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设计的跳绳报警装置

全新设计的跳绳报警装置

一、设计新颖的钢丝绳跳槽报警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武晓峰[1](2018)在《舞台设备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剧院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舞台设备控制系统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设备控制精度差,控制策略较为落后等。鉴于此,研究更为先进的舞台设备控制策略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针对舞台吊杆设备在速度、位置、矩阵同步运行控制中的精度低、实时性差等问题,根据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思想着重研究了吊杆设备控制和同步运行策略,并依此开发了舞台设备控制系统。首先,在了解舞台设备及其控制系统组成的基础上对控制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对舞台设备的动作控制和可视化监控提出功能性要求,明确控制系统要实现的精准控制、同步运行等功能,并给出舞台设备控制的工艺要求和控制性能指标,为舞台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设备控制策略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依据设备实际运行情况设计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和总体架构,并在分析当前舞台设备控制精度低、实时性差和同步运行存在干扰等问题的基础上对吊杆设备的单控和集控策略展开研究,提出适用于单个吊杆设备的模糊神经网络自抗扰控制策略和适用于集控状况的解耦控制策略,依此设计模糊神经网络自抗扰控制器和解耦控制器,并在Matlab中搭建Simulink仿真模型,通过仿真验证该控制策略在舞台设备控制系统中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然后,对控制系统的数据交互进行设计,采用PDO通讯方式,分别定义命令过程(CMD)和状态过程(ETA)的数据帧格式,规定每帧数据中各个位的含义和设计规则,通过博途软件(TIA portal)和SCL语言实现PLC与PC机的数据交互。针对单吊杆闭环控制中位置、速度等控制量的精准控制和多吊杆的变频矩阵控制进行设计与开发,搭建舞台设备控制系统测试平台,通过分析实际运行数据表明本系统的控制策略相较于传统控制模式对吊杆位置和速度的控制精度更高。最后,在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下使用C#语言设计舞台监控软件,实现用户管理、控制、剧目管理和日志管理的功能,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舞台设备运行数据的归档、查询及报表功能。随后对监控软件的用户权限、设备参数设置和矩阵选路功能进行测试,通过仿真与现场测试,验证本文所研究的控制策略在舞台设备控制系统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赖连明[2](2017)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公路施工的安全问题越发突出,考虑到公路工程的特殊性,须尽快建立起与一般企业完全不同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本论文根据公路建设工程的特点,结合对其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在论文中采用事故树分析、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性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职业危害评价等方法对公路建设工程的特点进行了论述,取得了以下科研成果:1、通过对比国内外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现状,得出我国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表现在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安全管理工作不强,施工人员素质不高,施工作业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等。2、公路工程的施工现场是施工的"枢纽站",物资材料进场后都堆放于施工现场,大量的劳动力、机械设备和管理人员集中在施工现场,不言而喻,公路工程施工过程存在着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车辆触电、坍塌、粉尘、火灾、爆炸、中毒、腐蚀、高温灼烫、噪声等危险有害因素。3、通过对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综合分析,编制了施工准备阶段、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机械作业、职业卫生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4、构建了一套公路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体系,分为三个步骤,分析预警监测信息、确定预警等级、采取事故处理措施,通过这套系统,可实现对公路安全事故的早期预防与控制,并能在第一时间内启动危机管理措施。综上,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预警机制,能够监测诊断、预控安全事故的发生,以事故预防代替事故处理,可实现主动式的安全管理,提升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丁磊[3](2016)在《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在石油勘探开发的各项施工中,抽汲作业是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以低渗、低压、低孔为特点的非自喷层和非自喷井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抽汲作业的工作量也随之加重。抽汲作业的主要动力来源和设备是通井机,通过手动操作和刹把制动来实现载荷的起升和下放工作。然而,在抽汲作业过程中,抽汲作业的关键参数点都是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来判断,自动化程度不高,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开发了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抽汲作业的恒速控制,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抽汲作业的自动化水平。首先,介绍了抽汲设备的发展状况,分析了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内外修井作业设备中的应用,并根据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提出了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该方案利用PLC对现场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然后通过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至前台监控系统完成数据的监控,最后采用后台打印系统实现数据文件的导入、数据查询、曲线预览和打印的功能。其次,对系统研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1)针对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具有滞后较大,非线性、时变不确定性的特点,提出一种抽汲作业下放速度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将模糊控制和自适应PID控制相结合,利用模糊推理方法实现对PID参数的在线自整定,提高系统对速度的控制精度,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2)提出一种抽汲作业过程中工作状态和控制参数可追溯性的解决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抽汲作业过程中关键控制参数的确定和记录、数据的循环存储以及历史数据的转移存档和实时曲线的回放,实现了抽汲作业过程的可追溯性,为安全事故原因的判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最后,基于以上关键技术的分析研究,开发了一套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现场测试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提高了抽汲作业的自动化水平,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董小伟[4](2014)在《机械式停车设备的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汽车行业更是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就使得私家车的数量与日俱增,从而引发的停车问题是很现实及棘手的一个问题。本论文对九大类机械式停车设备主要从分类、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和设备组成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针对所建造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实际位置是人流量大、非常繁华的大型商业区,然后经过各种停车设备的详细比较,最终选择垂直升降式停车设备作为本论文的总体设计方案。对机械式停车设备做个一个总体平面布局,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的结构设计。本论文用大型三维软件Pro/E5.0对机械式停车设备进行了整体建模,为后续章节进行有限元分析奠定基础。机械式停车设备的结构设计是本论文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具体结构设计包括钢架结构、升降系统、横移系统、进给系统、载车板和安全挂钩的设计和电推杆的选用。在ANSYS12.1经典版中,应用梁单元这个模块进行模型的建立。然后就以此为模型对钢结构框架在不同的五种工况下进行应力和刚度的分析,并且进行了十阶模态分析,找出了钢架结构的危险频率。对于升降台和载车板,用ANSYS12.1中的Workbench模块在理想状态和偏载两种情况下进行了应力和刚度分析。应用MATLAB计算软件对存车优先、取车优先和原地待命三种不同的存取策略进行了花费时间和能量消耗数学模型的建立并且利用已建模型进行模拟仿真,最后将仿真模拟结果进行比较而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

王欣[5](2012)在《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文中认为借词的研究始终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借词的研究,许多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在语言接触的理论框架下,对于英汉借词的研究已经颇为成熟和深入,中西方学者均有较多论述;对于借词接触产生阶段和吸收同化阶段的研究关注度较高,从文化、社会和语言学角度均有力作出现;对于英语中借词的研究多为历时的研究,集中于借词借入的时间和因素、音位等语音要素;对于汉语借词则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考察借词的借用和翻译方式者居多;从语言文字的不同和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对英汉借词进行对比的研究近些年来也越来越多,论述也较为深入。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借鉴。但是,这些研究中仍有一些薄弱环节,关于这一课题还有许多具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英汉语外来词的研究基本上都只局限于对其结构、来源和意义进行描述,大多数是以文化语言学分析和社会语言学分析为主。单纯地罗列出借用词汇的途径、列举借词的米源,而不去揭示产生借词和借词意义变化的实质原因,并不符合现代语言学的解释原则。英汉语借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儿方面:1)对借词语义及其演变机制的研究明显不足。对于借词进入目标语后语义的形成及语义的发展,关注度明显不够。2)多共时静态研究,动态研究关注不够。借词作为“异质成分”,在取得目标语词汇的资格后,需要在音、义、形等各方面进行重新“匹配”、改造同化,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对借词进行动态观测和考量;3)对比研究不足,尤其是认知框架下的英汉借词的对比研究,尽管已有学者开始着手研究,但都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且大多数是针对英语或汉语的单语性研究。借词在英汉两个目标语中各个阶段的认知模式所产生的借词变化对比研究未见。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20世纪后半期英语和汉语中出现且具有相当生命力的借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研究为主的跨学科综合实证研究方法,立足英汉语言事实,选取真实语料,研究借词和人的认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英汉借词词义现象做出比较合理和全面解释,阐释了借词意义形成的内在机制并对比英汉借词词义在产生、同化和融合的动态过程中,认知机制、民族认知心理和认知模式对词义制约作用的共性与差异,深化对语言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的认识。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发现:第一,本研究的理论发现体现于:1)借词是人类多次认知加工的产物,在不同的认知语境下,人们根据认知体验,结合认知模式与百科知识,对借词语义进行多次认知加工。同时,借词意义具有认知凸显性和理据性,其意义构建凸显了文化与认知理据。新的借词范畴最初总是产生于个体的认知活动,之后便是民族和社会成员整体对外来概念进行范畴化的过程,这需要一个社会的整体成员利用共性认识所形成特定的概念系统,作为人们已有的经验,以语言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认知活动,通常以其所在社会规约性的经验认识作为坐标和参照,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新获得的信息相互作用,形成新概念和概念结构。在此过程中,人们的认知选择如感知选择、心理频率的选择、心理图式的选择以及对外来词汇中义项的选择,起到关键性作用。2)借词是一个范畴连续体,词义的变化实际上是词义范畴的嬗变,包括原型范畴的嬗变、特设范畴的建构以及新旧范畴之间的互动。词义范畴嬗变的机制是非范畴化。借词构筑过程是相互关联的认知过程,有着共同的认知机制,都体现了人的隐喻、转喻和类推思维。这些认知机制是潜意识的普遍的认知活动,是在常规化或凝固化的概念结构上进行的多轮的认知操作。借词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符合“语言经济原理”。借词的范畴嬗变就是启动认知行为,激活人们头脑中的百科知识和社会文化模式,借助上下文填充相关信息,并决定着最终的语义通道。第二,英汉语借词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过程具有显着的认知共性。研究结果符合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人的心智不是分离的、自治的,而是与人的身体的其他机能一样,对所有的人都是大致相同的,都会促成和限定潜在的经验。抽象概念和想象世界归根到底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身体经验,所以人的心智的产品,即使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称的、相通的”理论。第三、在具有显着认知共性的同时,英语和汉语借词范畴的动态变迁过程中也分别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英语语言和文化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要远远大于汉语语言和文化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英汉民族对于外来借词的范畴化过程也体现了不同的惯性化思维与凸显优化思维,两个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及民族认知心理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第四、借词范畴化的普遍认知机制和认识论启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英汉借词的普遍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首次提出,借词是复杂的语言现象,并非由单一的心理机制所能够解释,在范畴化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认知机制起主导作用。借词的认知机制作用揭示了联想与激活的相似性的体验本质(embodied nature),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感知与概念、经验与知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启示。本研究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以下儿点创新:(1)首次对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英语和汉语借词语料进行大规模的、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自建语料库;(2)首次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对英汉借词进行对比研究,对于探求借词认知模式的共性与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3)同时对借词现象进行综合多维度对比阐释和探索。本研究从英汉语借词的角度对人类认知方式的共性和个性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以及不同文化对语言和认知的具体影响,对丰富和发展英汉语词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此同时,研究对于翻译、词汇教学和词典编纂也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刘磊[6](2007)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依次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其一是厘定实践能力的内涵,其二是构建实践能力的结构模型,其三是探索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与方法。论文对于实践能力的界定着眼于“实践”和“能力”两个方面,认为“实践”是个体形成并有效实施实践观念的过程,“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总和,故此,“实践能力”的含义应当是形成实践观念,并能将之付诸实施的个体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个体身心统一的能量系统,最终体现在个体完成现实任务的质量和水平上。第二部分,论文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将既定理论与事实材料相结合,运用逻辑归纳的方法构建了实践能力的结构模型。具体地讲,论文选取人类五大实践活动领域(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知识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和人类自身生产实践)表现出高水平实践能力的30位代表,拟定一份易于洞察他们身心特质的访谈提纲,逐个进行一对一的访谈。谈话主要围绕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实践能力成长历程展开。论文在30余万文字访谈记录中提取那些最能体现实践能力的词句共计4263条,按照逻辑关联将这些词句划归不同的类属,最后从这些类属中提炼出实践能力的结构要素。论文最终构建出由4个维度13个要素共同构成的实践能力结构模式。这四个维度分别是:“实践动机因素”、“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其中,“实践动机因素”又包含实践兴趣、实践成就动机和实践压力3个要素;“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包括情境感知、知识构建、信息交流、人际沟通和肢体运动5个要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包括专项知识和专项技能2个要素;“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包括匹配分析力、策划力和执行力3个要素。第三部分,依照第二部分研究构建的实践能力结构模型,论文提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为了将问题阐释清楚,论文把实践能力结构的四大支架单独列出,各自成章。在参阅大量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实践能力各个构成要素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论文植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现场,依次剖析了我国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机因素”“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等方面突显的问题与局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若干原则与对策。

王玉奎[7](2001)在《设计新颖的钢丝绳跳槽报警装置》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一种设计新颖的钢丝绳跳槽报警装置。

二、设计新颖的钢丝绳跳槽报警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计新颖的钢丝绳跳槽报警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舞台设备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舞台设备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舞台控制系统现状
        1.2.2 国内舞台控制系统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第2章 舞台设备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1 舞台设备组成及概况
        2.1.1 舞台机械设备
        2.1.2 舞台电气设备
    2.2 硬件系统设计
        2.2.1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2.2.2 控制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2.3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3.1 控制系统功能需求
        2.3.2 监控系统功能需求
    2.4 舞台设备控制系统开发方式
        2.4.1 操作终端开发方式选择
        2.4.2 控制器开发方式选择
    2.5 工艺要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舞台设备控制策略的分析研究
    3.1 吊杆单控自抗扰控制策略研究
        3.1.1 自抗扰控制器
        3.1.2 吊杆单控自抗扰控制器参数整定
        3.1.3 模糊神经网络预测算法
        3.1.4 吊杆单控模糊神经网络ADRC仿真分析
    3.2 舞台吊杆集控解耦控制策略研究
        3.2.1 解耦控制原理
        3.2.2 舞台吊杆集控解耦控制器设计
        3.2.3 舞台吊杆集控解耦网络求解与仿真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4.1 数据交互系统研究与开发
        4.1.1 命令过程数据交互研究
        4.1.2 状态过程数据交互研究
        4.1.3 PDO通讯方式的开发
    4.2 吊杆闭环控制研究与开发
        4.2.1 吊杆位置闭环控制
        4.2.2 吊杆速度闭环控制
        4.2.3 吊杆变频矩阵控制
    4.3 控制系统运行测试
        4.3.1 吊杆单控运行测试
        4.3.2 吊杆同步运行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5.1 舞台操作终端的研究与开发
        5.1.1 用户管理模块
        5.1.2 控制模块
        5.1.3 舞台剧目管理模块
        5.1.4 日志管理模块
    5.2 数据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5.2.1 数据库表单研究
        5.2.2 数据归档与查询
        5.2.3 报表开发
    5.3 监控系统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2)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公路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1.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
第二章 公路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要素与安全管理理论
    2.1 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安全管理要系
    2.2 公路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体系
    2.3 公路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
    2.4 国内公路工程的安全管理和管理体系现状
第三章 公路建设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与风险控制
    3.1 公路工程主要危险物质分析
    3.2 施工过程危险及有害因素分析
        3.2.1 施工准备
        3.2.2 路基施工
        3.2.3 路面施工
        3.2.4 桥涵施工
        3.2.5 机械作业
        3.2.6 火灾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3.2.7 其他
    3.3 公路施工过程危险、有害因素汇总
第四章 公路建设工程施工过程安全评价
    4.1 公路建设工程安全评价的意义
    4.2 公路建设工程安全评价的方法选择
    4.3 公路建设工程安全评价措施
        4.3.1 安全检查表
        4.3.2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4.3.3 预先危险性分析
第五章 基于风险控制的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5.1 施工准备阶段安全技术措施
        5.1.1 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措施
        5.1.2 施工测量的安全技术措施
        5.1.3 清理场地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5.2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措施
        5.2.1 土方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5.2.2 石方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5.2.3 防护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5.3 路面工程安全技术措施
        5.3.1 基层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5.3.2 沥青路面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5.3.3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5.3.4 机械拆除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5.4 桥涵工程安全技术措施
        5.4.1 基本安全技术措施
        5.4.2 基础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5.4.3 墩台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5.4.4 上部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5.4.5 混凝土预制场与预制构件运输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5.5 机械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5.6 职业卫生安全技术措施
第六章 公路施工事故预警机制及事故应急处理研究
    6.1 公路建设工程事故预警机制研究的任务
    6.2 公路建设工程事故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
    6.3 公路建设工程事故预警研究的主要内容
        6.3.1 预警监测分析
        6.3.2 预警等级评价
        6.3.3 事故应急处置
    6.4 预警系统工作流程
    6.5 预警监测分析(日常)
        6.5.1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监测平台
        6.5.2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6.6 预警管理等级评价(日常)
        6.6.1 指标选取的原则
        6.6.2 评价指标的选取
        6.6.3 指标权重的确定
        6.6.4 综合评判指标的建立
        6.6.5 指标评判
    6.7 公路建设工程事故应急处置(突发)
        6.7.1 预警级别与发布
        6.7.2 预警预防措施
        6.7.3 事故应急处置
    6.8 结语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3)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抽汲设备发展状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目的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
    2.1 通井机的运行特性及操作
        2.1.1 通井机的运行特性
        2.1.2 通井机的操作过程
    2.2 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
        2.2.1 数据采集相关需求分析
        2.2.2 速度控制相关需求分析
        2.2.3 数据显示相关需求分析
        2.2.4 数据处理相关需求分析
    2.3 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2.3.1 系统设计目标
        2.3.2 系统设计要求
        2.3.3 系统总体方案
    2.4 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软硬件结构设计
        2.4.1 系统硬件结构
        2.4.2 系统软硬件选型
        2.4.3 系统软件结构
        2.4.4 系统软件功能
    2.5 本章小结
3 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3.1 抽汲作业下放速度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研究
        3.1.1 PID控制原理
        3.1.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原理
        3.1.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
    3.2 抽汲作业过程中工作状态和控制参数可追溯性解决方法的研究
        3.2.1 抽汲作业关键参数的确定和记录
        3.2.2 抽汲作业数据的转移存档
        3.2.3 抽汲作业数据的曲线回放
    3.3 本章小结
4 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软件开发及应用
    4.1 开发工具及软件结构
        4.1.1 软件开发工具
        4.1.2 系统软件运行平台
    4.2 PLC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4.2.1 PLC控制系统开发流程
        4.2.2 PLC控制系统程序开发设计
    4.3 前台监控系统软件开发
        4.3.1 通讯组态
        4.3.2 变量组态
        4.3.3 监控画面组态
    4.4 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测试及应用效果
        4.4.1 系统测试
        4.4.2 系统应用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目录

(4)机械式停车设备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发展现状
        1.3.1 国外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发展现状
        1.3.2 国内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发展现状
    1.4 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前景
    1.5 机械式停车设备的技术走向
    1.6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6.1 课题研究目标
        1.6.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小结
第二章 机械式停车设备总体方案的确定
    2.1 机械式停车设备参数
        2.1.1 机械式停车设备适停车辆的分类
        2.1.2 机械式停车设备停车时间
        2.1.3 机械式停车设备单位车辆出入库的最大时间
    2.2 升降横移式机械停车设备
        2.2.1 概述及分类
        2.2.2 升降横移式机械停车设备的主要组成
    2.3 垂直循环式机械停车设备
        2.3.1 概述及分类
        2.3.2 垂直循环式机械停车设备的主要组成
    2.4 水平循环式机械停车设备
        2.4.1 概述及分类
        2.4.2 水平循环式机械停车设备的主要组成
    2.5 多层循环式机械停车设备
        2.5.1 概述及分类
        2.5.2 多层循环式机械停车设备的主要组成
    2.6 平面移动式机械停车设备
        2.6.1 概述及分类
        2.6.2 平面移动式机械停车设备的主要组成
    2.7 巷道堆垛式机械停车设备
        2.7.1 概述
        2.7.2 巷道堆垛式机械停车设备的主要组成
    2.8 垂直升降式机械停车设备
        2.8.1 概述及分类
        2.8.2 垂直升降式机械停车设备的主要组成
    2.9 简易升降式机械停车设备
        2.9.1 概述及分类
        2.9.2 简易升降式机械停车设备的主要组成
    2.10 汽车专用升降机
    2.11 总体方案的确定
    2.12 小结
第三章 机械式停车设备之垂直升降式的研究
    3.1 垂直升降式停车设备的整体布局
        3.1.1 平面布局
        3.1.2 立体布局
    3.2 垂直升降式停车设备钢架结构的设计
        3.2.1 钢结构的选材
        3.2.2 钢结构及尺寸设计
    3.3 垂直升降式停车设备升降系统的设计
        3.3.1 升降系统中钢丝绳的选型
        3.3.2 升降系统中滑轮的设计
        3.3.3 升降系统中曳引轮的设计
        3.3.4 升降系统中升降台的设计
        3.3.5 升降系统中电机的选型
        3.3.6 升降系统中对重的设计
    3.4 垂直升降式停车设备横移系统的设计
        3.4.1 横移系统中载车板承载钢架的设计
        3.4.2 横移系统中电机的选型
        3.4.3 横移系统中减速器的选型
        3.4.4 横移系统中链传动设计及校核
        3.4.5 横移系统中丝杠螺母传动设计及校核
    3.5 垂直升降式停车设备进给系统的设计
        3.5.1 进给系统齿轮齿条传动设计及校核
        3.5.2 进给系统电机的选型
    3.6 垂直升降式停车设备电动推杆的选型
    3.7 垂直升降式停车设备载车板的设计
    3.8 垂直升降式停车设备安全挂钩的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械式停车设备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法和分析软件 ANSYSY
        4.1.1 有限元分析法
        4.1.2 分析软件 ANSYS
    4.2 机械式停车设备钢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4.2.1 钢架结构有限元分析前期计算
        4.2.2 钢结构框架的应力、刚度和模态分析
    4.3 机械式停车设备升降台的有限元分析
        4.3.1 升降台有限元分析前期计算
        4.3.2 升降台的应力分析
        4.3.3 升降台的刚度分析
    4.4 机械式停车设备载车板的有限元分析
        4.4.1 载车板有限元分析前期计算
        4.4.2 载车板的应力分析
        4.4.3 载车板的刚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械式停车设备控制策略研究
    5.1 排队论的理论研究
        5.1.1 排队论的概念
        5.1.2 排队论的结构
        5.1.3 排队论的表示符号
    5.2 机械式停车设备车辆的排队模型
    5.3 机械式停车设备车辆的存取策略
        5.3.1 机械式停车设备车辆的三种存取策略
        5.3.2 三种存取策略时间模型的建立
        5.3.3 存取策略能量消耗模型的建立
    5.4 三种存取策略的模拟仿真及比较
    5.5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英汉借词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语料范围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英汉借词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国内外英语借词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学者对英语中借词的研究
        2.2.2 国内学者对英语中借词的研究
    2.3 国内外汉语借词的研究现状
        2.3.1 国外学者对汉语中借词的研究
        2.3.2 国内学者对汉语中借词的研究
    2.4 英汉借词对比研究现状
        2.4.1 国外借词对比研究
        2.4.2 国内借词对比研究
    2.5 借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2.6 小结
第三章 英汉借词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认知语言学
        3.2.1 原型理论
        3.2.2 概念化和范畴化理论
        3.2.3 非范畴化理论
        3.2.4 概念隐喻理论
        3.2.5 概念转喻理论
        3.2.6 类推理论
    3.3 小结
第四章 认知视域下的英汉借词
    4.1 引言
    4.2 英汉语借词现状
        4.2.1 英语借词的现状
        4.2.2 汉语借词的现状
    4.3 英汉借词语义:多次认知加工的产物
        4.3.1 认知一次加工
        4.3.2 认知二次加工
        4.3.3 认知深度加
    4.4 英汉借词语义的认知凸显性
    4.5 英汉借词语义的理据性
    4.6 对比阐释
第五章 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阐释
    5.1 引言
    5.2 英汉借词的范畴化
    5.3 英汉语借词范畴化方式
        5.3.1 英语借词的范畴化方式
        5.3.2 汉语借词的范畴化方式
    5.4 借词范畴中的特设范畴
    5.5 英汉借词范畴化的制约机制
        5.5.1 英汉借词范畴的文化语境依赖
        5.5.2 英汉借词范畴化的认知模式依赖
        5.5.3 语言自身制约
    5.6 英汉借词范畴化的认知选择
        5.6.1 感知选择
        5.6.2 心理频率的选择
        5.6.3 心理图式的选择
        5.6.4 义项的选择
    5.7 对比阐释
第六章 英汉借词非范畴化认知阐释
    6.1 引言
    6.2 借词语义的非范畴化
    6.3 借词词义范畴变化的认知机制
        6.3.1 隐喻与英汉借词范畴
        6.3.2 转喻与英汉借词范畴
        6.3.3 类推与英汉借词范畴
    6.4 对比阐释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7.3 本研究的启示
        7.3.1 对于英语借词翻译的启示
        7.3.2 对于词汇教学的启示
        7.3.3 对于词典编纂的启示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部分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概念与研究基础
    第一章 研究的缘起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价值
        (一)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同一性
        二、当前我国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现状
        (一) “夏令营较量”失力和大批家长陪读反映出我国学生生存实践能力较差
        (二) 大学生就业难和“高级技工难寻”反映出我国学生职业实践能力较差
        三、当前我国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研究
        (二)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落后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
        (三)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本身还处于起步阶段
        四、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实践、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一、实践
        (一) 发轫
        (二) 形成
        (三) 发展
        二、认识
        (一) 渊源
        (二) 肇始
        (三) 建立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第二节 从“能力”到“实践能力”
        一、能力
        (一) 能力区别于智力
        (二) 能力区别于知识和技能
        (三) 能力的含义
        (四) 能力的类型
        二、实践能力
        (一) 实践能力的内涵
        (二) 实践能力的类型
        (三) 实践能力的特征
        第三节 实践能力的构成
        一、对于实践主体能力结构的探讨
        二、对于完成实践活动所需普遍心理因素的研究
        三、对于完成职业活动所需基本能力的研究
        四、对于职业活动所需关键能力的描述
    第三章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对实践能力的探究
        一、专长研究
        二、实践智力理论
        第二节 教育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两种取向
        一、“教劳结合”取向的要旨、实施与经验教训
        (一) “教劳结合”的思想实质
        (二) “教劳结合”在教育系统中的实施
        (三) “教劳结合”取向的启示与教训
        二、“做中学”取向的核心思想、经验与局限
        (一) “做中学”的思想内涵
        (二) “做中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
        (三) “做中学”取向的经验与局限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实践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
    第四章 实践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讨论
        (四) 研究路径
        二、访谈对象的选取
        (一) 人类实践活动领域的初步划分
        (二) 实践能力的判定标准
        三、收集材料的方法
        四、访谈材料的编码分析
        (一) 整理并阅读原始资料
        (二) 登录
        (三) 设置码号
        (四) 建立类属
    第五章 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剖析
        第一节 实践动机因素
        一、实践兴趣
        二、实践成就动机
        (一) 认知内驱力
        (二) 成就内驱力
        (三) 附属内驱力
        (四) 社会责任内驱力
        三、实践压力
        第二节 一般实践能力因素
        一、情境感知
        二、知识构建
        三、信息交流与人际沟通
        四、肢体运动
        第三节 专项实践能力因素
        一、专项知识
        二、专项技能
        第四节 情境实践能力因素
        一、匹配分析力
        二、策划力
        三、执行力
        第五节 实践能力结构的内在逻辑
         一、“实践动机”因素是个体实践能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二、“一般实践能力因素”是个体实现实践过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三、“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可以减化和推进实践过程
        四、“情境实践能力因素”确保个体在不同领域的实践过程顺利、流畅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六章 学校教育对学生“实践动机因素”的培养
        第一节 “实践动机因素”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动机生成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二、实践兴趣的形成与发展
        三、实践成就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四、实践压力与实践兴趣、实践成就动机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学校教育对学生实践动机因素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在促成学生实践动机因素上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者忽视甚至打击学生的实践动机
        (二) 教育者过度控制和操纵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三) 学校无意营造促使学生形成实践兴趣的主客观环境
        二、学校教育激发学生形成实践动机因素的对策与途径
        第一,尊重学生的各种发展潜质与积极的内在心理需求,大力促进他们内源性实践动机的生成
        第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为促成实践动机提供丰富的诱因条件和宽松的支持性教育环境
        第三,遵循学生实践动机因素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本领
    第七章 学校教育对学生“一般实践能力因素”的培养
        第一节 “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与规律
        一、肢体运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知识构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情境感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四、信息交流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五、人际沟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学校教育对学生“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上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学校教育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 灌输式教学已经成为延缓学生知识构建能力发展的痼疾
        (三) 单调乏味的校园生活使学生缺少丰富的感知觉刺激
        (四) 过度强调书面表达,忽视学生其他形式信息交流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五) 忽视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人际沟通水平的提高
        二、学校教育增进学生一般实践能力因素的对策与方法
        (一) 增强学生肢体运动能力的原则与对策
        (二) 增强学生知识构建能力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三) 增强学生情境感知能力的原则与方法
        (四) 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的对策与方法
        (五) 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对策与方法
    第八章 学校教育对学生“专项实践能力因素”的培养
        第一节 “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掌握专项知识的一般过程
        (一) 专项知识的直观
        (二) 专项知识的构建与完善
        (三) 专项知识的具体化
        二、专项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 在头脑中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是专项技能形成的必要前提
        (二) 动作分解是检验、巩固和校正动作定向映象和动作联结的必要准备
        (三) 动作联结的实现是个体初步形成专项技能的关键性指标
        (四) 真实情境中个体能够运用专项技能成功解决问题是其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当前学校教育对学生“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专项实践能力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片面地将专项知识的识记等同于专项知识的掌握
        (二) 忽视对专项知识应用于实践领域的教育教学
        (三) 学生专项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并未得到学校教育的足够重视
        二、学校教育增进学生“专项实践能力因素”的对策与方法
        (一) 以问题解决的逻辑进行专项知识教学
        (二) 帮助学生形成专项知识构建的基本能力
        (三) 加强对学生专项知识具体化思维程式的训练
        (四) 分析各实践领域所需要的专项技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
    第九章 学校教育对学生“情境实践能力因素”的培养
        第一节 “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匹配分析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策划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执行力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学校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情境实践能力因素”的局限与对策
        一、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情境实践能力因素”方面存在的局限
        (一) 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匹配分析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足够空间和条件
        (二) 学校教育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策划力的培养十分有限
        (三) 学校教育忽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学生执行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学校教育增进学生“情境实践能力因素”的对策与方法
        (一) 为积极促成学生情境实践能力因素的发展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
        (二) 帮助学生打破心理定势,有效掌握问题解决的各种思维策略
        (三) 在各类教育活动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估和自我监控能力
        (四) 对于学生进行适度的磨砺教育,大力培养他们具有坚定的意志品质
    第三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专家编号与实践角色一览表
    附录3 码号与受访者实践能力语句对应表
    附录4 访谈记录1(高级技师)
    附录5 访谈记录2(水产养殖集团总裁)
    附录6 访谈记录3(特级教师)
    附录7 访谈记录4(版画家)
    附录8 访谈记录5(设计与建筑总工程师)
后记

四、设计新颖的钢丝绳跳槽报警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舞台设备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武晓峰.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2)
  • [2]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D]. 赖连明. 东南大学, 2017(01)
  • [3]抽汲作业恒速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丁磊. 重庆大学, 2016(03)
  • [4]机械式停车设备的研究及实现[D]. 董小伟. 长安大学, 2014(03)
  • [5]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 王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 [6]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D]. 刘磊. 辽宁师范大学, 2007(02)
  • [7]设计新颖的钢丝绳跳槽报警装置[J]. 王玉奎. 港口科技动态, 2001(01)

标签:;  ;  ;  ;  ;  

全新设计的跳绳报警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