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法测定尿素​​中总氮含量的若干问题

甲醛法测定尿素​​中总氮含量的若干问题

一、甲醛法测定尿素总氮含量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彭晓宗[1](2021)在《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与减施潜力研究》文中提出氮素对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强度高,氮肥利用率较低,这会增加氮损失从而产生环境隐患。东北单季稻区是我国优质稻米产区,虽然土壤肥力较高,区域施氮量较低,但由于寒地冷凉条件下土壤前期供肥能力差,肥料养分释放缓慢,同样存在肥料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利用恰当途径合理的进行氮肥减施,对于提高东北单季稻区水稻生产效率,降低环境风险,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和区域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农户调查、培养试验和大田试验,明确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研究区域间氮肥减施潜力和减施途径,形成东北单季稻区氮肥减施增效和精准施用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通过种植户施肥生产情况调研显示,由南至北,东北单季稻区基肥氮投入比例逐渐降低,基肥施用时间逐渐提前。整体来看,东北单季稻区施氮强度由南至北呈现下降趋势。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稻区平均施氮量分别为243.7 kg·hm-2、162.8 kg·hm-2和142.8 kg·hm-2,平均经济产量分别为9485.7 kg·hm-2、8185.7 kg·hm-2和7629.4 kg·hm-2,平均作物需氮量分别为193.3 kg·hm-2、156.4 kg·hm-2和133.2 kg·hm-2,理论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83.6~203.0kg·hm-2、148.6~164.2 kg·hm-2和126.5~139.9 kg·hm-2。辽宁稻区理论减氮潜力较高,吉林稻区理论施氮量与当前区域平均施氮量非常接近,黑龙江稻区还有部分理论减氮空间。(2)东北单季稻区土壤本底供氮能力。采集东北单季稻区12个典型水稻种植区的耕层土壤,通过土壤有机氮矿化培养和土壤微生物学分析,明确土壤本底对区域间施氮差异的贡献。结果显示:经过56 d的氮素矿化培养,东北单季稻区各点位土壤矿化速率均呈现由快到缓的趋势,试验终点时各点位土壤矿化氮总量在10.1~14.2 mg·kg-1之间,远低于初始矿化氮量。冗余分析显示,土壤碱解氮、C/N与氮矿化能力相关性显着。AOA是东北单季稻区土壤氨氧化过程的主导菌群,AOA与AOB之间存在抑制关系;nir K是东北单季稻区NO2-还原为NO的主导基因。各稻区间土壤矿化量和矿化潜势没有明显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没有明显空间异质性。(3)东北南部稻区氮肥减施潜力。对辽宁稻区内典型生产区——辽河三角洲稻区的调研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结合大田试验,研究缓释肥减量替代化肥对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流失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辽河三角洲稻区当前施氮量均值为294.5 kg·hm-2,理论适宜施氮量为182~202 kg·hm-2,有30.5%~38.3%的理论减氮空间。各缓释肥减氮处理相较区域平均施氮量减氮28.7%~38.9%,能够维持水稻产量和作物吸氮量,保证了作物氮素供应,提高了5.7%~18.7%的氮肥回收率(NRE)、4.6~11.5 kg·kg-1氮肥农学效率(NAE)以及13.9~21.3 kg·kg-1的氮肥偏生产力(NPFP),维持了土壤地力,有效降低田面水中氮素含量以及氮素平均浓度,减少施肥次数,降低人工成本,每公顷可增收541.4~5816.6元,实现节本增效。(4)东北北部稻区氮肥减施潜力。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减氮条件下缓释肥和侧深施肥对东北北部寒地单季稻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寒地稻区氮肥施用量较低,减氮空间较小,在常规撒施方式直接减氮难以保证水稻生产。与常规化肥处理(NPK)相比,减氮15%的条件下,80%基肥侧深施缓释肥配合20%分蘖盛期追施尿素(DT)能有效维持水稻产量和作物吸氮量,保证了水稻中后期养分供给,提高了8.0%~15.6%的氮肥回收率(NRE)、1.6~4.5kg·kg-1氮肥农学效率(NAE)以及5.5~8.4 kg·kg-1的氮肥偏生产力(NPFP),有效控制水稻全生育期田面水TN和NH4+-N浓度,降低了田面水氮素峰值及高峰持续时间,减少了4.63%~21.25%水稻生育期NH3排放量和0.9%~5.92%的氨挥发氮肥损失率,提高了土壤TN和土壤Olsen-P含量,维持合理的氮素盈余量,每公顷能增收497.20~1235.58元,实现节本增效。综上,运用合理的肥料种类、施肥方法和氮肥运筹模式,在东北单季稻区可以实现理论适宜施氮量下的高产高效。

彭秋[2](2021)在《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及对其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茎瘤芥(又名青菜头)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芥菜种中的一类重要蔬菜,主要用于加工生产榨菜,在长江上游重庆涪陵及周边区域广泛栽培,是当地冬季主要栽培作物。随着重庆市涪陵及周边区域茎瘤芥产业的发展,茎瘤芥栽培过程中存在过量施肥、偏施氮肥、土壤酸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也造成了茎瘤芥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严重制约了茎瘤芥产业的健康发展。缓释肥具有养分释放慢和养分利用率高的特点,被誉为“环境友好型肥料”。为此,根据茎瘤芥的需肥规律和生长规律研制了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并采用“通气法”研究肥料的氨挥发速率和氨挥发总量,采用“好气培养-间歇淋洗法”研究肥料的氮素释放特性,并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大田试验研究其对茎瘤芥产量、品质、养分利用率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NBSRF)能降低肥料的氨挥发速率。肥料施入土壤后氨挥发速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氨挥发速率的峰值在施肥后5~10天。NBSRF的氨挥发速率峰值低于商品茎瘤芥专用肥(MZF)、普通复合肥(OCF)、茎瘤芥专用肥(BCF)和茎瘤芥专用缓释肥(BSRF),分别降低4.78、2.13、1.33和0.44 mg·kg-1·d-1,降幅分别为48.77%、29.79%、20.99%和8.11%。(2)NBSRF能降低肥料的氨挥发总量。肥料施入土壤后的表观氨挥发总量占施氮总量的5.27%~9.36%。肥料施入土壤后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20天内,氨挥发总量前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NBSRF的表观氨挥发总量低于MZF、OCF、BCF和BSRF,分别降低19.28、9.96、8.49和2.98 mg·kg-1,降幅分别为41.20%、26.59%、23.57%和9.78%。(3)NBSRF具有一定的氮素缓释功能,缓释期大约为70天,第70天的总氮累积溶出率为89.74%。在培养期内,同一时期不同处理的总氮累积溶出率大致为OCF>MZF>BCF>BSRF>NBSRF>MSRF。(4)NBSRF能提高茎瘤芥的产量。盆栽试验研究发现NBSRF的茎生物量分别比OCF和MSRF增加7.85~10.56g·pot-1和19.52~25.97 g·pot-1,增幅为2.70%~3.80%和7.26%~9.54%。大田试验研究发现NBSRF的产量分别比MZF、OCF和MSRF增加291.58~553.05、397.31~694.80和24.90~197.32 kg·667m-2,增幅分别为11.38%~24.24%、16.70%~32.47%和0.88%~7.48%。(5)NBSRF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茎瘤芥的品质。盆栽试验研究发现NBSRF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比其它施肥处理增加17.01%~64.83%;NBSRF的挥发性物质总量和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均高于其它施肥处理,挥发性物质总量比其它施肥处理增加3.86%~170.85%,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比其它施肥处理增加5.78%~205.20%。大田试验研究发现与其它施肥处理相比,NBSRF的挥发性物质总量提高20.83%~187.76%,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提高22.21%~166.05%;游离氨基酸总量提高0.66%~50.43%。(6)NBSRF处理的叶片SPAD值总体上低于普通肥料。第50天永安小叶NBSRF处理叶片SPAD值低于MZF、OCF和BCF,分别降低1.73、2.04和1.29,降幅为4.80%、5.60%和3.62%;第85天永安小叶NBSRF处理的叶片SPAD值低于MZF、OCF和BCF,分别降低0.34、1.14和1.17,降幅为0.99%、3.23%和3.29%,第85天的差值小于第50天的差值。第50天涪杂2号NBSRF处理的叶片SPAD值低于MZF、OCF和BCF,分别降低0.18、2.11和1.64,降幅为0.52%、5.81%和4.58%,第85天涪杂2号NBSRF处理的叶片SPAD值低于OCF,降低0.59,降幅为1.65%,但高于MZF和BCF,分别增加1.53和0.55,增幅为4.67%和1.62%。(7)NBSRF能保持土壤p H值稳定,降低土壤酸化的风险。盆栽试验研究发现,与试验前相比,OCF和MSRF的土壤p H值分别下降了0.74~0.78和0.50~0.56,而NBSRF处理使土壤p H值增加0.02~0.10。(8)NBSRF能提高氮肥的利用率。盆栽试验研究发现,与OCF相比,NBSRF的氮肥利用率提高4.41%~10.05%,与MSRF相比,NBSRF的氮肥利用率提高10.67%~11.16%。大田试验研究发现NBSRF茎的氮含量高于MZF和OCF,分别增加12.64%~14.93%和19.01%~27.97%。

刘金凤,于晓菲,田静,齐云,商姗姗,张娟[3](2021)在《肥料中总氮含量的测定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农业发展迅速,对肥料的要求越来越严,尤其是直接影响果蔬生长的主要元素之一——氮素。氮素不足,果蔬生长缓慢,氮素过量,则会对果蔬生长产生危害,因此,准确测定肥料中的氮含量对果蔬施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行肥料总氮测定方法中,针对不同氮素形态,有不同的测定方法,而对于相同的氮素形态,测定方法也不统一。本文主要汇总了不同形态氮肥中总氮含量的测定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期指导果蔬生产精准施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吴舒[4](2019)在《氮肥颗粒的缓释及防结块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氮肥缓释所用的包膜材料以天然植物油为热点研究,包膜量越低,膜层越薄,而缓释期越长,是包膜氮肥的技术研究方向。传统颗粒氮肥的防结块技术是在外表面涂布惰性粉末或油脂,而水溶性高氮肥不能添加任何惰性粉末或油脂,因此对水溶性氮肥的界面成分进行改性,提升高氮肥的防结块性能,是行业急需的技术。本论文应用蓖麻油、碳化二亚胺、扩链剂、聚合MDI和蜡为包膜材料,以氮肥颗粒尿素为核心,应用转鼓包膜法,将包膜材料包覆在尿素颗粒表面,获得了PCU。其中聚氨酯膜层的质量占PCU质量的3.3 wt.%,膜层厚度在14-15 um左右。通过配方的调节制备出不同通透性的聚氨酯膜层,缓释期范围可在30-70天之间调节。其中,碳化二亚胺能够与蓖麻油中的羧基反应,降低蓖麻油的酸值,抑制羧基对聚氨酯链段的水解作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尿素的胺基(-NH2)与异氰酸酯基(-NCO)的反应,-NH2参与聚氨酯成膜反应导致膜层固化速率加快,通过预先涂布蓖麻油的技术,抑制-NH2与-NCO的反应,能够提升膜层的涂布均匀性。应用FTIR与SEM研究PCU的膜层在水、土壤、水淹土壤及碱溶液中的结构变化,FTIR谱图显示,聚氨酯膜层在水、水淹土壤及碱溶液中浸泡之后,烷烃的含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聚氨酯膜层在土壤中填埋之后,烷烃的含量发生显着的降低。通过对PCU在不同介质中的释放速率对比,以及聚氨酯膜层在不同介质中的烷烃含量变化对比,得出聚氨酯膜层中蜡降解的主要原因,土壤中微生物以烷烃为碳源来新陈代谢,长链烃被微生物转化为短链,导致了膜层中烷基的损失,而PCU膜层中烷烃分解主要来自于蜡。蜡的降解导致膜层通透性增强,养分释放速率加快。水淹土壤中,膜层中的蜡并没有发生明显的降解,这是由于水淹没土壤,严重胁迫了土壤中的好氧微生物,破坏了好氧微生物的繁殖环境,导致分解蜡的微生物的数量显着下降。当PCU产生体积膨胀后,聚氨酯膜层被拉伸,但蜡(填补剂)的尺寸不会发生变化,所以膜层中的缺陷尺寸变大,导致养分释放速率加快,膜层中缺陷越多,PCU养分释放速率越快,体积膨胀率越低。通过调节膜层中软段相和硬段相的比例,合成了膜层硬段含量为26 wt.%(PCU-L)和40 wt.%(PCU-H)的聚氨酯包膜缓释尿素,测试了PCU-L和PCU-H在水中的尿素释放速率、体积膨胀率以及释放过程中渗透到PCU膜层内部的尿素的质量。结果表明,PCU-L比PCU-H具有更低的体积膨胀度和更快的尿素释放速率,FTIR和TG表明渗入PCU-L膜层中的尿素的质量显着高于PCU-H膜层中的,这表明合成聚氨酯膜层的配方中,硬段含量的增加会降低膜层中的缺陷尺寸和数量,PCU-H需要更大的体积膨胀来形成释放尿素的通道,所以PCU-H的释放期会更长,养分释放更加的稳定,但是膜层中易土壤降解的烷烃成分显着下降。农业硝酸铵(ANP)是硝基高氮肥复合肥(高氮肥)配方中的主要用料,ANP的IV-III相变是造成高氮肥板结的因素之一。生产高氮肥用的钾盐通常是硫酸钾(KS),本文应用硝酸钾(KN)替代部分KS,研究了高氮肥防结块性能的变化。使用X射线衍射(XRD)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ANP的晶型和IV-III相转变进行了表征,评价了KN、KS、硫酸铵(NS)、磷酸一铵(NP)对ANP的IV-III相变的抑制效果。研究发现,钾离子能够改变ANP的晶型,因此KN和KS对ANP的相变抑制效果要优于NS和NP。应用KN替代高氮肥配方中的部分KS,制备了不同KN含量的高氮肥样品,对高氮肥的防结块性能、吸湿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尽管高氮肥中的钾元素以及硝态氮的总含量不变,高氮肥的防结块性能和吸湿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应用水溶性短链聚磷酸铵(APP-II)取代高氮肥配方中部分NP和磷酸二铵(DAP),制备了不同APP-II含量的高氮肥,并测定了APP-II对高氮肥防结块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APP-II能够提升高氮肥的防结块性能,降低颗粒之间的粘结程度。讨论了APP-II提升高氮肥的防结块机理,添加APP-II的肥料表面可能富集了APP-II,一方面弱化了NP和DAP与其它盐分的副反应,另一方面APP-II作为阻隔剂,抑制了NH4NO3-KNO3-K2SO4-(NH4)2SO4系统盐分之间的副反应。XRD与DSC研究显示,APP-II并不能抑制ANP的IV-III相变,APP-II与KN提升高氮肥防结块性能的机理不同,本研究实验了将两种方法结合,并考察其对高氮肥防结块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氮肥配方中应用APP-II取代部分NP和DAP,同时应用KN替代高氮肥配方中的部分KS,降低配方中ANP的用量,高氮肥的防结块性能进一步提高。研究开发了复合肥料中聚合磷含量的检测方法,建立了企业标准Q/SACF 05-2019《复合肥料中聚合磷含量的测定》,并跟踪检测了复合肥中聚磷酸铵的稳定性。

向小凤,张向宇,陆续,高宁,张波,徐宏杰[5](2019)在《制氨系统尿素质量分数测定方法改进》文中指出针对锅炉烟气脱硝系统还原剂氨的制备过程中尿素原料的质量分数测试,在GB/T2441.1—2008蒸馏后滴定法测定尿素总氮质量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尿素溶液测定方法,形成改进化学法。实验采集电厂某脱硝系统还原剂制备装置的尿素原料为实验样品,采用改进化学法获得的尿素质量分数为99.56%,与蒸馏后滴定法的结果相符;改进化学法获得的尿素质量分数与结合样品中缩二脲和亚甲基二脲质量分数反推出?、?、?值的标准计算法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改进化学法准确可靠,可快速获得不同批次尿素质量分数,为现场工作提供数据依据。

邓小楠[6](2019)在《环保型薄膜材料及包膜肥料制备与释放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缓/控释肥料由于可以显着提高传统肥料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生产和施用缓/控释肥料已经成为目前化肥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然要求。目前市场上为数不多的缓/控释肥料以脲甲醛缓/控释肥料为主,但是脲甲醛缓/控释肥料的养分释放周期长、无法实现养分控释。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缓/控释肥料不仅可以调节养分的释放速率,而且在土壤中不造成二次污染。本学位论文着眼于开发高效、环保型缓/控释肥料,以聚乳酸(PLA)、淀粉及腐植酸等原料制备包膜材料,设计了新型分段式流化床包膜装置,并制备了聚乳酸包膜缓/控释肥料;测试计算了包膜材料的渗透系数,建立了基于温差分段模拟的Shaviv模型预测包膜缓/控释肥料田间释放性能;分别研究了聚乳酸包膜肥料在水中和土壤中的缓释行为,考察了聚乳酸包膜肥料的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1)制备了PLA、PLA/PS、PLA/HA复合薄膜,测定了288K、298K和308K温度和不同膜材料条件下尿素、磷酸二氢钠、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水蒸气和氮磷钾养分的渗透系数,并讨论了包膜材料的厚度和成膜温度对水蒸气和养分渗透性能的影响。(2)通过Novezyme435催化的淀粉酯化反应,成功合成了葵酸酯淀粉、月桂酸酯淀粉和棕榈酸酯淀粉。添加PEG-400可以提高DES的取代度,最佳酯化温度为338K。与原始淀粉相比,改性后淀粉的溶解、糊化、再结晶和酯化程度较小。随着脂肪酸中碳链长度的增加,淀粉颗粒间的聚集率提高,结晶度降低;同时研究了淀粉的成膜性能。(3)设计了覆膜段与成膜段分开的流化包膜工艺及装置。覆膜段采用全封闭带气流循环的伍斯特流化床,在常温下操作;成膜段采用沸腾流化床,在高温下操作。覆膜段与成膜段间物料的输送采用气力输送方式,可以减少颗粒之间的接触几率与接触时间,从而减少包膜颗粒之间的粘连。提高了包膜材料的利用率和包膜的均匀性。(4)制备了聚乳酸包膜尿素颗粒,测定计算了氮养分和水蒸气的渗透系数。优化了Shaviv等数学模型模拟条件,研究建立了以温差为依据的分段数学模拟方法,能较好地预测包膜尿素氮养分累积释放性能。分段数学模拟预测结果与田间试验结果相比,平均绝对偏差为1.74,平均相对偏差为3.01%。采用Shaviv等提出的数学模型并分段模拟的方法可较好地预测包膜肥料养分释放特征。(5)根据前面研究成果,针对棉花选择了合理的包膜材料,制备了聚乳酸包膜缓/控释尿素,通过对聚乳酸包膜缓/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对比试验,研究了两种尿素对棉花产量、N素利用率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乳酸包膜缓/控释尿素能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

周华敏[7](2018)在《脲醛与尿素不同配比对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文中提出脲醛缓释肥养分释放慢,肥效时间长,由于价格较高,国内外较多将其应用在经济作物上,在大田作物上应用较少,且脲醛缓释肥在田间的养分释放研究也不太合理。为降低成本并增加脲醛缓释肥在大田中的施用,给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确定脲醛缓释肥在田间的氮素养分释放特征,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研究脲醛缓释肥与常规尿素按脲醛缓释氮占总氮30%、40%、50%、60%及70%不同配比在小麦、玉米、水稻上的施用效果,分析不同处理对作物生长、土壤养分、产量、氮肥利用率、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不同配比脲醛缓释掺混肥的田间养分释放规律及在土壤中的氮素挥发淋溶损失,得出脲醛缓释肥与尿素的最佳配比,为脲醛缓释肥在小麦-玉米轮作、水稻上的施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在黄淮海地区,脲醛缓释掺混肥在小麦田间氮素释放呈现先降低再升高最后降低的过程,脲醛缓释氮占总氮40%、50%的处理能为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更好的提供氮素供应,有利于小麦生长和提高产量。(2)在小麦田间试验中,脲醛缓释氮占总氮40%、50%的处理较常规基肥处理增产11.36%、12.01%,增收1359元·hm-2、1350元·hm-2,氮肥利用率提高22.95、9.68个百分点,较常规基肥加追肥处理增产13.01%、13.67%,增收1591元·hm-2、1582元·hm-2,氮肥利用率提高31.58、18.31个百分点,脲醛缓释氮占总氮30%、60%、70%的处理表现不理想。在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中建议按脲醛缓释氮占总氮40%或50%配比施用,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促进植株对磷、钾的吸收,增产增收。(3)在小麦茬后的玉米田间试验中,脲醛缓释氮占总氮50%、60%的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增产9.01%17.76%,增收1889.04641.2元·hm-2,氮肥利用率提高9.4023.00个百分点,其它处理增产增收效果不理想。因此,黄淮海地区生产中建议,若小麦茬后种玉米,建议按照脲醛缓释氮占总氮50%或60%配比施用,能提高氮肥利用率,促进植株对磷钾的吸收,促进增产增收。(4)脲醛缓释氮占总氮30%、40%的处理能为水稻生长前期提供充足的氮素供应,后期平稳供氮,促进植株对磷、钾的吸收和转运,增加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增产6.2%13.5%,增收1445.84119.9元·hm-2,氮肥利用率提高5.727.5个百分点,效果显着,且产量、氮肥利用率、经济效益较树脂包膜尿素复合肥处理、硫加树脂包膜尿素复合肥处理有所增加。脲醛缓释氮占总氮50%、60%的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在产量、氮肥利用率、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不理想。在黄淮海地区水稻生产中按照脲醛缓释氮占总氮30%、40%的配比施用更利于水稻高产高效、增加收益。(5)通过土柱模拟淋洗试验得出,常规施肥处理氮素淋失量占总施氮量的23.44%、16.38%,高于脲醛缓释掺混肥处理和硫加树脂尿素复合肥处理。相较于包膜肥处理,在同等比例常规氮素条件下,脲醛缓释掺混肥氮素淋失率小于包膜肥处理,说明脲醛缓释掺混肥处理不易发生氮素淋失。各处理氨挥发损失较少,无显着差异。

杨凯[8](2018)在《橡胶树专用肥料棒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橡胶树(Heveabrasiliensis)属于高大乔木,养分需求量大,且作为长期经济林对肥效有较长的要求。但大量施用传统肥料,会引起橡胶根系的烧伤而影响树体生长,且过快的养分释放还会导致肥料浪费与潜在环境污染,肥料施用过少又会导致养分供给不足,影响橡胶树产量和生长,且频繁的施肥会导致橡胶树管理工作量增大,提高橡胶生产成本。因此研制橡胶树专用的缓释肥料对橡胶生产意义重大。本研究从探索不同用量的粘结剂、养分缓释材料和原料肥料配伍后对肥料压缩性、粉粒流动性及抗压性的影响出发,明确缓释肥料的组成成分和工艺参数,并试制出5种橡胶专用缓释肥料棒;接着分别利用土柱模拟淋溶试验、田间养分迁移试验和橡胶苗盆栽试验对所试制肥料的养分释放特性、氮素养分转化规律、养分垂直迁移特性以及肥料施用效果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室内工艺参数实验表明:使用2-6%用量(占肥料质量的比例)范围内,随着粘结剂添加到肥料中,会提升缓释专用肥料的粉粒休止角与滑动角,导致肥料粉粒粘性的增加,但能提高缓释肥料的抗压强度。使用25-75%用量(占肥料氮素的比例)范围的脲甲醛添加到肥料中,会显着降低缓释专用肥料的休止角与滑动角,增强肥料粉粒的流动性,但会减弱肥料棒的抗压性。综合流动性及抗压能力情况,6%粘结剂加50-75%以上脲甲醛用量的肥料,肥料粉粒为不黏着的非常容易流动的粉粒,流动性评价极好,此时适于工业生产,肥料棒抗压能力为80.98N,适合储存及运输。土柱模拟淋溶试验表明:6%粘结剂加75%脲甲醛用量肥料棒养分缓释效果最好。其在试验开始后第7天氮素才开始淋出,最终氮素累积淋出率为10.94%、钾素累积淋出率为35.00%。6%粘结剂加50%、25%脲甲醛用量肥料棒最终氮素累积淋出率为24.73%、32.33%,钾素累积淋出率为50.82%、46.45%。添加有粘结剂和脲甲醛的肥料棒氮素、钾素初期和氮素中期的养分释放速率比普通掺混肥低。其中只含粘结剂的肥料棒在初始淋出时间上比普通肥料的掺混肥推迟了 4d,同时粘结剂和脲甲醛的肥料棒的则推迟了 6d。在42d的淋溶后,粘结剂含量为2%、4%、6%的肥料棒处理分别比不添加粘结剂的处理氮素累积淋出率低6.98%、10.78%、14.03%。脲甲醛含量为25%、50%、75%且粘结剂含量为6%的处理比相同粘结剂含量下但无脲甲醛添加的处理低17.61%、25.21%、39.00%;含有粘结剂的肥料棒在钾素开始淋出时间上比不含粘结剂的掺混肥推迟了 4d。在42d的淋溶后,粘结剂含量为2%、4%、6%的肥料棒处理分别比不添加粘结剂的处理氮素累积淋出率低19.44%、21.57%、24.12%。氮素转化及养分迁移试验表明:缓释肥料棒施肥土壤的铵态氮在表层土壤中含量高,硝态氮在深层土壤中含量低,养分释放迁移速率低于普通掺混肥。在氮素迁移的表层土壤中,30d时缓释肥料棒比普通掺混肥的氮素堆积少,135d时缓释肥料棒比普通掺混肥富集多。在磷素迁移方面,因磷素迁移较困难。因此在各个时期,各处理均在次表层土壤内富集,但肥料棒处理富集量更少。在钾素迁移方面,30d时,掺混肥的钾素已被迁移扩散,而肥料棒的钾素迁移到了次表层土壤中。135d时,其他处理释放初期的钾素均已被扩散,但肥料棒处理的钾素在次表层土壤之上还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浓度。橡胶苗盆栽试验表明:6%粘结剂和25%、50%脲甲醛用量的专用肥料棒可以促进橡胶小苗的高生长,其橡胶苗株高分别为142.42cm、145.55cm,比施普通掺混肥的橡胶苗分别增加2.76cm、5.89cm。6%粘结剂加50%脲甲醛用量的肥料棒可以促进橡胶小苗的茎围增粗,其橡胶苗茎围为17.96mm,比掺混肥的增粗0.91mm。综合株高及茎围增粗情况,6%粘结剂加50%脲甲醛用量的肥料棒肥效最好。

柯健[9](2017)在《氮肥种类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去向的影响》文中认为当前,水稻施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氮肥施用量大,江苏问题尤为突出;(2)优化的施肥次数多,机插稻尤其明显,劳动强度大;(3)以人工撒施肥为主,施肥效果差,稻田氮肥损失现象严重。研究省肥、省工,同时高产、高效的新型施肥技术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减少农业氮肥污染至关重要。控释氮肥在有效减少总氮肥投入的同时,一次性基施具有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潜力,但受肥料类型影响巨大。水稻侧条施肥技术是一种机插稻特有的机械条带深施肥技术,随着机插秧的长足发展,该技术具有重大的发展前景。通过联合运用水稻侧条施肥技术和控释氮肥技术,理论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力投入,但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目前还缺乏系统性研究。本试验于2015-2016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南京农业大学水稻试验基地进行,通过设置2种施肥方式(撒施和机械侧条施肥)和3种控释氮源(硫包衣尿素,SCU;树脂包衣尿素,PCU;缓混肥,BBF),以常规分次施肥(CK)和不施氮(N0)为对照,研究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肥料氮释放、土壤(土壤溶液)无机氮时空分布与水稻氮肥吸收的同步关系;同时对稻田氮肥淋溶损失、氮收支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以期探索高产、高效的新型施肥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次性撒施SCU和PCU的水稻产量显着低于常规分次施肥(CK)。一次性撒施BBF的分蘖发生明显多于CK,中后期群体生长动态(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抽穗期株型、光合能力)等于或略高于CK,最终水稻产量与CK无显着差异。与撒施相比,控释氮肥的侧条施肥显着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分蘖期、穗分化期的干物质积累,但对抽穗后物质生产的影响因肥料类型而异。与撒施相比,SCU侧条施肥显着提高了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剑叶SPAD和净光合速率,促进了根系生长,增加了抽穗-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最终显着提高了水稻产量;而PCU侧条施肥下的水稻产量与撒施相比无显着差异,主要由于显着低的结实率;与撒施相比,BBF侧条施肥的产量略有提高,但不显着。结果表明,BBF和SCU的侧条施肥较CK均提高了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2.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氮肥吸收和利用的影响SCU的氮肥释放呈“前多后少”特点;PCU呈“前少后多”特点,一次性撒施SCU和PCU较CK显着降低了水稻氮吸收和氮肥回收效率。与PCU相比,BBF增加了移栽期和分蘖前期氮的释放;与SCU相比,BBF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穗分化-抽穗期氮肥供应,很好的匹配了水稻氮肥吸收规律。最终在撒施处理下,BBF的成熟期氮吸收与CK无显着差异。与撒施相比,侧条施肥增加了水稻根际NH4+-N含量,延长了养分释放周期。与撒施相比,SCU、PCU和BBF侧条施肥分别平均提高植株氮吸收32.2%、10.7%和4.3%。然而,PCU侧条施肥在抽穗期-成熟期氮阶段积累有显着地降低趋势,这可能与其抽穗期不合理的群体构成有关。SCU和BBF侧条施肥氮肥回收效率均高于CK,且BBF的两年数据均达到显着水平。结果表明,侧条施肥能有效促进植株氮吸收,提高氮肥回收利用效率,尤其以BBF和SCU的效果最好。3.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田氮肥淋溶损失和氮收支的影响稻田渗滤液和田面水中NH4+-N含量随生育期的变化动态受肥料类型显着影响,与已测定的肥料氮释放模式基本一致;而渗滤液中NO3--N含量变化主要受水分管理影响。较撒施处理,侧条施肥不同程度地增加了 20 cm和60 cm 土壤渗滤液中无机氮(NH4+-N+NO3--N)浓度,同时减少了田面水中NH4+-N浓度,两年结果基本一致。与撒施相比,SCU和PCU侧条施肥显着增加了氮淋溶和成熟期40-60 cm 土层无机氮含量,这可能与分蘖期和无效分蘖期高的肥料氮释放有关。SCU侧条施肥下氮肥淋溶损失最高,两年分别为6.65 kg N ha-1和5.34 kg N ha-1。与SCU和PCU侧条施肥相比,BBF侧条施肥下氮淋溶损失最低,两年结果一致,这主要与其在整个生育期更加平衡的氮肥释放有关。本试验结果表明,BBF侧条施肥较CK显着降低了稻田土壤氮表观损失,且不会带来氮淋溶损失的显着增加。基于以上结果,综合考虑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和利用,并结合对经济和环境效应的评价,本研究认为,在机插粳稻生产中,BBF侧条施肥是一种可以有效取代常规分次施肥的新型控释氮肥运用方式。

周建超[10](2017)在《脲醛缓释肥料的施用效果、温室效应及氮素去向研究》文中认为脲醛肥料是化成缓释肥料,比稳定性肥料和基质型缓释肥料的性质稳定、不易淋失流失,特别适于雨水多、温度高的地区施用,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多年来受到农业的青睐。脲醛缓释氮肥可以为纯品缓释氮肥,也可以与磷钾肥复合制造缓释氮型复合肥。前者氮素肥效长、但是可能由于前期供氮不足,反而造成作物生长不良,且肥料成本高;后者肥料中的氮素部分为脲醛缓释氮,既能发挥脲醛缓释氮的优势,又能保障肥料中有足量适量的速效氮,不仅能满足作物各个阶段的氮素需求又能降低肥料的成本。本文以脲醛氮肥、脲醛缓释复合肥为供试肥料,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两种脲醛肥料及其施肥方式对香蕉生物量、氮素利用率、氮素淋溶损失、土壤氮素残留量、土壤氮素平衡等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脲醛缓释复合肥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对评价脲醛缓释肥料的肥效和环境效应有重要的意义,将为脲醛缓释肥料的研发及其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无氮素淋溶损失的条件下,脲醛缓释氮肥和施肥方式对香蕉氮素吸收量的影响不明显。一次施肥和分次施肥各处理香蕉的氮素吸收量在1.11.2g/株之间,脲醛氮肥、常规肥料和脲醛氮肥常规肥混合处理间无显着差异。淋溶条件下,相对于尿素,脲醛缓释肥料可以促进香蕉对氮素的吸收,提高肥料氮素利用率。一次施肥和分次施肥,脲醛氮肥处理香蕉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分别比常规肥处理增加了10.2%、12.0%和43.7%、21.4%。一次施肥,脲醛复合肥处理香蕉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分别比常规肥处理增加了20.6%和41.2%。(2)相比尿素,脲醛缓释肥料在一次施肥和分次施肥方式下均能明显减少土壤氮素淋溶损失,脲醛缓释肥料替换尿素也能减少氮素淋溶损失。就氮素淋溶损失量而言,一次施肥和分次施肥时,脲醛氮肥处理和脲醛氮肥尿素混合处理分别是常规肥处理的36.2%、44.7%和44.6%、62.2%。一次施肥,脲醛复合肥和脲醛复合肥尿素混合施肥处理氮素淋失量分别是常规肥处理的73.8%和83.7%。(3)无论是哪种肥料,分次施肥均有利于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同时能够减少肥料氮素的淋溶损失。与一次施肥相比,脲醛氮肥、脲醛氮肥尿素混合和常规肥料分次施肥处理香蕉的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了18.8%、39.7%和29.1%,土壤氮素淋溶损失分别减少了23.4%、37.9%和29.4%。在脲醛复合肥试验中,常规肥料分次施用,香蕉氮素吸收量增加了39.5%,土壤氮素淋溶损失减少了20.7%。(4)与常规肥料一次施肥相比,施用脲醛复合肥能明显降低N2O的排放峰值、累积排放量和N2O的全球增温潜势,助于减轻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对温室效应的不良影响。脲醛复合肥、脲醛复合肥尿素混合和常规肥料处理的最高峰值分别为111.8mg·m-2·d-1、130.7 mg·m-2·d-1和163.1 mg·m-2·d-1,其中常规氮肥处理峰值最高;脲醛复合肥处理的N2O累计排放量是常规肥料处理的82.3%,N2O的全球增温潜势比常规肥料处理低21.8%。(5)有、无淋溶条件下,相对于尿素,脲醛缓释肥料的施用均可以改变氮素的去向,促进氮素向植株吸收和土壤残留方向转移,减少氮素损失。无淋溶时,相比常规肥料处理,一次施肥和分次施肥脲醛氮肥处理土壤氮素残留分别增加了204%和215%,表观损失减少了24.7%和23.0%。淋溶时,相比常规肥料处理,一次施肥和分次施肥脲醛氮肥处理氮素淋溶损失分别减少了63.8%和55.3%。与常规肥一次施肥相比,脲醛复合肥一次施处理氮素淋溶损失、N2O气态氮素损失和其他表观损失分别减少了26.2%、18.0%和51.2%,土壤氮素残留增加了242.7%。

二、甲醛法测定尿素总氮含量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醛法测定尿素总氮含量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与减施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我国农田氮肥施用现状
        1.2.2 稻田系统氮素损失途径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2.3 土壤氮转化的微生物机制
        1.2.4 氮肥用量推荐方法与氮素管理指标
        1.2.5 减少氮肥损失的途径
        1.2.6 东北单季稻区生产背景与种植区划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和减氮潜力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区域施肥产量调查
        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东北单季稻区基本耕作情况
        2.2.2 东北单季稻区养分施用现状
        2.2.3 东北单季稻区施氮强度和产量空间分布特征
        2.2.4 东北单季稻区施肥管理差异
        2.2.5 东北单季稻区水稻需氮量
        2.2.6 东北单季稻区氮肥生产效率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东北单季稻区土壤本底供氮能力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概况与试验设计
        3.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初始矿质氮空间分布特征
        3.2.2 土壤氮矿化量和矿化特性拟合
        3.2.3 土壤氮素矿化能力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3.2.4 土壤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特征
        3.2.5 土壤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特征
        3.2.6 土壤AOA和AOB丰度空间分布特征
        3.2.7 土壤nirS和nirK基因空间分布特征
        3.2.8 土壤氮转化微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东北南部稻区氮肥减施潜力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区域施肥产量调查
        4.1.2 田间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辽河三角洲稻区施氮现状
        4.2.2 辽河三角洲稻区水稻需氮量
        4.2.3 减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2.4 减氮对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4.2.5 减氮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2.6 减氮对田面水中氮素的影响
        4.2.7 辽河三角洲稻区缓释肥减氮的经济效益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东北北部稻区氮肥减施潜力研究
    5.1 寒地稻区缓释肥施用下的氮肥减施潜力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讨论
    5.2 寒地稻区侧深施肥条件下的氮肥减施潜力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及对其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的内涵及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
        1.1.1 纳米材料的内涵
        1.1.2 纳米材料在农业上的研究及应用
    1.2 纳米材料的作用机理
        1.2.1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转运
        1.2.2 纳米材料在植物中的吸收和转运
        1.2.3 纳米材料对物质的运载
        1.2.4 纳米材料对植物的营养作用
        1.2.5 纳米材料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纳米材料的植物毒性及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1.4 茎瘤芥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 缓释肥料研究进展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氨挥发特性研究
    3.1 试验设计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装置
        3.1.4 操作步骤
        3.1.5 样品测定
        3.1.6 数据分析和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对氨挥发速率的影响
        3.2.2 对氨挥发总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装置
        4.1.4 样品分析
        4.1.5 数据计算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专用纳米缓释肥铵态氮累积溶出量
        4.2.2 专用纳米缓释肥硝态氮累积溶出量
        4.2.3 专用纳米缓释肥总氮累积溶出量
        4.2.4 专用纳米缓释肥总氮累积溶出率
        4.2.5 专用纳米缓释肥总氮瞬时溶出率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5.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生物量的影响
        5.2.2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光合参数的影响
        5.2.3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营养品质的影响
        5.2.4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5.2.5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5.2.6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土壤养分的影响
        5.2.7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2.8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各器官NPK含量的影响
        5.2.9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NPK吸收的影响
        5.2.10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NPK利用率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大田茎瘤芥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1 试验设计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试验时间
        6.1.4 样品采集和测定
        6.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大田茎瘤芥叶片SPAD值的影响
        6.2.2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大田茎瘤芥产量的影响
        6.2.3.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大田茎瘤芥品质的影响
        6.2.4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大田茎瘤芥茎NPK含量的影响
        6.2.5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土壤有机质、养分和p H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论文发表情况
    参研课题情况

(3)肥料中总氮含量的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形态肥料总氮含量的测定方法
    1.1 铵态氮肥料中总氮含量的测定
    1.2 硝态氮肥料中总氮含量的测定
    1.3 酰胺态氮肥料中总氮的测定
    1.4 有机态氮肥料中总氮含量的测定
    1.5 未知氮形态肥料中总氮含量的测定
2 肥料中总氮测定方法的发展趋势
    2.1 简易化
    2.2 无毒化

(4)氮肥颗粒的缓释及防结块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缓控释氮肥研究进展
    1.3 包膜材料与工艺
        1.3.1 颗粒氮肥包膜的技术路线[10]
        1.3.2 影响聚氨酯成膜反应速率的因素
        1.3.3 聚氨酯结构的聚集态
        1.3.4 聚氨酯膜的力学性能
        1.3.5 聚合物包膜肥应用现状
    1.4 高氮肥防结块研究进展-硝酸铵相转变
    1.5 硝酸铵相变抑制剂
    1.6 课题来源、平台与研究基础
        1.6.1 企业科研平台
        1.6.2 聚氨酯包膜尿素技术研究进展
        1.6.3 硝基高氮肥工业化现状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聚氨酯包膜尿素基础配方与工艺探究
    2.1 引言
    2.2 聚氨酯包膜工艺
        2.2.1 包膜流程与原理
        2.2.2 包膜温度
    2.3 尿素颗粒形貌对包膜均匀度的影响-肥芯圆润化
        2.3.1 尿素与无机肥的红外分析
        2.3.2 不同肥芯表面成分分析
        2.3.3 SEM形貌分析
    2.4 氮肥溶出测定方法
        2.4.1 水培法
        2.4.2 土培法
    2.5 聚氨酯包膜尿素体积膨胀率的测定
    2.6 原料选择
        2.6.1 羟基物与异氰酸酯
        2.6.2 添加剂-蜡
    2.7 碳化二亚胺预处理蓖麻油
        2.7.1 羧基与聚氨酯的水解
        2.7.2 碳化二亚胺去除蓖麻油中的羧基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氨酯膜中蜡的降解及对PCU释放速率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不同培养介质中聚氨酯膜的制备
    3.3 PCU土培及水培的养分释放曲线差异
    3.4 聚氨酯膜层在土壤和水中的结构变化
    3.5 蓖麻油和蜡中甲基和亚甲基的红外光谱
    3.6 蜡的降解率
    3.7 蓖麻油中甲基和亚甲基在土壤中的稳定性
    3.8 土培后聚氨酯膜层的表面形态变化
    3.9 蜡对聚氨酯膜层微观结构的影响
    3.10 蜡降解的主要因素分析
    3.11 水淹土培膜层的结构变化
    3.12 膜层在土壤中的降解性
    3.13 本章小结
第4章 硬段含量对土培稳定性及缓释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不同硬段含量膜层的PCU制备与检测
        4.2.1 PCU-H与 PCU-L配方与工艺
        4.2.2 PCU-H与 PCU-L的释放率与体积膨胀测试
    4.3 PCU-H与 PCU-L的释放性能对比
    4.4 尿素和PCUs的形貌特征
    4.5 Coating-L与 Coating-H的 TG分析
    4.6 聚氨酯涂层渗透性的红外光谱分析
    4.7 膜层通透性与PCU的 体积膨胀率
    4.8 尿素溶出聚氨酯膜层的路径讨论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硝酸钾改性硝基复合肥的防结块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ANP/KN、ANP/KS和 ANP/NP/NS样品的制备
        5.2.2 硝基颗高氮肥配方及制备工艺
        5.2.3 ANP、ANP/KN、ANP/KS和 ANP/NP/NS样品分析
    5.3 KN替代部ANP的效果评价
        5.3.1 ANP的Ⅳ-Ⅲ相转变
        5.3.2 KN、KS、NS、NP对 ANP固相转变的影响
        5.3.3 未溶解的KN和 KS对 ANP固相转变的影响
        5.3.4 KN剂量对硝基高氮肥结块倾向的影响
        5.3.5 硝基高氮肥的吸湿性比较
    5.4 高氮肥中硝酸根的红外光谱特征
        5.4.1 红外光谱在肥料检测中的应用
        5.4.2 硝酸根的红外谱光图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溶性聚磷酸铵改性硝基复合肥的防结块及缓释性能
    6.1 引言
    6.2 高氮肥配方中的主要成盐反应与结块
    6.3 水溶性聚磷酸铵的表征与检测
        6.3.1 分光光度法测水溶聚磷酸铵的精准度试验
        6.3.2 高氮肥中聚合磷含量检测方法的标准建立
    6.4 水溶性聚磷酸铵对高氮肥防结块性的影响
    6.5 水溶性聚磷酸铵在肥料中的持久性及缓释性
        6.5.1 水溶性聚磷酸铵的水解速率(缓释性)
        6.5.2 水溶性聚磷酸铵在肥料中的稳定性
    6.6 水溶性聚磷酸铵改性高氮肥防结块机理
    6.7 高氮肥颗粒肥表面成分与防结块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制氨系统尿素质量分数测定方法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改进化学法
    1.1 测试样品仪器与试剂
    1.2 测定原理
    1.3 试剂配制
    1.4 测定步骤
2 测定结果分析
    2.1 改进化学法与蒸馏后滴定法对比
    2.2 改进化学法与标准计算法对比
3 结论

(6)环保型薄膜材料及包膜肥料制备与释放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缓/控释肥料的定义
        1.2.2 缓/控释肥料的类型
        1.2.3 缓/控释肥料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2.4 缓/控释肥料的国内外应用状况
    1.3 缓/控释肥料的释放机理
    1.4 缓/控释肥料的释放性能评价
    1.5 缓/控释肥料的包膜工艺设备
        1.5.1 转鼓包衣工艺
        1.5.2 流化床包膜工艺
    1.6 存在问题及展望
    1.7 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包膜材料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1.1 聚乳酸的降解性能
        2.1.2 聚乳酸的应用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2.2.2 聚乳酸及其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2.2.3 聚乳酸复合薄膜氮养分和水蒸汽渗透系数的测定
        2.2.4 养分的分析测定方法
    2.3 聚乳酸复合膜的渗透性能
        2.3.1 聚乳酸及其复合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表征
        2.3.2 聚乳酸及其复合膜的DSC表征
        2.3.3 氮磷钾养分和水蒸气透过PLA/PS复合薄膜的渗透系数
        2.3.4 氮磷钾养分和水蒸气透过PLA/HA复合薄膜的渗透系数
        2.3.5 温度对渗透性能的影响
        2.3.6 膜厚对渗透性能的影响
    2.4 淀粉包膜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4.1 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
        2.4.2 酯化淀粉的制备
    2.5 酯化淀粉的性能表征
        2.5.1 温度以及相转移催化剂对于淀粉取代度(DS)的影响
        2.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5.3 核磁共振分析
        2.5.4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2.5.5 SEM分析
        2.5.6 XRD分析
        2.5.7 DSC分析
        2.5.8 酶催化淀粉酯化在DES中的作用
        2.5.9 酯化淀粉的成膜性能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包膜装置设计及应用
    3.1 引言
    3.2 分段式流化床包膜装置设计
        3.2.1 设计思路
        3.2.2 装置总体设计
        3.2.3 流化床设计
        3.2.4 部件设计
        3.2.5 设计参数表
    3.3 装置应用
        3.3.1 简易装置图
        3.3.2 装置基本操作步骤
        3.3.3 具体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包膜肥料释放模型及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原料及仪器
        4.2.2 聚乳酸包膜尿素的制备
        4.2.3 包膜尿素田间试验设计
    4.3 结果
        4.3.1 聚乳酸包膜尿素田间的氮养分释放特征
        4.3.2 聚乳酸包膜尿素在静水中的养分释放特征
        4.3.3 聚乳酸包膜尿素模型预测的氮养分释放特征
        4.3.4 聚乳酸包膜尿素分段模型预测的氮养分释放特征
        4.3.5 聚乳酸包膜复合肥模型预测的氮磷钾养分释放特征
    4.4 讨论
        4.4.1 聚乳酸包膜尿素在不同介质中的释放情况比较
        4.4.2 数学模型预测田间试验的可行性
        4.4.3 数学模型预测偏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包膜肥料的应用效果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地点与土壤
        5.2.2 实验设计
        5.2.3 大田试验图
        5.2.4 干物质积累
        5.2.5 氮养分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处理方法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5.3.2 不同处理方法对棉花干物质的影响
        5.3.3 不同处理方法对棉花植株氮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5.3.4 施氮量对棉花产值和效益增加量的影响
        5.3.5 施用缓/控释氮肥的环境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与成果

(7)脲醛与尿素不同配比对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缓释肥发展现状
        1.1.1 脲醛缓释肥基本概述
        1.1.2 脲醛缓释肥国内外发展概况
        1.1.3 脲醛缓释肥在经济作物上施用效果研究
        1.1.4 脲醛缓释肥在粮食作物上施用效果研究
    1.2 存在问题及展望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田块与土壤
        2.1.2 供试作物品种
        2.1.3 供试肥料与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脲醛与尿素不同配比对小麦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田间试验设计
        2.2.2 脲醛与尿素不同配比对玉米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田间试验设计
        2.2.3 脲醛与尿素不同配比对水稻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田间试验设计
        2.2.4 土柱模拟养分淋洗试验设计
    2.3 样品的采集方法
        2.3.1 小麦试验样品的采集
        2.3.2 玉米样品的采集方法
        2.3.3 水稻样品的采集方法
        2.3.4 土柱模拟淋洗样品的采集方法
    2.4 样品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脲醛与尿素不同配比对小麦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3.1.1 脲醛缓释掺混肥小麦田间氮素释放特征
        3.1.2 小麦株高、叶片SPAD值变化分析
        3.1.3 小麦植株养分动态分析
        3.1.4 土壤pH值与电导率
        3.1.5 土壤无机氮含量分析
        3.1.6 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动态变化
        3.1.7 小麦产量
        3.1.8 小麦氮肥利用率
        3.1.9 小麦经济效益
    3.2 脲醛与尿素不同配比对玉米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3.2.1 玉米株高动态变化
        3.2.2 土壤pH、电导率
        3.2.3 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分析
        3.2.4 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
        3.2.5 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3.3 脲醛与尿素不同配比对水稻生长及土壤养分的效应探究
        3.3.1 水稻株高变化
        3.3.2 土壤pH与电导率
        3.3.3 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分析
        3.3.4 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动态变化
        3.3.5 水稻植株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析
        3.3.6 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与经济效益
    3.4 脲醛缓释肥养分淋洗及挥发的研究
        3.4.1 不同处理对淋洗液养分的影响
        3.4.1.1 淋洗液pH与电导率
        3.4.1.2 淋洗液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分析
        3.4.1.3 淋洗液有效磷、速效钾动态分析
        3.4.2 不同处理对不同深度土壤养分的影响
        3.4.2.1 不同深度土壤pH、电导率
        3.4.2.2 不同深度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碱解氮
        3.4.2.3 不同深度土壤有效磷、速效钾
        3.4.2.4 不同处理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4 讨论
    4.1 脲醛缓释肥在小麦—玉米轮作上的应用效果探讨
    4.2 脲醛缓释肥在水稻生产上应用效果探讨
    4.3 脲醛缓释肥养分淋溶特征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橡胶树专用肥料棒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橡胶树营养研究发展
    1.2 橡胶树用肥类型研究现状
    1.3 缓释肥料的研究现状
        1.3.1 缓释肥料的概念
        1.3.2 缓释肥料的分类
        1.3.3 缓释肥料养分释放评价方法
    1.4 大颗粒缓释肥料
    1.5 挤压工艺参数意义及评定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肥料棒的制作
        2.1.1 实验所用原料
        2.1.2 原料肥料预处理
        2.1.3 肥料棒的制作
        2.1.4 实验配方设计
    2.2 工艺参数实验
        2.2.1 实验处理
        2.2.2 实验方法
    2.3 养分释放特性试验
        2.3.1 试验时间和地点及概况
        2.3.2 试验材料及处理
        2.3.3 试验方法
    2.4 氮素转化及养分垂直迁移试验
        2.4.1 试验时间和地点
        2.4.2 试验处理
        2.4.3 试验方法
    2.5 生物效应试验
        2.5.1 试验时间和地点
        2.5.2 试验材料及施肥处理
        2.5.3 试验方法
    2.6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2.6.1 养分释放特性
        2.6.2 氮素转化及养分迁移试验
        2.6.3 生物效应试验
        2.6.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肥料工艺参数
        3.1.1 粉粒堆密度
        3.1.2 肥料棒密度
        3.1.3 肥料压缩性
        3.1.4 肥料粉粒角度参数
        3.1.5 肥料抗压性能
    3.2 养分释放特性
        3.2.1 氮素释放特性
        3.2.2 钾素释放特性
    3.3 氮素转化及养分垂直迁移特性
        3.3.1 氮素转化特性
        3.3.2 养分垂直迁移特性
    3.4 肥料棒的生物效应
        3.4.1 橡胶苗生长量
        3.4.2 橡胶苗叶片养分变化
4 讨论
    4.1 肥料的工艺参数
    4.2 肥料棒养分释放特性
    4.3 氮素转化及养分迁移特性
    4.4 肥料棒生物效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氮肥种类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去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田氮肥的使用现状
        1.1 施氮量大
        1.2 地区间差异大,布局不平衡
        1.3 较低的氮肥使用效率
        1.4 氮肥种类及运用方式的局限性
    2 包膜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的研究进展
        2.1 控释氮肥的分类
        2.2 包膜控释氮肥养分释放机理
        2.3 包膜控释氮肥养分释放评价方法
        2.4 包膜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的研究进展
    3 氮肥深施在水稻生产上的研究进展
        3.1 氮肥深施技术类型
        3.2 氮肥深施增效的原理
        3.3 氮肥深施下肥料类型选择
        3.4 氮肥深施在水稻上的研究进展
    4 本研究切入点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5.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5.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氮源
        1.2 试验设计
        1.3 田间管理
        1.4 取样及测定方法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2.3 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4 对群体光合生产的影响
        2.5 对抽穗期群体特征的影响
        2.6 经济效益探讨
    3 讨论
        3.1 不同控释氮肥撒施处理下对水稻产量及其形成的影响
        3.2 不同控释氮肥侧条施肥下对水稻产量及其形成的影响
        3.3 侧条施肥增效的可能机制探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氮肥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氮源
        1.2 试验设计
        1.3 田间管理
        1.4 取样及测定方法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控释氮肥田间养分释放规律(肥包法)
        2.2 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
        2.3 植株氮动态
        2.4 水稻产量和氮肥回收利用效率
    3 讨论
        3.1 施肥方式对土壤NH_4~+-N时空分布的影响
        3.2 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氮吸收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田氮肥淋溶损失和氮收支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氮源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及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田面水中NH_4~+-N动态
        2.2 20cm处渗漏液中无机氮动态
        2.3 60cm处渗漏液中无机氮动态
        2.4 氮肥淋溶损失
        2.5 土壤氮残留
        2.6 土壤氮平衡
    3 讨论
        3.1 土壤溶液中氮的时空分布与水稻氮肥吸收的关系
        3.2 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田无机氮肥淋溶损失的影响
        3.3 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田土壤氮肥残留的影响
        3.4 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田土壤氮肥平衡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1 讨论
        1.1 施肥方式对田面水、土壤(溶液)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1.2 不同类型控释肥氮释放规律研究
        1.3 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吸收的影响
        1.4 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田无机氮肥淋溶损失的影响
        1.5 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田氮肥收支平衡的影响
    2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3.1 明确了侧条施肥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3.2 明确了适宜机插水稻生产的新型控释肥类型和施肥方式
        3.3 探究了侧条施肥下不同肥料类型对稻田土壤无机氮淋溶损失的影响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脲醛缓释肥料的施用效果、温室效应及氮素去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脲醛缓释肥料及其重要性
    1.2 脲醛缓释肥料的供肥机理及肥效评价
    1.3 脲醛缓释肥料的应用
    1.4 脲醛缓释肥料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切入点、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有、无淋溶条件脲醛缓释氮肥的肥效及氮素平衡试验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5 氮素平衡计算方法
        2.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脲醛复合肥的氮素平衡及N_2O排放试验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方法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脲醛缓释肥的施用效果
        3.1.1 脲醛缓释氮肥对香蕉生物量的影响
        3.1.2 脲醛复合肥对香蕉生物量的影响
    3.2 脲醛缓释肥料对香蕉氮素吸收量的影响
        3.2.1 脲醛缓释氮肥对香蕉氮素吸收量的影响
        3.2.2 淋溶条件下脲醛复合肥对香蕉氮素吸收量的影响
    3.3 脲醛缓释肥料对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
        3.3.1 脲醛缓释氮肥对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
        3.3.2 脲醛复合肥对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
    3.4 脲醛缓释肥料对氮素土壤残留的影响
        3.4.1 脲醛氮肥对土壤氮素残留的影响
        3.4.3 脲醛复合肥对土壤氮素残留的影响
    3.5 脲醛复合肥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3.5.1 脲醛复合肥N_2O日排放量的影响
        3.5.2 脲醛复合肥对N_2O累计排放量的影响
        3.5.3 脲醛复合肥对N_2O增温潜势的影响
        3.5.4 脲醛复合肥对土壤N_2O气态氮素损失的影响
    3.6 脲醛缓释肥料的氮素去向及平衡
        3.6.1 淋溶条件脲醛氮肥对氮素平衡的影响
        3.6.2 无淋溶条件脲醛氮肥对氮素平衡的影响
        3.6.3 脲醛复合肥对氮素平衡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脲醛缓释肥料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机理
        4.1.2 脲醛缓释肥料与氮肥的温室效应
        4.1.3 脲醛缓释肥料在化肥零增长中的作用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甲醛法测定尿素总氮含量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与减施潜力研究[D]. 彭晓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及对其产量品质的影响[D]. 彭秋. 西南大学, 2021(01)
  • [3]肥料中总氮含量的测定方法[J]. 刘金凤,于晓菲,田静,齐云,商姗姗,张娟. 中国果菜, 2021(03)
  • [4]氮肥颗粒的缓释及防结块性能研究[D]. 吴舒. 燕山大学, 2019(06)
  • [5]制氨系统尿素质量分数测定方法改进[J]. 向小凤,张向宇,陆续,高宁,张波,徐宏杰. 热力发电, 2019(04)
  • [6]环保型薄膜材料及包膜肥料制备与释放性能研究[D]. 邓小楠.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7]脲醛与尿素不同配比对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 周华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8]橡胶树专用肥料棒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D]. 杨凯. 海南大学, 2018(08)
  • [9]氮肥种类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去向的影响[D]. 柯健.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10]脲醛缓释肥料的施用效果、温室效应及氮素去向研究[D]. 周建超.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甲醛法测定尿素​​中总氮含量的若干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