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构件内倒角的结构分析与质量控制

钢筋混凝土构件内倒角的结构分析与质量控制

一、钢筋混凝土构件内折角的构造分析与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黎鹏平,牟龙,唐光星,王胜年[1](2020)在《海洋水位变动区混凝土横向裂缝宽度对钢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半电池电位法并结合混凝土破型手段,研究了人工海水模拟试验箱和湛江港暴露试验站水位变动区混凝土裂缝宽度对混凝土内钢筋腐蚀速率及钢筋锈蚀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内钢筋发生锈蚀的试验龄期随裂缝宽度增大而缩短,且钢筋的锈蚀率随裂缝宽度增加而增大,裂缝宽度由0.15 mm增加至0.60 mm时钢筋锈蚀率由0.35%增加至10.4%,高碱性环境下混凝土内钢筋表面钝化膜破坏后可短暂自修复。混凝土配合比差异对钢筋锈蚀率的影响并不显着,裂缝宽度影响了钢筋/混凝土界面的氧气含量,导致了钢筋腐蚀速率出现差异。

张新稳[2](2020)在《赛岐大桥加固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工程建设者的不断努力,国内交通基础建设发展十分迅速,建造了大量的公路桥梁。然而,部分桥梁由于使用建造时间比较早,当时的设计荷载等级低,从而出现承载力不足,桥宽不够,混凝土老化等问题。若全部推倒进行重新设计和建造,显得既不科学,也不经济。而对旧桥的加固改造便能恰到好处地解决这一难题,同时也能够节约建设资金和控制造价成本。本文以赛岐大桥为工程背景,对不同的加固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分析了箱梁底板开裂的原因以及对加固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首先阐述了增大截面法、粘贴钢板法、粘贴碳纤维布法和预应力碳纤维板法的基本理论,总结了这四种加固方法的各自的适用性。(2)根据赛岐大桥运营现状的检测结果,运用桥梁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建立了赛岐大桥的整体模型。通过整体结构计算,得到了赛岐大桥成桥状态下的内力和应力分布规律,为局部加固的分析奠定了基础。(3)结合Midas Civil整体分析的结果,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桥梁主跨中跨进行实体建模计算,对箱梁底板三向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得出第一主应力是混凝土底板开裂的控制应力;通过控制箱梁底板横向受力影响因素的方法,对箱梁底板横向受力进行了参数化分析,得出了各个参数对底板受力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底板厚度、梁底曲线效应、预应力损失以及预应力产生的径向力等因素对底板混凝土横桥向的受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温度效应、混凝土的收缩在成桥阶段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横向拉应力的减小无显着变化。(4)对比分析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粘贴钢板、粘贴碳纤维布三种加固方法对底板加固的效果。然后,探究了预应力大小、布置间距、粘结因素等参数对预应力碳纤维加固底板的效果,得出预应力碳纤维加固设计和施工所需要的一些参考数据,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经验和借鉴。

滕淼辉[3](2020)在《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直梁体在曲线梁桥中的适应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位于平曲线上的连续弯梁桥,当平面曲率半径较大时,多采用预制直梁体多段逼近平曲线,同时边梁外侧悬臂端呈圆弧线变化,这种设计方法为曲线连续梁桥预制装配化施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针对一定曲率半径的平曲线上先简支后连续混凝土梁桥以直代曲的设计方法,设计部门形成了若干通用的做法,但系统而成熟的规定未见诸于桥梁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本文研究常用跨径为30m的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在圆曲线上弯桥直做的适应曲率半径和一联适应桥长,研究成果将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依托某工程的施工设计图纸和材料参数,建构了跨径为30m的一联3跨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采用弯桥直做的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和梁格法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其进行振动模态分析和静力作用分析,验证梁格法有限元模型基于力学特征建模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借助梁格法模型,分析了一联3跨曲线连续箱梁桥采用弯桥直做,当曲率半径为500m,600m,700m,800m,900m,1000m,1100m,1200m等不同取值下各主梁控制截面的最大内力,通过与主梁截面抗扭极限承载力校核,得到了在曲率半径为500m时,该曲线梁桥已不适合弯桥直做。(3)借助梁格法模型,分析了一联3跨曲线连续箱梁桥采用弯桥直做时曲线梁桥的支座变形、扭转变形和温度作用效应受曲率半径影响的变化规律。(4)针对一联连续桥长分别取3×30m、4×30m、5×30m、6×30m,采用梁格法模型分析了一联不同桥长下边跨箱梁边支点的扭矩变化值,得到了曲率半径为700m和800m时的适应桥长为4跨,曲率半径为900m时的适应桥长为5跨,曲率半径大于等于1000m时的适应桥长为6跨。

刘聪[4](2020)在《空间限定与建造效率 ——钢筋混凝土住宅构件组合空间设计与构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的新型生产方式,具有生产效率髙、环境污染低、节约能源、产品质量高等诸多优点。目前,我国既有的建筑业模式,无论从人力成本、环境代价还是发展阶段,都必须向工业化、智能化、装配化转型。因此,国家与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动与扶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虽然已有不少装配式住宅项目实施并落地,但主流是先完成施工图,再根据施工图进行构件拆分、生产制造和施工组织。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构件拆分混乱、构件类型多、施工工序复杂,建造速度慢、效率低、施工质量差、建设成本高,极大的限制了装配式住宅的推广。此外,既有的居住空间限定是以功能空间为导向进行设计,以围合特定功能的空间为主要目的,忽略了构件组合对空间限定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住宅的空间设计和装配施工两方面分别对提升建造效率制定优化方法。住宅空间设计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设计方法的更新,装配施工解决方案主要为装配工序及竖向转运的优化。论文综述了住宅设计和建造优化设计的工作,总结了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如何从空间限定方面来提高建造效率。二、如何提高构件智能装配的效率。三、如何提高施工现场构件转运的效率。综述发现,既有住宅空间设计是以功能空间为导向进行空间限定,只能在运营阶段采用局部改造的方式来重新限定空间。另外构件装配顺序和竖向转运的定位布置依然依赖于人工经验的方式,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去模拟计算。因此,本文共7个章节,从构件组合空间设计、构件优化、装配顺序和竖向转运方面入手,通过大空间来限定组合空间构件的类型和数量,采用独立、简洁的构件便于拆装,利用智能优化算法解决构件装配顺序和竖向转运定位布置的优化问题。论文第1章综述了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发展和智能建造相关前沿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钢筋混凝土住宅结构建造体系,目的是提高钢筋混凝土住宅的建造效率。论文第2章总结了既有居住空间限定的问题,明确了构件组合对空间限定的重要性,提出了采用现浇和分级装配技术形成大构件,组合成大而规整的空间,进而控制构件类型和数量。论文第3章提出了基于空间优化提高建造效率的方法,详细阐述了现浇和分级装配形成大构件的具体技术,并以项目案例佐证减少构件种类和数量对建造效率的提升,包括大幅降低了建造成本(减少构件种类11种,减少混凝土方量20.5%)。论文第4章进行了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与预制工业化对比分析,从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四个关键因素(即混凝土,模板,钢筋和脚手架)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阐述与预制工业化相比,现浇和分级装配技术在建造大空间住宅方面的优势。论文第5章从构件优化上,提出了采用独立、简单直接的构件几何形状、并行的装配顺序、尽可能采用高耐久性的构件。论文第6章建立了装配过程的构件重量、数量、安装难度和工时等评价指标,创新优化算法,快速得到最佳装配顺序,并以BIM仿真模拟来控制现场施工。论文第7章利用BIM模型获取构件材料供应点、构件初定位点以及可选的塔吊定位点坐标信息,建立多目标择优模型,用萤火虫算法来确定最佳的塔吊定位布置。该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第一,从空间限定上,提出了采用规整大空间优化来控制结构构件类型和数量的方法。构件类型越少、数量越少,就越有利于制造、转运和装配构件。第二,基于机械产品装配顺序优化方法,建立了体现建筑构件装配特性的评价指标,在既有遗传算法基础上引入模拟退火程序模块,利用创新后的智能优化算法快速高效地得到构件装配顺序,形成清晰的装配过程仿真视频控制现场施工。第三,针对BIM软件只能获取构件相对坐标的现状,形成了BIM模型与CAD地形图结合获取构件定位世界坐标的关键技术。通过厘清构件材料供应点、构件初定位点和可选的塔吊定位点之间的传递关系,以及各定位点与塔吊运行的协同关系,形成塔吊定位优化模型,应用萤火虫算法解决了实际项目中的竖向转运定位布置优化问题。论文共计10万余字,图表135幅。

刘旭[5](2020)在《新型装配式框架-BRB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建造速度快、排放少、质量保证率高、耐久性能好的鲜明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研究与关注,且在建设工程中大力推广与使用。与传统现浇结构相比,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存在不足,采用消能减震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装配式结构整体性能。本文系统地对新型装配式框架结构(PPEFF)分别设置普通防屈曲约束支撑和自复位防屈曲约束支撑(SCBRB)的PPEFF-BRB体系和PPEFF-SCBRB体系进行精细化有限元建模,并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以研究不同地震类型作用下PPEFF结构动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PPEFF-SCBRB体系中SCBRB不仅具有普通BRB良好的减震性能,而且能够通过降低残余变形体现自复位特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防屈曲约束支撑进行破坏性静力加载试验研究其极限破坏性能,结果表明:BRB试验构件实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极限性能超过预期目标,且其累计塑性变形达到425倍屈服位移,累计塑性耗能2534.12k N?m。(2)针对PPEFF体系整体性能不足的缺陷,提出按照提高半度减震设计目标的基于性能设计的减震设计方法,按照Ra-Rd减震性能曲线进行框架结构减震静力设计与动力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多遇、设防及罕遇地震动作用下,PPEFF结构与PPEFF-BRB结构处于安全状态,且减震结构层间位移角降低23%、18.68%及32.22%,实现了提高半度的性能设计目标。(3)对建立的PPEFF体系与PPEFF-BRB体系进行了四种不同类型地震动作用下的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地震作用下,PPEFF体系与PPEFF-BRB体系均未发生倒塌现象,且抗震体系能够维持层间位移角在《抗规》规定限值[1/50]以内,PPEFF-BRB体系能够实现提高半度的性能设计目标[1/80]。减震后楼层加速度、基底剪力和基础传入的能量都有所增加,但普通BRB能够消耗PPEFF-BRB体系20%以上的能量,减少主结构承担能量24.26%以上的能量,在近场无脉冲地震动作用下,能够承担47.08%的主结构能量。在近场无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BRB构件减低效果较其他类型地震动更优。(4)利用相同内芯规格设计自复位系统,计算SCBRB的恢复力模型,并建立PPEFF-SCBRB体系。假定结构残余变形超过0.5%时结构正常使用功能受到破坏,此时需要进行全面修复甚至推倒重建工作。对PPEFF-BRB体系与PPEFF-SCBRB体系进行罕遇和极罕遇强度下、四种不同类型地震动分析发现:SCBRB自身较大的刚度能够对层间位移角起到约束作用,同时增加楼层峰值加速度和基底剪力。SCBRB较普通BRB耗散结构整体能量弱,但近场无脉冲型地震动和远场长周期型地震动中SCBRB能够耗散更多的能量。(5)在罕遇地震动作用下,PPEFF-BRB体系遭受四种不同地震动作用下能够维持正常使用功能。在极罕遇地震动作用下,普通地震动会造成PPEFF-BRB体系的侧向残余变形已经超过假定残余变形限值0.5%,其余地震动作用下均已接近该限值,PPEFF-BRB体系面临破坏风险。PPEFF-SCBRB体系在罕遇与极罕遇地震动强度作用下能够维持PPEFF-SCBRB体系残余变形在0.1%以下,实现自复位特性以降低结构损伤。(6)以结构构件柱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损伤判断参数,对三种体系中竖向受力构件损伤对比分析发现损伤严重程度: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近场无脉冲型地震动>近场脉冲地震动>普通地震动。同时,PPEFF-BRB体系中最多出现68根比较严重破坏的结构柱,而PPEFF-SCBRB体系中未出现比较严重破坏以上损伤状态,结构能够正常工作。PPEFF-SCBRB体系能够实现“罕遇地震可修,极罕遇地震不倒”的设计目标,使PPEFF结构更加安全可靠。

王旗[6](2020)在《钢筋与套筒错位对接的装配式异形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建筑行业技术的变革,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异形柱的柱肢宽度一般与墙厚相等,使用时较常规截面柱的框架结构具有更加灵活方便、简洁美观的优势,因此结合二者优势的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节点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但目前装配式混凝土节点施工技术并不完善,例如异形柱节点连接处直径大、分布密集的钢筋和套筒,连接复杂且易出现质量问题。本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钢筋与套筒错位对接的装配式异形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对装配式异形柱节点的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环节提出建议,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一、完成了两组不同结构形式的钢筋与套筒错位对接的装配式异形柱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试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错位钢筋弯折后进行套筒灌浆的连接方式仍能够起到有效传力的作用;异形边柱节点两个受力方向的承载力、延性等抗震性能指标相差较大,主要是两个方向上的刚度不对称导致的;试件的极限位移角均满足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说明装配式异形柱节点有较强的变形能力和抗倒塌能力。二、通过观察试验现象和分析钢筋应变,边柱节点试件均实现了“强节点弱构件、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要求;中柱节点破坏形式为核心区剪切破坏,主要是柱腹板刚度不足且受力复杂所致。三、对异形柱节点的受力模型和机理进行探讨,将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进行理论计算并与试验值作比较,验证了装配式异形柱节点受力机理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四、详细阐述了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节点施工关键技术和质量控制管理要点:对预制柱和后浇区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结合规范做了详细介绍,结合试验结果给出实用建议;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力提高复杂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建议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针对装配式建筑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金玉格[7](2020)在《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住房发展基本完成从“缺房”到“有房”的演进,人民对住房品质的改善和服务消费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I住宅是当下最为成熟的工业化住宅之一,能最大限度满足住宅的可持续需求,是未来我国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SI住宅自提出起就提倡以工业化建造方式进行建造,但近年来唯装配式的观念对SI住宅在我国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行动性研究、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与国内某大型房企合作项目的基础研究内容,聚焦于探究如何采用SSGF(SSafe&share安全共享、S-Sci-tech科技创新、G-Green绿色可持续、F-Fine优质高效)这种被成熟应用、且被广为认可和推广的现场工业化建造体系建造SI住宅。以设计建造理论的变革和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创新为基础,以SI住宅工业化为发展目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公众易于接受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首先,论文明确了SI住宅内涵与划分、典型特征及工业化建造要求,并基于国内实践案例及其技术体系分析了SI住宅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紧接着对SSGF的技术体系划分、理论基础、关键特征及优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从目标、互补性、属性三个方面论证了SI住宅与SSGF建造体系的契合性,并通过支撑矩阵对SSGF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支撑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采用SSGF建造体系建造SI住宅的适应性和必要性。此外,论文对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范畴进行界定,在对上述支撑矩阵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SI住宅理论基础、SSGF现有成果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搭建了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构建分析框架。其次,论文基于以上分析框架,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中设计、施工技术及管理方法三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设计模式上,在SSGF分级标准化设计模式基础上,加入有助于SI住宅产品特征和工业化建造要求实现的设计模式;施工技术体系上,支撑体混凝土结构强调适度预制,提出现场工业化成套技术体系,并提倡结合其他相关新型建造技术,此外还对SSGF缺少的填充体成套技术体系进行了补充;管理方式上,提出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模式,为技术体系发展提供管理保障。最终形成完整的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为我国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最后,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和印证了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可行性与优势所在。

周辉[8](2020)在《装配式箱涵结构选型与受力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涵洞也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现浇式涵洞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与现浇式涵洞相比,预制装配式涵洞在制作源头上有效系统地控制了施工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构件机械化装配可节省人工,缩短工期,提升模板利用率,同时构件预制后要存放一定时间,安装时已有一定龄期,可减少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变形。虽然装配式涵洞有很多优点,但是装配式涵洞种类繁多,在国内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各类涵洞的特点,并选择装配式箱涵为研究对象,设计了3种不同结构型式的装配式圆铰箱涵,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计算,比较分析不同结构型式装配式圆铰箱涵的力学性能,选择了受力性能最合理的装配式圆铰箱涵。对装配式圆铰箱涵进行施工全过程模拟,更加精确的了解装配式圆铰箱涵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响应情况。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1)归纳国内现有涵洞结构类型,对比分析各种装配式涵洞的优缺点,选择装配式箱涵为研究对象。总结各种装配式箱涵的结构特点,提出上下拼装式箱涵这种新型的结构,并对比分析国内外涵洞各单元设计尺寸参数,拟定装配式箱涵各单元研究尺寸,并对涵洞各单元纵、横向连接方法,进出口构造等细部构造进行了研究。设计了3种不同结构型式的装配式圆铰箱涵,即拼装高度分别为4H/8、5H/8、6H/8的圆铰式箱涵。(2)基于非线性分析理论,考虑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材料非线性及圆铰式箱涵结构中边界非线性的特征,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3种不同结构型式圆铰式箱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将有限元计算所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形式的装配式箱涵的力学性能分析,研究发现5H/8高圆铰式箱涵是受力性能最合理的箱涵结构形式。(3)应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建立5H/8高圆铰式箱涵的涵-土接触实体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运用单元“生死”功能来模拟装配式箱涵的施工全过程,然后对装配式箱涵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和应力大小及分布进行分析。

程耀东[9](2020)在《混凝土箱梁受环境劣化后的力学性能分析》文中提出混凝土箱梁抗扭刚度大,有良好的空间整体受力性能,且能满足连续梁结构和各施工方法的需求,在现代桥梁建设中广泛使用。在役的混凝土箱梁,因环境因素造成混凝土劣化,致使结构性能退化、使用寿命缩短的现象也常有发生。目前国内外对钢筋混凝土梁受环境劣化及劣化后的力学性能研究,主要是以实心截面混凝土梁为主,对具有空间结构的混凝土箱梁受环境劣化及劣化后的力学性能研究较少。为此,本论文进行了混凝土箱梁在不同等级荷载作用下的碳化及氯离子侵蚀研究,揭示了不同应力状态对混凝土碳化深度及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规律。并以钢筋锈蚀量为依据,推导了混凝土箱梁保护层因普通钢筋锈蚀膨胀而开裂的最早时间及锈蚀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混凝土箱梁快速碳化试验值和在役混凝土箱梁桥实测碳化值,分析了现有的几种混凝土碳化深度计算模型的差异,与实测值拟合结果表明,牛荻涛碳化模型更加精确,与实测值更为接近。在牛荻涛碳化模型中引入掺合料取代系数kF,并借助快速碳化试验,对其精确性进行了验证。通过对不同弯曲荷载作用下箱梁快速碳化试验值与各应力影响系数模型计算值的对比分析,得出了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随拉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应力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弯曲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箱梁碳化深度应力影响系数的取值,建议参照刘杰模型。(2)通过开展混凝土箱梁氯离子浸泡侵蚀试验,得出试验箱梁在未施加外荷载时,氯离子的二维扩散系数是一维扩散系数的1.134倍,在底板拉应力分别为0.4ftk和0.8ftk的弯曲荷载作用下,氯离子的二维扩散系数是一维扩散系数的1.492和1.503倍。试验箱梁在弯曲荷载作用下,顶板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有所降低,底板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有所升高,压应力可以减缓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速度,在荷载水平较小时,减缓效果显着,在荷载水平较大时,减缓效果有所削弱;拉应力可以加快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速度,且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大,加速效果也越明显。同时在箱梁剪力滞效应作用下,顶板不同结构位置处的氯离子扩散系数也各不相同。(3)在假定钢筋均匀锈蚀的前提下,通过对由普通钢筋锈蚀引起的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过程分析,考虑了在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过程中锈蚀产物进入初始孔隙和锈胀微裂缝的实际情况,通过弹性理论对锈胀开裂前和开裂时的锈胀力进行计算,推导了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时的钢筋锈蚀深度计算公式并进行验证,符合良好,精确度较高。利用Faraday定律建立了混凝土保护层最早锈胀开裂时间的计算模型,并结合加速锈蚀和自然锈蚀的特点进行了优化。将加速锈蚀和自然锈蚀的试验结果和计算模型理论值对比分析,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良好,误差均在±10%以内。(4)基于锈蚀钢筋混凝土实体梁承载力计算模型,在考虑锈蚀钢筋有效截面面积、强度以及混凝土有效面积削弱的基础上,结合现行桥梁规范,分别建立了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劣化后承载力计算方法和裂缝计算公式,并对劣化箱梁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工程实例验证。得出劣化箱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精确度较高,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偏于保守,略有差异。结合现行桥梁规范,建立了各类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劣化后的的裂缝计算公式。

杨辉[10](2020)在《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家密集颁布关于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文件,装配式结构在我国的推广应用迎来了高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预制率高,生产、施工效率高,是适合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结构形式。当前国内主要采用现浇混凝土加强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大量现场湿作业带来质量参差不齐、施工效率低下等共性技术问题。本文依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高效施工关键技术与示范”(2016YFC0701703),为了进一步提高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装配效率,提出了一种新型干湿混合式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可广泛应用于抗震地区的多层、高层建筑中。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工程示范等多元化的综合研究方法,对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和影响因素,新型节点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对国内外现有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连接形式的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提出了新型干湿混合式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构造和概念设计,既实现了预制结构逐跨和上下楼层立体交叉装配施工,又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2、制作了4个预制和1个现浇对比试件,开展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足尺模型试验,对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及可能影响节点性能的相关构造包括预应力筋的类型、粘结方式、灌浆料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节点为梁端塑性铰破坏,满足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试验强度与理论值相符,具有较好的安全储备;极限变形能力强,延性与现浇构件相当;因钢筋滑移的影响耗能较弱。3、优化了节点构造,又开展了4个足尺新型节点预制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进一步研究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及相关影响因素包括灌浆料类型、叠合层钢筋的连接方式、预应力张拉力大小和梁端塑性铰区箍筋类型等。结果表明,采用高强钢筋试件的各项性能指标与现浇试件类似;新型节点的最优构造方案为高强钢筋、局部无粘结、波纹管灌浆和梁端开口箍筋的构造组合。4、系统回顾和总结了目前梁柱节点构件非线性分析模拟的方法。基于Open SEES软件,给出了新型节点试件的纤维模型模拟方法,并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针对预应力筋类型、张拉力大小及其粘结方式等因素进行了参数化分析。5、新型节点框架结构的设计理念为同等现浇,其设计过程总体上可按照现行设计、施工相关规范进行。给出了新型节点预制框架结构的设计流程,并在前文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设计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和进一步探讨,包括梁柱构件的设计,节点核心区的抗剪设计,梁柱结合处牛腿和缺口梁设计及相关构造要求等,给出了计算方法或设计建议。6、新型节点构造新颖,其关键施工工艺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提出了弧形钢筋加工、管道定位、预应力张拉和接缝处管道连接等关键施工方法。在工艺试验研究、试点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对新型节点构件制作、安装阶段的关键施工工艺和控制标准进行系统总结。同时也表明,关键施工工艺和控制标准能满足实际工程应用要求。

二、钢筋混凝土构件内折角的构造分析与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筋混凝土构件内折角的构造分析与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洋水位变动区混凝土横向裂缝宽度对钢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1.1 原材料
    1.2 试验方案
    1.3 试验方法
2 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对钢筋锈蚀起始时间影响
3 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对构件内钢筋锈蚀率影响
    3.1 海水模拟试验箱试验
    3.2 湛江港暴露试验站试验
4 混凝土构件内钢筋锈蚀的电化学分析
5 结论

(2)赛岐大桥加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桥梁加固基本理论基础
    2.1 增大截面加固法
        2.1.1 构造及施工工艺
        2.1.2 计算要点
    2.2 粘贴钢板加固法
        2.2.1 构造及施工工艺
        2.2.2 计算要点
    2.3 粘贴碳纤维加固法
        2.3.1 构造及施工工艺
        2.3.2 计算要点
    2.4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法
        2.4.1 构造及施工工艺
        2.4.2 计算要点
    2.5 加固方法适用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有限元分析理论与整体结构计算
    3.1 赛岐大桥工程背景
        3.1.1 工程概况
        3.1.2 现状调查及分析
    3.2 赛岐大桥主桥模型建立
        3.2.1 单元与边界条件
        3.2.2 分析参数的确定
    3.3 加固前结构的计算
        3.3.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3.3.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3.4 本章小结
4 实体计算及底板横向受力参数影响分析
    4.1 箱梁有限元局部实体建模
        4.1.1 钢筋混凝土单元的选取
        4.1.2 预应力筋的模拟
        4.1.3 材料属性
        4.1.4 边界条件
    4.2 有限元局部模型计算
        4.2.1 计算结果
        4.2.2 应力状态分析
    4.3 箱梁底板横向受力参数影响分析
        4.3.1 温度效应的影响
        4.3.2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
        4.3.3 底板厚度变化的影响
        4.3.4 梁底曲线效应的影响
        4.3.5 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4.3.6 预应力束径向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赛岐大桥加固分析
    5.1 底板加固
        5.1.1 ANSYS加固模型的建立
        5.1.2 粘贴钢板
        5.1.3 粘贴碳纤维布
        5.1.4 预应力碳纤维板
        5.1.5 应力分析
    5.2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
        5.2.1 最不利荷载的选取
        5.2.2 加固机理分析
    5.3 加固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5.3.1 横向预应力大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5.3.2 横向预应力间距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5.3.3 粘结因素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NSYS有限元建模命令流
致谢

(3)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直梁体在曲线梁桥中的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曲线梁桥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曲线梁桥的总体布置设计与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曲线梁桥的布置原则
        2.2.1 曲线梁桥的总体布置
        2.2.2 简支梁桥在曲线上的布置原则
    2.3 曲线桥梁的受力特点及分析方法
        2.3.1 曲线梁桥的受力特点
        2.3.2 曲线梁桥的分析方法
    2.4 箱梁结构的梁格法模型
        2.4.1 梁格法的基本原理
        2.4.2 梁格网格划分
        2.4.3 梁格构件截面力学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数值分析结果
    3.1 引言
    3.2 设计图纸及材料性能参数
    3.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曲线箱梁桥弯桥直做实体模型的建立
        3.3.1 选用单元简介
        3.3.2 实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曲线箱梁桥弯桥直做梁格法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1 选用单元简介
        3.4.2 梁格法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5 两类有限元模型的静动力特性的比较
        3.5.1 动力特性比较
        3.5.2 静力特性的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曲率半径对曲线梁桥弯桥直做的适应性分析
    4.1 引言
    4.2 模型参数的选取
    4.3 平曲线上曲率半径变化对弯桥直做曲线梁桥主梁内力的影响分析
        4.3.1 偏载作用下各控制截面的扭矩和弯矩随曲率半径的变化规律
        4.3.2 中载作用下各控制截面的弯矩和剪力随曲率半径的变化规律
        4.3.3 箱梁截面弯剪扭承载力验算
    4.4 曲率半径的变化对曲线梁桥的其他影响
        4.4.1 不同曲率半径下的支座变形
        4.4.2 曲线梁桥的扭转变形
        4.4.3 温度作用下桥梁的平面位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桥梁长度对曲线梁桥弯桥直做的适应性分析
    5.1 引言
    5.2 参数选取及模型建立
    5.3 不同曲率半径下一联连续的适应桥长
    5.4 温度作用下一联不同桥长对支座变形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空间限定与建造效率 ——钢筋混凝土住宅构件组合空间设计与构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对象
        1.3.1 从空间优化提高建造效率
        1.3.2 从构件设计提高建造效率
        1.3.3 从优化装配顺序提高建造效率
        1.3.4 从优化竖向转运提高建造效率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既有居住空间限定
    2.1 空间限定的理论研究
        2.1.1 空间适应性研究
        2.1.2 开放式建筑理论
        2.1.3 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理念
        2.1.4 工程全寿命期分析空间限定的内在原因
        2.1.5 空间限定概念的提出
    2.2 空间限定的要素
        2.2.1 外围护要素
        2.2.2 室内空间限定方法
        2.2.3 空间限定建造技术
    2.3 既有居住空间限定的问题分析
        2.3.1 设计阶段的问题
        2.3.2 建造阶段的问题
    2.4 解决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空间优化的建造效率提升方法
    3.1 大空间住宅概念的引入
        3.1.1 大空间概念
        3.1.2 构件组合
        3.1.3 工业化建造方法
    3.2 大空间住宅的实现技术
        3.2.1 大跨度构件技术发展现状
        3.2.2 钢筋混凝土现浇大空间工业化建造技术
        3.2.3 分级装配
    3.3 构件组合空间设计
        3.3.1 大空间平面布局
        3.3.2 规则均匀的结构布置
        3.3.3 模块化功能空间
        3.3.4 三级管线设备空间
    3.4 案例分析:燕子矶保障性住房C-04栋
        3.4.1 工程概况
        3.4.2 空间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与预制工业化对比技术分析
    4.1 影响钢筋混凝土的四大关键因素
        4.1.1 混凝土工程
        4.1.2 模板工程
        4.1.3 钢筋工程
        4.1.4 脚手架工程
    4.2 层次分析法(AHP)
        4.2.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
        4.2.2 构造判断矩阵
        4.2.3 一致性检验
    4.3 层次分析法步骤
        4.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3.2 建模原则
    4.4 层次分析对比结果
        4.4.1 层次分析数值结果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装配和拆卸的构件设计方法
    5.1 面向装配的设计(DFA)方法
        5.1.1 面向装配的构件设计原则
        5.1.2 面向装配的构件设计关键技术
        5.1.3 可视化模拟案例分析
    5.2 面向拆卸的设计(DFD)方法
        5.2.1 面向拆卸的构件设计原则
        5.2.2 面向拆卸的构件设计关键技术
        5.2.3 可视化模拟案例分析
    5.3 提高构件装配与拆卸效率的技术措施
        5.3.1 制约拆装效率的主要因素
        5.3.2 提高构件装配和拆卸效率的关键技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装配顺序智能优化研究
    6.1 智能优化算法介绍和优缺点分析
        6.1.1 遗传算法
        6.1.2 蚁群算法
        6.1.3 退火算法
        6.1.4 粒子群算法
    6.2 问题表述
    6.3 解决方法
        6.3.1 路线图
        6.3.2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
    6.4 解决问题
        6.4.1 建立装配顺序数学模型
        6.4.2 优化算法参数设定与输出结果
        6.4.3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拟退火优化结果
    6.5 Matlab程序模拟仿真
        6.5.1 用Matlab导出装配顺序
        6.5.2 生成模拟仿真装配过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竖向转运定位布置智能优化研究
    7.1 竖向转运
    7.2 BIM获取世界坐标信息
        7.2.1 IFC坐标转换的弊端
        7.2.2 BIM与 CAD结合获取世界坐标
    7.3 解决方法
        7.3.1 路线图
        7.3.2 萤火虫算法
    7.4 条件预设
    7.5 解决问题
        7.5.1 建立塔吊运行数学模型
        7.5.2 设定萤火虫算法参数
        7.5.3 设定塔吊运行参数
    7.6 确定每台塔吊的最佳位置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成果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后记
作者简介

(5)新型装配式框架-BRB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装配式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防屈曲约束支撑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防屈曲约束支撑性能
    2.1 引言
    2.2 防屈曲约束支撑性能
        2.2.1 防屈曲约束支撑构造
        2.2.2 防屈曲约束支撑减震原理
    2.3 填充型屈曲约束支撑极限受压破坏的试验方案
        2.3.1 试验目的
        2.3.2 屈曲约束支撑制作
        2.3.3 试验装置
        2.3.4 测量内容
        2.3.5 加载制度
        2.3.6 停止加载条件
    2.4 填充型屈曲约束支撑极限受压破坏的试验研究
        2.4.1 试验现象
        2.4.2 试验结果分析
    2.5 自复位防屈曲约束支撑
        2.5.1 自复位防屈曲约束支撑的构造
        2.5.2 自复位防屈曲约束支撑的工作原理
    2.6 支撑力学性能对比
        2.6.1 防屈曲约束支撑与普通支撑
        2.6.2 防屈曲约束支撑性能对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PEFF框架-BRB结构体系研究
    3.1 引言
    3.2 PPEFF体系
        3.2.1 材料本构
        3.2.2 单元模拟
        3.2.3 有限元模型验证
    3.3 PPEFF-BRB体系
        3.3.1 PPEFF-BRB体系性能目标
        3.3.2 PPEFF-BRB体系性能设计方法
    3.4 PPEFF-BRB体系减震性能研究
        3.4.1 PPEFF-BRB体系理论设计
        3.4.2 PPEFF-BRB体系静力设计方法
        3.4.3 PPEFF-BRB体系动力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类型地震动作用下PPEFF-BRB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类型场地地震动选取
        4.2.1 近场脉冲型地震动
        4.2.2 近场无脉冲型地震动
        4.2.3 远场长周期型地震动
    4.3 PPEFF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4.3.1 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4.3.2 近场无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4.3.3 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4.3.4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PEFF—SCBRB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PPEFF—SCBRB体系
    5.3 PPEFF—SCBRB体系减震设计
    5.4 罕遇地震动作用下PPEFF-SCBRB抗震性能
        5.4.1 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模型的性能分析
        5.4.2 近场无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模型的性能分析
        5.4.3 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模型的性能分析
        5.4.4 远场长周期型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模型的性能分析
    5.5 极罕遇地震动作用下PPEFF-SCBRB抗震性能
        5.5.1 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模型的性能分析
        5.5.2 近场无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模型的性能分析
        5.5.3 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模型的性能分析
        5.5.4 远场长周期型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模型的性能分析
    5.6 PPEFF体系损伤分析
        5.6.1 多遇地震作用下损伤分析
        5.6.2 设防地震作用下损伤分析
        5.6.3 罕遇地震作用下损伤分析
        5.6.4 极罕遇地震作用下损伤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钢筋与套筒错位对接的装配式异形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程及其工程应用
        1.2.1 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程
        1.2.2 装配式结构工程应用
    1.3 异形柱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1.4 选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钢筋与套筒错位对接的异形柱组合节点试验设计与施工
    2.1 引言
    2.2 试件设计
        2.2.1 试件选取
        2.2.2 试件控制参数
        2.2.3 试件尺寸与配筋设计
    2.3 试件施工与材料性能
        2.3.1 钢筋与套筒错位对接的节点施工工序
        2.3.2 正常装配的异形柱节点施工工序
        2.3.3 现浇异形柱节点施工工序
        2.3.4 材料力学性能
    2.4 试验概况
        2.4.1 试验加载装置
        2.4.2 加载制度
        2.4.3 试验量测设计
第3章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3.1 边柱节点系列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3.1.1 试验现象
        3.1.2 荷载-位移曲线
        3.1.3 强度分析
        3.1.4 刚度退化分析
        3.1.5 延性分析
        3.1.6 耗能分析
        3.1.7 应变分析
    3.2 中柱节点系列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3.2.1 试验现象
        3.2.2 荷载-位移曲线
        3.2.3 强度分析
        3.2.4 刚度退化分析
        3.2.5 延性分析
        3.2.6 耗能分析
        3.2.7 应变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异形柱节点理论分析
    4.1 异形柱节点受力机理
    4.2 装配式异形柱节点受力分析
        4.2.1 异形柱节点核心区抗剪受力分析
        4.2.2 异形柱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试验值与理论值对比
        4.2.3 异形柱节点的受弯承载力受力分析
    4.3 装配异形柱框架节点抗震设计中的延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异形柱节点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5.1 装配式异形柱节点施工技术
        5.1.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拆分
        5.1.2 预制柱的设计与施工
        5.1.3 后浇区的设计与施工
    5.2 装配式建筑的信息化
    5.3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5.3.1 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
        5.3.2 质量控制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7)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SI住宅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SSGF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住宅工业化建造方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概述与体系构建分析
    2.1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2.1.1 研究范围
        2.1.2 相关概念界定
    2.2 SI住宅概述
        2.2.1 SI住宅的内涵及构成与划分
        2.2.2 SI住宅产品的典型特征
        2.2.3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要求
        2.2.4 SI住宅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困境
    2.3 SSGF建造体系概述
        2.3.1 SSGF的基本认识与体系划分
        2.3.2 SSGF的工业化属性界定
        2.3.3 SSGF的理论基础分析
        2.3.4 SSGF的关键特征与优势分析
    2.4 SSGF与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适应性分析
        2.4.1 SSGF与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契合性分析
        2.4.2 SSGF对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支撑作用分析
    2.5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构建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设计模式
    3.1 SI住宅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3.1.1 SI住宅设计的理论基础
        3.1.2 SI住宅的设计原则
    3.2 基于SSGF的 SI住宅设计模式
        3.2.1 分级标准化设计
        3.2.2 模块化设计
        3.2.3 空间可变设计
        3.2.4 一体化集成设计
        3.2.5 两阶段用户参与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SSGF的 SI住宅支撑体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4.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内容及要求
        4.1.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内容
        4.1.2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要求
    4.2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现场工业化
        4.2.1 国外SI住宅支撑体混凝土结构施工方式的启示
        4.2.2 支撑混凝土结构现场工业化建造的概念及建造目标
    4.3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非承重构件适度预制
        4.3.1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适度预制的理念
        4.3.2 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选择
        4.3.3 新型混凝土构件预制装配技术的借鉴
    4.4 支撑体混凝土承重结构现浇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
        4.4.1 混凝土商品化生产、机械化施工
        4.4.2 钢筋工厂一体化加工、装配化施工
        4.4.3 模板标准化生产、工具化使用
        4.4.4 脚手架技术集成化、智能化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SSGF的 SI住宅填充体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5.1 填充体集成化部品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1.1 架空墙体
        5.1.2 轻质隔墙
        5.1.3 架空吊顶
        5.1.4 架空地板
    5.2 填充体模块化部品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2.1 整体厨房技术集成
        5.2.2 整体卫生间技术集成
        5.2.3 整体收纳技术集成
    5.3 填充体设备及管线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3.1 设备管线技术集成
        5.3.2 共用管道井技术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
    6.1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框架分析
        6.1.1 精益建造管理理论及方法的运用
        6.1.2 BIM信息技术的运用
        6.1.3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实施框架
    6.2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的实施
        6.2.1 项目设计阶段
        6.2.2 构件部品生产运输阶段
        6.2.3 项目施工阶段
        6.2.4 运营维护阶段
    6.3 本章小结
7 案例分析
    7.1 案例概况
    7.2 SI住宅两阶段用户参与设计
        7.2.1 第一阶段设计——商家设计
        7.2.2 第二阶段设计——住户参与设计
    7.3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施工技术体系
        7.3.1 支撑体现场工业化施工
        7.3.2 填充体干法施工
    7.4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的应用
        7.4.1 本项目BIM信息技术应用方案
        7.4.2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的实施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结论与创新点
        8.1.1 论文结论
        8.1.2 论文创新点
    8.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我国SI住宅集成技术应用情况
附录 B SSGF建造体系内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8)装配式箱涵结构选型与受力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箱涵结构设计与研究
    2.1 前言
    2.2 涵洞类型划分
    2.3 装配式箱涵基本单元构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箱涵结构有限元分析
    3.1 前言
    3.2 有限元分析简介
    3.3 装配式箱涵结构有限元模型
    3.4 不同结构形式箱涵结构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箱涵施工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施工过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工程应用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混凝土箱梁受环境劣化后的力学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箱梁劣化的环境因素研究
        1.2.2 混凝土箱梁中普通钢筋锈蚀的研究
        1.2.3 劣化混凝土梁力学性能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混凝土箱梁的碳化及其预测模型
    2.1 混凝土碳化机理及影响因素
        2.1.1 混凝土的碳化机理
        2.1.2 混凝土碳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2.2 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2.3 混凝土箱梁碳化深度预测模型分析验证
        2.3.1 混凝土箱梁碳化模型的分析选择
        2.3.2 混凝土箱梁碳化算例
    2.4 本章小结
3 混凝土箱梁氯离子侵蚀及其预测模型
    3.1 混凝土中氯离子的传输机理和影响因素
        3.1.1 混凝土中氯离子的侵蚀机理
        3.1.2 混凝土中氯离子的传输途径
        3.1.3 混凝土箱梁氯离子侵蚀的影响因素
    3.2 混凝土结构中氯离子扩散模型及临界氯离子浓度
        3.2.1 混凝土结构中氯离子一维扩散模型
        3.2.2 混凝土结构中氯离子二维扩散理论
        3.2.3 混凝土结构中临界氯离子浓度
    3.3 混凝土箱梁结构抗氯离子侵蚀试验研究
        3.3.1 混凝土箱梁试件的制备及养护
        3.3.2 箱梁试件对称加载及浸泡侵蚀
        3.3.3 数据采集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混凝土箱梁中钢筋锈蚀及保护层锈胀开裂时间
    4.1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形式及影响因素
        4.1.1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形式
        4.1.2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4.2 混凝土中普通钢筋的锈蚀模型及力学性能
    4.3 混凝土保护层因普通钢筋锈蚀最早开裂时间
        4.3.1 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前的钢筋锈蚀过程
        4.3.2 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前的钢筋锈胀力
        4.3.3 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时的锈胀力
        4.3.4 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时的钢筋锈蚀深度计算及验证
    4.4 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时间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1 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时间预测模型
        4.4.2 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时间预测模型影响因素分析及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混凝土箱梁劣化后的力学性能
    5.1 混凝土箱梁劣化后的受力破坏分析
        5.1.1 锈蚀钢筋混凝土箱梁的受力过程
        5.1.2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特征分析
    5.2 混凝土箱梁劣化后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5.2.1 基于协同工作系数的锈蚀钢筋混凝土实体梁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5.2.2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劣化后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5.3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劣化后的裂缝宽度计算
        5.3.1 全预应力和A类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劣化后的抗裂计算
        5.3.2 B类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劣化后的裂缝宽度计算
    5.4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劣化后的承载力计算模型工程实例验证
        5.4.1 足尺箱梁模型概况
        5.4.2 计算模型验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分类
    1.3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形式
        1.3.1 湿式连接
        1.3.2 干式连接
        1.3.3 干湿混合式连接
    1.4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课题来源
    1.6 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1.8 创新点
第二章 新型节点构造及理论分析研究
    2.1 引言
    2.2 当前梁柱节点存在的问题
    2.3 新型节点的概念设计
        2.3.1 节点构造理念
        2.3.2 节点构造
        2.3.3 施工流程
    2.4 新型节点性能的理论分析
        2.4.1 节点设计原则
        2.4.2 抗弯强度设计
        2.4.3 抗剪强度设计
        2.4.4 单调荷载作用下的截面分析
    2.5 新型梁柱节点延性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节点抗震性能验证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背景工程简介
    3.3 试验构件设计
        3.3.1 现浇试件
        3.3.2 预制试件
    3.4 试件加工
    3.5 材料特性
    3.6 试验加载设计
        3.6.1 试验设备和加载工装
        3.6.2 试验加载制度
    3.7 试验量测内容
    3.8 试验过程及现象
        3.8.1 试件CP试验过程及现象
        3.8.2 试件PC-1试验过程及现象
        3.8.3 试件PC-2试验过程及现象
        3.8.4 试件PC-3试验过程及现象
        3.8.5 试件PC-4试验过程及现象
    3.9 破坏过程及破坏模式分析
        3.9.1 破坏过程
        3.9.2 破坏模式
        3.9.3 钢筋滑移情况
    3.10 试验结果分析
        3.10.1 滞回曲线
        3.10.2 骨架曲线
        3.10.3 承载能力
        3.10.4 强度退化
        3.10.5 延性分析
        3.10.6 刚度退化
        3.10.7 耗能能力
    3.11 梁端结合部混凝土表面应变分析
    3.1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节点构造优化及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构件的优化和试验参数
    4.3 试件加工
    4.4 材料特性
    4.5 试验加载设计
        4.5.1 试验加载工装加固
        4.5.2 试验加载制度
        4.5.3 测点布置
    4.6 试验过程及现象
        4.6.1 试件SP-1试验过程及现象
        4.6.2 试件SP-2试验过程及现象
        4.6.3 试件SP-3试验过程及现象
        4.6.4 试件SP-4试验过程及现象
    4.7 破坏过程及破坏模式分析
        4.7.1 破坏过程
        4.7.2 破坏模式
    4.8 试验结果分析
        4.8.1 滞回曲线
        4.8.2 骨架曲线
        4.8.3 承载能力
        4.8.4 强度退化
        4.8.5 延性分析
        4.8.6 刚度退化
        4.8.7 耗能能力
    4.9 梁端结合部平截面假定分析
    4.10 钢筋应变分析
        4.10.1 叠合层钢筋应变
        4.10.2 节点核心区箍筋应变
        4.10.3 牛腿钢筋应变
        4.10.4 缺口梁钢筋应变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OpenSEES的数值模拟及参数化分析研究
    5.1 引言
    5.2 梁柱节点模型
    5.3 基于OpenSEES的非线性分析
        5.3.1 OpenSEES简介
        5.3.2 梁柱非线性单元
        5.3.3 非线性模拟关键问题
        5.3.4 修正Kent-Park混凝土本构
        5.3.5 Pointo钢筋本构
        5.3.6 广义一维滞回Pinching4材料
    5.4 节点核心区模型
        5.4.1 集中弹簧模型
        5.4.2 剪切板模型
        5.4.3 节点核心区骨架曲线
        5.4.4 弹簧骨架曲线
        5.4.5 滞回规则
    5.5 钢筋粘结滑移模型
        5.5.1 局部粘结-滑移关系
        5.5.2 总体粘结-滑移关系
        5.5.3 钢筋应力-滑移曲线
        5.5.4 滞回规则
    5.6 基于OpenSEES的分析模型建立
        5.6.1 现浇试件模型
        5.6.2 预制试件有粘结模型
        5.6.3 预制试件无粘结模型
        5.6.4 零长度截面单元
        5.6.5 预制试件梁端细部构造模拟
    5.7 现浇试件模拟结果
    5.8 预制有粘结试件模拟结果分析
        5.8.1 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5.8.2 预应力筋无粘结长度参数分析
        5.8.3 预应力筋张拉应力参数分析
    5.9 预制无粘结试件模拟结果
        5.9.1 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5.9.2 预应力筋张拉应力参数分析
        5.9.3 预应力筋类型
    5.10 耗能能力的探讨
    5.11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节点预制框架结构设计研究
    6.1 引言
    6.2 新型节点预制框架结构设计流程
        6.2.1 少支架施工
        6.2.2 无支架施工
    6.3 预制框架结构内力计算
    6.4 构件尺寸拟定及节点总体布置
    6.5 预应力弧形钢筋配置
    6.6 接缝及灌缝
    6.7 波纹管及灌浆
    6.8 无粘结长度
    6.9 预制梁、叠合梁设计
        6.9.1 使用阶段验算
        6.9.2 施工阶段验算
        6.9.3 梁端接缝处截面钢筋应力计算
    6.10 预制柱设计
    6.11 节点核心区设计
        6.11.1 新型节点核心区受力分析
        6.11.2 节点核心区抗剪强度计算
        6.11.3 节点核心区设计建议
    6.12 牛腿受力设计
        6.12.1 简支牛腿
        6.12.2 刚接暗牛腿
        6.12.3 新型节点牛腿拉压杆模型
        6.12.4 新型节点牛腿设计建议
    6.13 缺口梁设计
        6.13.1 简支缺口梁
        6.13.2 刚接缺口梁
        6.13.3 新型节点缺口梁拉压杆模型
        6.13.4 新型节点缺口梁设计建议
    6.1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施工工艺及控制标准研究
    7.1 引言
    7.2 关键施工方法和工艺试验研究
        7.2.1 预应力钢筋弯弧
        7.2.2 波纹管定位和安装
        7.2.3 接缝处管道连接
        7.2.4 预应钢筋穿束
        7.2.5 预应钢筋张拉
    7.3 施工工艺和操作要点
        7.3.1 施工流程
        7.3.2 构件制作
        7.3.3 构件安装
    7.4 控制标准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四、钢筋混凝土构件内折角的构造分析与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洋水位变动区混凝土横向裂缝宽度对钢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影响[J]. 黎鹏平,牟龙,唐光星,王胜年. 混凝土, 2020(11)
  • [2]赛岐大桥加固方案研究[D]. 张新稳.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3]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直梁体在曲线梁桥中的适应性分析[D]. 滕淼辉.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2)
  • [4]空间限定与建造效率 ——钢筋混凝土住宅构件组合空间设计与构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D]. 刘聪. 东南大学, 2020(02)
  • [5]新型装配式框架-BRB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 刘旭. 广州大学, 2020(02)
  • [6]钢筋与套筒错位对接的装配式异形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王旗.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7]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D]. 金玉格.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装配式箱涵结构选型与受力性能分析[D]. 周辉. 长江大学, 2020(02)
  • [9]混凝土箱梁受环境劣化后的力学性能分析[D]. 程耀东.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应用研究[D]. 杨辉.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钢筋混凝土构件内倒角的结构分析与质量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