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政治哲学思想

论邓小平的政治哲学思想

一、论邓小平政治哲学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张伟伟[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策实践活动中创造和运用的方法系统。探究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从形成过程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具有深厚的生成根基,在文化滋养、理论积淀、实践基础和个人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逐渐生成,是一种复合式创新的产物。从构成要素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为子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系统。从构成机理来看,子方法与子方法相互联系、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相互依存、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相互作用,使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从实践运用来看,子方法的基本要求、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体系,价值前提、价值内容、价值实现、价值评价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体系。

张青青[3](2021)在《邓小平正义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正义作为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正义问题不仅是以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同样也是当代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它是具体的且不断发展着的。正义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导阶级下,所产生的正义问题各不相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对正义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政治制度不断健全,经济发展日渐协调,文化发展繁荣昌盛,社会建设健康有序,生态文明建设和谐有活力。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非正义的因素,导致我们的发展呈不平衡和不充分状态,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深入分析和综合运用邓小平正义观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出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平衡与不充分的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正义观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理论来源,它是在汲取了传统优秀儒家正义观和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中的合理内核基础上形成的。传统优秀儒家正义观是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文化底蕴,儒家正义观主要表现在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和以“大同”为目标的理想社会,邓小平批判继承了这些内容,为其后来管理和领导的改革与建设发挥了重要价值。同时他还综合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正义观、列宁的人权正义观和毛泽东的人民正义观的内容,把理论层面的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研究正义的历史进程来看,对正义进行讨论,必然离不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分析,研究邓小平正义观同样如此。他的正义观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见证了我党在新时期的伟大转折,并且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认识和实践,他的正义观也随着这些历程逐步变得科学和成熟。邓小平正义观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层面的正义观内容,指出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强调要重视教育等方面为个人发展夯实了前提条件;二是关于社会层面的正义观内容,邓小平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尊重和支持科技人才以及加强制度保障方面为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关于国家层面的正义观内容,指出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国家的稳定发展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四是关于国际层面的正义观内容,主张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同时要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交流和合作,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同国际进行交往营造了适宜的国际环境。这些关于正义内容的论述,对于新时代的发展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总之,邓小平正义观是当时时代条件下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科学结晶,也是我们处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非正义因素的指导方略,为树立新时代的正义观、促进社会主义正义的实现、处理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和提升我国对外交往的地位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价值。

孙贵林[4](2020)在《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民主思想,既是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南,也是因应世情、国情与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还是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终产物。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23年6月旅法勤工俭学到积极投身于革命武装斗争,是酝酿萌发阶段;二是1952年7月调往中央以后从支持将经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到关注分配问题、主张根据劳动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贯彻平等和自由原则,是积极探索阶段;三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支持农村开展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到要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打破单一所有制结构以及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初步形成阶段;四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到1992年春南巡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确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是成熟完善阶段。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民主的制度保障是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最重要标志,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促进的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经济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基本目标。其二,经济民主的基本任务是经济管理民主化。经济民主要求人民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独立的经济自主地位,享有自主的经济管理权和经济利益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民主集中制”、“责、权、利相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既注重推进宏观经济的民主管理,处理好党政关系、上下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又注重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其三,经济民主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决策民主化。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要从民主制定、民主执行、民主检验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决策民主化。即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基本方法,民主集中制是重要保证;在经济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是动力之源,“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是必然选择,“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重要原则;在经济决策检验过程中,“实践”是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具体标准。其四,经济民主的实践成效是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即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转变、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转变、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转变。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表现为: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物质前提是发展生产力,价值诉求是人民自主,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与民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其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努力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管理、经济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

米川[5](2020)在《邓小平群众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民是立国之本,群众是执政之基。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一观点是邓小平心系群众的重要体现。纵观邓小平的非凡经历和光辉一生,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坚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群众观。邓小平群众观是邓小平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观点和总体看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邓小平群众观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为邓小平群众观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邓小平本人的传奇人生经历,为其形成发展提供了实践条件。邓小平群众观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的理论特点。邓小平以群众首位思想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关心群众需要”、“为人民服务”的“群众中心论”思想。邓小平继承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认为掌握好群众工作方法,就要“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提出了以“群众是力量之源”为核心的“群众力量论”思想。最后,邓小平从实现国强民富的价值追求出发,提出了“物质基础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举,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群众共富论”思想。三大群众思想构成了邓小平群众观的主体内容,并具有重视历史经验教训、清晰的现实定位和长远的发展眼光等鲜明的理论特色。邓小平群众观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邓小平群众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奠定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逻辑。其次,邓小平群众观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最后,邓小平群众观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为世界社会主义贡献了中国智慧、注入了中国力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赵轩[6](2019)在《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往今来,世界各国均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养国民爱国主义情感和观念的主要方式,并力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本国的民族精神。一直以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爱国主义教育始终高度重视,并结合世势国情不断丰富和完善爱国主义内涵,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理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遵循法则和重要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创新发展的爱国主义思想,对爱国主义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2015年12月30日)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着重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表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永恒意义的事情,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必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党中央的政治要求,也是社会现实提出的实际需要。一方面,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进的过程中,需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必然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基础;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多元价值冲突问题,与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国家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腐朽错误思潮的斗争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境内外环境中的种种政治图谋,既需要国家层面的恰当应对,也需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广大中华儿女扞卫自身权益,形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可以说,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价值最主要的依靠途径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把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也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本身入手,从实践的视角展开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实现对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本文就是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入手,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展开的新探索。本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理论前提部分,第三、四、五章为理论研究主体部分。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前提。“实践论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的思维方式,是针对抽象化的“知识论思维方式”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其本身来说的核心观念主要有三个:从实践出发的问题意识;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具体意识;从现实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的整体意识。“实践论思维方式”对于解决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本文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理论前提。第二章,立足实践重释爱国主义相关概念并从不同学科视角探讨相关前提性理论问题。本章首先从实践出发重释与爱国主义密切相关的概念,即“爱”“国”“主义”和“精神”,为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作出相应的理论铺垫;其次,对研究爱国主义理论的相关学科——伦理学、政治学、法学、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爱国主义理论中的侧重点及成因进行研究,明确这些学科从不同的实践关系出发反映出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的不同实践视角,为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汲取不同学科研究爱国主义的理论成果提供尽量丰富理论参考;最后,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比较不同学科研究爱国主义理论的特点,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爱国主义理论突出的实践性特征,以及从实践出发能够整合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学科地位,从而确立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应具有丰富的实践视野以及本文贯穿实践论思维方式,立足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以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强调贯彻“现实的人”观念。本章首先以实践的视角考察爱国主义的主体理论和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相关理论,从而确定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中应有的核心地位。其次,以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现实的人”观念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对象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精神属性不同维度的内在规定性,并以“现实的人”的自然成长历程对全部属性予以体现生成性的整合,为爱国主义教育阶段性和群体性的划分奠定基础。最后,进一步贯彻实践论思维方式,借鉴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对爱国主义教育对象作以更加深入的考察,以把握更加具体化的教育对象。由此从教育对象的角度看爱国主义教育,就应当以教育对象的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规定为主,划分不同的教育阶段和群体,开展相应的教育。第四章,以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强调着眼“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根基。“现实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体现出自身整体性、具体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对于“现实的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其“现实生活世界”中确定教育内容。一是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确立与爱国主义客体、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以“现实生活世界”观念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第二章的相关理论,提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与“现实生活世界”观念相结合。在对象性内容范畴上要体现爱国主义客体理论的整体性,即要包含自然、人民、文化和政治四个方面;在生活化内容范畴上要体现“现实生活世界”整体中的具体性,即要注重与“现实的人”在客观实践中的相关要素相结合;在教育内容结构化方面既要涵盖“现实生活世界”自身以“历史、现实、未来”为主的层次规律,也要满足社会关系需要的相应规律,还要体现以教育对象“情、知、意”为主的精神发展规律;三是在更加具体化的层面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自然维度、人民维度、文化维度和政治维度着眼“现实生活世界”的展开,并探讨各维度教育内容逻辑的现实依据和要求。第五章,以实践论思维方式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与方式的具体化理论。本章针对作为“现实的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在理论上研究对于不同教育群体如何进行富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策略和方式的具体化原则,体现合规律性。一是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实施主体,即教育主体的具体化作以相应的讨论;二是针对学前教育、小学至大学教育、社会教育中所包含的主要教育群体,对其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设定原则进行了论述;三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教育方式运用原则,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具体化的基本路向。这些实践原则的探讨,能够指导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针对不同教育群体运用相应的教育策略与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本文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在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策略以及教育方式都从具体化的方向进行了新的阐释,这些阐释为加强具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余胜[7](2019)在《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探索与回答了中国进行民主制度建设的原则、具体内容和途径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指导中国民主制度建设实践的科学理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中国民主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深入研究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我国民主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首先探讨了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产生背景;其次,分析了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总原则:民主集中制;再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最后,总结了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特点与贡献。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导论、正文和结语。导论概述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正文由五章组成,从几个方面对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第一章,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产生背景。本章主要从政治社会背景、思想文化背景和邓小平个人因素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政治社会背景指阶级斗争为纲的难以为继与工作重心的转移,旧体制的危机及其存在的问题;思想文化背景指普遍求变的政治心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共识的达成,思想文化多元化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个人因素指起伏的高层政治人生与实用主义的务实性格,敏锐的政治判断力与对政治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第二章,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总原则:民主集中制。本章首先交代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其次说明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要求,包括充分发扬民主以保证科学决策、维护中央权威以保证决策贯彻、坚持集体领导以防止个人专断、树立领导核心以防止集体涣散、实行双向沟通以实现利益整合以及推进政治制度化以实现长治久安。第三章,宏观层面: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思想。本章从宏观层面对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中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设思想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思想作了论述。邓小平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民主专政适合于中国国情;正确处理民主和专政的辩证关系;严格限定阶级斗争的范围;运用法律武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邓小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中国;西方的多党制不适合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民主集中制;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四章,微观层面: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思想。本章从微观层面叙述了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中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思想。邓小平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取缔旧的“四大”民主形式;实行权力下放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加强政治沟通建立群众监督制度。第五章,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特点与贡献。本章在探析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对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贡献进行了尝试性的总结。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特点包括:以政治稳定为前提的渐进式民主制度建设、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配套式民主制度建设、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宗旨的回应式民主制度建设。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贡献包括:拨乱反正奠定新型政治框架、引领制度变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接轨现代政治文明推动政治发展。结语对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程露[8](2019)在《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是邓小平以世界眼光和全球思维认识和谋划中国发展的思维方式。邓小平发展观的产生,不仅基于邓小平深厚的哲学理论基础,也来源于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以及邓小平丰富的个人实践经历。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要求把中国发展置于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并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各国发展进行对比、与世界各国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思考,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表现出广阔的视野和超群的智慧,极具前瞻性和独到性。同时,邓小平的发展观的世界视角为之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因此,深入研究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第一章是对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的阐述。在这一部分,着重介绍了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而解释了选择这一论题,并将此论题深入分析下去的原因。第二章认真分析了邓小平发展观世界视角形成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邓小平不仅有深厚的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功底,同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实际上邓小平引领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创造的新时期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生动实践。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的形成也与他以政治家的立场和眼光把握世界历史主题、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海外留学经历密不可分。第三章概括了邓小平发展观的基本内容,邓小平发展观世界视角的内涵,即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将中国发展置于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各国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思考。这样的世界视角,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观上都有不同体现。第四章着重阐述了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与“五大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密切联系,及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王强[9](2010)在《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这表明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开始由引进外智向本土化转变,注重从中国自己的经验和实践出发构建理论体系和管理模式。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的奠基者,因此,研究邓小平行政思想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理论指导;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逻辑图式;以邓小平行政实践为现实基础;以近20多年学术界对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的成果为学术支撑;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原则,既立足全球化视野,又根植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具体国情,通过现代化对行政的外在压力和行政现代化的内在诉求两个视域来透视邓小平行政思想,力图勾勒出邓小平行政思想的逻辑框架和发展脉络,冀望对邓小平行政思想有所感悟。根据系统科学“总分合”的原则,本文首先对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进行总体观照;然后分高效、规范、民主、廉洁四个向度对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现代化表征进行论析;最后对邓小平行政思想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比较,并对邓小平行政思想的再实践和发展进行论述,形成一个严密的结构体系。这样本文涵括导言、总体观照、理论主体、比较研究、尾论五个部分。导言部分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中国现代化进程、世情国情、邓小平行政实践、马克思主义行政理论四个方面总体观照邓小平行政思想形成的图景。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通过高效化的目标向度、规范化的科学向度、民主化的价值向度、廉洁化的德性向度四个方面论证邓小平行政思想的逻辑框架和主要表征;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共时性与历时性比较,使邓小平行政思想与西方行政改革和中国传统行政思想进行对话沟通,以突显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现代化特质和中国特色;第五部分主要对邓小平以后中国行政发展的绵延和再实践进行论述。本文认为邓小平行政思想并非妙想勃发,而是基于理性、合乎理性的产物,撮其概要,邓小平行政思想至少涵摄三重理性意蕴:一是“高效规范”的工具理性意蕴。面对“文革”后的无序状态,邓小平首先强调效率问题、秩序问题,并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路径提高行政效率,从而赢得了效率专家的美名。二是“民主廉洁”的价值理性意蕴。在强调“高效规范”的同时,邓小平一贯坚持“人民政府人民管理”的原则,推动“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管理民主”、“基层生活民主化”进程,推动“廉洁行政”的发展。三是“对话沟通”的交往理性意蕴。在现代化进程中,邓小平没有悬置与远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而是“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坚持”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实现“返本开新”;从“世界公民”出发,邓小平注重学习借鉴当今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实现“洋为中用”;在行政实践中,邓小平还注意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铸”,实现“古为今用”。正是在与马克思主义行政理论、西方行政学说、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对话沟通”中,邓小平行政思想达到“视域交融”的境界,从而使邓小平行政思想实现了“中国特色”和“世界图景”的统一。

李映楠[10](2006)在《论邓小平的民本主义哲学》文中指出政治哲学是关于政治的本质、价值观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价值取向问题是政治哲学研究的最根本问题。邓小平的政治哲学在本质上是民本主义哲学,其政治本体论是人民主体论,其政治价值指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邓小平的民本主义哲学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民主论、人民利益论。这四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有着不同的含义,共同构成了邓小平民本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其中,人民本位论是邓小平民本主义哲学的价值取向和立论基础,人民主体论是邓小平民本主义哲学的逻辑展开和核心内容,人民民主论是邓小平民本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和实现机制,人民利益论是邓小平民本主义哲学的理论归宿和落脚点。 邓小平民本主义哲学,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尤其是毛泽东的人民观的发展,是对传统“民本”思想以及对西方民主理论的借鉴与批判地继承。实事求是地弄清邓小平的民本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对传统“民本”思想以及对西方民主理论的创新与超越之处,是科学评价邓小平民本主义哲学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的民本主义哲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化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执政哲学。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将“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在全面推进执政方式民主化的基础上实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统一,是邓小平民本主义哲学给予我们的时代启示,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邓小平民本主义哲学思想的根本要求。

二、论邓小平政治哲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邓小平政治哲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1.3.1 德育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3.3 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4.4.1 德育评价论
        4.4.2 德育效用论
        4.4.3 德才兼备论
        4.4.4 德育功能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5.1.1 理想信念教育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5.5 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6.3 小结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7.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有待拓展之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3.2 现代决策理论
        1.3.3 现代思维科学和现代系统论
        1.3.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和生成根基
    2.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
        2.1.1 方法、思维和决策
        2.1.2 决策思维方法
        2.1.3 新时代
        2.1.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
    2.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生成根基
        2.2.1 文化滋养
        2.2.2 理论积淀
        2.2.3 实践基础
        2.2.4 个人条件
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要素
    3.1 战略思维方法
        3.1.1 战略思维方法是战略决策的必然要求
        3.1.2 何谓战略思维方法
        3.1.3 战略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2 创新思维方法
        3.2.1 创新思维方法是非常规决策的必然要求
        3.2.2 何谓创新思维方法
        3.2.3 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3 辩证思维方法
        3.3.1 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3.3.2 何谓辩证思维方法
        3.3.3 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4 法治思维方法
        3.4.1 法治思维是依法决策的必然要求
        3.4.2 何谓法治思维方法
        3.4.3 法治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5 底线思维方法
        3.5.1 底线思维方法是风险决策的必然要求
        3.5.2 何谓底线思维方法
        3.5.3 底线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机理
    4.1 子方法与子方法的相互联系
        4.1.1 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4.1.2 现实依据: 决策活动类型的统一性
        4.1.3 具体内容: 通过不同中介实现联系
        4.1.4 模型呈现: 直观把握联系方式和内容
    4.2 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的相互依存
        4.2.1 子方法制约着方法系统
        4.2.2 方法系统主导着子方法
    4.3 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
        4.3.1 方法系统的环境
        4.3.2 相互作用的条件与中介
        4.3.3 系统环境影响着方法系统
        4.3.4 方法系统改变着系统环境
        4.3.5 方法系统的演化
5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实践运用
    5.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5.1.1 分析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依据
        5.1.2 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体系
        5.1.3 谋划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措施
    5.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
        5.2.1 运用子方法的基本要求
        5.2.2 运用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
        5.2.3 坚持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
    5.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
        5.3.1 价值前提:具有价值的必要条件
        5.3.2 价值内容:对不同主体的具体价值
        5.3.3 价值实现: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有力武器
        5.3.4 价值评价:方法系统不是万能的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邓小平正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传统优秀儒家正义观是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文化底蕴
        一、儒家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理念
        二、儒家以“大同”为目标的理想社会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是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正义观
        二、列宁的人权正义观
        三、毛泽东的人民正义观
第二章 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条件
    第一节 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政治条件
        一、时代主题的发展与转变
        二、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 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经济条件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节 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文化条件
        一、教育科学事业的曲折发展
        二、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性
第三章 邓小平正义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邓小平关于个体层面的正义观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二、强调重视教育的发展
        三、树立艰苦奋斗的信念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社会层面的正义观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尊重和支持科技人才
        三、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善
    第三节 邓小平关于国家层面的正义观
        一、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
    第四节 邓小平关于国际层面的正义观
        一、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
        二、加强与第三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四章 邓小平正义观的现实价值
    第一节 邓小平正义观的理论价值
        一、使传统优秀儒家正义观获得新的发展
        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在中国的实践
        三、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
    第二节 邓小平正义观的现实意义
        一、帮助人们树立新时代的正义观
        二、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
        三、有利于处理国家重大突发事件
        四、提升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影响力
结语 新时代视野下对邓小平正义观的回归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相关概念解析
    0.3 研究现状分析
        0.3.1 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3.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0.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1章 体系生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形成背景和过程
    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与党情出现新变化
        1.1.2 历史镜鉴: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的深刻反思
        1.1.3 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1.1.4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
    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
        1.2.1 酝酿萌发阶段
        1.2.2 积极探索阶段
        1.2.3 初步形成阶段
        1.2.4 成熟完善阶段
第2章 制度保障: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民主
    2.1 所有制与经济民主
        2.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民主内涵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民主
        2.2.1 经济主体的基本含义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民主内涵
    2.3 分配制度与经济民主
        2.3.1 重新确立物质利益原则
        2.3.2 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拨乱反正
        2.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经济民主内涵
第3章 基本任务:经济管理民主化
    3.1 经济管理民主化的提出
    3.2 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
        3.2.1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原则
        3.2.2 “民主集中制”原则
        3.2.3 “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3.2.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2.5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原则
    3.3 宏观经济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3.1 给政府分权:处理好党政关系
        3.3.2 给地方分权:处理好上下关系
        3.3.3 给企业分权:处理好政企关系
        3.3.4 给集体经济组织分权:处理好政社关系
    3.4 企业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4.1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3.4.2 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第4章 关键环节:经济决策民主化
    4.1 经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4.1.1 经济决策在党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
        4.1.2 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 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4.2 经济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3 经济决策民主制定
        4.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决策制定的必要条件
        4.3.2 群众路线:经济决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4.3.3 民主集中制:经济决策制定的重要保证
    4.4 经济决策民主执行
        4.4.1 “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经济决策执行的动力之源
        4.4.2 “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经济决策执行的必然选择
        4.4.3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经济决策执行的重要原则
    4.5 经济决策民主检验
        4.5.1 “实践”:经济决策检验的唯一标准
        4.5.2 “三个有利于”:经济决策检验的具体标准
第5章 实践成效: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
    5.1 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的变迁
        5.1.1 计划体制时期行政调控下的生产
        5.1.2 改革开放后生产向自主经营的转变
    5.2 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的变迁
        5.2.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拨下的交换
        5.2.2 改革开放后交换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5.3 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变迁
        5.3.1 计划体制时期平均主义下的分配
        5.3.2 改革开放后分配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
    5.4 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的变迁
        5.4.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节下的消费
        5.4.2 改革开放后消费向适度可持续的转变
第6章 理论解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和特点
    6.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
        6.1.1 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
        6.1.2 中国共产党:经济民主的领导核心
        6.1.3 发展生产力:经济民主的物质前提
        6.1.4 人民自主:经济民主的价值诉求
        6.1.5 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
    6.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
        6.2.1 坚持经济与民主的统一
        6.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6.2.3 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
        6.2.4 坚持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
        6.2.5 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6.2.6 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第7章 现实观照: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7.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7.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
    7.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7.2.1 进一步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
        7.2.2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管理民主化进程
        7.2.3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决策民主化进程
        7.2.4 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邓小平群众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一章 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
    第一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邓小平群众观形成的哲学基础
        二、毛泽东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是邓小平群众观的思想来源
        三、丰富的人生经历是邓小平群众观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过程
        一、1920年—1935年是邓小平群众观的萌芽时期
        二、1935年—1952年是邓小平群众观初步形成时期
        三、1952年—1965年邓小平群众观走向成熟
        四、1966年—1978年邓小平群众观在曲折中发展
        五、1978年以后邓小平群众观在改革开放中的发展与运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邓小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第一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一、群众中心论
        二、群众力量论
        三、群众共富论
    第二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特点
        一、重视历史经验教训
        二、清晰的现实定位
        三、长远的发展眼光
第三章 邓小平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价值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二、奠定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逻辑
    第二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实践价值
        一、邓小平群众观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邓小平群众观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第三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世界影响
        一、邓小平群众观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邓小平群众观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中国力量”
        三、邓小平群众观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文件
        (三)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研究
        (四)爱国主义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思维方式的实践论路向
    一、反思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问题
        (一)思维方式及其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影响
        (二)“知识论思维方式”的体现及其超越
    二、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及其理论意义
        (一)马克思实践论思维方式的提出
        (二)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基本内容
        (三)实践论思维方式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三、实践论思维方式与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新理路
        (一)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
        (二)以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前提的实践论整合
    一、实践论维度的爱国主义相关概念
        (一)爱: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二)国:祖国与国家的统一
        (三)主义: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四)精神:情、知、意的统一
    二、实践论视域中的多学科爱国主义理论研究
        (一)伦理学中的爱国主义
        (二)政治学中的爱国主义
        (三)法学中的爱国主义
        (四)哲学中的爱国主义
        (五)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论追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爱国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地位
        (二)以实践论思维方式重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第三章 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实践论解析
    一、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及其在理论建构中的地位
        (一)从爱国主义主体看爱国主义教育对象
        (二)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二、作为“现实的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对象
        (一)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从“现实的人”的属性维度看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基本结构
        (三)从人的成长历程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不同属性
    三、把握具体化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理论借鉴
        (一)自然属性维度的“动机理论”
        (二)社会属性维度的几种社会理论
        (三)精神属性维度的“认知发展理论”
        (四)从整体把握“现实的人”属性结构的“人格动力学理论”
第四章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阐释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架构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爱国主义客体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对象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根基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二)“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阐释
        (三)“现实生活世界”观念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梳理
        (一)自然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二)人民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三)文化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四)政治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五)“现实生活世界”观念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具体逻辑
第五章 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与方式的实践论探析
    一、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与教育方式的实践论反思
        (一)爱国主义的教育策略与教育方式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在教育策略与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策略的具体化逻辑
        (一)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的具体化
        (二)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具体化
    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实践论原则
        (一)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指导意义
        (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基本原则
        (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具体化方向
结语走向新实践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对既有研究的评论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主
        (二)民主制度建设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三)不足
第一章 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政治社会背景
        一、阶级斗争为纲的难以为继与工作重心的转移
        二、旧体制的危机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思想文化背景
        一、普遍求变的政治心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共识的达成
        二、思想文化多元化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
    第三节 邓小平个人因素
        一、起伏的高层政治人生与实用主义的务实性格
        二、敏锐的政治判断力与对政治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 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总原则:民主集中制
    第一节 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
        一、何谓民主集中制
        二、民主集中制中断造成政治危机
        三、恢复民主集中制的意义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要求
        一、充分发扬民主以保证科学决策
        二、维护中央权威以保证决策贯彻
        三、坚持集体领导以防止个人专断
        四、树立领导核心以防止集体涣散
        五、实行双向沟通以实现利益整合
        六、推进政治制度化以实现长治久安
第三章 宏观层面: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思想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设思想
        一、人民民主专政适合于中国国情
        二、正确处理民主和专政的辩证关系
        三、严格限定阶级斗争的范围
        四、运用法律武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思想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
        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中国
        三、西方的多党制不适合中国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民主集中制
        五、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四章 微观层面: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思想
    第一节 取缔旧的“四大”民主形式
        一、何谓“四大”民主形式
        二、“四大”民主形式的危害
        三、“四大”民主形式的取缔
    第二节 实行权力下放推动基层民主建设
        一、建立村委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设立居委会促进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推广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
    第三节 加强政治沟通建立群众监督制度
        一、畅通表达渠道倾听群众声音
        二、开展舆论监督支持群众批评
第五章 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特点与贡献
    第一节 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以政治稳定为前提的渐进式民主制度建设
        二、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配套式民主制度建设
        三、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宗旨的回应式民主制度建设
    第二节 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拨乱反正奠定新型政治框架
        二、引领制度变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接轨现代政治文明推动政治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的意义
    二、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和主要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的创新点
        (一)视角上的创新
        (二)内容上的创新
第二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形成的条件
    一、理论基础
        (一)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
        (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二、现实背景
        (一)准确把握世界历史主题的变化
        (二)总结我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三)中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中的处境
        (四)邓小平的海外留学经历
第三章 邓小平发展观世界视角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表现
    一、邓小平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一)发展是硬道理
        (二)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开放
        (四)发展的关键是科技与教育
        (五)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
        (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二、邓小平发展观世界视角的基本内涵
        (一)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
        (二)将中国发展置于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
        (三)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各国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思考
    三、邓小平发展观世界视角的主要表现
        (一)经济发展方面的世界视角
        (二)政治发展方面的世界视角
        (三)文化发展方面的世界视角
        (四)科技发展方面的世界视角
        (五)教育发展方面的世界视角
第四章 邓小平发展观世界视角的当代意义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的坚持和发展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
        (二)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宏大的世界视野
        (三)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相互作用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的坚持和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深化改革开放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构建和谐世界
    三、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一)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尽到了中国大国的责任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9)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一、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研究意义
        (一) 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 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一) 现代化与现代性
        (二) 行政与行政思想
        (三) 行政现代化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邓小平行政思想形成的图景
    一、现代化——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的分析框架
        (一) "四个现代化"的探索和挫折
        (二) 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
        (三) 中国特色现代化目标的形成
    二、国情世情——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生态环境
        (一) 从国情出发是邓小平行政思想逻辑起点
        (二) 从世情出发是邓小平行政思想时代特征
    三、行政实践——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现实源泉
        (一) 作为革命者的邓小平的行政实践
        (二) 作为国家政务管理者的邓小平的行政实践
        (三) 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的行政实践
    四、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理论渊源及现实表征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行政构想
        (二) 列宁的行政实践
        (三) 毛泽东的行政贡献
        (四) 邓小平行政思想的主要表征
第二章 高效化——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目标向度
    一、行政效率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一) 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
        (二) 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
    二、改革体制建立合理的权力体系
        (一) 权力配置不合理的症候
        (二) 党政分开,建立强有力的政府体系
        (三) 权力下放,建立合作的上下级关系
        (四) 公私分明,建立合理的政企关系
        (五) 分工合作,建立和谐的政社关系
    三、精简机构建立精干效能的行政组织
        (一) 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回顾
        (二) 精简机构的必要性
        (三) 精简机构的性质、重点和方法
    四、提升素质培育符合现代化的行政主体
        (一) 人才问题是战略问题
        (二) 人才问题是路线问题
        (三) "四化"是人才标准
    五、转变作风营造优良的行政环境
        (一) 反对官僚主义
        (二) 改进工作方法
        (三) 合理团队配置
        (四) 加强自身学习
第三章 规范化——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科学向度
    一、规范政府职能是科学行政的前提
        (一) 重构强有力的政府职能系统
        (二) 政府职能的明确定位
    二、规范人事制度是科学行政的关键
        (一) 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制度
        (二) 建立合理的人员选留制度
        (三) 建立规范的人员考核和奖惩制度
        (四) 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制度
        (五) 建立干部退休制度
    三、规范决策行为是科学行政的根本
        (一) 科学决策的出发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 科学决策的制度基础是民主集中制
        (三) 科学决策的基本方法是群众路线
    四、严格责任是科学行政的保障
        (一) 行政责任及其实现和保障
        (二) 中国特色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第四章 民主化——邓小平行政思想的价值向度
    一、行政民主化的意义
        (一) 行政民主化是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体现
        (二) 行政民主化是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现象的法宝
        (三) 行政民主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四) 行政民主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五) 行政民主化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
    二、行政民主化的主要表征
        (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四) 以党内民主推动行政民主
        (五) 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
    三、行政民主化的理念和路经
        (一) 为民执政是行政民主化的理念
        (二) 权力下放是行政民主化的路径
    四、行政民主化的法制保障
        (一) 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 加强行政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三) 严格行政执法,规范管理行为
第五章 廉洁化——邓小平行政思想的德性向度
    一、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一) 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 廉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 重视廉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
    二、法制建设是廉洁化的根本
        (一) 法制反腐相对群众运动来说更趋理性
        (二) 法制反腐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
    三、多元监督体系是廉洁化的关键
        (一) 中国共产党的直接监督
        (二) 国家机关的权威监督
        (三) 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
        (四)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
        (五) 人民群众的基础监督
        (六) 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
    四、领导干部是廉洁化的主体
        (一) 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服务理念
        (二) 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三) 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艺术
    五、教育是廉洁化的基础
        (一) 良好的机关作风是廉政建设的关键
        (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廉政建设的抓手
第六章 邓小平行政思想共时性与历时性比较
    一、邓小平行政思想与当代西方行政理论之比较
        (一) 全球化视野使得邓小平能够"放眼看世界"
        (二) 西方行政改革的历程及其经验与困境
        (三) 邓小平对西方行政改革经验的借鉴和扬弃
    二、邓小平行政思想与中国传统行政思想之比较
        (一) 中国传统行政思想及其特点
        (二) 邓小平对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批判和改铸
尾论 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绵延
    一、行政管理高效化进入新轨道
    二、行政管理规范化迈上新台阶
    三、行政管理民主化迈出新步伐
    四、行政管理法制化趋于完善
    五、行政管理廉洁化趋于理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10)论邓小平的民本主义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邓小平的政治哲学在本质上是民本主义哲学
    (一) 政治哲学是关于政治的本质、价值观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二) 价值取向问题是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
    (三) 邓小平政治哲学的民本主义本质
    (四) 邓小平民本主义哲学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
一、人民本位论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 必须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三) 民心向背事关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二、人民主体论
    (一) 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革命与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体
    (三)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人民民主论
    (一)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 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方向
    (三) 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
    (四) 社会主义人权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人民利益论
    (一) 人民利益的实现是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
    (二) 将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作为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成败的标准
    (三) 人民利益的实现机制
结束语 邓小平民本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与时代启示
    (一) 邓小平民本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
    (二) 邓小平民本主义哲学的时代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原创性声明

四、论邓小平政治哲学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2]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D]. 张伟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11)
  • [3]邓小平正义观研究[D]. 张青青.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D]. 孙贵林. 湘潭大学, 2020(12)
  • [5]邓小平群众观研究[D]. 米川.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6]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 赵轩.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邓小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研究[D]. 余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8]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研究[D]. 程露.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9]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D]. 王强. 西北大学, 2010(09)
  • [10]论邓小平的民本主义哲学[D]. 李映楠.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论邓小平的政治哲学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