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请设定你的人生目标

朋友,请设定你的人生目标

一、朋友请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李吉霞[1](2021)在《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在课堂内进行知识、技能的教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而课余时间的管理就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理、健康、科学的课余时间管理对中职生具有重要意义。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时间管理意识非常薄弱,目前国内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时间管理问题的研究非常少。鉴于此上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样本学校的现场调查,找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可行的建议。本文以四川省三所具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做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之前研究者对于课余时间管理的研究成果,编制了“中职在校生课余时间管理调查问卷”、“毕业生课余时间管理的回访问卷”、“中职教师调查问卷”和“中职家长调查问卷”4种问卷,在进行信度、效度检测基础上,对三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173名在籍中职生、355名毕业生、111名中职教师和94名中职生家长进行了调查。为了使调查结果更为准确,对中职学校在校的辅导员、任课教师和毕业生单位直接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此为依据,针对学生本人、家庭和学校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基于调研结果,得出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存在如下问题:缺乏课余时间管理的科学方法,课余时间管理计划性差,计划执行力差;课余时间分配不合理,碎片时间利用效率低,上网时间过长,体育锻炼时间过少;中职学生普遍没有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明确,造成课余活动与个人发展结合性不高;中职学校对于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够。分析原因如下:中职学生自身素质偏弱,缺乏积极向上的入学动机,学习和生活习惯普遍较差,对中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处理干扰的能力较弱,受周围氛围影响大;中职学生家长不重视课余时间、言传身教不利于学生课余时间管理;中职学校的入学教育缺乏针对性、职业生涯课的设置学期和课时量分布不合理、班级辅导员未能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任课教师对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缺乏关注。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中职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时间管理的科学方法、做好课余时间目标管理、做好课余时间的效率管理,提高执行力、建立课余时间健康管理意识;中职学生家庭应该发挥家庭的养成作用、调动家庭的积极教育干预、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配合、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加强任课教师对中职生的正确引导。

张薇薇[2](2021)在《大学生生命意义源问卷编制及测量》文中指出近年来,大学生抑郁现象、网络成瘾、自杀新闻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生命意义是人生的重要体验,获取和维持意义是人类的基本动机之一,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生命意义源是个体能够从中获得生命意义的事件,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不同年龄阶段、职业的人群其生命意义来源也各不相同。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的具体内容,编制《大学生生命意义源问卷》并进行测量,了解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的一般状况和水平,为保持和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提供教育建议。本研究采用影像发声法与访谈法对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质性访谈,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了编码,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大学生生命意义源问卷》的初始问卷。对612名大学生进行初测,采用SPSS22.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Amos 24.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修订后形成正式问卷,对11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测量,考查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的总体特征以及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学历、专业和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的影响。质性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源来自六个方面,“群体归属”“人际关系”“成长经历”“休闲爱好”“优良品质”“物质占有”。《大学生生命意义源》问卷共有21题,分为四个维度(优良品质8条目、人际与归属5条目、休闲爱好4条目、物质占有4条目)。采用5点式评分,总问卷的α系数为0.865,各分问卷的α系数分别为0.793、0.720、0.624、0.727,有较高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为:χ2/df=1.705,GFI=0.906,IFI=0.913,TLI=0.898,CFI=0.912,RMSEA=0.049,模型拟合良好。研究考察了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的总体情况,大学生生命意义源平均得分为4.05,属于较高水平。大学生生命意义源总分情况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显着,在性别、学历、专业上差别不显着。在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的各维度上,优良品质在性别、专业上差异显着;人际与归属在专业和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显着;物质占有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显着。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自编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源》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测量大学生生命意义源。(2)大学生生命意义源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性别、专业、家庭所在地等因素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源有一定的影响。

赵本琼[3](2021)在《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诞生于美国的消费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席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消费主义在我国产生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消费主义所宣扬的消费至上、物欲享受等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并受到大学生追捧,给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的人生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渴望并喜欢追求新奇事物。面对消费主义的侵袭,部分大学生往往难以把控自身的消费欲望,消费中符号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浪费性消费等不良消费主义倾向日益凸显,给大学生人生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目标的树立,致使大学生缺乏长远人生目标、正确的人生目的不明晰、人生目的存在拜金现象和物欲化倾向;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的态度,致使大学生产生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和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致使大学生人生价值存在功利化倾向、人生价值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大学生的人生观深受消费主义的冲击。究其原因,与大众传媒的商业化、网络消费的兴起、信贷平台的推出等社会消费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与高校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内的消费氛围紧密相连,与家庭消费教育的缺位、家庭不良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以及家庭不合理的经济供给密不可分,更与大学生自身的消费素养紧紧相连。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如果任凭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肆虐,当代大学生将无法健康成长,也无法承担起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重任。克服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带来的影响,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共同发力,为大学生人生观形成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消费环境,进而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刘辉[4](2021)在《基于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书写表达干预研究》文中认为为调查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状况,探讨手机依赖、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书写表达的干预方法降低手机依赖的效果。采取手机依赖量表(MPAI)、生命意义感量表(MLQ)和主观幸福感量表(GWB),使用方便性抽样选取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在校大学生共902人进行调查。在了解状态的基础上,干预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方法,以云南师范大学28名手机依赖大学生为干预对象,将他们分为对照组(14人)和干预组(14人)。对于干预组,要求成员以积极的主题进行书写;对于对照组则要求其依照自身的意愿进行书写,不作额外的干预。干预组每周安排两次时长为一小时的实验,一共开展四周。实验内容为在实验者给出的指导下完成书写任务。在实验开展之前、实验结束的时间节点以及实验结束后一个月,分别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受试者进行检验。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大学生总体上手机依赖得分较高,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处在平均水平;2.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均能够降低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其中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正向的关联性。在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影响机制中,主观幸福感能够发挥完全中介作用;3.通过书写表达的方式能够提升受试者的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同时也能够降低对手机的依赖度。干预活动能够发挥效用。

林楠楠[5](2021)在《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引导研究》文中认为乐观人生态度就是指人们能够从好的一面即积极的视角来看待人生历程中遇到的各种境遇和人生问题,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拥有愉快和喜悦的积极情绪,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乐观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生目标需要正确乐观的人生态度。没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很多大学生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会出现一些心理困扰,甚至导致一些大学生轻生,一些大学生难以实现人生目标和顺利成才。因此,探索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引导策略,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在对相关国内外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宏观指导理论,综合运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理论、心理学相关理论为一般性指导理论,基于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界定乐观、人生态度和乐观人生态度的概念,研究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的结构和特点,并对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引导的策略。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思路和论文创新点进行介绍。第二章对乐观、人生态度和乐观人生态度进行概念界定,对本论文的指导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理论和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利用自编《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探索了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的三维度九因子结构,三维度是指乐观人生认知、乐观人生情绪和乐观行为倾向,九因子是指顺境现状积极认知、顺境未来积极认知、逆境现状积极认知、逆境未来积极认知、顺境积极情绪、逆境积极情绪、顺境努力解决、逆境努力解决和逆境进退有度;研究发现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的特点是女大学生在逆境中比男大学生更加乐观,人生态度最乐观和最不乐观的年级分别为大二和大一,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乐观,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大学生人生态度越乐观;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存在问题是大学生存在悲观人生认知,缺乏情绪调节能力,有回避退缩的行为倾向;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存在问题的原因是理想信念不坚定等导致大学生缺乏积极认知,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导致大学生出现情绪困扰,知行不统一等导致大学生行为倾向回避退缩。第四章,针对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别从建立积极人生认知,增强积极情绪体验,培育积极行为倾向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

唐婷[6](2020)在《大学生人生意义感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基于怀旧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怀旧是一种社会性的、喜忧参半的情绪情感,既有积极特征,又有消极特征,更是一种以积极情绪为总基调的、具有阶段性的心理体验。通常,怀旧的触发会伴随着人生意义感的产生,而人生意义感又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它在情感层面使个体拥有自我价值感,同时在认识层面又帮助个体明确自我目标,而追求成功的动机可以使得个体更好的趋向目标。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依据怀旧的积极与消极及其阶段性特征探究在不同事件类型(积极的成功事件、消极的失败事件)的影响下,不同阶段的怀旧(简单怀旧、反思怀旧、解释怀旧)对人生意义感和成就动机的作用,并在预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两个研究,分别考察了不同事件类型影响下的不同阶段的怀旧对人生意义感及成就动机的影响。在预研究中,通过对128名大学生的怀旧文本的分析,分别将怀旧的文本内容从事件类型、对象、时间、描述的怀旧场景四个维度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怀旧的事件类型主要有积极事件与消极事件2种,其中积极事件占比88.28%,而消极事件只有11.72%,这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个体更愿意将快乐的记忆作为怀旧的事件,积极的事件是怀旧的主要事件类型,此外,关于怀旧的主要对象、时间、场景的描述分别以人物、童年、与家人、朋友等相处为主。研究一采用事件反思任务,包含2个实验。实验1将积极的成功事件和消极的失败事件作为怀旧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究了在2种事件类型(成功事件/失败事件)的影响下怀旧引发的人生意义感是否存在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事件类型在怀旧上的主效应显着,失败事件组的被试怀旧水平显着高于成功事件组,但两组被试的人生意义感水平均较高,即消极的失败事件引发的怀旧依然会增加人生意义感。为了进一步探究在事件类型的影响下,不同阶段的怀旧是否会对增加人生意义感产生不同的作用,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将怀旧的不同阶段(简单怀旧/反思怀旧/解释怀旧)作为怀旧增加人生意义感的又一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究在不同事件类型的影响下,各阶段的怀旧对增加人生意义感的潜在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怀旧的强度随着怀旧阶段的深入而增强;人生意义感的拥有随着怀旧阶段的深入而增加。研究二在实验2的基础上加入成就动机,并以追求成功的动机为主,在采用事件反思任务的同时,要求被试列出自己生命中的重要目标。以此来探究在不同事件类型的影响下,不同阶段的怀旧通过增加人生意义感是否激发被试的追求成功的动机。研究结果显示,成功事件组中:(1)寻找人生意义感在简单怀旧与追求成功的动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2)拥有人生意义感在反思怀旧与追求成功的动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3)拥有人生意义感在解释怀旧与追求成功的动机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另一方面,在失败事件组中:(1)寻找人生意义感在简单怀旧与追求成功的动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2)寻找人生意义感在解释怀旧与追求成功的动机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探讨了在积极、消极事件类型的影响下,不同阶段的怀旧对人生意义感与成就动机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不仅是积极的成功事件,消极的失败事件也会诱发怀旧并增加被试的人生意义感;无论是低阶的简单怀旧还是高阶的解释怀旧都会通过增加被试的人生意义感,将消极的失败事件和经历转化为积极的动力,从而激发被试的追求成功的动机。研究结果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吴志华[7](2020)在《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湖北省X县3个村庄的调查》文中认为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期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然而,随着脱贫进程的深入推进,贫困户精神贫困逐步成为农村社会健康发展和脱贫工作高效开展的“拦路虎”,影响预期脱贫效果。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必须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贫困户精神贫困诸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助力贫困户摆脱精神贫困,补齐精神之“钙”。本研究在马克思、恩格斯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贫困文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湖北省3个村庄开展实证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个案访谈的办法,归纳总结贫困户精神贫困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从国家政策、社区环境和家庭特征出发,构建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进一步探究贫困户精神贫困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以期为贫困户摆脱精神贫困提供合理化、可操作化的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1)贫困户精神贫困受农民群体与生俱来的思想特点影响,社会制度、物质生产方式、地域文化、自然地理条件、家庭特征等是精神贫困产生的重要诱因。(2)贫困户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人生目标模糊、思维方式单一、经济意识不足、自我效能感低、娱乐休闲方式落后低趣味;贫困户精神贫困具有隐蔽性、长期性、代际性、渗透感染性和综合复杂性的特点。(3)国家政策是贫困户精神贫困的基础性影响因素、社区环境是贫困户精神贫困重要性影响因素、家庭特征是贫困户精神贫困决定性影响因素。具体而言,扶贫制度“父爱主义”、精神脱贫宣传弱化、贫困文化长期存续、自然社会环境限制、经济获取渠道狭窄与家庭环境特征是贫困户精神贫困产生的重要诱因。优化国家政策、改善社区环境和家庭氛围对贫困户精神脱贫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贫困户精神脱贫的对策建议:其一,机制保障。优化脱贫指标,建立长效机制;其二,价值引领。聚焦思想扶贫,重塑精神本质;其三,环境浸润。提升家庭氛围,改进社区环境;其四,教育帮扶。改善教育水平,重建公共文化;其五,主体型塑。激活内生动力,培育可行能力。

张慧[8](2020)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深化使得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也受到各方关注。在探讨这一主题时,我们不能忽视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正处于青少年后期,正是建立稳定的同一性的关键时期。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构成个体最佳心理功能的一个方面(Waterman,1992)。因此“自我同一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这一主题很值得研究,已有很多研究者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探讨其中作用机制的较少。存在焦虑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概念,它所包含的内容恰好是大学生在建立自我同一性过程中会思考的许多问题。Frankl(1959)的意义治疗理论认为人生目标有助于个体缓解存在焦虑,发展出健康的心理。因此笔者拟引入存在焦虑和人生目标这两个变量,探讨它们在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间起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一般健康问卷、大学生存在焦虑量表和人生目标分量表对564名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5.0以及Hayes(2013)的SPSS宏插件来整理和分析数据。研究结果发现:(1)D-M地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最高(M=10.64),F地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最低(M=1.50)。(2)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现在投入与将来愿望均能预测心理健康。(3)存在焦虑在现在投入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值为-0.316,相对中介效应值为82.29%;存在焦虑在将来愿望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值为-0.309,相对中介效应值为79.64%。(4)随着个体人生目标水平的提高,存在焦虑在现在投入和将来愿望对心理健康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有减弱的趋势。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类型的同一性地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其中,处于权威接纳地位(F地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处于积极延缓-扩散地位(D-M地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2)自我同一性的两个分维度能够预测心理健康。其中,过去的危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大;现在投入与将来愿望能够正向预测心理健康,高现在投入与高将来愿望的大学生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3)存在焦虑在自我同一性的两个分维度和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其中,存在焦虑在现在投入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存在焦虑在将来愿望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人生目标对存在焦虑在现在投入与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的后半条路径中起调节作用;人生目标对存在焦虑在将来愿望与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的后半条路径中起调节作用。最后,针对本研究的不足,笔者做了反思与未来研究的展望,并对教师和学校管理部门提出了科学性的建议。

谢倩[9](2020)在《大学生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文中提出人生目标感(sense of purpose in life)是个体感到人生有意义、目的及方向的程度。人生目标感是个体的动机系统,可以组织个体生活中一系列目标,从而为人生目标服务。高人生目标感的个体会拥有更好的身心健康状态、更多的积极行为以及更高的成就。青少年被认为是人生目标感发展的关键期,因此诸多研究者针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人生目标感在大学阶段仍有重要的发展内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完成学业和获得成就的基础。个体的健康水平与健康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外诸多研究均证明人生目标感水平可以正向预测健康行为,这种关系在中国文化下是否依然存在值得探究。目前国内尚无测量人生目标感的工具,因此需要发展中文版的量表。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的关系机制不得而知。卢比孔模型构建了个体追求目标的四个不同阶段,尤其是从“想”到“做”存在一个前行动过程,即对自己的行动作出具体规划和安排,这是产生实际行动的关键。因此本研究拟根据卢比孔模型对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机制做出解释。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有三个研究目的:一是对Reker教授的人生目标感量表进行初步修订,形成中文版的人生目标感量表,用于评估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感水平;二是验证中国文化下大学生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的关系;三是对大学生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的具体关系机制尝试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目标优先性的中介作用以及乐观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完成了大学生人生目标感量表初步修订和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关系模型的构建两部分的工作。第一部分的工作包括:以Reker教授的人生目标感量表为基础,通过翻译、题项分析、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初步修订出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中文版人生目标感量表。第二部分是通过主观报告的方式探究了大学生人生目标感、目标优先性、乐观和健康行为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初步修订的中文版人生目标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人生目标感的工具。(2)人生目标感对健康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即人生目标感水平越高,健康行为越多。(3)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的关系受到目标优先性的中介作用,即人生目标感通过目标优先性部分预测了健康行为的水平。(4)乐观调节了目标优先性与健康行为的关系,即个体的乐观水平较高时,目标优先性高才会拥有更多的健康行为,乐观水平低时,健康行为水平在目标优先性高低上没有显着差异。

刘彩云[10](2020)在《00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正确地选择人生道路、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等发挥着引领学生人生观的独特作用。00后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拥有其特有的人生观特点,这些特点给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要高度重视00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发挥人生观教育的引领作用。当前00后大学生人生观特点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显示出了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不足。这些不足需要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根据0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特点进一步改进工作,不断满足00后大学生人生观发展的需求,才能帮助他们解决人生观方面的问题,促进0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不断往正确的方向平稳发展。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首先,给研究对象00后大学生下定义,概括了人生观的含义,阐述了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等。其次,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国家主要领导人对人生观及人生观教育的论述、其他关于人生观和人生观教育的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最后,论述了0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特点和人生观教育的关系,作为本文的写作依据和支撑。第三部分,00后大学生人生观特点。笔者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得出了00后大学生人生观的部分特点。社会理想坚定,人生目的高远、人生态度积极、认同主流价值观是其人生观特点中可喜的四个方面。而个人理想不稳定、实现人生目的的路径不明确、挫折意识不明显、个人价值不高远这四个方面是00后大学生人生观特点中所呈现出来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00后大学生人生观问题的原因。造成00后大学生人生观问题的原因来自高校人生观教育、家庭人生观教育和学生自我人生观教育等方面。这些原因阻碍了人生观教育帮助解决00后大学生人生观问题作用的发挥。这些原因分别是:人生理想教育脱离学生生活、人生和职业规划教育未落实、人生态度教育作用发挥不足、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作用不强。第五部分,00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策略。主要内容是阐述如何利用人生观教育去帮助解决00后大学生人生观方面的问题。笔者建议可从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来解决00后大学生人生观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朋友请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朋友请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时间管理是个人发展的前提
        1.1.2 课余时间管理对中职教育意义重大
        1.1.3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中职生
        1.4.2 课余时间
        1.4.3 时间管理
    1.5 文献综述
        1.5.1 对时间的认识
        1.5.2 国、内外对时间管理的研究
        1.5.3 关于课余时间管理的应用研究
        1.5.4 关于中职生特点研究
        1.5.5 研究评述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设计
2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全面发展要求下,时间管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2.2 终身教育理念下,时间管理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2.3 掌握时间管理技能和策略,改善学生时间管理行为
3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调查方案的设计
        3.1.1 调查的目的
        3.1.2 调查对象分析
        3.1.3 调查工具分析
    3.2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调查结果
        3.2.1 中职生的课余时间量占有总体情况
        3.2.2 中职生课余时间利用现状总体情况
        3.2.3 中职生课余生活安排情况
        3.2.4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情况
        3.2.5 中职学生、家长及教师对课余时间重要性认识的调查
        3.2.6 课余时间管理指导教育的相关调查
4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1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意识薄弱、缺乏明确的目标
        4.1.2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缺少计划性且执行力差
        4.1.3 课余生活的安排时间分配不合理
        4.1.4 中职学校对课余时间管理的教育引导不够
    4.2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与学生自身相关的原因
        4.2.2 与学生家庭相关的原因
        4.2.3 与学校管理相关的原因
5 提升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效率的建议和对策
    5.1 加强课余时间的自我管理
        5.1.1 树立目标、培养时间管理的意识
        5.1.2 学习和掌握时间管理的科学方法
        5.1.3 提高课余时间管理效率和执行力
        5.1.4 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活动
    5.2 发挥、调动家庭对于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的积极作用
        5.2.1 发挥家庭的养成作用
        5.2.2 调动家庭的积极教育干预
    5.3 优化中职学校的管理水平
        5.3.1 建立课余时间管理制度
        5.3.2 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配合
        5.3.3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
        5.3.4 增强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大学生生命意义源问卷编制及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中华文化的“生命观”
    2.2 相关概念辨析
        2.2.1 生命意义
        2.2.2 生命意义感
        2.2.3 生命意义源
        2.2.4 人生目标
        2.2.5 主观幸福感
    2.3 生命意义与生命意义源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4 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意义治疗理论
        2.4.2 意义层次模型
        2.4.3 成人初显期理论
        2.4.4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3 问题提出
    3.1 已有研究不足
    3.2 问题提出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4.2.1 理论意义
        4.2.2 实践意义
5 研究一: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的质性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2.3 研究过程
        5.2.4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3.1 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编码结果
        5.3.2 大学生生命意义源典型个案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6 研究二:大学生生命意义源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大学生生命意义源问卷条目池的制定
        6.2.3 研究工具
        6.2.4 数据处理方法
    6.3 结果
        6.3.1 项目分析
        6.3.2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6.3.3 信度分析
        6.3.4 效度分析
        6.3.5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三: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的测量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方法
        7.2.1 研究对象
        7.2.2 研究工具
        7.2.3 研究程序
    7.3 研究结果
        7.3.1 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的一般特征
        7.3.2 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的性别差异分析
        7.3.3 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的学历差异分析
        7.3.4 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的专业差异分析
        7.3.5 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的家庭所在地差异分析
    7.4 分析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总讨论
    8.1 大学生生命意义来源于优良品质
    8.2 大学生生命意义来源于人际与归属
    8.3 大学生生命意义来源于休闲爱好
    8.4 大学生生命意义来源于物质占有
9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教育建议
10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10.1 研究创新
    10.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项目参与协议书
附录2:拍摄参考样例
附录3:访谈提纲
附录4:大学生生命意义源统计表
附录5:参与者拍摄照片样例及描述表
附录6:大学生生命意义源初始问卷
附录7:大学生生命意义源正式问卷
附录8: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
第一章 消费主义与大学生人生观
    第一节 消费主义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
        二、消费主义的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
    第二节 大学生人生观
        一、大学生人生观的内涵
        二、大学生人生观的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第三节 消费主义影响下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二、抵御西方不良消费主义思潮的需要
        三、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二章 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消费来源现状
        二、大学生消费水平现状
        三、大学生消费结构现状
        四、大学生消费观念现状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消费主义倾向
        一、追求高档符号商品使大学生消费水平趋高
        二、贪图物欲享受使大学生消费结构比例失衡
        三、满足虚荣心与攀比心使大学生产生超前消费
        四、趋向个性和新潮时尚使大学生产生浪费性消费
    第三节 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人生观的表现
        一、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二、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的态度
        三、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
第三章 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人生观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社会消费环境的变化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一、大众传媒的商业化诱发大学生的物质欲求
        二、网络消费加速消费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渗透
        三、信贷平台的推出诱导大学生不理性的消费
    第二节 高校消费教育不完善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育
        一、高校有关消费教育的内容不全
        二、高校消费观教育的方式缺乏创新
        三、高校健康消费氛围的营造存在不足
    第三节 家庭消费的不良因素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养成
        一、家庭对子女消费教育的缺位影响大学生消费
        二、家庭不良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大学生消费
        三、家庭不合理的经济供给影响大学生消费
    第四节 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消费认知影响正确人生观的生成
        一、大学生消费观尚未成熟和定型
        二、大学生缺乏消费安全意识和理财经验
        三、大学生自身不良的消费心理的影响
第四章 克服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负面影响的路径
    第一节 形成社会合力以优化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场域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消费的引领
        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三、净化大众传媒的消费宣传避免大学生消费异化
    第二节 坚守高校消费观教育阵地以创建良好人生观塑造环境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二、发挥课堂人生观教育主渠道以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三、重视校园消费文化建设以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
    第三节 重视家庭消费观教育开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启蒙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消费文化
        二、家庭做好合理消费的榜样示范
        三、合理管控大学生的日常消费
    第四节 提高自身消费素养规避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
        一、提高风险防控意识抵御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
        二、加强自我消费管理做好人生规划
        三、参与社会实践锤炼艰苦朴素的人生态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影响的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书写表达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手机依赖的研究
    1.2 生命意义感研究
    1.3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1.4 手机依赖、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现状
    1.5 书写表达的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方案思路
    2.3 研究意义
3 研究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及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研究二书写表达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
    4.1 引言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5 研究三书写表达干预的个案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6 总体讨论
    6.1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6.2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关系
    6.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6.4 大学生手机依赖、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6.5 书写表达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干预的实证效果
7 建议
    7.1 对学校的建议
    7.2 对老师的建议
    7.3 对家长的建议
    7.4 对学生的建议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局限性
    8.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测量工具
    附录二 手机依赖症的判断标准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及书写表达干预方案
    附录四 书写表达干预活动图片及部分书写内容展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价与启示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乐观
        2.1.2 人生态度
        2.1.3 乐观人生态度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2.2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理论
        2.2.3 心理学相关理论
3 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调查分析
    3.1 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调查问卷编制
        3.1.1 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操作性定义
        3.1.2 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结构探析
        3.1.3 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正式问卷形成
    3.2 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现状
        3.2.1 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基本状况总体分析
        3.2.2 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影响因素总体分析
        3.2.3 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特点
    3.3 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存在的问题
        3.3.1 少数大学生存在悲观人生认知
        3.3.2 部分大学生缺乏情绪调节能力
        3.3.3 男大学生有回避退缩的行为倾向
    3.4 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4.1 理想信念不坚定等导致大学生缺乏积极认知
        3.4.2 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导致大学生出现情绪困扰
        3.4.3 知行不统一等导致大学生行为倾向回避退缩
4 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引导策略
    4.1 建立积极人生认知
        4.1.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4.1.2 社会和家庭助力引导乐观人生认知
        4.1.3 引导运用辩证思维方式
    4.2 增强积极情绪体验
        4.2.1 引导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4.2.2 学校和家庭助力引导乐观人生情绪
        4.2.3 引导采用合理归因方式
    4.3 培育积极行为倾向
        4.3.1 引导大学生知行统一
        4.3.2 学校教育环境助力引导积极行为倾向
        4.3.3 引导使用积极应对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B 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大学生人生意义感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基于怀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怀旧的相关研究
        2.1.1 怀旧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2.1.2 怀旧的影响因素与测量方式
        2.1.3 怀旧的功能
    2.2 人生意义感的相关研究
        2.2.1 人生意义感的概念与构成
        2.2.2 人生意义感的研究现状与测量方式
    2.3 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2.3.1 成就动机的概念与构成
        2.3.2 成就动机的研究现状与测量方式
    2.4 成就动机与怀旧、人生意义感的关系分析
        2.4.1 成就动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4.2 人生意义感与怀旧的关系
        2.4.3 成就动机、怀旧与人生意义感的关系
3 研究目的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3.4 研究意义
4 预研究:怀旧的特征:基于事件类型的分析
    4.1 被试
    4.2 研究设计
    4.3 实验程序
    4.4 数据整理与分析
    4.5 研究结果
    4.6 讨论
    4.7 基本结论
5 研究一:怀旧事件类型对人生意义感的影响:阶段特征的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1:怀旧事件类型对人生意义感的影响
        5.2.1 被试
        5.2.2 研究设计
        5.2.3 研究工具
        5.2.4 实验程序
        5.2.5 数据整理与分析
        5.2.6 研究结果
        5.2.7 讨论
        5.2.8 基本结论
    5.3 实验2:怀旧事件对人生意义感影响的阶段比较
        5.3.1 被试
        5.3.2 研究设计
        5.3.3 研究工具
        5.3.4 实验程序
        5.3.5 数据整理与分析
        5.3.6 研究结果
        5.3.7 讨论
        5.3.8 基本结论
6 研究二:怀旧与成就动机的关系: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6.1 引言
    6.2 被试
    6.3 研究设计
    6.4 研究工具
    6.5 实验程序
    6.6 数据整理与分析
    6.7 研究结果
        6.7.1 方差分析
        6.7.2 中介效应分析
    6.8 讨论
    6.9 基本结论
7 总讨论与结论
    7.1 怀旧事件类型的基本特征
    7.2 怀旧事件类型对人生意义感影响的阶段特征
    7.3 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作用:认知定向与情感诱导
    7.4 结论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不足
    8.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7)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湖北省X县3个村庄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精准脱贫的研究
        1.3.2 关于精神贫困的研究
        1.3.3 关于贫困户精神贫困的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主要创新
        1.4.5 相关概念界定
2 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1 贫困户精神贫困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2.1.2 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2.1.3 贫困文化理论
    2.2 精神贫困与脱贫攻坚的逻辑关联
        2.2.1 精神贫困是脱贫攻坚的重大障碍
        2.2.2 脱贫攻坚是摆脱精神贫困的重要举措
    2.3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测量维度与分析框架
        2.3.1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测量维度
        2.3.2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2.4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量表设计与可操作化
        2.4.1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的量表设计与可操作化
        2.4.2 贫困户精神贫困影响因素的量表设计与可操作化
3 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北省X县3个村庄的调查
    3.1 研究区域概况与调查样本分析
    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3.2.1 信度分析
        3.2.2 效度分析
    3.3 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户精神贫困的现状
        3.3.1 贫困户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
        3.3.2 贫困户精神贫困的主要特征
4 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户精神贫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北省X县3个村庄的调查
    4.1 信度和效度分析
        4.1.1 信度分析
        4.1.2 效度分析
    4.2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2.1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4.2.2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4.2.3 贫困户精神贫困影响因素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4.3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4 贫困户精神贫困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分析
        4.4.1 国家政策是贫困户精神贫困的基础性影响因素
        4.4.2 社区环境是贫困户精神贫困的重要性影响因素
        4.4.3 家庭特征是贫困户精神贫困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机制保障:优化脱贫指标,建立长效机制
        5.2.2 价值引领:聚焦思想扶贫,重塑精神本质
        5.2.3 环境浸润:提升家庭氛围,改进社区环境
        5.2.4 教育帮扶:改善教育水平,重建公共文化
        5.2.5 主体型塑:激活内生动力,培育可行能力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附录 C:典型案例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附录 D:读研期间成果
致谢

(8)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
        2.1.1 心理健康的定义
        2.1.2 心理健康的测量
        2.1.3 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2.2 自我同一性
        2.2.1 自我同一性的定义
        2.2.2 自我同一性的测量
        2.2.3 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现状
    2.3 存在焦虑
        2.3.1 存在焦虑的定义
        2.3.2 存在焦虑的测量
        2.3.3 存在焦虑的研究现状
    2.4 人生目标
        2.4.1 人生目标的定义
        2.4.2 人生目标的测量
        2.4.3 人生目标的研究现状
    2.5 自我同一性、存在焦虑、人生目标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5.1 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5.2 存在焦虑的中介作用
        2.5.3 人生目标的调节作用
    2.6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2.6.1 问题提出
        2.6.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
        3.2.2 一般健康问卷
        3.2.3 大学生存在焦虑量表
        3.2.4 人生目标分量表
    3.3 研究程序
    3.4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自我同一性、存在焦虑、人生目标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4.3 自我同一性、存在焦虑、人生目标与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4 检验假设
        4.4.1 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4.2 存在焦虑的中介作用
        4.4.3 人生目标的调节作用
        4.4.4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5 分析与讨论
    5.1 自我同一性、存在焦虑、人生目标与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5.1.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5.1.2 大学生存在焦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5.1.3 大学生人生目标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5.1.4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5.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2.1 不同类型的自我同一性地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2.2 自我同一性分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3 存在焦虑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
    5.4 人生目标的调节作用
    5.5 研究的启示与局限
        5.5.1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5.5.2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
    附录二 一般健康问卷
    附录三 大学生存在焦虑量表
    附录四 人生目标分量表
致谢

(9)大学生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人生目标感
        2.1.1 人生目标感的内涵及结构
        2.1.2 人生目标感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2.1.3 人生目标感的测量
        2.1.4 人生目标感的相关研究
        2.1.5 人生目标感的形成和发展
    2.2 健康行为
        2.2.1 健康行为的内涵和结构
        2.2.2 健康行为的测量
        2.2.3 健康行为的相关研究
        2.2.4 成年早期健康行为的转变
    2.3 目标优先性
        2.3.1 目标优先性的概念
        2.3.2 目标优先性的测量
        2.3.3 目标优先性的相关研究
    2.4 乐观
        2.4.1 乐观的内涵
        2.4.2 乐观的结构
        2.4.3 乐观的测量
        2.4.4 乐观的相关研究
    2.5 卢比孔模型
    2.6 人生目标感、目标优先性、乐观和健康行为的关系
        2.6.1 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的关系
        2.6.2 人生目标感与目标优先性的关系
        2.6.3 目标优先性与健康行为的关系
        2.6.4 乐观对目标优先性与健康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假设
    3.5 研究模型
4 研究一人生目标感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初步修订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选取
        4.2.2 研究工具
    4.3 量表题项筛选的原则和实施方式
    4.4 研究过程
        4.4.1 中文版人生目标感量表的初步形成
        4.4.2 施测过程
        4.4.3 数据处理
        4.4.4 量表的修订过程
    4.5 研究结果
        4.5.1 项目分析
        4.5.2 探索性因素分析
        4.5.3 验证性因素分析
        4.5.4 跨性别的测量等值性检验
        4.5.5 效标效度
        4.5.6 信度
        4.5.7 大学生人生目标感的人口统计学特点
    4.6 讨论
    4.7 研究结论
5 研究二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研究工具
    5.3 研究结果
        5.3.1 共同方法偏差
        5.3.2 大学生乐观的人口统计学特点
        5.3.3 大学生健康行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
        5.3.4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5.3.5 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5.4 讨论
        5.4.1 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的关系:目标优先性的中介作用
        5.4.2 乐观的调节作用
        5.4.3 大学生乐观和健康行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
    5.5 研究结论
6 总讨论
    6.1 人生目标感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初步修订
    6.2 大学生人生目标感现状分析
    6.3 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的关系
    6.4 目标优先性对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的中介作用
    6.5 乐观对目标优先性与健康行为的调节作用
    6.6 研究展望
    6.7 研究贡献与局限
        6.7.1 研究贡献
        6.7.2 研究局限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10)00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描述性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00后大学生
        2.1.2 人生观
        2.1.3 人生观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
        2.2.2 国家主要领导人对人生观及人生观教育的论述
        2.2.3 其他关于人生观及人生观教育的理论
    2.3 00后大学生人生观特点与人生观教育的关系
        2.3.1 掌握00 后大学生的人生观特点是开展好人生观教育的前提
        2.3.2 人生观教育为0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提供帮助和指导
3 00后大学生人生观特点
    3.1 社会理想坚定但个人理想不稳定
    3.2 人生目标高远但实现路径不明确
    3.3 人生态度积极但挫折意识不明显
    3.4 认同主流价值但人生价值不高远
4 00后大学生出现人生观问题的原因
    4.1 人生理想教育脱离学生生活
        4.1.1 高校人生理想教育针对性不强
        4.1.2 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和要求高
        4.1.3 学生惰性思想和缺乏奋斗精神
    4.2 人生和职业规划教育未落实
        4.2.1 高校人生和职业规划教育工作不到位
        4.2.2 家庭人生和职业规划教育理念不恰当
        4.2.3 学生人生和职业规划意识差能力不足
    4.3 人生态度教育作用发挥不足
        4.3.1 高校未充分重视人生态度教育
        4.3.2 家庭开展人生态度教育难度大
        4.3.3 学生没意识到人生态度的作用
    4.4 正确价值观引导作用不明显
        4.4.1 各种错误价值观的阻碍
        4.4.2 家庭成员不当价值观念
        4.4.3 学生的价值体系未建立
5 00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策略
    5.1 高校占领好人生观教育的主阵地
        5.1.1 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5.1.2 落实人生规划教育
        5.1.3 系统优化人生态度教育
        5.1.4 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2 发挥家庭人生观教育的积极作用
        5.2.1 家庭做好人生理想指导
        5.2.2 重视家庭人生规划教育
        5.2.3 促进家人人生态度的积极
        5.2.4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3 学生做好人生观自我教育
        5.3.1 自觉将个人理想转化为行动
        5.3.2 主动做好自身人生阶段规划
        5.3.3 激发自身树立正确人生态度
        5.3.4 认同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朋友请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李吉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大学生生命意义源问卷编制及测量[D]. 张薇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研究[D]. 赵本琼.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书写表达干预研究[D]. 刘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大学生乐观人生态度引导研究[D]. 林楠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6]大学生人生意义感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基于怀旧影响的研究[D]. 唐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湖北省X县3个村庄的调查[D]. 吴志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8]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张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大学生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谢倩. 西南大学, 2020(02)
  • [10]00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策略研究[D]. 刘彩云.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朋友,请设定你的人生目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