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发展等级分

如何获得发展等级分

一、如何争取获得发展等级分(论文文献综述)

赵江南[1](2021)在《高考计分政策的历史回溯、现状审视与优化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高考计分政策旨在解决高考计分问题,有效实现政策价值选择。为全面、准确反映考试的真实情况,高考计分政策需兼顾教育测量的科学性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我国高考计分政策先后大致经历了全面使用原始分、局部试用标准分和混合使用等级分三个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考计分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测量技术的科学性也不断提升,但高考计分的有效性和适切性有待改进。从长远来看,未来高考计分政策改革应重点关注计分政策设计和政策执行两个方面。

张佳沁[2](2020)在《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我国女性服饰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服饰是身体的服饰,身体是着衣的身体,离开了人的身体而存在的服饰是空洞静止的,只有被人的身体所穿着才能完整体现服饰的意义价值,那么研究服饰与服饰之下身体的关系应该比研究服饰本身更为重要。但是,长久以来在学术研究中,不管是从身体的角度研究服饰,还是以服饰为视角研究身体的社会性都是缺失的状态。随着理论界的“身体转向”,服饰与身体的天然联系逐渐开始受到关注,而引入身体视角重构服饰文化体系应该是服饰研究的重要方向。尤其在女性服饰的研究领域,传统女性受礼制的规训长久以来都处于“失语”的状态,通过身体的视角研究传统女性服饰可以弥补文献资料不足的问题,并通过服饰与身体的关系探究当时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而当今女性的社会地位虽然显着提高,但是身体问题仍然突出,大众媒体关于女性身体的减肥塑身、美容整形、时尚消费等内容的传播不断构建女性对自我身体的认识与要求,出现了许多有损健康的不理智现象,并且反映在服饰的穿着上。自晚清以来,女性身体解放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追溯历史,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在“女性身体问题”上却具有本质的共通性。本文从女性身体解放运动的视角,以近代我国女性服饰为研究对象,围绕服饰变迁体系的构建与量化的趋势分析,有助于从身体的角度更深入挖掘近代女性服饰变迁的文化内涵以及推进当今女性关怀的需要。首先,厘清身体解放运动由反缠足运动、剪发运动、天乳运动所组成,是近代妇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妇女解放思想所引领,通过大量近代文献梳理归纳启蒙、兴起、高潮各阶段的妇女解放思想以及身体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以思想与实践为依据,总结近代女性身体观的演变情况,形成相对完整的近代女性身体解放运动下女性身体观变化的理论架构。其次,在大量近代文本与图像资料的基础上,还原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我国女性的服饰形象概貌。反缠足运动作为服饰革命的第一步,足服形象的变革打破了传统服饰形制的稳定系统,而女性开始以趋新求变的形象参与社会生活。剪发运动从平权、革命的象征到审美的回归,新女性的短发形象成为时尚的潮流。天乳运动批判了新女性的平胸形象,重塑了女性自然的身体曲线形象。随着身体解放运动的不断推进,女性服饰形象直观展示了身体解放运动的成效与功绩。再次,立足实物分析与田野考察,从造型角度考证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服饰品的造型变化特征。上衣的造型从宽大变为紧窄、从平直变为曲线,而下装造型逐渐缩短以轻便为主导。并且身体解放运动主要围绕传统装饰实践的废除所开展,足服经历缠足弓鞋、放足鞋再到天足鞋的转变,造型上由弓弯变为平直,女子发型由束发盘髻转而剪发烫发,内衣造型由束胸到突显胸部转变。同时,从身体解放运动的角度,研究近代女性服饰实物的色彩、材质与工艺。服饰色彩审美逐渐脱离等级化的“五行五色”体系,以个人审美为导向进行搭配,服色搭配在整体风格上由艳丽转为素雅,缘边辅色也以同色或近似色为主流,上衣下裳的配色流行衣裙(裤)同色,并且多用复色,色彩典雅和谐没有等级之分。服饰材质流行以性感裸露与实用朴素为风格导向,不过以实用为主导的棉织物才是消费的主流。服饰工艺上,裁剪结构工艺开始由平面向立体转变,开始在结构设计中突显女性的身体特征;装饰工艺也从繁复趋于简洁,以突显服饰的立体结构。最后,总结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女性服饰的变迁规律,其承载了由压迫到解放的变迁历程,显示了由遮蔽到裸露的变迁特征,呈现出由保守到开放的变迁趋势。同时基于变迁规律,定义近代女装开放度的概念,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以感性工学为量化手段,通过相关性分析关联服装开放度与廓形、颜色、装饰、材质四大关键要素,得出与服装开放度相关性最高的为廓形合体度与裸露度。在此基础上,以回归分析的方式,建立了以服装尺寸为自变量的近代女装廓形合体度模型与裸露度模型。随后,运用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对十九世纪末至1940年代女装廓形进行识别,并获取尺寸数据。可以得出近代女装合体度及裸露度变化趋势:在身体解放运动的影响下,近代女装合体度及裸露度均有明显上升趋势,说明其正由保守走向开放。同时不同人群对女装廓形变化接受程度差异较大,且普遍对服装合体化趋势接受程度高于裸露化趋势。该结果有力的支撑了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近代女性服饰的变迁体系,同时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陆卓涛[3](2020)在《普通高中师生对山东省新高考方案的认同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是全国第二批新高考改革的试点省份之一。2016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山东省于2017年启动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2020年全面推进。2018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实施新高考作为山东省的一项重大决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高考方案的最终实施者与落实者是教师和学生,作为目标群体的教师和学生对山东省新高考方案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方案的实施效果,研究教师和学生对山东省新高考方案的认同情况对新高考改革和方案推进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东省五所普通高中的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有效学生问卷1028份,有效教师问卷486份,使用访谈法访谈了14名高三学生和13名高中教师,来探究他们对山东省新高考方案的认同情况。根据山东省新高考方案中对新高考的规定与要求、已有的政策认同理论、我国学者对高考方案的态度研究以及预访谈结果,确定从一般评价与具体环节评价两个层面来研究山东省新高考方案认同度,从而确定六个维度,即总体判断、预期效果、高考科目改革、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志愿填报。运用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等方法进行问卷数据处理。研究发现,师生对新高考方案整体认同度较高,主要是因为其有利于打破固化的文理分科、增加学生选择权、尊重学生兴趣、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新高考方案与师生的期望仍有一定的差距,师生对新高考方案的争议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在“减负”效果方面,新高考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且师生对考试内容无法把握,导致学生学习内容繁重,教师工作量加大;第二,在等级赋分制的科学性方面,等级赋分扭曲分数差距,使选考科目不等值,造成学科人数失衡;第三,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标准模糊不清,各省、市甚至学校都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难以保证招生的公平性。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出现造假等违规情况,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此外,学校办学水平显着影响认同度,而户籍、学历等个体因素认同无差异。针对以上研究发现,提出建议:保持改革方案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探索体制创新;加强对学科教学的专业引领和指导,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高考专业化水平,优化等级赋分方式;规范具体评价标准,健全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保障机制。

吴敏[4](2020)在《高中物理临界生的学习管理策略调查与改进建议》文中研究指明临界生是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优等生外发展潜力最大的群体。临界生的成功转化有利于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和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临界生作为班级相对中间层次的学生,往往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关爱与重视最少,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因此,关注临界生的发展,激发临界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效率,逐步将临界生转化为“优等生”,是新课标中“以人为本”要求的良好体现。本文选取某高中的临界生,尤其是物理学科的临界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学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以及转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笔者发现该校针对物理临界生的学习管理策略的实施效果不明显。就此笔者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能促进高中物理临界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提高物理临界生的转化效率,为中学物理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吕雪霖[5](2020)在《合法性视角下国际认证组织的跨国扩散 ——基于AACSB和JCI的双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国内各行业各组织参与国际认证的现象日益增多。国际认证组织促进了全球行业标准的提升,在知识的跨国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合法性视角研究国际认证组织在东道国的扩散过程,分析了国际认证组织在跨国扩散中面临的合法性挑战,并着重分析了合法性战略选择及其过程机制。通过国际商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简称AACSB)和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简称JCI)两大国际认证组织分别在中国教育和医疗领域发展的双案例对比研究,本文发现国际认证组织合法性战略选择是由外部宏观环境和组织自身特征共同决定的。外部环境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发展态势、面临的限制以及可能的战略空间,而国际认证组织在发源地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印记影响国际认证组织对环境的解读和战略选择。国际认证组织在东道国的发展和扩散是一个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的过程,本研究发现政府合法性和市场合法性对国际认证组织在东道国的扩散发展有重要影响。市场合法性是行业内组织参与认证的关键动力,并影响了政府合法性的获得。此外,本文发现在国际认证组织扩散的过程中,不仅采纳认证的组织数量对扩散发展有重要影响,采纳认证的组织性质和采纳顺序也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合法性视角通过探索国际认证组织在东道国的跨国扩散过程,丰富了合法性理论和扩散理论的研究,同时,本研究对于企业跨国扩散以及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具有实践上的启发意义。

高越[6](2020)在《“好孩子”成长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在对“好孩子”相关问题进行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深入到小学校园,选取一个小学班级里典型的“好孩子”群体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取样班级里的“好孩子”群体进行观察与深度访谈,考察塑造“好孩子”的相关因素,分析这些因素是以怎样的机制塑造了“好孩子”,思考这样的“好孩子”有着怎样的特点以及真正的好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在呈现我确定研究对象的过程。通过对同学的标准、老师的标准的分析找到班级中真正的“好”的标准,并按照这个标准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主要是在讲述四名被访对象的成长故事。在这部分,我会展示所谓的“好孩子”的成长经历,或者说是一些成长事件,并在探索“他”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尝试理解“他”周围的世界是如何影响“他”的、“他”是怎么成为学校中的“好孩子”的。第三部分是在对故事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分析。我先对这四名学生的特点做了归纳与总结,找到他们的共性与差异性;随后,以共性与差异性作为出发点,尝试追踪是什么力量、如何建构出了这些“好孩子”。第四部分是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去反思我们的“好孩子”所具有的的特点,并分析了这种特点对“好孩子”的人格起了怎样的道德影响。之后,思考了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并对此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廖伟[7](2020)在《新高考“3+1+2”学生科目选择的实证研究 ——基于武汉市四所高中的数据分析》文中提出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拉开序幕。作为第三批试点改革单位,湖北省将承接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任。不同于浙江省的“7选3”方案和上海市的“6选3”方案,湖北省采取了更加平缓的改革取向,即“3+1+2”方案。这一方案将科目组合缩减至12种类型,使新高考改革在操作层面上能更有效地落实。为了更好地了解湖北省高考改革的实际情况,论文以科目选择为切入点,以武汉市四所高中为研究对象,运用混合研究方法,综合使用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手段,调查学生科目选择及搭配的实际情况,分析新高考实践成效、现实困境及改革路径。定量研究中,论文回收学生问卷654份,并借助SPSS 22.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定性研究中,论文使用访谈调查法,访谈了学生、教师及教育专家等三类主体,共计17人。从兴趣学科、选科过程、实际选择三个层面研究学生科目选择的内在机理及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困境分析,为顺利推进湖北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现实依据和理论对策,实现困境突破。科目选择一方面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恩格斯无限性理论的科学诉求;另一方面也是历史变革和改革趋势的现实诉求。湖北省新高考改革使用了“3+1+2”方案。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一种学生选择考试科目制度,将选择权和自主权赋予了学生,保障了学生主体性地位。从理论层面而言,这一方案符合国家教育改革与长期规划的整体布局,对学生、高校和国家人才培养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3+1+2”方案的实施并未一帆风顺。论文借助两种研究路径分析学生选科现状,窥探学生科目选择的特点。整体而言,十二种科目组合皆有学生选择,“大文”与“大理”的传统组合更受学生青睐,男生偏向理科选择,女生偏向文科选择。并且学生选择的科学性和自主性表现较好,同时对新方案满意度较高。但实际选择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选择与实际选择相违背,并希望改选;各方对科目选择的支撑性不足,部分学生对新方案的公平性存在质疑。因此,论文整理汇总后将学生的科目选择困境归纳为选择落实、走班教学、选择支撑和公平性四个方面,并分别从国家政策层面、高校层面、高中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提出了有效性的对策及建议。国家政策层面上,要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优化教师培养和管理体系,同时设计新的赋分模型,保证选考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高校层面上,考试与招生应进一步耦合,加强再选科目与专业报考之间的关联性,破除“换汤不换药”式改革窘境。并强化同各方之间的联动,协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高中学校层面上,学校要承担起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学校指导工作的重任,与高校合作建设先修课程,推动课程建设的中高衔接;学生层面上,学生们应强化自我认识,拓展认知视角,提高自控力,且深入了解高考新政策,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新高考改革。

隋丽君[8](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困境与突破》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诉求愈加强烈。建国以来,我国始终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进行着不懈探索,尤其是通过深化高考制度改革推进教育变革,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2017年山东省进入新高考试点省份,201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学生的高考总成绩将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英语3个科目的原始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的等级成绩组成,3个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物理等科目中自主选择。高考改革契合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而选科是推进改革的重要举措。如何正确选科不仅关乎高中生志愿填报、升学与未来发展,还与我国未来的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因此,研究新高考选科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通过相关文献了解新高考选科在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上的问题。搜集和整理相关文献研究,结合新高考在试点地区的实施情况,分别从以上两个层面梳理并总结新高考选科在实施中的问题:制度设计尤其是计分规则与实施现实存在落差,导致高中生选科博弈和考试公平性的问题;场地、师资等资源配置与高中生实际需求不匹配,挤压高中生选科空间等。二、借助实证调查探究高中生自身在选科方面的不足。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途径,对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从高中生选科基本情况、选科能力和选科的影响因素等维度出发,以山东省2017级高中生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SPSS22.0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自身在选科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选科理想与能力相矛盾,包括对自我的认知水平不高、选科和招生信息了解不够、学业实力与兴趣冲突时取舍困难等。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与建议。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提出新高考选科困境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分别从政策导向与行政推进、高校专业驱动、高中自主变革和高中生自我成长四个层面,提出了优化高中生选科的路径与策略,并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相关部门提升高考专业化研究水平、加大资源保障与监管力度;高校增强招生录取的责任意识、强化专业对高中生选科的导向作用;高中加快选科指导课程建设、构建选课走班保障机制;高中生增强自我认知、提高招考信息掌握水平等。

王玥媛[9](2020)在《母亲特质焦虑对学龄前儿童焦虑的影响 ——母亲心理控制和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焦虑是儿童学龄前期最为常见的情绪体验。虽然适度的焦虑有益于儿童人格的完善,但过度或泛化的焦虑则易衍生成为异常或病理性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人格形成和适应性发展等多方面产生显着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学龄前儿童焦虑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逐渐成为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而通常作为学龄前儿童最重要的抚养人的母亲的人格特点,对子女的心理控制以及与子女之间的亲子依恋质量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学龄前儿童焦虑的产生和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针对焦虑的代际遗传的研究不断向丰富化和纵深化发展,但对于母亲特质焦虑、母亲心理控制、亲子依恋和学龄前儿童焦虑之间的关系尚未发现。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学龄前期更是个体情感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黄金期,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因此,深入探索母亲特质焦虑、母亲心理控制、亲子依恋和学龄前儿童焦虑四者之间的关系及母亲特质焦虑对学龄前儿童焦虑影响的作用机制尤显重要。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法,从哈尔滨市五所幼儿园选取了506名3-6岁学龄前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Spielberger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中的特质焦虑分量表、亲子依恋量表、幼儿母亲心理控制量表和Spence学龄前儿童焦虑量表对被试开展了纸质版问卷调查,旨在探讨母亲特质焦虑、母亲心理控制、亲子依恋和学龄前儿童焦虑之间的关系以及母亲特质焦虑对学龄前儿童焦虑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母亲特质焦虑、母亲心理控制、亲子依恋和学龄前儿童焦虑在某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幼儿性别、独生子女、幼儿年龄、母亲年龄、母亲学历和家庭月收入)上存在显着差异。(2)母亲特质焦虑与亲子依恋呈显着负相关,与母亲心理控制及其所有维度呈显着正相关,与学龄前儿童焦虑及其所有维度呈显着正相关;亲子依恋与母亲心理控制及其维度(限制性口语表达、人身攻击、爱的撤回、内疚感引导)呈显着负相关、与学龄前儿童焦虑及其维度(社交恐惧、强迫性神经症障碍、广泛性焦虑)呈显着负相关;母亲心理控制及其所有维度与学龄前儿童焦虑及其所有维度均呈显着正相关。(3)母亲特质焦虑能够显着正向预测学龄前儿童焦虑、显着正向预测母亲心理控制、显着负向预测亲子依恋;母亲心理控制能够显着负向预测亲子依恋、显着正向预测学龄前儿童焦虑;亲子依恋能够能够显着负向预测学龄前儿童焦虑。(4)母亲心理控制在母亲特质焦虑和学龄前儿童焦虑关系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亲子依恋在母亲特质焦虑和学龄前儿童焦虑关系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5)母亲心理控制和亲子依恋在母亲特质焦虑和学龄前儿童焦虑关系之间发挥并行多重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母亲特质焦虑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学龄前儿童焦虑,也可以通过母亲心理控制或亲子依恋质量间接作用于学龄前儿童焦虑。此外,母亲特质焦虑也可以通过母亲心理控制和亲子依恋的共同作用间接影响学龄前儿童焦虑。

徐越[10](2020)在《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困境及化解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与工作的日益智能化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峻,老年人越来越被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抛弃,无法顺利融入“互联网+”社会。老年人数字鸿沟在不断扩大,为缩小老年人数字鸿沟所做的努力却由于各种原因不尽人意。因此,对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设计出合理化的化解路径,对“积极老龄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老年持续活动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信息贫困理论和社会支持与排斥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半结构访谈法和模型分析法,对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对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运用STATA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由此得出老年人数字包容问题的显着性影响因素;第二,结合线上线下调研的方式收集老年人数字包容的相关数据,构建出老年人数字包容度评价体系,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测算各指标权重,最后通过加权平均评价法测算出上海市的两个典型地区老年人数字包容度,并对结果做出相应的分析;第三,基于实证分析和基于半结构访谈的案例分析,总结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现状和原因;第四,提出化解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路径方法。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实证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居住地、学历、是否焦虑、无线网及宽带接入状况、退休前职业、婚姻状况等为显着影响因素;第二,实证研究发现包容困境包括信息资源供给困境、市场适老化产品不足困境、社会服务环境建设困境、家庭和代际反哺实现困境与老年人自身素养困境五个方面;第三,造成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管理的缺陷、信息化发展提升空间有限、数字化软服务匮乏等。由此,本文从市场、家庭亲友以及老年人自身等方面提出化解路径,并从政府、市场、家庭和个体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如何争取获得发展等级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争取获得发展等级分(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考计分政策的历史回溯、现状审视与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考计分政策的历史回溯
    (一)高考制度建立后的高考计分政策
    (二)标准化考试改革后的高考计分政策
    (三)新高考改革后的高考计分政策
二、高考计分政策的现状审视
    (一)高考计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二)高考计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三、高考计分政策的优化策略
    (一)高考计分政策设计的优化原则
    (二)高考计分政策执行的优化路径

(2)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我国女性服饰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与意义
    1.2 概念厘清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女性身体解放运动的思想与实践
    2.1 女性身体解放运动的思想基础
        2.1.1 启蒙:维新变法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
        2.1.2 兴起: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
        2.1.3 高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
    2.2 女性身体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
        2.2.1 反缠足运动的历史进程
        2.2.2 剪发运动的历史进程
        2.2.3 天乳运动的历史进程
    2.3 近代女性身体观的演变
        2.3.1 传统女性身体观
        2.3.2 近代女性身体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我国女性的服饰形象
    3.1 反缠足运动影响下我国女性的服饰形象
        3.1.1 放足的服饰困惑
        3.1.2 服饰形象的混乱
    3.2 剪发运动影响下我国女性的服饰形象
        3.2.1 断发的平权想象
        3.2.2 时尚的“新女性”形象
    3.3 天乳运动影响下我国女性的服饰形象
        3.3.1 “新女性”的平胸形象
        3.3.2 曲线重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我国女性服饰造型与特征
    4.1 近代我国女性服饰种类与形制概况
    4.2 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我国女性服装造型与特征
        4.2.1 从宽大到紧窄的上衣造型
        4.2.2 一短再短的下装造型
        4.2.3 从平直到曲线的袍服造型
    4.3 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我国女性服装配饰造型与特征
        4.3.1 从弓弯到自然的足服造型
        4.3.2 从束发到剪发的发型及配饰
        4.3.3 从遮到显的内衣造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我国女性服饰色彩、材质与工艺
    5.1 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我国女性服饰色彩
        5.1.1 从“以礼为美”到“自由平等”的色彩审美
        5.1.2 从艳丽到素雅的色彩搭配
    5.2 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我国女性服饰材质
        5.2.1 以性感为导向的服饰材质
        5.2.2 以实用为导向的服饰材质
    5.3 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我国女性服饰制作工艺
        5.3.1 从平面到立体的裁剪工艺
        5.3.2 化繁为简的装饰工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我国女装变迁规律的量化分析
    6.1 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近代女性服饰变迁规律概述
        6.1.1 由压迫到解放的变迁历程
        6.1.2 由遮蔽到部分裸露的变迁特征
        6.1.3 由保守到开放的变迁趋势
    6.2 近代女装开放度分析
        6.2.1 实验过程与方法
        6.2.2 开放度相关性分析
        6.2.3 服装廓形回归分析
    6.3 基于机器视觉的近代女装廓形提取与尺寸采集
        6.3.1 近代女装廓形提取
        6.3.2 服装特征点提取
        6.3.3 服装尺寸测量与精度
        6.3.4 FCM聚类类别数C的优选
    6.4 近代女装廓形变化规律的量化研究
        6.4.1 近代女装廓形合体度变化趋势分析
        6.4.2 近代女装廓形裸露度变化趋势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研究成果
附录B:近代女性服饰实物资料表
附录C:近代女装尺寸数据明细表

(3)普通高中师生对山东省新高考方案的认同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1.新高考方案的相关研究
        2.政策认同的相关研究
        3.新高考方案认同的相关研究
        4.文献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山东省新高考方案
        2.政策认同
    (四)理论基础
        1.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模型
        2.态度构成理论
        3.教育公平理论
    (五)研究问题、方法及意义
        1.研究问题
        2.研究方法
        3.研究意义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工具
        1.调查问卷
        2.访谈
    (二)研究实施
        1.调查对象
        2.资料分析与整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新高考方案的整体认同情况
    (二)新高考方案各维度的认同情况
    (三)新高考方案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师生对新高考方案整体认同度较高
    (二)师生对新高考方案部分内容依然存在争议
        1.对“减负”效果存在争议
        2.对等级赋分制的科学性存在争议
        3.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存在争议
    (三)学校办学水平显着影响新高考方案认同度
五、研究建议
    (一)保持改革方案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探索体制创新
    (二)加强对学科教学的专业引领和指导,改革教师教学方式
    (三)提高高考专业化水平,优化等级赋分方式
    (四)规范具体评价标准,健全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4)高中物理临界生的学习管理策略调查与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临界生
        1.2.2 物理临界生
        1.2.3 学习管理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背景及现状
        1.4.1 国内研究背景及现状
        1.4.2 国外研究背景及现状
    1.5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访谈法
        1.5.3 数据分析法
        1.5.4 问卷调查法
    1.6 研究的可行性
2 理论基础
    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 分层教学理论
    2.3 因材施教原则
    2.4 罗森塔尔效应
3 “临界生”学情调查与分析
    3.1 学情调查
    3.2 学情分析
        3.2.1 智力因素
        3.2.2 非智力因素
    3.3 临界生性格特点分类
    3.4 临界生转化的措施
4 物理临界生学习管理成效分析
    4.1 问卷分析
        4.1.1 调查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4.1.2 物理临界生问卷整体分析
        4.1.3 物理临界生、优等生、后进生问卷对比分析
    4.2 物理临界生学业成就分析
    4.3 结论
5 物理临界生转化策略改进
    5.1 心理管理策略
    5.2 学习管理策略
        5.2.1 分层教学
        5.2.2 同伴教学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5)合法性视角下国际认证组织的跨国扩散 ——基于AACSB和JCI的双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1.3.1 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国际认证组织的跨国扩散
    2.2 关于扩散理论的研究回顾
        2.2.1 技术因素研究
        2.2.2 制度因素研究
    2.3 关于合法性的研究回顾
        2.3.1 合法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2.3.2 合法性的分类
        2.3.3 国际认证组织的合法性获得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方法与案例选择
    3.2 数据收集
    3.3 数据分析过程
第四章 案例描述
    4.1 AACSB在中国的扩散
        4.1.1 进入阶段(2002年-2007年)
        4.1.2 认证增长(2008年-2011年)
        4.1.3 快速发展(2012年至今)
    4.2 JCI在中国的扩散
        4.2.1 进入阶段(2002年-2009年)
        4.2.2 认证增长(2010年-2015年)
        4.2.3 转型与受挫(2016年至今)
第五章 案例发现
    5.1 国际认证组织的合法性战略选择
    5.2 政府合法性与市场合法性
    5.3 国际认证组织的扩散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研究结论和理论贡献
    6.2 研究的实践意义
    6.3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6)“好孩子”成长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阅读引发的思考
        (二)自身的反思
    二、文献综述
        (一)“好孩子”的相关研究
        (二)“三好学生”的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个案的选择
        (三)材料的收集
        (四)研究历程
        (五)伦理道德
第一章 谁是“好孩子”?
    一、同学们心中“好孩子”的标准
    二、同学们心中老师的“好孩子”标准
    三、真正管用的标准——老师的“好孩子”标准
    四、老师的“好孩子”标准到底是什么
第二章 “好孩子”的故事
    第一节 孙巧巧的故事
        一、幼儿园:被老师喜欢的滋味
        二、一年级:幼儿园习惯的“删”“存”“加”
        三、二年级:管理班级“情感和管理两不误嘛”
        四、三上:我当上了班长
        五、三下及四五年级:梦寐以求的大队委
    第二节 姚晓松的故事
        一、幼儿园:“感觉自己很独特”
        二、一二年级:继续证明自己
        三、三年级:没什么变化
        四、四、五年级:来自外界的评价
    第三节 叶真的故事
        一、爱发火的妈妈
        二、幼儿园:“老师让做什么就做”
        三、一、二年级:“当时选的学生都是成绩比较好的、比较听话的”
        四、三上:“普通学生”与“好学生”
        五、三下及四、五年级
    第四节 路航的故事
        一、幼儿园:不是被骂就是被拎
        二、一二年级:成为老师、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三、三上:分数的意义
        四、三下及四、五年级:“在有的人面前表现好没意义”
第三章 形成机制及其背后
    一、共性与差异性
        (一)共性
        (二)差异性
    二、形成机制
        (一)班级群体形成的过程:“好孩子”生活环境的建成
        (二)班级结构与适应:“好孩子”身份的获得
        (三)符号互动:“好孩子”观念的养成
第四章 反思与建议
    一、关于“好孩子”的道德反思
        (一)自主性的丧失
        (二)功利思维的形成
        (三)平等和尊重的退场
    二、培养真正的好孩子
        (一)真正的好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二)教育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
附录
参考文献

(7)新高考“3+1+2”学生科目选择的实证研究 ——基于武汉市四所高中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1. 新一轮高考改革试点的战略价值
        2. 多样化科目选择与选择受限之间的现实冲突
        3. 科目自主选择的价值达成不足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概念界定
        1. 新高考
        2. “3+1+2”科目选择方案
    (四) 研究综述
        1. 新高考改革相关研究综述
        2. 科目选择问题相关研究综述
        3. 当前研究述评
    (五)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混合研究方法
一、高考科目选择的理论基础与变革路径
    (一) 高考科目选择提出的理论基础
        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 多元智能理论
        3. 无限性理论
    (二) 高考科目设置与选择的三十年变革
        1. 20世纪80年代:高考改革大讨论
        2. 20世纪90年代:“三南”方案、“3+2”方案
        3. 20世纪90年代末:“3+X”改革方案
        4. 21世纪初:新一轮高考试点改革
    (三) 高考科目选择改革的发展趋势
        1. “套餐”式基本模式的突破
        2. 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
        3. 科目选择自主性的延伸
二、湖北省“3+1+2”科目选择方案的提出与实施
    (一) “3+1+2”方案提出的背景
        1. 湖北高考改革的宏观政策背景
        2. 湖北高考改革的现实背景
        3. 改革过程中的反思
    (二) “3+1+2”方案的本质与价值
        1. “3+1+2”方案的本质
        2. “3+1+2”方案的价值
    (三) “3+1+2”方案在湖北的实施
        1. 从“6选3”到“3+1+2”
        2. “3+1+2”方案在武汉的落实概况
三、学生科目选择的整体特点与具体现状
    (一) 研究设计
        1.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2. 访谈调查研究设计
    (二) 学生科目选择的整体特点
        1. 学生选择整体表现较为科学
        2. 学生科目选择的支撑性不足
        3. 选择自主性整体上表现较好
        4. 新方案满意度较高,但仍有质疑
    (三) 学生科目选择的具体现状
        1. “大文”和“大理”的传统选科组合更受学生青睐
        2. 首选科目下六类组合选择情况不同
        3. 男生更偏向于理科选择,女生更偏向于文科选择
        4. 兴趣科目与实际选择中存在出入
        5. 科目难度与班级适应性影响学生改选
    (四) 结论
四、学生科目选择的困境分析
    (一) 12种科目组合难以完全落实
        1. 部分科目组合选择人数较少
        2. 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3. 保守的改革态度
    (二) 走班教学止于表面
        1. 实施的现实困境
        2. 班级管理新难题
        3. “唯分论”教育评价标准
    (三) 选择支撑性不足
        1. 学生的不成熟选择
        2. 家长及高中学校指导满意度不高
        3. 高校的新要求尚未得到满足
    (四) 新方案的公平性问题
        1. 可选与不可选之间的公平性
        2. 不同科目之间的分数不等值问题
五、学生科目选择的困境突破
    (一) 国家政策层面
        1. 优化教师培养和管理体系
        2.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3. 设计科学且公平的赋分模型
    (二) 高等学校层面
        1. 考试与招生进一步耦合
        2. 强化高校同各方之间的联动
    (三) 高中学校层面
        1. 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建设
        2. 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3. 构建学校指导体系
    (四) 学生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致谢

(8)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困境与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科凸显新时代高考改革新样态
        (二)选科制度改革是深化高考改革的破冰之举
        (三)选科实施推进举步维艰
    二、研究意义
        (一)丰富高考选科理论体系
        (二)为新高考选科顺利推进提供实践参考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新高考
        (二)选科
        (三)新高考选科
    四、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选科制度沿革与创新
    一、选科制度沿革
        (一)萌芽于科举时代
        (二)民国时期得以延续
        (三)建国后常态化发展
    二、新高考选科制度创新
        (一)新高考行政推进的体系框架
        (二)新高考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样本描述
        (二)问卷设计与项目分析
        (三)调查流程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中生选科基本情况分析
        (二)高中生选科群体差异分析
        (三)高中生选科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高中生选科困境及成因
    一、制度设计与实施现实存在落差
        (一)等级赋分滋生选科博弈
        (二)等级转换造成分数差距扭曲
    二、资源配置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一)生涯教育助力选科效果不佳
        (二)场地、师资匮乏挤压选择空间
    三、选科理想与高中生选科能力不相称
        (一)自我认知水平偏低
        (二)对高校专业要求缺乏了解
        (三)选科冲突时取舍困难
第五章 选科的路径与优化
    一、强化教育行政推进
        (一)提升选科方案专业化支持水平
        (二)加大资源保障与监管力度
    二、深化高校招生选科导向
        (一)增强招生录取责任意识与主动性
        (二)强化专业对选科的导向作用
    三、增强高中自主变革能力
        (一)加快选科指导和生涯教育课程建设
        (二)完善选课走班管理和保障体系
    四、提升高中生自我成长意识
        (一)树立自我认知和终身发展观念
        (二)提高招考信息意识和运用水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母亲特质焦虑对学龄前儿童焦虑的影响 ——母亲心理控制和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特质焦虑的研究综述
        2.1.1 特质焦虑的概念界定
        2.1.2 特质焦虑的相关理论
        2.1.3 特质焦虑的测量
        2.1.4 特质焦虑的相关研究
    2.2 心理控制的研究综述
        2.2.1 心理控制的概念界定
        2.2.2 心理控制的特点与分类
        2.2.3 心理控制的测量
        2.2.4 心理控制的相关研究
    2.3 亲子依恋的研究综述
        2.3.1 亲子依恋的概念界定
        2.3.2 亲子依恋的相关理论
        2.3.3 亲子依恋的测量
        2.3.4 亲子依恋相关研究
    2.4 学龄前儿童焦虑的研究综述
        2.4.1 学龄前儿童焦虑的概念界定
        2.4.2 学龄前儿童焦虑的相关理论
        2.4.3 学龄前儿童焦虑的测量
        2.4.4 学龄前儿童焦虑的相关研究
    2.5 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变量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2.5.1 研究的理论框架
        2.5.2 母亲特质焦虑与学龄前儿童焦虑的关系研究
        2.5.3 母亲特质焦虑与母亲心理控制的关系研究
        2.5.4 母亲特质焦虑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研究
        2.5.5 母亲心理控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研究
        2.5.6 母亲心理控制与学龄前儿童焦虑的关系研究
        2.5.7 亲子依恋与学龄前儿童焦虑的关系研究
        2.5.8 母亲心理控制和亲子依恋作为中间变量的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施测程序
    3.5 统计方法
    3.6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样本基本情况
        4.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人口学变量分析
    4.3 相关分析
    4.4 回归分析
    4.5 中介效应检验
        4.5.1 母亲心理控制在母亲特质焦虑和学龄前儿童焦虑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4.5.2 亲子依恋在母亲特质焦虑和学龄前儿童焦虑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4.5.3 母亲特质焦虑、心理控制、亲子依恋和学龄前儿童焦虑的关系模型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人口统计学变量讨论
    5.2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讨论
    5.3 母亲心理控制和亲子依恋在母亲特质焦虑和学龄前儿童焦虑关系中的作用机制分析
    5.4 研究对实践的启示和建议
研究结论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困境及化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
        2.1.2 数字鸿沟
        2.1.3 数字包容
        2.1.4 数字素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老年持续活动理论
        2.2.2 信息贫困理论
        2.2.3 创新扩散理论
        2.2.4 社会支持理论
第三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实证分析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设计调查问卷
        3.1.3 调查实施
    3.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
    3.3 老年人数字包容度水平测算
        3.3.1 数字包容度指标体系建立
        3.3.2 数据来源和指标赋权
        3.3.3 数字包容度水平的测算
第四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老年人数字包容的访谈研究
        4.1.1 访谈研究的目的
        4.1.2 访谈研究的方法
        4.1.3 访谈研究的过程
        4.1.4 访谈案例总结
    4.2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
        4.2.1 困境一:信息资源供给困境
        4.2.2 困境二:市场适老化产品单一困境
        4.2.3 困境三:社会服务建设不足困境
        4.2.4 困境四:家庭、代际反哺实现困境
        4.2.5 困境五:老年人素质困境
    4.3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原因分析
        4.3.1 政府管理的原因
        4.3.2 信息化发展原因
        4.3.3 数字化软服务原因
        4.3.4 “初级群体”支持原因
        4.3.5 老年人自身原因
第五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化解路径
    5.1 国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5.1.1 英国数字包容经验借鉴
        5.1.2 美国数字包容经验借鉴
        5.1.3 南非数字包容经验借鉴
        5.1.4 国外经验的启示
    5.2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化解路径设计
        5.2.1 路径一:搭建老年人“数字联接桥梁”
        5.2.2 路径二:构建老年人数字包容“支持圈”
        5.2.3 路径三:增强老年人新媒体意识,提高数字素养水平
        5.2.4 路径四:创建和谐安全的数字生活环境
第六章 提高老年人数字包容度的对策与建议
    6.1 政府方面
        6.1.1 加大宣传力度,使观念深入人心
        6.1.2 制定政策法规,提高老年人数字包容重视度
    6.2 市场方面
        6.2.1 转换服务机构的职能,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
        6.2.2 发展“老年科技学”,并培训相关人才投入教学工作
    6.3 家庭方面
        6.3.1 拓宽老年人数字包容支持面,加强支持力度
        6.3.2 提升子代文化反哺意识,加强老中青交流
    6.4 个体方面
        6.4.1 鼓励老年人提升自我数字素养水平
        6.4.2 树立老年人互联网自我保护意识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如何争取获得发展等级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计分政策的历史回溯、现状审视与优化策略[J]. 赵江南. 教育与考试, 2021(05)
  • [2]身体解放运动影响下我国女性服饰变迁研究[D]. 张佳沁. 江南大学, 2020(03)
  • [3]普通高中师生对山东省新高考方案的认同度研究[D]. 陆卓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高中物理临界生的学习管理策略调查与改进建议[D]. 吴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5]合法性视角下国际认证组织的跨国扩散 ——基于AACSB和JCI的双案例研究[D]. 吕雪霖. 南京大学, 2020(02)
  • [6]“好孩子”成长的个案研究[D]. 高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8)
  • [7]新高考“3+1+2”学生科目选择的实证研究 ——基于武汉市四所高中的数据分析[D]. 廖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困境与突破[D]. 隋丽君.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母亲特质焦虑对学龄前儿童焦虑的影响 ——母亲心理控制和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D]. 王玥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10]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困境及化解路径研究[D]. 徐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如何获得发展等级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