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云南省金沙河流域东川市和会泽县生态林业建设调查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云南省金沙河流域东川市和会泽县生态林业建设调查

一、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云南省金沙江流域东川市、会泽县生态林业建设调研(论文文献综述)

陈韵[1](2020)在《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三线”划定研究》文中认为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形成相应的规划,久而久之规划体系庞杂紊乱。为解决各规划及其部门之间内容重叠、冲突的乱象,“多规合一”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历程可大致分为“多规合一”地方自发探索期、“多规合一”国家统一推进期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期。基于此,昆明市于2018年开始进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希望通过编制工作的参与,探寻规划编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过程和实际问题形成研究及建议。通过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三条控制线”划定进行研究。首先理清楚昆明市规划形式由传统规划期、“多规合一”探索期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探索期的演变过程;其次,对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多规合一”和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一一梳理,并将他们在编制方法、侧重点的差异和各自技术路线的不足进行探讨,旨在厘清本次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科学性优势,然后形成更加优化合理的编制路线;最后,基于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要内容“三条控制线”的划定过程和结果,总结“三线”划定中面临的困难、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试图提出相应的管控规则。总体而言,试图探索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和“三线”划定过程,讨论技术路线由于各阶段社会发展导向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问题,并试图对本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操性和科学性进行探讨进而对其形成优化;对“三线”划定过程中差异图斑、内容重叠等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以期为接下来市、县等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探索提供优化路径。

董玉婷[2](2021)在《长江上游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保护与农村扶贫产业用地开发布局研究 ——以云南省东川区舍块乡为例》文中指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作为空间载体的土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调“绿水青山”这一我国未来发展的“金山银山”。同时近几年来,国家强力实施了脱贫攻坚战略,目前正在推进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衔接。这给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地形特点,这决定了此类区域未来的土地利用需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地处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既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灾害区,同时也是贫困纵深严重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地处东川区西北部的舍块乡,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较差,是东川区唯一一个进行整乡易地扶贫搬迁的省级重点扶贫乡镇。整乡搬迁并不意味着“一搬了之”,舍块乡的土地资源依然是搬迁人口不可缺少的增收途径之一,因此乡内的土地资源需要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农村特色扶贫产业用地,用以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本文选取东川区舍块乡这一典型区域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长江上游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保护与农村扶贫产业用地开发的“双赢”问题,为长江上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依据。特殊的地理区位和乡情,决定了舍块乡未来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战略是:以生态保护优先,以土地资源保护为主,在保护中适度进行农村扶贫特色产业用地开发,从而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做出贡献。本文以土地生态适宜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经济效益等理论作为指导,在对舍块乡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Arc GIS技术,以东川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中的“现状土地利用图斑”为评价单元,通过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对全乡土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得到了宜耕地类、宜林果产业用地类、宜林地类、宜牧地类、宜自然生态保护地类、宜建地类等6类土地适宜类的评价结果;进而以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优先等原则为指导,从生态文明建设和当地农村扶贫特色产业用地开发的需要出发,对舍块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了优化。主要结论如下:一、舍块乡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不科学,土地利用率有待提高。一是舍块乡未利用地占比较大,后备土地资源较多,但因其位于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区,山高坡陡,自然环境恶劣,未利用地开发难度高。二是全乡现有耕地中有一半以上的耕地为坡度>25°的陡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三是林地比例显着偏低,目前全乡森林覆盖率仅为21.91%,离云南省提出的2025年和203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65.7%和67%以上的目标差距很大。二、全乡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舍块乡宜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只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3.34%,主要集中在云坪村;全乡土地总面积的7.80%为宜林果产业用地,主要分布在白鹤村,且其中三等宜林果产业用地占比较大,达88.52%;全乡土地总面积的48.90%为宜林地,在各村都有一定面积分布,以三等宜林地面积最大,占了全乡宜林地面积的94.28%;全乡土地总面积的32.28%为宜牧地,其中三等宜牧地占了近4/5,且一半以上的宜牧地分布于云坪村;全乡土地总面积的6.23%为宜自然生态保护地,其中2/3分布于云坪村、新和村和二二二林场;宜建地面积极少,仅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0.43%,缺乏一等宜建地,二等和三等宜建地在8个村均有分布。三、舍块乡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后,耕地大部分集中在宜耕土地较多的云坪村,满足了当地发展高山药材规模种植的需求。林果产业用地主要集中在舍块村、白鹤村和茂麓村,这是基于当地发展绿色经济以及特色产业的需求,将一部分较适宜进行种植经济林果的土地进行了特色产业开发。林地则主要依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并结合舍块乡肩负建设生态屏障的重任进行布局,将现有林地和宜林荒山荒地均布局为林地,优化配置后的林地主要集中在九龙村。牧草地则主要集中在了云坪村,进一步向集中化、规模化进行布局,满足当地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的需要。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将舍块乡一部分难以利用的土地保留为自然生态保护地,用以进行生态的自然恢复。建设用地主要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和舍块乡整乡搬迁以及发展产业的需要,将建设用地近一半布局在云坪村。经过优化配置后,耕地面积减少了663.22hm2,林果产业用地面积增加了1307.98hm2,林地面积增加了2101.35hm2,牧草地面积增加了5411.57hm2,建设用地面积减少了57.48hm2,未利用地面积(自然生态保护地归入优化后的未利用地)减少了7703.01hm2。四、从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出发,本文对舍块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了优化,与2017年土地利用现状相比,优化后的用地结构与布局更加重视自然生态因素的影响并切实考虑了当地实际发展的需求,也较好地解决了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优化配置后的用地布局更加科学且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优化结果分析表明,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使得舍块乡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优化前增加了47.48%,有效地提升了舍块乡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有力地保护了舍块乡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进一步满足了舍块乡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要,提升了总体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本文提出的土地资源保护与特色产业用地开发优化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未来舍块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地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王敏[3](2020)在《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承载力是衡量土地资源承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的科学依据,是指导国土空间开发、整治,提升区域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与约束条件。因此,对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一直以来便是学界和政府机构探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中共十九大以后,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约束性作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文件的出台,更是强调区域土地承载力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重要性。中国是世界上的山区大国,山区面积(包括高原、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69%。云南作为我国山区的典型代表,山区面积占比94%。山地垂直地带性和海拔梯度性明显,深刻影响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人口空间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优化土地资源开发是云南山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论文从地理学综合观出发,以云南为研究的空间载体,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云南垂直地带性和海拔梯度性明显的山区区域特征,尝试提出并界定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内涵和外延,构建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筛选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等为主的方法模型,定量与定性深入分析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剖析影响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因素,探讨土地开发优化类型和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云南山区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促进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提供区域理论与实践的有益尝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简述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土地承载力和土地开发优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并界定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内涵和外延,并从地理学的空间观,论述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与土地开发空间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云南山区基础环境特征。从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现状三个方面分析归纳云南省基础环境特征,为科学合理的筛选构建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方法体系提供客观基础。第四章为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云南垂直地带性和海拔梯度性明显的山区区域特征,筛选构建集成云南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定量与定性深入分析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剖析影响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因素。第五章为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类型特征。以土地开发优化为目标,基于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结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主的空间分析法,从县域空间尺度,分析提出云南129个县(市区)土地开发优化类型分区。第六章为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对策建议。结合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开发优化类型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对策建议。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归纳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就不足之处和后续可改进的地方进行说明,并展望今后可深化研究的方面。

杨李[4](2020)在《云南高原的梯地地貌特征及景观农业配置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如何破解大部分乡村并没有可依托的乡村旅游资源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梯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景观,有可能成为一种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一般梯地目前尚无旅游吸引力,但如何识别潜力和转化为有吸引力的东西,真正成为旅游吸引物,还未有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云南高原地质地貌特殊,区内梯地景观分布广泛,但目前是随意而为,需要通过农业景观的科学配置,提升梯地的旅游吸引力。本文运用了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等相关理论,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分析了云南高原梯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类型以及对类型进行区划,而后提出其景观农业配置思路和原则,同时遴选出梯地典型区域,作为今后景观农业品牌和示范的实例,并针对典型区域代表的梯地类型进行具体的景观农业配置方式的探讨,以期把梯地成为特殊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依托云南高原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梯地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叠加分析以及野外实地调研,按照梯地在遥感影像上的特殊影像特征,在91卫星助手和LocaSpaceViewer软件进行提取、解译云南高原境内的梯地,识别出云南共有梯地景观10437处。发现云南高原梯地主要集中主要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曲靖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昭通市。(2)云南高原梯地的地貌特征与其空间分布发以及类型有着密切关系。云南高原梯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以小斑块为主、海拔集中在1500m左右、处于缓坡地带、坡向主要是西南向;云南高原梯地的类型主要以树枝状、平行状、格子状梯地为主;云南高原梯地类型区划主要有16个梯地景观区,其中树枝状类梯地景观区共7个、平行状梯地景观区共3个、格子状梯地景观区共6个。(3)在“通过给不同类型梯地“穿花衣裳”,从而成为旅游吸引物”以及“遴选典型区域,打造梯地景观农业配置品牌和示范”的景观农业配置思路的指导下,同时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观赏性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因地制宜、生态性的原则,而后遴选出适合今后进行景观农业配置的典型区域,诸如树枝状梯地典型区域为宣威—会泽梯地景观区和禄劝-东川-寻甸梯地景观区,平行状梯地典型区域为楚雄—南华—双柏梯地景观区,格子状梯地典型区域为大姚—永仁梯地景观区和巧家—鲁甸梯地景观区。(4)通过分析云南高原梯地的空间分布、形态类型以及遴选出梯地类型所在的典型区域,论文认为云南高原三种主要形态类型梯地的景观农业配置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宣威—会泽梯地景观区为典型的树枝状梯地,主要以块状镶嵌景观农业配置方式为主;楚雄—南华—双柏梯地景观区为典型的平行状梯地;主要以条带状景观农业配置方式为主;大姚—永仁梯地景观区为典型的格子状梯地区域,主要以用图形图案状景观农业配置方式为主。典型区域的梯地通过穿上“花衣裳”,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以此树立云南高原梯地景观农业的品牌和示范。

刘梦云[5](2020)在《云南峡谷景观的科学价值及其旅游展示研究》文中指出峡谷是在地壳上升和水流下切相互协调运作时生成的一种重要的地貌形态,记载了地球表面的演化与变迁,涉及了岩石、水文、生物、断裂构造、地质运功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和原理,科学研究价值极大。同时,峡谷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在传播科学文化和展示科学内涵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云南省峡谷数量庞大,受到研究方法和手段限制,已有研究主要是单条峡谷甚至峡谷段的工作,对云南省峡谷以及峡谷景观的分布和区划也尚未有定论,难以为省级及大范围峡谷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现今随着GIS技术的发展和免费遥感资料的便捷获取,为获取大尺度范围的数据和批量处理数据提供了可行、快捷的手段。本文利用Arcgis、Google earth软件对整个云南省的峡谷数据进行提取,从宏观角度探讨了云南省峡谷的分布特征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有科学价值的峡谷景观进行遴选,并对相应峡谷景观科学价值的展示方式进行探究。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依据峡谷的叙述性定义和研究资料,厘定了提取峡谷的定量指标:峡谷的坡度条件是大于25°;峡谷的切割深度应大于30米;峡谷的长度取决于峡谷深、陡特征的有无,提取时需叠加上坡度图和切割深度图来进行辅助判断,结合云南省现有的峡谷宽度资料与信息,确定谷底的宽度不超过2千米。(2)共提取云南峡谷49036段峡谷,其特征表现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分布走向与河流走向基本一致,东部以南北走向为主,西部以北西向为主,多呈羽翼状;峡谷平均长度达2.5km,最长达300km;超过一半的峡谷都分布在1000-2000米的海拔范围内;75%的峡谷为浅度切割峡谷且坡度在25°—35°之间。(3)确定了大地构造、峡谷聚集特征、切割深度和地貌差异的区划原则,将峡谷划分成不同的景观单元。包括三个一级分区:云南高原峡谷区、横断山脉北段高山极高山峡谷区和横断山脉南段低山中山峡谷区。10个二级分区:滇中红层峡谷区、滇中湖盆峡谷区、滇东北高山峡谷区、滇东喀斯特高原峡谷区、南盘江流域峡谷区、滇东南喀斯特低山峡谷区、滇西中低山宽谷区、滇西南中低山峡谷区、无量山山原峡谷区和哀牢山中山峡谷区。4个三级分区:金沙江中段轻中切割峡谷区、礼社江中切割峡谷区、北部高山中深切割峡谷区和南部陷落轻中切割峡谷区。(4)云南省峡谷的分布规律:峡谷集中分布在云南的西部和北部,1000-2000米的海拔处峡谷(本文中峡谷分布的海拔层面是指峡谷的谷顶分布的海拔,下同)分布范围最广,5000米以上峡谷分布占比仅为0.01%;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峡谷分布具有差异性,有的呈环形分布,有的沿构造单元交界处分布;峡谷分布的走向与断裂带和河流走向基本一致;分布岩石以砂岩、灰岩、白云岩、泥岩、局部夹玄武岩等沉积岩类为主。(5)云南峡谷景观的科学价值开发仍有很大空间,同时在已开发的过程中存在旅游品牌建设定位不准、缺乏规划、营销手段不足、展示方式单一、缺乏文化内涵等问题。(6)峡谷景观的科学价值包括自然景观科学价值和人文景观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部分峡谷是云贵高原隆升的典型证据;(2)峡谷外部所呈现出来的形态、构造遗迹和内部蕴含的化石、生物遗迹展示了独特而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地质环境演变过程;(3)为物种迁移和人类活动提供“通道-阻隔”作用,促进了人类文化交流与,保留了文化的传统性,也杜绝了传染病的传播;(4)是形成云南地质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关键地理单元;(5)存封了众多珍贵的区域环境演化及人类活动遗迹;(6)也保留了众多举世罕见的旅游地质资源。(7)根据峡谷景观的科学价值、文化内涵、民族风俗、空间聚集性和区位条件几个标准对云南峡谷景观进行遴选,选出8个符合要求峡谷景观区,即关河峡谷景观区、牛栏江断裂带峡谷景观区、普渡河-小江断裂带峡谷景观区、永胜-大姚红层峡谷景观区、南盘江峡谷景观区、“三江并流”峡谷景观区、南汀河断裂峡谷景观区和元江峡谷景观区。并提出了每个峡谷景观区的科学价值和展示方式。(8)在进行峡谷景观科学价值展示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旅游典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展示峡谷景观科学价值和科学内涵为主,突出地域特色,避免抄袭和雷同,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注重与周边景区和旅游资源的组合,丰富景区旅游类型和价值;重视旅游设施建设及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峡谷景区安全措施、消防设施等要配备齐全,注意防范滑坡等地质灾害,保障游客的安全。

邱峰[6](2020)在《生态极度脆弱区土地生态补偿助力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研究 ——以云南省东川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贫困是复杂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主要问题已经从区域性的贫困人口脱贫转变为如何巩固扶贫成果,特别是对于生态极度脆弱的贫困地区,扶贫难度前所未有。然而,这些贫困山区承担着国家生态保护的重任,限制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承担生态保护的任务,当地搬迁农户成为失地农民,搬迁后生计成为问题,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返贫,进一步恶化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综合来看,在生态极度脆弱的贫困地区,面临着稳定脱贫与生态保护的共同施压,很难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生态脆弱贫困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寻找合适的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贫困人口稳定持续脱贫是当下的难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生态环境具有正外部性。对生态脆弱的深度贫困地区各类土地的保护,既保护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间接促进了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补偿金额给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地区农户,以体现这种正外部性,既有利于该地区稳定持续脱贫,又有利于生态保护。本文将土地生态补偿与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有机结合,探讨了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的土地生态补偿研究。根据东川区典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自身环境条件、复杂的社会经济水平、扶贫成果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基础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当量因子法作为土地生态补偿的计算标准,从而得出东川区典型整体搬迁乡镇接近土地生态补偿标准的现实价值作为实际生态补偿量为10751.73万元,并且发现实际人均补偿值与理论人均补偿值仍有较大差距,本文测算缺口约为10113.47元/人。根据东川区典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区的贫困状况和发展状况,建立了一套土地生态补偿额分配体系,提出至少要确保研究区建档立卡1314户5050贫困人口中,每个贫困人口平均获得土地生态补偿金4000元(国家2020年扶贫标准4000元/人),补偿为2020万元,占典型地区土地生态补偿总量的18.79%,从而达到土地生态补偿助推精准扶贫成果的目的,也激励了老百姓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和易地搬迁稳定持续脱贫的双赢。根据土地生态补偿标准,分析了土地生态补偿在扶贫中的实际应用,并提出其余81.21%的土地生态补偿金额,整合成立企业或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形成本地区生态特色产业。以确保研究区域同时也能解决贫困户的就业与增收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易地扶贫搬迁与土地生态补偿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为东川区乃至类似地区巩固扶贫成果、打好乡村振兴基础提供有益借鉴。

饶凯[7](2020)在《典型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以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为例》文中指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的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有机统一的结合。生态安全是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当前发展和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严重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福祉,同时也决定着国家的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地处金沙江中游高山峡谷区的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97%以上属于山区,金沙江沿岸各乡镇都属于高海拔山区,土地坡度大,生态环境脆弱,可修复性差,水土涵养功能差,水土流失严重;同时属于典型的农业县,生态安全建设对于禄劝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巨大的重要性。因此,结合禄劝县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要求,开展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禄劝县为研究对象,以乡镇为评价单元。通过大量的阅读土地生态安全的资料文献,深入总结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明确土地生态的内涵,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完善本文的理论框架。对于研究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贫困状况以及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介绍和分析,了解各乡镇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于各乡镇的现状分析,结合指标的选取原则,从“生态-社会-经济”三个层面选取20个评价指标,构建能反映研究区域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差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为排除主观层面的影响,结合禄劝县的实际情况,选取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然后利用多标准评价法计算出各乡镇的土地生态安全值,建立评价标准等级,把各乡镇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安全等级。在对禄劝县各乡镇间的土地生态安全评级结果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影响各乡镇土地生态安全的因素,提出对于禄劝县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维持土地生态安全方面的建议,同时为合理保持土地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李晶[8](2020)在《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研究 ——以禄劝县转龙镇为例》文中提出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此,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生态涵养与产业和谐布局的相关理论,然后运用偏离—份额(shift-share,SS)分析法,对“昆明深化改革”时期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数据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得出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发展难题提出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策略,主要是转产业发展方式、调产业结构、选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四大方面。并选取禄劝县转龙镇作为实践切入点,利用转龙镇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在对转龙镇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转龙镇在发展生态旅游小镇中,产业和谐布局的具体解决方案。即:必须明确维护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和谐的发展之路;确立建成生产发展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小镇定位;找出深化区域联动、构建产业发展体系、搭建生态产业谱系这条转龙镇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路径;并在路径的指导下落实产业空间和谐布局,同时梳理转龙镇生态涵养区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支持,建立保障区域产业和谐发展的管理平台。最终给予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其它地区的发展以示范作用,实现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健康持续化发展。

王淑静[9](2019)在《金沙江流域典型生态脆弱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以云南东川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首次历史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矛盾,土壤污染、生境破坏等土地生态环境问题频出,人民美好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金沙江流域山区河流特征明显,不仅是我国生态屏障重点区,也是我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丰富的矿藏与水能使该地区长期受人类活动所影响,生态环境与开发模式不兼容。为构建绿色国土空间,有必要对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强化土地生态管护的建议与政策,以此提升国土开发和利用质量,为推进脱贫攻坚任务提供生态保障,为助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引作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地处金沙江流域下游,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且难以摆脱“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农田减少-人口贫困-陡坡垦殖-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和贫困人口的增收;加之,改革开放后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步枯竭,全区涉矿地区出现了大量的采空区、塌陷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因此,本文以东川区为研究区域,以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基础,结合国家级贫困县与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任务要求,基于“驱动力(D)-状态(S)-响应(R)”框架模型构建了符合东川区地域特征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综合采用极差法、组合赋权法(熵权法-AHP)、多标准评价法测算东川区2013-2017年土地生态安全值,分析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时空变化规律,以提出相关对策及措施。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由所测土地生态安全值可知,东川区土地生态系统虽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但仍然保持基本功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013-2017年间,研究区综合安全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3年生态环境处于敏感状态(Ⅱ级)(LES为0.406428)。2014年LES骤降到0.339695,属恶劣状态(Ⅰ级),生态结构受到显着破坏,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土壤重金属超标。但自2015年起生态安全水平逐步改善,至2017年达良好状态(Ⅳ级)(LES为0.649116)。东川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提高主要基于如下原因:第一,区域生产总值较基期年增幅较大,经济条件的改善增强了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第二,坡改梯、退耕还林(草)等陡坡耕地、荒山荒地整治系列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集约化,农林牧业综合化的发展态势,农民人均收入增加,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力逐渐增强。第三,政府部门不断干预,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生态问题得以控制。第四,企业减排技术不断提高,人民生态环保意识逐渐增强。2.2013-2017年,东川区驱动力、状态、响应安全值较初始年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其中,响应安全指标层对全区综合评价影响程度最大,其次分别为驱动力指标层、状态指标层。响应层指标中,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r8)影响程度最大;驱动力指标层中,陡坡耕地面积比例(d7)影响程度最大;状态层指标中,森林覆盖率(s3)影响程度最大。由此可知,“八大工程”等抗干扰措施亟需持续加强,以维持逐步好转的发展态势。3.为保障东川区土地生态安全稳定,以DSR模型为原则,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1)驱动力层:(1)合理安排剩余劳动力,协调各地域人地关系;(2)推进绿色经济发展,顺利实现脱贫目标;(3)合理改造坡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2)状态层:(1)加强水资源管理,因地制宜造林修复;(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施土地生态保护规划;(3)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3)响应层:(1)坚持政府组织引导,推动全民生态意识;(2)加大土地生态投入,调整经济产业结构;(3)创新可持续发展建设,促进土地生态安全标本兼治。

李鹏飞[10](2019)在《基于精准扶贫战略的长江上游国家深度贫困县土地利用区划 ——以云南东川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类提供了首要的生产资源。不同区域的土地,由于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其开发利用状况亦不相同。因此,区域之间的土地利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而土地利用分区正好就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性特征,在摸清土地资源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的分区要求,进行土地利用区域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揭示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性的客观规律,阐明不同土地利用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禀赋与优劣势、以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潜力、途径和措施。近年来,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求在2020年前实现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深度贫困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严重制约其发展,影响其脱贫进度。通过土地利用区划,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与措施,为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提供新的思路和推进方式,这是土地科学服务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以长江上游深度贫困县——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为例,尝试将深度贫困县的土地利用区划应用于精准扶贫战略之中。基本做法是:运用土地利用区划理论与方法技术,并根据精准扶贫政策方针的要求,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东川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特点、扶贫开发方向与重点脱贫途径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状况、扶贫开发方向与重点脱贫途径4个方面选取相应的分析指标,构建起一套客观、科学、可行的土地利用区划指标体系。然后对东川区进行基于精准扶贫战略的土地利用区划,确定出合理可行的分区方案,并分区域研究提出了区域性土地利用方向与脱贫攻坚重点途径和措施,为东川区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和脱贫攻坚战略提供参考依据。1、分析表明,融入了精准扶贫战略的土地利用区划更具有针对性。一方面,土地利用区划为精准扶贫战略提供了土地方面的基础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土地利用区划,实现土地合理利用,有利于解决制约东川区各区域发展的土地方面难题,同时也推动解决东川区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上的最大难题。2、根据区划工作需要,从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状况、扶贫开发方向与重点脱贫途径4个方面选取分析指标,构建了由19个二级指标有机构成的区划指标体系。3、运用系统聚类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东川区土地利用状况和精准扶贫战略要求,将东川区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区域,即东南部中山河谷盆地城乡土地开发与产业就业扶贫区、西南部中山峡谷土地综合利用与特色产业扶贫开发区、西北部高山峡谷土地生态保护与搬迁就业扶贫区和北部中山峡谷农地特色开发与产业就业扶贫区。4、以促进区域土地利用与精准扶贫开发相融合为导向,针对4个不同的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提出了各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向与脱贫攻坚重点途径及措施,为东川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基础决策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云南省金沙江流域东川市、会泽县生态林业建设调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云南省金沙江流域东川市、会泽县生态林业建设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三线”划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学术意义
    1.3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研究综述
        1.3.1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文献计量变化
        1.3.2 我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研究综述
        1.3.3 发展历程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相关规划
        1.5.2 技术路线
        1.5.3 “三条控制线”
第二章 昆明市规划形式的演变与探索
    2.1 昆明市概况
        2.1.1 自然地理与环境概况
        2.1.2 市域-都市核心区
        2.1.3 人口与经济发展现状
    2.2 昆明市传统规划分期
        2.2.1 传统规划期
        2.2.2 经济发展新时期规划
    2.3 昆明市“多规合一”探索
        2.3.1 “多规合一”具体内容介绍
        2.3.2 “多规合一”价值与不足
    2.4 传统规划到“多规合一”的不断探索
        (1)规划范围的转变
        (2)规划深度的转变
        (3)规划实施和管控力度的转变
    2.5 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试点探索
        (1)准备阶段
        (2)“城总规”阶段
        (3)两规统一阶段
        (4)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阶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研究
    3.1 传统规划编制技术路线梳理
        3.1.1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3.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3.1.3 “多规合一”编制技术路线
    3.2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础内容探析
        3.2.1 背景
        3.2.2 基本逻辑
        3.2.3 价值观
        3.2.4 科学体系构建
        3.2.5 可操作性
    3.3 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路线研究
        3.3.1 确定规划范围与期限
        3.3.2 现状研究与基础评价
        3.3.3 底数底图编制
        3.3.4 目标定位与指标体系构建
        3.3.5 规模预测
        3.3.6 市域国土空间格局
        3.3.7 资源与要素配置
        3.3.8 专题专项研究
    3.4 各规划技术路线问题及差异对比
        3.4.1 传统规划技术路线问题分析
        3.4.2 传统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路线差异对比
    3.5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科学性研究
    3.6 基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分析
        3.6.1 基础工作部分特点
        3.6.2 新版《指南》与昆明市实际编制过程差异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三线”划定的昆明实践
    4.1 “双评价”基础
        4.1.1 昆明市自然条件概况
        4.1.2 昆明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4.1.3 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4.1.4 小结
    4.2 “双评价”与“三条控制线”的关系
    4.3 “三线”划定的必要性研究
    4.4 三条控制线关系梳理
    4.5 “三线”协调存在的问题
        4.5.1 基本农田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4.5.2 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4.5.3 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4.6 三条控制线划定的昆明实践
        4.6.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4.6.2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4.6.3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4.7 昆明市三条控制线划定的矛盾分析
        4.7.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限制因素
        4.7.2 生态保护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的矛盾
        4.7.3 永久基本农田与城镇开发边界的矛盾
        4.7.4 生态保护红线与城镇开发边界的矛盾
    4.8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中对控制线划定的要求及昆明实际的区别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路线的优化建议
        (1)注重承上启下、指标传导的作用
        (2)加强部门联动
        (3)顶层规划的指引
        (4)转变增量思维
    5.3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线”划定的管控与保障
        5.3.1 “三线”管控方法的建议
        5.3.2 完善制度保障
    5.4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难点及应对
        (1)欠缺顶层设计、上位规划指导
        (2)责任不清,工作推进难
        (3)数据保密要求导致的资料共享困难
        (4)基础信息平台建设难
        (5)实际操作难度大
    5.5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昆明实际的作用解析
        (1)生态环境改善,优化空间结构
        (2)提高城市宜居性
        (3)凸显历史文化名城优势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访谈记录
附录D: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会议记录整理
附录E: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文件梳理

(2)长江上游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保护与农村扶贫产业用地开发布局研究 ——以云南省东川区舍块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成果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图
    第五节 本文创新之处
        一、研究区域选择
        二、有关评价指标选取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二、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第二节 理论基础概述
        一、土地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三、生态经济效益理论
        四、区位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六、系统理论
第三章 研究区域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二、社会经济人口概况
        三、数据来源
    第二节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一、东川区舍块乡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
        二、东川区舍块乡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
        三、舍块乡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舍块乡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评价内容与系统
        一、评价内容
        二、评价系统
    第二节 评价单元与方法
        一、评价单元
        二、评价方法
    第三节 参评因子选取原则
        一、主导性原则
        二、综合性原则
        三、可获得性原则
    第四节 参评因子选取及等级划分
        一、参评因子选取
        二、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第五节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造判断矩阵
        三、层次单排序计算
        四、一致性检验
    第六节 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评价结果
        二、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舍块乡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第一节 舍块乡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目的
    第二节 舍块乡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生态优先原则
        四、整体性原则
    第三节 舍块乡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向
        一、耕地优化方向
        二、林果产业用地优化方向
        三、林地优化方向
        四、牧草地优化方向
        五、自然生态保护地优化方向
        六、建设用地优化方向
    第四节 舍块乡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法
    第五节 舍块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
第六章 优化结果分析及相关对策建议
    第一节 舍块乡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结果分析
        一、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结果总体分析
        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前后生态效应对比分析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
        二、引导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重视农村扶贫特色产业用地适度开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五、加强政府宣传监管,提高民众科学意识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3)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
        2.2.2 土地开发优化研究进展
        2.2.3 相关研究评述
第3章 云南山区基础环境特征
    3.1 自然资源环境特征
        3.1.1 地理区位条件特殊
        3.1.2 自然环境错综复杂
        3.1.3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3.2 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3.2.1 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3.2.2 社会发展进程总体平稳
        3.2.3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
    3.3 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3.3.1 国土面积相对较大
        3.3.2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3.3.3 梯度分布差异明显
第4章 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
    4.1 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4.1.1 数据来源
        4.1.2 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4.2 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方法构建
    4.3 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实证分析
        4.3.1 土地梯度承载力本底评价
        4.3.2 土地梯度承载力状态评价
        4.3.3 土地梯度承载力潜力评价
        4.3.4 土地梯度承载力综合评价
    4.4 土地梯度承载力影响因素
第5章 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类型特征
    5.1 土地开发优化方法构建
        5.1.1 三维魔方法
        5.1.2 聚类分析法
        5.1.3 二维关联矩阵法
    5.2 土地开发优化结果分析
        5.2.1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5.2.2 土地利用发展分区
        5.2.3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第6章 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对策建议
    6.1 因地制宜发展,差别化制定政策
    6.2 优化空间布局,切实保护耕地
    6.3 合理配置资源,集约利用土地
    6.4 “三效”均衡发展,保障生态安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云南高原的梯地地貌特征及景观农业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云南高原概况
    2.1 自然地理环境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水文
        2.1.3 土壤植被
    2.2 人文地理环境
        2.2.1 人口与民族
        2.2.2 交通与经济
        2.2.3 旅游发展
第3章 云南高原梯地的提取
    3.1 云南高原梯地提取数据来源
        3.1.1 遥感影像数据
        3.1.2 专题基础数据
    3.2 云南高原梯地提取方法
    3.3 云南高原梯地提取结果
第4章 云南高原梯地分布及类型
    4.1 云南高原梯地分布特征
        4.1.1 云南高原梯地面积分布特征
        4.1.2 云南高原梯地海拔分布特征
        4.1.3 云南高原梯地坡度分布特征
        4.1.4 云南高原梯地坡向分布特征
    4.2 云南高原梯地类型
        4.2.1 云南高原梯地类型划分依据
        4.2.2 云南高原梯地类型划分结果
        4.2.3 云南高原梯地类型的区划
第5章 云南高原梯地景观农业配置思路与原则
    5.1 云南高原梯地景观农业配置思路
        5.1.1 通过给梯地“穿花衣裳”,从而成为旅游吸引物
        5.1.2 遴选典型区域,打造梯地景观农业配置品牌和示范
    5.2 云南高原梯地景观农业配置原则
        5.2.1 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
        5.2.2 观赏性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5.2.3 因地制宜原则
        5.2.4 生态性原则
    5.3 云南高原梯地的遴选
        5.3.1 梯地遴选标准
        5.3.2 梯地遴选结果
第6章 云南高原梯地景观农业配置方式研究
    6.1 块状镶嵌景观农业配置方式
    6.2 条带状景观农业配置方式
    6.3 图像图案状景观农业配置方式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间期参与的项目与论文成果
致谢

(5)云南峡谷景观的科学价值及其旅游展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云南峡谷数据的提取
    2.1 峡谷数据的提取
        2.1.1 基础数据来源
        2.1.2 SRTM DEM数据预处理
        2.1.3 峡谷数据的提取方法及过程
    2.2 数据提取结果
第3章 云南峡谷景观的分布特征与区划研究
    3.1 云南峡谷的分布特征
        3.1.1 空间分布特征
        3.1.2 峡谷的长度分布特征
        3.1.3 峡谷的海拔分布特征
        3.1.4 峡谷切割深度的分布特征
        3.1.5 峡谷坡度的分布特征
    3.2 峡谷景观的区划
        3.2.1 区划原则
        3.2.2 区划结果
第4章 云南峡谷景观发育的地学基础
    4.1 峡谷发育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4.2 峡谷发育与断裂活动的关系
    4.3 峡谷发育与岩石的关系
    4.4 峡谷发育与海拔地势的关系
    4.5 峡谷发育与水系的关系
第5章 云南峡谷景观的科学价值研究
    5.1 部分峡谷是揭示云贵高原隆升的典型证据
    5.2 展示了独特而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地质环境演变过程
    5.3 为物种迁移及人类活动提供了特殊的“通道-阻隔”作用
    5.4 是形成云南地质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关键地理单元
    5.5 存封了众多珍贵的区域环境演化及人类活动形迹
    5.6 保留了众多举世罕见的旅游地质资源
第6章 云南峡谷景观的开发现状
    6.1 云南峡谷景观的开发现状
    6.2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6.2.1 旅游品牌建设存在定位不准、缺乏规划、营销手段不足等问题
        6.2.2 峡谷旅游资源丰富,但展示方式较为单一
        6.2.3 文化传播作用较弱,缺乏文化内涵
        6.2.4 缺乏与周边景区和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
        6.2.5 其他问题
第7章 云南峡谷景观科学价值的旅游展示研究
    7.1 峡谷景观遴选
        7.1.1 遴选标准
        7.1.2 遴选结果
    7.2 峡谷景观科学价值的展示方式
        7.2.1 展示原则
        7.2.2 展示方式
        7.2.3 建议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6)生态极度脆弱区土地生态补偿助力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研究 ——以云南省东川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三、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成果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图
    第五节 本文创新之处
        一、土地生态补偿测算模型与方法的创新
        二、研究区域的特色与研究思路的创新
第二章 基于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的土地生态补偿理论体系
    第一节 相关理念与国家政策
        一、生态扶贫的理念
        二、易地扶贫搬迁的理念
        三、国家政策
    第二节 土地生态补偿与易地扶贫搬迁理论基础
        一、土地生态补偿与易地扶贫搬迁的内涵
        二、相关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与土地生态补偿的关系
        一、土地生态补偿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方向指导
        二、易地扶贫搬迁为土地生态补偿提供实践机会
第三章 基于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的土地生态补偿测算模型与方法
    第一节 已有的土地生态补偿测算模型和方法
        一、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
        二、土地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受偿支付意愿调查法
        三、其它研究方法
    第二节 本文土地生态补偿的测算模型和方法
        一、Costanza指标体系
        二、谢高地指标体系
第四章 基于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的东川区典型整体搬迁乡镇土地生态补偿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案例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二、自然环境条件
        三、经济发展情况
        四、土地生态补偿与易地搬迁现状
        五、研究区贫困现状
        六、东川区舍块乡整体搬迁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七、数据来源
    第二节 东川区生态扶贫与易地搬迁结合模式的实证研究
        一、土地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
        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
        三、生态扶贫模式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
        四、东川区整体搬迁后土地生态补偿扶贫模式的主要成效
第五章 东川区典型整体搬迁乡镇土地生态补偿测算
    第一节 基于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的土地生态补偿测算模型方法
        一、Costanza指标体系
        二、谢高地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东川区典型整体搬迁乡镇土地生态补偿测算结果分析
        一、评估过程
        二、评价结果
    第三节 东川区典型整体搬迁乡镇土地生态补偿测算结果的应用
        一、土地生态扶贫资金助力脱贫
        二、生态扶贫模式助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
第六章 完善土地生态补偿助推易地扶贫搬迁模式
    第一节 土地生态补偿助推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强化我国土地生态补偿助力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的措施
        一、明确土地生态补偿主体范围方式,完善土地生态补偿基本制度建设。
        二、建立统一科学可行有效的土地生态补偿标准方法与模型
        三、丰富土地生态补偿区域研究尺度,创新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四、完善土地生态补偿制度法律体系,推进土地生态补偿制度实践探索
第七章 基本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一、不足之处
        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7)典型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以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小结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
        四、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生态安全
        二、土地生态安全
        三、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第二节 理论基础概述
        一、土地生态学理论
        二、人地关系理论
        三、系统学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禄劝县概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一节 自然环境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势地貌
        三、气候条件
        四、资源状况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一、行政区划和人口
        二、经济发展水平
        三、贫困状况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现状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
第四章 禄劝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第一节 禄劝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禄劝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标准化
        二、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三、评价标准划分
    第三节 禄劝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一、禄劝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二、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生态层面
        一、加强林地、草地、水域保护,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
        二、加强土地生态问题治理
    第二节 经济层面
        一、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减轻土地污染
        二、提高耕地数量与质量,提升农户收益
    第三节 社会层面
        一、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整产业结构
        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建设用地面积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8)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研究 ——以禄劝县转龙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
        1.1.2 昆明市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1.1.3 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发展受阻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科学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1.6.1 研究的重难点
        1.6.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渊源及研究综述
    2.1 生态涵养与产业和谐布局的相关理论综述
        2.1.1 生态涵养区相关的概念
        2.1.2 生态涵养的理论渊源
        2.1.3 产业和谐布局的相关理论研究
        2.1.4 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
        2.1.5 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相关理论体系整合
    2.2 国内外相关实践研究
        2.2.1 国内生态涵养区发展历程综述
        2.2.2 国外相关实践
    2.3 对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第三章 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分析
    3.1 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发展现状
        3.1.1 生态涵养建设现状
        3.1.2 经济发展现状
    3.2 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3.2.2 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3.2.3 小结
    3.3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产业结构分析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3.3 小结
    3.4 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策略
        3.4.1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3.4.2 调整产业结构
        3.4.3 准确选择主导产业
        3.4.4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第四章 转龙镇生态涵养区产业资源整合及和谐布局路径
    4.1 选点转龙镇
    4.2 转龙镇基本概况
    4.3 转龙镇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
        4.3.1 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但生态保护建设还需加强
        4.3.2 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产业结构调整有待继续优化
    4.4 转龙生态小城镇产业发展定位
        4.4.1 镇总体规划
        4.4.2 产业发展SWOT分析
        4.4.3 旅游市场分析
        4.4.4 产业发展定位
    4.5 转龙镇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路径
        4.5.1 深化区域联动
        4.5.2 构建产业发展体系
        4.5.3 搭建生态产业谱系
第五章 转龙镇生态涵养区产业空间和谐布局
    5.1 镇域产业空间布局
    5.2 镇域产业功能空间布局
        5.2.1 生态农业面域布局
        5.2.2 生态工业布点
        5.2.3 商贸物流产业园
    5.3 转龙镇核心区产业空间布局
        5.3.1 产业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调整
        5.3.2 产业空间布局
    5.4 项目支撑
        5.4.1 现状项目布局搭建
        5.4.2 旅游产业项目搭建
        5.4.3 文化产业项目培育
        5.4.4 适宜转龙镇生态涵养区发展的项目策划
    5.5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5.5.1 搭建管理平台
        5.5.2 强化转龙生态小镇管理保障能力
        5.5.3 建立考核机制
        5.5.4 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9)金沙江流域典型生态脆弱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以云南东川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二、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小结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二、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
        四、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土地生态安全
        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第二节 理论基础概述
        一、土地生态学理论
        二、人地关系理论
        三、系统学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东川区概况及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第一节 自然环境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地貌
        三、气候条件
        四、资源状况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一、行政区划和人口
        二、经济发展水平
        三、贫困状况
    第三节 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
第四章 东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第一节 东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一、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二、基于DSR模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东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标准化
        二、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三、评价标准划分
    第三节 基于DSR模型东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一、2013-2017 年东川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二、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保障东川区土地生态安全的基本对策
    第一节 加强土地生态安全驱动力正向作用
        一、合理安排剩余劳动力,协调各地域人地关系
        二、推进绿色经济发展,顺利实现脱贫目标
        三、合理改造坡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
    第二节 维稳土地生态安全状态良好水平
        一、加强水资源管理,因地制宜造林修复
        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施土地生态保护规划
        三、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 完善土地生态安全响应保障体系
        一、坚持政府组织引导,推动全民生态意识
        二、加大土地生态投入,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三、创新可持续发展建设,促进土地生态安全标本兼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10)基于精准扶贫战略的长江上游国家深度贫困县土地利用区划 ——以云南东川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土地利用区划研究进展
        二、国内土地利用区划研究趋势
        三、国内精准扶贫研究进展
        四、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小结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五、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于精准扶贫战略的土地利用区划理论体系
    第一节 土地利用区划理论基础
        一、土地利用区划的基本概念
        二、土地利用区划的基本原则
        三、土地利用区划的相关研究理论
    第二节 精准扶贫理论基础
        一、精准扶贫的思想内涵
        二、精准扶贫的研究理论基础
    第三节 基于精准扶贫战略的土地利用区划可行性探讨
        一、土地利用区划为精准扶贫提供基础支撑
        二、土地利用区划与精准扶贫具有目标一致性
第三章 东川区土地利用区划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一、研究区域的位置与区划
        二、地质地貌及气候条件
        三、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
        四、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
        五、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贫困的影响
        六、研究区域的贫困特点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一、数据来源
        二、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第三节 土地利用分区指标测算
        一、确定指标权重
        二、测算准则层分值
    第四节 确定土地利用分区方案
        一、聚类分析
        二、土地利用分区方案
    第五节 各综合区概述
        一、东南部中山河谷盆地城乡土地开发与产业就业扶贫区(Ⅰ)
        二、西南部中山峡谷土地综合利用与特色产业扶贫开发区(Ⅱ)
        三、西北部高山峡谷土地生态保护与搬迁就业扶贫区(Ⅲ)
        四、北部中山峡谷农地特色开发与产业就业扶贫区(Ⅳ)
第四章 区域土地利用方向与脱贫攻坚重点途径和措施
    第一节 东南部中山河谷盆地城乡土地开发与产业就业扶贫区
        一、土地利用方向
        二、脱贫攻坚重点途径和措施
    第二节 西南部中山峡谷土地综合利用与特色产业扶贫开发区
        一、土地利用方向
        二、脱贫攻坚重点途径和措施
    第三节 西北部高山峡谷土地生态保护与搬迁就业扶贫区
        一、土地利用方向
        二、脱贫攻坚重点途径和措施
    第四节 北部中山峡谷农地特色开发与产业就业扶贫区
        一、土地利用方向
        二、脱贫攻坚重点途径和措施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云南省金沙江流域东川市、会泽县生态林业建设调研(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三线”划定研究[D]. 陈韵.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长江上游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保护与农村扶贫产业用地开发布局研究 ——以云南省东川区舍块乡为例[D]. 董玉婷.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优化研究[D]. 王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云南高原的梯地地貌特征及景观农业配置研究[D]. 杨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云南峡谷景观的科学价值及其旅游展示研究[D]. 刘梦云.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生态极度脆弱区土地生态补偿助力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研究 ——以云南省东川区为例[D]. 邱峰.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7]典型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以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为例[D]. 饶凯.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8]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研究 ——以禄劝县转龙镇为例[D]. 李晶.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金沙江流域典型生态脆弱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以云南东川区为例[D]. 王淑静.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10]基于精准扶贫战略的长江上游国家深度贫困县土地利用区划 ——以云南东川区为例[D]. 李鹏飞.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云南省金沙河流域东川市和会泽县生态林业建设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