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将数据库视为信息存储库

不能将数据库视为信息存储库

一、不能把数据库当作信息库(论文文献综述)

谢景星[1](2021)在《农业银行XY分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探析》文中提出当前,商业银行业务规模逐年攀升,内部审计制度和体系的逐渐健全对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成效。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制度在风险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应通过重视内部审计、内部监督、风险管理的审计方法来完成银行的增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先进的审计方法,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向的研究拥有非常关键的意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风险理论方面为方向,从风险事件中进行研究分析,按照风险影响大小进行分类,完善机构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同时具备着重要性及可操作性,重要性表现为银行风险局面严酷,更新换代进度飞速,实行新资本协议深刻影响内部审计,监管机构严格要求内部审计,同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需要自我更新。可操作性表现为我国商业银行已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拥有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具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银行作为金融经济环境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其业务规模逐年攀升,业务开展的同时风险也在增加,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证业务指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显得尤为必要。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其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健康运转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当前较少研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角度出发,以农业银行XY分行为研究对象,对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规范分析、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农业银行XY分行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例进行理论和实务分析。本文第一部分运用战略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对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行理论分析。第二部分主要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概念以及运行程序进行剖析。第三部分,本文选取农业银行XY分行为案例,通过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面的现状进行研究,论述了农业银行XY分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论述了农业银行XY分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考核机制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不匹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技术与工具的更新滞后、审计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不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定位不清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分析模型未及时更新调整这五个方面第五部分,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通过以下五条相应措施进行完善。(1)增强内部审计考核机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2)加强信息化技术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的应用。(3)加强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提高风险评估技术。(4)转变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5)强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分析模型的创新运用。本文探讨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弥补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的缺陷,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为农业银行XY分行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夯实基础,同时给更多的商业银行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面提供思路。

全荃[2](2021)在《我国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构建体系化的犯罪记录制度首先应在理论上就犯罪记录制度进行证成。正义理论、功利主义、标签理论与羞耻理论都可以为犯罪记录制度的正当性提供理论资源。总体来看,我国犯罪记录的构建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从实践层面看,我国犯罪记录制度呈现出非体系化、封闭性的特征。在未来建构中国犯罪记录制度体系时,需要改变此种封闭性的运作方式,这就首先需要从理论上厘清犯罪记录制度的基本措施体系。具体而言,应当构建起犯罪信息登记制度、犯罪人员信息通报制度、犯罪信息查询机制、犯罪记录的消灭制度,并且优化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明确违反犯罪记录制度规定的主体责任。从实践层面看,犯罪记录制度的构建需要处理好刑事司法体系内外两方面的关系。这就要求,一方面,必须要完善犯罪记录制度本身的制度设计,明确犯罪记录制度中禁止封存的犯罪记录的范围,同时必须要对犯罪记录报告义务期间进行合理设置;另一方面,要完善犯罪记录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制度衔接设计,包括犯罪记录制度与前科制度之间的制度衔接设计、犯罪记录制度与违法记录之间的制度衔接设计、犯罪记录制度与社会信用制度之间的制度衔接设计。

王舒[3](2021)在《面向“汉语桥”用户画像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以及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世界发展格局转变为多元融合型,世界各民族增强了沟通对话与了解,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文化渗透的时代现象。“汉语热”横扫世界每个角落,中文影响力不断扩大,讲中国话是时代所趋,将汉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是很多外国人的不二选择。同时,“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已快速融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数字教育不再是主流,以数据为支撑,依靠各类机器学习技术的智慧教育改变了人们对教育和学习的固有印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同时伴随着海量资源的爆炸式增长,从而导致认知负荷和认知迷航的可能性。对中文学习者而言,汉语是世界上最难的语种之一,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繁多,学起来费时费力,学习者难以抓住汉语学习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庞大的数据,向中文学习者提供最优的学习推荐,使他们进行高效的学习,是汉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迫切难题。因此,本文从用户画像和学习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面向“汉语桥”中文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推荐机制。该研究可以满足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学习者的要求,为其推荐最合适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以达到辅助中文学习者更好更高效地学习汉语的效果。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面向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学习者的分类研究。以近五年“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数据为例,通过分析参赛选手的作答情况,并将其作为该地区中文学习者的代表性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引入内部因素评价矩阵理论设置各属性的权重大小,有效解决k-近邻算法中各属性权重大小相同的不足,使之更适合汉语桥中文学习者的分类,即提出了基于内部因素评价矩阵的K-近邻算法的中文学习者分类方法,实现“汉语桥”中文学习者的精准分类。(2)面向“汉语桥”中文学习者用户画像构建。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学习者模型进行研究分析,结合中文学习者的特点,设计并构建出三个维度的用户画像模型,分别包括学习者基本信息维度、学习者知识水平维度和学习者学习风格维度,并对其知识水平和学习风格维度进行初始化和基于在线学习行为的修正。以学习者在线行为数据作为支撑,增强了学习者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基于群体用户画像的学习路径生成研究。在学习者模型和领域知识本体的基础上,通过对学习路径生成方法的研究分析,结合汉语教学话题和文化题材的知识特点,整合学习者数据和领域知识,采用蚁群算法对面向“汉语桥”中文学习者推荐最优的学习路径,并设计实现面向“汉语桥”中文学习者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并随机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验证该推荐系统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通过对“汉语桥”中文学习者的分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面向“汉语桥”世界中学生的学习者模型,通过蚁群算法实现了对中文学习者进行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的个性化推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王婷[4](2021)在《跨模态敏感信息检索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普及,新疆地区越来越多用户开始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由于区域特殊性,网络中信息传播与获取使用户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但许多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面向新疆地区的敏感不实信息以及涉疆、涉暴信息的传播迅速形成社会舆论,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所以,采用有效措施及时对这些敏感信息进行管控以及处理迫在眉睫。这些敏感信息载体大多以文本、图像、视频等载体在网络中进行传播,传统检测方法多基于单一模态,无法处理网络中这些多源异构的数据。跨模态检索的引入有助于网络中多模态数据的处理与跨模态匹配,从而对敏感信息进行更加全面精确地检索标注,非常具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总体来说,本文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融合注意力机制的跨模态关联分析模型。该模型通过双向GRU网络学习文本特征的表示,再利用VGGNet-LSTM网络学习图像特征的表示,有利于文本与图像特征深层次细粒度表达,并采用注意力机制建立文本与图像之间的非对称链接,提供了与图像同步的强大文本表示形式,减小了图像文本之间的语义鸿沟。(2)提出了基于改进双编码的跨模态语义匹配模型。该模型通过联合使用多级编码,网络可以显式地逐步学习在视频和文本中表示全局、局部和时间特征。在与公共空间学习正交的同时,整个模型以端到端的方式进行训练,缓解了文本与视频之间的语义异构性。(3)设计并实现基于跨模态的敏感信息检索子系统。该系统对本文提出的模型在工程上的有效性与实用性进行了验证,包含了敏感信息标注、敏感信息检索以及敏感信息库建立三大功能。有效帮助工作人员对敏感信息进行实时管控与处理,满足了项目要求。

王秀芳[5](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段全琳[6](2020)在《扶贫济困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为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工作精神,海油总公司党组织提出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落到实处,切实做好“家门口”的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习近平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加大关心服务内部困难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家属的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困难职工三年内基本脱贫脱困的最终目标。海油发展集团因各下属单位分处全国各地,扶贫济困工作的开展一般通过整理报表的形式上报,时间上非常容易存在滞后性,无法及时形成相互关联、完整的救助信息,难于有效达到帮扶救助的目的。而且各单位分管形式不同,集团对于下级单位缺乏有效的监控,无法完整的实现扶贫济困救助的统一管理和规划。海油发展集团充分借鉴海油扶贫济困管理的先进理念,结合海油发展的实际业务情况,采用信息化手段,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建立全集团统一的扶贫济困管理系统。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开发扶贫济困管理系统,主要工作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包括系统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程实现以及系统测试。通过需求分析,经过总结,得到了用户对系统的各个功能要求,整理出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并据此来设计系统软件体系结构,并进行数据库设计,接下来进行模块详细设计和实现,最后对扶贫济困管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测试。在对海油总公司需求进行调研分析阶段,了解到扶贫济困管理系统应主要具备以下3个功能模块:1、困难职工申请(包括困难职工家庭登记、困难救助金救助、困难职工子女助学救助、困难职工大病医疗救助、困难家庭突发灾害和意外事故救助);2、职工救助金申请(包括职工大病医疗救助、职工家属大病医疗救助、职工六种重大疾病救助、职工家庭突发灾害和意外事故救助、残疾人救助、春节专项救助);3、信息发布(包括公示、管理制度和帮扶公告等)。根据以上功能模块提交的表单可总结出集团的困难职工信息库和残疾人信息库,在后台进行数据维护。本文通过活动图、流程图、序列图等UML类图对各功能模块进行详细阐述。在开发阶段,系统主要用Java技术进行开发,开发工具使用Eclipse Java EE IDE,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8 R2,架构布局采用B/S模式,Web前台为用户提供主要功能的可视化操作界面,后台服务模块主要对前台表单提交数据的处理以及对数据信息的统计管理。在开发完成后,进入到测试阶段,测试方法采用了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相结合,给出了测试用例、测试结果和测试截图,找到系统当中的问题所在,进行优化,并通过压力测试和响应速度的性能测试,验证了系统在多任务并发时的稳定可靠性能。建立集团统一的扶贫济困管理系统,可实现集团内全员、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达到扶贫济困工作运行的高效率、易统计、更便捷的目标。通过网络化的扶贫济困管理,将企业扶贫济困业务链的各个环节有机连接,有助于企业按照规章制度完成帮扶救助的管理目标。

李烨明[7](2020)在《地级市干部任免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热门、实用、成熟的科学技术不断的引入到政府工作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有效降低政府运营成本、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怎样高效运用信息技术,科学有效处理好干部人事管理工作,建设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管理保障机制,推进干部人事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这是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不断探索创新的重大课题,也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一个应用研究内容。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际,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分析和开发一个功能齐全、稳定性高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的市级政府干部任免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规定,科学设计理顺干部动议、考察、测评任免等20多个环节,使得任免程序更加规范,条理更加清晰,为信息系统开发理顺了业务流程。(2)系统使用前后端分离技术和MVC设计思想,前端页面开发使用vue框架实现,后台服务器端业务功能的实现使用springboot框架技术。(3)数据库使用轻量级的也是使用较为广泛的mysql关系型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简单有效的进行数据管理,并通过mybatis框架进行数据持久化的处理。(4)分析和研究系统安全性。系统采用shiro框架下的安全性设计,充分考虑当前网络威胁特征,设计了用户登录认证、浏览器请求拦截、用户权限细化、预防黑客攻击等功能,同时采用MD5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保护。

刘刚[8](2019)在《行业法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提出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思想。到2035年,我国还要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如何判断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的实践问题。社会是由行业组成的,法治社会的建成可以走一条行业法治之路。法治社会是社会领域实现法治化的治理状态,而行业法治可以理解为是指行业领域的法治化的治理过程。先有法而后才有法治,先有行业法而后才有行业法治。因此,要研究行业法治,需要先研究行业法;而要研究行业法,则需要先研究“行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立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行业”入法现象,汇聚成“法律中的行业”这个独特命题。对“行业”入法现象的实证分析表明,“行业”已经从一个古老的经济概念变成一个新生的法律概念。“行业”入法现象在所有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总体上占到了三成,席卷了除诉讼法及非诉讼程序法之外的所有部门法,甚至现行宪法也对“行业”做出了明确规定,宣示了“行业”的宪法地位。“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包括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行业自律、行业诚信、行业垄断、行业主体、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等。“行业”入法现象有力的支撑了行业法的存在,宣告了行业法治的潜在可能。“行业”入法现象是对行业在社会结构中的变迁的法律响应,行业法是法律社会化发展的最新表现。系统梳理行业法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学界还存在分歧,但也形成了一些理论共识,即行业法是兼顾“硬法”和“软法”在内的体系。新兴的行业法有助于一并解决传统部门法体系的学科壁垒问题、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以及部门法的局限性问题。行业法应该继部门法之后,成为我国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中的新成员。行业法与部门法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交叉与重叠关系,二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建基于法治概念的宽泛性和灵活性。行业法治是一种“混合”法治,其内涵表现为“硬法”之治和“软法”之治的结合、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横向体系(各行各业的法治)和纵向体系(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在内)的结合。行业法治是一种“复杂”法治,其特性包括法治主体的多元性、法律规范的复合性、行业治理的差异性、运行机制的共治性和调整范围的全面性。行业法治是一种真法治,而不是假法治,其理念包括权利保护理念、公平正义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和自治理念。行业法治是一种有意义的法治。从法治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也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还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从行业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也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还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行业法治体现了行业与法治的互动关系,促进了法治发展和行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法律基础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基础是指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步建立;社会基础是指行业组织的大量出现;法律基础是指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与法治社会一样,行业法治也包括主体要素、制度要素与实践要素。这三种要素共同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与“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主要形式样态基本一致,行业标准、行业协会和行业自治构成了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是广义的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一种“软法”,可以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柔性化和可操作性。行业协会是行业法治的重要主体,行业协会通过参与行业立法、行业纠纷化解、行业监管和行业管理等来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既是权利,也是权力。行业自治首先通过行业自治规范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但是,在行业法治的运行中,行业监管与行业自治始终需要处于动态平衡的态势中,只有这样,行业自治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理想的行业法治是完美的,但是行业法治的现实运行,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等,还存在若干缺陷,因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其中,行业立法存在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行业法律滞后、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等缺陷。对此,一是可建立专业工作委员会提出立法草案的体制,取代现有的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立法的立法体制,并建立第三方如行业协会等接受立法机关委托起草行业立法的立法体制;二是应将行业标准的制定权赋予行业协会,取代现有的行政机关制定行业标准的体制,并建立跨行业的标准协调制度,加大推广综合标准制度;三是应及时修订行业立法。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包括重审批轻监管、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不健全,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等。对此,一是需要将监管理念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二是政府应建立包括企业、非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内的全国统一信息共享平台,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监管中的作用;三是应当从监管主体、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和监管过程等四个方面完善综合监管体制;四是对新兴行业应遵循政府适度监管的原则。行业纠纷化解存在行业调解制度公信力有待加强、认同度和成功率都不高、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等问题。对此,一是应进一步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提升行业调解的公信力;二是应积极推动行业协会设立专业性调解组织,提高行业调解人员的准入资格条件,以提升行业调解制度的利用率和成功率;三是应当建立专门的行业调解程序;四是健全行业仲裁制度,可考虑由行业协会组建行业仲裁委员会,并修订《仲裁法》,赋予行业仲裁应有的法律地位;五是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尽可能减少行业纠纷的产生。行业自治方面,存在着立法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消除等不足。对此,一是应该突出“行业自治”的理念,将法律条文中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二是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不再干预行业协会的内部事务;三是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只要不违反法律,行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皆由行业协会自行解决。同时,国家需保留对行业协会的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综上,通过对“行业”入法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对行业法和行业法治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分析,对行业法治的内涵、特性、理念、实践意义等问题进行概念分析、对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和基本要素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行业法治的理论框架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只要有效解决行业法治在现实运行中的不足,作为法治社会的建设途径,行业法治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期待有朝一日,行业法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业法治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陈威[9](2019)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治安情报研判系统的开发》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社会治安形势的多样性、复杂性,犯罪作案手段越发具有隐蔽性和高智商性。如今,国家正大力倡导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的建设,这对新形势下的治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多数地区在进行治安工作时仍停留在传统的人工研判形式,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缺乏准确性和预见性。当然有部分治安机构已尝试建立了治安综合管理平台,但对于治安情报数据,多数只能做到一般的统计分析,缺乏与情报相关信息的关联分析和挖掘分析,难以发现隐藏在情报数据中的规律与趋势,因此难以做到精准防范。本论文取材于智慧平安社区平台,提出构建治安情报研判系统,主要针对社区日常情报数据展开分析研判,以维持社区良好的治安环境。由于社区内数据庞大繁杂、指标因素多,因此本论文借助了大数据分析相关技术,并利用Java Web技术构建了一个系统平台,以进行情报研判操作。文章主要从系统的需求、关键技术、详细设计与实现逐一展开论述,进行了各数据库、功能模块的开发,通过B/S架构的方式,实现了情报数据的收集整理、查询统计、时空分析、对比串并等功能,并利用ECharts进行了数据可视化,最终完成了治安情报研判系统的开发,并在实际社区治安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起到了实战化的效果。本论文具有以下两点特色:(1)在对案件信息进行关联时,实现了系统自动关联串并功能。(2)将ARIMA模型运用到对案件数量时间序列的预测中,来预测案件趋势。

冯志峰[10](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二、不能把数据库当作信息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能把数据库当作信息库(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银行XY分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内部审计相关研究
        1.2.2 关于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研究
        1.2.3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2 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
    2.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与特征
        2.1.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
        2.1.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
    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职能
        2.2.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
        2.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职能
    2.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运行程序
        2.3.1 编制内部审计计划
        2.3.2 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2.3.3 审计报告阶段
        2.3.4 后续审计阶段
    2.4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2.4.1 战略管理理论
        2.4.2 风险管理理论
        2.4.3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3 农业银行XY分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银行XY分行背景介绍
        3.1.1 农业银行XY分行基本情况
        3.1.2 农业银行XY分行面临的金融风险点
        3.1.3 农业银行XY分行内部控制体系
    3.2 农业银行XY分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现状
        3.2.1 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及管理模式
        3.2.2 内部审计工作报告路线
        3.2.3 内部审计职能、权限
        3.2.4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
    3.3 农业银行XY分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3.1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考核体系与银行现状不契合
        3.3.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不完备
        3.3.3 审计集中关注风险加权资产,风险评估体系待完善
        3.3.4 内部审计职能局限于监督检查,未涉及增值领域
        3.3.5 内部审计风险分析模型单一
4 农业银行XY分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考核机制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不匹配
        4.1.1 考核机制重业绩指标轻道德指标
        4.1.2 未设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成本及效率等方面考核指标
        4.1.3 考核机制的设计忽视了内部违规操作风险点
    4.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技术与工具的更新滞后
        4.2.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信息库的建设迟滞
        4.2.2 审计风险评估技术不尽完善
        4.2.3 非现场IT监控手段的缺失
    4.3 审计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不完善
        4.3.1 审计风险信息收集渠道固化严重
        4.3.2 审计风险因素关注点视角狭窄
        4.3.3 对影响审计风险评估的因素考虑不周
    4.4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定位不清晰
        4.4.1 银行内部对风险导向内审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4.4.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和精细化不足
        4.4.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注重“破”,不注重“立”
    4.5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分析模型未及时更新调整
        4.5.1 套用已有的风险审计模型或经验进行评价
        4.5.2 缺乏审计风险信息系统性与整合性分析
        4.5.3 缺乏全流程管理的风险审计模型
5 完善农业银行XY分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建议
    5.1 增强内部审计考核机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
        5.1.1 将内部审计评级与银行管理层绩效考核相挂钩
        5.1.2 优化内部审计人员风险管理知识结构与考核制度
        5.1.3 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的考核机制
    5.2 加强信息化技术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5.2.1 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库的建设
        5.2.2 借助数据挖掘系统降低审计风险
        5.2.3 实施不间断的实时非现场监控
    5.3 加强审计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提高风险评估技术
        5.3.1 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指标的灵敏度
        5.3.2 建立信用风险转嫁制度和缓释制度
        5.3.3 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5.4 转变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
        5.4.1 从“以查错纠偏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
        5.4.2 从“监督导向型”向“增值导向型”转变
        5.4.3 由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评价、咨询”转变
    5.5 强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分析模型的创新运用
        5.5.1 设计新型适用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分析模型
        5.5.2 突出热点、重点风险环节的模型覆盖
        5.5.3 完善模型的全流程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规范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六、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
第一章 犯罪记录与犯罪记录制度
    第一节 犯罪记录的定义与性质
        一、宣告犯罪说
        二、刑罚处遇说
        三、混合性质说
        四、定罪科刑说
        五、特殊适用说
        六、五种学说的综合命题:功能取向的动态界定方案
    第二节 犯罪记录制度的概念与学说
        一、法定的犯罪记录制度
        二、犯罪记录制度的学说
    第三节 犯罪记录制度的“上下”与“内外”
        一、我国古代的犯罪记录制度
        二、我国当代的犯罪记录制度
        三、西方的犯罪记录制度
    第四节 犯罪记录制度的特征
        一、个体性
        二、终身性
        三、负面性
        四、不可抹除性
        五、影响不可控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的哲学根基
    第一节 价值维度的个人分析:正义理论在分析犯罪记录制度中的优劣
        一、正义理论的历史和代表性理论的选取
        二、一生的不法性理论:理论割裂和制度发展停滞
        三、回溯性理论:过于功利化
    第二节 价值维度的制度分析:功利主义理论在分析犯罪记录制度中的优劣
        一、功利主义的核心理念和代表理论选取
        二、效用理论:无法寻求犯罪记录制度的计算基准
        三、威慑理论:假定失效和犯罪记录制度无法被证立
    第三节 事实维度的分析:犯罪哲学视角下的犯罪记录制度
        一、标签理论:犯罪记录制度无法完成人权保障
        二、羞耻理论:犯罪记录主体心理受损
    第四节 本文的观点:并合理论作为犯罪记录制度的基础
        一、并合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与犯罪记录制度分析的契合性
        二、犯罪记录制度的正当性Ⅰ:犯罪预防的需要
        三、犯罪记录制度的正当性Ⅱ:并合理论对废除论的反驳
        四、犯罪记录制度的正当性Ⅲ:并合理论对保留论的延伸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的域外观照
    第一节 德国犯罪记录制度的体系化经验
        一、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的规制工具:有限记载
        二、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的价值依系:衡平原则
    第二节 英国犯罪记录制度的体系化经验
        一、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的结构限制:社会复归
        二、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的行动规准:遵循比例
    第三节 美国犯罪记录制度的体系化经验
        一、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的双重功能取向之一:服务公众
        二、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的双重功能取向之二:服务司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的观念论建构
    第一节 体系化动议:我国犯罪记录制度的非体系化徵候
        一、跨域适用相对封闭
        二、封存制度暂时悬搁
        三、信息查询缺乏统合
        四、规范评价界限模糊
    第二节 我国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的基点与标靶
        一、我国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的理论基点
        二、我国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的目的理性
    第三节 体系化犯罪记录制度的应然结构
        一、体系化犯罪记录制度的常设系统
        二、体系化犯罪记录制度的救济系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的实践论展开
    第一节 我国犯罪记录制度的体系内运作
        一、统一的国家犯罪记录信息系统是运行基础
        二、犯罪记录制度的运行体系
        三、犯罪记录制度的检察监督
    第二节 我国犯罪记录制度的社会性运作
        一、明确犯罪记录的禁止封存范围
        二、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和前科制度之间的衔接
        三、犯罪记录制度和违法记录制度需要有效衔接
        四、犯罪记录制度与社会信用制度之间的衔接
        五、设置科学合理的犯罪记录报告义务期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面向“汉语桥”用户画像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阐述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用户画像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学习路径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CELTS.11 学习者模型规范
        1.3.2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1.3.3 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
        1.3.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3.5 自主学习理论
        1.3.6 学习路径推荐算法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概述及组织结构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汉语桥”中文学习者分类研究
    2.1 基于IFE属性加权的KNN算法描述
        2.1.1 K-近邻算法描述
        2.1.2 基于IFE属性加权的KNN算法中各属性权重的确定
        2.1.3 基于IFE属性加权的KNN算法及流程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数据准备
        2.2.2 算法有效性验证
        2.2.3 分类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汉语桥”中文学习者个性化建模
    3.1 面向汉语桥中文学习者的用户模型基本构成
    3.2 学习者知识水平子模型构建
        3.2.1 基于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的知识水平子模型初始化
        3.2.2 基于模糊逻辑推理的学习者知识水平集合获取
    3.3 基于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的学习者个性化建模
        3.3.1 基于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的学习风格模型初始化
        3.3.2 在线学习行为挖掘规则的建立
        3.3.3 基于规则的学习风格模型的修正
    3.4 用户标签管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用户画像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研究
    4.1 学习路径的生成方法
    4.2 适应性学习路径推荐
        4.2.1 学习者个性化特征的传入
        4.2.2 本体推理规则的设置
        4.2.3 基于蚁群算法的学习路径推荐
    4.3 适应性学习资源推荐
    4.4 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效果展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设计实现及应用效果评价
    5.1 系统功能分析
    5.2 领域本体构建及数据库设计
        5.2.1 领域本体构建
        5.2.2 数据库设计
    5.3 系统功能设计
        5.3.1 开发语言及环境
        5.3.2 WEB前端功能设计
        5.3.3 服务器端功能设计
    5.4 系统测试与分析
        5.4.1 用户模块测试与分析
        5.4.2 个性化推荐模块测试与分析
    5.5 系统的学习成效评价
        5.5.1 学习路径推荐系统中学习者学习行为分析
        5.5.2 学习路径推荐系统中学习者满意度调查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系统使用体验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跨模态敏感信息检索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跨模态检索
        1.2.2 跨模态检索应用
        1.2.3 敏感信息检测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跨模态检索模型调研与分析
    2.1 跨模态检索
    2.2 跨模态检索模型分类介绍
        2.2.1 实值表示学习
        2.2.2 二值表示学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融合注意机制的跨模态关联分析研究
    3.1 问题定义与描述
        3.1.1 文本图像跨模态检索问题定义
        3.1.2 符号定义
    3.2 融合注意机制的跨模态关联分析模型
        3.2.1 模型框架
        3.2.2 基于VGGNet-LSTM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
        3.2.3 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的文本特征提取方法
        3.2.4 显着性文字注意模块
        3.2.5 目标函数
        3.2.6 算法实现步骤
    3.3 实验与结果分析
        3.3.1 数据集
        3.3.2 评价指标与基线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双重编码的跨模态语义匹配研究
    4.1 问题定义与描述
        4.1.1 文本视频跨模态检索问题定义
        4.1.2 符号定义
    4.2 基于改进双重编码的跨模态语义匹配模型
        4.2.1 模型框架
        4.2.2 双编码网络
        4.2.3 视频特征提取模块
        4.2.4 算法实现步骤
    4.3 实验与结果分析
        4.3.1 数据集
        4.3.2 评估指标与基线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跨模态的敏感信息检索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项目概述
    5.2 系统总体设计
        5.2.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5.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5.3 系统实现
        5.3.1 敏感信息标注模块
        5.3.2 敏感信息检索模块
        5.3.3 敏感信息库模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扶贫济困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开发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MVC模式
    2.2 大数据分析技术简介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业务需求描述
        3.1.1 困难职工申请业务分析
        3.1.2 救助金申请业务分析
        3.1.3 信息发布业务分析
    3.2 系统功能需求
        3.2.1 困难职工申请模块
        3.2.2 救助金申请模块
        3.2.3 信息发布模块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4.1.2 系统框架设计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2.1 困难职工申请业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2 救助金申请业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3 信息发布业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4.3.1 数据模型
        4.3.2 数据库表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相关概念
    5.2 系统测试环境
    5.3 系统功能测试
        5.3.1 困难职工申请业务模块测试
        5.3.2 救助金申请业务模块测试
        5.3.3 信息发布业务模块测试
    5.4 系统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地级市干部任免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与组织方式
第二章 地级市干部任免系统的模型与相关技术
    2.1 系统规划
    2.2 系统结构模型
        2.2.1 C/S结构模型
        2.2.2 B/S结构模型
    2.3 系统关键技术
        2.3.1 Springboot框架
        2.3.2 MyBatis框架
        2.3.3 Shiro框架
        2.3.4 Vue框架
第三章 地级市干部任免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系统总体需求概述
    3.2 系统设计目标
    3.3 系统模块分析
        3.3.1 干部信息管理
        3.3.2 考察情况管理
        3.3.3 部务会管理
        3.3.4 常委会管理
        3.3.5 维护管理
        3.3.6 任免查询统计
    3.4 性能需求分析
第四章 地级市干部任免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软件架构设计
        4.1.2 系统总体设计
    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4.2.1 数据库分析
        4.2.2 数据库逻辑设计
        4.2.3 数据库设计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1 用户管理模块
        4.3.2 干部信息库模块
        4.3.3 部务会管理模块
        4.3.4 常委会管理模块
        4.3.5 综合维护模块
        4.3.6 任免查询模块
第五章 地级市干部任免系统的安全性研究
    5.1 系统安全性分析
        5.1.1 登录认证
        5.1.2 权限细化
        5.1.3 网络监听
        5.1.4 SQL注入式攻击
        5.1.5 暴力破解
        5.1.6 浏览器非法请求
    5.2 系统安全性设计
        5.2.1 用户登录认证
        5.2.2 用户权限细化
        5.2.3 使用时间令牌和Md5加密方式防止网络监听
        5.2.4 预编译SQL结合正则实现SQL防注入
        5.2.5 基于验证码防止暴力破解
        5.2.6 浏览器请求拦截
        5.2.7 系统数据处理过程
    5.3 安全与性能分析
        5.3.1 安全
        5.3.2 性能
        5.3.3 可维护性
        5.3.4 用户体验
第六章 地级市干部任免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6.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6.1.1 系统开发环境部署
        6.1.2 系统测试环境部署
    6.2 地级市干部任免系统的实现
        6.2.1 用户管理模块
        6.2.2 干部信息库模块
        6.2.3 部务会管理模块
        6.2.4 常委会管理模块
        6.2.5 综合维护模块
        6.2.6 任免查询模块
    6.3 地级市干部任免系统的系统测试
        6.3.1 测试方案
        6.3.2 测试环境
        6.3.3 测试用例分析
        6.3.4 性能测试
        6.3.5 测试结果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8)行业法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法律中的“行业”与行业法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行业与事业
        二、行业与产业
    第二节 “行业”入法的实证分析
        一、法律文本的选择
        二、“行业”的检索结果
        三、“行业”入法的主要领域
        四、部门法中的“行业”
        (一)宪法中的“行业”
        (二)经济法中的“行业”
        (三)行政法中的“行业”
        (四)社会法中的“行业”
        (五)民商法中的“行业”
        (六)刑法中的“行业”
        五、“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
        (一)行业规划
        (二)行业标准
        (三)行业主体
        (四)行业协会
        (五)行业垄断
        (六)行业自律
        (七)行业诚信
        (八)从业人员
    第三节 行业法的提出
        一、行业法研究的历史沿革
        (一)从部门法的角度来理解行业法
        (二)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理解行业法
        (三)对行业法的深入研究
        (四)行业法与领域法的比较研究
        二、行业法研究的理论共识
        三、行业法与部门法的关系
        (一)交叉与重叠关系
        (二)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第二章 行业法治的概念分析
    第一节 行业法治的提出
        一、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
        二、行业法治研究的历史沿革
        三、行业法治的理论主张
    第二节 行业法治的内涵
        一、“硬法”之治与“软法”之治的结合
        二、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
        三、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的结合
    第三节 行业法治的特性
        一、法治主体的多元性
        二、法律规范的复合性
        三、行业治理的差异性
        四、运行机制的共治性
        五、调整范围的全面性
    第四节 行业法治的理念
        一、权利保护理念
        (一)通过公众参与实行权利保护
        (二)通过救济实现权利保护
        (三)通过行业监管实行权利保护
        二、公平正义理念
        (一)行业准入公平
        (二)行业运行公平
        (三)行业结果公平
        三、科学发展理念
        (一)创新理念
        (二)协调理念
        (三)绿色理念
        (四)开放理念
        (五)共享理念
        四、自治理念
    第五节 行业法治的实践意义
        一、法治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
        (二)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
        (三)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二、行业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
        (二)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三)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
第三章 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
    第一节 经济基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政治基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渐确立
        一、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检索结果
        二、各行业推进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情况举例
        三、对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检索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社会基础:行业组织的大量涌现
        一、政策和法律对行业组织的扶持
        二、行业组织数量显着增长
    第四节 法律基础: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到九十年代中期
        二、第二阶段:九十年代后期至今
第四章 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
        一、行业标准的广义界定
        二、标准化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三、行业标准的法律性质
        四、行业标准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标准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
        (二)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柔性化
        (三)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协会
        一、行业协会的法律定位
        二、行业协会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立法
        (二)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纠纷化解
        (三)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监管
        (四)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
    第三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
        一、行业自治的法律性质
        二、行业自治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第五章 行业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第一节 完善行业立法机制
        一、行业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
        (二)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行业法律的滞后性
        (四)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
        (五)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
        二、行业立法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立法体制
        (二)完善行业标准立法
        (三)及时修订行业立法
    第二节 完善行业监管机制
        一、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仍然存在,事中事后监管不健全
        (二)传统监管不适应新的形势,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
        (三)传统监管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
        二、行业监管问题的完善
        (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信用监管和综合监管
        (二)贯彻政府适度监管原则
    第三节 完善行业纠纷化解机制
        一、行业纠纷化解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调解组织主要靠公权力推动,公信力有待加强
        (二)行业调解制度的认同度不高,导致利用率过低
        (三)行业调解的成功率不高,没有实质性发挥作用
        (四)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二、行业纠纷化解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调解制度
        (二)健全行业仲裁制度
        (三)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预防行业纠纷的产生
    第四节 完善行业自治机制
        一、行业自治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和政策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
        (二)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
        (三)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根除
        二、行业自治问题的完善
        (一)将立法上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
        (二)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
        (三)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行业法律的梳理
附录 B 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政策性文件清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9)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治安情报研判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需求背景
    2.2 总体需求分析
    2.3 功能需求分析
        2.3.1 基础服务平台
        2.3.2 情报通用服务
        2.3.3 情报研判分析
    2.4 信息库需求分析
        2.4.1 机构人员库
        2.4.2 重点对象库
        2.4.3 情报信息库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关键技术
    3.1 Web应用相关技术
        3.1.1 B/S架构模式
        3.1.2 J2EE交互技术
    3.2 大数据分析相关技术
        3.2.1 数据仓库
        3.2.2 数据挖掘
        3.2.3 数据可视化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总体架构设计
    4.3 信息库设计
        4.3.1 机构人员库设计
        4.3.2 重点对象库设计
        4.3.3 情报信息库设计
        4.3.4 系统管理库设计
    4.4 数据采集
        4.4.1 数据源介绍
        4.4.2 数据采集流程
        4.4.3 数据结构化
    4.5 情报通用服务
        4.5.1 信息录入
        4.5.2 查询检索
    4.6 情报研判分析
        4.6.1 案件时空分析
        4.6.2 案件对比串并
        4.6.3 案件趋势预测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现
    5.1 系统登录
    5.2 信息录入
    5.3 查询检索
    5.4 时空分析
    5.5 研判对比
    5.6 研判串并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10)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四、不能把数据库当作信息库(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银行XY分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探析[D]. 谢景星.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我国犯罪记录制度体系化研究[D]. 全荃.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面向“汉语桥”用户画像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研究[D]. 王舒.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跨模态敏感信息检索研究及应用[D]. 王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6]扶贫济困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段全琳. 山东大学, 2020(12)
  • [7]地级市干部任免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烨明.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8]行业法治研究[D]. 刘刚. 吉林大学, 2019(02)
  • [9]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治安情报研判系统的开发[D]. 陈威.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9(01)
  • [10]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标签:;  ;  ;  ;  ;  

不能将数据库视为信息存储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