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提升渠道利润率的利器

服务:提升渠道利润率的利器

一、服务:提升渠道利润空间的利器(论文文献综述)

蒋飞燕[1](2021)在《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研究(1915-1949)》文中研究说明鸦片战争之后,我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地社会,处于任由西方列强宰割的悲惨局面。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难题与历史使命。为此,中国人民历尽艰难,进行了伟大卓绝的探索与抗争。在救亡图存和复兴民族的探索过程中,中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人们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试图以科学救国,以科学实现民族的复兴。这一时期,“科学”被赋以了极大的期待。在当时中国人的眼中,科学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它不仅意味着可以制造坚船利炮,可以富国强兵,还意味着可以用以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由此,当时的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价值观,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中国人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指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特殊时代里,中国人在以“科学”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科学的价值观念、价值思想、价值理论体系。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落后贫困时期,科学并不发达,科普程度也十分有限,当时社会各阶层状况又复杂多样,很难一一分类加以研究,只能将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的科学价值观作为典型代表加以研究。具体而言,选取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张君劢、胡适、蔡元培、丁文江、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研究认为,他们的有关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起,“赛先生”和“德先生”逐渐广为人知,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例如,当时的“科玄论战”对当代中国人仍然影响重大。1949年之前,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通过论战、宣传、教育等,使广大民众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认知和认同。1915—1949年期间,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向当代演进重要而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之加以研究,对了解把握当代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对于继续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国梦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915—1949年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除了借鉴和基于西方科学价值观之外,还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还赋予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回应“救亡图存”和“自强保种”时代使命的价值期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价值观主要以文化科学价值观和制度科学价值观为主。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因此多种科学价值观并存。除了上述两种之外,主要还有以下三种:其一是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的科学价值观;其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价值观;其三是以新儒家哲学为代表的新儒家的科学价值观。注重科学的工具性仍是这个时期中国人科学价值观的一个主要特点。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期间的先进知识分子看重科学具有反对封建迷信、启蒙民众思想乃至变革社会制度的作用,相应的科学价值观在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人科学价值观的演变轨迹主要是中国人以“科学”作为利器,探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走向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其演变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那就是当时中国人以科学为基础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加以重新解读和选择,从而对自己国家的整体价值观、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加以重新选择。其中,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经世致用”等文化传统观念,对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之明显地兼备了两者的特点。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历史经验证明,要使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必须经过相应的教育才能达成;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其前后时代之间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当代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从五四新文化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继承发展而来,而且,在当代,这种价值观还在不断演进之中。通过梳理中国人科学价值观的演进及其得失,我们可以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对处于新时代的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启示意义。

许惠媛[2](2021)在《全渠道零售背景下的跨渠道退货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进行渠道整合,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体验需求。跨渠道退货(Buy online and return in-store,BORS)策略作为其中一种渠道整合策略,也被许多的零售商采用,它允许消费者到线下任意实体门店退回线上购买的不满意产品。百思买、沃尔玛、彭尼等许多零售商均已采用此策略,这一策略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快捷的退货处理方式以及舒适的客户体验,UPS调研发现如果没有到店退货服务,51%的消费者将不会购买产品,这些都说明了跨渠道退货策略在提高消费者体验方面的优势。然而消费者在线上下单导致的需求不确定性会产生退货风险,从而可能增加零售商的退货处理压力。鉴于这两方面,跨渠道退货策略是否能够为零售商增加收益、什么时候应当采用跨渠道退货策略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由于线上下单线下提货(BOPS)策略与跨渠道退货策略较为相似,明确跨渠道退货策略的优势能够为零售商渠道整合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因此,本文以消费者退货行为和跨渠道为角度,研究零售商实施跨渠道退货策略的条件以及策略优越性。此外,有别于其他文献,我们将上游制造商的质量决策纳入模型中,有益于探究退货策略与产品质量水平的关系,明确不同退货策略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机制。首先,在垄断情形研究了跨渠道退货策略的实施条件,构建了零售商提供传统退货策略和跨渠道货策略的消费者效用函数和供应链决策模型,分析引入跨渠道退货策略对供应链决策和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探讨了跨渠道退货策略实施条件与产品匹配率、消费者线上购买和退货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跨渠道带来的交叉损益逐渐升高,产品质量水平会升高,而最优渠道价格会降低,当交叉损益高于阈值时,实施跨渠道退货策略能够实现更多利润。然后,在存在渠道竞争情形研究了跨渠道退货策略的实施条件,对比垄断和存在渠道竞争情形下的实施条件,发现零售商在垄断情形下更容易实现利润增加。渠道竞争情形下,零售商引入跨渠道退货策略能够削弱制造商的直销低价优势,并缩小零售商和制造商的利润差距,但鉴于此时的盈利条件更严苛,零售商应考察评估市场和自身条件谨慎地提供跨渠道退货服务。最后,针对两种相似渠道整合策略——BORS和BOPS策略,探讨了BORS策略的相对优势。发现BORS和BOPS策略对供应链的影响机理较为相似,随着跨渠道交叉收益的增加,产品质量趋于更优而价格趋于更低。两种渠道整合策略的盈利条件与交叉收益、线上退货费用和零售商的跨渠道服务水平密切相关。总体来说,BOPS策略具有更广泛的实施空间,但在改善利润和提高消费者剩余方面,BORS策略具有明显的优势。

陈烁锦[3](2021)在《国家电网产融结合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经济正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保障,电力能源行业处于发展成熟期,行业内产品同质性较高。随着国内人口、土地红利逐步消失以及产能过剩的加剧,电力行业的大型企业逐渐面临产业发展缓慢、资金需求大、投资周期长、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瓶颈,其中国资背景的电力企业更承担着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责任。为了缓解困境,不少央企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之际,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依靠产业业务累积的资本、较好的企业信誉,陆续持股各类金融机构,建立起央企产融结合型金融控股公司,以缓解资金压力,提升产业融资能力,降低集团整体的经营成本,促进产业集团与金融业务的协同发展,形成“以产业为主、以金融为辅”的产融结合格局。为更好地挖掘电力行业企业的产融结合特征和路径,本文以我国电力行业的龙头企业国家电网集团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本文基于协同效应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对国家电网产融结合的历程进行分析,总结其主业发展情况、金融资本扩张的过程以及产融结合的路径,通过使用DEA-CCR模型,评估了国家电网集团成立国网英大金融控股公司后的产融结合效率,并与电力行业的其他三家央企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横向比较,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一是,电力行业央企产融结合效率普遍处于较高水平,而国家电网集团的产融结合效率明显比行业平均水平更高更稳定;二是,国家电网产融结合经营效率的提升路径有两条,分别是通过旗下金融业务的利润贡献直接拉动效率提升和改善负债结构降低集团总体融资成本间接实现效率提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并针对国家电网集团当前的产融结合发展现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持续提升其产融结合效率、有效管控金融风险和实施金融科技创新的策略。本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我国电力行业央企进行产融结合的效率评价研究,帮助国家电网对其产融结合型金融控股公司实践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希望能够对同类型产融结合型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卢源[4](2021)在《华鲁恒升股权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权激励历来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追求利益趋同,实现企业可持续与长效发展的重要制度举措,在国内外企业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断优化企业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是促进企业持久发展、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激励机制。本文以省属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我国省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应的优化举措。华鲁恒升是第一家以限制性股票方式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山东省属上市公司。本文以华鲁恒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读和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股权激励的定义、要素、动因、经济后果等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并以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激励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事件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华鲁恒升股权激励的实施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表明华鲁恒升股权激励存在股权激励方案设计过于单一;对激励对象的个人业绩考核尚不完善;是一种维系高级管理层与核心员工的福利型工具而非激励型利器等问题。从股权激励合法合规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的角度,本文分析认为,要想发挥股权激励的效果,华鲁恒升需要:(1)提高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多元化与科学性;(2)真实有效的履行激励对象的业绩考评;(3)科学合理设置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强化激励效果;(4)不断完善对股权激励的监督,保障股权激励的真实有效履行。此外,想要优化华鲁恒升股权激励的实施,还需要内部制度机制、外部监督机制与信息披露机制综合作用。本文提出的对策在一定程度上为华鲁恒升股权激励实施提供了指导,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省属上市公司,尤其是山东省省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为山东省省属上市公司借助股权激励实现企业突破式、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经验和借鉴意义。

温舒[5](2021)在《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文中研究说明成人自主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能力,融媒体是基于现代技术平台整合形成的新型媒体,融媒体应用于成人自主学习是现代技术产物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媒介进化理论为基础,发现融媒体在促进成人自主学习功能与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融媒体通过增长成人自主学习平台、转变成人自主学习方式、更新成人自主学习观念延展了成人自主学习功能;通过顺应终身学习、主体理性、人性解放的价值诉求与维护学习机会平等权、学习条件保障权、学习自由权、个体发展权等学习权利提升了成人自主学习价值。为使融媒体促进成人自主学习的价值从理论落向实处,借助TAM模型(技术接受模型)进行建模,对成人运用融媒体进行自主学习的接纳程度进行检测。结合模型所涉及元素编制了融媒体时代成人自主学习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个人基本情况、使用现状、影响因素进行数据收集。利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从而修正并生成了由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资源优化性、社会影响、个人基本情况、使用意愿所组成的,关于融媒体视域下成人自主学习意愿的TAM模型(技术接受模型)。结合问卷所涉及的使用意愿影响因子编制了访谈提纲,利用访谈法对成人学习者在实践层面运用融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个人学习条件不足,学习心理不积极;融媒平台操作不便,内容质量不佳;泛娱乐现象严重,内容呈现表层化;社会影响程度深,学习障碍增多。分析其主要成因是:终身学习理念贯彻不够,媒介学习素养不足;融媒学习平台发展不成熟,资源优化不佳;市场经济下商业行为异化,平台逐利化现象严重;个人理性发挥不足,从众效应明显。基于此,从政府、成人学习者、社会层面分别提出优化策略,从而趋利避害,更好地释放融媒体教育功能、发挥融媒体教育价值,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

石磊[6](2021)在《新医改政策下L制药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药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其在商品本身性质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治病救人的社会属性。因此,药品的生产、流通与使用相较于其他商品,具有明显的政策监管导向。自1978年到2009年的30年间,药品营销由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极大地激发了医药市场的活力,促进了医药工商业的繁荣。但过度市场化的经营又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药价虚高、因病致贫”等严重社会问题。基于这种情况,2009年,国家开展了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是改革的核心要素。在新的医改形势下,药企如何顺应改革,实现政策监管与市场规律的相互促进,挖掘政策机会点所带来的转型机遇,成为了决定企业生存与否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中国医改政策的大背景,结合行业趋势与特征,融汇医改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作用的研究基础,挖掘出了药品流通环节市场调节价与医保支付价“价格双轨制”这条政策主线。并以此为依据,结合相关营销管理理论,围绕该政策主线为企业识别了更好的政策机会点,并为其提供更加贴合政策的营销策略方案。本文构建的新医改环境下L制药营销策略方案,是以新医改以来,特别是2015年至今医疗体制改革政策为依托,以对医药工业营销环节产生较大影响的招标采购及支付改革政策为重点,借鉴业内相关研究理论成果,探讨当前政策环境对医药企业营销体系的影响和应采取的改进策略。通过对L制药营销策略转型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其提供与政策更加贴合的营销转型策略。同时,也希望为国内众多仿制药企业在现有环境下的营销策略转型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归纳法和案例分析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现有相关药品流通环节的采购模式和支付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以药品价格双轨制为主线,参考其他国家医改经验与模型,深入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 L制药在新医改政策环境下的经营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运用PEST分析、五力模型、SWOT矩阵、STP战略、4Ps营销组合等多种分析方法与工具,制定了 L制药在新医改政策下应当选择和采用的营销策略,并提出了实现上述营销策略的必要保障措施。

李青[7](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魏兵[8](2021)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西方媒介理论的学术版图中,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宏观层面批判性地研究西方政治与经济权力控制媒体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路径方法。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电视媒体不仅是一种大众传媒,而且是经济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结合体。研究电视媒体需要关注电视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广播电视体制和全球传播秩序等社会性与机制性问题。所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力主采取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考察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整体而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相关概念、观点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学术母体,着重研究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机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路径,它尤其关注电视媒体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和市场运行过程。该研究主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逐利性,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电视媒体,不仅受到资本与政治等权力的制约,而且成为控制大众意识形态和实施国际文化霸权的工具,呈现出复杂而消极的文化生产局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西方广播电视机制的理论成果,既可以掌握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式,又能进一步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缺陷与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制度性优势。本论文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电视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其学术渊源、研究背景、主要学者、核心观点与理论,进而阐述并评析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媒体权力控制问题的电视理论研究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理论研究和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学术探讨和理论镜鉴的态度拓展我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视角,为我国电视的管理实践、艺术创作、产业发展与对外传播汲取理论经验与发展启示。因此,本文围绕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别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和学者群体等展开论述,以期描摹出该领域电视理论的整体特点。第一章为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生成语境,重点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思想渊源、学术借鉴和西方媒介的发展背景与机制等。第二章是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学者的概说与评述,通过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北美与欧洲两大地区集中的核心学者,阐述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集群、学术承继、重要电视理论与观点概况、主要着作和学术地位等,进而为探讨该领域电视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与理论价值做出相应的学理性准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以电视媒体的政治经济权力控制问题展开三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即经济宰制观、意识形态操控观和国际文化霸权批判观。第三章主要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起点,即经济控制下电视媒体的商品属性。通过对受众商品论、文化生产的双重意义、电视内部的隐形审查机制和资本主义商业媒体的逐利性原则等观点与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提炼该研究领域对资本控制大众媒体的批判性观点。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思想控制议题提出的如“思想管理者”、“文化有限公司”、“媒体操控”、“宣传模型”等概念,或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属性的反思性观点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论述,指出该研究领域着力批判西方电视媒体的思想控制机制的研究逻辑与理论特点。第五章将视点转向该领域的国际电视媒体传播研究,通过整合该领域对电视的国际传播议题等相关观点,分别就其提出的“媒体依附论”、“文化帝国主义”和国际传播单向流动等文化霸权观点与理论展开论述与探讨。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性内容,即第六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特点和第七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旨在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该领域的分析框架和批判焦点等研究价值,指出问题与偏颇。第七章以谨慎而镜鉴的态度,考量并发掘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电视研究对中国的电视理论建设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交叉研究法等阐述相关论点,厘清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核心学者、研究方法、理论特点和重要议题等,探讨其对我国电视研究与产业的理论价值。

薛晓明[9](2021)在《A保险公司个贷事业部全面预算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民众的资金需求也在不断的上升,个人贷款保证保险行业的崛起形成必然趋势。近3年,个人贷款保证保险行业取得了突破性地发展,但是其监管正在不断趋严,风险也正在不断上升。本文研究对象为A保险公司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事业部全面预算体系。全面预算体系既是对未来的经营成功的规划,也是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利器,更是对公司发展战略的延伸。虽然事业部已建立完整的全面预算体系,但仍存在着预算指标不贴合经营环境、预算偏差分析不到位以及预算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将根据公司战略、经营状况,结合预算管理理论相关知识,从事前预算编制、事中预算控制以及事后预算考核三个方面,对事业部全面预算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在事前预算编制方面,本文将对标行业龙头企业的数据,找出事业部现有的经营弱点,在现有的必保预算目标及期望预算目标的基础上建立挑战预算目标,以此来加强公司竞争力;在事中预算控制方面,本文将通过因素分析法来完善事业部现有的预算偏差分析;在事后预算考核方面,本文将从利润考核中心的角度,对现有的考核体系的指标及权重进行修改;同时还将从IT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绩效奖励等方面配套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完善全面预算体系,使得事业部能够科学合理地分配内部资源,调动内部各部门的积极性及协调性,在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对风险和费用进行控制,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此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晏理想[10](2021)在《天域地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房地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遍地开花到因城施策,从中国主体经济腾飞的最大推手到去地产化的宏观强调控。回首中国房地产行业近40年的发展史,其记载的既是一部我国改革开发40年的建设史,又是一部国民追求美好生活思想进步的进化史。在此过程中,国家对于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一直都在其身后做经营推手,确保在不同时期的房地产发展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伴随中国经济转型进入关键阶段,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与社会生产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房住不炒”的定位后,中央各部委及各地政府相继制定了相关的策略,有效抑制了房地产的“野蛮式”发展。2020年国家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调控力度,对于房地产企业融资提出“三道红线”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降低房地产企业对融资杠杆的无序使用。在此种大的经济环境背景下,房地产发展行业集中度趋向加快,如今的房地产行业显然又一次站在了历史发展变革的转折点上。从财务层面上看,大型央企及地方龙头国企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此类企业在融资端占据较大优势,其融资成本普遍低于行业平均融资水平,再加上其优秀的信誉背书,在于银行的互动中总能抢在其他企业的前面获取相关资源,所以财务状况未来是房企竞争的最主要指标。从土地层面上看,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国家鼓励将土地的使用效率做到更高。所以在土地供应中,各地政府会根据城市控制性规划要求将土地做好分类,按需推出土地供应,间接要求房地产开发商需要具备综合的投资能力,能够满足不同区位、不同产业规划、不同城市配套情况下物业开发。从产品供应上看,近十年的房地产市场火爆更多的是利用了其投资属性,物业的升值激发了老百姓投资房地产的欲望,对于产品力要求相对不太看重。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购房者会关注小区的配套情况、房子的产品力、物业公司的服务水平等,这些都是当下各地产公司应该关注的焦点。天域地产成立于1998年,是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公司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天域地产成为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商业酒店发展、物业服务、文体旅游等领域为辅的多元发展的综合性集团。天域地产发展的二十年,也是中国房产发展的黄金二十年,在国家的政策红利下,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房地产企业。然而,企业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当前新形势下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天域必须做出变革。只有摸清时代发展脉络,敢于适时调整战略才能让自己常青,否则将会沦为平庸甚至被时代抛弃。本文以当前时代为背景,分析时下房地产发展新变革,试图用发展战略相关理论与知识结合自身多年地产从业经历,对天域地产做深度剖析。研究指出天域地产在当前形势下,对于各端口存在的转型问题,并提出解决意见及解决方案。制定天域地产新的发展战略,同时考虑落实该发展战略需要的保障措施。针对外部环境,本文将采用PEST模型分析法予以剖析,即从政治、经济、社会及技术方面进行分析;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对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即对上下游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购房者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对手进入能力、开发替代产品的替代能力,房产行业竞争者目前的竞争能力进行多维度分析。在内部分析中,文中主要对管理架构、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梳理,通过SWOT分析后得出天域地产公司在行业中的优劣势及资源缺失对象,确定发展战略。对应发展战略,公司对投资拓展思路应进行革新,多维度利用融资,迅速扩大自身发展规模;建立自身的设计标准化,研发新型产品体系;建立新营销系统(自建渠道,组建代理,线上线下);尝试联合开发、共同操盘,降低开发风险。另外在保障措施上也需下足功夫,主要包括:建立新的管理架构,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对标新型绩效考核与培训。最后,为了确保战略目标达成,论文还对公司企业文化营造、搭建学习型团队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二、服务:提升渠道利润空间的利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服务:提升渠道利润空间的利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研究(191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需
        (二)科学价值观理论发展之需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科学
        (二)价值和价值观
        (三)科学价值观
        (四)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五)分期说明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1章 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特殊历史背景
        (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二)近代科学价值观范式的转向
        (三)科玄论战与科学万能观念的胜利
    二、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传统的科学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价值观
        (三)西方的科学价值观
第2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一、文化科学价值观
        (一)文化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文化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二、制度科学价值观
        (一)制度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制度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第3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一、自然科学家的科学价值观
        (一)自然科学家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自然科学家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价值观
        (一)马克思主义者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者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三、新儒家的科学价值观
        (一)新儒家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新儒家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第4章 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轨迹和内在逻辑
    一、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特点
        (一)始终与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紧密相联
        (二)“科学”与“技术”混淆并存且“重术轻学”
        (三)重科学的工具性而轻科学精神
    二、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主要轨迹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三、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内在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进了科学价值观的演变
        (二)科学价值观的演变渗透了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精神
        (三)科学价值观的演变观照了救亡图存的科学诉求
第5章 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立场和当代启示
    一、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一)坚定人民立场是科学价值观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二)坚持唯物史观是科学价值观发展进步的正确出路
    二、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当代启示
        (一)科学价值观的成熟与完善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二)正确科学价值观的树立必须经过理论与实践教育
        (三)科学的精神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培育与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2)全渠道零售背景下的跨渠道退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双渠道供应链相关研究
        1.2.2 全渠道相关研究
        1.2.3 退货策略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全渠道零售相关概述
        2.1.1 全渠道零售概念
        2.1.2 渠道整合策略
    2.2 消费者效用理论概述
    2.3 博弈论相关理论概述
        2.3.1 Stackelberg博弈
        2.3.2 Hotelling模型
第三章 垄断情形的跨渠道退货策略研究
    3.1 模型描述
    3.2 建模与求解
        3.2.1 传统退货策略情形
        3.2.2 跨渠道退货策略情形
    3.3 不同退货策略比较分析
        3.3.1 均衡决策对比分析
        3.3.2 消费者需求对比分析
        3.3.3 垄断情形下的退货策略选择
    3.4 数值仿真
        3.4.1 跨渠道退货策略实施条件敏感性分析
        3.4.2 产品质量、价格和实施条件阈值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造商渠道竞争情形的跨渠道退货策略研究
    4.1 模型描述
    4.2 建模与求解
        4.2.1 传统退货策略
        4.2.2 跨渠道退货策略
    4.3 零售商跨渠道退货策略选择分析
        4.3.1 不同退货策略均衡分析
        4.3.2 渠道竞争情形下的退货策略选择
    4.4 数值仿真
        4.4.1 跨渠道退货策略实施条件敏感性分析
        4.4.2 跨渠道退货策略对供应链成员利润差异的影响
        4.4.3 垄断与渠道竞争情形跨渠道退货策略实施条件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渠道退货策略的渠道整合优势研究
    5.1 模型描述
    5.2 建模与求解
        5.2.1 传统双渠道策略
        5.2.2 跨渠道退货的渠道整合策略
        5.2.3 线上购买线下自提的渠道整合策略
    5.3 考虑消费者退货的渠道整合策略分析
        5.3.1 不同渠道策略的均衡决策分析
        5.3.2 不同渠道整合策略的优势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命题证明
    第三章 命题证明
    第四章 命题证明
    第五章 命题证明

(3)国家电网产融结合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产融结合的相关研究
        1.2.2 产融结合型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融结合的概念界定
        2.1.2 产融结合型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
        2.1.3 产业型央企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协同效应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3 产融结合效率评价方法
        2.3.1 主流产融结合效率评价方法
        2.3.2 其他产融结合效率评价方法
        2.3.3 研究方法小结
3 国家电网集团产融结合案例介绍
    3.1 国家电网基本介绍
        3.1.1 国家电网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3.1.2 国家电网经营情况介绍
        3.1.3 电力行业的竞争格局
    3.2 国家电网产融结合实践过程
        3.2.1 初步涉入金融资产阶段(2003-2010)
        3.2.2 整合优化金融资产阶段(2010-2019)
        3.2.3 金融资产寻求上市阶段(2019-至今)
    3.3 国家电网产融结合发展现状
        3.3.1 国家电网金融资产三层架构
        3.3.2 产融结合的资本流动路径
        3.3.3 国家电网产融结合的动因
4 案例分析
    4.1 基于DEA模型的国家电网产融结合效率评价
        4.1.1 DEA模型搭建
        4.1.2 指标选取及说明
        4.1.3 样本选取及说明
        4.1.4 DEA结果分析
    4.2 国家电网产融结合效率的影响路径分析
        4.2.1 资金配置效率分析
        4.2.2 业务盈利能力分析
        4.2.3 债务融资成本分析
    4.3 持续提升国家电网产融结合效率的策略
        4.3.1 建立资金集约化管理体系
        4.3.2 建立“防火墙”隔离产融业务间风险
        4.3.3 深化金融科技创新实践促进产融结合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小结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华鲁恒升股权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股权激励实施动因
        1.2.2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
        1.2.3 国有企业的股权激励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第2章 股权激励基本概念与理论
    2.1 股权激励基本概念
    2.2 股权激励相关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华鲁恒升股权激励现状
    3.1 公司简介
    3.2 股权激励实施现状
        3.2.1 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方案
        3.2.2 股权激励履行情况
        3.2.3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
    3.3 股权激励问题分析
        3.3.1 股权激励是福利型工具而非激励型利器
        3.3.2 对激励对象的个人业绩考核尚不完善
        3.3.3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过于单一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华鲁恒升股权激励的优化对策
    4.1 股权激励的优化目标
    4.2 股权激励的优化原则
        4.2.1 合法合规性原则
        4.2.2 可行性原则
        4.2.3 有效性原则
    4.3 股权激励方案的优化内容
        4.3.1 提高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多元化与科学性
        4.3.2 真实有效的履行激励对象的业绩考评
        4.3.3 科学合理设置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强化激励效果
        4.3.4 完善对股权激励方案的监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华鲁恒升股权激励优化的保障举措
    5.1 内部制度保障
    5.2 外部监督机制
    5.3 信息披露机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概述
        一、选题缘由
        (一)探寻:真实问题情境亟待成人教育力量介入
        (二)审视:深层教育价值依托成人自主学习渗透
        (三)实践:当前教育热点结合个人兴趣共同驱动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
        (一)关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自主学习特征的研究
        (三)关于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关于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
        (五)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成人自主学习的研究
        (一)关于成人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
        (二)关于成人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三)关于成人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关于成人自主学习效用的研究
        (五)关于成人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
        三、国内外关于融媒体的研究
        (一)关于融媒体发展变迁的研究
        (二)关于融媒体内涵的研究
        (三)关于融媒体应用现状的研究
        四、国内外关于融媒体与成人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研究
        五、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融媒体的界定
        (一)融媒体概念
        (二)融媒体特征
        二、成人自主学习的界定
        (一)成人自主学习概念
        (二)成人自主学习特征
    第二节 理论基础—媒介进化理论
        一、媒介的人性化趋势理论
        二、补偿性媒介理论
        三、三阶段媒介发展论
第三章 融媒体促进成人自主学习的功能与价值
    第一节 融媒体延展成人自主学习功能
        一、增长成人自主学习平台
        二、转变成人自主学习方式
        三、更新成人自主学习观念
    第二节 融媒体提升成人自主学习价值
        一、顺应现世价值诉求
        (一)终身学习的价值诉求
        (二)主体理性的价值诉求
        (三)人性解放的价值诉求
        二、维护成人学习权利
        (一)维护学习机会平等权
        (二)维护学习条件保障权
        (三)维护学习自由权
        (四)维护个体发展权
第四章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影响因素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的提出
        二、初始模型的构建
        三、变量定义
        (一)感知有用性
        (二)感知易用性
        (三)感知娱乐性
        (四)资源优化性
        (五)社会影响
        (六)使用意愿
        (七)个人基本情况
        四、研究假设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的试测与修改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三)试测修改
        三、问卷的正式发放
    第三节 研究数据统计分析
        一、样本信效度分析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问卷的统计分析
        (一)个人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使用现状分析
        (三)相关分析
        (四)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五)调节变量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六)模型修正
第五章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问题分析
        一、个人学习条件不足,学习心理不积极
        二、融媒平台操作不便,内容质量不佳
        三、泛娱乐现象严重,内容呈现表层化
        四、社会影响程度深,学习障碍增多
    第二节 成因分析
        一、终身学习理念贯彻不够,媒介学习素养不足
        二、融媒学习平台发展不成熟,资源优化不佳
        三、市场经济下商业行为异化,平台逐利化现象严重
        四、个人理性发挥不足,从众效应明显
第六章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提升策略
    第一节 政府层面
        一、制定完善学习政策引导终身学习潮流
        二、警惕商业异化与低俗低劣的不正之风
        三、扶持公共性质与市场性质的融媒场所
    第二节 成人学习者层面
        一、丰富精神世界,共创深层学习价值
        二、拓宽学习思维,提升主体学习能力
        三、转换学习动能,增强内部学习动力
    第三节 社会层面
        一、提升用户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
        二、建立分层收费机制实现互利与双赢
        三、联合社会各支持体系创设学习情境
        四、借助混合学习模式实现互补与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融媒体时代的成人自主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B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新医改政策下L制药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成果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基础理论
    2.2 相关文献研究
        2.2.1 新医改政策与公立医院改革研究
        2.2.2 药品招标准入与支付改革研究
        2.2.3 新医改下制药企业营销策略转型研究
第3章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与医疗体制改革分析
    3.1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3.2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
    3.3 新医改核心政策与改革要点
        3.3.1 第一阶段:从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建立到分类采购形成
        3.3.2 第二阶段:从公立医院改革到医保支付改革
        3.3.3 第三阶段:价格双轨制的形成
    3.4 新医改环境下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3.4.1 去产能持续升级,大量中小企业面临转型与兼并
        3.4.2 研发导向日益增强,成为现今企业核心竞争力
        3.4.3 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第4章 L制药营销现状分析
    4.1 L制药现有产品体系与市场营销现状
    4.2 新医改环境下L制药市场营销所面临的问题
        4.2.1 目标市场定位偏差
        4.2.2 销售模式亟待创新
        4.2.3 产品研发短板掣肘
        4.2.4 招标价格逐年走低
        4.2.5 后向一体化优势未能充分利用
第5章 L制药营销环境分析
    5.1 政治环境分析
        5.1.1 两票制的全面实施
        5.1.2 分级诊疗的开展
        5.1.3 医保支付改革
        5.1.4 药品招标联动
        5.1.5 药品上市持有人制度(MAH)
    5.2 经济环境分析
        5.2.1 药品行业总体形势分析
        5.2.2 抗抑郁领域药品形势分析
        5.2.3 心脑血管领域药品形势分析
    5.3 社会环境分析
        5.3.1 人口老龄化加速,慢病比例升高
        5.3.2 家庭医生签约
    5.4 技术环境分析
        5.4.1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5.4.2 创新药优先审评
    5.5 竞争者分析
    5.6 供应商分析
    5.7 代理商分析
    5.8 SWOT矩阵分析
        5.8.1 优势
        5.8.2 劣势
        5.8.3 机会
        5.8.4 威胁
第6章 L制药STP策略制定
    6.1 市场细分
    6.2 目标市场选择
    6.3 市场定位策略
第7章 L制药营销4PS策略
    7.1 产品策略
    7.2 价格策略
        7.2.1 销售价格策略
        7.2.2 中标挂网价格策略
    7.3 渠道策略
    7.4 促销策略
第8章 新医改环境下L制药公司营销保障措施
    8.1 加快新品引进工作进程
    8.2 建立健全多渠道营销团队
    8.3 提升财务费用处理与保障能力
    8.4 建立健全营销管理制度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学术母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二)社会结构观:有机整体的社会观念
        二、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媒介生产机制的批判意识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
        (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第二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学术借鉴
        一、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媒介技术批判观
        (一)传播偏向:媒介技术决定政权形式
        (二)知识垄断:特权阶层掌控文化权力
        二、英国威斯敏斯特学派的媒介产业权力观
    第三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媒介环境
        一、政治经济变革下的媒介反思
        二、西方电视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一)北美电视市场的商业竞争机制
        (二)欧洲电视产业的多元市场格局
第二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学者集群
    第一节 批判资本主义电视权力机制的北美学者
        一、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开创者
        二、赫伯特·席勒:经济权力关系控制电视文化的批判者
        三、诺姆·乔姆斯基:美国主流媒体操纵意识形态的揭露者
        四、罗伯特·麦克切斯尼:美国电视权力集中的批评者与建言人
        五、文森特·莫斯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的归纳者
    第二节 透视电视生产商业逻辑奥秘的欧洲学者
        一、格雷厄姆·默多克:电视经济活动与文化生产的分析者
        二、尼古拉斯·加汉姆:电视媒体文化生产系统的反思者
        三、皮埃尔·布尔迪厄:电视内部审查机制的解魅者
        四、阿曼德·马特拉:全球电视传播霸权的披露者
        五、卡尔莱·诺登斯顿:国际电视单向流动的论证者
第三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经济宰制观
    第一节 对电视受众商品属性的探索
        一、受众商品论:商业电视隐秘的生产逻辑
        (一)受众商品:观众是电视生产的商品形式
        (二)“免费午餐”: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电视节目
        (三)收视率商品:控制论意义的电视信息商品
        二、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意义与学术影响
        (一)开创政治经济学受众研究路径
        (二)激发后续理论探索与多元思辨
    第二节 对电视双重生产机制的分析
        一、整合集中:电视产业的结构性特征
        (一)电视产业化的结构集中方式
        (二)电视市场化的商业发展要素
        二、意义生产:电视系统的文化价值
        (一)作为公共文化商品的电视
        (二)作为共享礼物的当代电视
    第三节 对电视内部隐性审查机制的揭示
        一、电视的符号暴力维护象征秩序
        二、商业逻辑介越电视的文化生产
    第四节 对电视逐利性原则的政治批判
        一、“富媒体、穷民主”:垄断媒体的唯利是图与政治疏离
        (一)联合媒体的反民主性
        (二)联合媒体的聚集模式
        二、“传播革命”:针对美国媒体发展危机的改革策略构想
        (一)“紧要关头”:美国媒体的转型关键
        (二)回归公共:媒体改革的理想召唤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意识形态操控观
    第一节 对私有媒体控制大众思想生产的批判
        一、“思想管理者”:商业电视操控公众思想的工具本质
        (一)大众媒体管理思想制造的迷思
        (二)电视媒体操控意识形态的力量
        (三)媒体管理者的策略化信息传播
        (四)电视媒体制造的信息中立假象
        二、“文化有限公司”:私有媒体掌握文化生产的垄断力
        (一)私有电视:文化工业的生产主体
        (二)“信息圈地”:私有媒体侵占公共空间
    第二节 对美国主流媒体思想控制机制的揭露
        一、“媒体操控”:伪民主政治的宣传工具
        (一)伪民主政治的媒体附庸
        (二)美国媒体控制大众心智
        二、“宣传模型”:媒体制造共识的话语策略
        (一)“新闻过滤器”:媒体控制信息的层层伪装
        (二)“必要的幻象”:媒体有意策划的虚假现实
    第三节 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性的反思
        一、电视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化公共领域的电视商品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国际文化霸权观
    第一节 对国际间媒体依附关系成因的深掘
        一、依附理论:揭示国际文化霸权的政治经济机制
        二、媒体依附:经济权力驱动国际间的文化控制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间媒体依附的深层原因
        (二)“意识形态工业”:被控制的国家大文化产业
    第二节 对全球电视传播失衡秩序的批判
        一、世界体系理论:审视全球传播霸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二、文化帝国主义:剖析美国主导的跨国电视传播霸权
        (一)美国跨国公司构成国际传播权力主体
        (二)电视成为现代世界体系中的文化商品
        (三)美国迪士尼公司文化霸权的商业策略
    第三节 电视全球传播的霸权表现与单向趋势
        一、影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
        (一)“地球城”:电子社会的依赖性国际传播
        (二)“传播的全球化”:资本推动的全球电视市场
        (三)“生命之火”:文化殖民意味的迪士尼产品
        二、对国际电视传播单向流动趋势的调研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特质
    第一节 分析模式:西方媒体的政治经济维度批评
        一、电视研究的商品视角
        二、电视研究的产业剖析
        (一)传媒产业的横向集中
        (二)传媒产业的纵向整合
        (三)跨国经营与灵活合作
        三、电视研究的权力批评
    第二节 批判焦点:电视文化生产的权力钳制
        一、聚焦政治经济控制的关键要素
        二、警示权力集中的媒体垄断格局
    第三节 理论局限:夸大媒体作用的强效果传播观
        一、注重批判电视的工具性,相对忽视内容的文化蕴含
        二、注重揭示电视的商品性,相对忽视受众的能动作用
        三、注重分析传播的单向性,相对忽视民族文化自主性
第七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对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路径启发
        一、拓宽理论视野:拓宽中国电视传播理论研究的学术路径
        二、充实方法体系:提供中国电视文化产业研究的多元视角
        三、切准问题之脉:探索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研究的中心议题
    第二节 对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镜鉴意义
        一、强化电视的公益职能:以社会效益为取向,而非一味逐利
        二、提升电视文化竞争力: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而非商业逻辑
        三、增强国际文化传播力:以文化自信为底色,而非拿来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A保险公司个贷事业部全面预算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算与战略的关系研究现状
        1.2.2 全面预算体系研究现状
        1.2.3 主要目标设定方法及考核方式的研究现状
    1.3 全面预算相关理论
        1.3.1 全面预算体系
        1.3.2 预算目标编制方法
        1.3.3 预算差异原因分析方法
        1.3.4 预算考核体系
    1.4 本文主要财务指标及层析分析法(AHP)
        1.4.1 主要财务指标
        1.4.2 层次分析法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第2章A保险公司个贷事业部内外部环境分析
    2.1 外部环境分析
        2.1.1 机会
        2.1.2 威胁
    2.2 内部环境
        2.2.1 优势
        2.2.2 劣势
    2.3 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体系的必要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A保险公司个贷事业部全面预算体系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3.1 事业部全面预算体系的现状
        3.1.1 事前编制预算
        3.1.2 事中预算执行控制与分析
        3.1.3 事后预算考核方案
    3.2 事业部全面预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3.2.1 事前编制:预算指标未成为公司经营的风向标
        3.2.2 事中管控:预算指标追踪不到位且偏差分析不深入
        3.2.3 事后考核:预算考核方案未起到激励作用
    3.3 事业部全面预算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事前编制:惯性思维影响预算编制
        3.3.2 事中管控:管理层不重视预算偏差分析
        3.3.3 事后考核:预算考核受管理方式及经营导向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A保险公司个贷事业部全面预算体系优化方案
    4.1 预算编制的改进
        4.1.1 建立挑战目标
        4.1.2 建立分部必保目标、期望目标和挑战目标
        4.1.3 完善预算调整制度
    4.2 增强预算事中控制
        4.2.1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与管控
        4.2.2 使用因素分析法对预算执行偏差分析
        4.2.3 根据应对措施调整下月预算执行进度
        4.2.4 增强全面预算体系实施效率的措施
    4.3 优化预算事后考核方案
        4.3.1 设立科学的预算考核指标
        4.3.2 优化各预算考核指标权重
        4.3.3 预算考核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A保险公司个贷事业部全面预算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2 调整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
        5.2.1 将管理人员绩效与预算考核挂钩
        5.2.2 调整业务人员佣金提成方案
    5.3 IT技术支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0)天域地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2章 天域地产公司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天域地产公司简介
    2.2 天域地产公司经营现状
    2.3 天域地产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3章 天域地产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2 内部环境分析
    3.3 天域地产公司SWOT分析
第4章 天域地产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4.1 天域地产公司战略发展目标
    4.2 天域地产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4.3 天域地产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4.4 天域地产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服务:提升渠道利润空间的利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研究(1915-1949)[D]. 蒋飞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全渠道零售背景下的跨渠道退货策略研究[D]. 许惠媛. 江南大学, 2021(01)
  • [3]国家电网产融结合效率评价研究[D]. 陈烁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4]华鲁恒升股权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D]. 卢源.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D]. 温舒.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新医改政策下L制药营销策略研究[D]. 石磊. 山东大学, 2021(02)
  • [7]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8]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D]. 魏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9]A保险公司个贷事业部全面预算体系优化研究[D]. 薛晓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10]天域地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晏理想.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服务:提升渠道利润率的利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