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工程Se标段施工介绍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工程Se标段施工介绍

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Se标段施工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程志磊,徐加峰,冯海暴[1](2015)在《深水航道整治建筑物工程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应用》文中认为本文结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及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整治建筑物工程,开发了八大工艺成套技术和十项核心技术装备。通过应用突破了传统深水航道建设中恶劣工况的条件限制,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填补了世界的深水航道整治建筑物建设的装备和技术空白,为未来大水深条件下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做好施工技术准备,对我国航道整治工程具有引领作用。

程海峰,刘杰,赵德招,王珍珍[2](2011)在《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十二五”造地利用技术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市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长江口滩涂促淤圈围的需砂量巨大,预计在3亿方以上,而长江口水域浅层可采优质砂源经多年开采,资源已相当有限,吹填砂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丰富的疏浚土资源可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在总结以往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造地利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基本特性及其在"十二五"期间的产生量与分布趋势,对比多种主要疏浚吹填技术工艺,并结合上海市"十二五"滩涂促淤圈围工程的需砂量和需砂部位,提出"十二五"期间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造地利用的初步技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对上海市规划的主要促淤圈围区开展深水航道疏浚土吹填造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横沙东滩可采用挖抛吹和艏吹工艺吹填北槽航道中段疏浚土,南汇东滩可使用挖抛吹工艺将深水航道南港内航道段和圆圆沙航道段疏浚土输送上滩。此外,疏驳分离工艺正在开展现场试验研究,成熟时可作为首选工艺用于横沙东滩和南汇东滩吹填造陆工程。

赵虎,施继建[3](2010)在《伟大的长江口工程:铿锵前行 永不言败》文中提出长江口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淤泥刚挖出,新的泥沙马上随江水涌进,周而复始,没有穷尽。如同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推巨石上山一样,巨石快到山顶,却滚落山底,再推再滚,西绪弗斯推石不止。这是它异于世界上任何一项工程的伟大之处,建设者们在与大自然的不停抗?

蔡云鹤,范期锦[4](2009)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文中研究表明全面介绍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整治建筑物工程和疏浚工程的设计条件和施工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二期工程设计方案的优选情况,以及工程实施过程中以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施工组织管理情况。

刘杰[5](2008)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口是海陆相互作用的界面,受到流域来水来沙和外海波浪、潮汐、盐淡水混合等多种因子的叠加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水流动力和泥沙运动条件。经过长期自然演变,河口形成了与自然水流和泥沙条件相适应的平衡地貌形态。人类进行的航道整治工程,即使调整或改变其中的一个因子,都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航道整治工程与河口动力、沉积和地貌形态之间存在复杂的响应过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是我国水运交通行业关注的热点,又是世界河口治理的难点。周边河势的新变化、河口细颗粒泥沙运动理论的不完备和现有模型试验技术的不完善,使得工程前难以精确预测工程后的实施效果。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二期工程完成后,北槽水流、泥沙和地形边界条件出现了新的不利航道建设维护的方向变化,上航道淤积强度增大。为此,本论文收集和整理了199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以来系列的原型水文、泥沙、地形和航道回淤资料,试图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河床冲淤调整作用、深水航道回淤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二期工程后上航道集中回淤的机理和减淤对策等几个问题开展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河床调整作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采用“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的平面布置形式,其设计思想为“导流、挡沙、减淤”。一、二期工程实施后,北槽(丁坝段)河床冲淤演变特点为“丁坝缩窄河道、主槽冲刷加深、坝田边滩淤涨”。一、二期工程引起的(丁坝段)主槽河床冲刷效应持续至整治工程完工1年左右,调整后的航道自然水深保持在8~9m。在一、二期工程实施阶段,(丁坝段)主槽河床冲刷量与丁坝长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平均每km丁坝长度可引起主槽冲刷量达761万m3。综上可知,“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整治建筑物在工程实施阶段(1998—2005)展示出良好的“导流、挡沙、减淤”效果,具体表现为北槽水流向中泓汇聚,不同阶段工程实施后相应的(丁坝段)主槽冲刷增深,航道成槽率高,在疏浚工程的配合下,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的预定目标(航道水深8.5m和10m)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在北槽形成大范围的丁坝坝田。一、二期工程实施后,北槽丁坝坝田经历了持续的淤积过程,平均淤积速率约0.5m/a。随着北槽丁坝坝田淤积量增加,2002年之后北槽河槽总容积(坝田+主槽)呈现减小趋势。北槽河槽总容积减小同时伴随着潮间带面积的增大,造成北槽纳潮能力下降,落潮分流比不断减小,这不仅导致北槽进口段(非丁坝)淤积,而且使丁坝段主槽由冲转淤。若按丁坝坝田淤积至0m水深时估算,在二期工程完成后上述河床的淤积调整尚需持续6~7年。因此,二期工程完成后,伴随着丁坝坝田淤积引起的主槽河床淤积调整,整治工程实施阶段对主槽河床冲刷调整的效果将有所弱化。深水航道回淤的时空变化规律航道回淤与水流、泥沙运动和河床边界条件有关。由于整治工程引起的北槽水流、泥沙和河床边界条件的改变,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实施后,北槽航道回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全槽回淤强度减小,局部区段回淤强度增大。2000~2005年,尽管航道维护水深有所增加,但北槽航道回淤强度却呈现下降趋势,航道年淤积强度由工程前的2.93m,减小至一期工程的1.46m和二期工程的1.00m,一、二期工程航道治理效果明显。从空间上看,一、二期工程航道主要回淤部位经历了下移和上提的过程。航道回淤强度与地形因素即滩槽高差有关,各单元回淤强度与航道两侧7m、8m河槽的宽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同的河槽宽度,随着航道维护水深的增大,航道的回淤强度将明显增大。当8m河槽宽度等于1000m时,维护8.5m和10m航道水深,航道回淤强度分别约为5m/d和20mm/d。伴随着二期工程北槽整治段主槽的冲淤调整,航道回淤分布呈现向上航道集中的特点,回淤强度大的区段位于W3以上及附近区域。从时间上看,航道回淤的年际、年内变化与流域的来水来沙关系密切,航道回淤呈洪季多淤、枯季少淤;洪季淤积位置下移,枯季淤积位置上提的特点,洪季(5~10月)北槽航道回淤量约占全年回淤量的80%,8月通常为航道回淤强度最大的月份。回淤量的年内分布与来沙量的相关关系好于来水量的相关关系,径流变化可引起航道回淤重心的变化,洪枯季北槽航道回淤的重心上、下移动约7~10km。北槽上航道(W2~W3)淤积的机理地形因素。二期工程后北槽上航道两侧地形冲淤的非对称性,即上航道上段(G单元以上)北侧淤积,上航道下段(G单元以下)南侧淤积,致使上航道轴线与深泓线交错,滩槽高差加大。动力机制。①落潮分流比的减小。二期工程完成后,北槽的落潮分流比仍在减小,导致主槽落潮流优势降低,上航道下段(G单元以下)出现滞流点;②涨、落潮动力轴线分异。上航道上段受科氏力、横沙通道和长兴岛涨潮沟落潮流水流下泄的影响,落潮主流偏南。受科氏力、横沙东滩窜沟封堵的影响,上航道下段涨潮流偏北,上航道区段涨、落潮动力轴线分异,水流分散;③水流与上航道存在夹角。④盐淡水混合。上航道处在盐淡水交会活动的范围,航道主要淤积部位与洪季5‰盐度等值线、最大混浊带核心的摆动范围基本吻合,进一步说明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形成近底高含沙量带,促使了上航道的集中淤积。泥沙来源。近几年南导堤南侧的九段沙不断淤高,部分滩面已呈跨越南导堤进入北槽之势,九段沙与北槽之间的泥沙交换明显增强。九段沙滩面相对较高浓度的含沙水体涨潮越堤进入北槽,演变成为上航道淤积的重要泥沙来源。北槽上航道(W2~W3)的减淤对策根据上航道回淤机理分析,结合国内、外河口航道治理的理论与经验,进一步的减淤对策有:①加高南导堤,阻挡九段沙越滩泥沙进入北槽:②修复瑞丰沙,减小上游泥沙来源;③调整航道轴线,减小上航道与深泓线之间的夹角;④延长丁坝,缩小河宽,减小主要回淤段治导线的放宽率;⑤增大治导线曲率半径,避免水流过分弯曲跨越航道;⑥南槽进口段进行防护与限流,以增加北槽的落潮流动力和落潮流优势。

蔡云鹤,范期锦[6](2006)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文中提出全面介绍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整治建筑物工程和疏浚工程的设计条件和施工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二期工程设计方案的优选情况,以及工程实施过程中以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施工组织管理情况。

陈志昌,罗小峰[7](2006)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口整体物理模型是交通部1974年批准和投资兴建的我国第一个大型河口模型。在“八五”攻关研究中,运用定床和动床试验方法,为整治工程方案的确定提出了科学论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开工以来,继续运用整体模型、局部模型和正态系列模型对工程的分期实施、建筑物附近的冲刷、施工顺序和工程方案动态调整等进行研究。工程实践证明,多数研究成果都达到了定性基本准确、定量相对合理的结果,是工程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之一。

周发林,李建军,程鹏,赵子平[8](2006)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半圆体水上安装工艺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圆体混合堤是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堤坝主要结构型式之一。为寻求适应本工程施工条件差、安装强度高等特点的半圆体水上吊安工艺,在总结一般水运施工大型构件水上吊安工艺的基础上,根据半圆体结构特点和本工程工况条件,提出了起重船水上安装工艺,在吊点设计、吊具设计、灌水助沉工艺及水上定位工艺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创新的工艺实现了安全、高效、优质的预期目标。

范期锦[9](2005)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施工组织原则》文中研究说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具有规模大、施工强度高、水域开敞、作业条件差,特别是滩面物质易发生冲蚀等特点。整治建筑物工程大量采用了新型结构。因此,一、二期工程中创新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施工组织原则,确保了河势的稳定和整治建筑物的安全;研制开发了一批施工新工艺和大型专用作业船;创造了水运工程建设的高速度;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文中对工程概况、特点、该工程实施的施工组织原则及实践效果作了概要介绍。

范期锦[10](2005)在《沿海堤坝工程的合龙施工》文中研究表明沿海堤坝工程的合龙,不同于江河截流。本文提出了合龙施工方案设计的原则, 论述了选择龙口位置、确定龙口宽度及制定合龙施工程序时应重视的技术要点,并介绍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南导堤Se标段合龙施工的实例。

二、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Se标段施工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Se标段施工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深水航道整治建筑物工程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1.1 八大工艺成套技术
        1.1.1 全封闭半圆型沉箱预制工艺
        1.1.2 沉箱出运顶推设备及沉箱出运顶推工艺
        1.1.3 沉箱溜放下水和滑道设计及施工
        1.1.4 拖轮接靠沉箱及沉箱拖运工艺
        1.1.5 深水砂被及软体排铺设工艺
        1.1.6 塑料排水板打设船及深水排水板打设工艺
        1.1.7 坐底式整平船及水下基床抛石整平工艺
        1.1.8 坐底式安装船及沉箱安装工艺
2. 长江南京以下12.5 米深水航道建筑物整治工程一期工程
    2.1 工程特点、难点
        2.1.1 河床汛期冲刷严重, 河势变化大, 与汛期赛跑
        2.1.2 堤身结构形式复杂
        2.1.3 深水铺排施工难度大
    2.2 十项核心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2.2.1 半圆体立式预制空中翻转技术研发及应用
        2.2.2 齿形构件混合堤施工技术
        2.2.3 生态区软体排施工技术
        2.2.4 恶劣工况下35m水深深水铺排技术研发及应用
        2.2.5 粉细砂地质铺排船锚泊系统试验及锚泊系统研究及应用
        2.2.6 水深35m先进深水铺排船的开发建造及应用
        2.2.6 超短基线软体排深水水下定位检测系统设计及应用
        2.2.7 超长悬挂式排体加工技术
        2.2.8 深水整平船研制优化施工技术
        2.2.9 旁扫声纳系统在水下软体排检测中应用
        2.2.10 无线传输分层沉降监测技术
    2.3 取得的科研成果
    2.4 实施效果
3. 结语

(4)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概况[1]
2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条件[2]
    2.1 整治建筑物工程的设计条件和施工条件
        2.1.1 设计条件
        1) 整治建筑物的设计功能。
        2) 恶劣的海况条件。
        3) 软弱的地基。
        4) 表层粉沙具有高可动性。
        5) 工程量大, 施工强度高。
        6) 缺石多砂。
        2.1.2 施工条件
    2.2 疏浚工程的设计条件和施工条件
        2.2.1 疏浚工程的设计条件
        2.2.2 疏浚工程的施工条件
3 一、二期工程设计方案的优选[3]
    3.1 一期整治建筑物工程采用“带案”招标, 优选新型结构
    3.2 二期整治建筑物工程采用开展设计竞赛和进行方案征集等办法优选新型结构
        1) 充砂半圆体混合堤 (图3) 。
        2) 半圆型沉箱堤 (图4) 。
        3) 空心方块斜坡堤 (图5) 。
    3.3 波浪作用下地基土的“软化”破坏与对策措施
4 一、二期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管理
    4.1 动态管理的基础是监测
    4.2 实施动态管理的基本程序
    4.3 动态管理的事例
5 一、二期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
    5.1 确定总体施工程序的主要内容
    5.2 确定总体施工程序时所遵循的原则
    5.3 确定总体施工程序的方法
    5.4 一、二期工程的主要施工程序
6 科学的设计、施工组织管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6.1 确保工程安全和地形平稳调整
    6.2 创造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度
    6.3 工程实施后, 北槽河势稳定、整治效果显着
7 结语

(5)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河口与拦门沙
        1.2.2 国外主要河口拦门沙航道治理的回顾
        1.2.3 国内主要河口拦门沙航道治理的回顾
        1.2.4 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治理原则与治理思想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利于加深对大型航道整治工程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1.3.2 有利加深整治工程对河床调整作用的认识
        1.3.3 有利于加深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规律的认识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流域来水来沙状况
    2.2 北槽及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概况
    2.3 资料与方法
    2.4 长江口航道数据库
第三章 长江口北槽冲淤演变及其对深水航道工程的响应
    3.1 冲淤演变特征
        3.1.1 冲淤演变模式
        3.1.2 河槽容积变化
        3.1.3 北槽泥沙预算
        3.1.4 完整的河槽形态特征
    3.2 地形冲淤演变对整治工程的响应
        3.2.1 主槽
        3.2.2 丁坝坝田
        3.2.3 冲淤量与丁坝长度的关系
    3.3 讨论
        3.3.1 冲淤变化特点
        3.3.2 冲淤变化原因
        3.3.3 泥沙来源
        3.3.4 丁坝坝田淤积趋势
        3.3.5 "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对北槽河床冲淤调整的认识
    3.4 小结
第四章 南北槽分汊段河床演变及其对深水航道工程的响应
    4.1 南北槽落潮分流、分沙变化
        4.1.1 落潮分流比变化
        4.1.2 落潮悬沙分沙比变化
        4.1.3 落潮悬沙分沙比/分流比的值变化
    4.2 河床冲淤变化
        4.2.1 平面冲淤变化
        4.2.2 横断面变化
    4.3 讨论
        4.3.1 南、北槽落潮分流比变化原因
        4.3.2 南、北槽落潮分流比变化趋势
        4.3.3 河床冲淤对落潮分流比变化的响应
    4.4 小结
第五章 长江口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回淤变化
    5.1 航道回淤的时空变化
        5.1.1 时间变化
        5.1.2 空间变化
    5.2 讨论
        5.2.1 航道回淤与大通径流、输沙量的关系
        5.2.2 航道回淤与7m、8m等深线宽度的关系
        5.2.3 航道回淤特征
    5.3 小结
第六章、北槽上航道(W2~W3)回淤机理的探讨
    6.1 地形因素
        6.1.1 滩槽高差
        6.1.2 航道与深泓夹角
    6.2 动力因素
        6.2.1 涨、落潮潮量
        6.2.2 涨、落急流速
        6.2.3 优势流与滞流点
        6.2.4 平面环流
        6.2.5 水流跨越航道
    6.3 盐淡水混合
    6.4 泥沙来源
        6.4.1 上游来沙
        6.4.2 下游来沙
        6.4.3 滩槽泥沙交换
        6.4.4 最大混浊带的泥沙补充
    6.5 小结
第七章、北槽上航道(W2~W3)减淤对策
    7.1 加高南导堤,阻挡九段沙越滩泥沙进入北槽
    7.2 修复瑞丰沙,减小上游泥沙来源
    7.3 调整航道轴线,减小上航道与深泓线之间的夹角
    7.4 延长丁坝,缩小河宽,减小主要回淤段治导线的放宽率
    7.5 增大治导线曲率半径,避免水流过分弯曲跨越航道
    7.6 南槽进口段防护与限流,增加北槽落潮流动力和优势
    7.7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课题与获奖成果
附录3 长江口航道数据库主要数据索引信息
后记

(6)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概况[1]
2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条件[2]
    2.1 整治建筑物工程的设计条件和施工条件
        2.1.1 整治建筑物工程的设计条件
        1)整治建筑物的设计功能
        2)恶劣的海况条件
        3)软弱的地基
        4)表层粉沙具有高可动性
        5)工程量大,施工强度高
        6)缺石多砂
        2.1.2 整治建筑物的施工条件
    2.2 疏浚工程的设计条件和施工条件
        2.2.1 疏浚工程的设计条件
        2.2.2 疏浚工程的施工条件
3 一、二期工程设计方案的优选[3]
    3.1 一期整治建筑物工程采用“带案”招标,优选新型结构
    3.2 二期整治建筑物工程采用开展设计竞赛和进行方案征集等办法优选新型结构
        1)充砂半圆体混合堤(图3)
        2)半圆型沉箱堤(图4)
        3)空心方块斜坡堤(图5)
    3.3 波浪作用下地基土的“软化”破坏与对策措施
4 一、二期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管理
    4.1 动态管理的基础是监测
    4.2 实施动态管理的基本程序
    4.3 动态管理的事例
5 一、二期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
    5.1 确定总体施工程序的主要内容
    5.2 确定总体施工程序时所遵循的原则
    5.3 确定总体施工程序的方法
    5.4 一、二期工程的主要施工程序
        1)一期整治建筑物工程
        2)二期整治建筑物工程
        3)一、二期工程导堤-丁坝-航槽疏浚的施工程序安排
6 科学的设计、施工组织管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6.1 确保工程安全和地形平稳调整
    6.2 创造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度
    6.3 工程实施后,北槽河势稳定、整治效果显着
7 结语

(7)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整体模型试验研究
    1.1 长江口整体模型简介
    1.2“八五”攻关研究[1-2]
    1.3 工程预可行性阶段总体方案优化[2-3]
    1.4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方案优化[4-5]
    1.5 一期工程施工顺序研究[6-9]
    1.6 二期工程总平面方案优化[15-19]
    1.7 三期工程-12.5 m航道回淤研究[20]
2 局部模型试验研究
    2.1 丁坝群调整河床概化试验研究[21]
    2.2 北导堤NC区段结构型式研究[22]
    2.3 圆圆沙航段改善措施研究[23]
3 正态系列模型试验
    3.1 丁坝头部冲刷试验[7]
    3.2 北导堤外侧沿堤流冲刷和堤头冲刷[10-12]
    3.3 分流口潜堤附近冲刷[7]
4 主要创新点
5 展望

(8)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半圆体水上安装工艺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使用的半圆体构件简介
2 半圆体水上安装工艺中的关键技术
    2.1 半圆体安装工艺流程
    2.2 关键技术
3 半圆体水上安装工艺的创新[1-3]
    3.1 吊点和吊具的设计
        3.1.1 吊点设计
        3.1.2 吊具的设计开发
        3.1.2. 1 一航局开发的半圆体水上安装软索吊具
        3.1.2. 2 三航局开发的半圆体水上安装液压吊具
        3.1.2. 3 二航局开发的半圆体水上安装吊具
        3.1.2. 4 三航局开发的500 t半圆体水上安装吊具
    3.2 灌水助沉工艺
    3.3 水下安装的定位工艺
        3.3.1 利用低潮堤顶露出水面的时机进行半圆体安装
        3.3.2 堤顶不出水时半圆体安装定位技术
4 实际效果

(9)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施工组织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特点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特点
        (1) 工况条件差
        (2) 工程量大, 施工强度高
        (3) 滩面物质易发生冲蚀
        (4) 局部河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3 施工组织原则
    3.1 新型的整治建筑物结构
    3.2 施工组织原则
        (1) 动态管理的原则
        (2) 严格按科学确立的总体施工程序组织施工的原则
        (3) 超前护底的原则
        (4) 堤头连续推进的原则
        (5) 施工工艺和装备必须与工程需求适应的原则
        ①全面采用GPS定位技术
        ②取消潜水作业
        ③充分利用水上可作业天
        ④ 采用高效的专用作业船
4 科学的施工组织 成功的工程实践
    4.1 北槽河势稳定、整治效果显着
    4.2 确保了整治建筑物的安全和周边地形的平稳调整
    4.3 创造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度
5 结语

四、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Se标段施工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深水航道整治建筑物工程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应用[A]. 程志磊,徐加峰,冯海暴. 水生态安全——水务高峰论坛2015年度优秀论文集, 2015
  • [2]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十二五”造地利用技术方案研究[A]. 程海峰,刘杰,赵德招,王珍珍. 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 2011
  • [3]伟大的长江口工程:铿锵前行 永不言败[N]. 赵虎,施继建. 中国水运报, 2010
  • [4]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J]. 蔡云鹤,范期锦. 水运工程, 2009(01)
  • [5]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D]. 刘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6]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J]. 蔡云鹤,范期锦. 水运工程, 2006(S2)
  • [7]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综述[J]. 陈志昌,罗小峰. 水运工程, 2006(S2)
  • [8]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半圆体水上安装工艺的开发[J]. 周发林,李建军,程鹏,赵子平. 水运工程, 2006(S2)
  • [9]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施工组织原则[J]. 范期锦. 中国港湾建设, 2005(06)
  • [10]沿海堤坝工程的合龙施工[A]. 范期锦. 港口工程分会技术交流文集, 2005

标签:;  ;  ;  ;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工程Se标段施工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