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疫病毒抗癌作用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新城疫病毒抗癌作用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一、新城疫病毒抗癌作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悦[1](2019)在《壳聚糖衍生物的免疫调节机制及作为新城疫疫苗佐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免疫佐剂是指可以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添加到疫苗中可延缓抗原的降解,提高免疫强度,减少抗原使用量;或增强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促进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等,因而在疫苗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理想的免疫佐剂能够在较少用量下刺激机体产生高效免疫应答,且自身无毒副作用,便于生产和使用。现有的兽用佐剂因不易代谢或易引起不良反应等缺点而越来越不满足市场的要求,因而亟需开发新型无毒副作用的佐剂。壳聚糖为具有一定免疫活性的天然多糖,生物相容性好、无毒且资源丰富,但由于在水中的不溶性限制了其应用,而其衍生物如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硫酸酯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因此,本文制备了不同分子量的α、β型壳聚糖及其水溶性衍生物——壳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季铵盐,并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一维、二维波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手段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全面解析,确定了其取代位置;通过免疫调节实验筛选出免疫效果好的衍生物,并将衍生物制备成纳米粒,开发具有免疫刺激和抗原递送作用的新型免疫佐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功制备了不同分子量的α、β-壳聚糖、壳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季铵盐衍生物。并以RAW 264.7细胞为模型进行体外细胞试验及免疫机制研究。首先通过细胞的一氧化氮产生量和细胞毒性的测试,发现不同分子量的α壳聚糖免疫效果优于β壳聚糖,壳聚糖硫酸酯和季铵盐衍生物的免疫效果优于低分子量的壳聚糖,而壳聚糖季铵盐衍生物的免疫效果最佳;采用荧光定量PCR、流式细胞术及蛋白印迹等技术,对三类样品的免疫机制研究表明:100μg/mL的壳聚糖硫酸酯可以激活RAW 264.7细胞中的PI3K/Akt通路,并促进核转录因子NF-κB、AP-1进入核内,从而增加TNF-α等细胞因子的表达。100μg/mL的壳寡糖可以激活RAW 264.7细胞中的MAPK及PI3K/Akt通路,并促进核转录因子NF-κB进入核内,从而增加IL-6等细胞因子的表达。而50μg/mL的壳聚糖季铵盐即可激活RAW 264.7细胞中的MAPK,JAK/STAT和PI3K/Akt通路,并促进核转录因子NF-κB和AP-1进入核内,从而增加IL-6等细胞因子的表达。2)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禽类传染病,自1926年首次发现以来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因而受到了重视,目前主要通过接种疫苗预防该病。纳米载药系统能够延长药物释放时间,达到缓释效果,作为佐剂可以使抗原缓慢释放从而具有降低抗原使用量等优点。本研究以新城疫病毒为抗原,将壳聚糖季铵盐和壳聚糖作为佐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了载新城疫病毒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纳米粒,得到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320±0.84 nm,多分散系数为0.36±0.02,zeta电位为+18.3±0.5 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37.4±2.69%和16.16±1.84%。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纳米粒呈类球形,且表面光滑,无明显聚集现象,且粒径与粒度仪测定结果相近,进一步证明了纳米粒制备成功。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证明纳米粒无明显细胞毒性,生物安全性好。使用载新城疫病毒纳米粒免疫无特定病原体的鸡后发现,载新城疫病毒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纳米粒组的体液免疫水平稍低于白油佐剂组,但其细胞免疫水平显着优于白油组,且均可以使鸡对新城疫病毒的保护率达到100%。综上所述,壳寡糖、壳聚糖硫酸酯及壳聚糖季铵盐能够激活RAW 264.7细胞的信号通路,调节免疫应答。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纳米粒作为新城疫疫苗的佐剂能够显着增强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保护免疫鸡不被新城疫病毒感染,且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纳米粒用作新型疫苗佐剂的研制提供依据。

梁爽[2](2018)在《NDV-HN、GA磺胺衍生物化合物活化小鼠NK细胞杀伤肝癌细胞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意义: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作为溶瘤病毒,是因为该病毒在抗肿瘤中主要杀伤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不杀伤或杀伤作用较轻,且对人基本无致病或致病较轻。研究证实,NDV的抗瘤作用主要与病毒包膜上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HN)糖蛋白有关,HN兼具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活性。HA的作用除了凝集红细胞外,还与病毒吸附宿主细胞,引起感染有关,在抗肿瘤上,HA与肿瘤细胞结合,通过溶解细胞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或者通过HA与免疫细胞结合,激活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免疫应答;NA的作用底物是宿主细胞上的糖蛋白末端的唾液酸,功能是去除唾液酸,暴露宿主细胞上的肿瘤细胞抗原,同时也可诱导HA附着于宿主细胞,并启动随后的膜融合。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是一种天然植物三酚结构的物质,因其对正常细胞毒副作用较低,对多种肿瘤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且可口服,具有作用机制较为明了等特点,使其在抗肿瘤研究中备受关注。随着对GA抗肿瘤作用机制的进一步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依据GA结构特点,对其进行改造,以合成新型化合物,从而提高GA与肿瘤细胞结合的亲和力,增加其抗肿瘤活性,以期设计出新型抗肿瘤药物。本课题组对NDV的抗瘤作用已进行了10多年的系列研究。前期研究证实NDV可通过“依赖IFN-γ途径”活化NK细胞,通过上调细胞表达抗瘤分子TRAIL(TNF-related-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从而增强NK细胞的杀瘤效果,但对NK细胞中的其他细胞表型没有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发现,NDV除了经“依赖IFN-γ途径”活化NK细胞外,尚存在NDV经“非依赖IFN-γ途径”活化NK细胞。为此,我们前期对NDV经“非依赖IFN-γ途径”活化NK细胞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NDV-HN与NKp46结合→激活Syk-NF-κB信号途径→上调NK细胞表达TRAIL”这一科学假设。假设中,NDV-HN直接与NK细胞的NKp46(属于细胞上活化受体,是NK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之一)结合,通过激活NK胞浆中的脾脏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和胞核的NF-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最后引起TRAIL等抗瘤分子的上调表达。NK细胞除表达分泌TRAIL和TNF外,尚能表达分泌颗粒酶B(Granzyme B,GrB)、Fas和FasL。本课题主要研究NDV-HN直接作用于NK细胞,细胞内Syk和NF-κB激活后,细胞GrB、Fas和FasL的上调表达情况,同时检测激活后的效应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此外,我们选择对肝癌细胞有杀伤作用的GA磺胺衍生物化合物EJTC,检测对小鼠NK是否有活化功能,以及其活化后的分子事件。通过本研究,我们将进一步阐明NDV-HN直接活化NK细胞的分子机制,对应用NDV溶瘤病毒合并NK细胞于肿瘤的生物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以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为模型,从免疫学角度研究天然药物的抗肿瘤作用,为开发新药物打下试验基础。目的:1.观察NDV-HN的作用能否增强小鼠IFN R+/+NK细胞对小鼠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探讨活化小鼠IFN R+/+NK细胞中GrB和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2.观察NDV-HN是否能经“非IFN依赖途径”活化小鼠IFN R-/-NK细胞增强其对小鼠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探讨活化小鼠IFN R-/-NK细胞中GrB和Fas/Fas L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观察HN抗体、Syk、NF-κB信号抑制剂对NDV-HN经非依赖IFN途径激活IFN R-/-NK对小鼠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的影响,并探讨GrB和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3.观察三种不同的GA磺胺衍生物系列化合物(LDQN-C,EJTC,HAMDL)和没食子酸(GA)对小鼠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4.观察GA磺胺衍生物化合物EJTC是否能活化小鼠IFN R+/+NK细胞致小鼠肝癌细胞杀伤,探讨活化小鼠IFN R+/+NK细胞中GrB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1.体外培养条件下,首先用NDV-HN(空白对照组(PBS),阳性实验对照组(NDV))刺激小鼠IFN R+/+NK细胞,然后采用CFSE/PI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IFN R+/+NK细胞对小鼠肝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用ELISA法检测小鼠IFN R+/+NK细胞培养基上清中GrB和Fas蛋白浓度;用WB法分析小鼠IFN R+/+NK细胞中GrB和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2.体外培养条件下,首先用NDV-HN(空白对照组(PBS),阳性实验对照组(NDV))激活小鼠IFN R-/-NK细胞,接着用HN抗体、Syk激酶抑制剂和NF-κB抑制剂阻断小鼠IFN R-/-NK细胞中的信号通路,再用CFSE/PI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IFN R-/-NK细胞对小鼠肝癌细胞株杀伤作用的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IFN R-/-NK细胞培养基上清中GrB和Fas蛋白浓度;WB法分析小鼠IFN R-/-NK细胞中GrB和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3.不同浓度的GA磺胺衍生物化合物(LDQN-C,EJTC,HADML),与小鼠肝癌细胞作用不同时间后,采用CCK-8法检测小鼠肝癌细胞活性变化。分别用相同浓度的GA磺胺衍生物化合物(LDQN-C,EJTC,HADML)和GA,与小鼠肝癌细胞作用48h后,比较其杀伤效果。4.GA磺胺衍生物化合物之一的EJTC刺激小鼠IFN R+/+NK细胞株,采用CFSE/PI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IFN R+/+NK细胞对小鼠肝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ELISA法检测小鼠IFN R+/+NK细胞培养基上清中GrB蛋白浓度;WB法分析小鼠IFN R+/+NK细胞中GrB蛋白表达水平。5.采用FlowJo分析软件进行流式结果分析。各组样本结果用表示。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采用SPSS13.0软件方差分析LSD(ANOVA)法进行比较,若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两样本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两样本率的比较。若方差不齐,采用Tamhane’s T2法分析。P<0.05认为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NDV-HN能够增强小鼠IFN R+/+NK细胞株体外条件下对肝癌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各效靶比与空白对照组相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效靶比1:5和1:10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NDV阳性实验对照组相比,NDV-H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V-HN可以显着提高小鼠IFN R+/+NK细胞上清中的GrB,Fas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与NDV阳性实验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可以明显的提高IFN R+/+NK细胞内GrB,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NDV阳性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NDV-HN的刺激能激活小鼠IFN R-/-NK细胞,使其体外杀伤小鼠肝癌细胞的能力得到增强,各效靶比与空白对照组相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效靶比1:5和1:10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NDV-HN能显着提高小鼠IFN R-/-NK细胞上清中的GrB,Fas浓度,提高IFN R-/-NK细胞内GrB,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NDV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2)加入HN抗体,Syk抑制剂和NF-κB抑制剂后,能够逆转NDV-HN激活小鼠IFN R-/-NK细胞对肝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当效靶比为1:5和1:10时,各抑制组与NDV-HN组相对比,都表现出逆转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抑制小鼠IFN R-/-NK细胞GrB和Fas的产生,下调小鼠IFN R-/-NK细胞GrB和FasL表达水平。各抑制剂组与NDV-HN组相比,GrB,Fas和FasL的蛋白含量都有差异(P<0.05)。3.GA磺胺衍生物系列化合物之一的EJTC对小鼠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最强,EJTC IC50=0.032μM,HAMDL次之,IC50=0.064μM,LDQN-C活性较差,IC50=0.14μM。各化合物的最佳刺激时间都为48小时。当浓度分别为20μg/ml和40μg/ml三种没食子酸磺胺衍生物化合物(LDQN-C,EJTC和HAMDL)与同浓度的GA相比,对小鼠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均有明显提高(P<0.05)。4.GA磺胺衍生物系列化合物之一的EJTC激活小鼠NK细胞的实验,各效靶比与空白对照组相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效靶比1:5和1:10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NDV阳性实验对照组相比,NDV-H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V-HN可以显着提高小鼠IFN R+/+NK细胞上清中的GrB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与NDV阳性实验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可以明显的提高IFN R+/+NK细胞内GrB蛋白的表达,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NDV阳性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DV-HN能够通过增加小鼠IFN R+/+NK细胞释放GrB和Fas及上调小鼠IFN R+/+NK细胞中GrB和Fas/FasL蛋白表达,从而增强小鼠IFN R+/+NK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2.NDV-HN还能够通过“非IFN依赖途径”,活化小鼠IFN R-/-NK细胞所致的小鼠肝癌细胞杀伤作用,其机制是通过调节NK细胞GrB和Fas/FasL的释放和表达,而Syk和NF-κB是小鼠IFN R-/-NK细胞激活的重要信号分子。3.GA磺胺衍生物系列化合物因其结构不同对小鼠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有差异,但与已知药物活性的GA相比,各化合物的活性均有所提高,说明在GA中引入磺胺衍生物所合成的新化合物是有结构改造意义的。4.GA磺胺衍生物系列化合物之一的EJTC可以增强小鼠IFN R+/+NK细胞体外条件下对小鼠肝癌细胞株的杀伤能力,增加小鼠IFN R+/+NK细胞释放GrB及上调小鼠IFN R+/+NK细胞中GrB蛋白表达,说明其可通过免疫调节机制产生抗肿瘤作用。

李海燕[3](2018)在《桦褐孔菌发酵物对SPF鸡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是稀有珍贵的大型药用真菌,但现阶段野生资源短缺,大规模人工栽培尚未实现,因此对桦褐孔菌进行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具有生产周期短,成本低、其发酵液中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等优点,从而对桦褐孔菌发酵物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将桦褐孔菌发酵物作用于家禽,对其生长和免疫性能,抑菌、抗病毒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开发禽用绿色饲料添加剂和免疫佐剂提供有益参考。(1)优质真菌发酵物的筛选二次筛选三种真菌(紫芝、槐耳和YU株桦褐孔菌)发酵物(GSFP、TRFP和IOFP)进行增强家禽生长和免疫性能的比较研究。于日粮中添加不同种类的发酵物,并在不同时间点对鸡体的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增殖率及肠道组织形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真菌发酵物均能够提升机体的生长和免疫性能,其中桦褐孔菌发酵物效果最佳,显着提升日增重、降低料肉比、改善肠道组织形态,同时能够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增强PBMC增殖分化。(2)不同浓度桦褐孔菌发酵物对鸡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对桦褐孔菌(YU株)发酵物的最佳工作浓度进行了筛选。于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发酵物(0.2%、0.4%、0.8%、1%、2%),并在不同时间点对鸡体生长指标、免疫器官指数和免疫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溶菌酶(LSZ)、血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lgA)脾组织淋巴细胞)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桦褐孔菌(YU株)发酵物能够促进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细胞,并再次验证了其对鸡生长性能的促进作用,其以0.8%的添加浓度效果最佳,确定0.8%为最佳浓度。(3)桦褐孔菌发酵物对NDV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在最佳添加浓度的基础上,对其增强疫苗免疫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探索。试验分为A、B、C、D 4个组,A组为阴性对照组(饲料无任何添加,免疫注射PBS);B组和C组为试验组饲料中分别添加0.8%桦褐孔菌发酵物和0.2%黄芪多糖(免疫注射357灭活苗);D组为阳性对照组(饲料无任何添加,免疫注射357灭活苗),在不同时间点对鸡免疫指标(新城疫抗体滴度及中和抗体)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B组新城疫抗体滴度均比对照组抗体滴度高出23个点。同时,在首免后第14、21日龄时,对各试验组血清中IFN-γ、IL-4含量的测定,计算IFN-γ/IL-4比值。结果表明,试验组比值均高于对照组比值,但试验组B、C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试验组的比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发酵物对NDV357灭活苗具有很好的免疫增强作用。(4)桦褐孔菌发酵物的体外抑菌、抗病毒效果的研究桦褐孔菌发酵物对鸡常见的几种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新城疫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发酵物对这三种菌种均与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这说明桦褐孔菌发酵物具有广谱抗菌的作用;并对新城疫病毒的增殖复制也有显着的抑制效果。

黄鑫,梁剑平,高旭东,郝宝成[4](2016)在《苦马豆素的来源、药理作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苦马豆素是疯草及其内寄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其有良好的抗病毒、抗肿瘤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具有巨大的药用潜力。作者简要阐述了苦马豆素的药理作用、检测方法、药用价值和研发潜力,并对其来源及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丰富苦马豆素的来源,为其在科研和医疗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保障。

李俊卿,申汉威,杨孔宾[5](2015)在《新城疫病毒的分类及治疗胶质瘤研究的进展》文中认为脑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因其致残率、致死率高而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传统的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治疗手段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近些年各种生物基因治疗不断涌现,其中溶瘤病毒的抗肿瘤作用正在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新城疫病毒(NDV)的胶质瘤治疗更是研究的热点。现就NDV的发现、溶瘤的结构基础、分类及关于治疗胶质瘤的研究及反向遗传技术的应用等进行总结。

李本强[6](2015)在《鸡源性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胞内抗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城疫目前仍是大多数养禽国危害最严重的禽病之一,不仅对养禽业造成危害,还对哺乳动物和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新城疫由于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给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限制和封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疾病。病毒性传染病目前尚没有特异性药物治疗,只能依靠疫苗免疫等进行预防。因此,研究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是防治病毒性疫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近年来出现的反义RNA、RNAi等基因治疗技术,都试图在细胞内对感染的病毒在核酸水平上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合成的治疗目的。随着细胞生物学和抗体工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兴细胞内免疫及治疗技术——胞内抗体技术。胞内抗体技术是将小分子抗体导入细胞内引起细胞的一系列生物过程发生改变的技术,该技术通过特异性干扰或阻断细胞内特定生物大分子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而发挥作用。鉴于新城疫病毒转录复合体蛋白在病毒复制增殖过程中所处的关键环节,本研究拟研制能够与新城疫病毒转录复合体蛋白之一的磷蛋白结合的胞内抗体。通过胞内抗体与P蛋白在NDV感染的细胞内特异性结合,从而对病毒转录复合物形成进行干扰及对病毒增殖进行抑制,为新城疫病毒特效药物的研发以及病毒复制机制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此,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鸡源性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的单链抗体(sc Fv)的筛选及鉴定(1)鸡源性单链抗体基因表达文库的建立单链抗体是将抗体的轻链可变区(VL)和重链可变区(VH)通过一段柔性的连接肽(linker)连接所形成的两个可变区首尾相连的单一肽链。通过用NDV VG/GA型疫苗免疫鸡,提取其脾脏总m RNA。设计鸡抗体编码基因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和PCR技术扩增出抗NDV单链抗体的轻链可变区和重链可变区基因,利用重叠延伸PCR将VH和VL通过一条linker连接起来(VH-linker-VL)构建sc Fv。将sc Fv基因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 OPE101-XP,该载体主要用于单链抗体的表达和筛选。将构建的重组质粒p OPE101-XP-sc Fv转化感受态细胞E.coli JM109,PCR鉴定为阳性的克隆送检测序。挑选测序正确的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表达,提取周质腔可溶性sc Fv,SDS-PAGE检验表达结果证明成功构建了鸡源性单链抗体表达文库。经计算单链抗体库库容量为3.8×106,可用于下一步单链抗体的筛选。(2)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P)单链抗体的筛选及鉴定根据Genbank中已经发表的禽源性新城疫病毒F48E9磷蛋白的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运用RT-PCR方法从基因组中扩增出P蛋白编码基因的c DNA。P蛋白编码基因全长1287 bp,编码429个氨基酸。同时将测序正确的P蛋白基因序列连接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 ET-28a-P,进而表达出P蛋白,为筛选针对磷蛋白的单链抗体提供抗原。以纯化后的新城疫病毒磷蛋白为抗原,建立并优化可用于筛选抗NDV磷蛋白sc Fv的间接ELISA方法。从上述构建的单链抗体库中进行筛选,获得两株亲和力较高的阳性克隆sc Fv ZL.17和sc Fv ZL.103。对鸡源性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单链抗体的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高变区主要集中于CDR区,碱基变化很大。Western blot分析表明两株单链抗体都能够与病毒的磷蛋白特异性结合。2、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胞内抗体在细胞中的表达及生物活性分析为获得针对NDV磷蛋白的细胞内抗体,本研究将上述两个单链抗体编码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 DNA3.1(+),成功构建了针对磷蛋白的胞浆型胞内抗体表达质粒pc DNA3.1-sc Fv ZL103和pc DNA3.1-sc Fv ZL17。采用脂质体分别将pc DNA3.1-sc Fv ZL103和pc DNA3.1-sc Fv ZL17导入细胞内,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证明,在细胞内,其编码胞内抗体的m RNA获得转录,胞内抗体成功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也进一步证实胞内抗体在细胞内获得表达。流式细胞证明重组胞内抗体对宿主细胞活性无显着影响;并且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共沉淀实验评估了表达的胞内抗体在细胞内与新城疫病毒磷蛋白的结合能力,证明胞内抗体能够在细胞内与磷蛋白能够特异性结合。通过亚细胞定位实验发现胞内抗体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与磷蛋白的分布区域正好重叠。抗磷蛋白胞内抗体与新城疫病毒相互作用后,血凝实验检测病毒滴度,结果表明转染细胞内的胞内抗体pc DNA3.1-sc Fv ZL103和pc DNA3.1-sc Fv ZL17能够阻断病毒对细胞的侵染,因而对NDV感染的细胞具有保护效果,依次是p CDNA3.1-sc Fv ZL103>p CDNA3.1-sc Fv ZL17>BHK21。通过荧光定量PCR证明,胞内抗体具有干扰c RNA、v RNA和m RNA合成的效果,具有抑制病毒产生的功能。3、可穿膜的重组胞内抗体融合蛋白的表达及生物活性研究上述抗体需要通过脂质体才能导入细胞,既繁琐,效率也不高。为了探索能顺利将抗体导入细胞的方法及构建穿膜型胞内抗体,本研究选择报道的融合穿膜肽HIV-TAT衍生片段CTP512,将其分别和上述筛选的两个单链抗体表达基因融合,导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构建穿膜型胞内抗体表达质粒p ET28a-sc Fv ZL-CTP。进行了穿膜抗体生物学特性研究,设计不同穿膜抗体浓度进行穿膜实验,筛选出最佳的穿膜浓度为3μM;MTT法检测CTP融合穿膜抗体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穿膜抗体蛋白对细胞的增殖和活力无明显影响;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分析显示,穿膜抗体定位于细胞浆,能与磷蛋白分布区域重叠;TCID50检测穿膜抗体对DNV感染细胞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穿膜抗体对细胞有明显保护效果,依次是p ET28a-sc Fv ZL103-CTP>p ET28a-sc Fv ZL17-CTP>Control,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显着(P≤0.05);荧光定量PCR检测穿膜抗体对细胞内NDV复制及转录的影响,结果显示,穿膜抗体显着降低了NDV的c RNA、v RNA和m RNA的含量,表明其具有抑制NDV复制的功能。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跨膜型胞内抗体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也为研究外源蛋白导入细胞膜的转膜技术提供了有益借鉴。本研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首先成功构建了库容量为3.8×106鸡源性单链抗体库,并从库中筛选到针对磷蛋白的两株单链抗体;根据胞内抗体构建策略,研制了针对新城疫病毒磷蛋白的胞内抗体,实验证实胞内抗体对细胞具有保护效果及干扰新城疫病毒基因在细胞内的复制及转录;成功构建跨膜型胞内抗体导入质粒,使胞内抗体与蛋白跨膜转运区域融合表达,实验证实穿膜抗体定位于细胞浆,且对细胞具有保护效果;荧光定量PCR鉴定穿膜抗体能够干扰新城疫病毒感染细胞后的复制及转录。本研究为研究NDV在细胞内复制增殖机制,筛选细胞内有效抗NDV抗体,进而探索细胞内治疗NDV等病毒感染新途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李燕荣[7](2015)在《不同组方中药鸡体内外抗新城疫病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且是造成养禽业巨大经济损失的主要疫病之一,分布于世界各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6种不同组方中药,鸡体内外观察其抑制NDV复制效果,并研究其体内抗NDV作用机制,为新城疫防控提供重要手段及其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不同组方中药体外抗NDV作用利用细胞病变观察法与MTT比色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这六种组方对NDV吸附DF1细胞及其增殖、释放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吸附阻断试验中,六种组方均能够阻碍病毒吸附细胞或阻断已吸附上细胞的病毒进入细胞,说明组方浓度、组方加入方式和病毒吸附时间均能够影响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在复制抑制试验中,组方1、5、6、10浓度组的OD570值显着高于相应的病毒对照组;在病毒释放阻断试验中,组方试验组细胞上清液再次作用于细胞的OD570值显着高于相应的病毒对照组。结果表明,六种组方能够阻断NDV吸附细胞和/或干扰病毒的增殖和释放而表现抗病毒作用。2.不同组方中药对鸡新城疫的治疗效果观察选择240只21日龄白羽鸡随机分成8组,即正常对照组、病毒对照组以及6个组方试验组。除了正常对照组,其它各组鸡胸肌肉注射NDV强毒,于攻毒后8h,分别灌服不同浓度的组方中药,一天2次,连续3d,对照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攻毒后,通过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发病率和病死率、免疫器官指数及血清中IFN-α和IFN-γ含量的影响,来判断不同组方治疗鸡新城疫的功效。结果显示,与病毒对照组相比,中浓度的组方5和10试验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低,且鸡体免疫器官指数较大。攻毒后3天和4天,组方5的中浓度试验组α-干扰素和IFN-γ含量均显着高于病毒对照组。结果表明,中药组方对鸡新城疫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可通过促进鸡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及调节干扰素的分泌而增强其治疗ND作用。3.组方中药5鸡体内抗新城疫病毒机制研究选择150只100日龄白羽鸡随机分成5组,即正常对照组、病毒对照组以及3个组方试验组。除了正常对照组,其它各组鸡胸肌肉注射NDV强毒,于攻毒后8h,分别灌服不同浓度的复方中药,一天2次,连续3d,而对照组分别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攻毒前1天、攻毒后1、2、3和4天,进行采血,以便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及血清中α-干扰素、γ-干扰素、GSH-Px、SOD、CAT、MDA、NO的测定,结果显示,攻毒后3天和4天,组方5中浓度试验组淋巴细胞增殖均显着大于病毒对照组,且组方试验组的干扰素含量不同程度的高于病毒对照组,也能够增强GSH-Px和SOD活力,降低MDA和NO的含量。结果表明,中药组方能够通过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及调节干扰素的分泌,并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从而间接发挥其抗NDV作用。

刘振江[8](2012)在《猪源新城疫病毒F和HN基因突变体构建及其对BHK-21细胞膜融合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为了了解新城疫病毒跨种传播感染哺乳动物猪的分子机制,本实验首先从E.coil DE3(BL21)细菌中提取细菌的基因组,并设计特异性扩增T7RNA聚合酶(T7RNAP)基因的引物,以细菌的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的方法扩增得到T7RNAP基因,通过基因克隆将其与E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一起定向克隆到痘苗病毒转移载体pSTK载体上,构建了pSTK-T7-EGFP重组表达质粒,并将该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转染到感染有痘苗病毒TK基因缺失株的BHK-21细胞内进行表达,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记录了荧光的表达情况,荧光观察结果证明,T7RNAP基因与EGFP基因在BHK-21细胞内获得了表达。通过RT-PCR的方法扩增得到猪源新城疫病毒F基因,并通过合成获得猪源新城疫病毒HN基因,通过基因克隆和重组PCR的方法构建F和HN基因突变体并分别克隆到pKS载体上,将含有T7RNAP基因的pSTK-T7-EGFP表达质粒与克隆到pKS载体上的的F和HN基因表达质粒及F和HN基因突变体质粒共转染到BHK-21细胞内进行表达,通过Giemsa染色液染色,观察细胞融合情况,通过面积判断法及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的融合效率,经过SPSS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以弱毒株Ireland为参考序列构建的F基因突变株RF5,融合率为0.69±0.05,明显高于F基因和HN基因融合对照组(P<0.05),而以水禽强毒株NDV-Dove为参考序列构建的F基因突变株RF3,融合效率为0.25±0.0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F蛋白裂解位点区的基因序列对新城疫病毒的特异性膜融合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但强毒株F基因裂解位点突变体的细胞膜融合能力并未提高,而弱毒株F基因裂解位点突变体的细胞膜融合能力却有较大的提升,说明新城疫病毒弱毒株F基因裂解位点与猪源新城疫病毒HN蛋白的膜融合作用能力高于新城疫病毒强毒株。而将猪源新城疫病毒HN蛋白119、120位氨基酸均进行突变(S→N)后(HN4组),与F基因重组表达质粒共转染,融合结果显示猪源新城疫病毒HN蛋白对BHK-21细胞膜融合能力有所增强。将猪源新城疫病毒F基因突变株与HN基因突变株共转染BHK-21细胞,融合结果显示水禽源强毒株F蛋白裂解位点与HN蛋白119、120位氨基酸双突变体对BHK-21细胞膜融合能力最强,表明水禽源强毒株与猪源新城疫病毒重组后感染细胞能力会进一步增强,弱毒株F蛋白裂解位点与HN蛋白119、120位氨基酸双突变体对BHK-21细胞膜融合能力增强,表明新城疫病毒弱毒株与猪源新城疫病毒重组后感染细胞能力会进一步增强。

王冠男[9](2011)在《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生物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粒子,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不但具有出色的磁性,能够在外磁场下快速响应,完成磁靶向移动;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荧光特性,可用于多种生物分子的荧光标记与示踪。具有多功能的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发展将取代单一化纳米粒子的应用模式,从而用于更加复杂,更加实际的生物医学应用中,如生物大分子的分离与检测,痕量DAN的检测与富集,载药体系的制备与肿瘤治疗等等。论文第一章对四氧化三铁和量子点的物理化学性质,合成方法,生物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同时提出了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概念及常用的合成方法。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论文第二章介绍了一种新型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一种荧光探针和分离工具用于鸡病毒的荧光免疫分析。在第一节中,我们介绍了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粒子尺寸在50nm左右的磁性荧光二氧化硅微球(CdTe-Fe3O4/SiO2)的方法,并对制备的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尺寸,磁性,荧光特性,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用氨基和甲基磷酸酯基来修饰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的表面,我们获得了生物功能化的,单分散的CdTe-Fe3O4/SiO2复合纳米粒子。在第二节中,基于这种氨基化的CdTe-Fe3O4/SiO2复合纳米粒子,我们建立了一种新的微球-免疫分析方法,通过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结合,我们成功对鸡新城疫病毒和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进行了荧光免疫检测和分离。实验结果表明,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能够作为一种优秀的荧光探针和分离手段用于蛋白等生物分子的荧光免疫分析及分离。论文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一种新的检测和提纯痕量DNA的方法。在该章研究中,我们利用氨基化的CdTe-Fe3O4/SiO2复合纳米粒子对痕量致病DNA进行了富集,分离和检测,并根据解链温度的不同,实现了将口标DNA与一个碱基突变的目标DNA的分离,从而为碱基突变DNA的检测和提纯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为其它痕量生物分子的富集、检测和提纯提供一种新型有效的方法。论文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一种新型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荧光免疫方而的应用。在第一节中我们介绍了一种新型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方法。首先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出氨基化的CdTe-Fe3O4/SiO2复合纳米粒子,然后在其外面再包覆上第二种荧光量子点得到具有双核壳结构的磁性荧光编码微球。实验中我们对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的尺寸、磁性、荧光编码特性、不同pH及盐浓度下的稳定性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章的第二节中,我们基于磁性荧光编码微球,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多元荧光免疫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我们成功的对马甲型流感病毒和马传染性贫血病毒进行了检测和分离。并利用竞争免疫法,实现对实际样品中未标记的马甲型流感病毒和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多元免疫分析及分离。实验证明该方法灵敏度高、方便有效,能够用于其它抗原的检测和分离。论文第五章主要介绍一种新型磁性荧光壳聚糖聚合物载药体系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缓控、靶向给药、肿瘤细胞标记及治疗等方面的应用。药物靶向运输和肿瘤标记及治疗是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应用的重要方向。在本章中,我们通过构建羧甲基壳聚糖包覆CdTe-Fe3O4/SiO2微球,完成对抗癌药物阿霉素的吸附;并通过羧甲基壳聚糖与聚丙烯酸的缩合,增大载药体系的水溶性,以便其适用于肿瘤细胞的治疗的应用。在人前列腺癌细胞PC3M的体外实验中,这种新型的磁性荧光壳聚糖聚合物载药体系展示了极好的荧光标记作用及磁靶向运输的能力;在将其与PC3M细胞共同培养后展现了出色的药物缓控能力和癌症治疗作用。

霍晓青[10](2011)在《抗新城疫病毒中药活性组分筛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探寻了中药抗新城疫病毒的有效组分,为开发新型、有效、环保的中药抗病毒药物奠定基础。试验方法:收集治疗畜禽病毒病的中药处方,将出现频率高的4种抗病毒中草药(黄芪、黄芩、黄连、大青叶)作为提取有效组分的试验材料。将中药粉碎后用乙酸乙酯和乙醇浸提,提取物作为醇提物,将每种中药的醇提物浓缩干燥后经过硅胶层析柱分离后,收集20种不同极性的洗脱组分,再次浓缩干燥,作为抗病毒所需筛选的药物。利用Marc145细胞建立抗新城疫病毒的细胞筛选模型,设立预防组、治疗组、自愈组和空白对照组。预防组:细胞培养20h后更换含适量预防药物的维持液,继续培养8h后感染新城疫病毒,再培养22h后利用MTT染色法测定结果;治疗组:细胞培养28h后与预防组、自愈组同时感染新城疫病毒,继续培养8h后更换含治疗药物的细胞培养液,再培养14h后测定结果;自愈组:在细胞培养28h后感染病毒,用维持液代替用药处理;空白对照组:用维持液代替病毒感染和用药处理。观察细胞病变及死亡状况,利用MTT染色法测定结果。MTT染色法能定量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来间接反应药物的抗病毒效果。为此我们将MTT作为细胞培养物中病毒增殖情况的指示系统。试验结果如下:1.中药活性组分的提取:使用200-300目的硅胶进行硅胶柱层析,成功从黄芪、黄芩、黄连、大青叶的醇提物中分离出共80种不同极性的组分。2.建立抗病毒模型:利用Marc145细胞感染新城疫病毒,感染后22h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建立了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3.活性组分的抗病毒效果:黄芪提取物中预防组有4种组分对病毒具有抑制作用,OD值均与接毒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治疗组中有5种组分抑制效果明显,且OD值均与接毒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黄芪的醇提取物中有些组分有显着抗病毒作用。黄芩提取物中预防组有5种组分对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其中16号组分OD值与接毒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其它4种组分OD值与接毒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治疗组中7号组分OD值与接毒对照组差异显着,其他5种组分抑制效果更明显,OD值与接毒对照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黄芩的醇提取物中有些组分有显着的抗病毒作用。黄连醇提取物中预防组有4种组分对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其OD值与接毒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治疗组中有3种组分治疗效果明显,OD值与接毒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黄连的醇提取物中有些组分有显着抗病毒作用。大青叶醇提取物中预防组有3种组分对病毒具有抑制作用,OD值与接毒对照差异极显着(P<0.01)。治疗组中有4种组分对新城疫病毒有治疗效果,OD值与接毒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大青叶的醇提取物中有些组分有显着抗病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利用Marc145细胞所建立的筛选模型能够有效筛选出中药的抗病毒有效组分,利用活性组分筛选模型分别从黄芪、黄芩、黄连、大青叶等中药醇提取物中筛选出多种具有明显抗病毒作用的活性组分。

二、新城疫病毒抗癌作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城疫病毒抗癌作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壳聚糖衍生物的免疫调节机制及作为新城疫疫苗佐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鼠巨噬细胞与免疫
        1.1.1 小鼠巨噬细胞概述
        1.1.2 小鼠巨噬细胞重要的信号通路
    1.2 佐剂的分类
        1.2.1 不溶性盐类佐剂
        1.2.2 油乳佐剂
        1.2.3 脂质体
        1.2.4 免疫刺激复合物
        1.2.5 微粒和纳米粒佐剂
        1.2.6 微生物类佐剂
        1.2.7 细胞因子佐剂
    1.3 新城疫
        1.3.1 新城疫病毒概述
        1.3.2 新城疫的流行病学
        1.3.3 新城疫的诊断和控制
        1.3.4 新城疫疫苗研究进展
    1.4 纳米粒
        1.4.1 纳米粒概述
        1.4.2 不同种类的纳米粒在疫苗中的研究进展
        1.4.3 纳米粒制备方法
        1.4.4 壳聚糖及衍生物纳米粒研究进展
    1.5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分子量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及表征
    2.1 低分子量壳聚糖及壳寡糖的制备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结果与讨论
    2.2 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3 不同分子量的C-2,3,6-壳聚糖硫酸酯的制备
        2.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2 实验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衍生物及壳寡糖的体外免疫活性机制研究
    3.1 一氧化氮的测定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3.2 细胞毒性的测定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3 对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影响
        3.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与讨论
    3.4 对免疫因子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4.2 实验方法
        3.4.3 结果与讨论
    3.5 对免疫因子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3.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5.2 实验方法
        3.5.3 结果与讨论
    3.6 信号通路
        3.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6.2 实验方法
        3.6.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佐剂的制备及表征
    4.1 壳聚糖及衍生物纳米粒的制备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与讨论
    4.2 壳聚糖及衍生物纳米粒的表征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3 壳聚糖及衍生物纳米粒安全性评价
        4.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2 实验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为佐剂的灭活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
    5.1 动物分组及体液免疫水平测定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3 结果与讨论
    5.2 细胞免疫水平测定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3 攻毒实验
        5.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3.2 实验方法
        5.3.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NDV-HN、GA磺胺衍生物化合物活化小鼠NK细胞杀伤肝癌细胞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路线图
第一部分 NDV-HN体外活化小鼠IFNR~(+/+)NK细胞对小鼠肝癌细胞株的杀伤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NDV-HN体外活化小鼠IFNR~(-/-)NK细胞对小鼠肝癌细胞株的杀伤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GA磺胺衍生物系列化合物对小鼠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GA磺胺衍生物化合物EJTC体外活化小鼠IFNR~(+/+)NK细胞对小鼠肝癌细胞的杀伤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创新性发现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资助项目
发表文章

(3)桦褐孔菌发酵物对SPF鸡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药用真菌及活性
        1.1.1 免疫调节活性
        1.1.2 抗氧化活性
        1.1.3 抗病毒活性
        1.1.4 降血糖、降血脂活性
        1.1.5 抗癌活性
    1.2 桦褐孔菌
        1.2.1 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2.2 桦褐孔菌的药用价值及化学成分
    1.3 桦褐孔菌的选育与培养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2章 桦褐孔菌发酵物的初步筛选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统计与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真菌发酵物对SPF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真菌发酵物对鸡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2.2.3 真菌发酵物对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2.2.4 真菌发酵物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真菌发酵物对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真菌发酵物对鸡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2.3.3 真菌发酵物对鸡免疫器官指数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不同浓度桦褐孔菌发酵物对鸡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鸡生长指标的影响
        3.2.2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鸡非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3.2.3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鸡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鸡生长指标的影响
        3.3.2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鸡免疫指标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NDV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鸡新城疫抗体滴度的影响
        4.2.2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鸡新城疫中和抗体的影响
        4.2.3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鸡血清中 IFN-γ/IL-4 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鸡新城疫抗体滴度的影响
        4.3.2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鸡新城疫病毒抗体中和能力的影响
        4.3.3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鸡血清中 IFN-γ/IL-4 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体外抑菌、抗病毒效果的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方法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鸡胚的最大安全质量浓度(最大无毒浓度)的测定
        5.2.2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新城疫病毒(NDV)的体外抑制效果
        5.2.3 桦褐孔菌发酵物的体外抑菌效果
    5.3 讨论
        5.3.1 桦褐孔菌发酵物对新城疫病毒(NDV)的抑制效果
        5.3.2 桦褐孔菌发酵物的体外抑菌效果
    5.4 小结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和成果

(4)苦马豆素的来源、药理作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苦马豆素的来源
    1.1 化学合成苦马豆素
    1.2 植物中提取苦马豆素
    1.3 内生真菌发酵
        1.3.1疯草内生真菌
        1.3.2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
2 苦马豆素的药理作用
    2.1 抗病毒作用
    2.2 抗肿瘤作用
    2.3 调节机体免疫力
3 苦马豆素的检测方法
4 结论与展望

(5)新城疫病毒的分类及治疗胶质瘤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NDV 溶瘤作用的发现
2 NDV 溶瘤的结构基础
3 NDV 的分类及溶瘤作用
4 NDV 的溶瘤机制
5 反转录在溶瘤中的应用
6 小 结

(6)鸡源性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胞内抗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新城疫病毒磷蛋白相关研究概况
    2 单链抗体的应用前景
    3 胞内抗体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4 胞质转导肽当前研究现状
    5 问题与展望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 本研究的总体实验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鸡源性抗新城疫病毒单链抗体库的构建
    第一节NDV scFv基因表达文库的构建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菌株和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三黄鸡的免疫及阴性、阳性血清的制备
        2.2 总RNA的提取
        2.3 鸡源性单链抗体库基因的构建
        2.4 单链抗体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2.5 单链抗体表达抗体库的构建
        2.6 重组质粒pOPE101-XP-scFv的诱导表达
        2.7 重组质粒pOPE101-XP-scFv原核表达产物可溶性分析
        2.8 重组质粒pOPE101-XP-scFv诱导表达分析
        3 结果
        3.1 VH、VL基因的扩增
        3.2 单链抗体基因的扩增
        3.3 重组质粒pOPE101-XP-scFv的鉴定
        3.4 鸡源性单链抗体库库容量与库多样性的评价
        3.5 单链抗体阳性克隆的检测
        3.6 重组质粒pOPE101-XP-scFv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3.7 重组质粒pOPE101-XP-scFv原核表达产物的纯化
        4 小结
    第二节 抗新城疫病毒单链抗体的筛选及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毒株及鸡胚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NDV F48E9病毒的纯化
        2.2 间接ELISA筛选方法的建立
        2.3 ELISA筛选条件的优化
        2.4 单链抗体特异性实验
        2.5 单链抗体阳性克隆序列分析比较
        2.6 单链抗体的性质测定
        2.7 单链抗体阳性克隆体外中和活性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新城疫病毒抗原的纯化鉴定
        3.2 筛选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3.3 抗新城疫病毒单链抗体的筛选
        3.4 单链抗体阳性克隆序列分析
        3.5 单链抗体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3.6 单链抗体阳性克隆对NDV感染细胞的保护效果
        4 小结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鸡源性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单链抗体筛选
    第一节 新城疫病毒磷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1 材料
        1.1 病毒、菌株和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磷蛋白表达基因的扩增、纯化和回收
        2.2 磷蛋白表达基因的克隆
        2.3 pET-28a-P融合蛋白基因的构建
        2.4 NDV磷蛋白的抗原表位预测
        2.5 重组质粒pET-28a-P诱导表达的鉴定
        2.6 重组质粒pET-28a-P诱导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
        2.7 重组质粒pET-28a-P原核表达产物的纯化及鉴定
        3 结果
        3.1 NDV F48E9磷蛋白表达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3.2 NDV F48E9磷蛋白表达基因的克隆与酶切鉴定
        3.3 NDV F48E9磷蛋白表达基因测序结果及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4 重组表达质粒pET-28a-P原核表达的鉴定
        3.5 重组质粒pET-28a-P原核表达产物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3.6 重组质粒pET-28a-P原核表达产物诱导表达的纯化
        4 小结
    第二节 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单链抗体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病毒、菌株和质粒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间接ELISA筛选方法的建立
        2.2 单链抗体阳性克隆序列分析比较
        2.3 单链抗体的亲和力测定分析
        2.4 Western blot分析新城疫病毒磷蛋白与单链抗体的结合
        3 实验结果
        3.1 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单链抗体阳性克隆的获得
        3.2 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单链抗体阳性克隆的序列分析
        3.3 单链抗体阳性克隆亲和力分析结果
        3.4 单链抗体与新城疫病毒磷蛋白的结合能力
        4 小结
    第三节 讨论
第四章 鸡源性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胞内抗体研制及生物活性分析
    第一节 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胞内抗体的研制
        1 材料
        1.1 病毒、菌株、质粒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胞内抗体基因的扩增
        2.2 胞内抗体重组质粒的转染
        2.3 RT-PCR检测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胞内抗体mRNA的表达
        2.4 重组质粒转染细胞的表达检测
        2.5 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融合蛋白诱导BHK21细胞凋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3.2 抗鸡新城疫病毒磷蛋白胞内抗体在BHK21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3.3 Western blot检测胞内抗体的表达
        3.4 流式细胞仪对两种融合蛋白的检测分析
        4 小结
    第二节 抗磷蛋白胞内抗体生物活性分析
        1 材料
        1.1 病毒和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激光共聚焦观察胞内抗体在细胞定位
        2.2 免疫共沉淀实验分析胞内抗体与磷蛋白的结合活性
        2.3 抗鸡新城疫病毒磷蛋白胞内抗体对病毒的影响
        2.4 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胞内抗体对病毒的抑制效果
        3 实验结果
        3.1 重组质粒pCDNA3.1-scFv-17和pCDNA3.1-scFv-103细胞内表达及定位分析
        3.2 Western blot
        3.3 HA检测胞内抗体对NDV感染细胞的保护效果
        3.4 抗鸡新城疫病毒磷蛋白胞内抗体对病毒复制及转录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节 讨论
第五章 鸡源性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穿膜性胞内抗体研制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第一节 穿膜抗体的构建及在E.coli中的表达
        1 材料
        1.1 菌株与质粒
        1.2 主要生化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穿膜抗体基因的PCR扩增、纯化及回收
        2.2 穿膜抗体基因的克隆
        2.3 穿膜抗体重组质粒pET-28a-scFv-CTP的构建
        2.4 重组质粒pET-28a-scFv-CTP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2.5 重组质粒pET-28a-scFv-CTP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
        2.6 重组质粒pET-28a-scFv-CTP原核表达产物的可溶性分析
        2.7 重组质粒pET-28a-scFv-CTP原核表达产物的纯化
        2.8 穿膜抗体蛋白包涵体的复性
        2.9 重组质粒pET-28a-scFv-CTP原核表达产物的表达分析
        3 结果
        3.1 pET-28a-scFv-CTP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3.2 pET-28a-scFv-CTP基因的克隆与酶切鉴定
        3.3 pET-28a-scFv-CTP基因测序分析
        3.4 重组质粒pET-28a-scFv-CTP原核表达的鉴定
        3.5 重组质粒pET-28a-scFv-CTP原核表达产物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3.6 重组质粒pET-28a-scFv-CTP诱导表达的可溶性分析
        3.7 重组质粒pET-28a-scFv-CTP诱导表达蛋白的纯化
        3.8 重组质粒pET-28a-scFv-CTP的表达分析
        4 小结
    第二节 穿膜抗体融合蛋白穿膜活性研究
        1 材料
        1.1 病毒、菌株和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检测穿膜抗体融合蛋白进入细胞的最佳浓度
        2.2 免疫荧光检测穿膜抗体融合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
        2.3 MTT法检测穿膜抗体融合蛋白对细胞活性影响
        2.4 TCID50检测穿膜抗体融合蛋白对细胞的保护效果
        2.5 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穿膜抗体融合蛋白对新城疫病毒复制及转录的影响
        3 实验结果
        3.1 穿膜抗体穿透细胞膜最佳浓度的确定
        3.2 检测穿膜抗体融合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
        3.3 穿膜抗体融合蛋白对细胞毒性的测定
        3.4 穿膜抗体融合蛋白对细胞保护效果的测定
        3.5 穿膜抗体融合蛋白对病毒复制及转录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节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7)不同组方中药鸡体内外抗新城疫病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新城疫的概述
        1 新城疫的病原学特征
        1.1 病原结构及特性
        1.2 病原基因组
        2 新城疫的流行病学
        3 新城疫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4 新城疫的诊断和预防
        4.1 鸡新城疫的诊断
        4.2 新城疫的免疫预防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
        1 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
        1.1 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的抗病毒研究
        1.2 中药复方抗病毒研究
        2 中药抗病毒机制研究
        2.1 阻止病毒吸附侵入作用
        2.2 抑制病毒复制作用
        2.3 抑制病毒组装和释放
        2.4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3 相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中药成分组方体外抗新城疫病毒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测定NDV F48E8株半数细胞感染剂量(TCID50)
        2.2 测定组方对NDV吸附阻断作用
        2.3 测定组方对NDV增殖和释放阻断作用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病毒TCID50的测定结果
        3.2 组方对NDV吸附的阻断作用
        3.3 组方对NDV复制的阻断作用
        3.4 组方对NDV释放的阻断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药成分组方治疗鸡新城疫的效果试验
        1 材料
        1.1 试验药物
        1.2 病毒
        1.3 试验动物
        1.4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中药成分组方的配制
        2.2 测定鸡新城疫病毒对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
        2.3 试验动物的分组和处理
        2.3.1 测定雏鸡的免疫器官指数
        2.3.2 动物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统计
        2.4 鸡血清中干扰素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鸡新城疫病毒ELD50的测定结果
        3.2 试验动物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3.3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雏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4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血清中干扰素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药成分组方体内抗NDV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药物
        1.2 病毒
        1.3 试验动物
        1.4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中药成分组方的配制
        2.2 试验动物的分组和处理
        2.3 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2.4 鸡血清中干扰素的测定
        2.5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血清中干扰素含量的影响
        3.3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4 讨论
        4.1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2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血清中干扰素含量的影响
        4.3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附录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8)猪源新城疫病毒F和HN基因突变体构建及其对BHK-21细胞膜融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新城疫病毒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进展
    第二章 新城疫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T7 RNA聚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在BHK-21细胞内的表达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猪源NDVF和HN基因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在BHK-21细胞内的表达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猪源新城疫病毒F基因及HN基因突变对BHK-21细胞的膜融合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9)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生物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磁性纳米粒子与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第一节 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基本特性,合成方法及生物应用
        §1.1.1 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粒子的超顺磁性
        §1.1.2 饱和磁矩与磁性纳米粒子尺寸的关系
        §1.1.3 磁性纳米粒子制备方法
        §1.1.4 磁性纳米粒子的生物应用
    第二节 半导体纳米粒子的基本特性,合成方法及生物应用
        §1.2.1 半导体纳米粒子的介绍及基本特性
        §1.2.2 量子点的制备
        §1.2.3 量子点的生物应用
    第三节 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
        §1.3.1 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1.3.2 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应用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磁性荧光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
    第一节 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2.1.1 实验部分
        §2.1.1.1 实验试剂
        §2.1.1.2 实验仪器
        §2.1.1.3 水相CdTe量子点的合成
        §2.1.1.4 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合成
        §2.1.1.5 磁性荧光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2.1.1.6 CdTe-Fe_3O_4/SiO_2的表面功能化
        §2.1.2 结果与讨论
        §2.1.2.1 Fe_3O_4纳米粒子及CdTe-Fe_3O_4/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磁性质
        §2.1.2.2 CdTe-Fe_30_4/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荧光性质
        §2.1.2.3 CdTe-Fe_3O_4/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尺寸性质
        §2.1.2.4 CdTe-Fe_3O_4/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稳定性质
        §2.1.3 小结
    第二节 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用于鸡病毒的免疫分析
        §2.2.1 实验部分
        §2.2.1.1 仪器与试剂
        §2.2.1.2 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制备
        §2.2.1.3 水溶性氨基修饰的磁性荧光纳米微球的制备
        §2.2.1.4 微球表面共价连接鸡病毒抗原
        §2.2.1.5 量子点标记鸡病毒抗体
        §2.2.1.6 微球表面的免疫反应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量子点标记鸡病毒抗体的研究
        §2.2.2.2 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研究
        §2.2.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2.2.2.4 NDV和AVAV的检测
        §2.2.2.5 同一样品中NDV和AVAV的分离和检测
        §2.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用于痕量DNA的检测、富集与分离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氨基化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3.1.3 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修饰的DNA纳米探针的制备
        §3.1.4 纳米探针捕捉目标DNA
    §3.2 结果与讨论部分
        §3.2.1 氨基化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AFMN)的特性
        §3.2.2 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AFMN)与捕获DNA的连接
        §3.2.4 痕量目标DNA的富集及检测
        §3.2.5 反应动力学研究
        §3.2.6 目标DNA与单碱基不匹配DNA的分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及其用于马病毒的多元免疫分析
    第一节 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
        §4.1.1 实验部分
        §4.1.1.1 仪器与试剂
        §4.1.1.2 水溶性CdTe量子点、超顺磁性的Fe_3O_4纳米粒子及单色磁性荧光微球(Fe_O_4-QDs_1/SiO_2)的制备
        §4.1.1.3 制备氨基化双核壳结构的磁性荧光编码微球
        §4.1.2 结果与讨论
        §4.1.2.1 氨基化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及各阶段Zeta电位
        §4.1.2.2 氨基化双核壳结构的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的形貌及尺寸
        §4.1.2.3 氨基化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的荧光性质
        §4.1.2.4 氨基化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的磁性质
        §4.1.2.5 氨基化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的稳定性
        §4.1.3 本节小结
    第二节 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用于马病毒的多元免疫分析
        §4.2.1 实验部分
        §4.2.1.1 仪器与试剂
        §4.2.1.2 氨基修饰的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
        §4.2.1.3 量子点标记马病毒抗体
        §4.2.1.4 微球表面共价连接马病毒抗原
        §4.2.1.5 微球表面的免疫反应
        §4.2.1.6 竞争免疫法用于实际样品中的马病毒的多元免疫分析
        §4.2.2 结果与讨论
        §4.2.2.1 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的性质
        §4.2.2.2 量子点标记马病毒抗体(QDs_(505nm)/antibody)
        §4.2.2.3 最佳免疫反应时间
        §4.2.2.4 溶液pH值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4.2.2.5 免疫反应的特异性
        §4.2.2.6 荧光免疫分析检测马病毒(EIV antigen和EIAV antigen)
         §4.2.2.7 竞争免疫分析法检测溶液中EIV antigen和EIAVantigen
        §4.2.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性荧光聚合物载药体系的制备及应用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
        §5.2.1 羧甲基壳聚糖(CMCH)包覆的QDs-Fe_3O_4/SiO_2微球
        §5.2.2 水溶性磁性荧光共聚物载药体系的制备
        §5.2.3 药物释放研究
        §5.2.4 细胞标记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多功能磁性荧光共聚物载药粒子的特性
        §5.3.1.1 尺寸特性
        §5.3.1.2 载药体系的磁响应性及荧光特性
        §5.3.1.3 傅里叶红外光谱
        §5.3.2 载药量及包封率
        §5.3.3 不同CMCH与QDs-Fe_3O_4/SiO_2微球的投料比对产物粒子形貌及包封率的影响
        §5.3.4 载药粒子包埋阿霉素的体外释放
        §5.3.5 载药粒子作用于PC3M细胞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抗新城疫病毒中药活性组分筛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抗病毒中药临床实验研究概况
    1.2 药物筛选模型研究进展
    1.3 黄芪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1.3.1 黄芪具有抑菌和抗病毒作用
        1.3.2 黄芪对免疫器官的促进作用
        1.3.3 黄芪保护肝脏的作用
        1.3.4 黄芪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4 黄芩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1.4.1 抗病毒作用
        1.4.2 抗菌
        1.4.3 抗肿瘤作用
        1.4.4 抗氧化作用
        1.4.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4.6 解热作用
    1.5 黄连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1.5.1 抗菌消炎
        1.5.2 抗病毒作用
        1.5.3 免疫调节作用
        1.5.4 抗癌作用
        1.5.5 抗氧化作用
    1.6 大青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1.6.1 抗病毒作用
        1.6.2 抑菌作用
        1.6.3 抗内毒素活性
        1.6.4 免疫增强作用
2 中药抗病毒组分的提取
    2.1 材料和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中药提取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粉碎
        2.2.2 浸提浓缩
        2.2.3 药物组分层析分离
        2.2.4 药物组分再浓缩
    2.3 小结
3 建立药物活性筛选模型
    3.1 材料和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试剂的制备
        3.2.2 抗新城疫病毒中药筛选模型的建立
    3.3 结果
        3.3.1 细胞培养结果
        3.3.2 毒价测定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中药抗病毒活性组分的筛选
    4.1 黄芪抗病毒活性组分的筛选
        4.1.1 黄芪活性组分最大无毒性浓度试验
        4.1.2 黄芪组分抗病毒的筛选试验
        4.1.3 小结
    4.2 黄芩抗病毒活性组分的筛选
        4.2.1 黄芩活性组分最大无毒性浓度试验
        4.2.2 黄芩组分抗病毒的筛选试验
        4.2.3 小结
    4.3 黄连抗病毒活性组分的筛选
        4.3.1 黄连活性组分最大无毒性浓度试验
        4.3.2 黄连组分抗病毒的筛选试验
        4.3.3 小结
    4.4 大青叶抗病毒活性组分的筛选
        4.4.1 大青叶活性组分最大无毒性浓度试验
        4.4.2 大青叶组分抗病毒的筛选试验
        4.4.3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新城疫病毒抗癌作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壳聚糖衍生物的免疫调节机制及作为新城疫疫苗佐剂的研究[D]. 杨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9(08)
  • [2]NDV-HN、GA磺胺衍生物化合物活化小鼠NK细胞杀伤肝癌细胞的实验研究[D]. 梁爽. 广西医科大学, 2018(12)
  • [3]桦褐孔菌发酵物对SPF鸡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D]. 李海燕.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5)
  • [4]苦马豆素的来源、药理作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黄鑫,梁剑平,高旭东,郝宝成. 畜牧兽医学报, 2016(06)
  • [5]新城疫病毒的分类及治疗胶质瘤研究的进展[J]. 李俊卿,申汉威,杨孔宾. 医学综述, 2015(16)
  • [6]鸡源性抗新城疫病毒磷蛋白胞内抗体的研究[D]. 李本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7]不同组方中药鸡体内外抗新城疫病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燕荣.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1)
  • [8]猪源新城疫病毒F和HN基因突变体构建及其对BHK-21细胞膜融合作用研究[D]. 刘振江.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4)
  • [9]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生物应用[D]. 王冠男. 吉林大学, 2011(09)
  • [10]抗新城疫病毒中药活性组分筛选的研究[D]. 霍晓青.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新城疫病毒抗癌作用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