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

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

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雨,巴成慧,姜兴岳[1](2022)在《急性肠缺血的影像诊断现状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肠缺血是指由多种病因及危险因素引起肠系膜血流供应缺乏或回流受阻从而导致肠壁出现不同程度病变及损害的肠道疾病。其起病隐匿,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极为关键。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肠缺血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价值, 本文就该病目前影像诊断现状及研究进展做简要概述。

袁灵,成思航,苏童,易妍,李潇,朱亮,何泳蓝,王凤丹,陈钰,王志伟,王萱,孙昊,刘炜,有慧,张燕,付海鸿,田均平,张竹花,王怡宁,薛华丹,宋伟,潘杰,冯逢,金征宇[2](2021)在《医学影像学的研究进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解剖成像至功能、分子成像的转变,促进了对疾病的本质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大幅提高了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如今,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技术已常规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指导及治疗效果评价.医学影像学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成像,甚至是四维成像的功能成像转变,各个系统的研究均有长足进展.本文结合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各个专业组影像学的发展,对各个系统影像学现状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多诊疗参考.

徐斌,高阳,王菁,张孝通[3](2021)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超高场磁共振脑成像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动物模型,可以兼容多种侵入式和非侵入式神经信号探测和神经活动调控方法。结合侵入式和非侵入式方法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神经科学研究,有助于将大量基于动物模型的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临床转化。其中磁共振脑成像技术是目前最主要的非侵入式大脑神经信号探测手段。非人灵长类动物磁共振脑成像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磁共振脑成像生理机制、基于磁共振技术的定量生理探测技术研发、神经科学基础研究、心理学以及临床病理机制研究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非人灵长类动物磁共振脑成像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包括:缺少适配的商用磁共振成像系统以及配套的成像硬件、需要更高的成像分辨率,以及对多样化动物实验需求的兼容性等。超高场(场强>3 T)磁共振具有高信噪比、高脑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检测灵敏度和亚毫米级高分辨率成像能力等优势,有潜力应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超高分辨率脑成像研究。综述目前非人灵长类动物超高场磁共振脑成像应用、面临的技术挑战、以及当前的技术解决方案等,归纳各方法的各自优势与局限性,同时对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胡赢凡[4](2021)在《尼古丁依赖脑结构变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文中提出烟草依赖是当前人类生活中最常见、最广泛的药物依赖行为。烟草中致依赖性物质尼古丁的存在,会对吸烟者脑结构与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凭借其无创、无损伤、高时间及空间分辨率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吸烟者脑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对烟草依赖的理解。但基于人群吸烟者的横断面MRI研究,由于被试的年龄、性别、烟龄、受教育程度等背景因素的差异,导致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且难以解释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尼古丁依赖的因果关系。此外,也无法针对人群吸烟者进行后续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考虑到脑功能网络特征时变的特点,本研究利用尼古丁依赖的动物模型以排除被试背景差异的影响,采用纵向设计,应用MRI技术、动物行为学、组织病理学方法,探究尼古丁依赖的脑结构变化特征。具体工作如下:(1)首先采用改装的微型渗透压泵对大鼠进行尼古丁间歇给药,以更好的模仿人类吸烟行为,成功建立了尼古丁依赖大鼠模型。基于该模型,我们应用T2加权成像及组织病理学方法探究了尼古丁对脑灰质体积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原因。结果显示,尼古丁对大鼠脑灰质体积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前额叶皮层、岛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海马和腹侧被盖区等脑区。针对上述脑区的HE染色结果表明,脑区内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形态结构变化,这可能是造成大鼠脑灰质结构异常的原因。(2)利用尼古丁依赖大鼠模型,应用T2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方法探究尼古丁对脑白质宏观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尼古丁对大鼠脑白质宏观结构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胼胝体、后联合及扣带皮层。尼古丁对大鼠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胼胝体、内囊、扣带皮层、岛叶皮层、纹状体、丘脑及腹侧被盖区等脑区,这些脑区的白质纤维完整性受到一定的影响。(3)利用尼古丁依赖大鼠模型进行纵向研究,探究尼古丁易感大鼠的脑结构特征对其后续依赖程度及戒断恢复能力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具有更大依赖风险且更难戒断的个体可能具有以下脑结构特征:较小的双侧前边缘皮层和左侧颗粒状岛叶皮层灰质体积,较大的右侧海马角1和左侧丘脑灰质体积;较小的双侧丘脑白质体积;较大的右侧额叶关联皮层和右侧前边缘皮层各向异性指数,较小的胼胝体、海马和双侧丘脑的各向异性指数。总体来说,本研究基于微型渗透压泵对大鼠进行尼古丁间歇给药构建了尼古丁依赖大鼠模型,利用MRI和组织病理学方法,探究了尼古丁依赖的脑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尼古丁依赖对大鼠的脑灰质及白质均产生影响,并且大鼠先天的脑结构特征能够对其后续依赖程度及戒断恢复能力进行预测。我们的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尼古丁依赖与脑结构变化的关系,为今后对吸烟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戒烟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孙祥茹[5](2021)在《扩散峰度成像在评估职业铝暴露人群的轻度认知障碍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在铝厂工人轻度认知障碍(MCI)中的诊断价值,以及相应区域中DKI参数与认知功能评分、血浆铝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2014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体检的某大型铝厂的工人中选取MCI患者28例和正常对照者(NC)25例,收集所有受试者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和血浆铝浓度的测定。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常规MRI序列和DKI序列的扫描。分别在双侧海马、双侧黑质、双侧红核、双侧丘脑、双侧前扣带回、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双侧额叶白质、双侧顶叶白质、双侧颞叶白质选取感兴趣区(ROI)进行DKI参数值(MK、Ka、Kr、MD、FA)的测量。比较MCI组、NC组组间各区域DKI参数值的差异,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参数值分别与Mo CA评分和血浆铝浓度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存在相关性的各区域的参数值对MCI的诊断效能。结果:1、参数值比较结果:与NC组比较,MCI组右侧海马、左侧黑质、右侧额叶、双侧顶叶的MK值下降,右侧丘脑的MK值升高;右侧黑质、左侧红核的Ka值下降;左侧黑质、双侧顶叶的Kr值下降,右侧丘脑的Kr值降低(P值均<0.05)。与NC组比较,MCI组右侧海马、右侧红核的MD值升高,左侧黑质的FA值下降(P值均<0.05)。2、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海马、左侧黑质、右侧额叶的MK值,左侧黑质、双侧顶叶的Kr值,右侧海马的MD值,左侧黑质的FA值与Mo CA评分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右侧海马的MK值(r=0.744,P<0.001)与Mo CA评分的相关性最强,右侧海马的MD值(r=-0.497,P<0.001)次之。没有发现所选区域各ROI的参数值与血浆铝浓度的相关性。3、ROC曲线分析结果:对于MCI的诊断,右侧海马MK值的准确性、敏感性最高,AUC值最大。右侧海马MK值的AUC明显大于右侧海马MD值的AUC(AUC=0.924,0.737,P<0.05);右侧海马MK值的AUC明显大于右侧额叶MK值以及左侧黑质MK值的AUC(AUC=0.924,0.670,P<0.05)(AUC=0.924,0.711,P<0.05)。结论:1、DKI技术可以用于铝厂工人MCI和NC的鉴别诊断,其中右侧海马MK值在诊断MCI的诊断效能最高。2、DKI参数对于评估MCI患者的临床认知状态具有一定价值。3、DKI较DTI在MCI患者的早期诊断更敏感。4、MCI组血铝浓度高于NC组,未发现DKI参数与血铝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尹加伟[6](2021)在《MRI影像学标志物在小肝癌射波刀治疗后肿瘤反应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Cyber knife robotic radiosurgery,CK)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相关影像学标志物变化趋势分析、ADC值在早期肿瘤反应评估中的作用以及MRI相关影像学标志物预测sHCC早期客观缓解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1)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经病理或临床证实sHCC患者共4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截止时间为1年,收治患者临床资料、影像数据完整(2)所有病例使用G3型CK治疗,总剂量42-45Gy,分割3-4次照射。治疗前1周(基线)、治疗后2-3个月、5-6个月、11-12个月分别使用飞利浦Ingenia1.5T磁共振对所有病灶进行相同MRI扫描协议扫描,所有图像经过标准化流程进行后处理,主要测量指标为病灶直径、病灶T2信号强度比、病灶增强动脉期信号强度比、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绝对值。所有病例复查的影像资料,根据改良实体肿瘤评估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mRECIST)进行肿瘤病灶反应评估。(3)所有随访复查病例资料分为早期组(2-3个月)、中期组(5-6个月)、后期组(11-12个月)三个组别,每个组别根据mRECIST标准进行评估,评估等级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将评估为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CR+PR)病例划分为客观缓解组,将评估为疾病稳定(SD)病例划分为稳定组,分别对各组病例的病灶T2信号强度比、病灶动脉期信号强度比、病灶ADC绝对值进行横向及纵向对比分析,同时联合病灶基线直径对sHCC射波刀治疗早期客观缓解的预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1)所有病例在1年的随访期内T2信号强度比组间比较分析,基线、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后期(11-12个月)前后两两比较,除中期(5-6个月)与后期(11-12个月)比较之间无差异,其余均存在差异(P<0.001),早期(2-3个月)复查呈上升趋势,中期(5-6个月)复查呈下降趋势。增强动脉期信号强度比组间比较分析,基线、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后期(11-12个月)前后两两比较,除中期(5-6个月)与后期(11-12个月)比较之间无差异,其余均存在差异(P<0.001),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复查呈下降趋势。ADC绝对值组间比较分析,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后期(11-12个月)前后两两比较均存在差异(P<0.001),随访过程中总体呈升高趋势;(2)根据mRECIST标准评估sHCC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肿瘤反应,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后期(11-12个月)ADC值诊断小肝癌射波刀治疗后客观缓解组(CR+DR)缓解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6、0.523、0.639,以ADC值为1.161、1.086、1.295为诊断截断值,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60%、80.20%、82.10%和66.70%、42.10%、47.10%。早期(2-3个月)随访中客观缓解组(CR+DR)ADC绝对值=1.15±0.11×10-3s/mm2,稳定组(SD)ADC绝对值=1.22±0.21×10-3s/mm2,P=0.151,两者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客观缓解组(CR+DR)ADC绝对差值(ΔADC)=-0.19±0.08×10-3s/mm2,稳定组(SD)ADC绝对差值(ΔADC)=-0.04±0.08×10-3s/mm2,P<0.00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肝癌射波刀治疗后早期客观缓解组(CR+DR)ADC绝对值比稳定组(SD)变化明显。(3)根据mRECIST标准评估sHCC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肿瘤反应,基线(治疗前)肿瘤直径、T2信号强度比、增强动脉期信号强度比、ADC绝对值预测早期(2-3个月)客观缓解(CR+DR)单因素分析,基线(治疗前)肿瘤直径与ADC绝对值是重要影响因素(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治疗前)肿瘤直径是独立影响因素(P<0.001,OR=0.054)。(4)sHCC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1年内随访过程中瘤周放射性肝损伤区ADC绝对值组间比较分析,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后期(11-12个月)前后两两比较均存在差异(P<0.001),随访中过程中总体呈升高趋势。结论:sHCC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1年内所有病例随访过程中发现(1)影像学标志物T2信号强度比早期(2-3个月)呈升高趋势,中期呈下降趋势,后期下降趋势不明显;动脉期强化信号强度对比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呈下降趋势,后期下降趋势不明显。(2)影像学标志物ADC绝对值总体呈升高趋势,肿瘤ADC绝对值变化可能早于形态学的变化,早期评估客观缓解(CR+DR)组ΔADC值变化高于稳定(SD)组,ΔADC值具有作为评估肿瘤早期反应潜在的量化指标。(3)mRECIST标准评估肿瘤反应,基线(治疗前)肿瘤直径是sHCC早期客观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sHCC肿瘤直径越小,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越有可能获得早期客观缓解。(4)瘤周放射性肝损伤区影像学标志物ADC绝对值总体呈升高趋势,反应了肝组织受照射后随时间推移产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郑晓婷[7](2021)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子宫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中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K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定量参数在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子宫肌瘤患者的60个病灶,按不同病理类型分为3组:普通组31例、富细胞组13例、变性组16例(包括间质水肿8例、玻璃样变3例及出血坏死5例),另外收集30例正常子宫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均在我院行盆腔MRI检查,包括MRI常规检查、增强检查、DKI和DWI序列扫描,由两名影像诊断医师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MK、MD及ADC值等参数值并记录,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两名医师测量各参数值的一致性。多组间参数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各参数值在鉴别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最佳诊断阈值,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参数值的诊断效能。结果:两位医师测量MK、MD及ADC值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941、0.997、0.993)。富细胞组子宫肌瘤的MK、MD及ADC值均与普通组子宫肌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性组子宫肌瘤的MD、ADC值均高于普通组(P=0.001,0.000)和富细胞组肌瘤(P=0.024,0.001),而低于正常子宫肌层(P=0.003,0.014);变性组子宫肌瘤的MK值低于普通组(P=0.000)和富细胞组(P=0.000)肌瘤,而高于正常子宫肌层(P=0.044)。MK、MD值鉴别变性组与普通组肌瘤的ROC曲线面积AUC大致相仿(分别为0.926、0.938),明显大于ADC值的AUC(0.775);MK、MD值鉴别变性组与富细胞组肌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4、0.997)均大于ADC值的AUC(0.926)。MK、MD值联合诊断变性组与普通组子宫肌瘤的AUC提高到0.965;MK、MD值联合诊断变性组与富细胞组子宫肌瘤的AUC提高到0.994,均明显高于ADC值的AUC。结论:DKI和DWI参数都能够定量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之间的差异,相较于单指数模型的DWI,非高斯弥散模型DKI参数MK、MD值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第二部分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宫颈癌中的诊断价值探讨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K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定量参数在宫颈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我院经病理确诊的15例宫颈癌患者,术前均在我院行盆腔MRI检查,包括MRI常规检查、增强检查、DWI和DKI序列扫描。由两名影像诊断医师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于后处理得到的MK、MD及ADC图上测量宫颈癌病灶与正常子宫肌层参数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两名医师测量各参数值的一致性。若参数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绘制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值在鉴别宫颈癌与正常子宫肌层的诊断效能,并根据约登指数确定各参数相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最佳诊断阈值。结果:两位医师测量MK、MD、ADC值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992、0.998、0.997)。宫颈癌的MD、ADC值均低于正常子宫肌层(P=0.000,0.000),而MK值高于正常子宫肌层(P=0.000)。MK值鉴别宫颈癌与正常子宫肌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1.000)最大,其次为MD值(0.960)、ADC值(0.951)。结论:DKI和DWI均能有效鉴别宫颈癌与正常子宫肌层,DKI在宫颈癌诊断中具有可靠的应用价值,并且其诊断价值优于传统DWI。

薄婷婷[8](2021)在《灵长类行为与认知灵活性缺陷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灵活性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环境和要求的变化,对想法或者行为作出合适调整的能力,包括认知和行为两个部分。灵活性对于日常的决策至关重要。灵活性的缺陷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联,如肥胖症患者中异常的进食行为灵活性以及自闭症患者中的认知灵活性损伤。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 MRI)是一种方便有效的非侵入性研究技术,在多种疾病的生理病理机制,干预研究和动物模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肥胖症的一种常用治疗外科手术,垂直袖状胃切除手术(VSG)可以有效地改变进食行为,控制食物摄入,但其起效以及预测手术疗效的大脑环路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自闭症患者的临床异质性大,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性差。使用遗传背景已知的与人类更接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可以让我们从多方面研究灵活性的神经机制。在通过转基因构建的表现出类自闭表型的动物模型中,认知灵活性的损伤及其相关的大脑环路目前还没有研究报道。设计:1)VSG的肠-脑轴重构机制研究:在筛查了80例肥胖患者后,我们最终纳入了36例患者和26名正常体重的健康对照,并结合21项三因素饮食调查表(TFEQ),rs-f MRI扫描,血液中肠道激素检测和粪便样本宏基因组测序对受试者进行评估。32例肥胖患者接受了VSG治疗,其中19例受试者在4个月后完成了随访评估。数据驱动的区域一致性(Re Ho)分析与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一同用于量化VSG改变的相关大脑活动。我们分析了体重,进食行为,大脑活动,胃肠道激素和肠道菌群的纵向变化,所有这些指标再通过重复测量相关进行关联性分析。2)MECP2转基因猴认知灵活性异常及其大脑环路研究:我们使用基于触摸屏的反转学习任务对五只成年转基因猴和四只年龄匹配的野生型猴进行认知灵活性功能测试,并精确地定量反转任务中的两种错误来评价认知灵活性的水平,包括持续性错误和回顾性错误。通过结合麻醉状态下rs-f MRI数据,找出认知灵活性损伤对应的大脑环路的异常,建立行为-环路-基因的关联。结果:1)VSG引起右侧壳核和左侧辅助运动区功能活动的显着变化,这两者均与体重减轻和TFEQ评分变化相关。其中,右侧壳核的Re Ho值变化与餐后活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a GLP-1)和饥饿素水平的变化相关。同时,VSG后增加的梭菌的相对丰度与a GLP-1的分泌,右侧壳核脑区活动和体重减轻的改善相关。此外,VSG使右侧壳核过度增强的功能连接恢复正常,其中右侧壳核和右侧眶额叶皮层之间基线的功能连接与术后体重减轻相关。2)成年转基因猴在反转学习任务中回顾性错误率显着高于野生型猴。转基因猴中回顾性错误率与额叶异常的环路相关,同时也包括顶叶和皮层下的脑区。这些认知损伤和异常的大脑环路也与MECP2基因的拷贝数相关。结论:VSG可以引起肠-脑轴相关的一系列的变化,包括梭菌,餐后a GLP-1水平,壳核大脑活动和饮食习惯,其中,右侧壳核术前的功能连接可能作为肥胖患者术后疗效的潜在预测指标。通过转基因构建的模型动物表现出关联的基因拷贝数,大脑环路和认知灵活性行为的异常。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结合行为学及其他多种组学数据的联合分析帮助我们可以在不同物种从机体的多个方面了解疾病中灵活性行为损伤和干预疗效的机制。

杜锐[9](2021)在《扩散张量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一项重要检查,但在早期阶段常规MR平扫往往表现正常,如果延误了诊断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然而,即使经过积极治疗,仍有一部分患儿后期会出现运动障碍和神经功能异常。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成像原理基于水分子扩散,可以检测出不同生理状态下水分子扩散情况及反映细微结构的变化,理论上DTI比MR平扫对于HIE早期和细小病变的检测更加敏感,可以通过量化指标实现定量诊断;新生儿行为神经评估(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可以评估HIE患儿预后情况。DTI对于HIE诊断的价值需要验证,DTI的量化指标与NBNA评分是否具有相关性,即DTI的测量值与HIE患儿的预后是否有关需要进一步探讨。目的:通过对HIE新生儿进行头部DTI扫描,探讨DT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足月新生儿轻、中、重度共62例,以及正常足月新生儿20例,采用Philips Ingenia 3.0T磁共振,行常规MR平扫(T1WI、T2WI、T2FLAI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DTI扫描,DTI所得的图像经过后处理之后,在其基础上规范准确地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各个感兴趣区(双侧额叶深部白质、枕叶深部白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豆状核、背侧丘脑及胼胝体压部)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同时HIE患儿还需NBNA评分,探讨FA值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同临床分度之间是否有差异性,分析感兴趣区FA值与HIE患儿的临床分度、NABA评分是否具有相关性,并找出最有诊断价值及预测价值的感兴趣区。结果:病例组的各ROI(豆状核除外)的FA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度的HIE新生儿FA值具有差异性;各ROI(豆状核除外)的FA值与NABA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枕叶深部白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背侧丘脑、胼胝体压部的FA值与临床分度具有相关性(P<0.05);各ROI中,内囊后肢的诊断价值及预测价值最大(P<0.05)。结论:1、DTI可以早期、准确、定量地评估HIE脑损伤,评价髓鞘形成和损伤情况,在HIE辅助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2、FA值在不同临床分度的HIE新生儿间具有差异性,FA值与临床分度具有相关性,说明FA值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3、FA值与NBNA评分具有相关性,表明FA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HIE患儿的预后情况,指导临床医师尽早实施干预、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不良预后造成的影响。

张炯[10](2021)在《功能磁共振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纤维化状态的评估及多模态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目前全球性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2013年全球CKD患病率在8-16%之间。我国是CKD大国,2012年我国数据统计CKD的患病率大约为10.8%,大约1.3亿患者;其中又以慢性肾小球疾病最为常见。CKD的诊断表示一种疾病状态,意义是给予肾功能缓慢下降进行分期。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er rate,GFR)评估是肾脏病诊治的关键环节,是反映CKD严重程度及进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和判断疾病进展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测定GFR的方法主要是基于99Tcm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的肾脏GFR测定和eGFR估算。肾功能水平与肾脏组织学改变,尤其是纤维化等慢性病变密切相关。组织纤维化是CKD进展的最终共同病理改变。肾脏纤维化是CKD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虽然组织形态学改变能反映CKD的病情轻重,但是临床上取得组织学材料肾活检术取材局限,难以反映肾组织改变的全貌,且属有创性操作,不利于重复观察和随访病情变化。现今的主要诊断依据,即金标准仍然是经皮肾穿刺组织活检。肾脏纤维化是CKD进展的重要病理标志,在此过程中伴随着肾脏微循环状态的改变、组织缺氧、肾单位毁损。评估肾脏纤维化程度对于了解肾脏病病情、判断预后以及制定治疗方案非常有意义。然而,目前临床上缺乏对肾组织纤维化病变的非侵入性检查措施,现今的主要诊断依据,即金标准仍然是经皮肾穿刺组织活检。但是,活检的不足不仅表现在创伤性,还存在取材的局限性。近来,开发一些新的磁共振影像学(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来评估组织纤维化病变程度。MRI无电离辐射,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多平面成像,可以无需注射对比剂就能评估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新的功能序列的出现,功能磁共振发展迅速,并且腹部功能磁共振的研究也逐步认可其安全性和实用性。因为,MRI不仅提供实体器官复杂的解剖学信息,还可在水分子运动、细胞功能上揭示病变的特性。在肾脏病领域中,对肾移植患者进行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发现弹性数值可以预测移植肾功能预后。对CKD患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ed weighted imaging,DWI)或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成像,发现血清肌酐与DWI-ADC值间存在负相关。但是,在CKD患者中,尤其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存在慢性纤维化病变,目前国内针对功能磁共振对肾脏纤维化的研究鲜见,而且,临床工作中,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功能影像学数据与肾功能和肾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关联关系。因此,本研究重点分析三个肾脏纤维化相关组织病理学指标—管周毛细血管密度、间质细胞外基质含量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密度。新型MRI技术有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ntravoxel mot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IVIM-DWI),包括DWI-Standard ADC序列、DWI-Fraction序列和AQP序列,以及MRE技术。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功能影像对CKD患者肾功能状态的评估,对CKD患者肾组织纤维化指标的映射关联,以及基于磁共振序列参数和肾功能指标,构建多模态模型,预测CKD患者肾脏纤维化程度。这三个部分层层递进,也是从CKD的肾功能、功能影像和组织学方面逐步展开,将功能影像对组织器官病变的定性分析提升到定量计算的水平。研究一:功能磁共振在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状态中的研究背景及目的:我国是CKD大国,GFR是CKD病情评估和分期诊断的重要指标。目前临床评估CKD的方法主要是公式估算(eGFR)和SPECT-GFR测定。功能磁共振因其独特的对器官生理功能反映优势,在腹部器官功能,尤其是血流、水分子扩散等方面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本部分研究,拟观察功能磁共振序列与CKD患者肾功能(GFR)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能够评价GFR的相关磁共振序列。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选取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6年4月-2016年12月住院CKD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GE MR 750 3.0 Tesla磁共振仪上接受IVIM-DWI、DKI、DTI、MRE序列扫描,使用ADW 4.6工作站中的Functool软件包中的后处理软件生成相应的功能磁共振伪彩图,获取相应的功能磁共振序列参数值。eGFR计算采用CKD-EPI公式,并同时接受SPECT-GFR检查。利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检验检测功能磁共振序列参数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28例CKD患者纳入研究,期中女性10例(35.7%),平均年龄39岁(95%CI:33-43岁)。DWI-Standard ADC、DWI-Fraction序列参数皮质区数据在CKD不同分期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随着CKD进展,参数值逐渐降低。CKD 1期肾皮质区DWI-Standard ADC值显着高于CKD 4期(1.91?0.11mm2/s*104vs.1.61?0.15mm2/s*104,P<0.01);CKD 1期肾皮质区DWI-Fraction值显着高于CKD 4期(0.46?0.02mm2/s*104vs.0.36?0.04mm2/s*104,P<0.01)。DWI-Standard ADC皮质区参数与e GFR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Rho=0.660,P<0.01);DWI-Fraction皮质区参数与e GFR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Rho=0.673,P=0.001)。DWI序列髓质区得到的数据也有类似统计学结果。(2)DWI-AQP序列参数在CKD不同分期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随着CKD进展,参数值逐渐升高。CKD 1期肾皮质区DWI-AQP值显着低于CKD 4期(0.24?0.06mm2/s*104vs.0.32?0.05mm2/s*104,P<0.05)。DWI-AQP皮质区参数值与e GFR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性(Rho=-0.506,P=0.006)。AQP在髓质区获得的参数也有类似统计学结果。(3)60Hz条件下,MRE序列参数在不同CKD分期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随着CKD进展,参数值逐渐降低。CKD 1期肾皮质区MRE值显着低于CKD 4期(4.565?0.575 KPa vs.3.728?0.575 KPa,P<0.05)。MRE皮质区参数值与e GFR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Rho=0.411,P=0.03)。MRE在髓质区获得的参数也有类似统计学结果。45Hz条件下的MRE序列,以及DKI、DTI相关序列与GFR之间的相关性指标统计学差异并不显着。结论:本文通过研究发现,DWI、MRE序列与GFR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有可能作为CKD患者肾功能损伤的评判候选指标。该部分研究结果也为后续进一步展开功能磁共振序列与肾脏组织纤维化具体形态学指标之间的联系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研究二:功能磁共振在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肾组织纤维化中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内容一已经提供了DWI、MRE等功能磁共振序列与CKD患者GFR水平有相关性,在不同CKD分期间差异显着。然而,作为功能磁共振序列,其实际意义应该是能反映器官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基于DWI-Standard ADC、DWI-Fraction、DWI-AQP及MRE序列的基本原理,和对人体组织器官病理生理状态反映的共性特点,提出科学假设,通过将CKD患者纤维化组织特点和功能磁共振序列进行映射关联,验证新型的MRI技术在评估CKD患者肾脏纤维化中的实际反映与关联特性。方法:本部分研究基于队列研究数据库,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住院,并纳入南京肾小球肾炎注册系统(Nanjing Glomerulonephritis Registry)的CKD患者。观察肾脏病理中皮质区间质细胞外基质含量和管周毛细血管密度,并根据患者接受的f MRI扫描序列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运用Aperio Scan Scope系统,通过分析Masson’s trichrome切片,分析细胞外基质含量。通过残余肾组织的CD34免疫组化染色,计算管周毛细血管数量,分析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根据常规病理计算肾小球球性硬化比例和间质纤维化半定量评分,分为0分(纤维化<10%),1分(纤维化10-30%),2分(纤维化30-50%),3分(纤维化>50%)。对残余肾组织进行AQP1染色,计算AQP1阳性肾小管比例。利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检验检测MRE序列参数与细胞外基质含量、DWI序列参数与管周毛细血管密度,AQP序列参数与组织中AQP1蛋白阳性表达肾小管比例的相关性。结果:(1)97例CKD患者纳入本部分研究,随着CKD进展,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和AQP1阳性肾小管数量显着降低,皮质区细胞外基质含量显着增加。(2)根据CKD分期,DWI-Standard ADC序列参数、DWI-Fraction参数和MRE参数均呈显着降低趋势。AQP参数在CKD不同分期之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根据球性硬化严重程度分组和肾间质慢性化评分进行分组,也得到类似上述结果。(3)DWI-Standard ADC序列参数值与球性硬化比例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ho=-0.428,P<0.001),DWI-Fraction与序列参数值与球性硬化比例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ho=-0.272,P=0.007),MRE序列参数值与球性硬化比例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ho=-0.519,P<0.001)。(4)DWI-Standard ADC序列参数与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呈正相关(Rho=0.244,P=0.016);DWI-Fraction序列参数与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呈正相关(Rho=0.472,P=0.001)。(4)MRE序列参数与皮质区细胞外基质含量呈负相关性(Rho=-0.397,P<0.001)。(5)AQP-ADC参数值与肾组织AQP1蛋白表达量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Rho=-0.089,P=0.385)。结论:本部分研究给功能磁共振序列有效评估CKD患者肾脏纤维化问题提供了组织病理学支持证据,探索了磁共振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映射关系。DWI-Standard ADC序列、DWI-Fraction序列和MRE序列,不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际数据结果,均提示未来在评估肾小球纤维化和肾皮质间质纤维化程度上有优势。基于本研究的数据结果,还需要更大样本的外部验证,以及更长期的随访研究。将传统的病理慢性化指标和这些新型的功能磁共振序列指标进行比较,以明确其对纤维化的评估作用和CKD进展的预后判断能力。研究三:基于功能磁共振、肾脏功能及肾组织病理学参数的多模态模型的建立背景和目的:该部分研究在研究一和二的基础上,基于功能磁共振参数、肾功能参数构建预测肾组织纤维化具体病理学指标的模型。方法:研究人群和基础临床病理数据同第二部分。肾脏纤维化相关组织病理学指标包括管周毛细血管密度和间质细胞外基质含量。功能磁共振指标包括IVIM-DWI和MRE。基于功能磁共振序列参数、e GFR构建预测肾组织纤维化指标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根据多元回归模型中最小化差平方和原则构建最优拟合线。结果:(1)基于MRE序列参数和eGFR,构建反映皮质区细胞外基质含量的最适合方程为Interstitial Extracellular Matrix Volume=218.504-14.651×ln(MRE)-18.499×ln(eGFR)。CKD患者肾皮质区间质中细胞外基质含量与MRE序列参数值和e GFR的自然对数呈线性关系,二者P值均小于0.05(6.16e-05,0.0326和3.88e-10)。(2)基于DWI-Fraction和e GFR构建反应皮质区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的最适合方程为Peritubular Capillaries Density=17.914+9.403×(DWI-fraction)+0.112×(eGFR)。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与DWI-Fraction序列参数和eGFR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相比较eGFR而言,DWI-Fraction与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的关系相对较弱,P值偏大。(3)基于DWI-Standard ADC和eGFR构建反映皮质区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的最适合方程为Peritubular Capillaries Density=22.136-0.809×(DWI-Standard ADC)+0.130×(eGFR)。DWI-Standard ADC序列参数和eGFR相比,与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的相关性较弱,与DWI-Fraction相比也有类似结果。结论:本部分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之上,基于磁共振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了由功能影像学参数和肾功能指标获取纤维化肾脏相关重要病理学特征指标的数学模型,对于促进功能影像在评估CKD纤维化水平中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医学影像学的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神经系统影像研究进展
2 头颈部影像研究进展
3 心脏大血管系统影像研究进展
4 呼吸系统影像研究进展
5 消化系统影像研究进展
6 泌尿生殖系统影像研究进展
7 骨肌系统影像研究进展
8 介入放射学
9 结语

(3)非人灵长类动物超高场磁共振脑成像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系统设计
    1.1 射频线圈设计
    1.2 B0匀场系统设计
    1.3 梯度线圈设计
2 多模态脑成像方法
3 总结和展望

(4)尼古丁依赖脑结构变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烟草依赖现状
        1.1.2 烟草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1.1.3 烟草依赖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1.1.4 吸烟者的个体差异
    1.2 本研究涉及的主要实验方法与技术简介
        1.2.1 磁共振成像
        1.2.2 尼古丁依赖动物模型的构建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尼古丁间歇给药对大鼠脑灰质结构影响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动物模型的构建
        2.2.2 尼古丁依赖行为评分
        2.2.3 MRI数据采集
        2.2.4 HE染色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尼古丁间歇给药对大鼠依赖行为评分的影响
        2.3.2 VBM分析结果
        2.3.3 HE染色结果
    2.4 讨论
        2.4.1 尼古丁间歇给药诱导的大鼠尼古丁依赖模型
        2.4.2 尼古丁依赖大鼠的脑灰质体积变化
        2.4.3 尼古丁依赖大鼠脑灰质体积变化的可能原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尼古丁间歇给药对大鼠脑白质结构影响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动物模型的构建
        3.2.2 尼古丁依赖行为评分
        3.2.3 MRI数据采集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尼古丁间歇给药对大鼠依赖行为评分的影响
        3.3.2 VBM分析结果
        3.3.3 DTI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尼古丁易感的脑结构特征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动物模型的构建
        4.2.2 尼古丁依赖行为评分
        4.2.3 MRI数据采集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尼古丁间歇给药对大鼠依赖行为评分的影响
        4.3.2 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
    5.2 本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5.3 本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扩散峰度成像在评估职业铝暴露人群的轻度认知障碍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受试者入组标准
        1.1.2 受试者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认知功能评估
        1.2.2 血浆铝浓度的测定
    1.3 图像采集及扫描方案
    1.4 图像后处理及参数测量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2.2 DKI参数值在MCI组和NC组的比较
        2.2.1 两组间MK值的比较分析结果
        2.2.2 两组间Ka值的比较分析结果
        2.2.3 两组间Kr值的比较分析结果
        2.2.4 两组间MD值的比较分析结果
        2.2.5 两组间FA值的比较分析结果
    2.3 相关性分析结果
        2.3.1 DKI参数值与MoCA量表的相关性分析
        2.3.2 DKI参数值与血浆铝的相关性分析
    2.4 DKI参数值在鉴别MCI组和NC组的ROC曲线分析
    2.5 DKI参数值在MCI组和NC组的ROC曲线比较
    2.6 MCI组与NC组的图像分析
3 讨论
    3.1 DKI对 MCI患者的诊断价值
    3.2 DKI与 DTI对 MCI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
    3.3 不同部位在MCI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
    3.4 血浆铝浓度在MCI患者的价值
    3.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在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MRI影像学标志物在小肝癌射波刀治疗后肿瘤反应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射波刀治疗方法
    1.3 影像资料采集及处理
    1.4 评估标准及预后结果判定
    1.5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基线(治疗前)病灶MRI表现以及治疗后瘤周放射性肝损伤ADC绝对值分析
    2.2 治疗后各时间段随访MRI相关影像学标志物分析
        2.2.1 不同随访时间段所有患者T2信号强度比(SIratio2)、动脉期信号强度比(SIratioA)水平比较
        2.2.2 不同随访时间段所有患者ADC绝对值(×10-3s/mm2)水平比较以及诊断学分析;早期客观缓解组与稳定组ADC绝对值(×10-3s/mm2)水平与基线水平比较分析
        2.2.3 预测早期(2-3个月)客观缓解(CR+DR)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附图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评估肝癌局部区域治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7)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子宫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中的诊断价值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备、检查方法及参数
        1.2.1 MRI检查设备及方法
        1.2.2 扫描序列与参数
        1.3 图像及数据处理
        1.4 统计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DKI图特点
        2.2 MK、MD及ADC值在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间的差异
        2.3 ROC曲线分析
    第3章 讨论
        3.1 DKI基本原理及主要参数
        3.1.1 平均峰度(MK)
        3.1.2 平均弥散率(MD)
        3.2 DKI和DWI参数在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中的差异
        3.3 DKI和DWI参数诊断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的ROC曲线分析
第二部分 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宫颈癌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备、检查方法及参数
        1.2.1 MRI检查设备及方法
        1.2.2 扫描序列与参数
        1.3 图像及数据处理
        1.4 统计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宫颈癌DKI图特点
        2.2 MK、MD及ADC值在宫颈癌与正常子宫肌层间的差异
        2.3 ROC曲线分析
    第3章 讨论
        3.1 DKI和DWI参数在宫颈癌与正常子宫肌层中的差异
        3.2 DKI和DWI参数诊断宫颈癌的ROC曲线分析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综述
    综述一 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灵长类行为与认知灵活性缺陷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行为灵活性和认知灵活性的神经机制
        1.1.1 灵活性介绍
        1.1.2 人和非人灵长类中认知灵活性的神经机制研究
        1.1.3 临床疾病中的认知灵活性和行为灵活性缺陷及干预措施
    1.2 减肥手术治疗肥胖症改善进食行为的机制研究
        1.2.1 肥胖症简介
        1.2.2 常见减肥手术介绍
        1.2.3 参与调节进食行为的大脑环路及进食相关的脑影像研究
        1.2.4 肥胖症的脑影像研究
        1.2.5 减肥手术的脑影像研究
        1.2.6 肠道激素参与中枢进食行为的调控及其在减肥手术后的变化
        1.2.7 肠道菌群及代谢物在肥胖人群中及减肥手术后的变化
    1.3 人类自闭症及相关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
        1.3.1 自闭症简介
        1.3.2 人类自闭症中认知灵活性异常
        1.3.3 自闭症中认知灵活性的脑影像研究
        1.3.4 自闭相关表型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1.4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分析方法
        1.4.1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原理
        1.4.2 静息态局部区域一致性分析方法
        1.4.3 种子点分析以及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
        1.4.4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在影像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1.4.5 重复测量相关性方法在研究不同指标相关关系中的应用
    1.5 研究问题及意义
        1.5.1 胃切除术改善肥胖患者进食行为灵活性的肠-脑轴重构机制及意义
        1.5.2 MECP2 转基因猴认知灵活性缺陷的神经环路机制及其意义
第2章 胃切除术改善肥胖患者进食行为灵活性的肠-脑轴重构机制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入组被试
        2.1.2 饮食行为评估
        2.1.3 影像数据采集
        2.1.4 影像数据分析
        2.1.5 生化和胃肠激素测量
        2.1.6 粪便样品收集和测序
        2.1.7 元基因组学分类和功能分析
        2.1.8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所有参与者的临床特征和饮食行为评分
        2.2.2 局部大脑活动,体重和进食行为改变之间的关联
        2.2.3 右侧壳核全脑范围的功能连接在胃切除手术后恢复
        2.2.4 胃肠道激素,局部大脑活动变化与体重减轻之间的关联
        2.2.5 肠道菌群的改变与胃肠道激素,大脑活动和体重减轻之间的关联
    2.3 讨论
        2.3.1 胃切除手术逆转的壳核的大脑饮食习惯回路可以预测术后体重减少
        2.3.2 胃切除手术引起的肠道激素的分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2.3.3 减肥手术后人体肠道菌群的适应性变化
    2.4 结论与展望
        2.4.1 本研究领域已知的内容
        2.4.2 本研究的新发现
        2.4.3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应用的价值
第3章 MECP2 转基因猴认知灵活性缺陷的神经环路机制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和训练设备
        3.1.2 基于触摸屏的反转学习任务训练
        3.1.3 麻醉状态影像数据收集和分析
    3.2 结果
        3.2.1 反转学习任务前期训练阶段差异分析
        3.2.2 转基因猴在反转学习任务中的认知灵活性的缺陷
        3.2.3 认知灵活性的缺陷与影像分析结果的关联
    3.3 讨论
        3.3.1 转基因猴中认知灵活性的缺陷
        3.3.2 转基因猴中认知灵活性的缺陷与异常的大脑网络的关联
    3.4 结论与展望
        3.4.1 本研究领域已知的内容
        3.4.2 本研究的新发现
        3.4.3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专业综述:脑成像联合多组学数据分析的研究进展
    1.脑成像联合多组学数据分析简介
    2.脑成像联合多组学数据分析方法
        2.1 皮尔森相关,斯皮尔曼相关及偏相关分析
        2.2 偏最小二乘回归
    3.脑成像与多组学数据联合分析
        3.1 多种模态脑成像数据联合分析
        3.1.1 功能磁共振和脑电的联合分析在大脑不同状态研究中的应用
        3.1.2 多种模态脑成像数据联合分析在个体化分析中的应用
        3.2 脑成像与行为和量表评分
        3.2.1 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3.2.2 在人类高级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3.2.3 在个体化分析中的应用
        3.3 脑成像与转录组学
        3.3.1 脑成像与人脑组织转录组在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基础中的应用
        3.3.2 脑成像与人脑组织转录组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3.3.3 脑成像与非人灵长类脑组织转录组的联合分析
        3.4 脑成像与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脂质组学组学分析
        3.4.1 在大脑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3.4.2 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
        3.4.3 在阿尔兹海默症研究中的应用
        3.5 脑成像与宏基因组
    4.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扩散张量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概述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3.影像学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
    4.研究目的
二、材料与方法
    1.纳入对象
    2.扫描仪器与参数
    3.图像处理
    4.NBNA评分
    5.数据处理
三、结果
    1.影像学表现
        1.1 正常足月新生儿
        1.2 HIE新生儿
    2.基本资料
    3.FA值对比分析结果
    4.各感兴趣区FA值与临床分度、NBNA评分相关性分析结果
    5.各感兴趣区诊断价值对比
四、讨论
    1.结果分析
    2.DTI技术及FA值对HIE的诊断价值
    3.其他磁共振技术在HIE诊断中的应用
    4.研究的不足之处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磁共振扩散成像新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功能磁共振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纤维化状态的评估及多模态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研究一: 功能磁共振在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状态中的研究
    一、前言
    二、对象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研究二: 功能磁共振在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肾组织纤维化中的研究
    一、前言
    二、对象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研究三:基于功能磁共振、肾脏功能及肾组织病理学参数的多模态模型的建立
    一、前言
    二、对象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慢性肾脏病纤维化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肠缺血的影像诊断现状及研究进展[J]. 王鑫雨,巴成慧,姜兴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02)
  • [2]医学影像学的研究进展综述[J]. 袁灵,成思航,苏童,易妍,李潇,朱亮,何泳蓝,王凤丹,陈钰,王志伟,王萱,孙昊,刘炜,有慧,张燕,付海鸿,田均平,张竹花,王怡宁,薛华丹,宋伟,潘杰,冯逢,金征宇.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1(08)
  • [3]非人灵长类动物超高场磁共振脑成像技术进展[J]. 徐斌,高阳,王菁,张孝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21(04)
  • [4]尼古丁依赖脑结构变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 胡赢凡.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1(01)
  • [5]扩散峰度成像在评估职业铝暴露人群的轻度认知障碍中的价值[D]. 孙祥茹.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MRI影像学标志物在小肝癌射波刀治疗后肿瘤反应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尹加伟.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7]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子宫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初步研究[D]. 郑晓婷. 南昌大学, 2021(01)
  • [8]灵长类行为与认知灵活性缺陷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D]. 薄婷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2021(02)
  • [9]扩散张量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D]. 杜锐.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10]功能磁共振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纤维化状态的评估及多模态模型的建立[D]. 张炯.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标签:;  ;  ;  

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