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法鉴别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的初步研究

染色法鉴别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的初步研究

一、染料法前哨淋巴结识别在宫颈癌中的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莹[1](2021)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目前宫颈癌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adical Hysterectomy,RH)+系统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Lymph Node Dissection,LND)。由于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结(Lymph Node,LN)转移的性质,LN的病理状态是重要的预后因素,目前这种评估是通过LND完成的。但约80%-85%的早期宫颈癌LN无肿瘤侵犯却接受了不必要的LND[1],这会导致淋巴水肿、淋巴囊肿、免疫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2]。随着“精准化”医疗的发展,有研究建议采用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的方法来预测盆腔淋巴结(Pelvic Lymph Node,PLN)病理状态,理论上如果SLN没有转移,LND可省略[3]。2021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4]已推荐SLNB应用于早期宫颈癌手术中具有可行性,但对于适用人群、SLNB的具体步骤如示踪剂的选择、SLN切除流程、超分期检测的必要性及方法和SLN的病理状态与后续术式的选择尚无定论。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纳米碳(Carbon Nanoparticle,CNP)作为示踪剂计算宫颈癌中SLN检出率(Detection Rate,DR),分析其敏感性(Sensitivity,SEN)、准确性(Accuracy,AC)、特异性(Specificity,SPE)、阴性预测值(False Negative Rate,FNR)、假阴性率(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并分析检出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SLN进行病理超分期检测(Pathologic Ultrastaging,PU),旨在评估应用CNP作为示踪剂评价SLNB评估宫颈癌淋巴转移的临床诊断有效性,讨论SLNB代替LND的适用人群,并探索SLN病理状态与治疗方案的选择。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CC患者。术前将1ml CNP宫颈间质注射,行开腹SLNB+LND+RH,术中记录SLN的数目、位置,单独切除后完成后续手术。随机选择病例患者在常规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检查基础上对于阴性SLN行PU检测。如果SLN病理检查出现宏观转移(MAC>2 mm)、微转移(0.2 mm≤MIC≤2 mm)或孤立的肿瘤细胞(ITC<0.2 mm)即为阳性。记录所有淋巴结转移情况及SLN阳性时转移类型。分别计算SLN的DR,SEN,SPE,AC,FNR和NPV;同时分析临床特征对于SLN的DR的影响。同时应用SPSS22.0对于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共纳入100例CC病例中,年龄22-75岁;其中鳞癌81例;FIGO分期以IB1和IB2期为主;肿瘤直径<2.0cm者39例,术前行宫颈锥切术10例,接受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oy,NACT)12例;伴有淋巴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33例,肿瘤浸润宫颈深层40例。2、手术共获得淋巴结2574枚,其中SLN 446枚。在90例(90%)患者中至少发现1个SLN,75例(75%)发现双侧SLN。10例患者SLN显影失败,其中7例存在LVSI,6例肿瘤直径≥4cm,4例术前有NACT病史。SLN多出现在骨盆闭孔或沿髂血管区间,其中SLN多见于闭孔(46.0%)、髂内(28.5%)和髂外(20.2%)区域。3、PLN阴性病例共85例,PLN转移病例15例,其中14例SLN出现转移,1例为淋巴绘图失败常规病理检测发现的PLN转移。SLN未出现转移,NSLN也未出现转移的病例共76例。未出现SLN阴性,NSLN阳性的假阴性病例。SLN活检的SEN为93.3%(14/15),SPE为89.4%(76/85),AC为100.0%(90/90),NPV为100%(76/76),FNR为0.0%(0/15)。4、肿瘤大小(<2.0cm)、无LVSI的患者SLN的DR较高,分别为94.9%和95.5%。而NACT患者的SLN的DR最低,仅66.7%。临床分期(II期)、肿瘤大小(≥2 cm)、体重指数(>30 kg/m2)、NACT、LVSI、深层浸润均降低SLN的DR。NACT(p=0.021)、LVSI(p=0.023)降低SLN的DR且具有统计学意义。5、15例盆腔淋巴结阳性患者中,10例通过HE染色检测出病变,5例通过PU检测出病变。在14例SLN阳性的患者中,共有16个SLN出现转移,包括11个SLN为MAC转移;4个SLN为MIC转移,1个SLN为ITC转移。普通HE染色对于淋巴结MAC转移的DR为10%,PU检测MIC/ITC的DR为10.2%,常规病理学染色合并PU检测淋巴结转移的DR为18.3%。结论:1、联合CNP示踪的SLNB在宫颈癌的手术治疗中具有可行性,在预测PLN转移方面的高敏感性,尤其是对于FIGO分期I期,肿瘤直径<2cm的病例;对于肿瘤直径≥4cm患者应谨慎行SLNB;2、常规HE检查阴性的SLN行PU检测提高MIC和ITC的检出率;3、SLN的DR与患者肿瘤因素密切相关,在肿瘤直径<2cm、无LVSI的病例SLN的DR高,而NACT、LVSI显着降低SLN的DR(P<0.05);4、SLN多分布于闭孔、髂内和髂外区域;5、SLN病理PU检测阴性时NSLN也不存在转移。对于双侧SLN显影且PU检测SLN阴性的CC患者仅行SLNB具有可行性;6、SLN存在>2mm的MAC时,NSLN出现转移的几率较大,应行LND;SLN存在MIC或ITC时,NSLN未出现转移,可考虑仅行SLNB。

张雨露[2](2021)在《乳腺癌周VEGFR-3的表达、微淋巴管密度及乳腺癌SEMA4C的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乳腺癌周组织中VEGFR-3、微淋巴管密度及乳腺癌组织中SEMA4C的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纳排标准选取南昌市第三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期间初治诊断的乳腺浸润性癌患者共213例,均行全乳切除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这些患者乳腺癌中及癌周组织中VEGFR-3、SEMA4C蛋白的表达、以及微淋巴管密度(D2-40标记),并收集相关临床病理数据,统计分析影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探讨VEGFR-3、SEMA4C及微淋巴管密度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VEGFR-3在癌周组织阳性表达率是51.2%(109/213),高于乳腺癌组织表达38.5%(82/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9,P=0.009,<0.05);乳腺癌周组织LVD平均值为7.05±5.124/100倍视野,癌组织LVD平均值为2.69±2.70/1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56,P<0.001)。SEMA4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为32.4%(69/213)。2、前哨淋巴结阳性率为38.5%,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乳腺癌组织及癌周组织中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7%(44/82)、87.8%(72/82),均较前哨淋巴结阴性患者VEGFR-3表达率高29.0%(38/131)、28.2%(37/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3、71.602,P<0.001、P<0.001),前哨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组织中SEMA4C阳性表达率为73.2%(60/82)高于前哨淋巴结阴性患者6.9%(9/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25,P<0.001)。3、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在前哨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分别为4.67±2.217/100倍视野、11.68±3.82/100倍视野,也均较前哨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24、14.931,P<0.001、P<0.001)。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R、PR、癌中VEGFR-3、癌周中VEGFR-3、癌中SEMA4C、癌中LVD及癌周中LVD等7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能是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癌周中VEGFR-3、癌中SEMA4C和癌周中LVD是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5、癌周VEGFR-3阳性组与VEGFR-3阴性组相比乳腺癌患者预后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癌中SEMA4C阳性组较SEMA4C阴性组预后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5)。在KM-plotter数据库中,结果发现癌中VEGFR-3高表达组患者的复发风险更高(P<0.05),癌中VEGFR-3表达与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83>0.05)。癌中SEMA4C的表达与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无关。结论:1、VEGFR-3、SEMA4C及微淋巴管密度与前哨淋巴结转移有关。2、癌周中VEGFR-3、微淋巴管密度及癌中SEMA4C可作为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3、癌周VEGFR-3蛋白表达阳性及癌中SEMA4C蛋白表达阳性可能与预后不良相关

王亚婷[3](2021)在《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寻找卵巢浆液性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研究其在卵巢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以及调控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卵巢浆液性腺癌的原发灶和匹配的转移灶肿瘤组织进行高通量LncRNA表达谱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显着的LncRNA。随后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进一步在新鲜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和匹配的转移癌组织中验证LncRNA的表达差异。在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的组织芯片中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LncRNA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随后通过Transwell实验、划痕愈合实验、细胞计数盒-8(cell count kit-8,CCK-8)等实验在体外条件下检测LncRNA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随后将构建好的LncRNA稳定敲降和过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注射到裸鼠体内,通过动物活体成像方法和腹腔解剖的方式,观察LncRNA在体内条件下对卵巢癌细胞生长、浸润及转移能力的影响。通过RNA pull-down寻找与LncRNA直接结合的蛋白,以及RNA测序分析(RNA-sequencing,RNA-seq)结合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寻找LncRNA参与调控的细胞通路,探索LncRNA调控卵巢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结果:1)本实验通过5对ⅢC期卵巢浆液性腺癌原发灶和匹配的转移灶肿瘤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了原发灶和转移灶差异表达显着的13个LncRNA,其中6个在转移灶中表达显着高于原发灶,7个在转移灶中表达显着低于原发灶。LINC00578是转移灶表达高于原发灶最显着的因子。进一步在26例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新鲜肿瘤组织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有l6例(61.5%)患者的转移灶中LINC00578的表达量高于原发灶。2)在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芯片中,我们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LINC00578的表达水平,发现LINC00578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LINC00578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复发率和死亡率显着高于LINC00578 低表达组患者(92.5%vs 75.4%,P<0.01;74.6%vs 53.6%,P<0.01)。在生存期方面,LINC00578高表达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显着低于低表达组(6个月vs 8个月,P<0.05;35 个月 vs 55 个月,P<0.01)。单因素 Log-rank 检验显示,LINC00578表达水平是PFS和OS的影响因素,LINC00578高表达组的5年PFS和5年OS显着低于低表达组(7.5%vs 22.8%,P<0.05;25.3%vs 47.3%,P<0.01)。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显示LINC00578表达水平是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PFS和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在体外条件下,我们研究了 LINC00578在细胞水平对卵巢癌细胞表型的影响。利用慢病毒包装体系构建过表达慢病毒(OE-LINC00578)和敲降慢病毒(sh-LINC00578)并对卵巢癌细胞进行感染,构建稳定过表达和敲降细胞系。Transwell及划痕愈合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LINC00578能促进卵巢癌细胞发生侵袭和迁移,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下降。CCK-8实验显示,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4)在体内条件下,将构建好的稳定过表达和敲降LINC00578的卵巢癌细胞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注射到裸鼠体内,结果显示,过表达LINC00578后卵巢癌的腹腔转移能力增强,而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的腹腔转移能力下降。5)RNA-seq分析显示LINC00578主要参与了细胞外基质结构组分相关生物过程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以及DNA复制相关生物过程和通路。结论:LINC00578的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相关,LINC00578的高表达与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差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指标。在体外条件下,LINC00578能显着增强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增殖能力。在体内条件下,LINC00578能促进卵巢癌在腹腔中的播散转移。LINC00578的促增殖和转移作用可能与DNA复制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异常相关。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炭应用于在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纳米炭是一种淋巴系统高度趋向性的生物活性染料,广泛用于淋巴造影。本研究分析了 2015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接受纳米炭SLNB的子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在全麻条件下于宫颈3点和9点行纳米炭混悬液(25mg)浅表注射,在腹腔镜下识别黑染的淋巴管,以第一站黑染的淋巴结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详细记录SLN的部位及个数,单独切除SLN后行常规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SLN与其他切除标本分别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以总检出率、双侧检出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等指标评价其示踪效率和准确性。分析SLN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检出率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 45例宫颈癌患者,按照2009年FIGO分期,43例(95.6%)患者为ⅠB1期,1例(2.2%)患者为ⅠB2期,1例(2.2%)患者为ⅡA1期。所有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3岁(30-63岁),中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59 kg/m2(17.5-30.0 kg/m2)。所有患者前哨示踪操作完成顺利,在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现副反应发生,无中转开腹情况发生。共42例患者至少一侧盆腔成功检出SLN,总检出率为93.3%(42/45),27例患者检出双侧盆腔SLN,双侧检出率为60.0%(27/45)。共检出225枚SLN,中位SLN计数为5.0枚(0-18枚)。SLN大多数分布在常见区域(81.3%),包括髂外血管区域(39.1%)、髂内血管区域(25.8%)和闭孔区域(16.4%),而其余18.7%的SLN分布于非常见区域,包括髂总血管区(10.7%)、宫旁区域(7.6%)和骶前区域(0.4%)。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有4例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共4枚转移淋巴结均属于SLN,无假阴性发生,假阴性率0%,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经过进一步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升高与SLN双侧检出率降低相关(P=0.015)。而年龄、组织学类型、锥切术史、学习曲线、肿瘤分化程度和脉管癌栓对SLN双侧检出率没有影响(P≥0.05)。结论:纳米炭应用于早期宫颈癌SLNB操作简单、可行、具有良好的示踪效果。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炭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接受纳米炭SLNB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所有患者在全麻条件下宫颈的3点和9点位置部位注射纳米炭示踪剂,采用浅表(1-3mm)和深层(1-2cm)相结合的办法注射0.5ml(25mg)的纳米炭混悬液。注射完成后,在腹腔镜下识别黑染的淋巴管,沿淋巴管找到第一站黑染淋巴结定位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详细记录SLN的检出情况以及SLN检出的部位,单独切除SLN后行标准子宫内膜癌分期术。SLN与其他切除标本分别进行常规病理检查。通过总检出率、双侧检出率评价纳米炭法的检出效率,通过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等指标评价准确性。结果:共52例接受纳米炭示踪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位年龄53岁(28-66岁),中位 BMI25.2kg/m2(20.3-35.3kg/m2),术前评估均为临床 Ⅰ 期(44/52,84.6%)和Ⅱ期(8/52,15.4%)。所有患者的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48/52,92.3%),手术病理FIGO分期(2009年)显示ⅠA期30例(57.8%),ⅠB期8例(15.4%),Ⅱ期 6 例(11.5%),ⅢA 期 1 例(1.9%),ⅢC1 期 5 例(9.6%),ⅢC2 期 2 例(3.8%)。所有病例纳米炭注射操作顺利完成,在术中和术后均无副反应发生。SLN示踪情况显示,47例患者至少检出一侧盆腔SLN,总检出率为90.4%(47/52),其中37例患者检测出双侧盆腔SLN,双侧检出率为71.2%(37/52),4例(7.7%)仅检出左盆腔SLN,6例(11.5%)仅检出右侧盆腔SLN。所有患者共检出220枚SLN,中位SLN计数为4.0枚。SLN分布区域分析显示,SLN分布最多的位置是髂外血管区(40%),其次是闭孔区(24.5%),髂内血管区(21.8%),髂总血管区(11.4%)和腹主动脉区域(2.3%)。根据术后病理结果,7例(13.5%)患者最终证实有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假阴性。因此,假阴性率为14.3%(1/7),敏感度为85.7%(6/7),阴性预测值为97.9%(47/48)。结论:纳米炭法应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SLNB示踪高效、操作简便,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陈曦[4](2021)在《示踪剂识别早期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作为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显影这一种新的诊疗方式,本文通过对于影响前哨淋巴结显影的因素如显影剂种类、注射位置、肿瘤分型等进行meta分析其对于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检出率的影响,来评估这一方式的可行性及未来前景。研究方法:从国内外各个高质量文献数据库如: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国外的Pubmed数据库及Medline数据库,检索妇科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显影及活检的文献900余篇,对纳入文献的引用文献进行再次手工检索。检索文献时间:2010.01.01—2020.12.31。检索语种限定为中英两种语言,筛选出文献32篇。并对这32篇文章针对早期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检出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对于搜索到文献中的病例分析,多种因素可以对于前哨淋巴结的显影产生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大家关注的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显影剂的种类、注射位置及肿瘤病理类型对于前哨淋巴结总检出率均有影响,遂进行亚组分析,在示踪剂种类中,应用亚甲蓝染料法比值比为0.45[95%CI(0.18,1.14)],纳米炭的检出率比值比为2.25[95%CI(1.13,4.46)],吲哚菁绿法比值比为1.84[95%CI(0.62,4.47)],联合示踪剂法比值比为3.88[95%CI(2.13,7.07)]。宫颈法检出率比值比为2.15[95%CI(1.35,3.44)],癌周法检出率比值比为0.79[95%CI(0.45,1.38)],宫体法检出率比值比为0.36[95%CI(0.11,1.19)],联合部位法比值比为3.02,[95%CI(1.92,4.74)],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比值比为0.47[95%CI(0.38,0.60)]。结论:1、显影剂的种类、注射造影剂的位置以及肿瘤分型对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均影响较大。2、联合多个显影剂示踪可以提高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且其对于前哨淋巴结检出率的影响程度高于单个示踪剂,其次,就单个示踪剂来说,采用纳米炭及吲哚菁绿能明显提高淋巴结显影率,明显高于亚甲蓝,其中纳米炭要略优于吲哚菁绿。3、采用单纯宫颈注射显影剂明显提高前哨淋巴结显影率,其影响程度高于单纯宫体及癌周注射的方式,略低于将造影剂应用联合部位注射。所以,我们可首要考虑宫颈注射方式。4、如果将前哨淋巴结活检应用在高危型子宫内膜癌(G3,深层子宫肌侵犯,宫颈侵犯,病理回报为浆液或透明细胞癌),其检出率明显降低,提示如果子宫内膜癌的肿瘤分型如果是高危,那么应用SLND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张茹,张瑶,魏芳[5](2021)在《前哨淋巴结检测术在早期宫颈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影响宫颈癌预后和生存率的重要因素。根据FIGO分期,Ia2期以上的患者常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早期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低,而盆腔淋巴结清扫可能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接受肿瘤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能反映整个盆腔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其应用使大多数早期宫颈癌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盆腔淋巴结清扫。通过对前哨淋巴结的研究,进而判断盆腔淋巴结的转移状况,为早期宫颈癌的治疗术中是否切除盆腔淋巴结及对其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胡兰燕[6](2020)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早期宫颈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对比传统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elvic lymphadenectomy,PLND)治疗早期宫颈癌(Early Cervical cancer,ECC)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lsevier、Embase、cochrane libary、Web of science、Medline、CNKI、CBM、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设置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20年2月,检索语言设置为中文及英文。筛选出与SLNB应用于ECC临床疗效的实验性研究或观察性研究等相关文献,其中主要包括随机对照(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类实验性(Quasi-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QRCT)、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及病例对照(Case-control study)等研究。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适合本研究的目标文献。对纳入的研究文献尽可能追踪到相关原始数据。应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BI 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 center in Australia)评价条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用RenMan5.3软件对纳入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中文6篇、英文4篇,6篇为RCT,4篇为QRCT,总样本量2230例。6篇文献讨论的是SLNB联合宫颈癌根治术(Radical hysterectomy,RH)与PLND联合RH对比的相关数据,3篇文献讨论的是SLNB引导下PLND联合RH与PLND联合RH对比的相关数据,1篇文献讨论的是SLNB联合根治性宫颈切除术(Radical trachelectomy,RT)与PLND联合RT对比的相关数据。相比PLND组来说,SLNB组手术耗时更少[SMD=-66.9,95%CI(-116.47,-16.91),P=0.009],淋巴囊肿[OR=0.12,95%CI(0.06,0.28),P<0.00001]、会阴下肢水肿[OR=0.15,95%CI(0.07,0.33),P<0.00001]、术中术后综合并发症[OR=0.21,95%CI(0.08,0.54),P=0.001]的发生率更低,开腹手术中SLNB组相比PLND组术中出血量[SMD=-95.63,95%CI(-110.02,-81.24),P<0.00001]更少。SLNB组与PLND组比较术后尿潴留发生率[OR=1.31,95%CI(0.51,3.36),P=0.58]、1年复发率、5年复发率[OR=0.75,95%CI(0.23,2.48),P=0.64]、1年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OR=1.42,95%CI(0.49,4.14),P=0.52]、3年RFS[OR=0.65,95%CI(0.36,1.18),P=0.16]、5年RFS[OR=0.94,95%CI(0.54,1.64),P=0.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LNB引导下PLND组相比直接行PLND组,两组手术耗时[SMD=-14.16,95%CI(-25.49,53.8),P=0.48]无明显差异,但前者术中出血量[SMD=-41.85,95%CI(-60.88,-22.81),P<0.0001]更少。结论:1.相比PLND组,对于SLN阴性患者来说,SLNB组手术历经时间更短,淋巴囊肿、会阴下肢水肿、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开放性手术中SLNB组术中失血量更少。且两组在尿潴留发生率、复发率及RFS上均无明显差异。2.SLNB引导下PLND相比直接行PLND,两组手术耗时无明显差异,但前者术中失血量更少。因此,本研究经综合评估认为SLNB是一种精准、高效的临床技术,避免了“广撒网”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但其安全性及远期疗效仍需大宗临床试验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科学评估。

张茹[7](2020)在《CLIC1通过ROS/ERK信号通路参与宫颈癌SiHa细胞的迁移及侵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研究发现部分宫颈癌根治术后的患者有发生转移及复发的可能,细胞内氯离子通道蛋1(CLIC1)是一种目前研究发现的跨膜蛋白,近期多项研究表明CLIC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升高,而且与恶性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前期实验证明CLIC1在缺氧-再加氧(H-R)条件可通过调控细胞内活性氧(ROS)产生,从而参与宫颈癌的转移及其机制,本实验拟通过研究CLIC1通过ROS/ERK信号通路参与宫颈癌SiHa细胞的迁移及侵袭,从而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案。方法:缺氧-再加氧(H-R)培养人宫颈癌SiHa细胞,分别用CLIC1特异性抑制剂(IAA94)、ERK抑制剂(PD98059)、抗氧化剂(NAC)或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分别处理H-R下宫颈癌SiHa细胞,用Western-Blot检测方法测定各组细胞中CLIC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分别检测对宫颈癌SiHa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最终,利用统计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得出H-R组宫颈癌SiHa细胞中p-ER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6.60±0.04)显着高于常氧组(1.00±0.02),H-R+DPI组和H-R+NAC组细胞中p-ERK、MMP-2及MMP-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2.83±0.02、1.86±0.01、3.59±0.03)明显低于H-R组(6.60±0.04、3.67±0.04、5.83±0.02),H-R+IAA94组和H-R+PD98059组细胞中p-ERK、MMP-2及MMP-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4.05±0.03、2.67±0.02、3.48±0.03)明显低于H-R组(6.60±0.04、3.67±0.04、5.83±0.0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出H-R组宫颈癌SiHa细胞的划痕愈合面积(61.76±0.52)明显高于常氧组(41.93±0.68),H-R+DPI组和H-R+NAC组细胞的划痕愈合面积(49.34±2.15、49.21±3.13)明显低于H-R组(61.76±0.52),H-R+IAA94组和H-R+PD98059组细胞的划痕愈合面积(50.53±3.18、49.90±6.28)也明显低于H-R组(61.76±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测定各组宫颈癌SiHa细胞侵袭能力发现,相对于常氧组(46.60±6.19),H-R组SiHa细胞的侵袭个数(91.80±10.96)明显增多,H-R+DPI组和H-R+NAC组细胞的侵袭个数(65.20±9.58、64.40±6.80)明显少于H-R组(91.80±10.96),H-R+IAA94组和H-R+PD98059组细胞的侵袭个数(69.20±9.88、59.00±7.81)较H-R组(91.80±10.9)也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LIC1在宫颈癌SiHa细胞的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H-R条件下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内ROS的产生激活ROS/ERK信号通路,从而参与介导宫颈癌SiHa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过程。

卢艳[8](2019)在《纳米炭前哨淋巴结示踪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及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文中研究指明淋巴结转移已公认为是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决定了术后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性放疗,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由88-92%下降至55-64%。正确评估淋巴结的状态至关重要。早期宫颈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标准术式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由于清扫的范围大,相应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包括如淋巴囊肿、下肢淋巴水肿、血管神经的损伤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宫颈癌的淋巴转移率早期阶段只有27%(ⅠA期约为0%~2%,ⅠB期为11.5%~22%,ⅡA期为26.7%~33%,ⅡB期为39.2%~63%),有约80-85%的患者经历了“过度”的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SLN)是指接受从原发病灶淋巴回流的第一站淋巴结,也是发生转移的第一个部位,可以认为当SLN无淋巴结转移时,其他的淋巴结也不存在转移。乳腺癌,阴茎癌和黑色素瘤中SLN的检测是标准的诊断程序,如果SLN检测为阴性,则可以省略系统的淋巴结清扫。国内外对宫颈癌进行蓝染料、核素、联合法、纳米炭(CNP)、吲哚菁绿(ICG)进行示踪均有报道,敏感性各异,但总的来说,早期宫颈癌中应用SLN技术的可行性初步得到了肯定,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示踪剂的选择、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脉管间隙侵犯(LVSI)对检出率的影响,另外常规病理检测是否足够准确来判断淋巴结转移。在常规病理诊断淋巴结阴性的情况下仍有10-1 5%的患者出现术后复发,考虑存在常规病理忽略的微转移的存在,微转移目前定义为≤2mm的病灶,通过常规病理切片较难诊断,因此目前建议对淋巴结进行超分期检测。超分期常用的方法包括连续切片病理检测,免疫组化,PCR,流式细胞术和基因芯片技术。通常这些方法需要联合使用才能增加阳性率的检出。常见的标记物包括如细胞角蛋白(CK),人乳头瘤病毒(HPV),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等。ESGO-ESTRO-ESP指南已将其连续切片+免疫组化作为宫颈癌术后病理检查标准。Noventa等推荐对淋巴结中的HPV检测作为分子水平微转移的标志物,当快速冰冻阴性时,可以用HPV-DNA检测来提高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CK19mRNA检测,可以检测到比常规术中检查或组织学永久切片更多的微转移,已经在乳腺癌患者术中SLN中得到验证。SCC具有高度特异性,可用于鳞状细胞癌的诊断,目前,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疾病监测的指标,随着SCC的进一步研究,发现SCC在间质组织中不表达,因此作为检测鳞状细胞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标记物。本研究共有四部分内容:1.循证研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对宫颈癌进行SLN示踪的可行性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应用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常规病理与病理超分期的敏感性进行对比,评估超分期是否均有优势;2.前瞻性临床研究:采用CNP进行宫颈癌SLN示踪,探索CNP示踪宫颈癌SLN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影响SLN检出率的相关因素;3.病理超分期的前瞻性临床研究:100例宫颈癌患者,术后通过常规病理和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法两种病理学检查方法对SLN进行检测,对诊断SLN转移的敏感性进行对比,评估连续切片对于诊断微转移的价值;4.检测SLN中的HPV-DNA表达对于诊断宫颈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价值:100例宫颈癌患者,术后通过常规病理学检查和检测SLN中HPV-DNA的表达量两种方法检测SLN的转移情况,对比两种方法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评估SLN中HPV-DNA表达量对于诊断微转移的价值。其中第3、4部分都是关于微转移的内容。第一部分 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示踪的可行性及对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敏感性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技术应用用于宫颈癌的可行性,对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我们计算机检索了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以及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建库开始~2018年10月2日国内外关于SLN检测应用于早期宫颈癌的研究,通过 QUADAS-2(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2)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用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这些研究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结果:共纳入36个研究(3853例患者),总的敏感性为91%(95%C1 88~93%),I2=0(95%CI 0~100),汇总受试者曲线的 AUC=0.99(0.98-1.00)。合并后的总检出率为97.1%(95%CI:96.5-97.8%),异质性I2=90.8%(P=0.000),合并后的双侧 SLN 检出率为 69.2%(95%CI:62.8-75.5%),异质性检验I2=95.7%(P=0.000),异质性较高,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提示示踪剂的选择和肿瘤大小对于总检出率和双侧检出率均有影响,其中ICG的检出率最高,肿瘤<2cm的检出率较高。而常规病理检查与病理超分期相比,敏感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N技术对于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敏感性高,常规病理检查与病理超分期对诊断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优势还需更大样本量的结果来验证,示踪剂的选择、肿瘤的大小是总检出率和双侧检出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宫颈癌腹腔镜前哨淋巴结示踪的应用目的:研究纳米炭对于识别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01月-2016年0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确诊的FIGO(2009年)分期为IA2-IIA2期的接受手术的宫颈癌患者共116例。术前在宫颈3、9点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carbon nanoparticles,CNP),腹腔镜直视下识别最先黑染淋巴结作为SLN并切取,术后单独进行病理检查,随后均行腹腔镜下系统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结果:116例中111例成功检出至少1枚SLN,检出率为95.69%(111/116),共检出496枚SLN,平均每例每侧4.5枚SLN。共26名患者淋巴结转移,共检出82枚阳性淋巴结,其中66枚阳性SLN,16枚nSLN 阳性。前哨淋巴结定位于髂外47.98%,闭孔26.01%,髂内13.91%,宫旁1.01%,髂总8.67%,SLN检测的灵敏度86.67%,特异度91.0%,准确度96.4%,阴性预测值96.4%,假阴性率为13.33%。结论:宫颈癌的SLN的状态能反应盆腔淋巴结状态,SLN的检出率和准确性较高,腹腔镜下应用纳米炭示踪宫颈癌SLN具有可行性。第三部分 宫颈癌前哨淋巴结连续切片病理超分期的初步研究目的:10-15%的宫颈癌患者病理为淋巴结阴性但却术后复发,因此可能存在常规病理检测未能诊断的微转移的存在,连续切片病理学超分期通过强化病理学方法,对病灶≤2mm的微转移的有诊断价值。本研究评估宫颈癌SLN连续切片超分期的真阳性、真阴性、假阴性,与常规病理比较,对比两者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2017-08-01至2018-08-01,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二病区,纳入FIGO(2009年)分期ⅠA2~ⅡA2期宫颈癌患者共100例,进行手术治疗,所有研究对象用CNP进行SLN示踪,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术中识别SLN,至少有1枚显影。切除显影的SLN,然后进行系统的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SLN单独送病理检查,先用HE染色,当SLN病理学为阴性时,再进一步进行连续切片,并用细胞角蛋白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检测,以评估有无微转移。非前哨淋巴结(nSLN)仅采用常规HE染色检查。结果:100例患者均至少有1枚SLN显影,双侧显影的有71例,单侧显影的29例,27例患者发现SLN转移,其中宏转移(MAC)14例,微转移(MIC)13例;双侧显影SLN检出率(35.21%)高于较单侧显影(6.9%),χ 2=8.375,P=0.004;假阴性2例,总假阴性率2%,这2例患者均为单侧显影,转移淋巴结位于SLN显影的对侧盆腔,并且均存在淋巴脉管间隙侵犯(LVSI);SLN超分期的特异性为97.26%(95%CI:93.52%~101.01%),准确性为99%(95%CI:97.05%~100.95%)。结论:连续切片超分期能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尤其是在双侧均有显影的情况下,能减少假阴性率,提高微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对SLN进行连续切片超分期可能会成为宫颈癌术后病理推荐的方法。第四部分 高危型HPV-DNA检测的在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目的:检测HPV-DNA在宫颈癌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对比常规病理检查发现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探讨HPV-DNA在发现宫颈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PV-DNA在ⅠA2-ⅡA2期宫颈癌病灶及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比较HPV-DNA在宫颈癌原发病灶和前哨淋巴结中是否具有一致性,并对比前哨淋巴结中HPV-DNA的表达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分析前哨淋巴结中HPV-DNA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00例ⅠA2-ⅡA2期宫颈癌患者共检出前哨淋巴结345枚,荧光定量PCR与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测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31.6%(109/345)和 12.8%(44/345)(P<0.001);病理学诊断的 14 例 SLN 转移的其HPV-DNA表达均为阳性;而82例病理学阴性的SLN中有14例HPV-DNA也为阳性,将这14例患者的SLN进行病理超分期,发现有13例病理超分期阳性。SLN中HPV-DNA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大小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间质浸润、分化程度、LVSI、SCCAg等均无关(P>0.05)。结论:检测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中的HPV-DNA表达较传统的病理学检查而言,能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对更准确地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总结:1.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示踪的可行性及对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Meta分析表明SLN技术对于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敏感性高,常规病理检查与病理超分期对诊断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优势还需更大样本量的结果来验证,示踪剂的选择、肿瘤的大小是总检出率、双侧检出率的主要影响因素。2.宫颈癌进行CNP示踪前哨淋巴结的初步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3.SLN进行连续切片病理检查能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尤其是在双侧显影的情况下能减少假阴性率,提高诊断准确性。4.检测宫颈癌盆腔淋巴结中的HPV-DNA表达较传统的病理学检查而言,能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对更准确地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顾丽霞[9](2019)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诊断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并提供显影前哨淋巴结的最优示踪剂选择。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及Medline数据库,获得国内外关于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检测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的文献,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限定语种为中文和英文,之后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获得的文献进行筛选和剔除,并对所纳入筛选出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最后采用Meta-disc1.4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筛选出中英文文献17篇,包括1369例患者,其中中文文献7篇,英文文献10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1.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的灵敏度为97%(95%CI:94%-99%),特异度为97%(95%CI:87%-99%),准确性为95%(95%CI:92%-97%),前哨淋巴结识别率为87%(95%CI:83%-92%)。根据合并灵敏度和特异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计算的曲线下面积(AUC)为98%(95%CI:96%-99%)。2.显影前哨淋巴结的示踪剂的比较:染料法显影前哨淋巴结的灵敏度及其特异度分别为97%(95%CI:90%-99%)和99%(95%CI:35%-100%);核素法显影前哨淋巴结的灵敏度及其特异度分别为98%(95%CI:71%-100%)和99%(95%CI:86%-100%);联合法显影前哨淋巴结的灵敏度及其特异度分别为98%(95%CI:91%-100%)和87%(95%CI:54%-97%)。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转移上诊断价值高,且在显影前哨淋巴结的示踪剂选择方面,核素法优于联合法优于染料法。

王静[10](2019)在《腹腔镜下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绘图识别技术的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腹腔镜下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分布、检出率(Detection Rate,DR),假阴性率(false-negative rate,FNR),评定SLN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探讨SLN绘图识别技术在早期宫颈癌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确诊的78例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于麻醉后在宫颈3点、9点处采用浅注射、深注射法注射示踪剂,先行腹腔镜下SLN切除再行系统性盆腔淋巴结切除(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PLND)加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对所有切除的SLN均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的常规病理检测,并对HE染色阴性的SLN进行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微转移病理检测。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检出率、假阴性率、阴性预测值等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并行一致性Kappa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78例宫颈癌患者中77例检测到SLN。总检出率为98.7%(77/78),双侧检出率为87.2%(68/78),敏感性为100%(14/14),准确性为100%(77/77),假阴性率为0(0/14),阴性预测值为100%(63/63)。2 78例宫颈癌患者切除淋巴结共1930枚,平均切除淋巴结24.74枚/人;其中77例患者检出SLN,切除SLN共494枚,占切除总淋巴结的25.6%(494/1930),平均切除SLN 6.33枚/人;切除NSLN共1436枚,占切除总淋巴结的74.4%(1436/1930),平均切除NSLN 18.41枚/人。3宫颈癌SLN主要分布在闭孔区(58.3%,288/494),其后依次为髂外区(24.7%,122/494)、髂总区(8.3%,41/494)、宫旁区(3.8%,21/494)、髂内区(2.4%,12/494)、腹主动脉旁区(1.2%,6/494)和骶前区(0.8%,4/494)。4 78例宫颈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有14例,共计38枚,其中SLN转移24枚,NSLN转移14枚。其中1枚SLN发现微转移且为孤立肿瘤细胞转移(isolated tumor cells,ITC),5枚SLN为微小转移(Micrometastases,MIC)。其中2例只检测出微转移,敏感性由85.7%(12/14)提高到了100%(14/14)。转移SLN主要分布在闭孔区(70.8%,17/24),宫旁区(12.5%,3/24),髂总区(16.7%,4/24),髂外区(8.3%,2/24)。5分析宫颈癌SLN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状态一致性,Kappa值为1.000,P<0.001。结论:1术中行SLN绘图识别取得了较为可靠的SLN检出率、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年龄、BMI、LVSI、肿块大小、是否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等均不影响SLN的检出率。2宫颈癌SLN主要位于闭孔区和髂外区,少数病例跳跃性转移至腹主动脉区。3病理超分期检测提高了SLN微转移检出的敏感性。SLN绘图识别技术联合病理超分期有助于更准确的判断盆腔淋巴结状态。4早期宫颈癌患者术中行SLN绘图识别是安全、可行的。

二、染料法前哨淋巴结识别在宫颈癌中的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染料法前哨淋巴结识别在宫颈癌中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综述
        1.2.1 宫颈癌概述
        1.2.2 前哨淋巴结概述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病理分析
        2.2.3 SLN评价指标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
    3.1 SLNB病例的临床特征
    3.2 SLN检出及分布情况
    3.3 SLN检出率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3.4 常规HE染色病理和PU检测病理结果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SLNB在宫颈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4.2 SLN示踪方法研究现状
        4.2.1 示踪剂种类
        4.2.2 示踪剂剂量
        4.2.3 示踪剂注射部位
    4.3 SLN检测的影响因素
    4.4 SLN活检流程
    4.5 SLN病理检测方法
    4.6 SLN病理状态与后续治疗方法的选择
    4.7 研究的创新及局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乳腺癌周VEGFR-3的表达、微淋巴管密度及乳腺癌SEMA4C的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入组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实验方法
        2.3.2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方法
        2.3.3 前哨淋巴结活检方法
        2.3.4 数据收集
        2.3.5 随访研究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
    3.2 乳腺癌及癌周组织中VEGFR-3 蛋白表达、LVD计数情况及癌组织中SEMA4C蛋白表达情况
        3.2.1 乳腺癌及癌周组织中VEGFR-3 蛋白表达
        3.2.2 乳腺癌及癌周组织中LVD情况
        3.2.3 SEMA4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
    3.3 乳腺癌、癌周组织VEGFR-3 表达及乳腺癌SEMA4C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3.4 乳腺癌及癌周组织微淋巴管密度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3.5 前哨淋巴转移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5.1 单因素分析
        3.5.2 单因素回归分析
        3.5.3 多因素回归分析
    3.6 生存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综述 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第一章 纳米炭在早期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纳米炭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3
        Abstract3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章
文献综述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应用于子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示踪剂识别早期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检索策略
    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4 统计分析
        2.4.1 异质性检验
        2.4.2 meta分析过程
    2.5 纳入研究的主要特征
    2.6 发表偏倚
3.结果
    3.1 .前哨淋巴结检出率汇总评价结果
    3.2 .示踪剂注射方法的Meta分析结果
    3.3 .不同示踪剂的Meta分析结果
    3.4 .高危型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检出率
4.讨论
5.结论
6.本论文创新性及局限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早期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示踪的临床进展及前景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前哨淋巴结检测术在早期宫颈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哨淋巴结
    1.1 前哨淋巴结概念及分布
    1.2 宫颈癌SLN的示踪方法
    1.3 SLN检测的影响因素
2 SLN在宫颈癌中的应用
    2.1 SLN在宫颈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2.2 SLN在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中的应用
3 SLN检测与微转移的关系
4 结语

(6)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早期宫颈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检索策略
    2.5 文献筛选
    2.6 数据提取
    2.7 质量评价
    2.8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及病例特点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SLNB与 PLND的手术经历时间Meta分析结果
        3.3.2 SLNB与 PLND的术中出血量Meta分析结果
        3.3.3 SLNB与 PLND术后随访1、5 年患者复发率Meta分析结果
        3.3.4 SLNB与 PLND术后随访1、3、5 年患者RFS Meta分析结果
        3.3.5 SLNB与 PLND术后淋巴囊肿发生Meta分析结果
        3.3.6 SLNB与 PLND术后会阴、下肢水肿发生Meta分析结果
        3.3.7 SLNB与 PLND尿潴留发生Meta分析结果
        3.3.8 SLNB与 PLND的术中、术后并发症综合性Meta分析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Meta分析结果讨论
        4.1.1 手术经历时间
        4.1.2 术中出血量
        4.1.3 术后复发率、生存率
        4.1.4 术后淋巴囊肿及会阴、下肢水肿
        4.1.5 术后尿潴留
        4.1.6 术中、术后并发症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CLIC1通过ROS/ERK信号通路参与宫颈癌SiHa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来源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处理组细胞中CLIC1、p-ERK、MMP-2、MMP-9 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2.2 CLIC1 通过ROS/EPK信号通路调控宫颈癌SiHa细胞的迁移
    2.3 CLIC1 通过ROS/EPK信号通路调控宫颈癌SiHa细胞的侵袭
    2.4 附图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纳米炭前哨淋巴结示踪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及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示踪的可行性及对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敏感性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宫颈癌腹腔镜前哨淋巴结示踪的应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宫颈癌前哨淋巴结连续切片病理超分期的初步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高危型HPV-DNA检测的在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诊断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腹腔镜下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绘图识别技术的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镜下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绘图识别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染料法前哨淋巴结识别在宫颈癌中的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D]. 陈玉莹. 吉林大学, 2021(01)
  • [2]乳腺癌周VEGFR-3的表达、微淋巴管密度及乳腺癌SEMA4C的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D]. 张雨露. 南昌大学, 2021(01)
  • [3]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D]. 王亚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示踪剂识别早期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D]. 陈曦.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前哨淋巴结检测术在早期宫颈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J]. 张茹,张瑶,魏芳. 现代肿瘤医学, 2021(03)
  • [6]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早期宫颈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胡兰燕. 南昌大学, 2020(08)
  • [7]CLIC1通过ROS/ERK信号通路参与宫颈癌SiHa细胞的迁移及侵袭[D]. 张茹.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8]纳米炭前哨淋巴结示踪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及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D]. 卢艳.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9]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诊断的Meta分析[D]. 顾丽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10]腹腔镜下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绘图识别技术的临床应用的研究[D]. 王静.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染色法鉴别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