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质边坡锚固与弱结构面的关系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

岩质边坡锚固与弱结构面的关系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

一、岩石边坡锚固与弱结构面的关系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论文文献综述)

常一伦[1](2021)在《高陡边坡危岩体运动学模拟与防治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陕北地区采煤活动频繁且持续,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煤矿工业场地建设过程中造成的高陡开挖边坡易引发危岩体崩塌隐患,给场地内的建筑、设备、人员和车辆等带来极大威胁。危岩体的几何尺寸、结构面、裂隙面等信息,对于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十分关键。传统关于上述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现场人力攀爬测量,存在低效、危险、误差大等不足而备受局限。随着消费级无人机的平民化普及和倾斜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图像处理的技术下探,其组合具有高效、机动、高精、易操、数据易处理等优点,在危岩体调查及重要信息获取中具有更大的优势。本文正是基于无人机倾斜航空摄影测量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结合现场调查,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无人机倾斜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了研究区的点云、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提取了目标危岩体的几何尺寸、裂缝的长和宽等数据。通过对比验证点云提取危岩体结构面数据可靠的基础上,获取了危岩体主控结构面参数。(2)现场调查结合数字高程模型,确定和总结了研究区66处单体危岩体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并从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分析了危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3)根据危岩遭受环境影响时的应力和变形位移特征的不同阶段,将危岩体划为三个主要演化阶段,并按照不同的失稳破坏模式将其分为三类。(4)对区内66处危岩体,基于岩体结构面切割关系进行稳定性定性评价。基于刚体极限平衡计算,进行天然、暴雨、地震三种工况的稳定性定量评价。(5)分别利用RocPro3D和ROCFALL从三维和二维层面进行危岩体运动学模拟,其运动轨迹、弹跳高度、运动动能、运动速度和落点数据,可为研究区危岩体防治设计提供数据依据。(6)利用ROCFALL,以单级边坡为例,探讨不同参数对落石运动规律的影响作用。研究了台阶设置、坡体参数、防护设置对落石运动规律的影响作用。给出了“坡体不设置台阶+坡表客土复绿+坡脚设置被动防护网”的边坡优化设计。

孙树楷[2](2020)在《边坡锚索与抗滑桩支护受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大型的交通工程、水利工程及建筑工程都涉及到自然边坡的开挖改造,挖方边坡一般需要采取支护措施来防止滑坡灾害。在常见的支护结构中,锚索和抗滑桩因其锚固和抗滑性能优越,在边坡支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的规范方法在计算锚索和抗滑桩受力时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如何确定锚索和抗滑桩的实际受力状态,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就锚索和抗滑桩这两种常见支护结构的受力问题展开研究。对于锚索支护,在挖方边坡施工中,随着边坡的开挖和锚索的逐层施加,不同位置的锚索力发挥程度并不同步,这就导致在边坡破坏时有些支护结构已经达到抗力极限,但有些支护结构尚未发挥所有抗力;同时不同的边坡破坏模式也影响锚索力发挥的同步程度。本文从考虑施工过程和破坏模式两个角度出发,运用增量法和应力位移场对边坡加固位置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施工过程中,应采用增量法进行开挖施工的逐层稳定性计算,确定不同位置的锚索力发挥程度;同时应该根据边坡的破坏模式选择合理的加固位置,牵引式滑坡应重点加固坡脚,推移式滑坡应重点加固中上部。而对于抗滑桩支护,其在边坡垂直开挖情况下能起到很好的支护效果,但不同规范得到的滑面以上总土压力结果不一,有时甚至相差很大。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本文将各种规范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表明:第一,传递系数法中未考虑竖向力平衡,当滑面较小且桩面光滑时,水平土压力计算结果偏小;第二,基坑放坡法将放坡部分土体简单等效为荷载,再根据扩散角传递到桩上,这种简化计算法仅适用于计算放坡高度较小的工况。第三,本文提出的反力平衡法,其适用性广,不仅可以计算出库仑土压力结果,还可计算曲线滑面或其他不规则滑面的土压力。

李博康[3](2020)在《边坡加固圆形抗滑桩内力计算及结构设计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滑桩是滑坡防治工程中较常采用的一种措施,并已经广泛应用于边坡加固的工程应用中。当前,广泛应用的抗滑桩截面形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矩形和圆形。然而,当前国内外对抗滑桩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矩形截面抗滑桩,对圆形抗滑桩的研究较少,且当前抗滑桩设计相关规范对圆桩及方桩无明确区分,计算时仅是将圆桩等效为方桩,因此对圆形抗滑桩相关理论的研究极其重要。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方法,研究矩形与圆形截面抗滑桩土拱作用下桩间距确定及内力计算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有限元软件GTSNX建立二维数值模型,并进行静力分析,从而研究圆形截面抗滑桩土拱效应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2)分析总结相关学者对矩形抗滑桩土拱效应的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广义胡克定律的矩形截面抗滑桩桩侧土拱的桩间距确定公式,研究了圆形截面抗滑桩土拱效应,理论推导了摩擦土拱作用下圆形截面抗滑桩桩间距计算公式,并对影响桩间距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3)对当前抗滑桩设计相关规范中K法进行改进,研究考虑竖向摩阻力情况下圆形截面抗滑桩内力和位移的计算方法,采用Matlab进行编程计算,将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4)结合工程实际,并采用本文提出的桩间距确定公式及改进K法对圆桩加固方案进行设计并计算圆桩内力及位移。

赵逸文[4](2020)在《基于应力状态与结构面产状修正系数改进的层状岩体质量BQ分级研究》文中提出《工程岩体分级方法》GB50128-2014(BQ法)是一种多因素、多变量、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级方法,该方法选取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和岩体完整性指数计算出岩体基本指标,再通过工程岩体现场工况对其修正从而得到工程岩体级别,既保证了分级的客观性,又降低了现场分级的难度。但在一些复杂地质条件下,如层状岩体等,BQ分级存在修正系数定性评价的局限性。由于现场工程人员的主观判断不同,导致两种岩体分级交界处会出现分级交错的现象。本文从岩石的强度特征入手,对BQ分级中结构面产状以及初始地应力状态修正系数在层状岩体中的定量化计算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为;以层状岩体不同倾角下单轴抗压强度作为研究目标,通过页岩单轴压缩试验以及搜集前人数据,表明层状岩体单轴抗压强度曲线呈现“U”型变化。引入Jaeger-Donath单结构准则描述层状岩体结构面倾角对其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并验证了Jaeger-Donath准则预测层状岩体强度的可靠性,得出层状岩体单轴抗压强度主要受岩体本身的岩性以及岩体层理倾角两方面影响,依此准则对层状岩体BQ分级中的结构面产状修正系数进行了改进;岩体的开挖往往是一个卸荷的过程,相较传统三轴加载试验,三轴卸荷试验更符合工程实际。通过进行常规三轴卸荷试验,表明层状岩体在卸荷过程中,随着水平应力的减小,岩体的体积先增大后减小,对比不同工况下试件的应力应变,应力体应变曲线,以及卸荷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得出高地应力下层状岩体抗压强度不再受层理倾角控制,岩体各向异性消失。引入Mogi-Coulomb准则并通过对比试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指出除在高环向应力的作用下由于含弱面岩体吸能较快使得其产生一定偏差外,其余工况下的应用均较为准确并依此准则对层状岩体BQ分级中的初始地应力状态修正系数进行了改进;通过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不同级别岩体使用国标BQ分级方法以及改进后的BQ分级方法对比,得出改进后的BQ分级方法在保持岩体基本质量指标不变的基础上使得岩体工程质量指标波动范围缩小,更利用工程现场做出准确分级。

陈剑桥[5](2020)在《尖山磷矿石马哨排土场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滑坡此种类型的地质灾害防治举措中,由于抗滑桩可以提供良好的抗滑能力、设桩位置相对比较灵活多变等优点被普遍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滑坡治理措施中。但抗滑桩的最优设桩位置,仍然是众说纷纭。因此,通过各种文献资料以及论文的查阅,本文依靠实际工程背景,提出三种不同设桩位置的加固方案,从对最危险潜在滑动面的支挡效果,以及抗滑桩自身结构受剪力、弯矩等对比分析,得出最合适的布置抗滑桩的位置。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勘察报告搜集整理石马哨排土场滑坡的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对易发生滑动的现状滑坡进行极限平衡法下的稳定性分析,对比得出最不利剖面,选为本文的设计剖面,并计算得出原始剖面整体以及局部的最危险潜在滑动面的形态和位置;(2)对已滑动的原始剖面进行初步的削坡减载,使得边坡整体的稳定性能基本接近设计所需稳定性系数,紧接着对削坡后的剖面模型进行计算分析。通过极限平衡法再次计算分析剖面整体以及局部的最危险潜在滑动面,通过数值模拟法得出剖面的位移、主应力、最大剪应力云图。以此结果进行下一步的加固方案设计。(3)通过不平衡推力法(隐式)计算分析剖面最危险潜在滑动面,即稳定性系数最小的滑面的滑坡推力,对其划分条块,并得出各个条块的下滑力、剩余下滑力、抗滑力数值。分别以下滑力、剩余下滑力、抗滑力数值最大的条块位置布设抗滑桩,形成三套支护方案。并通过极限平衡法得出支护后分析剖面整体以及局部的稳定性系数是否达到设计所需标准,如未满足设计要求,则再次对边坡加固方案进行调整。(4)选定未支护抗滑桩时的最危险潜在滑动面,通过极限平衡法对布桩后该潜在滑动面的总下滑力、总抗滑力以及稳定性系数进行计算,并对比分析不同设桩位置时的数值大小,以此得出该种对比方法下的最优布桩位置;同时对比分析不同设桩位置时,抗滑桩自身结构受剪力、弯矩以及桩顶位移的大小,来综合分析得出最优的设桩位置。本文通过极限平衡法以及数值模拟法两种方法对所选分析剖面进行稳定性评价分析,并通过不平衡推力法(隐式)计算最危险潜在滑动面,及最可能滑动的滑体下滑力最大的条块、剩余下滑力最大的条块、抗滑力最大的条块,以此为依据进行抗滑桩的布置,对滑坡进行加固处理,并通过极限平衡法对比分析不同加固方案,得出最优的抗滑桩支护位置,研究结论对山地滑坡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黄健[6](2020)在《九寨沟景区熊猫海上游右岸危岩发育特征及生态化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崩塌落石是我国西部山区尤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动力地貌现象之一,一般发生突然且破坏力强。九寨沟景区熊猫海上游右岸边坡由于受到2017年8·8九寨沟地震影响,表层松动岩土体和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发生大面积崩落;同时,强烈的震动使得坡体的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岩体更加破碎。如不及时进行治理,将严重影响九寨沟景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并威胁通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全面查明了危岩发育部位、规模及可能的失稳模式,对研究区边坡上存在的危岩分别计算了基于刚体极限平衡理论的稳定系数以及危岩崩塌后的弹跳高度、冲击能量、运动速度等运动学特征值,最终结合九寨沟景区的治理要求提出了采用生态化治理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九寨沟景区熊猫海上游右岸边坡可分为三处危岩带共六个危岩体,分别细致描述了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发育规模。分析研究区危岩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结构、降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2)研究区危岩失稳模式主要为滑移式,并利用UDEC模拟了不同工况下研究区危岩WY5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危岩稳定;暴雨工况下上部临空面附近及中部凹岩腔部位会发生少量的落石掉块,但整体仍处于稳定状态;地震作用下,由潜在破裂区上部拉裂及下部剪切共同构成贯通破裂面而整体失稳。(3)分别采用经验公式和Rocfall软件对九寨沟景区熊猫海上游右岸危岩带落石的运动学特征进行计算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可能落石对坡脚公路的危害大。(4)九寨沟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同时做好地区地质研究,实施生态化治理,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结合国内外岩石边坡生态化防治经验,建议针对坡面危岩单体采用锚杆+覆盖式帘式网加固,在坡脚处设置棚洞拦挡落石,并补充植被防护。

王星[7](2019)在《隧道洞口落石冲击风险评价及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落石灾害是我国三大地质灾害之一,而隧道洞口段属于落石灾害的频发区,一旦发生后果将更为严重。本文采用理论推导、概率分析、数值模拟、软件编程、实例验算等方法,对隧道洞口段落石崩塌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落石冲击运动轨迹的预测、冲击力及侵彻深度的准确计算以及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的设计和优化等开展研究。(1)首先结合“落石潜能”、“落石历史事件”两方面构建出落石风险初步评判卡。其次考虑结合“地形因子”、“地质因子”、“气象水文因子”、“危石因子”、“公路因子”5个方面建立了落石崩塌风险评价的RRES评价系统。采用AHP-FUZZY模糊评判法建立了隧道洞口段落石灾害的“崩塌-冲击”风险评价体系,其中包含“坡体危岩崩塌的评价体系”及“已崩塌的落石冲击至隧道洞口段的评价体系”。给出了落石击中隧道洞口段7种承灾体的概率及损失计算方法。考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建立了隧道洞口段落石冲击灾害导致生命损失的“S-N判断法”及导致经济损失的“J-M判断法”。编制了《隧道洞口段落石灾害预测-风险评价-损失评估系统》(DRLSRTES V1.0软件系统)。(2)以关宝树算法为基础,采用正弦积分算法得出了隧道洞口段落石冲击力及侵彻深度的正弦积分算法解。给出了落石冲击棚洞垫层土体的冲击力及侵彻深度的空腔膨胀算法解和能量守恒算法解。考虑垫层材料、垫层厚度、落石质量、落石下落速度因素的影响,共进行了120组落石冲击模拟实验,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关宝树算法结果进行比较获得冲击力放大系数,给出了冲击力的LS-DYNA算法表达式。(3)提出了落石对棚洞顶板冲切破坏的四个阶段。采用理论算法推导了棚洞顶板最大应力算式。在顶板形成贯穿块的基础上,推导了棚洞顶板最大冲板内配筋阻滞作用的表达式。采用LS-DYNA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棚洞主体结构(包括顶板结构+立柱结构+立柱结构基础+侧墙基础+横向系梁)的力学响应规律。研究了不同的落石冲击速度、冲击时间、冲击位置、入射角度情况下,棚洞顶板与立柱结构的力学响应情况。(4)采用LS-DYNA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砂土+EPE+顶板”、“砂土+EPE+顶板+橡胶支座”复合型棚洞结构,在不同落石冲击工况和不同结构组成下的力学特性。(5)给出了隧道洞口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的设计流程、设计工况划分及建议参数,并将其应用于依托工程中。

袁坤[8](2019)在《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边坡灾害处治往往要考虑快速、安全、高效的迫切需求,目前抗滑桩、锚索等常规技术难以满足应急抢险的技术要求,在土质边(滑)坡治理的常规加固支挡中,锚(杆)索锚固力有限,抗滑桩等则存在施工安全难以保证、施工周期长等不利因素。基于上述原因,快速安全、经济合理的新型防治技术研发,成为目前边坡灾害防治领域的热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研究边(滑)坡支挡加固新技术,本文致力于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模型试验、力学分析、数值模拟、实体工程验证等手段深入分析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的结构形式、适用条件、设计计算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等,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和创新成果:(1)多次分段控制注浆竖向钢花管加固支挡技术通过结构改进,实现了微型桩支挡和岩土体注浆加固的共同作用;揭示了考虑“多排钢花管桩”+“软弱岩土注浆加固”+“预应力锚固”等多重效应的组合机制;提出了桩体有限差分的创新设计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精度。(2)多次分段控制注浆斜向预应力钢锚管加固技术通过结构改进,实现了边坡锚固和岩土体注浆加固的共同作用,提出了考虑注浆效果的多次分段控制注浆斜向预应力钢锚管框架设计计算方法。(3)注浆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基于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提出了分段劈裂注浆的施工工艺,实现了劈裂注浆的“范围控制、分段控制、压力控制”;给出了注浆量与注浆压力、一、二次注浆间隔时间、封孔长度、注浆孔间距等关键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建立了质量控制标准;建立了钻孔取芯、挖桩调查及无损检测等注浆质量检验方法体系。(4)应用示范广东广乐高速、广州市北三环、广东潮惠高速公路等滑坡整治工程的应用表明,该技术应用于煤系地层,高液限土等复杂岩土条件下滑坡治理中,工程效果良好,具有安全高效、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等突出优点。

黄永金[9](2019)在《土岩组合边坡抗滑桩支护结构受力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为了解决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对发展的桎梏,人们通过修建更多高层建筑来增加土地的利用率,随着建筑体量的逐渐增大,边坡工程也从浅开挖、简易支护向大规模、高边坡发展。高边坡支护结构受力往往更加复杂,施工难度相应加大,边坡失稳破坏等工程事故也层出不穷,且破坏后果严重。重庆等山地城市高边坡地质类型往往是土岩组合二元地层,和单一的土质边坡或岩质边坡相比,岩土压力的计算相对复杂。特别是为了保证坡顶已有建(构)筑物的安全,往往采用抗滑桩进行边坡支护,按逆作法施工。在支护结构与土层、岩层的共同作用下,岩土压力分布更为复杂。本文结合现有岩土压力计算理论,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模型试验方法,开展了抗滑桩支护下土岩组合边坡岩土压力分布规律的研究,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加以验证。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基岩面形态将土岩组合边坡划分为水平基岩面边坡和倾斜基岩面边坡,根据岩层结构面与边坡产状的相对关系又将土岩组合边坡分为岩层有外倾结构面和无外倾结构面的边坡。总结实际土岩组合边坡工程可能出现的土压力类型,建立不同类型土岩组合边坡的地质模型,结合已有岩土压力计算理论,提出不同类型土岩组合边坡的岩土压力计算方法。(2)结合支护结构与土层、岩层三者间相互作用,考虑岩土层和支护桩的变形协调关系,分析下伏岩层对上覆土层侧向位移的约束。从岩石开挖卸荷弹性应变能释放的角度分析岩石压力产生机理。在上层土压力作用下,抗滑桩产生挠曲变形,抗滑桩对岩层的约束作用上小下大。(3)使用Flac3D建立不同类型的土岩组合边坡三维模型,按照逆作法施工工序进行土岩组合边坡开挖过程的仿真模拟,分析土岩组合边坡开挖过程中岩土压力变化规律。研究边坡高度范围内不同土岩比和基岩面形态对边坡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4)基于相似比原理设计模型试验,根据几何、重度、密度比尺计算得到内摩擦角、粘聚力、应力、应变等物理量相似比尺。通过室内试验获得土层及其相似材料内摩擦角和密度,原岩及其相似材料的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表明用砂土模拟边坡上部土层,采用石膏、重晶石粉、砂子、水等混合料模拟岩层是合理的。(5)根据相似原理设计不同类型抗滑桩支护土岩组合边坡模型试验,通过分步开挖测试模拟逆作法施工过程,利用RFP薄膜压力测试系统,测试得到不同类型土岩组合边坡岩土压力,分析不同土岩比下岩土压力分布情况及开挖过程中岩土压力的变化特征。采用楔形体岩块模拟沿外倾结构面滑动的土岩组合边坡,分析在边坡开挖过程中楔形体滑动对上部土压力分布的影响;通过调整木板倾斜角度模拟不同基岩面倾角,分析外倾基岩面情况下上部土压力变化规律。(6)结合土岩组合边坡工程实例,进行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根据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该边坡为基岩面水平-无外倾结构面边坡。通过现场布设的钢筋计和土压力计,得到桩身内力及岩土压力分布情况,总结岩土压力随开挖深度的变化规律。

李玉泉[10](2019)在《赵家岭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果模拟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对象为赵家岭滑坡,该滑坡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通过地质调查比较全面的研究了该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破坏特征、滑坡变形破坏机制。运用极限平衡法分别对滑坡在两种工况状态下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分析与评价。为了更深层次地研究滑坡的稳定性,运用ANSYS和FLAC3D软件建立了滑坡的三维概念模型,再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根据滑坡的变形趋势及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进行了优化比选。以下为本论文的研究成果:1、通过现场的调查,借助于钻探及物探的手段,查明了滑坡的地层分布特征和滑动带的位置。整个滑坡的滑体为花岗岩的残积土,滑动带大致为滑体与全风化花岗岩的接触面;查明了滑坡的影响因素和变形破坏机理,该滑坡属于老滑坡的复活,受地下水影响最大的老滑体产生蠕动变形,进而推动前部大范围的坡体失稳,属于典型的推移式滑坡,从而引起滑坡体后缘的自然边坡体产生变形滑移,形成牵引式滑坡。2、运用极限平衡法,计算了滑坡分别在天然、暴雨工况状态下的稳定性系数,计算显示:在天然状态下,安全系数为1.111.17,滑坡的状态趋于基本稳定稳定;在暴雨状态下,安全系数为0.960.99,滑坡的状态趋于不稳定欠稳定。3、采用数值分析法,运用FLAC3D对滑坡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别从天然和暴雨工况下的塑性变形区、应力场与应变场进行了滑坡的变形及破坏特征的研究,通过两种状态下的对比分析,在暴雨状态下滑坡稳定效果变差。计算结果表明:在天然状态下,安全系数为1.121.2,滑坡状态趋于基本稳定稳定;在暴雨状态下,安全系数为0.981.02,滑坡趋于不稳定欠稳定。4、对滑坡提出了防治设计方案,采用抗滑桩及预应力锚杆分别对滑坡的Ⅰ、Ⅱ区进行了加固处理,数值分析表明满足抗滑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了抗滑桩的布置间距、锚固深度及截面尺寸不同条件下的支挡效果,分别对抗滑桩的水平位移、弯矩与剪力的模拟结果做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抗滑桩的优化方案,采用桩长为26m、间距为4.5m及2×3m的抗滑桩。

二、岩石边坡锚固与弱结构面的关系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岩石边坡锚固与弱结构面的关系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论文提纲范文)

(1)高陡边坡危岩体运动学模拟与防治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危岩体发育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研究
    2.1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2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及岩体结构面信息获取技术
    2.3 危岩体发育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
    2.4 危岩体成因类型及失稳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3.1 危岩体失稳变形现状
    3.2 危岩体稳定性定性分析
    3.3 危岩体稳定性定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危岩区落石运动数值模拟研究
    4.1 基于RocPro3D的3D落石运动数值模拟研究
    4.2 基于ROCFALL的2D落石运动数值模拟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危岩区边坡崩塌防治方案优化设计
    5.1 影响因素分析
    5.2 优化设计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边坡锚索与抗滑桩支护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支挡结构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考虑施工过程及应力位移场的锚索受力研究
    2.1 前言
    2.2 考虑施工过程的锚索受力特性研究
        2.2.1 考虑施工过程的边坡锚索力分布
        2.2.2 考虑施工过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2.3 不同破坏模式下锚索受力特性研究
        2.3.1 变模量弹塑性强度折减法
        2.3.2 滑坡类型及判断标准
        2.3.3 牵引式滑坡最优加固位置研究
        2.3.4 推移式滑坡最优加固位置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坡抗滑桩的受力计算问题
    3.1 前言
    3.2 平坡工况下不同计算方法比较
        3.2.1 传递系数法
        3.2.2 朗肯土压力理论
        3.2.3 经典库仑土压力理论
        3.2.4 粘性土库仑土理论
    3.3 基于传递系数隐式解法的反力平衡法
        3.3.1 公式推导
        3.3.2 传递系数反力法在粘性土中的适用性分析
    3.4 结合库仑土压力理论与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反力平衡法
        3.4.1 传递系数法及传递系数反力法存在的不足
        3.4.2 结合库仑土压力理论与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反力平衡法
        3.4.3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斜坡抗滑桩的受力计算问题
    4.1 前言
    4.2 均质斜坡工况下不同基坑规范计算比较
        4.2.1 广东省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放坡法
        4.2.2 国家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放坡法
        4.2.3 两种基坑规范放坡法的对比
    4.3 均质斜坡工况下坡顶裂缝深度的确定
    4.4 均质斜坡工况下不同计算方法比较
        4.4.1 滑动面入口位于斜坡上
        4.4.2 滑动面入口位于坡顶平面
        4.4.3 对比结论
    4.5 非均质斜坡工况下不同计算方法比较
    4.6 桩支护下反力平衡法内力计算
        4.6.1 刚性桩与弹性桩
        4.6.2 受荷段内力计算
        4.6.3 嵌固段内力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案例
    5.1 工程案例1
        5.1.1 工程概况
        5.1.2 设计放坡方案对比
        5.1.3 优化支护方案对比
    5.2 工程案例2
        5.2.1 试验方案
        5.2.2 计算结果分析
    5.3 工程案例3
        5.3.1 工程概况
        5.3.2 地质条件及支护方案
        5.3.3 数值模拟
        5.3.4 土压力对比分析
    5.4 工程实例4
        5.4.1 工程概况
        5.4.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5.4.3 试验段土层支护方案
        5.4.4 数值模拟
        5.4.5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边坡加固圆形抗滑桩内力计算及结构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抗滑桩土拱形态研究现状
        1.2.2 抗滑桩土拱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1.2.3 抗滑桩内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主要研究路线
2 圆形抗滑桩土拱效应数值模拟
    2.1 引言
    2.2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2.2.1 模型建立
        2.2.2 参数选取
    2.3 土拱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圆形桩与矩形桩土拱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土拱效应产生机理与条件
    3.3 矩形截面抗滑桩土拱理论
        3.3.1 基于广义胡克定律的矩形截面抗滑桩桩侧土拱计算理论
    3.4 圆形截面抗滑桩土拱理论
        3.4.1 圆形截面抗滑桩摩擦土拱理论
        3.4.2 圆形截面抗滑桩端承土拱与摩擦土拱
    3.5 本章小结
4 抗滑桩设计计算方法
    4.1 引言
    4.2 滑坡推力的计算及分布形式
        4.2.1 滑坡推力计算
        4.2.2 滑坡推力的分布形式
    4.3 抗滑桩内力计算——以K法为例
        4.3.1 地基反力的确定
        4.3.2 K法计算单桩的内力及位移
    4.4 考虑竖向摩阻力的圆形截面抗滑桩改进K法
        4.4.1 理论推导
        4.4.2 抗滑桩内力影响因素分析
        4.4.3 K法与考虑竖向摩阻力K法计算结果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地质条件
        5.1.2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5.2 滑坡稳定性分析
    5.3 抗滑桩加固方案确定
        5.3.1 滑坡推力确定
        5.3.2 抗滑桩类型
        5.3.3 抗滑桩间距
    5.4 抗滑桩内力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应力状态与结构面产状修正系数改进的层状岩体质量BQ分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围岩分级研究现状
        1.2.2 国标工程岩体质量分级研究现状
        1.2.3 层状隧道工程问题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2 层状岩体单轴压缩试验
    2.1 单轴压缩试验准备
        2.1.1 试样制备
        2.1.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案
    2.2 单轴压缩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分析
        2.2.1 单轴压缩试验过程
        2.2.2 单轴压缩试验结果分析
    2.3 单轴压缩条件下力学性质分析
        2.3.1 层状岩体力学性质的差异
        2.3.2 层状岩体破坏模式的差异
    2.4 含弱面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规律
    本章小结
3 层状岩体常规三轴卸荷试验
    3.1 卸荷试验有关试验参数的选取
        3.1.1 卸荷路径与卸荷速率的选择
        3.1.2 卸荷初始强度的选取
        3.1.3 裂纹应变模型计算法
    3.2 卸荷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2.1 砂岩试样单轴压缩试验
        3.2.2 卸荷点的选择及卸荷结果分析
    3.3 卸荷过程中能量分析
        3.3.1 卸荷试验过程中能量分析原理
        3.3.2 卸荷试验过程能量分析
    本章小结
4 层状岩体理论模型与强度准则
    4.1 层状岩体理论模型
        4.1.1 横观各向同性弹性方程
        4.1.2 Cosserat连续介质力学模型
    4.2 层状岩体单轴抗压强度准则
        4.2.1 单结构面准则
        4.2.2 Jaeger-Donath公式
    4.3 卸荷条件下岩石的强度准则
    本章小结
5 层状岩体BQ分级修正系数改进
    5.1 BQ分级法改进讨论
    5.2 层状岩体结构面产状修正系数改进
        5.2.1 BQ分法中的结构面产状修正系数取值方法
        5.2.2 层状岩体结构面产状修正系数改进
    5.3 层状岩体初始应力状态修正系数改进
        5.3.1 BQ 分级中的初始应力产状修正系数取值方法
        5.3.2 层状岩体初始应力状态修正系数的改进
    本章小结
6 改进后的BQ分级法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围岩特性以及围岩级别
        6.2.1 岩体特征
        6.2.2 地应力测试
        6.2.3 地下水特征与岩体完整性
        6.2.4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与围岩分级
    6.3 改进后的BQ分级方法应用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5)尖山磷矿石马哨排土场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理论研究现状
        1.2.2 抗滑桩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边坡失稳机制及抗滑桩支护的力学机制
    2.1 边坡岩土体破坏机理
        2.1.1 岩土体破坏的强度理论
        2.1.2 土质边坡失稳机制
    2.2 抗滑桩受力分析
        2.2.1 桩前土体抗力
        2.2.2 滑坡推力对抗滑桩的作用
        2.2.3 抗滑桩间的土拱效应分析
    2.3 抗滑桩参数设计要求
        2.3.1 抗滑桩截面形式及尺寸
        2.3.2 抗滑桩结构设计
第三章 石马哨排土场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及其破坏特征分析
    3.1 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3.1.1 场地地形地貌
        3.1.2 气象及水文条件
        3.1.3 地层岩性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3.2 滑坡体基本特征
        3.2.1 滑坡周界、规模、形态特征
        3.2.2 滑坡变形特征
        3.2.3 滑坡结构特征
    3.3 滑坡体成因及形成机理分析
        3.3.1 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
        3.3.2 形成机理分析
    3.4 滑坡发展的危险性及趋势预测
        3.4.1 滑坡威胁危害
        3.4.2 发展趋势
第四章 石马哨排土场滑坡加固前的稳定性定量分析
    4.1 岩土参数取值及稳定状态判别标准
        4.1.1 各项参数的选取
        4.1.2 稳定状态判别标准
    4.2 分析方法及滑坡分析剖面的选取
        4.2.1 极限平衡法及所选分析软件
        4.2.2 数值模拟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析软件选取
        4.2.3 分析剖面的选取
    4.3 稳定性分析前的模型预处理
    4.4 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4.4.1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4.4.2 基于数值模拟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石马哨排土场滑坡抗滑桩加固效应分析
    5.1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抗滑桩加固设计
        5.1.1 滑坡推力的计算
        5.1.2 支护设计
    5.2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加固效应分析
        5.2.1 不同布桩位置下指定滑面的分析
        5.2.2 不同布桩位置下桩结构受力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九寨沟景区熊猫海上游右岸危岩发育特征及生态化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危岩分类及失稳模式
        1.2.2 崩塌落石运动动力学
        1.2.3 危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1.2.4 危岩防治措施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概述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气象与水文
    2.2 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区域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人类活动
第3章 熊猫海上游右岸危岩发育特征
    3.1 危岩发育特征
        3.1.1 WYD1危岩带
        3.1.2 WYD2危岩带
        3.1.3 WYD3危岩带
    3.2 危岩体发育影响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熊猫海上游右岸危岩稳定性分析及变形破坏数值模拟
    4.1 危岩体稳定性计算
        4.1.1 荷载组合
        4.1.2 概化模型
        4.1.3 计算公式
        4.1.4 计算结果
    4.2 基于离散元UDEC的危岩体变形破坏数值模拟分析
        4.2.1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
        4.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熊猫海上游右岸危岩崩塌落石动力学特征参数分析
    5.1 经验公式计算
        5.1.1 落石速度计算
        5.1.2 落石腾越计算
        5.1.3 撞(冲)击能量计算
        5.1.4 计算结果分析
    5.2 ROCFALL数值计算结果
        5.2.1 Rocfall软件简介
        5.2.2 斜坡材料参数的确定
        5.2.3 模拟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熊猫海上游右岸危岩生态化防治措施研究
    6.1 危岩治理措施
    6.2 护坡植物种类的选择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隧道洞口落石冲击风险评价及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洞口落石灾害风险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1.2.2 隧道洞口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3.1 关于隧道洞口落石崩塌风险评价体系
        1.3.2 关于隧道洞口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隧道洞口落石崩塌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1.4.2 隧道洞口段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研究
    1.5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洞口落石灾害风险评价系统研究
    2.1 概述
    2.2 隧道洞口落石崩塌灾害风险评价
        2.2.1 建立落石崩塌风险初步评判卡
        2.2.2 基于危岩稳定性系数评价
        2.2.3 危岩落石灾害RRES评价系统(Rockfall Risk Evaluating System)
        2.2.4 隧道洞口危岩崩塌风险模糊评价
        2.2.5 崩塌危岩冲击至隧道洞口区域模糊评价
    2.3 落石击中隧道洞口段承灾体概率及损失计算
        2.3.1 静止车辆及司乘人员损伤计算
        2.3.2 运动车辆及司乘人员损伤计算
        2.3.3 运动火车及司乘人员损伤计算
        2.3.4 下部行人损伤计算
        2.3.5 交通设施损伤计算
        2.3.6 交通阻塞损失计算
        2.3.7 建筑物损伤计算
    2.4 建立(S-N)、(J-M)事故灾害等级评估体系
    2.5 隧道洞口段落石灾害预测-风险评价-损失评估系统(DRLSRTES V1.0)开发
    2.6 RRES与“崩塌-冲击”评价系统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洞口落石冲击力及侵彻深度的理论及数值模拟研究
    3.1 概述
    3.2 基于球形空腔膨胀的理论算法
        3.2.1 微元体受力分析
        3.2.2 弹性区力学分析
        3.2.3 塑性区力学分析
        3.2.4 冲击力的理论计算
        3.2.5 侵彻深度的理论计算
    3.3 基于能量守恒的理论算法
        3.3.1 柱形空腔表面应力计算
        3.3.2 落石冲击过程中能量耗散规律
        3.3.3 侵彻深度的理论计算
        3.3.4 落石冲击力的理论计算
    3.4 基于正弦积分的理论算法
        3.4.1 冲击力的理论计算
        3.4.2 侵彻深度的理论计算
    3.5 基于LS-DYNA的落石冲击力模拟研究
        3.5.1 LS-DYNA简介
        3.5.2 本构模型选取
        3.5.3 垫层土体的力学响应机理
        3.5.4 LS-DYNA模拟结果验证
        3.5.5 落石最大冲击力的数值模拟
        3.5.6 冲击力的LS-DYNA修正算法
    3.6 算例验证
        3.6.1 经典算法
        3.6.2 冲击力对比验证
        3.6.3 侵彻深度对比验证
        3.6.4 接触半径对比验证
        3.6.5 冲击力-侵彻深度对比验证
        3.6.6 能量耗散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落石冲击下棚洞防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
    4.1 概述
    4.2 隧道洞口落石灾害的棚洞防护措施论证
    4.3 棚洞防护结构抗落石冲切性能理论分析
        4.3.1 顶板冲切破坏四个阶段
        4.3.2 顶板极限抗冲切承载力
        4.3.3 最大冲击应力的理论算法
        4.3.4 配筋阻滞作用的理论算法
    4.4 落石冲击棚洞结构的LS-DYNA数值模拟分析
        4.4.1 建立棚洞结构计算模型
        4.4.2 棚洞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4.5 落石冲击棚洞顶板的应力与位移特性
        4.5.1 回填土体侵彻深度
        4.5.2 落石冲击加速度
        4.5.3 顶板腹部正中单元应力
        4.5.4 顶板腹部正中单元Y向位移
        4.5.5 顶板腹部正中单元X向位移
    4.6 落石冲击棚洞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
        4.6.1 顶板腹部特征单元应力
        4.6.2 顶板腹部特征单元Y向位移
        4.6.3 顶板腹部特征单元X向位移
        4.6.4 立柱结构特征单元应力
        4.6.5 立柱结构特征单元Y位移
        4.6.6 立柱结构特征单元X位移
        4.6.7 控制性落石对棚洞结构安全影响探讨
    4.7 不同入射角度对棚洞结构受力特性影响
    4.8 不同冲击位置对棚洞结构受力特性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PE+橡胶支座复合型耗能减震棚洞结构力学特性研究
    5.1 概述
    5.2 EPE缓冲垫层特性与变形破坏特征
        5.2.1 EPE缓冲垫层特性
        5.2.2 EPE材料变形破坏特征
    5.3 EPE+砂土+顶板复合型棚洞结构特性
        5.3.1 建立数值计算模型
        5.3.2 EPE垫层材料厚度敏感性分析
        5.3.3 EPE垫层材料强度敏感性分析
        5.3.4 落石冲击位移及冲击加速度
        5.3.5 讨论
    5.4 EPE+橡胶支座复合型棚洞力学响应机理
        5.4.1 建立数值计算模型
        5.4.2 棚洞顶板应力及位移
        5.4.3 立柱结构应力及位移
        5.4.4 落石冲击位移与冲击加速度
        5.4.5 顶板腹部正中控制性单元应力及位移
    5.5 EPE垫层与橡胶支座力学响应机理
        5.5.1 EPE垫层力学响应机理
        5.5.2 橡胶支座力学响应
        5.5.3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隧道洞口耗能减震棚洞结构设计
    6.1 概述
    6.2 耗能减震棚洞结构设计流程
    6.3 耗能减震棚洞结构设计工况
    6.4 耗能减震棚洞结构设计参数
    6.5 拱柱棚洞设计推荐参数
    6.6 Y隧道工程应用实例
        6.6.1 依托工程概况
        6.6.2 隧道洞口落石灾害预测-风险评价-损失评估模块
        6.6.3 棚洞结构强度验算模块
        6.6.4 耗能减震棚洞结构设计模块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边(滑)坡防治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机理研究现状
        1.3.2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加固试验研究现状
        1.3.3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加固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作用机理
    2.1 竖向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结构形式及适用条件
        2.1.1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竖向钢花管
        2.1.2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斜向预应力钢锚管框架
        2.1.3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预应力钢锚管锚索框架组合结构
        2.1.4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的适用条件
    2.2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竖向钢花管大尺度模型试验
        2.2.1 模型试验总体设计
        2.2.2 模型试验过程
        2.2.3 试验成果
        2.2.4 成果分析
    2.3 多次控制注浆预应力钢锚管现场试验
        2.3.1 试验方案设计
        2.3.2 试验过程
        2.3.3 试验结果
        2.3.4 试验结论
    2.4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预应力钢锚管锚索组合结构现场试验
        2.4.1 试验方案设计
        2.4.2 试验过程
        2.4.3 试验结果
    2.5 小结
3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设计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单根竖向钢花管微型桩内力计算
        3.2.1 竖向钢花管微型桩计算模型
        3.2.2 竖向钢花管微型桩内力计算方法思路及基本条件
        3.2.3 滑坡推力计算
        3.2.4 假设条件
        3.2.5 有限差分法计算公式推导
    3.3 多排钢花微型桩内力计算
        3.3.1 竖向钢花管微型桩计算模型
        3.3.2 竖向钢花管微型桩内力计算方法及思路
        3.3.3 滑坡推力计算
        3.3.4 递推公式系数
    3.4 软件开发
        3.4.1 软件操作界面
    3.5 斜向预应力钢锚管内力计算方法
        3.5.1 注浆岩土体强度提高值
        3.5.2 斜向控制注浆钢锚管框架设计
    3.6 计算方法验证
    3.7 小结
4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数值模拟分析
    4.1 概述
    4.2 竖向钢花管有限元模型整体设计
        4.2.1 主要影响因素
        4.2.2 加载方式研究
        4.2.3 不同地层条件影响因素
        4.2.4 桩布置方式影响因素
        4.2.5 不同桩间距影响因素
        4.2.6 考虑注浆加固效果影响
        4.2.7 数值分析结果
    4.3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斜向预应力钢锚管数值分析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数值分析计算原理
        4.3.3 多次分段劈裂注浆对滑坡稳定系数影响数值分析
        4.3.4 锚固与劈裂注浆共同作用对滑坡稳定系数影响数值分析
        4.3.5 锚固体直径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4.3.6 数值分析结果
    4.4 小结
5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
    5.1 施工流程
        5.1.1 钢管加工
        5.1.2 注浆工艺
    5.2 多次分段劈裂注浆现场试验
        5.2.1 现场试验劈裂注浆类型
        5.2.2 浆液封孔长度对劈裂注浆的影响
        5.2.3 一、二次注浆间隔时间对二次注浆的影响
        5.2.4 注浆孔布置方式对劈裂注浆的影响
        5.2.5 一次常压注浆渗透扩散范围
        5.2.6 多次分段控制劈裂注浆岩土参数及扩散半径
    5.3 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5.4 小结
6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注浆效果检测
    6.1 钻孔取芯法
        6.1.1 钻孔数量及位置
        6.1.2 成果分析
        6.1.3 小结
    6.2 挖桩调查法
        6.2.1 调查范围及调查内容
        6.2.2 成果分析
        6.2.3 小结
    6.3 无损检测
        6.3.1 无损检测跨孔成像原理
        6.3.2 试验方案
        6.3.3 无损检测结果分析
    6.4 小结
7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的工程应用
    7.1 广乐高速公路K80+620~K81+120左侧路堑边坡
        7.1.1 边坡概述
        7.1.2 滑坡推力计算
        7.1.3 支挡加固工程措施
        7.1.4 竖向钢花管内力计算
    7.2 广州北三环K42+265~K42+630左侧边坡
        7.2.1 边坡概述
        7.2.2 滑坡推力计算
        7.2.3 支挡加固工程措施
        7.2.4 竖向钢花管内力计算
    7.3 潮惠高速公路K222+560~K222+700左侧路堑边坡
        7.3.1 边坡概况
        7.3.2 滑坡推力计算
        7.3.3 加固工程措施
        7.3.4 多次分段斜向预应力钢锚管内力计算
    7.4 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土岩组合边坡抗滑桩支护结构受力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石侧向压力研究现状
        1.2.2 土岩组合边坡研究现状
        1.2.3 抗滑桩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土岩组合边坡抗滑桩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2.1 土岩组合边坡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边坡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2.4 不同类型边坡的岩土压力计算方法
        2.4.1 基岩面水平-无外倾结构面边坡岩土压力计算
        2.4.2 基岩面水平-岩层结构面外倾边坡岩土压力计算
        2.4.3 基岩面倾斜-无外倾结构面边坡岩土压力计算
        2.4.4 基岩面倾斜-岩层结构面外倾边坡岩土压力计算
        2.4.5 基岩面倾角对上部土压力分布的影响
    2.5 土岩组合边坡抗滑桩上岩土压力分布
    2.6 抗滑桩支护岩石侧压力
        2.6.1 岩石侧压力传统计算方法分析
        2.6.2 抗滑桩支护岩石侧压力产生机理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抗滑桩支护土岩组合边坡数值模拟分析
    3.1 研究内容
    3.2 FLAC3D软件介绍
    3.3 建立分析模型
        3.3.1 建立土岩组合地层模型
        3.3.2 定义土岩的材料性质
        3.3.3 设置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3.4 初始应力平衡
    3.4 支护结构模拟及参数选取
        3.4.1 支护桩
        3.4.2 冠梁
        3.4.3 挡土板
    3.5 基岩面水平开挖模拟及结果分析
        3.5.1 开挖支护模拟
        3.5.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6 基岩面倾斜开挖模拟及结果分析
        3.6.1 开挖支护模拟
        3.6.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抗滑桩支护土岩组合边坡模型试验
    4.1 室内模型试验原理
        4.1.1 相似原理
        4.1.2 相似理论推导
        4.1.3 相似材料选择
    4.2 试验方案设计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仪器
        4.2.3 试验方案
    4.3 试验过程
        4.3.1 基岩面水平-无外倾结构面边坡岩土压力试验
        4.3.2 基岩面水平-结构面外倾边坡岩土压力试验
        4.3.3 基岩面倾斜边坡土压力试验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基岩面水平-无外倾结构面边坡开挖结果分析
        4.4.2 基岩面水平-结构面外倾边坡开挖结果分析
        4.4.3 基岩面倾斜的边坡开挖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5.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5.2.1 地形、地貌
        5.2.2 地层岩性
        5.2.3 地质构造
        5.2.4 岩土参数取值
    5.3 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岩土压力计算
        5.3.1 计算模型
        5.3.2 边坡稳定性分析
        5.3.3 岩土压力计算
    5.4 边坡支护方案
    5.5 边坡施工过程监控量测试验
        5.5.1 试验目的
        5.5.2 试验内容
        5.5.3 试验方法
        5.5.4 试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赵家岭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果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其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2.2 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滑坡治理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地质环境特征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交通位置概况
        2.1.2 研究区地势特征
        2.1.3 气象及水文条件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区域地质构造
        2.2.3 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体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3.1 滑坡基本特征
        3.1.1 滑体边界、规模及形态特征
        3.1.2 滑体特征
        3.1.3 滑床特征
        3.1.4 滑动带特征
    3.2 滑坡勘察
        3.2.1 槽探
        3.2.2 钻探
        3.2.3 物探
    3.3 滑坡变形机制研究
        3.3.1 滑坡的影响因素
        3.3.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3.3.3 滑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
    4.1 极限平衡法分析滑坡稳定性
        4.1.1 极限平衡法的基本概述
        4.1.2 传递系数法的计算原理
        4.1.3 赵家岭滑坡稳定性计算
    4.2 FLAC3D数值模拟分析滑坡稳定性
        4.2.1 FLAC3D分析边坡的基本理论
        4.2.2 本构模型及材料参数
        4.2.3 滑坡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4.3 不同工况下的FLAC3D数值模拟
        4.3.1 工况一状态下的数值模拟
        4.3.2 工况二状态下的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滑坡防治措施设计及数值分析
    5.1 滑坡治理原则
    5.2 防治工程措施
        5.2.1 排水工程
        5.2.2 刷方减重
        5.2.3 抗滑工程
    5.3 抗滑桩的设计
        5.3.1 桩位的确定及间距选择
        5.3.2 桩截面和计算宽度的确定
        5.3.3 锚固深度及桩底支承条件
        5.3.4 刚性桩与弹性桩的区分
        5.3.5 抗滑桩内力的计算
    5.4 滑坡治理初步设计的数值模拟研究
        5.4.1 FLAC3D中锚索结构单元概述
        5.4.2 FLAC3D中桩结构单元概述
        5.4.3 加固模型的建立及效果分析
    5.5 抗滑桩参数选取的模拟研究
        5.5.1 不同桩间距的数值分析对比
        5.5.2 不同桩锚固深度的数值分析对比
        5.5.3 不同桩截面尺寸的数值分析对比
    5.6 滑坡防治措施的优化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四、岩石边坡锚固与弱结构面的关系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陡边坡危岩体运动学模拟与防治优化设计[D]. 常一伦. 西北大学, 2021(12)
  • [2]边坡锚索与抗滑桩支护受力特性研究[D]. 孙树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边坡加固圆形抗滑桩内力计算及结构设计理论研究[D]. 李博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基于应力状态与结构面产状修正系数改进的层状岩体质量BQ分级研究[D]. 赵逸文.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3)
  • [5]尖山磷矿石马哨排土场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应研究[D]. 陈剑桥.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6]九寨沟景区熊猫海上游右岸危岩发育特征及生态化防治措施研究[D]. 黄健.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隧道洞口落石冲击风险评价及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研究[D]. 王星. 长安大学, 2019(07)
  • [8]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袁坤.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8)
  • [9]土岩组合边坡抗滑桩支护结构受力机理研究[D]. 黄永金. 重庆大学, 2019(09)
  • [10]赵家岭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果模拟研究[D]. 李玉泉.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岩质边坡锚固与弱结构面的关系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