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曲线隧道圆断面全断面开挖边线的确定

圆曲线隧道圆断面全断面开挖边线的确定

一、圆曲线隧道圆断面全断面开挖边线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田玉春[1](2021)在《基于点云数据的隧道空间建模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传统隧道测量受隧道地质环境复杂、空间狭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隧道测量的时间较长、需耗费较多人力物力且较难进一步提升其效率。近几年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测量的精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实际的工程测量中,该项技术为隧道测量提供了新型且高效率的技术方法。因此,基于点云数据实现对隧道的建模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隧道扫描的点云数据为基础,围绕隧道点云数据的预处理、三维空间建模和工程应用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三维激光扫描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以及核心技术进行介绍,另外介绍了此方法如何采集点云数据,阐述了预处理数据的过程,详细分析了隧道点云数据的具体误差来源。(2)以点云库PCL为基础,实现了隧道点云数据基于PCL的八叉树数据压缩。针对预处理后的点云数据仍然零散无序,数据点之间没有明显的拓扑关系,无法清晰直观地描述隧道的三维模型,研究了三维模型重建的相关算法,对比分析了泊松方程算法、贪婪投影三角化算法与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在建模方面的优劣势,改进传统的Delaunay逐点插入法,基于Bowyer-Watson算法实现隧道的模型重建和可视化,并用Geomagic软件对隧道重建模型的精度验证。(3)研究了隧道断面的提取及拟合,通过对隧道姿态的调整实现了断面点云提取,分析了不同厚度的断面点云拟合结果;研究了隧道断面点云的曲线拟合,对比分析了拉格朗日插值曲线、贝塞尔曲线和三次B样条曲线的断面曲线拟合结果,实验表明三次B样条曲线更贴近真实断面,整体较为平滑,拟合断面曲线具有较好的光滑性。(4)研究了隧道点云数据的应用,按断面间距为5m实现了连续断面的提取及拟合,实现从椭圆拟合的断面数据中提取隧道中轴线,依据提取出的拟合椭圆参数对隧道进行收敛分析。结合断面设计值分析了隧道断面超欠挖,并计算出隧道整体的超欠挖方量。

刘继国[2](2019)在《拱北隧道管幕冻土复合结构支护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下穿拱北口岸,地理位置独特,政治因素敏感,地质条件复杂,周边建筑密集,工程风险巨大。隧道采用创新的曲线管幕和水平控制冻结支护下超大断面浅埋暗挖法,成功下穿敏感建筑。目前,对于管幕冻土复合结构支护下的超大断面浅埋暗挖法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其原理与机制、参数与控制、受力与变形等方法与规律需要系统研究。本文对管幕冻土复合结构的支护原理、关键参数、控制方法、受力特性、环境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确定管幕冻土复合结构管节长度、顶管直径、顶管壁厚等影响管幕工程安全性、耐久性与经济性的关键参数;进行现场人工冻土力学试验,获得抗剪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内摩擦角、粘聚力等关键参数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人工冻土帷幕封水性与冻胀性研究,确定合理冻土帷幕厚度;进行现场原位试验,研究冻土帷幕温度场分布规律,得到合理的冻土帷幕控制温度。(2)确定顶管管节首尾中心坐标,提出空间曲线管幕轨迹的控制方法,分析顶管的轨迹精度,验证控制方法的可靠性;提出人工冻土帷幕厚度关键部位加热与降低冻结冷量两种控制方法,并通过现场原位试验,验证控制方法的合理性;优选管幕冻土复合结构支护下超大断面浅埋暗挖开挖工法,提出合理安全控制措施。(3)分别考虑钢管与冻土的特性与参数,通过数值计算的手段,分析管幕冻土复合结构支护下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管幕冻土复合结构的受力特性,得到管幕冻土复合结构的受力规律,分析管幕冻土复合结构的承载能力,验证管幕冻土复合结构的可靠性。(4)通过现场设置地表变形、隧道变形、地下水位变化等监测数据,分析群管顶进、大断面长距离水平控制冻结、超大断面多层时步立体开挖下的隧道上部地表与建筑物变形规律,掌握管幕冻土复合结构支护下浅埋暗挖隧道对环境的影响规律。

张毅[3](2019)在《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山区高速公路规模不断增加,其中很多路段穿越膨胀土等特殊土地区和滑坡地段。当隧道进出口穿越这些地段时,由于膨胀土和滑坡的共同作用,隧道施工时往往发生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因此,研究膨胀土和滑坡共同作用下对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论文依托河南三淅高速公路项目,针对隧道穿越膨胀土滑坡地段工程,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的手段对滑坡地段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和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试验确定了膨胀土的基本力学指标、膨胀潜势、膨胀力及膨胀率等指标,研究了膨胀土围岩的物理力学特性,考虑体积变形,给出能够更好地估算非饱和土的强度、变形和渗透系数等参数、反映吸力作用下土的持水性能的土—水特征曲线。2、根据弹塑性力学的理论,推导出隧道开挖考虑土体膨胀特性的解析解,得到了不同含水率变化条件下的弱膨胀土围岩特征曲线,该曲线可以反映弱膨胀土围岩吸水膨胀后对支护受力及变形的影响。3、采用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分析隧道洞口段围岩吸水膨胀引起的滑坡滑动对围岩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即隧道开挖支护后、滑坡体纵向错动位移分别为3cm、5cm、8cm、12cm时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的变形和受力分布情况,并研究削坡卸载对控制滑坡稳定性及隧道受力变形的效果。结果表明,围岩吸水膨胀后隧道初期支护结构沿着纵向发生较大的变形,最大纵向变形位于滑坡体的中间的隧道拱顶部位,为68mm,并随着滑坡的发展,其纵向变形逐渐向拱腰、拱脚部位延伸,位于滑坡体内的初期支护变形增长较快。对山体进行削坡卸载和基底加固方案后,得益于围岩的自重应力的降低和膨胀应力的减小,以及地基桩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滑坡体向临空面的滑动,故可以大幅减小滑坡体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削坡卸载和基底加固”方案对于控制滑坡稳定性及隧道变形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降低工程风险,增强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数值计算结果和现场的施工实践证明,在不采取卸荷和隧道加固措施的条件下进行隧道洞口滑坡段施工的方案是不可行的。4、针对浅埋膨胀土隧道特征,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利用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中隔壁导洞法、交叉中隔壁法对穿越滑坡地段的浅埋弱膨胀土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浅埋膨胀土段隧道采用中隔壁导洞法施工可以较好地控制围岩变形及支护压力,是比较合适的施工工法。根据计算结果总结了一套适合浅埋段膨胀土隧道施工方法,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5、通过对隧道穿越滑坡段裂缝变形发展情况及滑坡体特征的分析,认为控制或降低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是防止膨胀土隧道滑坡体系破坏的关键。结合数值计算结果,综合考虑滑坡区的地质环境、工期及环保等因素,提出“削坡卸载+基底加固+洞口挡墙支挡”的滑坡治理措施以及浅埋段隧道施工方法。通过治理,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同时,通过现场施工反馈可知,采用中隔壁导洞法开挖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及支护压力。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王晶[4](2018)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富水砂地层盾构施工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依托在建的西安地铁四号线凤城九路站凤城十二路站区间尚新路站盾构区间工程,对该工程特殊的环境条件及全断面富水砂层的特点,进行复杂环境条件下富水砂地层盾构建造技术研究,主要进行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针对西安地铁下穿富水砂地层的工程特点,开展了土压平衡盾构机选型工作;根据所选盾构机性能及依托工程富水砂地层的特点,对土压平衡盾构机撕裂刀具、铰接密封、加泥设备进行改造,提高了全断面富水砂地层盾构施工的工作效率和施工安全性。(2)针对高标贯、高密实、长距离及全断面砂层土压平衡盾构掘进存在的土仓压力难以建立、出碴困难、地面沉降变化大以及盾构机推力大、掘进速度缓慢、盾构刀具磨损较快的问题,在对土压平衡盾构系统改进基础上,基于理论分析和工程经验,初步确定穿越砂层土压平衡盾构的施工参数。(3)开展了大量的渣土改良试验,提出典型断面砂土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膨润土配比,确保了施工过程中渣土呈现流塑状态。保证了稳定、安全的掘进施工以及渣土的顺利运出。(4)在土压平衡盾构机的选型、技术适应性研究以及砂层掘进中的渣土改良方案基础上,依托工程的初步掘进施工,给出了复杂环境条件下富水砂地层盾构掘进的施工建议措施,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和施工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5)跟踪施工进行的沉降观测表明,针对富水砂层进行的盾构系统改进和对穿砂层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参数的,有效减小了施工扰动造成的过大变形,掘进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的最大沉降值、累计沉降值和隆起值均在较好的控制范围内,未出现预警现象,盾构掘进施工控制良好。

张浩[5](2014)在《武都西隧道地下水渗流分析与涌水控制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涌水灾害是隧道修建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隧道设计水平、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的不断提高和更新,大量长大深埋越岭隧道修建在重峦叠嶂、交通极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水灾给隧道施工和运营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使得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和迫切需要解决。本文以成武高速武都西隧道为依托,针对涌水问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分析、现场监测、现场试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研究,提出隧道涌水的主要因素是围岩裂隙连通性好、隧道修建在常年地下水位以下、含水围岩富水性好、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文网发达、隧道埋深大以及山体植被覆盖稀少;运用四种方法预测隧道涌水量,得出地下水动力学法预测结果最接近实际涌水量;应用MIDAS-GTS数值软件分析计算隧道孔隙水压力、渗流速度及开挖后和注浆后应力、位移与渗流量的变化,注浆后岩体的渗流速度比开挖后减小了两个数量级,应力场分析表明,注浆后隧道围岩应力状态有了质的改善,径向的最小主应力在隧道开挖时最小,注浆后明显增大;切向最大主应力相反,毛洞开挖时最大,注浆后减小,支护后的应力最小。这是由于隧道注浆之后,很好的改善了岩体的工程特性,提高了其抵抗变形的能力,降低了围岩应力释放。评价了注浆圈参数与渗流速度的关系并运用软件计算渗流量,采用参数厚度为5m、渗透系数为0.00232m/d的注浆圈时,不但能有效的控制渗流量,而且对于注浆材料和施工技术的要求也不高,较为经济合理;最后分析和提出了隧道防排水措施,武都西隧道采用超前帷幕注浆、初期支护、径向注浆、局部注浆、防水板、混凝土衬砌、中央排水管以及排水设施等控制措施,对隧道涌水、淋水、渗漏水和裂隙水综合治理,达到了预期的治理效果,整个隧道实现了不渗不漏,为今后类似地质条件的涌水隧道提供参考。

张航[6](2013)在《高危路段公路线形安全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路交通安全与公路条件尤其是线形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连续顺畅的线形、清晰醒目的行车方向、充足的视距保证等符合驾驶期望的路线是车辆安全行驶的基本保障。通过分析道路线形对道路安全的影响,找出高危路段,探讨道路线形安全设计理论及方法是本文的主旨。本文研究了高危路段及其线形安全设计理论,论述了拟建道路和改扩建道路线形安全设计方法,提出了道路线形安全设计管理建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通过对交通事故的统计特点分析,研究了道路线形与交通安全的关系,阐明了高危路段的内涵及其线形特征。高危路段线形表现为运行速度协调性差、小半径大超高、大纵坡、行车视距不足等特征。其次,从公路平面线形组成及组合形式入手,论述了保持线形连续性的条件,阐述了公路行车视距、公路超高设置、公路纵坡设置、合成坡度选取等满足线形安全的设计原理,提出了基于虚拟视景技术设计拟建道路线形和基于三次样条曲线拟合改扩建道路线形的安全设计方法。对拟建或新建公路:借助计算机虚拟视景技术,开发“基于虚拟与现场相结合的道路勘测设计系统”,对设计线形各项指标,如曲线半径、坡度、超高、行车视距等进行安全审查,使设计线形通过“现场和虚拟”相结合,检查路线设计指标的合理性及设计线形的安全性,识别出高危路段,为设计成果的即时检查和实时修改提供方法和手段。对改扩建道路:研究了拉格朗日插值法、分段插值法、最小二乘法和样条曲线法等四种道路线形参数拟合方法及特点,提出了基于三次样条曲线拟合法和MATLAB工具软件的改扩建道路线形参数提取方法,分析了平面线形设计参数的确定依据以及拟合精度的影响因素;将拟合技术应用至实际工程,提出识别高危路段线形参数选取的方法及修改建议。接着,针对道路交通事故与横断面超高设计的高相关性,论文分析了S型曲线的事故发生原因,阐述了S形曲线采用全断面超高方法的特点,提出了S形曲线超高过渡设计基本原理和特征断面超高值的计算方法。最后,从线形主要参数的选取、路侧设计控制及道路设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线形安全设计的合理化建议。本文阐述了道路线形与交通安全的关系,为高危路段的判定提供了依据;以新(拟)建、改扩建道路为对象,运用虚拟视景技术和拟合技术研究了公路线形的安全设计;对S型曲线超高设计,提出了全断面超高设计方法。论文研究结论对促进线形设计指标的合理性、合法性及道路线形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对公路线形设计理论的有益补充。

李少刚[7](2011)在《地下互通立交隧道设计参数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容,城市交通日益恶化,城市交通建设用地日趋紧缺。当前一种可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不占城市用地且兼具国防作用的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地下高速公路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然而多条地下高速公路的修建,首先面临的就是交叉与互通的问题。基于此,论文结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地下互通立交隧道建造技术研究,以北京市“四纵二横”地下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对地下立交主线隧道施工方案、立交区域主线隧道合理间距、地下互通立交的总体布局形式及尺度规模、匝道隧道及分岔部位设计参数优化、匝道隧道进出口合理位置及分岔部位施工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地下立交隧道上下层重叠处零间距施工方法。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多种地下立交隧道主线隧道施工方案,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经过多重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得出了先施工上部隧道再施工下部隧道为立交区域主线隧道最优施工顺序。2.建立了地下立交区域内不同间距(水平及垂直)条件下的隧道模型,对不同间距主线隧道施工时的土体沉降、洞周位移及支护内力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了它们各自的规律,经过综合对比分析给出了适合北京一般地质条件的合理间距。3.以“十”字形交叉为例,在重点考虑地下立交结构与周围土体的稳定性及建造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仅设右转匝道和左右转匝道隧道皆设两种情况下地下互通立交隧道的最佳布局形式和尺度规模。4.对匝道隧道轮廓及线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匝道隧道进出口合理位置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分岔部位变速段隧道结构平面的三种布置方式并对比了它们的优缺点;提出了两种分岔部位总体施工技术方案,综合对比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得出了从小间距到连拱再到台阶变断面为最优施工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岔部位小间距段、连拱段、台阶变断面段的施工方法。5.采用C#语言编写了地下互通立交结构分析系统,该系统用于地下结构设计的优化分析计算;采用Java语言编写了施工监测数据分析反馈系统,该系统用于施工期间及时掌握围岩与结构变形动态。两个系统合在一起实现了“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理念。6.提出了“地下立交隧道上下层交叉重叠处零间距施工方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0101050866),并给出了该工法的四大工序及详细施工方法。经过与“普通工法”对比分析,得出“零间距工法”控制地表沉降效果明显、支护结构变形小、弯矩也小,优势明显,很适宜于北京及类似地质条件的城市推广使用。

曹铎[8](2011)在《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泥水平衡式全断面掘进机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全断面掘进机也叫隧道掘进机,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地下隧道施工设备,它一边控制开挖面及围岩不发生坍塌失稳,一边进行隧道掘进、出渣,并在机内拼装管片形成衬砌、实施壁后注浆,从而不扰动围岩而修筑隧道。全断面掘进机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激光、控制等技术为一体的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大型地下隧道开挖衬砌成套设备,主要由主机和后配套设备、超前地质探测系统等构成。数字化样机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工程技术,借助于这项技术,工程师们可以在计算机上建立机械系统的实体虚拟模型,模拟在现实环境下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相关的特性。还可以根据仿真结果,对机械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发现机械系统潜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消除了传统设计中对物理样机的依赖性,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使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性。虽然目前有许多功能强大的建模或分析软件,但是很难用其中的某一种单一软件独立完成整个机械系统的工作过程的仿真分析。基于这种情况,联合仿真应运而生,各大软件公司联手,在不同领域之间的软件间提供接口,可以使不同软件实现连接,以共同完成整个机械系统的仿真过程。本文的研究对象是φ11.182m泥水平衡式全断面掘进机的数字化样机。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以下的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数字化样机开发,利用三维建模软件Pro/Engineer以及现有的泥水平衡式全断面掘进机部分零部件装配与说明图纸开发出能应用的一套虚拟样机,为以下的工作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是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利用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在工作情况下,研究掘进机的掘进速度与驱动力、刀盘转速与转动驱动力矩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为基于数字化样机技术,利用ADAMS和MATLAB/Simulink对数字样机进行动力学和控制的联合仿真,分别采用传统PID控制和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的方法,对比两种控制方法的优点,并探讨推力-掘进速度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以及工程施工中由于地质条件改变后,速度响应曲线的变化规律,以给施工过程一定的指导。第四部分为是基于数字化样机,利用联合仿真的方法,实现掘进机的姿态控制,主要是研究掘进机在水平面上偏离预定轴线后的纠偏方法,以及该纠偏方法在小半径曲线掘进作业中的应用,并在数字化样机上验证了该纠偏方法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数字样机技术有效地实现了掘进机的动力学相关联合仿真,这种方法不只是适用于掘进机的设计开发,并且还可以推广到其它一些复杂机械系统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中去,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周小松[9](2010)在《TBM法与钻爆法技术经济对比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针对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采取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这两种施工方法进行了技术和经济对比分析,确定了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适用范围;并通过造价计算确定了一圆形水工无压隧洞的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经济洞长;并收集整理了部分国内外已建和在建隧道工程采用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资料。(1)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适用范围在隧道施工方法上,TBM法和钻爆法都是隧道施工的成熟工法。钻爆法较TBM法工序多,施工组织复杂,工期较长,超欠挖量大、安全性差,但地质适应能力较好。TBM法与钻爆法比较的优势在于工序简单、施工速度快、安全性好。从技术上比较,TBM法适用于工期要求紧、且以硬质岩为主的圆形长隧道,而钻爆法则适用于短隧道、地质条件较复杂的且不适合TBM法快速施工的工程。(2)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经济洞长成洞洞径4m,埋深100~500m,坡度1/800,Ⅱ类及以上围岩占40%、Ⅲ类围岩占30%、Ⅳ类占20%、Ⅴ类围岩占10%的圆形水工无压隧洞,钻爆法施工的经济洞长为5km以下,敞开式TBM施工的经济洞长为5km以上,双护盾式TBM施工的经济洞长为9km以上。(3)通过收集整理部分国内外已建和在建隧道工程采用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资料,认为:现行TBM法施工技术能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溶洞、涌水等特殊地质条件经提前处理后,或辅以钻爆法开挖通过不良洞段后,再采用TBM法进行掘进;在特长隧道中,采用TBM法快速施工,较钻爆法以长洞短打的方式经济性好,节约成本约在5%~20%;在硬岩隧道中,双护盾TBM比敞开式TBM造价高出约20%以上,敞开式TBM法的经济性更突出;国产TBM发展停滞和国内施工单位的TBM施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是当前我国隧道难以推广采用TBM法开挖的主要原因;TBM法与钻爆法的造价差异会随着TBM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将逐渐缩小,TBM法将在中长隧道的建设中逐渐取代钻爆法而成为主流的施工方法。

熊芳斌[10](2009)在《厦门海底隧道爆破施工及对围岩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采用钻爆法进行山体洞室及通道的开挖已有一个多世纪,现已广泛的应用于海底隧道的建设之中。我国修建的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海底隧道,也是主要应用了钻爆法进行施工。论文主要针对厦门翔安海底隧道A1标爆破施工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在硬岩段和风化槽段不同的施工方案,并研究了海底隧道爆破施工对围岩的影响。针对厦门海底隧道岩性条件复杂的情况,根据相似原理,本文通过模型实验,来研究炸药在岩体中的爆炸作用。使用动态应变测试仪器测试模型中的爆炸应变波,并分析其衰减规律;使用便携式超声波无损检测仪测试爆破后岩体损伤破坏情况,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合理的爆破参数,选择合理的装药量、装药结构和装药方式。在爆破开挖后进行了隧道围岩松动圈的现场监测,将检测结果与爆破后松动圈数值模拟对比,结果具有一致性;通过对围岩压力的现场测试,并进行测得数据的环向、纵向对比分析,表明了现行的控制措施是合理有效的;通过爆破震动现场测试以及对围岩变形监测,表明了现行的支护措施是可行的。

二、圆曲线隧道圆断面全断面开挖边线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圆曲线隧道圆断面全断面开挖边线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点云数据的隧道空间建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点云建模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点云数据预处理
    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简介
        2.1.1 三维激光扫描基础理论
        2.1.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2.1.3 代表性的地面激光扫描设备
    2.2 点云数据的采集及预处理
        2.2.1 地面三维激光仪的作业流程
        2.2.2 点云数据预处理
    2.3 点云数据的误差来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三维模型重建技术研究
    3.1 点云库PCL简介
        3.1.1 点云库PCL
        3.1.2 PCL中visualization模块及类介绍
    3.2 基于八叉树的点云压缩精简
        3.2.1 八叉树(Octree)
        3.2.2 基于八叉树的点云压缩原理
        3.2.3 点云压缩实验分析
    3.3 隧道三维建模算法研究
        3.3.1 贪婪投影三角化算法
        3.3.2 泊松算法
        3.3.3 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
        3.3.4 改进的Bowyer-Watson算法
    3.4 隧道三维模型重建误差分析
        3.4.1 模型重建结果对比
        3.4.2 隧道建模偏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断面点云提取及拟合
    4.1 隧道断面轮廓点云提取
        4.1.1 隧道空间姿态调整
        4.1.2 隧道断面的提取
        4.1.3 断面点云厚度的选取
    4.2 轮廓点云投影
    4.3 断面曲线拟合
        4.3.1 圆曲线拟合
        4.3.2 椭圆曲线拟合
        4.3.3 拉格朗日插值曲线拟合
        4.3.4 贝塞尔曲线拟合
        4.3.5 三次B样条曲线拟合
        4.3.6 断面拟合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点云数据应用分析
    5.1 隧道关键信息提取
        5.1.1 连续断面提取
        5.1.2 隧道中轴线提取
    5.2 隧道收敛分析
    5.3 隧道超欠挖及土方量计算
        5.3.1 断面超欠挖
        5.3.2 整体超欠挖方量计算
    5.4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拱北隧道管幕冻土复合结构支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依托工程背景
        1.2.1 工程概况
        1.2.2 工程地质
        1.2.3 水文地质
        1.2.4 潮位与潮流
        1.2.5 周边环境
    1.3 管幕冻土复合结构支护浅埋暗挖法
        1.3.1 基本原理
        1.3.2 长距离空间曲线管幕
        1.3.3 长距离水平控制冻结
        1.3.4 超大断面超浅埋暗挖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管幕冻结法应用现状
        1.4.2 管幕冻土复合结构关键参数研究现状
        1.4.3 管幕冻土复合结构安全控制研究现状
        1.4.4 管幕冻土复合结构受力特性研究现状
        1.4.5 管幕冻土复合结构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拱北隧道管幕冻土复合结构关键参数研究
    2.1 引言
    2.2 管节长度
        2.2.1 圆曲线转角
        2.2.2 缓和曲线转角
        2.2.3 转角变化规律
    2.3 顶管直径
        2.3.1 大小直径顶管组合方案
        2.3.2 等直径顶管方案
        2.3.3 对比分析
    2.4 管节壁厚
        2.4.1 管节稳定性
        2.4.2 管节刚度
        2.4.3 管节强度
        2.4.4 结果分析
    2.5 人工冻土力学参数
        2.5.1 抗剪强度
        2.5.2 弹性模量
        2.5.3 泊松比
    2.6 人工冻土帷幕厚度
        2.6.1 封水性影响
        2.6.2 冻胀性影响
    2.7 人工冻土帷幕温度
        2.7.1 土体冻结温度
        2.7.2 土体导热系数
        2.7.3 冻土帷幕温度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拱北隧道管幕冻土复合结构安全控制研究
    3.1 引言
    3.2 空间曲线管幕轨迹控制
        3.2.1 管节坐标确定
        3.2.2 自适应管节接头
        3.2.3 高精度自动纠偏系统
        3.2.4 始发与接收精度控制
        3.2.5 曲线管幕轨迹偏差
    3.3 人工冻土帷幕厚度控制
        3.3.1 关键部位加热控制方法
        3.3.2 降低冻结冷量控制方法
    3.4 超大断面暗挖安全控制
        3.4.1 开挖工法选择
        3.4.2 洞内土体加固
        3.4.3 安全控制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拱北隧道管幕冻土复合结构受力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模型与参数
        4.2.1 模型建立
        4.2.2 参数选择
        4.2.3 计算工况
    4.3 复合结构受力特性研究
        4.3.1 复合结构大小主应力
        4.3.2 复合结构Von Mises等效应力
        4.3.3 钢管Von Mises等效应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拱北隧道管幕冻土复合结构环境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监测方案
        5.2.1 监测系统
        5.2.2 测点布置
        5.2.3 监测仪器
    5.3 地表变形影响
        5.3.1 管幕施工影响
        5.3.2 冻结圈形成影响
        5.3.3 隧道开挖影响
    5.4 地下水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膨胀土膨胀特性及胀缩机理研究
        1.2.2 膨胀土隧道变形和施工技术研究进展
        1.2.3 隧道与滑坡段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2.4 滑坡地段-隧道加固技术方面研究进展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膨胀土隧道滑坡段施工地质灾害
    2.1 概述
    2.2 工程概况
        2.2.1 隧道概况
        2.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隧道洞口滑坡体特征
        2.3.1 滑坡体研究及监测
        2.3.2 滑坡体特征及成因分析
    2.4 隧道病害类型
        2.4.1 隧道洞口段塌方
        2.4.2 隧道结构开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膨胀土围岩工程特性试验
    3.1 概述
    3.2 膨胀性围岩基本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3.3 膨胀性围岩的膨胀特性试验
    3.4 膨胀性围岩抗剪强度特性试验
        3.4.1 固结排水剪试验(CD)
        3.4.2 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UU)
        3.4.3 固结不排水剪试验(CU)
    3.5 膨胀性围岩土—水特征曲线
        3.5.1 基本概念与物理意义
        3.5.2 试验方法
        3.5.3 试验结果分析
        3.5.4 土—水特征曲线的拟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弱膨胀土隧道围岩膨胀特征曲线及失稳破坏机理
    4.1 概述
    4.2 考虑膨胀特性的隧道开挖解析解及围岩特征曲线
        4.2.1 弹性分析
        4.2.2 弹塑性分析
    4.3 浅埋弱膨胀土隧道围岩失稳破坏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结构受力与变形特性
    5.1 概述
    5.2 滑坡体发展对初期支护稳定性的影响
        5.2.1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的确定
        5.2.2 围岩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位移分析
        5.2.3 坡体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应力分析
    5.3 卸载和基底加固对滑坡及隧道变形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滑坡治理后浅埋膨胀土段施工工法力学响应数值模拟
    6.1 概述
    6.2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的确定
    6.3 不同施工工法下的围岩力学响应
        6.3.1 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力学响应
        6.3.2 中隔壁导洞法施工力学响应
        6.3.3 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力学响应
    6.4 不同施工工法的对比
        6.4.1 不同施工工况下围岩变形特征对比
        6.4.2 不同施工工况下地表沉降特征对比
        6.4.3 不同施工工况的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防控措施
    7.1 概述
    7.2 洞口段滑坡治理
        7.2.1 削坡卸载
        7.2.2 洞内基底加固
        7.2.3 洞口挡墙支挡
    7.3 隧道结构变形控制
    7.4 防控措施效果评价
        7.4.1 滑坡治理效果分析
        7.4.2 隧道变形控制效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复杂环境条件下富水砂地层盾构施工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盾构机掘进机选型及掘进参数控制研究
        1.2.2 盾构施工渣土改良技术研究
        1.2.3 盾构施工扰动引起的地层变形及控制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2 穿越含砂地层土压平衡盾构选型及改造技术
    2.1 工程概况
        2.1.1 区间盾构工程概况
        2.1.2 工程地质及水文概况
        2.1.3 盾构期间施工筹划
    2.2 复杂环境盾构穿越砂层施工存在的问题分析
    2.3 穿越砂土层盾构适应性及改造技术
        2.3.1 盾构穿越全断面砂层的施工分析
        2.3.2 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全断面砂层的系统改造及改进
        2.3.3 施工参数设定
    2.4 本章小结
3 穿越砂层盾构施工渣土改良及施工参数现场试验
    3.1 渣土改良的必要性
    3.2 渣土改良实验及实施
        3.2.1 各种实验原理
        3.2.2 渣土改良实验方案
        3.2.3 渣土改良试验结果分析
    3.3 盾构机在砂性地层掘进的应对措施
        3.3.1 盾构掘进建议措施
        3.3.2 同步注浆和二次补压浆
        3.3.3 其他技术保护措施
    3.4 本章小结
4 土压平衡盾构现场施工参数及效果分析
    4.1 掘进参数分析
        4.1.1 刀盘扭矩分析
        4.1.2 掘进土压力分析
        4.1.3 出土量分析
        4.1.4 盾构总推力分析
    4.2 施工效果分析
        4.2.1 凤凤区间地表沉降分析
        4.2.2 凤尚区间地表沉降分析
        4.2.3 北三环南北辅道桥墩沉降分析
    4.3 凤凤、凤尚地质雷达检测
    4.4 盾构穿越风险点(建构筑物)及应对措施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5)武都西隧道地下水渗流分析与涌水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隧址区基本概况及涌水分析
    2.1 隧址区条件和概况
        2.1.1 气象水文
        2.1.2 工程地质条件
        2.1.3 隧道工程简介
    2.2 武都西隧道涌水特征
        2.2.1 武都西隧道围岩富水区划分情况
        2.2.2 超前地质预报围岩统计情况
        2.2.3 隧道最大突水发生情况
        2.2.4 现场涌水量的测定
        2.2.5 涌水段衬砌密实情况
    2.3 隧道涌水原因分析
第三章 隧道涌突水预测理论分析
    3.1 渗透系数 K 的确定
    3.2 解析法的介绍
    3.3 涌水量的预测
        3.3.1 地下水动力学法预测涌水量
        3.3.2 大气降水入渗法预测涌水量
        3.3.3 地下水径流模数法预测涌水量
        3.3.4 灰色系统理论方法预测涌水量
    3.5 隧道涌水量预测结果与实际涌水量比较
第四章 地下水渗流数值分析
    4.1 地下水渗流的基本理论
        4.1.1 地下水渗流速度
        4.1.2 水力梯度和渗流场水头
        4.1.3 渗流基本定律
        4.1.4 稳定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4.2 GTS 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取
        4.2.1 GTS 软件的介绍
        4.2.2 武都西隧道 GTS 渗流模型的建立
        4.2.3 参数的选取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渗流场模拟分析
        4.3.2 应力场模拟分析
        4.3.3 注浆圈参数与渗流速度的关系
        4.3.4 隧道渗流量的计算
第五章 隧道涌水控制措施分析
    5.1 武都西隧道防排水设计研究
        5.1.1 隧道防排水设计原则
        5.1.2 隧道防排水的技术标准
        5.1.3 注浆堵水的工作原理及选择要求
    5.2 武都西隧道防排水施工设计
        5.2.1 超前帷幕注浆方案
        5.2.2 超前小导管
        5.2.3 径向注浆堵水方案
        5.2.4 局部注浆方案
    5.3 施工要点
        5.3.1 注浆施工要点
        5.3.2 隧道防排水施工要点
    5.4 注浆堵水效果综述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危路段公路线形安全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述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5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和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危路段及其线形特征
    2.1 交通事故路段
        2.1.1 事故多发路段
        2.1.2 事故危险路段
        2.1.3 高危路段
    2.2 道路线形与道路安全关系
        2.2.1 路线线形与道路安全关系统计
        2.2.2 道路线形与道路安全关系分析
    2.3 高危路段线形特征
        2.3.1 线形特征界定
        2.3.2 线形特征内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危路段线形安全设计原理
    3.1 平面线形组合类型
    3.2 线形安全设计特性
        3.2.1 线形连续性
        3.2.2 公路行车视距充足性
        3.2.3 公路超高设置合理性
        3.2.4 纵坡设置的适宜性
        3.2.5 合成坡度的稳定性
        3.2.6 平纵线形的协调性
    3.3 高危路段线形安全设计思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建公路高危路段线形安全设计方法
    4.1 路线设计方法
    4.2 路线设计安全评价
    4.3 虚拟视景的路线设计
        4.3.1 虚拟视景的路线设计原则
        4.3.2 虚拟视景的路线设计原理
        4.3.3 数字地面模型建立
        4.3.4 路线模型建立
        4.3.5 视景模型的建立
        4.3.6 路线质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扩建公路高危路段线形安全设计方法
    5.1 改扩建公路设计原则
    5.2 公路线形参数获取方法
        5.2.1 常用拟合方法
        5.2.2 曲线函数拟合
        5.2.3 公路平面线形拟合
    5.3 工程应用
        5.3.1 高危路段参数提取
        5.3.2 高危路段线形改进
    5.4 纵断面线形拟合
        5.4.1 纵断面线形拟合原则
        5.4.2 纵断面线形拟合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危路段S形曲线超高设计
    6.1 S形曲线事故原因分析
    6.2 S形曲线超高渐变方法
        6.2.1 一般渐变方法
        6.2.2 全断面渐变方法
    6.3 S形曲线全断面渐变超高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危路段道路线形安全设计管理
    7.1 设计参数控制
        7.1.1 设计速度
        7.1.2 平曲线半径
        7.1.3 曲线转角
        7.1.4 纵坡度
        7.1.5 路基宽度
        7.1.6 超高渐变率
        7.1.7 竖曲线最小长度
    7.2 路侧设计控制
    7.3 设计管理控制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7)地下互通立交隧道设计参数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地下立交发展现状及趋势
        1.2.1 国内现状
        1.2.2 国外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难点
    1.5 技术路线
2 地下立交区域主线隧道断面设计及施工顺序优化研究
    2.1 北京市地质概况
        2.1.1 地质构造
        2.1.2 土层概况
        2.1.3 地下水
        2.1.4 地质条件对隧道建设的影响
    2.2 地下互通立交主线隧道横断面参数确定方法
    2.3 地下互通立交主线隧道交叠处施工顺序优化模拟研究
        2.3.1 MIDAS/GTS简介
        2.3.2 数值模型
        2.3.3 模拟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立交区域主线隧道合理间距模拟研究
    3.1 并行及交叉隧道国内外研究现状
    3.2 不同间距主线隧道施工方案及数值模型
    3.3 计算结果分析
        3.3.1 土体沉降
        3.3.2 立交部位洞周位移
        3.3.3 初期支护内力
    3.4 本章小结
4 地下立交尺度规模与分岔部位线形优化及施工方法研究
    4.1 地下互通立交总体布局形式与尺度规模
        4.1.1 地下互通立交布局形式
        4.1.2 "十"字形地下互通立交规模
    4.2 匝道隧道研究
        4.2.1 匝道隧道轮廓
        4.2.2 匝道隧道线形研究
        4.2.3 匝道隧道进、出口合理位置研究
    4.3 分岔部位优化研究
        4.3.1 变速段隧道长度确定
        4.3.2 变速段隧道结构平面布置方式研究
        4.3.3 分岔隧道变截面处断面轮廓优化
        4.3.4 变速段台阶式布置线形优化
    4.4 连拱段中隔墙优化研究
    4.5 小间距段研究
    4.6 分岔部位施工技术方法研究
        4.6.1 小间距段施工技术方法
        4.6.2 连拱段施工技术方法
        4.6.3 台阶变断面段施工技术方法
    4.7 地下互通立交结构分析系统及施工监测数据分析反馈系统
        4.7.1 地下互通立交结构分析系统
        4.7.2 施工监测数据分析反馈系统
    4.8 本章小结
5 地下立交隧道上下层交叠处"零间距"施工技术研究
    5.1 立交隧道上下层交叉重叠处零间距施工工法
    5.2 "零间距工法"建模与开挖
    5.3 计算结果分析
        5.3.1 外二次衬砌上最大最小主应力
        5.3.2 上部初期支护弯矩
        5.3.3 上部隧道锁脚锚杆轴力
        5.3.4 隧道基坑边墙锚杆
    5.4 与普通工法的比较
        5.4.1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5.4.2 隧道初支结构变形对比分析
        5.4.3 隧道初支结构弯矩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泥水平衡式全断面掘进机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数字化样机技术概述
        1.2.1 数字化样机技术简介
        1.2.2 虚拟样机技术
    1.3 全断面掘进机概述
        1.3.1 全断面掘进机简介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虚拟样机的建立和联合仿真基础
    2.1 基于Pro/E的泥水平衡式全断面掘进机虚拟样机的建立
        2.1.1 Pro/Engineer简介
        2.1.2 三维数字模型的建立方法
        2.1.3 泥水平衡式全断面掘进机关键零部件的三维数字化建模
    2.2 动力学联合仿真理论及方法
        2.2.1 数字化样机技术联合仿真
        2.2.2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础
        2.2.3 数字化样机动力学联合仿真平台的搭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DAMS的泥水平衡全断面掘进机的动力学仿真
    3.1 泥水平衡式全断面掘进机工作条件下的受力分析
        3.1.1 工作参数
        3.1.2 掘进机受力计算
    3.2 开挖面稳定与施工参数控制分析
    3.3 泥水平衡式全断面掘进机的动力学仿真
        3.3.1 数字模型的建立
        3.3.2 仿真过程分析
    3.4 仿真结果分析
        3.4.1 驱动扭矩与刀盘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3.4.2 推力与掘进速度之间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掘进机整机推力与速度的动力学与控制的联合仿真
    4.1 联合仿真基础构建
    4.2 PID控制与模糊控制
        4.2.1 PID控制方法简介
        4.2.2 模糊控制理论基础
    4.3 传统PID速度控制系统
        4.3.1 传统PID速度控制系统的建立
        4.3.2 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4.3.3 传统PID控制分类对比分析
        4.3.4 工作情况突变分析
    4.4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4.4.1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4.2 模糊PID控制结果分析
        4.4.3 模糊控制工作情况突变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掘进机长距离掘进过程中的姿态控制
    5.1 引言
    5.2 影响掘进机姿态的因素
    5.3 直线掘进时姿态控制的仿真
        5.3.1 姿态变化分析
        5.3.2 直线掘进纠偏方法
        5.3.3 选定纠偏角速度的联合仿真
    5.4 掘进姿态控制方法在小半径曲线掘进中的应用
        5.4.1 掘进机转弯的最小曲线半径R的确定
        5.4.2 小半径曲线的掘进方法
    5.5 地质条件对纠偏过程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TBM法与钻爆法技术经济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
    1.2 隧道工程施工方法的发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
        1.3.1 研究必要性
        1.3.2 研究内容
2 TBM法与钻爆法施工技术对比分析
    2.1 TBM法与钻爆法简介
        2.1.1 TBM法
        2.1.2 钻爆法
    2.2 临时工程对比
        2.2.1 钻爆法临时工程
        2.2.2 TBM法临时工程
    2.3 开挖施工对比
        2.3.1 TBM开挖
        2.3.2 钻爆法开挖
    2.4 支护对比
        2.4.1 支护理论
        2.4.2 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2.4.3 超前预报与超前支护
        2.4.4 初期支护
        2.4.5 永久支护
        2.4.6 不良地质条件处理
    2.5 出渣及进料运输对比
        2.5.1 主要运输方式
        2.5.2 TBM法出渣及进料运输
        2.5.3 钻爆法出渣及进料运输
    2.6 小结
3 TBM法与钻爆法经济对比分析
    3.1 隧道工程造价
        3.1.1 隧道工程造价编制
        3.1.2 人工费
        3.1.3 机械费
        3.1.4 材料费
        3.1.5 临时工程
        3.1.6 工程量
        3.1.7 工期
    3.2 经济性比较
        3.2.1 已有经济比较方法
        3.2.2 经济比较方法
    3.3 算例
        3.3.1 对比方案
        3.3.2 开敞式TBM法造价
        3.3.3 双护盾式TBM法造价
        3.3.4 钻爆法造价
        3.3.5 造价对比分析
    3.4 已建及在建工程
        3.4.1 水利工程
        3.4.2 铁路工程
    3.5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附录

(10)厦门海底隧道爆破施工及对围岩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底隧道钻爆法施工研究现状
        1.2.2 围岩扰动影响研究现状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海底隧道爆破方案和爆破参数的选择
        1.4.2 爆破对围岩的影响研究
        1.4.3 爆破对临近洞室以及二次衬砌的影响
    1.5 采用的研究步骤
    1.6 本章小结
2 海底隧道爆破方案和爆破参数的选择
    2.1 引言
    2.2 爆破参数模型实验
        2.2.1 实验目的
        2.2.2 实验方案
        2.2.3 相似关系
        2.2.4 模型的建立
        2.2.5 模型装药量的确定
        2.2.6 爆炸应变波测试结果分析
        2.2.7 爆炸应变波模型试验结论
    2.3 模型爆破损伤测试
        2.3.1 超声波损伤测试原理
        2.3.2 损伤测试
        2.3.3 测试结果分析
    2.4 海底隧道爆破开挖设计
        2.4.1 隧道开挖光面爆破参数计算
        2.4.2 隧道开挖爆破炮眼布置
        2.4.3 隧道开挖爆破参数设计
    2.5 海底隧道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5.1 施工工艺流程
        2.5.2 软弱、破碎段施工
    2.6 隧道开挖爆破效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爆破对围岩的影响研究
    3.1 理论计算
        3.1.1 爆破开挖时围岩的损伤和破坏规律
    3.2 松动圈的形成过程及特性
    3.3 隧道开挖产生松动圈的有限元分析
        3.3.1 本文采用的模拟方法——有限差分法
        3.3.2 计算模型
        3.3.3 爆炸动力荷载及边界条件
        3.3.4 隧道爆破掘进过程中松动圈的数值模拟
    3.4 爆破开挖后隧道围岩松动圈现场测试
        3.4.1 岩石超声波检测原理
        3.4.2 RS-ST01C 非金属声波测试仪
        3.4.3 隧道开挖后围岩松动圈测试
        3.4.4 测试结果分析
    3.5 爆破对土压力及水压力影响分析
        3.5.1 海底隧道土压力研究
        3.5.2 海底隧道水压力研究
4 爆破对临近洞室以及二次衬砌的影响
    4.1 爆破对临近洞室及二次衬砌影响的理论分析
        4.1.1 爆破对临近洞室及二次衬砌的影响因素
        4.1.2 隧道爆破对二次衬砌影响安全距离
    4.2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A1 标爆破震动现场测试
        4.2.1 爆破地震波的震动效应
        4.2.2 爆破地震波的现场测试及分析
    4.3 从隧道变形监测来分析爆破对二次衬砌影响
        4.3.1 隧道位移变形监测
    4.4 结论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详细摘要

四、圆曲线隧道圆断面全断面开挖边线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点云数据的隧道空间建模及应用研究[D]. 田玉春. 长安大学, 2021
  • [2]拱北隧道管幕冻土复合结构支护机制研究[D]. 刘继国.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3]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D]. 张毅. 长安大学, 2019(01)
  • [4]复杂环境条件下富水砂地层盾构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 王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5]武都西隧道地下水渗流分析与涌水控制措施研究[D]. 张浩. 长安大学, 2014(03)
  • [6]高危路段公路线形安全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航.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7]地下互通立交隧道设计参数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D]. 李少刚.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8]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泥水平衡式全断面掘进机仿真研究[D]. 曹铎. 东北大学, 2011(04)
  • [9]TBM法与钻爆法技术经济对比分析[D]. 周小松.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1)
  • [10]厦门海底隧道爆破施工及对围岩影响的研究[D]. 熊芳斌. 河南理工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圆曲线隧道圆断面全断面开挖边线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