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bo-TCM编码调制技术若干问题的研究

Turbo-TCM编码调制技术若干问题的研究

一、Turbo-TCM编码调制技术一些问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凡琪[1](2021)在《无线通信中的Turbo编码和均衡技术分析》文中指出Turbo码出现和应用是编码史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为了确保Turbo编码技术与通信系统设计进行充分结合,本文根据Turbo码的编码原理,分别研究了Turbo-TCM编码调制器和Turbo-TCM解调译码器。最后,从移动通信中的均衡技术、Turbo均衡技术、Turbo均衡的性能分析与仿真3个方面入手,探讨了Turbo均衡相关概念。结果表明:Turbo-TCM与Turbo码极其相似,具有性能良好、频谱利用率高、信息传输率高等特点。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闫城[2](2018)在《基于混合多维星座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更高的频谱效率是未来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The fif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的主要需求之一。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稀疏码多址接入技术(Mixed 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MSCMA),它是一种基于混合多维星座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本文首先设计了 MSCMA的码本。MSCMA的码本设计通过增加叠加在任意资源节点上的传输码字的非零元素之间的欧氏距离和来提高消息传递算法(Message Passing Algorithm,MPA)接收机的初始化信息的质量。在此基础上,MSCMA的码本设计通过增加叠加在所有资源节点上的传输码字的非零元素之间的欧氏距离和之间的差值来提高每一次判决过程中被检测出用户信息的收敛可靠性。然后为了进一步提高频谱效率,本文设计了下行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与 MSCMA 技术的融合系统模型—下行MIMO-MSCMA。最后设计了下行MIMO-MSCMA系统的低复杂度接收机。概括地讲,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基础复数多维星座的最小子集内欧氏距离能够增加叠加在任意资源节点上的传输码字的非零元素之间的欧氏距离和。为了增加最小子集内欧氏距离,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attice码的基础复数多维星座设计。但是该设计有限地增加了最小子集内欧氏距离。为了进一步增加最小子集内欧氏距离,本文又提出了一种基于lattice码的阈值基础复数多维星座设计。该设计能够根据系统性能的需要调整最小子集内欧氏距离的大小。2、为了帮助排列准则增加叠加在任意资源节点上的传输码字的非零元素之间的欧氏距离和以及叠加在所有资源节点上的传输码字的非零元素之间的欧氏距离和之间的差值,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维度间距离的相位选择算法。该算法能够扩展叠加在任意资源节点上的传输码字的非零元素之间的欧氏距离和的范围。但是该算法可能会导致任意两个星座点的部分纬度间的距离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不同维度间距离的相位选择算法。3、增加在MPA接收机检测过程中传输用户的可靠性之间的差异能够提高在每次判决过程中被检测出用户信息的收敛可靠性。本文设计了 MSCMA的映射矩阵,并且通过增加传输用户的非零元素数量之间的差异来增加在MPA接收机检测过程中传输用户的可靠性之间的差异。4、为了提高MPA接收机的初始化信息的质量和每一次判决过程中被检测出用户信息的收敛可靠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维度欧氏距离和的排列准则。该排列准则增加了叠加在任意资源节点上的传输码字的非零元素之间的欧氏距离和以及叠加在所有资源节点上的传输码字的非零元素之间的欧氏距离和之间的差值。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部分传输用户在它们相应的MPA接收机判决过程中的收敛可靠性,本文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维度欧氏距离和的排列准则。5、为了增加在MPA接收机检测过程中同一用户在不同发射天线上的传输码字的可靠性之间的差异,本文设计了下行MIMO-MSCMA的系统模型。在下行MIMO-MSCMA系统中,同一用户在不同发射天线上的传输码字来自不同的MSCMA码本。6、为了降低传统的最小和算法MPA接收机的复杂度,本文利用MSCMA的非均匀特性设计了下行MIMO-MSCMA系统的低复杂度最小和算法MPA接收机。该接收机大大减少了判决过程中被检测用户的数量。为了进一步提高Turbo迭代译码器和最小和算法MPA接收机性能,本文设计了下行MIMO-MSCMA系统的低复杂度Turbo迭代译码算法和最小和算法联合接收机。最后,通过仿真对MSCMA的码本设计、下行MIMO-MSCMA系统模型、下行MIMO-MSCMA系统的两种低复杂度接收机的性能进行了评估。

汪哲[3](2018)在《BICM-ID系统中LDPC码与映射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能够节省带宽,并且不增加系统复杂度的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Bit-Interleaved Coded Modulation with Iterative Decoding,BICM-ID)技术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而联合低密度奇偶校验(Low-Density Parity-Check,LDPC)码的BICM-ID技术,具有更灵活的构造结构、较高的频谱利用率、优异的译码性能以及较低的实现复杂度。本文针对联合的LDPC-BICM-ID系统中纠错码构造和映射方案设计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利用LDPC码的准循环(Quasi-Cyclic,QC)构造方法,提出了一种应用于BICM-ID系统中的可扩展非规则重复累积(extended Irregular Repeat-Accumulate,eIRA)码构造方法,称为eIRA-QC-LDPC码,该方法结构简单,节省了存储空间,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改变码长和码率。利用该方法构造的指数矩阵的每行元素为等差数列,且公差单调递增,所以构造的校验矩阵不含4环。仿真结果表明:在误码率是10-6时,构造的码率为0.937的新颖eIRA-QC-LDPC(4599,4307)码与RU-QC-LDPC(4288,4020)码和GF(2)-QC-LDPC(4599,4307)码间的净编码增益(Net Coding Gain,NCG)分别为0.50dB和0.75dB;在误码率是10-6时,构造的码率为0.5的新颖eIRA-QC-LDPC(1224,612)码与Masking-QC-LDPC(1224,612)码和FS-irregular QC-LDPC(1224,612)码间的NCG分别是1.00dB和1.20dB。2.为了增大BICM-ID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欧氏距离准则为基础,结合最小平方欧式重量最大化准则和比特最小判决区域最大化准则,提出了新颖三环结构的Tricyclic-16QAM映射方案。联合构造的eIRA-QC-LDPC(4599,4307)码和Tricyclic-16QAM映射方案的BICM-ID系统,其信道容量、误码率性能和外附信息转移(Extrinsic Information Transfer,EXIT)特性都明显优于Precoding-16QAM映射方案和DP-16QAM映射方案。误码率仿真分析表明:Rayleigh衰落信道下,在误码率是10-7时,LDPC-BICM-ID系统采用新颖Tricyclic-16QAM映射方案比DP-16QAM映射方案和Precoding-16QAM映射方案的编码增益分别提高了0.77dB和0.84dB。3.为满足无线通信系统对频谱利用率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不断增加BICM-ID系统的信道容量,提高系统的编码增益。本文从而提出了新颖的预编码子集分割(Precoding Sub-segmentation,PSS)16QAM映射方案,通过加入预编码算法来增加相邻符号间的平均汉明距离,再通过改进的16QAM子集分割方法来提高任意两个只有一位比特不同的符号之间的最小欧式距离,最终达到提高BICM-ID系统的编码增益、改善“瀑布”效应、增大信道容量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新颖PSS-16QAM映射方案下BICM-ID系统的误码率性能、信道容量和EXIT特性都明显优于对比的Precoding-16QAM映射方案和DP-16QAM映射方案,甚至优于构造的新颖Tricyclic-16QAM映射方案。Rayleigh衰落信道下,在误码率是10-7时,LDPC-BICM-ID系统采用新颖PSS-16QAM映射方案与采用Tricyclic-16QAM、DP-16QAM和Precoding-16QAM映射方案间的净编码增益分别是0.38dB、1.15dB和1.22dB。且BICM-ID系统所联合的eIRA-QC-LDPC(4599,4307)码的译码性能与PSS-16QAM映射方案是更匹配的。

刘志雄[4](2015)在《自适应技术提高流星余迹通信吞吐量的设计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讨论了在流星突发通信系统中使用自适应技术来提高系统吞吐量性能的方法。1.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流星余迹突发通信的基本知识,对流星余迹信道的特点、流星突发通信的原理、通信协议以及信道容量等都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2.介绍了自适应符号速率技术的原理,分析了自适应符号速率的吞吐量性能;针对系统对高吞吐量和低传输功耗的要求,提出一种联合自适应功率速率方法,并给出了实现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提高系统吞吐量的同时,降低30%50%的传输功耗。3.阐述了自适应调制的基本原理,推导出流星突发信道条件下自适应调制系统吞吐量性能的推广公式,为自适应调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未编码自适应调制系统频谱利用率较低、可用流星数目少的问题,提出了自适应Turbo-TCM调制方法,该方法同采用Turbo编码的固定调制系统相比可以提高2.5倍左右的平均吞吐量。4.对自适应编码技术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在固定编码条件下不同码率的RS码的性能,分析了交织技术对性能的改善;介绍了Pursely变码率编码和混合Ⅰ型ARQ自适应编码原理,给出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针对其它自适应编码方法灵活性差、经多次重传后编码复杂度高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半速率可逆RS码的混合Ⅱ型ARQ,相对于基于传统RS码的混合Ⅱ型ARQ,该方法可以使流星突发通信系统性能提高0.5dB左右。

齐彦松[5](2013)在《脏纸编码在认知无线电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业务需求急剧扩张,业务种类日益多元化,无线网络的业务职能和特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频谱需求呈指数迅猛增长,频谱资源的供需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对无线业务的影响日益严重,已经成为未来制约无线领域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无线网络技术,以使无线网络能够基于自身能力,适应电磁环境和业务类型的动态变化,实现频谱资源的高效有序共享。由此,认知无线网络(Cognitive Radio Network, CRN)技术应运而生。本文研究了认知无线网络的overlay模型之中,从用户在不干扰主用户发送信息的情况之下,还必须通过部分自己的发送功率,中继主用户信息。为了达到信道容量,从用户需要通过脏纸编码(Dirty Paper Coding)技术,消除主用户对从用户的干扰。本文研究了认知无线信道的基本信息,包括通信系统模型,信道模型,信道容量,讨论了当从用户不能完全感知主用户信息时,在广义衰落脏纸编码信道之中,从用户通过脏纸编码所能达到的最大信息速率。对于脏纸编码的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脏纸编码理论模型、脏纸编码信道模型以及在实际通信系统中脏纸编码信道的信道容量,得出了实用化脏纸编码方案设计的两种方式:1.基于优化信源编码的实用化脏纸编码方案;2.基于优化信道编码的脏纸编码实用化方案。对于基于优化信源编码的实用化脏纸编码方案,我们研究了四种不同的量化算法——标量量化、网格编码量化、Belief Propagation量化和Linear Programming量化,提出了一种基于Belief Propagation量化和Linear Programming量化的实用化脏纸编码方案,该编码方案从优化信源编码角度出发,用Belief Propagation量化器和Linear Programming量化器对信源信息和干扰进行量化,利用高性能量化器来获得更大的信源编码增益。在基于优化信道编码的脏纸编码实用化方案方向上,我们首先研究了网格编码调制(TCM)的原理以及网格编码调制中的集分割映射理论。随后,通过分析Turbo码和卷积码相比在码字汉明距离和欧式距离上的优势,研究了基于Turbo结构的网格编码调制。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Turbo-TCM的Trellis-Precoding脏纸编码方案,并对提出的脏纸编码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了相比原有的Trellis-Precoding方案,基于Turbo-TCM的脏纸编码方案能获取更大的信道编码增益。

唐星[6](2012)在《带宽有效编码调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通信系统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信道环境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在复杂的信道环境下保证通信系统传输信息的正确性,信道编码的作用功不可没,如今出现了很多优秀信道编码方案,如Turbo码,LDPC码等等。已经有研究表明,Turbo码,LDPC码可以对抗复杂的信道环境,而且在低信噪比的条件下有良好的误码率。但是基于BPSK调制方式的二进制Turbo编码频谱利用率并不高,而且传统的信道编码方式都是通过增大冗余度来提升纠错能力,这势必造成带宽扩展,占用更多的频谱资源。这显然在频谱资源越发宝贵的今天是不允许的。1982年,Ungerboeck.G在他的论文中正式提出网格编码调制(TCM)的思想,这种方法将调制和编码当成一个整体的模块来设计,实现了通信系统性能的优化,既不降低频带利用率,也不降低功率利用,而是通过提高设备复杂度换取编码增益,这在集成电路高速发展的今天和频谱资源日益稀缺的环境下是非常诱人的。网格编码调制技术主要适用于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后来有学者提出比特交织编码调制技术(BICM),该编码调制方案性能在瑞利衰落信道下的性能好于网格编码调制。本文主要是在上述成熟的理论基础上,在第三章将Turbo码和网格编码调制相结合形成Turbo-TCM编码调制方案,将Turbo码和网格编码编码调制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Turbo-MTCM编码调制方案,提升传统Turbo-TCM编码调制方案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性能。在第四章将Turbo码和基于迭代译码的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相结合,形成Turbo-BICM-ID编码调制方案,在编码模块部分用二元Turbo编码器代替传统的卷积码编码器,提升传统的BICM-ID编码调制方案在瑞利衰落信道和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性能。

凡霞[7](2011)在《Turbo码网格编码调制的仿真研究》文中指出1982年Ungerboeck提出了网格编码调制(TCM, Trellis Coded Modulation)方案,打破了传统编码器与调制解调器相互独立的模式。TCM方案的优点是在不增加系统带宽和减小数据传输速率的条件下取得优异的译码性能。TCM方案是以卷积码为基础的。因此当Turbo码作为一种新的在低信噪比条件下具有近Shannon理论极限译码性能的信道编码方法提出,它就成为TCM方案的最佳选择。Turbo码与不同高阶调制相结合的方案被称为Turbo网格编码调制,记为Turbo-TCM或TTCM。TTCM技术自提出以来,其具体实现方案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本文在深入研究Turbo码、TTCM编译码器结构及实现原理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仿真,通过VC++2008、Matlab2008a混合编程技术,对高斯信道下二元Turbo码及TTCM具体实现方案进行仿真和分析。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论文研究VC++ 2008、Matlab 2008a环境下混合编程的原理及具体实现方法,并应用到本文的仿真实现中以提高仿真效率。其次论文通过混合编程技术实现了二元Turbo码的编译码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Turbo码在低信噪比条件下可以获得接近Shannon理论极限的译码性能。最后在研究Turbo码的基础上,论文重点研究TTCM方案,并通过VC++ 2008、Matlab2008a混合编程技、术实现TTCM方案与8PSK调制和16QAM调制相结合的编译码仿真,并给出了不同迭代次数、不同帧长以及不同调制符号映射方式条件下TTCM的译码性能的仿真结果。仿真结果验证了TTCM在提高传统TCM系统纠错性能以及提高频谱利用率方面的有效性。

王洋[8](2010)在《Turbo-MTCM编码调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urbo-TCM是为AWGN信道传输信息设计的编码调制方案。它将两个或多个TCM分量码以Turbo的方式进行级联,在AWGN信道下表现出很好的性能。但是TCM由于未考虑符号汉明距离和乘积距离,在衰落信道下的表现不如它在AWGN信道下那样乐观。而MTCM,在网格图的每条分支上传输多个符号,能更好地适应衰落信道。且在AWGN信道下,MTCM相比于TCM在网格图状态数和谱效率均相同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更好的性能增益。因此我们用MTCM替代TCM来作为分量码,希望能构造出一种新颖的编码调制方案Turbo-MTCM,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增益。本文较为深入地理解了TCM和Turbo-TCM的基本编译码原理,研究了在AWGN信道和衰落信道下的最佳MTCM的设计准则,在此基础之上,初步提出了Turbo-MTCM的编译码原理和结构,并指出了该方案实现的难点:MTCM反馈编码器的设计。通过研究卷积码的递归表示方法,并借鉴了CT-TCM中分量码的设计思想,对Turbo-MTCM的编码器进行了设计,最后结合计算机仿真对Turbo-TCM和Turbo-MTCM在AWGN信道和衰落信道下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给出了今后改进的方向。

黎昞[9](2009)在《TTCM与CPM级联系统联合检测译码算法研究》文中提出网格编码调制(Trellis Coded Modulation)和连续相位调制(Continuous Phase Modulation),是现代通信系统中广泛采用的两种编码调制方式。两者均具有很高的能量和带宽有效性。CPM对非线性放大器不敏感,并且由于相位连续旁瓣较小。TCM则通过集分割(Set Partition)获得了较大的编码增益。近年来关于结合两者优点进行编码调制系统设计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研究基于连续相位调制的高谱效率编码调制系统。在考察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串行级联TTCM-CPM编码调制方案。该方案综合现有方案的优点,同时兼顾集分割和串行级联方案的优点。同时考虑到CPM的解调中存在载波相位估计与同步困难,锁相环(PLL)存在误锁,相滑等诸多缺点,我们采用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非相干检测手段。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采用非相干检测算法的CPM接收机和相干检测接收机性能差异在2dB以内,突破了传统观念中两者3dB的性能差异。相比于目前的国内外主流的TCM-CPM方案,本文提出的TTCM-CPM方案工作在8元符号集,谱效率为2bits/s./Hz,仿真表明,通过很少的迭代次数,就能获得较大的性能增益,即使在小的调制指数下性能下降的也并不明显。而且其归一化带宽也较小。

王利利[10](2008)在《联合编码调制技术中TCM与BICM方案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联合编码调制(coded modulation, CM)一直是很热的研究课题,随着高速、宽带移动通信的出现,作为以“不展宽频带编码”为特征的CM技术更加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但是已有大量结果表明:典型的CM技术网格编码调制(trellis-coded modulation, TCM)在AWGN信道中是最佳方案,有着最佳的编译码方法、最佳的映射规则;但是在衰落信道中,结果却不理想,丧失掉大量的编码增益。因此,讨论衰落信道中应用各种CM方案的性能已成为CM研究中新的热点。本文深入探讨了几种CM方案,包括Ungerboeck TCM方案、BICM方案、BICM-ID方案以及Turbo TCM方案,分析了它们的原理及主要组成部分,并给出了它们在AWGN信道和Rayleigh衰落信道中的误比特率性能仿真曲线,其中更是着重给出了集分割的原理,并且从Shannon信道编码理论角度解释了TCM技术的物理意义。本文的仿真是针对各状态最优卷积编码与8PSK调制相结合而展开的。仿真结果表明,在AWGN信道中,TCM方案可以取得最优的性能,在BER=10-5时,4状态2/3码率8PSK TCM方案与无编码QPSK调制相比可以取得2.5dB的增益,相比来看BICM方案的性能要差得多,而BICM-ID方案在三次循环译码后性能逼近TCM方案;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中,TCM方案的性能极差,BICM方案却提供了最佳的CM性能,而BICM-ID方案在三次循环译码后与BICM方案相比有1dB的增益;随着迭代译码次数增加BICM-ID方案的系统性能不断提高,但提高的幅度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而减小,两轮译码后的性能优于BICM方案。最后分析了Turbo TCM系统的设计方案,并给出了其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中的性能曲线,结果表明,UP集分割是最适用于Turbo TCM方案的集分割方式,且Turbo TCM与8状态2/3码率8PSK BICM方案相比,在BER=10-5时,有4dB的增益。

二、Turbo-TCM编码调制技术一些问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urbo-TCM编码调制技术一些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无线通信中的Turbo编码和均衡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Turbo码的基本原理
    2.1 Turbo码编码原理
    2.2 Turbo码的译码原理
3Turbo-TCM概述
    3.1 TCM技术
    3.2 Turbo-TCM编码调制器
    3.3 Turbo-TCM解调译码器
    3.4 Turbo-TCM性能仿真
4Turbo均衡
    4.1 移动通信中的均衡技术
        4.1.1 均衡技术的分类
        4.1.2 均衡器概述
    4.2 Turbo均衡技术
        4.2.1 系统传输模型
        4.2.2 Turbo均衡原理
        4.2.3 Turbo均衡算法
    4.3 Turbo均衡的性能分析与仿真
5结语

(2)基于混合多维星座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功率域的非正交多址接入
        1.2.2 多用户共享多址接入
        1.2.3 图样分割多址接入
        1.2.4 稀疏码多址接入
    1.3 非正交多址接入问题概述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主要创新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MSCMA的系统模型
    2.1 MSCMA系统的基本模型
        2.1.1 发送端模型
        2.1.2 接收端模型
    2.2 MSCMA系统的码本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SCMA的复数N维星座设计
    3.1 基础复数N维星座设计
        3.1.1 基于能量差异的SCMA基础复数N维星座设计
        3.1.2 基于多维TCM技术的基础复数N维星座设计
        3.1.3 基于Turbo TCM技术的基础复数N维星座设计
        3.1.4 基于lattice码的基础复数N维星座设计
        3.1.5 基于lattice码的阈值基础复数N维星座设计
        3.1.6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3.2 相位旋转
        3.2.1 基于DPD的相位选择算法
        3.2.2 基于不同维度间距离的相位选择算法及性能分析
        3.2.3 改进的基于不同维度间距离的相位选择算法以及性能分析
        3.2.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SCMA的映射矩阵和排列矩阵设计
    4.1 映射矩阵设计
        4.1.1 SCMA的映射矩阵
        4.1.2 MSCMA的映射矩阵
        4.1.3 MSCMA映射矩阵的性能分析
        4.1.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4.2 排列矩阵设计
        4.2.1 SCMA的排列准则
        4.2.2 基于维度欧式距离和的排列准则以及性能分析
        4.2.3 改进的基于维度欧式距离和的排列准则以及性能分析
        4.2.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下行多用户MIMO技术和MSCMA技术的融合
    5.1 下行多用户MIMO
        5.1.1 下行多用户MIMO技术的原理
        5.1.2 下行多用户MIMO技术的容量
    5.2 MIMO-SCMA
        5.2.1 MIMO-SCMA技术的基本原理
        5.2.2 MIMO-SCMA系统的容量
    5.3 MIMO-MSCMA
        5.3.1 MIMO-MSCMA基本原理
        5.3.2 MIMO-MSCMA性能分析
    5.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下行MIMO-MSCMA系统的接收机设计
    6.1 MPA接收机的和积算法
        6.1.1 因子图理论
        6.1.2 和积算法
    6.2 MPA接收机的最小和算法
    6.3 MIMO-MSCMA系统的低复杂度最小和算法MPA接收机
        6.3.1 MIMO-MSCMA系统的低复杂度最小和算法MPA接收机设计
        6.3.2 MIMO-MSCMA系统的低复杂度最小和算法MPA接收机复杂度分析
    6.4 MIMO-MSCMA系统的低复杂度Turbo迭代译码算法和最小和算法联合接收机设计
    6.5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两种最小和算法MPA接收机的复杂度计算公式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BICM-ID系统中LDPC码与映射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编码调制技术的发展
    1.3 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BICM-ID系统中LDPC码的研究现状
        1.3.2 BICM-ID系统中映射方式的研究现状
        1.3.3 BICM-ID技术的应用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系统
    2.1 BICM-ID系统结构
    2.2 BICM-ID系统的映射方式设计准则
        2.2.1 映射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2.2 欧氏距离谱设计准则
        2.2.3 互信息设计准则
    2.3 BICM-ID系统的EXIT图分析
        2.3.1 BICM-ID系统的EXIT图仿真模型
        2.3.2 EXIT图用于迭代译码性能的分析
    2.4 基于LDPC码的BICM-ID系统
        2.4.1 LDPC码内在的交织性能
        2.4.2 LDPC-BICM-ID系统的迭代解调译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LDPC码的理论分析
    3.1 LDPC码的表示方式
        3.1.1 校验矩阵和校验方程
        3.1.2 Tanner图
        3.1.3 度分布
    3.2 LDPC码校验矩阵的构造方法
        3.2.1 LDPC码的构造原则
        3.2.2 随机构造法
        3.2.3 结构化构造法
    3.3 LDPC码的EXIT图分析
        3.3.1 VND的外附信息特性曲线
        3.3.2 CND的外附信息特性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ICM-ID系统中新颖eIRA-QC-LDPC码的构造
    4.1 BICM-ID系统中的eIRA码结构
    4.2 一种基于等差数列的eIRA-QC-LDPC码新颖构造方法
        4.2.1 新颖eIRA-QC-LDPC码的构造
        4.2.2 新颖eIRA-QC-LDPC码无4环证明
    4.3 性能仿真分析
        4.3.1 误码率性能分析
        4.3.2 EXIT图分析
        4.3.3 编码复杂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LDPC-BICM-ID系统中映射方案设计
    5.1 一种新颖三环结构的16QAM映射方案
        5.1.1 新颖Tricyclic-16QAM映射方案设计
        5.1.2 Tricyclic-16QAM映射方案性能仿真分析
    5.2 一种新颖预编码子集分割16QAM映射方案
        5.2.1 新颖PSS-16QAM映射方案设计
        5.2.2 PSS-16QAM映射方案性能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4)自适应技术提高流星余迹通信吞吐量的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流星突发通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流星突发通信的发展过程
        1.1.2 近年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1.3 流星突发通信的优缺点
    1.2 流星突发通信的应用
    1.3 自适应技术的发展过程及近来研究应用状况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流星突发通信原理
    2.1 流星余迹的特点
        2.1.1 流星余迹的形成
        2.1.2 流星余迹的分类
    2.2 流星突发通信的原理及基本概念
        2.2.1 流星突发信道模型
        2.2.2 流星突发通信可通条件
        2.2.3 通信距离
        2.2.4 足迹和热点
        2.2.5 流星突发通信的技术指标
    2.3 流星突发通信协议
    2.4 流星突发通信的信道容量
第三章 自适应符号速率技术
    3.1 概述
    3.2 自适应符号速率的原理
    3.3 联合自适应功率速率方法
        3.3.1 原理
        3.3.2 性能分析
        3.3.3 仿真结果
        3.3.4 仿真代码
    3.4 联合自适应功率速率系统的实现
    3.5 小结
第四章 自适应调制技术
    4.1 概述
    4.2 自适应调制的原理
    4.3 吞吐量推广公式的推导
    4.4 自适应TURBO
        4.4.1 原理
        4.4.2 实现方法
        4.4.3 仿真结果
        4.4.4 仿真代码
    4.5 小结
第五章 自适应编码技术
    5.1 概述
    5.2 自适应编码原理
        5.2.1 固定码率编码及交织
        5.2.2 PURSLEY变码率编码方法
        5.2.3 混合Ⅰ型ARQ自适应编码
    5.3 基于半速率可逆码的混合Ⅱ型ARQ
        5.3.1 半速率可逆码的原理
        5.3.2 性能分析
        5.3.3 仿真结果
        5.3.4 仿真代码
    5.4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脏纸编码在认知无线电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认知无线网络
        1.1.2 脏纸编码实用化方案
        1.1.3 线性规划问题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脏纸编码技术概述
    2.1 脏纸编码
    2.2 脏纸编码的信道容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脏纸编码实用化方案
    3.1 基于优化信源编码的脏纸编码实用化方案
        3.1.1 几种量化器研究
        3.1.2 基于Belief Propagation量化和Linear programming量化的脏纸编码实用化方案
    3.2 基于优化信道编码的脏纸编码实用化方案
        3.2.1 网格编码调制
        3.2.2 Turbo结构对TCM的改进
        3.2.3 基于Turbo-TCM的Trellis-Precoding脏纸编码方案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脏纸编码与认知无线网络
    4.1 认知无线网络
        4.1.1 认知无线网络信道模型
        4.1.2 归一化认知无线网络信道模型
        4.1.3 认知无线网络信道容量
    4.2 脏纸编码在非完整信道边信息认知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4.2.1 广义衰落脏纸编码信道
        4.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带宽有效编码调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带宽有效编码调制技术
    1.2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2 基本原理介绍
    2.1 Turbo 码基本原理
    2.2 网格编码调制基本原理
    2.3 比特交织编码调制基本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Turbo-TCM 编码调制技术
    3.1 Turbo-TCM 编码结构
    3.2 Turbo-TCM 译码结构和译码算法
    3.3 Turbo-MTCM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 8PSK 的 Turbo_BICM_ID 编码调制技术
    4.1 BICM-ID 基本原理
    4.2 映射方案的选择
    4.3 Turbo-BICM-ID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Turbo码网格编码调制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信道编码
    1.2 编码调制技术
        1.2.1 编码调制技术的提出
        1.2.2 网格编码调制(TCM)技术
        1.2.3 Turbo码与网格编码调制技术的结合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VC++与Matlab混合编程的实现
    2.1 混合编程技术的原理及实现
        2.1.1 混合编程技术的原理
        2.1.2 混合编程技术的实现步骤
    2.2 混合编程技术在编译码仿真中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元Turbo码的编译码仿真
    3.1 二元Turbo码编译码原理
        3.1.1 二元Turbo码的编码原理
        3.1.2 二元Turbo码的译码原理
    3.2 二元Turbo码MAP译码算法
    3.3 二元Turbo码编译码的性能仿真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TCM编译码系统的仿真
    4.1 TTCM系统编码方案
        4.1.1 TTCM编码器原理及结构
        4.1.2 TTCM-8PSK系统编码方案
        4.1.3 TTCM-8PSK系统交织器设计
    4.2 TTCM-8PSK系统译码方案
        4.2.1 TTCM-8PSK译码原理及结构
        4.2.2 TTCM-8PSK MAP译码算法
        4.2.3 TTCM-8PSK Log-MAP译码算法
    4.3 TTCM-16QAM系统编码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结果与分析
    5.1 TTCM-8PSK MAP/Log-MAP译码性能仿真与分析
        5.1.1 不同调制信号映射方式的仿真与分析
        5.1.2 不同译码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5.1.3 不同帧长的仿真与分析
        5.1.4 不同迭代次数的仿真与分析
    5.2 TTCM-16QAM MAP/Log-MAP算法译码性能仿真与分析
        5.2.1 不同迭代次数的仿真与分析
        5.2.2 不同帧长的仿真与分析
        5.2.3 不同调制方式的仿真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8)Turbo-MTCM编码调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通信与信道编码
    1.2 带宽有效编码调制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网格编码调制和 Turbo-TCM 编码调制技术
    2.1 网格编码调制(TCM)
        2.1.1 符号的定义
        2.1.2 TCM 集合分割映射原理
        2.1.3 TCM 编码器结构
        2.1.4 Ungerboeck TCM 设计准则
        2.1.5 最佳TCM 码
    2.2 Turbo-TCM 编码调制技术
        2.2.1 Turbo-TCM 的编码器结构
        2.2.2 Turbo-TCM 的译码器结构
    2.3 Turbo-TCM 方案的性能仿真
        2.3.1 信道模型和相应的译码算法
        2.3.2 性能仿真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重网格编码调制(MTCM)
    3.1 MTCM 的原理与设计
        3.1.1 MTCM 的发展
        3.1.2 MTCM 的原理
        3.1.3 不同信道下的最佳MTCM 方案设计
    3.2 MTCM 的性能仿真与分析
        3.2.1 AWGN 信道下的最佳MTCM 和传统TCM 的比较
        3.2.2 衰落信道下的最佳MTCM 和传统TCM 的比较
        3.2.3 AWGN 信道下最佳MTCM 和衰落信道下最佳MTCM 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urbo-MTCM 编码调制技术
    4.1 Turbo-MTCM 方案的提出
    4.2 Turbo-MTCM 方案的原理与设计
        4.2.1 Turbo-MTCM 的编码器
        4.2.2 Turbo-MTCM 的译码器
        4.2.3 Turbo-MTCM 编码器的设计
    4.3 Turbo-MTCM 方案的具体设计实现
        4.3.1 AWGN 信道下的最佳MTCM 作为Turbo-MTCM 的分量码
        4.3.2 衰落信道下的最佳MTCM 作为Turbo-MTCM 的分量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9)TTCM与CPM级联系统联合检测译码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通信系统中的纠错码
    1.2 编码调制技术的发展
    1.3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4 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网格编码调制及其并行级联设计
    2.1 网格编码调制(TCM)技术
        2.1.1 网格编码调制基本原理
        2.1.2 网格编码译码算法
    2.2 并行级联网格编码调制(Turbo-TCM)原理
    2.3 小结
第三章 连续相位调制及其检测
    3.1 连续相位调制基本原理
        3.1.1 连续相位调制基本概念
        3.1.2 连续相位调制性能分析
        3.1.3 CPM 的网格图表示
    3.2 CPM 检测算法
        3.2.1 CPM 相干检测
        3.2.2 CPM 非相干检测
    3.3 小结
第四章 连续相位级联编码调制性能研究
    4.1 串行级联编码方案介绍
    4.2 串行级联方案中的迭代译码
    4.3 TTCM-CPM 串行级联编码调制系统设计
        4.3.1 串行级联编码调制
        4.3.2 联合非相干检测译码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联合编码调制技术中TCM与BICM方案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来源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TCM 结构简介
        1.2.2 BICM 结构简介
        1.2.3 传统的编码与调制分离方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TCM 及其相关技术原理
    2.1 TCM 的基本原理
        2.1.1 TCM 的基本结构
        2.1.2 集分割的原理
        2.1.3 不同集分割方法
    2.2 卷积码的基本原理
        2.2.1 卷积码编码器
        2.2.2 卷积码的表示方法
        2.2.3 最常用的卷积码
        2.2.4 维特比译码
    2.3 调制解调器基本原理
        2.3.1 渐近编码增益(ACG)
        2.3.2 MPSK 方案衰落信道中性能
    2.4 硬判决和软判决译码
        2.4.1 软判决译码准则
        2.4.2 软判决译码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BICM、BICM-ID 方案产生的必要性分析
    3.1 CM 的EEP 性能分析
        3.1.1 AWGN 信道的EEP 分析
        3.1.2 Rayleigh 衰落信道中的EEP 分析
    3.2 从Shannon 信道编码理论看TCM 技术
        3.2.1 TCM 产生的理论基础
        3.2.2 TCM 信号的功率谱
        3.2.3 TCM 的编码增益
    3.3 编码与调制结合的原理
        3.3.1 编码与调制的结合
        3.3.2 解调和解码的结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ICM、BICM-ID 及其相关技术原理
    4.1 BICM 基本原理
        4.1.1 BICM 系统框图
        4.1.2 BICM 的编码过程
        4.1.3 BICM 的交织和映射
        4.1.4 BICM 的信道描述
        4.1.5 BICM 的解码过程
    4.2 BICM-ID 基本原理
        4.2.1 BICM-ID 的基本原理
        4.2.2 比特度量计算的改进
        4.2.3 映射方案的改变
    4.3 交织解交织器基本原理
        4.3.1 通用多路交织器
        4.3.2 矩阵交织器
        4.3.3 随机交织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各种CM 设计方案及仿真结果分析
    5.1 TCM 系统性能
        5.1.1 TCM 系统设计方案
        5.1.2 AWGN 信道中TCM 系统性能曲线
        5.1.3 衰落信道中TCM 系统性能曲线
    5.2 BICM 系统性能
        5.2.1 BICM 系统设计方案
        5.2.2 AWGN 信道中BICM 系统性能曲线
        5.2.3 衰落信道中BICM 系统性能曲线
        5.2.4 BICM 方案信道容量性能分析
    5.3 BICM-ID 系统性能
        5.3.1 BICM-ID 系统设计方案
        5.3.2 AWGN 信道中BICM-ID 系统性能曲线
        5.3.3 衰落信道中BICM-ID 系统性能曲线
    5.4 Turbo TCM 系统性能
        5.4.1 Turbo TCM 系统设计方案
        5.4.2 Turbo TCM 系统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Turbo-TCM编码调制技术一些问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线通信中的Turbo编码和均衡技术分析[J]. 高凡琪. 信息记录材料, 2021(12)
  • [2]基于混合多维星座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 闫城. 北京邮电大学, 2018(09)
  • [3]BICM-ID系统中LDPC码与映射方案的研究[D]. 汪哲.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4]自适应技术提高流星余迹通信吞吐量的设计与仿真[D]. 刘志雄.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7)
  • [5]脏纸编码在认知无线电中的应用研究[D]. 齐彦松.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6]带宽有效编码调制技术研究[D]. 唐星.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7]Turbo码网格编码调制的仿真研究[D]. 凡霞.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8]Turbo-MTCM编码调制技术研究[D]. 王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0)
  • [9]TTCM与CPM级联系统联合检测译码算法研究[D]. 黎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7)
  • [10]联合编码调制技术中TCM与BICM方案性能研究[D]. 王利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Turbo-TCM编码调制技术若干问题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