洁性能和隔热性能的机制,综述了近年来利用TiO2对织物进行功能性整理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TiO2在纺织品功能整理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高峰[2](2021)在《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水凝胶的网络构筑、性能调控及其在纺织品功能整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材料因其兼具不同组分在光、电、磁和催化等方面的独特性能,而在纺织、传感检测、催化、生物医药等领域备受青睐。目前,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材料被认为是极具吸引力的多相纳米结构。通过不同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的结合可实现杂化纳米材料宏观性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然而,通过简单物理包覆无机功能纳米颗粒所形成的杂化纳米水凝胶(HNGs)在水溶液中极易发生结构失稳现象,致使功能无机纳米颗粒脱离聚合物骨架进入水相。本研究主要针对聚合物/无机HNGs在水相介质中的结构与性能稳定性角度出发,以功能无机纳米颗粒Fe3O4和Ag为无机结构基元,温敏性单体N-乙烯基已内酰胺、季铵化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和季铵化壳聚糖为有机结构基元,基于反相细乳液体系,分别通过自由基聚合、电子转移再生活性种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GET ATRP)和生物大分子交联反应等三种方式构筑了无机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基体化学连接的聚合物/无机HNGs网络。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通过研究功能无机纳米颗粒的表面化学改性、聚合物/无机HNGs的网络构建、响应性能及药物装载释放行为调控机制。系统分析了基于自由基聚合所构建的多重响应性PNVCL/Fe3O4 HNGs的颗粒特征、响应机制及其对药物的装载控释行为;(2)探究了 AGET ATRP反应所构建的超顺磁和可降解阳离子型PQDMAEMA/Fe3O4 HNGs在水相中的结构稳定性、对BSA的装载和控释行为调控机制以及抗菌性能;(3)研究了生物大分子交联反应所构建的QCS/Ag HNGs的颗粒特征和表面化学性质。通过对HNGs 网络交联程度的调控,阐明了 HNGs水相结构稳定性和抗菌性能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分析比较了 HNGs不同组分的抗菌性能和细胞毒性;(4)通过接枝改性的方式将HNGs以化学键接的方式整理至棉织物表面,探究了整理后棉织物的抗菌效果和耐洗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甲基丙烯酸异氰基乙酯对Fe3O4 MNPs表面进行乙烯基官能化改性,通过自由基聚合构筑了具有多重响应性、无机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基体化学连接的PNVCL/Fe3O4 HNGs网络结构,提高了其在水相中的分散稳定性。HNGs网络中引入了含二硫键的交联剂,硫醇-二硫键交换反应在还原条件下裂解使得聚合物基体交联程度的降低,导致HNGs网络的降解。通过红外表征,证实了 HNGs网络与小分子药物5-FU间的氢键作用。调节5-FU分散液浓度、外部温度及还原条件可以有效实现HNGs网络对小分子药物的装载与控制释放。(2)通过AGETATRP反应构筑了无机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的超顺磁性阳离子型PQDMAEMA/Fe3O4 HNGs网络结构。相同温度下,随着pH值的增加,HNGs网络与BSA间的静电作用增强,HNGs网络对BSA的装载速率和最大装载量均有所增加。而在相同pH值条件下,BSA的装载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当温度进一步升高,由于氢键作用被削弱,装载量下降。在无还原剂存在情况下,BSA的释放速率和最大累积释放量随pH值的降低而增加。而与pH值相比,HNGs网络在还原剂存在下表现出更快的释放速率。(3)以二醛类化合物为交联剂,通过醛基与氨基间的席夫碱交联反应构筑了具有协同抗菌的QCS/Ag HNGs网络。通过调节交联剂的用量,可以改变HNGs网络的交联程度,继而调控HNGs在油相和水相中的粒径和形貌特征。通过对不同组分的抑菌率及抗菌动力学行为进行分析,阐明了不同组分下的抗菌机制,发现共混体系与杂化的纳米凝胶网络在较高浓度下均表现出良好的杀菌效果。然而,由于共混体系中氨基修饰的银纳米颗粒存在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QCS/Ag HNGs能够在良好杀菌浓度下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4)选取具有优异杀菌效果的QCS/Ag HNGs用于棉织物的接枝改性。经等离子体处理后,在棉织物表面引入了可反应性官能团(羧基),利用高温下羧基与氨基的酰胺化反应,实现了 QCS/Ag HNGs与棉织物的牢固化学键接。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成果对水相介质中具有良好结构和性能稳定性的多功能聚合物/无机HNGs的设计和网络构筑提供方法借鉴。此外,为具有特殊性能的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和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践基础。

吴楠,刘泽华,薛红茹,吴惠英,周燕,毕亦痴[3](2020)在《石墨烯材料在纺织面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石墨烯功能面料赋予了纺织品优良的性能,本文简介了石墨烯功能面料的市场及其应用前景,简述了目前石墨烯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对石墨烯面料的抗菌性、保暖性、防静电性、抗紫外、远红外辐射升温等性能进行了介绍并与传统纺织品进行了对比,突出石墨烯面料的特殊性能。今后,石墨烯纺织品将打破传统纺织品市场同质化现象,成为高端纺织品的引领者。

陈丹丹[4](2020)在《载银碳纳米管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纳米颗粒中纳米银有着优异的导电性、抗菌性能、光学性能和抗静电作用,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是纳米银的团聚现象很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纳米银的应用。将纳米银与碳纳米管进行复合,就能方便而有效的解决纳米银团聚的问题,通过两者复合,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不仅可以良好的控制纳米银的生长,通过控制纳米银粒径来改善纳米银团聚的问题,还可以增强复合物的光学和热学性能,产生复合材料新的其他性能与应用,碳纳米管纳米银复合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课题制备了纳米银粒子,并对碳纳米管进行改性以提高其水溶性,制备了载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于静电纺丝及棉织物的抗菌整理。首先以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纳米银,从海藻酸钠用量、葡萄糖浓度、硝酸银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五个因素探究了纳米银的制备工艺,最终得到的制备工艺条件为:硝酸银浓度为5mmol/L,海藻酸钠用量为0.6g,葡萄糖浓度为5wt%,反应时间为8h,反应温度为80℃。在此工艺下制备的纳米银粒子的粒径较小,尺寸分布均匀且稳定性十分良好,纳米银颗粒体积小,分散性好,呈球形。采用物理吸附法制备了载银碳纳米管,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改性后的碳纳米管溶液的分散性,得到的标准曲线发现碳纳米管酸化改性的最佳工艺为酸化时间为40min,酸化温度为70℃,通过元素分析得到相应的载银量曲线,得到最佳的碳纳米管与硝酸银的质量比为2:2.5。载银碳纳米管复合物抗菌性能良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效果。讨论了载银碳纳米管/PVDF纳米纤维膜的纺丝工艺,并对纳米纤维膜形貌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确定最佳工艺为载银碳纳米管的用量为0.1%,PVDF用量为10%,纺丝速度为1.0mL/h以及纺丝电压为20kV,当载银碳纳米管用量为0.1%时,纳米纤维膜的强度达到最大3.03Mpa;载银碳纳米管的加入有效增强了纳米纤维膜的热稳定性能,也提高了纳米纤维膜的抗菌性能。通过浸渍法制备了载银碳纳米管复合物整理棉织物,从载银碳纳米管用量、PVP用量、整理温度和整理时间四个因素探究了整理棉织物的工艺,最终得到的制备工艺条件为载银碳纳米管用量为1%,PVP用量为1%,整理温度为90℃,整理时间为50min。整理后的棉织物纤维表面的复合物分布较为均匀,也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抑菌率均达到99.01%以上,同时其热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抗紫外线性能有着较大的提高。除此之外,由于碳纳米管本身具有颜色,整理后的棉织物的颜色特征值有着较大的变化,透湿性也有所下降,这对于整理后棉织物的后续加工,使用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姚平[5](2019)在《植物多酚纳米银的绿色制备及其对合成染料的催化降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银绿色制备具有环保、高效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其中所用生物还原剂包括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其中广泛应用的为植物多酚类物质。在纳米银应用方面,大量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于其抗菌性能方面,有很多研究人员发表了相当多的研究论文;而如何实现各种植物多酚制备的纳米银对各种类型染料的催化还原降解,及其结构特点与其催化降解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纳米银粒子对各种类型染料的催化降解机理国内还没有相关的论文发表,而国外发表的相关论文主要还是针对于一些指示剂(如甲基橙、甲基红、甲基蓝等),对于合成染料的催化降解研究也非常少。本论文使用植物多酚类物质(茶多酚、葡萄籽和杜仲提取物)绿色还原制备纳米银粒子,研究植物提取物的类别及各种工艺条件对纳米银分散体系的分散稳定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性、粒子大小和形貌特征的影响,并探究纳米银粒子绿色还原制备的反应机理。同时,本论文使用纳米银粒子对合成染料进行催化还原化降解,研究纳米银粒子的催化降解机理以及各种绿色还原剂和反应条件对纳米银粒子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在纳米银的绿色制备方面,通过测定溶液的UV-Vis吸收曲线和EDS能谱确认了纳米银的制备;通过测定茶多酚纳米银、葡萄籽纳米银和杜仲纳米银的TEM图可知三种纳米银粒子基本都呈现圆球状或椭球状;通过激光粒径仪的测定发现三种植物多酚纳米银粒子的粒径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1~10 nm和10~100 nm两个粒径范围内。与此同时,各种反应条件(如:反应温度、溶液p H值和Ag NO3浓度)都会对纳米银的制备产生影响,这也会其对对染料的催化性能。在染料催化降解实验中,所用的还原剂为Na BH4,而降解的目标染料为单偶氮染料、双偶氮染料和氧杂蒽类染料。无纳米银加入时,Na BH4对单偶氮结构的酸性橙7和弱酸性红B,以及杂环类染料的罗丹明6G和罗丹明B还原性都不强,而纳米银催化剂的加入则大幅度提升了反应的速度,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基本都得到了消除。而对于本论文中所降解的刚果红和酸性黑1(双偶氮结构染料)染料,如要实现其还原降解,必须要在染料溶液中同时加入还原剂Na BH4和纳米银,并通过相关实验确定了偶氮型染料催化还原降解的机理为偶氮基及亚氨基的催还加氢,且反应后偶氮染料的母体结构发生了破坏,并由于产生了新的有机分解产物,染料溶液在紫外光区产生了新的吸收峰或吸收带。不同温度、p H值和Ag NO3浓度下制备的纳米银在性能方面存在差异,如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制备的杜仲纳米银粒子在催化降解直接紫1和直接橙26两种染料时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效率;而当目标降解染料中含有更多的可参与反应的官能团能时,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制备的杜仲纳米银粒子表现出的催化效率更高。由于通过提高溶液的p H值可以制得粒径更小的纳米银,且纳米银的产量更高,因此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总体而言,纳米银粒子的催化效率是纳米银粒子的粒径分布、粒子浓度和染料中参与还原降解官能团数量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申科展[6](2019)在《棉织物的环境友好印花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棉织物因为其透气性好,手感柔软等优点在各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棉织物的印花过程因为染色工以及反应能力的限制会造成染料的浪费和染色废水的产生。针对印花过程中印染废水的问题,论文中设计了喷墨印花和结构色转移印花两种方式实现棉织物的环境友好型印花。在喷墨印花部分,将棉织物改性和前处理过程结合在了一起,进而提高墨水的利用率。为了更进一步地减少印花废水的排放,不再使用有机染料,制备了颜色靓丽的一维光子晶体(1DPC),然后通过转印的方式将结构色转移至棉织物实现印花。活性染料的喷墨印花技术因为其灵活简便,设备投资少且精度高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其较传统染色方法更为环保。但是因为活性染料墨水的活性限制以及染料的水解,较难实现深颜色的高质量打印。由于活性染料墨水对导电性、粘度等的特殊要求,不能在墨水中加入碱等化学试剂。所以,要提高活性染料的固色率,可以从与其发生反应的棉纤维着手。本论文使用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对棉织物进行改性,然后使用喷墨印花的方法实现棉织物的印花。实验过程中,探究了一浴法预处理中GTA和NaOH的浓度以及烘焙温度和时间最优条件。因为GTA含有的阳离子减少了棉织物与活性染料之间的静电斥力,而且GTA与棉织物反应后产生的羟基提高了棉织物的反应活性。在最优条件下,品红、青色、黄色和黑色颜色墨水的色深(K/S)分别为22.94、18.22、19.40和26.01,与未改性棉织物的色深相比分别提高了128.7%、142.5%、80.9%和38.1%。从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水洗和皂洗残液也可以明显看出这种改性方法减少了残液中染料的浓度。另外我们还对改性前后棉纤维的表面形貌和撕裂强度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棉纤维没有对棉织物造成明显的损伤。结构色与色素色不同,其是通过对光的干涉,折射,衍射等而呈现出的颜色。因为其具有颜色靓丽,永不褪色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使用浸渍层层自组装法制备TiO2-SPS/PDAC-PMMA有机/无机杂化一维光子晶体。首先探究了在不同循环周期数下TiO2-SPS层以及PDAC-PMMA层的层厚。然后根据循环次数调控薄膜的厚度,制备得到紫色,绿色和红色的结构色薄膜,并探究了不同循环次数和入射角度与结构色的关系,随着循环次次数的增加,反射率逐渐增加;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大,反射峰逐渐蓝移。接着我们使用粘结剂将结构色薄膜转移至棉织物实现了棉织物的印花。在结构色上染棉织物的过程中,没有使用到任何色素,达到了环保型印花的目的。

朱磊磊[7](2019)在《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品检测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普通纺织品和具有多功能的石墨烯纺织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拉曼光谱技术对多种纺织品进行检测与识别研究。普通纺织品包括锦纶、涤纶、粘胶、腈纶、丙纶、醋酸、维纶、氨纶、芳纶、羊毛、苎麻、蚕丝、棉等13种纯纤维。石墨烯纺织品包括氧化石墨烯锦纶、氧化石墨烯粘胶、氧化石墨烯腈纶、氧化石墨烯丙纶、氧化石墨烯羊毛、氧化石墨烯苎麻、氧化石墨烯棉等7种复合纤维。与纯纤维相比,复合纤维的拉曼光谱图在1345 cm-1和1600 cm-1左右分别出现明显的D峰和G峰,且D峰与G峰的强度比小于1。说明复合纤维中含有氧化石墨烯成分。首先,对纺织纤维拉曼光谱采集方法进行研究,选择光谱采集的最佳条件,且对光谱采集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经过比较分析,得到光谱采集的最佳参数,即激光波长为532 nm,积分时间为20 s,共焦孔径为200μm,扫描范围为2001800 cm-1。分别采用光漂白法和SERS法很好地解决了拉曼光谱采集过程中出现的荧光干扰问题。其次,对采集的原始拉曼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和主成分分析。拉曼光谱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平滑、基线校正、归一化等三个步骤。采用多项式最小二乘拟合法平滑光谱,消除噪声干扰,更好的满足信号的质量要求。在此拟合过程中,对应的多项式次数为2,窗口为5;利用线段组合型基底有效的消除荧光背景的干扰,提高了光谱分析的准确性;采用最大-最小归一化法对光谱数据做归一化处理,消除数据量级差引发的干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光谱特征,选择了累计贡献率为91.08%的前11个主成分的作为新特征变量表征原始拉曼光谱数据,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模,有效的减少数据的处理量,为相关分析提供便利。最后,对经过预处理和主成分分析后的光谱数据分别建立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识别模型。对于BP神经网络模型,其中的训练集为300个,200个样本数据作为预测集检验模型的可靠性。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出这种模型的最佳网络参数如下: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节点数分别为11,9和5。通过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训练时,为得到最佳训练效果,应该选择[-1,1]归一化方法和多项式核函数训练模型。进行识别结果分析可知,BP神经网络模型对训练集和预测集样本的识别率分别为97.33%和94.50%。而支持向量机模型对预测集样本的识别率为98.50%,识别效果更好。

许甜甜[8](2019)在《酶解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纤维素及其再分散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纤维素作为地球上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具有绿色环保、无毒、可降解等优点。纳米纤维素不仅具备纤维素的特点,还具有高杨氏模量、高结晶度、高吸水、聚合度高等众多优良特性,使其在各行业应用领域备受青睐。酶解结合机械法制备纳米纤维素的方法相对成熟,但是酶处理和机械处理两者的比重对纳米纤维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纳米纤维素比表面积大的特点在赋予其高化学反应活性的同时,还使得其在干燥过程中极易发生团聚,从而阻碍了其应用发展。本论文使用Design-Expert的响应面法分析了酶解和高压均质处理对所得纳米纤维素的影响,对纳米纤维素的再分散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季铵化改性及其改性后的性能研究。以阔叶木浆为原料,使用R-363、R-358、R-360、R-210四种纤维素内切酶分别对其进行酶解处理,对酶解纤维的长度、宽度、粗糙度、扭结率、卷曲指数、细小纤维含量进行纤维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酶处理对纤维的长度、宽度、扭结率、卷曲指数、细小纤维含量都有显着影响,而对纤维的粗糙度影响不显着。酶解处理效果越好,纤维的长度、扭结率、卷曲指数越小,宽度和细小纤维含量越大。四种纤维素酶中,R-363对阔叶木浆的酶解效果最好。以阔叶木浆和针叶木浆为原料,用Design-Expert软件对酶解时间、酶用量、均质次数对所得纳米纤维素粒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最佳参数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纤维素进行了系统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阔叶木和针叶木的影响规律大体一致,三者对粒径影响的显着性顺序依次为:酶解时间﹥酶用量﹥均质次数。纳米纤维素形貌和透光率分析结果表明,阔叶木纳米纤维素呈棒状,长度为200500nm,宽度为2040nm,针叶木纳米纤维素交织成网状结构,长度为长度为300700nm,宽度为520nm,两种原材料制备的纳米纤维素均为CNFs。与阔叶木CNFs相比,针叶木CNFs纤维表面较光滑,团聚现象减轻,且针叶木CNFs悬浮液透光率较高。以最佳参数条件下制备的阔叶木CNFs和针叶木CNFs为原料,探究PEO(聚氧化乙烯)对纤维素再分散性的影响。Zeta电位和纤维素悬浮液透光率结果表明,冷冻干燥前添加PEO对纤维素悬浮液的再分散性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因自身团聚对纤维素形成包裹状态而阻碍纤维素的再分散。冷冻干燥后添加适量PEO能有效促进纤维素的再分散,阔叶木CNFs悬浮液再分散时PEO最佳添加量为2.5%(w/w),针叶木CNFs悬浮液再分散时PEO最佳添加量为1.5%(w/w)。以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EPTMAC)为阳离子改性剂,对阔叶木CNFs和针叶木CNFs及其添加PEO的再分散液进行季铵化改性,对改性后的季铵化CNFs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阔叶木CNFs的季铵接枝率高于针叶木CNFs,添加了适量PEO的CNFs悬浮液的季铵阳离子接枝率高于未添加PEO的CNFs悬浮液的季铵接枝率。季铵改性后,CNFs纤维表面变得凹凸不平,纤维间结构变得疏松。改性后的CNFs保持了纤维素的Ⅰ型晶体结构,但是结晶度变低,热稳定也降低。CNFs季铵化程度越高,其晶体结晶度越低,热稳定性也越低。

王思[9](2019)在《甘草渣纤维素基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纤维素材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性、保湿性、透气性等特点,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生长从而有利于伤口的愈合。然而,纤维素低的生物活性及无抗菌性限制了其在医用外敷材料中的应用。因此,本研究以甘草渣为原料,制备甘草渣纤维素基抗菌复合材料以探索其在医用外敷材料方面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甘草渣(licoriceresidues)为原料,首先探究了用碱量对甘草渣烧碱蒽醌法蒸煮效果的影响并对所得甘草渣化学浆进行漂白处理,得到了用碱量为18%的最佳用碱量,之后进一步采用过氧乙酸漂白处理得到白度为77.8%ISO,漂白得率为69.3%的漂白甘草渣化学浆(bleached licorice residues soda-AQ pulp,BLSP);其次,采用酶处理与高压均质相结合的方法制备ETCNF(enzymatic pretreatment cellulose nanofibril,ETCNF),探究不同酶预处理条件对ETCNF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ETCNF具有明显的纳米纤丝结构且具有较高的胶体稳定性;延长酶水解时间或提高酶用量均能有效降低ETCNF的直径;与采用TEMPO/NaBr/NaClO体系氧化辅以高压均质制备的 TOCNF(TEMPO-oxidationcellulosenanofibril,TOCNF)相比,ETCNF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热稳定性;之后,进行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1)采用TEMPO/NaBr/NaClO体系氧化结合高压均质和反溶剂沉淀法成功制备了壳聚糖纳米纤丝(chitosannanofibril,CHN)和纳米木素(ligninnanoparticles,LNPs)。结果表明:CHN和LNPs的平均直径分别为204 nm和120 nm;CHN的比表面积为15.3m2/m3;LNPs具有较好的胶体稳定性;与壳聚糖和碱木素相比,CHN和LNPs的热稳定性均有轻微降低;(2)对比ETCNF@CHN和ETCNF@LNPs复合膜的抗菌活性、光学性能、力学性能等,结果表明:ETCNF@CHN复合膜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明显,而ETCNF@LNPs复合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较好。但与ETCNF@LNPs复合膜相比,ETCNF@CHN复合膜的透光性(80.8%vs73.8%)、拉伸能力(32.2MPavs 13.5MPa)等相对较好;(3)进一步探究了不同含量CHN对ETCNF@CHN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HN添加量的逐渐增加,复合膜的抗菌活性提高,尤其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尤为明显;复合膜的疏水性提高,光透过率、结晶度、热稳定性降低,拉伸能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添加量为10%CHN时,3 s时水接触角为40℃左右,在750 nm处的透光率为72.0%,结晶度为78.9%,拉伸能力为39.6 MPa。

曹国洲[10](2019)在《海产品包装用纳米改性抗菌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延长海产品在运输、上架期间的保鲜时间,提高包装材料的抗菌性是主要手段,其中抗菌剂的选择及研制是关键,核心问题是抗菌剂在基材中的分散性与持久性,前者决定了抗菌性能的优劣,后者关系抗菌性能的保持时间。本文选用比较典型的无机纳米抗菌剂:纳米二氧化钛(TiO2)、纳米银(Ag)、杂多酸以及有机抗菌剂季膦盐和季铵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无机粒子进行表面处理,提高它们与基体的相容性;通过有机无机杂化将两类抗菌剂结合到一个分子中,同时发挥抗菌和增容的效果;将不同的抗菌剂进行复合使用,以期获得最优的抗菌性能和持久性,并对抗菌膜的物理性状进行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甲基三甲氧基硅烷、钛酸正四丁酯对TiO2进行表面改性,通过热重、红外光谱、两相沉降、接触角等分析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KH570和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对TiO2改性效果较好,改性后的TiO2呈亲油性。将KH570、KH550、甲基三甲氧基硅烷、钛酸正四丁酯改性后的TiO2与聚丙烯熔融共混制成复合材料,借助热重、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未改性的TiO2存在明显团聚,难以分散均匀,而改性后的TiO2在PP中分散比较均匀,其中钛酸正四丁酯和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后TiO2聚集尺寸变小,表现出更好的相容性。改性后TiO2的抗菌效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KH570改性的TiO2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达到了94.6%和83.0%,效果明显。2.选用纳米银作为抗菌剂,采用十二烷基硫醇对其进行表面处理,然后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P复合膜。结果表明,表面处理后的纳米银能够更均匀地分散到PP中,0.4%改性纳米银的引入可使PP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大大提高,尤其是前者达到了100%的抗菌率。纳米银对复合膜的结晶行为和热稳定性影响较小,但是对动态模量影响比较大。3.将杂多酸和季铵盐/季膦盐发生反应,形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然后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P复合材料,研究其对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阴离子和阳离子均对抗菌性能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四苯基氯化磷与磷钨酸形成的季磷盐抗菌效果最好,8%的添加量能够获得大肠杆菌73.5%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9.7%的抗菌率,但是采用长链季铵盐改性的磷钨酸盐,抗菌效果反而比较差。虽然后者比前者更易分散,这说明抗菌效果不但与分散密切相关,同时也受抗菌剂的类型的影响。季磷盐的抗菌效果优于季铵盐,所以即使四苯基膦的相容性比长链烷基铵的略差,但其抗菌性能优于长链烷基铵类。4.将纳米银和磷钨酸盐与PP基材熔融共混制备PP复合材料,研究多种抗菌组分复合对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银和磷钨酸盐在PP中表现了非常好的抑菌效果,添加0.05%纳米银和1%磷钨酸可使PP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99%以上的抗菌率,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抑菌效果。5.通过模拟迁移试验发现,纳米银在水性、酸性、酒精及油性食品模拟物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迁移趋势依次为4%乙酸>正己烷>20%乙醇>水,迁移趋势随接触时间延长,温度升高而变大。考虑到纳米粒子特殊效应引发的生物安全,开展了纳米银动物和细胞毒理试验,对纳米银的急性、亚急性及细胞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银表现为低毒级,无皮肤和致敏性;对人乳腺癌细胞活性的影响随浓度增高逐渐变大,当浓度达到200μg/mL时,人乳腺癌细胞活性低于40%,这说明纳米银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6.在模拟迁移试验及纳米银粒子生物毒理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了纳米银复合抗菌膜纳米银粒子暴露量安全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纳米银包装制品的使用存在一定风险,长期使用存在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综上研究,认为纳米银改性后的抗菌膜抗菌效果相对较好,与磷钨酸盐复合共混制成的PP复合抗菌膜也获得了优良的抗菌效果,且大大降低了纳米银的添加量;纳米银迁移及毒理试验表明,长期消费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具有一定风险,建议设定纳米银特定迁移限量。

二、纳米抗菌纺织品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抗菌纺织品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TiO2在织物功能整理中的应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TiO2的光吸收特性
    1.1 抗紫外线整理
    1.2 防泛黄整理
    1.3 隔 热
2 利用TiO2的氧化能力
    2.1 抗菌整理
    2.2 自清洁整理
    2.3 除甲醛整理
3 TiO2在织物功能整理中的其他作用
4 结束语

(2)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水凝胶的网络构筑、性能调控及其在纺织品功能整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杂化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的制备方式
        1.3.1 表面接枝改性法制备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材料
        1.3.2 嵌段自组装法制备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材料
        1.3.3 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材料
        1.3.4 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水凝胶的制备
    1.4 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水凝胶的网络调控
        1.4.1 交联方式
        1.4.2 网格尺寸
    1.5 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水凝胶的应用
        1.5.1 纺织品功能整理
        1.5.2 印染废水处理
        1.5.3 催化吸附
        1.5.4 生物医学
    1.6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7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自由基聚合构筑多重响应性杂化纳米水凝胶网络及其响应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Fe_3O_4 MNPs的合成
        2.2.3 Fe_3O_4 MNPs的 IEM表面改性
        2.2.4 自由基聚合构筑PNVCL/Fe_3O_4 HNGs网络
        2.2.5 PNVCL/Fe_3O_4 HNGs水分散液的制备
        2.2.6 PNVCL/Fe_3O_4 HNGs的温度响应行为
        2.2.7 PNVCL/Fe_3O_4 HNGs的氧化还原行为
        2.2.8 PNVCL/Fe_3O_4 HNGs细胞毒性评估
        2.2.9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_3O_4 MNPs表面乙烯基修饰
        2.3.2 自由基聚合构筑PNVCL/Fe_3O_4 HNGs网络
        2.3.3 PNVCL/Fe_3O_4 HNGs的温敏性行为探究
        2.3.4 PNVCL/Fe_3O_4 HNGs的氧化还原响应性探究
        2.3.5 PNVCL/Fe_3O_4 HNGs对5-FU的装载和释放行为探究
        2.3.6 体外细胞毒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AGET ATRP反应构筑阳离子型杂化纳米水凝胶网络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季铵化DMAEMA的合成
        3.2.3 Fe_3O_4 MNPs的合成及其表面乙烯基官能化修饰
        3.2.4 AGET ATRP反应构筑阳离子型HNGs网络
        3.2.5 PQDMAEMA/Fe_3O_4 HNGs水分散液的制备
        3.2.6 PQDMAEMA/Fe_3O_4 HNGs的氧化还原响应行为
        3.2.7 PQDMAEMA/Fe_3O_4 HNGs对 BSA的装载与释放行为
        3.2.8 PQDMAEMA/Fe_3O_4 HNGs的抗菌实验
        3.2.9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季铵化单体QDMAEMA的合成
        3.3.2 PQDMAEMA/Fe_3O_4HNGs网络的构筑及其结构分析
        3.3.3 PQDMAEMA/Fe_3O_4HNGs网络的降解行为探究
        3.3.4 PQDMAEMA/Fe_3O_4 HNGs对 BSA装载与释放行为探究
        3.3.5 PQDMAEMA/Fe_3O_4 HNGs的抗菌行为探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生物大分子交联反应构筑杂化纳米水凝胶及其网络调控与抗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Ag NPs的合成及其表面氨基化修饰
        4.2.3 QCS的合成及其取代度的测定
        4.2.4 QCS/Ag HNGs的合成及其水分散液制备
        4.2.5 QCS/Ag HNGs氨基含量的测定
        4.2.6 抗菌性能的评估
        4.2.7 细胞毒性测试
        4.2.8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g NPs的氨基官能化修饰
        4.3.2 壳聚糖的季铵化改性
        4.3.3 QCS/Ag HNGs网络的构筑及其形貌调控
        4.3.4 QCS/Ag HNGs的颗粒特征及其表面性质分析
        4.3.5 QCS/Ag HNGs的化学结构和热性能分析
        4.3.6 QCS/Ag HNGs抗菌动力学生长曲线
        4.3.7 QCS/Ag HNGs网络各组分的抗菌性能探究
        4.3.8 体外细胞毒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物基杂化纳米水凝胶接枝整理棉织物及其抗菌和耐洗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5.2.2 棉织物的预处理
        5.2.3 棉织物的抗菌整理
        5.2.4 棉织物的抗菌评估
        5.2.5 棉织物的耐洗评估
        5.2.6 织物性能测试
        5.2.7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棉织物的表面改性及其化学结构分析
        5.3.2 接枝改性棉织物表面羧基含量分析
        5.3.3 接枝改性前后棉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5.3.4 接枝改性棉织物抗菌性能探究
        5.3.5 接枝改性棉织物耐洗性能探究
        5.3.6 接枝改性前后棉织物自身特性探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石墨烯材料在纺织面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石墨烯
2 石墨烯功能面料的市场及应用前景
3 石墨烯在纺织品中的应用性能
    3.1 石墨烯面料的抗菌性
    3.2 石墨烯面料的保暖性
    3.3 石墨烯面料的抗静电性
    3.4 石墨烯面料的抗紫外性
    3.5 其它性能
4 需要解决的问题
5 结束语

(4)载银碳纳米管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银概述
        1.2.1 纳米银的抗菌性能
        1.2.2 纳米银粒子的不同形貌
        1.2.3 纳米银的制备方法
        1.2.4 纳米银的应用研究
    1.3 碳纳米管介绍
        1.3.1 碳纳米管的结构
        1.3.2 碳纳米管的性能
        1.3.3 碳纳米管的应用
    1.4 碳纳米管/贵金属复合材料
        1.4.1 碳纳米管的改性
        1.4.2 碳纳米管/纳米银复合材料
        1.4.3 碳纳米管/纳米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米银水溶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银溶液反应前后的颜色变化及紫外光谱图
        2.3.2 不同影响因素对纳米银制备的影响
        2.3.3 纳米银的粒径分析
        2.3.4 纳米银的扫面电镜分析
        2.3.5 纳米银的红外光谱分析
        2.3.6 纳米银的XRD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载银碳纳米管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材料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改性工艺下碳纳米管在水中分散性测试
        3.3.2 改性前后碳纳米管在水中的分散性
        3.3.3 改性前后碳纳米管的红外光谱分析
        3.3.4 不同AgNO3和MWNTs的比例对载银量的影响
        3.3.5 SEM
        3.3.6 X-射线衍射测试(XRD)
        3.3.7 载银碳纳米管复合物的元素分析(EDS)
        3.3.8 透射电镜分析(TEM)
        3.3.9 载银碳纳米管复合物的抑菌圈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银碳纳米管/PVDF纳米纤维膜的制备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液电导率测试与结果分析
        4.3.2 不同因素对载银碳纳米管/PVDF纳米纤维膜直径的影响
        4.3.3 载银碳纳米管/PVDF纳米纤维膜的表观分析
        4.3.4 载银碳纳米管/PVDF纳米纤维膜的SEM分析
        4.3.5 纳米纤维膜的XRD分析
        4.3.6 纳米纤维膜的强力测试
        4.3.7 纳米纤维膜的热失重(TG)分析
        4.3.8 纳米纤维膜的抗菌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载银碳纳米管整理棉织物抗菌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2.3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载银碳纳米管复合物整理棉织物的工艺探究
        5.3.2 棉织物整理前后的宏观变化
        5.3.3 棉织物整理前后的表面分析
        5.3.4 棉织物整理前后的元素分析
        5.3.5 棉织物整理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5.3.6 棉织物整理前后的TG测试
        5.3.7 棉织物的颜色特征值
        5.3.8 棉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分析
        5.3.9 棉织物整理前后的透湿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植物多酚纳米银的绿色制备及其对合成染料的催化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纳米技术概述
        1.1.2 纳米材料概述
        1.1.3 纳米银制备概述
        1.1.4 纳米银的应用
        1.1.5 染料废水氧化还原降解概述
    1.2 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法制备纳米银粒子的研究现状
        1.2.2 纳米银对合成染料催化降解作用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纳米银的绿色制备及其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茶多酚纳米银的绿色制备
        2.2.1 茶多酚纳米银的绿色制备及其反应机理
        2.2.2 工艺条件对茶多酚纳米银制备的影响
    2.3 葡萄籽纳米银的绿色制备
        2.3.1 葡萄籽纳米银的绿色制备及其表征
        2.3.2 工艺条件对葡萄籽纳米银制备的影响
    2.4 杜仲纳米银的绿色制备
        2.4.1 杜仲纳米银的制备及其表征
        2.4.2 工艺条件对杜仲提取物纳米银制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银粒子对不同结构染料的催化还原降解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纳米银粒子对单偶氮染料的催化还原降解
        3.2.2 三种纳米银粒子对双偶氮染料的催化还原降解
        3.2.3 三种纳米银粒子对杂环类染料的催化还原降解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杜仲纳米银粒子对染料的催化还原降解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银对直接紫1的催化还原降解
        4.2.2 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银对直接橙26的催化还原降解
        4.2.3 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银对直接红23的催化还原降解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葡萄籽纳米银粒子对染料的催化还原降解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温度下制备的纳米银对直接紫1的催化还原降解
        5.2.2 不同pH值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银对直接紫1的催化还原降解
        5.2.3 不同硝酸银浓度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银对直接紫1的催化还原降解
        5.2.4 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银对直接红23的催化还原降解
        5.2.5 不同pH值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银对直接红23的催化还原降解
        5.2.6 不同硝酸银浓度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银对直接红23的催化还原降解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1.1 植物多酚纳米银制备方面
        6.1.2 纳米银粒子对染料的催化降解方面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6)棉织物的环境友好印花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前言
    1.1 棉织物的印花
        1.1.1 棉织物的性质
        1.1.2 棉织物的印花方法
        1.1.3 棉织物印花用色素
        1.1.4 活性染料发展现状
        1.1.5 棉织物印花存在的问题
    1.2 喷墨印花实现棉织物的印花
        1.2.1 喷墨印花发展现状
        1.2.2 棉织物的喷墨印花工艺
        1.2.3 喷墨印花存在的问题
        1.2.4 棉织物的前处理
    1.3 结构色印花
        1.3.1 织物的结构色印花
        1.3.2 光子晶体
        1.3.3 1DPC的制备
    1.4 本论文设计思想
2. 棉织物的喷墨印花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 实验过程
        2.2.1 棉织物的一浴法预处理
        2.2.2 喷墨印花过程
        2.2.3 棉织物的洗涤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TA浓度对色强度的影响
        2.3.2 氢氧化钠浓度对色强度的影响
        2.3.3 烘焙温度对色强度的影响
        2.3.4 烘焙时间对色强度的影响
        2.3.5 预处理剂的稳定性
        2.3.6 表面形貌
        2.3.7 撕裂强度
        2.3.8 热重分析
        2.3.9 GTA对不同颜色活性染料墨水色深和牢度的作用
        2.3.10 棉织物的图案化印花
    2.4 本章小结
3 1DPCs结构的构筑及其转移印花
    3.1 实验药品与与仪器
    3.2 实验过程
        3.2.1 基材的清洗
        3.2.2 PMMA微乳液的制备
        3.2.3 1DPC的制备
        3.2.4 组装材料和 1DPC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iO_2溶胶和PMMA微乳液表征
        3.3.2 TiO_2-SPS层和PDAC-PMMA层与循环次数的关系
        3.3.3 1DPC的光学性质
        3.3.4 组装材料的红外表征
        3.3.5 结构色的棉织物印花
        3.3.6 结构色的牢度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品检测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纺织品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传统鉴别法
        1.2.2 近代仪器鉴别法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2 拉曼光谱分析技术
    2.1 拉曼光谱的原理
        2.1.1 拉曼光谱概述
        2.1.2 拉曼散射的基本原理
    2.2 拉曼光谱的特点及应用
    2.3 拉曼光谱仪的结构
    2.4 常用拉曼光谱分析技术
        2.4.1 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技术
        2.4.2 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
        2.4.3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2.4.4 共振拉曼光谱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石墨烯氧化石墨烯与纺织品结合介绍
    3.1 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概述
    3.2 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制备
    3.3 石墨烯纺织品的制备
    3.4 石墨烯纺织品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纺织纤维拉曼光谱采集方法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仪器设备
    4.3 纺织纤维拉曼光谱采集难点分析
    4.4 纺织纤维拉曼光谱采集参数选择与优化
        4.4.1 激光波长对光谱的影响
        4.4.2 积分时间对光谱的影响
        4.4.3 共焦孔径对光谱的影响
        4.4.4 扫描范围对光谱的影响
    4.5 普通纤维的拉曼光谱图
    4.6 氧化石墨烯复合纤维的拉曼光谱图
    4.7 拉曼光谱中荧光背景抑制方法
        4.7.1 光漂白法
        4.7.2 SERS法
    4.8 本章小结
5 拉曼光谱数据预处理及主成分分析
    5.1 拉曼光谱数据预处理
        5.1.1 平滑
        5.1.2 基线校正
        5.1.3 归一化
    5.2 主成分分析
        5.2.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5.2.2 主成分提取的算法步骤
        5.2.3 纤维拉曼光谱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纤维拉曼光谱识别模型的建立
    6.1 BP神经网络
        6.1.1 BP神经网络介绍
        6.1.2 BP神经网络识别模型的建立
        6.1.3 模型识别结果
    6.2 支持向量机
        6.2.1 支持向量机介绍
        6.2.2 支持向量机识别模型的建立
        6.2.3 模型识别结果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酶解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纤维素及其再分散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前言
    1.1 纳米纤维素的概述
        1.1.1 纳米纤维素的定义
        1.1.2 纳米纤维素原料
        1.1.3 纳米纤维素的分类
        1.1.4 纳米纤维素的性质
    1.2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方法
        1.2.1 化学处理法
        1.2.2 机械处理法
        1.2.3 酶解法
        1.2.4 细菌合成法
        1.2.5 静电纺丝法
        1.2.6 人工合成法
    1.3 纳米纤维素的再分散性研究现状
        1.3.1 干燥的方法
        1.3.2 再分散的方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酶的选择
    前言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响应曲线的绘制
        2.1.4 酶解预处理
        2.1.5 纤维形态分析
        2.1.6 Design-Expert实验设计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响应曲线的分析
        2.2.2 酶处理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2.2.3 酶解纤维的形态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酶解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纤维素
    前言
    3.1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1.4 纳米纤维素粒径的测定
        3.1.5 纳米纤维素透光率测定
        3.1.6 纳米纤维素的AFM表征
        3.1.7 纳米纤维素的SEM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
        3.2.2 纳米纤维素的透光率分析
        3.2.3 纳米纤维素的AFM分析
        3.2.4 纳米纤维素的SEM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纳米纤维素的再分散性研究
    前言
    4.1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4.1.4 冷冻干燥
        4.1.5 再分散
        4.1.6 透光率测定
        4.1.7 Zeta电位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透光率分析
        4.2.2 Zeta电位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纳米纤维素的季铵化改性
    前言
    5.1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5.1.1 实验原料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1.3 季铵化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5.1.4 元素分析测定
        5.1.5 红外光谱表征
        5.1.6 SEM表征
        5.1.7 XRD表征
        5.1.8 TG表征
        5.1.9 抗菌性表征
        5.1.10 Zeta电位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元素分析
        5.2.2 红外光谱分析
        5.2.3 表面形貌分析
        5.2.4 XRD分析
        5.2.5 热重分析
        5.2.6 抗菌性分析
        5.2.7 Zeta电位分析
    5.3 小结
结论
    本论文主要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甘草渣纤维素基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纤维素和纤维素纳米纤丝
        1.2.1 纤维素
        1.2.2 纤维素纳米纤丝
    1.3 纤维素基抗菌材料
        1.3.1 概述
        1.3.2 纤维素基抗菌材料的分类
        1.3.3 纤维素基抗菌材料的制备工艺
    1.4 烧碱蒽醌法制浆工艺
    1.5 过氧乙酸漂白
    1.6 壳聚糖和壳聚糖纳米纤丝
        1.6.1 壳聚糖
        1.6.2 壳聚糖纳米纤丝
    1.7 木素和纳米木素
        1.7.1 木素
        1.7.2 纳米木素
    1.8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8.1 研究对象
        1.8.2 研究内容
        1.8.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实验部介
    2.1 实验原料和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化学药品及设备
        2.1.3 研究技术路线
    2.2 实验方法
        2.2.1 甘草渣烧碱蒽醌法制浆
        2.2.2 甘草渣化学组分的测定
        2.2.3 甘草渣化学浆纤维形态分析
        2.2.4 过氧乙酸漂白
        2.2.5 磨浆处理
        2.2.6 纤维素酶活测定
        2.2.7 纤维素纳米纤丝(CNF)的制备
        2.2.8 壳聚糖纳米纤丝(CHN)的制备
        2.2.9 纳米木素(LNPs)的制备
        2.2.10 CNF,CHN,LNPs的表征
        2.2.11 ETCNF@CHN复合膜及ETCNF@LNPs复合膜的制备
        2.2.12 复合膜的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甘草渣化学浆的基本性能
        3.1.1 烧碱蒽醌法蒸煮工艺的确定
        3.1.2 最佳蒸煮条件下蒸煮所得甘草渣化学浆的纤维分析
        3.1.3 漂白浆料白度分析
        3.1.4 小结
    3.2 纤维素纳米纤丝(CNF)的表征
        3.2.1 红外光谱分析
        3.2.2 CNF的直径及表面形貌分析
        3.2.3 CNF的长径比、比表面积以及Zeta电位分析
        3.2.4 结晶度分析
        3.2.5 CNF热稳定性
        3.2.6 小结
    3.3 ETCNF@LNPs、ETCNF@CHN复合膜的性能表征
        3.3.1 ETCNF、CHN以及LNPs的分析表征
        3.3.2 ETCNF@LNPs、ETCNF@CHN复合膜的性能分析
        3.3.3 小结
    3.4 ETCNF@CHN复合膜的性能表征
        3.4.1 表面形貌以及EDS分析
        3.4.2 红外光谱分析
        3.4.3 结晶度分析
        3.4.4 强度性能分析
        3.4.5 热稳定性分析
        3.4.6 光学性能分析
        3.4.7 动态接触角分析
        3.4.8 抗菌性能
        3.4.9 小结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10)海产品包装用纳米改性抗菌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纳米复合包装材料及其在海产品上的应用
    1.2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1.3 纳米复合材料表征
    1.4 抗菌剂及其材料
        1.4.1 二氧化钛抗菌
        1.4.2 二氧化钛改性
        1.4.3 纳米银抗菌
        1.4.4 纳米银改性
        1.4.5 杂多酸抗菌
    1.5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抗菌膜
    1.6 纳米粒子迁移规律及生物安全性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2 二氧化钛改性及其PP抗菌膜的制备、表征及抗菌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及试剂
        2.2.2 二氧化钛的表面改性
        2.2.3 二氧化钛疏水涂层的制备
        2.2.4 PP/TiO2抗菌膜的制备
        2.2.5 分析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热重分析
        2.3.3 两相界面实验
        2.3.4 分散稳定性测试
        2.3.5 接触角测试
        2.3.6 PP复合膜中粒子分布
        2.3.7 PP/TiO2膜热重分析
        2.3.8 PP/TiO2膜的抗菌性能分析
    2.4 小结
3 纳米银改性及其PP抗菌膜的制备、表征及抗菌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改性纳米银的制备
        3.2.4 PP/纳米银抗菌膜的制备
        3.2.5 分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纳米银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改性纳米银的热重及紫外光谱分析
        3.3.3 改性纳米银的粒子形态
        3.3.4 PP/M-Ag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3.3.5 PP/M-Ag膜的紫外透过率分析
        3.3.6 PP/M-Ag膜的透光率
        3.3.7 PP/M-Ag膜的粒子分布形态分析
        3.3.8 PP/M-Ag膜的热重分析
        3.3.9 PP/M-Ag膜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3.10 PP/M-Ag膜的动态热力学分析
        3.3.11 PP/M-Ag膜的抑菌性分析
    3.4 小结
4 杂多酸改性及其PP抗菌膜的制备、表征及抗菌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改性杂多酸的制备
        4.2.4 PP/杂多酸盐抗菌膜的制备
        4.2.5 分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杂多酸盐性状
        4.3.2 基于短碳链的杂多酸盐的红外光谱分析
        4.3.3 基于短碳链的杂多酸盐的热重分析
        4.3.4 基于短碳链的杂多酸盐的分散行为
        4.3.5 基于短碳链的杂多酸盐的抗菌性能
        4.3.6 基于短碳链的杂多酸盐/PP膜的热重分析
        4.3.7 基于短碳链的杂多酸盐/PP膜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4.3.8 基于短碳链的杂多酸盐/PP膜的动态热力学分析
        4.3.9 基于长碳链的杂多酸盐的红外光谱分析
        4.3.10 基于长碳链的杂多酸盐的热重分析
        4.3.11 基于长碳链的杂多酸盐的分散行为
        4.3.12 基于长碳链的杂多酸盐的抗菌性能
        4.3.13 基于长碳链杂多酸盐/PP膜的热重分析
        4.3.14 基于长碳链杂多酸盐/PP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4.3.15 基于长碳链杂多酸盐/PP膜动态热力学分析
    4.4 小结
5 改性纳米银与杂多酸盐复合PP抗菌膜的制备、表征及抗菌性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药品及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PP复合膜的制备
        5.2.4 分析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红外光谱分析
        5.3.2 热重分析
        5.3.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5.3.4 动态热力学分析
        5.3.5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5.3.6 抑菌性能分析
    5.4 小结
6 纳米银复合抗菌膜中纳米银迁移规律、生物毒性及风险评价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药品及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模拟物类型对迁移量的影响
        6.3.2 浸泡温度对迁移量的影响
        6.3.3 浸泡时间对迁移量的影响
    6.4 纳米银动物毒理试验
        6.4.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6.4.2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6.4.3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6.4.4 一次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6.5 纳米银细胞毒理试验
    6.6 纳米银复合抗菌膜的风险评估
        6.6.1 风险评估途径及方法
        6.6.2 纳米银危害识别
        6.6.3 纳米银不良作用与剂量
        6.6.4 食品接触制品中纳米银的暴露途径
        6.6.5 纳米银抗菌膜风险特征描述
    6.7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纳米抗菌纺织品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TiO2在织物功能整理中的应用机制和研究进展[J]. 赵强,刘正江,马惠言,高晓平. 毛纺科技, 2021(09)
  • [2]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水凝胶的网络构筑、性能调控及其在纺织品功能整理中的应用[D]. 高峰.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3]石墨烯材料在纺织面料中的应用[J]. 吴楠,刘泽华,薛红茹,吴惠英,周燕,毕亦痴. 江苏丝绸, 2020(05)
  • [4]载银碳纳米管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陈丹丹. 苏州大学, 2020(02)
  • [5]植物多酚纳米银的绿色制备及其对合成染料的催化降解[D]. 姚平. 苏州大学, 2019(06)
  • [6]棉织物的环境友好印花方法的研究[D]. 申科展.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品检测上的应用[D]. 朱磊磊.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8]酶解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纤维素及其再分散性研究[D]. 许甜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甘草渣纤维素基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思.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10]海产品包装用纳米改性抗菌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安全性研究[D]. 曹国洲. 宁波大学, 2019(06)

标签:;  ;  ;  ;  

纳米抗菌纺织品的制备技术及应用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