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防空防空胜利篇

武汉防空防空胜利篇

一、武汉防空反空的胜利篇章(论文文献综述)

红声[1](2021)在《百年芳华 军魂永驻 感受党领导人民空军的澎湃瞬间》文中研究指明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伴随着共和国的礼炮声,横空出世。70余载长空砺剑、风雨兼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扞卫了祖国领空的主权,为国家繁荣昌盛支撑起一片和平天空。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芳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深刻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人民空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就没有如今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悍战力。致敬党的百年华诞,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党领导下的人民空军砥砺奋进、砺剑长空的澎湃瞬间。

林坤[2](2021)在《抗战时期北碚疏建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荆笛[3](2020)在《新时代《解放军报》强军话语建构研究 ——以建军节纪念报道为例》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阶段。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要求我们建设一支同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军队。(1)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军队发展的新要求,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回答了强军兴军的使命任务、目标方向、原则制度、根本指向、战略布局、重要路径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本文以新时代的《解放军报》建军节纪念报道为案例,运用批判性话语理论对习近平强军思想在《解放军报》中的话语建构展开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和视觉分析法梳理强军话语在新闻文本和新闻图片两个部分的建构方式及特点;结合文化传播理论探究强军话语建构了怎样的军队形象,如何指导强军实践。并在最后一章中讨论强军话语和军队形象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产生的新内容、新特点,及受众反馈,作为本研究的创新点。

李途[4](2019)在《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文中认为2010年以来,随着南海局势的升温,国际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指责中国因实力崛起导致南海政策逐渐向“强势”转变的声音。他们认为,实力的提升鼓励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机会主义”升级政策,美国介入的压力迫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合作政策。但是,这一分析路径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崛起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彼时中国的领土争端政策(包括南海政策)并没有因此变得更为强硬,反而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大部分陆地边界问题。另外,中国也没有利用小布什政府忙于中东反恐之际扩大在南海的军事存在,而是相继加入《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反倒是在奥巴马政府以“航行自由”为名公开介入南海争端的情况下,中国不仅采取了更为强硬的维权措施,而且主动采取行动加强对南海岛礁的实际控制。借助于领土争端研究中关于实力和国际环境压力的分析,本文提出,相较于现实主义的“机会主义扩张”论,主权声索能力和战略竞争程度的变化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演变。首先,主权声索能力的提升既可能鼓励争端国采取武力升级政策,因为它具备这样的实力可以在可承受的代价范围内使用武力实现其领土目标,也可能让争端国对争端未来的解决持有更为乐观的评估,反而不太可能主动挑起冲突。因此,意图的判断至关重要。但是,在安全困境和“预防性动机”的心理作用下,主权声索能力的下降也会导致争端国主动采取武力升级政策,以争取在当前实力对比还不算太糟糕的情况下率先实现领土目标。其次,国际环境压力往往会促使一国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妥协合作政策,以集中精力应对更为紧迫的安全威胁。但是,争端国通常不会在具有重要军事和战略价值的领土争议问题上让步,领土问题上的让步也不应以损害争端国的安全利益为代价。也就是说,当领土争端本身还涉及较高程度的战略竞争性议题时,即使面临着国际环境压力,争端当事国也很难在领土争议问题上进行让步,甚至会主动使用武力升级争端,展示本国行动的决心,防止主权和安全利益受到进一步损害。具体在南海问题上:第一,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提升,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高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中低烈度的升级政策。例如:1995年的美济礁事件、2012年的黄岩岛对峙事件以及2013年以来的南沙岛礁建设。第二,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下降,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高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高烈度的升级政策。例如:1974年的西沙海战和1988年的赤瓜礁海战。第三,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下降,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低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拖延政策。例如:20世纪80年初在南沙问题上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第四,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提升,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低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合作政策。例如:与越南解决北部湾划界问题、与东盟达成《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与菲律宾签署“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低调处理“981”钻井平台事件,以及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中国主权声索能力的变化以及大国战略竞争程度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南海地区局势的演变。两者相互影响,贯穿于南海争端发展的始终,造就了今天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复杂化的局面。以上构成了南海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远非现实主义的“机会主义”和“扩张主义”的论断可以概括。尽管中国在这一时期采取了总体“强势”的维权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南海政策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防止争端破坏中国与周边关系大局,仍然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在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大环境下更是如此。如何在海上维权和地区维稳之间实现平衡始终是中国南海政策的核心目标。为此,中国采取了积极作为和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无论如何,经过2010年以来的发展,南海问题已经从地区国家之间的岛屿主权争端发展成为中美大国战略竞争的一部分。大国战略竞争的实质是实力和影响力之争。美国介入南海问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制衡中国,不仅取决于其介入的程度和意愿,也取决于中国塑造地区环境的能力。为此,需要区分南海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二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大国战略竞争。在构建必要的海上军事威慑、推动中美海上合作的同时,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地区国家国内政治的变化为南海问题降温带来的有利契机,主动塑造南海合作性议题,积极参与地区安全机制,走出被美国设置的议题牵着走的被动局面。

万祥春[5](2018)在《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文中认为自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落后挨打,饱受列强的反复侵略,其中绝大多数侵略都来自于海洋。中国人民对这些海洋侵略深恶疼绝,对海洋安全的渴求十分强烈,无数仁人志士在反对海洋侵略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出了各种海洋安全观,但这些探索受到种种制约,最后都失败了。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布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海洋争端,要实现海洋安全,就必须用海洋安全观来指导海洋安全实践,并在海洋安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更好地促进海洋安全目标的实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海洋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实践、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海洋安全,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总体安全。本论文的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概念部分,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由第一章构成。安全是指主观和客观上没有威胁、事物保持平稳发展的状态。安全观是指安全主体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关于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海洋安全观,是海岛国家和沿海国家对自身所面临的海洋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涉海人们关于海洋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以海洋共同安全观为核心,由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和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五个子体系构成。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由第二章构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了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的海洋争霸安全思想,强调其他国家要获得海洋安全,就必须学习西方一切先进的海洋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主张中国的海洋安全观以反对西方海洋霸权为主要任务,倡导建立新的海洋安全观。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本研究的理论指南。第三部分是外延体系部分,由第三、四、五、六章和第七章构成。第三章论述了中国积极倡导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愿意同世界有关海洋国家一起提供海洋公共安全产品,共同担负起维护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责任,并把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海洋政治大国。第四章阐述了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是指,在海洋经济贸易活动中,中国把既坚决维护我国的海洋经济利益,又能促进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各地区海洋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观念。第五章阐释了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是指在海洋军事安全竞争合作力求双赢,在海洋军事竞争中努力谋求合作;在海洋军事合作中也不完全放弃竞争,通过有限度的海洋军事竞争促进本国海军的健康发展。第六章论述了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是指在海洋世纪,中华民族既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海洋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和融合创新,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各地海洋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第七章论述了全球海洋是一个大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一处地方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全世界其他地方。所以,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就是全世界国家和人民要团结一致,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蓝色家园,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把海洋建设成为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各国共有一个海洋。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世界海洋安全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提倡“中国海洋安全方案”,同世界各国共享海洋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理论和指导意义。

欧阳静美[6](2018)在《传播仪式观下的国家认同建构:胜利日大阅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国进入习近平主席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凝聚国民意志、强化国家认同”作为一项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贯彻始终。阅兵仪式这样极具代表性的政治仪式即是通过军队仪式的狂欢化和全民化来加强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典范。本研究旨在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视角,探析国家如何通过“胜利日大阅兵”来促进国家认同建构,其国家认同将具体落实到“抗战精神”建构层面。研究认为,关于“胜利日大阅兵”的仪式建构有两层:“胜利日大阅兵”的政治展演行为建构;“抗战精神”概念建构。本研究以传播学理论家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为学术取向(academic approach),将研究彻底放入仪式观领域,视仪式为剧场,剧场前台上映的“仪式展演”为社会存在的理想投影,胜利日大阅兵的符号化建构为万众瞩目的仪式剧目,剧场舞台上所出现的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社会象征符号构成了符号的意义系统。所构筑的抗战精神概念是剧场后台精心准备的原创剧本。阅兵仪式为仪式参与者提供了共同参与的情境条件,仪式的程序引导人们进入全方位的际遇并由此展开与仪式主旨有关联的会话。在仪式过程中,人们产生共同信仰并对其激情宣誓直至仪式结束,而关于仪式的那些缅怀、感动、热烈、欢快、满足等等印象留存在人们心底。仪式会话的结果是具有社会价值的道德规范由此产生,即仪式过程中由符号系统所建构的精神概念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感的一部分。阅兵仪式把仪式团结、忠诚奉献、爱国拥军这一类的情感力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国家认同的源泉。为更深一步挖掘研究主题,本研究也使用了爱弥尔·涂尔干、维克多·特纳、兰德尔·柯林斯、欧文·戈夫曼、范·热内普等人关于仪式的学术思想。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提出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指出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主题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找到研究的逻辑起点,阐释研究设计、理论框架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一章“仪式化的阅兵、政治认同与抗战精神”,阐释两个层面的内容:作为政治仪式的阅兵是如何发挥权力宣告与符号象征功能的;作为国家认同的思想源泉,阅兵仪式所构筑的抗战精神概念是如何促进政治认同,进而促进国家认同的。第二章“仪式的剧场:胜利日大阅兵的符号化建构”,研究仪式剧场如何对胜利日大阅兵进行符号化建构,分析了仪式剧场的前台、仪式表现、仪式后台以怎样的模式运转着,同时伴随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社会象征符号的活动一起构筑了阅兵仪式的象征符号体系。第三章“仪式的表征:抗战精神的概念建构”,分析胜利日大阅兵仪式如何对“抗战精神”完成概念建构。此过程亦对“和平之内涵”赋予新的意义解读,包括三个递进层次:和平的含义、和平的后盾、和平的实现方式,最终确立了“国家保卫和平”这一核心主旨。第四章“仪式的想象界:活在不同的建构系统里”,分析了国庆阅兵仪式、建军九十周年阅兵仪式、胜利日大阅兵仪式各自建立了怎样不同的建构系统,这些建构系统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现实,现实就是这样被建构的产物,人们活在不同的建构系统里,就是活在不同的社会现实里。结语,世界宛如偌大的剧场,剧场前台永不停歇地上演着意味深长的剧目。只要后台一直在运转,只要仪式一直存在,那么现实一直处于建构之中。

王运明[7](2017)在《基于复杂网络的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挥控制网络作为指挥控制系统命令下达与信息传输的枢纽,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随着战场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指挥控制网络的组织结构日益复杂,信息交互更为频繁,表现出节点多样异质、链路多重交错等特点,具有典型复杂网络特征。同时,指挥控制网络也是敌方攻击的首要目标,摧毁指挥控制网络也就摧毁了作战指挥系统的心脏。因此,开展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性研究对于提高指挥控制系统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军事价值。指挥控制网络具有复杂网络的无标度特性,使得网络受到蓄意攻击时显得异常脆弱,造成原本连通的网络拓扑分割,甚至全网瘫痪。同时,指挥控制网络中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复杂多样,增加了指挥控制网络的复杂程度,并成为影响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建立指挥控制网络的抗毁模型、识别指挥控制网络的关键节点、度量指挥控制网络的抗毁性、构建指挥控制网络级联失效模型成为提高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性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复杂网络为理论基础,开展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模型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面向复杂对抗环境下的指挥控制网络模型。为动态评估指挥控制网络面向复杂对抗环境下的内在机理和外在行为。首先,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描述了指挥控制网络构成要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和关联关系,提出了基于多属性决策的边连接策略,建立了基于复杂网络的指挥控制网络模型。其次,制定了指挥控制网络节点和边的加入或删除规则、局域世界规则和边权演化规则,提出了基于局域世界的加权指挥控制网络演化模型。仿真验证该模型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特性、指挥效率高且抗毁性强。(2)研究了指挥控制网络的关键节点识别方法。针对传统指挥控制网络关键节点识别方法的算法复杂度高、识别精度低的问题,分析了指挥控制网络层级性对关键节点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层级流介数的指挥控制网络关键节点识别方法。给出了层级流介数的定义,提出了基于层级流介数的关键节点识别算法,从理论上推导了基于层级流介数的关键节点识别算法的复杂度。仿真验证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层级节点的重要性,提高了关键节点的识别精度,降低了算法复杂度。(3)研究了指挥控制网络的抗毁测度模型。针对指挥控制网络的结构特点以及复杂网络抗毁性测度难以准确评估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性的不足,根据复杂网络理论和OODA作战理论,定义了刻画作战流程的作战链路;从信息传输效率角度提出了基于闭途径的作战链路条数计算方法,建立了基于作战链路效率的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测度模型;从网络结构鲁棒性角度提出了基于作战链路介数的重要度评估方法,建立了基于作战链路熵的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测度模型。指挥控制网络在受到随机、蓄意等不同攻击时,分别从网络性能和结构角度仿真验证了该测度模型敏感度高、精准性强,能够更好地反映指挥控制网络的抗毁性能。(4)研究了指挥控制网络的级联失效模型。针对现有级联失效模型只考虑节点本身的重要程度、未考虑邻居节点的贡献度,使得初始负载定义准确度低而影响网络级联抗毁能力的问题,建立了基于m阶邻接矩阵的指挥控制网络级联失效模型。该模型提出了基于度和作战链路介数的m阶邻居节点贡献度的初始负载定义方法,根据负载与容量的非线性关系,定义了非线性负载容量模型。仿真分析了模型参数对指挥控制网络级联失效行为的影响,通过合理定义初始负载并调节系数可有效抵御指挥控制网络的级联失效,增强网络的抗毁性。

徐双喜,周猛,李宣良,王经国[8](2017)在《聚焦打赢砺雄师》文中研究表明“戎马鸣兮金鼓震,壮士激兮忘身命”。2017年5月24日,一道电波穿越重霄,从首都北京传向辽阔大海。正在海军作战指挥大厅视察工作的习主席,在了解海军当日海空兵力活动情况后,临机与在海上执行战备巡逻任务的538舰视频通话,褒奖他们战风斗浪、连续奋战,勉励他们忠实

刘瑞[9](2017)在《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定位与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时代,海洋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地理空间,滨海国家外交活动的主要内容。中国周边海洋外交是中国崛起进程中海洋与外交合力共振的结晶,也是国际环境与中国国内形势相互作用的产物。大航海之后,民族国家开始“走向海洋”,人海关系逐步加强,海洋问题呈现出“外交化”趋势。全球海洋法律秩序的正负效应为海洋外交的兴起提供了规则基础和催化剂。海洋外交的兴起也是全球化时代外交向多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转型的重要表现。中国周边海洋权力格局的嬗变、利益结构的调整以及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增加,为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兴起提供了外在动力。中国海洋思想的历史变迁,由陆向海的战略转型以及周边外交战略的调整是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兴起的内在驱动。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应当以中国的利益诉求、资源基础和宏观战略为参照系,进行科学合理、灵活有限的目标定位。海洋维稳与维权,争取海洋合作与支持,和塑造周边海洋良好秩序是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主要目标。中国周边海洋外交以海洋友好外交、海洋合作外交和海洋预防性外交为主要实践形式,呈现出双边与多边并行、官方与民间并举、诱导与强制兼施的特征。近年来,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取得积极成效。中国海洋权益得到战略性止损,南海问题回归正确轨道,周边海洋合作“双轨”推进。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在权力结构、制度进程以及观念信任三个维度均面临着现实难题。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权力困境来自于美国炮舰外交的制衡、东亚海权联盟体系的围堵以及西方海洋话语权的打压。海洋外交机制不足、海洋法律制度缺失以及海洋治理机制的“软法性”、复杂性和不可持续性在制度层面制约着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域外海洋大国与周边海洋国家对中国和平诚意的不信任、海军实力的担忧以及海洋外交意图的猜疑极易增加海洋外交互动中的误解与误判,扩大“敌人意象”,掣肘海洋合作进程,长期阻碍中国周边海洋外交。未来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应从能力建设、战略布局以及推进路径三个层次着重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应注重统筹协调能力、议题设置能力、海洋强制能力以及海洋法律外交能力的建设;中国周边海洋外交需依据不同海域力量对比和分野,做出轻重缓急、优先顺序的科学布局,坚持陆海统筹、海海联动的原则,实施固黄海、和南海、争东海和拓日本海的周边海洋外交战略布局。海洋外交制度建构,中美新型海洋关系建设以及周边海洋共同体的打造应是未来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策略重心。

杨山亮[10](2016)在《不确定环境下装备指挥决策的智能推理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信息化技术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了对军事领域的全方位渗透,对现代战争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武器装备、部队编成、战争观念以及指挥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之下,传统的依赖指挥员偏好和知识的经验式决策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全纵深、非线性、全要素和快节奏的作战需求,必须在分析装备指挥决策特点的基础上,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方法和决策模型,对结构复杂、规模庞大以及目标多元的装备指挥决策问题作出准确分析和科学判断,从而不断适应联合作战条件下战场态势信息瞬息万变的局面。论文将不确定环境下的装备指挥决策作为应用背景,针对决策过程中所面对的装备决策数据不完备、目标毁伤概率不固定以及指挥员偏好信息不精确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通过粗糙集理论、军事运筹学、智能进化算法与模糊多准则群决策技术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了装备规则提取—武器单装运用—装备组合优化—装备方案优选—敏捷仿真实验的具有反馈效应的装备指挥决策闭环优化分析框架,从而为作战指挥员科学制定武器装备运用方案,以及有效提高武器装备系统整体作战效能提供辅助决策和平台支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构建了不确定环境下面向装备指挥决策的闭环优化分析框架。针对装备指挥决策的时效性、精确性和协同性作战需求,提出了不确定环境下面向装备指挥决策的闭环优化分析机制。根据优化框架的逻辑流程,关键技术和突破途径共包括四个部分:基于RS理论和模糊逻辑的两阶段装备智能决策方法,基于群体进化算法的武器装备组合规划与优化方法,基于多准则群决策的装备运用方案优选方法,以及面向武器装备指挥决策反馈的敏捷仿真理论与技术。(2)提出了基于RS理论和模糊逻辑的两阶段装备智能决策方法。针对不完备信息条件下的武器装备单装运用问题,构造了包含规则提取和模糊推理两个阶段的装备智能决策方法,从而提高装备指挥决策的自动化水平。在第一阶段,该方法首先采用最大概率值法实现缺失属性值的补齐操作,同时应用基于正区域的属性约简算法获取装备决策表的核心属性,然后利用LEM2规则提取算法学习装备指挥决策的模糊规则。在第二阶段,构建以作战目标特征数据为输入量,以武器装备决策类型为输出量的Mamdani型模糊推理系统,并根据第一阶段提取的模糊规则得到最终的装备决策结果。(3)提出了一种自适应Memetic算法对装备组合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在综合考虑四类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装备组合优化问题的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然后设计了一种满足交战约束条件的整型个体编码方式,松弛了装备组合优化模型中较难满足的交火可行性约束;最后在自适应Memetic算法框架下,采用自适应免疫遗传算法作为全局搜索机制,加快种群的收敛速度,同时在进化种群的每次迭代过程中嵌入基于Swap邻域结构的变邻域搜索方法,利用VNS/rand/Nr策略对每代全局的随机个体进行邻域搜索,提高了算法跳出局部最优解的能力。(4)提出了基于直觉模糊VIKOR法的装备运用方案优选群决策方法。针对作战指挥员权重未知、评价准则权重信息部分已知和完全未知两种情形下的装备方案优选问题,通过定义个体决策矩阵的直觉模糊熵来计算指挥员个体判断信息的不确定程度,进而确定每个作战指挥员的权重值。对于准则权重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装备方案排序问题,提出基于离差最大化原则的线性规划模型来求解准则权系数。对于准则权重完全未知的装备方案优选问题,提出基于直觉模糊记分函数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来求取准则权重。最后通过结合GRA和VIKOR的混合多准则群决策方法实现了待选装备方案的排序和择优。此外,为了提高作战仿真系统与装备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动态集成能力,在充分借鉴国际上典型作战分析仿真系统的结构框架基础上,论文构建了面向装备指挥决策反馈的敏捷仿真系统体系架构。主要从装备决策仿真引擎、装备决策建模方法和装备决策数据交互三个角度论述了这种体系架构所拥有的敏捷特性,其中重点介绍了实现MSDL与C-BML相互集成的两种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作战想定的可重用性和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二、武汉防空反空的胜利篇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防空反空的胜利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3)新时代《解放军报》强军话语建构研究 ——以建军节纪念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和意义
    3.研究综述
    4.研究内容
    5.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
    6.创新与不足
第1章 新时代的《解放军报》建军节纪念性报道
    1.1 新时代的强军背景
        1.1.1 十八大以前的军事思想
        1.1.2 新时代的全新局势与强军目标
    1.2 《解放军报》建军节纪念报道概况
        1.2.1 报道数量:研究样本选择
        1.2.2 报道主题:体现新时代强军目标
        1.2.3 报道题材选择:价值引领
        1.2.4 报道形式:突出视觉效果
        1.2.5 报道角度:凸显强军叙事
    1.3 建军节报道的叙事及仪式化呈现
        1.3.1 强军叙事、历史叙事与“加冕”叙事
        1.3.2 作为纪念报道的仪式化呈现
第2章 强军话语的文本建构
    2.1 建构政治话语:树立坚定信念
        2.1.1 词汇运用
        2.1.2 修辞运用
        2.1.3 引用互文
    2.2 建构法治话语:坚持从严治军
        2.2.1 词汇运用
        2.2.2 修辞运用
        2.2.3 引用历史
    2.3 建构实战话语:注重改革创新
        2.3.1 词汇运用
        2.3.2 修辞运用
        2.3.3 互文性
    2.4 建构融合话语:兼顾富国强军
        2.4.1 体现军民关系
        2.4.2 介绍融合内容
        2.4.3 指明融合方向
    2.5 建构国际话语:走向世界一流
        2.5.1 突出国际贡献、展示军事力量
        2.5.2 展现和平思想
    本章小结
第3章 视觉分析:强军话语的图像建构
    3.1 红白黑的交织:党的领导与历史传承
        3.1.1 贯彻党的意志
        3.1.2 传承优良品质
    3.2 人民子弟兵:军民关系与群众路线
        3.2.1 突出情况危险、刻画士兵形象
        3.2.2 正面展现军民关系
        3.2.3 群众路线的历史传承
    3.3 新型铁拳:改革创新与沙场实战
        3.3.1 沙场氛围突出实战
        3.3.2 新型武器体现创新成果
        3.3.3 新型人才特写
        3.3.4 徽章象征体制改革
    3.4 和平之师:遂行反恐维稳的中国“蓝”
        3.4.1 中国“蓝”的身影
        3.4.2 牺牲与回报
    本章小结
第4章 强军话语的社会文化实践
    4.1 重塑集体记忆:“人民子弟兵”铸就“新型铁拳”
        4.1.1 历史叙事强化“人民子弟兵”身份
        4.1.2 “加冕”仪式建构“新型铁拳”认同
    4.2 “和平之师”打造国家软实力
        4.2.1 倡导和平价值观提升文化吸引力
        4.2.2 注重大国担当增强民族荣誉感
    4.3 媒体融合中的后现代军队形象
        4.3.1 “@军报记者”的强军话语
        4.3.2 媒体融合中军队形象的后现代特征
        4.3.3 社交媒体的公众沟通效益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4)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 中国领土争端研究
        (二) 南海问题研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二) 篇章结构
        (三) 创新性与不足
第一章 领土争端:实力与国际环境压力
    一、领土争端研究
    二、实力与领土争端
    三、国际环境压力与领土争端
    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主权声索能力与战略竞争程度
        (一) 主权声索能力
        (二) 战略竞争程度
第二章 南海争端的升温:升级政策
    一、1974年西沙海战
    二、1988年赤瓜礁海战
    三、1995年美济礁事件
    四、2012年黄岩岛对峙事件
    五、南沙岛礁建设
第三章 南海争端的降温:拖延与合作政策
    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的提出
    二、中越北部湾划界问题的解决
    三、《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
    四、“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的达成
    五、“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事件的平息
    六、“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的推进
第四章 主权声索、战略竞争与南海问题
    一、南海问题:大国政治的产物
    二、冷战时期:机会与限制
    三、冷战后时期:实力与压力
    四、大国战略竞争时代:挑战与应对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五、论文研究逻辑框架
第一章 安全与安全观概论
    第一节 安全相关概念与安全类型
        一、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
        二、安全化与安全困境
        三、永久和平——安全的理想状态
        四、安全类型
        五、实现安全的实力途径
    第二节 安全观及其类型
        一、安全观的含义
        二、安全观的类型
        三、海洋安全观、陆地安全观、天空安全观
        四、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含义和建构原则
        五、海洋共同安全观——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核心思想
        六、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外延体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观及其中国化
    第一节 海洋经济思想的持续发展
        一、海洋新航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加速器
        二、对外开放的海洋经济政策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海洋开放战略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科技
    第二节 海洋政治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和平利用黑海海峡,争取国际和平环境
        二、反对美国干涉西太平洋的海洋外交政策
        三、经济优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政策
        四、和谐海洋思想
    第三节 海洋军事思想的连续演进
        一、机器大工业实力是海洋暴力的本质
        二、海军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
        三、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不懈追求
    第四节 海洋文化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对中国大陆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前景展望
        二、反对海洋殖民文化,倡导新民主义文化
        三、海洋文化交流中打赢没有硝烟的战争
        四、倡导海洋文化多样化,维护文化安全
    第五节 海洋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提升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蕴含的海洋生态思想
        二、绿化海岸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思想
        三、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四、保护海洋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
        五、建设美好海洋家园
第三章 塑造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政治安全是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一、优良海洋政治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海洋政治确立了中国海洋安全的目标
        三、海洋政治影响海洋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海洋政治安全面临的错综复杂形势
        一、海洋世纪带来的安全冲击
        二、错综复杂的海洋划界争端
        三、激烈交锋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三节 构建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体系
        一、构建海峡两岸政治安全共同体
        二、近睦远交的海洋安全外交观
        三、倡导亚洲海洋新安全观
        四、构建海洋政治共同安全机制
        五、以海洋法公约为基础共同维护各方海洋权益
第四章 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经济是海洋安全的基础
        一、海洋经济是海权的推进器
        二、海洋经济是海洋政治议题的推动器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安全的现状
        一、中国经济对海外资源的依赖不断上升
        二、海洋航线成为中国经济的生命线
        三、大而不强的海洋经济
    第三节 积极实施互利共赢海洋经济策略
        一、建设互利互惠的蓝色粮仓
        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
        三、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贸易体制
        四、发展互利合作的南北极海洋事业
        五、共同开发新能源科技解决海洋能源运输安全问题
        六、一带一路倡议是互利共赢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
    第一节 海军是海洋安全的战略保障
        一、海军是海外经济利益的坚强保障
        二、海洋军事外交是外交的有效形式
        三、海军是保护黄金海岸的移动钢铁长城
    第二节 中国海洋军事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陆缓海急的总体安全形势
        二、中国海军建设面临的不足
    第三节 建设共同竞合的强大海军
        一、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维护者——中国海军的世界定位
        二、近海防御、远洋防卫的战略
        三、海军高新技术是维护共同海洋安全的第一战斗力
        四、海军人才是实现共同竞合安全观的第一资源
        五、战训合一的训练体制是共同竞合安全观的强大保障
第六章 倡导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文化是海洋安全观的软实力
        一、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
        二、海洋文化是海洋军事安全的导航灯
        三、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第二节 中国海洋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陆主海从的传统文化特征
        二、海洋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
        三、西方海洋文化冲击的威胁
    第三节 促进海洋文化共同繁荣的新举措
        一、用海洋传统文化增强海洋文化吸引力
        二、以海洋文化自强推动海洋文化共同繁荣
        三、积极实施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开放战略
第七章 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宝藏
        一、海洋是人类未来的重要富源
        二、海洋是全球气候调节器
        三、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第二节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现状
        一、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水水质恶化
        二、部分珊瑚礁面临灭绝危机
        三、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侵蚀状况严重
    第三节 共同保护和建设美丽海洋家园
        一、坚持依法治海、规划用海
        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三、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红线
        四、建设海洋生态命运共同体
        五、建立严格的海洋生态政治制度
结语: 海洋安全观为海洋强国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附录: 海洋意识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传播仪式观下的国家认同建构:胜利日大阅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传播仪式观研究
        (二)国家认同研究
        (三)阅兵仪式研究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仪式化的阅兵、政治认同与抗战精神
    一、作为政治仪式的阅兵:权力宣告与象征符号
        (一)中国古代阅兵与王道霸权
        (二)仪式的神圣物与政治策略
    二、作为国家认同的源泉:政治认同与抗战精神
        (一)政治认同构成国家认同的秩序基础
        (二)抗战精神构成国家认同的民族属性
第二章 仪式的剧场:胜利日大阅兵的符号化建构
    一、剧场前台:器物与符号
        (一)天安门:中央权力的交接点
        (二)国旗与军旗:民族情感的召集标记
        (三)大国利器:仪式团结的武器符号
    二、表现仪式:角色行动与固定程式
        (一)升旗仪式
        (二)部队受阅
    三、社会的投影:制度与秩序的再确认
第三章 仪式的表征:抗战精神的概念建构
    一、仪式的行为:重新解释何谓和平
        (一)身体政治:从国贫民弱到兵强马壮
        (二)听觉隐喻:由战斗旋律到大国豪情
    二、仪式的过渡:描绘和平的后盾形象
        (一)直播仪式“在场”与社会身份分离
        (二)解码符号与共享情感
        (三)情感聚合与价值确认
    三、仪式的功能:建构关于和平的现实
        (一)在历史现实建构和平
        (二)在当代现实建构和平
        (三)在未来现实建构和平
第四章 仪式的想象界:活在不同的建构系统里
    一、国庆阅兵仪式的建构系统:煌煌国威
        (一)国庆阅兵主题之变迁
        (二)“大国威仪”意义体系之确立
    二、建军90周年阅兵仪式的建构系统:大国强军
        (一)实战阅兵:军改成就的仪式表演
        (二)大国强军:强军梦价值观的政治宣讲
    三、胜利日大阅兵的建构系统:和平崛起
        (一)历史话语权的掌控:认领功绩与贡献
        (二)战争遗产新解读:和平的仪式基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基于复杂网络的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指挥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2 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现状
        1.2.3 指挥控制网络模型研究现状
        1.2.4 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模型研究现状
    1.3 主要贡献及论文结构
2 基于复杂网络的指挥控制网络模型
    2.1 引言
    2.2 指挥控制网络特征分析
    2.3 基于复杂网络的指挥控制网络模型
        2.3.1 指挥控制网络模型抽象
        2.3.2 基于多属性加权的边连接策略
        2.3.3 结构和功能指标
        2.3.4 仿真验证与分析
    2.4 基于局域世界的指挥控制网络演化模型
        2.4.1 指挥控制网络演化规则
        2.4.2 指挥控制网络演化模型
        2.4.3 仿真验证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层级流介数的指挥控制网络关键节点识别方法
    3.1 引言
    3.2 层级流介数关键节点识别方法
        3.2.1 关键节点识别算法分析
        3.2.2 层级流介数
    3.3 基于层级流介数的指挥控制网络关键节点识别算法
    3.4 仿真验证与分析
        3.4.1 算法复杂度分析
        3.4.2 算法精确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作战链路的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测度模型
    4.1 引言
    4.2 作战链路定义与描述
    4.3 基于作战链路效率的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测度
    4.4 基于作战链路熵的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测度
    4.5 仿真验证与分析
        4.5.1 信息传输效率分析
        4.5.2 网络结构鲁棒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m阶邻接矩阵的指挥控制网络级联失效模型
    5.1 引言
    5.2 基于m阶邻居节点贡献度的初始负载定义
    5.3 非线性负载容量模型
    5.4 局域负载重分配机制
        5.4.1 级联失效过程
        5.4.2 负载重分配机制
    5.5 仿真验证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聚焦打赢砺雄师(论文提纲范文)

胜战之问拷问全军,胜战之路指引征程
练兵备战强势推进,训战一体疾风劲吹
聚力打仗主责主业,上下同欲真抓实备
能力重塑利箭在弦,一声令下战则必胜

(9)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定位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核心概念厘定
    四、研究方法说明
    五、论文结构安排
    六、创新与不足阐释
第一章 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兴起背景
    一、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兴起的时代背景
        (一)海洋之维:全球化时代人海关系的演进
        (二)规则之维: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确立
        (三)外交之维:全球化时代外交的转型
    二、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兴起的区域环境
        (一)东亚海洋权力格局的嬗变
        (二)东亚海洋利益结构的调整
        (三)东亚海洋非传统威胁的增加
    三、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兴起的内在驱动
        (一)中国海洋观念的历史变迁
        (二)中国由陆向海的战略转型
        (三)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调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目标定位
    一、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目标的参照系
        (一)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利益参照系
        (二)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资源参照系
        (三)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战略参照系
    二、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目标的预期构想
        (一)周边海洋维稳与维权
        (二)争取周边海洋合作与支持
        (三)推动周边海洋良好秩序构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态势评估
    一、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实践形式
        (一)海洋友好外交
        (二)海洋合作外交
        (三)海洋预防性外交
    二、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现时特征
        (一)双边与多边并行
        (二)官方与民间并举
        (三)强制与诱导兼施
    三、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积极成效
        (一)周边海洋权益实现止损
        (二)南海问题重回正确轨道
        (三)海上合作“双轨”推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现实困境
    一、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权力困境
        (一)炮舰外交的制衡
        (二)海权联盟的围堵
        (三)海洋话语权的压制
    二、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制度困境
        (一)外交制度之维:中国海洋外交的体制困境
        (二)法律制度之维:中国海洋外交的法律缺失
        (三)治理机制之维:周边海洋治理的机制短板
    三、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信任困境
        (一)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诚意信号表达
        (二)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信任困境表征
        (三)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信任困境效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能力建设
        (一)加强海洋外交统筹协调能力
        (二)提升海洋外交议题设置能力
        (三)夯实海洋外交强制能力
        (四)锻造海洋法律外交能力
    二、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布局调整
        (一)固黄海
        (二)和南海
        (三)争东海
        (四)拓日本海
    三、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路径推进
        (一)推进海洋外交制度构建
        (二)建设中美新型海洋关系
        (三)构建周边海洋共同体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不确定环境下装备指挥决策的智能推理与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与分析
        1.2.1 装备指挥决策方法的分类
        1.2.2 基于定量分析的装备指挥决策方法
        1.2.3 基于定性推理的装备指挥决策方法
        1.2.4 研究现状总结和分析
    1.3 论文的研究边界和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结构安排
        1.4.1 论文的主要贡献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不确定环境下装备指挥决策的智能推理与优化框架
    2.1 装备指挥决策的基本内涵
    2.2 面向装备指挥决策的智能推理与优化框架
        2.2.1 装备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需求分析
        2.2.2 装备指挥决策推理与优化框架的逻辑流程
    2.3 装备指挥决策优化框架的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2.3.1 基于RS理论和模糊逻辑的两阶段装备智能决策方法
        2.3.2 基于群体进化算法的装备组合规划与优化方法
        2.3.3 基于多准则群决策的装备运用方案优选方法
        2.3.4 面向装备指挥决策反馈的敏捷仿真理论与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RS理论和模糊逻辑的两阶段武器装备智能决策方法
    3.1 RS理论和模糊集相关定义
        3.1.1 粗糙集基本概念
        3.1.2 模糊集理论基础
    3.2 不完备信息条件下基于RS理论的装备指挥规则提取方法
        3.2.1 数据预处理和补齐操作
        3.2.2 基于正区域的决策系统属性约简算法
        3.2.3 基于LEM2的装备指挥决策规则提取算法
    3.3 基于Mamdani型模糊逻辑的装备运用指挥决策模型
        3.3.1 输入输出数据模糊化
        3.3.2 模糊推理规则的建立
        3.3.3 Mamdani型模糊推理系统
    3.4 面向空中目标的SAM智能选择决策实例
        3.4.1 作战想定背景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3 模型决策精度的检验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Memetic算法的武器装备组合规划与优化
    4.1 Memetic算法研究概述
    4.2 基于约束条件下的装备组合优化问题描述与数学模型
        4.2.1 问题描述和参数定义
        4.2.2 约束描述和处理
        4.2.3 装备组合规划问题的约束优化模型
    4.3 基于自适应Memetic算法求解装备组合规划与优化问题
        4.3.1 个体编码与混沌序列初始化种群
        4.3.2 基于自适应免疫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策略
        4.3.3 基于VNS算法的局部搜索机制
        4.3.4 自适应Memetic算法流程
    4.4 面向多层防御防空作战的实例研究和数值分析
        4.4.1 实验设计与参数设置
        4.4.2 基本测试
        4.4.3 算法可扩展性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直觉模糊VIKOR法的装备运用方案优选群决策方法
    5.1 直觉模糊集基本理论
        5.1.1 直觉模糊集的概念与运算关系
        5.1.2 直觉模糊集的距离测度
        5.1.3 直觉模糊集的集结算子
    5.2 武器装备运用方案的评估与优选问题
        5.2.1 武器装备运用方案的概念与评价指标体系
        5.2.2 基于多准则群决策(MCGDM)的装备运用方案优选模型
    5.3 装备方案群决策模型中指挥员和评价准则权重的确定方法
        5.3.1 基于直觉模糊熵的指挥员权重确定方法
        5.3.2 准则权重信息部分已知的直觉模糊多准则群决策
        5.3.3 准则权重信息完全未知的直觉模糊多准则群决策
    5.4 直觉模糊环境下基于扩展VIKOR法的装备运用方案排序方法
    5.5 面向联合登岛作战的装备方案优选实例研究
        5.5.1 装备运用方案的排序优选
        5.5.2 灵敏度分析
        5.5.3 直觉模糊TOPSIS法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武汉防空反空的胜利篇章(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芳华 军魂永驻 感受党领导人民空军的澎湃瞬间[J]. 红声. 航空世界, 2021(07)
  • [2]抗战时期北碚疏建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林坤. 西南大学, 2021
  • [3]新时代《解放军报》强军话语建构研究 ——以建军节纪念报道为例[D]. 荆笛.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4]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D]. 李途. 南京大学, 2019(01)
  • [5]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D]. 万祥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6]传播仪式观下的国家认同建构:胜利日大阅兵[D]. 欧阳静美. 西南大学, 2018(01)
  • [7]基于复杂网络的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模型研究[D]. 王运明.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8]聚焦打赢砺雄师[N]. 徐双喜,周猛,李宣良,王经国. 解放军报, 2017
  • [9]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定位与选择[D]. 刘瑞. 吉林大学, 2017(09)
  • [10]不确定环境下装备指挥决策的智能推理与优化方法研究[D]. 杨山亮.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标签:;  ;  ;  

武汉防空防空胜利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