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QC/QA过程取样环节分析

环境监测QC/QA过程取样环节分析

一、浅析环境监测QC/QA过程的采样环节(论文文献综述)

韩胥静[1](2021)在《三相混合级联型多电平整流器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研究》文中认为

巫玉杞[2](2020)在《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建立与清单质量评估方法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是研究污染形成机制和空气质量管理的基础数据,其可靠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排放清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目前国内外尚未建立完善的排放清单质量评估体系,已有的清单评估方法研究都仅针对影响清单质量的某一种或几种因素进行分析,而无法全面评估排放清单质量。定量不确定性分析是清单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缺乏输入参数不确定性信息阻碍了定量分析的应用。为此,本研究在广泛文献调研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确定了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并结合专家判断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综合评价法的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为了验证该评估体系的可行性,本研究将其应用到广东省2017年区域排放清单的质量评估中,从数据质量、排放总量、排放源贡献、空间分布、定量不确定性分析和清单校验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评估结果找到影响排放清单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排放清单未来的改进提出建议。此外,在广泛收集排放因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源分类的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为清单不确定性的定量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构建的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自上而下分为4个层级,涵盖数据来源及质量、清单精细程度、清单结果合理性和报告规范性4项评估内容,16项一级评估指标和35项二级评估指标。数据质量重点评估数据来源可靠性及数据代表性;精细程度重点评价估算方法、源分类、时空分辨率细化程度及点源化率等;清单结果的合理性主要从总量、源结构、时空特征及不确定性分析结果综合衡量;报告规范性则是对清单编制工作、报告组分完整性及文档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2)通过收集的35453个基于实际测试或其他权威来源的排放因子,构建了包含478条排放因子不确定性信息的数据集。总体上颗粒物和VOCs排放因子不确定性较大。非道路移动源、扬尘源和工艺过程源的颗粒物排放因子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溶剂使用源和工艺过程源的VOCs排放因子不确定性均较高。因此未来应针对颗粒物和VOCs排放,尤其是不确定性较大的排放源开展更多实测研究,以降低其排放因子不确定性。(3)基于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对区域清单进行定量不确定性分析,其SO2、NOx、CO、PM10、PM2.5、BC、OC、VOCs 和 NH3 的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17%~20%、-25%~28%、-30%~39%、-45%~60%、-43%~62%、-53%~116%、-54%~160%、-34%~50%和-50%~86%。由于估算方法的优化及本地化参数的应用,清单不确定性与2012年的结果相比有所降低。利用敏感性分析法研究各排放源对污染物排放不确定性的影响,发现移动源、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扬尘源和生物质燃烧源等对排放清单整体不确定性影响较大。(4)利用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广东省2017年区域排放清单的评估得分为A=0.83,说明该排放清单整体质量良好,其编制工作过程较规范,数据来源较可靠,清单精细程度适中,其结果能够较为准确描述该区域污染物排放特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可优化。利用评估体系从上而下逐层分析发现主要是排放因子及相关参数的数据质量影响得分,因此建议未来应对企业污染物排放及控制效率进行本地调研,同时制定相应的采样标准和测试规范,并量化实测排放因子不确定性,以提高排放因子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本研究构建国内首个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不仅成功实现对广东省区域排放清单质量的综合评估,同时也为排放清单质量综合评估提供了参考和思路。此外,构建的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不仅为定量不确定性分析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也指导了未来重点排放源测试。

谢敏波[3](2020)在《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通过限制传统燃油汽车辆并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来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在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过渡的过程中,应用于汽车充电技术的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因其高效率、小功耗、大功率等特点逐渐延伸为电动汽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电池的能量利用率,并迎合逐年增长的车载DC/DC转换器市场,本课题以NXP公司的MPC5643L为控制芯片,以移相全桥软开关电路作为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的主拓扑结构,设计一种输出电压28V、输出电流100A、额定功率可达到2.8k W的开关电源。首先,详细介绍了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的工作过程。针对降压过程,分析了实现软开关的六个重要工作步骤,计算了软开关实现的条件,在理论层面最大程度降低控制器的整体功耗,提升转换器的工作可靠性;针对升压过程,详细阐述了升压时序,为实现双电源之间的能量双向传递进行了理论研究。然后,从迎合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研发可靠的硬件主电路、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通过对变压器进行参数计算与模型仿真,设计一款电气隔离的高性能核心器件,实现高压侧电路与低压侧电路、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隔离;在硬件隔离的基础上,计算并设计谐振网络,实现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软开关调制;对硬件电路各重要参数进行精确计算与在线调试,对整体拓扑结构进行小信号建模分析,实现车载DC/DC转换器的宽范围工作。最后,在电路硬件设计与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建模仿真,通过实验验证系统的可靠性,为实际台架实验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搭建DC/DC转换器实验平台,获取系统参数数据和测试波形,通过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宽范围输入、双向隔离、低压大电流输出的车载DC/DC转换器的可行性。

滕雨芊[4](2020)在《环境样品中123种PAHs的GC-MS/MS检测方法开发及应用》文中认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环境中来源分布广的持久性污染物,我国生态环境部已将该类污染物纳入全国环境监测体系。PAHs目前已在多地区甚至极地环境介质中检测到,浓度水平较低,且南北两极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环境样品干扰物多且PAHs种类多,一定程度上增大检测分析困难,因此开发检测适用于多种环境介质、同时分析多种PAHs的分析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松花江江水、底泥;污水厂进水、出水、污泥;海洋空气样品的采集,从具体的萃取方式、萃取时间、溶剂种类、溶剂量等条件优化预处理方式。以123种PAHs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32种常规多环芳烃(R-PAHs)、50种甲基多环芳烃(Me-PAHs)、30种硝基多环芳烃(NPAHs),11种羟基多环芳烃(OH-PAHs),使用Agilent 7890A-7000B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MS)重点开发PAHs的分析检测方法,调节并确定了质谱、气相条件,选定定性定量离子对、碰撞能、增益电压等参数。根据不同基团及分子结构等特征,将目标化合物分为三组进行分析,即R-PAHs、Me-PAHs、NPAHs和OH-PAHs,选用MRM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以上三种方法内各物质实现完全分离的比例分别达到94%、70%、95%。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在1-500ng/m L,每种目标化合物的决定系数R2大于0.99。分析方法的回收率范围在70%-112%之间,加标空白样品的回收率范围在79%-114%之间。江水中多环芳烃衍生物(SPAHs)的检出限为0.0037-1.17 ng/L,定量限为0.0125-3.92 ng/L;底泥和污水厂污泥中SPAHs检出限为0.0037-1.17 ng/g dw、定量限为0.0125-3.92 ng/g dw;污水厂进水中SPAHs检出限为0.1868-58.74 ng/L、定量限为0.6228-195.79 ng/L,污水厂出水中SPAHs检出限为0.0075-2.35 ng/L、定量限为0.0249-5.99 ng/L。123种PAHs的仪器检测方法应用于海洋空气样品的研究所得检出限为0.0003-2.94 pg/m3、定量限为0.0109-9.79 pg/m3。将SPAHs的分析方法应用于流域、污水厂五类样品的测定,发现检出的目标化合物数量总和高达53-57种,除了个别污水厂进水中NPAHs、OH-PAHs所占比例较高外,其他介质中主要组成为Me-PAHs。123种PAHs分析方法应用于海洋空气的测定,检测到46种PAHs,∑PAHs浓度平均值为217.91 ng/m3,空气中ΣMe-PAHs所占比例最高,ΣNPAHs、ΣOH-PAHs浓度比R-PAHs、Me-PAHs低2-3个数量级。

钱李欣[5](2020)在《基于EEMD样本熵和改进SVM的三电平逆变器故障诊断》文中研究说明逆变器是电力电子技术常用的功率变换器之一,在诸多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逆变器中任意一个元器件故障均会影响逆变器性能,甚至造成设备损坏,影响整个系统稳定。因此,有必要研究逆变器故障诊断问题。中性点钳位型(Neutral Point Clamped,NPC)三电平逆变器具有输出谐波含量少和电磁干扰小等优点,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逆变器拓扑结构。本文以NPC三电平逆变器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NPC三电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及故障原因,并将故障类型划分为三大类11小类。研究不同类型故障时电路信号特点,确定故障信号类型与采集位置。在Simulink中搭建NPC三电平逆变器仿真模型,模拟不同故障工作状态。采集11种故障下的上、中、下桥臂电压波形,验证所选取的故障信号能否区分所有故障。(2)根据NPC三电平逆变器故障信号特点,针对集合经验模态分解产生的无效本征模态分量和特征向量维数过高问题,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和样本熵,提出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样本熵的故障特征提取方法;针对支持向量机处理数据量大的信号速度缓慢的问题,采用自适应增量(Adaptive Delta,Ada Delta)方法优化算法计算效率。(3)搭建基于DSP和FPGA的NPC三电平逆变器故障诊断实验平台,分别设计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两部分,通过施加脉冲信号控制功率管开断,并采集故障波形和数据。利用上位机程序完成特征向量提取、故障诊断模型的训练及测试。对比其他故障诊断方案与本文方案在时间、精度上的表现,验证本文方案的优越性。

刘阳洋[6](2019)在《多层网络结构鲁棒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系统、信息系统、军事系统等典型复杂系统呈现出显着的层次性、差异性及动态性特征,传统的单层网络模型已无法充分描述以上复杂性,研究适用于层间耦合、结构差异、动态演化的多层网络模型尤为必要。网络鲁棒性是网络科学核心问题之一,多层网络鲁棒性更具挑战,已成为网络科学发展亟待解决的前沿课题。本文针对多层网络结构鲁棒性,重点开展多层网络的耦合作用机制、攻击级联失效以及结构状态恢复等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针对多层网络耦合作用机制刻画问题,提出了多层网络核渗流模型。模型将核渗流推广至多层网络,理论推导出多层网络核渗流过程中的度分布演化方程,揭示了多层网络结构在核渗流作用下的一阶相变现象,即核渗流在临界点以不连续的方式涌现。通过度分布演化方程分析可知,这种不连续涌现源自多层网络层间耦合关系以及叶节点的多样性。实验结果与模型理论预测结果一致,验证了模型理论的正确性。本模型阐释了多层网络在核渗流作用下的结构演化规律。第二,针对多层网络协同攻击效应建模问题,提出了多层网络组合攻击模型。模型针对不同层网络采取组合式攻击策略,建立了多层网络协同攻击与级联失效的数学分析框架,理论推导出多层网络崩溃临界点及相应网络巨连通片比例的计算方程。由方程可计算得知,目标攻击与局域攻击组合是最有效攻击方式,即所需移除节点比例最少的同时破坏效果最大。实验结果与模型理论预测结果一致,验证了模型理论的正确性。本模型阐释了多层网络协同攻击效应与攻击选择策略。第三,针对约束条件下多层网络攻击建模问题,提出了有限信息蓄意攻击模型。模型假设仅已知有限节点结构信息,理论推导出蓄意攻击条件下单层网络与多层网络崩溃的临界点及相应网络巨连通片比例的计算方程,刻画了已知节点信息与网络破坏效果的定量关系,我们发现了临界信息阈值的存在,当超过该阈值后,攻击者信息量的增加,对网络结构的破坏效果提升不大。在仿真与实证网络上的实验结果均验证了理论预测的临界信息阈值的存在。进一步,模型同时考虑有限信息与空间范围约束,得到了类似结论。本模型阐释了有限信息条件下网络攻击信息利用策略。第四,针对多层网络结构状态恢复建模问题,提出了动态网络失效恢复模型。模型考虑节点失效与恢复受到节点本身与邻居节点的共同影响,建立了描述网络节点状态的演化方程,设计了适于大规模网络节点失效与恢复的随机仿真方法。通过在随机规则网络与空间嵌入网络上的仿真实验,考虑节点本身与邻居节点两个失效速率因素影响,发现网络存在一个亚稳态区域和两个稳态区域,可通过调节网络节点状态初值与失效速率变化路径,实现从亚稳态进入指定稳态。本模型阐释了多层动态网络的失效恢复机制与控制策略。

汤红健[7](2019)在《燃煤烟气氧化态汞选择性吸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与我国履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的背景下,大气汞污染的减排政策将会日趋严格。作为最大的人为汞排放源,燃煤锅炉排放中烟气汞形态、浓度检测技术的研发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烟气中氧化态汞的选择性高效吸附特性和机理的探索成为汞形态浓度检测的基础性研究内容。因此,本文以燃煤烟气中Hg0与HgCl2的高效、精准分离为出发点,提出化学吸附分离和物理吸附分离两种技术路线,并结合固定床吸附实验研究、材料表征、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分子模拟预测等研究手段,系统地探究CaO/SiO2选择性吸附剂和金属骨架多空材料UiO-66对烟气中Hg0与HgCl2高效选择性吸附的机理。首先,基于前线分子轨道理论预测和前人研究研究基础,本文对比分析了Hg0和HgCl2的化学反应活性、分子尺寸和极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Hg0是非极性的单原子分子,其6s轨道上的惰性电子对效应决定了其稳定的化学性质;相比而言,HgCl2则是四极矩的直线型分子,具有更低的LUMO能级易于接受电子,为典型的Lewis酸性分子。确定了以下两种技术途径分离烟气中Hg0和HgCl2:(1)通过Lewis酸碱作用实现Hg0和HgCl2的化学吸附分离,(2)借助多孔材料的分子筛效应实现Hg0和HgCl2的物理吸附分离。然后,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探究了Hg0和HgCl2在不同碱性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行为。计算结果表明,CaO、MgO、KCl、NaCl等吸附剂表面对Hg0的吸附是惰性的,而强烈的Lewis酸碱作用促成了HgCl2在CaO、MgO、KCl、NaCl等碱性表面的化学成键。CaO具有相对较高HOMO能级和较弱的Mulliken电负性,其(001)晶面对HgCl2的吸附作用最强(-95.06 kJ/mol),而对Hg0吸附能仅为-14.51 kJ/mol。确定了CaO是实现HgCl2和Hg0化学吸附分离的理想材料。第三,基于固定床实验、吸附剂表征、理论分析计算等方法,探究了介孔载体对CaO活性组分的分散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介孔SiO2载体能够均匀分散CaO活性组分。CaO/SiO2载体吸附剂对HgCl2的吸附容量由有效微孔容积和碱性位点数量共同决定。CaO的担载量处于单层分散的临界值时,对HgCl2吸附容量最大。DFT理论预测表明,HgCl2与CaO/SiO2吸附剂存在四种强度的吸附作用(单配位<三配位<双配位<桥式配位吸附),三配位吸附是CaO/SiO2表面HgCl2最普遍的吸附方式。该预测结果在程序升温脱附实验研究结果中得到有效的验证。HgCl2的选择性吸附归因于CaO表面存在不同配位数的O吸附位,吸附位点的氧配位数越低,碱性作用越强(O5C<O4C<O3C),HgCl2选择性吸附越强烈。第四,进一步探究了烟气中强酸性的SO2组分对CaO/SiO2选择性吸附HgCl2的影响机制。固定床实验研究和吸附剂表征分析的结果表明,SO2会与HgCl2激烈竞争CaO表面的碱性位点,并导致吸附剂孔道堵塞和碱性位点失活,大幅弱化了CaO/SiO2对HgCl2的吸附性能。这一发现得到了DFT理论计算的进一步证实。Lewis强酸性的特征是SO2对HgCl2竞争干扰的本质原因。CaO(001)对SO2的吸附能(-176.27 kJ/mol)显着高于HgCl2(-95.06kJ/mol);当CaO(001)面上的碱性位点被SO2优先占据后,HgCl2的吸附能被降低至-18.56kJ/mol,体现出产物层对HgCl2的屏蔽作用。此外,SO2的竞争吸附还会破坏HgCl2的吸附稳定性,SO2与CaO作用过程的放热量为吸附态HgCl2向HgO的转变提供能量。研究发现,SO2对吸附态HgCl2的非均相还原作用,是吸附剂表面Hg0逸出现象的本质原因。第五,为了削弱SO2对CaO/SiO2选择性吸附HgCl2的干扰影响,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低价态Na/K离子掺杂改性对提高CaO吸附剂抗硫毒化的微观机制。DFT理论研究发现,低价态Na/K离子有效降低了CaO表面和体相中O空位缺陷的形成能,O空位缺陷表现出Lewis强碱性的特征。增加CaO表面缺陷位点浓度对HgCl2吸附能的增益较SO2更为显着,进而起到提高HgCl2吸附稳定性,削弱SO2竞争性的作用。O空位缺陷的存在同时降低了O2-离子在CaO表面和体相扩散能垒,有助于加快气固交界面处固态离子的迁移速率,缓和产物层CaSO3对气相HgCl2分子的屏蔽效应。最后,本文自主开发了用于准确描述Hg0和HgCl2分子间作用力的分子力场参数,并基于分子力场参数,探究了HgCl2和Hg0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中的物理吸附分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UiO-66的二级孔道平均孔径(8.5?)稍大于HgCl2的分子尺寸(8.16?),远大于Hg0的动力学直径(3.4?),是物理吸附分离气相HgCl2和Hg0的理想材料。120℃下HgCl2(6.71×10-2 mol/kg/Pa)在UiO-66中的亨利平衡常数远高于Hg0(7.72×10-5 mol/kg/Pa)和SO2(4.01×10-5 mol/kg/Pa)等其他气体分子,既保证了HgCl2和Hg0的高效分离,又能有效规避了SO2等气体对HgCl2的竞争吸附作用。范德华作用是UiO-66选择性吸附HgCl2分子的主导因素,而库伦作用则可以进一步促进了UiO-66对HgCl2的选择性。极性基团(-NH2和-OH)的引入显着强化了UiO-66骨架对HgCl2的静电吸引作用。本文自主开发的分子力场模型,填补了分子力场模拟Hg0和HgCl2吸附过程的空白,为预测Hg0和HgCl2在多孔材料中的吸附机理和特性提供了模型基础。同时,本文预测了Hg0和HgCl2在UiO-66中的亨利常数、等量吸附热、吸附等温线等重要热力学平衡参数,为汞的吸附、分离、脱除以及吸附材料的定向设计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李俊娇[8](2019)在《基于LabVIEW的电压扰动系统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质量问题是一个涉及发电、供电和用电各方利益的重要问题,提出电能质量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电能质量的控制和治理,而对电能质量进行控制和治理的前提是电能质量问题的准确模拟与有效监测。本文所涉及的电压扰动系统便是一种电能质量问题模拟与监测系统,可模拟电压的暂降、暂升、谐波等电能质量问题。为了丰富该系统的功能,提升系统操作的便捷性,迫切需要给该系统研制一款配套的软件系统,为此本文提出设计一款基于LabVIEW的电压扰动系统软件。本文提出的电压扰动系统软件是整个电压扰动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可实现对电压扰动系统在线运行控制、工作状态监测、扰动波形模拟、数据采集及电能质量参数离线分析等功能。利用具有良好人机交互与强大信号分析处理的LabVIEW开发平台,设计并实现了用户登录模块、测控模块与离线分析模块三大可独立运行的核心软件模块,同时设计电压扰动系统的操作流程与通信协议。登录模块程序设计采用动态调用VI的方法缩减程序导入时间减少内存占用,并将寄存器与队列相结合构成消息队列取代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的大量使用从而保证良好的人机对话。测控模块采用状态机模式作为总体程序的基本架构,实现任意切换操作界面。其中,数据传输功能采用C/S模式实现点对点TCP通信,降低程序复杂性的同时又确保了网络通信的可靠性。数据采集功能采用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实现多个任务并行执行,通过队列传输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避免出现数据丢失的现象。离线分析模块采用分段读取数据的方式,防止因文件过大一次性读取全部数据导致软件运行效率慢,计算机卡死等问题,利用LabVIEW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波形回放与电能质量分析功能,并保存分析结果并生成报表。另外,针对LabVIEW传统采集数据文件存储方法速度较慢、实时性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文件存储方法。该方法将传统单消费者模式改进为双消费者模式,将消费者中的文件存储与计算、显示等其它处理分开并同步执行,使文件存储程序无需等待其它处理程序完成便可连续执行数据存储操作,从而加快文件存储速度。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电压扰动系统软件可有效实现对电压扰动系统的在线运行控制、工作状态监测、扰动波形模拟、数据采集及电能质量参数离线分析等功能。

魏灵芝[9](2019)在《负载力矩对转阀转速的影响分析及转速的全域闭环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钻测量(MWD)技术用于钻井过程中井下信息的实时测量与上传。随钻测量系统通常采用钻井液连续压力波进行井下数据向地面的遥传,其关键部件旋转阀的转速控制关系到钻井液压力信号的产生与信号质量,是随钻测量领域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基于旋转阀结构和转子的受力分析,采用理论计算结合CFD仿真分析建立旋转阀负载力矩的多项式计算模型,为精确描述旋转阀负载力矩随转角的变化规律,负载力矩的计算模型以转阀的开阀过程和关阀过程分为两段,根据特定转角或时间进行计算模型的快速切换;根据电机转速平衡方程,建立旋转阀转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非线性补偿方法对转速开环控制系统进行线性化校正,实现转速方程的线性化,研究了转速时间常数、流量测量误差、旋转阀负载力矩计算模型偏差等干扰量及其复合干扰以及负载力矩计算模型的快速切换对转速控制的影响;在旋转阀转速开环控制系统线性化基础上,建立旋转阀转速的PID闭环控制系统,通过合理选择PID参数,提高旋转阀转速快速跟踪控制脉冲的能力及抗干扰能力。理论研究中采用转速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及转速的传递函数分析方法构建出转速及干扰量的复频域表达式,通过留数计算法进行拉普拉斯逆变换得到转速的时域响应,研究分析了旋转阀负载力矩计算模型快速切换对转速控制的影响并与Simulink仿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理论研究表明,旋转阀负载力矩计算模型的快速切换除自身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外,对其它干扰量还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使转速时间常数、流量测量误差及旋转阀负载力矩计算模型偏差等产生的干扰得到加强,对旋转阀转速控制的影响增大,这一理论分析结果通过仿真分析得以验证。此外,为实现旋转阀转速控制效果的实验模拟,论文在研究中采用磁粉制动器的制动力矩模拟旋转阀的负载力矩,利用磁粉制动器励磁电压的增量补偿方法提高制动力矩的动态反应速度,建立了旋转阀转速控制模拟实验装置,对钻井液压力PSK调制过程的转速控制效果进行了低转速下的实验测量与验证。论文的研究对于高转速旋转阀的研制与转速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高丹丹[10](2019)在《“一带一路”国家农药政策人才培训班口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农药管理技术日臻完善,农药登记评审队伍日益壮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农业管理方面,中国正开展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和交流经验与做法。与此同时,随着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贯彻实施,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药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特殊的生产资料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同时,也给农产品质量和生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各国都在努力制定农药管理法规,发展农药质量控制技术,国际社会在农药管理领域的交流需求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农药管理领域的口译服务尤为关键。农药管理口译同时具有科技口译和法律口译的特点,涉及大量农药和法律方面的术语以及背景知识,专业性强,难度较高。本文以作者在2018年“一带一路”国家农药政策人才培训班期间的口译实践为例,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运用术语和长难句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解决了作者在本次农药管理口译实践中遇到的术语和长难句问题;以释意理论为指导,解决了本次口译实践中文化负载词口译的问题,并简要探讨了作者本人在口译实践中关于译员角色定位的困惑。此外,作者还在本次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农药管理口译方面的术语库,希望对未来在农药管理领域的口译实践有所助益。

二、浅析环境监测QC/QA过程的采样环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环境监测QC/QA过程的采样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2)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建立与清单质量评估方法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进展
        1.2.2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评估研究现状
        1.2.3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4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校验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方法体系建立
    2.1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选取
        2.1.1 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与原则
        2.1.2 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2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方法建立
        2.2.1 基于综合评价法的排放清单质量评估体系构建
        2.2.2 排放清单质量综合评估模型
        2.2.4 排放清单质量等级评估与结果分析
    2.3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合理性评估方法
        2.3.1 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2.3.2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合理性其他评估方法
    2.4 排放因子不确定性分析与数据集构建
        2.4.1 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的构建原则
        2.4.2 排放因子数据来源
        2.4.3 排放因子数据预处理与分析
        2.4.4 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源分类的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构建
    3.1 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总体情况
    3.2 固定燃烧源
        3.2.1 电厂
        3.2.2 工业燃烧源
        3.2.3 民用源
    3.3 道路移动源
    3.4 非道路移动源
    3.5 工艺过程源
    3.6 溶剂使用源
    3.7 扬尘源
    3.8 生物质燃烧源
    3.9 农业源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排放清单不确定性量化与校验研究
    4.1 区域人为源污染物排放清单概况
        4.1.1 区域排放清单排放源分类分析
        4.1.2 区域排放清单结果及排放源贡献结构分析
        4.1.3 区域排放清单的空间分布特征
        4.1.4 区域排放清单点源化率分析
    4.2 区域排放清单定量不确定性分析
    4.3 排放清单关键不确定性源识别及分析
        4.3.1 道路移动源
        4.3.2 非道路移动源
        4.3.3 工艺过程源
        4.3.4 溶剂使用源
        4.3.5 扬尘源
        4.3.6 生物质燃烧源
    4.4 区域排放清单校验
        4.4.1 排放清单横向比较
        4.4.2 排放清单趋势分析
        4.4.3 空气质量监测浓度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质量评估体系应用研究
    5.1 区域排放清单质量评估
        5.1.1 区域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的选择
        5.1.2 区域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的赋值
        5.1.3 区域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权重
        5.1.4 区域排放清单质量评估结果量化
    5.2 区域排放清单评估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及质量的评估指标及标准
    附录2 清单精细程度的评估指标及标准
    附录3 清单结果合理性的评估指标及标准
    附录4 报告规范性的评估指标及标准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的发展现状
        1.2.1 车载DC/DC转换器的发展现状
        1.2.2 双向DC/DC转换器的拓扑结构分析
        1.2.3 开关电源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控制器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
    2.1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结构设计
    2.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拓扑结构及工作过程
        2.2.1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拓扑结构
        2.2.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工作过程
        2.2.3 软开关控制中占空比丢失现象
    2.3 信号采样技术
        2.3.1 温度采样电路
        2.3.2 电压采样电路
        2.3.3 电流采样电路
    2.4 功率半导体器件驱动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集成元件与主电路硬件设计
    3.1 高频变压器设计
        3.1.1 高频变压器磁芯设计
        3.1.2 高频变压器绕组设计
        3.1.3 高频变压器损耗计算
        3.1.4 谐振网络设计
    3.2 高压侧电路设计
        3.2.1 逆变桥设计
        3.2.2 辅助电路与驱动电路设计
    3.3 低压侧电路设计
    3.4 保护电路设计
    3.5 磁性元件的集成技术与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闭环环路设计
    4.1 控制环路设计
        4.1.1 频率特性法
        4.1.2 Buck电路小信号模型
        4.1.3 车载双有源DC/DC转换器功率传输特性
    4.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小信号建模
    4.3 反馈网络
        4.3.1 反馈补偿网络原理
        4.3.2 反馈补偿网络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路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5.1 实验概述
    5.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仿真
    5.3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实验
        5.3.1 降压实验
        5.3.2 升压实验
    5.4 效率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环境样品中123种PAHs的GC-MS/MS检测方法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2 多环芳烃概述
        1.2.1 PAHs物理化学性质
        1.2.2 PAHs的危害及来源
        1.2.3 多环芳烃衍生物的种类及结构
        1.2.4 PAHs的转化及降解
    1.3 环境中PAHs分析方法
        1.3.1 PAHs的监测及预处理方法
        1.3.2 PAHs仪器分析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4 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污染特征
        1.4.1 环境中PAHs的分布
        1.4.2 环境中多环芳烃衍生物的分布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设备与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1.3 其它特殊试剂与材料
    2.2 样品采集
        2.2.1 采样点位置
        2.2.2 样品采集流程和保存
    2.3 样品预处理方法
        2.3.1 江水样品
        2.3.2 底泥样品
        2.3.3 污水样品
        2.3.4 污泥样品
        2.3.5 海洋空气气相样品
        2.3.6 海洋空气颗粒相样品
    2.4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QA/QC)
    2.5 计算方法
        2.5.1 检出限定量限
        2.5.2 回收率
第3章 123种多环芳烃的仪器分析方法开发
    3.1 引言
    3.2 32种R-PAHs的仪器分析方法的开发
        3.2.1 质谱条件的优化
        3.2.2 气相条件的优化
        3.2.3 32种R-PAHs分离效果及优化参数
        3.2.4 标准曲线及检出限
        3.2.5 精密度及回收率
    3.3 50种Me-PAHs的仪器检测分析方法的开发
        3.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3.3.2 气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3.3.3 50种Me-PAHs分离效果及优化参数
        3.3.4 标准曲线及检出限
        3.3.5 精密度以及回收率
    3.4 30种NPAHs、11种OH-PAHs的仪器检测分析方法的开发
        3.4.1 质谱条件的优化
        3.4.2 气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3.4.3 30种NPAHs、11种OH-PAHs分离效果及优化参数
        3.4.4 标准曲线及检出限
        3.4.5 精密度以及回收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环芳烃分析方法在环境介质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SPAHs仪器分析方法在松花江流域样品的应用
        4.2.1 松花江江水中SPAHs检出情况
        4.2.2 松花江江水中SPAHs的组成分布
        4.2.3 松花江底泥中SPAHs检出情况
        4.2.4 松花江底泥中SPAHs的组成分布
    4.3 SPAHs仪器分析方法在污水厂样品的应用
        4.3.1 污水厂进水中SPAHs检出情况
        4.3.2 污水厂出水中SPAHs检出情况
        4.3.3 在不同污水厂进水出水中SPAHs的组成分布
        4.3.4 污水厂污泥中SPAHs检出情况
        4.3.5 不同污水厂污泥中SPAHs的组成分布
    4.4 PAHs仪器分析方法在海洋空气样品的应用
        4.4.1 海洋空气中R-PAHs检出情况
        4.4.2 海洋空气中SPAHs检出情况
        4.4.3 海洋空气中PAHs的组成分布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基于EEMD样本熵和改进SVM的三电平逆变器故障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逆变器故障诊断思路
    1.3 逆变器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3.1 解析模型法
        1.3.2 信号处理法
        1.3.3 知识融合法
    1.4 本文所做工作
第二章 三电平逆变器故障分析与仿真
    2.1 多电平逆变器简介
    2.2 NPC三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拓扑结构
        2.2.2 工作原理
    2.3 NPC三电平逆变器故障分析
    2.4 NPC三电平逆变器故障仿真
        2.4.1 仿真软件简介
        2.4.2 仿真前期准备
        2.4.3 模型搭建
        2.4.4 故障模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EEMD样本熵和改进SVM的三电平逆变器故障诊断
    3.1 基于EEMD样本熵的故障特征提取
        3.1.1 经验模态分解法
        3.1.2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
        3.1.3 相关系数
        3.1.4 样本熵
        3.1.5 构造故障特征向量
    3.2 基于改进SVM的故障诊断
        3.2.1 支持向量机
        3.2.2 随机梯度下降法
        3.2.3 Ada Delta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EMD样本熵和改进SVM的三电平逆变器故障诊断实验设计
    4.1 系统整体结构
    4.2 硬件电路设计
        4.2.1 控制芯片选型
        4.2.2 逆变器电路设计
        4.2.3 驱动电路设计
    4.3 软件设计
        4.3.1 DSP主程序设计
        4.3.2 FPGA程序设计
        4.3.3 PC端程序设计
    4.4 实验分析
        4.4.1 样本数据采集
        4.4.2 故障特征向量构造
        4.4.3 诊断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4.4 与其他方法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多层网络结构鲁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使用说明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结构模型
        1.2.2 网络渗流过程
        1.2.3 多层网络结构鲁棒性
    1.3 论文的结构与安排
        1.3.1 内容安排
        1.3.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多层网络核渗流模型
    2.1 预备知识
        2.1.1 概率生成函数方法
        2.1.2 经典点渗流理论
        2.1.3 核渗流理论
    2.2 多层网络的数学表示
    2.3 多层网络的核渗流
        2.3.1 多层网络剪枝算法
        2.3.2 速率方程
    2.4 数值结果分析
        2.4.1 单层网络
        2.4.2 耦合网络
        2.4.3 耦合网络n-leaf
        2.4.4 实证网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层网络节点攻击模型
    3.1 预备知识
        3.1.1 基本攻击类型
        3.1.2 多层网络的级联失效
    3.2 组合攻击模型
        3.2.1 单模式攻击
        3.2.2 混合模式攻击
        3.2.3 ER-ER部分相依多层网络
        3.2.4 SF-SF部分相依多层网络
        3.2.5 小结
    3.3 有限信息蓄意攻击模型
        3.3.1 模型与仿真算法
        3.3.2 有限信息蓄意攻击模型的解析求解
        3.3.3 随机网络
        3.3.4 实证网络
        3.3.5 多层网络
        3.3.6 小结
    3.4 局域有限信息蓄意攻击模型
        3.4.1 模型描述
        3.4.2 局域有限信息蓄意攻击在n=2 时的解析求解
2 时的解析求解'>3.4.3 局域有限信息蓄意攻击在n>2 时的解析求解
        3.4.4 随机网络
        3.4.5 实证网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层网络失效恢复模型
    4.1 自发和环境相关的失效恢复模型
    4.2 系统状态演化微分方程
    4.3 网络结构
        4.3.1 随机规则网络
        4.3.2 空间格子网络
    4.4 仿真方法
        4.4.1 同步异步更新
        4.4.2 Gillespie算法
        4.4.3 算法流程
    4.5 结果
        4.5.1 时间演化图
        4.5.2 参数空间相图
        4.5.3 迟滞现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燃煤烟气氧化态汞选择性吸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汞污染现状
        1.1.2 汞减排的国际共识
        1.1.3 燃煤烟气中汞的赋存形态
        1.1.4 汞形态的特性
    1.2 汞形态取样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2.1 烟气汞形态离线取样测试方法
        1.2.2 烟气汞形态在线监测方法
        1.2.3 烟气汞分析方法
    1.3 气体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 气体分离方法
        1.3.2 气相中Hg~(2+)/Hg0分离方法
        1.3.3 量子/分子力学方法预测气固表面的吸附作用
    1.4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与理论方法
    2.1 引言
    2.2 固体吸附剂的制备
        2.2.1 化学试剂
        2.2.2 CaO/SiO_2 样品的制备方法
    2.3 实验装置及方法
        2.3.1 固定床吸附试验台
        2.3.2 程序升温脱附试验台
        2.3.3 吸附剂性能评价
    2.4 吸附剂的表征
        2.4.1 吸附剂比表面积与空隙结构测定
        2.4.2 吸附剂表面碱性位点测定
        2.4.3 吸附剂晶体结构与物相分析
        2.4.4 吸附剂表面形貌特征
        2.4.5 吸附剂元素组成与价态分析
    2.5 分子力学理论
        2.5.1 分子力场
        2.5.2 热力学系综理论
        2.5.3 蒙特卡洛方法
    2.6 量子力学相关理论
        2.6.1 薛定谔方程的解
        2.6.2 密度泛函理论(DFT)
        2.6.3 过渡态理论(TST)
        2.6.4 耦合簇方法(CC)
        2.6.5 分子轨道理论(MOT)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HgCl_2和Hg0 化学吸附分离材料的筛选
    3.1 引言
    3.2 碱金属/碱土金属基材料对Hg0和HgCl_2吸附性能的DFT预测
        3.2.1 吸附模型和计算参数
        3.2.2 固体吸附剂对Hg0的吸附预测
        3.2.3 固体吸附剂对HgCl_2的吸附预测
        3.2.4 汞和固体吸附剂的前线分子轨道分析
    3.3 固体吸附剂对HgCl_2选择性吸附性能的实验验证
        3.3.1 固体吸附剂对Hg0吸附实验
        3.3.2 固体吸附剂对HgCl_2吸附实验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CaO/SiO_2的载体分散效应和碱性位点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介孔SiO_2载体对Ca O的分散效应
        4.2.1 CaO在载体表面的分布形态
        4.2.2 HgCl_2吸附性能
        4.2.3 载体对CaO分散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
    4.3 碱性位点种类对HgCl_2吸附的影响
        4.3.1 吸附剂表面碱性位点分布
        4.3.2 HgCl_2与不同碱性位点的作用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SO_2对HgCl_2化学吸附的影响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SO_2与HgCl_2竞争吸附的机理
        5.2.1 SO_2对CaO/SiO_2吸附剂的HgCl_2吸附性能影响
        5.2.2 SO_2对CaO/SiO_2吸附剂微观形态的影响
        5.2.3 SO_2与HgCl_2在CaO(001)表面竞争吸附的DFT研究
    5.3 SO_2与HgCl_2表面反应的机理
        5.3.1 CaO/SiO_2 吸附剂表面汞和硫元素形态的实验研究
        5.3.2 SO_2与HgO非均相反应的过渡态搜索
    5.4 吸附剂掺杂改性的抗硫毒化机理
        5.4.1 低价态离子的掺杂作用
        5.4.2 空位缺陷的强化吸附作用
        5.4.3 固态离子的扩散效应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UiO-66 物理吸附分离Hg0和HgCl_2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Hg0与UiO-66的分子力场探究
        6.2.1 HgCl_2-HgCl_2 力场模型
        6.2.2 Hg0-Hg0力场模型
        6.2.3 Hg0与其他气体分子的力场模型
        6.2.4 HgCl_2与UiO-66 作用的力场模型
        6.2.5 Hg0与UiO-66作用的力场模型
    6.3 UiO-66对HgCl_2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6.3.1 单一气体组分在UiO-66中的吸附平衡
        6.3.2 烟气组分对HgCl_2选择性吸附的影响
        6.3.3 官能团种类对HgCl_2选择性吸附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1.1 Hg0和HgCl_2理化特性的差异性研究——化学吸附分离和物理吸附分离
        7.1.2 CaO/SiO_2 吸附剂对HgCl_2选择性吸附的机理
        7.1.3 SO_2对CaO/SiO_2吸附剂选择性吸附氧化态汞的干扰机制
        7.1.4 低价态离子掺杂改性对CaO/SiO_2吸附剂的抗硫提效机制
        7.1.5 UiO-66对Hg0和HgCl_2的物理吸附分离特性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展望与建议
致谢
附录 A 分子轨道成分分析和对称性判定方法
附录 B MCM-41、UiO-66 等多孔结构的相应参数
附录 C 耦合簇方法计算过程中的基组重叠误差修正
作者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8)基于LabVIEW的电压扰动系统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电能质量及其评价参数
    2.1 电能质量定义
    2.2 电能质量评价参数
    2.3 本章小结
3 电压扰动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3.1 电压扰动系统概述
    3.2 电压扰动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3.2.1 电压扰动系统软件功能定义
        3.2.2 电压扰动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3.2.3 电压扰动系统测试方案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电压扰动系统的操作流程与通信协议设计
    4.1 系统初始阶段操作流程与通信协议设计
    4.2 系统非数据采集模式操作流程与通信协议设计
        4.2.1 波形发生预览操作流程
        4.2.2 波形数据下载操作流程与通信协议
        4.2.3 系统复位操作流程
    4.3 系统数据采集模式操作流程与通信协议
        4.3.1 波形发生启动操作流程与通信协议
        4.3.2 波形发生停止操作流程与通信协议
    4.4 本章小结
5 电压扰动系统软件设计
    5.1 登录模块设计
        5.1.1 用户登录程序设计
        5.1.2 用户信息加密程序设计
        5.1.3 用户管理程序设计
        5.1.4 密码修改、保存程序设计
    5.2 测控模块设计
        5.2.1 数据参数的导入与保存程序设计
        5.2.2 波形预览程序设计
        5.2.3 谐波添加程序设计
        5.2.4 波形数据下载程序设计
        5.2.5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5.3 离线分析模块设计
        5.3.1 数据读取及波形显示设计
        5.3.2 电能质量数据分析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电压扰动系统软件测试
    6.1 测试目的与内容
    6.2 登录模块测试
        6.2.1 用户登录功能测试
        6.2.2 用户切换功能测试
        6.2.3 用户增加功能测试
        6.2.4 用户删除功能测试
        6.2.5 用户密码修改功能测试
    6.3 测控模块测试
        6.3.1 波形预览功能测试
        6.3.2 无线Wi-Fi通信功能测试
        6.3.3 谐波添加功能测试
        6.3.4 数据采集功能测试
    6.4 离线分析模块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负载力矩对转阀转速的影响分析及转速的全域闭环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随钻测量
    1.3 钻井液连续压力波随钻测量系统
    1.4 钻井液连续压力波信号发生器
    1.5 旋转阀式钻井液连续压力波信号发生器
        1.5.1 旋转阀的结构类型
        1.5.2 转子的受力分析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旋转阀负载力矩的数学建模及非线性影响校正
    2.1 旋转阀负载力矩的数学建模
        2.1.1 钻井液作用于转子叶片的轴向力产生的摩擦力矩
        2.1.2 旋转阀转子轴动密封产生的摩擦力矩
        2.1.3 流体驱动转矩
        2.1.4 旋转阀负载力矩的计算模型
    2.2 旋转阀负载力矩对转速的影响分析
    2.3 转速开环控制系统的线性化校正研究
    2.4 干扰量分析
        2.4.1 干扰源
        2.4.2 复合干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转阀转速PID闭环控制
    3.1 旋转阀转速的PID闭环控制模型
    3.2 干扰项的对旋转阀转速的影响分析
        3.2.1 转速时间常数产生的干扰对旋转阀转速的影响分析
        3.2.2 负载力矩计算模型快速切换自身产生的干扰对旋转阀转速的影响分析
        3.2.3 流量测量误差引起的干扰对旋转阀转速的影响分析
        3.2.4 负载力矩计算模型偏差对旋转阀转速的影响分析
    3.3 复合干扰项的对旋转阀转速影响的时域分析
        3.3.1 转速时间常数与流量测量误差引起的复合干扰
        3.3.2 转速时间常数与负载力矩计算模型偏差引起的复合干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速PID闭环控制效果的数值计算与仿真分析
    4.1 转速时间常数影响下的转速阶跃响应分析
    4.2 转速时间常数与流量测量误差的复合干扰对转速的影响分析
    4.3 转速时间常数与计算模型偏差的复合干扰对转速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速控制模拟实验
    5.1 转速控制模拟实验装置
        5.1.1 旋转阀负载力矩模拟器件及存在的问题
        5.1.2 磁粉制动器的励磁电压与其产生的稳态制动力矩关系
        5.1.3 磁粉制动器制动力矩的时间常数
        5.1.4 利用励磁电压的增量补偿提高制动力矩的动态反应速度
        5.1.5 制动力矩动态反应速度的改善及效果分析
    5.2 实验分析
        5.2.1 钻井液压力PSK调制过程的转速控制模拟实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一带一路”国家农药政策人才培训班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2 Theory Framework
    2.1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2.2 Role of Interpreters
    2.3 Challenging Terms and Long Complex Sentences
Chapter3 The Interpreting Practice
    3.1 Task Description
    3.2 Pre-task Preparation
        3.2.1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rganizers
        3.2.2 Background Knowledge Study and Terminology Bank Building
        3.2.3 Emergent Situation Prediction
        3.2.4 Tools and Other Pre-Conference Preparation
    3.3 The Interpreting Process
    3.4 Feedbacks and Reflection
Chapter4 Case Study
    4.1 Challenging Terms
        4.1.1 Acronyms
        4.1.2 Challenging Technical Terms
        4.1.3 Short Informative Phrases
        4.1.4 Te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4.2 Long Complex Sentences
        4.2.1 Splitting
        4.2.2 Integrating
        4.2.3 Adding Subjects
        4.2.4 Focus-Fronting
    4.3 Non-Linguistic Challenges
        4.3.1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
        4.3.2 Interruptions to the Speech
        4.3.3 Painter or Photographer?
Chapter5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1 Information about ICAMA
Appendix2 Terminology Bank on Pesticide Management
Appendix3 Transcripts

四、浅析环境监测QC/QA过程的采样环节(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相混合级联型多电平整流器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研究[D]. 韩胥静. 燕山大学, 2021
  • [2]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建立与清单质量评估方法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D]. 巫玉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研究[D]. 谢敏波.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4]环境样品中123种PAHs的GC-MS/MS检测方法开发及应用[D]. 滕雨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5]基于EEMD样本熵和改进SVM的三电平逆变器故障诊断[D]. 钱李欣.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多层网络结构鲁棒性研究[D]. 刘阳洋.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7]燃煤烟气氧化态汞选择性吸附机理研究[D]. 汤红健. 东南大学, 2019
  • [8]基于LabVIEW的电压扰动系统软件设计[D]. 李俊娇.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9]负载力矩对转阀转速的影响分析及转速的全域闭环控制研究[D]. 魏灵芝.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一带一路”国家农药政策人才培训班口译实践报告[D]. 高丹丹. 中国政法大学, 2019(02)

标签:;  ;  ;  ;  

环境监测QC/QA过程取样环节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