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

肝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

一、肝脏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1](2021)在《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价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和临床副反应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NKI学术总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8个数据库,搜集所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首先对文献进行筛选,采用End Note X8软件对重复的文件进行剔除,利用Revman 5.3软件评估偏倚风险,并采用Cochrane5.1.0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4.2软件和GEMTC包进行网状Meta分析来评价各种干预措施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8种中药注射剂,2550例患者。对于临床有效率的研究:康莱特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艾迪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与单纯CHOP方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提高临床有效率排名前三的为:康莱特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于提高临床控制率的研究:康莱特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艾迪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与单纯CHOP方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排名前三的为,康莱特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对于提高KPS评分方面的研究,康莱特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康艾注射液、艾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与单纯CHOP方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排名前三的为:康莱特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对于化疗相关副反应方面的研究:消癌平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在防治血小板减少情况,参麦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在防治恶心呕吐方面、康艾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在防治肝脏损伤方面、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在防治白细胞下降方面最优。结论:1.中药注射剂联合CHOP方案较单纯的化疗可以增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2.康莱特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在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临床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3.消癌平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在防治血小板减少方面,参麦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在防治恶心呕吐方面、康艾注射液在防治肝脏损伤方面、复方苦参注射液在防治白细胞下降方面较优。

杨兆娜[2](2021)在《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尽管目前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肿瘤复发、转移和耐药仍然是目前临床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待攻克的难关。压力应激蛋白TRIB3(Tribbles Homologue 3)包含Ser/Thr激酶结构域却无激酶的催化活性,其生物学功能通常主要依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实现。我们前期探索TRIB3在多种实体肿瘤和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发现在不同肿瘤中该蛋白通过与多种重要促癌蛋白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增殖、干性等生物学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蛋白相互作用参与或决定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促进包括白血病、结直肠癌、黑色素瘤、肝癌、肺癌、三阴性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属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M3型,该疾病主要由融合蛋白PML-RARα诱发。我们前期研究发现,TRIB3在APL样本中表达升高,高表达的TRIB3通过与PML-RARα相互作用,抑制其泛素化及降解,维持PML-RARα的稳定性来介导APL的发生和疾病进展。尽管在APL治疗中,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治疗能显着提高其治愈率,但是一线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引发耐药、复发以及脂质代谢异常等问题。虽然APL患者在一线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脂代谢紊乱,但其脂代谢异常机制及初诊病人的脂质水平并不清楚。本论文第一部分基于APL治疗存在的临床问题,探索APL患者治疗前后脂质代谢异常的具体生物学机制。通过回顾性临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APL患者治疗前后脂质代谢异常。进一步我们发现APL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出现TRIB3的高表达,TRIB3通过与PML-RARα相互作用,妨碍脂代谢受体PPARγ与其配基RXR结合,促进PPARy降解,抑制PPARγ转录活性来介导APL原发和治疗过程后的脂质代谢异常。而联用降脂药PPAR的激动剂(非诺贝特),ATRA/As2O3可增强抗白血病效果并缓解病人血脂异常。该研究为临床使用降脂药与ATRA/As2O3联用治疗APL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潜在治疗策略。淋巴瘤是由病毒、放射线等因素诱发的不同于白血病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我国淋巴瘤患者大部分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明显提升。NHL的复发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而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是导致淋巴瘤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靶向肿瘤起始细胞或肿瘤干细胞已经成为淋巴瘤治疗的首要目标,而降低关键原癌蛋白的表达则被认为是清除淋巴瘤干细胞的新型策略。本论文第二部分主要集中于假性激酶TRIB3在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探究,我们发现TRIB3在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高表达的TRIB3与淋巴瘤疾病进程密切相关。自发淋巴瘤转基因小鼠中敲除TRIB3能够明显抑制小鼠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上,我们发现TRIB3通过与致癌蛋白MYC相互作用,妨碍E3泛素连接酶UBE3B介导的MYC泛素化及降解,维持MYC蛋白的稳定性来维持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从而促进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首次发现假性激酶TRIB3促进淋巴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从分子、细胞、动物水平结合PDX模型验证TRIB3促进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机制,同时发现干预措施并提供淋巴瘤的治疗新策略。本论文围绕假性激酶TRIB3参与APL脂质代谢异常和淋巴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论文第一部分详细阐述TRIB3介导初诊和治疗后APL脂代谢异常的机制,为临床使用降脂药与ATRA/As2O3联用治疗APL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论文第二部分基于TRIB3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机制,鉴定出介导MYC泛素化降解的E3泛素连接酶UBE3B,并提出阻断TRIB3/MYC相互作用治疗淋巴瘤的新策略。上述研究为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策略和新靶点,亦为抗肿瘤多肽药物研发奠定理论基础。

孙媛媛[3](2020)在《HBV感染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淋巴瘤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可根据病理组织类型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疾病中最常见类型之一,约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5%-40%,具有异质性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等特点,其标准治疗方案为CHOP或R-CHOP化疗方案。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种球形双链环状DNA病毒,HBV的感染是全球性问题,而我国HBV感染率较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是HBV感染的高度流行地区,故研究探索HBV感染与DLBCL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很多研究发现已感染HBV的人群患淋巴瘤的机率增加,同时,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HBV感染率较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高,尤其是DLBCL。治疗DLBCL的药物可能导致HBV再激活、肝功能异常、肝衰竭等,影响治疗进程,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所以预防性地应用抗病毒药物,对降低血清中HBV-DNA复制、预防HBV再激活有一定作用。但感染HBV对DLBCL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目前已存在的不同研究中心的报道结果不尽相同。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探究有无HBV感染的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生存预后的差异,进而明确HBV感染与DLBCL二者之间的关系,提高HBV感染的DLBCL患者的防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所有患者的病理组织均经我院病理科至少2名病理科医师确诊,符合纳入标准的DLBCL患者共227例,将其分为HBV感染组及无HBV感染组两组,无HBV感染组可分为全阴组和仅HBsAb(+)组,HBV感染组可分为现症感染组HBsAg(+)和既往感染组HBsAg(-)HBcAb(+),HBV 既往感染组[(HBsAg(-)HBcAb(+)]又可分为[HBsAg(-)HBcAb(+)HBsAb(-)]组和[HBsAg(-)HBcAb(+)HBsAb(+)]组两亚组。通过查阅,收集患者临床特点,包括:性别、年龄、病理分类、c-myc、bcl-2及bcl-6表达情况、增殖指数(Ki-67)、临床分期(Ann Arbor分期)、确诊疾病的时间、肿瘤起源、病灶位置及数目、是否有肝脏受侵,化疗前及化疗期间肝功能指标,是否有脾脏受侵、国际预后指数评分、体能状况评分、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HBV再激活情况等。所有患者均接受CHOP方案或R-CHOP方案治疗。化疗期间每两个周期进行一次评价,评价的结果可以分成四种: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通过随访获取病人的生存状态、疾病情况等资料,以明确病人的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计数数据、等级资料的比较分别应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并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单因素的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多因素分析。认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27例DLBCL患者中有121例无HBV感染,其中,75例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为全阴性,46例仅有HBsAb阳性。HBV现症感染者,即HBsAg(+)患者有26例。HBV既往感染者,即HBsAg(-)而HBcAb(+)的患者共80例,在这些患者中,HBsAg(-)HBcAb(+)HBsAb(+)的患者 57 例,HBsAg(-)HBcAb(+)HBsAb(-)的患者23例。所有患者中治疗前血清HBV-DNA阳性有16例。HBV感染组的中位年龄大于无HBV感染组,HBV感染组为60岁(22-83岁),而无HBV感染组为55岁(8-81岁)。年龄在大于等于60岁及小于60岁情况下分组比较,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942,P=0.047)。HBV感染组较无HBV感染组脾脏受累常见(χ2=4.518,P=0.034)。而两组在性别、结外器官受侵犯数目、肝脏受累、临床分期、IPI评分、血清LDH水平、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化疗前及化疗期间肝功能异常、c-myc、bcl-2及bcl-6表达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前血清HBV-DNA复制比高于正常水平的患者有16例,其中有15例为HBsAg阳性患者。另外1例为HBsAg阴性而HBcAb 阳性的DLBCL患者。有9例HBV既往感染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其中7例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了利妥昔单抗药物。无HBV感染组中达到CR、PR、SD、PD分别为77例(63.6%)、22例(18.2%)、3例(2.5%)、19例(15.7%),在HBV感染组的患者中,最终达CR、PR、SD、PD 分别为 56 例(52.8%)、17 例(16.0%)、2 例(1.9%)、31例(29.2%),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052,P=0.04)。无HBV感染组缓解率优于HBV感染组,二者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81.8%vs.68.8%,χ2=5.162,P=0.023)。HBV感染组又分为现症感染组HBsAg(+)和既往感染组HBsAg(-)HBcAb(+)两组,分别有26例、80例。HBV现症感染组中,达到CR、PR、SD、PD分别有10例(38.5%)、4例(15.4%)、1例(3.8%)、11例(42.3%),达到客观缓解的病例为14例(53.9%),HBV既往感染组中,分别有46例(57.5%)、13例(16.3%)、1例(1.3%)、20例(25.0%)达到CR、PR、SD、PD,达到客观缓解的病例为59例(73.8%),两组在疗效、客观缓解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867,P=0.063;χ2=3.626,P=0.057)。HBV既往感染患者可再分为HBsAg(-)HBcAb(+)HBsAb(-)组,23例,和 HBsAg(-)HBcAb(+)HBsAb(+)组,57 例。前组达到 CR、PR、SD、PD 分别有 13 例(56.5%)、2 例(8.7%)、0 例(0.0%)、8 例(34.8%),后一组达到 CR、PR、SD、PD 分别有 33 例(57.9%)、11 例(19.3%)、1 例(1.8%)、12 例(21.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6,P=0.599)。两组的ORR分别为 65.2%、77.2%,无统计学差异(χ2=1.214,P=0.271)。无HBV感染组共121例患者,可再分为全阴组,75例,和仅HBsAb(+)组,46例。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0,P=0.472),全阴组和仅HBsAb(+)组的ORR分别为80.0%,84.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438,P=0.508)。全阴组中,达到 CR、PR、SD、PD 分别有 44 例、16例、3 例、12 例,CR、PR、SD、PD 率分别为 58.7%、21.3%、4.0%、16.0%。仅HBsAb(+)组中,达CR、PR、SD、PD分别有33例、6例、0例、7例,CR、PR、SD、PD 率分别为 71.7%、13.0%、0.0%、15.2%。无 HBV 感染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61.9±2.4)月,5年PFS率为82.9%;HBV感染组PFS为(46.0±2.7)月,5年PFS率为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5,P=0.021)。无HBV感染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67.1±2.0)月,5 年 OS 率为 89.9%;HBV 感染组 OS 为(61.9±3.0)月,5年OS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9,P=0.018)。HBV现症感染组PFS为(38.8±5.2)月,5年PFS率为50.6%,HBV既往感染组PFS为(48.2±3.0)月,5年PFS率为56.5%;HBV现症感染组OS为(45.0±4.9)月,5 年OS 率为 62.2%,HBV既往感染组OS为(64.5±3.2)月,5年OS率为79.5%。两组的PFS及OS均无统计学差异(χ2=1.588,P=0.208;χ2=2.280,P=0.131)。HBsAg(-)HBcAb(+)HBsAb(-)组 PFS 为(44.4±5.5)月,5 年 PFS率为 57.4%,HBsAg(-)HBcAb(+)HBsAb(+)组 PFS 为(50.8±3.4)月,5年 PFS 率为 59.0%,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787,P=0.375)。HBsAg(-)HBcAb(+)HBsAb(-)组OS 为(66.6±5.5)月,5 年OS 率为 79.2%,HBsAg(-)HBcAb(+)HBsAb(+)组 OS 为(60.7±3.7)月,5 年 OS 率为 80.2%,二者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χ2=0.280,P=0.596)。全阴组无进展生存期为(62.4±2.9)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4.4%,仅HBsAb(+)组无进展生存期为(58.6±4.7)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7.8%;全阴组总生存期为(69.0±1.9)月,5年总生存率为93.6%,仅HBsAb(+)组总生存期为(61.2±5.0)月,5年总生存率为80.2%。两组的PFS及OS均无统计学差异(χ2=0.006,P=0.937;χ2=1.034,P=0.309)。将年龄≥60岁、男性、IPI中高危、肝脏受累、脾脏受累、结外受累数目>1、分期Ⅲ/Ⅳ期、化疗前肝功能异常、化疗期间肝功能异常等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化疗前肝功能异常(HR=2.386(1.009-5.641),P=0.048)是HBV感染的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HBV感染组较无HBV感染组患者中位年龄大,脾脏受累更常见。化疗前肝功能异常是HBV感染的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2)HBV感染组较无HBV感染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差。

王梓延[4](2020)在《PET/CT多模态显像结合VCAR代谢评估在淋巴瘤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第一部分PET-VCAR代谢参数联检对淋巴瘤临床病理诊断效能的评估研究[目的]评估PET代谢参数肿瘤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瘦体标准摄取值峰值(peak SUV normalized by lean body mass,SULpeak)、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al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mean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ean)联检对淋巴瘤临床病理诊断的效能并进行比较,回顾性探讨上述联检指标在淋巴瘤中的临床诊断评估价值。[方法]应用PET体积计算机辅助判读(PET volume computed assisted reading,PET-VCAR)对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且未接受治疗的150例淋巴瘤患者,检测五个代谢参数指标:MTV、TLG、SULpeak、SUVmax、SUVmean。采用最大标准摄取值的41%为阈值,自动计算代谢最高病灶的代谢参数。所有淋巴瘤患者按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病理类型、NHL侵袭性等临床病理特征分别分为两组。采用Mann-WhitneyU非参数检验比较相关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和AUC评估各代谢参数对淋巴瘤临床病理诊断的效能。[结果]Ann Arbor分期两组间比较显示Ⅰ~Ⅱ期组的淋巴瘤患者病灶MTV、TLG指标显着低于Ⅲ~Ⅳ期组患者(均P<0.05),而SULpeak、SUVmax、SUVmean指标在两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侵袭性NHL的五个代谢指标均高于惰性NHL(均P<0.05),而在年龄组、男女组、HL和NHL组间五个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MTV、TLG区分淋巴瘤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和Ⅲ~Ⅳ期的灵敏度分别为46.91%和43.21%,特异度分别为88.41%和82.61%,对应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32.87和343.54,AUC分别为0.674和0.647;MTV、TLG、SULpeak、SUVmax、SUVmean区分侵袭性和惰性NHL的灵敏度分别为91.78%、82.19%、71.23%、71.23%、52.05%,特异度分别为 82.35%、82.35%、85.29%、82.35%、91.18%,对应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 15.95、118.83、9.93、13.12、10.21,AUC 分别为 0.923、0.900、0.846、0.801、0.737。MTV、TLG、SULpeak三指标检验的AUC均高于SUVmax和SUVmean(均P<0.05)。SUVmax的AUC则高于 SUVmean(P<0.05)。[结论]MTV、TLG指标在淋巴瘤Ann Arbor分期方面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五个指标对侵袭性和惰性NHL的区分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其中MTV、TLG、SULpeak联检指标在区分侵袭性和惰性NHL上优于传统的SUV指标,且MTV效能最佳。第二部分PET-VCAR代谢评估在淋巴瘤疗效随访中的临床价值研究[目的]对比传统基于解剖大小变化评估疗效的实体性肿瘤疗效评价(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1.1 标准与以 SULpeak作为治疗反应定量指标的PET实体性肿瘤疗效评估(PET response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PERCIST)1.0标准在淋巴瘤治疗疗效随访中的评估效能,探讨PERCIST1.0在淋巴瘤疗效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PET-VCAR对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淋巴瘤患者93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68例,霍奇金淋巴瘤25例进行疗效评价,所有患者均行治疗前PET/CT基线扫描,且在化疗后2~4周接受PET/CT检查观测疗效,分别根据RECIST 1.1和PERCIST 1.0标准进行定量分析治疗反应结果。采用kappa检验比较RECIST1.1和PERCIST1.0标准评估淋巴瘤治疗疗效的一致性,采用配对χ2检验进行二者治疗有效率(response rate,RR)的比较。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组别(CMR/CR+PMR/PR和SMD/SD+PMD/PD)间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差异,经过 Log-rank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3例淋巴瘤,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68例,霍奇金淋巴瘤25例的疗效评估中,RECIST1.1标准与PERCIST 1.0标准的一致性检验κ值分别为0.272、0.253、0.316,均一致性欠佳。配对χ2检验结果显示93例淋巴瘤中,RECIST 1.1 标准评价的 RR 是 45.16%(42/93),PERCIST 1.0 标准评价的 RR 是 63.44%(59/93),2种标准评价的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6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RECIST 1.1标准评价的RR是50.00%(34/68),PERCIST 1.0标准评价的RR是66.18%(45/68),2种标准评价的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25例霍奇金淋巴瘤中,RECIST 1.1标准评价的RR是32.00%(8/25),PERCIST 1.0标准评价的RR是56.00%(14/25),2种标准评价的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在RECIST 1.1标准中进行比较时,93例淋巴瘤,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68例,霍奇金淋巴瘤25例的治疗有效组(CR+PR)较非治疗有效组(SD+PD)均未显示出明显优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PERCIST 1.0标准中进行比较时,93例淋巴瘤,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68例,霍奇金淋巴瘤25例的治疗有效组(CMR+PMR)较非治疗有效组(SMD+PMD)均显示出明显优势(均 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使用的基于解剖大小变化评估疗效的RECIST1.1标准,以SULpeak作为治疗反应定量指标的PERCIST1.0标准可在淋巴瘤治疗后提供准确可靠的疗效信息,能够客观合理地预测患者预后。

穆佳丽[5](2020)在《超声多模态定量评价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期疗效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治疗前与中期治疗后(四周期化疗后)的超声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并将超声参数与PET-CT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各超声参数对中期疗效的评估效能,寻找能够有效评估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期疗效的超声参数。方法:选取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前明确病理分型,在治疗前及四周期化疗后分别两次行常规超声(包含二维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超微血管显像及PET-CT检查,前后两次记录同一目标淋巴结的以下参数:二维灰阶超声测得最大径(L),彩多普勒超声测得阻力指数(RI),超声造影后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记录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rea),超微血管显像测得血管指数(VI),PET-CT测得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四周期化疗后临床评估中期疗效,分别依据疗效评估结果及病理分型分为缓解组(OR)与未缓解组(NR)、侵袭性淋巴瘤(包含侵袭性淋巴瘤与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与惰性淋巴瘤,将OR与NR组上述超声参数进行组内前后对比,比较治疗前后超声参数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OR组与NR组治疗前后超声参数变化值及变化百分比,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两组间哪些参数具有统计学差异,选取有差异的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并确定最佳临界值,分析各参数的评估效能;将侵袭性淋巴瘤与惰性淋巴瘤治疗前后的超声参数进行组间对比,将两组的超声参数变化百分比分别与PET-CT参数SUVmax变化百分比(△SUVmax%)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Person’s相关分析,分组讨论各超声参数变化百分比与△SUVmax%的相关性。结果:1、OR组治疗后淋巴结最大径(L)显着缩小(P<0.05),NR组治疗前后L无明显差异。OR组治疗前后TPP、PI、Area、V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PI、Area、VI均呈下降趋势,TPP呈增大趋势,治疗前后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R组TPP、PI、Area、VI在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变化趋势亦同OR组,PI、Area、VI呈下降趋势,TPP呈上升趋势,治疗前后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OR与NR两组△PI、△Area、△VI、△PI%、△Area%、△V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R组治疗前后PI、Area、VI的变化较NR组更显着,两组间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ROC曲线显示△PI%、△VI%为评估治疗效果的较好指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0.802,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5.77%、37.8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4%、81.8%;83.9%,72.7%。4、侵袭性淋巴瘤中,△PI%与△SUVmax%呈高度正相关(r=0.802;p=0.000),△Area%、△VI%与△SUVmax%呈中度正相关(r=0.407,0.513;p=0.002,0.000),余参数与△SUVmax%无相关性;惰性淋巴瘤中,各参数与△SUVmax%均无相关性。结论:1、CEUS、SMI能够提供多个评估非霍奇金淋巴结中期疗效的半定量参数,其中△PI%与△VI%是评估疗效的较好指标,超声参数变化百分比的评估效能优于同一参数变化值的评估效能。2、侵袭性淋巴瘤中,多个超声参数变化程度与PET-CT中SUVmax变化程度中-高度正相关;惰性淋巴瘤中,通过超声参数的变化程度来预测SUVmax变化程度的价值较低。

马娟[6](2020)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特点,为患儿的诊治和评估预后提供经验。方法:1)病例资料及相关分析因素:搜集2014年12月3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疗的4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对其电话随访其治疗后生存情况及无事件生存情况,掌握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及5年累积生存率,以及根据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改善患儿预后,提高其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2)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21.0。采用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多因素生存分析用Cox回归,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例分型分别为淋巴母细胞瘤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间变大B细胞淋巴瘤10例、伯基特淋巴瘤21例、未分型1例;2)男女比例为4.5:1,中位发病年龄为8.1(0.9-13.9)岁;3)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62.7%,5年累积生存率为87.8%;4)单因素及多因素的统计学分析乳酸脱氢酶的水平≥2倍的正常值水平、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增值抗原Ki67≥20%是预后不良因素,而一般基础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及肝脾、骨髓侵犯、巨大肿块、免疫相关分型对预后均无影响。结论:神经系统侵犯、乳酸脱氢酶水平≥2倍的正常值水平、增值抗原Ki67≥20%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杜婧,张楠,杨正汉[7](2019)在《肝脏淋巴瘤10例的CT及MRI表现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脏淋巴瘤的CT及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0例肝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肿瘤标志物、肝脏生化指标)及影像学资料(病灶的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血管情况等)。结果 10例肝脏淋巴瘤患者中,继发性7例,原发性3例;多发结节型5例,结节密度/信号均匀,可见渐进性强化;单发肿块型3例,2例出现靶环样结构;浸润型2例,边界不清,渐进性强化。7例可见病灶内血管穿行而无明显受侵征象。结论肝脏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多样,实性部分密度或信号均匀,呈渐进性强化,病灶内血管穿行对诊断有提示价值;特征性靶环样结构-周边均质的实性部分伴中心纤维结构及最外周包膜,对肝脏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有提示意义。

王亚珍[8](2019)在《抗瘤散结汤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痰气郁结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试验观察,评价抗瘤散结汤联合常规化疗治疗(痰气郁结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山西大医院淋巴瘤科(肿瘤三科)有明确西医病理诊断且中医诊断为痰气郁结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64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抗瘤散结汤联合CHOP化疗)32例和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CHOP化疗)32例,21天为一个治疗周期,治疗4周期后,脱落3例,实际入组本研究的有61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西医、中医临床疗效评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KPS评分、血清LDH值及毒副反应指标WBC、Hb、PLT及肝肾功能的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21.0进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西医临床疗效评定:经4周期治疗后,试验组患者CR 6例(19.35%)、Cru11例(36.67%)、PR 10例(32.26%)、复发/进展4例(12.90%),总体缓解率为87.10%;对照组CR 3例(10%)、Cru 6例(20%)、PR 13例(43.34%)、复发/进展8例(26.66%),总体缓解率为73.34%。经秩和检验,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说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临床疗效:经治疗后试验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单个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而言,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下降,经检验,得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3.KPS评分:治疗后试验组KPS评分(85.16±9.26)分,对照组KPS评分(79.33±8.28)分,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说明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优于对照组。4.血清LDH:经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LDH值与治疗前的LDH值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有效。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试验组在降低血清LDH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5.毒副反应指标评价:血液WBC、Hb、PLT:经治疗后,对照组WBC、PLT、Hb与治疗前相比下降明显(P<0.05);试验组与治疗前相比WBC、PLT值无明显变化(P>0.05),Hb较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AST、ALT、BUN、Cr值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1.抗瘤散结汤联合CHOP化疗方案不但可以提高痰气郁结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而且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着。2.抗瘤散结汤可以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依存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陈玉芳[9](2019)在《累及消化系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常累及消化系统,尤其是胃肠道。目前关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累及消化系统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的研究较少。本文对累及消化系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且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60例成年患者的资料。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和分类参考2016年版WHO淋巴细胞肿瘤分类标准。消化系统组为累及消化系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定义为消化系统器官活检病理或PET/CT提示淋巴瘤累及消化系统器官。非消化系统组定义为消化系统器官活检病理或PET/CT结果不支持淋巴瘤累及消化系统器官。消化系统组纳入75例,非消化系统组纳入185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数据结果。结果:消化系统组中,男性55例(73.3%),女性20例(26.7%),男女比例2.75:1。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1岁,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症状者56例(74.7%),其中腹痛42例(56.0%)。胃是最常累及的消化系统器官(56.0%),其余依次为大肠(21/75,28.0%)、小肠(18/75,24.0%)、肝(14/75,18.7%)、胰腺(8/75,10.7%)和回盲部(10/75,13.3%)。消化系统组与非消化系统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IPI评分以及骨髓受累方面无显着差异。与非消化系统组比较,消化系统组患者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更多见(93.3%vs 77.3%,P=0.002)、B症状发生率更高(48.0%vs 33.0%,P=0.023),贫血(54.7%vs 23.8%,P<0.001)、低白蛋白血症较多见,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率(18.7%vs 4.9%,P<0.001)较高。与非消化系统组比较,消化系统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更低,血清β2-微球蛋白(beta2-microglobulin,β2-MG)以及尿β2-MG水平较高。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B细胞来源肿瘤(OR=6.002,P=0.001)、大便潜血试验阳性(OR=4.248,P=0.004)、血红蛋白下降(OR=0.984,P=0.023)、HDL-C下降(OR=0.353,P=0.043)以及血β2-MG升高(OR=1.187,P=0.028)是累及消化系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累及消化系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可伴有消化道症状、B症状和贫血,病变最常累及消化系统的部位为胃。B细胞来源肿瘤、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血红蛋白下降、HDL-C下降以及血β2-MG升高是累及消化系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娜[10](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文中指出目的:众所周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HBV感染与肝细胞癌以外的其他恶性肿瘤相关,其中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胰腺癌、胆管细胞癌等。研究表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发病风险显着增高,而接受化疗药物治疗的淋巴瘤患者,则面临HBV再激活的可能,具有发生HBV相关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因此,HBV作为潜在致病因素,在NHL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目前临床上极为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分析3例HBs Ag阳性的NHL病例的临床症状、诊断结果及治疗过程,深入探讨HBV在NH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对NHL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提出应对策略。方法:选取3例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HBs Ag阳性的NHL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归纳总结HBs Ag阳性NH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同时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HBV在NH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对NHL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提出应对策略。结果:本文所选取的3例病例中,HBV感染病史较长,首发症状各不相同,但病理结果均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HBV感染机体后,通过激活NF-κB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原癌基因等途径参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形成。

二、肝脏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背景
    1.1 中医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认识
    1.2 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1.3 网状Meta分析结果方法与讨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干预措施
        2.2.4 结局指标
        2.2.5 排除标准
        2.2.6 检索策略
        2.2.7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2.8 文献中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2.2.9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3 证据网络图
    3.4 Meta分析直接比较结果
        3.4.1 治疗有效率
        3.4.2 疾病控制率
        3.4.3 生活质量改善率
        3.4.4 血小板减少情况
        3.4.5 恶心呕吐发生率
        3.4.6 肝损伤发生率
        3.4.7 白细胞下降发生率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3.5.1 各干预措施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3.5.2 各干预措施临床控制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3.5.3 各干预措施KPS改善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3.5.4 各干预措施血小板减少情况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3.5.5 各干预措施恶心呕吐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3.5.6 肝损伤发生率
        3.5.7 白细胞下降发生率
    3.6 小样本效应检测
第四章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在非霍金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白血病骨髓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蛋白质质量控制及靶向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药物研发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A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2.细胞系
        3.患者样本
        4.质粒、siRNA、病毒
        5.实验试剂
        6.试剂盒
        7.抗体
        8.引物
        9.药物
        10.主要仪器
        B 实验方法
        1.细胞的传代及冻存
        2.稳定细胞株的建立
        3.小鼠原代APL细胞分离
        4.小鼠原代肝脏细胞分离
        5.肝脏细胞与白血病细胞共培养
        6.白血病小鼠转接模型
        7.蛋白提取
        8.Western Blotting
        9.免疫共沉淀
        10.瞬时转染
        11.免疫荧光
        12.流式细胞术及分选
        13.RNA提取
        14.逆转录
        15.实时定量PCR
        1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17.蛋白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18.肝脏细胞脂质检测样品制备
        19.TC水平检测
        20.TG水平检测
        21.ELISA检测Leptin、Resistin、PCSK9水平
        22.变量定义
        23.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
        1.APL患者易发生血脂异常
        1.1 相比非APL患者,APL患者有更高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
        1.2 APL细胞介导机体脂代谢异常
        1.3 APL细胞在脂代谢异常中起重要作用
        2.APL细胞能够诱导肝细胞脂质合成异常
        2.1 APL细胞能够促进肝脏细胞脂质合成
        2.2 PML-RARα融合蛋白在APL脂代谢异常起重要作用
        3.PML-RARα抑制PPARγ转录活性和脂代谢信号通路
        3.1 APL患者中脂代谢信号通路异常,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
        3.2 RETN,LEP,PPARγ和TRIB3是介导脂代谢异常的关键基因
        3.3 APL细胞中TRIB3和Resistin蛋白表达升高,PPARγ蛋白表达降低
        3.4 PPARγ通过调控Leptin和Resistin的分泌介导脂代谢异常
        3.5 APL细胞能够诱导小鼠血清中Resistin和PCSK9分泌
        3.6 Resistin能够诱导肝脏细胞分泌PCSK9
        3.7 Resistin调控肝脏细胞脂质代谢
        4.APL细胞中PPARγ活性降低导致脂质代谢异常
        4.1 PML-RARα能够抑制PPARγ的活性
        4.2 APL细胞中敲除PPARγ诱导小鼠血脂异常
        5.TRIB3通过维持PML-RARα稳定性,抑制PPARγ/RXR异源二聚体形成
        5.1 PML-RARα抑制PPARy/RXR异源二聚体的形成
        5.2 TRIB3抑制PPARy/RXR异源二聚体的形成
        5.3 TRIB3进一步增强PML-RARα对PPARγ降解的促进作用
        5.4 TRIB3增强PML-RARα介导的PPARγ泛素化
        6.ATRA/As_2O_3治疗后依然存在脂代谢异常
        6.1 ATRA/As_2O_3治疗恢复PPARγ蛋白表达水平
        6.2 ATRA/As_2O_3诱导Resistin的表达上调和Leptin的表达下调
        6.3 ATRA/As_2O_3处理后APL细胞能诱导肝脏细胞脂代谢异常
        6.4 ATRA/As_2O_3治疗导致APL患者血清TG水平升高
        7.ATRA/As_2O_3治疗诱导TRIB3表达水平升高,介导治疗引发的血脂异常
        7.1 TRIB3抑制PPARγ转录活性
        7.2 TRIB3是介导ATRA/As_2O_3治疗后APL患者血脂异常的关键蛋白
        7.3 敲低TRIB3能明显抑制APL细胞介导的脂质代谢异常
        7.4 小鼠体内敲除TRIB3能缓解ATRA/As_2O_3诱发的脂代谢异常
        8.PPAR激动剂与ATRA/As_2O_3协同治疗APL,改善脂代谢异常
        8.1 PPAR激动剂与ATRA/As_2O_3联用可协同促进APL细胞分化和凋亡
        8.2 PPAR激动剂可抑制砷剂诱导的TRIB3转录活性的升高
        8.3 FN抑制ATRA/As_2O_3诱导的血脂异常
        8.4 ATRA/As_2O_3与FN联合用药可改善APL治疗效果
        9.总结
    讨论
    缩略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RIB3调控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A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2.细胞系
        3.质粒
        4.抗体
        5.病毒
        6.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7.转基因小鼠基因型鉴定引物
        8.分析软件及网站
        9.统计分析
        10.患者样本信息
        B 实验方法
        1.克隆形成实验(CFU)
        2.细胞增殖
        3.免疫组化
        4.体外泛素化
        5.PLA邻位连接检测
        6.蛋白纯化
        7.E3泛素连接酶筛选
        8.MYC-K427和MYC-T58突变体Raji细胞株构建
        9.Biacore技术
    实验结果
        1.TRIB3在淋巴瘤组织高表达
        1.1 TRIB3在淋巴瘤组织中表达升高
        1.2 Q84R突变导致TRIB3稳定性增强
        1.3 TRIB3敲除不影响正常淋巴细胞发育
        2.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生和进展
        2.1 B细胞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生
        2.2 B细胞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展
        3.TRIB3促进B淋巴瘤细胞增殖,维持干性
        3.1 TRIB3维持小鼠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
        3.2 TRIB3维持病人原代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
        4.TRIB3调节MYC等关键促肿瘤因子的转录和表达
        4.1 敲除TRIB3抑制MYC的转录活性
        4.2 敲除TRIB3下调MYC的表达水平
        5.TRIB3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维持MYC的稳定性
        5.1 TRIB3抑制MYC的降解
        5.2 TRIB3通过调控MYC-T58位磷酸化影响MYC降解
        6.UBE3B是介导MYC降解的E3泛素连接酶
        6.1 TRIB3抑制MYC的泛素化修饰
        6.2 TRIB3调控MYC泛素化不依赖于已报道的E3
        6.3 UBE3B是MYC潜在的E3泛素连接酶
        6.4 UBE3B介导MYC泛素化并促进其降解
        7.UBCH3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降解的E2泛素偶联酶
        7.1 E2偶联酶UBCH3可以诱导MYC的泛素化
        7.2 UBE3B发挥活性依赖于1036位半胱氨酸
        7.3 鉴定MYC与UBE3B相互作用的结构域
        7.4 淋巴瘤患者易伴随UBE3B-R346Q突变患者
        7.5 UBE3B-R346Q突变抑制MYC的泛素化
        8.K427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的位点
        8.1 突变K427R和K443/445R导致MYC泛素化降低
        8.2 MYC-K427R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的位点
        9.TRIB3调控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干性依赖于MYC-T58位磷酸化
        9.1 MYC-T58突变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干性
        9.2 MYC-T58突变影响MYC靶基因的富集
        10.UBE3B抑制MYC转录及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干性
        10.1 MYC-K427R突变增强MYC的转录活性
        10.2 过表达UBE3B抑制MYC的转录活性
        10.3 UBE3B抑制MYC/Max复合物的形成
        10.4 过表达UBE3B抑制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干性
        11.TRIB3解除UBE3B对MYC驱动淋巴瘤的抑制作用
        11.1 TRIB3解除UBE3B对小鼠淋巴瘤进展的抑制作用
        11.2 TRIB3解除UBE3B的淋巴瘤细胞干性的维持
        12.TRIB3妨碍UBE3B-MYC的相互作用并促进MYC-Max复合物形成
        12.1 TRIB3抑制UBE3B与MYC的相互作用
        12.2 MYC与TRIB3的KDC结构域结合
        12.3 TRIB3与MYC的C端和N端存在相互作用
        12.4 UBE3B与MYC的C端和N端结合
        12.5 TRIB3抑制MYC-UBE3B的结合并增强MYC-Max的相互作用
        13.总结
    讨论
    附录1: CRISPR-Cas9技术构建Raji突变体细胞测序结果
    附录2: 患者UBE3B和TRIB3突变位点
    缩略词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HBV感染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索引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BV感染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PET/CT多模态显像结合VCAR代谢评估在淋巴瘤诊疗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PET-VCAR代谢参数联检对淋巴瘤临床病理诊断效能的评估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PET-VCAR代谢评估在淋巴瘤疗效随访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在淋巴瘤诊疗中的价值及其对不同类型淋巴瘤的评估效率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超声多模态定量评价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期疗效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及方法
        1.2.1 常规超声
        1.2.2 超声造影
        1.2.3 超微血管显像
        1.2.4 PET-CT
    1.3 参数记录方法与研究设计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临床病理特征
    2.2 OR与NR组组内、组间比较各超声参数
        2.2.1 淋巴结最大径的组内、组间比较
        2.2.2 CDFI、CEUS、SMI相关参数的组内、组间比较
    2.3 诊断指标分析
    2.4 不同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超声参数与PET-CT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3.1 超声造影与超微血管显像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优势
    3.2 超声定量参数评估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期疗效的应用价值
    3.3 侵袭性淋巴瘤、惰性淋巴瘤超声参数与PET-CT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超声定量分析在淋巴瘤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治疗方法
        2.3 评估指标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评阅表

(7)肝脏淋巴瘤10例的CT及MRI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和资料分析
        1.3.1 临床资料分析
        1.3.2 CT及MRI图像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的临床资料
    2.2 肝脏淋巴瘤影像学表现
3 讨论
    3.1 肝脏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3.2 肝脏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3.2.1 多发结节型
        3.2.2 单发肿块型
        3.2.3 弥漫浸润型
4 结论

(8)抗瘤散结汤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痰气郁结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方法
    4.研究结果
讨论
    1.中医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认识
    2.西医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认识及治疗
    3.导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认识
    4.抗瘤散结汤组方原理及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5.研究结果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累及消化系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病例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BV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肝脏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网状Meta分析[D]. 张颖.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兆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HBV感染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孙媛媛. 郑州大学, 2020(02)
  • [4]PET/CT多模态显像结合VCAR代谢评估在淋巴瘤诊疗中的临床价值[D]. 王梓延.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5]超声多模态定量评价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期疗效的初步研究[D]. 穆佳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马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肝脏淋巴瘤10例的CT及MRI表现分析[J]. 杜婧,张楠,杨正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14)
  • [8]抗瘤散结汤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痰气郁结型)的临床研究[D]. 王亚珍.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累及消化系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D]. 陈玉芳.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10]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D]. 李娜.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肝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