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外渗致局部坏死的护理

多巴胺外渗致局部坏死的护理

一、多巴胺外渗致局部坏死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柳红[1](2021)在《白杨素对大鼠胺碘酮外渗性皮肤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在SD大鼠皮下注射胺碘酮注射液建立外渗性皮肤损伤模型,观察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性损伤的干预效果;从组织病理学、细胞生物学方面探讨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造成组织损伤的影响,将基础医学融入到护理工作中,为临床输液外渗的护理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大鼠胺碘酮外渗模型的制备: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5%GS阴性对照组、12.5%低浓度胺碘酮组、25%中浓度胺碘酮组、50%高浓度胺碘酮组。分别在皮下注射0.5ml的5%GS、12.5mg/ml胺碘酮、25mg/ml胺碘酮、50mg/ml胺碘酮,建立液体外渗模型。通过动态性观察大鼠注射部位皮肤形态变化、计算损伤面积和对损伤程度评分以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分析胺碘酮外渗是否损伤皮肤,并为下一步研究的损伤模型选择合适浓度。通过采集第0、3、7天的图像及损伤面积、采集各组大鼠第0、7天注射部位周围组织做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明确胺碘酮外渗是否会造成皮肤损伤并选择合适的造模浓度。2.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性皮肤损伤的影响:根据在造模实验中确定的浓度建立45只大鼠胺碘酮外渗性损伤模型。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10%DMSO溶剂对照组、低浓度白杨素组(10mg/ml)、中浓度白杨素组(20mg/ml)、高浓度白杨素组(40mg/ml)。在造模后30分钟内开始局部给药,连续7天,以造模当日为第0天,在给药第0、3、7、10天动态观察创面,拍照记录皮损部位图像,计算面积并采集皮损部位组织检测。动态性观察损伤面积和组织病理学结果分析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性损伤的修复是否有促进作用;通过ELISA法检测促炎性因子IL-6、TNF-α水平,分析白杨素对创面炎症的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伤口组织成纤维细胞因子(b FGF)蛋白表达水平分析,白杨素与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机制。结果:1.在注射溶液半小时后,各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变化,损伤发生率为100%,在第3d、7d,中、高浓度组损伤评分为2分的占比明显高于5%GS阴性对照组、低浓度胺碘酮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下注射溶液半小时后、3d、7d,各组大鼠均出现损伤,其中损伤面积最大的是高浓度胺碘酮组,低、中、高浓度胺碘酮组与5%GS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下注射溶液半小时后皮肤组织结构都发生了病理改变,在第7d,5%GS阴性对照组皮肤组织结构正常,中、高浓度胺碘酮组真皮层明显可见炎性细胞浸润。2.在胺碘酮溶液外渗后,各组注射部位组织中IL-6、TNF-α迅速上升,在第3天达到峰值后下降。在干预第3、7、10天,高浓度白杨素组损伤面积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10%DMSO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杨素干预组的组织学改变轻于空白对照组和10%DMSO溶剂组;在干预后各时间点,中、高浓度白杨素组的IL-6、TNF-α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中、高浓度白杨素组的b FGF蛋白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组,且随着浓度的递增,表达水平也随之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胺碘酮外渗会造成皮肤组织形态发生改变,引起皮肤损伤,浓度越高,损伤程度越大。2.白杨素早期干预能减轻胺碘酮外渗创面的损伤程度,减少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通过抑制TNF-α、IL-6的过度分泌而控制创面炎症反应;在早期能刺激组织分泌b FGF,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合成胶原,促进肉芽组织的生成,进而促进创面愈合。

陈尚学,徐静[2](2020)在《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年龄、疾病、护理技术、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输液外渗已成为护理工作中很常见的问题。若已发现外渗而又未给予重视,亦未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导致输液外渗的各种因素,以达到避免或早期发现输液外渗,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的目的,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

王煜[3](2019)在《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大黄、芒硝)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药物引起局部疼痛的可行性,为提高外周静脉输液舒适度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护理技术手段。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专家小组会议首先验证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的有效性等。并且采用头脑风暴法对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进行优化与规范化。进一步采用随机对照,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患者外周留置静脉留置针且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药物首次发生疼痛的患者。分为三组:(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组(试验组)、单纯(热纱布)湿热敷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对于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调研与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血管条件等情况。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组予以常规护理+中药湿热敷的方式,在输液含钾离子同时予以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30min,干预2次,每天1次。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单纯湿热敷的方式,在输液含钾离子同时予以单纯(热纱布)湿热敷30min,干预2次,每天1次。空白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三组患者分别记录首次疼痛、第一次干预结束后及输液后、第二次干预结束后及输液后的疼痛评分,并观察患者有无拔针要求、输液依从性、患者生命体征(血压及心率)、满意度。结果1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确定为大黄5g,芒硝20g,蜂蜜水100ml。2优化并确立了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3主要指标3.1疼痛比较应用数字评估法结合脸谱评估法,结果显示: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疼痛均表现为轻度中度疼痛,落实预防措施后,仍会出现疼痛,但疼痛感明显比首次未预防时下降,中药湿热敷组和单纯湿热敷组已经陆续出现无疼痛发生的患者,第一天干预后(或30’)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4.8%,试验组7.1%;第一天输液结束后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7.1%,试验组16.7%;第二天干预后(或30’)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0.8%,试验组9.5%;第二天输液结束后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7.1%,试验组31.0%。第一天干预后及输液后、第二天干预后及输液后疼痛评分,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P=0.000(P<0.01)有明显差异,且中药湿热敷优于其他两组。3.2患者是否要求拔针重置的比较患者对于拔针的需求不同,但在第一天干预后(或30’)(P=0.002<0.01)及到输液结束(P=0.046<0.05)这一期间三组拔针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重两两之间比较中药湿热敷组及单纯湿热敷均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中药湿热敷组与单纯湿热敷组之间无差异性(P>0.05)。3.3患者输液依从性之间的比较通过三组Nemenyi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无论第一天干预后、输液结束后;第二天干预后、输液结束后哪一个阶段进行依从性的测试,中药湿热敷与空白组、单纯湿热敷与空白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然而中药湿热敷组与单纯湿热敷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4患者心率、血压变化的比较(1)疼痛影响心率波动变化较明显,轻度疼痛(13分)组之间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性,重度疼痛(46分)组之间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性。(2)干预后与干预前三组患者在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明显差异,说明无论干预与否,三组在心率及血压方面效果均等。3.5患者满意度间的比较(1)正向、反向总分进行三组Nemenyi法两两之间多重比较,空白对照组与单纯湿热敷组和中药湿热敷组均有显着差异性(P=0.000<0.01),并且单纯湿热敷组与中药湿热敷组之间同样具有显着差异性。且中药湿热敷的正向分值均高于其他两组,负向分值均低于其他两组。单纯湿热敷的正向分值高于空白对照组,负向分值低于空白对照组。(2)单一条目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分别在条目49、1120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条目10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条目13中没有差异性(P>0.05)。结论1中药湿热敷对于个体有差异性,不能达到100%预防疼痛的目的,但能够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输液性局部疼痛感。2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输液性局部疼痛感以轻中度疼痛为主,且中度疼痛能够引起心率明显波动。3中药湿热敷安全有效,满意度、接受度都是比较好的,值得推广。

胡娟[4](2019)在《1例多巴胺致局部缺血患儿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多巴胺是α、β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并扩张肾脏等重要脏器的血管,从而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流供应,是心力衰竭、抗休克等病人抢救时的常用药物。但多巴胺pH值低、对血管壁刺激性强、局部反应大、泵入时间长,易导致静脉穿刺局部苍白、坏死等缺血缺氧性改变[1],2018年5月6日我科发生1例抢救患儿在静脉微量泵入多巴胺治疗时发生输液部位苍白缺血,通过积极的针对性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介绍如下。1 病

苏严琳[5](2016)在《多巴胺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拟交感神经药物多巴胺系,属α、β、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收缩外周血管、升高血压的功效,是治疗休克和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临床常使用标准药物配置方法[1]配置多巴胺,使用浓度一般从2μg/(min·kg)开始,根据血压逐渐调整至满意输注速度,一般不超过20μg/(min·kg)。多巴胺在临床上使用广泛,但经静脉注射多巴胺引起的静脉炎及组织损伤事件时有报道。静脉炎

胡晨红[6](2015)在《新生儿静脉输注多巴胺的风险与管理》文中研究表明静脉输注多巴胺是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针对心力衰竭、心肌损害、休克、窒息、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等多种新生儿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而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多巴胺属于强酸性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强,加上新生儿血管细、皮肤薄、皮下组织疏松等因素,更易引起静脉穿刺局部皮肤缺血性苍白、淤斑,甚至坏死等组织损害[1]。因此,加强多巴胺输注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是保证输液安全的重要措施。近年

张翠凤,仇银娟[7](2014)在《多巴胺渗漏致极低出生体重儿左下肢皮肤坏死1例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静脉输液渗漏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护理难题,其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治疗。多巴胺是α、β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其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的常用药物。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多巴胺常用于预防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寒冷综合征早产儿及其他伴有尿量减少的疾病引起的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巴胺属于强酸性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新生儿静脉细,病情危重期间末梢循环差,在静脉输注的过程中,多巴胺渗漏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甚至坏死[1]。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滴注多巴胺外渗致左下肢皮肤坏

彭利芳,皋萍,蔡亚男[8](2014)在《贝复剂治疗多巴胺外渗致组织坏死1例的护理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大剂量盐酸多巴胺静脉持续滴入外渗引起皮肤坏死的护理。方法对盐酸多巴胺外渗的皮肤针眼封闭,50%硫酸镁湿敷,大水疱抽液,无痛碘消毒,予生理盐水清洁创面,再用贝复剂外喷湿敷,每天两次。结果 14d后创面愈合。结论采用封闭针眼,50%硫酸镁湿敷,消毒,贝复剂湿敷等方法在护理盐酸多巴胺外渗致皮肤坏死中取得良好效果。

杨媚月,李求,廖琼,张志国,杨磊,吴萍[9](2013)在《高危药物输液外渗治疗与护理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SMP)将药理作用显着且迅速,若使用或操作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称为高危药物。2008年ISMP公布了19类高危药物,包括所有抢救药物、麻醉剂、肌松药、抗凝溶栓药、催眠药、细胞毒性药、胰岛素、高浓度电解质等[1,2],这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输液外渗常有发生。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因输液外渗导致组织坏死而发生的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因此提高病情观察与判断能力的同时,如何预防和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外渗后积极处理预防不良反应发生非常重要。现就相关文献对高危药物输液外渗后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的现状与本人治护体会综述如下。

祝融,李雪,丁良琴,姜静,尹琳,杨瑶[10](2013)在《多巴胺药液外渗致肾脏疾病患儿局部皮肤损伤的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巴胺药液外渗而导致肾脏疾病患儿皮肤损伤的护理措施。方法将156例静脉使用多巴胺治疗的肾脏疾病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8例,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整体护理方法,并随时观察、及时更换静脉通路等措施,同时比较两组患儿的皮肤情况。结果共有40例患儿出现皮肤改变,实验组局部皮肤出现改变的仅2例;对照组局部皮肤出现不同程度改变的38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防止多巴胺药液外渗引起的皮肤损伤,重在预防,加强观察,及时处理。

二、多巴胺外渗致局部坏死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巴胺外渗致局部坏死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白杨素对大鼠胺碘酮外渗性皮肤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外渗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1.1.2 胺碘酮外渗性损伤及现状
        1.1.3 胺碘酮外渗性损伤机制
        1.1.4 胺碘酮外渗的护理
        1.1.5 白杨素的研究现状
        1.1.6 白杨素在既往研究中的用法、用量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胺碘酮外渗致大鼠皮肤损伤模型的建立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主要药品和试剂
        2.2.3 实验主要仪器和用品
        2.2.4 实验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大鼠损伤模型的制备
        2.3.2 肉眼观察损伤区域局部表现
        2.3.3 损伤区域面积
        2.3.4 损伤部位周围组织取材和组织病理切片制作
        2.3.5 切片脱蜡石蜡切片
        2.3.6 苏木精-伊红染色
        2.3.7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局部组织损伤程度肉眼观察
        2.4.2 局部组织损伤面积
        2.4.3 注射部位组织镜下病理观察
    2.5 讨论
        2.5.1 胺碘酮外渗在大鼠模型上的特点和造模浓度的选择
        2.5.2 胺碘酮外渗致皮肤损伤的机制探讨
    2.6 小结
第三章 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致大鼠皮肤损伤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3.2.3 实验主要仪器和用品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中药品及溶液配制
        3.3.2 胺碘酮外渗性损伤模型的构建和分组
        3.3.3 给药方法
        3.3.4 外渗损伤部位局部变化
        3.3.5 采集外渗损伤部位的图像并计算损伤面积
        3.3.6 伤口组织取材、病理切片制做和观察
        3.3.7 切片脱蜡
        3.3.8 HE染色
        3.3.9 用ELASE测各组创面组织IL-6、TNF-α含量
        3.3.10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3.3.11 统计学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损伤创面的形态、面积变化
        3.4.2 各组组织病理学观察
        3.4.3 各组创面组织IL-6、TNF-α水平
        3.4.4 各组创面组织b FGF的表达
    3.5 讨论
        3.5.1 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区域创面的影响
        3.5.2 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区域皮肤组织炎性因子的影响
        3.5.3 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区域皮肤组织b FGF的影响
        3.5.4 本研究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意义
    3.6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3)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及技术路线
    1 相关概念定义
        1.1 局部疼痛感的操作性定义
        1.2 中药湿热敷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2 文献回顾
        2.1 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发生机制及其相关因素
        2.2 静脉输液10%氯化钾的必要性及输注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疼痛的产生机制
        2.3 中西医干预静脉输液引起疼痛的临床护理方法
        2.4 中医护理技术在静脉输液引起疼痛干预中的优势
        2.5 文献回顾总结
    3 研究目的
    4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的验证
    1 经验方来源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查阅法
        3.2 专家小组会议
    4 研究结果
        4.1 文献查阅结果
        4.2 小组讨论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
第三部分 中药湿热敷在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中应用的护理操作流程优化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头脑风暴人员纳入
        2.2 头脑风暴内容
        2.3 头脑风暴讨论议程
    3 研究结果
    4 研究结论
第四部分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干预方法
        2.4 研究工具与指标
        2.5 资料收集方法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保护的措施
    3 结果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检验
        3.2 三组患者临床研究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中药湿热敷的作用机制
        4.2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作用
        4.3 中药湿热敷对疼痛引起心率血压变化的间接影响
        4.4 中药湿热敷改善患者输液依从性的影响
        4.5 中药湿热敷组患者的满意度
        4.6 中药湿热敷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7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第五部分 总结
    1 本研究的结论
    2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2.1 创新性
        2.2 局限性
        2.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全文) 药物引起静脉局部疼痛感的临床应用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全文)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四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特殊药物
附录五 调查问卷
附录六 伦理审查审批件
附录七 知情同意书

(4)1例多巴胺致局部缺血患儿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治疗经过
    2.1 多巴胺输注过程
    2.2 发现局部皮肤苍白缺血
    2.3 局部处理经过
3 护理
    3.1 合理使用血管
    3.2 静脉双通道
    3.3 加强用药护理
4 小结

(5)多巴胺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巴胺致静脉炎的原因
    1.1 药物因素
        1.1.1 多巴胺的理化因素、使用浓度及时间:
        1.1.2 多巴胺通过血管壁渗出引起损伤:
        1.1.3 药液输入皮下组织所致的损伤:
    1.2 护士操作因素
        1.2.1 选择穿刺部位与血管管径:
        1.2.2 输液器具的选择:
    1.3 患者因素
2 静脉炎的预防新进展
    2.1 护理干预的作用
    2.2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2.3 输液方法
    2.4 预防方法
    2.5 外渗的处理

(6)新生儿静脉输注多巴胺的风险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生儿静脉输注多巴胺的风险
2 新生儿静脉输注多巴胺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2.1 血管壁发育不良, 局部防御能力差
    2.2 基础疾病影响
    2.3 护士未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2.4 多巴胺泵入时间
3 护理管理措施
    3.1 预防措施
        3.1.1 应用护理程序
        3.1.2 环境适宜, 稀释合理
        3.1.3 两条静脉通路交替输注
        3.1.4 腋下静脉输注法
        3.1.5 生理盐水封管
        3.1.6 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技术
        3.1.7 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持续静脉微泵注射
        3.1.8 静脉治疗护士专业化
    3.2 发生不良反应的补救措施
        3.2.1 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湿润
        3.2.2 多巴胺渗漏处理方法
4 小结

(7)多巴胺渗漏致极低出生体重儿左下肢皮肤坏死1例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2.2 患肢的护理
    2.3 疼痛的管理
    2.4 静脉的护理
    2.5 营养的护理
    2.6 预防感染的护理
    2.7 药物渗漏的预防
    2.8 出院指导
3 小结

(8)贝复剂治疗多巴胺外渗致组织坏死1例的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多巴胺渗漏原因分析
    2.1 多巴胺的药理特性
    2.2 机械因素
    2.3其它因素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护理
    3.2 皮肤护理
        3.2.1 药物湿热敷
        3.2.2水疱处理
        3.2.3 贝复剂
4 小结

(10)多巴胺药液外渗致肾脏疾病患儿局部皮肤损伤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药物应用
    1.3 方法
        1.3.1 首先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并最好使用BD24G飞玛安全型留置针。
        1.3.2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1.3.3 加强工作责任心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四、多巴胺外渗致局部坏死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白杨素对大鼠胺碘酮外渗性皮肤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柳红.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2]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 陈尚学,徐静.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0(01)
  • [3]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D]. 王煜.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1例多巴胺致局部缺血患儿的护理[J]. 胡娟. 全科护理, 2019(13)
  • [5]多巴胺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J]. 苏严琳.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6(04)
  • [6]新生儿静脉输注多巴胺的风险与管理[J]. 胡晨红. 全科护理, 2015(02)
  • [7]多巴胺渗漏致极低出生体重儿左下肢皮肤坏死1例护理体会[J]. 张翠凤,仇银娟. 基层医学论坛, 2014(06)
  • [8]贝复剂治疗多巴胺外渗致组织坏死1例的护理对策[J]. 彭利芳,皋萍,蔡亚男.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01)
  • [9]高危药物输液外渗治疗与护理现状[J]. 杨媚月,李求,廖琼,张志国,杨磊,吴萍.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3(03)
  • [10]多巴胺药液外渗致肾脏疾病患儿局部皮肤损伤的护理[J]. 祝融,李雪,丁良琴,姜静,尹琳,杨瑶. 西部医学, 2013(02)

标签:;  ;  ;  ;  ;  

多巴胺外渗致局部坏死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