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市及周边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临淄市及周边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一、临淄城区及附近工程地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念春,郝杰,张学强,徐秋晓,罗振江,袁辉[1](2020)在《精准服务城镇空间布局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为例》文中提出地质环境承载力对城镇空间布局有重大影响。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在分析区域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于城镇空间布局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利用AHP和arcgis10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获得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以一般区和较强区为主,承载力强区主要分布在冠县、邹平市、惠民县、高青县;承载力较强区主要分布在临清市至德州市区一线范围、武城县至商河县一线范围、淄博市东南角以及泰安市西南大部分地区;承载力较弱区主要分布在聊城中东部及德州市南部;承载力弱区主要分布在滨州市北部地区和庆云县,据此提出地区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建议。

狄胜同[2](2020)在《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宏细观演化机理及趋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是生命之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地下水开采量超25亿m3,全国目前有约400多个城市在开采利用地下水,占到城市使用淡水总量的30%以上,其中在西北、华北等部分地区占比高达70%以上,不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地面沉降并衍生出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加强对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的机理及规律研究,有利于完善和推动地面沉降领域的理论发展,掌握土体变形及地面沉降对不同地下水开采条件的响应规律,提出科学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对保证国民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控项目资助下,开展了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的全过程分阶段理论分析,研究了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土体变形及地面沉降的相似准则;设计研发了一种考虑地下水环向补给及采水井结构的开采承压水引发地面沉降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不同条件下的物理模型试验;分别开展了采水条件下含水层砂土的细观结构演化试验和固结条件下粘土的微观结构电镜扫描试验,并分别对其进行了结构参数量化及宏细观参数相关性分析;基于多孔介质流-固耦合理论研究了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土体变形及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并对土体主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基于颗粒离散元的流-固耦合理论研究了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土体颗粒细观运移特性及规律,探讨分析了地面沉降发生的本质机理;在华北平原鲁北地区开展了地下水超采导致区域性地面沉降特征研究,并对其不同地下水开采条件下的地面沉降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分阶段理论分析。将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划分为地下水开采改变渗流场、采水层土体层间耦合效应及非采水层位沉降传递三个阶段,分别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建立了考虑地下水开采量、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的全过程地面沉降传递规律计算公式。同时,基于相似理论对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进行了相似准则分析,得到了模型试验与原型试验相似时相应物理量所应遵循的相似比尺。(2)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物理模型试验系统研发及模型试验。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设计研发了一种充分考虑采水井结构及地下水三维补给条件,适用于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宏细观机理研究的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基于该试验系统开展了不同采水条件下的模型试验,得到了有无水源补给条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含水层与隔水层变形沉降的比例关系及其沉降滞后性,明确了采水条件下含水层渗透系数时变规律及土体中空气负压的产生及演化规律。(3)砂粘土体微细观结构演化试验及其宏细观参数相关性分析。开展了采水条件下砂土变形沉降模型试验,并基于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其进行了细观结构演化规律分析,揭示了采水条件下砂土变形沉降宏细观结构演变过程及规律;开展了固结条件下粘土 SEM微观电镜扫描试验及其参数量化分析,对比研究了固结荷载对粘土不同尺度下微观结构参数演变规律的影响,表明更小尺度下的微观结构具有更大的荷载影响区间和应力敏感性,粘土表观孔隙比与常规孔隙比呈现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表观孔隙比与压缩系数呈现较好的指数型增长关系。(4)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宏细观数值模拟分析。基于Biot多孔介质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宏观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含水层开采相同地下水量时的土体变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规律,并讨论了地面沉降对土体主要参数的敏感性及响应程度,结果表明在含水层内,渗透系数>弹性模量>Biot-Willis系数>泊松比;在隔水层内为:弹性模量>渗透系数>Biot-Willis系数>泊松比;基于颗粒离散元的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细观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土体颗粒运移规律及颗粒结构调整过程,分析了颗粒间接触力链及流场演变规律。(5)地下水开采导致区域性地面沉降特征分析及计算预测方法研究。以华北平原鲁北地区滨州市博兴县为工程背景,详细深入研究了该地区地下水动态分布特征及地面沉降演化规律,建立了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的三维流-固耦合数值模型,还原了地面沉降发展演化过程,并分别对当前地下水开采量及减小地下水开采量不同方案下的地面沉降演化趋势做出预测分析,提出当减小20%地下水开采量时是较为合理有效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同时应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阶梯式递减开采方案,以实现研究区地面沉降的合理有效防控。

李晓宇[3](2020)在《基于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城市竖向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硬化面积不断增加,城市雨水产流增加、汇流加快。洪涝问题在各个城市中不可避免的出现,部分城市出现了严重的暴雨内涝灾害,暴雨内涝灾害严重干扰和威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和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风险是城市竖向规划的重要目的之一,科学合理的竖向规划有助于构建城市大排水系统,减小城市洪涝风险。由于竖向规划实际操作中常存在重视不足、规划缺乏系统性,建设和管理存在盲目性等现象,城市竖向规划中采取的技术和方法存在很大问题。城市在确定竖向规划时必须先处理好与城市防洪治涝的关系,准确合理的运用防洪排涝思想,在此基础上解决与城市用地布局、景观以及道路广场的关系。文章主要围绕城市竖向规划和城市大排水系统相关问题展开,首先通过对中国古代不同历史分期的城市排水竖向研究,得到了先规划、后建设、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的作用,从竖向出发、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竖向设计要利于行泄暴雨径流的经验启示;然后通过对城市大排水城市洪涝安全角度和雨水径流控制角度的分析,得到雨水径流水深、水速、水深*水速的要求,以及为实现大排水要求城市竖向的规划设计方法,并得出山地和平原水网城市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关键问题与竖向规划诉求以及竖向规划的路径;接着通过对城市竖向中典型问题的梳理,从宏观到微观的提出的当前城市竖向规划设计在城市认识层面、城市局部片区、河道两岸建设区、城市道路、下凹式立交桥地区、雨水口附近地区、雨水设施溢流口区域的竖向典型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并通过分析大排水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实现,以大排水理念为指导得到了从基础资料的收集、城市总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阶段的城市竖向规划编制流程;然后通过分析城市关键要素城市道路、建筑、绿地、水系的衔接,得到道路自身的竖向衔接、道路与建筑的竖向衔接、道路与绿地的竖向衔接、道路与水系的衔接、建筑广场与绿地的竖向衔接、绿地与水系的衔接的竖向控制合理衔接设计;最后通过对实际规划案例分析,在利用GIS软件充分分析现状基础上,综合考量影响竖向规划的因素,基于城市防洪排涝模式和大排水系统的构建,确定竖向控制方案,保障城市安全。对城市进行积水模拟,分析积水形成原因,提出竖向规划方面的改善方案,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文章针对城市防涝和大排水系统构建的问题从竖向角度提供解决方案,增强了城市竖向规划控制和大排水系统的直接指导联系。

狄胜同,贾超,张少鹏,丁朋朋,邵明,张永伟[4](2020)在《华北平原鲁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区域特征及演化趋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鲁北地区作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面沉降问题日趋严重。以滨州博兴县为工程背景,基于研究区详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资料以及历年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系统分析该地区地下水动态分布及地面沉降分布演化特征。以Biot多孔介质固结理论为基础,建立博兴县地面沉降三维流-固耦合数值模型,还原地面沉降发展过程并预测分析不同地下水开采方案下的沉降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博兴县浅层地下水位降幅呈现南大北小特点,深层地下水形成了以县城区为中心的椭圆形地下水区域降落漏斗;地面逐渐形成了分别以博兴县城区、湖滨镇和店子镇为沉降中心的三个小型沉降区,且有相互关联扩展的趋势;地面沉降三维流固耦合模型较为理想还原了研究区地面沉降发展过程,预测在现状地下水开采方案下未来10年内地面沉降仍以较大速率继续发展,累计沉降量超500mm的区域面积不断扩大,当减小20%现状地下水开采量时是较为合理有效的开采方案。

鲁统民[5](2020)在《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文中提出大武水源地是我国北方特大型岩溶水地下水源地,对淄博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大量石油化工企业坐落在大武水源地上游,对地下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用水安全。因此,深入了解大武水源地地下水有机物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可以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污染防治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次对淄博市大武水源地有机污染的检出、分布及污染程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以堠皋—西夏地段为中心的重点污染区域开展地下水有机污染健康风险评价。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和认识:(1)在研究区共布置180个地下水采样点,对水样进行89项有机指标测试的结果显示,共检出有机指标46项,包括卤代烃类、氯代苯类、单环芳烃类、多环芳烃类和有机氯农药类,其中以卤代烃类的污染物检出浓度及检出率最高;128组样品至少有一项有机指标被检出,总有机检出率为71.11%。单项有机物检出最高的为三氯甲烷,检出率47.78%,地下水总超标率16.11%,超标较多的有机物为1,1,2-三氯乙烷、1,2-二氯丙烷、四氯化碳、苯等。(2)筛选出研究区地下水优先控制污染物。采用潜在危害指数与加权评分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毒理学数据及检出频率和平均浓度,筛选出研究区地下水的优先控制污染物为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1,2-三氯乙烷、1,1-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1,2-二氯丙烷和苯。筛选出的优先污染物浓度分布受人类活动影响显着,空间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开展地下水有机污染评价。将筛选出的8种优先污染物作为评价因子,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研究区南部的淄河上游地区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程度较低,而在研究区北部湖田—金岭—临淄一线地下水有机物污染相当普遍,并以金岭回族镇西南的堠皋—西夏一带为中心形成明显的局部重污染区。(4)开展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基于NAS“四步法”,结合研究区野外调查与资料收集,选取计算更适合研究区居民的暴露参数,确立暴露途径、暴露模型及评价指标,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重点污染区地下水中8种目标污染物,从饮水、呼吸两种暴露途径进行了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9个采样点中的21个非致癌风险超过限值1,超限率72.4%,而致癌风险则均大于10-6,全部存在致癌风险。无论是对于非致癌风险还是致癌风险,均为苯的贡献率最高,贡献率分别为47.74%、65.28%;经饮水途径产生的风险均是两种暴露途径产生的总风险的主要贡献值。

甘肃[6](2020)在《爆破对不同龄期充填体性能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采矿向深部发展,地压活动显现越来越剧烈,为了有效控制地压和保护环境,充填采矿法的应用比例将会得到很大提高。二步骤充填采矿法中充填体的稳定性是保证采场稳定的关键因素,二步回采和相邻矿房回采的爆破扰动可能给一步骤充填体造成影响,导致充填体产生损伤甚至失稳,因此临近充填体爆破成为现场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本文通过充填体基本力学实验、模拟爆破扰动实验、扫描电镜实验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了爆破扰动对不同龄期充填体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对山东金岭矿业有限公司召口矿全尾砂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比重、容重、孔隙率及粒级组成测算,对不同浓度、灰砂比、龄期充填体进行了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声波测试。(2)通过采场大爆破监测数据,回归分析了萨道夫斯基公式,根据已测采场底板峰值振动速度,为实验室模拟爆破扰动提供了参考依据。(3)对3~7天充填体试件进行了模拟爆破扰动试验,监测扰动过程中应变变化情况,扰动后立即进行抗压强度测试,各试件单轴抗压强度均有降低,扰动次数越多,强度下降越大;对3天和7天试件各扰动100次,分别降低0.73MPa、0.29MPa,龄期短的下降大,龄期长的下降小。(4)3~7天龄期充填体受到扰动后,在继续养护状态下,扰动1天、4天强度增量分别为0.13MPa、0.49MPa,且较未扰动充填体抗压强度增量大,表明冲击扰动对该龄期充填体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5)对处于80%载荷下28天养护龄期充填体施加一定次数的冲击扰动,上部、中部和下部波速下降率分别为15.7%、8.2%和4.9%;充填体总体上竖向载荷越大,各部位波速下降率越大,内部损伤越大;试件波速下降多集中在扰动的前期,随着载荷的增加,波速变化会延伸至扰动中期。(6)对早期充填体受爆破扰动影响进行机理分析,发现爆破扰动会使充填体裂纹尖端产生损伤,导致强度下降,但继续养护条件下,新的水化产物产生,凝胶体形态的改变及均质度的提高,是弥补损伤及强度增强的内在本质。(7)通过FLAC3D软件模拟了爆破扰动对充填体的影响,总结了充填体塑性区在不同载荷下的扩展规律,归纳了二步骤回采充填法地压控制技术措施。

孙金凤[7](2019)在《淄博大武水源地地下水化学场与动力场相互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淄博市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区内的石油化工类企业众多。大武水源地作为淄博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是张店区和临淄区的主要生活和工业供水源,自水源地投入使用以来,最大得开采量高达52万m3/d。随着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武水源地的地下水特征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依托“淄博市大武水源地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通过分析大武水文地质单元1980~2017年的地下水的水位动态和水中化学组分的变化,研究大武水源地地下水的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的动态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地下水水位与水化学组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大武水源地位于大武水文地质单元的北部排泄区,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区域。分析结果表明,大武水文地质单元南部灰岩山区受大气降水影响显着,地下水位降幅大于北部平原;北部平原区地下水的动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加明显。水源地岩溶水水位动态受人工开采和大气降水的双重影响,水位波动具有陡升缓降的特点,6~7月水位较低,9~10月水位较高,表现出显着的降水补给、人类开采的特点。其次,多年水源地的地下水化学类型由重碳酸硫酸型水逐渐变成重碳酸硫酸氯型水,地下水中的Cl-含量不断增加,TDS、SO42-、K++Na+、NO3-均有上升的趋势。目前,所有检测的无机化学组分中,TDS、NO3-和全铁三项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较为显着。此外,水源地地下水中的有机项含量大部分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7年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限值最多的为卤代烃类,其次为单环芳烃类,它们的分布特征与当地企业与居民点的分布密切相关。从年内变化特征来看,丰水期地下水中化学组分的含量高于枯水期,尤其是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在丰水期显升高,说明地下水的污染源主要位于地表包气带而非含水层内,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同时,也将污染物质带进含水层。最后,地下水中的化学组分含量与地下水位有一定的相关性,地下水水位降低,TDS逐渐增大,pH值逐渐降低,地下水中的油类物质含量则呈下降趋势。

徐建国,张涛,徐华,张卓,祁晓凡,纪汶龙[8](2019)在《莱州湾地区滨海黄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莱州湾地区是山东半岛黄土的主要分布区,该区黄土按形成时代、岩性岩相的不同分为羊栏河组、大站组,分属于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沉积相分别为风积相和冲洪积相,其中大站组黄土的形成和分布与晚更新世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对莱州湾地区晚第四纪地层结构、岩相和第四纪测年资料的分析,可知大站组黄土垂向上分为上、下两段,分别形成于末次冰期的海洋氧同位素MIS2和MIS3b阶段。大站组黄土上段垂向上位于第Ⅰ,Ⅱ海侵层之间,分布面积较小,主要位于研究区南部黄土埠分布区;下段垂向上位于第Ⅱ海侵层的两个海相层之间,分布面积较大,地表未见露头。在岩性上,大站组黄土上、下段在粒度组成、物理力学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在沉积时间上的较大差距。对不同地貌区大站组黄土的粒度组成进行了对比,发现莱州湾南岸平原区黄土颗粒明显较莱州湾东岸丘陵区黄土粗,显示出两者在沉积方式上的不同,前者主要是以地面跳跃或风沙吹扬的方式堆积形成,后者则主要是以在空气中悬浮搬运的方式堆积而成。最后对研究区黄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大站组黄土的空间分布、岩性、微体古生物特征均表明,黄土的物源为渤海陆架古海床干燥的晚更新世晚期海相沉积土,属于风成堆积物。

张祥祥[9](2018)在《贵阳市乌当区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地下水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源,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西南喀斯特地区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地下水正逐步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平衡二者关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岩溶地区水资源具有岩溶含水层的不均一性和补给的二元特性(内源水与外源水),及其特殊的入渗方式(点状与面状结合)和含水介质(管道、裂隙和管道并重),致使一方面西南喀斯特地区降水丰沛;另一方面由于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造成地表漏水严重,从而造成工程性缺水。如何开发岩溶地下水已成为急切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岩溶动力系统理论为依据,选取乌当区为研究区域,乌当区地下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明晰其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资源状况,从水文地质特征、资源量特征2个准则层中选取地下水埋藏深度、入渗系数、枯季地下水径流模数、地下水质、天然补给量、地下水量6个指标层构建用适合于多目标决策的突变模型,计算、分析研究区各计算块段的空间分布特征值,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乌当区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应对策。结果发现:1.研究区年降水量大但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时空分布差异大、径流差异明显、变动幅度大,从而导致研究区出现工程性缺水的状况。2.由大气降水入渗系数法计算得出研究区地下水天然补给量95%保证率为12710.16万m3/a,75%保证率15346.34万m3/a,50%保证率17417.62万m3/a,各计算块段的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Ⅰ1为1295.19万m3/a、Ⅰ2为556.05万m3/a、Ⅰ3为1146.90万m3/a、Ⅰ4为675.83万m3/a、Ⅱ1为2261.0万m3/a、Ⅱ2为1472.59万m3/a、Ⅱ3为885.71万m3/a、Ⅲ1为400.13万m3/a、Ⅲ2为3204.65万m3/a、Ⅲ3为744.44万m3/a。3.通过突变模型计算得到:研究区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值在0.4685-0.8414之间,适于雨水收集利用的开发模式有Ⅰ4、Ⅲ1;适于表层喀斯特水开发利用的模式有Ⅲ2、Ⅱ1、Ⅰ2、Ⅲ3、Ⅰ3、Ⅱ3、Ⅱ2适于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模式有Ⅰ1,总体来看乌当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适合于雨水收集利用和表层喀斯特水开发利用两种模式。

康博[10](2017)在《江苏沿海地区地下水演化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沿海地区处于黄海之滨,是长江、淮河、黄河等河流域与海洋沉积作用条件下形成的广袤平原,该平原具有咸、淡水体共存的水环境特征。江苏沿海地区还是我国沿海、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使得江苏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需水量与日俱增,地下水开采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特别是地下淡水咸化问题,严重威胁了区域淡水资源安全。本论文以江苏沿海地区为研究区,综合运用水动力、水化学、同位素、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径流特征及排泄方式,揭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和淡水咸化的形成演化规律,阐明地下淡水咸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预测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的演变趋势,针对区域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供水需求等,提出地下水优化开采利用方案。根据研究区19892012年地下水位动态监测数据、20002012年地下水化学动态监测数据以及20122015年地下水位统测和水化学采样数据,采用地下水动态分析、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技术、数值模拟模型及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等多种方法进行地下水演化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各含水层补径排现状特征,人类开采影响下,江苏沿海地区各含水层补径排特征演变及驱动机制: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北侧、西侧山区侧向径流补给,Ⅰ承压水主要接受西侧侧向径流补给,在南通市区一带接受潜水的垂向渗漏补给和长江水的侧向渗漏补给,Ⅱ、Ⅲ承压水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排泄方式以侧向径流和人工开采为主,潜水、Ⅰ承压水自西向东径流排泄入海,Ⅱ、Ⅲ承压水受人工开采影响,在盐城市区、南通市区等地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自漏斗边缘向漏斗中心汇聚。潜水为次现代水与现代补给水的混合;Ⅰ承压水主要接受全新世降水补给;Ⅱ、Ⅲ承压水接受全新世至晚更新世末期降水补给。沂沭河下游水文地质区和淮河下游水文地质区潜水和Ⅰ承压水水力联系密切,Ⅱ、Ⅲ承压水水力联系密切,部分区域由于弱透水层较薄,受开采影响,Ⅱ承压水向Ⅲ承压越流;长江三角洲水文地质区Ⅰ、Ⅱ承压水力联系密切。1990年2015年25年间,Ⅲ承压水地下水补径排演化呈现随着开采量的减小,水位下降速度变缓、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增加速度变缓的特征。(2)研究区自上而下咸水区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各层地下水TDS含量自西向东逐渐增加,水化学类型则随之由HCO3-Na型向Cl-Na型演化。确定区域地下淡水咸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上覆咸水越流进入Ⅲ承压水,根据长观井监测的水位和水质资料,确定区域地下控制淡水咸化的红线水位为-10-51m。(3)在评价现有开采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次研究确定的控制淡水咸化的红线水位,提出分井群的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方案;考虑区内实际用水结构,提出突发状态下的分井群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在充分利用区内Ⅱ承压微咸水、控制淡水咸化的情况下,典型区南通市区的地下水的优化开采量为42227m3/d,盐城-射阳区的地下水优化开采量为37477m3/d;考虑区域发生极端干旱天气或特大污染事故,各区供水量满足突发供水需求,典型区南通市区的地下水的水位范围为-15-35.4m,盐城-射阳区的水位范围为-35.1-49.2m。

二、临淄城区及附近工程地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淄城区及附近工程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精准服务城镇空间布局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1.1 崩塌、滑坡、泥石流
    1.2 地裂缝
    1.3 岩溶塌陷
    1.4 采空塌陷
    1.5 地面沉降
    1.6 土壤侵蚀问题
    1.7 地下水水质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构建
    2.2 评价方法
3 评价过程
    3.1 评价因子赋值
    3.2 指标权重计算
    3.3 综合评价
4 结果分析
    (1) 地质环境承载力强区
    (2) 地质环境承载力较强区
    (3) 地质环境承载力一般区
    (4) 地质环境承载力较弱区
    (5) 地质环境承载力弱区
5 建议

(2)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宏细观演化机理及趋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发生现状
        1.2.2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机理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计算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4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不足及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机理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前言
    2.2 地下水开采条件下渗流及水压分布规律
        2.2.1 基本物理概念
        2.2.2 地下水渗流基本控制理论
        2.2.3 地下水开采条件下水压分布及影响规律
    2.3 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地面沉降机理及传递规律
        2.3.1 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土层间耦合效应机理分析
        2.3.2 地面沉降传递机理及规律研究
        2.3.3 工程算例分析
    2.4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过程相似理论分析
        2.4.1 地下水渗流相似理论分析
        2.4.2 土体固结沉降相似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物理模型试验
    3.1 前言
    3.2 试验目的及原理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原理
    3.3 试验装置及系统
        3.3.1 试验装置及系统研发
        3.3.2 试验系统操作步骤
        3.3.3 试验系统有益效果
    3.4 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案
        3.4.1 研究内容
        3.4.2 试验方案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土体分层变形特征及沉降规律分析
        3.5.2 采水层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3.5.3 采水层渗透性与开采强度关系分析
        3.5.4 粘土层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3.5.5 空气负压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土体微细观结构演化试验
    4.1 前言
    4.2 含水层砂土细观结构演化试验
        4.2.1 试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4.2.2 试验原理及方案
        4.2.3 砂土宏观变形沉降分析
        4.2.4 砂土细观结构演化特征及规律分析
        4.2.5 砂土表面沉降宏细观对比分析
    4.3 粘土体微观结构演化试验
        4.3.1 试验步骤与方案
        4.3.2 常规固结变形特性分析
        4.3.3 粘土体微观结构特性分析
        4.3.4 粘土体微观结构参数演化规律分析
        4.3.5 宏细观参数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宏细观数值模拟分析
    5.1 前言
    5.2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宏观数值模拟分析
        5.2.1 多孔介质流-固耦合理论与方法
        5.2.2 模型建立与计算模拟方案
        5.2.3 地面沉降时空演化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5.2.4 附加应力演化分析
        5.2.5 土体参数敏感性分析
    5.3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细观数值模拟分析
        5.3.1 流-固耦合颗粒离散元理论与方法
        5.3.2 模型建立与计算模拟方案
        5.3.3 土体颗粒细观运移规律分析
        5.3.4 土体颗粒接触力链演变规律分析
        5.3.5 含水层流场细观变化规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区域性地面沉降特征及演化趋势预测
    6.1 前言
    6.2 研究区概况
    6.3 地下水动态分布特征
    6.4 地面沉降历史与现状
    6.5 地面沉降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建立
        6.5.1 地面沉降模型建立
        6.5.2 模型有效性及准确性验证
        6.5.3 地面沉降发展过程分析
    6.6 地面沉降防控与演化趋势预测分析
        6.6.1 现状开采条件下地面沉降趋势预测
        6.6.2 减小开采量对地面沉降影响趋势预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申请的发明专利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获得荣誉及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城市竖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洪涝风险加剧
        1.1.2 城市大排水系统构建的需求
        1.1.3 城市竖向规划存在不足
    1.2 大排水系统与城乡竖向规划
        1.2.1 大排水系统及其重要性
        1.2.2 城乡竖向规划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针对城市防涝和大排水系统构建的问题从竖向角度提供解决方案
        1.3.2 针对我国竖向深度不足问题从大排水角度科学完善竖向规划体系
        1.3.3 增强城市竖向规划控制和大排水系统的整合和直接指导联系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竖向设计的历史经验
    2.0 引言
    2.1 竖向排水设计的起源
    2.2 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竖向设计历史分期
        2.2.1 新石器时代后期至夏商时期
        2.2.2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2.2.3 秦汉至五代时期
        2.2.4 宋元明清时期
    2.3 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竖向设计的启示
        2.3.1 先规划,后建设,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的作用
        2.3.2 从竖向出发,顺应自然,因地制宜
        2.3.3 充分利用竖向设计行泄暴雨径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排水系统对城市竖向规划的要求
    3.1 引言
    3.2 城市大排水系统构建对竖向控制的总体要求
    3.3 城市大排水系统构建对竖向控制的具体要求
        3.3.1 基于城市洪涝安全的竖向设计的要求
        3.3.2 基于城市雨水径流控制的竖向设计的要求
    3.4 典型特征城市大排水系统对城市竖向规划的要求
        3.4.1 山地城市大排水系统对城市竖向规划的要求
        3.4.2 平原水网城市大排水系统对城市竖向规划的要求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大排水构建中竖向规划设计典型问题与对策
    4.1 引言
    4.2 城市竖向规划层面的典型问题与对策
        4.2.1 城市认识层面对自然竖向的过度干预
        4.2.2 城市局部区域对更大范围城市整体竖向分析不足
        4.2.3 对河道两岸建设区域竖向的不合理调整
    4.3 城市竖向设计层面的典型问题与对策
        4.3.1 下凹式立交桥区域的竖向设计常见问题
        4.3.2 城市道路竖向设计常见问题
        4.3.3 雨水口附近区域竖向设计常见问题
        4.3.4 雨水设施溢流口竖向设计常见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排水思想下的城市竖向规划编制
    5.1 引言
    5.2 大排水思想下的城市基础资料调查分析
        5.2.1 城市基础资料调查分析
        5.2.2 城市现状调研
        5.2.3 城市洪涝风险
    5.3 大排水思想下城市总体规划
        5.3.1 总体规划层面竖向规划的原则和要点
        5.3.2 大排水思想下城市竖向空间结构构建
    5.4 大排水思想下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5.4.1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竖向规划的原则和要点
        5.4.2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竖向规划的落实
    5.5 大排水思想下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
        5.5.1 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竖向规划的原则和要点
        5.5.2 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设施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各要素间合理性衔接的竖向控制
    6.1 引言
    6.2 道路自身的衔接
        6.2.1 地表漫流式道路衔接
        6.2.2 路缘石豁口集中排水
    6.3 道路与建筑的衔接
    6.4 道路与绿地的衔接
    6.5 道路与水系间的衔接
    6.6 建筑广场与绿地间的衔接
    6.7 绿地与水系的衔接
    6.8 本章小结
7 基于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城市竖向规划案例
    7.1 引言
    7.2 基于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城市竖向规划方法革新
    7.3 基于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城市老区竖向规划——以TX区为例
        7.3.1 区域概况
        7.3.2 用地竖向规划
    7.4 基于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城市新区竖向规划——以XX新区为例
        7.4.1 区域概况
        7.4.2 用地竖向规划
        7.4.3 竖向规划方案模拟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华北平原鲁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区域特征及演化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地下水动态分布特征
3 地面沉降分布及演化特征
4 地面沉降三维流固耦合数值模型
    4.1 理论方法
    4.2 地面沉降模型建立
    4.3 模型有效性及准确性验证
    4.4 博兴地面沉降发展过程分析
5 博兴县地面沉降演化趋势预测
    5.1 现状开采条件下地面沉降趋势预测
    5.2 减小开采量对地面沉降影响趋势预测
6 讨论
7 结论

(5)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3 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2 有机物检出结果及分布特征
    3.3 地下水有机污染评价
    3.4 小结
4 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4.1 地下水污染健康评价方法
    4.2 研究区地下水有机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4.3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爆破对不同龄期充填体性能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来源及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爆破作用机理
        1.2.2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及作用机理
        1.2.3 爆破地震波对充填体的影响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充填采场振动监测与分析
    2.1 矿山概况
        2.1.1 矿区位置
        2.1.2 矿山自然条件
        2.1.3 矿体及矿石特征
        2.1.4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1.5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2.2 现场爆破监测
        2.2.1 爆破监测现场概况
        2.2.2 采场底板爆破振动速度监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充填体基本力学性质
    3.1 试件的制备
        3.1.1 充填材料的来源
        3.1.2 全尾砂的基本性质
        3.1.3 胶固粉化学成分
        3.1.4 充填体试件的制作
    3.2 充填体的基本力学性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龄期充填体爆破扰动特性研究
    4.1 充填体受爆破振动三维力学模型
        4.1.1 3~7天龄期充填体受爆破振动三维力学模型
        4.1.2 14天、28天龄期充填体受爆破振动三维力学模型
    4.2 不同龄期充填体爆破扰动试验
        4.2.1 爆破扰动实验装置
        4.2.2 扰动流变效应试验仪下承压板振动速度标定
        4.2.3 试验方法与步骤
    4.3 爆破扰动试验与结果分析
        4.3.1 3~7天充填体爆破扰动试验
        4.3.2 14、28天充填体爆破扰动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早期充填体受爆破影响机理分析
    5.1 水化反应
    5.2 胶结硬化机理
        5.2.1 浆体的发展过程
    5.3 充填体SEM扫描图像与分析
        5.3.1 自然养护充填体SEM图像与分析
        5.3.2 受扰充填体SEM扫描图像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步骤回采充填法工业应用及充填体稳定性分析
    6.1 工业实践
        6.1.1 采矿方法
        6.1.2 充填工艺
    6.2 采场稳定性分析
        6.2.1 FLAD3D5.0数值模拟
        6.2.2 高阶段充填采场稳定性分析
        6.2.3 早期充填采场稳定性分析
    6.3 二步骤回采地压控制技术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致谢

(7)淄博大武水源地地下水化学场与动力场相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形地貌
    2.3 区域地质条件
    2.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 地下水水动力场的变化特征
    3.1 水位观测工作
    3.2 区域岩溶水的动态特征
    3.3 大武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3.4 大武水源地地下水流场的演化
4 水源地地下水水化学场的演化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4.2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检出特征
    4.3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时间变化特征
    4.4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变化特征
5 地下水水动力场与水化学场的相互关系
    5.1 地下水水动力场与水化学场动态变化的关联性
    5.2 地下水水动力场与水化学场动态的灰色相关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莱州湾地区滨海黄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莱州湾地区黄土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1.1 中更新世古地理
    1.2 晚更新世古地理
    1.3 全新世古地理
2 莱州湾沿岸黄土的空间分布
    2.1 大站组黄土的分布
        2.1.1 大站组黄土的水平分布
        2.1.2 大站组黄土的垂直分层
    2.2 羊栏河组黄土的分布
3 莱州湾地区黄土的岩性特征
    3.1 大站组黄土
    3.2 羊栏河组黄土
4 莱州湾地区黄土的年龄
5 莱州湾地区黄土的成因
6 结语

(9)贵阳市乌当区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1.2.2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5.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概况
    2.1 位置概况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
        2.2.3 河流水系
    2.3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3.1 地质条件
        3.1.1 地层
        3.1.2 地质构造
    3.2 水文地质条件
        3.2.1 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3.2.2 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
        3.2.2.1 纯碳酸盐岩岩溶水含水岩组
        3.2.2.2 碳酸盐岩溶水与碎屑岩互层岩溶水
        3.2.2.3 基岩裂隙水
        3.2.3 区内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2.3.1 松散岩孔隙水的补、径、排条件
        3.2.3.2 基岩裂隙水的补、径、排条件
        3.2.3.3 岩溶水的补、径、排条件
第4章 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及利用现状
    4.1 地下水资源计算分区
        4.1.1 划分原则
        4.1.1.1 计算块段划分边界原则
        4.1.1.2 计算区及计算块段
    4.2 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4.2.1 天然补给量计算
        4.2.2 地下水可开采量确定
    4.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评价
        4.3.1 地下水物理性质
        4.3.2 地下水化学特征
        4.3.3 地下水水质评价
    4.4 地下水开发现状
第5章 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值
    5.1 地下水空间分布指标体系建立
        5.1.1 地下水空间分布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1.2 指标体系内容及说明
    5.2 突变理论概述
        5.2.1 基本原理
        5.2.2 突变理论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5.2.3 突变理论评价模型
        5.2.4 评价原则
    5.3 研究区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值计算
        5.3.1 突变模型评价的步骤
        5.3.2 研究区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评价
        5.3.3 突变级数转变
        5.3.4 计算分析
        5.3.5 评价结果分析
第6章 研究区地下水开发
    6.1 雨水开发利用模式
    6.2 表层喀斯特水开发利用模式
        6.2.1 围泉引水
        6.2.2 拦引沟谷水工程
        6.2.3 地表河低坝蓄水工程
    6.3 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模式
        6.3.1 堵洞成库
        6.3.2 地下河天窗提水模式
        6.3.3 地下河出口筑坝引水工程
    6.4 研究区地下水保护
        6.4.1 保护措施
第7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10)江苏沿海地区地下水演化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演化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已有研究成果
    1.3 总体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总体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关键科学问题与创新点
        1.5.1 关键科学问题
        1.5.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概况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质概况
        2.2.2 水文地质概况
    2.3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2.3.1 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
        2.3.2 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
    3.1 样品采集的目的及采样点布置原则
    3.2 样品采集
    3.3 样品的测试
        3.3.1 地下水化学组分与同位素的测试
        3.3.2 含水介质粒径及矿物X衍射分析
第4章 区域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现状特征
    4.1 区域地下水流动和水化学特征
    4.2 区域地下水位动态类型和TDS含量动态变化规律
        4.2.1 地下水位动态类型
        4.2.2 Ⅱ、Ⅲ承压水TDS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4.3 区域地下水补径排的氢氧环境同位素示踪
        4.3.1 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4.3.2 地表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4.3.3 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4.4 区域地下水年龄
        4.4.1 地下水14C年龄校正
        4.4.2 地下水14C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区域Ⅲ承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演化规律
    5.1 Ⅲ承压水开发利用现状
    5.2 不同开采时期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的演化
        5.2.1 Ⅲ承压水动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
        5.2.2 Ⅲ承压水咸水分布面积的动态变化特征
    5.3 Ⅲ承压水咸水成因
        5.3.1 沂沭河下游水文地质区地下淡水咸化成因
        5.3.2 淮河下游水文地质区地下淡水咸化成因
        5.3.3 长江三角洲水文地质区地下淡水咸化成因
    5.4 控制淡水咸化的红线水位
第6章 现行开采规划对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的影响评价
    6.1 区域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数值模拟
        6.1.1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
        6.1.2 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模型
    6.2 现行开采规划预报条件
        6.2.1 区域地下水开采规划
        6.2.2 不同保证率下降雨量
        6.2.3 预报条件的确定
    6.3 现行开采规划对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的影响评价
第7章 区域地下水优化开采方案研究
    7.1 方案一
        7.1.1 区域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的建立
        7.1.2 区域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的求解
        7.1.3 优化结果与分析
    7.2 方案二
        7.2.1 区域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的建立
        7.2.2 优化结果与分析
    7.3 方案三
        7.3.1 区域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的建立
        7.3.2 优化结果与分析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临淄城区及附近工程地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准服务城镇空间布局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为例[J]. 李念春,郝杰,张学强,徐秋晓,罗振江,袁辉.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0(03)
  • [2]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宏细观演化机理及趋势预测研究[D]. 狄胜同. 山东大学, 2020(01)
  • [3]基于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城市竖向规划研究[D]. 李晓宇.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华北平原鲁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区域特征及演化趋势预测[J]. 狄胜同,贾超,张少鹏,丁朋朋,邵明,张永伟. 地质学报, 2020(05)
  • [5]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D]. 鲁统民.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爆破对不同龄期充填体性能影响机制研究[D]. 甘肃.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7]淄博大武水源地地下水化学场与动力场相互关系研究[D]. 孙金凤.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莱州湾地区滨海黄土研究[J]. 徐建国,张涛,徐华,张卓,祁晓凡,纪汶龙. 海洋科学进展, 2019(01)
  • [9]贵阳市乌当区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 张祥祥.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 [10]江苏沿海地区地下水演化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D]. 康博. 吉林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临淄市及周边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