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型离子交换纯水装置树脂再生方法探讨

70型离子交换纯水装置树脂再生方法探讨

一、70型离子交换纯水器树脂再生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盟[1](2021)在《离子交换与电去离子组合工艺梯级脱盐机制与调控研究》文中指出半导体行业近些年飞速发展,纯水需求量大大增加。我国海水淡化多采用反渗透工艺,二级反渗透出水中仍存在一部分离子,如果不进行脱除,直接用作电子行业生产用水,会导致降低产品质量。近年来,我国纯水制备技术受到广泛关注,离子交换混床和电去离子工艺常被用制备纯水,混床运行中常出现短流、产水水质差、树脂再生不完全等问题,电去离子工艺常出现产水水质不稳定,能耗较高等问题。本文采用离子交换与电去离子技术,建立离子交换与电去离子组合工艺连续脱盐系统,利用常见的商品化阴离子交换树脂去除二级反渗透出水中剩余离子,在进一步对进水进行脱盐的同时,对离子交换混床工艺中酸碱再生过程进行优化,达到减少废液的产生的目的;对电去离子工艺运行过程中电流效率进行计算,降低脱盐过程中装置运行能耗。静态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离子交换树脂对二级反渗透出水中低浓度的离子吸附效果存在显着差异。凝胶型强碱型树脂对低浓度溶液中离子吸附交换能力强于大孔弱碱型离子交换树脂。凝胶强碱型树脂吸附容量要高于大孔弱碱型树脂。凝胶型树脂在低温条件下吸附能力减弱,相反的是,大孔型树脂在高温条件下吸附能力减弱。201×7树脂对Cl-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将001×7与201×7两种离子交换树脂装入混床中,对模拟二级反渗透出水进行动态吸附脱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工艺运行流速的增加会导致初期脱盐效果的下降;不同树脂填充比会对混床初期脱盐效果产生影响,阳离子交换树脂比例大时,混床击穿体积下降;再生流速越大,混床中树脂再生效果越差;合适的再生液浓度有助于混床树脂的再生,并且不浪费再生液。当选择产水阶段50BV/h,阴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1.5:1,再生液为3%Na OH溶液,再生流速为15BV/h时,电导率10μs/cm作为混床击穿体积时,每周期产水1250BV,总运行时间为50小时。离子交换混床产水中仍然存在一部分离子,通过电去离子工艺对混床产水脱盐,三单元电去离子连续运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淡水室中离子浓度降低,膜堆电流效率逐渐降低;淡水室运行流速增加可以增强传质,提高去除率,减少膜堆运行能耗;装置运行电压增加对去除率没有显着影响,运行电压越高,水电解反应越剧烈,装置运行能耗越大。淡水室运行流量200ml/min,膜堆两端电压20V时,淡水室产水电导率0.262μs/cm,脱盐率达98%。

赵秋香[2](2021)在《褐藻氨酸的分离纯化工艺》文中提出褐藻氨酸是一种存在于海藻中的具备降压效果的活性物质,与传统的降压药相比,具有副作用小、降压效果显着的优点。褐藻氨酸在海藻中的含量较少,直接生物提取较为困难,成本高,极易造成环境污染。所以目前采用化学合成法获得褐藻氨酸是较好的选择。本课题针对化学合成法制备的褐藻氨酸粗品,利用离子交换树脂探索分离纯化褐藻氨酸的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三种不同类型的离子交换树脂(D001型、001×7型、D113型)进行褐藻氨酸的静态吸附、洗脱实验,考察了样品溶液p H,料液体积,洗脱液浓度、洗脱液体积,洗脱时间等因素对褐藻氨酸吸附和洗脱的影响。并依据静态实验中得到的三种树脂的最优吸附、洗脱条件,对三种树脂进行性能实验。发现在静态吸附、洗脱实验中,D001型离子交换树脂对褐藻氨酸的吸附量和解吸率最佳,分别为85 mg/g,90.3%。(2)利用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分别对不同温度和p H条件下,D001型树脂吸附褐藻氨酸的吸附等温曲线进行拟合。由拟合数据得出,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能更好的拟合实验结果。说明D001型树脂对褐藻氨酸的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3)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影响D001型离子交换树脂动态吸附褐藻氨酸的关键因素,得到吸附率最高的动态吸附条件:树脂用量为64 g,褐藻氨酸粗品水溶液的初始p H为4.5,吸附液的上样流速为0.37 m L/min。(4)研究了动态解吸过程中流速对解吸率的影响,发现在0.7 m L/min的流速下,树脂能较好的洗脱褐藻氨酸。实验用氨水对粗品溶液进行梯度洗脱,采用薄层色谱法监测洗脱进程。通过上述动态吸附、洗脱工艺,D001树脂对粗品水溶液中褐藻氨酸的吸附率和洗脱率分别达到86%、85%。本课题通过静态实验筛选出吸附褐藻氨酸最佳的D001型树脂。并利用静态实验得出的条件进行动态吸附实验,最终得到褐藻氨酸回收率为73.1%。上述研究结果为褐藻氨酸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万壮[3](2020)在《基于复合床的电去离子及其防垢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去离子(Electrodeionization简称EDI)是一种将离子交换和电渗析相结合以实现连续去离子的复合脱盐工艺。目前该技术在电子、电力、医药、脱盐、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现有EDI装置工艺存在对进水水质要求较高,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且在实际工业应用中膜堆易结垢,装置长期运行稳定性较差。因此,本文构建一种新型的复合床结构,实现了离子交换树脂高效再生,并通过循环浓缩室水来改变工艺流程使其表现出优异的防垢性能。其一,EDI装置的床层结构与工艺优化。首先,设计一种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左右平行分层填充的新型复合床结构,使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分别靠近阴、阳离子交换膜,通过构造与电场迁移方向一致的离子快速传输通道,提高了离子的传输效率,降低了装置能耗,提高了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效率。然后,探究了不同操作条件对复合床EDI装置脱盐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床EDI装置最佳膜间距为10 mm,在电流密度为9×10-33 A/cm2,反应时间3 h条件下,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率能达到67%,相较于传统EDI工艺,再生率提高了23倍,甚至接近化学再生水平。其二,针对EDI装置的离子交换膜在水质较差的条件下易结垢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膜结垢过程及树脂再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来一种新型的防垢策略:即通过对EDI装置浓缩室的水进行循环来改变工艺流程,并对床层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优化以及选择最佳的操作电流密度,使得浓缩室形成酸性环境,从而有效地防止沉淀的形成。实验结果表明:在以上工艺下,即使进水电导率约为1360μs/cm,硬度为400 ppm(以CaCO3计算),装置稳定运行150小时也不会有污垢生成。装置防垢性能最佳的离子交换树脂的填充比例为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2:3(质量比)及在本实验水质条件下最佳操作电流密度为9×10-3 A/cm2。本研究构建的新型EDI装置结构和工艺不仅能实现离子交换树脂高效再生,而且表现出优异的防垢性能,拓宽了EDI进水条件的限制,保证EDI装置长期稳定运行。该装置工艺对EDI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岚[4](2019)在《基于氧化湿法与非平衡等离子体干法的高效烟气脱硫脱硝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煤排放。合理控制SO2、NOx的排放对我国经济、政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石灰石-石膏脱硫法和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法(SCR)是主要的脱硫脱硝技术,但仍存在占地面积大、投资大、运行条件苛刻、运行费用高、系统稳定性不高和二次污染物超标排放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环境要求。因此,寻求更简单、经济、环境友好的脱硫脱硝技术是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湿式氧化法具有SO2、NO2脱除效率高的特点;非平衡等离子体法(NTP)则具有工艺流程简单、可同时脱除多种污染物等特点。因此湿式氧化法和NTP干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提出了254 nm-UVC(短波紫外线)/过硫酸钠(Na2S2O8)湿法、介质阻挡耦合负极脉冲电晕放电(DBD-NPC)干法以及Na2S2O8联合DBD-NPC干湿结合法这三种脱硫脱硝技术,在模拟烟气中系统地研究了各种相关因素对SO2和NO脱除的影响机制,并利用烟气分析仪、离子色谱和质谱仪对反应路径、机理和产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Na2S2O8联合DBD-NPC干湿结合法可实现SO2和NO同时高效脱除,最后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将副产物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搭建了254 nm-UVC紫外光催化Na2S2O8湿法脱硫脱硝系统,在常压下进行单独脱硝和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结果表明254 nm-UVC可以有效活化Na2S2O8参与反应;紫外光辐照强度、Na2S2O8浓度、溶液温度、O2浓度、反应溶液高度都对NO脱除具有促进作用,紫外光辐照会减弱进气流量和NO初始浓度增加对NO脱除的负面作用;紫外同时脱硫脱硝时,SO2脱除率可达95%以上,NO脱除率可达71%,SO2对NO脱除具有促进作用;离子色谱分析表明,NO、SO2分别转化为NO3-、SO42-,光催化反应后的SO42-和NO3-浓度比没有光催化时高很多,离子浓度的计算值与检测值基本一致,脱除率数据可靠。(2)搭建了DBD-NPC干法脱硫脱硝系统,在常温常压下从放电反应系统、电极条件、反应条件、添加剂及能量密度这五个方面对脱硫脱硝工艺进行了考察,同时对反应路径、反应产物、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应用电流会促进NO的脱除,同时减少NO2和N2O的生成;增大NO浓度不仅会降低NO脱除率,还会降低NO2生成率;O2、CO2、H2O对NO脱除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呈递减顺序;添加甲醇、乙醇可使NO脱除率得到显着提高,且不产生二次污染物CO和NO2。NOX(NO,NO2)主要被还原为N2。与脱除NO不同的是,O2和H2O对SO2脱除起促进作用。SO2和NO共存的系统中,两者的脱除存在竞争。(3)提出了甲醇辅助DBD-NPC与Na2S2O8湿法相结合的方法,兼顾了两种方法的优点,使NO和SO2都可得到高效脱除,同时对此方法的工业应用性进行探讨;最后,引入可循环使用的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将副产物硫酸钠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碳酸氢钠和硫酸铵,提高了整个工艺的绿色经济性。本研究可为高效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工业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杨克诚[5](2018)在《基于离子交换的乙二醇富液脱盐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在深水天然气开发过程中,乙二醇再生回收系统(MRU)脱盐环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MRU中脱盐环节不仅有利于再生得到纯度较高的乙二醇,而且对于减缓系统设备腐蚀与结垢有很大的帮助。调研国内外文献,结合某深海气田乙二醇富液组成,采用离子交换技术进行乙二醇富液脱盐工艺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如下。首先,进行树脂的筛选。根据国内主要生产的离子交换树脂种类和性能,结合乙二醇富液组成与脱盐要求,初步选择能够实现脱盐目的的阴、阳离子交换树脂。通过批量吸附实验,结合扫描电镜,验证了离子交换脱乙二醇富液中盐分的可行性,并且经比对不同离子交换树脂的脱盐效果和脱盐时间,分别使用001×7阳离子交换树脂和201×4阴离子交换树脂除去乙二醇富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其次,论文主体部分通过实验手段,对乙二醇富液离子交换法脱盐的工艺进行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批量吸附实验和交换柱实验。在批量吸附实验部分,研究离子交换树脂剂量、分离体系温度、溶液初始pH以及搅拌强度对吸附率和吸附速率的影响,总结了参数影响规律并分析其原因,给出了达到脱盐目的宜采用的参数取值范围和脱盐周期。通过研究再生液浓度和再生液用量对于树脂再生效果的影响,优选出恰当的再生液种类并确定出相应再生液浓度和消耗量。在交换柱实验(穿透曲线)部分,考虑工程实际应用,模拟离子交换树脂固定床吸附,研究了离子交换柱脱盐的特点以及工艺参数的影响(主要是高径比和液相流动速度),并给出了离子交换柱高径比,流动速度等参数。最后,进行了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法脱盐的热、动力学分析。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法脱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在热力学分析中,采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分析离子交换树脂吸附乙二醇富液中离子的等温吸附模型,进而判定出乙二醇富液中各离子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吸附状态。在动力学分析中,采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吸附过程进行的推动力、吸附过程控制步骤、吸附速率模型等。以上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脱盐工艺具有参考意义,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在研究其他乙二醇富液体系脱盐工艺中可以借鉴。研究成果和结论对工程应用中,设计离子交换乙二醇富液脱盐工艺流程装置、确定工艺参数范围、进行成本估算等具有指导意义。

王莹[6](2016)在《场强化Mg/AlLDHs再生阴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离子交换设备运行期间,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是其中关键的操作之一,如何有针对性地有效再生失效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决定了运行的经济成本。因此,开发一种有效的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剂和再生方法,对水处理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首先针对失效树脂的污染特性,采取Mg/Al双金属氢氧化物为再生剂气动搅拌方式,对失效的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再生,而后利用Mg/AlLDHs的“焙烧记忆”功能,将再生剂循环使用,对失效的阴树脂进行多次有效再生。通过电导率“穿透实验”的结果表明,阴树脂用量为50mL时,Mg/Al摩尔比为3,Mg/Al氢氧化物的最佳用量分别为0.045和0.015mol,再生时间3h,有利于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阴阳树脂的体积比为2:1,能够最大量地处理出水。每次循环中,再生剂都能够有效再生失效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再生剂的SEM、XRD、EDX、FT-IR、TG-DTA等表征,结果证实了再生剂中CO32-的存在,表明该再生剂已经转变成Mg/AlLDHs,具备Mg/AlLDHs的显着特征。另外,利用自制的电化学装置,将失效的阴树脂置于直流电场和Mg/Al双金属氢氧化物两者共同作用下,完成阴树脂的再生。结果表明两者联合的树脂再生方式明显优于单独的电化学再生和单独的Mg/Al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再生。对于100 mL的阴离子交换树脂,20 V的电压,4 h的再生时间,Mg/Al氢氧化物用量分别为0.09和0.03 mol,为最佳的阴树脂再生条件。最后,通过实验和表征分析的手段,探索阴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机理和Mg/AlLDHs的合成机理。在再生过程中,Mg/Al双金属氢氧化物凝胶混合后重新组合为Mg4Al2(OH)12·(OH)2,游离出的OH-不断与树脂上的CO32-或者HCO3-发生置换反应,恢复了树脂的离子交换容量,而溶液中的CO32-与[Mg4Al2(OH)12]2+发生反应,生成Mg/AlLDHs。而电场强化作用下,其解离出的OH-则会与混合氢氧化物凝胶游离出的OH-共同作用于失效的阴树脂,不断发生离子交换反应,恢复树脂的离子交换容量,即电场的存在进一步增强了树脂的再生效果。

马兰[7](2016)在《冷冻母液再生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工艺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油田采出水经纳滤处理的浓水软化中的树脂再生问题,以冷冻母液为潜在再生剂,系统开展了不同冷冻母液空床滤速及水质组成条件下的逆流再生中试研究,确定了最优的母液再生工艺参数。具体实验内容包括:(1)采用Ca Cl2溶液(0.01mol/L)进行树脂3h静态失效,研究失效后树脂在不同温度(25℃、35℃、45℃、55℃、65℃、75℃、85℃)母液中静态再生效果。(2)按油田冷冻母液原始水质组分配制再生液,对失效度为30%及60%以上的树脂,分别研究不同母液空床滤速条件下树脂的再生性能。(3)以原始母液中SO42-浓度(SO42-=5.833g/L)为基准,研究不同硫酸根离子浓度条件下树脂的再生性能。(4)固定母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SO42-=1.750g/L)和空床滤速,研究不同总钠离子浓度条件下树脂的再生性能。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在25℃~85℃条件下,采用原始母液对失效树脂静态再生3.5h,随温度的上升,钙离子的解析率逐渐增大,直至85℃左右迅速下降,硫酸钙逆溶解度特性明显。(2)对失效度达30%的树脂,母液空床滤速为4.08m/h,树脂平均再生度约72.83%,空床滤速太大会造成再生剂费用增加。(3)对失效度达60%以上的树脂,当母液液空床滤速分别为6.11m/h、5.44m/h、4.76m/h、4.08m/h、3.40m/h时,树脂的平均再生度分别为51.32%、57.68%、63.79%、64.27%、64.97%;再生废水中硫酸钙离子积随空床滤速增加而减小,再生历时分别不宜大于6h、5h、4h、4h、4h;最优母液空床滤速和再生历时分别为5m/h和4h。(4)固定母液空床滤速为4.76m/h,母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分别为583.30mg/L、1750mg/L、2917mg/L、4083mg/L、5833mg/L,树脂平均再生度约为77.32%、75.85%、72.15%、68.09%、61.42%;当母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小于和大于3000mg/L时,适宜再生历时分别为5h和4h。(5)当母液中钠离子浓度分别为13.47g/L、25.18g/L时,树脂再生度分别为56.36%、78.28%;适宜再生历时分别为4h、6h。

高丽红,寇志华,孔丽君[8](2006)在《离子交换纯水器制备纯水方法的改进》文中指出目的改进离子交换纯水器的再生方法,提高纯水质量。方法对离子交换器的阴离子交换树脂(简称阴树脂)依次进行酸洗、碱洗。结果与原再生方法比较,改进再生法1周期可得比电阻(5.0×106≥8.0×106)Ω.cm去离子水450 L,而原再生法1周期可得比电阻(0.25×1068.0×106)Ω.cm离子水约150 L。由于阴树脂得以彻底清洗,水的纯度和产量都有很大提高。结论对离子交换纯水器的阴树脂依次进行酸洗—碱洗步骤,方法简便,可有效提高纯水质量。

黄小荣[9](2004)在《组培实验室的纯水制备》文中指出

管山[10](2004)在《电去离子(EDI)过程及其用于水中Cu~(2+)离子的脱除与浓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去离子(Electrodeionization,EDI),是结合离子交换膜与离子交换树脂,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实现连续去离子操作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它能够在无需化学酸碱再生的条件下,对低浓度溶液进行深度脱盐。近年来,EDI 在纯水生产领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文考察了 EDI 对低浓度 CuSO4溶液中离子的脱除和浓缩性能,以评价 EDI 同时回收纯水和重金属的可能性。 建立了以浓水部分循环方式操作的一级两段 6 个膜对的 EDI 膜堆,有效膜面积为 135cm2,考察了膜堆电压,淡水流量,循环比,原水浓度和 pH 值等因素对Cu2+离子的脱除和浓缩性能的影响。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对于 Cu2+离子浓度为50mg/L 的原料水,通过 EDI 处理后,其产出淡水电阻率可达 2.2-5.6 MΩ.cm,Cu2+离子浓度低于仪器的检测限,脱除率>99.99%;浓水中 Cu2+离子浓度可达800-1200 mg/L。研究结果表明,EDI 能够在不需化学再生的条件下实现对 Cu2+离子的深度脱除和浓缩,有望成为具有巨大优越性的重金属废水回收技术。 考察了各种不同的装置设计和操作条件对处理低浓度 CuSO4 溶液的 EDI 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树脂的类型,混合比例及膜堆电压等对过程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凝胶型树脂在电再生模式下变黑失效;过大的阴阳树脂比例导致树脂床层和膜面形成 Cu(OH)2和 CuO 沉淀;工作电压过高则造成金属铜在膜的表面还原沉积。在系统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适当比例的大孔树脂,同时改善膜堆电阻,则可建立起连续,稳定的 EDI 运行条件。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分析,证实 EDI 过程存在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离子浓度较高的条件下,EDI 在增强传质模式下运行,树脂保持为盐型,EDI 的去离子作用主要通过树脂对离子传递的增强来实现;离子浓度很低时,EDI 在电再生模式下运行,树脂被电化学地再生为 H 型和 OH 型,过程相当于连续获得再生的混床离子交换。对这两种运行模式的基本过程特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建立了三维离子扩散-迁移模型,结合第二类电渗理论,描述了 EDI 过程的离子传递机理。离子交换树脂/膜与溶液界面层中高达 108-109V/m 的电势梯度,造成第二 Wien 效应,加速了水解离反应;而 Cu2+离子参与质子传递反应,对水解离反应产生催化作用。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 EDI 过程水解离的发生。 本文工作首次在国内建立了 EDI 脱除和浓缩稀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膜堆和实验体系,确立了连续稳定操作的条件,取得了重金属与纯水同时回收的良好效果,同时系统分析了这一 EDI 新过程的运行模式和传质机理,为重金属废水处理 EDI 技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70型离子交换纯水器树脂再生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0型离子交换纯水器树脂再生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离子交换与电去离子组合工艺梯级脱盐机制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海水淡化技术概述
        1.2.1 海水淡化技术研究背景
        1.2.2 海水淡化主要方法
    1.3 纯水制备技术概述
        1.3.1 纯水的分级
        1.3.2 纯水制备技术
    1.4 离子交换工艺
        1.4.1 离子交换树脂结构与分类
        1.4.2 离子交换工艺原理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电去离子工艺
        1.5.1 电渗析工艺(ED)原理
        1.5.2 电去离子工艺(EDI)原理
        1.5.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6.3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装置
        2.3.1 离子交换工艺实验装置
        2.3.2 电去离子工艺实验装置
        2.3.3 实验仪器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不同离子交换树脂对氯离子的吸附性能
        2.4.2 离子交换静态吸附实验
        2.4.3 离子交换动态吸附实验
        2.4.4 混床树脂再生实验
        2.4.5 电去离子脱盐实验
    2.5 分析与计算方法
        2.5.1 常规指标的测试方法
        2.5.2 树脂交换容量的计算
        2.5.3 吸附热力学
        2.5.4 吸附动力学
        2.5.5 电流效率
        2.5.6 能耗
第3章 离子交换树脂脱盐吸附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离子交换树脂预处理
    3.3 树脂吸附水中不同离子的影响因素
        3.3.1 树脂投加量对树脂吸附效果影响
        3.3.2 温度对树脂吸附效果的影响
        3.3.3 pH对树脂吸附效果的影响
        3.3.4 初始浓度对树脂吸附效果的影响
    3.4 吸附等温式拟合
    3.5 吸附动力学拟合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子交换混床脱盐动态连续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混床脱盐影响因素研究
        4.2.1 运行流量对混床脱盐效果影响
        4.2.2 混床树脂填充比对脱盐效果影响
        4.2.3 进水浓度对混床脱盐效果影响
    4.3 动态再生因素影响
        4.3.1 再生液浓度对树脂再生的影响
        4.3.2 再生液流速对树脂再生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运行条件对EDI脱盐性能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电去离子膜堆脱盐影响因素研究
        5.2.1 运行流量对脱盐效果影响
        5.2.2 运行电压对脱盐效果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褐藻氨酸的分离纯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降压药
        1.1.1 高血压现状及其危害性
        1.1.2 高血压的成因
        1.1.3 降压药物分类
        1.1.3.1 β受体阻滞剂
        1.1.3.2 钙通道拮抗剂
        1.1.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1.1.3.4 利尿剂
    1.2 褐藻氨酸的简介
        1.2.1 褐藻氨酸简介
        1.2.2 褐藻氨酸的研究进展
    1.3 分析方法简介
        1.3.1 薄层色谱(TLC)分析法
        1.3.1.1 茚三酮显色及原理
        1.3.1.2 碘化铋钾显色及原理
        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4 氨基酸类分离方法简介
        1.4.1 膜分离技术
        1.4.1.1 电渗析法
        1.4.1.2 反渗透
        1.4.2 重结晶法
        1.4.3 离子交换法
    1.5 离子交换树脂简介
        1.5.1 离子交换树脂的基础简介
        1.5.1.1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
        1.5.1.2 树脂的吸附机理
        1.5.2 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1.5.2.1 环境保护
        1.5.2.2 制药行业
        1.5.2.3 湿法冶金及其他
        1.5.2.4 食品工业
        1.5.2.5 水的纯化
        1.5.2.6 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1.5.3 新型树脂的研发现状
        1.5.3.1 负载金属离子的树脂
        1.5.3.2 改性的离子交换树脂
        1.5.3.3 合成新型树脂
    1.6 研究内容、目的以及创新点
2 离子交换树脂静态吸附、解吸实验
    2.1 实验设器和试剂
        2.1.1 实验设备及生产厂家
        2.1.2 实验原料及生产厂家
        2.1.3 实验所用褐藻氨酸对照品来源
        2.1.3.1 褐藻氨酸对照品来源
        2.1.3.2 褐藻氨酸对照品核磁分析结果
    2.2 实验方法
        2.2.1 树脂预处理
        2.2.2 树脂吸附原理
        2.2.3 树脂静态吸附的单因素实验
        2.2.3.1 树脂性能的检测指标
        2.2.3.2 褐藻氨酸溶液的pH对树脂吸附量的影响
        2.2.3.3 吸附时间对树脂吸附量的影响
        2.2.3.4 吸附液体积对树脂吸附量的影响
        2.2.4 树脂静态解吸的单因素实验
        2.2.4.1 洗脱前树脂的预处理
        2.2.4.2 洗脱液的浓度对树脂解吸率的影响
        2.2.4.3 洗脱液的体积对树脂解吸率的影响
        2.2.4.4 洗脱时间对树脂解吸率的影响
        2.2.5 三种树脂性能实验
        2.2.5.1 三种树脂静态吸附实验
        2.2.5.2 三种树脂静态洗脱实验
        2.2.5.3 吸附等温线
        2.2.6 分析方法的建立
        2.2.6.1 紫外分析
        2.2.6.2 高效液相色谱法
    2.3 树脂静态吸附、洗脱的结果与讨论
        2.3.1 树脂单因素静态吸附的实验结果
        2.3.1.1 溶液pH对树脂吸附效果的影响
        2.3.1.2 吸附时间对树脂吸附效果的影响
        2.3.1.3 吸附液体积对树脂吸附效果的影响
        2.3.2 树脂单因素解吸的实验结果
        2.3.2.1 洗脱液浓度对树脂解吸效果的影响
        2.3.2.2 洗脱液体积对树脂解吸效果的影响
        2.3.2.3 洗脱时间对树脂解吸效果的影响
        2.3.3 树脂静态吸附性能测试结果
        2.3.4 静态平衡吸附等温线
        2.3.4.1 温度对吸附平衡等温线的影响
        2.3.4.2 pH对吸附平衡等温线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离子交换树脂动态试验
    3.1 实验试剂及设备
        3.1.1 实验设备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分析方法
        3.2.1.1 薄层色谱法
        3.2.1.2 高效液相法
        3.2.2 褐藻氨酸的预处理
        3.2.2.1 褐藻氨酸的合成路线
        3.2.2.2 粗品的预处理
        3.2.3 动态实验
        3.2.4 RSM优化动态实验
        3.2.4.1 实验设计
        3.2.4.2 RSM实验和模型拟合
        3.2.4.3 RSM优化的结果与讨论
    3.3 树脂的动态洗脱
        3.3.1 流速对洗脱结果的影响
        3.3.1.1 实验过程
        3.3.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2 粗品的分离纯化
        3.3.2.1 实验过程
        3.3.2.2 结果与讨论
        3.3.3 树脂重复使用的性能
    3.4 产物鉴定
        3.4.1 物理性质
        3.4.2 TLC分析
        3.4.3 HPLC分析
        3.4.4 核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复合床的电去离子及其防垢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去离子技术概述
        1.1.1 EDI技术基本原理
        1.1.2 EDI技术研究进展
        1.1.3 EDI技术应用
    1.2 EDI装置床层类型
        1.2.1 离子交换树脂
        1.2.2 混合床
        1.2.3 分置床
        1.2.4 分层床
    1.3 EDI防垢技术研究进展
        1.3.1 添加化学酸/碱试剂
        1.3.2 电去离子化反转技术
        1.3.3 浓缩室填充树脂技术
        1.3.4 其他防垢技术/特殊保护腔室
    1.4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2 基于复合床的EDI脱盐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装置
        2.1.2 材料及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极限电流密度的测定
        2.2.2 不同床层性能对比
        2.2.3 电流密度的影响
        2.2.4 再生时间的影响
        2.2.5 膜间距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EDI防垢技术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材料及仪器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防垢性能分析
        3.2.2 防垢机理分析
        3.2.3 防垢工艺优化
    3.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氧化湿法与非平衡等离子体干法的高效烟气脱硫脱硝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政策
        1.2.1 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产生
        1.2.2 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危害
        1.2.3 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污染现状
        1.2.4 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控制措施
    1.3 脱硫脱硝技术发展概况
        1.3.1 脱硝技术概况
        1.3.2 脱硫技术概况
        1.3.3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概况
    1.4 UV/S_2O_8~(2-)技术
        1.4.1 氧化剂过硫酸钠的选择
        1.4.2 过硫酸钠脱硫脱硝的研究现状
    1.5 介质阻挡耦合负极脉冲电晕放电技术(DBD-NPC)
        1.5.1 非平衡等离子体技术简介
        1.5.2 非平衡等离子体放电类型
        1.5.3 非平衡等离子体的化学反应历程
        1.5.4 非平衡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现状
        1.5.5 介质阻挡耦合负极脉冲电晕放电技术
    1.6 论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6.1 论文研究目的
        1.6.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平台、试剂及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Na_2S_2O_8光催化氧化脱硫脱硝实验平台
        2.2.1 实验系统
        2.2.2 实验步骤
        2.2.3 紫外光源的选择
    2.3 介质阻挡耦合负极脉冲电晕放电脱硫脱硝实验平台
        2.3.1 实验系统
        2.3.2 实验步骤
        2.3.3 耦合放电电极结构和放电电路图
    2.4 Na_2S_2O_8联合DBD-NPC干湿结合法脱硫脱硝实验平台
        2.4.1 实验系统
        2.4.2 实验步骤
    2.5 离子交换树脂对Na_2S_2O_8湿法副产物分离纯化实验平台
        2.5.1 实验系统
        2.5.2 实验步骤
    2.6 实验材料与仪器
    2.7 分析方法
        2.7.1 烟气分析方法
        2.7.2 离子色谱分析方法
        2.7.3 化学分析方法
        2.7.4 放电能量密度分析方法
        2.7.5 浓度单位换算
    2.8 实验思路
第三章 254 nm-UVC/Na_2S_2O_8湿法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254 nm紫外光催化Na_2S_2O_8单独脱硝的实验研究
        3.2.1 Na_2S_2O_8初始浓度对NO脱除的影响
        3.2.2 紫外光辐照强度对NO脱除的影响
        3.2.3 反应溶液高度对NO脱除的影响
        3.2.4 气体流速对NO脱除的影响
        3.2.5 反应溶液温度对NO脱除的影响
        3.2.6 NO初始浓度对NO脱除的影响
        3.2.7 O_2对NO脱除的影响
        3.2.8 CO_2对NO脱除的影响
        3.2.9 溶液初始pH对NO脱除的影响
        3.2.10 本实验最佳条件下脱硝平行实验
    3.3 254 nm紫外光催化Na_2S_2O_8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
        3.3.1 Na_2S_2O_8初始浓度对NO&SO_2脱除的影响
        3.3.2 SO_2初始浓度对NO&SO_2脱除的影响
        3.3.3 反应溶液温度对NO&SO_2脱除的影响
        3.3.4 NO初始浓度对NO&SO_2脱除的影响
        3.3.5 反应溶液高度对NO&SO_2脱除的影响
        3.3.6 O_2对NO&SO_2脱除的影响
        3.3.7 CO_2对NO&SO_2脱除的影响
        3.3.8 本实验最佳条件下同时脱硫脱硝平行实验
    3.4 脱硫脱硝的机理研究
        3.4.1 吸收尾液分析
        3.4.2 传质机理
        3.4.3 脱硫脱硝过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介质阻挡耦合负极脉冲电晕放电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反应系统
        4.2.1 放电功率及能量密度的测定
        4.2.2 反应达到稳态的过程
        4.2.3 放电过程中频率的变化
        4.2.4 放电过程中反应器温度的变化
    4.3 介质阻挡耦合负极脉冲电晕放电单独脱硝实验研究
        4.3.1 放电系统结构对NO脱除的影响
        4.3.2 NO脱除过程中转化路径的研究
        4.3.3 反应条件对NO脱除的影响
        4.3.4 不同添加剂对NO脱除的影响
        4.3.5 添加甲醇/乙醇对NO脱除的影响
        4.3.6 应用电流和气体流速在能量密度中的选择
    4.4 介质阻挡耦合负极脉冲电晕放电单独脱硫实验研究
        4.4.1 应用电流对SO_2脱除的影响
        4.4.2 SO_2初始浓度对SO_2脱除的影响
        4.4.3 气体流速对SO_2脱除的影响
        4.4.4 O_2对SO_2脱除的影响
        4.4.5 CO_2对SO_2脱除的影响
        4.4.6 H2O对SO_2脱除的影响
    4.5 介质阻挡耦合负极脉冲电晕放电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4.5.1 同时脱硫脱硝对NO、SO_2脱除的影响
        4.5.2 应用电流对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4.5.3 O_2对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4.5.4 添加甲醇对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DBD-NPC干法联合Na_2S_2O_8湿法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干湿法结合实验顺序的讨论
        5.2.1 对系统中氧含量变化的影响
        5.2.2 对系统中产生NO_2含量变化的影响
        5.2.3 系统中NO含量变化的影响
        5.2.4 对脱汞除尘一体化技术的影响
    5.3 模拟烟气中DBD-NPC干法联合Na_2S_2O_8湿法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5.4 主要影响因素对DBD-NPC干法联合Na_2S_2O_8湿法脱硝实验研究
        5.4.1 应用电流对NO脱除的影响
        5.4.2 气体流速对NO脱除的影响
        5.4.3 初始NO浓度对NO脱除的影响
        5.4.4 O_2对NO脱除的影响
        5.4.5 添加甲醇对NO脱除的影响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脱硫脱硝副产物转化利用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离子交换技术概述
        6.2.1 离子交换树脂
        6.2.2 离子交换理论
    6.3 阳离子树脂交换实验
        6.3.1 实验原理
        6.3.2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选型
        6.3.3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转型再生
        6.3.4 实验效果评价
        6.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阴离子树脂交换实验
        6.4.1 实验原理
        6.4.2 阴离子交换树脂的选型
        6.4.3 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转型再生
        6.4.4 实验效果评价
        6.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DBD-NPC干法联合Na_2S_2O_8湿法脱硫脱硝技术工业应用性探讨
    6.6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基于离子交换的乙二醇富液脱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乙二醇脱盐技术
        1.2.2 国内乙二醇脱盐系统
        1.2.3 离子交换技术概述
        1.2.4 离子交换技术的应用
        1.2.5 离子交换技术的影响因素
        1.2.6 离子交换技术的热、动力学模型
        1.2.7 离子交换法在乙二醇富液体系中应用概况
        1.2.8 离子交换树脂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评价
    2.1 乙二醇富液体系的组成特点和脱盐
    2.2 离子交换平衡常数和选择性系数
        2.2.1 离子交换平衡
        2.2.2 选择性系数
    2.3 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
        2.3.1 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原则
        2.3.2 实验目的
        2.3.3 实验设备
        2.3.4 实验条件
        2.3.5 实验步骤
        2.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离子交换脱盐有效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子交换脱乙二醇富液中盐的工艺参数影响
    3.1 离子交换法脱除乙二醇富液中盐的工艺流程
    3.2 离子检测方法
    3.3 批量吸附实验
        3.3.1 实验设备
        3.3.2 实验药剂
        3.3.3 离子交换树脂剂量的影响
        3.3.4 温度的影响
        3.3.5 溶液初始pH的影响
        3.3.6 搅拌强度的影响
        3.3.7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
        3.3.8 阴离子交换树脂再生
        3.3.9 实验结论
    3.4 交换柱(穿透曲线)实验
        3.4.1 离子交换树脂剂量
        3.4.2 柱高的确定
        3.4.3 流速的影响
        3.4.4 流程实验
        3.4.5 实验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脱盐热、动力学分析
    4.1 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脱盐机理研究的意义
    4.2 实验设计
    4.3 热力学分析
        4.3.1 吸附等温线模型概述
        4.3.2 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
        4.3.3 结果与讨论
    4.4 动力学分析
    4.5 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脱盐热、动力学模型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场强化Mg/AlLDHs再生阴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201×7阴离子交换树脂介绍
        1.1.1 离子交换树脂的基本性能
        1.1.2 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1.1.3 离子交换树脂的污染
        1.1.4 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
    1.2 Mg/AlLDHs简介
        1.2.1 Mg/AlLDHs的概况
        1.2.2 Mg/AlLDHs的用途
        1.2.3 Mg/AlLDHs的制备
    1.3 本论文工作思路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气动搅拌下Mg/AlLDHs再生阴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再生方法
        2.2.4 树脂测试
        2.2.5 材料表征
    2.3 阴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条件的选择
        2.3.1 确定Mg/Al的最佳摩尔比
        2.3.2 确定Mg/Al氢氧化物的最佳用量
        2.3.3 确定阴阳树脂的最佳体积比
        2.3.4 确定再生时间
    2.4 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表征分析
        2.4.1 树脂最大再生容量的测定
        2.4.2 SEM表征
        2.4.3 EDX表征
    2.5 再生剂表征分析
        2.5.1 XRD表征
        2.5.2 SEM表征
        2.5.3 EDX表征
        2.5.4 FT-IR表征
        2.5.5 TG-DTA表征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气动搅拌循环实验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3.2.2 再生和测试方法
        3.2.3 表征方法
    3.3 穿透实验
    3.4 离子交换树脂最大再生容量的测定
    3.5 再生剂表征分析
        3.5.1 SEM表征
        3.5.2 XRD表征
        3.5.3 TG表征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电场强化下Mg/AlLDHs再生阴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4.2.2 再生方法
        4.2.3 测试表征
    4.3 再生条件的选择
        4.3.1 不同再生方式的比较
        4.3.2 不同再生电压的比较
        4.3.3 不同再生时间的比较
        4.3.4 Mg/Al氢氧化物不同用量时的比较
        4.3.5 阴离子交换树脂不同用量时的比较
        4.3.6 电化学装置运行状态——阴极出口阀打开与关闭比较
    4.4 再生过程中电导率、pH值、电流的变化结果
    4.5 再生过程中耗电量的比较
    4.6 再生过程中循环溶液温度的变化结果
    4.7 再生剂的表征分析
        4.7.1 XRD表征
        4.7.2 SEM表征
        4.7.3 FT-IR表征
    4.8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析表征
        4.8.1 树脂最大交换容量的测定
        4.8.2 FT-IR表征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Mg/Al双金属氢氧化物为再生剂的阴树脂再生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5.2.2 再生实验
        5.2.3 测试表征
    5.3 不同阴离子负载的阴树脂再生情况
        5.3.1 被Cl-负载的阴树脂再生情况
        5.3.2 被SO42?负载的阴树脂再生情况
        5.3.3 被CO32?负载的阴树脂再生情况
        5.3.4 半失效的阴树脂再生情况
    5.4 气动搅拌下再生失效阴树脂的机理研究
        5.4.1 XRD图谱分析
        5.4.2 气动搅拌下阴树脂再生机理分析
    5.5 电场强化下Mg/Al氢氧化物再生失效阴树脂的机理研究
    5.6 再生优势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及学术论文
致谢

(7)冷冻母液再生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水平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项目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2.项目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研究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案
3.冷冻母液再生树脂的性能分析
    3.1 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优选
    3.2 钠型离子交换树脂母液静态再生效果
    3.3 失效度30%的树脂的母液动态再生
        3.3.1 电厂00lx7凝胶型强酸阳树脂
        3.3.2 漂莱特00lx7凝胶型强酸阳树脂
    3.4 失效度60%的树脂的母液动态再生
        3.4.1 失效度60%以上树脂再生后的软化效果
        3.4.2 再生次数对树脂软化性能的影响
        3.4.3 再生液流量对树脂再生性能的比较
        3.4.4 再生次数对树脂再生性能的分析
        3.4.5 再生液流量对硫酸钙离子积的比较
4.母液水质组成对树脂再生效果分析
    4.1 改变母液中SO_4~(2-)浓度
        4.1.1 再生前后树脂的软化性能
        4.1.2 再生次数对树脂软化性能的影响
        4.1.3 改变母液中S0_4~(2-)浓度树脂再生性能
        4.1.4 树脂再生出水中硫酸钙离子积
    4.2 改变母液中有效钠离子浓度
        4.2.1 母液有效钠离子浓度对树脂软化的效果
        4.2.2 母液有效钠离子浓度对树脂再生的效果
    4.3 小结
5.不同再生剂再生树脂的性能对比
    5.1 氯化钠再生树脂的性能
    5.2 冷冻母液再生树脂的性能
    5.3 小结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组培实验室的纯水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
    1.1 树脂接触油类物质被污染
    1.2 阴树脂的毒化
    1.3 阴阳柱混淆
    1.4 纯水器停用时间长
    1.5 纯水器的横放制水
    1.6 再生淋洗不够
    1.7 纯水器的环境温度
2 实用技巧

(10)电去离子(EDI)过程及其用于水中Cu~(2+)离子的脱除与浓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第一章 电去离子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国外 EDI 技术的发展历程
        1.2.1 早期的研究和探索
        1.2.2 商品化与工业推广应用
    1.3 最新研究进展
        1.3.1 装置设计
        1.3.1.1 隔板结构
        1.3.1.2 离子交换膜
        1.3.1.3 离子交换树脂
        1.3.1.4 树脂分层交替填充和其他排列方式
        1.3.1.5 浓室填充树脂的结构
        1.3.1.6 极室结构
        1.3.2 填充其它离子交换剂的 EDI 装置
        1.3.3 倒极 EDI 及其改进
        1.3.4 螺旋卷式 EDI 膜组件
        1.3.5 双极膜电去离子技术
        1.3.6 预处理
        1.3.7 装置的操作、控制与维护
        1.3.8 膜堆的结垢和防止
        1.3.8.1 膜堆结垢的产生及危害性
        1.3.8.2 防止膜堆结垢的措施
        1.3.9 弱解离物质及微生物去除
        1.3.9.1 二氧化碳的脱除
        1.3.9.2 硅的脱除
        1.3.9.3 微生物的去除
        1.3.10 EDI 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
        1.3.10.1 离子传递的速率控制步骤
        1.3.10.2 传质过程的数学描述与传质强化
        1.3.10.3 水解离的机理与影响因素
        1.3.11 含有 EDI 的集成膜过程纯水制造技术
        1.3.11.1 EDI 与其他膜过程的综合集成
        1.3.11.2 EDI 与多种膜过程及传统分离技术的复杂集成
    1.4 EDI 的工业应用
    1.5 国内 EDI 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第二章 电去离子过程处理低浓度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
    2.1 研究背景
    2.2 EDI 过程处理电镀废水的研究
        2.2.1 EDI 处理电镀含铜废水的研究
        2.2.2 EDI 处理电镀含镍废水的研究
        2.2.3 EDI 处理电镀含锌废水的研究
        2.2.4 EDI 处理低浓度含铅废水的研究
    2.3 膜堆形式的选择
    2.4 本文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章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3.1 EDI 的装置设计
        3.1.1 淡室隔板的结构
        3.1.2 膜堆设计
        3.1.3 EDI 流程的选择
    3.2 实验装置与流程
        3.2.1 离子交换膜
        3.2.2 离子交换树脂
        3.2.3 实验仪器
    3.3 Cu2+离子浓度的检测
        3.3.1 仪器
        3.3.2 仪器工作条件
        3.3.3 检测方法
第四章 装置设计和操作条件的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采用的操作条件和装置设计
    4.3 膜堆电压的选择
        4.3.1 膜堆电流随时间的变化
        4.3.2 膜堆中金属铜的还原现象
        4.3.3 膜面金属铜还原的原因及影响
        4.3.4 防止金属铜还原的措施
    4.4 凝胶型树脂和大孔型树脂的选择
        4.4.1 淡水和浓水中 Cu2+离子浓度变化
        4.4.2 膜堆中离子交换树脂的发黑失效
        4.4.3 树脂失效的原因及影响
        4.4.3.1 质量平衡分析
        4.4.3.2 树脂失效的原因及影响
    4.5 阴阳离子交换树脂比例的选择
        4.5.1 采用不同阴阳离子交换树脂比例的膜堆的操作性能
        4.5.1.1 阴阳凝胶树脂以比例 70:30 填充的膜堆
        4.5.1.2 阴阳凝胶树脂以比例 60:40 填充的膜堆
        4.5.1.3 阴阳大孔树脂以比例 40:60 填充的膜堆
        4.5.2 阴阳树脂比例的选择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DI 处理低浓度 CuSO4溶液过程的基本特征
    5.1 增强传质模式下 EDI 过程离子传递的基本特征
        5.1.1 增强传质模式的判定
        5.1.2 过程的稳定状态
        5.1.3 增强传质模式下 EDI 的离子传递
        5.1.3.1 Cu2+离子和 H+离子的不同传递方式
        5.1.3.2 EDI 过程中 Cu2+离子对 H+离子的选择透过性
        5.1.3.3 淡水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
    5.2 电再生模式下 EDI 过程离子传递的基本特征
        5.2.1 电再生模式的判定
        5.2.2 过程的基本特征
        5.2.2.1 淡水水质随时间的变化
        5.2.2.2 浓水 Cu2+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5.2.3 两种模式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过程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操作条件对 EDI 处理低浓度 CuSO4溶液过程的影响
    6.1 概述
    6.2 膜堆电压对 EDI 过程性能的影响
        6.2.1 膜堆电流的变化
        6.2.2 膜堆电压对淡水水质的影响
        6.2.3 膜堆电压对浓水产品 Cu2+离子浓度的影响
    6.3 淡水流量对 EDI 过程性能的影响
    6.4 循环比对 EDI 过程性能的影响
        6.4.1 新鲜料液流量变化的影响
        6.4.2 循环浓水流量变化的影响
    6.5 原水 Cu2+离子浓度和 pH 值变化对 EDI 过程性能的影响
        6.5.1 原水 Cu2+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
        6.5.2 原水 pH 值变化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EDI 过程离子传递和水解离机理的研究
    7.1 引言
    7.2 EDI 过程的离子传递
        7.2.1 离子交换树脂床层的导电性
        7.2.2 电渗析过程中的离子传递
        7.2.3 双极膜中的离子传递
        7.2.4 EDI 过程的离子传递
        7.2.4.1 三维扩散-迁移模型
        7.2.4.2 离子交换树脂表面的浓差极化和第二类电渗现象
    7.3 EDI 过程水解离的机理
        7.3.1 离子交换膜的浓差极化和水解离现象
        7.3.1.1 浓差极化现象的经典理论
        7.3.1.2 阴阳离子交换膜水解离的差异性
        7.3.1.3 超极限电流
        7.3.2 离子交换树脂的水解离和电再生现象
        7.3.3 EDI 过程的水解离机理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符号说明
致 谢

四、70型离子交换纯水器树脂再生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子交换与电去离子组合工艺梯级脱盐机制与调控研究[D]. 张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褐藻氨酸的分离纯化工艺[D]. 赵秋香.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3]基于复合床的电去离子及其防垢技术的研究[D]. 万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氧化湿法与非平衡等离子体干法的高效烟气脱硫脱硝工艺研究[D]. 杨岚. 西北大学, 2019(01)
  • [5]基于离子交换的乙二醇富液脱盐工艺研究[D]. 杨克诚.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6]场强化Mg/AlLDHs再生阴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D]. 王莹. 大连交通大学, 2016(12)
  • [7]冷冻母液再生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工艺优化[D]. 马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 [8]离子交换纯水器制备纯水方法的改进[J]. 高丽红,寇志华,孔丽君. 职业与健康, 2006(08)
  • [9]组培实验室的纯水制备[J]. 黄小荣. 广西林业科学, 2004(03)
  • [10]电去离子(EDI)过程及其用于水中Cu~(2+)离子的脱除与浓缩的研究[D]. 管山. 天津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70型离子交换纯水装置树脂再生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