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三农”空间可期

2004年“三农”空间可期

一、2004期待中的“三农”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李辰洋[1](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二字一直是贯穿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关键词。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强调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再到要求全党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等等,习近平的这些论述都始终围绕“人民”展开,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本文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进行剖析阐释。论文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导论。本章分为五节,主要论述了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缘由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研判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时介绍了文章预期的创新点并对研究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概括界定,从整体上奠定了文章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相关阐释。本章分为四节,主要论析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同时,从思想渊源和思想直接来源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借鉴。第三章至第七章,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的论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纵向展开,首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论述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点归纳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而深刻剖析其中展现的重要价值和时代内涵,最后根据习近平相关论述总结提出坚持人民主体、站稳人民立场、保障人民利益、推进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幸福的路径措施。第八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要意义。以前述章节的分析和论述为基础,深刻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展现出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第九章,结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性转化和现实性内需的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需要。

方美丹[2](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浙江省平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重要国家战略,自2018年以来,我国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和保障,对乡村旅游的快速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与抓手,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突破点。在中国大力发展农村、农业的现阶段,实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主题。虽然国内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日益增多,也取得了很丰富的成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但还有许多相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没有弄清,例如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如何协调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关系等问题。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是现阶段国内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以浙江省平阳县为研究案例地,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展开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平阳县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研究,并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适合平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平阳县乡村旅游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全文共分7章,主要内容如下:通过文献查阅和分析,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和理论,阐明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平阳县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平阳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其中五级旅游资源45个,四级旅游资源56个,三级旅游资源92个,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比较,但自然旅游资源均优于人文旅游资源。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从旅游业绩、旅游吸引物建设、旅游管理和服务、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环境培育、旅游产业链建设等六个方面对平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阳县乡村旅游业绩喜人,2019年国内游客人次达到1896.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1.43亿元;平阳县乡村旅游吸引物建设已经步入正轨,已经建成2个4A级景区和8个3A级景区、一批特色小镇、23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及11条乡村振兴带;乡村旅游管理和服务不断规范和完善,已组建县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建成了4家星级酒店及一批精品民宿,住宿年接待能力达到700万人次以上;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配套设施正日益完善;乡村旅游氛围日益浓厚,环境卫生条件快速改善;乡村旅游产业链日益延长。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特征。结果表明现有客源以本地居民和温州市民为主,且多为一日游游客;中低收入者占比达60%以上,游客整体消费水平偏低,游客旅游动机以田园风光欣赏为主,其次是休闲放松和农家美食;游客对旅游项目个性化、体验参与性及交通停车设施等方面的满意度偏低。从基础设施、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业态、旅游宣传等方面分析了平阳县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平阳县存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发展不均衡,旅游规划不合理,旅游业态单一,旅游产品种类少且同质化严重,文创产品不发达、旅游宣传不到位,知名度不高、营销宣传渠道单一等问题。并从乡村振兴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一是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科学的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厕所建设、完善停车场建设;二是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的薄弱环节、均衡乡村旅游投入、建立乡村旅游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是丰富乡村旅游发展业态,首先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文创产品、挖掘乡村特色美食内涵、推进精品旅游线路发展;四是加强旅游宣传力度,树立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邀请知名人士代言、优化营销体系、拓宽营销渠道。通过全方位、多维度打造全新的平阳乡村旅游面貌。最后,本文受限个人理论水平和研究时间的制约,研究深度相对较浅,相关发展对策与建议略为粗浅,希望后期能继续深入研究,为平阳县乡村旅游发展贡献一份心力。

杨文强[3](2021)在《自媒体语境下短视频出镜人物的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朋瑞[4](2021)在《下山入滩:河西走廊东台村农业生产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人类学主要关注经济现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农民与市场、政策的关系问题被更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民的家庭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基于这样的研究思路,本文以东台村为例,探讨农业生产与当地社会的关系。本文是笔者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在河西东台村做的田野调查,首先讲了东台村所处的区域社会、村落的基本情况、生计方式以及东台村的家庭,这为东台村农业生产转型展现了一个自然人文空间。其次分析了东台村村民下山入滩的缘由、曲折的搬迁历程,以及他们为了在滩上扎根下来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打井、平田等,这就为东台村农业生产转型提供了条件。基于此背景下,笔者着重探讨了东台村种植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东台村逐渐摸索出了符合当地社会生态文化的胡萝卜、土豆产业,开启了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道路。再次分析了产业化种植过程中的灌溉,了解灌溉是研究东台村农业生产转型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研究东台村农业生产的灌溉,也有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河西地区的农业生产转型。最后讲述了东台村农业生产转型过程中的雇工与换工,在东台村既有传统形式上的的换工,也有现代市场关系下的雇工。在政策、市场、技术等各种因素共同的影响下,东台村农业生产由最初的自给自足转变为现在的市场化。东台村农业生产转型是在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双重作用下进行的,传统因素体现在村庄灌溉用水的管理制度、共同维护灌溉沟渠以及村民间的互助等;现代化因素则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技术等要素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因素在东台村农业生产转型工过程中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这超越了把“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思想。研究东台村的家庭经济有利于我们认识到当地生产与社会的关系,也可以拓展对当地社会文化内涵的理解。

王筱卉,庞雪芮[5](2021)在《从三农节目看电视文艺助力乡村振兴》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三农节目在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上发挥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但当前质量良莠不齐。如何更好地实现三农节目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是新时代电视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罗慧欣[6](2021)在《符号互动视角下的助农直播研究 ——基于快手APP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直播的迅速发展和直播带货的兴起,各行各业纷纷利用网络拓宽销路,其中助农直播聚焦于农产品销售,为产销困难的农产品带来了传播和销售新路径。和其他直播带货不同的是,助农直播既有公益性又有娱乐性,这使职业主播、明星、官员干部乃至广大普通农民都纷纷参与到助农直播阵营中。再加上政策支持、平台补贴,网络上掀起一股助农直播的热潮。尤其是快手平台提供的大量主播培训课程和流量倾斜,推动了助农直播进一步发展。本文以符号互动论作为理论框架,从快手平台的助农直播现象入手,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助农主播及其直播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对助农直播中“人”、“物”、“场”这三大特色符号体系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助农直播的符号传播模式:用人物符号构建主播身份、产品符号赋值直播内容、场景符号构建差异化情境。同时,本文也对平台用户的“认知-情感-行为”链路进行分析,结合用户心理和主播动作探索了助农直播的符号生产机制。本文研究发现,助农直播借助特色符号能更好地放大农村价值,通过多元化符号和差异化符号形成独具风格的直播内容,并通过农村符号和公益符号获取用户关注与兴趣,这在新媒体时代能有效提高农村关注度,推动农业发展。当前的助农直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直播依靠外界支持力量较为严重,农民的主体性有待和专业性有待提高;助农直播模式和内容单一,缺乏创新驱动力;产销机制尚未完善,产品回购率差。这都是影响助农直播发展和当代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优化建议,比如扩大农民主播专业化课程培训覆盖面,多方出力助推产业标准化发展提高用户信任,加强农产品品牌化、维护用户留存率等。

陈倩[7](2020)在《梁鸿文学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梁鸿凭借“梁庄”系列作品成为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代表作家。随后陆续发表了《神圣家族》、《梁光正的光》、《历史与我的瞬间》和《四象》等作品,其作品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对照关系。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梁鸿的多重写作身份对其作品进行整体性研究,综合归纳其创作中的互文性特征,分析其中的叙事艺术并探讨作家的创作理念,总结出梁鸿创作中的意义和局限性。本文由绪论、主体四章和结语构成。第一章从“非虚构”文学切入,对新世纪的文学状况做了简要梳理。进一步对现当代文学中的“非虚构”传统追根溯源,随后以《人民文学》杂志为依托概括“梁庄”在众多“非虚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第二章围绕梁鸿创作中的互文性特征,将其作品分为自文本互文和他文本互文两大类。从作品内容出发,对人物、情节及批评家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综合“非虚构”系列、小说作品及批评文章进行论述,凸显其创作中的特点和内涵。另一方面,着眼其创作中与他文本互文的特征,将梁鸿的作品与中外经典作品、现实类“非虚构”文学的互文性出发进行比较解读。第三章探讨梁鸿作品中的叙事艺术。分别从“抗争”和“逃离”的叙事模式、多元变化的叙事策略、“乡愁”和“闲笔”的叙事风格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挖掘其作品在表现形式方面的艺术特征。第四章从梁鸿创作中的特征和局限性两方面入手,论述梁鸿创作的时代性和个性,肯定其用另类手法讲述中国乡村故事的尝试,进而指出其创作中的局限性,为作家今后的创作提供有益参照。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肯定了梁鸿创作中的积极意义,其作品中既有深刻的人文关怀也有自我重复和模仿的痕迹。梁鸿确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但就作品内部而言,其文字的思辨性和深度有利于书写纪实文学的真实,相对于“梁庄”,她的小说作品则显得思想有余而力道不足。

赵润亚[8](2020)在《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员工绩效管理研究 ——以M合作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绩效管理对于企业家们和学者们来说都是炙手可热的问题。但是绩效管理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域的运用仍存在很多有待深入探索的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载体,对于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维护自身利益发展,对于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组织粮食生产的载体,其规范高效运行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对处于滞后的状态,已有的绩效管理体系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效果不佳现象,对于我国合作社的生产效率和我国的粮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消极的影响。本文作者经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实地调查,以河南M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案例,通过对M合作社社员现有的人力资源概况进行说明,对绩效管理的现状进行阐述,针对目前人力资源现状和绩效管理的不足,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对M合作社绩效管理这一个循环进行分析:组织目标分解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为绩效计划,第三步为绩效控制,第四步为绩效考核,最后到绩效反馈,这些环节具体设计的连贯性就是绩效管理流程需要制定出来的,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且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粮食生产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于合作社规范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张昊颖[9](2020)在《新时代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农村想象》文中研究表明农村作为“被想象的对象”一直以来被各类文本所建构塑形。在“看”与“被看”“书写”与“被书写”的融合过程中,乡村想象主体的建构隐喻着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新时代以来,电视剧中形成的农村想象作为社会想象的一部分,勾画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灿烂图景。本论文以2012年以来省级以上卫视播出的中国农村电视剧为研究对象,从新时代下的新农民形象、新生态景观和新权力关系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得出农村电视剧中被形塑的新农村形象是基于多种因素被想象构造出来的,它再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仍存在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性认识,仍会对现实农村存在遮蔽与臆想的最终结论。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开始阐述农村电视剧与农村想象的重组过程。对农村想象变迁历程进行梳理,对建构农村想象的研究方式、构成农村想象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农民主体想象。新的身份谱系、新的主体形象以及新的时代特点都是构成农民想象的重要因素。第四部分研究农村生态想象。通过对电视剧中的绿色生态、文化生态以及农业生态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农村生态想象。第五部分是探讨农村权力想象。从农村剧中所构建的民主政治权力、法制权力以及经济权力入手,探究权力变革带来的新农村想象。第六部分探究新时代以来农村想象演变的建构动因。第七部分得出电视剧中的新农村想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时代、创作者、受众等多种因素的变化发展被建构出来的研究结论。

张德彭[10](2020)在《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转移人口既是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三农”问题突破的关键。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指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其职业转换和生活、工作地域发生转变过程中,在内外驱力的作用下,放弃在农村原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确立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的过程。该问题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推进,既关乎到对成人发展相关理论的内涵再认识与实践验证,也关乎到城市化的进程与农业转移人口个体的发展。因此,以成人教育研究“直面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给予成年群体在劳动、生存与生活等终身发展需要的真切关怀”的特定使命为引领,将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历程以叙事的方式展现出来,便成了对“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研究范式指向。农业转移人口的再社会化主要包括:内在维度再社会化(价值观念、生活认知)、外在维度再社会化(生存方式、社会规范)、个性再社会化(社会角色、个性心理)。通过对江宁(到城市谋生的过客)、周鑫(在城市创业的农村人)、余华(于郊区解放的农村人)三位研究合作者的再社会化历程进行叙事与现状解析,有如下结论:(一)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特征:1.价值观念:从单一、感性、封闭走向多元、理性、开放;2.生活认知:从生存型目标走向发展型、享受型、实现型目标;3.生存方式:从体力型、模仿型式的生存走向技能型、创造型的生存;4.社会规范:从被动式、生活化、跟随式走向主动式、市场化、自主式的模式;5.社会角色:从显性农村人转为“城市-农村人”;6.个性心理:从物质心理、经验思维走向双重心理、创造思维。(二)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家庭、大众传媒;个体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学习方式;中介因素,主要指社会实践、社会互动。(三)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发生机制:一个“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模型的现实写照,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体行为、个性自我、发展环境皆是个体行为、社会环境、个体内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总之,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问题既是社会阶层流动背景下人的价值转变问题,也是社会矛盾与危机之下人的发展的理论问题。一方面,该问题的实践推进应当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阶层形成的总目标,遵循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系统协同三个主要原则,为其营造良好的再社会化环境,搭建再社会化平台,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形成适宜的生存方式和社会规范行为,同时农业转移人口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再社会化;另一方面,其理论问题的研究应当以“直面社会运行的成人发展研究、扩展的再社会化研究、现代化的农业转移人口研究”为主要轮廓,在自然情境下深入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与工作中进行。

二、2004期待中的“三农”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期待中的“三农”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1.5.1 人
        1.5.2 人民
        1.5.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概述
    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2.1.1 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
        2.1.2 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变化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1.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社会条件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现实基础
        2.2.2 改革开放的实践进入关键期
        2.2.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2.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2.3.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思想
        2.3.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思想
    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借鉴
        2.4.1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4.2 理论借鉴: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人本思想
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的论述
    3.1 人民主体论的历史发展
        3.1.1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实践
        3.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实践
    3.2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主要内容的论述
        3.2.1 人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受益主体
        3.2.2 人民是权力运行的监督主体
        3.2.3 人民是文艺事业的参与主体
        3.2.4 人民是新时代的“阅卷”评价主体
        3.2.5 人民是“四个伟大”新征程的推动主体
    3.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重要价值的论述
        3.3.1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政治灵魂的集中体现
        3.3.2 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3.3.3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3.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主体地位路径的论述
        3.4.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3.4.2 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
        3.4.3 着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的论述
    4.1 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1 毛泽东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演变
    4.2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基本内容的论述
        4.2.1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稳固人民立场的物质基础
        4.2.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引党的人民立场的科学发展
        4.2.3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增强人民立场的思想底蕴
        4.2.4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党的人民立场的话语体系
        4.2.5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推动党的人民立场落地落实
    4.3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价值意蕴的论述
        4.3.1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
        4.3.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4.3.3 人民立场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追求
        4.3.4 人民立场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走向
    4.4 习近平关于巩固人民立场实践路径的论述
        4.4.1 加强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各项体制机制
        4.4.2 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4.4.3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人民立场主体责任
        4.4.4 用发展的观点创新人民立场的时代内涵
5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论述
    5.1 人民利益论的历史发展
        5.1.1 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2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基本内容的论述
        5.2.1 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大逻辑保障人民经济利益
        5.2.2 健全政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利益
        5.2.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人民文化利益
        5.2.4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民生利益问题
        5.2.5 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障人民生态利益
    5.3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价值内涵的论述
        5.3.1 实现人民利益体现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5.3.2 实现人民利益凸显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美好体验
        5.3.3 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了公民个体到社会整体的全面均衡
    5.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利益具体途径的论述
        5.4.1 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价值观
        5.4.2 推进从严治党压实为民服务责任制
        5.4.3 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民利益评价体系
        5.4.4 营造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的政治生态
6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的论述
    6.1 人民共享论的历史发展
        6.1.1 毛泽东人民共享思想的初显与贡献
        6.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共享思想的历史发展
    6.2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主要内容的论述
        6.2.1 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6.2.2 共享领域和内容要涉及人民发展的各方面
        6.2.3 共享是人民共同建设和享有
        6.2.4 共享要在人民健康和安全领域持续加码
        6.2.5 共享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6.3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基本特征的论述
        6.3.1 人民共享权利的公平性
        6.3.2 人民共享过程的共建性
        6.3.3 人民共享自身的科学性
    6.4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重要价值的论述
        6.4.1 坚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6.4.2 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享发展理念
        6.4.3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理想追求和使命初心
7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论述
    7.1 人民幸福论的历史发展
        7.1.1 毛泽东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2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基本内容的论述
        7.2.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7.2.2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7.2.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7.2.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7.3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论重要价值的论述
        7.3.1 为人民谋幸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7.3.2 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最集中的体现
        7.3.3 为人民谋幸福是实现中国梦和解决新矛盾的需要
        7.3.4 为人民谋幸福是提升人民幸福生活质量的科学指导
    7.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幸福措施保障的论述
        7.4.1 坚持党的领导是重要前提
        7.4.2 明确人民的多样化需求是实践指向
        7.4.3 营造各方联动的社会环境是基本保障
        7.4.4 筑牢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是根本遵循
8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重大意义
    8.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8.1.1 突出人民性,以清醒头脑保持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为前提
        8.1.2 注重根本性,以着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重点
        8.1.3 强调权益性,以坚决扞卫人民各项基本权利为保障
        8.1.4 着眼现实性,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抓手
        8.1.5 指明方向性,以净化社会风气坚定人民理想信念为导向
        8.1.6 明确实践性,以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
        8.1.7 凸显规范性,以强化纪律制度约束实现人民安定团结为目标
        8.1.8 秉承时代性,以不懈奋斗创造幸福为全体人民的最终归宿
    8.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8.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8.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9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乡村振兴背景下浙江省平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阐述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背景及基本内涵
        (一)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背景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
    三、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一)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二)乡村振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
        (三)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阐述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二)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
        (三)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第3章 平阳县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旅游发展现状
    一、平阳县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
        (一)平阳县旅游资源的定量分析与评价
        (二)平阳县旅游资源的定性分析与评价
    二、乡村旅游业绩现状
    三、乡村旅游吸引物建设现状
        (一)4A级旅游景区建设现状
        (二)农业观光园或特色园建设
        (三)红色旅游景区建设
        (四)乡村振兴示范带
    四、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现状
        (一)组建并规范旅游企业
        (二)精心策划旅游线路和项目
        (三)引进和建设旅游民宿及酒店
        (四)规范旅游餐饮企业
    五、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交通方面
        (二)旅游景区通讯方面
        (三)旅游景区水电方面
    六、乡村旅游环境培育现状
        (一)生态环境
        (二)氛围环境
        (三)政策环境
    七、乡村旅游产业链建设现状
    八、平阳县乡村振兴概况及作用分析
        (一)平阳县实行乡村振兴概况
        (二)乡村振兴助推平阳县乡村旅游的发展
第4章 平阳县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及满意度调查分析
    一、平阳县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和消费特征调查
        (一)样本游客的基本情况
        (二)游客在平阳乡村旅游中的游乐活动及消费特征
        (三)游客对平阳乡村旅游项目、设施、环境卫生和服务的评价
        (四)游客的旅游偏好
        (五)影响游客参与平阳乡村旅游的主要因素
        (六)游客期待中的平阳乡村旅游
    二、平阳县乡村旅游市场满意度调查
        (一)样本基本情况
        (二)样本对平阳县乡村旅游满意度评价情况
        (三)平阳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四)平阳县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加强的方面
第5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平阳县乡村旅游的问题及分析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一)景区周边交通建设不完善
        (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不完善
        (三)旅游厕所配备不够齐全
        (四)停车场等设施配置不足
    二、各乡镇乡村旅游规划不到位,旅游开发不均衡
        (一)旅游规划不到位
        (二)旅游开发投入不均衡
    三、平阳县乡村旅游产品不够丰富
        (一)旅游业态单一
        (二)文创产品不够丰富
        (三)乡村特色美食同质化严重
        (四)沉浸式、体验性旅游项目较少
    四、旅游宣传力度不够,营销体系不够完善
        (一)乡村旅游知名度低
        (二)乡村旅游形象不突出
        (三)营销宣传渠道单一,营销体系不够完善
第6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平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一)规划建设科学的交通网络
        (二)建设游客服务中心
        (三)完善旅游厕所建设
        (四)完善停车场建设
    二、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力求均衡发展
        (一)运用乡村振兴政策,改善乡村旅游薄弱环节
        (二)建立长效机制,均衡乡村旅游资金投入
        (三)做好乡村旅游发展的长期规划
    三、丰富乡村旅游产品
        (一)发展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业态
        (二)打造特色乡村文创产品
        (三)挖掘乡村特色美食内涵
        (四)推进旅游精品路线发展
    四、加强旅游宣传力度,优化营销体系
        (一)树立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
        (二)邀请知名人士代言
        (三)优化营销体系,拓宽营销渠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平阳县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附录B:平阳县乡村旅游参与者满意度调查
附录C:在研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下山入滩:河西走廊东台村农业生产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东台村农业生产转型的自然人文空间
    第一节 东台村的时空情景
        一、地理环境
        二、村庄历史
        三、村庄聚落
    第二节 东台村的生计方式
        一、种植农业收入
        二、养殖收入
        三、务工收入
    第三节 东台村的家庭
        一、家庭结构
        二、分家
    小结
第二章 “三西移民”政策与下山入滩
    第一节 三西移民与下山入滩
        一、山上的农业生产生活
        二、下山入滩的政策号召
        三、下山入滩的推力与拉力
    第二节 东台村村民的入滩历程
        一、入滩过程中的吊庄与定居
        二、入滩过程中的波折
    第三节 搬迁移民在滩上站稳脚跟
        一、打井:生存的保障
        二、平田:生存的命根
    小结
第三章 东台村种植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第一节 农业种植产业化的兴起与发展
        一、从自给自足到产业化种植
        二、产业化农产品的引进与扩种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销售
        一、东台村胡萝卜特色产业组织形成
        二、东台村胡萝卜的市场销售
    小结
第四章 水利灌溉:农业生产转型的关键
    第一节 东台村水利灌溉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一、东台村水利灌溉的基本特征
        二、东台村水利灌溉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东台村在农业生产中的灌溉管理及实践
        一、东台村农业用水的管理制度
        二、政府对水资源逐渐管控严格
    小结
第五章 农业生产转型中的换工与雇工
    第一节 村落结构与生产协作
    第二节 换工:农产品收获过程中的互惠
        一、东台村农业生产中的换工
        二、还工与互惠
    第三节 雇工:农业生产转型中的雇佣关系
        一、东台村农业的资本化
        二、东台村的雇工
    小结
结论
    一、东台村农业生产与社会的关系
    二、传统与现代的复杂交织
    三、东台村生产转型的经济人类学启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从三农节目看电视文艺助力乡村振兴(论文提纲范文)

一、必要性:三农节目为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一)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决定
    (二)电视文艺自身发展与社会功能决定
二、重要性:三农节目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一)弘扬乡村文化,焕发时代新气象
    (二)传播扶贫经验,增强群众获得感
    (三)凝聚社会力量,搭建资源信息渠道
    (四)深入政策解读,构建正向舆论场
    (五)弘扬当代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措施:三农节目如何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二)加大县级融媒体建设,助力“新农人”
    (三)扎根基层,用故事传递时代新声
    (四)深化国际视野,传播他国经验
    (五)移花接木,创新多元节目形式
四、结语

(6)符号互动视角下的助农直播研究 ——基于快手APP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直播相关研究
        1.2.2 农村传播相关研究
        1.2.3 媒介参与助农扶贫相关研究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助农
        1.3.2 直播
        1.3.3 符号互动论
    1.4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作为助农直播特色平台的“快手”APP
    2.1 “快手”APP概述
    2.2 “快手”APP助农背景分析
        2.2.1 快手平台生态:赋权农民话语表达,打破传播格局
        2.2.2 快手平台内在基因:扎根农村,赋能乡村农人
        2.2.3 快手平台助农举措:用助农活动连接农民和消费者
        2.2.4 老铁经济:农产品销售的新兴方式
    小结
第三章 助农直播中的特色符号体系分析
    3.1 具有鲜明符号化特征的助农直播
        3.1.1 直播中助农特色符号的交流
        3.1.2 助农直播引发的非典型符号消费
    3.2 “人”:助农身份构建与认同
        3.2.1 农民主播身份构建
        3.2.2 官员主播身份构建
        3.2.3 职业主播身份构建
    3.3 “物”:助农信息传递与赋值
        3.3.1 表现助农产品信息的功能性符号
        3.3.2 延伸助农产品价值的象征性符号
    小结
第四章 助农直播中的情境构建分析
    4.1 “场”:助农直播中场景呈现与互动
        4.1.1 什么是助农直播中的场景
        4.1.2 怎样构建助农直播场景
    4.2 几种典型的助农直播情境
        4.2.1 晚会式助农直播情境
        4.2.2 直销式助农直播情境
        4.2.3 社交式助农直播情境
        4.2.4 生活式助农直播情境
    小结
第五章 助农直播的符号生产机制:用户如何从围观到购买
    5.1 吸引围观:符号呈现唤起用户心理预设
    5.2 情感共鸣:符号互动激发用户情感意愿
    5.3 场景消费:仪式互动带动用户下单购买
        5.3.1 营造仪式氛围
        5.3.2 刺激用户消费
    小结
第六章 助农直播的发展逻辑分析与问题讨论
    6.1 助农直播的发展逻辑:媒介迭代机遇下的城乡场景重组
        6.1.1 网络环境发展推动乡村直播发展
        6.1.2 产业链重组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
    6.2 当前助农直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2.1 现存问题分析
        6.2.2 助农直播可持续发展建议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梁鸿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梁鸿作品研究综述
    0.2 研究范围及意义
    0.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于“非虚构”文学
    1.1 “非虚构”文学溯源
    1.2 从《人民文学》说起
    1.3 “非虚构”文学的整体样貌
第二章 梁鸿创作中的互文性
    2.1 梁鸿创作中的自文本互文
        2.1.1 文本中人物之间的互文
        2.1.2 阅读实践中的情节互文
        2.1.3 与批评家身份的互文
    2.2 梁鸿创作中的他文本互文
        2.2.1 与经典对话的互文性
        2.2.2 与现实类非虚构作品的互文
第三章 梁鸿创作中的叙事艺术
    3.1 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
        3.1.1 “抗争”模式
        3.1.2 “逃离”模式
    3.2 多元变化的叙事策略
        3.2.1 叙事视角
        3.2.2 确立叙述声音与叙述权威
        3.2.3 方言俚语的巧妙使用
    3.3 “乡愁”与“闲笔”的叙事风格
        3.3.1 作为“乡愁”的方法
        3.3.2 “闲笔”式的创作追求
第四章 梁鸿创作中的特征与局限
    4.1 梁鸿创作中的特征
        4.1.1 复调式写作的特征
        4.1.2 民间话语狂欢
        4.1.3 多种文体结合与形式美
        4.1.4 图文互涉的表达效果
    4.2 梁鸿创作中的局限性
        4.2.1 叙述缺乏重点和题材的自我重复
        4.2.2 知识分子可疑的“乡村想象”
        4.2.3 “主观叙述”与“客观显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员工绩效管理研究 ——以M合作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1.7 文献综述
        1.7.1 国外文献综述
        1.7.2 国内文献综述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主要类型、特征和本质
    2.2 绩效管理相关概念
        2.2.1 绩效含义
        2.2.2 绩效管理含义
        2.2.3 绩效管理的流程
        2.2.4 绩效管理常用工具
第三章 M合作社绩效管理现状
    3.1 M合作社概况
    3.2 M合作社战略思想
    3.3 组织架构
    3.4 人力资源概况
        3.4.1 员工岗位结构
        3.4.2 员工年龄分布
        3.4.3 员工受教育程度
        3.4.4 员工性别比例
        3.4.5 员工薪酬情况
    3.5 M合作社绩效管理实况
        3.5.1 绩效考核的基本情况
        3.5.2 M合作社绩效管理问题调查
    3.6 M合作社绩效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章 M合作社绩效管理优化方案
    4.1 优化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
    4.2 优化绩效管理的基本思路
    4.3 优化目标管理
    4.4 优化绩效考核指标
    4.5 绩效管理过程体系优化
        4.5.1 优化绩效计划过程
        4.5.2 优化绩效辅导
        4.5.3 优化绩效考核与反馈
        4.5.4 优化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4.6 优化绩效管理保障措施
        4.6.1 树立绩效管理的科学发展观
        4.6.2 建立严密的绩效管理流程
        4.6.3 构建规范的绩效管理制度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9)新时代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农村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论题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成果综述
    1.3 本论文的观点、研究方法与思路
2 变革与发展:农村电视剧与农村想象的重组过程
    2.1 关于农村想象的方式
    2.2 关于农村想象的要素
    2.3 关于农村想象的历程
3 鼎新与多元:新时代农村电视剧中重塑的农民主体想象
    3.1 被书写的农民身份谱系
    3.2 被建构的农民主体形象
    3.3 被呈现的农民时代特征
4 现代与科学:新时代农村电视剧中再造的农村生态想象
    4.1 绿色生态:重构传统桃源的现代想象
    4.2 文化生态:创建精神文明的城市想象
    4.3 农业生态:发展生产景观的科学想象
5 公平与正义:新时代农村电视剧中变革的农村权力想象
    5.1 民的权力:公平化的政治景观想象
    5.2 法的力量:制度化的法治正义寓言
    5.3 关系的变革:权力想象中的自我与他者
6 社会与个体:新时代以来农村想象演变的建构动因
    6.1 时代发展的进程
    6.2 创作主体的变化
    6.3 受众角度的转移
7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参考电视剧名单(2012 年——2019 年)
参考网站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工作和学术成果
致谢

(10)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农业转移人口
        二、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三、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镜中我”与初级群体理论
        二、生命历程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与三元交互作用理论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研究目标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对象选择
        六、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叙事: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
    第一节 江宁的故事:到城市谋生的“过客”
        一、深圳之旅:酸甜苦辣中求生存,努力与上进处见机遇
        二、重庆之旅:一波三折中尝创业,踏实与真诚里获回报
        三、南昌之旅:再开超市与兼任驾校教练
        四、思想之旅:身份再认同
    第二节 周鑫的故事:在城市创业的边缘人
        一、结束学业,遇就业窘境
        二、跨行就业:习得技能,学得管理
        三、两次创业:遍历能力与思想成长之艰辛
        四、对比与反思: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
    第三节 余华的故事:于郊区解放的农村人
        一、从农活到手艺活的转变
        二、生活的对比:过去与现在
        三、新工作,新环境
第三章 解析: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现状
    第一节 回顾: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内容
        一、社会化内容
        二、再社会化内容
        三、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目标与结果
    第二节 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内容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第三节 解析(一):江宁再社会化现状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四、总评
    第四节 解析(二):周鑫再社会化现状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四、总评
    第五节 解析(三):余华再社会化现状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四、总评
第四章 探析: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
    第一节 回顾: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历史观点
        一、社会化及其再社会化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二、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发生机制
    第二节 分析: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社会环境
        二、内在因素:个体因素
        三、中介因素:社会实践与社会互动
    第三节 探究: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发生机制——基于“三元交互作用”理论的分析
        一、“三元交互作用理论”及其模型
        二、三元交互作用下的“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第一节 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问题的再认识
        一、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问题之根源
        二、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内容
        三、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特征
        四、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影响因素
        五、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发生机制
    第二节 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实现原则与推进对策
        一、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指导原则
        二、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具体推进策略
第六章 研究启示、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启示
        一、关于成人教育研究的启示
        二、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影响因素的启示
        三、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启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二、关于访谈过程的得与失
        三、研究故事的撰写与解读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永不停歇的成人发展研究
        二、继续扩展的再社会化研究
        三、深入的农业转移人口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图表索引
    附录二 协助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2004期待中的“三农”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D]. 李辰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乡村振兴背景下浙江省平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方美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自媒体语境下短视频出镜人物的人设研究[D]. 杨文强. 安徽大学, 2021
  • [4]下山入滩:河西走廊东台村农业生产转型研究[D]. 张朋瑞. 兰州大学, 2021(02)
  • [5]从三农节目看电视文艺助力乡村振兴[J]. 王筱卉,庞雪芮. 中国广播影视, 2021(05)
  • [6]符号互动视角下的助农直播研究 ——基于快手APP的分析[D]. 罗慧欣.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梁鸿文学创作研究[D]. 陈倩. 西北大学, 2020(07)
  • [8]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员工绩效管理研究 ——以M合作社为例[D]. 赵润亚.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新时代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农村想象[D]. 张昊颖. 暨南大学, 2020(04)
  • [10]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叙事研究[D]. 张德彭.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2004年“三农”空间可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