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儿家长抑郁分析

社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儿家长抑郁分析

一、社区内小儿麻痹后遗症患童的父母抑郁情绪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壮[1](2020)在《个案工作介入小儿麻痹症患者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正刚[2](2018)在《从“隔绝”到“融合”英国特殊教育变革与发展研究(1760-1981)》文中提出英国特殊教育的历史不仅是英国教育史的一部分,也是有关英国历史和英国教育的众多问题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题。尽管从第一所服务残疾儿童的学校诞生至今,英国特殊教育仅走过了两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其特殊教育体系从无到有、由点及面、逐步完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纳入主流之中的演进过程,在世界特殊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英国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开展的教育实践和提出的教学理念,不仅成为特殊教育的重要的起源之一,而且对欧洲大陆和北美特殊教育的勃兴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后两百多年的世界特殊教育发展产生了影响深远。本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对英国特殊教育从产生到融合的演进过程进行系统研究。首先,从宏观层面对英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以各阶段影响教育变革的核心理念为纲,梳理出“隔绝—隔离—融合”的发展脉络。其次,在中观层面对英国特殊教育发展每一阶段的社会背景、影响因素、教育实践和发展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各时期残疾观、宗教慈善、科技医学、政府力量和社会思潮在特殊教育发展中所发挥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再次,在微观层面对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细节描述,从特殊学生教育状况的实际变化来体现“隔绝”到“融合”理念转变的现实影响,以全景视角呈现英国特殊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整体面貌。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英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总结,揭示了英国特殊教育理念变革的内在规律,从而对我国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徐星培[3](2018)在《兰州市失能老人社区照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兰州市作为老龄化城市之一,面临着老龄人口激增的现实,尤其是失能老人人口的快速增长,在如今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且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如何满足作为弱势群体的失能老人的养护需求,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失能老人由于疾病或伤残导致其身体机能退化,行动能力受限,其生活与人际交往范围大都仅限于社区,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经济能力的制约,大都不愿意接受机构养老模式;另一方面,失能老人对日常生活照料及经常性的医护服务有着庞大的需求。于是,失能老人社区照顾应运而生。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区基础建设与功能的不断完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养老观念的转变,社区在养老方面的潜力逐渐被挖掘与开发,社区照顾在失能老人养护方面展现出了其独有的优势。因此,对社区照顾服务供给质量,服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以及社区照顾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兰州市失能老人社区照顾问题,以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为支撑,运用访谈法与观察法,在对兰州市城关区G社区、C社区以及七里河区K社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失能老人、照护者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调查。通过对所获资料的分析,阐述了当前兰州市失能老人基本身体与精神情况,对社区照顾服务的需求及参与情况,以及当前兰州市社区照顾服务供给情况。根据兰州市失能老人社区照顾的现状,提出了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发达国家社区照顾的发展经验,提出兰州市失能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应该拓展服务内容,构建失能老人社区照顾服务体系;提高失能老人社区照顾的社会化程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宣传,增进失能老人及其家庭对社区照顾的信任度与参与度。

陈倩[4](2018)在《基于3D全景图像分析的居家环境评估与实地家访评估的对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使用3D全景图像分析技术与实地居家环境评估的有效性、可行性和一致性。[方法]选取来自云南省昆明市的4家不同医院的康复科住院脑卒中患者共40例(26男,14女;年龄63.6 ±12.9岁;均为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者;84%的受试者与亲友同住,13%的受试者独居,3%的受试者住在安置机构或租房;照顾者年龄51.2±10.9岁),这是一项准实验研究。由研究者通过预实验在实地家访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出一套3D全景图像的拍摄方案,用于指导患者家属拍摄3D全景图像。对4位作业治疗师进行培训,用随机数字化将他们两两分组,由其各自独立担任3D全景图像评估者或实地家访评估者。将40名受试者随机均衡地分为两组,20名受试者的居家环境由治疗师A与D独立入户进行实地家访评估,而治疗师B与C分别独立评估3D全景图像;另20名受试者的居家环境由治疗师B与C独立入户进行实地家访评估,而治疗师A与D独立评估3D全景图像。观测3D全景图像评估家庭环境:由同一组的两名作业治疗师根据患者家属拍出的图像及提供的数据进行家庭环境评估;对于实地家访,由另一组的两名作业治疗师实行传统的常规家访环境评估,两种评估方式均使用“居家无障碍设施及相关设备”评估量表。每个住院患者的居家环境评估都是由四位作业治疗师各自独立完成,4位评估者有均等的机会进行基于3D全景图像居家环境评估方案的评估与实地家访的评估。采用SPSS软件进行Kappa分析及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统计分析。两种评估方法花费的成本费用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 test,又称“曼-惠特尼秩和检验”)统计分析。[结果]1.住宅大门口:住宅大门口评估共有13个项目,其中NT项目有4项,Kappa值>0.6的项目达到了有效评估中的66.7%,门片过重、明暗度、门前平台材质易滑三个项目的一致性很低,分别为0.042,0.348,0.254,McNemar test p 值为 1。2.住宅内通路:有7个项目,其中NT项目有1项,Kappa值>0.6的项目达到了有效评估中的66.6%,McNemartestp值为1,说明在住宅内通路评估中,3D全景图像与家访评估环境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6的项目主要为明暗度、地面止滑效果不佳。3.浴厕空间:共有30个项目,其中NT项目有4项,Kappa值>0.8的项目达到了有效评估中的69.2%,McNemartestp值>0.05,说明在浴厕空间评估中,3D全景图像与家访评估环境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值<0.6的项目主要为浴室地板湿滑、有装设洗手台/洗脸槽但高度不当。4.卧室空间:共有7个项目,其中NT项目有1项,Kappa值>0.8的项目达到了有效评估中的66.7%,McNemar test p值>0.05,说明在住内通路评估中,3D全景图像与家访评估环境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值<0.6的项目主要为卧室明暗度、卧室地板湿滑/地板材质不防滑。5.厨房空间:共有9个项目,Kappa值>0.8的项目达到了有效评估中的55.6%,McNemartestp值>0.05,说明在住宅内通路评估中,3D全景图像与家访评估环境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值<0.6的项目主要为厨房明暗度、地板湿滑/地板材质不防滑。6.3D全景图像评估者与家访评估者对环境评定分级的McNemar-BowkerP值与McNemar P值均大于0.05,两种评估方式对居家环境评定分级的评估结果无显着差异,且一致性较高。7.3D-PhoA 与 OsHA 评估者间信度(ICC)为 0.86((95%CI 0.79-0.91,p<0.001)。8.成本经济效益分析:相比于家访花费的经费成本,3D全景图像评估的成本将减少68.7%;时间成本方面,3D全景图像评估的成本将节省2.3倍。9.患者家属或照顾者使用3D全景相机的反馈结果:35个患者家属(92.1%)反馈3D全景相机易于使用,有3个患者家属(7.9%)反馈3D全景相机不方便使用(因为蓝牙遥控器没电了)。共有34个患者家属(89.5%)回答他们已经有过使用手机相机的经验。[结论]在评估家庭环境中,基于3D全景图像的居家环境评估和实地家访评估相比,在了解受试者居家环境的家具或设备上,二者有着中等至较高的一致性,加之3D全景图像的居家环境评估具有成本效益的优势,若根据少部分一致性较低的项目对3D全景图像拍摄方案进行适度改良,完全有可能代替实地家访评估居家环境。

陈叠[5](2017)在《残疾家庭子女自我认同重构的社工个案介入》文中研究指明“自我认同危机”最常出现于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中,埃里克森在其着名的“八阶段理论”中提到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的核心任务主要为解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问题。如果该阶段的自我认同危机不能顺利解决,极易形成青少年为人冷漠的性格特点,并且导致缺乏关爱意识,缺失自我认同感等一系列严重的后遗症,乃至对其后成年阶段的发展仍然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而残疾家庭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因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原生家庭、学校朋辈群体等因素的消极影响,比正常青少年更易陷入该危机,故帮助残疾家庭青少年提升自我认同水平有其必要性与研究意义。案主小俊(化名)由于受到早期生活中的激发事件的影响,导致其个体信念体系出现自我认同障碍。本文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ABC人格理论为依据,分析案主自我认同感缺失的重点成因,并运用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模式作为具体介入方法,在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指导思想下,帮助案主化解自我认同危机,塑造其良好的自我认同意识,让案主重拾信心。在介入服务的积极实施下,案主的情况最终得以改善,经量表数据的前后对比与工作者的观察可以直接判定案主的自我认同意识已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且在后期的回访中观测到其复发的可能性较低,理性情绪治疗这一模式的运用在本案例中取得一定成效。文末,研究者对本次介入服务过程中该模式的运用进行深入思考,综合分析其优势之处及存在的局限性和困难,总结归纳出本案例的实践性经验,并期望能够将该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推广到我国社会中,向更多面临同样问题的残疾家庭子女伸出援手,帮助她们渡过难关。

李婷[6](2016)在《城市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项目的效果评估》文中认为政府购买社会机构服务是我国社会服务供给的新模式,也是未来社会服务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和发展社会组织。长沙市残联向社会组织机构购买社会服务打破了传统的政府机构包揽公共服务的做法,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残疾人作为特殊群体,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关怀,也应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开展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项目是我国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福祉息息相关。因而,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效果直接关系到残疾人弱势群体能否实现参与社会发展、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运用个案访谈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项目工作人员、残疾人家属为调查对象,结合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项目,从服务项目执行及完成情况、服务对象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的效果,进而对服务效果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估。研究结果显示,服务项目具有正向效益,应该继续实施扩展,具体表现在服务对象满意度较高,且在心理、就业、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性四个方面均有改善,实现了服务对象增能;服务项目也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资源的整合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发展。同时,受多因素的影响,服务项目也需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资源链接、服务团队建设、评估体系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善。

章程[7](2015)在《社会质量视角下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困境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的建设,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还滞后于整个社会保障事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状况也与健全人存在着较大差距,残疾人的个人发展还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可以说残疾人群体的生存境遇不容乐观,该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尤其是残疾人群体的贫困状况,限制了其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社会对残疾人的排斥和剥夺使其自身权益受限;另外,社会结构的变迁又削弱了残疾人传统保障的整合功能;残疾人有限的社会资本使其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而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无论是从理念还是制度设计来说都落后于残疾人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种以人道主义救济为基础的制度,其思想体现的是个体型残疾观对残疾人所经受问题的个人归因,还未与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型残疾观接轨,因此导致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社会型残疾观的核心便是残疾人权利的实现问题,然而即便当代人道主义思想开始逐渐关注人的“平等、参与、共享”,并在理想、道德层面和法律政治有所扩展,但却缺乏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权利的行政规范思想,而公民权利理念给出了一种统一的行政规范指导,因此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应逐渐接纳社会模式的观点,以人道主义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普遍道德规范,以公民权利理念为统一的行政规范指导,并在制度的实践层面真正体现“平等、参与、共享”的实际意义。然而社会型残疾观并不完美,它过分简化了残疾人障碍的复杂性,偏重强调了通过社会改造和社会政策解决失能问题,因此总是关注在公共领域的抗争上,从而忽略了残疾个体在个人社会关系层面的隔阂和限制。“社会质量”理论为残疾人社会保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并对社会型残疾观作出了补充,在强调残疾人社会政策制度环境的同时,重视残疾人社会关系在生活环境中的塑造。社会质量是指公民在那些能够提升他们的福利状况和个人潜能的环境中参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程度。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个人的福祉和潜能实际上源于社会关系的质量(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质量理论强调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与能力建设,并且要求与之互动的制度环境和生活环境必须是开放的。总体而言,社会质量在价值取向上指向的其实是一种广义的社会保障,即为个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应对社会风险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性保障,包括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包容、社会凝聚和社会赋权这四个条件性因素。因此,社会有责任为残疾人的自我实现与发展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使得残疾人能够获得一定的生存基础,能够融入社会、信任他人和制度,并且能够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本文首先对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等内容进行了阐释,并对本文涉及的相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了解释性论述。接下来就社会质量理论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困境研究的适用性展开论述,首先是对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价值理念转变的回顾,主要包括“人道主义”、“公民权利”和“公平共享”,然后探讨社会质量理论与残疾人社会保障在价值理念方面的契合性。文中第四、五章着眼于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制度环境,分别从我国残疾人生存保障困境和权利保障困境的制度现状进行分析。以“社会-经济保障”与“社会包容”为研究维度,通过对社会提供给残疾人的社会经济资源和残疾人被整合进社会系统的程度反映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制度环境。具体而言,社会经济保障反映的是残疾人掌握的经济资源的多寡以及来源,主要从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收入及来源、住房条件、康复服务等方面切入,分析残疾人生存状况,包括对我国残疾人生存状况的历史回顾以及我国残疾人的生存现状分析,从满足残疾人社会经济保障角度探讨我国残疾人生存保障面临的制度困境。第五章主要分析作为“社会包容”主题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等领域的权利保障问题。首先阐述了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演进、现状及实施效果,进而探讨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制度困境。第六、七章则着眼于残疾人主体行动的生活环境,分别从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和残疾人的社会发展两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各自以“社会凝聚”与“社会赋权”作为研究维度,通过残疾人生活环境中所共享的价值规范、社会信任等予以反映,同时通过残疾人社会发展的自主程度、参与社会事务的知识能力背景等予以分析,进而了解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在残疾人生活环境中的缺失。具体而言,第六章分析我国残疾人社会支持面临的缺乏问题,分别从残疾人人际支持弱化和组织支持限制方面进行阐述,进一步分析残疾人基本社会关系在社会保障制度层面的需求问题。第七章则是对我国残疾人社会发展困境的分析,分别从残疾人自我认知误区和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方面入手,并探讨残疾人社会发展的制度缺失。接下来,从社会质量的视角提出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困境解脱的对策。一方面要求制度设计必须遵循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坚持平等和倾斜政策并重,再合理干预和适度介入残疾人的社会关系中,为残疾人差别化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应制定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协调并有效管理多元供给主体,提高残疾人社会生存保障水平;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从而保障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强化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规范化建设,改善残疾人的社会关系;增加我国残疾人的人力资本投入,扩展残疾人的自主发展空间。最后,通过对本文内容的总结,笔者认为基于社会质量的理念,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具有“多元化”、“法制化”、“规范化”和“资本化”的发展趋势。

李婷婷[8](2014)在《大连市城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残疾人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残疾人事业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残疾人康复是残疾人工作的第一环节。做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让残疾人公平地享有全面、有效、及时的康复服务,既是关注民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残疾人现实生活的需要。大连市共有各类残疾人35.4万,涉及到的家庭数量众多。大连市围绕国务院2002年批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全面开展各项康复活动,提高了残疾人的康复保障水平,成为全国15个创建残疾人工作的示范城市之一。本文以大连市城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连市城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况、康复机构和康复专业人才队伍、社区康复站等进行研究。一方面通过走访调研,对制定康复政策的市、区两级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和落实康复政策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深入、具体地了解到大连市城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建立发展完善、资金来源、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对残疾人对象现实状况、获得康复服务情况及其康复服务满意度等进行了解,掌握了残疾人对康复服务接受及评价的基本情况,了解了残疾人群体对政府康复服务方面的需求及今后的工作方向和重点。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各类调研对象的访谈,对调研结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归纳总结了大连市城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康复机构管理混乱、康复服务专业人才不足、康复服务资金欠缺、康复服务知晓率和认同率不高、康复服务社区支持力度不足。最终,本文提出了完善大连市城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现状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完善康复服务机构及人员管理形式;二是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及提供分类服务形式;三是强化康复服务知识宣传及心理康复服务形式;四是加大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

张贤[9](2013)在《宜宾市翠屏区东城街道残疾人康复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翠屏区东城街道残疾人康复需求与影响因素,为全市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收集一些参考数据,为康复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宜宾市翠屏区东城街道持有二代残疾人证的330名残疾人。使用自编的《宜宾市翠屏区东城街道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表》,内容包括残疾人基本情况及5项康复需求调查,即康复医疗、康复训练指导、心理辅导、康复知识宣传、残疾人用品用具。收集的数据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年龄段小于18岁的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群对康复医疗及康复训练的要求显着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及其他残疾人群对知识宣传需求显着高于高中及以上人群(P<0.05);残疾人群等级为一、二级的人群对心理辅导、知识宣传的需求显着高于三、四级的人群(P<0.05);上述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均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2.年龄段18~60岁之间的肢体残疾人群对康复训练的需求显着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P<0.05),年龄段为18岁以下的人群对用品用具的需求显着高于其他人群(P<0.05);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及其他肢体残疾人群对康复训练的需求显着高于高中及以上人群(P<0.05);未婚肢体残疾人群对康复医疗、心理辅导需求显着高于其他婚姻状态人群(P<0.05),离异及丧偶肢体残疾人群对用品用具需求显着高于未婚和已婚人群(P<0.05);肢体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人群对康复医疗需求高于等级为三、四级人群(P<0.05);肢体残疾等级为三、四级的人群对康复训练需求高于等级为一、二级人群(P<0.05)。上述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中,除年龄与用品用具的需求关系、婚姻状况与康复医疗的需求关系外,其余因素均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3.年龄段在60岁以上的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人群对康复医疗需求显着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P<0.05);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人群对康复训练的需求显着高于高中以下及其他人群(P<0.05),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及其他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人群对知识宣传的需求显着高于高中及以上人群(P<0.05);未婚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人群对心理辅导需求高于其他婚姻状态人群(P<0.05)。上述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中,只有婚姻状况与心理辅导需求关系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年龄影响着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残疾人群对康复医疗和康复训练的需求,年龄越小需求越高。2.婚姻对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人的心理辅导需求有影响,未婚残疾人心理辅导需求高。3.文化程度影响着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对康复知识宣传的需求,文化程度越低,需求越高;同时又影响着肢体残疾人对康复训练的需求,文化程度越低,需求越高。4.残疾等级影响着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对心理辅导、知识宣传的需求,重度残疾的需求高;同时也影响着肢体残疾人对康复医疗和康复训练需求,重度残疾对康复医疗需求高,轻度残疾对康复训练需求高。建议:1、加强康复法规政策体系建设;2、普及康复知识,纠正人们对康复的片面理解;3、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进一步做好康复人才培养工作;4、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5、加强国际交流。

王妍[10](2013)在《济宁市残疾儿童康复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残疾儿童是指在生理功能、心理和精神状态方面存在缺陷,丧失部分或全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14岁以下儿童。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统计,我国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6.78万人。残疾儿童在医疗、康复等方面存在极大的需求,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提升其基本功能的恢复,对残疾儿童成长及其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其中民政部先后为残疾孤儿实施了“明天计划”、“蓝天计划”等项目,由此一部分残疾孤儿获得了及时康复训练的机会,但是,现阶段残疾儿童康复需求仍然逐年增大,尤其是正常家庭中的残疾儿童在康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亟待完善与发展。本文以生活在原家庭中的残疾儿童为对象,以济宁市为例,从残疾儿童家庭康复需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状况以及康复机构现状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包括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在获得康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康复救助方面以及康复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康复救助方面应提标扩容,通过建立残疾儿童福利津贴等方式加大对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补助,同时应提高康复机构的供给能力,尤其是要发挥社区基层康复的作用,一方面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另一方面提高残疾儿童康复认知,疏解家长心理压力。通过完善康复救助政策、提高康复供给能力,重视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心理等方面需求来促进该市残疾儿童康复事业进一步发展。

二、社区内小儿麻痹后遗症患童的父母抑郁情绪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内小儿麻痹后遗症患童的父母抑郁情绪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从“隔绝”到“融合”英国特殊教育变革与发展研究(1760-198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残疾儿童、特殊儿童、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二) 特殊教育、隔绝教育、隔离教育、融合教育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和局限性
        (一) 创新点
        (二) 局限性
第一章 英国特殊教育的萌芽(1760年前)
    第一节 萌芽期的英国社会特征与残疾观
        一、萌芽期社会政治与残疾观
        二、萌芽期宗教文化与残疾观
        三、萌芽期医学康复与残疾观
    第二节 萌芽期英国残疾观形成因素分析
        一、启蒙思想使特殊教育成为可能
        二、福音主义使残疾人观发生转变
        三、早期学者对特殊教育初步探索
        四、医学起步对残疾群体尝试治疗
    第三节 萌芽期的英国特殊教育实践活动
        一、聋人教育率先出现教育实践
        二、智力障碍人群得到基本看护
    第四节 萌芽期的英国特殊教育特征分析
        一、残疾观的转变与特殊教育产生
        二、特殊教育尝试与早期先驱实践
        三、教育非独立性与教师非专业性
    小结
第二章 隔绝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的初创与发展(1760-1870)
    第一节 隔绝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观的形成
        一、隔绝理念下英国社会与特殊教育观
        二、普通教育发展忽视残疾儿童教育
        三、残疾人医学康复理念趋于科学化
    第二节 隔绝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观形成因素分析
        一、从经验主义思想到功利导向的实践
        二、福音主义与慈善的“黄金时代”
        三、科学进步下的医疗康复变革
    第三节 隔绝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实践活动
        一、特殊教育私人办学的兴起
        二、围绕聋人教学语言的探讨
    第四节 隔绝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特征分析
        一、私立特殊学校与功利导向教育观
        二、宗教福音主义与特殊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对象扩大与教学法探讨初现
    小结
第三章 隔离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的扩展与提升(1870-1944)
    第一节 隔离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观的形成
        一、隔离理念下英国社会与特殊教育观
        二、特殊群体受教育权逐渐引起重视
        三、残疾人医疗康复技术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 隔离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观形成因素分析
        一、社会进步对残疾儿童重新定义
        二、福音主义慈善观转向实现自助
    第三节 隔离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实践活动
        一、政府主导下特殊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教育立法确立特殊教育隔离模式
        三、专业调查推动特殊教育不断革新
    第四节 隔离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特征分析
        一、国家干预推动特殊教育公立化
        二、隔离安置促使特殊教育体系化
        三、教育立法保障特殊教育人本化
    小结
第四章 融合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的深化和完善(1944-1981)
    第一节 融合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观的形成
        一、融合理念下英国社会和特殊教育观
        二、政府推动特教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残疾人医疗康复水平大幅提升
    第二节 融合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观形成因素分析
        一、隔离取向的教育观受到挑战
        二、“一体化教育”运动的催生
    第三节 融合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实践活动
        一、覆盖全体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
        二、教育立法保障的融合教育改革
        三、教育体系组成元素的融合实践
    第四节 融合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特征分析
        一、“一体化”思潮与特殊教育转型
        二、特殊教育改革与融合模式的深化
        三、融合教育实践与特殊教育质量提升
    小结
第五章 回溯与反思
    第一节 英国特殊教育发展历程回溯
        一、从非专业走向一体化
        二、从个人行为转向国家行为
        三、从自由发展转为法制干预
    第二节 英国特殊教育理念变革路径
        一、从“生存”到“隔绝”
        二、从“隔绝”到“隔离”
        三、从“隔离”到“融合”
    第三节 英国特殊教育变革与发展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启示
        一、推进特殊教育立法,完善外部保障机制
        二、加强特教专业建设,提升特教师资质量
        三、借鉴国外融合经验,深化融合教育实践
    小结
附录1 英国特殊教育大事记(1760-1981)
附录2 《手势研究:普通手语》的封面和插图
附录3 十九世纪初英国重听人使用的助听筒
附录4 二十世纪中期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3)兰州市失能老人社区照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研究总结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说明
    四、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失能老人社区照顾相关概念及理论解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失能老人
        (二)社区照顾
    二、相关理论解析
        (一)福利多元主义
        (二)社会支持理论
第三章 兰州市失能老人社区照顾的现状分析
    一、兰州市失能老人社区照顾概况
    二、兰州市失能老人生活现状
        (一)失能老人的健康方面
        (二)失能老人的经济支持方面
        (三)失能老人精神文娱方面
        (四)失能老人的照护者方面
    三、兰州市社区照顾的供求现状
        (一)兰州市失能老人对社区照顾的需求现状
        (二)兰州市失能老人社区照顾的供给现状
第四章 兰州市失能老人社区照顾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内容单一,社区服务设施不完善
    二、社会化程度较低,资金来源单一
    三、专业人员缺乏,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不健全
    四、缺乏重视与宣传,老人对社区照顾的信任度低、参与度低
        (一)相关部门缺乏失能老人社区照顾的重视与宣传
        (二)失能老人及其家庭对社区照顾的信任度低、参与度低
第五章 改进兰州市失能老人社区照顾的建议
    一、拓展服务内容,构建失能老人社区照顾服务体系
        (一)构建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体系
        (二)构建医疗照护服务体系
        (三)构建精神慰籍服务体系
        (四)构建紧急救助服务体系
    二、提高失能老人社区照顾社会化程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一)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提高现有工作服务人员专业技术素养
        (二)加强专业人才引进
    四、加强重视与宣传,增进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信任度与参与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照护者访谈提纲
附录二 社区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基于3D全景图像分析的居家环境评估与实地家访评估的对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残疾家庭子女自我认同重构的社工个案介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1.1 残疾家庭
        2.1.2 自我认同
    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方法
第三章 个案案例详情介绍与分析
    3.1 案主基本情况
        3.1.1 个体性格特征
        3.1.2 案主实际生存现状
    3.2 案主的自我认同程度
        3.2.1 案主的自我概念
        3.2.2 案主的自我认同水平
    3.3 案主自我认同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3.3.1 间接原因
        3.3.2 直接原因——个体信念体系
第四章 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模式下的个案工作过程
    4.1 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
    4.2 收集案主资料,诊断评估
    4.3 介入目标与方案的确定
        4.3.1 个案工作总目标
        4.3.2 具体目标
    4.4 服务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
        4.4.1 重构自我认同积淀期——介入方案与模式的介绍
        4.4.2 案主非理性信念审查确认期——检查案主的非理性信念
        4.4.3 案主理性信念形成期——与非理性信念做辩论
        4.4.4 案主理性信念内化期——学会理性生活,接纳自我
        4.4.5 重构自我认同巩固期——辅导效果的持续作用
    4.5 结案与回访
第五章 介入成效评估
    5.1 过程评估
    5.2 结果评估
        5.2.1 量表测评
        5.2.2 案主自我评价
        5.2.3 身边人评价
        5.2.4 研究者的观察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6.1 对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思考
    6.2 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与困难
        6.2.1 治疗模式的单一
        6.2.2 案主移情现象的出现
    6.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城市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项目的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第一章 概念与理论
    1.1 核心概念
        1.1.1 残疾人
        1.1.2 居家托养服务及在长沙发展历程和现状
    1.2 理论依据
        1.2.1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1.2.2 增能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评估内容
    2.2 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2.3 资料来源
    2.4 调查对象情况
        2.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4.2 调查对象期望需求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项目执行及完成情况
        3.1.1 服务完成情况
        3.1.2 服务满意度
    3.2 服务对象增能
        3.2.1 生活技能
        3.2.2 心理状态
        3.2.3 就业发展
        3.2.4 社会活动
    3.3 社会效应
        3.3.1 社会组织的发展
        3.3.2 资源的链接与整合
        3.3.3 知晓度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社会质量视角下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框架
    2.1 基本概念
    2.2 基本理论
    2.3 基本方法
第3章 “社会质量理论”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困境研究的适用性
    3.1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理念转向
    3.2 “社会质量”与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契合性
第4章 我国残疾人生存保障困境
    4.1 历史上我国残疾人的生存状况
    4.2 我国残疾人的生存保障现状
    4.3 我国残疾人生存保障的制度困境
第5章 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困境
    5.1 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演进
    5.2 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成效
    5.3 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的制度困境
第6章 我国残疾人社会支持困境
    6.1 我国残疾人人际层面支持的弱化
    6.2 我国残疾人组织层面支持的限制
    6.3 我国残疾人制度层面支持的缺乏
第7章 我国残疾人社会发展困境
    7.1 我国残疾人主体自我认知的障碍
    7.2 我国残疾人人力资本积累的不足
    7.3 我国残疾人社会发展的制度缺失
第8章 解决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困境的政策建议
    8.1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8.2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具体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大连市城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残疾人的概念
        1.2.2 残疾类别的概念
        1.2.3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的概念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内外关于残疾人康复服务模式的研究
        1.5.2 国内外关于残疾人康复服务内容的研究
        1.5.3 国内外残疾人康复服务成功经验及启示
2 研究设计
    2.1 调查对象的确定
        2.1.1 对残疾人康复对象的调查
        2.1.2 对政府部门及康复机构的调查
    2.2 问卷的初步编制与修订
        2.2.1 问卷的初步编制
        2.2.2 问卷的修订与确定
    2.3 正式问卷的生成及信度效度分析
        2.3.1 正式问卷的生成
        2.3.2 信度效度分析
    2.4 最终问卷的形成
3 大连市残疾人康复服务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大连市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总体情况
        3.1.1 发展历史
        3.1.2 康复服务开展情况
        3.1.3 资金来源
        3.1.4 所属机构概况
    3.2 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结果
        3.2.1 基础康复服务的提供
        3.2.2 康复需求情况
        3.2.3 康复服务的获得
        3.2.4 康复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
        3.2.5 康复服务相关的社区服务
    3.3 康复服务供需双方焦点组访谈结果结果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残疾人康复机构管理混乱
        3.4.2 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人才不足
        3.4.3 残疾人康复服务资金短缺
        3.4.4 残疾人康复服务知晓率和认同率不高
        3.4.5 残疾人康复服务社区支持力度不足
4 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康复服务机构及人员管理形式
        4.1.1 加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
        4.1.2 加快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4.2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及提供分级服务形式
        4.2.1 拓宽康复服务资金筹集渠道
        4.2.2 实现残疾人分类康复服务
    4.3 强化康复服务知识宣传及心理康复服务形式
        4.3.1 强化康复服务知识宣传
        4.3.2 加强心理康复服务建设力度
    4.4 加大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
        4.4.1 加强社区康复服务资源整合
        4.4.2 拓宽社区康复服务形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康复训练机构、政府相关部门访谈提纲
附录3 残疾人及其家属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宜宾市翠屏区东城街道残疾人康复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残疾人
        1.2.2 残疾类别
        1.2.3 残疾康复
    1.3 相关研究回顾
        1.3.1 国际残疾人康复工作开展情况
        1.3.2 国内残疾人康复工作开展和研究回顾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框架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方法
    2.4 调查内容
    2.5 调查工具
        2.5.1 调查问卷设计
        2.5.2 调查人员的组成与培训
    2.6 调查方式
    2.7 残疾人的类别、级别判定标准
    2.8 质量控制
    2.9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翠屏区东城街道残疾人的一般情况
        3.1.1 年龄分布
        3.1.2 性别分布
        3.1.3 残疾人的文化程度构成情况
        3.1.4 残疾人的婚姻状况构成情况
        3.1.5 残疾人类别构成情况
        3.1.6 调查残疾人群等级构成情况
        3.1.7 调查残疾人群月收入水平
    3.2 翠屏区东城街道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
        3.2.1 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与康复需求的关系
        3.2.2 肢体残疾与康复需求的关系
        3.2.3 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与康复需求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东城街道残疾人总体康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1.1 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群康复需求的分析
        4.1.2 肢体残疾康复需求分析
        4.1.3 智力精神多重残疾康复需求分析
    4.2 建议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济宁市残疾儿童康复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论文选题依据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三) 研究范围界定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四、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残疾儿童相关理论与福利政策
    一、 残疾儿童康复相关理论
        (一) 需求层次理论
        (二) 社会排斥理论
        (三) 增能理论
    二、 残疾儿童福利政策体系
    三、 我国残疾儿童康复基本现状
        (一) 残疾儿童数量与类型
        (二) 残疾儿童康复实施状况
第三章 济宁市残疾儿童康复现状与问题
    一、 残疾儿童基本状况与康复需求
        (一) 基本状况
        (二) 残疾儿童康复需求
    二、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状况分析
        (一) 救助对象与标准
        (二) 救助经费来源
        (三) 康复救助实施成效
    三、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现状分析
        (一) 总体概况
        (二) 运行现状
    四、 残疾儿童康复现存问题
        (一) 残疾儿童家庭方面
        (二) 康复救助方面
        (三) 康复机构方面
第四章 提高济宁市残疾儿童康复水平的对策
    一、 加大残疾儿童康复经济补贴
        (一) 提高残疾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补助
        (二) 建立残疾儿童福利津贴
    二、 扩大康复救助范围与标准
        (一) 扩大救助范围
        (二) 提高救助标准
        (三) 加大救助经费投入
    三、 完善康复救助监督评估体系
        (一) 设立评估机构
        (二) 明确评估内容
        (三) 强化监督作用
    四、 提高康复机构服务能力
        (一) 推进康复机构能力建设
        (二) 加大康复专业人才投入
        (三) 加强残疾儿童康复信息化建设
    五、 发展社区残疾儿童康复服务
        (一) 提高社区康复供给能力
        (二) 增加认知培训与心理辅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访谈个案简况表
附录Ⅱ 残疾儿童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Ⅲ 康复训练机构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四、社区内小儿麻痹后遗症患童的父母抑郁情绪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个案工作介入小儿麻痹症患者就业问题研究[D]. 李壮. 吉林农业大学, 2020
  • [2]从“隔绝”到“融合”英国特殊教育变革与发展研究(1760-1981)[D]. 杨正刚.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3]兰州市失能老人社区照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徐星培.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1)
  • [4]基于3D全景图像分析的居家环境评估与实地家访评估的对比性研究[D]. 陈倩.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5]残疾家庭子女自我认同重构的社工个案介入[D]. 陈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3)
  • [6]城市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项目的效果评估[D]. 李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7]社会质量视角下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困境研究[D]. 章程. 吉林大学, 2015(08)
  • [8]大连市城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现状调查研究[D]. 李婷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9]宜宾市翠屏区东城街道残疾人康复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贤. 吉林大学, 2013(04)
  • [10]济宁市残疾儿童康复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妍. 沈阳师范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社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儿家长抑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