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O对大鼠肝癌模型MR增强成像的实验研究

SPIO对大鼠肝癌模型MR增强成像的实验研究

一、使用SPIO对大鼠肝癌模型进行MR增强显像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倪晓琼[1](2019)在《铁氰化锰钾纳米对比剂对大鼠原位种植性肝癌MRI诊断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大鼠原位种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组织病理学表现目的:探究Walker/LLC-WRC 256腹水瘤株肿瘤细胞悬液经开腹直接注射法在SD大鼠肝脏内建立原位种植性肝癌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抽取20只为建模组,4只为对照组。建模组:首先将0.5ml Walker/LLC-WRC 256瘤株(细胞计数约0.5×107个)注射到幼鼠的腹腔内进行保种、传代,7天后重复上述过程,连续2次保种、传代。传代后的癌性腹水经离心、浓缩后获取半液态浓缩肿瘤细胞悬液,并直接注射于大鼠肝脏左叶内,注射剂量为0.05ml(细胞计数约5×106个)。术后定期对手术切口进行消毒,防止切口感染。对照组:SD大鼠自由饮水、摄食,肝脏内未注射癌性瘤株。建模组按建模时间周期进行分组,分成5d组、6d组、7d组及8d组,每组5只,行肝脏MRI扫描,扫描结束后立即处死建模组及同期对照组大鼠,观察大鼠肝脏大体情况,肿瘤形态、大小,检查腹腔内有无转移,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建模组大鼠经大体标本观察发现共有16只大鼠成功建立原位种植性肝癌模型,共建立18个病灶,接种阳性率达80%。肿瘤结节肉眼观呈结节状或不规则形黄白色鱼肉样组织,边界较清楚,部分较大肿瘤中央可见出血坏死区。HE染色显示肿瘤细胞排列分布紊乱,大小、形态不一,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多见,异型性显着,部分肿瘤细胞内部可见片状无细胞核的坏死区。对照组大鼠肝脏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富有光泽,肝脏表面及内部均未发现肿瘤结节形成。HE染色显示肝小叶结构正常,肝细胞索排列规则、致密,并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散,肝细胞无变性、坏死,细胞核圆居中,且未出现核分裂象改变。结论:利用Walker/LLC-WRC 256瘤株直接注射法能在SD大鼠肝脏内成功建立原位种植性肝癌。第二部分铁氰化锰钾纳米对比剂在大鼠原位种植性肝癌MRI诊断中的价值目的:采用Walker/LLC-WRC 256瘤株建立大鼠原位种植性肝癌模型,探讨铁氰化锰钾纳米对比剂增强MR显像对大鼠原位种植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采用Achieva 1.5 T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荷兰Philips公司)及Microscopy 4.7 cm显微线圈(荷兰Philips公司)对20只建模组大鼠行MR TSE-T1WI、TSE-T2WI-SPAIR序列平扫,然后经尾静脉注射铁氰化锰钾(KMn[Fe(CN)6])纳米对比剂,对比剂浓度为45mmoI/L,注射剂量为1ml/300g体重,分别于注射完成后5min、30min、1h、2h行肝脏MR增强扫描,MR扫描完成后立即处死大鼠,并取出肝脏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ViewForum4.1软件勾画ROI并测量每只大鼠增强前、后正常肝脏组织信号强度(SILiver)、肿瘤信号强度(SIlesion)及背景噪声信号强度的标准差(SD),利用公式计算出增强前、后各时间点正常肝组织信噪比(SNRLiver)和肿瘤组织的信噪比(SNRLesion)及相应对比噪声比的绝对值(|CNR|),分别绘制增强前、后T1WI及T2WI各时间点大鼠肝脏的SNRLiver-时间、SNRLesion-时间、|CNR|-时间的动态变化曲线。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增强前、后T1WI及T2WI各时间点SNRLiver、SNRLesion、相应|CNR|的值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经尾静脉注入KMn[Fe(CN)6]纳米对比剂后,大鼠肝脏TIWI增强前、后各时间点 SNRLiver值分别为:71.61±33.26、96.21±46.08、105.08±44.54、94.74±44.19、90.15±40.17。SNRLesion 值分别为:52.70±26.97、52.77±26.77、53.57±26.82、52.95±26.07、53.00±26.48。|CNR|值分别为:18.91±12.44、43.44±24.51、51.51±22.39、41.79±22.66、37.15±19.16。大鼠肝内肿瘤组织TIWI增强前、后各时间点的SNRLesion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肝脏TIWI增强前、后各时间点的SNRLiver值及|CNR障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增强后各时间点的SNRLiver值及|CNR|值与平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尾静脉注入KMn[Fe(CN)6]纳米对比剂后,大鼠肝脏T2WI增强前、后各时间点SNRLiver值分别为:16.38±6.54、6.95±1.68、5.54±1.64、3.97±1.44、5.60±1.96。SNRLesion值分别为:34.55±15.77、34.45±15.62、34.49士 15.58、34.55±15.51、34.49±15.73。|CNR|值分别为:18.17±9.96、27.50±14.68、28.95±14.97、30.58±14.63、28.89±14.34。大鼠肝内肿瘤组织T2WI增强前、后各时间点的SNRLesion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肝脏T2WI增强前、后各时间点的SNRLiver值及|CNR|值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增强后各时间点的SNRLiver值及|CNR|值与平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鲁士蓝染色显示蓝染的KMn[Fe(CN)6]纳米颗粒主要聚集在肝窦区Kupffer细胞内,而肝癌病灶内未见蓝染颗粒。结论:KMn[Fe(CN)6]纳米对比剂对正常肝脏具有T1正性增强作用及T2负性增强效应,具备T1-T2双模态对比剂特性,且成像时间窗较宽。肝癌组织因不具有Kupffer细胞,于T1WI、T2WI扫描图像上信号未见明显改变,KMn[Fe(CN)6]纳米对比剂有助于肝癌的检测及定性诊断。

吴寰宇[2](2019)在《磁共振对比剂Gd-PEG-VEGF125-136靶向VEGFR-2高表达肿瘤细胞成像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由于目前临床使用的磁共振对比剂多为非靶向性,很难适应个性化精准医疗的发展需求。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一种靶向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的磁共振靶向对比剂,对VEGFR-2高表达的肿瘤细胞进行体外靶向性成像,探究靶向对比剂在肿瘤细胞特异性分子成像中的可行性、靶向能力和强化效果,以期为活体内成像和实现肿瘤的靶向诊断奠定基础。方法:(1)筛选VEGFR-2高表达的肿瘤细胞株: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2、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1299、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肺腺癌细胞A549,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细胞株VEGFR-2表达情况,筛选出受体表达量最高的肿瘤细胞。(2)Gd-PEG-VEGF125-136的制备:以多肽VEGF125-136为靶向肽,以Gd3+-DOTA为显影剂,通过酰胺键合成法构建磁共振靶向对比剂,然后利用HPLC分离纯化及MS进行检测。(3)Gd-PEG-VEGF125-136的磁共振信号检测:配制梯度浓度的靶向对比剂溶液,利用0.5T Meso MR检测T1信号。(4)VEGFR-2高表达肿瘤细胞株体外磁共振靶向成像: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以VEGFR-2高表达肿瘤细胞株(人肝癌细胞Hep G2)为对象,加入Gd-PEG-VEGF125-136孵育的作为实验组,加入钆标记随机肽NTSP孵育的作为对照组,不加任何对比剂孵育的作为空白组。利用3.0T西门子磁共振进行体外细胞成像,T1WI序列采集图像和测量各组T1 SNR(信噪比)值。(5)数据统计分析:SNR为计量资料,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使用SNK(Student-Nwman-Keuls)q检验比较各组间相同浓度的T1 SNR值或同一组内不同浓度的T1 SNR值差异,以P<0.05认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显示人肝癌细胞Hep G2、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1299、人宫颈癌细胞He La、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均有VEGFR-2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人肝癌细胞Hep G2表达的VEGFR-2含量最高。(2)HPLC显示靶向对比剂Gd-PEG-VEGF125-136成功从反应产物分离,质谱检测表明Gd-PEG-VEGF125-136偶联成功,纯度达95%以上。(3)0.5T Meso MR扫描显示随着Gd-PEG-VEGF125-136溶液浓度的增加,相应T1WI图像信号增强。(4)3.0T西门子MRI扫描显示当对比剂浓度超过0.125m M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空白组的SN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浓度间的SN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浓度(X)与T1 SNR值(Y)有关,相关系数r=0.9365,回归方程Y=257.6*X+103.9。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以VEGFR-2为靶点的磁共振靶向对比剂Gd-PEG-VEGF125-136,体外细胞实验中可以与VEGFR-2高表达细胞株Hep G2特异性结合,在3.0T磁共振显示T1WI信号增强效果,为体内成像实验奠定基础,有望用于磁共振肿瘤靶向成像和早期诊断。

杨荣[3](2019)在《双模态对比剂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BMSCs移植治疗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MR活体示踪》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现阶段,临床上对于终末期肝脏疾病最有效且常用的治疗手段,是肝脏切除和肝移植手术,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在肝脏切除和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常见的且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干细胞因其具有强大的自我复制能力和体外多向分化潜能,干细胞移植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中应用甚广。以往研究已证实,哺乳动物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都具有很强的迁移与分化能力,在体外经过特定的条件培养可分化为多个胚层来源的细胞,如类肝样细胞、成神经细胞、成脂细胞、成骨细胞等,且干细胞移植治疗有利于组织损伤修复及功能的恢复,是组织修复工程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是一种临床上很有发展前景的治疗策略。但如何可以对移植入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内的干细胞进行活体监测?那么就需要分子成像技术的支持。影像技术的进步和成像试剂的创新,使分子成像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分子成像领域,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影像技术的结合,使在分子或细胞水平上进行研究和诊断的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医学分子成像技术有许多成像设备,如US、CT、MRI、OI、PET、SPECT等,这些分子影像设备在成像灵敏度、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等性能方面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它们可以为临床工作人员及基础研究人员提供人或动物细胞甚至分子水平的信息,也能够提供从形态结构到功能代谢等方面的详细信息。这些成像技术的联合使用,可以弥补单独使用某一种成像方法的不足。比如,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多种分子影像设备(如MRI)在无需处死实验动物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对动物的长期非侵入性的观察,但是,其空间分辨率以及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常常需要通过使用对比剂或分子影像探针,或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双/多模态成像来改进空间分辨率和SNR。理论上,双模态和多模态医学检查仅需要使用一种探针,而且,通过这种多模式成像可以获得更准确和完整的信息,帮助临床医生早期发现疾病,改善诊断和进行疗效评估。目前,双模态和多模态医学影像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小动物的分子成像研究,双模态和多模态对比剂也广泛应用于标记移植细胞的动物体内示踪。本课题以荧光及MR双模态对比剂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由于MR检查序列中的T2WI序列可对顺磁性物质标记的细胞进行体内示踪,显示为低信号区,因此可以对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的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内外检测示踪,同时研究其对同种异体移植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抗损伤、抗凋亡、促修复的作用。目前,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应用研究技术的发展,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利用MR非侵袭性的方法观测到活体组织中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状况,而且可以通过定量或半定量后处理分析软件对细胞移植后的器官功能、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评价,对于评估干细胞移植的效果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MRI扫描方法结合定量后处理软件分析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域肝组织微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为干细胞体内移植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了帮助。研究共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双模态对比剂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体外MR成像研究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一定条件诱导下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因此,在组织工程研究中成为使用越来越广泛的种子细胞。若想借助医学影像设备深入研究BMSCs在体内的分布、增殖情况及其对器官功能的影响,首先必须要解决如何能安全、高效地使用影像显影剂标记BMSCs的问题。本文采用荧光和磁性双模态对比剂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大鼠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探讨 Molday IONTM EverGreen 标记BMSCs的适宜标记浓度及其标记BMSCs 6周以内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活力和标记率;初探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BMSCs进行体外MR成像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BMSCs移植后的活体示踪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培养、传代大鼠BMSCs后,使用三种浓度的(铁浓度为10、20、50 μg/ml)Molday IONTM EverGreen对第三代BMSCs进行荧光及磁性双标记,通过普鲁士蓝染色观察细胞铁标记率、荧光镜观察细胞的荧光标记率,比较三种浓度Molday IONTM EverGreen 标记 BMSCs 的阳性标记率;观察 20 μg/ml 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BMSCs后1天及1周、2周、4周、6周细胞的荧光标记率。台盼蓝拒染法检测20 μg/ml 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BMSCs后1天及1周、2周、3周、4周、5周、6周的细胞活力。使用荧光染料HOECHST33342/PI双染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细胞核后,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三种浓度 Molday IONTM EverGreen(铁浓度为 10、20、50 μg/ml)标记 BMSCs 的存活率。应用3.0T MR扫描仪对不同浓度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的BMSCs行T1、T2序列扫描,确定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BMSCs的最佳标记浓度。结果:BMSCs原代早期细胞呈圆形、三角形、多角形,少数呈梭形,原代晚期呈梭形居多,体外传至第二代培养1周即可达到80%左右的细胞融合,形态上呈比原代细胞更为均匀的长梭形;体外传至第三代,BMSCs基本纯化,经细胞鉴定(免疫荧光检测鉴定法)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CD34(-)、CD44(+)、CD45(-)。三种浓度 Molday IONTM EverGreen(铁浓度为 10、20、50 μg/ml)标记BMSCs后经普鲁士蓝染色和荧光镜观察标记率均接近100%,而对照组(无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标记率为零。普鲁士蓝染色显示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胞质内蓝染的铁颗粒,且随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浓度增加,蓝染物质增多、颜色加深。三种浓度Molday IONTM EverGreen的细胞荧光标记率均接近100%,但10 μg/ml 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的BMSCs细胞质的荧光强度欠佳,而50 μg/ml 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BMSCs后培养16 h观察贴壁细胞数量减少;20 μg/ml Molday IONTM EverGreen较长期(6周)标记细胞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荧光强度降低,但有绿色荧光显影的细胞比例仍可达93%。细胞活力检测(台盼蓝染色法)20 μg/ml 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BMSCs后1天、1周、2周、3周、4周、5周、6周的细胞台盼蓝拒染率,并与未标记细胞进行统计学比较,证明20 μg/ml 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后对BMSCs活力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染料HOECHST33342/PI双染细胞核观察 10 μg/ml、20 μg/ml、50 μg/ml 的 Molday IONTM EverGreen 标记BMSCs与未标记干细胞组细胞死亡率均值分别为5%、5%、8%和4%。体外MR扫描显示不同浓度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的第三代BMSCs(细胞数1×106/ml)T1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T2WI上各标记浓度组均引起信号的减低,Molday IONTM EverGreen浓度越高引起的信号减低越明显,T2信号强度随Molday IONTM EverGreen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应用本实验方法,能够在离体情况下方便快速地分离、培养出大鼠BMSCs,且可以稳定传代,可用于进一步的动物体内研究。使用适宜浓度(20 μg/ml)的双模态对比剂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BMSCs标记效率高,标记较长时间(6周)的标记率仍能保持在93%,而且对BMSCs的活力以及存活率无影响。体外MR扫描T2WI序列可敏感地发现不同浓度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BMSCs后信号强度变化。为活体移植BMSCs后进行MR示踪奠定了实验基础。第二部分 同种异体肝门静脉移植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的BMSCs治疗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MR活体示踪研究目的:制作大鼠肝脏右外叶和三角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双模态对比剂Molday ION?EverGreen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ehymal stem cells,BMSCs)后,同种异体移植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至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体内MR示踪,和移植后对大鼠肝功能、病理改变以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用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DCE)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研究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微血管渗透性参数动态变化规律及B M S Cs移植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取同龄同质量健康雄性SD大鼠,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使用第三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活体移植,移植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双模态对比剂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结扎大鼠肝脏右外叶和三角叶的供血血管肝动脉右支和门静脉右支45 min后再灌注,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仅开腹1 h后关腹)、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的BMSCs移植组即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组(BMSCs经门静脉右支注入,植入时暂时夹闭左侧肝蒂,以保证足够多的细胞移植入受损肝脏血管内)和缺血再灌注组即I/R组(经门静脉右支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入时暂时夹闭左侧肝蒂),各组分别于再灌注术后1天、2天、3天、4天、5天、6天、7天行DCE-MRI检查,所得图像经全定量分析后处理软件包Omnikinetics软件处理后测量术区肝脏微血管通透性参数:Ktrans值、Ve值及Kep值,观察各组微血管通透性变化;MRI扫描后抽取下腔静脉血液用来检测肝功能指标: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水平;对肝脏组织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改变;并通过术区肝组织冰冻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组织切片普鲁士蓝染色观察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的细胞移植后在术区肝组织内的分布情况;TUNEL法检测受损肝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AI)。结果:成功建立大鼠肝脏右外叶和三角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稳定模型,术后7天,缺血肝叶形态及颜色恢复正常;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 h行DCE-MR扫描显示I/R组和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组大鼠术区肝组织与sham组大鼠比较,T1WI序列呈不均匀信号,T2WI序列呈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术区肝组织强化程度增高,延迟扫描(注射对比剂后5分40秒扫描)呈不均匀高信号,证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成功,且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组大鼠术后24 h T2WI长信号范围及程度较I/R组稍小稍轻;其余各序列扫描(T1WI、DWI、DCE-MRI及延迟期扫描)两组大鼠肝脏信号及强化差异不大。术后各时间点(1 d、2 d、3 d、4 d、5 d、6 d、7 d)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的受损肝脏区域T2信号强度较无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的肝脏均有下降,其中第3-5天信号改变差异最为明显。不同恢复时间受损肝脏微血管渗透性参数的变化:缺血再灌注术后1天,I/R组和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组的Ktrans、Ve值升高,Kep值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2天,I/R组和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组的Ktrans,Ve值达到最高值,Kep值达到最低值,且两组之间三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再灌注损伤3天开始至第4、5、6天,细胞移植组Ktrans,Ve值低于I/R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细胞移植组的Kep值高于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d,细胞移植组的Kep值高于I/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再灌注损伤7天,两组Ktrans、Ve、Kep值基本恢复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再灌注术后1天,I/R组和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组的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高于假手术组,且达到最高值;术后2天、3天,I/R组和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组的ALT、AST值逐渐减低,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组的ALT、AST均低于I/R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天、5天、6天,I/R组和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组的ALT、AST逐渐减低,第5-6天基本恢复正常,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I/R组和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组的ALT、AS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近假手术组。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入大鼠门静脉右支后,于再灌注后24 h、2d、3d、4 d、5 d、6 d、7 d制作受损肝组织冰冻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冰冻切片中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的分布情况,可见绿色荧光染色细胞早期分布较稀疏,但荧光较强,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逐渐减弱,范围逐渐扩大。术区肝组织的普鲁士蓝染色: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组在细胞移植后1 d,术区肝组织见少许蓝色深染铁颗粒位于肝血窦和少许肝细胞内,之后随时间延长,肝组织损伤区出现了经普鲁士蓝染色后细胞质呈蓝色的细胞,部分蓝染物质位于肝血窦,汇管区及血窦周围,肝组织损伤区含蓝染铁物质的区域逐渐扩大,含蓝染物质的肝细胞增多,但染色逐渐变淡。术区肝组织切片的HE染色显示:Sham组肝组织细胞结构正常;术后I/R组和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组的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肿胀伴有空泡状变性、炎细胞浸润,肝窦狭窄且部分肝窦内可见红细胞;参照Suzuki的肝脏损伤组织病理学评分标准比较I/R组和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组的病理学评分,结果显示,术后1天,I/R组和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组损伤评分均达到最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d开始至第5 d,Molday IONTMEverGreen-BMSCs移植组损伤程度(评分)轻于I/R组,且两组损伤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d,两组肝脏损伤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假手术组;术后7d,两组标本评分与假手术组评分相近,且两组损伤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细胞凋亡TUNEL法染色结果显示,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组和I/R组的细胞凋亡均在术后24 h最为严重,术后第2、3、4天凋亡细胞逐渐减少,约术后第5天恢复正常;凋亡细胞在中央静脉周围较为显着;缺血再灌注术后1-4 d各个时间点I/R组的凋亡指数(AI)均高于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7 d两组凋亡指数相仿且基本正常,与Sham组的均值相近,且两组凋亡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的BMSCs经门静脉右支注射可成功移植至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内,且可经T2WI进行活体示踪,在移植后3-5天信号改变最明显;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移植可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对肝脏功能、肝细胞病理改变和受损肝脏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抑制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肝细胞凋亡,来保护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刘鹰鹏[4](2017)在《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早期评估肝癌介入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评估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病灶在表观弥散成像中的特点,以探索表观弥散系数在评估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后的应用价值,以期通过该研究为以后临床在肝癌的治疗提供一个早期、合理的评估及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7例(共60个病灶,年龄35-73岁,51.40±7.20岁)。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满足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订的2001年广州标准[1];所有患者既往无明确其他肿瘤史,无手术史。患者接受了TACE治疗;满足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的适应证,术前1周内和术后1个月内行上腹部MRI检查(包括DWI扫描);术后6-12个月接受了上腹部MRI复查;患者上腹部MRI检查的图像质量满足诊断和测量需求。结合每位患者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MRI图像,采用国际通用的mRECIST标准[2]对病变是否进展进行评价,并将患者归入进展组或非进展组。进展组入组的具体标准为:术后6-12个月MR复查发现目标病灶的直径之和较术前1周内MR检查至少增加20%和(或)有新病灶出现;其余患者归入进展组。结果:根据mRECIST标准,47例患者中共36例患者归入进展组;而11例患者归入非进展组。进展组、非进展组术前1周ADC值的比较:进展组患者肝内病灶术前的ADC值均值为0.64×10-3mm2/sec;非进展组患者肝内病灶术前ADC值均值为0.69×10-33 mm2/sec;两组之间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t=2.056)。使用术前ADC值对进展组和非进展组进行区分:以不同ADC值为临界点判断病变是否进展并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16,取区分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的最优阈值为0.69×10-33 mm2/sec,病灶ADC值低于此阈值的患者判为进展组患者,ADC值高于此阈值的患者判为非进展组患者,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63.6%,准确性为74.5%。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术前1周和术后1个月内的病灶直径、ADC值差别:非进展组患者肝内病灶术前的直径均值为3.16cm;术后1个月内直径均值为3.10cm;组内之间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3;t=0.567)。进展组患者肝内病灶术前直径均值为3.50 cm;术后1个月内直径均值为3.51cm;组内之间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t=0.276)。进展组患者肝内病灶术后1个月内的ADC值均值为0.65×10-33 mm2/sec,同术前1周病灶ADC值(0.64×10-3mm2/sec)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125;t=1.571);非进展组患者肝内病灶术后1个月内ADC值均值为0.76×10-3mm2/sec,同术前1周病灶ADC值(0.69×10-3mm2/sec)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05;t=6.804)。使用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术前1周和术后1个月内的ADC值的差值对进展组和非进展组进行区分:以不同差值为临界点判断病变是否进展并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66,取区分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的最优阈值为0.03×10-3mm2/sec,病灶ADC值低于此阈值的患者判为进展组患者,ADC值高于此阈值的患者判为非进展组患者,该区分阈值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1.5%。

张维[5](2014)在《大鼠早期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其活化肝星状细胞磁共振显像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SD大鼠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法,建立大鼠早期肝纤维化模型,为肝纤维化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探讨以抗α5β1整合素受体单克隆抗体修饰的超微型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USPIO)作为特异性分子探针(α5β1-USPIO),对大鼠早期肝纤维化活化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 cells, HSCs)进行活体内磁共振靶向分子显像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1)大鼠建模:30只大鼠经腹部皮下注射40%CCl4油溶液作为建模组,剂量为3ml/kg体重,每周2次,持续3周,首次剂量为5ml/kg体重,纯净水作为饮用水。10只大鼠经腹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剂量及用法同建模组。(2)分子探针构建:将抗α5β1整合素受体单克隆抗体与表面包被有羧基(-COOH)的USPIO通过碳二亚胺法偶联形成α5β1-USPIO特异性分子探针。(3)大鼠分组实验:末次注射CCl4油溶液3天后,从建模组和对照组分别随机抽取12只、4只大鼠进行分组实验研究,其余大鼠处死并取肝脏行病理组织学检查(HE染色、Masson染色及网状纤维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12只建模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分别经股静脉置管注射100μmol铁/kg体重的α5β1-USPIO(α5β1-USPIO建模组)、单纯USPIO(USPIO建模组)和抗α5β1整合素受体单克隆抗体(α5β1建模组);4只对照组大鼠注射相同剂量的α5β1-USPIO(α5β1-USPIO对照组)。(4)MR检查及分析:大鼠麻醉后,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4h行肝脏MR扫描,计算并比较各组内及各组间注射前与注射后4h大鼠肝脏与肌肉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5)病理组织学检查:MR扫描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HE染色、Masson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及普鲁士蓝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1)建模情况:建模组共有24只大鼠完成实验,死亡6只,死亡率为20%。建模组大鼠均出现营养不良、慢性肝病症状。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见肝细胞变性、坏死,胶原及网状纤维增生等改变。根据Ishak肝纤维化评分标准,建模组大鼠均处于早期肝纤维化阶段。对照组10只全部存活,无相应症状且无肝纤维化。(2)大鼠肝脏MR信号变化:注射试剂后4h MR扫描显示,α5β1-USPIO建模组、α5β1-USPIO对照组及USPIO建模组大鼠肝脏信号强度均呈不同程度降低,且以α5β1-USPIO建模组肝脏信号强度降低最为明显;而α5β1建模组大鼠肝脏信号强度无明显改变。(3)大鼠肝脏与肌肉CNR分析:各组大鼠肝脏与肌肉CNR注射试剂前及注射后4h分别为:α5β1-USPIO建模组:44.63±1.61和255.74±18.3;α5β1-USPIO对照组:45.37±1.87和175.51±12.49;USPIO建模组:44.56±2.08和157.96±13.72;α5β1建模组:44.82±1.39和45.46±8.24。α5β1-USPIO建模组、α5β1-USPIO对照组、USPIO建模各组注射前与注射后4h大鼠肝脏与肌肉CNR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α5β1建模组注射前与注射后4h大鼠肝脏与肌肉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 P=0.24)。各组大鼠注射试剂后4h肝脏与肌肉对比噪声比(CNR)以α5β1-USPIO建模组最高,α5β1-USPIO对照组、USPIO建模组及α5β1建模组依次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α5β1-USPIO对照组与USPIO建模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1)。(4)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普鲁士蓝染色显示:α5β1-USPIO建模组大鼠肝脏蓝染的铁颗粒主要分布于窦周间隙(Disse间隙)内,与肝星状细胞分布一致;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查显示:α5β1-USPIO建模组大鼠肝脏星状细胞内可见含铁颗粒的溶酶体,而α5β1-USPIO对照组和USPIO建模组大鼠肝星状细胞内均未见含铁颗粒的溶酶体。结论:采用皮下注射CCl4油溶液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早期肝纤维化模型。早期肝纤维化活化的HSCs能特异性吞噬分子探针α5β1-USPIO。应用1.5T MR成像系统和靶向作用于HSCs表面α5β1整合素的特异性分子探针α5β1-USPIO,能够实现活体内早期肝纤维化活化HSCs的磁共振靶向分子显像。

顾晗[6](2014)在《AFP抗体标记USPIO在SD大鼠肝癌中MRI显像及分布变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HCC)的发病率居全球首位,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二位。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决定着其临床治疗的效果及患者预后。临床常用的检测手段包括血清AFP检测和各种影像学手段。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是HCC特异性标志物,80%的患者可出现甲胎蛋白的升高。如果将抗AFP抗体与某些显影剂或(和)抗癌药物相连,可以实现对肝癌的靶向成像和靶向治疗,使得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的同时进行成为可能。本实验拟通过对小剂量二乙基亚硝胺(DENA)诱导SD大鼠原位肝癌模型的MR分子成像、动态观察和病理学对照,研究靶向AFP的超小型超顺磁性纳米粒子在HCC中的特异性靶向成像和分布规律,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sD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靶向AFP-USPIO在SD大鼠肝癌中的MR成像表现目的:建立SD大鼠肝癌模型,进行AFP抗体标记USPIO增强扫描,观察大鼠肝癌特异性MRI成像。方法:定期配制浓度为0.1mg/ml的DENA水溶液,予25只雄性SD大鼠自由饮用,喂养14周后改为空白饮用水。16-18周时选取利于实验观察的大鼠肝癌模型20只,完全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0只,对照组10只。所有大鼠先行MRI T2WI平扫,实验组注入AFP-USPIO(靶向组),对照组注入USPIO(非靶向组)2h后行T2WI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信号变化情况,测量增强前后病灶、肝脏的信号强度,计算其对比噪声比(CNR);处死大鼠后,取病灶标本行HE、AFP免疫组化染色和普鲁士蓝染色分析。结果:MRI扫描T2WI示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的高、稍高信号及混杂信号结节影,选取直径>3mmm的结节作为实验对象进行观察。病灶境界显示清楚,大部分信号均匀,呈高、稍高信号。实验组、对照组分别注入AFP-USPIO、USPIO后2h增强扫描,在注射AFP-USPIO前后,大鼠肝脏-肿瘤的CNR分别为10.0+2.45和4.73士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11.23):而注射USPIO前后肝脏-肿瘤的CNR分别为9.15+1.24和9.96±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t=-1.43)。病理结果HE染色显示,选取作为MRI观察的病灶均为肝细胞肝癌, AFP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肝癌细胞胞浆内大量表达AFP。普鲁士蓝铁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肿瘤组织间隙及肿瘤细胞内见较多蓝染颗粒,对照组肿瘤组织内蓝染颗粒则较少。结论:二乙基亚硝胺诱发SD大鼠肝癌的模型建立方便,成瘤率高。增强后AFP-USPIO靶向造影剂在大鼠肝癌组织聚集,降低肿瘤组织的信号,虽然肿瘤肝脏的对比噪声比减低,但有助于肝癌的定性诊断。第二部分:AFP-USPIO在大鼠肝癌组织中的分布变化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抗体标记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AFP-USPIO)在大鼠肝癌组织中随时间的分布变化情况,为下一步偶联化疗药物的纳米粒子在肿瘤内的分布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建立SD大鼠肝癌模型10只,方法及要求同上。先进行MR T2WI平扫,再分别注入实验组(n=5) AFP-USPIO、对照组(n=5) USPIO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分别行MR增强扫描,测量各时间点病灶、肝脏组织的信号强度,分别计算各时间点的肝脏-肿瘤的对比噪声比(CNR)及瘤体的信号强度下降百分比(PSIL)。结果:MRI平扫T2WI序列上肿瘤组织呈高、稍高信号,部分信号欠均匀。实验组注射靶向对比剂后0.5-1小时肿瘤组织T2信号强度下降不明显,在2-8小时瘤体信号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减低,瘤体在4h出现一个强化高峰期,并持续性强化,而12-24小时瘤体信号稍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注射靶向对比剂后各时间点肿瘤组织信号未见减低。实验组和对照组瘤体的信号测定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4.5,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肝脏的信号测定值差异不具有有统计学意义(F=4.6,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肿瘤-肝脏CNR计算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2.7,P<0.01)。结论:通过MR扫描动态观察AFP-USPIO增强后肿瘤的信号变化,推断其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变化情况。增强后2h-8h瘤体随着时间推移,呈持续性强化,4-8h纳米粒子在肿瘤组织的聚集达到峰值,12h后逐步退出。

李奥[7](2012)在《多功能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显像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多功能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性能检测目的制备一种新型多功能超声造影剂Fe3O4-PFOB纳米乳,并对其基本性质及体外显像效果进行检测。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将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Fe3O4纳米颗粒装载到全氟溴辛烷(PFOB)纳米乳的壳膜中,制备多功能超声造影剂Fe3O4-PFOB纳米乳。分别在光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造影剂的形态与结构;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造影剂的铁含量;用激光测径仪检测造影剂粒径与分布;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及磁共振仪检测造影剂的磁学性质;体外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评价造影剂的显像效果。结果光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采用本法制备的Fe3O4-PFOB造影剂形态规则,呈球形,分散较好,透射电镜显示造影剂为壳核结构,Fe3O4纳米颗粒均匀分布于造影剂的壳膜中。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得造影剂中铁含量为62.5μg/ml。造影剂的粒径为200250nm,具有超顺磁性,其磁敏感效应与壳膜中装载的Fe3O4的含量有关。体外显像实验显示,Fe3O4-PFOB纳米乳能够较PFOB纳米乳产生更强的超声回声信号,并具有一定的磁敏感性及射线不透性,能够增强磁共振与CT显像。结论Fe3O4-PFOB造影剂具有粒径小,分散好,超顺磁性等优点,在体外能够增强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超声造影剂。第二部分多功能超声造影剂增强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实验研究目的1.探讨Fe3O4-PFOB造影剂体外巨噬细胞显像效果。2.探讨Fe3O4-PFOB造影剂对正常大鼠肝实质的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效果,及其体内安全性。方法1.体外培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加入不同浓度Fe3O4-PFOB造影剂孵育3h后,采用普鲁士蓝染色观察巨噬细胞对造影剂的吞噬,采用MTT法检测造影剂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对吞噬了Fe3O4-PFOB的巨噬细胞悬液进行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2.健康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为Fe3O4-PFOB组(静脉注射Fe3O4-PFOB纳米乳)及PFOB组(静脉注射PFOB纳米乳)。于造影剂注射前及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对大鼠肝脏行超声、磁共振及CT扫描,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评价造影效果。扫描结束后,取大鼠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及普鲁士蓝染色。3.观察造影后一个月内实验大鼠生命体征的改变,并分别于Fe3O4-PFOB注射前及注射后第7d、14d、30d取大鼠静脉血进行肝、肾功能检测。结果1.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巨噬细胞对Fe3O4-PFOB的吞噬作用呈浓度依赖性,随着造影剂浓度的增加,巨噬细胞吞噬的量也增加,并且Fe3O4-PFOB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对其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巨噬细胞体外显像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吞噬了Fe3O4-PFOB的巨噬细胞在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中均有明显的增强效果。2.在体内超声显像中,与PFOB纳米乳相比,Fe3O4-PFOB具有更好的增强大鼠肝实质超声显像效果,而且其增强显影时间更长;在磁共振显像中,Fe3O4-PFOB组表现出负性增强效果,而PFOB组未见明显增强。在Fe3O4-PFOB造影后2h肝脏T2*时间最短,在GRE-T2*WI序列上,肝实质信号强度下降最显着;在CT显像中,Fe3O4-PFOB纳米乳与PFOB纳米乳均能有效增强大鼠肝实质的影像密度,两者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鲁士蓝染色显示Fe3O4-PFOB纳米乳主要分布在肝血窦内。3.实验大鼠在造影后1个月内未出现明显异常,不同观测时间点大鼠肝、肾功能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 Fe3O4-PFOB在体外能够被巨噬细胞吞噬,且巨噬细胞的吞噬不影响其增强显像的特性。2. Fe3O4-PFOB体内稳定性好,能够被肝脏巨噬细胞吞噬,增强肝实质的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的多功能超声造影剂。第三部分多功能超声造影剂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实验研究目的1.探讨Fe3O4-PFOB增强CT显像对兔VX2肝肿瘤的显示能力。2.探讨Fe3O4-PFOB增强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对诱发性大鼠肝硬化肝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肝内局灶性病变Fe3O4-PFOB增强显像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1.采用瘤块种植法建立兔VX2肝肿瘤模型,建模后第18天对荷瘤兔行肝脏CT平扫及Fe3O4-PFOB增强扫描,测量造影前后瘤灶与周围肝实质的CT值,并计算肝实质∕瘤灶影像密度比。取兔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肝组织,制作冰冻切片,并进行HE染色及普鲁士蓝染色。2.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诱发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SD大鼠50只(实验组4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给予DEN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至14周停药。在第1422周期间,随机抽取两组大鼠进行超声、磁共振及CT Fe3O4-PFOB增强检查。取大于3mm的结节及周围肝组织,进行HE染色及Kupffer细胞的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计算肝内局灶性病灶相对于周围肝组织的Kupffer细胞计数比以及Fe3O4-PFOB强化比,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统计单一显像模式及三种显像模式联合应用对肝癌(HCC)与肝硬化结节(RNs)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结果1.与CT平扫时比较,Fe3O4-PFOB造影后,肝实质的影像密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而瘤灶内的影像密度未见明显改变,肝实质∕瘤灶影像密度比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冰冻切片及普鲁士蓝染色均显示正常肝组织内有大量造影剂聚集,而肿瘤组织内几乎未见造影剂分布。2.成功建立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23只,共检出直径大于3mm的肝内局灶性病变57个,其中HCC38个,RNs19个。在Fe3O4-PFOB增强显像中,HCC在三种显像模式下均未见明显增强,而RNs在三种显像模式下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两者的Fe3O4-PFOB强化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RNs组织内Kupffer细胞数明显多于HCC,两者的Kupffer细胞计数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肝内局灶性病变的Fe3O4-PFOB强化比与Kupffer细胞计数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三种显像模式的联合应用可提高单一显像模式对肝内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结论1. Fe3O4-PFOB能够显着提高肿瘤组织与周围肝组织的对比效果,对肝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 Fe3O4-PFOB增强显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的Kupffer细胞数,有助于鉴别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3. Fe3O4-PFOB增强多种模式显像有助于提高单一显像模式对病变的检出,有望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影像学评价方法。

王琦[8](2012)在《MR示综骨髓干细胞靶向大鼠肝癌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纯化及扩增目的:本部分建立分离、纯化、培养、鉴定、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方法。为以后的实验做好准备。方法:利用贴壁筛选的方法从Wistar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并分析其基本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其形态特征和增殖特点。使用流式细胞仪验证细胞表型CD34、CD45、CD29、CD44特异性分子的表达以及向脂肪细胞、骨细胞分化的潜能。结果:原代BMSCs呈纺锤样,主要以集落生长为主。传至3代,细胞的均质性明显提高。流式分析MSC不表达CD34和CD45,高度表达CD29、CD44。阴性对照组IgG2a-FITC和IgG1-PE均取得相应的阴性实验结果。结论:我们成功地分离、培养及扩增了大鼠BMSCs,并对其进行了鉴定,达到了实验目的,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超顺磁性氧化铁微粒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微粒(USPIO)与多聚左旋赖氨酸(PLL)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磁标记效率及对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寻找最佳配比浓度。方法:本实验设立7个研究组。空白对照组的检测管仅含有未标记的BMSCs(A组)。按照PLL的有无及PLL浓度梯度(终浓度为0.25、0.5、0.75及1.0μg/ml)分为5个实验组(B-F组);其中每个实验组再根据不同浓度Fe离子分为1-4个实验管(USPIO的终浓度分别为25、50、100、150μg/ml)。USPIO与PLL混合制备USPIO-PLL复合物。将不同浓度的USPIO-PLL复合物与培养基混,加入BMSCs孵育过夜。对照组A及实验组B-F组细胞标记后36h,取标记细胞数1×105个,重悬于0.5ml Ependoff管中。将24支实验管放入一内含琼脂糖凝胶的塑料模型中,采用1.5T 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和SWI。测定各序列信号强度,并使用方差分析做统计学分析。细胞活力的测定采用台盼蓝排除试验。细胞生长的观察采用MTT法。使用电镜观察标记后的BMSC及细胞内的SPIO微粒。使用火焰法测量细胞内铁的含量,判断铁含量与MR信号的关系。结果:镜下观察B-F组标记细胞仍保持干细胞原有形态,胞质内均可见普鲁士蓝染色颗粒。随标记浓度的增加和PLL的使用,细胞内蓝染颗粒增多。电镜下观察SPIO-PLL混合物标记后的干细胞其内的铁离子聚集成团,粒径多在1020nm之间。而仅有SPIO标记的干细胞其内铁离子数量较少,分布稀疏,很多铁离子没有集聚呈团。A-F组台盼蓝染色细胞活力分别为99.20%±1.11、97.41%±3.42、96.32%±3.67、97.24%±4.34%、95.43%±3.33和93.43%±5.33。显示90%以上的细胞均拒染台盼蓝,可见经铁离子标记后的BMSCs保持较好的细胞活性。细胞浆内的铁离子对细胞的影响较小。根据各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判断单纯使用铁离子浓度达到200μg/ml时对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使用1.0μg/mlPLL同样会对细胞的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火焰法测得单独SPIO标记细胞与SPIO+PLL标记细胞细胞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标记后培基内铁离子的剩余量有显着差异。T1WI、T2WI及SWI各序列扫描提示各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 T2WI及SWI序列图像B组至F组信号强度逐级下降,反映出铁离子的变化情况。结论:不超过160μg/ml为SPIO安全有效的标记浓度,PLL的用量应小于1.0μg/ml。根据本实验的结果我们认为SPIO使用100μg/ml,PLL选取0.75μg/ml标记细胞即对细胞活性和生长无不利影响,且标记细胞的信号强度较强。第三部分不同MR扫描序列检测SPIO敏感性的实验研究目的:比较在两种1.5T MR机不同的扫描序列对于磁标记BMSCs检测的敏感性。方法:使用一个20cm*15cm*12cm的塑料模型。体模模型内充满2%琼脂糖胶。实验使用8支EP管,其内分别含有单纯PBS溶液、10、20、30、40、50、60、70μg/ml的SPIO混悬液(A-I组,A组为对照组)。采用Siemens及GE1.5T两种MR仪,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HASTE、SWI、ESWAN和R2*。MR信号值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各扫描序列对不同浓度SPIO均有信号强度的差异(P<0.05)。综合两种机器的各扫描序列信号值的变化及统计分析的结果,SPIO扫描的最佳序列为Siemens MR机的SWI序列和GE MR机的R2*序列。Siemens的T2*序列及GE的ESWAN序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铁浓度变化趋势,但是对照组PBS在如上两个序列中信号较低,导致其鉴别有无铁能力的不确定性。T2WI序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铁浓度变化趋势,统计结果显示对于高浓度铁的分辨能力有限。T1WI序列的信号变化没有能反映铁浓度的变化。结论:由于SPIO的增强效果持续时间长,扫描采集的时间段较为充足,所以更适于应用具有良好信噪比的、非屏气扫描的序列。SPIO扫描的最佳序列为Siemens MR机的SWI序列和GE MR机的R2*序列。Siemens的T2*序列及GE的ESWAN序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铁浓度变化趋势。第四部分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MR成像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Wistar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将大鼠CBRH7919瘤株复苏、培养、扩增、传代三次,第三代瘤细胞用做接种细胞株。将瘤株浓缩成稀糊状悬液备用。将瘤细胞浓缩液(浓度约5×107/ml)0.5ml移植接种于20只Wistar大鼠肝脏内;选取每只大鼠的肝脏两个部位分别移植一次。术前1周、术后连续2周内给每只大鼠肌注地塞米松2.0mg/天。术后2周用核磁共振(MRI)检查肿瘤生长情况,筛选建模成功的大鼠,并从中随机抽取5只大鼠,处死后取出肝脏内肿瘤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20只大鼠中有15只大鼠共长出23个肿瘤样结节,建模成功率为75%(15/20)。肿瘤大小为516mm。病理类型均为肝细胞性肝癌。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建立Wistar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的方法简单、安全,易于复制,移植成功率高,且适合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等方面的实验研究。第五部分磁标记BMSCs移植后对肝癌趋化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以大鼠肝癌的动物模型为基础,从活体上无创地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进行可持续性的、可视的定位和定量分析。观察肝癌组织与BMSCs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方法:移植前应用超微氧化铁颗粒进行标记。标记方法同第三部分。肝癌模型大鼠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磁标记BMSCs注射组,经脾注入磁标记细胞1×107/0.5ml/只(9只大鼠);Ⅱ组为单纯SPIO注射组,经脾注入35μg/0.5ml/只(6只大鼠)。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前1小时、术后1h、3h、6h、12h、24h、48h、1周、2周、4周行MR扫描。MR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及SWI。实验组大鼠磁标记前后肝组织和移植癌信号强度的比较及不同序列肝移植癌CNR的多时间点比较使用方差分析。结果:对照组大鼠经脾内注射SPIO后,大鼠肝脏在注药后1小时扫描MR信号下降最明显。T1WI信号值下降18.12%,T2WI信号值下降55.4%,SWI信号值下降71.55%,T2*信号值下降60.99%。至注射后第二周肝脏信号值基本回复正常。实验组在注射磁标记干细胞6小时后肝实质及癌灶信号降低最显着。肝脏T2WI信号值下降16.44%,SWI信号值下降38.84%,T2*信号值下降12.97%。肝癌T2WI信号值下降18.65%,SWI信号值下降26.76%,T2*信号值下降34.51%。注射干细胞后1周,肝组织信号值基本恢复至注射前水平。癌灶在注射后两周内维持轻度信号降低,四周后扫描肿瘤信号基本恢复至注射前水平。实验组注射前后肝癌的对比噪声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MR示踪经脾脏移植干细胞方法可行。MR成像具有良好信噪比,图像清晰,组织分辨率好。本研究MR扫描及病理组织学均证实了肝癌对BMSC的趋化作用,BMSC可以被动向肝癌病变迁移,并进入癌组织内。

王梅[9](2012)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的功能MRI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以下简称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低,预后较差,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大约80%以上的肝癌发生在肝硬化背景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是比较常见的肝癌病理学发展过程,而肝硬化后肝脏结节又经过肝脏再生结节(regenerative nodule, RN)、不典型增生结节(dysplastic nodule, DN)再到小肝癌(small HCC)(小于2cm)的演变过程。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的大鼠肝细胞癌在肝癌发生、发展等很多生物学行为都与人类肝细胞癌相似,是研究人类肝细胞癌形成过程较理想的动物模型。一般在给药第1至4周为肝炎期,第5至8周为肝纤维化期,第9至12周为早期肝硬化期,在第8周开始可见肝内结节形成。肝脏的血流量是维持肝脏功能的重要因素。肝脏血流灌注的降低,可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并最终导致肝脏功能损害,所以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是判断其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肝脏血流灌注参数的检测对临床上HCC的诊断和疗效的评估也有重要价值。血管生成是HCC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必要条件之一。随着肝脏疾病的进展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异常,在肝硬化早期肝脏的血流灌注量比肝炎期及肝纤维化期有明显减少;而再生结节主要由门静脉供血,随着肝脏结节恶性程度的升高,结节的门静脉供血逐渐减少,肝动脉供血增加,HCC则以肝动脉供血为主。HCC的血流灌注量较邻近肝组织明显增多,不典型增生结节的血流灌注量较邻近肝组织减少,部分DN的血管可同肝癌一样很丰富。目前HCC治疗最主要的手段是病灶完整手术切除,早期诊断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早期肝硬化结节的诊断主要依靠肝穿刺活检术,但由于肝硬化结节为多发病变,容易漏诊,且对某一个结节的组织学检查并不能反映其他再生结节的病理学改变和生物学特征;此外穿刺活检为有创性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能够无创性地评估肝硬化结节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方法。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常规增强CT和MRI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程度,但由于要向体内注入对比剂,不宜作为常规随访首选的检查手段。功能MRI在全身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血氧水平依赖MRI (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MRI, BOLD MRI)、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等。DWI是通过对机体进行水分子扩散测量,可无创性反映组织的功能状况;DWI对运动比较敏感,主要反映机体内水分子扩散的自由度,从微观分子水平判断组织的组成成分;含细胞密集的肿瘤由于水分子扩散受限,在DWI上呈高信号,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减低;DWI可有效抑制肝脏背景信号,有助于局灶性病灶的显示,尤其小病灶的检测。BOLDMRI是利用组织内的脱氧血红蛋白作为内源性对比剂反映组织内血氧、血流、血容量等情况的成像技术;当组织某区域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T2*WI上信号降低。BOLD MRI通过提供组织内血氧水平的定量信息,能更敏感与准确地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程度,预期能观测从肝脏增生结节到早期肝癌的转变过程,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BOLD MRI最初主要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中,通过对大脑活动时不同脑区的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变化进行监测分析,进而对脑功能区进行定位。近年来,BOLD MRI逐渐应用于肿瘤、心脏、肾脏、骨骼肌、肝脏等组织器官的功能研究。BOLD MRI在肝脏主要应用于肝脏急性出血、肝脏部分切除术后、肝纤维化等。通过比较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前后肝脏肿瘤信号的改变评估肝脏肿瘤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后的氧合作用情况,有望成为一种无创性评价肝脏肿瘤介入术后疗效的技术。通过对肝纤维化的研究,BOLD MRI可反映不同阶段肝纤维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用来对肝纤维化进行诊断及分期。但是,关于肝硬化结节BOLD MRI的研究还比较少。目的采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形成肝硬化结节,观察不同性质结节的MR影像学表现,探讨利用ADC值及BOLD MRI对评价不同性质肝硬化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8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4只,对照组16只)。实验组在其饮用水中加入DEN,配成浓度为0.01%的水溶液,隔口更换,到第14周后停药;对照组饮用纯净水,其他饲养条件同实验组。从给药后第5周至20周,每周随机选取4只实验组进行MR扫描,每隔一周抽取2只对照组大鼠行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和冠状面T2WI平扫、横断面T1WI平扫,DWI及BOLD扫描。DWI选取了10个b值,分别为0s/mm2、50s/mm2、100s/mm2、150s/mm2、200s/mm2、300s/mm2、400s/mm2、600s/mm2、800s/mm2、1000s/mm2,最后拟合得到一组ADC图。BOLD扫描方法:在大鼠麻醉状态下,先吸入空气10分钟,进行扫描,然后吸入含95%02和5%CO2的混合气体10分钟,再进行MR扫描。每只大鼠MRI扫描结束后12h内处死,解剖取出新鲜肝脏,用10%甲醛溶液固定后石蜡包埋,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ADC图及T2*WI图像上选取病灶最大层面,取病灶实性部分画兴趣区(ROI),每个病灶测3-4次并取其平均值。比较不同性质肝硬化结节的ADC值的差异性。测量各组结节及其周围相对均匀的肝组织在吸入混合气体前后的T2*值,经过计算得到相应的R2*值及其变化值△R2*,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对照组则在图像最大无伪影层面画3-4个ROI,取其平均值。ROI尽量避开大血管、胆管,大小尽量一致。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例数、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资料比较,若方差齐,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用Welch校正t检验。多个独立组间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 OVA),组间均数差别两两比较,若方差齐性,则采用LSD检验,若方差不齐用Dunnett’s T3检验。对各组间的ADC值、R2*air、R2*carb分析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并进行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及95%可信区间。计数资料以例数、率或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过程中8只实验组大鼠在扫描前自然死亡,1只因麻醉过量死亡。在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先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肝再生结节形成到不典型增生结节、HCC形成。共有78个结节纳入了研究,其中再生结节10个,不典型增生结节16个,HCC52个。1.T1WI和T2WI表现RN在T1WI上以等或低信号为主,其中等信号占70%(7/10),低信号占20%(2/10);在T2WI上以等信号为主(60%,6/10)。DN在T1WI上呈等信号占68.75%(11/16),低信号占25%(4/16),高信号占6.25%(1/16);在T2WI上,等信号占62.5%(10/16),低信号占18.75%(3/16),高信号占18.75%(3/16)。HCC在T1WI上,低信号占57.69%(30/52),等信号占36.54%(19/52),高信号占5.77%(3/52);在T2WI上,多表现为高信号(96.15%,50/52)。2.DWI表现及ADC值大小在DWI上,随着b值的增大,肝内病灶显示越清晰。RN在DWI图像上以高信号为主,其中高信号为6个,低信号1个,等信号3个;DN亦以高信号(68.75%,11/16)为主,等信号和低信号分别占18.75%(3/16)和12.5%(2/16);HCC在DWI上以高信号为主,占94.23%(49/52),等信号占1.92%(1/52),低信号占3.85%(2/52)。RN、DN、HCC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60±0.099)×10-3mm2/s、(0.853±0.141)×10-3mm2/s、(0.716±0.147)×10-3mm2/s,对照组的平均ADC值为(0.887±0.125)×10-3mm2/s。对RN、DN、HCC与对照组经完全随机化资料的方差分析检验得出RN、DN、HCC与对照组之间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47,P=0.000);经过LSD两两比较,RN与DN、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2,P=0.631),RN与HCC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3);DN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DN与HCC(P=0.001)、HCC与对照组(P=0.000)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以ADC值≥0.765×10-3mm2/s作为鉴别RN、DN与HCC的临界值的敏感度为80.8%,特异度为73.1%,以ADC值>0.782×10-3mm2/s作为鉴别DN及HCC的临界值的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76.9%。3. BOLD MRI表现3.1对照组、RN、DN、HCC吸入混合气体前的T2*air值分别为(12.813+2.889)ms、(14.908+4.862)ms、(13.830±4.862)ms、(24.358±8.831)ms,其R2*air值分别为(81.750±18.003)/s、(72.928±20.596)/s、(80.230±25.609)/s、(47.541±20.640)/s。RN与DN(P=0.993)、RN与对照组(P=0.766)之间的T2*air值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DN与对照组之间的T2*air值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975);RN的T2*air值大于HCC(P=0.000),DN的T2*值大于HCC(P=0.000),HCC组的T2*值小于对照组(P=0.000)。RN、DN、HCC及对照组的平均R2*air值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过两两比较,RN与DN、对照组之间的R2*air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94,P=0.304),DN与对照组之间的R2*air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39);RN的R2*air值大于HCC(P=0.001),DN的R2*air值大于HCC(P=0.000),HCC组的R2*air值小于对照组(P=0.000)。3.2吸入混合气体后对照组、RN、DN、HCC的T2*carb值分别为(14.352±2.925)ms、(15.350±4.947)ms、(15.485±6.015)ms、(27.059±12.503)ms,其R2*carb值分别为(72.467±15.114)/s、(70.030±17.572)/s、(71.775±24.462)/s、(43.471±17.144)/s。吸入混合气体后,RN、DN、HCC及对照组之间的平均T2*carb、R2*carb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过两两比较,RN与DN、RN与对照组间平均T2*carb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991),RN的T2*carb值小于HCC(P=0.000),DN与对照组之间T2*carb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1),DN、对照组的T2*carb值均小于HCC(P=0.000,P=0.000)。RN与DN(P=0.814)、RN与对照组(P=0.742)之间的R2*carb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DN与对照组之间的R2*carb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915);RN、DN及对照组的R2*carb值均大于HCC(P=0.000)。以R2*air值>56.99/s作为临界值鉴别RN、DN与HCC的敏感度为84.6%,特异度75%,而以R2*carb值>53.09/s作为临界值鉴别RN、DN与HCC的敏感度为80.8%,特异度75%。3.3吸入混合气体后肝脏的ΔR2*值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对照组、DN、HCC、RN,但是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未见统计学意义(F=1.446,P=0.235)。3.4癌前结节(RN和DN)及肝癌结节周围肝组织在混合气体吸入前的R2*air值分别为(79.675±10.562)/s、(66.115+14.243)/s,吸入混合气体后的R2*carb值分别为(71.037+8.747)/s、(62.106±13.773)/s。其变化值ΔR2*值分别为(8.637±7.287)/s、(4.009±5.762)/s。经比较,两组之间的R2*air、R2*carb及ΔR2值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26,P=0.048)。结论1.DWI有利于病灶的显示,正常肝实质、RN、DN及HCC的ADC值呈逐渐降低趋势,以ADC值≥0.765x10-3mm2/s作为鉴别RN、DN与HCC的临界值的敏感度达80.8%,特异度大73.1%。利用DWI和ADC值定量分析可以为RN、DN、HCC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价值。2.吸入混合气体前及之后的RN、DN与HCC的T2*值及R2*值均有差别,癌前结节周围的肝组织在吸入混合气体前及之后的R2*值大于肝癌,利用T2*、R2*值可为RN、DN、HCC及结节周围肝组织的鉴别诊断提供有用信息。3.吸入混合气体后,对照组、RN、DN及HCC之间在吸入混合气体前后的ΔR2*值呈降低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可根据不同肝硬化结节周围组织的R2*值预测结节恶变可能性。

金星[10](2009)在《超顺磁性氧化铁磁共振对比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肝脏外科的迅速发展,临床要求影像学能检出更小的病变,更准确地定性。这有赖于新型对比剂,尤其是肝脏靶向磁共振成像(MRI)对比剂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有的MRI对比剂对肿瘤的检出具有比较明显的增强作用,但是,在小于3cm的肝部肿瘤检测中仍有15%左右的漏检率。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纳米颗粒是一种新型磁共振成像对比剂,可用于选择性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磁共振成像,对肝、脾、淋巴结病变的成像效果好,安全性高,能够显着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目前SPIO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外有较多关于SPIO的研究报道,而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为进一步促进磁共振成像对比剂在国内的临床应用,本文优选了磁流体制备工艺,并对采用最佳工艺制备的水基磁流体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初步考察了磁流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立了大鼠的肝癌动物模型并进行了SPIO增强MRI的药效学实验。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优选水基磁流体的制备工艺。以氯化亚铁和氯化铁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SPIO胶体溶液,并用邻二氮菲比色法测定胶体中的总铁含量。以胶体的外观、粒径和磁化强度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条件对水基磁流体的影响,优化水基磁流体制备工艺和处方。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NaOH浓度为0.5mol/L,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30min,葡聚糖与铁含量质量比为5:1。2.研究了SPIO的理化性质。电子透射电镜照片证明制备的SPIO为纳米颗粒,氧化铁晶核约为15nm,激光散射法测得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8.4nm(n=5)。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证了所制备的纳米颗粒为Fe3O4。磁学性质测定结果证明其具有超顺磁性,质量饱和磁化强度达80.2emu/g Fe(n=5)。3.初步考察了SPIO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采用热压灭菌法灭菌对胶体溶液的外观、粒径和磁性均无明显影响。制剂在高温、强光下进行加速试验,以及室温放置6个月内性质稳定、质量无明显变化。家兔耳血管刺激性实验及溶血实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刺激性小。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为LD50=177mg/kg,相当于人常用剂量的316倍。4.进行了SPIO增强MR成像的药效学实验。通过正常大鼠肝脏SPIO增强MRI实验,研究了SPIO剂量—肝脏信号强度关系,得出其增强扫描的半数有效剂量为20μmol/kg。建立了种植型大鼠肝癌动物模型,对28只肝癌大鼠32个病灶行平扫及SPIO增强扫描,分析肿瘤平扫和SPIO增强后的影像表现;测量增强前后T1及T2加权像上的肿瘤/肝脏对比噪声比,并与病理对照。结果表明:给药前后,肝部正常组织信号强度明显下降(P<0.05),而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无变化,对比剂可显着增强成像效果。在给药30min后的MRI成像效果最优。在20μmol Fe/kg剂量,SPIO增强T2加权像的肿瘤/肝脏对比噪声比最好,几乎是增强T1加权像及平扫T2加权像的两倍,平扫T1加权像的对比噪声比最差。本文的创新点:用正交设计法优选了SPIO制备工艺,建立了简便准确的葡聚糖含量测定方法。

二、使用SPIO对大鼠肝癌模型进行MR增强显像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SPIO对大鼠肝癌模型进行MR增强显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铁氰化锰钾纳米对比剂对大鼠原位种植性肝癌MRI诊断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大鼠种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组织病理学表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铁氰化锰钾纳米对比剂对大鼠原位种植性肝癌模型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磁共振对比剂Gd-PEG-VEGF125-136靶向VEGFR-2高表达肿瘤细胞成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细胞系及来源
    1.2 实验材料与设备
        1.2.1 主要实验试剂与材料
        1.2.2 主要实验器械及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不同程度VEGFR-2表达的肿瘤细胞株培养
        1.3.2 免疫荧光实验检测Hela、H1299、HepG2、A549 肿瘤细胞VEGFR-2 的表达情况
        1.3.3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Hela、H1299、HepG2、A549肿瘤细胞VEGFR-2的表达程度
        1.3.4 Gd-PEG-VEGF_(125-136)的构建和鉴定
        1.3.5 不同浓度梯度Gd-PEG-VEGF_(125-136)的磁共振信号检测
        1.3.6 Gd-PEG-VEGF_(125-136)靶向VEGFR-2 高表达肿瘤细胞株磁共振成像实验
2 结果
    2.1 肿瘤细胞株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2.2 肿瘤细胞株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2.3 磁共振对比剂制备与鉴定
    2.4 Gd-PEG-VEGF_(125-136)磁共振信号检测
    2.5 Gd-PEG-VEGF_(125-136)体外靶向HepG2 肿瘤细胞磁共振成像
3 讨论
    3.1 本实验靶分子的选择
    3.2 VEGF125-136 作为靶向运载体的特点
    3.3 螯合物PEG在本实验靶向对比剂中的作用
    3.4 磁共振靶向对比剂Gd-PEG-VEGF_(125-136)肿瘤细胞成像机制分析
    3.5 本实验技术的关键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磁共振分子影像学靶向对比剂成像在肿瘤分子影像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3)双模态对比剂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BMSCs移植治疗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MR活体示踪(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双模态对比剂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体外MR成像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试剂和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检测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BMSCs的培养及鉴定
        3.2 BMSCs的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效率
        3.3 20 μg/ml 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P3代BMSCs台盼蓝染色
        3.4 HOECHST33342/PI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检测不同浓度Molday ION~(TM)EverGreen标记细胞16 h后的BMSCs存活率
        3.5 Molday ION~(TM) EverGreen-BMSCs体外MR成像
    4 讨论
        4.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传代
        4.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4.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
        4.4 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效果探讨及MR体外成像
        4.5 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细胞的活力和存活率检测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同种异体肝门静脉移植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的BMSCs治疗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MR活体示踪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2 主要试剂和实验仪器
        2.3 模型建立方法
        2.4 细胞标记及移植
        2.5 磁共振成像
        2.6 检测指标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动物模型大体情况
        3.2 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恢复时间MR活体示踪及受损肝脏微血管渗透性的变化
        3.3 术后不同时间ALT、AST检测结果比较
        3.4 BMSCs标记和肝脏移植结果
        3.5 肝组织普鲁士蓝染色结果
        3.6 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3.7 肝细胞凋亡情况
    4 讨论
        4.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4.2 BMSCs移植与双模态示踪
        4.3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微血管渗透性改变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早期评估肝癌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与不足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大鼠早期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其活化肝星状细胞磁共振显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大鼠早期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早期肝纤维化活化肝星状细胞磁共振显像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AFP抗体标记USPIO在SD大鼠肝癌中MRI显像及分布变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SD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靶向AFP-USPIO在SD大鼠肝癌中的MR成像表现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AFP-UsPIO在大鼠肝癌组织中的分布变化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参与的课题与学术活动

(7)多功能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显像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多功能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多功能超声造影剂增强超声、磁共振及 CT 显像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节 多功能超声造影剂巨噬细胞显像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节 多功能超声造影剂体内显像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多功能超声造影剂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节 多功能超声造影剂增强 CT 显像在兔 VX2 肝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节 多功能超声造影剂增强超声、磁共振及 CT 显像在大鼠肝硬化肝癌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研项目、学术交流目录

(8)MR示综骨髓干细胞靶向大鼠肝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纯化及扩增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超顺磁性氧化铁微粒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不同 MR 扫描序列检测 SPIO 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 MR 成像的初步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磁标记 BMSCs 移植后对肝癌趋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MR 在干细胞示踪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的功能MRI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常规MRI及DWI表现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混合气体激发的BOLD MRI在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附图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肝硬化相关结节的磁共振成像研究和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超顺磁性氧化铁磁共振对比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磁共振成像技术和磁共振成像对比剂
        1.1 鉴定磁共振成像对比剂的原理
        1.2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的基本要求
        1.3 磁共振对比剂的分类及研究概况
    2 超顺磁性氧化铁对比剂
        2.1 超顺磁性氧化铁对比剂的分类
        2.2 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的组成与稳定性
        2.3 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
        2.4 超顺磁性对比剂的应用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2.5 超顺磁对比剂的国内研究概况
    3 本课题的目的及设想
        3.1 目的
        3.2 设想
第二章 SPIO的制备研究
    1 水基磁流体的制备
        1.1 仪器和试药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NaOH浓度对磁流体的影响
        3.2 反应温度对磁流体的影响
        3.3 反应时间对磁流体的影响
        3.4 葡聚糖与铁含量质量比对磁流体的影响
    4 磁流体中总铁含量的测定
        4.1 Fe标准曲线的制作
        4.2 SPIO胶体中总铁含量的测定
    5 磁流体中葡聚糖含量的测定
        5.1 仪器与试药
        5.2 方法与结果
        5.3 讨论
    6 小结
第三章 SPIO的理化性质研究
    1 仪器和试药
    2 方法和结果
        2.1 SPIO的形态观察
        2.2 SPIO的粒度分布测定
        2.3 SPIO的磁学性质考察
        2.4 SPIO的晶型测定
    3 讨论
        3.1 SPIO的形态特征分析
        3.2 SPIO的磁学特征分析
        3.3 SPIO的晶型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SPIO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察
    1 SPIO的稳定性考察
        1.1 稳定性考察内容
        1.2 稳定性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1.3 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2 SPIO的安全性考察实验
        2.1 仪器与试药
        2.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SPIO增强磁共振成像实验
    1 SPIO增强大鼠肝脏磁共振增强剂量实验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2 SPIO增强大鼠种植型肝癌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使用SPIO对大鼠肝癌模型进行MR增强显像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铁氰化锰钾纳米对比剂对大鼠原位种植性肝癌MRI诊断的可行性研究[D]. 倪晓琼. 苏州大学, 2019(04)
  • [2]磁共振对比剂Gd-PEG-VEGF125-136靶向VEGFR-2高表达肿瘤细胞成像的实验研究[D]. 吴寰宇. 海南医学院, 2019(01)
  • [3]双模态对比剂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BMSCs移植治疗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MR活体示踪[D]. 杨荣. 浙江大学, 2019(03)
  • [4]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早期评估肝癌介入治疗[D]. 刘鹰鹏.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5]大鼠早期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其活化肝星状细胞磁共振显像的实验研究[D]. 张维. 苏州大学, 2014(01)
  • [6]AFP抗体标记USPIO在SD大鼠肝癌中MRI显像及分布变化的实验研究[D]. 顾晗. 扬州大学, 2014(01)
  • [7]多功能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显像实验研究[D]. 李奥. 重庆医科大学, 2012(11)
  • [8]MR示综骨髓干细胞靶向大鼠肝癌的实验研究[D]. 王琦. 河北医科大学, 2012(12)
  • [9]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的功能MRI实验研究[D]. 王梅.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10]超顺磁性氧化铁磁共振对比剂研究[D]. 金星. 南方医科大学, 2009(05)

标签:;  ;  ;  

SPIO对大鼠肝癌模型MR增强成像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