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瑞集团大力推进企业改革

华瑞集团大力推进企业改革

一、华瑞集团强力推进企业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朱凯[1](2021)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研究 ——以广电运通为例》文中提出十九大强调我国要不断完善经济体系,国企改革才能走向新的篇章。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始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当前大环境背景下,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活力,也可以让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国有产权结构的稳定。员工持股计划使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从内而外的股权结构转型,使员工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考虑公司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实现繁荣富强和不断发展的目标。员工持股计划不仅会改变收入方式也会改变公司结构,只有员工与企业利益相结合,企业才可以长久发展,员工也可以享受公司蓬勃发展所带来的收益,员工获得的股利收入也会随之增加。以上都对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国企混改不但可以加强国有经济的操纵力,还可以深化国企产权制度的改革。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广电运通的员工持股计划。首先,本文对混合所有制背景下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标等做出了一定的表述,也对相关文献做出了一定的总结和归纳;其次,本文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员工持股计划提供了充足的概念和理论依据,这些也都为分析广电运通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再次,本文还介绍了广电运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背景、广电运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动因和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进程;再次,从广电运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效果入手,对股权结构、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深入研究,得出员工持股对公司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针对广电运通员工持股计划的整体内容做出客观的综合评价并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为其他准备和正在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国有企业提供一些珍贵的建议。本文以员工持股视角,探讨发现员工持股在国企混改案例中的作用不仅是关于通过将非公共产权引入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的讨论,也是对员工持股计划融入股权激励及其对公司治理影响的有利手段。本文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国企公司治理和混改理论,为其他国有企业深化产权制度和激励机制改革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袁卓君[2](2020)在《PS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企业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提高现代化经营水平,往往会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但是,当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问题,多元化战略反而会使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同时,加剧经营风险。本论文以PS集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集团内部、外部因素,可能存在的机遇与问题等进行分析,同时,针对集团自身存在的管理混乱、生产成本高、部分板块盈利能力差等问题进行剖析,找出进一步解决的办法,帮助PS集团完善自身多元化发展战略。针对PS集团生产成本高、企业负担重,产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本文分别从煤焦板块、化工板块、其他版块等方面战略进行优化:收缩煤炭板块,通过争取“去产能”奖补政策、市场化兼并重组等方式出让部分非优势矿井;发展化工产业园,进一步壮大规模效应,疏通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高高新技术对企业业务增长贡献率;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促进PS集团产业多元化进一步优化。为促进PS集团多元化战略实施,从加强组织管理、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资本运营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李其成[3](2019)在《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的核心是金融监管权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是否需要以及应该如何配置。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混业经营、金融创新以及地方金融业的繁荣,对中国现有中央集权垂直式的监管权力配置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现有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金融业的剧烈变化。当前各国都在着力加强对金融整体性风险的防范,如何对新型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监管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过去对于金融监管体制的研究都相对集中在中央一级政府部门间金融监管权的配置上,对地方政府能否享有以及如何享有金融监管权问题的研究相对缺乏。面对市场的新变化,地方政府实际已广泛参与到了地方金融监管之上,承担着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但不同地方金融监管模式差异较大,尚未形成成熟统一的模式,且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在定位、正当性、内容等重要问题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能否享有以及如何行使金融监管权,应首先明确金融监管权的性质、地位、特征等问题。金融监管权的根本属性是公权力,并呈现多元性与多重性特征,这决定了其行使需要合理配置。在权力的配置过程中,中央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配置以权力的“功能性”理论为基础,而监管权力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配置则以“结构性”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结构性”理论下,我国金融市场、权力结构、政府职能等因素共同决定并创生了中国进行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迫切内在需求,其中地方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是第一大动因,地方政府的金融竞争是直接动力,维护金融安全是根本目的,而国家权力结构改革是其政治背景。我国现有监管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和国情条件。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的配置状况及其得失,对现有配置模式的建构和完善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公权力之一的金融监管权,是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一部分,服从并深受国家权力央地分配的制约。具体到金融领域,其历程可总结为:从金融中央集权到有限的地方竞争——中央逐渐削弱地方政府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力——为应对全球局势而进一步向中央集中——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之路确立。当前,坚决走市场化道路,应是最大的国情,亟需金融监管权配置模式改革与之适应。中国当前监管模式为中央“一行两会”为主体、多头分工式的中央一级金融监管,中央监管权在地方通过地方派出机构履行职能,权力主要集中于中央一级,存在协调不力、监管真空、限制创新、制约发展等突出问题,亟需向地方政府配置权力,让地方政府参与监管,弥补中央政府监管的不足。当前地方政府通过中央政府及其部门政策、文件等方式获得一定的金融监管权,是一种实用主义做法,虽无法律、法规明确、具体的授权,但有模糊的事实上的监管权力。国家最新政策明确了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呈现了双层监管的发展趋势。中国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模式发展至今,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存在诸多的困境。地方政府缺乏法定的金融监管权,对于金融监管事务的参与,均是通过中央行政管理部门的个别授权,或地方政府的主动承担,缺乏制度化、体系化的权力配置。这种监管权集中于中央一级的配置模式,不论是应对传统金融模式及其创新,还是应对发展迅猛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都力不从心。其中最关键的缺陷在于地方金融监管权的合法性危机,导致监管对象覆盖不足、制度弹性缺失、地方立法权缺位、责任不明等问题。就央地分权而言,世界上现存在分权型多层监管模式以及单层监管两种模式,前者以美国和加拿大为典型,后者是大多数国家采用的监管模式。美国和加拿大存在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级金融监管机构,各自在金融监管的事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英、德、日等国均为非典型的金融监管央地分权模式,仍以中央政府监管为主。总体而言,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央地分权模式之于中国的启示,在于其权力配置方式和依据的法治化。相比较而言,中国地方政府并非完全不存在金融监管权,但在中国现有配置模式中,除个别地区通过地方法规形式予以确定之外,均是行政式的、实用主义的配置模式,缺乏法治化的特征。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启示还在于其无论何种央地配置模式,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有与国情合适与否。央地分层的监管体制与中央集权式的监管体制,受到联邦制或单一制国家形式的极大影响,但是二者并非一一对应,最终决定其模式的,是一国的金融市场及金融制度赖以存在的整个国情。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实用主义配置的现实,已经显着表明向其配置权力的必要性。而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制度化,应该在重新厘清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动因、目标、价值及原则的基础上,将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的首要价值定位于维护地方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其次要有利于提升金融监管的效率;最后,还应有利于实现地方经济民主。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的目标,则是实现金融监管权理论上的结构化、制度上的法治化和实践中的高效率。为此,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应当以合理分权、依法分权和权责对等为主要原则,坚持法治化的根本路径。中国当前最根本症结并非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有无的问题,而在于法治化的缺失。考虑到地方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依据法律的相关规定,应当充分发挥各地方权力机构的作用,通过地方立法进行地方金融监管权的配置。金融监管权主体、对象、内容的配置,应把握以下原则:主体上,要坚持地方监管机构的独立化、专业化和责任化,并建立地方统筹监管、中央指导的央地监管机构关系;内容上,必须厘清地方金融市场与政府监管之间、地方监管与中央监管之间的两个界限。此外,任何规范的有效运行都离不开其所在的制度体系,金融监管权的科学化央地配置,应当以完善的顶层权力配置为依托,改严格分业式监管为统筹式监管、完善中央与地方经济权力配置的关系、完善金融机构破产制度、国家救助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等,从而培育强大而稳健的市场机制,从根本上减少市场失灵。

牛风娜[4](2019)在《中平能化集团精益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精益管理最早起源于日本,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生产制造企业普遍适用的一种生产模式。精益管理能够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流程结构、提升员工参与程度等方式,来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精益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力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这种管理模式在各国生产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中平能化集团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其经济、社会地位显着,在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服务、推动城市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和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煤炭行业发展举步维艰。中平能化集团适时将精益管理理论引入生产领域,拓展了产业链、开发了新的产品,使企业在重要关口扭亏为盈。但是,中平能化集团在将精益管理理论与实践嫁接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病,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挥。如何完善精益管理理论并将其充分应用于实践,消除影响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剔除弊病,这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践难题。本文以中平能化集团精益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将精益管理理论在企业生产管理应用实践中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论证,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精益管理的进一步应用提出建议。论文首先对涉及的精益管理理论的内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探讨国内外学者对精益管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概况;其次是针对中平能化集团引进精益管理实践进行研究,对其实施精益管理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进行系统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论证;最后,对精益管理的应用价值和前景进行论述,强调要进一步丰富精益管理理论,同时提出随着理论的不断丰富,精益管理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中平能化集团精益管理的应用实践中,还注重运用其他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摒弃以往单独应用精益管理一种理论来进行企业管理的模式,这对于企业单独引进精益管理理论的思路是一种完善和补充。文章提出应建立“人本精益管理模式”和精益管理体系。阐述了公司在精益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应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人本信息精益管理模式和精益管理体系,以精益管理的主体“人”为核心,要求长远规划、全员参与、提高员工素质,以实现企业安全、高效、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精益管理的应用前景广阔,不仅适用于生产企业,而且对企业管理创新也有一定的应用空间。因此,完善精益管理理论,是拓展学术研究并将其成果应用于企业实践,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许霞[5](2019)在《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造业是包括生产制作材料及工业,生产出大型器材、产成品和消耗品的产业,制造业直观反映出某一区域的产业发展程度,是衡量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股权结构是指在企业全部股份中,各个属性股权的比重构成和联系。本文探讨中国制造业企业股权构成和企业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论证,在面对国内外环境严峻挑战下,为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目标提供一些思路和经验。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学者的文献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涵盖了股权结构、制造业企业绩效、股权结构对制造业企业的影响三大部分。同时结合中国制造业企业股权机构现状,并且基于三个相关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股权结构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股权构成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及作用原理。在提出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七个假设前提下,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选取样本是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2017年1504家企业的经营数据,将自变量和因变量开展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在计算因变量企业绩效的分数,使用主因子方法,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相对价值等五个维度选取了市净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等十个财务比率,得出了全部公司的综合绩效得分。在分析股权结构时,分为股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两方面,选择了直接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流通股、前十位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等一共七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针对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研究,从股权性质角度来看,直接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和企业绩效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国有股比重越高,企业经营效益越好;流通股比重越高,企业经营效益越差。从股权集中度角度来看,第一大股东所占股份和公司绩效是正比例相关性;前十大股东所持股份之和和企业绩效是正向线性关系;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和企业效益是积极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持股比例之比和企业绩效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王磊[6](2019)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民营经济近年来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党的十九大就鼓励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论述,为民营经济指明发展方向,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如何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现有文献在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尚不规范,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和具体,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从而寻找理论依据并阐述了民营经济及高质量发展的定义、性质及内涵,剖析了民营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与宏观制度变迁历程相互之间的辨证关系,指出了宏观经济制度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探讨了制度障碍和制度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前,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整体不高、整体创新力和竞争力不强、市场竞争环境不够公平安全等五大困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上还存在现代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和市场竞争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等障碍,在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上还存在意识形态、社会认知偏见、企业家精神等障碍。本文结合案例民营企业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和现实实践,借鉴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从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和公平市场竞争制度、财税金融制度等方面进行正式制度创新,以及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消除社会认知歧视与偏见、激发保护企业家精神等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创新建议,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刘京丽[7](2019)在《新三板企业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发展完善的金融市场的前提条件是多层次为主要特征的资本市场体系,目前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场为主板市场与二板市场,两块资本市场的规章制度与监管体系已经发展得很完善,因而为我国中大型企业融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由于近年来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导致那些低效率生产企业出现严重的亏损现象,以至于造成银行出现大量的坏账。而在以间接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的市场环境下,我国那些具有创新能力并且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的新兴中小企业就更加难获得融资。而新三板的应用而生便为这类公司进行融资,获得资金来支持自身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从2006年新三板成立到现在,在新三板平台挂牌的企业数量就由原来的十几家增加到上万家,比沪深平台上市的企业总和还多。然而在新三板平台中,这上万家挂牌企业也仅仅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能够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只能靠着政府给予的挂牌补贴维持经营。同时由于新三板市场发展的时间较短,规章制度和监督管理措施等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容易出现企业大量质押融资的违规行为、企业的信息不进行实时披露等现象,因而新三板企业在投资者心中的信誉值不高,使得投资者在选择这类企业作为投资对象时更加谨慎。因而中小企业是否能够通过新三板平台进行有效融资并获得所需资金需要进行探究。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出融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效率水平在融资前后整体上都是处在无效状态,进而体现整体融资效率水平偏低;由于新三板企业多为新型,处在快速发展期的企业,所以在实证结果中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规模收益多为递增;综合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虽然都处在较高融资水平但是整体还是处在非有效状态;因而整体结果表明新三板挂牌企业仍然处在不断扩张当中,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新三板挂牌企业整体的资金运用率不高。并且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就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效率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得出除企业盈利能力无显着影响外,其他影响因素对企业融资效率有着显着影响,其中企业规模与企业资本结构对融资效率呈负向影响,企业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收益质量对融资效率呈正向影响。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各个影响因素就企业自身方面、新三板制度方面以及政府支持方面提出能够帮助新三板企业提高融资效率的合理建议。

邓智钟[8](2018)在《粮食去库存背景下的储备粮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解析 ——以中储粮菏泽直属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粮食问题不单单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战略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政府无不把粮食问题作为保证国计民生、稳定市场的头等大事来对待。而储备粮作为政府调节供需平衡、平抑市场价格、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等的重要物资和手段,其重要性已远远超出了所谓“稳市、备荒、恤农”的作用,自然也成为各级政府不可掉以轻心的重大职责。特别是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日益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历史利益的前提下,在相关粮食政策调整、市场转换、去库存、调控加压、改革倒逼等诸多矛盾叠加、各种风险隐患交汇的环境下,不断提高中储粮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市场稳定,是作为国家粮食储备主力军的中储粮必须思考和规划的长远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选取中央储备粮菏泽直属库进行分析,勾勒出中储粮菏泽直属库的储粮基本情况。之后,在分析了储备粮的属性特别是公共属性的基础上,就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的演变和近年以来整个储备制度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菏泽直属库日常储粮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现状和当下粮食去库存的大背景,总结出当前储粮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市场预警不足、储备主体和管理弊端大、市场改革机制效应长等;查找出储备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库存高企与收储压力、仓容利用与效益维持、库外存粮监管、企业外部竞争、经营管理目标和政策执行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明确管理机制与责任、严控库外监管风险、推进轮换购销集约经营、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强化风控和市场化运作、建设长期规划目标等对策建议。论文对当下中储粮基层直属企业在储备粮管理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指出因为企业自身角色、职能的特殊性和市场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等特点这两方面因素,作为公益类企业更需要灵活适应市场需要;尽管粮食更多的作为完全竞争商品存在于市场中,但在中国特有国情的背景下中储粮还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并且继续发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宏观调控等的重要作用。

李晓琳[9](2018)在《我国长租公寓行业融资模式研究 ——基于青客公寓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城镇化和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租赁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愈演愈烈,长租公寓成为租赁市场在当今各方诉求存在矛盾情形下的必然产物。社会各路资本的竞相涌入,使长租公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各项风险也相继暴露。在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盈利周期长的现状下,融资成为长租公寓领域的关键一环。此时,发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REITs),实现融资方式创新,成为解决长租公寓行业融资问题的最优途径。本文试图从目前我国长租公寓行业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总结现有融资模式,借鉴REITs的相关成功经验,为我国长租公寓行业融资的未来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文章梳理了长租公寓行业与REITs的相关背景,在此基础上将我国长租行业现有的融资模式分析归纳为五种融资模式,并引入国外REITs,将其归纳总结为公司型和契约型两种成熟模式。为探求两种模式的实际应用性,文章以青客公寓为案例研究对象,总结青客公寓现有融资模式,对REITs模式创新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设计具体实施框架。最后以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辅以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从REITs应用的直接财务价值、融资模式整合的间接战略价值以及融资模式拓展过程中的限制因素三大方面进行了定性、定量评价,以点及面,对整个长租公寓行业的融资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青客公寓案例来总结长租公寓融资现状和论证REITs应用的可行性,探索了REITs在我国本土化实施的相关经验,为我国长租公寓行业融资渠道的梳理、融资渠道的拓展以及REITs融资创新的推进提供了经验基础。

周新年[10](2018)在《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地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概念18世纪才产生,来自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形成的历史经验,强调下层社会积极限制上层的国家权力的过程,社会精英、市场原则、公共舆论起关键的作用[1]。黑格尔认为中国由“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中国的历史是静止的,中国的社会“客观存在与主观运动缺乏一种对峙”[2],乃至于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社会的国家[3]。这其实都是基于公民社会的视角。但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认为公民社会只是一个理论“模式”,并非在西方真正出现过[4]。中国传统的王朝国家及近现代的国家,其社会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基于法的关系的普遍一致性,而在于自然和传统关系的地方性。本论文地方社会强调的是在国家的权力下,通过横向联系而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过程。顺德作为一个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新老三角洲的结合部)、因境内发生惊动明王朝的“黄萧养起义”而在明中期设立的县级地域,经历了近600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顺德的地域社会先后创造了历史性的变革:在明清时期,同西、北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变迁(主要是洪水与沙田的淤涨)的适应、改造和利用过程中,形成了地域性的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等基塘农业;在晚清,因中法战争而组织的顺德地方团练发展成为领导广东省团练的领导机构;在清末,又成为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先发地域;1970年代末开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率先成为乡村工业化和“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典型地域。顺德的地方社会中是否存在一种内生的地域社会力量在起作用?本论文对顺德地方社会的历史考察,通过顺德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形成来尝试作出回答。论文分析了顺德自然和社会环境变迁中的几类关键性的要素:堤围等水利设施、宗族、乡村墟市、社与村庙的民间信仰等地方社会要素;以及明清的里甲与保甲、清末与民国的地方自治、建国后的乡村集体化、改革开放后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帝制时期和近现代国家的制度要素;明清时期的基塘农业、乡村手工业、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全球化时代的工业化等经济要素。通过这些地方社会及国家层面关键制度要素的互动,总结出顺德乡村社会水利、墟市、信仰、产业等集体空间及其内部的权力(支配)、资源(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机制,以及地方习惯、地方文化的地域特征和乡村公共品的供应机制,并进一步尝试构建社会空间的分析框架——以集体空间为核心的地方社会空间与国家政治空间的尺度互动。通过此分析框架,来检讨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德(政府的和乡村的)空间行为的得失。论文的结构共分九章:第一章,分析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范围,界定关键概念,运用的研究方法,简述论文的结构。第二章,通过梳理社会空间基础理论、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及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及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与城市化和全球化研究领域的理论衔接。第三章,重点对顺德地域自然环境变化进行历史分析,围绕以堤围、闸窦、沙田围筑等水利公共产品供给的集体行动机制,总结自明至建国以来水利建设的历史谱系:村庄的简易村围——防护田土的挡水堤——合围的堤围——跨村的联围、闸窦、排涝等综合水利系统——地域性大联围,并分析在乡村地域社会内部的水利组织形成过程中,集体空间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与协作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的深刻影响。人与自然的互动推进了水利社区的形成,并对顺德社会空间的演变形成空间的反作用机制(由非精确的自然领地边界向清晰的产权边界转化)。水利集体空间中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的形成过程表征了水利公共产品与水利地域社会规则形成的过程。第四、五章,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过程,分析地方社会民间信仰的历史特征。重点分析:不同神灵的地域分布反映了乡村社会内部和外部自然环境特征;通过里社制度、宗族制度对村庙的影响,考察国家礼制、宗族组织对民间信仰的双向互动关系;对乡村聚落社、村庙、不同类型祭祀圈和信仰活动圈的考察,得出顺德的社会空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民间信仰通过神灵的设立和祭祀仪式等实现乡村社会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在整合地域内的不同社群、应对水灾和匪患、促进聚落共同体及跨村联盟的形成、影响墟市的演化及地域精神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传统乡村社会里,神的存在就是树立了韦伯所说的卡里斯马(charisma),是建构乡村社会秩序及社会空间的权威之隐喻。民间信仰是顺德地方社会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所有社会活动的纽带。第六章,重点考察乡村“市”和周期性“墟”形成的历史过程,分析影响“墟”与“市”的转化因素。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段墟市的管理机制,墟市与水网、宗族、村庙的关系,以及原工业化和近代工业化对促进墟市性质改变的综合分析,总结乡村墟市所构成的市场交易空间的历史演变。顺德乡村墟市市场圈的形成,推动乡村以人际社会交往为主向跨村落的地域经济交往活动的转化。墟市集体空间的出现,从满足日常生活的服务演变到促进乡村地域经济的分工。明清顺德乡村“墟”与“市”角色的转化,先后经历了“早晚市和日墟——周期性旬墟和固定市——专业性墟和专业性市——商业性市和周期性墟”的历史谱系,实际代表了乡村地方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消费和生产的主导地位的变化。论文通过对顺德乡村墟市进行分类、发展演变及墟市竞争与冲突的历史考察,分析乡村墟市演化过程中权力、资源积累与集中机制的变化,认为乡村墟市的不断升级与墟市封建性不断减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专业性墟市向近代市镇的演化,权力集中机制是必要条件,由此产生墟市资源的集中机制共同主导了顺德墟市的市镇化过程。第七章,重点考察不同历史时段关键性制度对乡村地方社会的影响,及乡村地方社会如何主动适应和建构集体空间的机制。即从国家在场的视角,考察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得出:(1)明朝里甲制重点以黄册的人户为管理对象,促进了乡村聚落认同的形成;清朝图甲制以土地管理为主,促进了乡村社会内部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走向成熟。(2)通过对明清的卫所、巡检司、保甲、乡约、公约等国家在地方的军事或安全控制体系、村落自我防卫体系的考察,探求跨自然村地域社会的形成路径。(3)清末至民国的地方自治,第一次将乡村社会从韦伯所说的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或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引向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或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乡村社会由地方习俗推动的自组织向被制度所建构转化。(4)建国后,经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政策的不断调整,顺德的社会空间经历了制度性的变革:土地改革时期,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乡村社会通过农会和区代表大会确立了县下的区和乡准行政机构,乡村第一次被行政化;农业合作化时期,高级社使乡村第一次进行集体大生产和实施社会主义公有化体制;人民公社时期,先后经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转变,乡村地域社会的内部组织单元,最终被生产队生产组织所重组;改革开放后,乡村经过短暂的自治后,通过“再集体化”再次被纳入行政的管控之下,农村股份合作社及村委会最终在管理区层次上的成立使乡村通过“再集体化”转化为经济性为主的自治组织,乡村社会再次面临整合。制度化的空间区划对乡村社会空间是刚性的规束和重组,但乡村社会内部在政社分离后,其地域的自组织性再度起到关键作用。如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代村庙重建高潮、乡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设立、宗族活动的重新加强等等,社会空间再次逐步获得自主性。第八章,重点考察了顺德基塘农业促进的农业商品化、手工业与原工业化、社队企业与乡镇企业、乡村工业化的过程,认为顺德地方社会的集体空间促进了农业商品化、原工业化及工业化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实现,最终经历漫长的时段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主要内容包括:1、顺德基塘农业的出现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洪水危害增加)、应对洪水威胁而采取的水利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明中期开始蚕丝国际贸易的拉动下,最终促使顺德乡村手工业进入原工业化过程;2、清末引进机器缫丝业,引起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乡村社会的冲突,改变了地域社会的诸多因素,引起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乡村墟市的专业化、工商业资本的出现等,从原工业化走上近代工业化;3、建国后,进入社会主义公有制,原有的民族工业和手工业分别纳入到国家工业体系和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体系。顺德的基塘经济作物体系为人民公社的社队企业的发展准备了与以粮食作物为主地域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社队企业得到较好发展,进而为顺德在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准备了坚实基础;3、1992年顺德推进产权改革和城乡一体化策略,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获得新的机遇,但也同时留下了产业层次不高和土地粗放利用的后果。顺德乡村集体组织在改革的初期积极投资乡镇企业,为农村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产权体制改革后,逐步演变成为集体资产的管理平台,乡村集体失去经济的活力。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在参与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分化——一部分在工业化过程中成为改革的“赢家”,而一部分成为“输家”,其实质就是集体组织“再集体化”过程的差异。总结改革开放后,顺德不同乡村工业化的差异,得出集体组织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集体组织强的,工业化的进程更为顺利;而弱的乡村,基本维持农业生产的局面。从一个层面来看,就是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的差异,决定了乡村工业化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其发展的路径。第九章,通过对前几章的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阐释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并由此总结顺德改革开放后空间政策的得失,提出乡村社会空间发展的建议。

二、华瑞集团强力推进企业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瑞集团强力推进企业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研究 ——以广电运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文献综述
        1.2.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
        1.2.2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动因
        1.2.3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员工持股计划概念
        2.1.1 员工持股计划的定义与特征
        2.1.2 员工持股计划的作用
    2.2 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两因素理论
        2.2.4 企业契约理论
3 广电运通员工持股计划的案例介绍
    3.1 案例概况
        3.1.1 广电运通公司概况
        3.1.2 员工构成分析
        3.1.3 股权结构分析
    3.2 广电运通员工持股计划的内外部动因分析
        3.2.1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2.2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导向
        3.2.3 股权结构适宜混改
        3.2.4 减少人才流失,提高员工积极性
    3.3 广电运通员工持股方案分析
        3.3.1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过程
        3.3.2 员工持股计划基本内容
4 广电运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分析
    4.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回顾
        4.1.1 国企混改的发展历程
        4.1.2 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历程
    4.2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对股权结构影响
        4.2.1 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4.2.2 对股东结构的影响
        4.2.3 对高级管理人员持股的影响
    4.3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财务绩效
        4.3.1 资产结构分析
        4.3.2 负债能力分析
        4.3.3 偿债能力分析
        4.3.4 盈利能力分析
        4.3.5 成长能力分析
    4.4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非财务绩效
        4.4.1 有利于业务优化和业务创新
        4.4.2 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4.4.3 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实施员工持股激励计划需借助企业业务转型
        5.2.2 实施员工持股激励计划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5.2.3 实施员工持股激励计划尚需进一步进行完善相关制度
        5.2.4 实施员工持股激励计划要因地制宜做好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2)PS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不足与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多元化及多元化战略概述
        2.1.1 多元化的内涵
        2.1.2 多元化的分类
    2.2 多元化战略
        2.2.1 多元化战略特征与作用
        2.2.2 多元化战略类型
3 PS集团发展现状分析
    3.1 PS集团经营管理概貌
        3.1.1 集团概况
        3.1.2 组织构架
        3.1.3 集团财务状况
    3.2 PS集团多元化发展环境分析
        3.2.1 外部环境分析
        3.2.2 内部环境分析
4 PS集团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4.1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4.2 PS集团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会分析
        4.2.4 威胁分析
5 PS集团多元化战略制定
    5.1 PS集团多元化战略依据
        5.1.1 现有部分产业竞争力弱
        5.1.2 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
        5.1.3 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的需要
    5.2 PS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目标
        5.2.1 打造战略投资平台
        5.2.2 打造资本运作平台
        5.2.3 打造创新驱动平台
    5.3 PS集团多元化战略主要内容
        5.3.1 煤炭板块
        5.3.2 化工板块
        5.3.3 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
        5.3.4 其他板块
6 PS集团多元化战略保障措施
    6.1 加强组织管理
        6.1.1 产权制度改革方面
        6.1.2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6.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6.2.1 坚持人才内外共同培养
        6.2.2 建立市场化用工机制
    6.3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6.3.1 扩大开放合作
        6.3.2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6.4 强化资本运营
        6.4.1 强化财务资金和融资管理
        6.4.2 加强资本运作,促进产融互动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路径
第一章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金融监管权理论基础
        一、金融监管的公权力属性
        二、金融监管的正当性理论
    第二节 金融监管权的多元与多重
        一、金融监管权主体的多元化
        二、金融监管对象的全覆盖
        三、金融监管内容的系统化
    第三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结构化”性质
        一、国家权力的央地配置
        二、“结构化”视角下的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
    第四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动因
        一、地方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是根本动因
        二、地方政府金融发展的竞争需要是直接动因
        三、维护金融安全是终极动因
        四、国家权力结构改革是重要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央地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变迁和现状
    第一节 中央金融监管权模式的历史变迁
        一、1949-1979:中央银行“大一统”时代
        二、1979-1992: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与地方监督保障
        三、1992-2003:分业监管与地方干预
        四、2003-至今:分业监管与金融监管协调
    第二节 我国地方金融监管权的历史考察
        一、1949 年以来我国权力央地关系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监管央地关系的变迁
    第三节 我国央地金融监管权配置的现状分析
        一、中央金融监管权配置现实
        二、金融监管权集中配置于中央的弊端
        三、地方金融监管权的配置现实
        四、央地双层监管的显着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困境
    第一节 地方金融监管的多重困境
        一、应对传统金融的困境
        二、地方金融监管法律依据普遍缺失
        三、地方监管机构定位不清
        四、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困境
    第二节 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合法性危机
        一、金融立法现状
        二、现行金融立法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监管央地配置域外模式借鉴
    第一节 分权型多层监管模式
        一、美国的分权型双层金融监管权配置
        二、加拿大分权型双层金融监管权配置
        三、美国、加拿大分权型多层监管体制特征
    第二节 集中型单层监管模式
        一、英国金融监管权集权型单层配置模式
        二、德国依托地方银行的地方监管模式
        三、日本中央政府部门行政授权地方监管模式
        四、欧盟合作性金融监管模式
        五、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单层监管模式的特征
    第三节 域外金融监管的比较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域外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制度化
        二、监管权力央地配置模式的决定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制度建构
    第一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宏观设计
        一、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价值取向
        二、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配置目标
        三、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主要原则
    第二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的法治化路径
        一、通过法律制度配置监管权力
        二、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的作用
    第三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主体配置
        一、监管机构配置的基本原则
        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统筹监管模式
    第四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内容配置
        一、厘清地方监管与中央监管之间的界限
        二、厘清地方金融市场与政府监管之间的界限
        三、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内容
    第五节 配套制度设计
        一、中央从严格分业走向行业统筹
        二、完善中央与地方经济权力配置关系
        三、创造地方金融监管权实现的条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平能化集团精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之处
2 理论依据及文献综述
    2.1 精益管理概述
        2.1.1 精益管理的内涵
        2.1.2 精益管理的原则
        2.1.3 精益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2.2 文献综述
        2.2.1 精益管理基础理论研究
        2.2.2 精益管理行业应用研究
        2.2.3 精益管理方法研究
        2.2.4 精益管理研究评述
3 中平能化集团精益管理实践
    3.1 中平能化集团概况
    3.2 中平能化集团精益管理的实施内容
        3.2.1 严格控制企业生产成本
        3.2.2 着力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3.2.3 积极开拓企业产品市场
        3.2.4 全面加强企业研发能力
    3.3 中平能化集团精益管理成效
        3.3.1 生产成本分析
        3.3.2 生产效率分析
        3.3.3 综合成效分析
4 中平能化集团精益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精益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1 精益管理缺乏长远规划
        4.1.2 精益管理的标准及评价体系滞后
        4.1.3 精益管理在个别领域没有开展
    4.2 精益管理实践困境原因分析
        4.2.1 对精益管理的认识方面
        4.2.2 企业体制机制方面
        4.2.3 企业运营和管理水平方面
        4.2.4 企业职工素质方面
        4.2.5 企业文化方面
5 完善中平能化集团精益管理的建议
    5.1 完善精益管理规划及其评价体系
        5.1.1 完善精益管理长远规划
        5.1.2 完善精益管理标准和评价体系
    5.2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及体制机制
        5.2.1 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5.2.2 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
        5.2.3 改革体制机制
    5.3 提高企业精益管理能力及水平
        5.3.1 提升企业市场运营能力
        5.3.2 提升企业风险防控能力
        5.3.3 提升企业资本运营能力
    5.4 打造精益管理人才队伍
        5.4.1 组织搭建精益人才平台
        5.4.2 建立分类分层分级培养机制
        5.4.3 重视人员培训工作
    5.5 加强企业精益管理文化建设
        5.5.1 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
        5.5.2 多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学术研究层面
        2. 现实研究层面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创新点与难点
二、文献综述
    (一) 有关股权结构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二) 股权结构对制造业企业经营效益作用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3. 国内研究综述
三、制造业股权构成与企业绩效的理论
    (一) 制造业上市公司现状
        1. 我国制造业企业流通股现状
        2. 我国制造业企业实际控制人现状
        3.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现状
    (二) 理论概述
        1. 动因理论
        2. 委托代理理论
        3. 监督管理理论
    (三) 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1. 绩效的评价方法
        2. 绩效的评价模型构建
        3. 绩效综合得分的计算
四、模型建立
    (一) 样本选取及指标设定
        1. 样本选取
        2. 指标设定
    (二) 研究假设
        1. 股权属性研究假设
        2. 股权集中度研究假设
    (三) 回归模型
五、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二) 相关分析
    (三)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回归分析
六、结论和展望
    (一) 结论
    (二)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6)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
        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问题与对策建议
        五、评析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依据
    第一节 概念厘清
        一、民营经济的概念与范围界定
        二、民营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
    第二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
        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
    第三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
        一、制度与制度变迁
        二、制度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
第三章 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民营经济的重生和形成阶段(1978-1988)
        二、民营经济的徘徊发展阶段(1989-1991)
        三、民营经济的稳定发展阶段(1992-2001)
        四、民营经济的巩固提升阶段(2002-2007)
        五、民营经济的冲击和成长阶段(2008-2012)
        六、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阶段和前景展望(2013 至今)
        七、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
        一、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二、民营经济发展正式制度的变迁与现状
        三、民营经济发展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与现状
        四、民营经济发展制度变迁的方式
第四章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制度障碍
    第一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困境
        一、整体创新力和竞争力不高
        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整体不高
        三、市场竞争环境不够公平安全
        四、税费社保负担过重、融资难融资贵
        五、经营管理观念和机制不科学
    第二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式制度及其实施机制障碍
        一、现代产权制度不健全
        二、市场准入和市场竞争制度不公平
        三、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不畅
        四、财税金融制度不合理
        五、创新激励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第三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障碍
        一、意识形态方面的制度障碍
        二、社会认知偏见障碍
        三、企业家精神激发与保护不够
第五章 基于安徽某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概述
        一、案例的选取及理由
        二、数据来源
        三、发展历史概述
        四、局限性
    第二节 案例公司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一、阻碍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因素
        二、阻碍公司在高质量发展的外部因素
    第三节 公司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正式制度障碍
        一、影响公司高质量发展中的市场准入障碍
        二、影响公司高质量发展中的产权问题
        三、影响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税收制度
        四、影响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制度
    第四节 公司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非正式制度障碍
        一、社会认知偏见对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二、企业家精神的弘扬对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的建议
    第一节 国际经验借鉴
        一、产权制度创新的国际经验
        二、市场准入和公平市场竞争制度创新的国际经验
        三、财税制度创新的国际经验
        四、金融制度创新的国际经验
        五、创新激励制度的国际经验
        六、激发保护企业家精神的国际经验
    第二节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式制度创新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二、建立健全公平宽松的市场准入与市场竞争制度
        三、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四、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五、完善创新激励的体制机制
    第三节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建议
        一、形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二、尽快消除社会认知歧视与偏见
        三、激发保护和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7)新三板企业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三板研究概述
        1.2.2 融资效率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新三板企业融资效率相关理论及现状分析
    2.1 新三板基本内涵
    2.2 新三板企业特点概述
        2.2.1 新三板企业数量增长迅速
        2.2.2 新三板企业规模较小
        2.2.3 新三板企业行业分布广
        2.2.4 新三板企业地域分布较广
    2.3 融资效率相关理论
        2.3.1 融资效率定义
        2.3.2 融资效率理论
    2.4 新三板市场的融资现状
        2.4.1 新三板定向增发的活跃度高
        2.4.2 新三板流动性不足
        2.4.3 做市商制度尚不完善
        2.4.4 新三板直接融资受限
        2.4.5 转板机制尚未打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三板企业融资效率指标体系设计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一级指标
        3.2.1 企业规模
        3.2.2 资本结构
        3.2.3 盈利能力
        3.2.4 营运能力
        3.2.5 成长能力
        3.2.6 偿债能力
        3.2.7 企业收益质量
    3.3 二级指标
    3.4 指标体系的构建
    3.5 最终指标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三板企业融资效率评价模型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1 DEA模型选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1.2 DEA-Malmquist模型选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2 模型原理
        4.2.1 DEA数据包络分析
        4.2.2 Malmquist指数
    4.3 DEA模型构建
        4.3.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4.3.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4.3.3 样本无量纲化处理
        4.3.4 所选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4.4 DEA实证分析
        4.4.1 融资效率计算结果
        4.4.2 融资效率结果的总体分析
        4.4.3 融资效率结果的具体分析
    4.5 Malmquist指数实证分析
        4.5.1 Malmquist指数计算结果
        4.5.2 全要素生产力指数分析
        4.5.3 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分析
        4.5.4 纯技术效率指数与规模效率指数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三板企业融资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5.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选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2 新三板融资企业样本选择与研究假设
        5.2.1 样本选取
        5.2.2 构建基本假设
        5.2.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5.3 多元线性回归检验
        5.3.1 相关性检验与多重共线性分析
        5.3.2 残差分析
    5.4 多元线性回归实证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高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效率的建议
    6.1 企业层面的建议
        6.1.1 规范企业自身管理建设
        6.1.2 优化融资结构
        6.1.3 加大研发投入
    6.2 新三板制度建设方面
        6.2.1 完善做市商制度
        6.2.2 提高定向增发融资的效率
        6.2.3 畅通转板机制
    6.3 政府政策推进的层面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总结
    7.2 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第五章实证分析样本数据(部分)
    附录2 第五章DEA融资效率实证分析结果(部分)
    附录3 第五章Malmquist指数实证分析结果(部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粮食去库存背景下的储备粮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解析 ——以中储粮菏泽直属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粮食去库存研究
        1.2.2 关于储备粮管理的研究
        1.2.3 关于中储粮直属企业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粮食“去库存”对储备粮管理的挑战
    2.1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储备粮
        2.1.1 储备粮的概念与内容
        2.1.2 储备粮的公共属性分析
    2.2 我国储备粮管理体系的演变
    2.3 粮食高库存形成原因及影响分析
        2.3.1 当前粮食高库存形成的原因
        2.3.2 粮食高库存对储备粮管理造成的影响
    2.4 粮食“去库存”对储备粮管理造成的挑战
第3章 菏泽直属库储备粮管理状况分析
    3.1 菏泽直属库储备粮管理的总体情况
        3.1.1 菏泽直属库情况介绍
        3.1.2 菏泽直属库高库存状况
    3.2 菏泽直属库当前高库存的特征
    3.3 菏泽直属库去库存面临的挑战
第4章 菏泽储备粮当前储备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菏泽直属库当前储粮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4.1.1 中央事权粮食库存高企与收储压力大并存
        4.1.2 有效利用仓容轮换与维持效益无法兼顾
        4.1.3 储粮库外监管与委托租赁风险
        4.1.4 企业外部竞争压力日益增大
        4.1.5 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与执行国家政策的矛盾交织
    4.2 菏泽直属库当前储粮管理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
第5章 菏泽直属库完善储备粮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5.1 建立和明确统一协调的储备粮管理机系与责任
    5.2 严格库外监管风险预警、防范和控制
        5.2.1 建设和完善风险防控预警体系
        5.2.2 各方共同落实各类防控措施
        5.2.3 坚持落实各项措施,防范监管风险
    5.3 强力推进轮换购销集约化经营
    5.4 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科技手段实现对储备粮管理的全覆盖
    5.5 以强化内外部业务控制与提高市场化运作能力相结合
        5.5.1 业务管理与控制
        5.5.2 提高运作能力和效率
    5.6 建设从上到下的适应新形势下的长期规划与建设目标
        5.6.1 适应新形势下建设的总体思路
        5.6.2 规范直属企业管理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我国长租公寓行业融资模式研究 ——基于青客公寓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溯源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2.1.1 长租公寓的概念及分类
        2.1.2 REITs概念及分类
        2.1.3 长租行业融资理论
        2.1.4 长租公寓REITs应用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长租公寓融资研究
        2.2.2 长租公寓REITs应用的研究
        2.2.3 REITs与其他融资模式整合研究
第三章 长租公寓行业融资模式分析
    3.1 长租公寓行业常规融资模式分析
        3.1.1 股权融资
        3.1.2 融资租赁
        3.1.3 与银行合作
        3.1.4 众筹融资
        3.1.5 资产证券化
    3.2 长租公寓行业REITs融资模式分析
        3.2.1 公司型导向的REITs
        3.2.2 契约型导向的REITs
        3.2.3 公司型REITs与契约型REITs比较
    3.3 REITs与常规融资模式的整合
第四章 REITs在青客公寓应用的实例分析
    4.1 青客公寓概况
        4.1.1 企业基本情况
        4.1.2 企业经营状况
    4.2 青客公寓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1 青客公寓融资现状
        4.2.2 青客公寓现有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4.3 REITs在青客公寓融资中的具体应用
        4.3.1 REITs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4.3.2 REITs应用的关键要素
        4.3.3 REITs应用的实施步骤
        4.3.4 REITs应用的效果
第五章 青客公寓融资模式应用效果的评价
    5.1 青客REITs应用的直接财务价值评价
        5.1.1 调整财务杠杆
        5.1.2 提高投资回报率
        5.1.3 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5.1.4 控制融资成本
    5.2 青客融资模式整合的间接战略价值评价
        5.2.1 实现战略转型
        5.2.2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5.2.3 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5.3 青客融资模式拓展的限制因素评价
        5.3.1 融资主体
        5.3.2 金融市场
        5.3.3 政策法规
        5.3.4 融资风险
        5.3.5 社会文化
        5.3.6 基于AHP方法的评价分析
    5.4 青客公寓融资实践对长租公寓行业融资创新的启示
        5.4.1 REITs实践应用的经验总结
        5.4.2 对融资模式拓展整合的启示
第六章 结论、局限性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青客融资模式应用效果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2:青客融资模式拓展的限制因素调查问卷(AHP)
致谢

(10)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域的设问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和范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的范畴
    1.3 概念的界定
        1.3.1 空间、场所与社会空间
        1.3.2 公共空间、公共领域与集体空间
        1.3.3 公有、共有与公共池塘资源
        1.3.4 共同体与社区、社会与地方社会
        1.3.5 权力
    1.4 研究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1.4.1 学术价值与理论价值
        1.4.2 应用价值和实践价值
    1.5 研究思路、方法
        1.5.1 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1.5.2 借鉴多学科理论研究地方社会
        1.5.3 历时与共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1.6 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回顾
        2.1.1 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
        2.1.2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时空思想
        2.1.3 布尔迪厄实践理论的场域
        2.1.4 福柯的空间理论
        2.1.5 小结
    2.2 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的相关理论范式
        2.2.1 施坚雅的市场关系模式
        2.2.2 弗里德曼的宗族关系模式
        2.2.3 黄宗智的内卷化经济模式
        2.2.4 杜赞奇的权力文化网络模式
        2.2.5 小结
    2.3 国内外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综述
        2.3.1 历史人类学视角
        2.3.2 水利视角的地域社会学、地域社会史、历史地理的相关研究
        2.3.3 小结
    2.4 尺度与集体空间分析框架
        2.4.1 尺度及相关的概念
        2.4.2 尺度的相关理论
        2.4.3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自然环境变迁、水利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3.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
        3.1.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变迁
        3.1.2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简史
        3.1.3 小结
    3.2 顺德水利设施建设简史
        3.2.1 宋朝及之前以局部挡水堤建设为主阶段
        3.2.2 明朝、清朝的堤围闸窦系统的建设阶段
        3.2.3 民国时期的堤围小范围并围建设阶段
        3.2.4 建国后跨区大联围综合水利建设阶段
        3.2.5 小结
    3.3 顺德沙田垦殖与聚落格局的形成
        3.3.1 珠江河道口门发育与沙洲沉积
        3.3.2 顺德河涌淤积成沙的地域分布
        3.3.3 顺德沙田的围垦
        3.3.4 顺德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的演化
    3.4 沙洲的自然特征与聚落的空间组合类型
        3.4.1 岛洲型聚落
        3.4.2 沙洲型聚落
        3.4.3 新沙洲型聚落
        3.4.4 小结
    3.5 水利集体空间的冲突、协作机制与聚落社区的融合
        3.5.1 水利集体空间冲突与协作过程中的国家与地方社会
        3.5.2 水利集体空间重构过程中的政府、士绅与宗族
        3.5.3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间信仰空间分布特征与乡村集体空间基础单元
    4.1 民间信仰的概念
    4.2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与四大水神信仰
        4.2.1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
        4.2.2 珠江三角洲四大水神信仰及其传播
    4.3 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阶段
        4.3.1 历代顺德民间信仰与儒释道的互动发展过程
        4.3.2 明代“禁淫祀、毁淫祠”与民间信仰的正统化
    4.4 顺德民间信仰空间地域分布特征
        4.4.1 顺德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
        4.4.2 顺德民间信仰的空间分布
        4.4.3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形成与时空演化
        4.4.4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空间特征
        4.4.5 移民带来的信仰与本地的融合——以康公信仰为例
        4.4.6 小结
    4.5 社公、土地公的信仰与乡村基础社会空间单元的形成
        4.5.1 社公信仰的演化
        4.5.2 关于社坛、社主、社公、土地公
        4.5.3 顺德社的类型
        4.5.4 以社公为单位形成的村域共同体——龙江沙田五社“菩萨巡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域信仰共同体与集体空间的边界认同
    5.1 村庙、乡主庙与乡村聚落空间的融合
        5.1.1 宗族与乡庙,血缘组织的衍生与信仰地缘组织的组合——以桑麻村为例
        5.1.2 一庙多神信仰与村落的融合——以乐从镇的乡村为中心
        5.1.3 从迁民到聚落,从社公到乡庙——均安镇南沙的个案分析
    5.2 祭祀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信仰空间的形成
        5.2.1 以宗族为单位的祭祀圈——以林头村为例
        5.2.2 以祭祀组为单位的祭祀圈——以麦朗医灵庙为例
        5.2.3 以水利堤围为单位的祭祀圈——以众涌安乐围内天后巡游为例
        5.2.4 以一条河上下游地域形成的祭祀圈——以东头、南坑的观音巡游为例
    5.3 信仰活动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体
        5.3.1 以个人参加为主的观音开库信仰圈
        5.3.2 以村庄祭祀联盟形成的祭祀活动圈——以均安帝王巡游为例
        5.3.3 以龙舟队为单位参加的龙船点睛信仰活动圈
    5.4 民间信仰的隐喻与乡村聚落空间的权力支配关系
        5.4.1 体现宗族的空间支配关系
        5.4.2 基于风水观念的空间支配关系
        5.4.3 基于社群认同的空间支配关系
    5.5 本章小结
        5.5.1 民间信仰与村庄外部边界
        5.5.2 民间信仰与村庄内部认同
第六章 墟市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6.1 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明清墟市空间格局
        6.1.1 珠江三角洲贸易的发展
        6.1.2 明清珠江三角洲区域市场体系
        6.1.3 明清区域贸易网络及变化
        6.1.4 明清顺德墟市空间格局
    6.2 墟市活动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流动网络
        6.2.1 墟市圈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
        6.2.2 墟市圈与地域乡村聚落结构分析
        6.2.3 墟市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6.3 明清顺德墟市的类型
        6.3.1 城郭型墟市
        6.3.2 乡村传统墟市
        6.3.3 专业性墟市——以陈村、容奇和桂洲墟市为例
        6.3.4 小结
    6.4 顺德墟市的演化
        6.4.1 桥梁建设、内河航运与墟市空间的变迁
        6.4.2 墟市功能性质的演化与墟市空间的迁移
    6.5 墟市的权力支配与资源积累机制
        6.5.1 墟市的权力支配机制
        6.5.1.1 明清乡村墟市发展的社会制度环境
        6.5.1.2 顺德乡村墟市权力积累机制
        6.5.2 墟市资源的积累与竞争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制度性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7.1 顺德区划沿革及立县边界考
        7.1.1 顺德区划沿革
        7.1.2 顺德立县区划边界考
    7.2 明清乡都堡下的里(图)甲制与自然村庄地域空间的形成
        7.2.1 明以前县下的乡
        7.2.2 明清县以下的都堡
        7.2.3 明清里(图)甲制的演化与自然村境域的关系
    7.3 明清至民国,防卫体系、巡检司、保甲制与跨乡村聚落社会共同体的形成
        7.3.1 清至民国顺德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7.3.2 明清两朝顺德的社会治安
        7.3.3 明清的营制、巡检司与乡村防卫地域的形成
        7.3.4 明中期以后、清至民国的保甲制、乡村自治与跨村的地域联盟
    7.4 解放后的区划与村庄聚落空间的内部再划分
        7.4.1 解放后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7.4.2 土地改革村庄空间的行政化和合作化时期村庄空间的经济化
        7.4.3 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与村庄空间的再划分与经济再组织化
        7.4.4 镇村时期,城镇化与村庄社会空间的经济体化
    7.5 本章小结
        7.5.1 明清图(里)甲制促进了自然乡村空间地域的形成和内部的社会组织性
        7.5.2 明清保甲制及各种防卫体制与从乡村的乡约、公约相互作用促进了跨自然乡村地域空间的认同
        7.5.3 晚清至民国,从法制上促进了乡村地域的自治
        7.5.4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集体化空间的形成
第八章 工业化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转型
    8.1 顺德农业经济商品化与工业化历史发展过程
    8.2 明至清中晚期,桑基鱼塘的商品农业、原工业化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8.2.1 关于原工业化理论
        8.2.2 明至清中晚期,水利建设过程中催生的商品化基塘农业及家庭手工业
        8.2.3 明至清中晚期,基塘农业生产方式形成独特的集体与个体社会关系
        8.2.4 明至清中期,顺德原工业化与乡村集体空间
    8.3 清末至民国,顺德乡村近代工业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8.3.1 近代依托民族资本的缫丝业对顺德乡村空间的影响
        8.3.2 以官僚资本带动的糖业发展对顺德集体空间的影响
    8.4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1949-1983),顺德社队企业对集体工业空间的塑造
        8.4.1 工业化
        8.4.2 顺德社队企业的发展与农村集体工业空间的形成
        8.4.3 顺德社队企业的集体空间形成的内生因素
    8.5 1984年后,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8.5.1 乡镇企业、农村体制改革与集体空间的“再集体化”和“资本化”
        8.5.2 顺德工业空间政策与集体空间的转型
    8.6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空间规划的工具化与集体空间资本化逻辑
        8.6.1 国家政策的阶段性与工业化空间的表征
        8.6.2 集体土地利用合约的创新与集体空间的资本化逻辑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作为地方社会行动的集体空间
    9.1 1452-2010年,顺德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历史变化
        9.1.1 顺德空间要素历史变化
        9.1.2 不同历史时期空间公共品供给的社会机制与集体空间形成
        9.1.3 从大时段历史看顺德空间的总体性及阶段特征
        9.1.4 小结:顺德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的积累与集中
    9.2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空间尺度管控的得失与集体空间管控建议
        9.2.1 顺德城乡空间的演化与城市规划的工具化
        9.2.2 现阶段顺德城乡空间尺度的特征
        9.2.3 基于顺德城乡空间尺度规律对未来空间利用与管控的建议
    9.3 理论总结与展望
        9.3.1 理论总结
        9.3.2 余论
附表
附录
参考文献
    一、地方志
    二、史书、古籍、史料
    三、族谱、碑刻
    四、中文专着、中译着作
    五、中文论文、期刊、会议、报告
    六、外文文献
    七、其它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华瑞集团强力推进企业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研究 ——以广电运通为例[D]. 朱凯.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2)
  • [2]PS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D]. 袁卓君.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3]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D]. 李其成.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4]中平能化集团精益管理研究[D]. 牛风娜. 河南大学, 2019(01)
  • [5]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 许霞.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7)
  • [6]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 王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9(09)
  • [7]新三板企业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京丽.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9)
  • [8]粮食去库存背景下的储备粮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解析 ——以中储粮菏泽直属库为例[D]. 邓智钟. 山东大学, 2018(02)
  • [9]我国长租公寓行业融资模式研究 ——基于青客公寓的案例分析[D]. 李晓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10]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D]. 周新年.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华瑞集团大力推进企业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