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加剧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加剧

一、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加剧(论文文献综述)

刘威[1](2021)在《广西桂林市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及预测》文中指出石漠化是岩溶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到生态安全。广西桂林市是典型的岩溶地区,本文以2005、2010和2015年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为数据基础,在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桂林市十年间不同地类、不同程度等级的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并通过马尔可夫模型预测该区域2020及2025年的石漠化土地面积,阐明研究区石漠化治理效果,为广西桂林市有效治理石漠化土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⑴2015年桂林市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137765.95、194220.15和652760.34hm2,较2005年增加了-61732.4、57361.35和4371.05hm2。其中,石漠化土地转变为潜在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62128.90hm2和4312.18hm2;潜在石漠化土地转化为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3870.70hm2和4467.45hm2;非石漠化土地转化为潜在石漠化和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3570.60hm2和837.98hm2。⑵桂林市各地类岩溶土地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石漠化土地面积中,草地和灌木林地面积减少,而旱地和有林地面积增加;潜在石漠化土地中,草地面积大量减少,而灌木林地面积大量增加,有林地面积增加9.24%;非石漠化土地中,草地、灌木林地、旱地和未成林地均减少,但建设用地和其他分别增加66.56%和6.26%。⑶分析研究区石漠化面积变化结果显示:从2005年至2015年,桂林市仅轻度石漠化面积增加431.11hm2,增加6.95%,而中度、重度以及极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减少29.33%,28.79%,94.45%。⑷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马尔可夫模型预测发现桂林市石漠化治理效果显着。研究区石漠化顺向演替面积为89125.21hm2,其中林草措施如封山管护、封山育林等措施导致顺向演替77175.95hm2;逆向演替面积12998.7hm2,其中以人为破坏和灾害因素为主,分别为2337.32hm2和4453.83hm2。此外,马尔可夫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在2020年及2025年不同程度石漠化面积将持续减少,以2020遥感数据进行验证发现该预测结果良好,具有可靠性。因此,研究区顺向演替面积大于逆向演替面积,表明石漠化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结论:由于林草措施显着促进石漠化顺向演替,广西桂林市2005-2015年石漠化面积不断减少。结合马尔可夫预测2020和2025年石漠化数据和2020年遥感实测数据分析发现,未来石漠化面积也正在不断减少,该区域石漠化治理效果显着,而林草措施是有效治理广西桂林石漠化的重要手段。

卢涛[2](2021)在《滇东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以曲靖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极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交织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亦是学界长期以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科学认识喀斯特石漠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理,是开展石漠化治理的首要前提和关键。曲靖市地处珠江上游,生态区位特殊,喀斯特石漠化的广泛发育,不仅削弱了珠江上游水源涵养能力,严重阻碍曲靖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进程,还对珠江流域下游生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准确识别并揭示石漠化在长时间线上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定量揭示喀斯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石漠化发育演化的驱动机制,对于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和促进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选取1987-2020年Landsat TM/OLI数据集作为主要数据源,选取石漠化程度评价的关键指标并对石漠化信息提取技术进行探讨,提取了曲靖市1987-2020年的石漠化时空分布信息。从石漠化的演变速率、方向和规模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定量刻画曲靖市1987-2020年石漠化的时空演化特征及规律。最后结合气象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选取可能影响石漠化发育演化的相关驱动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逐年探测并定量分析影响曲靖市石漠化发育演化的驱动力因子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Landsat TM/OLI数据的喀斯特石漠化信息提取技术研究。以基岩裸露率、植被覆盖度和坡度作为石漠化程度评价的关键指标,结合Google Earth高分影像确定不同石漠化程度的解译标志和影像特征,探讨了曲靖市石漠化分级方法并将石漠化等级划分为无、潜在、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石漠化6个等级。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结合各评价指标阈值提取了曲靖市1987-2020年的石漠化时空分布信息并进行精度评价,总体精度82.50%,Kappa系数0.771。(2)曲靖市石漠化时空演化特征研究。1987-2008年间曲靖市石漠化主要由低级向高级转移,恶化程度加剧,主要受超负荷、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2008-2020年间,石漠化主要受自然灾害影响,部分区域石漠化出现恶化现象,但在总体上研究区石漠化向良性方向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曲靖市石漠化主要分布在会泽县、富源县、罗平县、师宗县及陆良县及其交界处,其面积减幅较缓。潜在和轻度石漠化具有高度不稳定性,极易向更高等级石漠化转移,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应引起重视。(3)曲靖市石漠化时空演化驱动因子逐年探测分析。近30年来影响曲靖市石漠化发育演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农业总产值(0.221-0.281)、总人口(0.201-0.232)和耕地面积(0.213-0.216),其q值均在0.20-0.28上下波动;人均GDP、总人口、人口密度以及距居民点距离等因子对石漠化的解释力逐渐减小,表明该类因子对曲靖市石漠化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而距公路的距离、年均气温以及高程等因子q值逐渐增大,表明石漠化的发育演化受该类因子的影响逐渐趋于增强。(4)石漠化时空演化驱动因子交互作用探测分析。探测结果表明:坡度∩耕地面积(q=0.465)>耕地面积∩总人口(q=0.374)>耕地面积∩人口密度(q=0.302)>年均降水∩坡度(q=0.283)>耕地面积∩距居民点距离(q=0.278)。其中坡度、年均降水与距居民点距离之间的交互作用表现为非线性增强,人口密度、耕地面积与农业总产值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双因子增强,表明坡度、年均降水与距居民点距离因子通过与耕地面积、人口密度等因子的交互作用更能增强对石漠化发育演化的影响,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多种驱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汪启容[3](2021)在《重庆中梁山岩溶洼地孢粉记录近700年来的植被演替及石漠化演变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岩溶地区常见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目前,已成为继我国西北沙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后的第三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西南岩溶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植被退化是造成石漠化景观发生和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和标志。在石漠化的演变过程中,植被种类组成由高大的木本植物逐渐退化成典型的低矮小灌木丛,并随着自然环境干燥程度的加剧向旱生化方向演替。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石漠化演变过程作为石漠化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反映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变迁,还会影响该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截至目前,重庆地区古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述气候本身的变化上,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变迁却较少提及,特别是近1000年以来的生态环境演变格局研究,更是鲜有报道。洼地是岩溶地区极具特色的重要地貌形态,是进行古环境重建的重要场所,其沉积物真实地记录了包括植被演替、岩溶洼地的生态演化、人类活动等的详细过程,加之其沉积剖面连续,分辨率高等特点,为重建该区植被演替以及石漠化演变过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因此,本文选取重庆中梁山岩溶洼地为研究对象,在137Cs、210Pb以及AMS 14C测年的基础上,对洼地沉积物62个样品进行孢粉以及炭屑指标分析,获得了重庆中梁山岩溶地区近700年来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石漠化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与区域相关记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重庆岩溶地区近700年来的植被气候变化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孢粉记录揭示重庆中梁山岩溶地区近700年来的植被演变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在1274-1754 cal a AD期间,研究区植被类型为以松属、柏科/杉科占优势的常绿针叶林,并混有少量的阔叶树种,林缘或荒坡上生长以禾本科、菊科、芒萁属为主的草本植物,气候偏干,其中1530-1640 cal a AD针叶林面积有所减少,草本植物开始增多;1754-1885 cal a AD期间,以松属、柏科/杉科为主的针叶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常绿栎属、落叶栎属、枫杨属等阔叶树种面积扩大,呈乔木状或灌木状,草本植物(禾本科、蒿属、菊科)大量增加,气候较上一阶段偏湿;1885cal a AD-至今,松树林有所恢复,常绿栎属、落叶栎属、枫杨属大幅度减少,草本植物繁盛。(2)中梁山岩溶洼地孢粉记录表明在1274-1530 cal a AD研究区植被以针叶乔木占优势,伴人植物花粉少量出现,人类活动微弱,生态环境良好,石漠化现象尚未发生;1530-1754 cal a AD松属花粉含量降低,伴人植物花粉含量增加,表明植被覆盖度降低,人类活动增强,水土流失现象加剧;1754-1820 cal a AD松树林面积大幅度减少,伴人植物禾本科、菊科、蒿属、十字花科以及玉米花粉含量大幅度增加,表明农耕活动范围大规模扩张,人类活动加强,石漠化现象出现;1820-1885 cal a AD松属花粉含量为整个剖面的最低值,柏科/杉科花粉零星出现,玉米花粉含量略有增加,蒿属、葎草属、十字花科等伴人植物含量大幅度增加,表明农耕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张,人类活动继续加强,导致松属、柏树被砍伐殆尽,石漠化现象进一步恶化;1885 cal a AD-至今,玉米花粉含量大幅度增加,表明人类活动更加强烈,石漠化现象加剧。近700年来不断增加的人类活动是当地石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3)根据孢粉资料重建的植被演变过程,与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人类活动导致的森林砍伐阶段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中孢粉记录揭示的1530-1640 cal a AD、1754-1885 cal a AD和1950-1970 cal a AD三个森林减少阶段,分别对应于明朝(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清朝(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和“大跃进-文革”三个时期。近700年来气候变化对当地植被虽有一定影响,但历史时期以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实施是引起当地森林植被减少以及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1274-1530 cal a AD和1640-1720 cal a AD两个森林恢复阶段,分别对应于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频繁战乱,人口的大量减少和农业的荒废。孢粉重建结果与历史文献资料互为验证和补充,为充分了解历史时期以来重庆中梁山岩溶地区的植被动态过程以及石漠化演变过程提供了很好的证据支持。

韦林宏[4](2020)在《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农村反贫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属于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这一区域涉及广西、贵州、云南三省15地的91个县,其中曲靖市下辖的师宗县和罗平县位列其中。贫困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经济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贫困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同时也与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人文环境息息相关,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本选题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从描述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农村贫困的面貌着手,结合曲靖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这一地区贫困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然后,梳理国家层面反贫困措施和曲靖市的反贫困措施以及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使用史密斯的过程模型对这一地区政策实践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目前国内对于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研究农村贫困问题,结合石漠化地区特点,希望为类似地区反贫困问题的研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罗翠[5](2020)在《云南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学术界与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云南省作为我国生态环境重点区域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自21世纪以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三个定位以来,云南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更为迫切,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需求更为显着。本研究从地理学的空间观出发,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文明理论,以云南岩溶地区为研究对象,在综述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筛选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主要运用ArcGIS、SPSS分析软件和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归纳岩溶地区基础环境条件,深入探究岩溶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时空特征及类型区划分,剖析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程度及空间分异特征,针对性提出促进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以云南为代表的西南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区域实践案例。本研究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阐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确定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简述研究内容,指明创新点。第二章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梳理归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关理论,展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岩溶地区基础环境条件分析。在界定研究区范围的基础上,主要从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社会人文三方面分析归纳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基础环境状况。第四章岩溶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时空特征及类型区划分。从地理学的时空观出发,剖析岩溶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时空特征,划分经济发展类型区与生态环境质量类型区,并分析各经济发展类型区与生态环境质量类型区特征。第五章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说明数据来源,结合岩溶地区实际情况,筛选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分析评价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特征及空间分异,划分剖析耦合协调度类型区及特征。第六章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对策建议。结合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时空分异特征、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异特征,主要围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促进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对策建议。第七章结论与不足。归纳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杨董琳[6](2020)在《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多时相动态测 ——以平果县为例》文中指出石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本研究从石漠化短期动态变化入手,选用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采用尺度上推等研究方法,弥补中分辨率LANDSAT-8 OLI影像低精度,避免高分辨率影像周期长、覆盖面积小、连续性弱的缺点,利用修正后的LANDSAT-8 OLI影像对平果县岩溶地区进行石漠化强度分级,探究平果县岩溶区石漠化土地的时空变化规律,弄清石漠化内部转移规律,实现石漠化地区多时相动态监测。主要结论如下:(1)对2018年LANDSAT-8 OLI影像进行土地覆被分类,监督分类精度最高,总体分类精度为83.49%,Kappa=0.8062。面向对象分类法对高分一号PMS影像进行分类,总体分类精度为82.11%。平果县的林地和耕地面积连续3年持续升高,草地和裸地面积连续3年下降。(2)利用高分一号PMS影像覆盖类型面积百分比的重采样和2018年LANDSAT-8 OLI影像的NDVI值进行回归分析,并以此修正2018年LANDSAT-8 OLI影像的NDVI值。修正后的拟合度高于修正前,修正结果较好。(3)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反演,其中0-20%等级、20-40%等级和40-60%在3年内持续下降,60-80%等级和80-100%等级在3年内持续增长。3年来平果县植被覆盖率呈正向变化。筛选出植被覆盖度、基岩裸露率、土地覆被类型和坡度4个指标,通过加权叠加分析,得出2017年-2019年平果县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分别为 386km2、342.48km2 和 284.19k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 26.98%、23.94%和 19.86%。(4)平果县的石漠化主要呈条带状分布,北部情况较好,多为轻度石漠化地区和无石漠化地区,南部重度石漠化地区多于北部,中部石漠化面积较大,中度以上石漠化地区分布较为集中。2017-2019年以来平果县的石漠化程度整体变好,重度石漠化地区面积有所减少,内部转移的主体部分是中度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的改善。2017年占石漠化总面积最高的潜在石漠化地区改善率为54.39%。(5)平果县可以考虑加大治理力度,争取更高的石漠化治理率。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中度石漠化地区,使其向轻度石漠化转移,轻度向潜在转移,潜在向无石漠化转移,在保护好潜在石漠化地区的同时,防止轻度石漠化地区持续恶化,大力治理中度石漠化地区,适当改善重度石漠化地区。

蒋红娟[7](2020)在《基于高分遥感的石漠化发育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石漠化导致地表植被严重退化,土壤流失,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呈现缺水、少土、土质贫瘠类似荒漠化的土地退化现象,造成土地承载力下降甚至土地资源丧失。因此,研究石漠化的发育特征与影响因素迫在眉睫。本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兴街镇为研究对象,以1990年、2003年的Landsat5 TM影像和2015年的高分二号影像为基础,分析光谱特征解译和提取石漠化信息,获取研究区3个时期石漠化等级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石漠化的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特征,研究影响因素与石漠化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石漠化的影响规律,为研究区石漠化调查和治理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采用基于样本面向对象的图像分类技术,对1990年、2003年的Landsat5TM影像和2015年高分二号影像解译提取石漠化信息,确定石漠化等级划分体系为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6类。经精度评价3个时期的石漠化分类结果的准确率在80%以上,形成研究区石漠化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2)通过对石漠化发育程度和分布特征分析得出,兴街镇主要以轻度、中度石漠化为主,占全区石漠化总面积的89%以上;主要分布在该镇南部和西北部地区,包括老街、拉孩和三光村委会在内的南部和以磨合村委会为中心的西北部石漠化多发区。(3)研究石漠化演变特征表明,1990-2003年,研究区石漠化面积增加,程度加重,石漠化速度及动态度高。2003-2015年,在《退耕还林条例》实施以及对严重石漠化区土地整治综合治理下,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面积减少明显。石漠化演变存在加剧型、严重加剧型、稳定型、轻微改善型和明显改善型5个类型,表现出以渐进式演变特征为主,突变式演变特征为辅的演变规律。(4)石漠化与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因素研究得出:石漠化主要集中分布于以灰岩、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区和断层带内,主要分布于海拔1100~1300m,坡度15゜~25゜的坡地上,山坡区的石漠化发生率较高。道路缓冲区距离在1000~2000m时石漠化发生率达到最大,80%的石漠化土地分布于居民点稀疏地区,石漠化土地多出现于旱地、稀疏林地和草地、裸地以及采矿用地等。

吴协保,但新球,吴照柏,李梦先,屠志方,但维宇[8](2019)在《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形势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我国石漠化现状与防治形势,提出了石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从组织与法制保障、防治范围与力度、防治综合技术措施、绿色发展与扶贫攻坚、科技支撑、筹融资、人地矛盾、监测与预警体制等方面制订了防治对策和措施,为国家与各地制订石漠化防治对策提供参考。

杜文鹏,闫慧敏,甄霖,胡云锋[9](2019)在《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是人地矛盾作用下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或结果,石漠化不仅带来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问题,还会带来贫困落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与必由之路,通过近40年来的石漠化治理使得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恶化的趋势开始得到扭转。面向生态文明新时期的建设目标,石漠化脆弱区仍存在人地矛盾难以全面消除、治理成果可持续性亟待提升等问题,石漠化防治需要从多年来石漠化治理研究与实践探索积累中汲取有益于促进人地和谐、提升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治理经验与做法。因此,本文以石漠化治理典型区域调研资料与文献资料为数据基础,从石漠化治理目标、技术、措施和模式四个层面梳理石漠化治理经验与做法,归纳总结出石漠化综合治理四点配置原则:(1)以治理目标与预期周期为导向,确立石漠化治理采取的措施;(2)针对解决的关键生态退化问题,结合区域特征遴选石漠化治理技术;(3)针对石漠化退化阶段的差异,确定石漠化治理途径措施;(4)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共性特征,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的选择与构建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以期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选择具备区位适宜性和机理明晰性的生态技术提供参考。

赵磊磊,雷艳娇,陈俊松,朱仕荣,周建洪,唐芳林,蓝芙宁,曹建华[10](2019)在《云南红河州石漠化演变过程及其综合治理成效》文中指出为了阐明云南红河州石漠化演变特点和综合治理成效,本文以2005年、2011年和2016年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以县市为单元,通过调查收集、实地验证、定位监测等手段,获得了云南省红河州3个时期石漠化演变及治理成效数据。结果发现:(1)12年间,红河州石漠化土地面积从2005年的3267.49 km2减少到2016年的2 345.08 km2,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石漠化程度总体减轻;(2)红河州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中西北部的县市,各县市12年间不同监测时段石漠化演变存在差异性,极强度和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急剧减少,中度和轻度石漠化有所增加;(3)2005—2011年石漠化减轻速率明显大于2011—2016年,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比较明显;(4)研究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且12年间各县市石漠化演变方向和速率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治理效果短期之内并不一定明显,而是需要相对漫长的时间方能显现出来,若措施不当,极易重新发生并加剧演变。

二、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加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加剧(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桂林市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石漠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3 我国及广西石漠化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
        2.2.1 技术标准
        2.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桂林市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
    3.1 石漠化土地地类分布及动态变化
    3.2 石漠化土地变化
    3.3 潜在石漠化土地变化
    3.4 非石漠化土地变化
    3.5 石漠化程度动态变化
        3.5.1 轻度石漠化变化情况
        3.5.2 中度石漠化变化情况
        3.5.3 重度石漠化变化情况
        3.5.4 极重度石漠化变化情况
    3.6 小结
第四章 石漠化动态变化原因分析
    4.1 石漠化土地变化原因分析
        4.1.1 石漠化土地变化原因
        4.1.2 潜在石漠化土地变化原因
        4.1.3 .非石漠化土地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
    4.2 石漠化程度变化原因分析
        4.2.1 顺向演替原因分析
        4.2.2 逆向演替原因分析
    4.3 石漠化程度变化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4.3.1 石漠化程度顺向演替相关性分析
        4.3.2 石漠化程度逆向演替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石漠化马尔可夫预测
    5.1 不同程度石漠化面积预测
    5.2 马尔可夫预测结果验证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石漠化演替趋势及演替原因分析
        6.2.2 石漠化治理效果显着,继续加强治理技术研究
    6.3 展望
    6.4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2)滇东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以曲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石漠化信息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1.2.2 石漠化时空演变研究进展
        1.2.3 石漠化驱动因素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与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气候水文
        2.1.2 地质地貌
        2.1.3 自然灾害
    2.2 数据源及预处理
        2.2.1 Landsat数据
        2.2.2 DEM数据
        2.2.3 气象数据
        2.2.4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第3章 曲靖市石漠化信息提取技术研究
    3.1 石漠化程度等级划分及评价指标选取
    3.2 石漠化等级评价指标的提取
        3.2.1 基岩裸露率信息提取方法对比研究
        3.2.2 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
        3.2.3 坡度信息提取
    3.3 基于CART决策树的石漠化信息提取
    3.4 精度评价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曲靖市石漠化时空演化特征及规律研究
    4.1 石漠化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4.1.1 石漠化时间演变特征
        4.1.2 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
    4.2 石漠化时空演变速度分析
        4.2.1 单一等级石漠化动态度分析
        4.2.2 综合石漠化动态度演变过程分析
    4.3 石漠化时空演变规模与方向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曲靖市石漠化驱动机制研究
    5.1 驱动因子的选取及预处理
    5.2 石漠化驱动因素研究方法
    5.3 石漠化时空演化的单一驱动因素分析
        5.3.1 自然因素驱动力分析
        5.3.2 人为因素驱动力分析
    5.4 石漠化时空演化的驱动因子综合分析
    5.5 近30 年来曲靖市石漠化发育演化归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重庆中梁山岩溶洼地孢粉记录近700年来的植被演替及石漠化演变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孢粉重建古植被、古气候研究进展
        1.2.2 人类活动的孢粉指示体
        1.2.3 石漠化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2.2.2 年代测定
        2.2.3 孢粉实验室分析
        2.2.4 炭屑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ZLM剖面岩性描述与年代框架的建立
    3.2 表土孢粉分析结果
        3.2.1 表土孢粉鉴定结果
        3.2.2 表土孢粉主成分(PCA)分析
        3.2.3 洼地周围表土孢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3.3 ZLM剖面孢粉分析结果
        3.3.1 主要孢粉类型及其对生态学的意义
        3.3.2 孢粉组合带划分及其特征
    3.4 ZLM剖面炭屑分析结果
第4章 孢粉记录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石漠化演变
    4.1 植被演替与气候变化
    4.2 人类活动与石漠化演变
第5章 对比分析与讨论
    5.1 孢粉记录与本剖面磁化率指标的对比与讨论
        5.1.1 磁化率指标的环境指示意义
        5.1.2 孢粉记录与磁化率指标的对比
    5.2 区域对比与讨论
        5.2.1 近700 年来的植被及气候变化对比
        5.2.2 人类活动变化对比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农村反贫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一)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二)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一章 关于石漠化地区贫困的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石漠化
        二、贫困
        三、反贫困与精准扶贫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福利多元理论
        三、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四、社会治理理论
第二章 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农村贫困现状及成因
    第一节 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发展概述
        一、曲靖市经济发展概况
        二、曲靖市石漠化地区概述
    第二节 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师宗、罗平两县农村贫困现状
        一、县域基本情况
        二、地区农村贫困现状
    第三节 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农村贫困的成因
        一、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农村贫困产生的客观原因
        二、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农村贫困个体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 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农村的反贫困政策及措施
    第一节 中国农村和石漠化地区的反贫困措施
        一、中国农村反贫困进程
        二、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政策
    第二节 曲靖市石漠化地区现行的反贫困政策和社会扶贫措施
        一、曲靖现行的多部门联动扶贫攻坚政策
        二、曲靖现行的社会扶贫攻坚措施
        三、曲靖现行脱贫攻坚成效监督和考核措施
        四、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第三节 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农村反贫困政策执行情况
        一、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师宗、罗平两县反贫困政策执行情况
        二、曲靖石漠化地区农村反贫困政策落实情况
第四章 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农村反贫困实践问题分析
    第一节 政策层面
        一、政策制定存在问题
        二、政策保障不到位
    第二节 环境因素
        一、社会环境
        二、自然环境
        三、经济环境
    第三节 执行主体层面
        一、地方政府财政紧张
        二、部门配合度不够
        三、部分基层组织工作能力不强
    第四节 目标群体层面
        一、脱贫意识不强
        二、存在抵触心理
        三、自我发展能力弱
第五章 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政策层面
        一、健全法律规章及政策
        二、进一步完善现行脱贫政策
        三、强化支撑保障
        四、提升公信力
    第二节 政策环境层面
        一、社会环境的改善
        二、经济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 执行主体层面
        一、反贫困的政府责任
        二、反贫困的社会责任
    第四节 目标群体层面
        一、树立自主意识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提高自身能力
小结
    一、研究的创新与结论
    二、研究的限制与不足
    三、研究的前瞻与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云南片区)聚类分析
    附录二 :访谈提问清单
致谢

(5)云南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理论
        2.1.4 生态文明理论
    2.2 国内外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第3章 岩溶地区基础环境条件分析
    3.1 研究空间的界定
    3.2 自然地理环境基础
        3.2.1 地质环境复杂,地形起伏较大
        3.2.2 地貌类型多样,岩溶形态多变
        3.2.3 土壤类型较多,植被种类丰富
        3.2.4 气候类型繁多,江河湖泊密布
    3.3 自然资源环境基础
        3.3.1 土地资源比较稀缺
        3.3.2 水资源总量较丰富
        3.3.3 矿产资源种类较全
        3.3.4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3.4 社会人文环境基础
        3.4.1 区位条件相对较优
        3.4.2 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3.4.3 民族贫困人口特点显着
        3.4.4 政策条件综合优势明显
        3.4.5 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第4章 岩溶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时空特征及类型区划分
    4.1 岩溶地区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及类型区划分
        4.1.1 经济发展时间进程
        4.1.2 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4.1.3 经济发展分类及特点
    4.2 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类型区划分
        4.2.1 生态环境发展时间进程
        4.2.2 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
        4.2.3 生态环境分类及特点
第5章 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
    5.1 耦合协调评价方法体系构建
        5.1.1 数据来源和指标筛选
        5.1.2 数据标准化处理及指标权重确定
        5.1.3 评价方法构建
    5.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
        5.2.1 数据结果分析
        5.2.2 空间格局特征
        5.2.3 耦合协调度分类及特征
第6章 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奠定生态经济发展基石
    6.2 全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发展
    6.3 不断提升教育科技水平,激发协调发展内生动力
    6.4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多时相动态测 ——以平果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石漠化研究进展
        1.2.2 遥感信息提取研究进展
        1.2.3 遥感影像尺度上推研究进展
        1.2.4 石漠化动态监测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概况
        2.1.3 资源概况
    2.2 实地踏勘与影像处理
        2.2.1 野外勘测与基础矢量数据
        2.2.2 影像选择与分类
        2.2.3 植被覆盖度和基岩裸露率反演
    2.3 尺度上推
        2.3.1 光谱指数选择
        2.3.2 尺度上推
        2.3.3 尺度上推精度评价
    2.4 石漠化强度分级
        2.4.1 石漠化评价因子筛选原则
        2.4.2 石漠化强度分级
        2.4.3 权重赋值
        2.4.4 动态监测和内部转移矩阵
    2.5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遥感影像分类
        3.1.1 2018年LANDSAT-8 OLI影像分类
        3.1.2 2017年和2019年LANDSAT-8 OLI影像分类
        3.1.3 多时相影像土地覆被类型动态变化
        3.1.4 高分一号PMS影像分类
    3.2 尺度上推与NDVI值修正
        3.2.1 尺度上推
        3.2.2 NDVI值修正
    3.3 多时相遥感反演
        3.3.1 平果县植被覆盖度反演
        3.3.2 基于裸土指数的基岩裸露率反演
    3.4 石漠化时空演变规律
        3.4.1 石漠化强度等级
        3.4.2 石漠化强度等级内部转移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分类方法的信息提取
    4.2 尺度上推与NDVI值修正
    4.3 石漠化多时相动态监测
        4.3.1 石漠化强度分级
        4.3.2 平果县石漠化时空演变规律
        4.3.3 石漠化等级内部转移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高分遥感的石漠化发育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石漠化的内涵与外延
        1.3.1 石漠化的基本概念
        1.3.2 石漠化的形成与演变
        1.3.3 石漠化的类型
        1.3.4 石漠化的危害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源
第三章 数据处理与石漠化信息提取
    3.1 数据预处理
        3.1.1 辐射定标
        3.1.2 大气校正
        3.1.3 正射校正
        3.1.4 图像融合
        3.1.5 图像拼接
        3.1.6 图像裁剪
    3.2 石漠化信息解译提取
        3.2.1 基于样本的面向对象信息提取
        3.2.2 石漠化等级分类
        3.2.3 分类后处理
    3.3 石漠化分类精度验证
        3.3.1 石漠化精度验证选点
        3.3.2 石漠化分等混淆矩阵
        3.3.3 石漠化分等精度评价结果
    3.4 石漠化解译特征
第四章 石漠化发育特征分析
    4.1 石漠化总体发育特征
        4.1.1 石漠化斑块
        4.1.2 石漠化发育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
    4.2 石漠化空间分异特征
        4.2.1 石漠化发生率
        4.2.2 各村委会石漠化面积及发生率
        4.2.3 各村委会石漠化分布特征
    4.3 石漠化演变特征
        4.3.1 石漠化速度
        4.3.2 石漠化动态度
        4.3.3 石漠化转移特征
        4.3.4 石漠化空间演变
第五章 石漠化影响因素分析
    5.1 自然因素对石漠化发育影响
        5.1.1 石漠化与地质背景分析
        5.1.2 石漠化与地形地貌分析
    5.2 人类活动因素对石漠化发育影响
        5.2.1 石漠化与道路分布分析
        5.2.2 石漠化与居民点分布分析
        5.2.3 石漠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5.3 多因素对石漠化发育影响
        5.3.1 多因素共同作用影响
        5.3.2 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及参与课题)

(8)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形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石漠化防治总体形势
    1.1 石漠化防治成效显现,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1.2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对防治石漠化要求不断提升
    1.3 生态系统脆弱,恢复周期长
    1.4 保护与治理任务重,资金缺口大,治理成本高
    1.5 坡耕旱地面积大,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重
    1.6 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制约着石漠化土地治理
    1.7 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依然存在,局部恶化难以消除
2 石漠化防治思路和原则
    2.1 防治思路
    2.2 防治原则
        1)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
        2)坚持分类施策,综合治理。
        3)坚持重点突出,全面治理。
        4)坚持绿色发展,治石治贫。
        5)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6)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3 石漠化防治对策[8-12]
    3.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依法防治
    3.2 加大防治力度,扩大治理范围,提升治理成效
    3.3 以植被修复为核心,突显石漠化综合治理思路
    3.4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着力绿色发展,巩固区域脱贫成果
    3.5 加强科研攻关,强化科技推广,提升石漠化防治科技含量
    3.6 拓展投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推进防治进程
    3.7 合理调控人口密度,降低土地承载压力,遏制石漠化扩展
    3.8 完善监测评价体系,强化数据应用,发挥监测成果多重效益

(9)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
2 石漠化治理的目标、技术与措施
    2.1 石漠化治理目标
    2.2 石漠化治理技术
        针对石漠化地区缺水的问题——重点应用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水土保持技术。
        针对石漠化地区少土的问题——重点应用土地整理技术、土壤改良技术与水土保持技术。
        针对石漠化地区植被生长困难的问题——重点应用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
        针对石漠化地区贫困落后的问题——重点应用石漠化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产业培育技术。
    2.3 石漠化治理途径及措施
        对于重度石漠化地区,宜采取封山育林与人工辅助生态修复措施。
        对于中度石漠化地区,宜采取林草种植与生态诱导修复措施。
        对于轻度石漠化地区,宜采取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治理措施。
        潜在石漠化地区——采取水土保持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措施。
3 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典型案例与经验
4 结论
    (1)以治理目标与预期周期为导向,确立石漠化治理采取的措施:
    (2)针对要解决的关键生态退化问题,结合区域特征遴选石漠化治理技术:
    (3)针对石漠化退化阶段的差异,确定石漠化治理途径措施与基本思路:
    (4)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共性特征,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的选择与构建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10)云南红河州石漠化演变过程及其综合治理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
        1.2.2 研究方法
        1.2.3 数据处理与制图
2 结果分析
    2.1 石漠化演变总体特征
    2.2 石漠化面积比例演变方式及演变速率
        2.2.1 石漠化面积比例的演变特征
        2.2.2 石漠化演变速率
3 讨论
    3.1 石漠化减轻原因
    3.2 石漠化加剧原因
    3.3 石漠化治理成效分析
4 结论

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加剧(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桂林市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及预测[D]. 刘威. 广西大学, 2021(12)
  • [2]滇东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以曲靖市为例[D]. 卢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重庆中梁山岩溶洼地孢粉记录近700年来的植被演替及石漠化演变过程[D]. 汪启容. 西南大学, 2021
  • [4]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农村反贫困研究[D]. 韦林宏.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云南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D]. 罗翠.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多时相动态测 ——以平果县为例[D]. 杨董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基于高分遥感的石漠化发育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 蒋红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8]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形势与对策研究[J]. 吴协保,但新球,吴照柏,李梦先,屠志方,但维宇.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9(04)
  • [9]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J]. 杜文鹏,闫慧敏,甄霖,胡云锋. 生态学报, 2019(16)
  • [10]云南红河州石漠化演变过程及其综合治理成效[J]. 赵磊磊,雷艳娇,陈俊松,朱仕荣,周建洪,唐芳林,蓝芙宁,曹建华. 中国岩溶, 2019(05)

标签:;  ;  ;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加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