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医学论文中选择统计分析方法

如何在医学论文中选择统计分析方法

一、在医学论文中如何选择统计分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何明松[1](2021)在《基于超声信号仿真的肝纤维散射体密度及非线性系数相关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学超声成像因其成本低廉、安全可靠及实时无创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肝脏组织的临床检测中。由肝损伤引起的肝纤维化是一种全球性的肝脏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及早地检测和干预肝纤维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散射体密度与肝纤维化进展有直接关系。现有的散射体密度定量超声肝纤维检测算法大都基于统计分布与参数分析,存在检测不准确和鲁棒性差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定量超声的统计分析与参数成像检测算法,以及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肝纤维检测算法。通过不同散射体密度的超声仿真数据实验表明,相比于传统算法准确率提高了5%以上,特别是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检测算法,在散射体密度较低的情况下仍有较好表现。通过兔子肝纤维真实数据实验表明,本文所提的两种算法均能准确检测到肝纤维组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超声非线性系数是一种对生物组织结构及病理状况反映灵敏的声学参数,特别是在肝脏类疾病中,相比于正常组织,其参数值具有明显的差异。目前关于非线性系数的测量研究,所需实验装置精密复杂且存在求解困难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非线性仿真软件CREANUIS获得具有准确非线性系数的仿真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基波与二次谐波包络信号的两种机器学习回归预测算法: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卷积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混合回归算法(CNN-SVR),以及一种基于Nakagami双参数的混合参数优化支持向量回归算法(HGP-SVR)。在仿真数据上的实验表明,CNN-SVR和HGP-SVR算法优于CNN回归模型,且CNN-SVR混合回归算法表现更优。在真实肝纤维数据上的实验表明,预测结果符合预期范围。相比于现有算法,本文的方法易于实施、预测精度较高且便于临床实践应用。

康婧[2](2021)在《基于混合方法的针刺治疗女性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临床方案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基于混合方法研究思路与针刺临床疗效评价的循证特点,依托针刺前瞻性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随机对照试验中针刺治疗方案优化的方法学框架。2.以针刺治疗女性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MUI)为例,从有效性、安全性、初始效应和持续效应角度剖析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定性研究中的专家访谈方法,形成较高质量证据的方案完善建议,为下一阶段临床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优化方案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既往混合方法与针刺临床疗效评价相关文献,梳理针刺治疗方案优化的核心要点,以女性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解释性序列设计方式,即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有序结合,共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展开本课题。第一阶段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利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原始数据,进行多角度深入统计分析,本阶段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研究一评价电针治疗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疗效、安全性、初始效应及持续效应;研究二评价采用相同针刺方案下,对比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患者与非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患者,接受12周电针治疗与24周随访观察后,评估电针在两组患者间是否存在差异,讨论该针刺方案对均衡型MUI患者是否具有治疗特异性。第二阶段在定量研究结论基础上,采用定性研究的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法对专家进行访谈,利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深度分析探索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该针刺方案的优化提供定性参考依据。研究结果1.定量研究1.1临床疗效分析研究一纳入均衡型MUI患者共79例,电针组34例,对照组45例。经过12周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在主要结局指标平均24小时尿失禁次数较基线改善50%的人数占比为32.4%;次要结指标如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尿急次数、尿垫使用量、漏尿量等方面较基线均有明显改善,虽然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各指标数据较为接近,说明相比持续治疗36周的对照组,12周治疗24周不干预的电针组疗效存在一定优势。在生活质量方面,电针组尿失禁问卷量表在三个时间段的评分较基线对比呈持续下降趋势,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受尿失禁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小。1.2初始效应分析研究一结果表明,在治疗期内首次访视时(第2周),电针组尿失禁次数较基线改善50%的患者例数为2人,从基线到首次出现疗效所用平均时间为4.35±4.42周。与对照组相比,虽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随着电针组的治疗次数增加,电针组疗效变化明显,尤其是在第12周为甚,提示针刺效应的实现需要累积一定的时间与刺激量。对影响初始效应的因素分析发现,均衡型MUI患者合并疾病越复杂、24小时尿失禁次数越多,初始效应越不佳。1.3疗效持续性分析研究一结果表明,12周电针治疗结束后,电针对均衡型MUI患者存在较长时间的针刺持续效应,该效应可持续至随访结束。在整个随访期内,电针组患者的疗效持续时间为16.0±10.28周,随访结束时电针组有效人群比例达70.6%。对影响疗效持续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均衡型MUI患者在第12周时有效人群比例越高,随访期的疗效持续效应时间越长。1.4原始方案对均衡型MUI疗效特异性分析研究二纳入249例MUI患者,其中均衡型MUI患者34例,非均衡型MUI患者215例,均以相同的针刺方案进行治疗,评价两组患者在主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初始效应、持续效应与安全性等方面差异。两组患者虽然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非均衡型MUI患者在各项指标的数据比较更占优势,提示对于均衡型MUI有必要在现有针刺方案基础上进行针刺方案的优化。2.定性研究通过目的性抽样方法中的滚雪球抽样与方便抽样法确定9位访谈专家,转录文本资料约8万字,采用主题分析方法,对访谈资料深度分析,形成4个主题:治疗方案优化的辨证思考、方案优化的临床取穴思考、治疗频次和时机与疗效的关系、对针刺疗效持续性的思考,与第一阶段定量研究结果充分融合,在保障原始方案对于均衡型MUI患者有效且安全的情况下,对人群定义分类、针刺干预、疗效评价结局指标3个大方面进行了完善,形成针刺方案优化的建议。研究结论1.构建了随机对照试验中针刺治疗方案优化的方法学框架1)研究筹备阶段:针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原始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结合针刺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特点,从有效性、安全性角度概况描述原始针刺方案;2)研究设计阶段:遵照循证医学指导原则,依托学术专家团队事先设计课题实施方案,采用混合方法中的解释性序列设计,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序进行,对针刺方案治疗效果的优势与不足进行量化;3)数据分析阶段:根据课题实施计划,通过多因素及重要变量筛选的统计学方法,分析针刺原始方案的初始效应、持续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探索针刺治疗方案的完善要点,为下一阶段专家访谈提供数据支持;4)定性访谈阶段:引入专家深度访谈法既可验证定量研究中的部分结果,又可扩充符合针刺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治疗方案完善要点,弥补原有随机对照试验中针刺方案外推性的不足。遵循混合方法设计原则整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果,制定较高质量证据的针刺方案完善建议。2.形成了均衡型混合型尿失禁的针刺方案优化建议均衡型MUI的针刺优化方案采用了PICO方式呈现,即患者人群(P)、干预(I)、对照(C)、结局(O)。(“*”表示在原方案上优化的部分)。⑴人群P*依照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工作组的建议,受试者须符合混合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既存在伴有急迫感的非自主漏尿,又存在伴随使力、喷嚏和咳嗽等出现的非自主性漏尿。在一周内患者的压力性尿失禁与急迫性尿失禁出现的漏尿次数相同。通过病史、体格检查、膀胱排尿日记卡和咳嗽压力试验等进行诊断。纳入标准要求受试者年龄处于35-75岁之间;出现混合性尿失禁症状至少3个月;咳嗽压力试验结果呈阳性;尿失禁症状达到中重度,即尿失禁严重程度指数(Urinary Incontinence Severity Index)≥3分;基线期72小时尿失禁次数至少为2次。主要排除标准包括:单纯压力性尿失禁,单纯急迫性尿失禁,或其他类型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II度;膀胱残余尿量>30ml;最大尿流率<20ml/s;有盆底手术史。所有受试者在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⑵干预I基础期治疗:电针组受试者入组后接受12周电针治疗,每周3次,每次治疗30分钟,共计36针次。随访期治疗*:电针组受试者在24周随访期内,前8周接受电针治疗,每周1次,每次治疗30分钟,共计8次。针灸师资质:针刺治疗由具3年以上临床经验的针灸师完成。取穴*:双侧中髎穴、双侧会阳穴、双侧三阴交穴。定位:中髎: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3骶后孔处。会阳: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三阴交:胫骨内侧缘,内踝尖上3寸。操作*:中髎穴在第3骶后孔外上约1cm处进针,针刺角度向内向下约30-45°,针刺深度50-60mm;会阳穴的针刺角度稍向外上斜刺,针刺深度50-60mm;提插捻转以得气(局部产生酸麻胀痛感或针感向会阴部或肛门部传导);三阴交穴进针采用直刺法,针刺深度20mm-40mm,提插捻转以得气。电针仪电极连接于双侧中髎穴和会阳穴的针柄上;选取疏密波,频率10/50Hz,电流强度0.1-5m A。⑶对照C对照组受患者采用索利那新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共36周。盆底肌训练包括在医院进行的集中训练和家庭训练两种形式。集中训练要求患者在专业治疗师指导下于医院内进行正确的盆底肌肉锻炼,包括识别接受训练的盆底肌肉,专注训练阴道、肛门周围肌肉力量。患者分别在仰卧位、站位、坐位三种姿势下进行训练,需以最大力度持续收缩盆底肌肉,保持8秒,放松8秒,然后进行4次快速收缩,每次持续1-2秒。上述训练在每种姿势(仰卧位、站位、坐位)下重复12次。每次训练45分钟,前12周每周1次,后24周每隔4周1次。集中训练由接受过专业治疗师培训的科研助手组织,第1-12周每周1次,第13-36周每四周1次。集中教授患者正确的盆底肌训练方法:正常呼吸时保持肢体不动,收缩会阴及阴道周围的肌肉;以最大力度持续收缩盆底肌,保持8s,放松8s,然后做4个持续时间1-2s的快速收缩,并在不同体位(仰卧、坐立和站立)下重复上述操作12次。家庭训练要求患者在家自己进行训练,并且从专业网站下载PFMT视频作为指导。患者选择自己喜欢的姿势,每日训练3次,早、中、晚各一次,每次做一组(包括12个持续性收缩与48次快速收缩),持续36周。患者跟随盆底肌训练指导视频进行学习,并通过训练日志记录盆底肌训练的次数。口服索利那新(阿斯特拉制药有限公司),每日1次,1次5mg,共36周。⑷结局O疗效评价指标*:(主要结局指标)第1-12周平均24小时尿失禁次数较基线改善50%的例数。疗效持续性评价*:随访24周期间患者疗效平均持续周数。

宋莉娟[3](2021)在《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看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医学生是死亡教育的先行者,未来也是与濒死患者接触最多的照护者。医学生获取死亡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仅影响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态度和应对,也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其对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乃至临终患者及家属的生命质量。死亡相关课程是普及性和专业性死亡教育的最有效形式。然而我国死亡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实践极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本课题旨在以医学院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医学院校本科生学情特点为基础,通过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以课程设计相关理论为指导,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并通过教育实验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课程,从而为我国医学院校死亡教育开展推广提供相应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方法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调查分析:采用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性研究了解上海市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影响路径及各路径的影响效应,构建基于学情背景特点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模型。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目前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从课程目标、性质、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数、教学师资以及课程评价等比较要素进行比较研究。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理论设计课程,以泰勒目标模式为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选择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课程目标分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借鉴;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分析结果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进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包括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采用Delphi法专家咨询论证课程的关键要素,最终确定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4.《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评价:采用教育实验方案评价课程效果,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对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研制实验测评工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单组前后测分析和比较分析,了解两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的课程前后变化及两组间的区别;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改变,以及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结果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态度得分3.739±0.575。死亡教育态度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形、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对死亡教育的了解共5个外因变量,死亡态度、死亡焦虑以及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共3个中介变量。其中医学生年龄、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死亡态度、死亡焦虑均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直接影响,性别、对死亡教育的了解、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分别通过中介变量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间接影响;另外年龄、死亡态度和死亡焦虑既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路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结果: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实习年级学生,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课程目标多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设定;课程内容集中于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但各国的侧重点不同;理实融合教学法是死亡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策略,其中临床实践的体验式教学是应用最多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学时数与课程内容相一致,各国差异较大;师资队伍以多学科教学团队为主;课程评价以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方式。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计结果: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指导设计形成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包含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课程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维度共计17个项目;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死亡与死亡教育展开,涵盖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3个主题8个章节27项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践14学时。4.《死亡教育》课程实施评价结果:教育实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课程实施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认知、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三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课程实施后:(1)死亡教育相关知识方面,《死亡教育》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大部分项目准确率得分显着高于实验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各项目准确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对患者家属的关怀态度维度得分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和实验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应对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实验质性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出8个主题25个亚主题:(1)个体收获与改变方面,包括死亡认知的深入、死亡态度的改变、死亡应对能力的提升、延伸思考共计4个主题11个亚主题。(2)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方面,包括课程的优点、课程存在的不足、自我表现评价、对课程的建议共计4个主题14个亚主题。结论1.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总体持积极和肯定态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从低年级开始,定位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通识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死亡相关背景经历。2.我国死亡教育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情和授课对象学习特点,充分重视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促进多维课程评价。3.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和学习对象的学情。包含普适性死亡教育和专业性死亡教育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体验式教学的应用。4.死亡教育课程能够改变学生对死亡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死亡应对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对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学生对课程评价较高,对课程的建议对后续课程的完善修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推广提供了参考。

贾丽燕[4](2021)在《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关系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筛选用于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关系研究的主要指标。构建样本人群及不同年龄亚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样本人群及不同年龄亚组人群中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总结不同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对中医体质可能产生的影响,为今后中医体质综合调护方案的优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建议。方法:(1)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利用Excel软件和CiteSpace 5.6.R2可视化软件,梳理自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2月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研究文献,呈现现有文献的作者、机构、期刊分布、文献发表信息、研究设计特征、基金来源、中医体质判定与报告情况、健康相关行为因素等,并基于CiteSpace软件生成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可视化图谱,总结纳入文献中目前研究报告频次最多的健康相关行为,为实证研究中变量的筛选提供思路与依据。(2)基于2005年至2020年4个一般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库,对其中年满15周岁的样本予以纳入,并结合多项年龄划分标准以及中国人群健康因素和行为特点,将研究对象划分为15~24岁学生组(青年Ia组)、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25~44岁组(青年Ic组)、45~64岁组(中年组)、65岁及以上组(老年组)5个亚组。采用Mplus 7.4软件对总人群及各亚组人群的喜咸、喜甜、喜油腻、运动习惯、吸烟、饮酒、每天睡眠时长7项健康相关行为外显变量进行潜在类别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卡方检验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探讨不同年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采用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中医体质情况进行调查和评分,利用判别分析法对研究对象的体质类型进行判定。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在研究二获得总样本人群及各年龄亚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最佳潜在类别的基础上,应用构成比描述不同行为方式潜在类别组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各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关系。结果:(1)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自建库至2020年12月CNKI数据库共收录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生活方式关系研究论文563篇,包括期刊论文402篇、硕士学位论文142篇、博士学位论文19篇。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刊载文献量≥ 5篇的20本期刊中核心期刊13本,占65.00%;学位论文来源于32所高校,中医药大学有18所;该研究领域有6位核心作者,其发文总量为60篇(占10.66%);222篇研究标注基金资助,占期刊论文总数的55.22%;热点关键词为中医体质、体质辨识、痰湿质、生活方式、气虚质等;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睡眠质量、饮食调护、健康管理分别于2017年、2018年、2019年开始突现、突现强度较强且延续至今;纳入文献报告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涉及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占80.64%),健康相关行为报告频次排序前5位的依次为饮食、运动、睡眠、饮酒、吸烟。(2)实证研究中共23 985例样本纳入分析(问卷有效率90.50%),各亚组中15~24岁学生组(青年Ia组)5 483例、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2 264例、25~44岁组(青年Ic组)10 386例、45~64岁组(中年组)4 611例、65岁及以上组(老年组)1241例。基于研究对象喜咸、喜甜、喜油腻、运动习惯、吸烟、饮酒、每天睡眠时长7项外显变量分别构建总人群和各亚组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模型。其中,总人群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模型最佳拟合为5类,根据其条件概率分为基本健康型12 965人(54.05%)、缺乏运动型6 892人(28.73%)、吸烟饮酒型1 387人(5.78%)、饮食偏嗜型1 407人(5.87%)、混合型1 334人(5.56%);各年龄亚组结果显示,25~44岁人群组(青年Ic组)和45~64岁人群组(中年组)具有类似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均拟合为基本健康型、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少动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15~24岁学生人群(青年Ia组)拟合为基本健康型、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另外,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和65岁及以上人群组(老年组)的研究对象在吸烟、饮酒、饮食、运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混合特征,其中,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最佳拟合模型表现为基本健康型、喜甜少动型、混合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65岁及以上人群组(老年组)最佳拟合模型表现为基本健康型、烟酒运动混合型、饮食烟酒偏嗜混合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总样本人群和各年龄亚组人群的不同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人口学特征具有各自的差异性特点。(3)23 985例总人群中,平和质7 364例(30.70%),居于前3位的偏颇体质类型是气虚质2 724例(11.36%)、阳虚质2491例(10.39%)、阴虚质2 036例(8.49%)。各亚组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15~24岁学生人群(青年Ia组)占比较高的体质类型是阴虚质(12.02%)和湿热质(10.30%);15~24岁职业人群(青年Ib组)和25~44岁人群(青年Ic组)湿热质占比较高,占比分别是9.98%、9.14%;45~64岁人群(中年组)占比较高的体质类型是阳虚质(13.42%);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组)的气虚质和阳虚质占比较高,占比分别为16.04%和13.62%。总人群的5种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明显不同。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关系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社会人口学因素后,缺乏运动型行为集合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中的发生比分别是基本健康型的1.57倍、1.60倍、1.27倍、1.32倍、1.49倍、1.54倍、1.44倍、1.36倍,混合型和吸烟饮酒型行为集合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发生比分别是基本健康型的1.24倍、2.47倍、2.09倍和1.28倍、1.94倍、1.31倍,饮食偏嗜型行为集合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的发生比分别是基本健康型的1.29倍、1.31倍、1.35倍、2.08倍、1.38倍、1.33倍。对应分析显示平和质与基本健康型关联性较强;阳虚质、血瘀质与缺乏运动型关联性较强;湿热质与饮食偏嗜型关联性较强;痰湿质与混合型关联性较强。在各年龄亚组人群中,不健康行为集合模式(如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型、饮食偏嗜少动型、混合型、喜甜少动型等)对其痰湿质的形成和发生均具有明显作用。结论:(1)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生活方式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学术界对该类研究的关注度和研究热度较高,但也可发现该领域研究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作者群有待加强,体质影响因素研究的瓶颈有待突破。睡眠质量、饮食调护、健康管理研究是目前该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趋势。文献报告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涉及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纳入文献中出现频次排序前5位的健康相关行为方式依次为饮食、运动、睡眠、饮酒、吸烟。(2)总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方式存在明显的分类特征,总体表现出基本健康型、缺乏运动型、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型、混合型5类,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亦存在不同特点。总人群和各年龄亚组人群不同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影响因素不同,临床中应根据不同特征开展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健康宣教。(3)研究对象总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与中医体质间存在明显的关联规律,缺乏运动型行为集合对八种偏颇体质均有显着影响,混合型和吸烟饮酒型行为集合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等体质的形成有明显关系,饮食偏嗜型行为集合模式与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六种体质的形成具有明显关系。各年龄亚组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与中医体质间也具有差异性特点。今后可针对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及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特点进行差异性体质干预。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5](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指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宁玉文[6](2020)在《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MOOC作为新型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成为推进“互联网+教育”战略落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工作内容,国家教育部提出了按年度分批建设和认定在线开放课程,加强在线课程常态化质量检查和评价的要求。在医学教育领域,为了适应我国开展新医科教育改革的需要,医学院校正在广泛地建设和引进医学MOOC,利用在线教学手段,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质量问题是制约MOOC发展与应用的瓶颈。在国外MOOC质量评价标准无法适用于我国MOOC和我国尚未制定MOOC统一评价标准的现实背景下,文献研究和调查发现,我国医学MOOC存在着评价导向不明、评价标准缺失、评价内容混乱、评价精准度不够四个关键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医学MOOC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针对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现实需要,亟待通过研究医学MOOC质量要素,构建一套适合于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标准和工具。研究目的:为了落实国家加强在线课程质量管理要求,本研究针对教育管理部门对医学MOOC认定和质量督导评价需要,围绕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时“评什么”和“如何评”两个关键问题,探索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和质量特征,构建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和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导向和评价流程,为学校建设医学MOOC提供指导规范,为教育管理部门开展课程质量监管工作提供工具和手段,为中国医学MOOC学习者选课与评课提供适用的评判依据。研究方法:按照综合评价法的研究范式,遵循调查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需求,分析建设质量要素,建立指标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思路,一是采用文献分析法明确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需求,分析了解国内外MOOC建设质量、MOOC评价和医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医学MOOC评价三个主题的研究现状,明确了医学MOOC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与评价手段缺失问题。二是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 4235名学习者对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期望,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功能展开理论和CIPP理论,借鉴欧洲QRF质量框架和我国课程评价模型,构建了包括两类评价主体,四类评价内容,五个评价环节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三是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研究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在扎根理论和质量功能展开理论指导下,调查了我国1118门医学MOOC的真实质量数据,提取了包括设计维度,授课维度和服务维度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构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要素模型。四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在欧洲QRF质量框架的基础上,分别吸收国家对课程建设要求和医学教育改革要求,明确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四种来源,面向4322名学习者、651名MOOC设计者,371名MOOC授课者和332名MOOC服务者,征集了 74209条医学MOOC质量评价指标,经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对指标初选和优选,筛选出了包括设计质量,授课质量和服务质量3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120项三级指标共计144个指标构成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五是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编制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邀请31名国内医学教育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经过四轮咨询修改,并对专家权威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意见协调系数进行统计,完成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和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实施模型的修改意见收集和修订,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咨询和建立重要性矩阵,明确了各指标项的权重。六是采用实证研究法完成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按照实证研究的范式,选择S省MOOC管理部门参评的16门医学MOOC和Z地区平台的65门医学MOOC,先后由16名专家和7354名医学MOOC学习者,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试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SMART指标有效性评价法,分别对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通过为期三年的研究,一是设计了包括3个维度13个核心因素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为医学MOOC建设质量提供了质量框架,二是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和109个指标项描述构成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三是形成了适用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习者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模型。在三个方面形成了创新性的成果:一构建了体现中国课程质量特色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打破国内外以往设计通用性MOOC评价指标体系的常规做法,在评价指标项的标度中融入了“金课”、“课程思政”和新医科教育三个方面的中国课程质量的最新要求。二提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和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从设计、授课和服务三个维度构建了医学MOOC的质量要素结构和质量特征,建立了面向教育管理部门和学习者两类评价主体(角色),四个评价环节,三类评价内容(数据)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解决了教育管理部门在医学MOOC认定和质量督导工作中“评什么”和“如何评”的问题。三找到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7个关键指标。构建了体现我国医学MOOC质量特征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通过计算找到了设计能力、制作手段、授课能力、师生互动、学情分析、应答服务、安全服务是贡献率排名前7位的评价指标。研究结论: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量化评价是可行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授课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师资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结果认定,用户管理服务,学情分析服务,课程内容服务,应答服务,安全运维服务共计14个关键要素。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需要以教育学和管理学理论为指导,从设计者、授课者与服务者视角设置评价指标,融入学科特色和地域政策相关要求,将教学设计能力,制作设备与工具,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作为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赵程伟[7](2020)在《基于红外热像图的脚踝病变区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红外热像仪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炎症、血液等疾病检测、早期癌变细胞筛选等。而借助红外热像仪对脚踝疾病的检测并没有被广泛的研究。本文借助红外热像仪拍摄脚踝部位获得脚踝红外热像图,依据脚踝异常部位的热特征,运用模式识别及统计分析技术对脚踝红外热像图进行处理和分类,最终达到了依据红外热像图可视化的特征数据对脚踝疾病进行筛选与诊断的目的。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脚踝红外热像图的采集实验设计。首先对本实验被测对象的选取、实验环境的设置、红外热像仪的参数选取及性能校准的要求进行了介绍。然后通过对实验对象进行多次图像采集,最后获得最佳的外侧脚踝红外热像图。2)脚踝红外热像图的分析处理。以人体脚踝关节为研究对象,借助计算机处理技术对采集的红外热像图进行清晰化处理及目标区域截取。通过分析证明了红外热像图的温度值与灰度值线性相关,将分析脚踝病变对红外热像图温度变化产生的影响转变为分析脚踝病变对红外热像图的像素点灰度强度及空间位置分布变化产生的影响。为增大采集的病变脚踝和正常脚踝红外热像图类间差异性,获取了红外热像图的差图,用差图代替原图。并通过运用信噪比法证明了用差图内在特征对脚踝红外热像图进行判别分类的结果更加可靠。3)脚踝红外热像图纹理特征的分析研究。提出一种依据灰度共生矩阵算法提取的脚踝红外热像图纹理特征对脚踝病变进行分析研究的新方法。借助算法提取处理后的50张脚踝红外热像图纹理特征,并用计算得到的灰度共生矩阵的二阶统计量值表示该纹理特征,得到每个纹理特征的各50个特征值。通过分析图像的纹理特征值,找到了病变脚踝和正常脚踝的红外热像图纹理特征值间的规律。为证明两组样本特征值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病变脚踝和正常脚踝的红外热像图纹理特征值进行了差异显着性分析。4)脚踝红外热像图的诊断检测。以处理后的50张脚踝红外热像图纹理特征值数据为依据,运用贝叶斯判别分析法构造判别函数,得到分类准确度为90%的判别分类模型,使用该分类模型对待测样本进行预测分类。最后运用GUI界面系统设计功能,将对脚踝红外热像图的一系列分析研究设计成一种病变诊断系统,为脚踝病变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以可视化参考数据为依据的人体脚踝检测软件系统,可以更直观的对脚踝病变情况进行诊断研究。

张月[8](2020)在《医学脑图像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深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深度学习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脑部图像病变分割,但目前还存在一部分尚待解决的问题:在一系列中晚期、较大体积、和局灶性的脑损伤中(例如脑瘤和急性出血性病变),深度学习算法已经取得了85-90%以上的病变分割准确性,这接近甚至稍微超过影像科专家的准确性。但在各类较早期、较小体积、以及弥散性(多病灶)的脑损伤中,深度学习算法的准确性普遍停留在30-70%。这种分割精度的差距严重阻碍了深度学习算法在各类早期、小体积、多病灶的脑损伤中的准确检测,成为当前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医学图像领域的一大技术难点,本论文旨在系统性地研究这一问题。在医学图像中,任何类型的病变的识别和分割都很重要,并且在临床预后和对疗效的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医学图像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至今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的问题存在于以下方面:(1)目前对“小体积弥散性病变”的概念缺少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不同文章中对其定义差异较大;(2)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结果与前沿分割水平的差距的背后原因尚不清楚;(3)目前现有尝试提升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效果解决方法未被总结过;(4)算法跨病变类型的普适性很少被探讨,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效果的评价标准并不完全合理;(5)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尚不明确。本文围绕着医学脑部图像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这个主题进行了实验探究,主要创新点如下:(1)首次探究了目前文献对小体积弥散性病变的定义。本文提出,如果病变是弥散性的,并且在至少1/3有这种病变的患者中病变体积占全脑体积小于1%,则被称之为小体积弥散性病变。(第1.2章)(2)首次分析深度学习在脑部小体积病变分割效果与前沿脑部图像分割效果差距的背后原因,提出深度学习算法在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中容易被忽略的三大特殊挑战(第3.1章);首次提炼了现有深度学习算法对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的提升办法,并分析这些提升方法分别解决了哪些特殊挑战(第3.2章)。这三大特殊挑战是:a)小体积弥散性病变信号微弱,与健康体素信号之间的差距不大;b)病变体积较小,不适合使用深度神经网络Dice损失函数;c)存在类不平衡问题。(3)以一种小体积弥散性病变——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实际数据为例,通过改变深度神经网络的输入,加入量化正常的空间解剖位置信息进行实验,验证使用本文算法分割的病变与专家标注的重叠情况。若直接使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分割的灵敏度中值为0.21,若使用本文提出方法进行分割的灵敏度中值为0.64。将我们的结果(N=133)和当前最好文献(N=20)在有相近的病变体积的患者中比较,我们的分割结果(Dice=0.77)比当前最好文献中的分割结果(Dice=0.52)有很大的提升(第4章)。(4)在不依赖专家标注的数据情况下,以两种小体积弥散性病变为例,验证算法对病变类型普适性和对诊断的普适性。我们以两种新生儿脑病(HIE和斯图格-韦伯综合征(SWS))为例,针对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效果的评价标准并不完全合理的问题,验证了我们基于量化正常的空间信息的算法可以在不同脑病中重复医生的确诊和较大程度上补救医生的误诊和漏诊(第5章)。最后提出了展望。首先文章通过收集整理了目前现有的小体积弥散性病变的公共数据集和涉及小体积弥散性病变的大数据项目,以及,研究针对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的公共软件,提出对探索基于大数据的跨病变类型的基准方法的展望;其次,文章对应用于脑小体积弥散性病变的深度学习分割算法提出了展望(第6章)。

李蓓蓓[9](2020)在《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和统计学报告质量现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基于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文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近年来,一些已发表的生物医学研究结果无法被其他研究者所重现,这一现象已经引起科研人员、期刊编辑以及公众的广泛关注。文献的报告质量低下,尤其是统计学报告质量低下是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之一。报告质量欠佳的文献不仅会影响研究数据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中的二次使用,还会限制研究结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关于评估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质量及统计学报告质量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1)评估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质量,并探讨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2)分析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观察性研究所使用的统计方法的种类、数量和频率;(3)评估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观察性研究的统计学报告质量,并探讨影响统计学报告质量的因素;(4)希望这项研究可以引起营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期刊编辑及同行评议专家对该领域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和统计学报告质量的关注,同时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和决策者正确评价和合理应用观察性研究结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根据2018年Web of Science发布的影响因子,选出营养学领域排名前5的营养学杂志:《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影响因子=6.568);《临床营养杂志》(影响因子=6.402);《国际行为营养和身体活动杂志》(影响因子=6.037);《国际肥胖学杂志》(影响因子=4.514);《欧洲营养杂志》(影响因子=4.449)。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这5个杂志上发表的与膳食营养相关的观察性研究,检索语言为英文,检索时限为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6日;(2)根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文献的筛选和数据的提取均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从文献中提取的信息包括:杂志种类、研究的发表年份、研究的设计类型、作者数量、第一作者的附属机构、通讯作者的来源地、作者的单位数量、有无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的参与、有无国际合作、有无资金支持;(3)采用“加强营养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报告”声明(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Nutritional Epidemiology,STROBE-nut)和自行设计的统计学报告质量评估清单对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和统计学报告质量进行评估;(4)对于分类变量,计算率、构成比和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对于连续变量,计算均数与标准差(x±s)。分类变量不同组间构成比和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或Fishher’s确切概率法;连续变量不同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识别影响STROBE-nut报告质量评分和统计学报告质量评分的因素,并计算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其95%CI。将STROBE-nut报告质量评分和统计学报告质量评分分为高质量组和低质量组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与报告质量相关的影响因素,并计算OR值及其95%CI。结果1.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初次检索共检出1417篇文献,排除951篇文献后,本研究共纳入466篇合格文献。其中《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占34.5%(161篇),《临床营养杂志》占26.4%(123篇);《国际行为营养和身体活动杂志》占1.9%(9篇);《国际肥胖学杂志》占2.4%(11篇);《欧洲营养杂志》占34.8%(162篇)。194篇文献(41.6%)发表于STROBE-nut声明发布之前,272篇(58.4%)在该声明发布之后发表。2.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1)在STROBE-nut声明的58个条目中,有26个条目的报告率在90%以上,其中条目1.b(题目/摘要)、条目2(背景/原理)、条目3(研究目标)、条目4(研究设计)、条目5(研究现场)、条目nut-5(研究现场)、条目6.a(研究对象)、条目nut-6(研究对象),条目15(结局资料)、条目nut-17(敏感性分析和数据填补)、条目18(重要结果)、条目20(结果的解释)、条目nut-20(结果的营养学相关性)和条目nut-22.1(知情同意和伦理委员会批准程序)的报告率达到100%。而报告率低于20%的条目有条目10(样本量的确定,6.4%)、条目14.b(存在缺失值的研究对象数目,9.7%))、条目16.c(绝对危险度的转换,13.1%)、条目nut-12.2(能量矫正和摄入量建模方法,13.3%)、条目nut8.2(食物组成数据及食物消耗量数据的转换步骤,17.2%);(2)STROBE-nut声明发布后,以下条目的报告率有所提高:描述匹配标准及匹配数目(条目6.b,95.4%vs.98.9%,OR=4.08,95%CI:1.28~13.04),非膳食数据的评估及其评估时间点(条目nut-8.5,75.8%vs.84.2%,OR=1.71,95%CI:1.08~2.73),流程图的使用(条目13.c,19.1%vs.38.2%,OR=2.47,95%CI:1.66~3.69),绝对危险度的转换(条目16.c,9.3%vs.15.8%,OR=1.77,95%CI:1.03~3.06),在线补充资料(条目nut-22.2,51.0%vs.67.6%,OR=2.00,95%CI:1.38~2.92);(3)本次研究纳入文献的STROBE-nut声明报告质量平均得分为(44.78±3.40),占满分的77.21%。其中高质量组文献有314篇(67.4%),低质量组文献152篇(32.6%)。单因素分析显示:使用STROBE-nut声明的《美国临床营养杂志》的STROBE-nut评分高于另外4种未使用STROBE-nut声明的杂志(P<0.05),STROBE-nut声明发布后的文献评分高于发布前(P=0.025),队列研究的评分高于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P=0.003),有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参与的文献评分较高(P=0.001),有资金支持的文献得分较高(P=0.026);(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发表的文献STROBE-nut评分比《欧洲营养杂志》上发表的文献高2.203分(P<0.001),STROBE-nut声明发布之后的文献评分提高了1.422分(P<0.001),有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参与的文献评分提高了0.630分(P=0.043);(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的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质量高于《欧洲营养杂志》上的报告质量(OR=4.298,95%CI:2.376~7.774,P<0.001),STROBE-nut声明发布后的文献报告质量高于该声明发布之前的文献(OR=2.571,95%CI:1.624~4.071,P<0.001),有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参与的文献的报告质量高于没有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参与的文献(OR=1.671,95%CI:1.067~2.617,P=0.025)。3.纳入文献使用的统计方法的种类和频率在纳入文献中,每篇文献平均使用了4种统计方法。最常用的5种统计方法分别是趋势性检验(52.4%)、列联表分析(51.3%)、Logistic回归分析(36.9%)、线性回归分析(36.3%)和Cox比例风险模型(35.0%)。4.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1)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条目中,报告率最高的3个条目是:置信区间(97.6%)、统计程序或软件的名称(97.2%)和确切P值(97.0%),报告时最容易被忽略的3个条目是:样本量的计算/检验效能分析(11.6%)、是否存在异常值(37.8%)和单/双侧检验(48.1%)。在多因素分析中,自变量间的共线性、变量的编码、统计模型的验证、拟合优度检验和自变量进入模型的方式很少在文献中被报告;(2)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平均得分为(46.19±12.46)%,占统计学报告质量满分的46.19%。其中高质量组文献10篇(2.1%),低质量组文献456篇(97.9%);(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发表在《欧洲营养杂志》上的文献统计学报告质量评分相比,《临床营养》杂志上的文献评分降低了3.560分(P=0.018),《国际行为营养与身体活动杂志》上的文献评分降低了8.627分(P=0.039),《国际肥胖学杂志》上的文献评分降低了11.743分(P=0.002);与横断面研究的评分相比,队列研究的评分提高了0.748分(P=0.037);与通讯作者来自亚洲的文献评分相比,来自欧洲的文献评分降低了2.786分(P=0.043),来自非洲的文献评分提高了20.734(P=0.004)。5.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与统计学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质量与统计学报告质量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r=0.185,P<0.05)。结论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质量较高,26个条目的报告率都超过了90%,但方法、结果和讨论部分的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尤其是样本量的确定、存在缺失值的研究对象数目、绝对危险度的转换、能量矫正和摄入量建模方法、食物组成数据及食物消耗量数据的转换步骤等条目的报告。STROBE-nut声明的发布提高了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质量,与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合作可提高报告质量,使用STROBE-nut声明的杂志报告质量较高。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观察性研究使用的统计方法较多,平均为4种,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等复杂统计方法的应用较为普遍,但是统计学报告质量不高。样本量的计算/检验效能分析、是否存在异常值、单/双侧检验以及多因素分析中自变量间的共线性、变量的编码、统计模型的验证、拟合优度检验和自变量进入模型方式等条目的报告率较低。营养学领域的研究者应关注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质量,建议更多的营养学期刊应该积极使用STROBE-nut声明和统计学报告质量清单。作者、期刊编辑和同行评审专家在撰写、审阅观察性研究文稿时应该严格依从该声明,以输出更多高质量的观察性研究,为公众健康和临床决策提供更好的证据,为医疗卫生实践提供更好的服务。

陈东华[10](2020)在《面向决策支持的医学文本语义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医疗信息系统中存储着各类医疗数据的体量不断增长,海量异构医疗数据的分析成为推动医疗健康领域管理决策支持的挑战。医学文本信息是推动该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数据基础。患者的电子病历中包含了大量症状、诊断、病程、会诊等文本信息,充分利用这些包含丰富临床医学知识的医学文本对医疗健康领域决策支持非常重要。然而,当前这些有价值的医学文本却难以有效地应用在实际医院管理、临床决策支持、个人健康管理、公共卫生决策等实际场景中,原因包括:非结构化医学文本无法精准结构化、医学文本丰富的语义信息致使难以分析、医学文本信息无法脱离具体的医学情境、不一致的医疗信息标准导致信息交换困难、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共享数据机制的缺失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医学文本是特殊的专业领域语言,不仅具有各类语义信息,还包含丰富医学领域知识。有效的医学文本语义分析成为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技术。当前语义分析研究更多地是研究面向通用领域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相关技术虽然在方法上进行创新,却无法结合医学场景和领域知识推动医学文本语义的分析,致使无法为机器学习乃至深度学习模型提供高质量训练数据集,降低决策的质量。同时,海量医疗文本在分布式计算环境的分析和处理也成为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决策的障碍和挑战,现有研究遇到了方法和性能上的瓶颈。本博士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医疗健康管理创新”(编号:71532002),在充分对国内外理论和技术文献综述基础上围绕着面向决策支持的医疗文本语义分析相关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医学场景下的文本语义分析、医疗信息标准化、领域知识建模、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解决当前医疗信息行业中海量医学文本数据挖掘和分析的难题,为大数据时代下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医学文本结构化和标准化方法首先分析现有中文和英文电子病历中存在的医学文本特征和信息结构,建立基于N-Gram的医学文本语义模型。然后,针对非标准化的医学叙述性文本,研究具体的医学文本分析任务,对医学文本进行分词、词性标注、语义关系提取等分析,提出针对中文病历文本的自动结构化处理方法;结合医学场景的语义和语境知识,以中文超声检查报告分析为例,对该类文本关键信息进行分解、标注和重组。结果表明,基于语义分析的医学文本分析方法在医学文本结构化、分词、标注等文本分析任务的性能得到明显提升。(2)基于领域知识库的医学文本语义分析和知识发现方法首先研究医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库,并分析这些知识库在医学文本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上的应用前景。然后,为了解决医学文本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加权Levenshtein距离和N-Gram的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为了解决医学概念相似度计算的问题,提出基于UMLS的医学文本相似度和相关性度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融入医学文本语义特征和领域知识库中医学概念文本定义信息后,基于文本相似度和相关性计算的医学文本分析任务能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最后,针对医院中计算机辅助ICD编码的决策支持场景,融合Word Net语义知识库,提出一种基于语义分析的计算机辅助ICD-11编码方法,提高患者诊断信息编码的精确度和ICD编码员的工作效率。(3)面向决策支持的海量医学文本分析方法及应用案例研究在研究内容(1)和(2)基础上研究面向海量医学文本分析的方法和应用案例,并提出大数据分析性能自动优化方法。首先,研究面向具有复杂结构的医学文本的主题建模方法,分析相关机器学习算法在不同场景的应用特点;然后,针对海量医疗文本数据的分析,创新地提出基于Map Reduce分布式计算模型的医学文本处理方法,并以医疗数据的关联操作和自动编码等应用场景,对提出的分布式医学文本分析方法性能进行实验和分析。最终,提出基于无导数优化理论的Map Reduce性能自动调优方法,解决了海量医学文本分析方法在分布式计算环境运行的方法设计和性能自动优化的关键问题。

二、在医学论文中如何选择统计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医学论文中如何选择统计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超声信号仿真的肝纤维散射体密度及非线性系数相关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主要工作
    1.4 章节安排
第2章 超声系统仿真
    2.1 信号发射与接收
        2.1.1 超声换能器
        2.1.2 超声发射信号
        2.1.3 数模转换
    2.2 波束形成
        2.2.1 波束形成技术
        2.2.2 幅度变迹
        2.2.3 超声聚焦
    2.3 信号处理
        2.3.1 动态滤波
        2.3.2 包络提取
        2.3.3 Log压缩
    2.4 组织介质设置
        2.4.1 空间分辨率
        2.4.2 介质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散射体密度的肝纤维检测算法
    3.1 散射体及仿真数据
        3.1.1 散射体概述
        3.1.2 仿真数据获取
    3.2 基于统计分析与参数成像的方法
        3.2.1 统计分布模型
        3.2.2 算法原理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
        3.3.1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构成
        3.3.2 算法原理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真实数据验证
        3.4.1 实验数据说明
        3.4.2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织非线性仿真
    4.1 组织超声非线性概述
        4.1.1 组织超声的非线性效应
        4.1.2 非线性参数与非线性成像
    4.2 超声非线性传播模型
        4.2.1 KZK方程
        4.2.2 Westrvelt方程
    4.3 基于CREANUIS的非线性仿真
        4.3.1 非线性仿真概述
        4.3.2 压力传播计算
        4.3.3 CREANUIS简介
        4.3.4 参数设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线性系数测定算法
    5.1 实验数据处理
        5.1.1 基/谐波信号过滤
        5.1.2 希尔伯特(Hilbert)变换
        5.1.3 数据预处理
    5.2 基于有限振幅的单频测定算法
        5.2.1 算法原理
        5.2.3 验证结果
    5.3 基于回归预测的算法
        5.3.1 Nakagami参数处理
        5.3.2 算法原理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评价指标
        5.4.2 非线性仿真数据结果分析
        5.4.3 真实数据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混合方法的针刺治疗女性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临床方案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综述:混合方法研究概述及其在中医药领域应用
        1.1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1.2 混合方法研究的特征
        1.3 混合方法研究的目的
        1.4 混合方法研究的设计类型
        1.5 混合方法研究的步骤
        1.6 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应用现状
    2 综述:混合性尿失禁的研究进展
        2.1 保守疗法
        2.2 药物疗法
        2.3 手术疗法
        2.4 小结
    3 综述:针刺随机对照试验中治疗方案评价的统计方法应用现状
        3.1 针刺随机对照试验概念及统计方法的作用
        3.2 针刺随机对照试验方案评价的原始研究与二次研究
        3.3 结语
第二部分 定量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数据来源
    3 研究一:电针对于均衡性混合性尿失禁的疗效、安全性、初始效应及持续效应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分析方法
        3.4 研究结果
        3.5 针刺初始效应与持续效应分析
    4 研究二: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针刺治疗方案的特异性分析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3 统计分析方法
        4.4 研究结果
    5 讨论
        5.1 研究方法
        5.2 取穴分析
        5.3 临床疗效分析
        5.4 安全性分析
        5.5 初始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
        5.6 针刺效应持续性与影响因素分析
        5.7 研究不足
    6 结论
第三部分 定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4 访谈具体流程
        4.1 成立访谈小组,制定访谈提纲
        4.2 访谈者培训
        4.3 确定访谈专家名单
        4.4 开展预访谈
        4.5 修改访谈提纲
        4.6 访谈专家
        4.7 访谈记录整理
        4.8 文件存档
    5 研究实施
        5.1 研究场所
        5.2 抽样方法
        5.3 研究情境
        5.4 研究对象
        5.5 质量控制
    6 研究资料分析方法
        6.1 熟悉资料
        6.2 形成初始编码
        6.3 寻找主题
        6.4 审查主题
        6.5 定义与命名主题
        6.6 撰写报告
    7 分析结果
    8 讨论
结语
    一 结论
    二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三 本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专家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件2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3 访谈转录资料
致谢

(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现状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第五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实验研究
    一、实验方案设计
    二、实验课程实施
    三、实验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讨论
第六部分 讨论
    一、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考
    二、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建议
    三、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推广价值
小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思考
附录一 《死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二 《死亡教育》课程前后测问卷(节选)
附录三 关于《死亡教育》课程访谈的知情同意书
综述 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4)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研究进展
    1 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概况
        1.1 中医体质的概念
        1.2 中医体质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 中医体质干预方案的研究现状
    2 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研究概况
        2.1 健康相关行为的概念
        2.2 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提出
        2.3 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研究现状
    3 潜在类别分析及其在健康相关行为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3.1 潜在类别分析方法
        3.2 潜在类别分析在国际健康相关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3.3 潜在类别分析在国内健康相关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研究现状分析及主要指标的筛选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4 文献整理和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文献发表信息特征
        3.3 文献研究设计特征
        3.4 主要指标报告现状与筛选分析
        3.5 关键词分析
    4 讨论
        4.1 文献发表信息特征
        4.2 文献研究设计特征
        4.3 主要指标报告现状与筛选分析
        4.4 研究热点和前沿选题趋势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内容
        2.4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2 总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 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总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特点
        4.2 总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不同年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特点
        4.4 不同年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内容
        2.4 中医体质判定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3.2 总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
        3.3 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
    4 讨论
        4.1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4.2 总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探讨
        4.3 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探讨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社会人口学信息调查表
    附录二 健康相关行为方式调查表
    附录三 中医体质量表
致谢
个人简历

(5)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6)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医学MOOC建设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1.2 质量问题成为制约MOOC发展与应用的瓶颈
        1.3 我国医学MOOC质量评价缺乏适切性标准
        1.4 医学MOOC建设质量特征和评价办法有待探索
    2 研究思路
    3 研究内容
    4 主要研究方法
        4.1 文献分析法
        4.2 访谈法
        4.3 扎根理论研究法
        4.4 因子分析法
        4.5 主成分分析法
        4.6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4.7 AHP层次分析法
    5 研究意义
        5.1 理论意义
        5.2 实践意义
文献回顾
    1 MOOC建设质量相关研究
        1.1 MOOC建设质量文献检索情况
        1.2 课程质量研究
        1.3 MOOC的类型与建设模式
        1.4 MOOC的质量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2 MOOC评价相关研究
        2.1 MOOC评价文献检索情况
        2.2 MOOC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2.3 MOOC评价指标研究
    3 医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MOOC质量评价问题研究
        3.1 医学MOOC评价文献检索情况
        3.2 医学课程改革与MOOC建设研究
        3.3 医学MOOC质量评价与问题研究
    4 文献研究述评
        4.1 MOOC质量评价研究的基本共识
        4.2 医学MOOC质量评价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
    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内涵
        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的构成
        1.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目的
    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的现实依据研究
        2.1 面向学习者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期望调查目的
        2.2 医学MOOC学习者调查对象选取
        2.3 实验与调查过程
        2.4 调查结果分析
    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的指导理论
        3.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启示
        3.2 质量功能展开理论与启示
        3.3 教育评价的形成性理论与启示
    4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的参考模型
        4.1 QRF欧洲MOOC质量框架的核心思想
        4.2 双视角课程评价模型
    5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
        5.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主体
        5.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适用对象
        5.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环节
        5.4 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四类量化数据集
    6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方法与原则
        6.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适用方法
        6.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原则
    7 结果与讨论
        7.1 研究结果
        7.2 讨论
第二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研究
    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内涵与特征
        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研究面临的问题
        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研究的目的
        1.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内涵与特征
    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来源
        2.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研究方法
        2.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来源的确定
    3 基于调查提取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
        3.1 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调查目的
        3.2 研究工具
        3.3 医学MOOC样本的选取
        3.4 医学MOOC的资源样本信息搜集过程
        3.5 面向设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提取
        3.6 设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信息一级编码
        3.7 面向授课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提取
        3.8 授课维度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信息一级编码
        3.9 面向服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提取
        3.10 服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一级编码
        3.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信息的编码处理
        3.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汇总
    4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理论饱和度的检验
        4.1 研究对象选取
        4.2 理论饱和度检验的目的
        4.3 理论饱和度检验的方法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
    5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筛选
        5.1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筛选
        5.2 基于验证性因子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筛选
        5.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信度检验
        5.4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的确定
    6 医学MOOC的特殊性分析
        6.1 医学MOOC特殊性研究的对照样本选取
        6.2 医学MOOC与其他学科门类MOOC的区别
        6.3 医学MOOC与传统医学课程的区别
    7 结果与讨论
        7.1 研究结果
        7.2 讨论
        7.3 结论
第三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收集
        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的内涵与作用
        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1.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
        1.4 指标编制人员的选取
        1.5 面向学习者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提取
        1.6 面向医学MOOC设计者视角的质量评价指标
        1.7 面向医学MOOC授课者视角的质量评价指标提取
        1.8 面向医学MOOC服务者视角的质量评价指标
        1.9 基于医学MOOC相关者征集指标的汇总
    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
        2.1 医学MOOC建设质量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2.2 医学MOOC建设质量指标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2.3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初选
        2.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优选
    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编制
        3.1 评价指标的编制人员
        3.2 评价指标的结构划分
        3.3 评价指标中的医学特色
    4 小结与讨论
        4.1 研究结果
        4.2 讨论
        4.3 结论
第四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
    1. 咨询专家的选取
        1.1 咨询专家的选择要求
        1.2 咨询专家的权威性判定
    2 专家咨询的过程与意见收集
        2.1 专家咨询流程与积极性系数统计
        2.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系数计算
    3 评价模型与评价指标的修订
        3.1 专家对评价模型的修改建议
        3.2 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建议
    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准备工作
        4.1 权重确定的方法
        4.2 权重确定的专家选择
        4.3 指标项层次结构模型的设计
    5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过程
        5.1 建立比较判断矩阵
        5.2 权重的计算方法
        5.3 权重的计算过程
        5.4 权重的一致性检验
        5.5 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
    6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数计算规则
    7 小结与讨论
        7.1 研究结果
        7.2 讨论
第五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1 实证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原理与方法
    2 面向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实验
        2.1 教育管理部门实验对象的选取
        2.2 MOOC质量评价专家选择
        2.3 评价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
        2.4 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3 面向学习者的评价实验
        3.1 学习者实验对象的选取
        3.2 实验过程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题项分析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3.5 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6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
        3.7 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3.8 评价指标体系的用户满意度分析
        3.9 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饱和度分析
        3.10 不同课程成绩分析
    4 改进评价的建议
        4.1 改进评价的意义分析
        4.2 改进医学MOOC质量的建议
        4.3 改进医学MOOC评价的建议
    5 讨论
        5.1 研究结果
        5.2 存在的不足
        5.3 结论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1.1 主要研究工作
        1.2 研究结论
        1.3 成果创新点
        1.4 研究不足
    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红外热像图的脚踝病变区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框架
第2章 医学红外热成像技术及红外图像特性概述
    2.1 红外热成像技术基础理论概述
        2.1.1 人体红外热成像基础原理
        2.1.2 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原理
    2.2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医学应用价值
        2.2.1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中的意义
        2.2.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脚踝病症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2.3 红外热像图的特性
        2.3.1 人体红外热像图特点
        2.3.2 红外热像图的噪声
    2.4 红外热像图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脚踝红外热像图的采集实验
    3.1 红外热像图采集实验设计
    3.2 实验对象选择与分组
    3.3 实验仪器的选择
        3.3.1 红外热像仪选取标准
        3.3.2 红外热像仪性能参数介绍
    3.4 红外热像图采集实验具体流程
        3.4.1 实验环境设置
        3.4.2 红外热像仪性能校准调试
        3.4.3 脚踝红外热像图采集及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脚踝红外热像图预处理与差图获取
    4.1 红外热像图选取及目标区域截取
    4.2 红外热像图的降噪处理
        4.2.1 空间域图像降噪法
        4.2.2 频域图像降噪法
        4.2.3 降噪结果分析
    4.3 红外热像图温度值与灰度值相关性分析
    4.4 差图获取及特征差异性分析
        4.4.1 红外热像图的差图获取
        4.4.2 红外热像图的差图特异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脚踝红外热像图特征提取与病变分析
    5.1 纹理特征分析方法介绍
    5.2 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提取算法研究
        5.2.1 灰度共生矩阵算法及其二阶统计量
        5.2.2 特征提取参数设置
        5.2.3 红外热像图纹理特征提取流程
    5.3 红外热像图特征提取及结果
        5.3.1 特征提取基本思路
        5.3.2 特征提取结果及差异显着性检验
    5.4 红外热像图纹理特征的判别分析
        5.4.1 判别分析法
        5.4.2 贝叶斯判别结果分析
    5.5 脚踝红外热像图病变分析系统
    5.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 1 参加实验者和实验人关于实验所达成的协议
    附录 2 红外热像图拍摄实验被试者登记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医学脑图像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深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医学脑部图像病变分割的研究背景
    1.2 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研究的重要性
    1.3 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研究现状
        1.3.1 小体积弥散性病变的定义
        1.3.2 不同体积病变分割结果的差异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医学图像分割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脑部图像病变分割中常用的图像
        2.1.1 MR图像
        2.1.2 CT图像
    2.2 医学中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
    2.3 机器学习算法在图像分割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传统机器学习算法
        2.3.2 深度学习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现状的原因分析
    3.1 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的三个特殊挑战
        3.1.1 病变信号微弱
        3.1.2 病变体积小
        3.1.3 类不平衡问题
    3.2 解决三个特殊挑战的可能方法
        3.2.1 解决病变信号微弱的方法
        3.2.2 解决病变体积小的方法
        3.2.3 解决类不平衡问题的方法
        3.2.4 算法总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缺氧缺血性脑部病变分割
    4.1 选择HIE病变实验的原因
    4.2 HIE病变研究现状和研究目标
    4.3 数据和方法
        4.3.1 实验数据
        4.3.2 实验方法
        4.3.3 评价方式
    4.4 结果展示
        4.4.1 数据统计和病变信息
        4.4.2 性能评估
    4.5 实验展望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普适性分割算法研究
    5.1 研究目标
    5.2 现状分析
        5.2.1 HIE诊断现状分析
        5.2.2 SWS诊断现状分析
    5.3 实验数据
        5.3.1 HIE实验数据
        5.3.2 SWS实验数据
    5.4 算法设计
    5.5 结果分析
        5.5.1 HIE数据诊断结果
        5.5.2 SWS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的展望
    6.1 探索基于大数据的跨病变类型的基准算法
        6.1.1 现有的公共数据集
        6.1.2 正在进行的大数据研究
        6.1.3 合并数据集的优势
        6.1.4 公共软件和算法
    6.2 关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展望
        6.2.1 注意力机制
        6.2.2 自动选择2D/3D的图像块大小
        6.2.3 在两阶段神经网络框架中处理假阴性
        6.2.4 集成算法
        6.2.5 数据增强算法
        6.2.6 损失函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和统计学报告质量现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基于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文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策略
    2 文献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4 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评估
        4.1 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评价工具—STROBE-nut声明
        4.2 纳入文献所使用的统计方法收集工具
        4.3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评价工具
    5 统计学分析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
        3.1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条目的报告情况
        3.1.1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条目的基本报告情况
        3.1.2 纳入文献在STROBE-nut声明发布前后的条目报告情况比较
        3.2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评分情况
        3.2.1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评分的基本情况
        3.2.2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评分的线性回归分析
        3.2.3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评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 纳入文献所使用的统计方法的种类和频率
    5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
        5.1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条目报告情况
        5.2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评分情况
        5.2.1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评分的基本情况
        5.2.2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评分的线性回归分析
        5.2.3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评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
    6 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与统计学报告质量的关系分析
讨论
    1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
        1.1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条目报告情况
        1.2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评分情况
    2 纳入文献的有关营养学条目的报告情况
    3 纳入文献的统计方法使用情况
    4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
    5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6 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10)面向决策支持的医学文本语义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1.3 研究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1.5 章节安排
2 文献综述和相关方法
    2.1 文献综述
        2.1.1 医学文本分词方法
        2.1.2 医学文本结构化方法
        2.1.3 语义分析和医学概念抽取
        2.1.4 基于医学文本的决策支持
    2.2 相关数据与方法
        2.2.1 医学领域知识库
        2.2.2 机器学习方法
        2.2.3 大数据分析方法
        2.2.4 评估方法和指标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医学文本结构化和标准化方法
    3.1 医学文本特征和语义复杂性分析
        3.1.1 医学文本数据的来源和特征
        3.1.2 医学文本分析的N-Gram语言模型
        3.1.3 医学文本语料库的使用及影响分析
    3.2 基于医学文本语料库的文本结构化方法
        3.2.1 基于字典的机械分词和N-Gram分词方法研究
        3.2.2 基于序列标注的医学文本分词方法研究
        3.2.3 基于语义理解的医学文本分析方法研究
    3.3 中文超声检查报告文本分析和性能评估
        3.3.1 专家辅助的超声检查报告文本标注方法
        3.3.2 超声检查报告的文本结构化方法
        3.3.3 超声检查报告的文本语义分析方法
        3.3.4 标注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
        3.3.5 标注系统的整体性能测试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医学领域知识的医学文本语义分析和知识发现方法
    4.1 面向医学文本的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
        4.1.1 语义关系与文本特征提取方法
        4.1.2 基于加权Levenshtein距离和N-Gram的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
        4.1.3 评估方法和实验分析
    4.2 基于UMLS的医学概念相似度和相关性计算方法
        4.2.1 医学文本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
        4.2.2 医学文本语义相关性计算方法
        4.2.3 相关方法的测试和分析
    4.3 基于语义分析的计算机辅助ICD-11编码方法
        4.3.1 相关知识库
        4.3.2 ICD-11编码语义模型
        4.3.3 ICD-11编码规则建模方法
        4.3.4 ICD-11候选编码相关性计算方法
        4.3.5 相关方法的测试和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面向决策支持的海量医学文本分析方法及应用案例研究
    5.1 医学文本主题建模和知识发现方法
        5.1.1 基于LDA的医学文本主题建模方法
        5.1.2 知识约束下医学文本主题建模和预测方法
        5.1.3 相关方法性能的对比分析
    5.2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典型医学文本分析方法设计和分析
        5.2.1 基于Map Reduce模型的大规模数据集连接方法
        5.2.2 基于Map Reduce模型的大规模文档相似度计算方法
    5.3 面向医疗大数据分析的HADOOP性能自动调整优化方法
        5.3.1 Hadoop性能自动调优框架设计方法
        5.3.2 基于无导数优化理论的Hadoop最优参数搜索方法
        5.3.3 典型Map Reduce算法性能调优和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在医学论文中如何选择统计分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超声信号仿真的肝纤维散射体密度及非线性系数相关算法研究[D]. 何明松. 四川大学, 2021(02)
  • [2]基于混合方法的针刺治疗女性均衡型混合性尿失禁临床方案的优化研究[D]. 康婧.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 宋莉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D]. 贾丽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 宁玉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基于红外热像图的脚踝病变区分析研究[D]. 赵程伟.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
  • [8]医学脑图像小体积弥散性病变分割深入研究[D]. 张月.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0(01)
  • [9]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和统计学报告质量现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基于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文献的研究[D]. 李蓓蓓. 青岛大学, 2020(01)
  • [10]面向决策支持的医学文本语义分析方法研究[D]. 陈东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如何在医学论文中选择统计分析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