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非那定与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0例

特非那定与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0例

一、特非那丁和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0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1](2014)在《加味升降散联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风热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应用临床经验方“加味升降散”联合自血疗法,对慢性荨麻疹(风热证)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对本方案的临床治疗特点予以总结,探索一种简便有效、对机体负面影响少的治疗方案。方法:将108例进入临床研究的病例,随机分为三组。具体方案为:①治疗组:口服中药(加味升降散)联合自血疗法;②对照组:单纯汤剂(加味升降散)口服;③对照组:口服西药(依巴斯汀片)联合自血疗法。所有组别均以6周为1个疗程,对痊愈病例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结果:6周后,治疗组:痊愈率为32.3%,总显效率为84%;中药组:痊愈率为23%,总显效率为50%;西药组:痊愈率为19.6%,总显效率为48%。经分析,治疗组疗效较中药组、西药组有优势(P<0.05);单纯中药组与西药联合自血疗法组的疗效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每组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比较随访的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三种疗法均有效果,但加味升降散联合自血疗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相关性分析:三组疗效均与疗程有关,有中药参与的组别,疗效与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无关;西药组在年龄差距较大时疗效下降,姑且认为中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疗效稳定,三组在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不良反应数及复发数方面呈现下降趋势,且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而不增加副作用。

胡会琴[2](2014)在《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以观察探讨中医治寒冷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的优势。研究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研究前首先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方面的均衡性,确保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加味口服当归四逆汤,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仙特明)。分别观察二组病例的发作频率、瘙痒程度、风团数量、风团大小、风团持续时间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于治疗后一个疗程(四周)评价两组疗效,同时分别对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疗程与疗效的关系进行相关性比较。研究结果:两组在治疗第一、第二周后,临床有效率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是在治疗第三、第四周后,两组病例的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治疗组痊10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9.70%。两组患者之间疗效的比较,P=0.032<0.05,存在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疗效上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寒冷性荨麻疹均有效。两组患者治疗初期总体疗效差别不大;后期治疗组总体疗明显效优于对照组。

郭静[3](2012)在《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慢性荨麻疹抗过敏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当归饮子加减方干预荨麻疹慢性期动物气血两虚症模型,观察养血活血通络法预防荨麻疹复发的作用,并探讨其抗过敏机制,为养血活血通络法的应用以防治慢性皮肤病复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腹侧皮下注射0.3m1·kg-1利血平生理盐水溶液和皮下注射2%乙酰苯肼制作动物气血两虚模型。气血两虚模型制作成功后,结合Ⅰ-Ⅳ型变态反应模拟慢性荨麻疹发病,以KM小鼠或SD大鼠为受试对象,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玉屏风组、祛风止痒口服液组、当归饮子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研究:(1)尾静脉注射1%卵清蛋白合卡介菌疫苗稀释剂致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测定每组动物蓝斑直径、蓝斑光密度(OD)及蓝斑抑制率,分析当归饮子加减方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的影响。(2)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组胺,尾静脉注射1%伊文思兰生理盐水溶液,通过测定蓝斑光密度及蓝斑抑制率,分析当归饮子加减方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3)尾静脉注射1%卵蛋白生理盐水溶液致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测定各组动物颅顶皮下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其抑制率,并对肥大细胞形态进行显微分析,分析当归饮子加减方对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4)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全身瘙瘁,记录注射后30min内小鼠搔抓潜伏期、搔抓次数和瘙痒持续总时间,计算瘙痒抑制率;搔抓反应结束后,采用Elisa法测定每只动物血清组胺水平,分析当归饮子加减方对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全身瘙瘁的影响。(5)采用DNCB致小鼠耳廓超敏反应,测定每组动物耳廓肿胀度及其抑制率,分析当归饮子加减方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6)采用卵蛋白+氢氧化铝合百日咳疫苗致小鼠变态反应,光镜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变化;采用Elisa法测试血清IgE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壁组织中IL-4、IFN-γ表达量;RT-PCR检测血管壁组织IL-4mRNA、IFN-γ mRNA表达情况;血管壁组织的病理切片显微镜检测,研究当归饮子对慢性荨麻疹治疗作用机理。实验数据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均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Dunnett 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当归饮子加减方可显着减小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蓝斑直径(P<0.01),降低蓝斑光密度吸收值(P<0.01);显着抑制组胺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P<0.01);显着抑制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P<0.01);显着延长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瘙痒搔抓潜伏期(P<0.01),减少小鼠搔抓次数(P<0.01),缩短搔抓持续时间(P<0.01),降低动物血清组胺水平(P<0.01);显着对抗DNCB致小鼠迟发型耳廓变态炎症反应(P<0.01);显着降低致敏动物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量(P<0.01),降低动物血清IgE水平(P<0.01),降低致敏动物血管壁组织IL-4水平(P<0.01),升高IFN-γ(P<0.01)水平,下调致敏动物血管壁组织IL-4mRNA(P<0.01)表达,升高IFN-γ mRNA表达(P<0.01),显着降低荨麻疹动物血管壁组织水肿、淋巴滤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且效果显着优于同等剂量的玉屏风口服液(P<0.05)和祛风止痒口服液(P<0.05);结论:当归饮子加减方可显着干预荨麻疹慢性期动物气血两虚症模型,主要表现在:当归饮子加减方可显着对抗气血两虚证动物变态反应,能有效抵抗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效抑制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耳廓肿胀及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全身瘙痒反应;显着减少致敏动物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量,降低动物血清IgE水平,下调致敏动物血管壁组织IL-4水平,升高IFN-γ水平,下调致敏动物血管壁组织IL-4mRNA表达,升高IFN-γ mRNA表达,对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具有显着对抗作用。

姚荣[4](2011)在《观察加味过敏煎治疗慢性荨麻疹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1目的观察加味过敏煎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肝郁脾虚证型的临床疗效及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影响2方法将60例慢性荨麻疹肝郁脾虚型患者随机分为加味过敏煎组(30例)、西替利嗪组(30例),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两周、治疗四周、停药一周观察两组的瘙痒程度、风团数目、风团大小、风团持续时间的积分和其下降指数(SSRl)以及不良反应、复发率等情况。在治疗组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采用碳13-尿素呼气试验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指标。3结果3.1加味过敏煎组总有效率(86.7%)与西替利嗪组(总有效率为73.3%),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2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停药1周时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3两组间在治疗4周后的瘙痒程度、发作频率及皮肤化痕症三项观察指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均有显着性差异;其他客观症状组间比较均无差异。3.4治疗1月后随访,加味过敏煎组复发率低,与西替利嗪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5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3.6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20例测得HP阳性,阳性率66.67%,经加味过敏煎治疗后8例HP转阴性,治愈率40%。4结论4.1加味过敏煎和盐酸西替利嗪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荨麻疹均有效,前者在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4.2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具有相关性。

霍晏[5](2011)在《固本汤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的:通过临床观察评价固本汤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以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优势。法:将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固本汤煎剂,次200m1,tid一日三次和盐酸西替利嗪片,10mg,qd;对照组40例,口服盐西替利嗪片,10mg,qd,一个疗程为7天。于治疗开始时、用药第7天、第天及第28天就诊,分别记录两组受试者瘙痒程度、风团大小、皮损分布、皮红斑程度、皮损数量等变化情况。并于治疗后第4周评价近期疗效。果: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评分无显着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差异有显着着性(P<0.05)。两组于用药第7天有效率分别为65.79%,62.16%,组比较差异无显着着性(P>0.05);用药第14天有效率分别为78.95%,56.76%,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用药第28天有效率分别为84.21%,75.68%,组比较均差异无显着性(P>0.05)。完成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总评分为10.135.89,对照组总评分为8.97±4.63,两组总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着性(P<0.05)。良反应:75例患者中共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主要现为口干、头痛、嗜睡及胃肠道不适。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停药后即消失。论:中西医结合(固本汤与盐酸西替利嗪片)、单纯用西药(盐酸西替利嗪片)疗慢性荨麻疹均可达到良好的短期治疗效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方案。

孙艳[6](2010)在《经络生物共振技术联合玉屏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CU)是以皮肤、黏膜反复出现瘙痒性风团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常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较为棘手,属中医学“瘾疹”范畴。根据导师提出的经络细胞生物场假说,我们选择近年来兴起的经络生物共振技术联合玉屏分散治疗慢性荨麻疹,观察其临床疗效。探索生物共振技术联合玉屏风散可能为慢性荨麻疹患者提供无痛、无创、检测与治疗一体化、个体化的诊疗技术,尤其给不宜服药及产生耐药性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并为经络细胞生物场与经络实质理论的验证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客观的临床资料。方法: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门诊患者,共收集慢性荨麻疹患者63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治疗组采用经络生物共振技术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口服皿治林,两组疗程均为4周,进行疗效观察。随访4周。结果:治疗组32例中痊愈2(6.25%)例,显效16(50%)例,总有效率56.25%,对照组31例中痊愈3(9.68%)例,显效21(67.74%)例,总有效率77.4%。经χ2检验:P=0.064>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不低于对照组。4周后随访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21.97%、66.67%。经χ2检验:P=0.017<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经络生物共振仪联合玉屏风散较皿治林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远期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少的特点。经络细胞生物场假说得到初步验证。

朱海莲[7](2009)在《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荨麻疹是一种很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大多数荨麻疹属Ⅰ型变态反应,而中医对本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已趋统一,认为荨麻疹的发病多与风邪有关,风或从外生,或从内生。从外感者,风寒、风热、风湿侵袭肌表,多兼有卫外不固。从内生者,或由阴虚血燥,虚风内动;或由肠胃湿热,或郁久化热生风。临床上由于虚邪贼风侵袭,或由鱼虾、辛辣、膏粱厚味化热动风,或因七情变化等多种因素诱发的多属急证,实证;由于禀赋不耐、气血虚弱、表虚不固引起的多为慢证、虚证。西医目前多采用竞争抑制组胺受体药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治疗,但这些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远期疗效不理想。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多数患者能缓解症状,但停药后风团又复发,所以现代西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医对荨麻疹的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不易复发的优势,所以积极探求中医药对治疗荨麻疹的有效方法就非常重要。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为中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治疗和研究概况,包括了中医古代文献中类似于荨麻疹的各种病名,从古到今名老中医对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用药的特点,以及近十年来中医对荨麻疹的研究进展。第二篇为近十年来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概况。临床研究:这部分通过对入选的74例荨麻疹患者的临床调查,了解荨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中医证候特点,进行辨证分型,分为风热犯表证、风寒束表证、血虚受风证、脾胃不和证。观察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的疗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为62.16%,说明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而且从各证型疗前疗后积分的减少方面更能看出好的治疗效果。总结瞿幸教授治疗荨麻疹的辨证论治用药规律和瞿老师对此病的认识,为临床提供参考,从而为今后更好地探索防治荨麻疹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

梁毅,孙卫红[8](2008)在《雷尼替丁治疗皮肤疾病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雷尼替丁能增强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病人;具有恢复免疫功能和止痒作用,并可能有抗病毒作用;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在体内可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减弱免疫抑制细胞活性,增强免疫,是治疗皮肤病的有效药物。

何振晶[9](2007)在《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荨麻疹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一过性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风团,伴有剧烈瘙痒。其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主要分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类。免疫性的多属Ⅰ型变态反应,其抗体通常是IgE。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活性介质。引起荨麻疹最主要的介质是组织胺。非免疫反应性荨麻疹多是由某些物质进入体内,使补体C3及C5分解,产生C3a及C5a等过敏毒素,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激肽等介质引起。这些介质使机体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从而产生荨麻疹的一系列症状。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是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其作用往往快且短暂,但如果中断治疗,荨麻疹容易复发。中药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从根本上治疗荨麻疹,发挥作用后效果持久,但单用中药起效较慢。因此,中西药结合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荨麻疹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本论文主要包括两篇文献综述。第一篇回顾了古代及现代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其中包括了中医文献中类似于荨麻疹的各种病名、从古至今医家们对荨麻疹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认识及近代医家的临床治疗经验、近十年来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对于荨麻疹的临床治疗进行了着重论述。目前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的理论完善,方法多种多样,疗效显着,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但在研究方法和思路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第二篇从荨麻疹的发病原因、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西药治疗四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其中重点论述了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及西药治疗。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药物治疗效果明确、起效快,尤其对于急性荨麻疹的症状缓解有明显优势,但存在副作用较多、停药易反复的缺点,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

曹玉平[10](200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分析及血清IgE变化》文中指出目的:荨麻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病因复杂的过敏性疾病,目前,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仍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国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已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代医学认为部分慢性荨麻疹是由于Ⅰ型变态反应引起,IgE在Ⅰ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总IgE值升高。盐酸西替利嗪是新一代高效非镇静抗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同时具有较广泛的抗炎作用,是一种双相抗过敏的药物;而中医认为慢性荨麻疹多为虚症,治以益气固表、养血祛风为主。升麻煎剂有辛凉解肌、透疹解毒的功能。本次试验的目的是观察、比较西药、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血清IgE的改变,以探讨慢性荨麻疹的较好治疗方案。方法:将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A组)30例,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5mg,qd;中药组(B组)30例,口服我院自制升麻煎剂,200ml,bid;中西医结合组(C组)30例,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和升麻煎剂,剂量、用法同上,疗程均为14天。于治疗前、用药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就诊,记录受试者瘙痒程度、风团直径、风团数量、风团水肿程度、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等变化情况,及测定患者治疗前、用药第14天血清总IgE水平。结果:治疗前A、B、C三组症状体症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A组与B组各治疗期症状体症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 C组与A、B组各治疗期症状体症评分差异有显着性(P<0.05)。三组于用药第14天有效率分别为73.33%、66.67%、93.33%,C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于用药第28天有效率分别为63.33%、60.00%、86.67%,C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于用药第14天血清IgE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A组由362.79±70.95U/ml降至222.57±52.03U/ml;B组由374.43±70.15U/ml降至231.13±4367U/ml;C组由375.17±83.53U/ml降至121.19±26.91U/ml,C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不良反应:90例患者中共有17例(%)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嗜睡、头晕、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停药后即消失。结论:单纯用西药(盐酸左旋西替利嗪)、单纯用中药(升麻煎剂)、中西医结合(盐酸左旋西替利嗪与升麻煎剂)治疗慢性荨麻疹均可达到良好的短期治疗效果,并均可使IgE水平下降,但中西医结合组与其它两组比较,疗效及IgE水平下降显着,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特非那丁和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非那丁和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升降散联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风热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收集
        2.1 疾病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资料来源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终止标准
        2.8 注意事项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方法
        3.2 对照方法
        3.3 治疗方法
        3.3.1 中药组(加味升降散)组成
        3.3.2 西药组(依巴斯汀片+自血疗法)
        3.3.3 治疗组(口服中药+自血疗法)
        3.3.4 药品及器材来源
        3.3.5 疗程及调护
        3.4 评价方法
        3.5 评价指标及注意事项
        3.5.1 病情评价指标
        3.5.2 疗效评定指标
        3.5.3 不良事件观察
        3.5.4 复发情况随访
        3.5.5 统计方法应用
    4 数据处理及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病例入组情况
        4.1.2 病例脱落原因
        4.1.3 三组年龄分布情况
        4.1.4 三组性别分布情况
        4.1.5 三组病程分布情况
        4.1.6 三组患者治疗前积分情况比较
        4.2 疗效分析
        4.2.1 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情况比较
        4.2.2 疗效相关性分析(疗效与性别、年龄、病程、病情)
        4.2.2.1 性别与疗效
        4.2.2.2 年龄与疗效
        4.2.2.3 病程与疗效
        4.2.2.4 病情与疗效
        4.2.2.5 疗程与疗效
        4.2.3 复发情况分析
        4.2.4 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 选题意义
    2 本病的祖国医学研究
        2.1 古代医籍对“瘾疹”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研究概述
    3 慢性荨麻疹的现代医学认识
        3.1 与药物的关系
        3.2 与食物的关系
        3.3 与感染的关系
        3.4 与化学制品的关系
        3.5 与血液制品的关系
        3.6 与精神因素的关系
        3.7 内分泌变化因素
        3.8 其它的相关因素
    4 导师对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5 方药分析
        5.1 方解:(加味升降散方)
        5.2 方之中药的临床功效及现代药理分析
    6 升降散的临床研究认识
    7 关于自血疗法的认识研究
    8 依巴斯汀片的相关认识
    9 结论
    10 问题与展望
        10.1 本试验研究的不足之处
        10.2 对未来试验研究的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临床观察表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病例的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辨证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终止研究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病例分组
    3.3 临床治疗方案
    3.4 观察记录
    3.5 临床相关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3.5.1 皮损体征
        3.5.2 自觉症状
        3.5.3 病情程度判定标准
    3.6 疗效评价
        3.6.1 疗效评定标准和判定
        3.6.2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病例的完成情况
    4.2 两组病例均衡性分析
        4.2.1 两组病例性别构成情况比较
        4.2.2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岁)情况比较
        4.2.3 两组病例病程(月)情况比较
        4.2.4 两组病例病情轻重程度情况比较
    4.3 两组疗效比较
    4.4 疗效分别与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疗程的关系比较
        4.4.1 两组患者性别与疗效关系
        4.4.2 两组患者年龄与疗效关系
        4.4.3 两组患者病程与疗效关系
        4.4.4 两组患者病情程度与疗效关系
        4.4.5 两组患者疗程与疗效关系
    4.5 不良反应
5. 讨论
    5.1 寒冷性荨麻疹的概况
    5.2 寒冷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5.2.1 西医对寒冷性荨麻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5.2.2 传统中医对寒冷性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5.2.3 现代中医对寒冷性荨麻疹病机的认识
    5.3 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进展
        5.3.1 西医对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
        5.3.2 中医对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
        5.3.3 中西医联合对寒冷性荨麻疹治疗
    5.4 本研究对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
    5.5 组方和用药
        5.5.1 当归四逆汤加味组成
        5.5.2 组方原理
        5.5.3 方中的药物及药理研究
    5.6 对照组用药西替利嗪的临床研究
    5.7 问题和展望
        5.7.1 本课题的不足
        5.7.2 未来研究的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1. 中医对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对荨麻疹的治疗
        2.1 中药内服治疗
        2.2 中药外用治疗
        2.3 针灸治疗
        2.4 自血疗法治疗
        2.5 拔罐疗法
        2.6 耳穴疗法
        2.7 穴位埋线疗法
        2.8 其他疗法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3)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慢性荨麻疹抗过敏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验用药品
        1.3 主要材料与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统计方法
    3. 实验技术路线图
    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4.1 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气血两虚模型大鼠被动皮肤过敏的影响实验研究
        4.2 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气血两虚模型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实验研究
        4.3 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气血两虚模型大鼠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的影响实验研究
        4.4 当归饮子对气血两虚模型小鼠全身皮肤瘙痒和血清组胺的影响实验研究
        4.5 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气血两虚模型小鼠耳廓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实验研究
        4.6 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气血两虚模型小鼠变态反应的影响机理研究
实验小结
实验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3. 当归饮子加减方的选方依据
    4. 久病入络理论与慢性荨麻疹
    5. 实验结果解析
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问题与展望
    1. 本研究的优势
    2. 本研究的不足
    3. 未来研究展望
附件
    附件一:西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件二: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件三:国外文献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References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观察加味过敏煎治疗慢性荨麻疹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 病名的认识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1 病因的认识
        2 发病机制的认识
        3 临床表现及分型
        4 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研究方法
    2 临床资料及分析部分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固本汤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来源与选择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评价
        2.5 安全性观察
        2.6 病例脱落情况记录
        2.7 统计学方法
        2.8 医学伦理问题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结果比较
        3.3 随访情况
        3.4 不良事件
        3.5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评估
    4 讨论
        4.1 古代中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4.2 现代中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西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4.4 导师对中西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4.4.1 组方依据及分析
        4.4.2 中药的作用机理研究
        4.4.3 盐酸西替利嗪片与慢性荨麻疹
        5 结论
        6 问题和展望
        6.1 变应原测定
        6.2 实验研究
        6.3 中药剂型的改进
        6.4 心理学干预
第二部分 综述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进展
致谢
第一部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参考文献
附1 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观察表
附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经络生物共振技术联合玉屏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概况
        1.1 古代中医治疗
        1.2 现代中医治疗
    2.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治疗概况
        2.1 药物治疗
        2.2 非药物治疗
    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主要仪器和试剂
    4. 试验方法
        4.1 治疗组
        4.2 对照组
    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5.1 观察指标
        5.2 症状和体征评分标准
        5.3 疗效判定
    6. 统计方法
    7. 治疗结果
        7.1 两组间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7.2 二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7.3 两组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
        7.4 两组疗程结束后随访情况
        7.5 安全性观察
    8. 经络生物共振技术变应原检测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经络生物共振技术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
        1.1 经络生物共振技术变应原检测
        1.2 检测结果:变应原与/或不耐受物质
    2. 经络生物共振技术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评价
        2.1 经络生物共振技术原理
        2.2 经络生物共振技术与中医经络理论
        2.3 经络生物共振技术与经络生物细胞场理论
        2.4 经络生物共振技术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的研究
        2.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3. 结果分析
    4.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荨麻疹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对荨麻疹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
        3 中医药对荨麻疹的临床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1 荨麻疹的发病原因
        2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3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治疗概况
        4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
        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的脱落和剔除
        6 研究方法
        7 观测指标
        8 疗效判定标准
        9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2 荨麻疹中医证候分布
        3 临床观察结果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荨麻疹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3 临床观察结果
        4 预防和调护
小结及问题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综述一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 古代文献对荨麻疹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则治法
    2 现代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2.1 关于病因病机
        2.2 关于治疗
        2.3 预防与调护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1 发病原因
    2 发病机理
    3 临床表现
    4 治疗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分析及血清IgE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四) 材料与方法
    (五) 结果
    (六) 讨论
    (七) 结论
    (八) 参考文献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
    (二) 参考文献
三、致谢

四、特非那丁和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升降散联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风热证)临床疗效观察[D]. 王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2]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D]. 胡会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3]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慢性荨麻疹抗过敏作用及机理研究[D]. 郭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4)
  • [4]观察加味过敏煎治疗慢性荨麻疹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D]. 姚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固本汤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霍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1)
  • [6]经络生物共振技术联合玉屏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D]. 孙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7]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朱海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8]雷尼替丁治疗皮肤疾病的应用[J]. 梁毅,孙卫红.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08(05)
  • [9]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D]. 何振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分析及血清IgE变化[D]. 曹玉平. 大连医科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特非那定与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