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审美情趣与“文章研究”的教学

阅读的审美情趣与“文章研究”的教学

一、阅读的审美诉求与“文章学”阅读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21)在《群文阅读在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陆静[2](2021)在《论宋代古文选本对韩愈古文的取舍及其影响》文中认为

陈敏[3](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强调的不应该只是停留于语言文字的表面,而是要超越表层的信息,以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蕴含,掌握文章的情感态度并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我建构和深度思考,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审美感受。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最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及其他科目都具有较大的影响。语文深度阅读的实施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度挖掘阅读带给学生成长与持续性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碎片化、跳跃性、浅层次为特征的浅阅读现象,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思考、文本体验都仅仅只是停留于语言文字的表面,而没有兴趣和欲望去探讨文本的深层次内涵。语文核心素养的出现重新为阅读教学如何教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体现。此外,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尽管他们的心智得到较大发展,但思想与价值观等方面尚未成熟,在这一阶段开展语文深度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态度,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如何有效实施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旨在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纵向发展提供许多建议和参考。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首先第一章绪论部分,分别对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然后梳理整合了相关语文核心素养和深度阅读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最后说明了本文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章纯理论部分,系统深入地分析了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内涵概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深度阅读的理论价值;第三章是通过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弄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分析了相关原因;第四章是本研究最重要的部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出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策略探析,也是通过本研究实践探寻到的问题与成因提出的相关建议和解决措施。

王旭雯[4](2020)在《写作美学理论视阈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写作是一门“情动而辞发”的艺术,是表情达意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但目前写作教学受到高考的隐性指挥棒的影响,作文教学偏重当堂训练,导致学生为作文而作文。因此,本文以高中作文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写作美学为理论基础,在现代视角下审视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和中国现代美学理论,探寻写作活动的实质,还原写作活动作为意象生成与领悟的情感活动、有序延展的思维活动、和谐原则的美育追求的多方位独特价值。本文基于对高中生写作心理的问卷调查和归因分析上,尝试构建写作美育的课程体系。从写作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思维训练、修改评价三个角度将写作美育的内涵价值与语文课程特点结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策略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在最重要的实施策略中,总结出两条路径。一方面写作美育课程的实施策略可以语文课程为主要载体。创设审美情境,促进意蕴世界生成,从而获得感性体验,再通过选材、构思、表达的一般写作过程中“重复”“对比”“赋形”“渲染”等写作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有序真实美好的表达。另一方面写作美育课程的实施策略可以活动课程为辅助载体,重视组建文学社团、班会课、课外实践活动和体验式校本写作课程开发,在过程中发挥写作育人功能。此外,本研究还将采用行动研究,分析已无形渗透写作美育特点的名师课例,总结具体的写作教学经验。并通过自我教学实践,反思写作美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断探求写作美育优化路径,立足写作活动本身,力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完善学生人格的发展。

胡向东,赵漫铃[5](2019)在《写作能力导向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测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与测评是当下推进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基于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具有的"实用"特点的认识,本研究的主要价值取向是增强学生适应和服务社会的交流能力;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基于学生发展所需关键能力,结合实用性文本教学实际确定以写作为导向进行任务群测评方案设计。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评价目标,倡导多元化评价主体和方式,强调探究型与合作型学习方法,并以高拟真度的"新闻人进阶计划"任务情境为例阐述写作导向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测评设计路径。

向艳[6](2019)在《自然题材散文中自然美及其美育研究 ——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语文课程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将美育渗透在语文课程之中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国家对美育这一教育方针的要求。语文美育一向是语文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那么作为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则是进行语文美育的重要平台。长论以来,自然题材散文在语文教材选文系统中地位非凡,其体现的自然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价值。在语文美育实施的过程中,对自然题材散文中的自然美及其独特的美育价值的深度挖掘必不可少,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珍惜美、创造美,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本文首先从教材和实际教学情况两个方面把握现今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然题材散文中自然美美育的基本情况。初中语文教师美育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但是美育仍然处于教育的薄弱环节。其次,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自然题材散文为对象,对其体现的自然美的申型从山水之美、生命之美、四时之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然后结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自然题材散文的具体篇目,从爱国精神、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想象和创造能力、生态观念五个方面阐明自然题材散文中自然美的美育价值。最后是在自然题材散文自然美美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自然题材散文自然美的分申,探究自然题材散文中自然美美育实施的有效性策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精心设计情境、启发学生想象;真实进行“对话”,感悟真情实感;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

杨一男[7](2019)在《清代八旗文人《诗经》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滥觞,其所倡导的赋、比、兴写作方法以及写实性精神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优秀的传统精髓。作为自有诗歌体裁以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篇章亦成为研究上古时期历史文化、社会民俗、文字音韵等人文学术范畴的珍贵文献。《诗经》因版本复杂,文辞精深、意义厚重,成为历代文人学者学习钻研的典范文本。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诗》有今文齐、鲁、韩三家,又有古文《毛诗》一家。汉代,今文“三家诗”位列学官,享有文化正统地位;《毛诗》起初用先秦古文字撰写,文本长期传流于民间,由于其声称是孔子弟子子夏传承而来,故认为可能是比“三家诗”更早的先秦典籍版本。随着以郑玄为代表的东汉大儒对《毛诗》周密详实的注疏,《毛诗》的经典化逐渐成立,最终取代了“三家诗”的地位,深远影响了后世的文学文化传承。自两汉至清末,学者们对于《毛诗》与“三家诗”佚文的研究屡见不鲜。单就《历代诗经版本丛刊》的收集情况看,保留至今的代表文献就有140余种之多。有关训诂、词章、考据、名物等的研究,无疑是古代文人学者颇具特色又不乏新意的研究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古代学术史在不同时期的面貌得益于其社会背景,尤其是政治与文化背景之推动。悠悠数千载的中华文化是占主体人口的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交流、耕耘累积而成的硕果。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两宋、元、清等朝代都曾出现过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政权。各民族间既有兵戎相见的岁月,又有和睦共处的时日,既有欺凌抢掠之乱世,又有昌盛辉煌的治世。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谱不但写下蔚为大观的政治与风俗史,更将中华文化推向了多元而深刻的巅峰。悉数历代少数民族政权所统治的社会,不论在政策、教育、文辞,还是衣食、起居、血缘等方面,均曾为多元的中华文化注入鲜活而颇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对比少数民族政权各自的统治结果,民族关系处理最合理、文教成就最显着、国力曾一度最为雄厚的,又当是旗人所统治的清朝。旗人群体依靠着勇猛的精神斗志,高超的骑射技艺,灵活而实用的行政策略,从区域边缘走进家国中心,一跃成为全国性的统治民族,此后又大兴文教,力求在保持内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推崇儒家思想、精习汉字汉文。开科举、办学堂、招收大量翻译人才、器重汉族能臣。该过程中固然有偏见失误之处,但不可否认以满八旗为主体的旗人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正确认识与学习是维持其统治体系最合理的文化应用,它较为开放的文化格局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尊重、认同多元文化的态度,满汉融合既推动了八旗文坛“和而不同”的风貌,也促使汉籍经典向民族性方向发展。应该说,用“文治武功”形容康雍乾盛世并不为过。清代,以汉人为主体的民人群体着有繁多的诗经学着述,旗人更在传承传播《诗经》经典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令人遗憾的是当代的学术界多以清代民人的所注疏的《诗经》文献为研究对象,却很少详细涉及旗人,特别是满八旗群体对相关文献的接受性活动。其实,清代旗人在接受《诗经》及其相关活动上丝毫不亚于当时的民人。这首先表现在其作为统治民族所树立的文化背景,清代十二位皇帝均对“汉文化于民族政权统治”的重要性有着正确的认识,在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中固然有保守的一面,但总体上他们鼓励八旗子弟学习汉文化,对满汉等各民族间的交流持认可态度。官方自上而下对文教的大力提倡,为清朝满汉精英再次建构汉文化精髓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其次,就《诗经》本身而言,以清帝为首的满八旗皇室成员利用文本实行文化控制的手段也非常多样,引用《诗经》章句并结合经学诸项思想教谕臣民,以理学为根基颁布官方的《诗经》学专书,其根本目的在于传授民众儒家体系之精髓,通过继承历代有益于政权统治的文教传统,不断稳固“道统”意义上的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包括《诗经》在内的多部经籍图书,亦被翻译成清语在八旗内部颁行传播,其在语辞、章句和篇章结构上均体现出有别于汉文原典的鲜明特征。《诗经》分别在顺治和乾隆时期发行的两种译本,不但体现出旗人对汉籍经典的认知从了解到熟识的过程,更体现出满语词句不断丰富,书面翻译方式越加讲求文学美的发展过程。再次,清代八旗文人群体也通过对《诗经》文献钻研,成就了一系列“诗经学”学理成就:肫图《诗解正宗》、蒋绍宗《读诗知柄》、多隆阿《毛诗多识》以及张玉纶《毛诗古音学》为其成就中之代表。这些专着拥有各自研究视角的特征:譬如《读诗知柄》侧重于《诗经》各章的文学性分析;《毛诗古音学》侧重于古音韵的整理;《诗解正宗》和《毛诗多识》偏于训诂,但在具体研究思路与文献参照上也各有差异。另一方面,八旗《诗经》学的文人学者之身份既有满八旗也有汉八旗,也说明清中、后期各旗籍间的文教传播不但普遍而深刻,各自文化的交流俨然已畅通无阻;最后,八旗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亦明显透露着《诗经》影响之痕迹。这主要体现在八旗文人诗文评理论叙述及文人诗的具体创作两个层面上,换言之,纳兰性德、法式善、岳端、铁保等八旗代表文人在其文论文献和诗集中均或明显或隐晦地接受《诗经》的文学遗产。从审美的角度揭示八旗文人诗创作的《诗经》接受现象,亦应不失为探寻汉文化影响满族的重要环节。至此,笔者结合接受理论从历史文化背景、清皇室对《诗经》文献的运用、八旗文人的《诗经》学成就同历代经学接受之关系、八旗文人因接受《诗经》文学遗产而进行的文学创作实践四个角度,寄希望于对“清代旗人子弟受汉文化影响”这一问题中的《诗经》接受问题进行学理上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明确及分析其接受缘由、接受过程、接受具体案例及接受后之影响,以认识清代八旗文人群体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史中的杰出贡献。

应薇[8](2019)在《魏晋六朝文论对先秦两汉儒家诗学观的接受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先秦两汉时期,自《诗经》编订传播以来,各家对早期诗歌艺术的运用和解说就不绝如缕,《诗经》孕育于礼乐而又反映了礼乐所体现的政治价值和社会意识。尤其以儒家学派最盛,他们引《诗》、解《诗》来阐发弘扬他们的学说和政治思想,由此形成了儒家早期的诗学批评萌芽。然而当时诗、乐、礼杂糅的大文学环境和文史哲不分的政治礼教形势形成了诗歌早期的一些特点。孔子是儒家学派中最早说《诗》并以诗为教的学者,也是先秦儒家诗论的开创者,在出土文献上博竹简和郭店楚简的发现也揭示了孔子诗学观注重政教和抒情的二元性特点,同时又下启孟、荀儒家诗学理论,可以说先秦儒家的诗说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和中国文艺思想的萌芽。魏晋六朝的文论思想历来为学界所重视,这得益于魏晋六朝文学家在对先秦两汉文学思想的积极接受继承中进一步对文学创作本质规律的探索和发现。魏晋六朝作家们开始关注诗歌的情感、风格、创作构思、辞采等艺术特征,既发扬先秦两汉时期正确的儒家诗学观念又对其加以革新,他们在自己的诗论着作中破而后立式的将先秦两汉乃至魏晋六朝文论重新整理结合成新的适应文学发展的批评理论,可以说这个时期的魏晋六朝文论不仅继承了儒家对诗歌本质特征及其功能的认知,还对诗歌抒情言志的艺术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做了尝试性的探索。文章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魏晋六朝文论对儒家诗歌本体论的承继与改造,通过对先秦两汉儒家诗学之发生以及诗学思想的具体内涵进行概括和总结,进而从魏晋六朝诗学之深化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探求魏晋六朝文论对先秦两汉诗歌本质特征的再认知和新发现。第二章围绕诗歌功能论进行论述,主要以魏晋六朝时期的主要诗论和文论为研究对象,从中寻找魏晋六朝文论对先秦两汉儒家诗歌功能论的接受与发展。论述的重点在于魏晋六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巨着《文心雕龙》中所凝结的诗学思想和诗论专着钟嵘《诗品》对先秦两汉儒家诗学观的迁移。通过对先秦两汉及魏晋六朝时期诗歌功能的发展变化来考察魏晋六朝诗歌功能的发展演变特征。第三章论述魏晋六朝文论对儒家诗歌创作论与批评论的扬弃。围绕诗歌创作论和批评论分别对先秦两汉和魏晋六朝时期的诗歌理论进行甄别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来探究魏晋诗歌创作论和批评论的极大丰富与发展以及魏晋文论家们所产生的新的诗歌创作方法和批评视角的转移。第四章专论魏晋六朝文论对先秦两汉儒家诗歌风格论的拓展。针对先秦两汉诗歌风格的萌芽以及其早期观点来探讨魏晋六朝时期诗歌风格的集大成发展及诗歌风格的发展趋势。第五章论述魏晋六朝文论对先秦两汉儒家诗论接受与发展的价值意义。分成两节,第一节讨论魏晋六朝文论建构了成熟的具有中国文论特色的诗学观以及对诗歌审美艺术本质的准确认知,魏晋六朝以后的诗学理论和诗学价值范畴都是熔铸了前代诗歌理论成果而进行升华的。第二节则要用批评性的视野谈及先秦两汉和魏晋六朝文论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价值,而这两种价值最终要归于“人文”的价值关怀,甚至渗透到整个诗歌批评理论与创作实践中。

张永娜[9](2019)在《汉语“修辞”的概念化历程》文中提出汉语“修辞”概念,随着汉语修辞实践的发展和修辞学的演进而形成并演化。“修”和“辞”的连用始见于《易经》,有“修辞立其诚”之说,当为“修理文教”之意。此后逐渐转变为指称“修饰文辞”,开始接近现代修辞学意义上的“修辞”概念。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汉语修辞学之“修辞”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表达实践着眼,一步步加深认识,最终把握到语言运用意义上的“修辞”的内涵,形成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元概念——修辞。以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汉语“修辞”的概念化历程可以划分为前概念状态、过渡状态、概念确立以及概念演化四个阶段。先秦时期,人们对于语言表达现象的关注和阐述,意味着中国修辞学的萌芽。于概念而言,这个时期的“修辞”属于前概念状态。“修”和“辞”的连用是“修理文教”的意思,指君子修身手段。对语言表达的认识主要源于实践需求,处于初级认识阶段。汉魏至明清,汉语“修辞”进入到概念的过渡状态。两汉时期,汉语“修辞”概念意识萌发,修辞重要性的论述由前概念状态下的间接流露转变为直接陈述,表现出探索修辞本质的意识。例如,西汉刘向在《说苑》中提出“辞不可不修”,对修辞重要性的直接陈述和“辞”的关注表现出一定的“修辞”意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探讨“为文之道”,提出修辞原则和修辞手法等理论范畴,形成带有相对系统性的汉语修辞学理论体系,“修辞”的含义也由前概念状态的“修理文教”转变为“修饰文辞”,表现出研究对象的集中、明确,概念雏形初显。隋唐以后,汉语“修辞”的概念特征进一步明晰,出现了直接以“修辞”命名的修辞学着作,如《修辞鉴衡》等,这是对修辞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到上世纪初叶,以《修辞学发凡》为标志,汉语“修辞”开始拥有明确定义,汉语“修辞”概念亦得以正式确立。该书确定了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范畴,并形成了以“修辞”为核心的概念体系。随着人们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汉语“修辞”概念到世纪之交又发生了新的演变,出现由“狭义修辞学”向“广义修辞学”变化的趋势,“修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汉语“修辞”概念的演变与汉语修辞学的发展相辅相成。汉语修辞学的发展不断揭示修辞本质,促进汉语“修辞”概念的形成和演化。而汉语“修辞”概念的形成与演化也不断影响汉语修辞学的发展,“修辞”概念的确立促进汉语修辞学的建立,“修辞”概念的演化则促进汉语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

王江艳[10](2018)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着力研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中首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研究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文言文文本细读的相关理论,并分析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然后,本论文研究了目前阶段高中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成因。目前高中阶段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一、教学内容狭隘,片面理解细读;二、讲解泛人文化,空洞细读;三、细读方法掌握少,忽视学生的学习实践。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改革的不深入、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以及教师知识能力的不足。最后,本论文研究了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下,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策略有:精选细读内容、掌握细读方法,落实学生活动。在高中阶段推行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有助于解决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的难题,渗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化文言文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阅读的审美诉求与“文章学”阅读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阅读的审美诉求与“文章学”阅读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语文核心素养相关研究
        1.2.2 深度阅读相关研究
        1.2.3 关于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1.2.4 国外研究述评
        1.2.5 不足之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语文核心素养与深度阅读教学的概述以及关联探析
    2.1 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2.2 深度阅读教学概述
    2.3 语文核心素养与深度阅读教学的内在关系
        2.3.1 深度阅读教学有利于语言素养的发展
        2.3.2 深度阅读教学有利于思维深度的提升
        2.3.3 深度阅读教学有利于审美情趣的增强
        2.3.4 深度阅读教学有利于文化精神的传承
        2.3.5 深度阅读教学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第3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成因分析
    3.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3.1.1 教师访谈
        3.1.2 课堂观察法
    3.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阅读内容消遣化
        3.2.2 阅读形式碎片化
        3.2.3 阅读对话虚无化
        3.2.4 阅读过程浅层化
        3.2.5 阅读习惯随意化
    3.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 应试环境下的打击
        3.3.2 浅阅读时代的冲击
        3.3.3 学生阅读习惯所致
        3.3.4 教师自身能力限制
        3.3.5 家庭隐形影响力忽视
第4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4.1 立足语言走进深度阅读
        4.1.1 诵读积累,培养良好语感
        4.1.2 读写结合,建立相互联系
        4.1.3 交际写作,内化生活语言
        4.1.4 感知品读,发展语用规律
    4.2 聚焦思维建构深度阅读
        4.2.1 巧设提问,发展批判思维
        4.2.2 设置争议,培养辩证思维
        4.2.3 借助空白,延伸多向思维
        4.2.4 习惯养成,创设深度思维
    4.3 体验审美助力深度阅读
        4.3.1 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4.3.2 意象表达,催生审美形象
        4.3.3 品味语言,具有审美品味
        4.3.4 阅读鉴赏,形成审美能力
    4.4 传承文化拓展深度阅读
        4.4.1 讲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4.4.2 传承经典,体悟文化精神
        4.4.3 多样文化,拓展文化视野
        4.4.4 专题探讨,丰富文化积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写作美学理论视阈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写作美学的内涵及价值探究
    第一节 写作美学的内涵
        一、写作美学视阈下写作活动的实质
        二、写作美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写作美学的地位明确
        一、写作美学与写作美育的关系
        二、写作美学与语文美育的关系
    第三节 写作美学的特点
        一、理想性
        二、实践性
        三、审美性
第二章 高中语文写作美育体系构建
    第一节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归因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
        二、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写作美育的目标
        一、写作美育课程的定位
        二、写作美育的课程目标
    第三节 写作美育的内容
        一、情感体验方面
        二、写作思维训练方面
        三、修改与评价方面
    第四节 高中语文写作美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写作美育以语文课程为主要载体的实施策略
        二、写作美育以活动课程为辅助载体的实施策略
第三章 高中语文写作美育的实践探究
    第一节 名师写作美育的实践
        一、黄厚江“共生写作”理念和课型介绍
        二、由共生写作窥见写作美育
        三、共生写作带来的启发
    第二节 写作美育教学案例设计分析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
        三、学生作品成果的分析
    第三节 基于教学实践课例的写作美育反思
        一、教学前期准备的反思
        二、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反思
结语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5)写作能力导向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测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测评的价值取向
    1.1 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1.2 立足关键能力建设,强调能力测评过程化
    1.3 针对实用性文本教学实际,突出实用文本写作能力提升
2 测评目标与内容的确立
    2.1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确定测评目标
    2.2 依据教学需要,确定测评内容
    2.3 从巩固学生主体地位出发,选择测评方式
3 测评任务设计
    3.1“新闻实习生,小试牛刀”:着眼于信息提取与组合能力
    3.2“新闻评论员,妙笔生花”:着眼于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3.3“新闻撰稿人,大显身手”:着眼于写作实践与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6)自然题材散文中自然美及其美育研究 ——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2.应用价值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然题材散文的选编与美育现状分析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然题材散文选编情况概述
    (二)初中自然题材散文自然美美育现状分析
        1.教师方面
        2.学生方面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自然题材散文自然美的申型
    (一)山水之美
    (二)生命之美
    (三)四时之美
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自然题材散文自然美的美育价值
    (一)以美弘志,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二)以美怡情,论升学生审美情趣
    (三)以美储善,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四)以美启智,发展学生想象与创造能力
    (五)以美立观,引导学生树立生态观念
四、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自然题材散文自然美美育策略探究
    (一)设情境,启想象
        1.精设情境,以读觉美
        2.展开想象,以读绘美
    (二)实“对话”,真感情
        1.有效“对话”,个性阅读
        2.沿文顺序,感悟真情
    (三)读“群文”,行“实践”
        1.群文阅读,由一带类
        2.综合实践,亲近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清代八旗文人《诗经》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清朝文人的《诗经》学研究
        (一) 《诗经》学的定义
        (二) 清代《诗经》学发展概况
        (三) 清代《诗经》学成就举要
    二、本论文选题意义
    三、理论阐释与研究现状
        (一) 中西方“接受”词义辨析
        (二) “接受美学”含义辨识
        (三) “接受美学”应用于《诗经》研究的合理性
        (四) 选题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章节设置
第一章 清代旗人接受汉籍经典的人文背景
    第一节 文化双核心——旗人统治的根本策略
        一、满文化——坚守“国语骑射”的民族核心
        二、汉文化——治理天下的“道统”核心
    第二节 八旗“儒化”的根本——儒学的崇尚
        一、祭祀儒家先贤
        二、编纂汉籍经典
        三、兴建学校教育
        四、完善科举体制
    第三节 满洲本位——汉籍经典与“国语”翻译
        一、“国语国书”与民族文化政策
        二、“国语国书”与汉籍翻译文献
第二章 清朝皇室对《诗经》的接受与应用
    第一节 作为教化文本的《诗经》——训谕大清臣民
        一、康熙圣训与《诗经》传统
        二、雍正圣训与《诗经》传统
        三、乾隆圣训与《诗经》传统
    第二节 作为儒学范本的《诗经》——经典再传承与中华“道统”命脉
        一、雍正朝《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与清初“文治”
        二、乾隆朝《御纂诗经折中》的“汉学”特征
        三、两部官方《诗经》学着作的学术思想转变意义
    第三节 作为民族语译本的《诗经》——满洲核心的体现
        一、《诗经》满文译本序言与旗人《诗经》学观
        二、《诗经》满文译本的文学接受与翻译美学
第三章 接受视角下的八旗文人《诗经》学专着
    第一节 肫图与《诗经》学
        一、从自序看肫图的阐释立场
        二、训释方法
        三、《诗解正宗》的学术贡献
    第二节 蒋绍宗与《诗经》学
        一、“诗柄”与“知柄”
        二、《诗经》文学研究
        三、《读诗知柄》的学术贡献
    第三节 多隆阿与《诗经》学
        一、“名物”治学观
        二、考证名物,明辨喻义
        三、《毛诗多识》的学术贡献
    第四节 张玉纶与《诗经》学
        一、古乐与古韵
        二、注音方法
        三、《毛诗古音学》的学术贡献
第四章 《诗经》与八旗文人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八旗文人诗文评论中的《诗经》运用
        一、学《诗》与学诗
        二、评《诗》与评诗
    第二节 八旗文人诗作中的《诗经》运用
        一、“风”、“雅”的精神遗产
        二、民族性视角下八旗文人诗的“赋”、“比”、“兴”修辞特征
        三、《诗经》典故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8)魏晋六朝文论对先秦两汉儒家诗学观的接受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及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魏晋六朝文论对先秦两汉儒家诗歌本体论的承继与发展
    第一节 先秦两汉儒者对诗歌本质特征认知的滥觞
    第二节 魏晋六朝文论对诗歌本质特征的承继与发展
第二章 魏晋六朝文论对先秦两汉儒家诗歌功能论的丰富
    第一节 先秦两汉儒者对诗歌功能的认识
    第二节 魏晋六朝文论对诗歌功能论的丰富
第三章 魏晋六朝文论对先秦两汉儒家诗歌创作论与批评论的扬弃
    第一节 先秦两汉儒者对诗歌创作论与批评论的尝试性探索
    第二节 魏晋六朝文论对儒家诗歌创作论和批评论的扬弃
第四章 魏晋六朝文论对先秦两汉儒家诗歌风格论的拓展
    第一节 先秦两汉儒家诗歌风格论的萌芽
    第二节 魏晋六朝文论对儒家风格论的拓展
第五章 魏晋六朝文论对先秦两汉儒家诗论接受与发展的意义
    第一节 建构了基本成熟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
    第二节 深化了中国诗歌理论的价值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汉语“修辞”的概念化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概念和概念化
        1.1.2 汉语“修辞”概念化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语“修辞”的前概念状态
    2.1 最早出现的“修辞”含义辨析
        2.1.1 “修饰文辞”说
        2.1.2 “修理文教”说
    2.2 前概念状态下的修辞探索
        2.2.1 点到为止的表象性阐述
        2.2.2 注重实效的原则性归纳
第3章 汉语“修辞”概念的过渡状态
    3.1 两汉时期汉语“修辞”的概念意识
        3.1.1 概念意识的萌发:修辞重要性的直接表述
        3.1.2 从“间接流露”到“直接陈述”的社会历史根源
    3.2 魏晋南北朝汉语“修辞”的概念雏形初现
        3.2.1 概念雏形:“修辞”本质特征的揭示
        3.2.2 从“表象认识”到“本质探索”的内在动因
    3.3 隋唐至明清汉语“修辞”概念进一步明确
        3.3.1 概念性增强:出现以“修辞”命名的着作
        3.3.2 归因:文体独立和修辞学理论的积累
第4章 汉语“修辞”概念的确立和演化
    4.1 汉语“修辞”概念的确立
        4.1.1 确立:明确界定汉语“修辞”概念
        4.1.2 汉语“修辞”概念确立的时代背景
    4.2 汉语“修辞”概念的演化
        4.2.1 演化:由“狭义”向“广义”转化
        4.2.2 汉语“修辞”概念演化的原因
第5章 汉语“修辞”概念与汉语修辞学的关系
    5.1 汉语修辞学发展不断揭示修辞本质
        5.1.1 促进修辞本质认识的深化
        5.1.2 促进修辞意识的明确
    5.2 汉语“修辞”概念推进汉语修辞学的发展
        5.2.1 “修辞”概念为修辞学学科建立奠定了基础
        5.2.2 “修辞”概念的演进促进了汉语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文献综述
第一章 高中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的特点
        一、内容加深,文体多样化
        二、手法丰富,美学价值高
        三、思想独特,文化内涵深
    第三节 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心理与特点
        一、具备语言基础
        二、学习能力发展
        三、学习需求提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
    第一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的内涵意义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
        三、文本细读应用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第二节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狭隘,片面理解细读
        二、讲解泛人文化,空洞细读
        三、细读方法掌握少,忽视学生的学习实践
    第三节 高中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课程改革不深入
        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三、教师知识能力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的实施
    第一节 精选细读内容
        一、细读文本语言,打牢文言基础
        二、细读艺术特色,感受古典意蕴
        三、细读思想内容,传承传统文化
    第二节 掌握细读方法
        一、文本细读,必先裸读
        二、沉心静气,寻找缝隙
        三、参照对比,有效分析
    第三节 落实学习活动
        一、明确细读活动的素养指向
        二、实现自主、合作与探究
        三、精心设计细读活动层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四、阅读的审美诉求与“文章学”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群文阅读在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璐. 西南大学, 2021
  • [2]论宋代古文选本对韩愈古文的取舍及其影响[D]. 陆静. 湖北大学, 2021
  • [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D]. 陈敏.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4]写作美学理论视阈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 王旭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写作能力导向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测评设计[J]. 胡向东,赵漫铃. 中国考试, 2019(10)
  • [6]自然题材散文中自然美及其美育研究 ——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 向艳. 黄冈师范学院, 2019(09)
  • [7]清代八旗文人《诗经》接受研究[D]. 杨一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
  • [8]魏晋六朝文论对先秦两汉儒家诗学观的接受与发展[D]. 应薇. 宁夏大学, 2019(02)
  • [9]汉语“修辞”的概念化历程[D]. 张永娜.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 王江艳. 苏州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阅读的审美情趣与“文章研究”的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