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0:从 94 到 2000

ISO9000:从 94 到 2000

一、ISO9000:从94到2000(论文文献综述)

张彪[1](2015)在《CA公司质量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文中提出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质量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学习管理艺术,抛弃传统理论和旧规则,从全局观点审视商业环境,制定新战略,抓住机遇,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满足不断变化中的市场需求,占领新市场,这些都必须要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作保证。随着汽车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求生存和发展,树立公司强大品牌,更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使产品质量得到持续提升。论文首先对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如质量管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质量认证与质量体系等进行了阐述,然后以CA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现状,之后利用质量分析统计工具和手段,找出公司存在的主要质量方面的问题,如员工质量管理技能和水平较低,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和质量预防/纠正措施程序的执行力度较差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质量过程控制和质量体系建立方面的改进对策和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培训,提高员工质量管理技能;加强员工质量考核工作,提升质量意识;完善质量预防/纠正措施程序;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提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等,希望通过这些对策和措施对CA公司以及类似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完善起到实际指导作用。

徐晶[2](2014)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体系的构建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投资力度,“国培计划”的实施,更是将教师培训工作推向了高潮。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客观的说,教师培训的效果仍不够理想,国家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要克服这种现象,就需要建立起一套教师培训质量体系来规范培训。从而更好地解决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问题。本文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理论视角,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特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体系。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分别从已有的理论和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了问题提出的原因,同时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梳理,并对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做了整体概括。第二部分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介绍,对其总体结构以及重要的方法原则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从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走向国际化的需要、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培训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需要、培训主体责任意识的需要、维护培训客体合法权益的需要六个方面论述中小学教师培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从术语的适用性、内容的符合性、过程的相似性、功能的相应性、要求的置换性五个方面论述中小学教师培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第五部分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模式。第六部分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和展望。通过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科学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2.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不但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3.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在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的过程、培训的资源、人力、物力管理、培训的结果考核、培训的监督上都有规范的文字规定,培训的实效性将得到改善。

孟博[3](2009)在《厚积薄发待有时——写在2008版IS O9001发布之际》文中研究说明

王怡清[4](2007)在《软件外包质量管理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正逐步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自二零零七年一月一日中国政府完全开放了国内的金融市场以来,各国有银行直接面对了外资银行的巨大压力,导致了银行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银行间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究其本质就是服务的竞争。而优质服务的本质是银行后台优质的软件系统支撑。也就是说银行间的竞争很大一部分就是其后台软件质量的竞争。目前中国建设银行的软件开发多采用软件外包开发。本文试图使用CMM理论对中国建设银行现有的软件开发法流程进行改良,使得银行软件外包开发过程能够尽可能地完善,最终有效促进中国建设银行成品软件质量的提高。在对现有的中国建设银行软件外包开发流程的研究后,发现现有的流程在项目审核阶段、项目开发阶段、项目验收阶段存在的相应的问题,并对相应问题进行了如下改进:1.让信息技术部的人员参与需求的编写,可以在正确描述业务需求的同时更加符合软件需求的规范;2.对于软件外包开发过程中单一的由接包方进行单元测试改进为由信息技术部的相关人员进行测试,使得软件开发过程中能够尽量早的发现问题;3.要求业务部门根据《需求说明书》来编写用户接收测试用例,使得系统的用户接收测试更加符合软件的设计初衷。在重要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等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运用了改进后的外包软件开发流程。使用该流程后不仅大大缩短了重要客户系统的开发时间,而且保证了该系统的成品质量,在正式上线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这一流程的成功应用说明了改进后的中国建设银行外包软件开发流程是符合中国建设银行实际情况的,并且能够通过外包开发出符合业务需求的成功软件。

张雄林[5](2007)在《知识集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识管理和产业集聚是现今管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产业集聚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从长期看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源于“知识”。结合经济集聚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本文提出知识集聚。从经济学角度看,影响知识集聚的主要因素有:知识转移成本、知识的专业化、收益递增和外部性,这些因素都支持知识集聚的观点。从市场的角度看,影响知识集聚的主要因素有:消费者行为、转移成本、厂商行为、工资率、价格指数与收入等,它们共同作用影响着知识集聚的市场均衡及其稳定性。知识的集聚也可以说是知识载体的集聚。那么知识集聚的演化也理所当然可以看作知识载体集聚的演化。借用邻居分隔模型,我们看到知识集聚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性,知识集聚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动态博弈过程,既是渐进稳定的过程,又是随机稳定的过程。知识集聚点的选择具有其规律性,首先,我们分析是集聚经济的最终存在性。我们用空间活动的简单规则,在没有详细给定影响集聚活动的重要因素情况下,分析两点经济系统和三点经济系统,并着重探讨鞍状均衡。然后,我们假设知识决定集聚向心力。如果知识集聚不存在,则经济集聚也不复存在,依照前述选址规则,分析两点经济系统,提出知识集聚动力方程和知识——区位相关模型。知识创新是知识集聚的目标之一。在“融知——发酵”模型中,知识集聚就是“融知”的过程,是知识发酵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条件,而知识发酵是创造新知识的过程。知识集聚影响知识创新目标和知识创新速度。以往的经济增长理论没有考虑到知识与技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尤其是罗默模型和卢卡斯模型)将知识与技术摆到了重要位置。通过合理假设和构建模型,我们以知识创新部门为例,论证了知识集聚对内生经济增长的显着促进作用。Peter Drucker认为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是新的竞争力的基础。知识是竞争力的源泉,知识集聚更增大了知识的力量,知识集聚不仅从效率上,而且从竞争上都促进了竞争力的提高。知识经济是惟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必须走知识经济的路。因而,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知识集聚的源泉,全面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本文借用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理论,从我国科技人员的分布探讨知识集聚,得出:我国的科技人员的集聚度逐步上升;主要集聚地在东部。

李承宏[6](2007)在《基于组织知识获取和创新的管理的协同机制研究 ——组织学习的“融知—发酵”模型的协同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组织学习或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是组织知识的获取和创新,是通过组织的“融知—发酵”过程实现的,即该过程使组织获得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客户等,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融知—发酵”是指组织的各种新的知识、技术、思想、创意、规则等的自组织的交流、碰撞、形成、发展、扩散、完善、运行等的过程;同时也组织各种知识和力量的协同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不同时期,外部环境、组织的战略、领导者、文化、制度和管理模式等是影响组织“融知—发酵”序参量。控制组织的“融知—发酵”过程,要确定知识缺口,诊断组织已经拥有在各种知识基础和需要知识种类等,即需要对组织知识本质、概念、存在方式、种类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个人知识、组织知识的概念和基本假设。同时,结合组织管理模式对个人学习、组织学习的特点、本质、概念和类型进行分析,并对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之间转化方式进行研究。根据组织“融知—发酵”过程的内在蕴涵着协同机制事实,阐述了该过程协同机制的基本假设、概念、序参量、要素、动力和种类,具体解释该过程运行的条件和控制方法,并对中国转型时期的各种组织特点进行简单归纳和总结。同时,对组织“融知—发酵”过程中的知识共享或组织学习的基本机理进行解释,即组织知识流动是按知识商品原则和礼物原则进行,即这些原则构成了组织“融知—发酵”的微观原因。根据该微观机理作,提出了建立协同机制的条件和方法,即改变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模式才可以真正提高组织学习的效果。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结合组织学习和软件技术发展前沿成果,基于“融知—发酵”协同管理实践,提出了构建协同软件的基本概念、内容、工具等,即建立组织的“融知—发酵”协同的知识技术体系,并结合实际知识管理技术与方法,构建组织知识的协同管理理论和方法。现在,各种组织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地采取了学习,其中包括很多组织已经自觉接受知识管理理念,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知识管理方法,提高了组织学习的效果。因此,本文对其中八个公司实施知识管理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融知—发酵”协同机制的科学性。

严和清[7](2006)在《深圳捷霸电池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供应商质量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企业整体质量水平的影响举足轻重。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加强对供应商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多数企业的共识,在各种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供应商质量管理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ISO9000、ISO/TS16949等标准都对供应商质量管理有相关的要求。 本文选择深圳捷霸电池有限公司供应商管理作为研究对象。该公司为中型制造类企业,其电池品牌“GP”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公司具有比较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但在供应商质量管理方面相对薄弱,给公司整体质量管理和运营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捷霸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在供应商质量管理方面的需求,结合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以及企业的自身特点,在利用企业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资源的基础上,在企业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内,建立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该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结合了ISO9000和ISO/TS16949标准对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要求,并从流程、程序、标准、组织结构、资源以及保障措施等各个方面,对新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作了考虑。

宋健[8](2006)在《天津石化机安公司企业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破难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战略调整,实行专业化重组,突出主业,辅业改制分流。本文对作者单位(天津石化机械制造安装工程公司,简称机安公司)专业化重组后的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力求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企业发展战略,并提出战略实施的措施,以实现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本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天津石化公司和机安公司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阐述了本文用到战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第三部分,应用SWOT分析方法、波特(Porter)五种竞争力结构模型分析方法、价值链分析方法以及相关利益者分析方法对机安公司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机安公司发展定位;第四部分,通过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找出机安公司的调控指标,明确战略目标;第五部分,规划实施机安公司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本文通过对机安公司的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希望对国企改革,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战略规划有借鉴作用。

丁鼎[9](2005)在《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及辅助软件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全面质量管理逐步由强调“要素”转向关注“过程”。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质量成本管理,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增强质量成本的经济标杆作用。为此,本文以“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及辅助软件系统开发”为题展开研究,探讨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产生背景、理论框架和实施步骤,重点讨论了核算、分析和控制三大职能的研究方法,最后进行相应辅助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从质量管理与质量成本管理的发展历程入手,阐述了开展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分析了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标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由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DCA(Plan-Do-Control.Action)循环引出了质量成本管理的主要职能;接着分析了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体系框架、实施步骤;最后对传统质量成本管理与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从质量观、质量成本曲线、质量成本各职能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第三章,首先介绍了质量成本核算主要方法及不足;接着在分析已有过程模型及相关属性(指令、资源、产品)的基础上,讨论了核算模型的五大要素(作业、资源、产品、资源动因、作业动因),详细介绍了质量成本核算原理与步骤;最后阐述了作业质量成本分析的特点。 第四章,首先介绍了质量成本控制模型(全局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接着研究了基于质量成本模型的工序检验策略优化问题,包括变量定义、指标函数、边界条件,并给出了应用案例;最后简单讨论了QFD和质量损失函数在质量成本优化控制中的应用。 第五章。首先简单介绍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软件系统的基本特征,模块划分;接着运用用例图进行了需求分析,给出了各子系统的结构图;然后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以质量成本核算子系统为重点,进行了功能详细设计,包括存储设计、数据字典、数据库接口等;最后给出了系统的应用案例。 第六章,对全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主要研究成果与不足,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李璐[10](2005)在《俊峰公司在ISO 9000质量认证下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认为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ISO 9000系列标准颁布和被广泛采用之后,在全世界掀起了ISO 9000 热,目前企业普遍采用ISO 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俊峰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就建立在ISO 9000标准的基础之上。 随着俊峰公司的发展,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本文在对俊峰公司质量管理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适合公司发展的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论文首先对ISO 9000 族标准以及质量评价体系做了介绍,然后对俊峰公司的质量管理以及质量评价体系做了实证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顾客满意度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二、ISO9000:从94到200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9000:从94到2000(论文提纲范文)

(1)CA公司质量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2 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质量管理概述
        2.1.1 质量和质量管理定义
        2.1.2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2.1.3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2.2 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工具
        2.2.1 统计工具概述
        2.2.2 基本统计工具
    2.3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2.3.1 ISO9000族标准的由来和发展
        2.3.2 2008版ISO9000族标准的结构
        2.3.3 ISO9000族标准的基本要求
        2.3.4 ISO/TS16949标准介绍
3 CA公司质量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CA公司简介
    3.2 CA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3.2.1 质量管理部门和职责
        3.2.2 质量管理从业人员概况
        3.2.3 质量管理体系情况
    3.3 CA公司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员工质量管理技能和水平较低
        3.3.2 员工质量管理意识薄弱
        3.3.3 质量预防/纠正措施程序的执行力度较差
4 CA公司质量管理改进措施及实施效果
    4.1 CA公司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4.1.1 加强培训,提高员工质量管理技能
        4.1.2 加强员工质量考核工作,提升质量意识
        4.1.3 完善质量预防/纠正措施程序,加大产品质量持续改进力度
        4.1.4 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提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
    4.2 CA公司质量管理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
        4.2.1 客户满意度提高,产品质量提升
        4.2.2 质量成本降低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体系的构建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教师培训热的推动
        1.1.2 培训效果冷的思考
        1.1.3 导师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和个人的专业与兴趣
    1.2 研究现状
        1.2.1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在学校中的发展应用研究
        1.2.2 关于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情况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情况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概况
    2.1 ISO9000 族国际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2.2 2000 版 ISO9000 族国际标准的总体结构
    2.3 2000 版 ISO9000 族国际标准的主要特点
    2.4 2000 版 ISO9000 族国际标准的核心管理理念
3 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引入 ISO9000 质量体系的必要性
    3.1 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
    3.2 中小学教师培训走向国际化的需要
    3.3 中小学教师培训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
    3.4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需要
    3.5 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主体责任意识的需要
    3.6 维护中小学教师培训客体合法权益的需要
4 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引入 ISO9000 质量体系的可行性.
    4.1 术语的适用性
    4.2 内容的符合性
    4.3 过程的相似性
    4.4 功能的相应性
    4.5 要求的置换性
5 基于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5.1 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与方法
        5.1.1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5.1.2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方法
    5.2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指标内容
        5.2.1 ISO9000 族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5.2.2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具体指标及要素
    5.3 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点
        5.3.1 提炼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的质量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
        5.3.2 建立文件化的中小学教师培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规范化管理
        5.3.3 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的全过程实施控制
        5.3.4 利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持续改进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等

(4)软件外包质量管理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
        1.2.2 软件质量发展情况分析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软件项目管理及软件质量概述
    2.1 软件项目管理与外包
        2.1.1 软件项目管理
        2.1.2 软件项目外包管理
        2.1.3 软件项目外包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2.2 软件质量管理与外包项目质量控制
        2.2.1 软件质量
        2.2.2 软件质量管理
        2.2.3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
        2.2.4 软件外包质量控制
第3章 银行外包项目的质量控制
    3.1 银行对软件项目外包的必要性
    3.2 改善银行软件外包项目质量的措施
        3.2.1 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结构
        3.2.2 建立良好的外包管理流程
        3.2.3 强化项目文档管理与监督
        3.2.4 建立较为严格的监督测试机制
第4章 实例分析
    4.1 目前的流程图及其中的不足
    4.2 改进后的流程图
    4.3 实例
        4.3.1 实例一
        4.3.2 实例二(邮件分发系统)
        4.3.3 实例三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5)知识集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拟解决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知识集聚有关理论的综述
    2.1 知识管理理论综述
        2.1.1 知识管理研究的背景
        2.1.2 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
        2.1.2.1 特征一:强调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2.1.2.2 特征二:侧重知识管理任务和流程
        2.1.2.3 特征三:知识管理理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1.2.4 知识管理框架评述
        2.1.3 主要的知识管理模型介绍
        2.1.3.1 SECI模型
        2.1.3.2 知识链模型
        2.1.3.3 知识演化模型
        2.1.3.4 知识发酵模型
        2.1.4 知识管理研究的误区
        2.1.5 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
        2.1.5.1 知识管理任务
        2.1.5.2 影响知识管理的因素
    2.2 集聚理论综述
        2.2.1 德国的古典区位几何学
        2.2.1.1 冯?杜能(Von Thunen)的农业区位论
        2.2.1.2 劳恩哈特(W. Launhardt)和韦伯(A.Weder)的工业区位理论
        2.2.2 新古典区位理论
        2.2.2.1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区理论
        2.2.2.2 贝蒂尔·奥林(Ohlin, B.G)的区际贸易和生产布局理论
        2.2.2.3 奥古斯特·勒施(August Losch)的经济区理论
        2.2.2.4 保罗·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
        2.2.3 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2.2.4 K·J·巴顿的集聚经济效益
        2.2.5 目前的集聚理论学派
        2.2.5.1 新产业区学派
        2.2.5.2 新的产业空间学派
        2.2.5.3 创新学派
        2.2.5.4 集群学派
        2.2.6 产业集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2.3 知识集聚研究的理论综述
    2.4 小结
第三章 知识集聚的影响因素
    3.1 知识转移成本
        3.1.1 知识转移的概念
        3.1.2 知识转移的成本
        3.1.2.1 知识转移的时间成本
        3.1.2.2 知识转移的空间成本
        3.1.2.3 知识转移的社会成本(包括学习成本)
        3.1.3 学习成本
        3.1.3.1 学习成本的构成
        3.1.3.2 影响学习成本的主要因素
        3.1.4 知识转移成本在知识集聚中的地位
    3.2 知识的专业化
        3.2.1 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性
        3.2.2 专业化分工与知识集聚
    3.3 收益递增
        3.3.1 知识的边际效用递增
        3.3.1.1 重复性需求
        3.3.1.2 交叉性需求
        3.3.1.3 需求方的规模经济
        3.3.2 集聚引致收益递增的观点与证明
        3.2.2.1 张伯仑的观点——中间投入产品的知识多样性
        3.2.2.2 斯密与马歇尔的观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过程
        3.3.3 收益递增对知识集聚的影响
    3.4 外部性
        3.4.1 知识的双重属性
        3.4.2 知识的外部性
        3.4.2.1 经济学对外部性的解释
        3.4.2.2 外部性的不同类型
        3.4.2.3 知识的外部性
        3.4.3 知识集聚强化了知识的正的外部性
    3.5 小结
第四章 知识集聚的市场均衡
    4.1 模型假设条件
    4.2 消费者行为
    4.3 转移成本
    4.4 厂商行为
    4.5 工资率
    4.6 价格指数和收入
    4.7 暂时均衡
    4.8 均衡的稳定性
    4.9 小结
第五章 知识集聚的演化
    5.1 知识集聚的演化模式
    5.2 知识集聚的渐进稳定性
    5.3 知识集聚的随机稳定性
        5.3.1 马尔可夫链理论的初步知识
        5.3.2 受扰动的马尔可夫过程
        5.3.3 知识集聚的数学证明
    5.4 小结
第六章 知识集聚的区位选择
    6.1 三点经济系统的选址动力学
    6.2 知识集聚与地理学
    6.3 知识集聚动力学
    6.4 小结
第七章 知识集聚与知识发酵
    7.1 知识发酵的提出
    7.2 知识的生物属性
        7.2.1 知识的原生性
        7.2.2 知识的遗传变异性
        7.2.3 知识的群合性
    7.3 知识发酵模型
        7.3.1 知识发酵模型的提出
        7.3.2 知识发酵要素
        7.3.3 知识发酵巴
    7.4 知识发酵类型
    7.5 知识集聚与知识发酵的关联
        7.5.1 知识集聚决定知识母体的完备性
        7.5.2 知识集聚决定了知识发酵的路径
        7.5.3 知识集聚决定了知识发酵结果的可能性
    7.6 知识发酵及其控制
        7.6.1 知识发酵过程
        7.6.2 知识发酵数学模型
        7.6.3 知识发酵控制——误差修正控制
        7.6.4 优化技术
    7.7 小结
第八章 知识集聚与内生经济增长
    8.1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脉络
    8.2 技术学习与增长收敛
    8.3 知识集聚在内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8.3.1 罗默模型
        8.3.2 卢卡斯模型
    8.4 知识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8.5 小结
第九章 知识集聚与竞争力
    9.1 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9.1.1 国外学者的观点
        9.1.2 国内学术界的观点
    9.2 企业动态能力、持续竞争优势与知识管理
    9.3 企业竞争力与知识集聚
        9.3.1 企业性质的知识论
        9.3.2 企业知识与竞争优势
        9.3.2.1 企业知识是竞争优势的源泉
        9.3.2.2 企业知识集聚过程及核心能力形成机制
        9.3.2.3 基于知识流的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模式
        9.3.3 知识集聚提高竞争力的机制
        9.3.3.1 效率机制
        9.3.3.2 创新机制
        9.3.4 通过组织学习实现知识集聚,营造核心竞争力
        9.3.4.1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9.3.4.2 学习型组织及其构建
        9.3.4.3 组织如何学习,在哪学习
    9.4 小结
第十章 知识集聚与科教兴国战略
    10.1 物质经济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10.2 只有知识经济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10.3 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知识集聚,发展知识经济
    10.4 小结
第十一章 知识集聚的实证研究
    11.1 实证假设
    11.2 中国科技人员的基尼系数
        11.2.1 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11.2.2 中国科技人员的基尼系数
        11.2.3 基尼系数的标准
    11.3 中国科技人员地区专业化水平
        11.3.1 科技人员的地方专业化指数
        11.3.2 科技人员的地方专业化优势
    11.4 中国科技人员的基尼系数与区位熵的计算与分析
        11.4.1 中国科技人员的基尼系数与区位熵的计算
        11.4.1.1 数据来源
        11.4.1.2 使用公式
        11.4.1.3 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11.4.1.4 计算过程及其列表
        11.4.2 中国科技人员的基尼系数与区位熵的分析
        11.4.2.1 中国科技人员的基尼系数分析
        11.4.2.2 科技人员的地方专业化优势分析
    11.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组织知识获取和创新的管理的协同机制研究 ——组织学习的“融知—发酵”模型的协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知识管理兴起的现实背景
        1.1.1 问题提出:中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紧迫性
        1.1.2 知识管理研究的兴起
    1.2 知识管理协同方面的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协同机制方面的文献
        1.2.2 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协同机制的研究文献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使用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1.4.1 使用的理论工具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组织知识和组织学习的概念和种类
    2.1 知识的基本概念
        2.1.1 哲学视野下的知识本质
        2.1.2 知识社会学的知识概念
        2.1.3 管理学的知识概念
        2.1.4 本文的知识和学习的定义
    2.2 知识种类: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共同属性
        2.2.1 个人知识种类
        2.2.2 组织知识种类
        2.2.3 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关系
    2.3 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的种类
        3.3.1 个人学习种类
        2.3.2 组织学习种类
        2.3.3 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融合—发酵”的协同机制的概念、内容和种类
    3.1 “融合—发酵”的协同机制的基本假设与概念
        3.1.1 “融合—发酵”的协同机制的基本假设
        3.1.2 “融知-发酵”的协同机制的概念
    3.2 “融知-发酵”的协同的要素、过程和动力机制
        3.2.1 “融知-发酵”的协同要素
        3.2.2 “融知-发酵”的协同过程
        3.2.3 “融知—发酵”的协同动力机制
    3.3 “融知-发酵”的内部协同种类
        3.3.1 知识发酵的种类
        3.3.2 组织内部的协同种类
    3.4 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同种类
        3.4.1 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同机制
        3.4.2 组织学习与行业发展的协同
        3.4.3 组织与技术发展的协同
    3.5 中国转型时期的组织学习的协同特点
第四章 组织学习的“融知-发酵”的协同作用的机理
    4.1 组织知识价值评估
        4.1.1 融知—发酵的协同作用的成本测度
        4.1.2 组织知识流动的属性和特点
    4.2 知识的商品交换原则
        4.2.1 知识的商品价格
        4.2.2 组织知识的占有性与共享性
    4.3 组织的知识共享原则
        4.3.1 组织学习的知识共享的概念
        4.3.2 组织学习的知识共享特点
        4.3.3 组织知识流动的互惠原则
        4.3.4 组织知识流动的互酬原则
第五章 “融知-发酵”的协同管理理论和方法
    5.1 知识与组织关系
        5.1.1 组织中的知识转移
    5.2 协同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
        5.2.1 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5.2.2 组织结构的变革
        5.2.3 协同机制的组织结构设计
    5.3 协同机制的文化构建
        5.3.1 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
    5.4 组织协同文化的特点和结构
        5.4.1 组织协同的文化特点
        5.4.2 组织协同的文化结构
        5.4.3 组织协同文化的功能
    5.5 融知—发酵的协同文化标准
        5.5.1 共享文化范式
        5.5.2 创新文化范式
        5.5.3 协同文化范式
        5.5.4 开放的空间范式
        5.5.5 协同的网络范式
第六章 “融知-发酵”协同管理技术和最佳实践
    6.1 知识技术发展现状
        6.1.1 传统知识技术为协同学习的提供支持
        6.1.2 协同机制对知识技术的需求
    6.2 协同的知识技术概念
        6.2.1 协同学习的服务制造概念
        6.2.2 协同机制对软件技术提出新要求
        6.2.3 利用“服务制造”软件工具实现知识发酵
    6.3 基于融知-发酵协同机制的知识技术
        6.3.1 基于协同机制的知识技术构想
        6.3.2 协同知识技术的工具建立
    6.4 组织学习的最佳实践案例
        6.4.1 施乐公司的知识管理
        6.4.2 摩托罗拉公司的知识管理
        6.4.4 尼康公司的知识管理
        6.4.5 巴克曼实验室:持续的知识管理实践
        6.4.6 联想从优秀走向卓越
        6.4.7 台湾中精机知识管理
        6.4.8 丽珠医药苦觅“新药”知识管理
        6.4.9 清华同方的知识管理实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融知—发酵模型的科学性
    7.2 方法论意义
    7.3 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协同机制
    7.4 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互相制约
    7.5 组织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7.5.1 组织学习的理论研究
        7.5.2 组织学习成功实践
    7.6 本文的局限性与组织学习研究的未来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深圳捷霸电池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企业概况
    1.2 行业背景
    1.3 捷霸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1.4 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制造型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
    2.1 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2.1.1 IS09000和IS0/TS16949对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要求
        2.1.2 企业内部业务活动与供应商的相关性产生的质量管理要求
        2.1.3 从供应链角度看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2.2 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功能
        2.2.1 供应商选择
        2.2.2 供应商质量控制
        2.2.3 供应商业绩评定和动态管理
    2.3 建立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要考虑的问题
        2.3.1 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定位问题
        2.3.2 企业规模及管理水平与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匹配
        2.3.3 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兼容问题
    2.4 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
        2.4.1 文件体系
        2.4.2 组织结构
    2.5 如何建立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
第三章 捷霸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分析
    3.1 捷霸公司现有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介绍
    3.2 捷霸公司现有供应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供应商关系的定位不明确
        3.2.2 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3.2.3 现有体系不能有效促供应商质量改善
        3.2.4 现有体系导致的供应商质量问题
    3.3 建立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3.3.1 行业竞争态势的要求
        3.3.2 公司国际知名企业地位的要求
        3.3.3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在要求
        3.3.4 公司新采购战略的要求
        3.3.5 公司OEM战略的要求
    3.4 行业和企业特点对捷霸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要求
        3.4.1 行业质量管理水平的要求
        3.4.2 企业规模的限制
第四章 捷霸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4.1 新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可行性
        4.1.1 建立新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利因素
        4.1.2 建立新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阻碍因素及对策
    4.2 建立新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路
    4.3 新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和流程规划
        4.3.1 供应商质量管理流程
        4.3.2 新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置
    4.4 新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4.4.1 新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4.4.2 新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4.5 新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4.5.1 设立新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期
        4.5.2 加强向供应商宣传公司新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
        4.5.3 预先建立后备供应商队伍
        4.5.4 针对突出的供应商质量问题建立特别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8)天津石化机安公司企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SWOT 分析
    2.2 五种力量模型
    2.3 价值链分析
    2.4 平衡记分卡法
第三章 机安公司现状分析与企业发展战略方向
    3.1 机安公司价值链分析
    3.2 机安公司五力分析
    3.3 机安公司SWOT 分析
    3.4 机安公司相关利益者分析
    3.5 机安公司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 机安公司发展的调控指标体系与战略目标
    4.1 机安公司战略主题
    4.2 机安公司平衡计分卡各个方向的衡量指标
    4.3 构建机安公司发展调控指标
    4.4 机安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努力方向
第五章 机安公司的发展对策
    5.1 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
    5.2 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知名度
    5.3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顾客需求
    5.4 突出主业,做强核心能力
    5.5 优化业务流程,调整组织机构
    5.6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职工满意度
    5.7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致谢

(9)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及辅助软件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质量成本管理提出、形成与发展历程
        1.1.1 质量管理与质量成本管理
        1.1.2 我国质量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1.1.3 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1.2 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提出与分析
        1.2.1 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1.2.2 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及目标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总体框架研究
    2.1 引言
    2.2 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常用方法
    2.3 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
    2.4 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总体框架及其实施步骤
        2.4.1 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总体框架
        2.4.2 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实施步骤
    2.5 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与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作业质量成本核算分析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传统质量成本核算方法特点与不足
        3.2.1 传统质量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
        3.2.2 传统质量成本核算的不足
    3.3 作业质量成本核算方法研究
        3.3.1 过程模型与核算模型
        3.3.2 作业质量成本核算实施步骤
        3.3.3 质量成本核算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3.4 作业质量成本分析方法研究
        3.4.1 质量成本分析内容
        3.4.2 作业质量成本分析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质量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质量成本控制综述
        4.2.1 质量成本控制的含义
        4.2.2 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4.2.3 质量成本控制内容
    4.3 质最成本控制优化方法
        4.3.1 用动态规划法对工序检验计划优化
        4.3.2 QFD在质量成本改进策略中的应用
        4.3.3 质量损失函数在市场调查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系统的实现与案例分析
    5.1 引言
    5.2 系统需求与概要设计
        5.2.1 系统基本特征
        5.2.2 系统简要划分
        5.2.3 需求用例分析
        5.2.4 子系统结构图
    5.3 功能详细设计与开发
        5.3.1 功能菜单
        5.3.2 算法逻辑
    5.4 存储设计与实现
        5.4.1 存储设计
        5.4.2 实体联系图
        5.4.3 数据字典
        5.4.4 数据库接口实现
    5.5 系统实现与案例分析
        5.5.1 应用背景
        5.5.2 质量成本核算
        5.5.3 质量成本计划
        5.5.4 质量成本分析
        5.5.5 质量成本控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附录1:主要数据表清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
致谢

(10)俊峰公司在ISO 9000质量认证下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公司简介
    1.2 研究背景
第二章 ISO 9000 族标准及质量评价
    2.1 ISO 9000 族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2.2 ISO 9000:2000 族标准
        2.2.1 ISO 9000:2000 族标准的发展过程
        2.2.2 ISO 9000:2000 族标准中主要标准简介
        2.2.3 ISO 9000:2000 族标准的特点
    2.3 我国采用 ISO 9000 族标准的情况
    2.4 质量评价简介
        2.4.1 质量评价类型
        2.4.2 三种不同类型质量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章 俊峰公司质量评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俊峰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3.2 俊峰公司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四章 俊峰公司在 ISO 9000 质量认证体系下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4.1 顾客满意度评价子体系
        4.1.1 顾客满意的定义与特性
        4.1.2 顾客满意度的定义与特性
        4.1.3 建立适合俊峰公司的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建立
        4.1.4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1.5 俊峰公司顾客满意度评价模型使用实例
    4.2 俊峰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子体系的建立
        4.2.1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含义
        4.2.2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特点
        4.2.3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因素
        4.2.4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的原则
        4.2.5 俊峰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四、ISO9000:从94到2000(论文参考文献)

  • [1]CA公司质量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D]. 张彪. 重庆大学, 2015(07)
  • [2]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体系的构建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D]. 徐晶.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3]厚积薄发待有时——写在2008版IS O9001发布之际[J]. 孟博. 科技与出版, 2009(01)
  • [4]软件外包质量管理模型研究[D]. 王怡清.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5)
  • [5]知识集聚研究[D]. 张雄林. 天津大学, 2007(04)
  • [6]基于组织知识获取和创新的管理的协同机制研究 ——组织学习的“融知—发酵”模型的协同机制[D]. 李承宏. 天津大学, 2007(04)
  • [7]深圳捷霸电池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D]. 严和清.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4)
  • [8]天津石化机安公司企业战略研究[D]. 宋健. 天津大学, 2006(01)
  • [9]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及辅助软件系统开发[D]. 丁鼎. 浙江大学, 2005(08)
  • [10]俊峰公司在ISO 9000质量认证下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D]. 李璐.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5(03)

标签:;  ;  ;  ;  ;  

ISO9000:从 94 到 200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