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中的战场迷彩

伊拉克战争中的战场迷彩

一、伊拉克战争中的战场伪装(论文文献综述)

廖东升,梅顺量,周楚韵,付阳[1](2021)在《现代战争心理战高科技运用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蓬勃发展,心理战这一传统的斗争方式也呈现出一系列崭新的特征。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极大拓展了心理战的作战领域和影响范围。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已经充分表明,战争胜负对心理战的依赖日趋明显,心理战已逐渐成为一种能够适应国际斗争需要并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作用的战略行动。本文以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为案例,通过深入剖析现代战争心理战的高科技含量,分析了心理战与兵战结合以及心理战与电子战、网络战、高精度军事打击等其他作战样式的协同方式;论述了传统和新型心理攻防手段中的高科技运用与创新;最后围绕心理战科技建设进行多方面深刻思考,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军队全面提升心理攻防建设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朱玲[2](2019)在《“凤凰计划”与美国在南越的“反叛乱”政策(1967-1971)》文中提出本文主要论述了美国在南越实施的“反叛乱”政策及在“反叛乱”政策变动中“凤凰计划”缘起、扩大、改革、衰落的历史事实。关于“反叛乱”的定义学界有不少阐释,但究其实质,“反叛乱”就是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准军事等手段击败“叛乱”,在越战中具体是指美(南)越打击北越及其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组织。“凤凰计划”是美(南)越联合实施的,最初为了情报共享而发起的一个项目,旨在准确打击共产党的领导人。凤凰在越南文化中是权力的象征,意味着“凤凰计划”能确保南越当局稳固并使得“反叛乱”项目取得成功。不过“凤凰计划”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为了找出农村中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员,通过逮捕、劝降或暗杀的手段,偏离了其最初设置的目的。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既使用了军事手段,同时也使用了“反叛乱”手段,两种方式互相配合,以期赢得战争。从军事角度的发展脉络来看,肯尼迪时期越战发展为有限战争,约翰逊升级了越南战争,尼克松政府时期边打边撤军。从“反叛乱”角度看,在“反叛乱”理念发展的基础上,肯尼迪正式推出了“反叛乱”政策。约翰逊继承并发展了肯尼迪的“反叛乱”政策,发起了“凤凰计划”。尼克松充分利用了“凤凰计划”“反叛乱”项目,在巴黎和平谈判期间,纵使南越疯狂实施“凤凰计划”以威慑北越,同时,也起到了辅助美国体面撤军的目的。美国最初为了配合南越当局发起了“凤凰计划”,其主要目的是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凤凰计划”的性质却发生了改变。除了组织部门协调情报信息以外,其实施单位,如,临时侦察部队(PRU)逮捕、暗杀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员及平民。这引起了后人对“凤凰计划”的极大争议,对于其性质界定问题争论不休。本文通过研究“凤凰计划”缘起、发展及衰落的历史发展脉络,发现“凤凰计划”在越战“越南化”进程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凤凰计划”从发起之时就是一个“越南化”项目,尼克松初期,因为尼克松制定了边谈、边打、边化、边撤的对越政策,所以南越把“凤凰计划”作为维持政权的重要手段,尼克松随之提出了越战“越南化”政策,四个月之后,也就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又提出了关岛主义,又四个月之后,1969年11月3日,尼克松又提出了尼克松主义,标志着美国从亚洲收缩战略形成。本文主要使用了《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FRUS)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做为研究美国对南越“反叛乱”政策的档案材料,“凤凰计划”的档案材料主要使用德州理工大学的电子化越南战争档案。此外,本文还以解密后的数字化美国国家安全档案(DNSA)、美国解密档案在线(DDRS)、中情局档案为辅助材料。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与既有的“反叛乱”理论和“凤凰计划”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创新的大体方向。主体部分介绍了美国在南越“反叛乱”政策出台及“凤凰计划”发起的背景、约翰逊政府对“反叛乱”政策的传承以及“凤凰计划”的缘起、约翰逊末期“反叛乱”政策的转变及“凤凰计划”的扩大、尼克松政府初期对“凤凰计划”的改革及越战“越南化”政策的出台、尼克松的第二次“越南化”政策及“凤凰计划”的衰落。最后是结语部分,内容包括给“凤凰计划”的定位,以及评析“凤凰计划”、美国在南越的“反叛乱”政策、乃至越战给美国带来的影响。此外,除了侧重论述美国在南越实施的“反叛乱”政策及在“反叛乱”政策背景下“凤凰计划”缘起、扩大、改革、衰落的历史过程这条主线外,本文兼顾阐述了尼克松时期的越战“越南化”政策、尼克松主义的起源、美国的官僚政治等方面。同时,也提及了一些与当代问题的联系,如,“凤凰计划”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关系等问题。对上述相关问题的考察,有助于更全面深刻理解冷战时期美国对南越的“反叛乱”政策及“凤凰计划”的行动模式。

张毅[3](2019)在《美军目标情报工作中空天侦察应用研究》文中提出

王海宏[4](2019)在《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与型谱分析》文中提出二十世纪战争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就是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国外学者称之为一次“军事技术革命”,与我们熟知的工业技术革命相呼应。本文首先透过技术史的视角,阐述了19世纪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系列影响,以及20世纪初与航空制导炸弹相关的工业发展、军事技术的发展,从而引出航空制导炸弹的产生。然后通过历史的脉络,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近代反恐战争等世界性或局部性的战事的历史,理出航空制导炸弹从早期简单制导到无线电制导、激光制导、卫星加惯性制导,一直到近代的各种复合制导和小尺寸炸弹等的发展历程。并根据这个发展历程,总结出两条航空制导炸弹的发展规律,根据此两条发展规律,结合当前国际形势推断了未来航空制导炸弹的三个发展趋势。通过对美国、俄国的航空制导炸弹数据的收集、整理,给出了美国和俄国基本所有航空制导炸弹的相关数据,然后分别绘制出美国和俄国航空制导炸弹的型谱,并分别加以分析、对比,得出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和俄国航空制导炸弹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对我国航空制导炸弹的现状进行简单阐述,给出了所有我国现役航空制导炸弹的型号。并分析我国航空制导炸弹与美俄的差异和美俄对我国航空制导炸弹发展的启示,指出我国航空制导炸弹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当前与航空制导炸弹相关的前沿技术的阐述,并结合之前对美俄航空制导炸弹的型谱分析,对未来的航空制导炸弹发展进行展望。最后,通过我国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乐观展望未来我国走在世界航空制导炸弹发展前列的可能。

何蓓[5](2018)在《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武器系统的自主性能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自主武器系统出现在战场上。自主武器系统的发展意味着战场上有关武力使用的决定可能越来越无需人为干预、甚至完全由机器做出。这一特性不仅带来了武器装备、战争理论和作战模式的改变,引发国家力量对比产生变化,还会给国际安全带来深远的影响,对现有的国际法体系形成重大挑战。国际社会研究并考虑如何对自主武器系统进行规制已迫在眉睫。而中国由于现有的实际情况,更应该对自主武器系统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做好相应准备。本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阐述了研究自主武器系统的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自主武器系统进行术语界定并梳理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法律体系。在对已有的术语界定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本文从武装冲突法的角度将自主武器系统定义为: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在关键功能上具有自主性,无需人类干预能独立选定目标并发起攻击的武器系统。其中人工智能是其技术基础,自主性是其核心特性,武器系统是其所属类别。目前,具有自主性能的导弹防御系统、“哨兵”机器人以及无人机等武器系统已运用于多个国家的现役装备中,未来呈现出部署空间不断拓展、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武器自主性能的不断提升,不断冲击现有武力使用规则,加大了军备控制的难度。自主武器系统“隔离因素”所带来的距离上的安全感,降低了开战的门槛;技术上的优势使得进攻所需的成本小于防御,更是开启了拥有该项技术的一方先发制人和预防性打击的可能性。自主武器系统技术上的易扩散性会加大了军备控制的难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将引发国家力量对比产生变化,给国际安全带来深远的影响,对自主武器系统进行规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梳理现有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在内的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法律体系。国际法尚未形成专门的条约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现有国际法文件中所确立的规则和原则适用于自主武器系统。但这些国际法文件大多只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针对性不强。在国家层面直接对自主武器系统进行立法规制的国家有美国和英国。第三章主要是探讨自主武器系统对国际人道法的挑战。从武器控制法来看,虽然目前并没有专门的条约禁止或限制自主武器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主武器系统本身的合法性不受相关规则的约束。作为一个武器平台,自主武器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搭载被现有国际公约禁止或限制的武器类别。从作战行为法来看,自主武器系统虽然擅长定性分析,但其对战场环境不具有情境意识和能力,因而,实战中使用自主武器系统会对区分原则、比例原则和预防措施形成较大冲击。同时,将使用致命武力对人进行生杀予夺的决策权交于自主武器系统,与马尔顿条款所倡导的“人道原则”、“公众良知”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第四章主要探讨滥用自主武器系统的责任承担问题。自主武器系统的自主决策能力将被动的军事装备提升为主动的战斗员,也引发责任承担的困境。这一困境既有技术层面的因素又有法律层面的因素。未来智能化战争中,无论战斗机器人系统如何高度智能化,人作为战争的主导因素始终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人与战斗机器人的战场协作方式。要避免陷入将自主武器系统人格化的误区,在现有的国际法框架内,通过个人责任和国家责任对使用自主武器系统违反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道法的责任进行追究。第五章主要研究如何完善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规制。目前,由于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学界及各国对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规制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主张通过建立新条约事先立法的方式禁止自主武器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也有人认为通过限制自主武器系统使用的具体情况和任务的方式就能解决自主武器系统的规制问题,无需专门立法。全球化加速了高科技武器应用的进程,促进国际社会对自主武器系统的关注是规制基础;把握军事必要与人道要求的动态平衡是立法要义;建立完善各国新武器法律审查机制是关键环节。构建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制度需以预防为主导、以安全为核心、以伦理为先导。在立法上采取软法——条约的两步走模式,对自主武器系统军事上的发展采取分级限制的方式。第六章主要讨论自主武器系统与中国。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军用人工智能武器引发的智能化军事革命浪潮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要积极应对,加强智能化国防建设,抢占国防科技制高点。同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还应积极参与自主武器系统国际规制进程,在国际合作基础下,积极推动相关军控谈判和制度建构,并在总体统筹规划下健全国内相关立法。结论认为自主武器系统的发展势不可挡,在短期内通过立法完全禁止或暂停其开发、使用是不明智的,可以通过政府间对话先制定软法性质的行为规范,待到时机成熟,采取限制类型与限制活动类型相结合方式,制定条约来进行规制。

刘晓鹏[6](2018)在《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化战争是一体化联合作战,选择敌方作战体系的节点进行打击,以较少损伤取得胜利是普遍认同的作战制胜机理。目标情报则是选择敌方节点、匹配合适武器、评估毁伤效果的重要依据,其全面、持续、实时的侦察、共享与利用是信息化战争中正确作战决策和合理使用武器的重要保证。纵观冷战后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美军将目标选择与打击视为作战的核心工作,目标物理特征、功能作用、打击效果等相关情报成为情报机构搜集与研判的重点任务。高技术局部战争促使美军在目标选择、目标判定至效果评估各环节的情报工作迅速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目标情报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研究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意义及现状。第二章,梳理目标、目标工作、目标情报等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目标情报工作的概念,并阐述美军目标情报工作发展历程与地位作用。第三章,分析阐述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支援力量及组织实施。第四章,归纳总结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特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最后一章,在前文基础上,得出对我军目标情报工作建设发展的有益启示。

韩毅[7](2018)在《智能化战争的哲学反思》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智能化科技热潮袭来,智能化战争也悄然逼近。智能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其被应用于军事也是世界军事技术革命演变的必然结果。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军在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处于落后地位,与其苦苦追赶,不如另辟蹊径。智能化战争也许就是这条捷径,虽然这不是一条毫无阻碍的坦荡大道,但却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由之路。虽然未来是难以预测的,但是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场即将到来的军事革命却又是意义非凡的。本文通过对智能化战争进行哲学视角的分析,首先从人类认识深入的必然产物、战争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科技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三个方面,讨论了智能化战争到来的时代必然性。其次,本文分析了智能化战争的本质属性及其全新的表现形式,并且研究了贯穿智能化战争全程的矛盾运动规律。此外,本文还探究了智能化战争中的主体与客体,特别讨论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素质、主客关系以及人与武器关系的变动。最后,本文从战争特性、战争思想、作战样式三个角度,对智能化战争的可能形态进行了设想,并且总结了智能化战争的四点应对之策。简而言之,全文旨在回答两大问题:一是如何认识智能化战争;二是如何应对智能化战争。

姚臻[8](2018)在《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探讨空间在英国当代着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文学叙事中所具有的主题意蕴和价值判断,揭示了作家对艺术创新、文化态势、社会责任、历史真相和小说意义等重大命题的哲思。空间叙事在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承载着作家对于空间体验的文化想象,还承载着他对小说空间形式的创作实践。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维度、空间叙事建构以及空间叙事内涵这三个层面对麦克尤恩的小说进行系统性的解读,探讨作家如何通过空间构建起一个观照叙事内容、叙事策略以及叙事理念的多维小说空间。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维度部分主要分析了麦克尤恩小说中多维的空间类型,具体分为地理、心理和权力三种。地理空间不仅仅是故事叙述和情节发展的场所,也是作家本人对后现代文明引发的人性危机、异质文化带来的精神迷失以及现代都市历史景观进行审视与探讨的场域。“城市荒原”、“异域迷宫”及“伦敦景观”的城市书写路径勾勒出地理空间变迁下作家的情感结构和创作风格的变迁;心理空间主要体现在生存经验投射于人物内心产生的感悟和认知。无论是记忆空间还是想象空间,都是人物认知外部世界和内在自我的有效手段,反映出作家对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自我与他者的认识与思考;此外,麦克尤恩的小说叙事还关注空间中的权力因素,权力不仅存在于社会空间,还渗透了个人空间,权力的行使通过权力规训和权力话语以达到对主体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控制。麦氏小说中的空间类型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构造,也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表征空间,是各种权力和文化交锋的社会空间。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建构部分主要探讨了麦克尤恩如何在小说中建构空间,即其独特的空间叙事策略,具体表现在作家在处理空间与时间、空间的表现形式和空间转换关系时所采用的叙事策略。麦克尤恩的小说文本在叙事结构上具有显着的时空体特质,具体表现为时间的弱化与空间的凸显以及通过延缓的场景来表现空间化的时间;在空间形式方面,麦克尤恩的叙述风格从早期的个人肖像的空间形式逐渐转向对社会图景的空间展示;在空间转换方面,在麦克尤恩的小说中,空间的移动、交叠和变化往往与个体寻求成长和发展存在着内在的关系和模式。麦氏空间叙事策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空间体验作为生存体验的内在形式。作家有意识地在小说中进行空间叙事构造,使小说叙事从情节层面升华到对主题意义的凸显层面,从而将个人经验、审美体验以及对社会历史的关注和反思融进小说的空间。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内涵主要聚焦于麦克尤恩藏匿于空间叙事之下的心理诉求、伦理判断以及理性建构,旨在阐释麦克尤恩小说叙事中所涉及的诸多复杂因素。麦克尤恩笔下的文本空间是动态的、开放的意义再生体。它通过自身结构中垂直叙述轴的运动与其他文学文本、与历史、文化以及心理语境之间进行关联。垂直叙述轴的文学层面通过对相关文学体裁和文学文本的引用和改造,彰显出作家对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批判性地继承态度;垂直叙述轴的历史层面主要通过“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参与对历史的解构/重构的过程;垂直叙事轴的精神层面分析则在心理学范畴中折射出一个对自我与他者进行哲学性反思的麦克尤恩形象,具体表现为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文本、文本与语言、自我与语言以及社会话语形式等诸多关系中复杂而不稳定的效果。因此麦克尤恩的小说空间具有动态生成、无限开放的内涵。空间叙事开辟了麦克尤恩小说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在此视角下,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不仅仅是承载故事发展的容器和背景,而是作为叙事技巧和手段参与并影响着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题意义的建构,从而使文本空间成为一个复杂隐喻和语义的系统,被赋予了社会、历史、文化、伦理等多个层面意义。本文从小说文本中的空间的具体表现类型入手,结合作家的情感结构和意识形态,上升至抽象意义上的麦克尤恩的空间叙事策略,再回落至社会学意义上小说文本与外部世界叠加之上形成的社会空间,揭示出麦克尤恩微妙复杂的空间叙事下丰富的社会主题。

刘晓煌,孙兴丽,毛景文,关洪军,戚冉,李保飞,刘玖芬,杨伟龙,赵炳新[9](2017)在《军事地质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军事地质及其相关知识在人类战争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造了许多战争奇迹。在以深地、深海、深空为特点的"三深"现代化信息战争中,战场环境的利用与评估、打击防御目标的优选排序、战争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的需求凸显出来,以上都需要与地质密切相关的知识来协助解决。通过梳理与地质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军事上的运用,结合现代战争特点与需求,系统厘定军事地质定义、内容和方向,以及各专业在军事上应用的联系与区别,提出了军民融合地质与军事的三种形式,即"民为军用"、"军为民用"和"军民联合",为现代战争中军事地质研究及基础地质的军民融合提供思路。

王利昭[10](2016)在《透明战场的生存法则》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战争中的侦察监视能力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取得了巨大进步,技术领先的军事强国依靠遍布全时空、贯穿全过程的情报监视与侦察行动,实时准确地感知战场情况,使得原本错综复杂的战场单向透明,同时其具备的"发现即摧毁"的精确打击能力对战场有生力量构成了严重威胁。得益于二战后积累的巨大军事优势以及冷战后赢得的黄金发展期,以美军为首的北约各国广泛

二、伊拉克战争中的战场伪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拉克战争中的战场伪装(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战争心理战高科技运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心理战与兵战高度协同,信息化程度日益凸显
    2.1 电子对抗和心理攻防“台前幕后”相交融
    2.2 互联网开辟心理战新战场
    2.3 信息化军事打击使心理震慑更明显
3 传统攻心宣传“老树开花”,饱含科技含量
    3.1 心理战传单
    3.2 心理战广播
    3.3 心理战电视
4 新概念技术出奇制胜,拓展心理作战手段
    4.1 声波技术
    4.2 激光技术
    4.3 虚拟仿真技术
5 现代战争心理战科技建设的几点思考
    5.1 优化顶层设计
    5.2 强化人才建设
    5.3 加速技术发展
6 结语

(2)“凤凰计划”与美国在南越的“反叛乱”政策(1967-1971)(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美国对越政策的发展与在南越“反叛乱”的由来
    第一节 美国的东南亚冷战政策
        一、美国东南亚政策的初步规划
        二、美国东南亚政策的最终确立
    第二节 美国的对越政策与越战进程
        一、法国势力从越南的退出
        二、艾森豪威尔政府逐步介入越南事务
        三、美国破坏越南大选
    第三节 美国在南越“反叛乱”的由来
        一、艾森豪威尔政府“反叛乱”计划的提出
        二、肯尼迪政府“反叛乱”小组的成立
        三、肯尼迪民事“反叛乱”的扩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约翰逊政府“反叛乱”政策的发展及“凤凰计划”的出现
    第一节 军事-民事“反叛乱”的结合
        一、约翰逊军事“反叛乱”的开始
        二、军事-民事“反叛乱”的初步协调
        三、军事-民事“反叛乱”协调机制的形成
    第二节 “凤凰计划”的出现:战争“越南化”的初尝试
        一、军事-民事“反叛乱”的融合:“凤凰计划”的基础
        二、“情报收集和开发项目”——“凤凰计划”的由来
        三、“凤凰计划”机构设置的决策
    第三节 “凤凰计划”的情报基础:“召回计划”的实施
        一、“召回计划”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的决策
        二、“召回计划”的情报获取及与“凤凰计划”的关系
        三、“召回计划”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及其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约翰逊政府“反叛乱”政策调整及“凤凰计划”的扩大
    第一节 “反叛乱”政策调整的背景
        一、溪山战役及春节攻势的发生
        二、关于是否增兵越南的大争论
    第二节 “反叛乱”政策的调整
        一、对南越“反叛乱”的调整
        二、对南越周边国家“反叛乱”的调整
    第三节 “凤凰计划”的扩大
        一、“凤凰计划”的正式化
        二、“凤凰计划”情报机构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尼克松政府第一次“越南化”政策与“凤凰计划”的改革
    第一节 尼克松政府初期军事行动对“反叛乱”的支持
        一、尼克松政府初期对“反叛乱”政策的争议
        二、尼克松政府初期对柬埔寨的轰炸
    第二节 “凤凰计划”的改革
        一、“凤凰计划”的效果评估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凤凰计划”的改革
    第三节 第一次“越南化”政策及其失败
        一、尼克松的战争“越南化”政策
        二、尼克松在印度支那的军事升级
        三、第一次“越南化”政策的失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尼克松中后期“反叛乱”战略的显着转型及“凤凰计划”的衰落
    第一节 第二次“越南化”政策:“反叛乱”的“越南化”
        一、对“反叛乱”的反思及第二次“越南化”的开始
        二、“凤凰计划”的“越南化”
    第二节 “凤凰计划”衰落前的过渡期
        一、“凤凰计划”在巴黎和谈中的威慑作用
        二、“凤凰计划”在撤军中的辅助作用
    第三节 “凤凰计划”的衰落
        一、改革后“凤凰计划”的效果评估及其失败原因
        二、“凤凰计划”的替代品——F6项目的实施和失败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凤凰计划”在“反叛乱”中的位置
    二、“凤凰计划”对美国越战进程与当代“反叛乱”战略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与型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分析
    2.1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历程
        2.1.1 早期简单制导航空炸弹
        2.1.2 电光制导航空炸弹
        2.1.3 激光制导航空炸弹
        2.1.4 卫星制导航空炸弹
        2.1.5 复合制导航空炸弹
    2.2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图谱及启示
        2.2.1 航空制导炸弹发展图谱
        2.2.2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的启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俄航空制导炸弹型谱研究
    3.1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
        3.1.1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概述
        3.1.2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构建及分析
    3.2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
        3.2.1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概述
        3.2.2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构建及分析
    3.3 美俄航空制导炸弹型谱对比分析
        3.3.1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分析
        3.3.2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分析
        3.3.3 美俄航空制导炸弹型谱之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俄对我国的启示及未来发展展望
    4.1 美俄型谱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4.1.1 我国航空制导炸弹现状
        4.1.2 我国航空制导炸弹与美俄的差异
        4.1.3 我国航空制导炸弹发展方向
    4.2 航空制导炸弹未来发展展望
        4.2.1 与航空制导炸弹相关的前沿技术
        4.2.2 未来航空制导炸弹发展方向展望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自主武器系统概述
    第一节 自主武器系统的术语界定
        一、已有的术语界定
        二、对已有术语界定的分析评价
        三、本文对自主武器系统的术语界定
    第二节 自主武器系统的发展概况
        一、自主武器系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二、现有自主武器系统的种类与技术性能
        三、自主武器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 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一、自主武器系统对武力使用规则的挑战
        二、自主武器系统对国际军控形势的挑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法律体系
    第一节 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
        一、主要国际法文件
        二、其他国际法文件
    第二节 相关国家关于自主武器系统的法律政策
        一、美国
        二、英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主武器系统对国际人道法的挑战
    第一节 自主武器系统对武器控制法的挑战
        一、国际条约
        二、国际习惯
    第二节 自主武器系统对作战行为法的挑战
        一、区分原则
        二、比例原则
        三、预防措施
    第三节 自主武器系统对马尔顿条款的挑战
        一、马尔顿条款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二、马尔顿条款对自主武器系统的限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滥用自主武器系统的责任承担
    第一节 惩治违法责任的理论基础
        一、国家责任
        二、个人责任
    第二节 自主武器系统引发的责任困境
        一、技术层面
        二、法律层面
    第三节 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一、责任认定的实质
        二、责任承担的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规制完善
    第一节 回顾与分析
        一、学界及各国对自主武器系统国际规制的态度
        二、立法主张的主要分歧
    第二节 路径与建议
        一、促进国际社会对自主武器系统的共同关注
        二、把握军事必要与人道要求的动态平衡
        三、建立完善新武器法律审查机制
    第三节 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立法展望
        一、立法模式
        二、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主武器系统与中国
    第一节 军用人工智能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一、军用人工智能推动新军事革命
        二、美俄军用人工智能发展状况
        三、中国智能化国防建设的基本情况
        四、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的对策思考
        一、在现有国际法框架内积极研制使用自主武器系统
        二、在国际合作基础下积极推动相关军控谈判和制度构建
        三、在总体统筹规划下健全国内相关立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概述
    2.1 核心概念辨析
        2.1.1 目标的概念
        2.1.2 目标工作的概念
        2.1.3 目标情报的概念
        2.1.4 目标情报工作的概念
    2.2 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发展历程
        2.2.1 萌芽阶段——独立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2.2 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
        2.2.3 成熟阶段——冷战结束以来
    2.3 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地位作用
        2.3.1 制定合理作战计划的重要支撑
        2.3.2 发挥武器作战效能的重要基础
        2.3.3 促进装备研制发展的重要牵引
        2.3.4 评估战斗毁伤效果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 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支援力量及组织实施
    3.1 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主要支援力量
        3.1.1 国防部情报支援力量
        3.1.2 非国防部情报支援力量
    3.2 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组织实施
        3.2.1 聚焦作战任务目的,制定周密计划
        3.2.2 综合运用侦察手段,全面侦控目标
        3.2.3 科学系统分析目标,提供优质情报
        3.2.4 全面评估目标毁伤,完善搜集需求
第四章 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主要特点与发展趋势
    4.1 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主要特点
        4.1.1 战前准备上的全面性
        4.1.2 侦察手段上的综合性
        4.1.3 作战运用上的融合性
        4.1.4 过度依赖技术的脆弱性
    4.2 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的发展趋势
        4.2.1 目标情报工作与作战将更趋一体化
        4.2.2 目标情报范畴将更趋于泛化
        4.2.3 目标毁伤评估地位将更加突出
        4.2.4 目标情报分析将更趋智能化和专业化
第五章 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对我的启示
    5.1 加强目标情报工作理论研究
        5.1.1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揭示本质规律
        5.1.2 加强应用理论研究,紧贴实战需求
        5.1.3 创新前瞻理论研究,促进建设发展
    5.2 构建目标情报信息共享机制
        5.2.1 构建联合情报机构,实现目标情报融合
        5.2.2 统一情报数据标准,提高分发共享效率
        5.2.3 注重平时资料积累,完善目标数据库
    5.3 完善目标情报侦察预警体系
        5.3.1 灵活实施情报力量组网,构建多层次目标监控网
        5.3.2 综合运用多种侦察手段,建立全方位情报搜集模式
        5.3.3 建立高效情报分析模式,提高目标情报使用效率
        5.3.4 采用共享式情报分发模式,实现目标情报全维感知
    5.4 强化目标情报人才队伍建设
        5.4.1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5.4.2 依托院校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5.4.3 紧贴岗位培训多能技术型人才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智能化战争的哲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概念辨析
        1.3.1 智能
        1.3.2 人工智能
        1.3.3 智能化战争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论文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 智能化战争的时代背景
    2.1 人类认识深化的必然产物
        2.1.1 认识重心转向主体
        2.1.2 认识方法转向系统
        2.1.3 认识内容转向信息
    2.2 战争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
        2.2.1 战争形态演变的历史进程
        2.2.2 战争形态演变的相关特性
        2.2.3 战争形态演变的影响要素
    2.3 科技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2.3.1 信息化步入发展瓶颈
        2.3.2 智能化科技迅速兴起
        2.3.3 智能技术的军事应用
第三章 智能化战争的本质与表现
    3.1 智能化战争的本质属性
        3.1.1 战争的暴力对抗性
        3.1.2 战争的政治从属性
        3.1.3 战争的经济利益性
    3.2 智能化战争的全新表现形式
        3.2.1 新原理—毁伤机理新质化
        3.2.2 新成员—作战对象无人化
        3.2.3 新空间—战争空间虚拟化
    3.3 智能化战争中的矛盾运动
        3.3.1 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矛盾
        3.3.2 发起进攻与开展防御的矛盾
        3.3.3 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的矛盾
第四章 智能化战争的认识论问题
    4.1 智能化战争的主体
        4.1.1 主体地位的人机之争
        4.1.2 主体能力的复合提升
        4.1.3 主体素质的需求转变
    4.2 智能化战争的客体
        4.2.1 智能化战争客体的内涵
        4.2.2 智能化战争客体的特性
        4.2.3 智能化战争的主客关系
    4.3 智能化战争的中介
        4.3.1 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
        4.3.2 人与武器的发展图景
        4.3.3 人与武器的最优结合
第五章 智能化战争的形态设想
    5.1 智能化时代的战争特性
        5.1.1 态势认知自主化
        5.1.2 指挥控制协同化
        5.1.3 作战平台无人化
    5.2 智能化时代的战争思想
        5.2.1 不战思想
        5.2.2 慑战思想
        5.2.3 控战思想
    5.3 智能化时代的作战样式
        5.3.1 “蜂群式”攻击
        5.3.2 “分布式”杀伤
        5.3.3 “云联式”作战
第六章 智能化战争的应对之策
    6.1 提高智能化战争的认识能力
        6.1.1 认识战争系统的复杂特性
        6.1.2 认识复杂系统的应对之策
        6.1.3 认识智能战场的致胜机理
    6.2 更新智能化战争的思维方式
        6.2.1 大数据思维
        6.2.2 体系化思维
        6.2.3 虚拟化思维
    6.3 推进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6.3.1 军事技术发展要军民互融
        6.3.2 军事技术发展要道器并重
        6.3.3 军事技术发展要攻防俱全
    6.4 构建智能化军队的编制体制
        6.4.1 编制转型的驱动因素
        6.4.2 人机协同的优势所在
        6.4.3 人机协同的发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空间叙事理论的概念梳理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维度
    第一节 地理空间
        一、城市荒原
        二、异域迷宫
        三、伦敦景观
    第二节 心理空间
        一、记忆空间和个体意识的自我构建
        二、想象空间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异化
    第三节 权力空间
        一、身体与权力规训
        二、政治与权力话语
第二章 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建构
    第一节 时空体表述
        一、时间的弱化与空间的凸显
        二、空间化的时间——延缓的场景
    第二节 空间形式——从“个人肖像”到“社会图景”
        一、个人肖像
        二、社会全景
    第三节 空间转换
        一、视角切换
        二、插入故事
第三章 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内涵
    第一节 空间叙事中的互文层
        一、《在切瑟尔海滩上》与印象主义小说
        二、《星期六》与意识流小说
        三、《赎罪》与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节 空间叙事中的历史层
        一、《黑犬》与历史的文本性
        二、《赎罪》与文本的历史性
    第三节 空间叙事中的精神层
        一、他者的另我性
        二、镜中的自他关系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军事地质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战争的特点及需求
2 军事地质研究历史及现状
    2.1 研究历史
        2.1.1 冷兵器和热兵器战争时代
        2.1.2 机械化和热核战争时代
    2.2 研究现状
        2.2.1 学科建设
        2.2.2 研究机构及职能
        (1) 军事地质研究机构及其职能
        (2) 军事海洋研究机构及其职能
        (3) 军事地球物理研究机构及其职能
        (4) 军事地理研究机构及其职能 (导航测绘、军事地貌学)
        2.2.3 作战保障与战场建设
3 现代军事地质及调查技术
    (1) 军事地质厘定
    (2) 军事地质调查技术
4 建议

四、伊拉克战争中的战场伪装(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战争心理战高科技运用探析[J]. 廖东升,梅顺量,周楚韵,付阳. 国防科技, 2021(01)
  • [2]“凤凰计划”与美国在南越的“反叛乱”政策(1967-1971)[D]. 朱玲. 南京大学, 2019(04)
  • [3]美军目标情报工作中空天侦察应用研究[D]. 张毅.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4]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与型谱分析[D]. 王海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 何蓓. 武汉大学, 2018(01)
  • [6]冷战后美军目标情报工作研究[D]. 刘晓鹏.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7]智能化战争的哲学反思[D]. 韩毅.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D]. 姚臻.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9]军事地质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J]. 刘晓煌,孙兴丽,毛景文,关洪军,戚冉,李保飞,刘玖芬,杨伟龙,赵炳新. 地质通报, 2017(09)
  • [10]透明战场的生存法则[J]. 王利昭. 军事文摘, 2016(15)

标签:;  ;  ;  ;  ;  

伊拉克战争中的战场迷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