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面临挑战

植物油面临挑战

一、植物油面临着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孙彤彤[2](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梁坤[3](2021)在《国民政府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石油市场完全被英美国家的石油公司所垄断。外国石油公司掌控着中国能源供给的命脉,给中国的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进入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与日本侵华危机,国民政府加紧经济备战,尝试统制以石油为代表的液体燃料资源。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口岸逐步被日本封锁,石油供应陷入危机之中。为应对危机,国民政府借鉴战前的统制经验,实施液体燃料统制制度,逐步建构液体燃料统制网络。其中,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是执掌统制事宜的核心机构,它经历了多次调整与变革。战时国民政府统制液体燃料的基本路径是由国家控制并配置这一战略资源,从开源与节流两个层面来增加资源供给与优化资源配置。统制网络的建构,推动了开源与节流工作的开展。从开源方面来看,国民政府首先是制定石油进口监管政策,从市场主导转向政府主导,在坚持商业性进口的同时积极争取政治性援助,“石油外交”成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以“自力更生”为价值取向,采取“寓扶植于统制”的策略,推动国内石油工业、酒精工业及植物油炼油工业的发展,围绕增产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管制章则。影响国内液体燃料生产的核心因素是价格问题,而价格统制是液体燃料统制的关键抓手。国民政府施行的限价政策与行业追求合理利润的诉求发生了矛盾,价格形成机制及定价话语权成为了行业与政府反复博弈的焦点。从节流方面来看,它的目的是优先满足军事需求,压缩民间消费。其一是统制分配,由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统筹分配、调剂供需,坚持以军用为导向。其二是统制消费,以发动节约汽油运动来干预个人消费行为,动员社会力量监督浪费现象。其三是查缉私油,以打击黑市的形式防止资源无序流动。不过,各环节统制工作的推进面临着多重阻力,其间充斥着供应与需求、军用与民用、中央与地方或明或暗的竞争与矛盾。战时液体燃料统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统制制度日渐完善,范围逐步扩大。然而由于政府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蒋介石的个人权威,因此统制的个人化色彩颇为浓厚,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反而有弱化的趋势。从液体燃料统制的绩效来看,它一方面对支持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缓解了战时液体燃料危机,增强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心,提升了战时工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液体燃料统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缺陷,引发了工业界、社会舆论甚至是外国专家的不满,同时由于管制机构的内在困境、腐败问题、统制链断裂等缺陷妨碍了统制效能的充分发挥。国家权力干预经济运行是统制经济的主要特征,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过,战时统制经济的运转并不是国家单向控制的结果,而是国家与社会双向互动所形塑的。国民政府与液体燃料行业之间既保持着合作关系,也存在博弈和“对抗”的现象。

郑捷航[4](2020)在《新时代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对粮食安全也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膳食所需的农产品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亟需探索如何协调居民膳食所需农产品的供需平衡。本研究选择全国最大的粮食调入省、全国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广东省作为研究区域,将原本在数量无法直接汇总加和的不同类型农产品,通过引入虚拟耕地概念,得到有效的汇总,分析其数量和结构变化。本文以进入21世纪以来的2000—2018年为研究期,从居民膳食所需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肉蛋奶产品、加工产品四类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消费、贸易视角出发,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上述三个环节中虚拟耕地消耗数量和结构变化进行系统分析;此外,计算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费量与生产量的差额,即虚拟耕地生产消费盈亏量;计算贸易净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重,得出省内消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程度,对探索优化广东省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广东省农产品虚拟耕地含量测算得出:虚拟耕地含量低的农产品在贸易中有更强的比较优势,应尽可能多生产和出口,如稻谷、水产品等。(2)通过农产品生产视角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利用分析得出:(1)从初始农产品和最终农产品角度测算的虚拟耕地消耗量结果有差异,前者小于后者;(2)省内产出的农产品隐含的虚拟耕地量远超省内实体耕地面积,说明广东省用有限的实体耕地生产出了超额的农产品,体现了耕地较高的产出效率。(3)通过农产品消费视角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需求分析得出:(1)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差异明显,城镇居民肉蛋奶类虚拟耕地消费比重较大,农村居民粮食虚拟耕地消费比重较大,全省居民农产品实际消费的虚拟耕地需求总量逐年上升;(2)关于虚拟耕地生产消费盈亏量的测算,与广东省生产初始农产品的虚拟耕地消耗量比较,虚拟耕地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而与广东省产出最终农产品的虚拟耕地消耗量相比,生产量基本可满足消费需求。(4)通过农产品贸易视角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流动分析得出:(1)广东省虚拟耕地进口量远超出口量,虚拟耕地贸易呈净进口的状态,其中虚拟耕地进口量最大的是大豆,出口量最大的是水产品;(2)广东省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对外依存度高且相对集中于美洲国家,需引起重视,严格控制进口品种规模,适度开拓进口来源渠道以分散贸易风险。

侯博[5](2020)在《植物油加工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以河南省淇花食用油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而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各类企业层出不穷,市场竞争也愈发趋于白热化。食用油作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已有食用油加工企业一千多家,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相关食用油企业想要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优势,不仅需要提供高品质、高标准的食用油产品,更需要从战略上对企业品牌进行建设。本文以河南省淇花食用油有限公司为例,对植物油加工企业品牌战略进行研究。实践的成功离不开理论的支撑。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借助SWOT分析对产品做恰当的定位。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及构建Logistic模型,了解消费者购买食用油影响因素。淇花是一家食用油专业生产厂家,从刚开始的小公司创业到现在河南省十大油脂企业之一,淇花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战,但是淇花将这些挑战一一克服并且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河南省内知名企业,并且其现在仍在高速发展中。因此对于植物油品牌战略研究,淇花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标的。本文以淇花作为研究样本,在对产业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淇花品牌战略发展进行研究,了解淇花品牌的发展现状,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其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品牌战略。以达到提高产品销量、提升产品毛利率,扩大品牌发展前景的目的。此外为了保障淇花品牌战略的顺利推进,笔者还为其配套提出了保障措施。本文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为河南省淇花食用油有限公司及类似食用油企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品牌战略。

张青青[6](2020)在《负载型Br?nsted酸催化剂的形貌调控及其转化生物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催化转化可再生的廉价生物质资源及其衍生平台化合物合成高品质生物燃料和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可有效缓解人类对日渐枯竭的化石能源的依赖并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从绿色化学和可持续技术角度考虑,开发高效和可循环使用的环境友好型催化剂并研究其转化生物质的性能是本课题的核心科学问题。固体酸是一类重要的转化生物质资源的催化剂,而且,将固体酸用于生物质转化过程可克服均相液体酸(如硫酸和对甲基苯磺酸)腐蚀设备和污染环境等严重问题,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已见报道的商用或其它固体酸催化剂还远不能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催化活性较低和循环使用性能较差。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篇博士学位论文致力于形貌控制制备新型、高效和可循环使用的负载型Br?nsted酸催化剂,包括等级孔结构氮掺杂碳负载型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有机硅纳米管负载型有机磺酸和有机硅中空纳米球负载型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同时,研究其催化转化生物质资源合成油品和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的活性、选择性、循环使用性能和反应机理。本篇论文工作的研究重点集中在:i)采用化学键合方式将Br?nsted酸性位点引入到氮掺杂碳或有机硅载体上,在保证酸性位点均匀分散的同时抑制其在催化过程中的溶脱;ii)通过形貌、孔隙率性质和表面亲疏水性的调控,进一步提高负载型酸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iii)分别以粗生物热解油的精炼升级、生物柴油合成、甘油酯化、果糖脱水和醇解为模型反应,系统研究以上制备的负载型酸催化剂转化生物质的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设计一步Ca CO3纳米粒子结构导向-K2C2O4化学活化路径,在高温煅烧尿素(或三聚氰胺)和葡萄糖的过程中,成功制备出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微孔/介孔/大孔比例和BET比表面积的三维贯通微孔-介孔-大孔等级孔结构的氮掺杂碳载体,然后,用1,3?丙磺内酯和三氟甲基磺酸依次化学修饰载体,获得了一系列等级孔结构氮掺杂碳负载型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GU/GM?[C3N][SO3CF3]催化剂(C3=Pr SO3H)。通过各种表征手段,详细研究了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形貌和孔隙率性质,并探讨了GU/GM?[C3N][SO3CF3]等级孔结构的形成机理。通过乙酸与高沸点的苄醇或对甲氧基苄醇酯化降低粗生物热解油的酸度和含氧量反应,系统研究了GU/GM?[C3N][SO3CF3]的非均相酸催化性能,以上过程同时获得了高附加值的乙酸苄酯和对甲氧基乙酸苄酯。研究表明,超强的Br?nsted酸性和独特的三维贯通微孔-介孔-大孔等级孔结构可降低反应物及产物的扩散阻力、缩短其传质距离并增加酸性位点的数目,从而显着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与酸性位点的接触机会,大幅度提高了GU/GM?[C3N][SO3CF3]的酯化催化活性;此外,GU/GM?[C3N][SO3CF3]的酯化催化活性明显受控于其大孔比例。GU?[C3N][SO3CF3]具有较高的催化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能,可重复使用5次而未见催化活性和形貌的明显改变,源于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与载体之间的化学作用。2.设计一步甲苯溶胀的混合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P123和F127)结构导向的溶胶-凝胶-水热合成路径,在酸性条件下,通过1,2-双(三甲氧基硅基)乙烷和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2-(4-氯磺酰苯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共水解和缩合并控制有机硅烷与表面活性剂的初始投料比,成功制备出了一系列有机硅纳米管负载型磺酸催化剂(Ar/Pr SO3H–Si(Et)Si)。在Ar/Pr SO3H–Si(Et)Si的制备过程中,通过调节胶束膨胀剂甲苯的浓度,实现了对其纳米管内径(5-38 nm)和长度(900-180 nm)的宽范围调控。通过各种表征手段,详细研究了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形貌和孔隙率性质,并探讨了Ar/Pr SO3H–Si(Et)Si纳米管的形成机理。将Ar/Pr SO3H–Si(Et)Si纳米管催化剂分别用于三棕榈酸甘油酯与甲醇酯交换合成棕榈酸甲酯和甘油与月桂酸酯化合成月桂酸甘油单酯和二酯反应中,系统评价了其非均相酸催化活性。研究表明,Ar/Pr SO3H–Si(Et)Si纳米管催化剂在目标反应中表现出极高的酯交换和酯化活性,主要归因于其超强Br?nsted酸性质;同时,催化剂纳米管的内径、长度和BET比表面积通过影响反应物或产物分子的扩散、传质以及与酸性位点的接触机会也显着影响其催化活性;此外,Ar/Pr SO3H–Si(Et)Si纳米管的表面疏水性可通过改变反应物或产物的吸附或脱附性质促进产物的生成。Ar/Pr SO3H–Si(Et)Si催化剂在以实际植物油如菜籽油、葵花油和文冠果油为原料合成生物柴油的酯化和酯交换反应中也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催化循环实验研究表明,Ar/Pr SO3H–Si(Et)Si纳米管呈现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经过循环使用5次后,基本未见其催化活性、结构、形貌、酸性和孔隙率性质的改变,源于有机磺酸官能团与硅/碳骨架之间的共价键作用。3.设计一步甲苯溶胀的F127结构导向的溶胶-凝胶-水热合成路径,在酸性条件下,通过共水解和缩合1,2-双(三甲氧基硅基)乙烷和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首先获得了具有中空纳米球形貌的氯丙基功能化有机硅载体(Pr Cl–Si(Et)Si)。其中,通过改变初始制备体系中胶束膨胀剂甲苯的浓度,实现了对载体内径(5-14 nm)和壳层厚度(5-9nm)的调控。然后,采用咪唑、丙(丁)磺内酯、三氟甲基磺酸(或对甲基苯磺酸)依次对载体进行化学修饰,成功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内径(5-14 nm)、壳层厚度(5-9 nm)和阴阳离子组成的有机硅中空纳米球负载型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即[C3/4Im][OTs/OTf]-Si(Et)Si(C3=Pr SO3H,C4=Bu SO3H,[OTs]=p-CH3C6H4SO3,[OTf]=CF3SO3)。其中,通过改变催化剂中阳离子碳链长度和阴离子结构,可分别实现对催化剂表面疏水性和Br?nsted酸强度的调控。通过各种表征手段,详细研究了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形貌和孔隙率性质,并探讨了其中空纳米球形貌的形成机理。通过微波辅助果糖脱水合成5-羟甲基糠醛(5-HMF)和果糖醇解合成5-乙氧基甲基糠醛(5-EMF)反应,系统评价了[C3/4Im][OTs/OTf]-Si(Et)Si的催化性能。研究发现,与传统高压反应釜加热方式相比,微波辐射加热对提高果糖脱水或醇解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选择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微波加热和[C3/4Im][OTs/OTf]-Si(Et)Si的共同作用下,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高产率的目标产物。对于[C3/4Im][OTs/OTf]-Si(Et)Si催化的果糖脱水反应,催化剂的表面疏水性对生成5-HMF起主要作用,而对于[C3/4Im][OTs/OTf]-Si(Et)Si催化的果糖醇解反应,催化剂的Br?nsted酸强度对5-EMF的生成起主要作用。另外,该催化剂在两个模型反应中均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源于酸性离子液体与咪唑功能化的硅碳骨架之间的共价键合作用。以上研究工作提供了制备碳或硅基载体负载型Br?nsted酸催化剂的新路径,并对负载型Br?nsted酸催化剂转化生物质衍生平台化合物合成生物柴油和重要有机化学品的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揭示了催化剂的Br?nsted酸性、形貌、表面亲疏水性和孔隙率性质与其反应活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催化反应的机理,因此,本工作可以为催化转化生物质资源合成油品和化学品提供一定的借鉴。

宁思屹[7](2020)在《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油茶属于我国主要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以其籽榨取的茶油色清味香,储藏期长,营养价值高,是世界公认的营养丰富和最优质的食用油与保健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油茶产业是衡阳市特色产业之一,衡阳市油茶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条件优越,是国内知名的油茶种植市。作为一个油茶大市,探究如何正确地妥善地解决油茶产业高速发展中所存在的些许问题,以期做大做强衡阳市油茶产业,达到油茶强市的目标,有充分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衡阳市的油茶产业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走访专家、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衡阳市油茶产业的生产现状及加工现状,通过对调查获取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衡阳市油茶产业栽培、加工、销售等角度进行问题探讨,得出存在粗放的种植管理模式、缺乏龙头企业引领、产品深加工技术滞后、专业人力技术资源紧缺的问题。其次,通过SWOT分析了衡阳市发展油茶产业的优势、劣势、威胁、机遇。优势主要在于自然条件、科研资源丰富;劣势是发展模式相对粗放、精深加工不足、品牌优势不突出;机遇有政策扶持增强、市场需求旺盛、互联网普及;威胁在于自然灾害、病虫灾害、省内外其他油茶产区的竞争。最后,推动衡阳市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这一时期确定的发展思路,因此要政府主导科学管理、大力培植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产学研生产模式、加强人才引进和农机研发,把油茶产业打造成衡阳市优势产业,推动区域油茶产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带动引领油茶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齐丽翔[8](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M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主力军”,县域涉农企业要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时代机遇。粮油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品,粮油产业也是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的产业。M公司作为一家县域中小型农业企业,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生存与发展、做大与做强的问题,需要更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战略。本文是对M公司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发展战略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乡村振兴以及涉农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进行了细致的整理与归纳,了解国内外已有研究现状及成果。其次,介绍了乡村振兴及企业战略规划相关理论,为下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然后,对M公司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介绍,利用SWOT分析、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等方法对公司目前所处的政策背景、市场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外部宏观的环境,以及所处行业的竞争情况展开有效研判,分析归纳公司内外部的优劣势、机会与威胁情况,得出公司适宜采取开拓型的发展战略。最后,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并基于企业战略规划相关理论的指导,在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产品开发、资源整合、人才发展、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出更适宜、更有利、更科学的具体发展方向以及战略实施对策,促进M公司在大浪淘沙的改革背景中实现发展更壮大,实力更提升。

周广亚[9](2020)在《国内市售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和食用植物油消费国。近年来,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风险评估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的方法,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本文采用概率暴露评估、综合评价、数据挖掘等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猪肉和食用植物油中相关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旨在为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的安全监管提供支持,以降低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和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1)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基于不同国家猪肉中兽药残留标准的差异,建立了进口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美国、巴西、泰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猪肉中兽药残留的潜在风险较低。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对2015-2019年中国发生的猪肉兽药残留安全事件的分布、聚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猪肉中兽药残留安全事件在时空上呈聚集分布,且热点聚集区域多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通过构建暴露评估模型对国产猪肉中铅、砷、镉、汞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猪肉中的砷对2到4岁年龄段人群的致癌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采用故障树分析法探究了猪肉供应链中导致化学性危害事件发生的薄弱环节,结果表明预防我国猪肉化学性危害事件发生的关键是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和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2)市售猪肉中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通过构建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对进口猪肉传入非洲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来自加拿大、美国、巴西、德国、西班牙的进口猪肉传入非洲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风险均较低。采用模块化过程风险模型法构建了国产猪肉中大肠杆菌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国产猪肉中大肠杆菌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售卖时猪肉中大肠杆菌的污染水平、购买后常温下的储存时间和储存温度。通过分析猪肉供应链中沙门氏菌浓度的变化,建立了猪肉中沙门氏菌的定量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每1万人中约有51人因食用猪肉而罹患沙门氏菌病。2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1)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和重金属的风险评估:通过分析花生油、大豆油和菜籽油中苯并芘的污染情况,评估了3种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致癌风险。结果表明,三种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致癌风险均处于可接受水平。使用暴露限值法和数学模型法对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基于食用植物油中铅、砷、镉、铬的污染水平,构建了食用植物油中重金属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食用植物油中重金属铬的致癌风险超出最大可接受水平。(2)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综合风险评估:建立了基于风险矩阵的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18年山东、黑龙江两省食用植物油的安全状况整体较好,但两省都需加强对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和特丁基对苯二酚的风险管理。进一步采用灰度关联法结合解释结构模型法(GRA-ISM)构建了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食用植物油安全的主要化学性风险因素是苯并芘、砷、酸价和二丁基羟基甲苯。另外,使用熵权层次分析法集成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了食用植物油化学性危害等级预测模型,模型的十折交叉验证及独立测试的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0.994和0.992,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3、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基于本文建立的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本研究采用MVC分层开发模式,设计并开发了一套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http://www.biotechshu.com:8080/porkandoil),该系统可以为食品安全从业人员和普通消费者进行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的安全风险管理提供辅助。

周玲玲[10](2020)在《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现阶段,中国正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全面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推进中国外贸的高质量发展。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大国与贸易大国,农产品贸易开放程度也在逐步扩张,农业全面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迄今我国已签订17个自由贸易协定,共涉及世界25个国家或地区,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是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自贸协定。其中,农产品贸易一直作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重要贸易领域,双边自贸协定的签署实施必将对我国农产品部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中澳FTA建立将引发思考如下问题:首先,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进一步,伴随全球生产分工的日益细化,农业生产链条的延伸将不再桎梏于某个国家或区域内部,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又将产生怎样影响呢?更进一步,由于中国不同省份的气候环境、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等诸多因素差异悬殊,农业生产的区域非均衡性显着,且农业格局呈现高度集中特点。因此,中澳贸易自由化可能不仅对我国国家层面的农业经济产生强烈影响,而且还将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以中澳贸易自由化为研究对象,试图全面系统地揭示出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效应。鉴于此,本文综合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与文献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以中澳FTA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国家视角、贸易增加值视角及区域视角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不同是,本文不仅采用最新的GTAP 10的数据库与高度细化的中国区域数据库(Sino-TERM Database),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以细致分解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效应;此外,还构建了GTAP模型与区域CGE模型(Sino-TERM模型)的链接,以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本文边际贡献则在于以下三大方面:第一,研究视角。以往文献主要侧重贸易自由化对生产端的影响研究,而本文重要区别在于以下两点:其一,不仅考察了中澳FTA对农业经济生产端的影响,还进一步从消费端阐述了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其二,本文还从农产品贸易增加值视角深度挖掘了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与产业层面阐释中澳贸易自由化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第二,数据方面。为尽最大可能与现实吻合,本文在数据库方面进行了核查与完善。主要在于以下两点:其一,在国家层面。本文采用普渡大学于2019年7月发布的GTAP 10数据库,并运用Walmsley动态递归的方法将该数据库更新到2018年,基于该数据模拟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经济效应;其二,在区域层面。本文则运用最新版本的Sino-TERM数据库,并综合现有统计年鉴、海关数据等数据信息,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及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对Sino-TERM基准数据库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校准完善,以最大可能确保数据库的精准性。第三,模型方面。拓展了中澳FTA分析框架,首先,运用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模型,探究中澳FTA框架下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分解,拆解了自贸区框架下总贸易的影响效应;其次,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深化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突破了标准GTAP模型评估国家层面经济效应的制约;最后,在标准Sino-TERM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传统“Fan分解”拓展为“FFZZ分解”,即由传统“Fan分解”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效应,而无法展示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的影响程度。故本文将其拓展为“FFZZ分解”的本地市场份额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国内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国内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来解构某个区域某种商品产出的变化效应,细化了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对部门产出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紧紧围绕中澳自贸区对我国农业经济效应展开如下一系列研究:第一,本文采用了世界银行WITS数据库中1992-2018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并依据Chen(2006)的五大类农产品分类,以细致刻画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研究发现:首先,分别阐释了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谷物油籽植物油、园艺产品、动物产品、加工农产品及纺织原料农产品五大类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中澳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深度日趋增强,但我国一直长期逆差地位且贸易逆差状态在逐步扩大。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以加工农产品、园艺产品及动物产品为主;而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则主要为纺织原料。其次,测算了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MSR)和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评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鉴于中澳两国自然禀赋差异悬殊,中国以加工产品、园艺产品等农产品一直占据相对比较优势,而澳大利亚的纺织农产品则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与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结构保持高度吻合。再次,测度了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中国出口澳大利亚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但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份额在逐年递减,表明我国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逐步向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格局过渡,这可能与我国“人口红利”总量渐趋缩小存在密切关系;而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农产品则主要以土地密集型为主,这主要归因于澳大利亚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中澳不同要素禀赋农产品的结构演变规律,也揭示出伴随着中国农业的日益发展及居民需求的逐步提高,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结构有所转变。中澳农产品互补性日益凸显,这也将极大推动双边农产品贸易。第二,在中澳农产品贸易统计描述的基础上,本文继续运用了GTAP模型研究中澳FTA对农业经济效应,并重点从贸易结构、生产结构和供需结构考察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基于GTAP模型模拟结果,本文不仅从生产端分析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而且还从尝试从消费端出发探究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拓展了中澳FTA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澳FTA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效应,无论是GDP、居民福利及贸易条件均有显着增进。从生产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部分农业部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从消费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进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优化改善,主要表现为:中国家庭消费者进口大米、小麦、谷物等低附加值农产品的增幅要低于进口糖类、牛羊肉、猪肉、奶制品、水产品及加工食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此外,中国家庭消费进口的牛羊肉、猪肉、植物油、奶制品及加工食品等产品对福利增长贡献程度要远高于大米、小麦、谷物。因此,中澳FTA不仅对我国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而且还会促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改善,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的多元化需求。第三,为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该链接模型能够综合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双重优势,进而从贸易增加值层面深度解构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而非仅局限于整体贸易层面。本文主要从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以下三个层面考察。首先,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国别异质性。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影响具有较强的国别异质性,极大推进中澳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增长,同时对新西兰的优势农业部门造成了正向溢出效应,而其他国家农业部门则会受到负向抑制效应。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中澳农产品贸易关税削减后,直接造成贸易成本迅速下降,引致中国同日韩产生大规模的贸易转移效应,如:中国同东盟的水果蔬菜、其他作物、肉类制品及食物制品的不同贸易增加值部门均显着降低。其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的增加值分解。这里不区分贸易伙伴,将中国与所有贸易伙伴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贸易增加值具有显着影响,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存在显着异质性。从中国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最终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与中间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影响最为严重,这主要归因于我国农产品国内价值链相对较长,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加工品为主;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农业部门贸易增加值的正向促进效应要高于中国,主要原因在于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于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中澳农产品贸易一直呈现显着的逆差状态。此外,澳大利亚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农业部门的产业链相对而言更长,国内贸易增加值相对更高。最后,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重塑效应。这里区分贸易伙伴,仅指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存在显着影响。具体地,从中国视角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棉花、动物产品、牛羊肉、奶制品和食物制品等部门具有重要影响。从澳大利亚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的谷物、棉花、动物产品及奶制品等农产品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中澳FTA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中澳重要的农产品部门。第四,贸易自由化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影响存在较强的异质性,故本文继续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本文不仅修正完善了Sino-TERM数据库,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并拓展了Sino-TERM模型的分解范式,以期评估中澳FTA对区域层面的农业经济效应,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本文主要基于Sino-TERM的初始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的完善与修正。主要通过收集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3)》、《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13)》及2012年海关数据库,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和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修正完善数据库,以确保数据库尽最大可能接近现实数据,并经过多次RAS调平处理,以确保数据库的平衡。其次,本文借鉴Mark Horridge与Zhai Fan(2006)的方法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的模型链接,以能够反映出政策冲击对我国区域层面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将标准Fan分解进一步拓展为“FFZZ分解”,将传统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部分,进一步拓展为本地市场需求效应、出口国外市场需求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产品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大部分,进而能够更加详尽分解出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对部门产出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链接模拟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区域农业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就整体层面而言,在短期内中澳FTA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性显着,无论从实际GDP变动、实际投资变动、实际消费变动、实际出口、实际进口,均呈现出沿海各个省份受益较大,而内陆地区受益较小,甚至受到负面波及。但从长期而言,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均受到正向波及效应,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在长期将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此外,从Fan分解视角来看,基于“传统Fan分解”发现,在短期内,除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谷物等部门外,其余主要农产品部门的销量有所提升,主要归因于中澳FTA进口效应的影响;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均有所提升,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将有利于我国不同区域农产品部门销量的提升。此外,本文在原有Fan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FFZZ分解”,发现中澳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省份的不同农业部门的影响截然不同。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则表明不同区域不同产品部门的销量变化的分解效应大相径庭。限于篇幅,本文以中澳主要农产品部门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为例。在短期内,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虽然总体受到波及,但有些省份的奶制品产出也显示增长态势;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亦如此,虽然国家层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但有些省份也受到正向溢出效应。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的销量均呈现正向促进效应,主要归因于长期内生产要素可以实现区域间与部门间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的模拟结果发现省际间调入与省际间调出对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围绕“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的经济效应”展开一系列研究。首先,本文从国家层面出发刻画了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并分析了双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次,本文借鉴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探究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再次,为详细刻画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进一步对Sino-TERM数据库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并构建了Fan分解的拓展应用“FFZZ”分解,能够从本地市场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解构省际区域层面某种商品销量的变化,以期准确评估中澳FTA对我国不同省际区域农业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区域模型的有效衔接,探讨中澳FTA对我国省级区域层面的农产品的影响效应。本文还通过围绕中澳FTA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贸易增加值层面和区域层面三个维度展开一系列的模拟评估,在理论方面,能够为后续学者研究提供崭新视角与研究框架;在实践方面,基于对政策的量化研究为中国国家层面与区域层面农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参考。

二、植物油面临着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油面临着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国民政府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
    四、研究内容
    五、概念说明
第一章 战前液体燃料统制的萌芽与实践
    第一节 液体燃料问题的显现与国人认知
    第二节 液体燃料统制的初步尝试
    第三节 “进口替代战略”的起步
第二章 战时液体燃料统制机构的设立与改革
    第一节 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的设立与完善(1938-1940)
    第二节 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改隶运输统制局(1940-1942)
    第三节 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的调整与改革困境(1943-1945)
第三章 战时石油进口统制与“石油外交”
    第一节 石油进口统制政策的变化
    第二节 苏联石油援华
    第三节 争取美国援助
    第四节 英国石油援华的限度
第四章 国民政府与战时液体燃料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石油工业的发展与困境
    第二节 酒精工业的繁荣与危机
    第三节 植物油炼油工业的契机与瓶颈
第五章 液体燃料价格统制中行业与政府的博弈
    第一节 玉门汽油定价问题的博弈
    第二节 国产动力油料评价制度的实施与影响
    第三节 国营、民营酒精业与液委会的博弈
第六章 战时液体燃料的分配与消费统制
    第一节 以军用为导向的分配制度
    第二节 节约汽油运动
    第三节 查缉私油
第七章 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的特点与评价
    第一节 液体燃料统制的特点
    第二节 液体燃料统制的评价
结语
    一、国民政府统制液体燃料的路径
    二、液体燃料统制中的政府与行业
    三、资源与战争的辩证关系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新时代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简要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1.6 研究区域与对象的选取及资料来源
        1.6.1 研究区域的选取
        1.6.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6.3 数据资料的来源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耕地
        2.1.2 粮食安全
        2.1.3 农产品
        2.1.4 虚拟耕地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流动理论
        2.2.2 资源替代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要素禀赋理论
        2.2.5 生态足迹理论
第三章 广东省耕地情况与粮食安全分析
    3.1 广东省的自然地理环境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貌及气候
    3.2 广东省的社会经济概况
        3.2.1 经济发展
        3.2.2 人口
    3.3 广东省的耕地资源概况
        3.3.1 耕地资源数量概况
        3.3.2 耕地资源质量概况
        3.3.3 耕地利用结构布局情况
        3.3.4 耕地保护情况
    3.4 广东省粮食供需概况
        3.4.1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3.4.2 粮食生产形势严峻
        3.4.3 粮食需求持续增长
        3.4.4 粮食贸易结构改变
    3.5 虚拟耕地视角下的广东省粮食安全思考
第四章 农产品生产视角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消耗分析
    4.1 广东省生产中农产品虚拟耕地测算方法
    4.2 广东省单位农产品虚拟耕地含量的测算
        4.2.1 植物产品虚拟耕地含量测算
        4.2.2 动物产品虚拟耕地含量测算
        4.2.3 加工产品虚拟耕地含量测算
    4.3 广东省农产品生产中虚拟耕地消耗总量及结构变化
        4.3.1 粮食作物的虚拟耕地消耗量及结构变化
        4.3.2 经济作物类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耗量及结构变化
        4.3.3 肉蛋奶类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耗量及结构变化
        4.3.4 加工产品类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耗量及结构变化
        4.3.5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耗量及结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产品消费视角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实际需求分析
    5.1 广东省农产品消费中虚拟耕地测算方法
    5.2 广东省城乡居民虚拟耕地消费情况
        5.2.1 广东省城镇居民虚拟耕地消费情况
        5.2.2 广东省农村居民虚拟耕地消费情况
        5.2.3 城乡居民虚拟耕地消费情况比较
    5.3 广东省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费总量及结构变化
        5.3.1 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费量及结构变化
        5.3.2 粮食作物虚拟耕地消费量及结构变化
        5.3.3 经济作物虚拟耕地消费量及结构变化
        5.3.4 肉蛋奶类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费量及结构变化
        5.3.5 加工产品虚拟耕地消费量及结构变化
    5.4 广东省农产品虚拟耕地生产消费盈亏量
        5.4.1 初始农产品角度的虚拟耕地生产消费盈亏量
        5.4.2 最终农产品角度的虚拟耕地生产消费盈亏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产品贸易视角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依赖程度分析
    6.1 广东省农产品贸易中虚拟耕地测算方法
    6.2 广东省农产品贸易中虚拟耕地进出口量的测算
        6.2.1 广东省农产品虚拟耕地进口测算
        6.2.2 广东省农产品虚拟耕地出口测算
        6.2.3 广东省农产品虚拟耕地贸易分析
    6.3 广东省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费对净进口的依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植物油加工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以河南省淇花食用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及局限性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品牌管理理论
        2.1.1 品牌定位理论
        2.1.2 品牌扩张理论
        2.1.3 品牌传播理论
    2.2 品牌战略理论
        2.2.1 SWOT分析法
        2.2.2 PEST模型
        2.2.3 波特五力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植物油行业发展现状及企业对比分析
    3.1 植物油发展现状分析
    3.2 基于金龙鱼、鲁花的品牌战略分析
        3.2.1 金龙鱼品牌发展战略分析
        3.2.2 鲁花品牌发展战略分析
        3.2.3 金龙鱼、鲁花发展战略总结
    3.3 本章小结
4 淇花品牌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河南省淇花食用油有限公司简介
    4.2 淇花的品牌建设现状
        4.2.1 淇花发展历史
        4.2.2 淇花的品牌发展模式
        4.2.3 淇花的产品发展历程
    4.3 淇花品牌战略的SWOT分析
        4.3.1 淇花的品牌优势
        4.3.2 淇花的品牌劣势
        4.3.3 淇花的品牌发展机遇
        4.3.4 淇花品牌面临的威胁
    4.4 淇花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4.1 产品线设置不合理
        4.4.2 对标市场较为低端
        4.4.3 销售渠道搭建不佳
    4.5 本章小结
5 消费者购买食用油品牌影响因素研究
    5.1 购买食用油品牌影响因素研究
        5.1.1 问卷设计
        5.1.2 数据来源
        5.1.3 样本构成
    5.2 消费者购买食用油品牌影响因素分析
        5.2.1 二元Logistic模型构建
        5.2.2 模型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淇花的品牌战略建设
    6.1 品牌战略目标
    6.2 淇花的品牌战略选择
        6.2.1 淇花的品牌延伸策略
        6.2.2 淇花的多品牌战略
        6.2.3 淇花的品牌宣传策略
        6.2.4 提升客户对品牌的满意度
    6.3 淇花品牌战略的保障措施
        6.3.1 品牌的自我保护
        6.3.2 品牌的危机管理
        6.3.3 品牌的渠道维护
        6.3.4 构建合适的价格体系管理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

(6)负载型Br?nsted酸催化剂的形貌调控及其转化生物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绿色化学概述
        1.1.1 绿色化学概念及基本与原理
        1.1.1.1 绿色化学的概念
        1.1.1.2 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
        1.1.1.3 绿色化学对环境的影响
        1.1.2 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
        1.1.2.1 绿色化学中的生物质加工和转化
        1.1.2.2 绿色化学中的CO_2转化和资源化
        1.1.3 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
        1.1.3.1 生物转化技术
        1.1.3.2 微波辅助合成技术
        1.1.3.3 固体酸催化技术
    1.2 固体酸催化剂及其应用
        1.2.1 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及其应用
        1.2.1.1 金属氧化物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及其应用
        1.2.1.2 金属有机骨架(MOF)封装的杂多酸催化剂及其应用
        1.2.1.3 碳基材料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及其应用
        1.2.1.4 硅基材料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及其应用
        1.2.2 负载型磺酸催化剂及其应用
        1.2.2.1 金属氧化物负载型磺酸催化剂及其应用
        1.2.2.2 碳基材料负载型磺酸催化剂及其应用
        1.2.2.3 硅基材料负载型磺酸催化剂及其应用
        1.2.2.4 多孔聚合物负载型磺酸催化剂及其应用
        1.2.3 负载型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及其应用
        1.2.3.1 碳基材料负载型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及其应用
        1.2.3.2 硅基材料负载型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及其应用
        1.2.3.3 多孔聚合物负载型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及其应用
    1.3 固体酸催化剂的形貌调控及其应用
        1.3.1 一维纳米管结构的固体酸催化剂及其应用
        1.3.2 二维介孔结构的固体酸催化剂及其应用
        1.3.3 三维纳米球和等级孔结构的固体酸催化剂及其应用
    1.4 生物质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研究背景与进展
        1.4.1 生物柴油的研究背景与进展
        1.4.2 甘油酯的研究背景与进展
        1.4.3 5–羟甲基糠醛和5–乙氧基甲基糠醛的研究背景与进展
        1.4.4 生物热解油精炼升级的研究背景与进展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等级孔结构氮掺杂碳负载型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的设计及其催化升级粗生物热解油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催化剂制备和表征
        2.2.1 实验部分
        2.2.1.1 试剂与仪器
        2.2.1.2 催化剂的制备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催化剂制备
        2.2.2.2 催化剂表征
    2.3 催化性能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1.1 试剂与仪器
        2.3.1.2 催化测试
        2.3.2 结果与讨论
        2.3.2.1 催化性能研究
        2.3.2.2 催化剂循环稳定性能研究
        2.3.2.3 反应机理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内径可控乙基桥联有机硅纳米管负载型有机磺酸的设计及其催化三棕榈酸甘油酯酯交换和甘油酯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催化剂制备和表征
        3.2.1 实验部分
        3.2.1.1 试剂与仪器
        3.2.1.2 催化剂的制备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催化剂制备
        3.2.2.2 催化剂的表征
    3.3 催化性能研究
        3.3.1 实验部分
        3.3.1.1 试剂与仪器
        3.3.1.2 催化测试
        3.3.2 结果与讨论
        3.3.2.1 催化性能研究
        3.3.2.2 催化剂循环稳定性能研究
        3.3.2.3 以实际植物油为原料合成生物柴油
        3.3.2.4 催化活性解释
    3.4 小结
第四章 乙基桥联有机硅中空纳米球负载型 Br?nsted 酸性离子液体的设计及其微波辅助催化果糖脱水和醇解反应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催化剂制备和表征
        4.2.1 实验部分
        4.2.1.1 试剂与仪器
        4.2.1.2 催化剂的制备
        4.2.2 结果与讨论
        4.2.2.1 催化剂制备
        4.2.2.2 催化剂的表征
    4.3 催化性能研究
        4.3.1 实验部分
        4.3.1.1 试剂与仪器
        4.3.1.2 催化测试
        4.3.2 结果与讨论
        4.3.2.1 催化性能研究
        4.3.2.2 催化剂循环稳定性能研究
        4.3.2.3 催化活性解释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2.1 课题研究创新
        5.2.2 研究思路创新
        5.2.3 研究方法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植物油料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的概念
        2.1.2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2.1.3 油茶产业的特征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组织理论
        2.2.2 产业发展选择理论
        2.2.3 产业发展的结构优化理论
        2.2.4 生态经济理论
3 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概述
    3.1 油茶产业概述
        3.1.1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3.1.2 湖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3.2 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3.2.1 衡阳市油茶产业生产现状
        3.2.2 衡阳市油茶产业加工现状
    3.3 衡阳市茶油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3.3.1 调查对象分析
        3.3.2 原料情况分析
        3.3.3 加工方式分析
        3.3.4 加工产品分析
        3.3.5 产品销售情况分析
        3.3.6 合作模式分析
    3.4 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粗放的种植管理模式
        3.4.2 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3.4.3 产品深加工技术滞后
        3.4.4 专业人才技术资源紧缺
    3.5 本章小结
4 衡阳市油茶产业市场需求分析
    4.1 茶油产品定价分析
        4.1.1 茶油产品价格的统计
        4.1.2 茶油产品价格的分析
    4.2 油茶市场消费者需求分析
        4.2.1 消费群体分析
        4.2.2 消费行为分析
        4.2.3 消费心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5.1 内部优势
        5.1.1 自然条件优越
        5.1.2 科研资源丰富
    5.2 发展劣势
        5.2.1 发展模式相对粗放
        5.2.2 精深加工不足
        5.2.3 品牌优势不突出
    5.3 外部机遇
        5.3.1 政策扶持增强
        5.3.2 市场需求旺盛
        5.3.3 互联网普及
    5.4 面临挑战
        5.4.1 自然灾害、病虫害风险
        5.4.2 省内外其他产区的竞争
    5.5 矩阵分析
6 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科学合理种植管理
    6.2 培植加工龙头企业
    6.3 构建产学研生产模式
    6.4 加强人才引进和技术研发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乡村振兴背景下M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
        1.2.2 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企业发展战略
        1.2.3 研究述评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4.3 实地资料收集
        1.4.4 案例分析法
第2章 企业战略管理基础理论
    2.1 乡村振兴相关理论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
        2.1.2 乡村振兴与农业企业
    2.2 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2.1 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2.2.2 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原则与规划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M公司基本概况
    3.1 公司发展历程
    3.2 规模及生产项目
    3.3 品牌产品及销售市场情况
    3.4 公司理念及品牌荣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公司内部经营与外部环境分析
    4.1 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科技环境分析
        4.1.5 分析小结
    4.2 波特五力模型
        4.2.1 行业现有竞争者分析
        4.2.2 行业潜在进入者分析
        4.2.3 供应商分析
        4.2.4 购买者分析
        4.2.5 替代品分析
        4.2.6 分析小结
    4.3 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4.3.5 SWOT矩阵分析
        4.3.6 分析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M公司发展战略
    5.1 M公司战略指导思想
    5.2 M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5.2.1 公司的使命和总体目标
        5.2.2 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目标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M公司战略实施对策
    6.1 战略执行原则
    6.2 M公司战略实施对策
        6.2.1 有效整合资源,夯实原料基础
        6.2.2 落实安全生产,把控产品质量
        6.2.3 加快品牌打造,推动企业腾飞
        6.2.4 加强科技创新,培养专业人才
        6.2.5 创新营销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6.3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3.1 提高战略管理意识
        6.3.2 完善公司制度体系
        6.3.3 选择适合的理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国内市售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问题的概述
        1.1 猪肉安全问题的概述
        1.2 食用植物油安全问题的概述
    2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2.1 猪肉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2.2 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2.3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
    3 风险评估系统开发涉及的计算机技术
        3.1 Java EE技术
        3.2 Java Web开发技术
        3.3 MVC开发模式
    4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和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准备
        1.2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2.1.1 进口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
        2.1.2 国产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
        2.1.3 国产猪肉中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2.1.4 基于故障树的国产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2.2 市售猪肉中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
        2.2.1 进口猪肉传入非洲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风险评估
        2.2.2 国产猪肉中大肠杆菌的风险评估
        2.2.3 国产猪肉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准备
        1.2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和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2.1.1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风险评估
        2.1.2 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风险评估
        2.1.3 食用植物油中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2.2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综合风险评估
        2.2.1 基于风险矩阵的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
        2.2.2 基于GRA-ISM的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
        2.2.3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等级的预测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的开发
    1 材料与方法
        1.1 风险评估系统的开发环境
        1.2 风险评估系统的结构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系统主界面模块的实现
        2.2 参数输入和结果显示模块的实现
        2.3 业务控制模块的实现
        2.4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模块的实现
        2.4.1 进口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2.4.2 猪肉中大肠杆菌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2.4.3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2.4.4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等级预测模型的实现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
致谢

(10)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中国农产品贸易开放格局
        1.1.2 中澳自贸区典型特点及重要意义
        1.1.3 中国农业区域发展非均衡性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2.4 数据资料
    1.3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1.3.1 研究创新
        1.3.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澳自贸区经济效应评估
    2.2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
    2.3 自贸区框架下贸易增加值分解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
    3.1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
    3.2 中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
        3.2.1 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3.2.2 中澳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
    3.3 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农产品贸易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
    4.1 模型框架与数据处理
        4.1.1 全球贸易分析模型
        4.1.2 数据处理、模型校准及情景设定
    4.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生产端
        4.2.1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宏观层面
        4.2.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产业层面
        4.2.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进出口贸易
    4.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消费端
        4.3.1 贸易自由化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机制
        4.3.2 标准GTAP模型家庭消费需求系统
        4.3.3 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
    5.1 世界投入产出模型
    5.2 贸易增加值分解
    5.3 链接机制
    5.4 贸易增加值分解测算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区域CGE数据库完善与分解拓展
    6.1 Sino-TERM模型框架结构
    6.2 Sino-TERM数据库构建与修正
        6.2.1 Sino-TERM数据库构建
        6.2.2 Sino-TERM数据库修正调整
    6.3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拓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澳FTA对区域农业经济效应影响
    7.1 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链接
    7.2 Sino-TERM模型宏观经济闭合
    7.3 Sino-TERM模型模拟结果
        7.3.1 宏观经济变化——BOTE分析
        7.3.2 宏观经济指标的区域异质性
        7.3.3 主要农业部门产出波动的区域异质性
    7.4 Sino-TERM模型Fan分解及拓展
        7.4.1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
        7.4.2 Sino-TERM模型中Fan分解拓展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启示
        8.2.2 贸易增加值层面的政策启示
        8.2.3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的政策启示
        8.2.4 区域层面的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农产品部门分类
附录 B 标准GTAP模型主要机制
附录 C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
附录 D 中澳FTA对主要农产品产出的区域异质性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植物油面临着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3]国民政府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研究(1937-1945)[D]. 梁坤.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新时代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研究[D]. 郑捷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植物油加工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以河南省淇花食用油为例[D]. 侯博.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6]负载型Br?nsted酸催化剂的形貌调控及其转化生物质性能研究[D]. 张青青.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研究[D]. 宁思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8]乡村振兴背景下M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齐丽翔.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9]国内市售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D]. 周广亚. 上海大学, 2020(02)
  • [10]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D]. 周玲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标签:;  ;  ;  ;  

植物油面临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