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平民的作用

合法平民的作用

一、法律平民的角色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任凯[1](2021)在《大学生时评作者的身份认同研究 ——以“红网”大学生时评之星选拔赛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至民族国家、小至兴趣或爱好群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存在讨论认同的恒久命题,无论是建构认同亦或是由于种种冲击而造成种种认同的混乱和失序。近年来,围绕高校大学生群体,在一些媒体和高校的组织推动下,举办了不少有影响力的评论比赛,出现了大学生时评热的现象。以赛为媒,通过评论写作逐渐聚拢、形成了一批比较活跃的大学生评论作者/爱好者。其中,有不少成员通过评论比赛,逐渐在小范围内小有名气,他们笔耕不辍,经常活跃在各大媒体网站时评版,通过共同的爱好——评论写作,他们凝聚为一个基于爱好兴趣的共同体,群体内部时常就评论实务、理论以及对部分热点时事的认识和观点往往能够达成较为基本一致的共识。共识的背后,深层次体现的是对作为个体、群体对身份认同理解和定义。在自我层面上,主要考察了通过时评,个体如何形塑自我认同、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因素以及自身认同的表现形式。在群体认同上,探讨了建构群体的关键要件,如共同体意识、关键人物、集体价值观等,论述群体认同的结果“意义和价值生产与获取”“理论和实践的嵌构和连接”“时代和社会变迁的感知和体悟”,过程和结果实则是群体认同的一体两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在社会认同上,主要考察了内群、外群的分类和比较、个体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积极区分及行动表征。所有的认同都是建构出来的。通过时评写作实践,大学生时评作者/爱好者表现出一定的共同体意识,能够在自我、群体和社会层面实现一定的认同。围绕着红网大学生时评之星选拔赛所聚拢、形成的兴趣群体中,成员充分释放表达欲,凝聚独立思考、理性论辩群体共识,思诸时事,将微小个体置身于宏大的社会叙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集体活动,围绕共同目标,以及凝结其中的价值和情感,来获得对自我认同的重塑、群体归属感和群体认同的皈依,并将对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反身性思考推广到本体之外,感受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命价值存在。

董爽[2](2021)在《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他鉴与本土化(2006-2020)》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对象是中国电视舞蹈综艺,聚焦于2006——2020年间的他鉴与本土化过程。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对国外电视舞蹈综艺进行了简要的历史梳理,以英、美两国的电视舞蹈综艺为例,归纳出其由公共教育至商业化的转向特征,并具体叙述了早期的商业化文娱节目与之后领潮的电视舞蹈节目;第二章论述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历程,并将其归纳为四个发展阶段,比对分析它与英美电视舞蹈综艺的发展路径。并在中国电视生态变革的背景下,分析舞蹈综艺节目的商业化驱动、“模式”效仿与创新的难题。第三章将《舞蹈风暴》作为田野个案研究对象,以技术迭代为支撑背景,分析电视舞蹈综艺他鉴中的本土体现、本土化中的调适、本土化后的结果。第四章承接前两章中的内容,以国内电视舞蹈综艺他鉴和本土化中的媒介、舞蹈和人为落脚点,指出本土化中的共性特征,共有四个方面:舞蹈综艺制作的本土意识和创新、舞蹈的行业市场和公共空间的变化、舞蹈综艺公共领域中的特性以及舞蹈从业者的选择和态度,勾勒出国内外传媒影响下中国舞蹈文化传播的变化。

陈琳,肖建华[3](2021)在《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参审的角色重构与实现路径》文中认为当前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将人民陪审员"法律内行、同职同权"的角色期望纠正为"法律外行、异职异权",将人民陪审员"消极参与"与"过于积极参与"并存的角色认知纠正为"民主的参与者,事实真相的发现者和社会价值的代言者",以推动人民陪审员制度充分发挥促进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的功能。在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基本框架已确立的前提下,应通过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将改革的基本前提预设转化为正当的司法运作秩序,保证当前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生根发芽。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事实领域的人民陪审员知晓争议焦点规范与人民陪审员一事一证规范,意见效力领域的合议庭评议规范和审委会及二审法院复审规范。

马顺成,于群[4](2020)在《英美警察的角色变迁》文中研究指明英国和美国警察角色的变迁基本经历了一个从政治性明显走向法律性明显的过程,也就是警察角色逐步走向法律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各时期,警察角色法律性的内容和形式虽变化,但本质上均围绕统治阶级利益这一核心,重心在预防和打击犯罪以及服务社会之间几经变换。警察角色政治性从显性走向隐性,警察角色内容的收缩与扩张,以及警察一般社会角色与专业角色的混同与分化,是英美警察角色变迁的基本特点。

李艳秋[5](2020)在《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目的和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是在大国一致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状况结合的产物。否决权实质上是大国享有的一种特权,借此大国可以阻挡安理会通过自己所不满意的提案。中国对待否决权一贯持谨慎克制的态度,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使用否决权最少的国家。本文通过联合国官网上中国行使否决权的议案与会议记录,梳理了中国行使否决权的历史脉络。从国家利益论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是出于维护主权利益、责任利益与发展利益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维护中国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二是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三是21世纪以来对美国干涉主义的抵制。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实践,对于扩大中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践行中国的外交政策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也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并且作为中国联合国外交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全球治理的实现。中国行使否决权的次数显示出逐步增长的趋势,这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从参与者到引领者、构建者的定位有关。中国行使否决权的环境是不确定的,从近期看,中美关系对否决权的行使有着重要影响;从远期看,联合国否决权若进行实质化改革,权力分配的变化将会对行使否决权产生冲击。中国行使否决权的原则和立场是确定的,中国一直以来的处事原则是谨慎行事,负责克制。

李莉[6](2020)在《《醒世姻缘传》男性群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醒世姻缘传》虽以“姻缘”为题但并非仅局限于家庭,作者西周生以开阔的视野及深切的忧世情怀审视世态,于作品内建构了自权臣至游民的完备男性群像体系,深入官场、乡绅及百业等各领域以揭封建王朝之倾颓世风。西周生虽身为男性作家,却并不为同性辩护,更于作品中以冷眼揭男性假面以讽其浊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看似打造了女性的狂欢,令男性处于被凌辱的境地,又揭示男性的异化及与传统角色定位的背离,但这并非是对男性的鄙弃。事实上,作者始终以男权意识行文,其书写男性衰颓之目的是为揭伤疤以疗愈顽疾。其中果报的设置是作者劝诫世人的关键手段,而果报的“失衡”则更多为描摹现实之恶状及感发劣徒之善念。此外,通过作者所斥之恶例及所颂之善行,也可窥其愿景,得其救治社会之“良药”。在创作过程中,西周生始终以增益“醒世”成效为中心书写男性群体,所书人物形象精妙独到,具有重要的文学功能与价值。首先,男性群体占据了作品的“半壁”,晁源及其转世狄希陈的行为轨迹更构成了作品的线索,并与次要男性人物及女性的行动相勾连融合,构成了作品的框架。同时,作者视角独到,专注于县乡社会的开掘及小人物的书写,并着眼于人之“恶”的剖析与暴露,构造了特质鲜明的人物画廊。其笔下的男性群像除具备重要的文学价值外,也因人物对现实的忠实反映具备了“史”的意义,更对后世的世情小说及谴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雪琛[7](2020)在《人民陪审员法官化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我国建立人民陪审制度至今也有近七十年,历经浮沉。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颁布,虽然成果喜人,却也在制度设计中留下了人民陪审员法官化的隐患。人民陪审员法官化问题由来已久,在司法实践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民陪审员与法官职权的混同,被遴选出的陪审员需要长期任职以及陪审员需要接受职业化的培训等。现行制度中保留了人民陪审员的长任期规则和职业化培训规则,并没能彻底改善人民陪审员法官化问题。本文将从矫正人民陪审员法官化这一价值立场着手,分析《人民陪审员法》以及制度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人民陪审员法官化问题,并指出人民陪审员法官化现象的隐患以及该现象对陪审制度所造成的破坏,分析人民陪审员法官化问题的成因,结合域外陪审制度的实践经验提出对人民陪审员法官化矫正的建议。陪审制度的基本价值就是让普通公民能有序地参与到司法裁判过程之中,因此人民陪审员应当具有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特征,而不是趋同于职业法官。通过构建配套制度,改变以往的人民陪审员选任模式以及完善人民陪审员的履职保障机制矫正人民陪审员的法官化问题,才能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参审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参审积极性,促进人民陪审制度的社会效果。

刘敏[8](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角色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目标是实现乡村社会各个方面的振兴。农村教师作为乡村的文化人,不仅要在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过程中贡献力量,也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社会带来新的变化,要求乡村学校不仅要担负乡村人才培养功能,还要承担起“政治教化功能、文化建设功能和经济建设功能”。农村教师是乡村学校的主力军,乡村学校的功能是依靠农村教师实现的,乡村学校功能的拓展,需要农村教师角色的转型。农村教师应该成为“儿童希望的筑梦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科学技术的传播者、文明乡风的促进者、方针政策的通讯员”。农村教师角色的转型可以促进乡村教育的振兴,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乡村学校的多重功能和农村教师的多样化角色,可以回溯到二十世纪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经验中去。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学校落实了“社会革新、经济建设、科学普及、文化教育”等功能。在乡村建设各实验区,农村教师是“开蒙启智的教育者、扶弱救贫的先遣兵、政策思想的传播者、乡土文化的守护者、乡村变革的助推者”。过去,农村教师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扮演的多样化角色,值得今天的农村教师群体学习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教师角色转型面临诸多困境。现在的农村教师角色窄化,一切工作都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农村教师成为“应试的辅助者、知识的搬运工、规定的执行者、乡村的城市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乡村学校功能的单一、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教师自身观念的驱使”。农村教师角色转型未来出路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共同努力。政府相关政策的落实、社会机构组织团体的支持、媒体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公众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是农村教师角色转型的社会支持;学校明确发展目标、优化管理制度、勇担社会责任,为农村教师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农村教师需要坚定信念做好心理准备,丰富知识储备打好理论基础,并且主动将自身的知识理论应用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从而实现角色的转型。

刘炎飞[9](2020)在《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幻莫测的时局、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催生了媒体的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新的政治体制及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使媒介环境相对宽松,报纸结构比例开始发生变化,民营报纸逐渐超越官报和政党报纸,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二,民营报业和民营报人成为此时中国新闻业的主力军。黄远生、徐宝璜、邵飘萍、任白涛、戈公振、林白水、胡政之、史量才、汪汉溪、黄天鹏、周孝庵为其代表人物。他们大都留学于欧美或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熏陶,也目睹了西方报纸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反观中国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于是,他们为改造中国社会和发展中国新闻事业,殚精竭虑、筚路蓝缕,在新闻实践、新闻学研究、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开启艰难的探索,撰写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着,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刊,开启了中国的新闻教育,为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民营报人作为北洋政府时期新闻战线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中,十分注重对新闻学的探讨和总结,在理论新闻学、实务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思想见解,为中国新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新的贡献。民营报人们首次提出报纸是社会的公共机关,应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强调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全面客观代表公众意见,在社会普遍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基础理论方面,民营报人最早构建了新闻学体系,提出了以事实为本源,读者为中心的新闻观,建立了新闻价值的判定标准,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原则遵循。为保证报纸的“客观性”,民营报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道德规范,强调了记者道德修养和品性培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言论自由是报纸生存外在条件,独立自尊是记者的核心价值观,客观公正是记者恪守的报道原则。民营报人全面阐述了报纸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在业务活动中的操作原理与方法。提出了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写作方式,以读者为本位的编辑宗旨,事实与意见分离的新闻范式,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公正代表民意的评论写作要求等经典业务理论。报刊经营方面,他们提倡经济独立,主张在广告和印刷等经营活动中,不能唯利是图,而要义利兼顾。民营报人关于新闻基础理论的阐释、新闻业务操作规范的建立、新闻伦理道德的构想,以及报刊经营的思考,体现了公共性、客观性的新闻理念,折射出民营报人对新闻业职业化、专业化的追求。这些思想是民营报人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基于自身的角色立场,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与中国新闻业实践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使中国关于新闻“有学”还是“无学”之争,第一次得到正面肯定的回答,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现代化、职业化转型,创建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对中国新闻事业与新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丹[10](2020)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国家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意识不强、角色冲突、角色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因此,本文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为研究对象,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从而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理论提供指导。主动使教师成功的实现自身的角色,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论文正文共分成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研究的难点及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是论文写作的基础部分,主要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具体梳理和分析。首先对新时代、教师角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概念界定展开理论分析。之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指导、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参考等四个方面去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基础。第三章主要是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全面梳理,详细探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与定位的原因。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梳理与分析后得出角色弱化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基于上一部分的角色分析,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理论构建的研究,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原则、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五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理论构建进行归纳与总结。第五章重点分析与研究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践策略。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从五个方面去论述实践策略的定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创新意识的激发者、铸魂育人的训教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科学理论的普及者、勇于创新的助力者,希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动地进入角色并实现角色。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二、法律平民的角色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律平民的角色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时评作者的身份认同研究 ——以“红网”大学生时评之星选拔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身份认同”概念梳理
        (一)身份认同研究
        (二)自我、群体和社会认同理论
        1、自我认同理论
        2、群体认同理论
        3、社会认同理论
    二、大学生时评之星选拔赛的背景
        (一)关于互联网时代新闻评论发展背景
        (二)关于红网“红辣椒评论”发展历程
        (三)关于大学生时评之星选拔赛的现实背景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专业主义到阶层意识
    第一节 基于专业和专业主义规范的自我认知
        一、专业背景的自我认同
        二、认同并践行专业主义规范
    第二节 基于阶层分化和职业身份的自我认同
        一、从精英权利到平民表达
        二、从业余作者到职业评论员
第二章 想象的共同体:我们都是“时评人”
    第一节 方式、策略:一个共同体的凝聚
        一、以网为媒:基于兴趣的共同体凝聚
        二、“时评爱好者”——一个共享的群体身份
        三、时评之星——共同体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产生、维系和发展:作为过程的群体认同
        一、关键人物
        二、群体认同感、归属感
        三、群体价值观
    第三节 话语生产与表达实践:作为结果的群体认同
        一、意义与价值的生产和获取
        二、理论与实践的嵌构和连接
        三、社会和时代变迁的感知和体悟
第三章 类社会化的社会认同
    第一节 社会分类和比较
        一、大学生作者群:“我群”与“他群”
        二、比较:时评圈与非时评圈
    第二节 角色定位和角色“扮演”
        一、角色定位:观点输出和价值引领
        二、角色“扮演”:公民表达与舆论监督
    第三节 积极区分及其行动表征
        一、认可与接受: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希冀与展望:自我激励和获取满足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他鉴与本土化(2006-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外电视舞蹈综艺概略
    第一节 主流媒体的公共责任
        一、英国BBC
        二、美国CBS
    第二节 商业化转向
        一、早期的商业化文娱节目
        二、领潮的电视舞蹈节目
        (一)《来跳舞吧》与《舞动奇迹》
        (二)《舞魅天下》与《与星共舞》
第二章 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历程
    第一节 发展概况
        一、2000——2005 年电视舞蹈综艺“初创期”
        二、2006——2014 年电视舞蹈综艺“勃发期”
        三、2015——2016 年电视舞蹈综艺“停滞期”
        四、2017——2020 年电视舞蹈综艺“黄金期”
    第二节 变革和效仿
        一、生态变革
        二、模式效仿
    第三节 创新难题
第三章 个案研究:《舞蹈风暴》的他鉴和本土化
    第一节 他鉴模式的本土体现
        一、舞蹈之外的角色设定
        二、受众参与
    第二节 本土化中的调适
        一、节目的重新定位
        二、素材与人才的选择
        三、大众化的适应调整
        四、新媒体中的营销与大众传播
        (一)多屏营销
        (二)粉丝社群
    第三节 本土化后的结果
        一、技术创新
        二、赛制中真正的幕后“推手”——编导
        三、对舞蹈创编的催化
第四章 他鉴和本土化中的媒介、舞蹈和人
    第一节 舞蹈综艺制作的本土意识和创新
    第二节 舞蹈的行业市场和公共空间
        一、“全球舞蹈超市”
        二、舞蹈空间的拓展
    第三节 舞蹈综艺公共领域中的特性
        一、综艺内容对社会文化的反映
        二、受众参与和民主权利的体现
        三、媒体助推大众审美
    第四节 舞蹈从业者的选择和态度
        一、体制内演员对市场的接纳
        二、舞蹈专业群体的“抵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999——2020 年电视舞蹈、舞蹈综艺节目一览表
    附录二 《舞蹈风暴》个案田野调查相关人员采访名单
    附录三 田野个人采访记录(部分)
        一、采访冯双白记录
        二、采访夏小虎记录
        三、采访《舞蹈风暴》编导胡岩记录
        四、采访《舞蹈风暴》编导池咚咚记录
        五、采访郑子豪记录
    附录四 《舞蹈风暴》第一、二季作品名单(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参审的角色重构与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改革前人民陪审员的角色定位偏差
    (一)改革前的角色期望偏差
    (二)改革前的角色认知偏差
三、当前改革对人民陪审员角色定位的重构
    (一)校正角色期望偏差
    (二)校正角色认知偏差
        第一,适应民主参与者身份,实现从“附和法官”到“各司其职”的转变。
        第二,适应事实真相发现者身份,实现从“听之任之”到“常理判断”的转变。
        第三,适应社会价值代言者身份,实现从“整体趋同”到“平民理性”的转变。
四、我国人民陪审员参审的配套机制缺陷
    (一)人民陪审员法律思维养成的制度缺陷
    (二)人民陪审员与法官交往理性对话的制度缺陷
        1. 保证人民陪审员意见独立性的合议庭评议规则不尽合理
        第一,合议阶段的表决方式存在制度空白。
        第二,七人合议庭的评议规则不尽合理。
        2. 保证人民陪审员意见确定性的复审规则存在空白地带
五、我国人民陪审员参审的配套诉讼机制完善
    (一)人民陪审员事实调查规范
        1.人民陪审员知晓争议焦点规范
        2.人民陪审员一事一证规范
    (二)人民陪审员意见效力规范
        1.人民陪审员意见独立性规范
        (1)三人合议庭评议规范
        (2)七人合议庭评议规范
        2.人民陪审员意见确定性规范
        (1)审委会复审规范
        (2)上诉审法院复审规范

(4)英美警察的角色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正式警务阶段的警察角色变迁
    (一)古罗马时期(公元5世纪前):多种职能形式的维护皇帝统治秩序
    (二)盎格鲁撒克逊时期(500年至1066年左右):以预防违法犯罪为主的维护国王秩序
    (三)中世纪时期(1066年至1485年):预防与打击违法犯罪并重的维护国王秩序
    (四)都铎王朝时期(1485年至1714年):打击犯罪与维护国王秩序
    (五)过渡时期(1714年至1829年):预防与打击犯罪
二、正式警务阶段的警察角色变迁
    (一)新警察诞生时期(1829年至20世纪初):服务的出现
    (二)改革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打击犯罪的加强
    (三)解决社区问题时期(20世纪末以来):服务的再次回归
三、英美警察角色变迁的特点
    (一)警察角色政治性、法律性的显隐与侧重
    (二)警察角色内容的收缩与扩张
    (三)一般社会角色与专业角色的混同与分化

(5)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目的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历程
    第一节 安理会否决权机制的产生与发展
        一、否决权的产生与概念
        二、否决权的实质与作用
    第二节 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实践
        一、冷战时期否决权的行使
        二、冷战结束后到2010年间否决权的行使
        三、2010年以来否决权的行使
第二章 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目的
    第一节 中国行使否决权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中国行使安理会否决权的出发点
        一、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声
        三、反对美国新干涉主义
第三章 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影响
    第一节 对中国的影响
        一、扩大了在联合国的影响力
        二、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贯彻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四、表现了中俄相似的战略追求
    第二节 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一、有利于全球治理的实现
        二、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第四章 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前景展望
    第一节 否决权与中国国家角色定位的变化
    第二节 行使否决权的国际环境不确定
    第三节 行使否决权的原则与立场不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醒世姻缘传》男性群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完备的男性人物群像体系建构
    1.1 官场群像
        1.1.1 入仕“旁门”
        1.1.2 恣睢赃官
        1.1.3 清正循吏
        1.1.4 奸猾衙役
    1.2 乡绅群像
        1.2.1 浊恶者,武断乡曲
        1.2.2 贤善者,小民之望
    1.3 百业群像
        1.3.1 传统谋生者
        1.3.2 宗教谋生者
        1.3.3 底层谋生者
第二章 男权社会视域下的男性颓败书写
    2.1 封建男权与男性角色定位
        2.1.1 男性地位的嬗变及男权的确立
        2.1.2 封建时代男性的传统角色定位
    2.2 男性群体的“颓败”特征
        2.2.1 建功立事夙志之凋零
        2.2.2 儒教君子轨则之反叛
        2.2.3 父权夫权威严之式微
    2.3 男性颓败书写与劝惩意图
        2.3.1 男性书写:西周生的性别话语阐释
        2.3.2 旨在劝惩:叹痴人不醒,兀自推聋
        2.3.3 劝惩手段:酆都应有镜,善恶分明
    2.4 由男性群像窥西周生之愿景
第三章 《醒世姻缘传》男性群像的塑造与价值
    3.1 人物塑造:塑鲜活之形状
        3.1.1 肖像: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3.1.2 心理:探幽烛微,妍媸毕露
        3.1.3 语言:通俗平易,适如其人
    3.2 独到手法:益醒世之成效
        3.2.1 出场定型,特质突显
        3.2.2 以真见奇,平中出新
        3.2.3 言行相诡,戏谑反讽
        3.2.4 现身评点,恣意抒怀
    3.3 男性群像的结构功能
        3.3.1 晁源及狄希陈:个体形象的主线作用
        3.3.2 次要男性人物:主次交融的叙事脉络
    3.4 男性群像的文史价值
        3.4.1 奇殊群像:特质鲜明的人物画廊
        3.4.2 时代窥镜:十七世纪的百态卷轴
    3.5 男性群像的“继往开来”
        3.5.1 继往:男性群像的前世因缘
        3.5.2 开来:男性群像的后世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人民陪审员法官化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文章结构
第一章 人民陪审员法官化现象
    第一节 人民陪审员制度建立及发展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初建及衰落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三、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新时期
    第二节 人民陪审员法官化的界定
    第三节 人民陪审员法官化的表现
        一、人民陪审员任职的长期化
        二、人民陪审员职权的同质化
        三、人民陪审员培训的职业化
        四、人民陪审员组成的公职化
第二章 人民陪审员法官化的影响
    第一节 现代陪审制度的价值
    第二节 人民陪审员法官化对陪审制度的冲击
        一、破坏陪审员的身份独立性
        二、影响陪审员的选任倾向
        三、削弱陪审员的平民化特征
        四、降低当事人对陪审员的认同
第三章 人民陪审员法官化问题的成因
    第一节 陪审员定位的混同
        一、陪审员职权矛盾的现状
        二、陪审员参审角色的异化
        三、陪审员理论定位与现实的矛盾
    第二节 司法精英化的排斥
        一、司法精英化视角下对陪审制度的质疑
        二、司法精英化促使陪审员法官化
    第三节 法律文化的障碍
        一、依赖权威的思维方式
        二、“重实体,轻程序”的价值观念
第四章 人民陪审员法官化问题的矫正
    第一节 人民陪审员去法官化的意义
        一、符合陪审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促进法律实施的社会效果
        三、反哺当前社会的法律文化
    第二节 人民陪审员参审职权的重构
        一、陪审员的参审能力分析
        二、明确人民陪审员的角色定位
        三、人民陪审员的参审职权
    第三节 人民陪审员配套制度的构筑
        一、构建法官指示制度
        二、构建合理的合议庭配置
        三、限缩陪审制度的适用范围
    第四节 人民陪审员选任模式的改进
        一、确立人民陪审员的宪法基础
        二、弃置人民陪审员长任期制度
        三、构建“一天或一案”规则
    第五节 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机制的建设
        一、设立陪审员管理机构
        二、落实陪审员逃避义务处罚
        三、建立延期履职制度
        四、确立陪审义务豁免规则
        五、明确陪审员雇主的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角色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乡村振兴
        二、农村教师
        三、农村教师角色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第二章 农村教师角色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历史透视
    第一节 农村教师角色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学校功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师角色与乡村振兴的联系
    第二节 乡村学校功能和农村教师角色的历史透视
        一、延展化的乡村学校功能
        二、多样化的农村教师角色
第三章 农村教师角色转型的时代呼唤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农村社会的新变化
        一、乡村城镇化
        二、经济信息化
        三、交往开放化
        四、知识流动化
    第二节 乡村振兴要求学校功能拓展
        一、乡村学校的政治教化功能
        二、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功能
        三、乡村学校的经济建设功能
    第三节 乡村振兴呼唤新的农村教师角色
        一、儿童希望的筑梦人
        二、经济发展的促进者
        三、科学技术的传播者
        四、方针政策的讲解员
        五、文明乡风的建设者
第四章 农村教师角色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窄化的农村教师角色
        一、应试的辅助者
        二、知识的搬运工
        三、规定的执行者
        四、乡村的城市人
    第二节 农村教师角色窄化的影响因素
        一、乡村学校功能的单一
        二、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
        三、教师自身观念的驱使
第五章 农村教师角色转型的促进策略
    第一节 社会给予支持帮扶
        一、政府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实
        二、社会机构组织团体的支持
        三、媒体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公众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
    第二节 拓展落实学校功能
        一、明确乡村学校发展目标
        二、优化乡村学校管理制度
        三、承担起学校的社会责任
    第三节 教师重塑自我观念
        一、坚定信念做好心理准备
        二、丰富知识打好理论基础
        三、应用理论参与社会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过往研究的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新闻业的发展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一节 新闻业发展的历史环境
    第二节 新闻业发展的政策空间
    第三节 新闻业的发展
    第四节 民营报人大量涌现的原因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二章 民营报人对报纸功能的阐释
    第一节 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
    第二节 报纸以服务公众为目的
    第三节 报纸以代表公共意见为己任
    第四节 报纸是公众接受教育的机关
第三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学基础理论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新闻”与“报纸”的解释
    第二节 对“新闻”起源问题的探究
    第三节 对新闻价值理论的研究
    第四节 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第四章 民营报人新闻伦理思想
    第一节 道德品格:记者的首要资格
    第二节 独立自尊:记者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言论自由:记者的追求与向往
    第四节 客观公正:记者的报道原则
第五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总结
    第一节 新闻采集思想
    第二节 新闻编辑思想
    第三节 报刊评论写作思想
第六章 民营报人的报刊经营理念
    第一节 报纸商业化的必要性
    第二节 义利兼顾的经营方针
    第三节 以广告为本位的经营理念
第七章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新闻事业的需要
    二、中西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 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
    第二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历史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代表性民营报人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后记

(10)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
    注释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概念及基础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
        (二)角色
        (三)教师角色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指导
        (一)毛泽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二)邓小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三)江泽民、胡锦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四)习近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四、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借鉴
        (一)教育为治国治民之首
        (二)教育为人生之基
        (三)教育的目的“礼贤下,举贤才”
        (四)教育的首要为品德和伦理教育
        (五)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
    五、其他学科相关的理论参考
        (一)教育学中“教育哲学”理论
        (二)心理学中“认知方式”理论
        (三)社会学中“角色定位”理论
        (四)管理学中“管理教育”理论
    注释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解析
        (一)地位崇高、使命光荣与环境氛围的矛盾
        (二)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自身素质的矛盾
        (三)自身发展的强烈诉求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四)队伍迅速扩大与成长发展瓶颈的矛盾
        (五)部分教师思想迷茫与职业定位的矛盾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定位探析
        (一)政治方向的引领者
        (二)理论知识的传授者
        (三)学习方法的辅导者
        (四)高尚品行的塑造者
        (五)人生价值的打造者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与定位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转型利益多元化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负面影响削弱了高校党团教育的效果
        (四)传统教育理念塑造了单向度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注释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论构建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原则
        (一)坚持发展性原则
        (二)坚持整体性原则
        (三)坚持有效性原则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目标
        (一)由个体推进向整体突破的变化
        (二)由知识培育向价值培育的变化
        (三)由学生发展向社会需要的变化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内容
        (一)政治要强
        (二)情怀要深
        (三)思维要新
        (四)视野要广
        (五)自律要严
        (六)人格要正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方法
        (一)由诠释性向启发式的变化
        (二)由解释性向探究式的变化
        (三)由讲授性向引导式的变化
    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途径
        (一)思政课教学与整体教学相结合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注释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践策略
    一、增加理论学习、做创新意识的激发者
        (一)增强专业能力,扎实专业功底
        (二)突破专业限制,完善知识结构
        (三)接受创新理论,勇于创新教学
    二、加强责任担当、做铸魂育人的训教者
        (一)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素养水平
        (二)交融学科研究,提高科研水平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艺术氛围
    三、提高自身修养,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一)无私精神,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无畏精神,弘扬革命红色文化
        (三)奉献精神,发扬社会先进文化
    四、启发逻辑思维、做科学理论的普及者
        (一)思维逻辑严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思维方法辩证,培养学生深入分析的能力
        (三)思维导向开阔,培养学生全面学习的能力
    五、树立问题意识、做勇于创新的助力者
        (一)正视学生问题,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二)教师以身示教,做学生发展的示范者
        (三)以问题为导向,做四个自信的助力者
    注释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法律平民的角色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时评作者的身份认同研究 ——以“红网”大学生时评之星选拔赛为例[D]. 任凯.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他鉴与本土化(2006-2020)[D]. 董爽.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参审的角色重构与实现路径[J]. 陈琳,肖建华. 北京社会科学, 2021(05)
  • [4]英美警察的角色变迁[J]. 马顺成,于群.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5]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目的和影响[D]. 李艳秋. 青岛大学, 2020(02)
  • [6]《醒世姻缘传》男性群像研究[D]. 李莉. 河北大学, 2020(08)
  • [7]人民陪审员法官化问题及对策[D]. 杨雪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角色转型研究[D]. 刘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D]. 刘炎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D]. 李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合法平民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