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8万农民脱贫

龙山县8万农民脱贫

一、龙山县8万农民脱贫(论文文献综述)

周涵[1](2022)在《为了大山深处养殖业的沧海桑田——记龙山县兽医局局长、高级畜牧师姚华清》文中认为龙山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腹地,群山起伏,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限的土地资源,恶劣的农耕条件,让龙山县成了国家级贫困县。在这样艰苦环境下的山旮旯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穿梭在牛棚边、羊群里、猪圈旁、蜜蜂中的中年男子,或驻足与农民交流,或诊疗畜禽疾病,或注目观察畜群蜂群……他就是龙山县兽医局高级畜牧师姚华清。24年来,他心系"三农",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引导山区农民转变观念,为乡村父老传授养殖技术,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用24年的青春谱写了该县畜牧业的起伏变化,先后受到各级表彰26次,其中省级5次、州级7次,县级14次,记三等功1次,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全县畜牧业年产值6亿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志刚,张银定,李衍素,刘春,杨树华,钱伟,周霞,张友军[2](2021)在《蔬菜花卉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经验和启示——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充分发挥蔬菜花卉国家队在脱贫攻坚方面的"头雁"作用,整合全所在蔬菜花卉领域技术、人才、成果等方面的科技优势,聚焦精准发力,举全所之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本文详细阐述了研究所在脱贫攻坚工作的工作成效、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参考及依据。

吴舒[3](2020)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与营养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去四十多年来,我国在扶贫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就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中央、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继精准扶贫战略后,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持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保障;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和市场化道路,我国粮食安全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人口营养状况在我国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特别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因此,本研究以贫困作为切入点,以深度贫困地区为例,围绕脱贫攻坚进展、产业发展和营养改善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影响机制,为助力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人力资本提升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支持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第二,从产业链视角,对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链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把握当前供求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从营养角度,以就地供菜项目作为切入点,研究农户参与供餐项目对营养安全、贫困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最后,综合贫困、产业和营养三个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多样性、市场发展与饮食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第一,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的分析中,以三年实施方案为基本准绳,通过数据对比,从总体减贫进展与成效、“两不愁三保障”情况、重点工程推进情况等方面对2019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展情况进行年度跟踪监测分析及三年进展情况评价。预计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人口脱贫和贫困县退出两方面能够如期完成2019年度计划目标。余下的贫困县、贫困村与贫困人口计划将在2020年如期实现摘帽、退出和脱贫;两不愁中的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三保障中的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都得到了全面实现和覆盖,饮水和三保障中的住房安全还在推进中。第二,对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在生产条件方面,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为农产品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些地区多属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也制约了产业现代化发展,资源禀赋与资源短缺共生;二是在优势产品方面,具有独特品质的特色农产品还远没有转化为优势产品;三是在农业生产主体方面,以散户为主,规模小而分散,加上种植管理方面也较为粗放,不利于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基地;四是在市场渠道方面,以批发市场传统交易模式为主,在传统模式下,小农户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销售渠道单一,而电子商务模式等新型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五是在产业链长度方面,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形式出售,导致产业链条过短、产品附加值低,限制了利益分配的空间;六是在集群式发展方面,缺乏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信息化、仓储、冷链物流等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第三,对贫困地区农户参与供餐项目的影响和机理的研究,构建干预组农户的对照组,利用基线和终线两期数据,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关键变量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农户参与项目对贫困的影响。目前,项目完成了基线调研,可以发现两组样本在关键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具备平衡性的特征:在种植业方面,蔬菜的品种主要有大白菜、白萝卜和胡椒,样本中有63%的农户仅种植一季的蔬菜,农户大多也会种植一些稻谷和玉米,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主要用来自食;在养殖业方面,农户会少量养殖一些牲畜,主要品种有鸡、生猪、鸭等;样本农户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净转移支付收入;97%的农户处在食物安全水平区域。从基线结果来看,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小农户供餐能力,即小农户生产的季节性、产品单一性如何匹配幼儿园消费的长期性和多样性。第四,对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的关系及传导路径的研究,利用2012年、2015年和2018年我国贫困农村地区三年面板数据,检验了农业生产多样性、市场发展对农户饮食多样化的影响,发现农业生产多样性显着正向影响农户饮食多样化程度,发展农业生产多样性可以促进农户饮食多样化;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所调研农户的食物更多来自市场供给,而不是自产,实证结果也验证了市场发展显着正向影响农户饮食多样化程度,因此,发展饮食多样化不能仅依靠农业生产,市场发展也是影响饮食多样化的显着因素;鉴于在不同商业化程度下农业生产对营养的影响可能会呈现非线性变化趋势,运用门限回归模型,以农业商业化程度为门限变量,通过构建单一门限回归模型,发现农业生产多样性对饮食多样化存在基于农业商业化程度的门限效应,随着农业商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多样性对饮食多样化产生逐渐变大的促进作用。

任江[4](2019)在《湖南农村返乡青年创业问题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业的浪潮。创业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永恒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自80年代以来,农村返乡青年一直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他们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运用文献综述法和实证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农村返乡青年回乡创业的影响因素,认为创业动机、创业区域、创业领域、创业资本、创业规模、创业能力这五个因素是农村返乡青年回乡创业的主要拉动力;其次,运用实地调研法具体地对湖南农村返乡青年的创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湖南农村返乡青年在创业的过程中存在创业资源不足、创业能力不强、创业项目单一、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较弱、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轨和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再次,从政府和个人两方面对湖南省返乡创业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上述分析,为如何更好地促进湖南农村返乡创业青年创业的成功提出了如下的建议:(1)湖南农村返乡青年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2)政府要为湖南农村返乡青年的创业提供更好的服务;(3)不断完善资金服务体系。

吴矜燕[5](2019)在《靖州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动我国扶贫战略重大转变,提出了精准扶贫新理念。为全面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中央、省、市连连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从开始的精准扶贫总规划,到扶贫对象的识别和建档立卡,再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金融扶持、兜底保障、健康医疗、教育扶贫、易地搬迁等全方位帮扶以及精准扶贫成效的考核,扶贫减困稳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效,2014年-2018年全国贫困发生率从7.2%下降到1.7%,农村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靖州县作为省级重点扶贫开发比照县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自2014年来,举全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全面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兜底等“五个一批”精准方略,加快了脱贫减贫的进程,农民收入也得到了较快增长。截止2018年,该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308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7%,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实现了脱贫摘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435元增加到2018年的9734元。但与此同时,扶贫增收资金投入不足、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农民脱贫致富动力不强、稳定脱贫增收的负担较多等问题也依然存在,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以实现长期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摆在该县面前。围绕这些问题,本文以靖州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问题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梳理了精准扶贫与农民收入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以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风险理论为支撑,在探讨了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基础上,对靖州县精准扶贫举措与农民增收成效进行了介绍,对该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得出了优化该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工作的对策,即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着力完善农村保障机制,以更好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和农民增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刘祥凛[6](2019)在《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乡村转型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乡村转型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过程和路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乡村发展的短板,也是乡村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片区内政策优势明显,乡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源驱动力不断发生改变,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的转变必将对乡村问题的解决和乡村转型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从地理科学的视角研究贫困地区的乡村转型发展,对贫困地区乡村转型发展进行评价,并研究乡村转型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对集中连片落后乡村地区实现进一步转型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状,利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变异系数法、标准差椭圆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的乡村转型进行研究。首先对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7个县(市、区)乡村综合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从人口、土地、产业三个维度建立乡村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片区2006年、2011年、2016年的乡村人口转型、乡村土地转型度、乡村产业转型度和乡村综合转型度进行评价,利用变异系数和标准差椭圆研究了乡村综合转型度的空间分异性和空间格局演变,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了片区乡村转型的影响因素,结合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乡村实际情况提出了乡村转型发展的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6年期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乡村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乡村人口规模总体变化不大,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呈上升趋势,人口红利优势明显;从农村从业人员就业结构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从业人员比重不断下降,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从业人员比重逐渐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湖南省整体水平差距拉大;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成倍数增长,产业结构由“三一二”型转变为“三二一”型,但片区内部各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速度、水平差异较大。(2)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乡村综合转型度由低或较低为主转变为高或较高为主,其中武陵源区、吉首市、冷水江市、鹤城区乡村转型度起步早,转型程度较高,城步县和新化县乡村转型度较低,转型发展较慢。片区整体人口、产业转型提升明显,土地利用转型不明显。(3)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各年份乡村转型度变异系数不断变小,表明片区内部乡村转型度差距不断变小,乡村转型发展的均衡性提升;基于乡村转型度标准差椭圆的分布,乡村转型的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偏移;标准差椭圆的长半轴长度不断增加,短半轴长度减少,标准差椭圆的扁率不断增加,说明片区乡村转型度分布的向心性和方向性都略有增加。(4)影响乡村转型度的显着性因素主要包括人均非国有资产投资、人均国有资产投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化率、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GDP,探测值均在0.4以上,说明投资、城镇化、经济发展水平对片区乡村转型的带动作用强于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对乡村转型的带动作用;双因子交互作用对乡村转型度的影响强于单个因子对乡村转型度的影响。

宋晓彬[7](2018)在《民族地区“互联网+贫困村”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以龙山县比耳村为例》文中指出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集中了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由于地理、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也成为扶贫攻坚中的重点任务,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因此要实现我国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多年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在扶贫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并且使大量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富裕,但是在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贫困问题,扶贫工作依然严峻。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精准扶贫成为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龙山县比耳村是湘西州的贫困村,是湘西州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随着国家“互联网+农业”战略规划的提出,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深度融合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互联网+贫困村”系通过对贫困地区农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实现农业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转变,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选择。而比耳村成为湘西州推行“互联网+贫困村”的试点。本文以比耳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信息收集,对于“互联网+贫困村”精准扶贫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精准扶贫工作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程中重要的任务。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国家支持鼓励“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方式。湘西的贫困村比耳村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了当今“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互联网+贫困村”战略规划,即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深度融合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对贫困地区农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实现农业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转变,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选择。比耳村是湘西土家族原生态文化聚集村,境内的自然环境优美、区域位置较好、农产品丰富,特别是比耳脐橙已经成为当地农产品的招牌,因此,“互联网+贫困村”的发展思路适合于比耳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比耳村系湘西州龙山县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村之一。这里贫困人口多、经济收入低、交通不方便、住房条件差等贫困现实。在政府高度重视之下,精准扶贫政策在此有序推进。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精准识别的农户参与度不足、精准帮扶差异性不明显等问题。政府在比耳村推行精准扶贫之所以出现困难有农户信息封闭、无法全面领会精准扶贫政策内涵等原因。正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比耳村的原有贫困状况及脐橙产业不畅销等背景下,湘西州选择比耳村作为“互联网+贫困村”试点。经过“互联网+贫困村”精准扶贫方式的推行,取得了助推柑桔(脐橙)业的发展,改善文化环境,提高扶贫力度等成效。不过比耳村在推行“互联网+贫困村”方式时,仍然存在支撑服务体系不完善、可借鉴的等问题。为推动“互联网+贫困村”发展,笔者认为狠抓农副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改变村民的传统销售观;完善“互联网+贫困村”的模式运行标准体系;完善“互联网+贫困村”精准扶贫模式服务体系;加强示范引导、推动“互联网+贫困村”创新应用等措施。

谢桂芳[8](2018)在《龙山百合产业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湘西龙山县地域风情浓郁的农产品,龙山百合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排第二,仅次于兰州百合,百合产业已成为龙山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龙山鲜百合及加工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国内外,逐渐形成了一条集百合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近年来龙山百合种植面积逐年递增,而自2012年起总产值便开始呈下降趋势,其中品牌建设不力是造成该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打造“龙山百合”产业品牌,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龙山百合”的品牌建设,先后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首先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品牌建设相关概念界定,构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而全面介绍了龙山县百合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龙山百合产业品牌建设目前存在的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定位不准、品牌凝聚力不够、品牌管理不精、产业基础不牢等“五不”问题,并进行了 SWOT分析。接着从品牌建设主体、产品因素、原产地因素和消费者因素四个方面对“龙山百合”品牌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得出,品牌建设主体是影响“龙山百合”品牌建设最为显着的因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增强品牌意识、大力挖掘品牌内涵、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夯实产业基础和进行全方位品牌传播等品牌发展路径,为龙山百合产业品牌建设提供了参考意见。

罗平衡[9](2018)在《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背景下来凤县综合扶贫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作为桎梏人类发展的一大顽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出了一副依靠生产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带动生活水平提升的药方,为世界的反贫困斗争注入了中国智慧。但同时,我国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发展,贫困问题在我国广大内陆地区,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依然严峻。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导致连片特困地区矛盾更加突出,作为公共产品的扶贫体现出供给不足的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颁布,14个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我国当前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中部与西部的过度地带,又是我国主体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在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背景下,探索来凤县如何规范政府行为,调动市场参与扶贫的热情,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综合扶贫模式,对于提升来凤县发展水平,深入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从历史角度看,来凤县扶贫历程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调整保持一致,扶贫经历了从解决临时生活困难向解决温饱问题,再到建设小康的过程等五个阶段,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对口帮扶措施有力,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水平提升。但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国有、集体企业破产浪潮,也给当地带来农业产业调整阵痛,极大了打击了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热情;从现实角度看,在国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来凤县综合扶贫的模式体现出强有力的政府主导,社会各种力量广泛参与,区域合作不断深入的大扶贫格局,区内生态持续改善、扶贫效果显着。但同时,对扶贫内生动力培养不足、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也造成了群众对扶贫新的误解,影响到扶贫效果的显现。研究认为,在现行的综合扶贫模式下,政府作为扶贫工作的主导者,对各类社会资源具有强大的支配作用,但政府财力的有限性和行政手段的去个性化特征使得在这一模式下贫困群众的主动性发挥不足,扶贫措施多选择为短期的收入快速增长的项目,而对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及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有效规划,制约了扶贫效果的最大化发挥。针对于此,本文提出要规范帮扶程序,综合运用大数据对比等手段,对扶贫对象及帮扶需求进行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突出地区互补发展,实施产业开发扶贫式扶贫,利用PPP模式加大对社会资本利用力度。同时,注重本地职业农民和专业合作社的培养,坚持环境保护和有序开发的有机结合,推动武陵山区综合扶贫作用的发挥。

张金菊,罗德佩,向开学,张晓春[10](2016)在《龙山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文中提出简述龙山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坚持提高林下经济经营水平;培植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多方参与等对策。

二、龙山县8万农民脱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山县8万农民脱贫(论文提纲范文)

(1)为了大山深处养殖业的沧海桑田——记龙山县兽医局局长、高级畜牧师姚华清(论文提纲范文)

1 扎根深山,致力于发展牛羊产业
2 刻苦钻研,致力于解决生产难题
3 探索创新,致力于做强中蜂产业
4 不断完善自我,致力于服务实践
5 不负韶华,致力于成为时代标杆

(2)蔬菜花卉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经验和启示——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作成效
    1.1 马铃薯科技助力乌蒙山区精准脱贫
    1.2 蔬菜病害诊断及防治技术助推蔬菜产业绿色升级
    1.3 把脉会诊百合产业,助力湖南龙山精准扶贫
    1.4 精准引进科技成果,实施落地再创新,解决和田农业生产重大技术问题
    1.5 花卉种苗助力江苏东海乡村振兴
2 对策建议
    2.1 产业帮扶
    2.2 智力帮扶
    2.3 绿色帮扶

(3)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与营养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思路
    1.4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展研究
    2.1 问题分析
    2.2 总体减贫进展与成效
    2.3 “两不愁三保障”情况
    2.4 重点工程推进情况
    2.5 调研发现问题
    2.6 亮点工作
    2.7 小结
第三章 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问题分析
    3.2 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品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3.3 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品产业链发展中存在问题
    3.4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品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3.5 小结
第四章 贫困地区农户参与营养供餐项目的影响和机理研究
    4.1 全球学校营养供餐状况
    4.2 项目逻辑框架
    4.3 基线调研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的关系及传导路径研究
    5.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5.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3 相关概念界定
    5.4 研究内容与框架
    5.5 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关系的分析
    5.6 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对饮食多样化的门限效应分析
    5.7 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之间传导路径的分析
    5.8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湖南农村返乡青年创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青年
        2.1.2 农村返乡青年
        2.1.3 创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需要层次理论
        2.2.2 创业理论
        2.2.3 社会资本理论
        2.2.4 人力资本理论
3 湖南农村返乡青年创业现状分析
    3.1 样本数据来源
        3.1.1 调研过程
        3.1.2 数据情况
    3.2 创业青年基本特征
        3.2.1 性别
        3.2.2 年龄
        3.2.3 文化程度
        3.2.4 户籍关系
        3.2.5 政治面貌
    3.3 创业因素分析
        3.3.1 相关变量假设
        3.3.2 相关性分析
        3.3.3 回归性分析
        3.3.4 假设检验结果
    3.4 创业行为分析
        3.4.1 创业动机
        3.4.2 创业区域
        3.4.3 创业领域
        3.4.4 创业资本
        3.4.5 创业规模
        3.4.6 创业能力
    3.5 创业效果分析
4 湖南农村返乡青年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问题分析
        4.1.1 创业资源不足
        4.1.2 创业能力不强
        4.1.3 创业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
        4.1.4 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4.1.5 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轨
        4.1.6 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4.2 原因分析
        4.2.1 创业者自身素质低
        4.2.2 创业者抗压能力弱
        4.2.3 价值观念落后,小农思想严重
        4.2.4 政府服务意识淡薄
        4.2.5 创业培训师资力量匮乏
        4.2.6 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5 湖南促进农村返乡青年创业的做法及成功案例
    5.1 促进农村返乡青年创业的做法
        5.1.1 开展多项活动,做好返乡创业宣传工作
        5.1.2 加大资金投入,多种渠道解决农村返乡青年资金问题
        5.1.3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返乡青年创业层次水平
    5.2 农村返乡青年创业成功案例分析
        5.2.1 大鲵特种养殖创业之路---黄乐的创业经验
        5.2.2 世界百合文化传播者----余小龙的创业经验
        5.2.3 发展绿色可持续养殖—尹煜翔的创业经验
        5.2.4 三位农村返乡青年创业的经验总结
6 促进湖南农村返乡青年创业的对策建议
    6.1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6.1.1 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充分的创业信息
        6.1.2 积极参与创业培训
        6.1.3 积极参与各项比赛与经验交流会
    6.2 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6.2.1 优化创业文化环境
        6.2.2 优化硬件环境
        6.2.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6.3 提高政府服务意识
    6.4 与高校合作,订单培养高素质创业人才
    6.5 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6.5.1 加强财政扶持政策
        6.5.2 坚持普惠金融,扩大金融服务力度
        6.5.3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湖南农村返乡青年创业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5)靖州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问题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精准扶贫
        2.1.2 农民收入
        2.1.3 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关系
    2.2 基本理论
        2.2.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2.2 人力资源理论
        2.2.3 风险理论
第3章 靖州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的现状分析
    3.1 靖州县概况
        3.1.1 靖州县县情
        3.1.2 靖州县贫困情况
        3.1.3 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3.2 靖州县精准扶贫举措与农民增收成效
        3.2.1 以产业扶贫为根本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3.2.2 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契机改善了宜居宜业环境
        3.2.3 以生态扶贫为依托共享了绿色发展成果
        3.2.4 以教育扶贫为突破阻断了贫困代际传播
        3.2.5 以社会兜底为后盾保障了农民基本生活
    3.3 靖州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扶贫增收资金投入不足
        3.3.2 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
        3.3.3 农民脱贫致富动力不强
        3.3.4 稳定脱贫增收的负担较多
    3.4 靖州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3.4.2 农民自身素质不高
        3.4.3 农村保障机制不全
第4章 靖州县优化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工作的对策
    4.1 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4.1.1 利用扶贫等契机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
        4.1.2 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发展
        4.1.3 加强扶贫协作
    4.2 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4.2.1 加强思想引领
        4.2.2 加强能人带动
        4.2.3 加强技能培训
    4.3 着力完善农村保障机制
        4.3.1 强化农业生产保障
        4.3.2 强化医疗保障
        4.3.3 强化教育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乡村转型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3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乡村发展分析
    3.1 社会发展
        3.1.1 人口规模
        3.1.2 就业结构
        3.1.3 居民生活水平
    3.2 经济发展
        3.2.1 经济发展水平
        3.2.2 片区产业结构
    3.3 土地利用变化
    3.4 存在问题
        3.4.1 贫困面广且贫困程度深
        3.4.2 生态环境制约经济发展
        3.4.3 区域发展软环境亟待提升
        3.4.4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完善
4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乡村转型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诠释
    4.2 评价过程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2 乡村转型度的计算
    4.3 评价结果分析
        4.3.1 乡村人口转型度
        4.3.2 乡村土地转型度
        4.3.3 乡村产业转型度
        4.3.4 乡村综合转型度
5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乡村综合转型度空间分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乡村综合转型度空间分异性分析
        5.1.1 乡村综合转型度空间分异性演变
        5.1.2 乡村综合转型空间分异格局
    5.2 乡村综合转型度影响因素探测
        5.2.1 影响因素选择
        5.2.2 单因子对乡村综合转型度的作用强度分析
        5.2.3 双因子对乡村综合转型度的交互作用分析
6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乡村转型提升对策
    6.1 人口转型提升对策
        6.1.1 促进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
        6.1.2 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
        6.1.3 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6.1.4 促进脱贫与人口转型相结合
    6.2 土地转型提升对策
        6.2.1 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
        6.2.2 优化片区土地利用模式
    6.3 产业转型提升对策
        6.3.1 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3.2 发展以乡村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
        6.3.3 建立生态产品和碳排放权的市场交易机制
        6.3.4 加强物流系统与农业品牌建设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民族地区“互联网+贫困村”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以龙山县比耳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比耳村的概况
    第一节 行政区划与自然环境
    第二节 人口与民族分布
    第三节 经济社会状况
第三章 比耳村的贫困现状、问题与原因
    第一节 比耳村的贫困现状
    第二节 比耳村贫困的问题及原因阐释
第四章 “互联网+贫困村”在比耳村模式的提出及实践
    第一节 比耳村“互联网+贫困村”精准扶贫模式的选择
    第二节 “互联网+贫困村”进入比耳村
    第三节 “互联网+贫困村”在比耳村的应用
    第四节 “互联网+贫困村”模式的实施情况
第五章 “互联网+贫困村”助推比耳村发展
    第一节 “互联网+贫困村”助推比耳村经济发展
    第二节 “互联网+贫困村”改善比耳村文化环境
    第三节 “互联网+贫困村”提高比耳村扶贫力度
    第四节 “互联网+贫困村”利于比耳村生态成效
第六章 “互联网+贫困村”精准扶贫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互联网+贫困村”精准扶贫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互联网+贫困村”精准扶贫模式的发展对策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龙山百合产业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目的、内容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品牌
        二、区域产业品牌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动态述评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品牌理论
        二、产业集群理论
        三、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章 龙山百合产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 龙山百合产业品牌建设现状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三、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第二节 龙山百合产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意识不强
        二、品牌定位不准
        三、品牌集聚程度不高
        四、品牌管理不精
        五、产业基础不牢
    第三节 产业品牌建设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机会分析
        四、威胁分析
第四章 龙山百合产业品牌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梳理和解析
        一、影响因素梳理
        二、影响因素解析
    第二节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一、调研目的和样本数量
        二、信度检验
        三、样本调研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
        二、回归分析
    第四节 实证结果讨论
        一、建设主体因素产生的影响最为显着
        二、原产地因素产生显着影响
        三、产品因素产生显着影响
        四、消费者因素产生显着影响
第五章 龙山百合产业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增强建设主体品牌意识
        一、对龙山百合产业品牌建设进行总体规划
        二、明确龙山百合品牌定位
        三、重视品牌荣誉建设
        四、统一规划产业布局和市场布局
    第二节 大力挖掘产业品牌的内涵
        一、创造龙山百合产业品牌利益
        二、对龙山百合产业品牌文化的塑造
    第三节 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完善监管体系
        二、在土地和金融政策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
        三、对部分税收进行减免
    第四节 夯实产业基础
        一、提升龙山百合产业品牌价值
        二、创造原产地竞争优势
        三、改善农业人力资源
        四、打造高科技产业集聚
    第五节 加大品牌传播力度
        一、选择合适的推广媒介
        二、举办人文活动联合造势
        三、利用产业链进行品牌传播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9)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背景下来凤县综合扶贫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综合扶贫相关理论阐述
        1. 公共产品理论
        2.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3. 新公共管理理论
        4. 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思路
    (五)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 主要创新点
        2. 不足之处
二、来凤县贫困状况与贫困原因分析
    (一) 来凤县在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中的地位
        1. 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概况
        2. 来凤县在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典型代表意义
    (二) 来凤县贫困成因分析
        1. 自然环境因素
        2. 社会经济因素
        3. 历史发展因素
        4. 人力资源因素
三、来凤县综合扶贫历程及重点
    (一) 小规模的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80)
    (二)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扶贫阶段(1981-1985)
    (三) 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扶贫阶段(1986-2000)
    (四) 巩固扶贫成果的重点地区扶贫阶段(2001-2010)
    (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阶段(2011-2020)
四、来凤县综合扶贫的实践探索、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 来凤县综合扶贫的实践探索
        1. 综合扶贫领导机制
        2. 贫困对象识别机制
        3. 基础设施建设保障
        4. 特色产业发展支撑
        5. 农村自发组织互助
        6. 社会化大扶贫格局
        7. 区域协同发展探索
        8. 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名片”
    (二) 综合扶贫成效评价
        1. 成效分析
        2. 存在的不足
    (三) 基于SWOT分析方法的发展潜力分析
        1. 潜在特色资源多(S)
        2. 自身经济体量小(W)
        3. 政策支持力度大(O)
        4. 市场需求变化快(T)
五、完善来凤县综合扶贫效应的路径
    (一) 严格落实帮扶程序,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1. 规范评定程序,开展入户调查走访
        2. 加强部门协同,运用大数据进行对比
        3. 进行动态管理,确保贫困识别精准
    (二)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实施产业开发扶贫
        1. 加强思想扶贫
        2. 加大教育投入
        3. 加快产业开发
    (三) 健全区域协同机制,突出地区互补发展
    (四) 综合运用市场力量,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五)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六) 创新农村管理制度,鼓励适度规模生产
六、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龙山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1.1 林下种植快速发展
    1.2 林下养殖突飞猛进
    1.3 森林景观利用初见成效
    1.4 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稳步发展
2 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科技支撑,经营水平低
    2.2 发展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2.3 缺乏资金投入,服务体系不健全
3 产业发展对策
    3.1 坚持提高林下经济经营水平
    3.2 培植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
    3.3 加大政策扶持
    3.4 引导多方参与
4 结语

四、龙山县8万农民脱贫(论文参考文献)

  • [1]为了大山深处养殖业的沧海桑田——记龙山县兽医局局长、高级畜牧师姚华清[J]. 周涵. 基层农技推广, 2022(01)
  • [2]蔬菜花卉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经验和启示——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为例[J]. 张志刚,张银定,李衍素,刘春,杨树华,钱伟,周霞,张友军. 科技促进发展, 2021(03)
  • [3]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与营养安全研究[D]. 吴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6)
  • [4]湖南农村返乡青年创业问题研究[D]. 任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5]靖州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 吴矜燕. 湖南大学, 2019(05)
  • [6]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乡村转型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祥凛.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7]民族地区“互联网+贫困村”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以龙山县比耳村为例[D]. 宋晓彬. 吉首大学, 2018(02)
  • [8]龙山百合产业品牌建设研究[D]. 谢桂芳. 吉首大学, 2018(02)
  • [9]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背景下来凤县综合扶贫相关问题研究[D]. 罗平衡. 湖北大学, 2018(02)
  • [10]龙山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J]. 张金菊,罗德佩,向开学,张晓春. 中国林业经济, 2016(04)

标签:;  ;  ;  ;  ;  

龙山县8万农民脱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