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随意去人民武装部订阅报刊。

不能随意去人民武装部订阅报刊。

一、不能随意到人武部征订报刊(论文文献综述)

熊永洪[1](2020)在《乡镇产业园区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射阳县L镇的产业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方坤[2](2018)在《县级宣传系统运行机制研究 ——以县委宣传部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宣传工作作为县级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广泛存在于县级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宣传工作,县委不仅将中央和上级政策与主张贯彻到县级政治的各个方面,而且努力将自身意志转化为基层民众的共同意愿。县委对中央和上级主张以及自身意志的传达,主要依靠以县委宣传部为中心的县级宣传系统来实现。在县委宣传部的统一领导与推动下,宣传工作已经进入到基层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由此,我们的基本观点就是,县级宣传系统并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手段或宣传形式,其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建构的方式和国家治理机制。党通过县级宣传系统这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实现对基层国家和社会的全面治理与整合。因此,县级宣传系统的组织形态及其职责,只是党在基层实现意识形态权力控制的一种外化形式和具体方式。县是我国政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县委宣传部在县级政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职能。我们选择了县级宣传系统这一相对独特的研究对象,力图深化对县级政治运行和党的宣传工作的认识。为弄清县级宣传权力运行机制问题,我们主要从如下四个不同维度对县级宣传系统运行进行具体切入:一是如何从宣传系统这一具体对象的角度出发来解释县级宣传权力运行的问题;二是如何从宣传系统的权力与制度基础来探讨县级宣传权力运行的问题;三是如何从动态的角度解释县级宣传权力运行的制度行为问题;四是如何从政党—国家关系这条权力主线来研究县级宣传权力运行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必须将县级宣传权力运行与县级宣传系统行动及其所处的制度环境相结合进行分析,而压力型体制无疑是理解政治制度环境和政治组织行为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在压力型体制的研究视角下,上述四个不同维度问题的分析是统一于对县级宣传权力的政治制度分析过程中的,其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宣传系统的基本组织结构,二是宣传系统的运行。首先,通过对县级宣传系统基本组织形态的分析,我们发现县委宣传部的权力限度并不能满足县级宣传工作的组织需求,其部门支配能力十分有限,这是县级宣传工作中党组织内部关系的集中反映。其次,通过对县级宣传系统权力来源与分配机制的考察,我们发现县级宣传系统作为整个国家宣传体系的一部分,同样面临着“条块关系”的冲突,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权力挤压的现象普遍存在。再次,通过对县委宣传部常规工作运行面向的动态分析,我们发现县委宣传部在具体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任务细化和分解的方式实现政策执行,但这种执行往往陷入形式大于实质的困境。最后,通过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两种政治任务的动态考察,我们发现县委政治压力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县级宣传工作的全员参与,但这种参与主要集中在党政系统内部,其实际执行情况也缺乏有效约束。县级宣传系统的运行离不开其所处的压力型体制的整体制度环境,其运行机制也受到这一制度环境的影响。但县委宣传部对各级党政机关相对弱势的权力支配关系,使得县级宣传系统呈现出一种相对独特的“弱压力型体制”运行态势。在弱压力型体制下,作为施压主体的县委宣传部和作为执行主体的各级党政机关都呈现出相对独特的运行机制。在这两种不同运行机制的相互作用下,县级宣传系统的运行结果以宣传工作困境的形式得以呈现。以县级宣传系统为典型的弱压力型体制,在县级政治运行中普遍存在,对这一系统运行机制的分析也使得“弱压力型体制”具有了普遍的类型化的意义。县级宣传系统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或政治形式,而且是一种权力结构或统治形式。我们对县级宣传系统运行的考察始终围绕党政关系、党-国家-社会关系、党组织内部关系、上下层级关系等四组关系展开。县级宣传系统运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进国家政权建设,县级政治权力结构决定了县级宣传的本质特征,弱压力型体制则是县级宣传系统运行的基本逻辑。只有从上述四组关系入手,才能促进县级宣传工作的发展。

陈德胜[3](2016)在《约束下的变通:县域政府教育治理 ——以中部某县为例》文中认为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提高教育治理效能是当下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诉求。围绕这一主题,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社会和教育、历史和当下、日常和改革之间反复求索、来回比较,对基础教育治理进行了探索—建构式研究。论文试图通过具体个案呈现嵌入在具体社会里的教育制度的真实运行图景,展示内地教育日常治理和改革治理的全过程,发掘教育治理背后的历史性和社会结构性深层次原因,尝试建构基层教育治理行为的理论。在回答“县域教育是如何治理的”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论文以“结构性关系对行动的扩展和限制”的社会学基本视角为出发点,关注教育治理实践过程的内部和外部真实世界。在参考和反思治理理论和教育治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认为县域教育的治理主体是政府,因此教育治理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政府治理教育。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运用了 “以历史追踪和类型比较为逻辑架构,通过个案县教育治理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比较,进而形成解释模型,最终提炼出治理特征和治理行为规律”的研究策略对研究问题展开具体探索。具体而言,首先,论文以个案中县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为起点、以中县县志和教育志等史料为基础详细描述了近代以来中县教育的行政机构、知识结构、社会功能的近或现代化过程,以晚清的科举和儒学、清末民国的革故鼎新频繁、共和国的扩张与整顿反复拉锯,再现了中县教育宏观发展的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具体特征,发现了中县教育发展始终面临的薄弱经济基础等约束条件和历届政府发展教育的相应变通策略。在宏观描述中县教育发展概况之后,论文继续进入中县教育治理的内核,以简约治理、新旧转型治理、精细治理三种体制类型揭示了中县教育治理体制的历史演变,并以学校等级系统、行政部门分散治理、学校—教师—学生利益联盟关系、群体竞争策略四个层次剖析了当下的基础教育治理体制。随后,论文进入现实中中县教育治理实际过程的分析,并以教育日常治理和教育改革治理作为当下教育治理的“正题”和“反题”,分别施加以过程性考察,展示了组织结构、治理目标、治理过程和治理效果评估的复杂性,并发现了教育日常治理和教育改革治理面临共同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政治经济体制基础,类似的工作机制以及治理行为中程度不等但始终存在的变通性行为现象;借此,论文实现了教育治理从历史到当下的延续,既展示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治理的复杂性,同时也完成了历史变迁过程内不同阶段的比较和当下教育治理内部正反两种类型比较的准备。在此分析的基础之上,论文以中县教育治理的自然社会经济基础、集中型政治经济体制、有限财政能力与多重发展任务的矛盾、政府的变通性治理策略、社会选拔少数人与教育培育所有人的矛盾、锁定的教育改革路径和有限的效果、教育秩序与适应性生存策略七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作为解释模型来说明中县教育治理的内里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治理理论和教育治理研究进行了基于中县经验的反思和批判,认为中县教育治理有自己的任务逻辑和主动性不足、政府部门本位、治理效果评估结果信效度低的问题。最后,论文在对个案县教育治理的传统时期、晚清-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三个阶段治理特征和当下教育日常治理与改革治理过程比较的基础上,研究者初步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一是“国家能力的大小与教育治理方式类型选择之间存在共变关系,也即当国家能力小时,国家倾向于选择简约型教育治理;当国家能力大时,国家倾向于选择精细型教育治理”。二是“教育治理目标达成要素的稀缺度和教育治理效果的可测量性与教育治理过程中变通行为发生概率之间存在共变关系,也即当教育治理目标达成要素稀缺度大且教育治理效果的可测量性差,那么教育治理过程中变通行为发生的概率大;当教育治理目标达成要素的稀缺度小且教育治理效果的可测量性强,那么教育治理过程中变通行为发生的概率小”。基于以上研究,论文认为“县域教育是如何治理的”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在多种约束条件之下,县级政府对教育进行着变通治理”。

史卫民,程文侠[4](2015)在《第八章 社区(村)“减负增效”的政策措施》文中认为针对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工作负担过重以及社区(村)出现的"挂牌多"、"机构多"、"会议多"、"台账多"、"考核多"等"乱象",2013—201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台政策,展开大规模的社区(村)"减负增效"试点和推进工作。本报告将依据收集到的资料,对"减负增效"的相关政策作概要的说明和分析。社区(村)的"减负增效"不能依赖一阵风的清理,需要制度化的保障,"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建立和引入"政社互动"机制,应该是未来的基本发展方向。

王生军[5](2015)在《酒泉市河西乡政府职能定位与效能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政府作为我国政权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政府,直接面向广大基层民众,既要落实国家意志,即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宣传落实,是上情下达的桥头堡,还要组织引导农民群众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抓手。科学界定乡政府职能,决定其效能发挥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广大农民群众的福祉和国家基层政权的稳固。本文结合我国行政管理理论、乡政府职能设置及效能发挥的普遍情况,以河西乡政府职能设置与效能发挥个案为例,通过分析乡政府演变及职能变革,当前乡政府职能定位依据、管辖范围、职责权限、人员构成、财务状况及履行职能的成效、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得出乡政府职能定位与效能提升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增强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根据《宪法》规定的乡政府职能,按照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和“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地制宜的确定乡政府职能,并对现行行政体制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乡政府履行职能创造适应的行政环境,确保乡政府的责权利相统一,不断提高其履职效能,切实保障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好国家的长治久安。全文共分六章:第1章绪论,主要说明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第2章乡政府职能概述,阐述我国乡政府设置的历史沿革及职能发挥。第3章河西乡政府职能定位及效能发挥存在的突出问题。第4章河西乡政府职能定位与效能提升的制约因素。第5章探讨了新形势下乡政府职能定位和效能提升的方向。第6章提出了河西乡政府职能定位与效能提升的原则与对策。

杨勇[6](2012)在《乡村债务情况及化解债务的对策与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截至2005年底,我县乡村两级债务总额为40720万元。我县乡村两级虽然拥有债权8806万元,但绝大部分是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所欠"三提五统"和各种税费及其他欠款,基本处于死滞状态,已不具备回收的基础和条件,更不能平衡和冲减债务。乡村两级高达40720万元的债务,绝大部分都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形成的,90%以上的债务已经到了还债高峰期,而目

周波[7](2011)在《找镇长说话(外四篇)》文中指出那天上午,有位穿着朴素的中年男子来找东沙。东沙当时刚开完会。请坐。东沙客气地递上一杯茶。中年男子似乎不在意,进屋后眯笑着东张张西望望。东沙觉得奇怪,想:他一定有事找我吧。这是您的办公室?中年男子开口道。

彭华[8](2010)在《制度转型的成本分析 ——以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为分析对象》文中认为制度是重要的。然而,制度的存在及其运行都是有成本的,而制度改革及其创新同样需要付出成本。过去的3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制度改革和创新的30年。虽然我们在一些重大的体制和制度改革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不乏流产的案例和失败的教训。尤其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及不同类型的制度改革和创新的进展和成效很不相同,有的改革进展顺利,有的则一波三折;有的广受赞誉,有的抗议不断;有的如愿以偿,有的事与愿违!如此等等,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为何不同的制度改革和转型有不同的成效和后果?导致不同结局和后果的原因何在?本论文以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为案例,尝试从制度转型的经济成本、政治成本、社会成本及成本分摊机制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导论介绍了研究方法和选题的缘起。制度是重要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是制度变迁的动力,但是未能说明预期收益等于或小于预期成本时,制度能否实现成功转型。通过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研究认为,如能建立成本合理分摊机制,使成本内部化达到成本均衡分摊进而实现成本最小化是制度成功转型的可能条件。第一章对我国乡镇体制改革进行分析。以撤并为特征的乡镇改革是对“人民公社”政治理想运动和在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下的冲击-回应行为,但没有实现乡镇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服务性型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湖北乡镇改革不仅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建立的“以钱养事”机制也是对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再造,实现了全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第二章分析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经济成本。乡镇改革面临的直接困难是经济成本,即制度转型的费用。它主要包括分流人员经济补偿、社会保障费用、乡镇历史债务化解费用、机构撤销和重复建设费用,这是当前乡镇改革中面临的经济成本。在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情况下,应该加大中央财政投入以分担改革的经济成本。第三章分析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政治成本。“改革者历来没有好下场”,这是改革者个人面临的政治成本;同时,改革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会影响到政府的合法性和认同,这也是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政治成本。中央应该对地方政府改革者予以保护、支持、激励,分担改革政治成本,化解政治风险。第四章分析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成本。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很大压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分流人员再就业困难会导致生活水平下降、补偿低导致个人发展能力的相对剥夺,及由此引发的自杀、上访、动乱等社会问题,这是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成本。政府帮助下岗分流职工的再就业、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化解社会成本的有效途径。第五章讨论与结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有经济成本压力、政治风险和一定的社会后果,虽然化解改革风险存在困难,但改革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政府认同是有益的。因此,要对改革成本予以合理分担,以有利于推进乡镇改革。从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案例中,我们得出结论是成本合理分担是制度转型的条件。

张荣超[9](2009)在《张荣超日记1992-2009》文中认为1992年5月23日,晴天今天乡里布置工作,要求全乡要完成300吨油菜籽订购任务,全乡7000户种油菜,凡是春订合同上有油菜任务的,按每亩200斤交售,完不成订购任务的,每斤油菜籽罚5毛钱。县、乡考虑到农户食用

毛文明[10](2008)在《论我国乡镇财政改革 ——基于新渡镇的调查》文中提出在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中,乡镇财政是最基层的一级财政,是配置农村社会资源的重要方式。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农业、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而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下的乡镇财政建设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建设虽然在改革后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各级政府之间关系以及建立什么样的农村税费体系并采取何种途径来保证县乡政府提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农村居民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等问题。因此,改革乡镇财政,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公共财政框架要求的乡镇财政已成为理论界和工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与借鉴诸多关于乡镇财政体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具体实践调查,笔者认为县乡财政体制重建和改革的整体思路是:“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监督权”,并配之以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手段,来完善分级分税财政,也就是说,必须重新划分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然后界定各级政权包括县乡级政府基本职能及事权划分;之后构建多元化和民主化的理财机制,最后必须发挥地方民众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权力,真正实现基层政权和财政的民主治理。本文以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弊端为分析核心,分析当前乡镇财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找出存在的体制缺陷,并试图划清乡镇财政的事权与财权界限,合理界定乡镇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范围,从政治和行政权利的角度对基层财政体制进行权能结构的弊端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乡镇财政的政策建议,以及相关的配套改革,帮助乡镇政府搞好聚财和理财,促进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镇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不能随意到人武部征订报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能随意到人武部征订报刊(论文提纲范文)

(2)县级宣传系统运行机制研究 ——以县委宣传部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作为现实问题的宣传系统行动
        二、作为理论问题的宣传系统行动
        三、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衔接及操作化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县级政治的研究
        二、关于党的宣传工作的研究
    第三节 理论基础、论述框架与核心概念
        一、相关理论基础
        二、研究视角与论述框架
        三、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资料来源
第二章 组织形态:县级宣传系统的基本构成
    第一节 县委宣传部的组织架构与基本职责
        一、县委与县委宣传部
        二、县委宣传部的基本职责
        三、县委宣传部的级别和内设机构
    第二节 县级宣传口的基本构成与职责
        一、县委宣传部直接管理的二级单位
        二、县直广电新闻事业单位
        三、县政府文教口相关单位
        四、上级文宣单位分支机构
    第三节 县级党政系统中的其他宣传主体与职责
        一、县级组工系统及其群团组织
        二、县级机关单位中的党组织
    第四节 乡镇和社区中的宣传组织与职责
        一、乡镇的宣传主体与阵地
        二、社区的宣传主体与阵地
    第五节 “名实分离”: 宣传工作的组织需求与权力限度
第三章 权力基础: 县级宣传系统的权力来源与分配
    第一节 县级宣传系统的权力来源
        一、政治授权的方式
        二、行政分权的方式
    第二节 县级宣传系统中的权力关系类型
        一、党组织之间自上而下的组织领导权
        二、不同行政层级对宣传工作的资源控制权
    第三节 县级宣传系统权力分配的影响
        一、事权多元与多头管理
        二、职能重合与权力分割
        三、权责分离与责任推诿
        四、外部冲击与机构变动
    第四节 “条块冲突”:宣传工作权力基础与任务来源之间的矛盾
第四章 日常宣传:县委宣传部的常规工作表达
    第一节 意识整合:面向各级党组织的理论教育
        一、服务县委主要领导理论学习
        二、指导全县机关单位理论学习
        三、开展基层理论培训与宣讲
    第二节 信息管控:县级新闻管理与新闻宣传
        一、新闻策划与相关活动
        二、新闻管理与业务联系
        三、县级通讯员培训
        四、党报党刊征订
    第三节 价值引导:县级社会文化宣传
        一、“双宣讲”活动
        二、文明创建:
        三、文艺宣传
    第四节 舆情调控:县级网络信息管理
        一、网络新闻宣传
        二、网络舆情管理
    第五节 “虚事做实”:县委宣传部日常权力的表达
第五章 政治任务:围绕中心工作的宣传表达
    第一节 以对象为中心的政治任务:县级精神文明建设
        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内涵
        二、县级精神文明建设向文明单位创建的集中
        三、县级文明单位创建的实施重点与考核程序
        四、县级文明单位创建在部门中的动员与实施机制
        五、弱政治压力向部门间竞争压力的转化
    第二节 以主体为中心的政治任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一、从宣传工作责任到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文本内容与责任清单
        三、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基层的实施与考核
        四、强政治压力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消解
    第三节 政治任务沟通的形式与变异:宣传系统中的压力传导
        一、宣传任务分配中的动员、传达与沟通形式
        二、宣传任务执行中的沟通与督导形式
        三、宣传工作运行的程式化与压力的制度化
        四、宣传工作的泛政治化与执行的形式化
    第四节 “全员参与”:宣传中心工作中的压力动员及其限度
第六章 弱压力型体制:县级宣传权力运行机制的初步总结
    第一节 弱压力型体制运行的制度基础
        一、县级宣传系统压力化运行的基本层级
        二、县级宣传系统压力化运行的制度环境
        三、弱压力型体制形成的制度根源
    第二节 弱压力型权力主体的施压机制
        一、县级宣传工作的执行模式
        二、弱压力型体制下政策工具的选择
        三、弱压力型体制下权力主体对施压机制的选择
        四、施压主体的制度困境与施压机制的选择
    第三节 弱压力型执行主体的应对机制
        一、县级宣传工作中的执行主体偏好
        二、宣传工作过程中执行主体的行为选择
        三、执行主体权力处境对宣传系统行动的影响
    第四节 弱压力型体制运行的政治社会后果
        一、上下一体化:上级宣传对本级宣传的挤压
        二、权力内卷化:社会影响的缺失与本级宣传的困境
        三、地位边缘化:信息时代县级宣传的功能缺失
        四、运行部门化:县级宣传权力的双重“脱嵌”
第七章 余论
    第一节 基本结论
        一、县级宣传系统运行的基本逻辑是“弱压力型体制”
        二、县级政治权力结构决定了县级宣传的本质特征
        三、县级宣传系统运行的根本目的是国家政权建设
    第二节 县级宣传系统运行再审视
        一、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宣传系统运行
        二、宣传系统运行与国家基础权力的增长
        三、弱压力型体制与国家治理困境
    第三节 县级宣传工作发展
        一、上下层级关系的明确
        二、党组织内部关系的整合
        三、党政关系的调整
        四、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参考文献
后记

(3)约束下的变通:县域政府教育治理 ——以中部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秉承社会学的基本视角
    二、关注教育领域的实践形态
    三、直面教育领域外面的中国社会图景
    四、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治理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治理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三、分析框架 第一章 中县的社会与教育
第一节 中县的基本情况:资源匮乏与发展滞后
第二节 传统教育的遗产:科举导向的儒学教育
    一、州学
    二、书院
    三、义学、族学、私塾
第三节 新学教育的发展:频繁改革与艰难普及
    一、清末新学
    二、民国教育
第四节 解放之后的轨迹:扩张与整顿反复循环 第二章 中县教育治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传统时期:简约型治理
第二节 新学时期:过渡型治理
第三节 解放之后:精细型治理
    一、1949—1985年精细型治理体制的创建与演变
    二、1985年之后的精细型治理体制的改革与秩序 第三章 中县教育的日常治理——以教育局年度工作任务为例
第一节 教育局的职责和结构:科层再组织与领导优先分工
第二节 年度任务的确定机制:承上启下的本职与服务中心
第三节 工作安排和推进节奏:周期性按部就班与上级推动
第四节 年终总结和绩效考核:上级认可和完成任务的导向
    一、教育局对下级的检查和考核:寻找亮点和考核从宽
    二、上级对教育局的检查和考核:工作落实与排名占位
第五节 反思:常规治理内部的逻辑矛盾 第四章 中县教育的改革治理——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执行为例
第一节 政策传达:地方政府层层加码跟进颁布文件
    一、文件特征:中央先行推动与地方缓慢跟进
    二、政策设计:成本下放到县和任务分散到多部门
第二节 政策理解与执行:教育“填谷”和有限增量
    一、政策执行的机制:轻车熟路的规定动作
    二、政策执行的内容:工程化思维下的政策实施
    三、政策执行的效果:内部文本中的秘密
第三节 政策效果评估过程:结果已定下的前台表演
    一、迎检准备:高压力下的动员和布景
    二、迎检过程:高标准的接待和紧凑的行程
    三、反馈意见:肯定增量与鼓励继续努力
    四、整改方案:借机讲真话和提要求
第四节 政策执行与评估结果的反思:执行难与评估易
    一、政策设计的问题:政府同心是梦想
    二、政策评估的逻辑:大势下的增量评估
    三、公众的实际感受:大局已定吐真言 第五章 中县教育治理的变迁与秩序
第一节 前文各章主要观点总结
第二节 教育治理的约束性因素和教育治理中恒久的变通现象
    一、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差导致经济水平发展落后
    二、集中型政治经济体制中的不利地位
    三、有限财政能力与多样化社会发展任务的矛盾
    四、历届政府都采取降低成本的教育发展策略
    五、教育培养所有人的理想与社会选拔少数人的现实之间的永恒矛盾
    六、锁定的教育改革路径和有限的改革效果
    七、新教育秩序下的适应性生存策略及其消极后果
第三节 教育治理理论的反思与教育治理关系的两个命题
    一、对教育治理理论的反思
    二、教育治理关系的两个基本命题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二、研究反思 附录
附录一 中县教育局主要职责
附录二 中县人民政府部门目标责任制实施管理办法
附录三 中县普通中小学工作考评方案
附录四 中央省市县层面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文件 参考文献
一、地方史料
二、文章或报刊
三、专着、教材或者文集
四、学位论文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第八章 社区(村)“减负增效”的政策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3—2014年社区 (村) “减负增效”基本情况
二“减负增效”的综合性规定
    (一) 福建省“减负十条规定”
    (二) 重庆市的减负意见
    (三) 南京市“减负七项规定”
    (四) 武汉市“减负九项规定”
    (五) 苏州市“五大整合”
三清理社区 (村) 各种“乱象”
    (一) 清理“挂牌多”
    (二) 清理“机构多”
    (三) 清理“创建达标评比多”
    (四) 清理“台账多、报表多”
    (五) 清理“盖章多”
    (六) 清理“会议多”
    (七) 清理“信息网络多”
    (八) 清理“订报刊多”
    (九) 清理“检查考核评比多”
    (十) 清理“接待多”
四建立社区 (村) 工作准入制度
    (一)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的村 (社区) 工作清单制度
    (二) 成都市龙泉驿区的社区公共服务目录
    (三) 南京市的社区准入“负面清单”
五“政社互动”与“减负”制度化

(5)酒泉市河西乡政府职能定位与效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乡政府职能概述
    2.1 我国乡政府的历史演变
    2.2 新中国成立后乡政府职能变革
        2.2.1 计划经济时期和全能型政府职能(1949 年至1978年)
        2.2.2 商品经济时期和有限型政府职能(1978 年至2003年)
        2.2.3 市场经济时期和服务型政府职能(2003 年之后)
    2.3 乡政府的法定职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西乡政府职能与效能提升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乡政府职能模糊制约效能提升
    3.2 乡政府在职能发挥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3.3 乡政府职能“三位”问题突出(缺位、越位、错位)
        3.3.1 乡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上存在缺位问题
        3.3.2 乡政府在经济发展职能上存在越位问题
        3.3.3 乡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上存在错位问题
    3.4 乡政府权责不相称
        3.4.1 乡政府事多钱少
        3.4.2 乡政府权小责大
    3.5 乡政府工作机制缺乏活力
        3.5.1 指标型政绩激励机制制约自主性
        3.5.2 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影响积极性
        3.5.3 乡干部队伍管理缺乏激励性
    3.6 农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西乡政府职能定位与效能提升的制约因素
    4.1 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
    4.2 存在行政环境的障碍
        4.2.1 乡政府职能不清,角色异化
        4.2.2 乡政府职责无限,无所适从
        4.2.3 农民群众对乡政府履职效能缺乏发言权
    4.3 存在财政困境
    4.4 既得利益制约
    4.5 乡干部素质障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形势下乡政府职能定位与效能提升的方向
    5.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政府职能提出了新要求
        5.1.1 对乡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5.1.2 对乡政府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5.1.3 对乡政府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5.1.4 对乡政府全方位服务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5.2 新形势下乡政府职能定位的主要取向
        5.2.1 乡政府必须承担起引领乡村发展现代农业的职能
        5.2.2 乡政府必须承担起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5.2.3 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政府履行综合治理的职能
        5.2.4 乡政府职能要凸现有限责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河西乡政府职能定位与效能提升的原则及对策
    6.1 新农村建设中乡政府职能与效能提升的原则
    6.2 河西乡政府职能转变与效能提升的对策
        6.2.1 树立公共管理服务理念
        6.2.2 构建和谐的行政生态环境
        6.2.3 创新财政管理体制
        6.2.4 顺应形势发展定位新时期乡政府职能
        6.2.5 全面加强乡政府干部队伍建设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乡村债务情况及化解债务的对策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镇债务的形成原因
二、村级债务形成的原因
三、化解乡村债务对策与建议

(8)制度转型的成本分析 ——以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为分析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检视
    三、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概念界定
    四、基本内容框架
    五、个案选取与说明
第一章 一场颇有争议的制度转型:湖北乡镇综合改革
    一、冲击—回应:撤并下的乡镇改革
        (一) 行政主导的乡镇撤并
        (二) 财政压力下的乡镇撤并
        (三) 乡镇撤并后之职能
    二、突破体制:湖北乡镇综合改革
        (一) 制度创新: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 制度转型: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再造
第二章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经济成本及其分担
    一、经济成本:制度转型的费用
        (一) 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膨胀下的财政压力与职能异化
        (二) 补偿:一种成本分担方式
        (三) 补偿的措施
        (四) 经济成本分担:社会保障与经济补偿
    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经济收益
        (一) 变"养人"为"养事":财政减负与政府职能转换
        (二) 转制后的双赢:经济意识增强与收入增加
        (三) 政府责任的凸显与社会经济发展
    三、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经济成本分担思考
第三章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政治成本及其分担
    一、政治成本:制度转型中改革者的政治风险
        (一) 低效的税费征收:经济表象下的政治内容
        (二) "赢利性"的乡镇事业单位:国家合法性流失
        (三) 改革者宋亚平
        (四)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政治风险与分担
    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政治收益
        (一) 制度均衡破解
        (二) 政府认同提升
    三、乡镇事业单位政治成本分担的启示
第四章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成本及其分担
    一、社会成本:制度转型的社会风险
        (一) 职位:一种体制资源
        (二) 职位与个体利益
        (三) 社会风险:职位失去后果
        (四) 社会成本分担: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探索
    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收益
        (一) 个人:尊严与发展
        (二) 社会:整合与和谐
    三、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成本分担解读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成本分担与制度转型
    一、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成本与分担
    二、成本分担与降低风险
    三、成本分担:制度转型条件
    四、推进乡镇综合改革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成果
后记

(10)论我国乡镇财政改革 ——基于新渡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三、论文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乡镇财政制度变迁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我国乡镇财政的建立与制度变迁
        一、乡镇财政的建立
        二、乡镇财政(或财务)关系沿革
    第二节 乡镇财政研究学术综述
第二章 新渡镇财政状况调查
    第一节 新渡镇概述和财政职能
        一、新渡镇概况
        二、新渡镇财政职能情况
    第二节 新渡镇财政状况分析
        一、新渡镇财政收支状况分析
        二、新渡镇债务负担情况
        三、新渡镇财政的运转情况
    第三节 新渡镇财政条块关系分析
        一、新渡镇财政条块关系分析
        二、镇政府的机构设置对应着“条”与“块”两种管理体制
    第四节 从新渡镇看我国乡镇财政面临的问题
        一、乡镇财政所面临的困难
        二、乡镇财政运行所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乡镇财政困境:体制问题的思考
    第一节 乡镇财政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角度看乡镇财政困境
        二、管理角度看乡镇财政困境
    第二节 乡镇财政陷入困境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环境
        二、制度安排
    第三节 乡镇财政陷入困境的制度思考
        一、乡镇是宪法规定的事权组织的基本单位
        二、乡镇财政事权、财权不独立
第四章 对我国乡镇财政改革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乡镇财政改革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对乡镇财政的几点基本认识
        二、乡镇财政改革若干政策建议
    第二节 关于乡镇财政改革的制度思考
        一、乡镇财政必须重新定位
        二、加快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步伐
        三、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力保障水平
        四、处理好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与相关改革的配套改革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不能随意到人武部征订报刊(论文参考文献)

  • [1]乡镇产业园区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射阳县L镇的产业园为例[D]. 熊永洪. 华东政法大学, 2020
  • [2]县级宣传系统运行机制研究 ——以县委宣传部为中心的考察[D]. 方坤.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 [3]约束下的变通:县域政府教育治理 ——以中部某县为例[D]. 陈德胜.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4]第八章 社区(村)“减负增效”的政策措施[J]. 史卫民,程文侠. 中国公共政策分析, 2015(00)
  • [5]酒泉市河西乡政府职能定位与效能提升研究[D]. 王生军. 燕山大学, 2015(12)
  • [6]乡村债务情况及化解债务的对策与建议[J]. 杨勇. 企业导报, 2012(09)
  • [7]找镇长说话(外四篇)[J]. 周波. 文学港, 2011(02)
  • [8]制度转型的成本分析 ——以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为分析对象[D]. 彭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9)
  • [9]张荣超日记1992-2009[J]. 张荣超. 安徽文学, 2009(Z1)
  • [10]论我国乡镇财政改革 ——基于新渡镇的调查[D]. 毛文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不能随意去人民武装部订阅报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