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牲畜精子的性别

确定牲畜精子的性别

一、鉴别牲畜精子性别(论文文献综述)

甯媛[1](2021)在《三种常见吸血蠓幼虫及成虫内部结构组织学研究(双翅目:蠓科)》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台湾蠛蠓、荒川库蠓和刺螫库蠓的内部结构组织学进行研究,为探索吸血蠓系统发育及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1.利用网扫法、灯诱法和人诱法进行吸血蠓成虫的采集,利用饱和食盐水法和伯利斯漏斗法进行吸血蠓幼期的采集;2.建立吸血蠓实验室养殖体系获得不同时期幼虫和成虫;3.制作永久标本进行吸血蠓分类及鉴定;4.利用石蜡切片技术结合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对台湾蠛蠓、荒川库蠓和刺螫库蠓3种常见吸血蠓内部结构组织学进行系统研究。结果:1.通过对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正安县以及道真县等地的采集,共获得蠓科成虫4298只、幼虫325只、蛹2只。同时,实现了吸血蠓实验室养殖,获得台湾蠛蠓卵53粒、各期幼虫共29只(其中一龄幼虫32只、二龄幼虫15只、三龄幼虫9只、四龄幼虫5只)、蛹2只、羽化雌性成虫1只。2.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表明:3种吸血蠓成虫的消化系统组织结构不存在性别以及种间差异,都是由消化道以及唾液腺组成。消化道为一根贯穿虫体体腔的管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个部分。嗦囊极其发达,通过一条细管与食道连接,具有储存食物的作用;中肠是消化道中最发达的部位,根据形态特征可以划分为两个区域,即中肠第一区和中肠第二区。后肠从前往后依次为回肠、结肠和直肠。回肠和结肠分化不明显,不易区分,直肠前端膨大形成直肠囊,其内着生有直肠垫。唾液腺一对,位于胸部前足上方食管附近,分为主腺和附腺,主腺司分泌作用,附腺是分泌物的蓄积场所。台湾蠛蠓幼虫和成虫消化系统存在明显差异,在幼虫时期,前肠结构简单,为咀嚼式口器,中肠肌肉组织发达,唾液腺特化为丝腺;到成虫时期,丝腺消失,口器变为刺吸式,咽喉部特化为咽喉唧筒,具有抽吸作用,中肠肌肉组织较幼虫期减少,肠壁变薄,嗉囊和直肠囊形成。3.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学研究表明:3种吸血蠓成虫以及台湾蠛蠓幼虫中枢神经系统都由脑和腹神经索构成。腹神经索可分为咽下神经节、胸神经节和腹神经节三个部分。3种吸血蠓成虫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结构并无明显差异,脑部可明显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前脑、中脑和后脑。前脑连接复眼,可控制视叶活动,中脑控制触角的活动,后脑负责处理来自体内的各种信息。台湾蠛蠓幼、成虫神经系统虽然都是相同结构形成的神经系,但是脑的结构和腹神经索合并情况不完全相同,存在明显差异。从幼虫期到成虫期,脑的显着变化是内部构造复杂化,与虫体的纵向收缩相适应,腹神经索的变化主要是缩短和神经节合并,导致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也缩短。4.呼吸系统组织学研究表明:3种吸血蠓主要靠体内的气管系统进行呼吸,气管系统遍布全身,无肺组织。3种吸血蠓成虫的胸部具有两对气门,分别位于中胸和后胸。腹支囊组织呈管状或泡状,HE染色着色不明显。台湾蠛蠓幼虫和成虫呼吸系统组织结构具有明显差异,成熟幼虫每一腹节和前胸均有气门,但是无功能,属于无气门式或闭式呼吸。5.生殖系统组织学研究表明:3种吸血蠓成虫雌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受精囊以及生殖附腺四个部分。其中受精囊数量与形态大小在3种吸血蠓中具有明显差别,台湾蠛蠓雌虫体内具有一个球形受精囊,荒川库蠓雌虫体内具有一个椭圆形受精囊,而刺螫库蠓雌虫体内具有两个球形受精囊。3种吸血蠓成虫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射精管和生殖附腺四部分。精巢经过HE染色后内部着色深浅不一,由此推测,不同深浅颜色代表着其精子发育成熟度的不同。台湾蠛蠓幼、成虫生殖系统也具有明显差异。幼虫期卵巢位于雌虫腹部第六腹节处,呈椭圆形,生殖细胞均匀分布在卵巢内,末端连接一根未发育的细窄管道,成虫期发育为输卵管。精巢位于雄虫腹部第六腹节,呈梨形,生殖细胞均匀分布在精巢内,末端连接一根未发育的线状结构,成虫期发育为输精管。6.感觉器官组织学研究表明:复眼是吸血蠓的感光器,由数个小眼面组成,每个小眼面由内到外依次为内膜、晶锥细胞、晶体和角膜。触角是吸血蠓的重要感觉器官,它可以感受到环境中的湿度以及温度,并产生相应的化学变化,起到寻找食物、血源或栖息地的作用,组织切片观察到触角柄节处神经元极其多,证明其非常灵敏。结论:本研究成功实现了实验室吸血蠓的养殖,获得不同时期的幼虫和成虫,这为之后研究吸血蠓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实验材料;首次试制出一套利于吸血蠓组织学研究的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并利用此技术系统地分析了吸血蠓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结构特征,不仅为系统发育提供可靠支撑,为害虫防治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之后进行基因定位、免疫组化等奠定实验基础。

薄东东[2](2021)在《山羊睾丸生长向精子发生阶段过渡的分子遗传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山羊生后睾丸发育是由器官生长逐步转换到精子发生的过程,研究睾丸的“生长-精子发生”的发育阶段过渡过程是解析山羊生殖系统发育机理的关键。本研究以山羊为研究材料,解析睾丸发育阶段过渡的基因表达过程,鉴定睾丸发育阶段过渡相关基因、lincRNAs,检测全基因组选择信号,筛选睾丸发育相关致因突变,并进行实验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睾丸重量增长模型拟合分析、组织切片观察和转录组分析都表明:60~90日龄和90~120日龄可能是睾丸基因表达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分别对这两个时期的上下调表达基因实施WGCNA分析,得到9个基因模块(M1~M9)和84个枢纽基因(hub gene)。通过基因时间序列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大部分精子发生相关基因只在90~120日龄阶段上调表达,而生长相关基因在90和120日龄均下调表达。在0~180日龄,山羊睾丸发育过程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0~60日龄是器官生长期,神经发育、血管发生、细胞连接黏附等相关基因高表达;60~120日龄是过渡期,器官生长相关基因下调表达,而精子发生相关基因上调表达;120~180日龄是精子发生期,精子发生相关基因高表达,而器官生长和免疫相关基因低表达。与相关研究比较,发现了19个可能的哺乳动物睾丸早熟发育候选基因(ODF2、STRA8和SOX9等)。(2)共检测到501个睾丸发育阶段过渡相关正选择基因,其中,精子黏附分子1(Sperm Adhesion Molecule 1,SPAM1)基因在120日龄上调表达,正选择SNP位点SPAM1 c.716 A>T突变导致山羊SPAM1蛋白序列的第239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该位点T等位基因在家山羊群体中的频率比野山羊群体的高0.725。该位点在物种间受纯化选择。预测发现该突变使α螺旋延长,并增强了邻近氨基酸残基的亲水性。实验验证发现,该突变能够显着提高SPAM1蛋白的透明质酸酶活力。(3)鉴定了20,269个山羊睾丸lincRNAs,包括16,931个novel lincRNAs。90~120日龄是山羊生后睾丸发育过程lincRNAs表达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睾丸生长相关lincRNAs主要在90日龄下调表达,而精子发生相关lincRNAs主要在120日龄上调表达。构建lincRNAs和m RNAs共表达网络,发现了ENSCHIT00000000777、ENSCHIT00000002069和ENSCHIT00000005076等睾丸生长和精子发生的潜在关键lincRNAs。预测了2645个lincRNAs的靶基因。综上所述,山羊睾丸由生长向精子发生的过渡由多基因控制,达到筛选标准的有9098个相关基因,其中SPAM1基因在驯化中受到正选择,其编码区的SPAM1c.716 A>T突变提高了透明质酸酶活性。山羊群体中该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升高是家养环境下约束的松弛和驯化对繁殖性状施加的正选择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哺乳动物生殖系统发育机制的理解,为动物繁殖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吴艳芳[3](2021)在《MSTN基因敲除和FecB基因突变滩羊扩繁试验》文中提出滩羊是我国宁夏自治区及其周边省区的特色地方品种。滩羊裘皮洁白美观,肉质鲜美且无膻味,因此滩羊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滩羊存在体格较小、生长发育较迟缓、繁殖性能低等缺点,影响了滩羊养殖场(户)的养殖经济效益和滩羊产业发展。提高滩羊繁殖效率,培育体型大、生长发育快、繁殖性能高等典型肉羊特征的肉用滩羊新品系是促进滩羊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是阻碍肌肉生长发育的调控因子,其在骨骼肌中的表达能够抑制肌肉的生长发育。FecB(fecundity booroola,FecB)基因是控制绵羊产羔性状的主效基因,其关键位点的突变可增加排卵数和产羔数。论文作者所在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获得了MSTN基因敲除滩羊公羊和母羊个体;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滩羊自然群体中,鉴定筛选出了FecB基因突变滩羊公羊和母羊个体。为迅速扩大MSTN基因敲除滩羊和FecB基因突变滩羊个体数量,为育成繁殖性能高、生长发育快的滩羊新品提供更多的育种材料。本试验以MSTN基因敲除滩羊公羊与MSTN基因敲除滩羊母羊或普通母羊,以及FecB基因突变的滩羊公羊与FecB基因突变滩羊母羊或普通母羊为对象,采用对自然发情或同期发情母羊人工授精的技术措施扩大MSTN基因敲除、FecB基因突变滩羊群体数量。并在羔羊出生后15日龄起使用羔羊颗粒料进行羔羊培育,定期进行称重和测量体尺,并对所有成活羔羊进行基因检测。试验内容和获得的结果如下:(1)以4只MSTN基因敲除滩羊公羊和330只普通滩羊母羊为试验对象,每天利用试情公羊对母羊群早、晚各试情一次,318只发情母羊分别于发情后12h和24h采用阴道底部输精法进行人工授精,返情母羊再进行人工授精,共计进行3个情期的人工授精。以产羔母羊数为准计算妊娠母羊数,共有220只母羊妊娠,产羔233只,母羊妊娠率为69.18%,产羔率110.95%;对15日龄存活的205只羔羊颈静脉采血后,利用Sanger测序技术检测后代羔羊MSTN基因序列,测序结果显示后代中72只羔羊为MSTN基因敲除阳性个体,后代阳性比率为35.12%;60日龄羔羊存活195只,60日龄羔羊成活率为83.69%;周岁以内体重监测结果显示,所有后代体重平稳增长,MSTN基因敲除阳性后代体重在各生长阶段均显着高于阴性个体(p<0.05)。(2)以4只MSTN基因敲除滩羊公羊、12只MSTN基因敲除滩羊母羊、5只FecB基因突变公羊、52只FecB基因突变母羊和526只普通滩羊母羊为试验对象,采用以下4种扩繁组合:(1)3只MSTN基因敲除公羊与12只MSTN基因敲除母羊;(2)4只MSTN基因敲除公羊与268普通母羊;(3)5只FecB基因突变公羊与52只FecB基因突变母羊;(4)5只FecB基因突变公羊与258只普通母羊,展开扩繁试验。采用两次PG法或NRID+PMSG+PG法对母羊进行同期发情或通过公羊试情选出自然发情母羊,分别于母羊发情后12 h和24 h采用阴道底部输精法进行人工授精,返情母羊再进行人工授精,共计三个情期。以产羔母羊数为准计算妊娠母羊数,共410只母羊妊娠,产羔455只,母羊妊娠率为69.97%,产羔率110.98%。60日龄羔羊存活351只,60日龄羔羊成活率为77.14%。对存活羔羊颈静脉采血后,利用Sanger测序技术检测后代羔羊MSTN基因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后代羔羊FecB基因序列,第1组中(11只MSTN基因敲除母羊发情并配种)8只母羊妊娠,产羔10只,母羊妊娠率为72.72%,产羔率125.00%;60日龄5只羔羊存活,其中3只羔羊为FecB基因突变且MSTN基因敲除个体(基因型用“MB”表示),2只羔羊为MSTN基因敲除杂合体(基因型用“M-”表示)。第2组中(267普通母羊发情并配种)187只母羊妊娠,产羔201只,母羊妊娠率为70.04%,产羔率107.49%;60日龄163只羔羊存活,其中12只羔羊为FecB基因突变且MSTN基因敲除个体,70只羔羊为MSTN基因敲除杂合体,15只羔羊为FecB基因突变杂合体(基因型用“B-”表示),66只羔羊为普通羊(基因型用“--”表示)。第3组中(51只FecB基因突变母羊发情并配种)36只母羊妊娠,产羔54只,母羊妊娠率为70.59%,产羔率150.00%;60日龄44只羔羊存活,其中22只羔羊为FecB基因突变纯合体(基因型用“BB”表示),22只羔羊为FecB基因突变杂合体。第4组中(257只普通母羊发情并配种)179只母羊妊娠,产羔190只,母羊妊娠率为69.65%,产羔率106.14%;60日龄139只羔羊存活,其中125只羔羊为FecB基因突变杂合体,14只羔羊为普通羊。根据后代基因型将后代分为M-(72只)、MB(15只)、--(80只)、B-(162只)、和BB(22只)组,一岁以内体重监测结果显示,所有后代体重平稳增长,MSTN基因敲除杂合体(M-组)后代的体重在各生长阶段显着高于其他组后代,FecB基因突变纯合体(BB组)后代的体重在各阶段均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通过扩繁试验,共获得了556只成活滩羊后代,其中MSTN基因敲除滩羊139只、FecB基因突变滩羊184只,MSTN基因敲除且FecB基因突变滩羊15只,为育成一个繁殖性能高、生长发育快的滩羊新品提供了育种材料。试验结果表明,MSTN基因敲除公羊与MSTN基因敲除母羊、普通母羊繁殖,能够获得增重更快的MSTN基因敲除滩羊后代;与FecB基因突变公羊繁殖,FecB基因突变母羊比普通母羊具有更高的繁殖效率,获得的FecB基因突变纯合体后代具有相对较小的出生重和较慢的体重增长速度;当基因编辑滩羊群体达到一定规模时,可采用常规扩繁技术扩大基因编辑滩羊群体数量。

张仙玉[4](2020)在《内源性精子消融的动物模型制备及精原干细胞移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肉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来源。在现代养猪生产中,顶级种公猪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可繁殖大量后代,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着重大作用。如何能大量复制顶级种公猪或其遗传物质?体细胞克隆是当前的主要技术手段,但由于克隆动物的效率低,限制了这一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将外源精原干细胞(SSCs)移植到自身无SSCs生精能力的受体睾丸中产生精子,这是一个类似于动物克隆技术,实现外源遗传物质完全复制的新途径。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制备自身SSCs消融但能利用外源SSCs生产精子的受体模型动物,为下一步建立替代克隆技术复制供体动物遗传物质的新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采用CRISPR/Cas9系统敲除小鼠的ETV5基因,制备小鼠模型,将体外培养的正常SSCs移植到小鼠模型睾丸中,观察精子的发生,评估该技术的可行性,进一步制备ETV5基因敲除猪动物模型。全文主要结果如下:1、ETV5基因敲除小鼠的制备:(1)通过CRISPR/Cas9系统敲除了小鼠ETV5基因后,纯合敲除的公鼠(ETV5-/-),从3周龄开始,其睾丸明显比野生型(WT)要小,睾丸重也显着低于WT(P<0.01)。(2)ETV5-/-小鼠睾丸生殖细胞渐行性丢失,到12周龄生殖细胞丢失殆尽,出现唯支持细胞综合症。(3)性成熟后ETV5-/-小鼠睾酮含量显着低于WT(P<0.01),附睾中精子在12周龄丢失殆尽,且丧失了繁殖后代的能力。(4)ETV5基因杂合敲除的小鼠,其睾丸形态和发育均与WT小鼠无差别,生育能力正常。2、小鼠SSCs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1)通过两步酶消化法能得到活力99%以上的睾丸单细胞悬液,通过差速贴壁法获得纯度79%以上的SSCs。(2)丝裂霉素C处理之后的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Stem Pro-34(含SFM)作为基础培养基,添加GDNF、LIF、b FGF、IGF1生长因子的复合培养体系,能支持SSCs的体外增殖与长期培养。(3)小鼠SSCs能正常冻存与复苏,在体外培养与富集后用AKP免疫染色和PLZF免疫荧光均可观察到大量阳性克隆集落。用RT-PCR和Q-PCR检测SSCs中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示SSCs可在体外稳定培养增殖并维持干性。3、小鼠SSCs移植:(1)幼鼠(3周龄的ETV5-/-小鼠)作为移植受体比成鼠(7周龄的ETV5-/-小鼠)易于重启外源精子的发生。移植后2个月,幼鼠睾丸中全部恢复了精子的发生,精子统计数约为9.58±5.05×104,而成鼠受体睾丸中无精子发生的恢复。(2)荧光显微镜下,幼鼠受体附睾中产生的精子头部发出绿光,说明精子来源于外源供体的SSCs(移植前用慢病毒感染使其带有EGFP报告基因)。精液中外源基因EGFP和ETV5的表达,进一步说明恢复的精子来源于外源供体的SSCs,而非内源产生。4、ETV5基因敲除猪动物模型探讨:(1)用构建成功的p X330-g RNA质粒转染莱芜猪胎儿成纤维细胞,敲除效率约为41.92%。(2)通过体细胞核移植得到8头新生克隆猪,基因型检测显示ETV5基因在靶位点被敲除,Western blot结果证实了ETV5蛋白的丢失。(3)睾丸组织切片的H.E.染色和UCHL-1蛋白的表达显示,1月龄的ETV5-/-公猪曲细精管的形态和生殖细胞与WT公猪几乎无差异。但2.5月龄的ETV5-/-公猪曲细精管管腔中央的生殖细胞有消融的趋势。另外,UCHL-1蛋白标记的阳性SSCs细胞比WT睾丸中要少。这些结果说明ETV5基因的敲除影响猪生殖细胞的发育。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了ETV5基因纯合敲除后生殖细胞消融且无生育能力的受体小鼠;随后进行外源正常的精原干细胞移植,受体小鼠的生精能力得以恢复;最后将小鼠上构建的方法体系借鉴应用于猪受体模型的制备。目的为家畜优质个体遗传物质大量复制,物种的保种和精原干细胞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唐梦婷[5](2019)在《云南省大理州片形吸虫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态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大理州地区片形吸虫的种类,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验证是否存在杂合型片形吸虫及其杂合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该地区片形吸虫分类的科学依据。深入探讨大理片形吸虫的种内差异、种间差异和亲缘关系,寻找优势种,为今后大理地区制定片形吸虫病的防治策略,改进防治措施提供理论基础,以保护人群健康并降低经济损失。本研究选用了多个分子标记,方便与前人的研究进行对比,明确大理地区片形吸虫遗传多态性与其他地域间的差异,同时探讨不同分子标记的应用潜力。方法:从大理州下关农贸市场采集到9头感染片形吸虫的黄牛肝脏,从中分离获得122条片形吸虫成虫,并孵育获得其虫卵。分别提取122条片形吸虫成虫及其虫卵的基因组DNA,PCR扩增核糖体ITS+序列,线粒体COX I和NAD I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在线工具进行比对,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结合pepck基因的多重PCR结果判定虫种。应用BioEdit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多重比对,进一步分析122条片形吸虫亲代及子一代的遗传变异。ITS+测序图谱中特定杂合位点等位基因的峰高比值即杂合体携带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基因的比例,据此推测不同个体的杂合程度。另收集广西南宁的巨片形吸虫作为对照虫种与之进行比较。结果:ITS+全长945/946bp,出现11个变异位点,122条采自大理的片形吸虫,7条为肝片形吸虫(5.74%),115条为杂合型片形吸虫(94.26%),其中杂合型片形吸虫在序列图谱中11个变异位点出现双峰,个体间双峰比值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其携带巨片形吸虫与肝片形吸虫基因的比例不同,从Fg:Fh≥10:1到Fg:Fh≤1:10不等。NAD I全长535bp,共出现48处变异位点,1条(0.82%)NAD I序列与肝片形吸虫相同,121条(99.18%)与巨片形吸虫高度同源,121条中有116条碱基序列完全一致,其余5条各存在单个碱基的突变。COXI全长438bp,共有42处变异位点,122条片形吸虫中,1条(0.82%)COXI序列与肝片形吸虫相同,121条(99.18%)与巨片形吸虫相同,121条中有120条碱基序列完全一致,余1条有1个变异位点。pepck的多重PCR结果显示所有大理地区的片形吸虫样本均可扩增出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的双重条带,为杂合型片形吸虫。综合ITS+、NADI、COXI序列的测序和pepck的多重PCR结果,122条检测的片形吸虫均为Fg/Fh杂合型片形吸虫。虫卵(子一代)线粒体COXI、NADI序列与母本完全一致;ITS1序列,虫卵与母体的分型完全一致,但其杂合程度存在分化现象。结论:本次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大理地区的片形吸虫已经高度杂合。NAD I和COX I分子标记结果相似,122条大理片形吸虫样本中仅DL1-10为肝片形吸虫,其余均为巨片形吸虫。由于线粒体按照母系方式遗传,据此可知巨片形吸虫是大理片形吸虫主要的母系来源。ITS序列将大理样本分为肝片形吸虫(7)和杂合型片形吸虫(115)两类,但该序列区段显示为肝片形吸虫的样本(7/122)均被pepck识别为杂合体,因此为了使片形吸虫的分类鉴定结果更为准确可靠,应选取多个标识序列进行分析。本研究中根据不同分子标记中个别碱基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8个基因亚型,其中,Fsp1基因亚型占89.34%,为大理地区片形吸虫的优势亚型。

刘婷[6](2019)在《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锁骨针法隶属微针系统疗法,是陈以国教授从医三十余载,不断临床实践,并在太极阴阳理论和三才理论启发下,总结而来的宝贵经验。锁骨是人体的重要骨骼,具有太极属性、三才属性、全息属性,在锁骨上有与人体脏腑和肢体相应的反映区域或反映点,这些反映区域组成了锁骨的全息穴群。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维模式,以及中医思维和文化的梳理,深度挖掘和探讨锁骨针法的理论基础、穴位分布规律以及锁骨针法应用于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和内容:本文从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和三才原理出发,结合中医对太极和三才原理的认识与应用,采用取类比象思维深入探讨锁骨针法的理论基础,通过中医经络学说解释锁骨针法的中医理论基础,为锁骨针法提供较全面的理论支撑,本文以《易经》[1]、《周易》[2]、《周易本义》[3]、《四库全书》[4]、《道德经》[5]、《太玄经》[6]、《太极图说》[7]、《黄帝内经素问》[8]、《灵枢经》[9],等为参考书籍挖掘太极和三才原理内容及联系。本论文主要内容可分成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部分:锁骨针法的理论研究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太极理论和三才理论,研究太极理论和太极图涵义,以及“天-人-地”三才独特思维模式,明确古人认识事物“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三,函三为一”的思维模式,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象数思维,来解析和探讨锁骨的特殊之处,采用取类比象思维将锁骨带入到太极图和三才原理中认识锁骨独特的太极属性和三才属性。依据中医经络学说来认识和探讨锁骨的三才、太极和全息属性。从寸口脉脉位与脏腑相对应的机制入手,探讨锁骨上相应区域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中医“天-人-地”三才和“上-中-下”三部思维模式为方法,探讨锁骨特定区域与肢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探讨锁骨上全息穴群的分布和脏腑、肢体间的对应规律。2.第二部分:以颈椎病为例,探究锁骨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收集门诊中使用常规体针配合中药(对照组)与锁骨针法结合中药(治疗组)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病例资料,采用国际标准的NPQ颈痛量表、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和颈部废用程度Vernon评分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搜集来的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探讨锁骨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锁骨相应部位(穴位)与脏腑肢体的相关规律。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满足方差齐性时,两组之间疗效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内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运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f)表示,两组之间的构成比比较用卡方检验。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太极和“天-人-地”三才概念均出自《易经》,二者同源异构,有相同的来源和属性,统一于化生太极的“道”或“元气”,阴阳将太极和三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于解释自然和万物的变化规律。太极分则两阴阳,阴阳合则一太极,为天地万物基本的演化规律,即阴阳运动不停,变化不止,不断交感生新,生生不息,唯变不变。三才理论所揭示的规律是自然万物所具有的最基本规律之一,对中医的影响颇深,促使中医形成独特的“天-人-地”三才医学思维模式,首次将心身和社会等因素考虑其中,视人体与心身、社会为统一整体,将自然、生命分为“天-人-地”三才和“上-中-下”三部,注重事物和生命在不同层面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天地相统一,形成“天人相应”观念。人是三才系统的核心,为自然万物之灵长,得天地精气而生而成,人是有曲度的高级生命,矢状面呈类“S”形态,锁骨与其形态相似,取类比象思维认为有其形而有其质,推测锁骨的性质和功能可能与太极线和“人”相似,它在人体中可能有重要的功能。2.观察太极图形态发现,位于中间的类“S”形阴阳线是太极图中最核心的部位,太极阴阳规律表现最突出,最具太极属性,为太极的本源。曲线分割的圆形太极图是在不停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逐渐成型的,它象征着事物和现象处于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为太极在建立的初始阶段便确立了阴阳两仪,而后两仪以升降和交感运动持续不停变化使太极图中心的太极线发生扭曲和旋转,表现出类“S”形曲线。运动可引发能量的形成和消耗,也是信息沟通、交换和表达的过程,在太极图中表现为类“S”形曲线。笔者推测这条类“S”曲线是整个太极图中力、运动、能量、信息的汇聚中心。通过取类比象思维推测具有相似结构的事物可能也具有太极线相似的功能和属性。3.成人锁骨呈类“S”形与脊柱形态相似,观察婴幼儿X线检查和锁骨骨折图片发现,锁骨类“S”形曲度和脊柱一样并非生来就有,因而笔者推测锁骨的类“S”形态形成可能与脊柱相似,为人长期行为活动生物力作用的结果,可能与抬头、抬胸、翻身、坐、立、行走有关,人体骨骼之间通过肌肉、肌腱、韧带等结缔组织连接,通过肌肉的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肌肉收缩时会对骨骼产生牵拉作用力,锁骨分布有颈、胸、背、上肢等部位的重要肌肉,如胸锁乳突肌、胸大肌、斜方肌、三角肌。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分别止于锁骨上缘的内侧端(胸骨端)和外侧端(肩峰端),而胸大肌与三角肌分别起自锁骨下缘的内侧端(胸骨端)和外侧端(肩峰端),当肌肉收缩为运动供能时,会对所起止的骨骼产生作用力,当胸锁乳突肌收缩时,对头部有向下的作用力,可以使头向下运动,如仰头和侧屈头部等,相反会对锁骨产生向上的作用力,依此可推断出斜方肌对锁骨有向上的作用力。胸大肌与三角肌均起于锁骨下缘的内1/3端和外1/3端,分别可使肱骨内收、旋内,或肩关节外展、后伸、旋外,故胸大肌对锁骨内1/3端有向下、向前的作用力,而三角肌对锁骨外1/3端有向下、向后的作用力。锁骨中1/3没有肌肉附着,笔者推测锁骨在两端肌肉牵拉的作用下,使得锁骨体扭转、弯曲,其内1/3向上、向前凸出,外1/3向下、向后凸出,呈现出类“S”形。锁骨在人体胸腔的上部,有阴经和阳经走行经过锁骨,阴阳经气在锁骨处汇合,二者对锁骨作用不同,产生的作用力可能使得锁骨发生弯曲、扭转。锁骨和脊柱与太极线的形态相似,推测二者是人体运动、生物力、能量(代谢)、信息汇聚中心。研究发现锁骨和脊柱能调节人体运动,维持人体动、静态平衡,是人体代谢和信息交换的重要部位,具有太极属性,是人体的太极部位,将其肩峰端朝上胸骨端朝下放置,类似人形,具有三才属性,刺激锁骨的相应位置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与运动平衡,及能量(代谢)和信息交换,进而调节人体功能,使得人体重新到达阴平阳秘状态,治疗疾病。4.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十二正经、经筋、经别和奇经八脉,共同组成了人体庞大的信息和能量交换网络,是针灸发挥调整人体功能的重要载体,为人体部位的全息性提供经络支持。在诸多经脉中有5条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2条阴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6条奇经(冲脉、任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4条经筋(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经筋),3条经别(大肠经、三焦经、肺经经别)与锁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经脉将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与锁骨关联起来。这些经脉中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锁骨联系最紧密,因其走行上分别经过锁骨的外(头)、中(体)、内(尾)而体现出三者与锁骨的密切关系,三者分别对应天、人、地三才,直接说明了锁骨的三才属性。《内经》指出:肺脏位于上焦,在五脏最高处,状如华盖与自然界的天之气(清气)相通,主司呼吸,为人一身之气的根本,是五脏六腑中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脏腑,与“天”相应。胃位于中焦,与脾统称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谷气化生之处,饮入于胃化为精气入脾,脾气布散精气至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将精气转输至全身各处。脾主司运化,胃主受纳和腐熟,胃既有受纳也有消化的生理功能,化生的谷气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以资人体,因而称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胃气强盛则人体强健,胃气虚弱则体弱多病、形体瘦削,又如人之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与人相应。肾位于下焦,在脏腑位置中靠下,为先天之本内藏人体之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为水火之宅内舍有元阴元阳,为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与“地”相似,为自然万物生长的根源,为生命提供必须的营养和物质基础。此三条经脉与锁骨直接相交于云门、气户、俞府三穴,将肺中天气、胃中谷气、肾中精气输注于锁骨,为锁骨针法核心三基穴奠定基础。5.锁骨有太极、三才和全息属性,其上分布着与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有对应关系的反映区或反映点,共同组成了锁骨的全息穴位群,按照“三才”规律分布,左侧锁骨由外向内分别分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侧锁骨分候肺(大肠)、脾(胃)、命门(肾、三焦),即锁骨针法三基穴;锁骨与肢体相关规律左右一致,上缘对应人体背侧部位,下缘对应人体腹侧部位,由外向内对应头至足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和机制与寸口脉的脉位所候脏腑一致,是“天-人-地”三才理论和思维应用于中医的体现。锁骨针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影响下,以“天-人-地”三才理论和方法为核心思维模式,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根本,以全息对应原则为指导形成的微针系统。6.统计整理和分析门诊搜集到的患者资料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如年龄、病程)和症状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可以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相近,或几乎相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程度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疗法都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症状。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锁骨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组)与常规体针结合中药疗法(对照组)疗效相似,证明锁骨穴位与脏腑肢体间可能存在三才相关规律。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生命体征正常。锁骨针法与常规体针比较,二者效果相近或几乎相同,但就操作而言,锁骨针所需暴露部位较少,对场所要求较少,方便临床应用,针刺取穴较少,针感较强,可有效节省成本,降低患者因针刺较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结论:1.“天-人-地”三才和太极概念同出《易经》,二者本质相似,同源异构,均用于解释和说明天地、万物基本的变化规律,蕴含全息观念。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立于天地之间,为万物之灵长,人体的锁骨和脊柱同自然万物都在太极作用下形成,无论是在人体所处的位置还是其在人体发挥的作用属性都蕴含太极含义。2.“天-人-地”三才规律是天地万物最基本的变化规律之一,人有三才属性,脊柱有三才属性,锁骨也有三才属性。锁骨是人体一块集太极、三才、全息属性于一身的特殊骨骼。3.太极图作为太极阴阳理论的直观表达方式,其中的类“S”形太极线是太极图的核心,太极规律集中体现于此,太极图中的力、运动、能量、信息汇聚在这条曲线上,是太极阴阳变化的本体,象征太极形成阴阳即分便运动不停,变化不止,象征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体现着太极含义,是人们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和依据。4.锁骨和脊柱类“S”形弯曲并非生来就有,可能与后天行为活动有关,如仰头、抬胸、坐、立、抓取、行走等过程中,肌肉收缩和舒张导致作用在骨骼上力改变的结果。此外,人体经脉和阴阳之气分别抵于锁骨,可能也参与了锁骨曲度的形成,为锁骨特殊之处埋下伏笔。5.锁骨与脊柱、太极线的形态相似,都呈类“S”形,曲度相近,是人体运动、生物力、能量(代谢)、信息汇聚之处,能够调节和维持人体运动和平衡,参与腧穴的形成,调控人体的代谢和信息交换,实现人体内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稳定状态。6.经络系统中,有5条阳经(大肠、小肠、三焦、胃、胆经),2条阴经(肺、肾经),6条奇经(冲脉、任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4条经筋(肺、胃、胆、膀胱经经筋),3条经别(大肠、三焦、肺经经别),共18条经脉与锁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直观明了地解释了锁骨的太极属性和全息属性,为锁骨针穴位分布提供经络基础。7.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锁骨关系最密切,相交于云门、气户、俞府三穴,将肺、胃、肾中精气输注于锁骨,成就锁骨的三才属性,组成锁骨针法三基穴(左侧:心穴、肝胆穴、命门穴;右侧:肺穴、脾胃穴、肾穴),按照“三才”规律分布。8.太极、三才原理与全息理论内容有相通之处,锁骨是一块全息骨(全息元)有三才属性,其上有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的反映区,呈三才规律一一对应,即左侧锁骨由外向内分别分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侧锁骨分候肺(大肠)、脾(胃)、命门(肾、三焦);锁骨与肢体相关规律左右一致,上缘对应人体背侧部位,下缘对应人体腹侧部位,由外向内对应头至足部,共同组成锁骨的全息穴群,这些穴位与脏腑对应关系和机制与寸口脉脉位分布相似,均以三才原理为基础。9.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发现锁骨针治疗疾病效果与常规体针相近,治疗中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锁骨针法操作得当是安全的,验证锁骨穴位与脏腑肢体呈三才规律相关。锁骨针法遵循中医经典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机地将古代文化瑰宝—太极、三才理论与现代全息理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微针系统,具有操作方便,应用广泛,临床疗效佳,对场地要求少,取穴少而精,降低患者痛苦,临床患者认可度较高等优点。

陈恒[7](2013)在《生殖免疫技术在动物繁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在生殖免疫的研究领域有了进一步突破,发现生殖免疫在动物繁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殖免疫技术不断地应用到动物繁殖中,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赵雪[8](2012)在《奶牛性别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胚胎性别鉴定技术和性别控制技术为哺乳动物胚胎工程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的优化和成熟,对胚胎工程技术在生产实践上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奶牛胚胎体外生产过程中多个环节进行优化进行性别控制。包括(1)利用不同免疫方式免疫动物,制备高效价H-Y抗体,筛选雌性胚胎;(2)优化胚胎体外生产(IVP)技术关键条件,包括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条件、性控精液的分离方法、性控精液的密度、胚胎的体外培养液挑选等环节;(3)研究了卵巢输送时保存温度对卵母细胞的回收、成熟、性控精液体外受精、胚胎发育及两种应激基因Hsp70.1和Bax在囊胚中的表达的影响;(4)研究胚胎性别控制技术联合胚胎冷冻技术对牛胚胎体外发育、胚胎质量及其牛犊出生率的影响等研究。得到如下结果与结论:(1)利用免疫动物制备H-Y抗原抗体,与早期胚胎共培养筛选雌性胚胎,结果表明4-8Cell胚胎采用H-Y抗原抑制的方法不能进行准确的性别鉴定,桑葚胚采用H-Y抗原抑制的方法雌性胚胎的PCR验证结果为81.5%,说明选择性阻滞胚胎发育为一种比较可靠雌性胚胎选择的方法。(2)EGF和IGF-Ⅰ联合应用能够促进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提高IVF胚胎的体外发育能力;Percoll梯度离心法与上浮法的精子IVF胚胎的发育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0.5×106个/ml的精子密度比较适合,可提高性控精液的利用率;mSOF和G1/G2更适合与性控精液IVF胚胎的培养,其中G1/G2是商品化培养液,效果稳定;利用最优化的条件,比较性控精液与普通精液IVF胚胎发育率,发现X精子、Y精子和未分离精子的卵裂率和囊胚率无显着差异, X精子IVF胚胎雌性率为89.9%(62/69),未分离精子雌雄比例为47.9:52.1。(3)卵巢运输温度对性控精液的体外受精率及受精后胚胎的发育有显着的影响。卵巢在35°C保存3-4h显着降低了A、B级卵母细胞的回收率,卵母细胞的成熟率、性控精液的受精率及囊胚的发育率,同时第七天囊胚内的细胞凋亡率及Hsp70.1和Bax的表达显着升高。来源于25°C保存卵巢的卵母细胞受精率显着高于其它两组。(4)性控精液获得的IVF胚胎冷冻后,其复活率和24h孵化率,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但非性控精液的IVF冷冻胚胎解冻后,48h的孵化率高于性控组。两组囊胚的细胞凋亡率没有显着性差异。两组囊胚内细胞团细胞与滋养层细胞数之间的比例分别为0.26±0.13和0.24±0.09,二者差异不显着。性控胚胎和非性控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率、出生率以及性控效率差异不显着。

杨柳[9](2009)在《热应激对鼠精液品质的影响及其与HSP70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热应激是指动物受到超过自身体温调节能力的高温刺激时,引起机体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动物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及生理机能趋于紊乱而引发的一系列的异常反应,并伴随着生产性能下降,严重时甚至出现热休克或死亡,对畜牧业危害较大。随着全球气候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及高度集约化动物生产的发展,目前热应激已成为动物生产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试验拟采用小鼠和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高温条件下热应激对精液品质影响的动物模型,并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精液品质变化规律与热应激蛋白70家族(HSP70)在蛋白与基因水平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探讨热应激对大动物精液品质的影响奠定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精液品质越低;在热应激处理时,精液品质随着热应激处理时间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有所回升的变化趋势,且精液品质回升起始于HSP70 mRNA转录量、HSP70表达量达到最高值后趋于稳定表达期。综合分析表明:高温条件下,首先诱导机体内HSP70 mRNA转录量增加,进而促进HSP70表达,最终起到缓解机体遭受到胁迫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起到保护作用。鉴于大型动物淋巴细胞易于采集,且淋巴细胞HSP70 mRNA受热应激影响反应迅速,随着应激时间增加呈规律性变化,可以考虑把淋巴细胞HSP70 mRNA作为评估热应激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杨海[10](2006)在《家猪精液X、Y精子分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控制哺乳动物性别以生产更多期望性别的后代,对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益、推动基础研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们往往通过调控性别决定基因、分离X、Y精子、鉴定胚胎性别与选择性移植、选择性妊娠、控制环境因子等途径来实现性别控制,其中X、Y精子分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而倍受重视。对于性精子的分离方法,国外国内已在牛、羊、兔等动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浮游法、电泳法、密度梯度离心法、Percoll法、免疫法、层析法。截至目前,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并没有得到证实。自流式细胞仪问世以来,政府和社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流式细胞仪分离X、Y精子的研究中,其分离准确率达到80-90%,是目前X、Y精子分离准确率最高的方法。但是,流式细胞仪存在价格昂贵,技术要求较高、分离效率低下,染色过程中可能对精子造成危害等缺陷,制约了它在生产中的应用。因此,充分利用X、Y精子的生理特性,探索便宜、实用、安全、有效的X、Y精子分离新方法成为科研和生产中的迫切要求。本研究应用酸诱导结合王氏管分离法对X、Y精子进行分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离精子的鉴定、液氮冷冻保存、体外受精及胚胎性别鉴定试验,为哺乳动物性别控制开辟一条新路。以家猪精液为实验对象,在酸诱导条件下结合王氏管分离法对X、Y精子进行分离、喹吖因染色法鉴定分离精子,显微镜下观察分离效果;将分离后的精液用液氮进行冷冻保存,探索分离后精液的保存方法及分离精子的抗冻性能;分离后的精子与成熟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检测分离后的精液的受精能力和受精卵发育能力;对分离精子受精后的胚胎进行性别鉴定,判断分离效果。通过以上实验,获得如下结果。1.酸诱导结合王氏管分离X、Y精子时,分离液pH值为5.5较适宜,X、Y精子分离效果较好,分离后精子活率提高了11.9%(95% VS 85%,P<0.01);分离后X精子的比例为72.6%,Y精子比例为27.4%,较自然状态下X、Y精子各占50%的比例差异极显着(P<0.01)。酸诱导下的王氏管分离法是X、Y精子分离的简单、有效方法。2.分离精液解冻后,精子活率、顶体完整率、质膜完整率、正常染色质率优于对照组(P<0.01),冷冻前优于冷冻后(P<0.01);分离能提高精子正常形态率(P<0.01),但冷冻前后正常形态率差异不显着(P>0.05);精子密度在分离及冷冻前后变化均不明显(P>0.05)。分离后的精液可用于冷冻保存,并且具有良好的抗冻性能。3.体外受精试验中,分离对精子穿卵率没有影响(P>0.05)。试验组单精入卵率、卵裂率、囊胚形成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0.3%、13.0%、8.9%(P<0.01)。表明精液经过分离后,对改善体外受精效果、促进胚胎发育产生了积极作用。4. PCR法(SRY为扩增基因)鉴定分离精子体外受精后的桑椹胚和囊胚,雌性胚

二、鉴别牲畜精子性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鉴别牲畜精子性别(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常见吸血蠓幼虫及成虫内部结构组织学研究(双翅目:蠓科)(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双翅目昆虫内部结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致谢
作者简介

(2)山羊睾丸生长向精子发生阶段过渡的分子遗传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文献综述
        1.2.1 山羊睾丸发育
        1.2.2 山羊驯化选择信号研究
        1.2.3 山羊睾丸发育的lincRNAs表达与调控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山羊睾丸生长向精子发生阶段过渡过程的基因表达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0~180 日龄山羊睾丸生长状况
        2.3.2 0~180 日龄山羊睾丸组织发育过程
        2.3.3 总RNA样品提取质量检测
        2.3.4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2.3.5 测序数据比对与组装
        2.3.6 山羊睾丸样品重复性评估与转录组表达聚类
        2.3.7 相邻日龄间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3.8 60~90 日龄和90~120 日龄的基因表达及其功能
        2.3.9 0~180 日龄山羊睾丸基因时间序列表达模式
        2.3.10 睾丸发育marker基因的表达趋势
        2.3.11 与相关研究的比较
        2.3.12 实时定量PCR验证
    2.4 讨论
        2.4.1 夷陵山羊的早熟特征
        2.4.2 出生后山羊睾丸发育的阶段性
        2.4.3 出生后山羊睾丸发育过程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过程
        2.4.4 参与睾丸发育阶段过渡的关键基因
        2.4.5 与相关研究的比较
    2.5 小结
3 山羊睾丸发育阶段过渡相关选择信号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本研究个体的地理分布
        3.3.2 基因组重测序样本的DNA提取情况
        3.3.3 测序数据质控、比对及SNP变异检出情况
        3.3.4 本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
        3.3.5 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
        3.3.6 山羊睾丸发育阶段过渡相关基因的受选择情况
T基本情况'>3.3.7 正选择位点SPAM1 c.716 A>T基本情况
        3.3.8 SPAM1 基因在山羊睾丸初情期发育过程的转录水平变化
T突变位点的物种间受选择情况'>3.3.9 SPAM1 c.716 A>T突变位点的物种间受选择情况
T突变对基因功能的影响'>3.3.10 SPAM1 c.716 A>T突变对基因功能的影响
T突变位点的功能验证'>3.3.11 SPAM1 c.716 A>T突变位点的功能验证
    3.4 讨论
        3.4.1 关于选择信号研究策略的讨论
        3.4.2 关于山羊驯化相关选择信号检测的讨论
T位点功能验证的讨论'>3.4.3 关于SPAM1 c.716 A>T位点功能验证的讨论
    3.5 小结
4 山羊睾丸发育阶段过渡过程lincRNAs的表达与调控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山羊睾丸lincRNAs的鉴定
        4.3.2 出生后山羊睾丸lincRNAs表达模式
        4.3.3 山羊睾丸lincRNAs发挥的功能
        4.3.4 LincRNA-mRNA调控关系的预测
        4.3.5 实时定量PCR验证
    4.4 讨论
        4.4.1 本研究鉴定的lincRNAs的特性
        4.4.2 LincRNAs的时期特异性表达模式
        4.4.3 LincRNAs在山羊睾丸发育中的作用
        4.4.4 LincRNAs靶基因预测
    4.5 小结
5 全文总结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特色
    5.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MSTN基因敲除和FecB基因突变滩羊扩繁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宁夏滩羊繁殖生产与基因编辑育种技术概述
        1.1 滩羊介绍
        1.1.1 滩羊品种
        1.1.2 滩羊产品
        1.1.3 滩羊的繁殖
        1.1.4 滩羊的饲养管理
        1.1.5 滩羊产业发展现状
        1.2 绵羊繁殖技术
        1.2.1 绵羊卵泡发育模式
        1.2.2 同期发情与诱导发情技术
        1.2.3 人工授精/定时输精技术
        1.2.4 两年三胎繁殖体系
        1.3 基因编辑技术与育种应用
        1.3.1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系统
        1.3.2 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STN基因)
        1.3.3 FecB基因
        1.3.4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
        1.4 试验目的与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MSTN基因敲除公羊与普通母羊扩繁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母羊发情分类与诱导发情
        2.2.2 母羊妊娠、产羔及羔羊成活情况
        2.2.3 羔羊基因检测
        2.2.4 羔羊后代生长发育监测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MSTN基因敲除和FecB基因突变滩羊扩繁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母羊同期发情
        3.2.2 母羊妊娠、产羔及羔羊成活
        3.2.3 羔羊基因检测
        3.2.4 后代生长发育监测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内源性精子消融的动物模型制备及精原干细胞移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精原干细胞的起源与精子发生
        1.2.2 精原干细胞的应用
        1.2.3 精原干细胞的移植
        1.2.4 受体的制备
        1.2.5 CRSPR/Cas9 技术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内源性精子发生消融的小鼠模型制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设备与耗材
        2.1.3 主要试剂与配置
        2.1.4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F_0代小鼠获得及基因型鉴定
        2.2.2 F_1代新生小鼠基因型鉴定
        2.2.3 Western blot鉴定ETV5 蛋白的缺失
        2.2.4 不同基因型小鼠体重的检测
        2.2.5 不同基因型小鼠睾丸重的检测
        2.2.6 睾丸组织形态学比较
        2.2.7 附睾中精子的检测
        2.2.8 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
        2.2.9 睾酮水平检测
        2.2.10 繁殖能力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小鼠精原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设备与耗材
        3.1.3 主要试剂与配置
        3.1.4 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用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制备饲养层细胞
        3.2.2 两种饲养层培养SSCs细胞体外增殖的比较
        3.2.3 精原干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3.2.4 添加不同生长因子对精原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3.2.5 精原干细胞体外增殖的碱性磷酸酶染色
        3.2.6 精原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免疫荧光染色
        3.2.7 精原干细胞的标志基因表达检测
        3.2.8 精原干细胞标志基因表达水平的实时定量检测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精原干细胞移植与精子来源的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设备与耗材
        4.1.3 主要试剂与配制
        4.1.4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SCs的移植
        4.2.2 移植后睾丸重量的检测
        4.2.3 睾丸的组织形态观察(H.E.染色)
        4.2.4 睾丸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4.2.5 附睾精子的检测
        4.2.6 精子来源的检测
        4.2.7 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
        4.2.8 繁殖能力评估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基因敲除猪受体模型的制备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动物
        5.1.2 实验设备与耗材
        5.1.3 主要试剂与配制
        5.1.4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pX330-gRNA质粒的构建
        5.2.2 质粒电转猪胎儿成纤维细胞
        5.2.3 电转后单克隆细胞团的收取
        5.2.4 单克隆细胞团敲除方式的鉴定
        5.2.5 ETV5 基因纯合敲除细胞系的获得
        5.2.6 SCNT制备ETV5 基因敲除克隆猪
        5.2.7 新生克隆猪的基因型鉴定
        5.2.8 新生克隆猪ETV5 蛋白Western blot鉴定
        5.2.9 睾丸发育的组织形态检测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全文总结与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与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英文对照缩略表
附录2 全文 RT-PCR(Q-PCR)引物序列
附录3 细胞系测序结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云南省大理州片形吸虫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研究内容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
2.1 DNA提取方案优化结果
2.2 PCR模板用量的优化结果
2.3 成虫遗传多态性分析
    2.3.1 PCR扩增结果
    2.3.2 基于ITS+序列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2.3.3 基于NAD I序列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2.3.4 基于COX I序列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2.3.5 pepck多重PCR分析
    2.3.6 综合多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2.4 虫卵(子一代)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3 讨论
3.1 ITS+、NAD I、COX I分子标记的优势和局限性
3.2 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的比较 4 结论
4.1 同时选用多个目的基因更有利于识别杂合型片形吸虫
4.2 大理地区的片形吸虫已高度杂合 研究亮点
5.1 样本量大
5.2 同时采用多个分子标记
5.3 结合虫卵(子一代)的遗传多态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锁骨针法理论研究与应用
    锁骨针法理论研究部分
    锁骨针法应用部分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锁骨针法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生殖免疫技术在动物繁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生殖免疫技术的含义
2激素免疫技术在动物繁殖中的应用

(8)奶牛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的分子机理及相关基因进展
    1.1 性别决定分子机理
        1.1.1 性别决定发育机理
        1.1.2 性别决定遗传学机理
    1.2 性别决定的相关基因
        1.2.1 与XY性别发育相关的基因
        1.2.2 与XX性别发育相关的基因
    1.3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性别控制与鉴定主要途经研究概述
    2.1 分离X和Y精子的方法
        2.1.1 电泳法
        2.1.2 免疫学分离法
        2.1.3 流式细胞分离法
    2.2 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的研究进展
        2.2.1 细胞遗传学方法
        2.2.2 免疫学方法
        2.2.3 X染色体相关酶法
        2.2.4 分子生物学方法
    2.3 其他方法
    2.4 应用与展望
第三章 利用H-Y抗体实现奶牛早期胚胎性别控制的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抗原的制备
        3.2.2 受体免疫
        3.2.3 H-Y抗体的检测
        3.2.4 牛跖胎的获得
        3.2.5 与H-Y抗体的共培养以鉴定胚胎性别
        3.2.6 PCR法鉴定奶牛早期胚胎性别
    3.3 结果
        3.3.1 直接凝集反应
        3.3.2 不同免疫方法产生抗体的情况
        3.3.3 与H-Y抗体共培养鉴定胚胎性别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性控精液体外生产奶牛胚胎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4.1.2 牛卵母细胞的采集与体外成熟
        4.1.3 精子获能与体外受精
        4.1.4 胚胎培养
        4.1.5 PCR技术鉴定IVF胚胎性别
        4.1.6 实验设计
        4.1.7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成熟液中添加EGF和IGF-Ⅰ对卵母细胞成熟和IVF胚胎发育的影响
        4.2.2 性控精子处理方法对IVF胚胎发育的影响
        4.2.3 性控精子密度对IVF胚胎发育的影响
        4.2.4 不同培养液对性控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4.2.5 性控精液与普通精液IVF胚胎发育率和性别鉴定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卵巢运输温度对性控精液体外受精及受精后胚胎发育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主要仪器设备
        5.1.2 主要试剂
        5.1.3 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分级
        5.1.4 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
        5.1.5 卵母细胞核相染色及判断
        5.1.6 精子获能与体外受精
        5.1.7 受精胚胎的判断及培养
        5.1.8 囊胚的凋亡染色
        5.1.9 实时定量PCR
        5.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
        5.2.1 卵巢运输温度对卵母细胞回收及成熟的影响
        5.2.2 卵巢运输温度对性控精液体外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5.2.3 卵巢运输温度对性控精液体外受精囊胚内细胞凋亡的影响
        5.2.4 卵巢运输温度对性控精液体外受精囊胚中Hsp70.1和Bax表达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牛性别控制联合胚胎冷冻技术对胚胎质量、胚胎发育及性控牛出生率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试剂、仪器及材料
        6.1.2 体外受精及其胚胎培养
        6.1.3 牛胚胎的冷冻与复苏
        6.1.4 囊胚的凋亡染色
        6.1.5 囊胚细胞总数染色及差异染色
        6.1.6 克隆囊胚的胚胎移植
        6.1.7 实验设计
        6.1.8 数据处理
    6.2 结果
        6.2.1 性别控制联合胚胎冷冻技术对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6.2.2 性别控制联合胚胎冷冻技术对胚胎质量的影响--细胞凋亡检查
        6.2.3 性别控制联合胚胎冷冻技术对胚胎质量的影响—囊胚细胞总数及ICM和TE细胞的比值(差异染色检查)
        6.2.4 性别控制联合胚胎冷冻技术对胚胎体内发育及出生率的影响
    6.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热应激对鼠精液品质的影响及其与HSP70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热应激及其影响
    第2章 模式生物与动物模型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热应激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精液品质检测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HSP70 mRNA转录水平检测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HSP70蛋白水平表达检测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CURRICULUM

(10)家猪精液X、Y精子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研究进展
    1.1 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机制及性别决定基因
        1.1.1 性别决定的发育学机制
        1.1.2 性别决定的遗传学机制
        1.1.3 性别决定的基因
        1.1.4 性别决定的分子模型
        1.1.5 性别决定的时空特征
    1.2 性别控制途径
        1.2.1 基因调控途径
        1.2.2 X、Y 精子分离途径
        1.2.3 胚胎性别鉴定途径
        1.2.4 妊娠选择途径
        1.2.5 环境控制途径
    1.3 性别控制的意义
第二章 哺乳动物X、Y 精子分离研究进展
    2.1 X 精子与Y 精子分离的生物学基础
        2.1.1 DNA 含量
        2.1.2 Y 精子的F 小体
        2.1.3 精子的重量和比重
        2.1.4 精子表面膜电荷
        2.1.5 精子的运动性
        2.1.6 精子的抗原性
        2.1.7 精子的耐酸性
        2.1.8 耐低渗环境能力
    2.2 X 精子与Y 精子的分离方法及研究现状
        2.2.1 电泳法
        2.2.2 沉降法
        2.2.3 离心法
        2.2.4 免疫法
        2.2.5 流式细胞仪分离法
    2.3 X、Y 精子的鉴定方法
    2.4 X、Y 精子分离后的应用效果
        2.4.1 精子分离的效果
        2.4.2 精子分离后的AI
        2.4.3 精子分离后的IVF
    2.5 X 精子与Y 精子分离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2.6 王氏管分离优选精子的原理与应用
        2.6.1 王氏管分离优选精子的基本原理
        2.6.2 王氏管精子分离系统的优点
        2.6.3 王氏管精子分离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
第三章 哺乳动物体外受精与胚胎性别鉴定研究进展
    3.1 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的研究进展
        3.1.1 体外受精技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3.1.2 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
        3.1.3 精子的预处理与获能
        3.1.4 精子与卵子的比例
        3.1.5 多精受精
        3.1.6 胚胎发育与阻滞
    3.2 哺乳动物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3.2.1 胚胎性别鉴定的理论基础
        3.2.2 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的方法
    3.3 体外受精与胚胎性别鉴定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3.3.1 体外受精的问题与前景
        3.3.2 胚胎性别鉴定的问题与前景
第四章 酸诱导结合王氏管分离猪X、Y 精子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pH 值对精子活率的影响
        4.2.2 酸诱导对分离前后精子活率的影响
        4.2.3 X、Y 精子染色后的结果
        4.2.4 酸诱导分离后精液中X、Y 精子的比例
    4.3 讨论
        4.3.1 王氏管法分离精子的效果
        4.3.2 不同pH 值对精子运动能力的影响
        4.3.3 稀释液中加入精氨酸的作用
    4.5 小结
第五章 分离精子的冷冻保存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细管冻精的制作
        5.1.4 精液解冻
        5.1.5 精液及精子指标的评定
        5.1.6 数据处理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王氏管精子分离系统的纯化和优选作用
        5.2.2 分离前后精液质量指标的变化
        5.2.3 分离前后精子质量指标的变化
    5.3 讨论
        5.3.1 王氏管对分离精子冷冻的影响
        5.3.2 冷冻对分离精液质量指标的影响
        5.3.3 冷冻对精子质量指标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分离精子的体外受精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卵母细胞的成熟培养与鉴定
        6.2.2 分离精子对猪体外受精效果的影响
        6.2.3 分离精子对猪受精卵发育的影响
    6.3 讨论
        6.3.1 精子分离对精子穿卵率的影响
        6.3.2 精子分离对单精入卵率的影响
        6.3.3 精子分离对卵裂率的影响
        6.3.4 精子分离对囊胚率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分离精子体外受精后的胚胎性别鉴定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主要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猪血样中基因组总DNA 的提取
        7.2.2 已知性别的猪血样的性别鉴定
        7.2.3 猪胚的性别鉴定结果
    7.3 讨论
        7.3.1 猪基因组总DNA 的提取
        7.3.2 PCR 法扩增SRY 基因鉴别猪胚胎性别的可行性
        7.3.3 不同时期胚胎发育的性别比例
        7.3.4 X、Y 分离精子受精后的胚胎性别比例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鉴别牲畜精子性别(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常见吸血蠓幼虫及成虫内部结构组织学研究(双翅目:蠓科)[D]. 甯媛.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山羊睾丸生长向精子发生阶段过渡的分子遗传机理[D]. 薄东东.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3]MSTN基因敲除和FecB基因突变滩羊扩繁试验[D]. 吴艳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内源性精子消融的动物模型制备及精原干细胞移植研究[D]. 张仙玉.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5]云南省大理州片形吸虫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态性分析[D]. 唐梦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1)
  • [6]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D]. 刘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生殖免疫技术在动物繁殖中的应用[J]. 陈恒. 黑龙江科学, 2013(09)
  • [8]奶牛性别控制技术研究[D]. 赵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3)
  • [9]热应激对鼠精液品质的影响及其与HSP70相关性分析[D]. 杨柳. 吉林大学, 2009(09)
  • [10]家猪精液X、Y精子分离研究[D]. 杨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标签:;  ;  ;  ;  

确定牲畜精子的性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