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社区的探索

构建新型社区的探索

一、建设新型社区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魏如鹏[1](2021)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 ——以德州市陵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十四五规划中,党中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新的发展阶段,新型农村社区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完善农村治理体系发挥着巨大作用。2006年以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村庄合并的形式在我国多地广泛开展。但近年来,在社区建设中出现“一刀切”式的合并、搬迁的情况,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脱离当地实际,引发广大农村群众的不满。因此,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人居环境研究则尤为关键。通过研究,能够及时发现当下存在的问题,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建设。本研究主要围绕陵城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展开研究。在居民感知视角下,以实地调研为基础,构建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评价指标,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居民满意度展开研究。同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满意度特征进行空间探索,进而提出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对村庄合并下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陵城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属于满意层次。各系统层居民满意度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社区氛围、住宅环境、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2)因素重要性推导模型显示,空气质量、水质状况、保暖隔热、环卫设施、燃气设施、供水排水、医疗卫生与物价水平8项为陵城区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亟需改善(高重要性-低满意度)的要素。(3)居民性别、年龄、年收入以及文化程度会对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产生影响。男性、年长、中等收入以及低文化程度的社区居民满意度较高。(4)满意度得分的空间差异上,陵城区各乡镇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临齐街道、产业合作区、经济开发区、丁庄镇、糜镇、边临镇、徽王庄镇、于集乡、郑家寨镇、义渡口镇、前孙镇、神头镇、宋家镇以及滋镇。(5)空间联系研究中,陵城区各乡镇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空间布局上存在显着的正自相关。局部莫兰指数研究发现,丁庄镇、经济开发区、产业合作区、边临镇以及临齐街道满意度呈现出高-高聚集(HH)趋势,而郑家寨镇、滋镇、神头镇、义渡口镇、徽王庄镇、前孙镇与宋家镇满意度则是低低聚集(LL)。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与发现的问题分别从科学规划;排查弱项;满足居民需求;强化政策引领;增强居民主体意识五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门壮[2](2021)在《就地城镇化背景下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界限逐渐淡化的条件下,以往的城镇功能要素和活动逐渐向乡村聚集,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或乡村呈现就地城镇化趋势,而新型农村社区则成为就地城镇化的手段之一。高陵区是关中地区就地城镇化的试点地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快速生硬的剥离居民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导致村民对传统街巷空间特质的需求得不到传承,精神层面有所缺失。社区聚落空间类型逐渐多样化,但街巷空间的营造出现缺失。宏观街巷网络空间的组织混乱,街巷空间形态尺度不合理,街巷传统交往空间的缺失,以及对传统血缘、地缘关系的忽视。通过本文研究,以期探索出一个能够保留传统记忆、寄托村民情感,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营造方法,并为高陵区绿色宜居性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营造提供参考思路。在传统乡村聚落中,除了疏导交通的需求,街巷空间的尺度规模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村民日常居住活动的重要空间要素需求。本文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进行结构分类,从街巷网络—交通组织—交往空间三个层次进行系统分类研究。首先,对高陵区传统乡村街巷空间的尺度规模和街巷空间交往特质进行本底研究;其次,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现有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概况和街巷空间进行研究,梳理其在街巷空间营造上的问题;最后,借鉴传统街巷空间营造策略并结合就地城镇化发展趋势,提出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优化策略和营造模式。论文结论如下:(1)街巷网络空间布局的演变式发展建设,现阶段就地城镇化建设初期阶段的棋盘格栅式路网模式——就地中期格栅环通路网模式——就地城镇化后期的尽端路宜居社区路网模式;(2)交通组织结构的层级划分,在街巷空间尺度上对社区主干道、支路、巷道、宅前小路进行系统设计。倡导步行,通过“共享街道”组织“人行优先的”交通组织策略;(3)注重邻里交往的街巷、宅前空间营造。

陈芳[3](2021)在《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以里罗城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田园综合体这一助力乡村发展的旅游新兴模式,自被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后,就受到了各学业界人士的聚焦支持,面对我国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大环境,田园综合体的高质量发展转变也势在必行。同时,国家多次发布文件指导“三农”工作,旨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让农民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而田园综合体作为探索农村地域发展的旅游新兴模式,在促进农村稳定、农民幸福、产业发展方面,都显示出了较好的优势。那么,新时代经济新常态下,如何真正实现田园综合体的高质量发展,找出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我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田园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并以里罗城田园综合体为调研实证,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田园综合体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脉络进行了文献检索和梳理,阐述了田园综合体及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并以“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理论”“新田园主义理念”等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要求和田园综合体成功实践模式,创新性的对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内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内容体系分析,认为田园综合体的高质量发展,要重点关注现代产业、休闲旅游和新型社区三个方面的协调持续发展,同时细分出十五个具体内容指标。并认为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产业要兴旺,旅游要持续,社区要幸福,生态要文明,其关键要素甄别,应该从现代产业、休闲旅游、新型社区三个方面进行甄别。同时,基于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理论内容指引,运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座谈法等对信阳市商城县里罗城村田园综合体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了里罗城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凸显的问题,发现存在现代产业基石有待夯实,休闲旅游融合能力有待提升,新型社区建设有待完善的问题。最后,在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的研究基础上,从现代产业、休闲旅游、新型社区三个方面提出了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的九大路径,现代产业方面:产业赋能、创新驱动之路,产业融合、六次产业之路,人才建设、品牌特色之路;休闲旅游方面:科学规划、供需匹配之路,休闲体验、美美与共之路,科技融入、与时俱进之路;新型社区方面:绿色生态、乡风文明之路,公共服务、城乡互融之路,多元主体、共建共享之路。

张越[4](2020)在《公共艺术介入新型农村社区景观空间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以官渡福保社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的建设在国家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重视农村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民和农村建设提出来的,农村应该从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提出了建设农村社区的概念,这充分体现了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面积迅速扩张,将许多农村社区包围在了城市里面,其定位与功能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公共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共艺术建设也逐渐被重视起来,作为在公共空间中长期放置的艺术作品,许多城市将其作为城市名片用来宣传,特别是在公共景观空间中,公共艺术可以提升所在空间的文化内涵和观赏品质。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公共艺术的应用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近年来针对村落空间的公共艺术建设也开始兴起,但是对于逐渐融入到城市,却还保持有村落肌理的新型农村社区中公共艺术应用研究还比较欠缺。本文主要通过对公共艺术介入新型农村社区景观空间建设的应用研究,使公共艺术研究不仅仅是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社区中起到作用,还可以在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以福保社区为例,在20世纪中后期,福保社区就树立了文化、旅游为主的乡村经济发展定位。但是,福保在社区公共景观空间建设过程中却没有注重文化方面的建设,景观空间没有体现文化性,造成了社区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发展不协调的局面,文化活动集中在几个时间段展开,平时社区中缺乏文化氛围,唯一的一个入口公园广场也没有文化表现力,没有完全体现福保的历史文化内涵,只有单纯的植物绿化造景。通过公共艺术介入景观空间的设计应用研究,减弱城市扩张带给被其包围的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不适感,使社区居民可以感受到社区精神和社区文化,通过公共艺术服务社区居民,使其有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在物质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化建设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程度更加深入。

张帆[5](2020)在《党的基层群众自治理论视域下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积极探索实践基层群众自治,民主化治理方式不断创新,村民自治制度日益完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土地、人口和资源大规模流动重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面临多重问题。本文试图从党的基层群众自治理论出发,概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特点,揭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困境并分析其原因机理,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阐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背景及特点。第四部分,论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提出改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特点发现,新型农村社区呈现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现代化、治理组织网格化、治理方式融合化的多重特点。除此之外还发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存在一定限度,如人地分离突出、碎片化治理、治理组织角色混淆、治理行政化、归属感不强、乡土习惯难移,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机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放活农地使用权;消解碎片化治理现状,提供整合性个性化服务;明确治理组织职责定位,实现管理者身份归位;以基层群众为中心,“三社联动”促进社区服务;实现城乡社区主体归一,提高居民参与能力;加强文化转型,重塑社区居民意识等建议。

武岳[6](2020)在《“多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 ——以滨州高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基层治理问题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环节,承载着促进乡风文明淳朴、社会和谐有序、产业兴旺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等时代重任,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有利于更好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要坚持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当形成以规范新型农村治理为基础,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环境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的新型治理体系,推进农村的转型升级。本文聚焦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这一主题,通过研究山东省滨州市高新区新型社区这一具体案例与实际情况,全面细致的分析了“多村一社区”治理的现状。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与治理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路径,能够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本文分析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理论和治理模式。首先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进行了深刻剖析,通过将城市社区与传统农村社区相对比,从两方面阐述了“新型“的含义,并分析了新型农村社区所具备的六大特征。其次,着重探讨了治理理论的定义及其演变,通过厘清治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为后文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通过探讨治理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为下文做好铺垫。最后,对比分析了“多村一社区”“一村一社区”“村庄合并社区”以及“企业社区”四种模式,对比总结不同模式的优劣,并认为“多村一社区”模式更适合当下山东等地普通农村地区。通过访谈和对比分析等方法,重点介绍了山东省滨州市高新区“多村一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实践情况。分析滨州高新区开展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动因以及治理的过程。同时对滨州高新区A、B街道开展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过程和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治理成效。在滨州高新区新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有助于农村基层扁平化管理、有利于群众办事更加便捷,激发了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具体实践的分析,查找“多村一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首先,分析了这一模式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的权力相对较大、治理方式有待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社区公共服务落后等问题。其次,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只有把原因分析透彻,才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因此,文章着重从政府、社区居民、社区治理机制以及社区居委会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认为,政府主要存在对治理问题不够重视,存在越位及缺位行为等原因。社区居民则存在对新型社区建设认识不到位、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不高、缺少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渠道等问题。社区治理机制则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资金来源单一、治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村集体财产与社区统一治理存在矛盾等问题。社区居委会则主要存在部分机构重复设置、社区干部素质低等问题。结合治理实践存在的问题,着重阐述了“多村一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完善路径。在明确治理主体方面,应该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组织以及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居委会功能。在创新治理方式方面,应该完善治理手段、培育新型产业、创新管理制度。在提升治理绩效方面,应该加快推进新型社区法律法规建设、不断改善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不同主体多路径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只有多措并举,才可以促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更加完善。

董晓宇[7](2020)在《比较视域下村庄治理体制改革实践研究 ——基于城郊村X村和城中村D村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农村是重要的基层组织治理和管理单元,在新时代承载着自治、管理、服务等功能越来越多,当前村庄治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村庄突出问题,实现村庄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国家宏观政策要求乡村治理体制改革向多元化和融合性方向发展,探索有效的治理方式。学术界基于中国的复杂性,提出应该走差异化的道路。不同地区的村庄在改革实践中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不同的体制改革路径探索。从国家政策中的因地制宜到学术界的差异化道路再到现实乡村多样化改革实践,对于我国村庄治理体制改革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和定论。村庄治理体制改革差异性路径形成原因和是否呈现出一定的共性规律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未来建立城乡生活共同体具有借鉴意义。基于此,论文旨在探讨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差异性路径形成及其一般性规律问题。通过比较的和实践调研的方法选取与农村城市化进程发展最接近的城中村和城郊村两种类型的村庄进行研究,且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虽然不能代表整个乡村社会的治理体制改革情况,但是可以有针对性的从中寻找规律和思路。在既有理论研究和实证材料的基础上,制定写作框架,选取领导体制、自治体制、经济发展体制和管理服务体制四个维度,对两个案例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运行效果进行横向比较,总结两者在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积极和不足效果,进而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征进行分析,为之后的思考与反思提供内容和材料铺垫。最后在两个案例村庄的治理体制改革比较的基础上,思考影响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因素,反思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差异性路径形成原因,并最终归属到差异性的村庄治理体制改革应该遵循的一般性规律,为未来的村庄治理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理论来源于实践,将学术理论与农村现实考察相结合,通过比较的视角下,可以对不同村庄治理体制改革中发现其差异性原因与一般性规律进行探讨与分析,认识当前村庄治理体制改革要在遵循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把握当前和今后不同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思路,为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借鉴。

汤明金[8](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研究 ——以山东省平阴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社区建设模式,通过旧村改造、“合村并点”等方式的社区建设模式不断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国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已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17年、2019年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陆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加强和创新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政策支持。通过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研究,可以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脚步,能够更加公平合理的整合公共资源,保证社区和谐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及对策建议,能够为进一步探索农村新型社区的治理及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保障。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以山东省平阴县为例,开展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探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及治理情况有所了解。其次从通过国内外案例实证分析为构建农村新型社区提供实践依据与现实支持。再次,通过对山东省平阴县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平阴县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益尝试,进一步拓展和提炼农村新型社区发展治理的问题及原因。最后结合平阴县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际,以国内外农村社区治理案例经验为参考,为农村新型社区下一步的建设、发展、治理工作提出对策建议:一是以组织振兴为引领,构建多元治理体系,二是以人才振兴为引领,提升社区居民自治水平,三是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增强社区经济基础,四是以生态文化振兴为重点,保障社区和谐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平阴县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的研究,梳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各级主体之间的关系,提高农村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提升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水平,逐渐形成适应当前新时代要求的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模式。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希望对国内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治理发展工作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姜家骅[9](2020)在《城市化进程中一绿地区新型社区建设的研究 ——以朝阳区太阳宫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市的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绿隔)规划与建设经历了60多年,第一道绿化隔离带位于本市中心地区与边缘集团之间,涉及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昌平、大兴6个区,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朝阳区总面积467平方公里,处于第一道绿隔区域内的面积约为111.5平方公里,占了全市绿隔面积的近一半。为给全市探索经验,加快城乡结合部城市化进程,朝阳区选取一绿范围内规划绿地实现率高、剩余搬迁农民少、常规办法推进难的6个乡作为试点,太阳宫乡作为试点之一,其新型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可以为朝阳区城乡结合部治理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对于北京市能否解决绿隔离地区历史遗留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论文针对一绿地区新型社区建设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介绍了北京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一绿地区)建设历程、朝阳区太阳宫乡一绿试点建设情况以及太阳宫乡新型社区的建设层次和发展情况,并简要概述了新型社区与一般城市社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继而,作者以较为典型的朝阳区太阳宫乡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对绿隔地区的新型社区规划建设情况进行分析,从硬件设施、管理体制、居民层次、参与程度和专业建设力量五个方面总结了新型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通过对城市规划滞后、政府过多干预、居民参与不足、社区人员专业度不足和智慧社区建设力度不够等造成新型社区建设缓慢原因进行分析,分别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提高居民参与度、加强社区队伍建设、驱动智慧社区等方面提出了新型社区的发展策略。希望能有助于北京市绿隔地区内新型社区的建设,解决绿隔地区历史遗留问题,并对我国其他城市的绿隔地区新型社区建设有所启示。

姜郸[10](2020)在《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城市社区既是观察社会治理水平的微观窗口,也是实现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家园;既是社会矛盾冲突交织与化解的缓冲带,也是一切治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落脚点。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性和基础性工作。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社区治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独特地位。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城乡社区治理”写进党的纲领性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区治理置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全局中进行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加强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良性互动”、“合作互赢”、“民主协商”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目标的关键词。那么,面对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十字路口,究竟哪条道路可以帮助我们拉近与理想目标之距离?治理理论中的新范式——“互动式治理”理论,似乎为我们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本土化的互动式治理理论在城市社区中的发育显得应时应需,其价值内核与社会治理创新需求显得尤为契合。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构建不仅是一种理念构建,更是作为一种工具的机制构建,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完美融合,也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现实需求的有力推手。本文考察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进程,分析十八大以来城市社区治理实践的现状、困境。为破解当前治理困境,本文提出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本土化机制构建及其实现路径。通过以中国特色的互动式治理机制构建与实现路径为研究主题,以“行动者-制度-行动”作为研究的分析框架;以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行动者即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市场参与的互动性为线索;以梳理互动式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以观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发展进程为脉络;以田野调查方式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进行案例分析;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转型创新的困境为问题意识。在以上分析的前提下,有利于能够深入理解互动式治理理论嵌入我国城市系统末梢——社区治理的契合性与可行性;同时提出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机制架构及构建路径,力图较为全面、系统、准确地回答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模式构建的问题。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理论来源,既有西方治理理论和中国本土化后的“善治”理论的继承,又蕴含着“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思想内涵,能够为新时期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构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是在中国城镇社区区域范围内,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以“民主法治”、“责任理性”、“合作共治”为理念宗旨,以协调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为行动路线,促进国家-社会-市场行动者在公共事务中良性互动的治理过程。在宏观把握“国家-社会”互动分析范式、互动式治理分析范式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分析框架——“行动者-制度-行动”分析框架。一切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都是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的过程,是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相互推动、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变革、治理形态架构与转型,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不断地渐进、改进、调适、演化的结果。虽然社区治理真正推进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但中国城市社区的早期实际存在却也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本文依照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结构特征、社区制度和政策变迁、社区主体行动的互动逻辑为划分标准,发现我国城市社区是沿着“行政管理-全面建设-多元治理”的发展脉络前进。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社区治理置入到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战略高度,也为互动式治理在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提供现实可能性。源于复杂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因素,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长期处于政府主导的一元化治理状态,行政色彩浓郁。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社区治理机制和模式的创新为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间的良性互动,及建设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助推。新时代下中国城市社区处于急剧变革的状态,虽在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重重治理困境。故此,选取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并研究该社区对不同问题的治理实践与创新。具体来看,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实践面临着行动者角色迷失、社区资源整合困境、陌生人社区治理困境和互动渠道不畅通等众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更为科学化、现代化的治理手段和治理机制,破除社区治理困境。互动式治理机制则不失为一个符合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情境的合适选择。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机制架构包括行动者、制度、行动三要素。行动者层面,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利益偏好、资源权力的行动者——国家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市场行动者,三方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为互补与互嵌。制度层面则指对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制度化框架,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行动者的法律政策体系。行动层面则关注行动者的行动空间、行动的共同目标、精神内核、互动逻辑等。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机制构建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互动网络架构、互动规则建设、互动精神塑造、互动平台打造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相互统一、协调互动的,网络是基础、规则是关键、精神是动力、平台是保障,共同组成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建构之路。互动网络架构是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总出发点和构建之基。互动规则建设则是从法治化、制度化和监督角度助力社区互动式治理建设,为其提供合法性与规范性保障。互动精神塑造是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机制构建的文化内推力,其对城市社区公共精神重塑和社区公共体回归具有重要意义。互动平台打造是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落实载体。综上所述,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机制是对“治理重心下移”改革方向的积极回应;是处理好城市社区中多元矛盾冲突的优良方案;是冲破当前治理重重桎梏的探索力量,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创新之路。

二、建设新型社区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新型社区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 ——以德州市陵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广泛开展
        1.1.2 “一刀切”式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发村民不满
        1.1.3 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优化完善存在机遇
        1.1.4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处于相对薄弱地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村庄合并
        1.3.2 新型农村社区
        1.3.3 农村人居环境
        1.3.4 人居环境满意度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创新点
2 新型农村社区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村庄合并
        2.1.2 新型农村社区
        2.1.3 农村人居环境
    2.2 村庄合并下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历程
        2.2.1 村庄合并下新型农村社区缘起
        2.2.2 村庄合并下新型农村社区现状与特征
        2.2.3 村庄合并下新型农村社区未来发展
    2.3 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
        2.3.1 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与其他人居环境差异
        2.3.2 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构成要素
    2.4 相关理论
        2.4.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4.2 需求层次理论
        2.4.3 满意度理论
        2.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原则
        3.1.1 全面性原则
        3.1.2 科学性原则
        3.1.3 独特性原则
        3.1.4 层次性原则
        3.1.5 以人为本原则
    3.2 指标选取
    3.3 指标解释
        3.3.1 生态环境
        3.3.2 住宅环境
        3.3.3 基础设施
        3.3.4 公共服务
        3.3.5 社区氛围
    3.4 权重确定
        3.4.1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3.4.2 建立成对判断矩阵
        3.4.3 系统层权向量求取与一致性检验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区域概况与样本社区选择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样本社区的选择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处理
        4.2.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4.2.2 调查问卷检验
        4.2.3 受访者统计数据
5 陵城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实证研究
    5.1 评价过程及结果
        5.1.1 评价过程
        5.1.2 评价结果
    5.2 人居环境满意度指标要素重要性分析
        5.2.1 计算过程
        5.2.2 结果分析
    5.3 居民属性对满意度影响分析
        5.3.1 变量设置及描述
        5.3.2 居民属性影响
    5.4 人居环境满意度空间分析
        5.4.1 人居环境满意度得分空间分异
        5.4.2 人居环境满意度空间插值分析
        5.4.3 人居环境满意度空间联系
    5.5 主要问题与建议
        5.5.1 存在问题
        5.5.2 优化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样本社区情况介绍
附录 C:样本社区社会经济指标统计
附录 D:样本社区产业结构统计
附录 E:样本社区地理位置统计表
附录 F: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隶属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就地城镇化背景下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
        1.1.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
        1.1.3 城乡统筹发展与城乡差距的现实背景
    1.2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研究的必要性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基本概念诠释
        1.4.1 就地城镇化
        1.4.2 新型农村社区
        1.4.3 街巷空间
        1.4.4 传统乡村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基础理论研究
    2.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1.1 就地城镇化基本理论探究
        2.1.2 就地城镇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
        2.1.3 村落街巷空间理论研究
    2.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2.1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研究
        2.2.2 国外街巷空间设计研究
    2.3 研究现状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3 高陵地区传统乡村街巷空间本底研究
    3.1 关中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概况
        3.1.1 关中传统乡村分布的地域差异
        3.1.2 关中村落布局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3.1.3 关中传统乡村聚落规模类型及用地组织
    3.2 高陵区传统乡村街巷空间历史特性研究
        3.2.1 高陵区传统乡村街巷空间调研概况
        3.2.2 高陵区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历史演变
        3.2.3 高陵区传统乡村街巷空间与邻里交往
    3.3 高陵区传统乡村街巷空间营造特性研究
        3.3.1 传统乡村街巷组结构组织方法
        3.3.2 高陵区传统乡村街巷空间处理方法
        3.3.3 高陵区乡村街巷空间营造不足
    3.4 本章小结
4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建设实践研究
    4.1 调研简述
        4.1.1 调研目的与意义
        4.1.2 调研方法与内容
    4.2 高陵区就地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研究
        4.2.1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就地城镇化建设研究
        4.2.2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原则
        4.2.3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2.4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耕作管理半径规划
        4.2.5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规
    4.3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研究
        4.3.1 高陵区鹿苑街道东樊社区街巷空间研究
        4.3.2 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社区街巷空间研究
        4.3.3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网络空间对比分析研究
    4.4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街巷空间营造的现状问题
        4.4.1 高陵区就地城镇化建设对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营造的影响因素
        4.4.2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营造的具体现状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设计研究
    5.1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设计原则与要点
        5.1.1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基本设计原则
        5.1.2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空间设计指导思想
        5.1.3 就地城镇化背景下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设计要点
    5.2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网优化设计
        5.2.1 新型农村社区聚落空间布局方法
        5.2.2 新型农村社区有机再生的街巷网络空间模式
    5.3 新型农村社区交通组织方法
        5.3.1 新型农村社区交通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5.3.2 新型农村社区“人行优先”交通组织方法
        5.3.3 新型农村社区停车组织设计
    5.4 新型农村社区传统邻里交往空间设计
        5.4.1 社区街巷邻里交往空间设计
        5.4.2 宅前邻里交往空间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1: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资料
    附录2: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村情概况调查表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以里罗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田园综合体
        (二)高质量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融合理论
        (三)新田园主义理念
        (四)乡村振兴战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内容体系分析
    一、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思考基点
    二、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的内容解析
        (一)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的内容
        (二)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甄别
        (一)从现代产业方面进行关键要素甄别
        (二)从休闲旅游方面进行关键要素甄别
        (三)从新型社区方面进行关键要素甄别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里罗城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里罗城简况
        (一)基本概况
        (二)资源条件
    二、里罗城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现状
        (一)里罗城田园综合体的发起
        (二)里罗城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现状
    三、里罗城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问题识别
        (一)现代产业基石有待夯实
        (二)休闲旅游融合能力有待提升
        (三)新型社区建设有待完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现代产业方面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产业赋能、创新驱动之路
        (二)产业融合、六次产业之路
        (三)人才建设、品牌特色之路
    二、休闲旅游方面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科学规划、供需匹配之路
        (二)休闲体验、美美与共之路
        (三)科技融入、与时俱进之路
    三、新型社区方面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绿色生态、乡风文明之路
        (二)公共服务、城乡互融之路
        (三)多元主体、共建共享之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四、进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公共艺术介入新型农村社区景观空间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以官渡福保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主要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创新点与后续研究可行性
    (六)研究思路
一、公共艺术介入景观空间的理论分析
    (一)公共艺术概念
    (二)公共艺术的特征
        2.1 艺术性
        2.2 公共性
        2.3 文化性
    (三)景观空间构成
        3.1 景观空间的概述
        3.2 景观空间的结构
    (四)公共艺术介入景观空间营造的必要性
        4.1 景观空间的艺术性构成
        4.2 公共艺术的设施化表达
        4.3 公共设施的景观化趋势
        4.4 公共艺术在景观空间中的作用
    (五)公共艺术介入景观空间的营造方式
        5.1 公共艺术的类型
        5.2 景观空间中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六)本章小结
二、公共艺术介入新型农村社区景观空间建设的应用分析
    (一)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概述
        1.1 新型农村社区界定
        1.2 新型农村社区特征
        1.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1.4 农村社区到新型农村社区的变迁
    (二)新型农村社区景观空间类型及特征
    (三)新型农村社区景观空间对公共艺术的需求
        3.1 新型农村社区景观空间现状及存在问题
        3.2 公共艺术介入新型农村社区景观空间的意义
    (四)公共艺术介入新型农村社区景观空间的案例分析
        4.1 日本“越后妻有”艺术节
        4.2 韩国釜山甘川洞文化村
        4.3 广东省新会区
        4.4 公共艺术介入新型农村社区景观空间实践问题分析
    (五)本章小结
三、福保社区景观空间与公共艺术的交融探索
    (一)福保社区景观空间发展分析
        1.1 福保社区概况
        1.2 福保社区发展沿革
        1.3 福保社区景观空间现状
        1.4 福保社区景观空间存在的问题
    (二)在公共艺术中彰显对福保社区地域文化的传承
        2.1 公共艺术与福保社区文脉传承的统一
        2.2 公共艺术与福保社区集体情感的统一
    (三)促进公众参与公共艺术体验的积极性探索
        3.1 福保社区景观空间中公共艺术的缺失
        3.2 促进公众参与公共艺术体验积极性的探索
    (四)公共艺术介入福保社区景观空间的设计理念
        4.1 尊重历史文化
        4.2 迎合发展需要
        4.3 整体规划理念
    (五)本章小结
四、公共艺术介入福保社区景观空间的设计应用
    (一)福保社区景观空间分析
        1.1 社区入口景观空间分析
        1.2 社区滨水景观空间分析
    (二)公共艺术介入福保社区景观空间的设计规划
        2.1 公共艺术介入福保社区景观空间设计方向探究
        2.2 公共艺术介入福保社区景观空间适应性设计
    (三)公共艺术介入福保社区景观空间的设计实践方案
        3.1 社区入口景观空间
        3.2 社区滨水景观空间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5)党的基层群众自治理论视域下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现有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基本概念
        2.1.1 农村社区
        2.1.2 新型农村社区
        2.1.3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
    2.2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民群众自治理论
        2.2.2 毛泽东基层群众自治思想
        2.2.3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社会治理理论
        2.2.4 新时代习近平乡村社会“三治融合”重要论述
3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背景及特点
    3.1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背景
        3.1.1 “四化合一”现代化的推力
        3.1.2 农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追求
        3.1.3 各级政府积极政策的推动
    3.2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特点
        3.2.1 治理主体多元化
        3.2.2 治理手段现代化
        3.2.3 治理组织网格化
        3.2.4 治理方式融合化
4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人地分离突出及原因分析
    4.2 碎片化治理及原因分析
    4.3 治理组织角色混淆及原因分析
    4.4 治理行政化及原因分析
    4.5 归属感不强及原因分析
    4.6 乡土习惯难移及原因分析
5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放活农地使用权
    5.2 消解碎片化治理现状,提供整合性个性化服务
    5.3 明确治理组织职责定位,实现管理者身份归位
    5.4 以基层群众为中心,“三社联动”促进社区服务
    5.5 实现城乡社区主体归一,提高居民参与能力
    5.6 加强文化转型,重塑社区居民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多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 ——以滨州高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基本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特色之处与不足
        1.4.1 研究的特色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基础理论与模式分析
    2.1 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及特征
        2.1.1 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
        2.1.2 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
    2.2 治理理论及其演变
        2.2.1 治理理论的定义
        2.2.2 社区治理理论的演变
    2.3 新型农村社区模式
        2.3.1 多村一社区模式
        2.3.2 一村一社区模式
        2.3.3 村庄合并社区模式
        2.3.4 企业社区模式
        2.3.5 多村一社区模式的优势
第三章 滨州高新区“多村一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实践
    3.1 滨州高新区开展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动因与模式选择
        3.1.1 开展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动因
        3.1.2 滨州高新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
    3.2 滨州高新区“多村一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实践
        3.2.1 滨州高新区“多村一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做法
        3.2.2 A街道采取的措施和治理特点
        3.2.3 B街道采取的措施和治理特点
    3.3 滨州高新区“多村一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成效
        3.3.1 农村基层管理扁平化
        3.3.2 群众办事更加便捷
        3.3.3 激发了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
第四章 “多村一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多村一社区”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的权力相对较大
        4.1.2 治理的方式有待完善
        4.1.3 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4.1.4 社区公共服务落后
    4.2 “多村一社区”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定位不准确
        4.2.2 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地位不足
        4.2.3 社区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4.2.4 社区党总支、村(居)委会没有充分发挥职能
第五章 “多村一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完善路径
    5.1 明确治理主体
        5.1.1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
        5.1.2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5.1.3 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组织
        5.1.4 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居(村)委会功能
    5.2 创新治理方式
        5.2.1 完善治理手段
        5.2.2 培育新型产业
        5.2.3 创新管理制度
    5.3 提升治理绩效
        5.3.1 加快推进新型社区法律法规建设
        5.3.2 改善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
        5.3.3 鼓励多路径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比较视域下村庄治理体制改革实践研究 ——基于城郊村X村和城中村D村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差异性所在及是否存在一般性规律?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样本介绍
        1.选择城中村与城郊村作为样本的原因
        2.两个案例村庄的基本情况概述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村庄治理体制
        2.村庄治理体制改革
    (二)理论基础——治理理论
    (三)村庄治理体制改革路径的争论及何为有效的治理体制改革
        1.学界对村庄治理体制改革道路的争论
        2.何为有效的治理体制改革
    (四)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考察维度
二、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动力比较
    (一)村庄经济发展——各自经济发展难题需解决
        1.城郊村X村:村办企业发展困境及村庄经济负债
        2.城中村D村:底不清与账不明造成干群经济矛盾
    (二)村庄治理结构——党领导下的治理结构需创新
        1.城郊村X村:“政经合一”难以保障村民的各类权益
        2.城中村D村:村庄自治缺乏有效监督及干部腐败
    (三)村庄管理与服务——管理与服务难落实
        1.城郊村X村:因利益带来的村民矛盾纠纷多及服务不到位
        2.城中村D村:村民多样性强带来的管理与服务难度大
    小结
三、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比较
    (一)领导体制:构建党建引领型体制
        1.城郊村X村:村社融合型党组织领导体制
        2.城中村D村:村庄服务型党组织领导体制
    (二)自治体制:创新多层次型自治体制
        1.城郊村X村:构建社区—村庄—小组的自治体制
        2.城中村D村:构建村两委—村民小组及代表—村民的自治体制
    (三)管理服务体制:强化功能及主体多元的管理服务体制
        1.城郊村X村:管理上提与服务下放相结合的管理服务体制
        2.城中村D村:“一站四会”与群众参与的管理服务体制
    (四)经济发展体制:建立集体经济股份化运行体制
        1.城郊村X村:以经济实体及租赁为主的集体经济运行体制
        2.城中村D村:以出租及租赁为基础的集体经济运行体制
    小结
四、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效果比较
    (一)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积极效果
        1.治理结构及体制层面:社区治理转型VS自治结构完善
        2.管理服务层面:管理服务社区化VS干群协同管理服务
        3.经济层面:解决负债实现增收VS保障村民经济权益
    (二)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不足之处
        1.治理结构及体制层面:政经关系仍旧模糊VS自治权力过度集中
        2.管理服务层面:形式化显着VS矛盾未消且服务缺失
        3.经济层面:缺乏风险防控VS经济增收受限
    小结
五、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共性特征及差异性特征分析
    (一)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共性特征
        1.通过政经分离构建村庄社区生活共同体
        2.重构党领导下的多层次村庄治理结构
        3.细化管理强化服务成为村庄转型的重要内容
        4.实施集体产权改革实现多种类股份化经济运行方式
    (二)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差异性特征
        1.多村联合型社区治理VS强化原有村庄自治
        2.投资经济实体VS强化集体资产监管
        3.以社区为核心综合服务供给VS村庄党群协同服务供给
    小结
六、思考与总结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差异性路径何以形成及改革的一般性规律
    (一)影响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因素思考
        1.经济发展条件
        2.村庄形态与原有治理基础
        3.农村文化与认同
        4.地方政策推动
    (二)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差异性路径形成原因
        1.国家宏观政策为改革的差异性探索提供自主性空间
        2.村庄差异性使得治理体制改革呈现特色实践逻辑
        3.村庄内生力量影响农村治理体制改革的差异化推进
    (三)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一般性规律
        1.改革理念: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核心
        2.治理结构: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结构
        3.运行方式:建立开放性和市场化的政经分类运行机制
        4.发展方向:构建公共生活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型社区治理体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科研情况

(8)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研究 ——以山东省平阴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重点、难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社区
        2.1.2 农村社区
        2.1.3 农村新型社区
    2.2 社区治理理论
        2.2.1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主体
        2.2.2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目标
        2.2.3 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规划
    2.3 乡村振兴与农村社区治理
        2.3.1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背景
        2.3.2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要求
        2.3.3 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新型社区发展方式
第3章 平阴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及发展现状
    3.1 平阴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情况
        3.1.1 平阴县概况
        3.1.2 平阴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概况
    3.2 平阴县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情况
        3.2.1 平阴县农村新型社区发展概况
        3.2.2 平阴县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先进做法
第4章 平阴县农村新型社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平阴县农村新型社区存在的问题
        4.1.1 社区治理主体权限不明
        4.1.2 社区经济运营资金匮乏
        4.1.3 社区民主自治意识薄弱
        4.1.4 社区治理手段缺乏创新
    4.2 平阴县农村新型社区问题成因
        4.2.1 治理主体仍未转变
        4.2.2 社区治理未能科学布局
        4.2.3 农村社区人力资源缺失
        4.2.4 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较低
第5章 国内外社区治理经验借鉴
    5.1 国外经验借鉴
        5.1.1 新加坡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
        5.1.2 日本混合型社区治理模式
        5.1.3 美国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
    5.2 国内经验借鉴
        5.2.1 诸城社区治理模式-政府主导型
        5.2.2 武汉江汉社区治理模式-社区自治型
        5.2.3 德州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模式-“两区同建”型
第6章 提升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对策及建议
    6.1 以组织振兴为引领,构建多元治理体系
    6.2 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增强社区经济基础
    6.3 以人才振兴为依托,完善社区自治制度
    6.4 以生态振兴为重点,保障社区和谐发展
    6.5 以文化振兴为核心,提升社区治理手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9)城市化进程中一绿地区新型社区建设的研究 ——以朝阳区太阳宫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
    (五)创新及难点
一、新型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治理理论
二、在一绿试点背景下太阳宫乡新型社区建设情况
    (一)北京一绿地区建设历程
    (二)太阳宫乡的一绿试点情况
    (三)太阳宫乡的绿隔地区新型社区的形成情况
    (四)太阳宫乡新型社区的特点
三、太阳宫乡新型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社区硬件设施不完善
    (二)新型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
    (三)居民层次多样性带来的管理挑战
    (四)居民参与新型社区建设的程度低
    (五)新型社区建设专业力量不足
四、太阳宫乡新型社区建设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一)城市规划滞后和政府投入不足
    (二)政府过多干预和社区自治不足
    (三)居民层次多样和参与社区建设不足
    (四)新型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度不足
    (五)智慧社区建设力度不够
五、完善北京一绿地区新型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二)明确政府角色、党建引领居民自治
    (三)强化协同治理模式、提高居民参与度
    (四)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五)驱动智慧社区建设,引入全新科技力量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概况与总体评价
        (一)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三)总体评价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一)可能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社区、城市社区与社区治理
        (二)中国城市社区与社区治理
        (三)互动式治理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三、分析框架
        (一)对“国家-社会”互动分析范式的继承
        (二)对互动式治理分析范式的继承发展
        (三)“行动者-制度-行动”分析框架构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演进特征: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前世今生
    一、传统到现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1949~1990:城市社区行政管理阶段
        (二)1991~2011:城市社区全面建设阶段
        (三)2012~2019:城市社区多元治理阶段
    二、管控到互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的演进特征
        (一)一元化向多元化演进的治理主体
        (二)单位制向社区制演进的制度转型
        (三)纵向型向网络型演进的行动策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践案例与困境分析:互动式治理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探索
    一、中国差异化城市社区治理类型中的实践探索
        (一)行政导向:大都市边缘社区治理实践
        (二)社会导向:智慧社区建设的治理实践
        (三)市场导向:新型商品房社区治理实践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特征
        (一)治理行动者:党政为核心的多元主体治理转型
        (二)治理制度:顶层设计与具体运作的制度化体系
        (三)治理行动:多样化治理方式交叠的调适性互动
    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互动困境
        (一)行动者角色迷失困境
        (二)社区资源整合的困境
        (三)陌生人社区治理困境
        (四)互动渠道不畅通困境
    四、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归因
        (一)公共性不足问题
        (二)治理模糊性问题
        (三)路径依赖的问题
        (四)法治化建设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动者-制度-行动”框架下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机制构建
    一、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生成发育逻辑
        (一)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传统意蕴
        (二)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时代要求
    二、行动者: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中的多元动态主体
        (一)国家行动者——党组织、政府、居委会的治理参与
        (二)社会行动者——业委会、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参与
        (三)市场行动者——社区企业等市场力量的治理参与
        (四)行动者间关系:国家-社会-市场行动者在互动式治理中的互补互嵌
    三、制度: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者与行动的制度空间
        (一)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制度的内在逻辑
        (二)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制度的外在互动
    四、行动: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中行动空间与互动逻辑
        (一)社区互动式治理的行动空间内涵
        (二)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共同目标
        (三)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精神内核
        (四)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互动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特色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实现之路
    一、互动网络: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者的关系架构
        (一)互动式动态网络构建的关键要素
        (二)互动式动态网络架构的具体策略
    二、互动规则: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制度化体系完善
        (一)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法治之路
        (二)社区互动式治理的软法之治
        (三)第三方评估机制的监督之力
    三、互动精神: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文化内推力
        (一)重塑社区公共精神
        (二)整合社区公共文化
        (三)培育社区文化组织
    四、互动平台: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中的落实载体
        (一)信息化中的技术型平台建设
        (二)利益诉求的表达型平台建设
        (三)民主互动的协商型平台建设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讲话
附录二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重要文献中社区治理相关论述
附录三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社区治理相关论述
附录四 十八大以来国家级重要规划中社区治理的相关论述
附录五 城市社区治理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
附录六 中央及部委城市社区治理相关政策文件
附录七 某市社区治理任务与工作内容汇总
后记

四、建设新型社区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 ——以德州市陵城区为例[D]. 魏如鹏.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2]就地城镇化背景下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设计研究[D]. 门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以里罗城为例[D]. 陈芳.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公共艺术介入新型农村社区景观空间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以官渡福保社区为例[D]. 张越.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5]党的基层群众自治理论视域下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D]. 张帆.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6]“多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 ——以滨州高新区为例[D]. 武岳. 山东大学, 2020(10)
  • [7]比较视域下村庄治理体制改革实践研究 ——基于城郊村X村和城中村D村的考察[D]. 董晓宇.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8]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研究 ——以山东省平阴县为例[D]. 汤明金. 南昌大学, 2020(01)
  • [9]城市化进程中一绿地区新型社区建设的研究 ——以朝阳区太阳宫乡为例[D]. 姜家骅.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2020(08)
  • [10]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D]. 姜郸.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构建新型社区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