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字纹的构成及其与中国古代龙形象的关系

“T”字纹的构成及其与中国古代龙形象的关系

一、“T”形纹的构成及与中国古代龙图象之间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瑾[1](2021)在《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与史前先民的审美意识》文中指出马家窑彩陶的出现为史前生活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为我们展现生动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反观出审美意识的萌芽。甘肃彩陶不仅仅是在陇原大地上农耕时代的特有的艺术性创造活动,更是泥与火的艺术产物,是史前先民把握世界、认识世界的反映方式。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方法分析马家窑文化各个分期中,从纹饰的起源、分类、构成要素和形式法则,在具体的纹饰中探析史前审美意识发展脉络。从马家窑彩陶文化的源头梳理,对彩陶中具体的纹饰的变化做个案分析,从而探析崇拜意识、巫术行为、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彩陶作为一种器具首先要满足实用性的需要,其次纹饰的宗教意义要大于他的装饰意义,要通过它来更深入认识史前的审美意识不仅从宏观梳理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审美规律和原始思维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的对比研究。马家窑彩陶的意义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研究现代设计的基石。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抽象语言、图案装饰法则、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等设计理念历久弥新,在马家窑彩陶的发展脉络中反观现代设计,寻找史前先民审美意识对中华民族审美观以及在现代设计的影响。

高守雷[2](2021)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陶器类型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针对陶器制作技术至今未有系统全面的研究。运用文献研究、观察分析、科技检测、数理统计等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多角度地研究了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陶器原料、成型与修整方法、陶器形制特点、器表装饰技法和陶器烧制技术,将新石器时代陶器专业化生产组织划分为四种类型,从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两个方面分析了各文化时期的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初步阐明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状况的发展变化。本文用成熟的分析方法第一次对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此外,通过界定新石器时代陶器生产组织的内涵,明晰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要素,为分析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提供了新的思路。使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检测了321片陶器样品的化学组成,应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器类、不同陶色陶器的原料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陶器样品所用原料均为普通易熔粘土。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的制陶原料相对粗劣;小河沿文化桥头镇遗址的陶器在制陶原料处理加工方面,比该地区赵宝沟文化有了明显进步;红山文化魏家窝铺遗址夹砂陶和泥质陶使用了同一类黏土;牛河梁遗址和半拉山墓地泥质红陶筒形器、半拉山墓地的泥质红陶和泥质黄陶筒形器均使用不同原料制成。陶器标本中颗粒较大、特征明显的羼和料主要为长石族、角闪石族、辉石族和云母等矿物。借鉴地矿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比较的方法,对陶器的产地进行了初步判定,结果表明查海遗址、牛河梁遗址和半拉山墓地的制陶原料均为就地取材,陶器制作也在原料产地附近完成。通过观察分析、文献梳理等方法研究了各文化时期陶器的成型和修整方法。结果表明兴隆洼文化陶器主要采用泥圈套接法、包模贴筑法、捏塑法成型,器壁与器底的连接基本采用帮壁包器底的方法。赵宝沟文化陶器多采用泥圈套接而成,以正筑法为主,多数器物有帮壁包器底的现象。红山文化陶器采用了泥圈套接、泥条盘筑、模制法和捏塑法等多种成型方法,陶塑艺术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小河沿文化陶器均为手制,主要以泥条盘筑法制成,部分陶器还经过慢轮修整。坯体修整的方法主要有拍打、刮削、湿手抹平、滚压、敷泥、慢轮修整等,修整工具主要有蚌质、骨质、石质、夹砂陶质等。对595件筒形罐和259件钵的口径、底径、通高尺寸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每个文化时期筒形罐的口径与底径、口径与通高在制作时有意遵循了一定的比例关系,构造关系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筒形罐在不同文化时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制特点,兴隆洼文化主要为小敞口斜直壁深腹筒形罐,赵宝沟文化以敞口斜弧壁浅腹筒形罐为主,红山文化以大口斜弧壁浅腹筒形罐居多,敞口和敛口均常见,小河沿文化多为小敛口斜弧腹筒形罐。钵的构造关系虽不如筒形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但在不同文化时期也有不同的特点,兴隆洼文化多数为敞口深腹钵,赵宝沟文化以斜弧腹钵为主,红山文化以大口浅腹钵居多,小河沿文化主要为大口钵,折肩钵比例达到二分之一。通过文献梳理、观察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各文化时期陶器的装饰技法。结果表明兴隆洼文化陶器主要有阴纹和阳纹两种装饰,纹饰多分段分布,三段式较多,晚期多见竖压横排线形之字纹。赵宝沟文化陶器主要以阴纹装饰为主,可分为单层纹饰、双层纹饰和复合纹饰三类,之字纹多为横压竖排线形之字纹。红山文化陶器采用了阴纹、阳纹和彩陶等装饰形式,器表多一种纹饰布满三分之二器身,彩陶装饰是用红、黑两种颜色绘制的几何图案。小河沿文化陶器采用了阴纹、阳纹和彩陶等装饰形式,阴纹装饰多见拍印的绳纹,彩陶装饰既有几何图案,也有动物图案。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高性能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等手段对红山文化陶器的红陶衣和彩陶颜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陶衣主要显色物相为Fe2O3,呈色浓艳的红陶衣中Mn O含量相对较高。红彩所用的颜料为赤铁矿或磁铁矿,黑彩颜料是在铁矿中加入了锰矿的混合矿物。借助热分析仪对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样品的烧成温度进行了测试;根据发掘材料和陶器标本,分析了辽西地区陶窑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烧制气氛。结果表明各文化时期陶器烧造最高温度相差不大,但陶器的理论烧成温度区间较大。红山文化陶窑的土石结构窑室、窑壁涂抹草拌泥、石砌窑柱、连室双火膛、窑柱上铺石块作窑箅等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陶器多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器表常见黄褐、黑褐、红褐等多种颜色。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用还原气氛烧成,火候普遍较高,由于还原气氛强弱和保温时间不同,器表呈现深灰、浅灰、灰褐等不同色调。通过界定新石器时代陶器生产组织的内涵,将专业化生产组织划分为家庭工业、个体作坊、集中作坊、专业作坊四种类型,明确了分析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的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要素,并进行了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兴隆洼文化时期陶器制作由各家户在居住区内完成,产品以实用陶器为主,陶器制作技术简单原始,不同时期、不同器类的标准化程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区域生产多样性比较明显,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不会高于家庭工业阶段。赵宝沟文化时期出现了专门制陶的工匠,产品以实用陶器为主,也有少量显赫陶器,陶器制作应该是在聚落内专门的场所内完成的,陶器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生产了较多体现较高技艺水平的精致产品,应进入个体作坊生产阶段。红山文化时期陶器制作是氏族内的集体劳作活动,陶器制作有专门的场所,生产者是制陶技术熟练的工匠。陶器制作技术精湛娴熟,制陶技艺水平较高,制陶生产设备设施较为先进,应为集中作坊生产阶段。红山文化晚期筒形器的生产表现出明显细化的专业分工,体现了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可归为专业作坊的产品。大南沟墓地的陶器制作已用慢轮等工具,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筒形罐的标准化程度也有所提升,应不低于集中作坊生产阶段,是否存在专业作坊,由于目前材料有限,还无法进行判断。

陈竟[3](2020)在《论中国民间剪纸文化形态的生发》文中研究表明从艺术形态进行中国民间剪纸文化的研究不胜枚举,但从文化形态视角,具体地说,从非物质文化形态方面研究中国民间剪纸的尚不多见。本文首先从文化遗产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民间剪纸的特性,然后分析了中国民间剪纸文化形态生发的具体方面,尤其是社会环境、技术条件、信仰和观念、母胎艺术形式等,强调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形态学方面重审中国民间剪纸的重要性。

于可心[4](2020)在《大河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彩陶研究》文中认为中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郑州地处中原腹地,是我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远在七八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郑州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北郊,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考古重要发现之一,是一处包含有仰韶、龙山和夏、商不同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大河村遗址发现于1964年,1972年首次进行发掘,至2015年先后发掘25次,清理出房基50余座、窖穴500多座、墓葬400多座,壕沟5条,出土珍贵文物3500多件,各类标本20000余件,经历了人类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直至夏商时期奴隶社会阶段,是郑州地区远古文化发展的完整缩影。大河村遗址中部为居住区,文化层堆积最厚,遗迹丰富,房基叠压,窖穴密布,西南部和东北部各有一处墓葬区。该遗址仰韶文化延续时间长达2400年左右,包含了产生、发展、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包含着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具有独特风格的彩陶,对研究彩陶发展规律和风格规律具有突出的资料价值和标本价值。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现状、思路及方法,叙述了大河村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大河村遗址及彩陶的概况,并将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彩陶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时期,总结了彩陶发展的规律和影响的因素;第三部分将大河村彩陶纹饰分为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天文纹饰四类并对常见纹饰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大河村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与农业、先民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农业的顺利进行,先民们必须要掌握天文知识,他们将观察到的星象以及自然万物的图案复制到彩陶上,这些天文纹饰反过来也是先民们掌握天文知识的一个佐证,从彩陶的纹饰中可以看出农业的发展和先民们对农业的逐渐重视;第四部分总结了彩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彩陶属性演变的背后因素以及天文崇拜进行了讨论;第五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大河村遗址论面积之大、文化层堆积之厚、文化内涵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都是黄河流域数千处古遗址中的佼佼者。本文拟对大河村仰韶文化的彩陶及纹饰进行研究,希望能填补空白并知微见着,对整个中原地区乃至其他地区的仰韶时期彩陶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价值。

徐威翰[5](2020)在《传统陶瓷水纹样装饰源流及其在现代日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传统装饰领域,水纹样是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装饰符号元素,以“水”为题材的大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表现形式的纹样同样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陶瓷装饰领域也极具典型性。正如其他传统纹样一样,其产生及存在既有远古先民用以美化装饰、图腾崇拜的基本初衷,但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图象符号的再创造过程中,它也承载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人文思想、造物观念、审美心理,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同时在设计风格、装饰手法上也紧随时代的变化,从史前时期的简练概括,到秦汉时期的古朴拙意,宋元时期的灵动跳脱,再到明清时期的繁复缜密,不同时期的水纹样也大体反映出当时的装饰整体风貌。各个历史阶段的水纹样装饰大体反映出相应时期的整体装饰风貌。但同时,水纹作为一种应用方式较为灵活的装饰题材及形式,既能作为独立的装饰设计语言存在,又往往与其它装饰题材与形式相结合作为伴生装饰。在不同题材的结合穿插上,水纹样不断衍化出与中国传统吉祥等审美思想相呼应的装饰特点。论文通过分析研究传统陶瓷装饰中的水纹样表现特征,系统化地对水纹样装饰在陶瓷领域的发展脉络进行更为清晰的梳理。通过这一研究方式,从中提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设计思想、表现手法,并且针对现代日用陶瓷的设计现状及需求特征进行匹配性、关联性研究,从而为后者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在结构上,论文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先从水纹样的产生人文背景入手,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层面揭示水纹样的人文特征;再针对传统陶瓷领域中水纹样的运用形态、结构、设计、审美思想等方面展开分析论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传统水纹样的装饰法则及设计思想;最后据此论述水纹样在现代日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形式及设计手法,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邓含笑[6](2020)在《楚国动物崇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楚文化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区域文化之一,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自由浪漫、飘逸超然的文化因子。动物崇拜是楚地文化习俗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秉持“万物有灵”观念的楚人,为他们所见到、所想象的动物们赋予了各式各样的含义,并依据这些想象进行不同的艺术创作。这些作品产生于楚国独特的文化背景,是楚文化和艺术风格的可视表达。梳理探究楚地的动物崇拜行为,有利于把握蕴含在其中的社会背景、文化倾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楚国的凤、龙、蛇、虎、鹿以及这几种动物的特征元素所组成的复合动物意象进行。文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依据墓葬材料和典籍记载,对各类动物在青铜器、漆木器、玉器、丝织品以及典籍记载中的形象进行梳理。第二层次在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凤、龙的崇拜来源及文化蕴涵进行分析,文章以为凤崇拜源自东夷,其地位在楚与中原的政治文化斗争中逐步上升。龙崇拜是先夏先楚亲密关系的舶来物,亦是远古洪水神话的遗迹。在楚文化中,凤有生死二元属性的多种含义,在世俗生活里的凤,是美政理想,拥有代表王权的政治象征作用,又是太阳、光明、火焰、风等物的代表形象。丧葬文化中的凤与龙都是帮助楚人沟通地上与地下世界的使者。然后就蛇、虎、鹿在楚文化中的功用进行了分析,它们既在楚国的丧葬文化中担任了引魂升天的功用,也是巫觋们借以祈祷、祭祀、神游的助手。而且其功用中的一些细节处的差别也为楚人所利用,组成了一些复合意象的动物形象,以加强神力,增强祈祷祭祀的效力。第三层次立足于对几种动物的形象和功用的分析,对楚人所构建的“天上地下”神话世界及其魂魄观念,灵魂的升天方式、动物在升天环节中的功用等问题进行探究。文章认为楚人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或者借助动物的神力来实现在天上地下世界中的穿行。这些方式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也逐步发生了变化——由虔诚的崇奉、祭祀这些动物,到逐步的利用、征服它们。这种变化也反映了先秦时代人本意识的逐步觉醒。

耿庆刚[7](2019)在《东周青铜器动物纹样研究》文中指出动物纹样是造型艺术的一大分支,各地区动物纹样之间有相当大的变化与差异性,本文以东周青铜器动物纹样为研究对象,动物纹样及其载体一方面具有物的属性,其作为“符号”又具有意识属性,对研究东周社会,即从方国到帝国转化阶段有重要意义。在东周考古学文化分区系的基础上,对晋系、楚系、齐鲁系、秦系、燕系、徐舒系、吴越系、巴蜀系动物纹样进行研究,依据动物种类,并对龙、凤、虎等大宗动物纹样进行类型学研究,概括各区系动物纹样特点。在此基础上,对龙、凤、虎、牛、兽蛇与人蛇主题、神怪主题进行综合研究,概述其发展阶段性;最后对列国之间动物纹样的交流与互动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春秋早期,晋系、楚系、齐鲁系等在以龙造型为核心的动物纹样选择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春秋中期开始分化,晋系新出现“翼龙”、“龙身凤”、鸟兽衔蛇与践蛇等动物纹样,楚系新出现“兽身龙”等动物纹样,晋系、楚系动物纹样对其它地区影响较大;春秋晚期以来,各区系动物纹样发生了较大转型,写实性动物纹样渐趋增多,至战国中晚期,并且各区系龙造型有混同的趋势。这一过程,始终存在相同的装饰风格出现在不同的区系中的现象,应该有共同的价值认同观念,追求相似的艺术风格。正是由于这种艺术语言与思想信仰的共同性,才是大一统局面得以形成的文化基础。

张晓超[8](2019)在《西南地区出土战国秦汉时期花纹砖与铭文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当中,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花纹砖、铭文砖的出现、发展具有极其复杂的内涵与意义。在经过数十年的科学考古工作后,丰富的出土材料为探究西南地区花纹砖、铭文砖的发展演进提供了新的条件。本文首先详尽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花纹砖、铭文砖的发现、整理与研究状况,并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部分概念进行界定;继而在全面掌握材料的基础上,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参照,将西南地区出土的花纹砖、铭文砖结合地域特征皆划分为三区,运用类型学方法对出土一千余件花纹砖、铭文砖的纹饰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型式学划分,对花纹砖、铭文砖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详细考究,探讨了诸种类型花纹砖、铭文砖的演变规律及其特征,将花纹砖划分为四个发展演变阶段:第一期西汉末期至新莽时期、第二期东汉早期、第三期东汉中期、第四期东汉晚期;将铭文砖划分为两个发展演变阶段:第一期西汉末-新莽时期至东汉早期、第二期东汉中晚期,从而在横、纵两个维度上,初步建构了西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花纹砖与铭文砖的发展脉络。此外,本文还结合历史文献对花纹砖、铭文砖集中出土区域、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花纹砖、铭文砖的集中出土、发展演进与秦汉时期西南地区郡县设置、制砖工艺的提升、汉文化推进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薛洁[9](2019)在《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织物纹样特征及其演变》文中指出织物纹样作为远古时期人类装饰文化的演变与升华,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本文按照历史朝代顺序对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的织物纹样进行了探讨,从织物纹样的特征中探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装饰纹样演变的关系。论文首先从织物纹样的缘起切入,对早期装饰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巫术祈祷、图腾符号、区别社会等级等功能进行分析,探讨其与早期传统织物纹样题材特征的关系。之后,按照历史朝代顺序,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纺织生产概况,对织物纹样的题材特征进行梳理,探讨了商代代表性织物纹样中雷纹和兽面纹与巫术与图腾的关系;探讨了西周十二章纹与“周礼”的关系;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凤斗龙虎纹和田猎纹与这一时期斗争、求胜的社会精神;重点研究了汉代云气纹和文字纹与汉代升仙、永生观念的内在联系。最后依据历史朝代的脉络分别对每一时期织物纹样中元素的形式特征与纹样的构图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了古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织物纹样的概括能力和审美特征的区别,并从织物纹样的构图特征分析其受纺织机具发展的影响作用,总结了早期织物纹样发展过程中不同表现手段对织物纹样艺术特征形成的关系。论文最后通过毕业设计,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实践探索,希望将优秀的传统织物纹样不断拓展和延伸,为当代纺织品设计注入传统文化的精髓。图136幅,表1个,参考文献79篇。

蒋桐阳[10](2019)在《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的原型和涵义新探》文中研究表明良渚文化以玉器闻名于世,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更是与良渚先民的精神生活有特别密切的关系,直接关系到良渚先民的信仰。自其面世以来,相关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对其纹饰的原型及涵义的探讨,至今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在我们看来,对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揭开良渚先民信仰的一个突破口,同时可能为探索中国自古以来的龙信仰找到新的线索,本文尝试引入相关古生物学与宗教学资料进行新的探讨。通过对神人兽面纹的构形分析,上神下兽的构图应当具有其特殊含义,上方神人或许与祖先崇拜有关;下方的兽面纹在其文化的发展中有一个自成体系的清晰的演变脉络,并发现兽面纹有极大的可能来自于出现在该地崧泽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信仰的“龙首纹”。与良渚文化相近的时期里,中国的辽河、黄河流域都有相关的龙形玉器出土,说明中国在很大的地域范围内有龙信仰的存在,良渚文化的龙首纹玉器与这些时期内的龙形玉器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这可能意味着良渚文化其实也存在着龙信仰。同时相关的考古与文献材料也显示,中国曾出现过相对于传说的龙而存在的生物龙,学者们认为生物龙的原型就是鳄鱼,且很有可能是有活化石之称的扬子鳄。良渚玉器上兽面纹所反映的生物原型,应与当时的生物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很可能取自当时普遍存在而对当地居民又有较大威胁的某种动物。而我们通过对良渚时代长江三角洲地理、气候和生物背景的整理,发现不止在良渚文化地区,在全国很大范围内都有合乎文献对于生物龙的特征描述的鳄鱼存在。对比分析对于神人兽面纹的各类原型研究发现,鳄鱼的习性与外貌特征更加符合兽面纹所描述的对象,而宗教学对于原始宗教的发展演变的定义更是将兽面纹原型指向了源自于鳄鱼的自然崇拜,将神人纹的原型指向了祖先崇拜。综上我们认为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其主要纹饰兽面纹的原型是鳄鱼,到目前为止,关于龙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河南濮阳西水坡的蚌龙,从史前时期开始就普遍存在于华夏大地的龙信仰与良渚文化之间应当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也是本文着重探讨的。

二、“T”形纹的构成及与中国古代龙图象之间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形纹的构成及与中国古代龙图象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与史前先民的审美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重点
    1.3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的研究现状
2 甘肃彩陶文化概况
    2.1 甘肃彩陶文化-大地湾文化
    2.2 甘肃彩陶文化-马家窑文化
        2.2.1 马家窑彩陶文化早期——石岭下类型
        2.2.2 马家窑彩陶文化中期——马家窑类型
        2.2.3 马家窑彩陶文化晚期——半山类型
        2.2.4 马家窑彩陶文化晚期——马厂类型
    2.3 甘肃彩陶文化-齐家文化
    2.4 甘肃彩陶文化-辛店文化
    2.5 甘肃彩陶文化-寺洼文化
    2.6 甘肃彩陶文化-沙井文化
3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构成元素与形式法则
    3.1 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构成元素
        3.1.1 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构成元素——线条
        3.1.2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构成元素——色彩
    3.2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形式法则
        3.2.1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形式法则——对称
        3.2.2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形式法则——适应器型
        3.2.3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形式法则——从具象到抽象
4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审美意识的萌芽
    4.1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葫芦形纹
    4.2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蛙纹
    4.3 马家窑彩陶纹饰——鸟纹
        4.3.1 鸟纹中的审美意识
    4.4 马家窑彩陶纹饰——旋涡纹
    4.5 马家窑彩陶纹饰——四大圆圈纹
5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与原始思维
    5.1 日月崇拜
    5.2 雷云电雨崇拜
    5.3 女性崇拜
    5.4 生殖崇拜
    5.5 “近取诸身”
    5.6 巫术说
    5.7 图腾说
6 从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探析史前审美意识
    6.1 “圆”的启示
    6.2 “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6.3 美是感观的愉悦
    6.4 崇拜心理刺激美的产生
    6.5 “虚”与“实”的美学哲学
    6.6 美能观照着人的本质
    6.7 社会背景与上层建筑
7 彩陶纹饰下史前审美对现代审美的影响
    7.1 彩陶纹饰抽象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7.2 彩陶纹饰装饰规律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7.3 彩陶纹饰“实用性与审美性统一”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7.4 彩陶纹饰作为表现形式在现代设计中体现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辽西地区简介
        一、辽西地区范围
        二、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第二节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概述
        一、解放前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研究概况
        一、民族考古学调查研究
        二、观察与实验研究
        三、科技检测分析研究
        四、辽西地区制陶技术研究
    第四节 研究对象、目的、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二章 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分期和年代
    第一节 兴隆洼文化分期和年代
        一、分期
        二、年代
    第二节 赵宝沟文化分期和年代
        一、分期
        二、年代
    第三节 红山文化分期和年代
        一、分期
        二、年代
    第四节 小河沿文化分期和年代
        一、分期
        二、年代
    小结
第三章 制陶原料研究
    第一节 各时期陶器陶质特点
        一、兴隆洼文化陶器陶质特点
        二、赵宝沟文化陶器陶质特点
        三、红山文化陶器陶质特点
        四、小河沿文化陶器陶质特点
        五、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化学成分分析
        一、检测和分析方案
        二、检测样品信息
        三、实验仪器
        四、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羼和料研究
        一、研究标本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陶器产地初步判定
        一、陶器产地问题的核心
        二、陶器产地分析方法
        三、陶器产地的初步判定
    小结
第四章 成型与修整方法研究
    第一节 各时期的成型方法
        一、兴隆洼文化陶器成型方法
        二、赵宝沟文化陶器成型方法
        三、红山文化陶器成型方法
        四、小河沿文化陶器成型方法
        五、器底编织纹与陶器成型
    第二节 陶器修整方法
        一、修坯工具
        二、修整方法
        三、附件安装
    小结
第五章 陶器形制研究
    第一节 筒形罐形制研究
        一、筒形罐类型学研究概述
        二、各文化时期筒形罐形状特点
        三、各文化时期筒形罐构造特点
        四、综合讨论
    第二节 钵形制研究
        一、各文化时期钵形状特点
        二、各文化时期钵构造特点
        三、综合讨论
    第三节 辽西地域特色的典型器形
        一、斜口器
        二、椭圆底罐
        三、筒形器
    小结
第六章 装饰技法研究
    第一节 阴纹装饰
        一、压印
        二、压划
        三、戳印
    第二节 阳纹装饰
        一、附加
        二、浮雕
    第三节 彩陶装饰
        一、典型纹样
        二、设计构图
        三、彩陶颜料
        四、绘画工具
    第四节 其它装饰
        一、器表磨光
        二、涂刷陶衣
        三、镂孔
    小结
第七章 烧制技术研究
    第一节 烧制温度
    第二节 陶窑
        一、兴隆洼文化盆瓦窑陶窑
        二、红山文化四棱山陶窑
        三、红山文化上机房营子陶窑
        四、特点分析
    第三节 烧制气氛
        一、氧化气氛中陶器呈色
        二、还原气氛中陶器呈色
    小结
第八章 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研究
    第一节 专业化的内涵
    第二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一、直接证据
        二、间接证据
    第三节 各时期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研究
        一、兴隆洼文化
        二、赵宝沟文化
        三、红山文化
        四、小河沿文化
    小结
结语
附表
    附表1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标本化学组成数据
    附表2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筒形罐统计表
    附表3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钵统计表
附图
    附图1 兴隆洼文化筒形罐
    附图2 赵宝沟文化筒形罐
    附图3 红山文化筒形罐
    附图4 小河沿文化筒形罐
    附图5 兴隆洼文化钵
    附图6 赵宝沟文化钵
    附图7 红山文化钵
    附图8 小河沿文化钵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3)论中国民间剪纸文化形态的生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文化遗产学谈中国民间剪纸的特性
    (一)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集体性
    (三)原发性
    (四)传承性
    (五)民族性
    (六)民俗性
    (七)实用性
    (八)变异性
二、中国民间剪纸文化形态的生发
    (一)基于地缘和血缘的社会环境
        1. 地缘:乡村环境
        2. 血缘:家族环境
        3.“文化圈”环境
    (二)客观技术条件
        1. 冶炼术的发明
        2. 纺织术的发明
        3. 造纸术的发明
    (三)信仰和观念
        1. 图腾崇拜
        2. 自然崇拜
        3. 祖先崇拜
        4. 生殖崇拜
        (1)生殖器崇拜
        (2)性交崇拜
        (3)生殖神崇拜
        5. 灵魂崇拜
        6. 巫术活动
    (四)母胎艺术形式
        1. 原始岩画
        (1)平面造象
        (2)简括夸张
        (3)象征寓意
        2. 原始彩陶
        (1)仿生造型
        (2)意蕴装饰
        (3)镂空意识
        3. 商周青铜器
        (1)概括简练、夸张变形的立体器物造型
        (2)具有意味的图案纹饰符号
        4. 原始雕刻
结语

(4)大河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彩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彩陶的分期研究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仰韶文化产生期彩陶遗存
    第三节 仰韶文化发展期彩陶遗存
    第四节 仰韶文化兴盛期彩陶遗存
    第五节 仰韶文化衰落期彩陶遗存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彩陶纹饰反映的仰韶时期社会生产生活
    第一节 彩陶纹饰的分类研究
    第二节 彩陶纹饰与农业
    第三节 彩陶纹饰体现的精神意识与日常生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大河村彩陶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大河村彩陶演变规律及背后因素
    第二节 大河村彩陶天文纹饰的内涵和意义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致谢

(5)传统陶瓷水纹样装饰源流及其在现代日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2 水纹样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人文背景
    2.1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水纹样的起源基础
        2.1.1 中国古代玄学中的水文化
        2.1.2 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及其应用
        2.1.3 中国传统吉祥观念及其应用
    2.2 观物取象——水纹样的形式化肌理
        2.2.1 水的文字及语义概念
        2.2.2 水纹样的形式化表现
        2.2.2.1 水波纹及水涡纹
        2.2.2.2 组合式水纹
3 水纹样在中国传统陶瓷装饰中的发展源流
    3.1 远古时期
    3.2 秦汉时期
    3.3 隋唐时期
    3.4 宋元时期
        3.4.1 磁州窑中的水纹样
        3.4.2 吉州窑中的水纹样
        3.4.3 耀州窑中的水纹样
    3.5 明清时期
4 传统陶瓷水纹样的装饰手法及设计思想
    4.1 水纹样的装饰手法
        4.1.1 功能性装饰
        4.1.2 结构性装饰
        4.1.3 发散性装饰
    4.2 水纹样的设计思想
        4.2.1 抽象概括的符号化设计
        4.2.2 气韵生动的形式化设计
        4.2.3 吉兆祥瑞的人文化设计
5 水纹样装饰在现代日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
    5.1 表现形式的设计
        5.1.1 直接引用
        5.1.2 简化提炼
        5.1.3 分解重构
    5.2 功能与结构的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楚国动物崇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楚学界对楚国唯一崇拜动物的争论
        (二) 楚学界对楚国动物崇拜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研究创新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研究创新点
一、楚地的凤崇拜
    (一) 楚地出土器物中的凤形象
        1. 青铜器上的凤鸟
        2. 玉器上的凤鸟
        3. 漆木器上的凤鸟
        4. 丝织品上的凤鸟
    (二)、先秦典籍记载中的凤形象
        1. 美好事物的比兴与象征
        2. 精神世界的通天神鸟
        3. 理想政治的标志与象征
    (三) 楚地凤崇拜的起源问题
        1. 东夷的鸟崇拜
        2. 楚之先祖与东夷的关系
    (四) 楚凤的生死二元含义
二、楚地的龙崇拜
    (一) 楚地出土器物中的龙形象
        1. 青铜器上的龙
        2. 玉器上的龙
        3. 漆木器上的龙
    (二) 龙的文学形象
        1. 楚文化中的“龙马”形象
        2. 龙的政治象征形象
    (三) 楚国龙崇拜的来源
        1. 文献记载中的“能”
        2. 先夏图腾及夏楚关系
        3. 夏先治水与创世神话
    (四) 龙的文化寓意研究
        1. 楚龙的“龙马”形象
        2. 楚龙的政治功用与由龙到凤的转折
        3. 楚龙的引魂升天功用
三、楚地的蛇崇拜
    (一) 楚地出土器物中的蛇形象
    (二) 先秦典籍记载中的蛇形象
        1. 灵蛇形象
        2. 蛇身先祖形象
        3. 与蛇有关的神主形象
    (三) 蛇的文化寓意研究
        1. 楚人先祖与蛇的亲密关系
        2. 珥蛇、践蛇与操蛇——灵蛇身份的转变
        3. 打蛇与啖蛇——楚人的心态转变
四、楚地复合动物意象研究
    (一) 虎、鹿及几种复合形象考古发现
        1. 虎形象的使用
        2. 鹿形象的使用
        3. 复合形象的使用
    (二) 楚文化中虎的文化释义
    (三) 楚文化中鹿的文化释义
    (四) 对于几种复合意象器具的分析
五、从楚人的动物崇拜窥探楚人的信仰体系
    (一) 楚人的魂魄观念
    (二) 楚地观念中的“天上”与“地下”世界
    (三) 神异动物在通天入地中的利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东周青铜器动物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简史
        1.2.1 理论探讨
        1.2.2 综合研究与区域研究
        1.2.3 纹样与中西交流
    1.3 研究方法
        1.3.1 区系划分
        1.3.2 类型学
        1.3.3 文化因素分析法
    1.4 研究目的
第二章 东周青铜器动物纹样形态学研究
    2.1 晋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2.1.1 龙
        2.1.2 凤
        2.1.3 鸟
        2.1.4 虎
        2.1.5 蛇
        2.1.6 牛
        2.1.7 猴
        2.1.8 马
        2.1.9 猪
        2.1.10 羊
        2.1.11 类犀动物
        2.1.12 狩猎纹
        2.1.13 晋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2.2 秦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2.2.1 龙
        2.2.2 凤
        2.2.3 虎
        2.2.4 豹
        2.2.5 熊
        2.2.6 蛇
        2.2.7 蛙
        2.2.8 斗兽
        2.2.9 猪
        2.2.10 雁
        2.2.11 鹤
        2.2.12 鸱鸮
        2.2.13 其它鸟类
        2.2.14 羊
        2.2.15 秦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2.3 楚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2.3.1 龙
        2.3.2 凤
        2.3.3 鸟
        2.3.4 鸳鸯
        2.3.5 虎
        2.3.6 蛇
        2.3.7 骆驼
        2.3.8 鹿
        2.3.9 牛
        2.3.10 猪
        2.3.11 马
        2.3.12 狩猎纹
        2.3.13 楚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2.4 齐鲁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2.4.1 龙
        2.4.2 凤
        2.4.3 鸟、鹰
        2.4.4 虎
        2.4.5 蛇
        2.4.6 蛙
        2.4.7 猴
        2.4.8 类犀动物
        2.4.9 马
        2.4.10 牛
        2.4.11 象
        2.4.12 齐鲁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2.5 燕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2.5.1 龙
        2.5.2 凤
        2.5.3 虎
        2.5.4 鹿
        2.5.5 鸟
        2.5.6 蛇
        2.5.7 猴
        2.5.8 象
        2.5.9 狼
        2.5.10 犀牛
        2.5.11 燕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2.6 徐舒青铜器系动物纹样
        2.6.1 龙
        2.6.2 神人珥蛇、操蛇
        2.6.3 兽面
        2.6.4 虎、羊、鸟等
        2.6.5 徐舒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2.7 吴越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2.7.1 龙
        2.7.2 蛇
        2.7.3 虎
        2.7.4 鸟
        2.7.5 吴越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2.8 巴蜀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2.8.1 龙
        2.8.2 神人操蛇
        2.8.3 虎
        2.8.4 鸟
        2.8.5 蝉
        2.8.6 猪
        2.8.7 鹿
        2.8.8 犀牛
        2.8.9 兽
        2.8.10 巴蜀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第三章 东周动物纹样来源及其发展阶段性
    3.1 龙
    3.2 凤
    3.3 虎
    3.4 牛
    3.5 兽蛇、人蛇
    3.6 神怪
第四章 东周动物纹样所见列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4.1 其它区域所见晋系动物纹样
        4.1.1 翼龙
        4.1.2 涡龙纹
        4.1.3 凤
        4.1.4 兽面纹
        4.1.5 鸟蛇、兽蛇
        4.1.6 写实动物
    4.2 其它区域所见楚系动物纹样
        4.2.1 兽身龙
        4.2.2 蜥蜴形龙
        4.2.3 凤
    4.3 其它区域所见齐系动物纹样
    4.4 其它区域所见吴越、徐舒、秦、巴蜀系动物纹样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动物纹样的继承与选择
    5.2 动物纹样视角下的东周社会转型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西南地区出土战国秦汉时期花纹砖与铭文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西南地区自然与历史地理概况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时间及区域范围
    第三节 研究史综述
        一、专门的研究
        二、相关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相关问题说明
        一、研究方法
        二、砖部位名称及形制说明
        三、相关问题说明
    第五节 主要研究材料
第二章 花纹砖研究
    第一节 花纹砖地域研究
        一、地域分布
        二、分区
    第二节 花纹砖型式分析
        一、甲类单一纹饰
        二、乙类双组合纹饰
        三、丙类三组合纹饰
        四、丁类多组合纹饰
    第三节 分期与断代
        一、花纹砖分期
        二、花纹砖断代
        三、花纹演进过程
        四、小结
第三章 铭文砖研究
    第一节 铭文砖地域研究
        一、地域分布
        二、分区
    第二节 铭文砖型式分析
    第三节 分期与断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附录一:贵州汉代砖室墓的初步研究
附录二:赫章可乐M20 年代献疑

(9)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织物纹样特征及其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内容界定
    1.2 本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
    1.3 本论文的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4.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织物纹样的渊源
    2.1 从人类原始文化观看织物纹样的缘起
        2.1.1 巫术与织物纹样
        2.1.2 图腾与织物纹样
        2.1.3 绘身、纹身与织物纹样
    2.2 早期工艺技术的发展与织物纹样的起源
        2.2.1 染色工艺的产生与织物纹样
        2.2.2 缝制、编织工艺与织物纹样
3 织物纹样的题材分类及其历史沿革
    3.1 夏商时期
        3.1.1 夏商时期纺织生产概况
        3.1.2 夏商时期织物纹样题材类型
    3.2 西周时期
        3.2.1 西周时期纺织生产概况
        3.2.2 西周织物纹样题材类型
    3.3 春秋战国时期
        3.3.1 春秋战国时期的纺织生产概况
        3.3.2 春秋战国织物纹样题材类型
    3.4 秦代
        3.4.1 秦代纺织生产概况
        3.4.2 秦代织物纹样题材类型
    3.5 汉代
        3.5.1 汉代纺织生产概况
        3.5.2 汉代织物纹样题材类型
4 织物纹样的造型与构图
    4.1 夏商时期
        4.1.1 夏商时期织物纹样主要元素的造型特征
        4.1.2 商代织物纹样的构图形式
        4.1.3 商代织物纹样的色彩表现
    4.2 西周时期
        4.2.1 西周时期织物纹样主要元素的造型特征
        4.2.2 西周时期织物纹样的构图形式
        4.2.3 西周时期织物纹样的色彩表现
    4.3 春秋战国时期
        4.3.1 春秋战国时期织物纹样主要元素的造型特征
        4.3.2 春秋战国时期织物纹样的构图形式
        4.3.3 春秋战国时期织物纹样的色彩表现
    4.4 秦代
        4.4.1 秦代织物纹样主要元素的造型特征
        4.4.2 秦代织物纹样的构图形式
        4.4.3 秦代织物纹样的色彩表现
    4.5 汉代
        4.5.1 汉代织物纹样主要元素的造型特征
        4.5.2 汉代织物纹样的构图形式
        4.5.3 汉代织物纹样的色彩表现
5 设计实践
6 全文总结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10)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的原型和涵义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一、良渚文化的发现与早期研究
        二、20世纪后期的相关研究
        三、进入新世纪后的相关研究
        四、取得的共识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与良渚玉器动物纹饰相关的地理、气候与生物背景
    第一节 相关的地理、气候背景
        一、相关地理背景
        二、相关气候背景
    第二节 相关的生物环境
        一、相关的植物背景
        二、相关的动物背景
第二章 神人兽面纹的原型
    第一节 神人兽面纹的构形
    第二节 神人兽面纹的原型
        一、神人纹原型
        二、兽面纹的原型
第三章 神人兽面纹的涵义
    第一节 兽面纹中的自然崇拜
    第二节 神人纹中的祖先崇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T”形纹的构成及与中国古代龙图象之间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与史前先民的审美意识[D]. 张永瑾.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2]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技术研究[D]. 高守雷. 上海大学, 2021
  • [3]论中国民间剪纸文化形态的生发[J]. 陈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1)
  • [4]大河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彩陶研究[D]. 于可心. 郑州大学, 2020(02)
  • [5]传统陶瓷水纹样装饰源流及其在现代日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 徐威翰.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6]楚国动物崇拜研究[D]. 邓含笑.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东周青铜器动物纹样研究[D]. 耿庆刚. 西北大学, 2019(01)
  • [8]西南地区出土战国秦汉时期花纹砖与铭文砖研究[D]. 张晓超. 贵州大学, 2019(09)
  • [9]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织物纹样特征及其演变[D]. 薛洁.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10]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的原型和涵义新探[D]. 蒋桐阳.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T”字纹的构成及其与中国古代龙形象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