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牧区水利发展对策探讨

内蒙古牧区水利发展对策探讨

一、内蒙古牧区水利发展对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邬佳宾[1](2021)在《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越冬期低温胁迫是影响人工草地栽培及农牧业低产、减产的关键因素。随着气候异常变化的加剧,温度的急剧变化更加频繁,局部地区寒旱灾害呈多发态势,在北方季节性冻土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同时,近年来我国北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迅猛,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紫花苜蓿抗寒性和越冬率的研究,提出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本项研究以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广泛种植且易受寒害的典型牧草紫花苜蓿为对象,通过野外控制实验,开展紫花苜蓿越冬期土壤水热环境对冬灌(包括封冻灌溉、融冻灌溉)的响应、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效应综合评价等研究,探究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优化应对寒害的田间管理措施。(1)封冻灌溉增加了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入冬前土壤含水量,融冻灌溉增加了返青前土壤含水量,高水量冬灌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高于低水量冬灌;封冻灌溉后,各土层土壤温度均随灌溉水量的增加而提高,高水量处理下的土壤温度高于低水量0.5-2℃;融冻灌溉后,高水量处理下的土壤温度高于低水量1-2℃;封冻灌溉与融冻灌溉均具有平抑土壤温度变幅的效果,对于浅层土壤的影响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封冻灌溉能够促进土壤冻结,融冻灌溉则缓解土壤融冻。上述结果表明,冬灌创造了良好土壤水热环境,有利于紫花苜蓿越冬和返青。(2)基于水分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封冻灌溉后,紫花苜蓿仅在根层土壤含水量足够高的情况下才吸收土壤水分;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根茎水的贡献率有所不同,贡献率最高的3个土层分别为40-50 cm、50-60 cm和0-10 cm,总贡献率达70%。低水量和中水量封冻灌溉仅引起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紫花苜蓿并未吸收利用土壤水分。上述结果表明,高水量封冻灌溉有利于紫花苜蓿顺利进入越冬期。融冻灌溉后的第三天,紫花苜蓿开始吸收利用土壤水分。在低水量处理下,紫花苜蓿根茎水分的主要来源为中层、深层土壤;中水量处理下,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根茎水的贡献率相似;高水量处理下,中层土壤成为紫花苜蓿水分吸收的主要来源。上述结果表明,融冻灌溉缓解了紫花苜蓿返青初期的干旱胁迫,能够促进紫花苜蓿提前返青。鉴于此,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实施融冻灌溉,规避可能发生的早春冷害。(3)冬灌后紫花苜蓿根系中脯氨酸、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与根系活力均有明显变化。除低水量封冻灌溉条件下脯氨酸含量增加不显着以外,封冻灌溉、融冻灌溉两次冬灌后紫花苜蓿根系脯氨酸含量都显着增加,并且增加幅度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高水量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根系脯氨酸含量最高;不同水量封冻灌溉、融冻灌溉后,紫花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增加,且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量与冬灌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封冻灌溉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POD、SOD均显着增加,中水量融冻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POD、SOD活性最高;低水量和中水量封冻灌溉引起了紫花苜蓿根系MDA的较大变化,高水量封冻灌溉的影响则较小。低水量融冻灌溉显着增加了紫花苜蓿根系MDA含量,中水量、高水量融冻灌溉对MDA的影响则不显着;除高水量融冻灌溉处理以外,其他冬灌处理都引起了紫花苜蓿根系活力的较大变化,其中高水量封冻灌溉和中水量融冻灌溉对根系活力的提高最为有效;进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上述结果表明,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根系生理指标响应积极,冬灌提高了紫花苜蓿的抗寒性,在保障紫花苜蓿安全越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冬灌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越冬率及产草量,在高水量封冻灌溉+中水量融冻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越冬率以及鲜、干草产量达到最大。综合分析冬灌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热环境、紫花苜蓿水分摄取策略、紫花苜蓿生理指标及抗寒性等因素,本项研究认为,高水量封冻灌溉+中水量融冻灌溉是紫花苜蓿冬灌的最优灌溉模式。冬灌改善了紫花苜蓿越冬前期及翌年返青前期两个关键时期的土壤水热环境,促进了紫花苜蓿抗寒性生理指标的活性,增加了紫花苜蓿根系水分吸收利用,提高了越冬率和牧草产量。在生产实践中,高水量封冻灌溉+中水量融冻灌溉是紫花苜蓿冬灌的最优灌溉模式,封冻灌溉时间在土壤进入稳定冻结期前20天左右进行效果最佳,融冻灌溉的最佳时间是中国北方平均日最低气温稳定在-4℃以上。本项研究从多角度深化了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效应与机制的认知,所提出的优化冬灌模式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维拉[2](2019)在《内蒙古鄂托克旗草原水资源供水潜力及载畜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气候迅速变化和当地不合理的草原管理措施,鄂托克旗草地牲畜超载严重,导致当地草地退化严重,草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威胁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类居住环境。针对这些问题尽管鄂托克旗实施了草畜平衡等草地保护政策,但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牧区牲畜量居高不下,草地资源的有限导致草产量与牲畜量极大的不匹配。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问题,就必须提高牧区的草产量,为此水草畜平衡方案应运而生。水草畜平衡方案需要对当地水资源,载畜量,草地资源进行详细的统计规划,制定合理细致的规划,才能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满足巨大的草产量需求。近年来尽管鄂托克旗的水利基础建设有较大改善,但在水资源利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工业企业工艺水平较落后,使用水总体效率不高、水资源缺乏统一的规划。现有牧区供水能力小于“水-草-畜”平衡需水量,发展草地灌溉供水能力不能满足草地灌溉需水量。为此本研究深入研究分析了该地区草原水资源供水潜力以及草畜平衡现状,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资料以及分析计算等方法充分分析该区现有的草畜平衡模式及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在完善草畜平衡的条件下,把对水资源的研究加入到其中,以期建立更加完善的“水草畜”平衡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减轻草畜之间的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草原退化程度以及为牧民增收,同时为该区“水草畜”平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1)鄂托克旗草地面积广阔,但是单位面积草产量较低,大部分地区不到400kg/hm2,地区自给草产量严重不足(2)全旗超载严重,实际载畜量为99.34万羊单位,理论载畜量为83.74万羊单位,牲畜总超载量为15.60万羊单位。(3)当地地表水资源及降水利用率较低,灌溉设备落后,节水灌溉面积不足,没有实现水草畜平衡。(4)经过分析规划,我们构建了新的水草畜平衡框架。当地水资源多年平均可利用总量为2.63亿m3。现状年全旗总用水量1.8755亿m3,主要用于第一产业,其用水量为12241万m3,剩余可开发利用水量为0.7545亿m3。我们发现如果进行天然草地灌溉,要想解决当前超载牲畜的采食需求,需水量至少需要3.14374万m3,远大于当地盈余水量。而建立以青贮玉米为主的膜下滴灌人工草地,则仅需水469.62万m3;建立以紫花苜蓿为主的时针式喷灌人工草地,需水2912.10万m3。当地盈余水量完全可以满足。且鄂托克旗西部是黄河流经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适于发展大型喷灌机灌溉。本文在鄂托克旗温性荒漠草原传统的“草-畜”平衡中加入水资源的分析;为鄂托克旗温性荒漠草原“水-草-畜”平衡奠定理论基础;旨在为其他地区“水草畜”平衡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减缓牧区草地退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海英,智颖飙,李新[3](2016)在《牧区水利协同治理的逻辑模型和协调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牧区水利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是克服风险、实现协同的关键手段。文章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基于关系、互动、协调和协同的四维分析框架构建牧区水利协同治理的逻辑模型,并对协同治理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显性和隐性协调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牧区水利协同治理的长效运作提供路径指引。

王关区,明月[4](2016)在《内蒙古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普及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对内蒙古牧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推进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对策措施进行探讨。

姜梦琪[5](2015)在《乌审旗人工牧草灌溉制度及灌溉工程管理影响的分析》文中提出本论文以鄂尔多斯乌审旗的毛乌素沙地典型区域为研究背景,以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对计算ETO的方法进行评估,并利用“草地腾散力自动测试系统”,探究出影响紫花苜蓿实际腾发量的环境因子,为探究牧草耗水规律提供依据;通过对紫花苜蓿的四个生育阶段进行不同的水分胁迫,根据苜蓿生长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分析出不同的水分胁迫对紫花苜蓿的影响;通过研究水分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的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从而制定优化灌溉制度;通过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90户典型牧户调查采访,基于实地调查采访所得到的数据资料,通过回归分析处理,探究影响牧民参与牧区水利工程管理的一些因素,为乌审旗牧户参与下的牧区水利工程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用水户参与牧区水利工程管理”措施落实应用,经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缺少辐射和风速资料的地区,HS法优于PT法,结果更加接近PM方法计算结果,两种方法与PM结果比较,PT的绝对差值为26.8534mm,相对差值为3.309%,而HS公式法由于PT法,绝对值为5.2477mm,相对差值仅为0.66466%;因变量腾发量(ETc)与4个自变量空气湿度(X1)、空气温度(X2)、冠层温度(X3)和土壤含水量(X4)的回归方程是,ETc=0.667-0.026X1+0.319X2-0.306X3+0.218X4,其影响程度,空气温度(X2)>冠层温度(X3)>土壤含水量(X4)>空气湿度(X1),其中空气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腾发量表现出正相关,而冠层温度和空气湿度与腾发量呈负相关。(2)总体来说,紫花苜蓿的耗水量为小到大再到小的规律。结合水量平衡法和双作物系数法,得出在苜蓿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蒸发量约占总耗水量的30%;适宜的水分胁迫同样影响苜蓿的本阶段的生长发育,但是却能够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在紫花苜蓿的四个生育阶段进行同样程度水分胁迫,对紫花苜蓿总产量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分枝期>孕蕾期>开花期>返青期。(3)根据不同的水文年,我们得到:平水年,灌溉定额为277.2mm,需要对紫花苜蓿进行10次灌水,灌水定额为30mm;一般干旱年,灌溉定额为355.2mm,灌水定额30mm,灌水10次,;若极端干旱年,苜蓿总耗水量为685mm,有效降雨量为156mm,灌溉定额440.2mm,灌水定额为30mm和40mm,灌水12次。(4)牧民自身的文化程度、牧民对当地牧区水利工程管理规章制度的了解程度、牧民对管理组织的关注程度、当前牧民对牧区水利管理的满意程度、牧民是否参与过牧区水利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对牧民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程度有影响,采取积极措施。目前,牧户仍然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和合理的方式参与牧区水利工程管理。

姚新[6](2014)在《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牧区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是与实际需求相比,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牧区生态建设大约占据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应该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文章结合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应对策略研究的实践情况,在深入解析当前牧区水利的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指出了牧区水利建设面临问题,提出了加快牧区水利建设发展的有效策略,这些策略包括:调整投资结构,整合资金布局、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和加大科研力度,善于借鉴科技的进步等等,希望能够对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应对策略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建议,希望能够实现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应对策略研究的预期效果。

姜梦琪,吕志远,郭克贞,思世勇,苏佩凤,邬佳宾,彭龙,薛蓉,韦淑英[7](2014)在《牧民参与下的牧区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分析——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牧区水利管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用水户参与灌溉工程管理是我国近年来在总结牧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牧区因居住分散,很多地区还没有贯彻实施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改革措施,大量牧区水利工程仍存在管理不力、老化失修、发展滞后等问题。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90户牧户的调查问卷为依据,利用spss采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影响牧民参与牧区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总结以乌审旗为代表的牧户参与下的牧区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以推动"用水户参与牧区水利工程管理"措施的进一步落实。

高炜[8](2012)在《内蒙古牧区水利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党和国家加强牧区水利建设政策的深入落实,我国牧区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发展牧区应按照“小开发、大保护”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水利支撑体系,通过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水利资源,实现牧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本文的研究工作不仅对牧区水利建设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增加牧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牧区水利的发展历程,着重研究我区牧区水利的发展现状,对牧区水利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产生原因进行了阐述,并以我区为例,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牧区水利应坚持的原则及对策: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强牧区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把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作为牧区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突出强调生态;在牧区水利建设中要找准位置,通过统筹规划、科学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促进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坚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合理控制草原载畜量;坚持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周富强[9](2012)在《浅析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对策》文中指出发展牧区水利,对于传统畜牧业方式的转换,增大牧民的收入以及保护草原生态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的牧区水利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实践以及探索时期,在几代水利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在灌溉饲草料以及人畜饮水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以及人水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牧区水利无论是在生活方式还是生产结构上都不能很好的适应转型的要求,在重新整合牧区建设规划时必须在实现牧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围绕草原生态保护进行设计,这对于牧区水利建设来说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笔者通过对牧区水利规划建设面临的困难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并适应性的给出解决方案,为水利规划建筑设计者在进行牧区水利规划提供参考,变难点为优势,使牧区水利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刘鑫渝[10](2011)在《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为着眼点,探讨哈萨克牧区社会在土地变革中的土地实践。由于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差异与技术手段选择的不同,中国游牧地区的土地实践与内地农村存在着较大差异。民主改革以前,牧区牧地公有,即为部落、氏族共有,但实质上草场所有权归部落贵族、头人所有。而牧业民主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公营,牲畜私有私营。新疆草原的民族公有制延续了大约6年(1952~1958)。这6年中,牧民对自己的草牧场可以全面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牧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化阶段未触动草原集体所有和牲畜家庭经营的根基,符合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互帮互助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传统,受到了牧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牧业初级合作社是对互助组的替代,但在初期牧场集体所有,牲畜私有,牧民拥有比较充分的退出权,且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呈正相关。牧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管理者改善制度绩效,还可以参与对合作社的监督,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有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部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社员较完善的退出权,有效化解初级社解散的风险。人民公社化实行草原全民所有,牲畜集体所有。变牲畜家庭个体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加上国家控制商业和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牧民没有退社自由,降低了劳动的机会成本以维持牲畜及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也迫使牧民放弃了可能的边际生产和可能取得的边际收益。牲畜及畜产品国家征购及诸如关闭集市、限制区域交换等一系列规则,剥夺了牧民对其产品——牧业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草原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牲畜集体所有,牧民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侵入农村。对单个牧民来讲,草原和牲畜都是一种公共物品,他不拥有相对于其它成员的对土地和牲畜的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牧民土地和牲畜产权都出现“残缺”。人民公社、大跃进、公共食堂、牧业学大寨、牧民定居是与土地制度相伴生的国家自上而下理性设计的社会改造工程。这些体现了控制与改善逻辑的社会工程通过重新设计力图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与清晰,以便更加有效地对公共和私人领域进行治理。这些项目始于官僚知识分子、革命精英作为“立法者”的远大抱负和无限雄心,他们不仅主张“人为自然立法”,而且主张通过行动来对自然界或整个社会秩序进行彻底和理性的改造;而在这种雄心的背后,则是对持续的线性进步、科学知识发展、生产的扩大、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以及对自然甚至人类本性的控制能力的超强自信。“致命的自负”注定要走向失败。即使失败了的项目也并非没有任何积极的成效。我们是各种现代化项目的受益者,改善的目的本意是良善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是把自然和社会改造为容易被国家识别和控制的清晰而又简单的对象,还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关心和改善人民的福祉。国家将建基于农耕社会的土地制度实施于牧区是国家强力推行下的简单化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牧民成了没有性别、传统和价值、特定个性的异常抽象的可以互换的个体。这种简单化设计因为忽视了牧民的生存传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遭遇失败。草原生态恶化与牧民生计两难困境成为新项目实施的挚肘。为了避免仍然存活着的“国家乌托邦”,需要在牧区现代化现实路径选择的实施中,关注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注重项目谨慎推进、规划要有弹性,利用互助传统建设“新公共性”,建立完善的牧民参与机制。

二、内蒙古牧区水利发展对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牧区水利发展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低温胁迫对作物的危害
        1.2.2 苜蓿的抗寒性
        1.2.3 植物水分摄取策略研究
        1.2.4 低温胁迫的应对措施
        1.2.5 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土壤特征
        2.1.3 地形与地貌特征
        2.1.4 气候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2 试验设计
        2.2.1 冬灌试验处理设计
        2.2.2 小区设置
        2.2.3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生理指标试验设计
        2.2.4 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试验设计
    2.3 数据获取
        2.4.1 气象数据获取
        2.4.2 灌溉制度数据获取
        2.4.3 土壤相关数据获取
        2.4.4 紫花苜蓿生长发育指标获取
        2.4.5 紫花苜蓿生理生化指标获取
        2.4.6 水稳定同位素丰度数据获取
    2.4 数据分析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冬灌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
    3.1 封冻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热状况及其变化
        3.1.1 封冻灌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1.2 封冻灌溉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2 融冻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热状况及其变化
        3.2.1 融冻灌溉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2.2 融冻灌溉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
    4.1 SPAC系统中不同水分氢氧稳定同位素丰度特征
    4.2 基于图解法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摄取特征
        4.2.1 封冻灌溉
        4.2.2 融冻灌溉
    4.3 基于Mix SIAR模型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
        4.3.1 封冻灌溉
        4.3.2 融冻灌溉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冬灌对紫花苜蓿生理指标及抗寒性的影响
    5.1 冬灌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5.2 冬灌对苜蓿抗寒性的影响分析
        5.2.1 冬灌处理下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变化
        5.2.2 冬灌处理下紫花苜蓿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5.2.3 紫花苜蓿保护性酶系统对冬灌处理的响应
        5.2.4 不同冬灌处理下紫花苜丙二醛含量变化
        5.2.5 紫花苜蓿根系活力对冬灌处理的响应
    5.3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
        5.3.1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2 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
        5.3.3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4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5.3.5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紫花苜蓿冬灌优化模式
    6.1 封冻灌溉优化模式
    6.2 融冻灌溉优化模式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成果与科研工作目录清单
致谢

(2)内蒙古鄂托克旗草原水资源供水潜力及载畜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实地调研
    1.5 数据来源及处理
        1.5.1 草原、草原水资源、草原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1.5.2 地区农牧业、水利统计资料
        1.5.3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农牧业、水利规划
        1.5.4 地区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调查统计数据
        1.5.5 地区水文、气象资料
        1.5.6 数据处理方法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温性荒漠草原
        2.1.1 温性荒漠草原
        2.1.2 温性荒漠草原的分布
        2.1.3 温性荒漠草原的退化问题
        2.1.4 温性荒漠草原牧区畜牧业
    2.2 草畜平衡制度
        2.2.1 载畜量
        2.2.2 草畜平衡
        2.2.3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2.3 草原水资源及“水-草-畜”平衡研究
        2.3.1 草原水资源
        2.3.2 “水-草-畜”平衡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区位及地形地貌
        3.1.2 气象水文
        3.1.3 土壤
    3.2 社会经济概况
4 草地资源与载畜量分析
    4.1 草地资源类型与分布
        4.1.1 鄂托克旗主要草地资源类型
        4.1.2 鄂托克旗草地资源分布
    4.2 鄂托克旗草地生产力分析
        4.2.1 不同类型草原产草量
        4.2.2 不同类型草原产草量的区域分布特征
    4.3 草地载畜量分析
        4.3.1 鄂托克旗草原载畜量的制约因素
        4.3.2 草原退化对载畜量的影响
        4.3.3 鄂托克旗草原载畜量
5 草原水资源状况及供水潜力分析
    5.1 鄂托克旗水资源状况
        5.1.1 降水资源
        5.1.2 地表水资源
        5.1.3 地下水资源
        5.1.4 水功能区划及地表河流水质状况
    5.2 鄂托克旗供水现状
        5.2.1 供水工程现状
        5.2.2 供水量现状
        5.2.3 各乡镇用水情况
    5.3 鄂托克旗草原灌溉供水潜力
        5.3.1 鄂托克旗水资源控制指标
        5.3.2 鄂托克旗供水平衡分析
        5.3.3 鄂托克旗现状水草畜平衡分析
        5.3.4 鄂托克旗水草畜平衡规划分析
        5.3.5 鄂托克旗草地灌溉供水方案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牧区水利协同治理的逻辑模型和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牧区水利协同治理的逻辑模型
    (一)协同治理的逻辑起点:关系
    (二)协同治理的主导要素:互动
    (三)协同治理的实现手段:协调
    (四)协同治理的逻辑终点:协同
三、牧区水利协同治理的协调机制
    (一)牧区水利利益相关者协调模型
    (二)协同治理显性协调机制的构建
        1. 利益协调机制
        2. 目标协调机制
        3. 冲突协调机制
    (三)协同治理隐性协调机制的构建
        1. 信任机制
        2. 组织文化协调机制
四、结语

(4)内蒙古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普及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普及的成效
    1.1 牧区交通建设情况
    1.2 牧区水利建设情况
    1.3 牧区电力建设情况
    1.4 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5 牧区邮政通讯和广播电视发展情况
    1.6 牧区医疗卫生发展情况
    1.7 牧区教育、科技、文化发展情况
    1.8 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2 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普及存在的问题
    2.1 牧区公路等级较低
    2.2 牧区水利设施薄弱
    2.3 牧区基础设施后期保养滞后
    2.4 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与城镇差距明显
        2.4.1 医疗卫生方面的差距。
        2.4.2 教育、科技、文化方面的差距。
        2.4.3 牧区科技服务不健全。
        2.4.4 城乡间的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2.4.5 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
3 推进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普及的对策
    3.1 进一步加强牧区公路建设,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道路体系
    3.2 加大牧区水利建设力度,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水利体系
    3.3 加强新能源电力建设,实现牧区电能全覆盖
    3.4 大力发展牧区教育,逐步实现牧区教育现代化
        3.4.1 合理配置牧区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3.4.2 加强规范管理,努力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
        3.4.3 不断加大牧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3.5 完善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6 提高牧区公共文体娱乐和科技服务水平
    3.7 加快推进牧区社会保障福利事业发展
    3.8 强化牧区基础设施的后期保养

(5)乌审旗人工牧草灌溉制度及灌溉工程管理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作物腾发量的研究状况
        1.2.2 非分灌溉制度研究状况
        1.2.3 参与式水利工程管理研究状况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项目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项目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点
        2.1.4 土壤植被
        2.1.5 社会经济
    2.2 试验区基本资料
        2.2.1 试验区气象资料
        2.2.2 试验区土壤状况
        2.2.3 试验区地下水位
    2.3 乌审旗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
        2.3.1 水利工程现状
        2.3.2 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
        2.3.3 主要存在问题
    2.4 试验设计
        2.4.1 紫花苜蓿灌溉管理模式
        2.4.2 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3 三种方法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3.1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定义
    3.2 三种方法计算公式
        3.2.1 FAO56 Penman monteith综合法
        3.2.2 Hargreaves温度法
        3.2.3 Priestley-Taylor方法
    3.3 三种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3.4 蒸发蒸腾量的影响因子评估
        3.4.1 环境因子的基本情况
        3.4.2 相关性分析
        3.4.3 多个气象因子共同作用对腾发量的影响
    3.5 小结
4 不同水分胁迫对紫花苜蓿生育指标的影响
    4.1 不同水分胁迫的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4.2 不同水分胁迫对紫花苜蓿分枝数的影响
    4.3 不同水分胁迫对紫花苜蓿株高的影响
    4.4 不同水分胁迫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4.5 小结
5 紫花苜蓿的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
    5.1 水量平衡法计算紫花苜蓿的耗水量
    5.2 双作物法计算紫花苜蓿蒸腾量
        5.2.1 基本系数Kcb的推求
        5.2.2 紫花苜蓿蒸腾量的计算
    5.3 不同水分胁迫紫花苜蓿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5.4 不同水文年的灌溉制度
    5.5 小结
6. 影响牧民参与下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分析
    6.1 参与式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模式
        6.1.1 我国参与式管理的主要模式
        6.1.2 当前乌审旗牧区水利工程灌溉管理主要模式
    6.2 参与式管理的理论及样本变量描述性统计
        6.2.1 参与式管理理论
        6.2.2 模型变量的定义和说明
        6.2.3 样本数据统计
    6.3 模型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6.4 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牧区水利的发展思路
二、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 不合理的水利建设投入结构, 缺少投入资金
    (二) 科研投入力度不够
三、加快牧区水利建设发展的策略
    (一) 调整投资结构, 整合资金布局
    (二) 加大科研力度, 善于借鉴科技的进步
四、结语

(7)牧民参与下的牧区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分析——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牧区水利管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当前乌审旗牧民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
3 参与式管理的理论及样本变量描述性统计
    3.1 参与式管理理论
    3.2 模型变量的定义和说明
    3.3 样本数据统计
4 模型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5 结语

(8)内蒙古牧区水利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加强牧区水利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加强牧区水利建设的必要性
        1. 牧区水利建设有利于促进天然草原保护和生态恢复,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2. 牧区水利建设对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可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
        3. 牧区水利建设有利于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提高牧民生活水平
        4. 牧区水利建设有利于促进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 大力发展牧区水利建设的可行性
        1. 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2. 历史机遇
二、内蒙古牧区及水利建设现状
    (一) 牧区情况
        1. 牧区自然地理
        2. 牧区生产方式
        3. 牧区生态环境
    (二) 水利建设现状
        1. 牧区水利的建设历程
        2. 建设成绩
        3. 我区开展的牧区水利建设试点项目
        4. 下一步牧区的总体布局
三、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 主要问题
        1. 部分地区对牧区水利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2. 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
        3. 牧区水利建设规模不合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牧区经济基础薄弱,水利建设投资渠道不畅、投资力度不足
        5. 牧区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差,技术装备落后
        6. 牧区水利建设前期工作滞后,科研、试验、监测等工作薄弱
    (二) 原因分析
        1. 生态环境恶性循环
        2, 牧区的客观条件差
        3. “以粮为纲”的思想长期主导
        4. “粗放式”的后果
四、进一步加快牧区水利建设的对策探索
    (一) 加强牧区水利建设的基本原则
        1. 坚持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突出强调生态保护
        2. 坚持围绕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来配套水利措施
        3. 坚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合理控制草原载畜量
        4. 坚持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水资源
        5. 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寄出重点、分步实施
        6. 坚持建管并重,突出抓好管理
    (二) 对策探索
        1. 加大宣传,提高全民意识
        2. 增加牧区水利建设投入,规范资金使用
        3. 规划引路、加快建设步伐
        4. 强化现有牧区水利试点项目的管理和总结
        5.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6. 发展科学技术、重视人才培养
        7. 落实地方政府责任
        8.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浅析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牧区水利的发展思路
二、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
    1. 水利建设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资金不足
    2. 投资扶贫政策以及草料产量等深层次的矛盾
    3. 科研投入力度不够
三、加快牧区水利建设发展的策略
    1. 调整投资结构,整合资金布局
    2.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
    3. 加大科研的力度,同时善于借鉴科技的进步
四、结语

(10)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牧区社会研究的知识谱系
        1.2.1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
        1.2.2 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的研究
        1.2.3 研究的贡献与缺憾
    1.3 典型个案、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3.1 个案简介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资源、概念和分析框架
    2.1 牧区社会:边缘社会研究的切入点
        2.1.1 土地改革与牧区社会
        2.1.2 土地制度变迁:牧区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2.2 相关理论资源
        2.2.1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与“失败的逻辑”
        2.2.2 F·A·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与“限制国家权力”
        2.2.3 何·彼特的“空制度”理论
        2.2.4 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土地制度
        2.3.2 土地制度变迁
        2.3.3 牧区社会
    2.4 基本观点与基本思路
        2.4.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2.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2.5 论文结构
第3章 哈萨克族群背景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1 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2 牧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4 草原承包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2 哈萨克牧区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2.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土地制度
        3.2.2 民主改革时期的草原民族公有制
        3.2.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哈萨克牧区的土地制度
        3.2.4 草原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共存时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主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民主改革
        4.1.1 新疆哈萨克牧区的民主改革
        4.1.2 新源县哈萨克牧区民主改革
        4.1.3 草原民族公有:关照地方性的土地实践
    4.2 牧业合作化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2.1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渊源
        4.2.2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性设计
        4.2.3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路
    4.3 牧业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3.1 大跃进和牧业人民公社:激进现代主义的牧区实践
        4.3.2 公共食堂:牧民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实践
        4.3.3 阶级斗争:历史与传统的决裂
        4.3.4 牧业学大寨:激进现代化意识的表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5.1 牧业生产责任制下草原改革的时间序列
        5.1.1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开端(1978-1984 年)
        5.1.2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深化(1985-1991 年)
        5.1.3 从国家战略出发的产业调整(1992-2001 年)
        5.1.4 草原制度改革的战略转型期(2002 年以后)
    5.2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草原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5.2.1 《草原法》符号化背景下的草原产权
        5.2.2 牧区草原产权制度
        5.2.3 新疆哈萨克牧区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5.2.4 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期望
    5.3 牧民定居:强制村庄化运动
        5.3.1 哈萨克游牧社会的终结
        5.3.2 哈萨克牧民定居的运作逻辑
        5.3.3 牧民定居模式的考量:以新源县为个案
        5.3.4 游牧定居的生态后果
    5.4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两难
        5.4.1 草原生态状况:忽略牧民生存逻辑的土地实践结果
        5.4.2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退化根本原因
        5.4.3 草原管理制度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5.4.4 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措施
    5.5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
        5.5.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结构分化
        5.5.2 哈萨克牧区的社会整合
        5.5.3 草原承包制后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现牧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牧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6.1.1 哈萨克牧区现代化现状
        6.1.2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6.1.3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状况
        6.1.4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6.2 牧区现代化与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
        6.2.1 新牧村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6.2.2 哈萨克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
        6.2.3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
        6.2.4 新牧村建设与农牧民权益保障
    6.3 新牧村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6.3.1 明晰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保护
        6.3.2 新牧区建设中草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四、内蒙古牧区水利发展对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D]. 邬佳宾. 内蒙古大学, 2021
  • [2]内蒙古鄂托克旗草原水资源供水潜力及载畜量研究[D]. 维拉.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牧区水利协同治理的逻辑模型和协调机制研究[J]. 刘海英,智颖飙,李新. 新疆农垦经济, 2016(12)
  • [4]内蒙古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普及的探讨[J]. 王关区,明月.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6(18)
  • [5]乌审旗人工牧草灌溉制度及灌溉工程管理影响的分析[D]. 姜梦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11)
  • [6]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应对策略研究[J]. 姚新. 科技风, 2014(11)
  • [7]牧民参与下的牧区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分析——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牧区水利管理为例[J]. 姜梦琪,吕志远,郭克贞,思世勇,苏佩凤,邬佳宾,彭龙,薛蓉,韦淑英.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4(03)
  • [8]内蒙古牧区水利建设研究[D]. 高炜. 内蒙古大学, 2012(01)
  • [9]浅析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 周富强.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2(02)
  • [10]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D]. 刘鑫渝. 吉林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内蒙古牧区水利发展对策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