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1/Th2 和 Tc1/Tc2 和慢性丙型肝炎

Th1/Th2 和 Tc1/Tc2 和慢性丙型肝炎

一、Th1/Th2和Tc1/Tc2与慢性丙型肝炎(论文文献综述)

徐清浪[1](2021)在《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不同临床阶段的水平特征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免疫耐受期、e抗原阳性患者进行随访,评估T淋巴细胞亚群对免疫状态、打破免疫耐受及发生e抗原转换的诊断效能,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组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及住院慢性HBV感染患者共231例,收集基本资料及各临床指标值,分别根据免疫状态、HBV-DNA载量、HBs Ag定量水平进行分组,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与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及评估免疫状态的诊断效能;同时对55例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患者及132例HBe Ag(+)阳性患者进行随访,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对打破免疫耐受、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诊断效能及抗病毒前后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1、HBV感染后免疫耐受组与非免疫耐受组CD3+、CD4+、CD8+细胞绝对值及CD4/CD8比值均低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耐受组CD3+、CD4+细胞绝对值、CD4+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均低于非免疫耐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4/CD8比例随着HBV载量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CD8+细胞绝对值及比例逐渐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HBV感染患者HBs Ag定量高载量组CD3+、CD4+细胞绝对值均低于低、中HBs Ag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载量组CD4/CD8比值大于中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V-DNA与CD3+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0.438、-0.516、-0.703,与CD8+细胞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11。HBs Ag与CD3+细胞绝对值、CD4+细胞绝对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31、-0.429。ALT与CD8+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18、-0.439。TBi L与CD3+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4+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8+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43、-0.531、-0.572、-0.515、-0.453、-0.412。WBC计数与CD3+细胞绝对值、CD4+细胞绝对值、CD8+细胞绝对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86、0.438、0.409。5、抗病毒治疗后,慢性HBV感染患者CD3+细胞绝对值与比例、CD4+细胞绝对值与比例、CD8+细胞绝对值较抗病毒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CD4+细胞绝对值、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对评估免疫状态的检验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827、0.721。7、CD3+、CD4+、CD8+细胞数量与CD4/CD8比值对打破免疫耐受状态的检验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0.892、0.802、0.837。8、CD3+、CD4+、CD8+细胞数量对发生e抗原转换的检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0.872、0.735。结论:1、HBV感染后,普遍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免疫紊乱现象,这一现象在免疫耐受期患者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且随着慢乙肝疾病重症化,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可能出现下降甚至衰竭现象。2、HBV-DNA载量、HBs Ag定量水平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HBV-DNA、HBs Ag载量越高,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越强,而抗病毒治疗可显着改善HBV-DNA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3、CD4+细胞绝对值数量、比例及CD4/CD8比值对HBV感染患者免疫状态有较好的评估效应,CD3+、CD4+、CD8+细胞数量与CD4/CD8比值对预测免疫耐受期患者打破免疫耐受状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床上可动态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辅助评估患者免疫状态及打破免疫耐受可能性。4、检测CD3+、CD4+、CD8+细胞数量对预测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志[2](2021)在《IL-28B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抗肝癌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癌症数据显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率在世界癌症中占第6位,死亡率占第3位。肝癌的治疗目前仍是全球医疗的一大挑战,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 cells)具有抑制抗肿瘤免疫的作用,因此抑制Treg成为HCC免疫治疗的潜在策略。IL-28B是IFN-λ成员之一,已报道IL-28B具有抗肿瘤作用且下调Treg,但目前仍不清楚其抗肿瘤的免疫机制。因此本文评价IL-28B下调Treg对小鼠肝癌的治疗效应,阐明其对免疫微环境中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并研究IL-28B在体外对Treg生成的影响。研究方法(1)利用HEK 293细胞扩增腺病毒载体rAd-mIL-28B,PCR鉴定目的基因,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2)MTT法检测IL-28B体外对宫颈癌TC-1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3)第0天BALB/c雌性小鼠皮下注射1 × 106个小鼠肝癌H22细胞,分别于第4、7和10天瘤内注瘤组织、脾脏、肺脏、肝脏和胸腺湿重;取肿瘤组织HE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注射1 × 108 PFUs rAd-mIL-28B,测量肿瘤直径。第1 1天处死小鼠,称量肿分离脾脏和肿瘤组织的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FCM)检测T细胞CD4、CD8、Foxp3和PD-1分子的表达;分离血清及制备肿瘤组织匀浆,蛋白芯片技术检测Th1、Th2、Th17、IL-10和单核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4)分离BALB/c小鼠脾细胞,利用CD3单抗/CD28单抗、IL-2、TGF-β诱导生成iTreg细胞,在此诱导条件下加入IL-28B培养3天后,FCM检测CD4、CD25 和 Foxp3 分子,RT-PCR 检测 Foxp3 和 PD-1 mRNA 水平,ELISA 检测细胞培养上清IL-10水平。(5)构建H22荷瘤小鼠,每天给予E2-a灌胃治疗,剂量为100 mg/kg/day并于第4、7和10天瘤内注射1 × 108 PFUs rAd-mIL-28B,测量肿瘤直径。第11天处死小鼠,称量肿瘤组织湿重;取肿瘤组织HE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分离脾脏和肿瘤组织的淋巴细胞,FCM检测T细胞CD4、CD8、Foxp3和PD-1分子的表达;分离血清蛋白芯片技术检测Th1、Th2、Th17、IL-10和单核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研究结果(1)PCR法鉴定扩增的腺病毒载体rAd-mIL-28B含有IL-28B基因,TCID50法检测 rAd-mIL-28B 滴度为 1 × 1010.6 PFU/ml,rAd-EGFP 滴度为 1 X 109.55 PFU/ml。(2)MTT试验证明50 μg/ml IL-28B和100 μg/ml IL-28B作用宫颈癌TC-1细胞72h后,OD值分别为0.80±0.09和0.85±0.08,低于阴性对照组(0.92±0.06)(p<0.05)。(3)在肝癌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中,rAd-mIL-28B组肿瘤体积为796.74 ±447.58 mm3,低于 rAd-EGFP 组(1415.27±513.37 mm3)(p<0.05);rAd-mIL-28B组平均肿瘤重量为 0.63±0.30 g,低于 rAd-EGFP 组(1.16±0.34 g)(p<0.05),抑瘤率为 45.69%;肿瘤组织HE染色后,rAd-mIL-28B组可见肿瘤细胞坏死;rAd-mIL-28B 组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 CD8+T 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8.65±5.49%)高于未治疗组(3.21±1.45%)(p<0.05);与 rAd-EGFP 组相比,rAd-mIL-28B 组 TME 中 Foxp3+T 和 CD4+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rAd-mIL-28B组脾脏CD4+Foxp3+占CD4+T 细胞的比例为 16.78±2.93%,低于 rAd-EGFP 组(21.47±4.17%)(p<0.05);rAd-mIL-28B组脾脏中CD4+PD-1+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为1.46±0.08%,明显低于 rAd-EGFP 组(2.40±0.31%)(p<0.05);与 rAd-EGFP 组相比,rAd-mIL-28B 组血清 CXCL13,ICAM-1,MCP-5 和 IL-7 水平降低(p<0.05),rAd-mIL-28B肿瘤组织内IL-15和sFasL的表达降低(p<0.05)。(4)与未刺激的脾细胞相比,脾细胞刺激组(500 ng/ml CD3单抗/CD28单抗、5 ng/ml IL-2和1.25 ng/ml TGF-β)培养三天后,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增加(p<0.05)。与脾细胞刺激组相比,加入50 ng/ml IL-28B后,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下降,Foxp3 mRNA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PD-1 mRNA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培养上清IL-10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5)E2-a联合rAd-mIL-28B作用于H22荷瘤小鼠后抑制了肿瘤体积(p<0.05);与未治疗组相比,E2-a 联合 rAd-mIL-28B 组 TME 中 Foxp3+、CD4+Foxp3+、CD8+Foxp3+和PD-1+Foxp3+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血清细胞因子IL-1α、IL-12p40、TNFRI 明显降低,而 MIP-1γ 明显升高(p<0.05)。研究结论(1)rAd-mIL-28B可通过下调H22荷瘤小鼠Treg抑制肿瘤生长。(2)rAd-mIL-28B可影响H22荷瘤小鼠肿瘤免疫微环境。(3)IL-28B具有体外直接抑制Treg细胞生成的作用。(4)rAd-mIL-28B联合E2-a未增强E2-a的抗肿瘤作用。

董頔[3](2020)在《Tim-3及其配体Galectin-9在HPV阳性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Tim-3/Galectin-9通路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探究Tim-3/Galectin-9通路如何参与宫颈癌患者的免疫逃逸。方法:收集宫颈癌患者160例,CIN患者50例,正常对照组45例,利用免疫组化法、qRT-PCR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Tim-3和Galectin-9的表达,Elisa法检测TGF-β、IL-10、IFN-γ、IL-2、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分析Tim-3+CD4+T细胞含量与临床特征和生存时间的关系;体外阻断实验观察Tim-3/Galectin-9通路对CD4+T和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HPV阳性的宫颈癌组Tim-3和Galectin-9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组(P<0.05),HPV阳性宫颈癌患者术后Tim-3+CD4+T细胞和Tim-3+CD8+T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HPV阳性的宫颈癌患者TGF-β和IL-10与Tim-3+Treg呈正相关(r=0.516和r=0.600),IFN-γ和IL-2与Tim-3+Th1呈负相关(r=-0.592和r=-0.449),Tim-3+CD4+T细胞与Galectin-9+单核细胞细胞含量呈正相关(r=0.508),Tim-3+CD4+T细胞含量越多的患者存活时间越短(P<0.05),而且Tim-3+CD4+T细胞的增加与宫颈癌临床进展、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阻断Tim-3/Galectin-9通路后IFN-γ、IL-2、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在HPV阳性宫颈癌患者中,Tim-3/Galectin-9通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分泌来调节T细胞功能。Tim-3和Galectin-9升高与HPV阳性宫颈癌的进展和转移相关。

程亚伟[4](2019)在《透明质酸联合人羊膜上皮细胞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联合人羊膜上皮细胞(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cells,hAECs)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进而通过胰腺包膜原位移植,研究HA联合hAECs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大鼠的疗效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hAECs,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进行表型鉴定。运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共培养细胞比例筛选实验,依据PBMCs与hAECs细胞数的比例,分为2:1、10:1和50:1共3组,对照组为PBMCs,各组用10μg/mL植物凝集素(PHA-P)刺激后,培养72 h,RT-qPCR检测Foxp3的转录水平;96 h后MTT法检测各组OD值,筛选hAECs与PBMCs的最优细胞数比例。HA作用浓度筛选实验,分为PBMCs、不同浓度HA+PBMCs、hAECs+PBMCs(hAECs:PBMCs=1:2)、不同浓度HA+hAECs+PBMCs,共10组,其中H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0 KD,浓度分别为0.001,0.01,0.1和1 mg/mL。培养72 h后,RT-qPCR检测Foxp3的转录水平;96 h后通过MTT法检测各组OD值,筛选最佳HA浓度。联合治疗对PBMCs中T细胞亚群的影响实验,分为PBMCs、HA+PBMCs、hAECs+PBMCs、HA+hAECs+PBMCs等4组,其中HA浓度为0.1 mg/L。培养72 h后,FCM检测T细胞中Th1、Th2、Tc1、Tc2、Th17和Treg等亚群的比例。体内实验,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0 mg/Kg,连续4天)构建T1DM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5组(n=6):模型组、胰岛素治疗组(腹腔注射3 U精蛋白锌胰岛素,biw)、HA组(0.1 mg/L)、hAECs组(2×106细胞/只)、HA+hAECs组,采用胰腺包膜下原位移植治疗,并设置正常对照组(n=6)。每周尾静脉取血测血糖。治疗30 d后,腹主静脉取血,FCM检测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病理组织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胰岛组织结构和功能。ELISA检测血清C肽,以及IFN-γ、TNF-α、IL-4、IL-17和TGF-β1等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分离培养的P2 hAECs高表达CD29、CD166、CD73,低表达CD44,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物CD45、CD34和MHC-II类分子HLA-DR,高表达上皮细胞标志物CK19,不表达间充质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MTT检测结果提示,hAECs呈剂量依赖性抑制PHA-P刺激的异基因PBMCs增殖,当PBMCs:hAECs为2:1时,增殖抑制率达到最大(32.67±3.918)%。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0.001,0.01和0.1 mg/mL剂量的HA能明显促进hAECs抑制PBMCs增殖(P<0.05),抑制率分别为(40.91±4.387)%、(46.58±2.785)%、(40.24±5.671)%,但1 mg/mL HA无明显的促进效应,另单独使用HA对PBMCs的增殖无影响。进一步研究提示,hAECs能促进PHA-P刺激的异基因PBMCs表达Foxp3。而且,在HA浓度为0.01,0.1 mg/mL时,能协同hAECs促进PBMCs表达Foxp3(P<0.01)。在0.001和1 mg/mL剂量时,HA无明显协同效应,单用HA对PBMCs的Foxp3基因表达亦无明显影响。FCM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提示,与PBMCs组相比,hAECs能降低T淋巴细胞中Tc1亚群(P<0.05),对Treg,Th17,Th1,Th2,Tc2亚群无明显影响;单用HA对PBMCs的亚群无明显影响。与PBMCs组和HA+PBMCs组相比,HA联合hAECs能降低Th1,Tc1亚群比例,但对Treg,Th17,Th2,Tc2亚群比例无明显影响。体内实验结果提示:治疗30 d后,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治疗组大鼠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hAECs治疗组和HA+hAECs治疗组T1DM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HA组无明显治疗效果。与胰岛素治疗组相比,hAECs治疗组和HA+hAECs治疗组T1DM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进一步检测大鼠血清中C肽含量,结果与大鼠血糖水平对应。胰腺病理切片HE染色和荧光染色显示,与模型组相比,hAECs和HA+hAECs治疗组的镜下胰岛数量较多,体积较大,胰岛中胰岛素阳性细胞数量明显较多,可观察到有少数hAECs归巢至胰岛部位并部分分化为胰岛素阳性细胞。T细胞亚群及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分析结果进一步提示,hAECs治疗能明显改善Th17/Treg比值,而且HA与hAECs联合治疗能更显着增强hAECs对Th17/Treg的调节能力。结论:HA能增强hAECs对PHA-P刺激的异基因人PBMCs增殖的抑制效果,以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能力;在体内,HA能增强hAECs对STZ诱导的T1DM大鼠疗效,其机制可能和逆转T1DM大鼠Th17/Treg比值,恢复机体免疫平衡,减少对胰岛β细胞损伤有关。

孙艺学[5](2018)在《靶向树突状细胞的重组乳酸菌抗H9N2亚型流感病毒黏膜免疫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H9N2亚型禽流感自1992年至今一直以地方性流行形式存在于我国各大禽群中,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20102013年,H9N2禽流感在我国出现第二次暴发。研究表明,引起此轮疫情的是新出现的G57基因型病毒,而现有疫苗无法对其提供完全保护。本研究分析发现,分离自2012年吉林省免疫鸡群的5株H9N2病毒的HA基因在进化树上不同于Y280-like亚系内的其他分支病毒,而处于G57-like分支。进一步研究显示,该分支病毒与其他分支病毒之间存在明显的抗原差异,这促使我们研制一种新的H9N2候选疫苗以启动有效的免疫应答来抵御当前优势基因型—G57基因型病毒的流行。为抵御当前在我国鸡群中广泛流行的G57基因型H9N2亚型流感病毒的感染,本研究以L.plantarum NC8菌株作为递呈载体,拟特异性地将病毒的HA蛋白靶向递呈给黏膜DCs,以期制备一种靶向树突状细胞的新型黏膜免疫疫苗。通过体内外试验分析该靶向疫苗对黏膜DCs的成熟、迁移、分化的影响,及其诱导T细胞增殖与极化的潜能,以此初步揭示树突状细胞靶向疫苗在黏膜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黏膜免疫不同于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标志是局部SIgA的分泌。因此,本研究检测了重组乳酸菌免疫后肺、肠和粪便中SIgA抗体的水平。夹心ELISA结果显示,在整个免疫期,甚至攻毒后,Lp-HA-DCpep免疫组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肠道灌洗液和粪便中的SIgA抗体水平普遍高于Lp-HA和Lp组,说明Lp-HA-DCpep能够更有效地激活局部黏膜免疫应答。血清中IgG检测结果显示,虽然免疫后Lp-HA-DCpep组IgG水平略低于Lp-HA组,但是在攻毒后,Lp-HA-DCpep组IgG抗体水平显着升高。另外,Lp-HA-DCpep免疫组小鼠血清中IFN-γ、TNF-α、IL-4、IL-6、IL-10和IL-12p70等细胞因子水平均普遍高于其他各组。这些结果表明,Lp-HA-DCpep诱导局部黏膜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的能力更强。为了评价重组乳酸菌的免疫保护效果,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了免疫攻毒后小鼠肺脏中的病毒载毒情况。结果显示,Lp-HA-Dcpep免疫组的小鼠肺脏中几乎没有检测到病毒抗原,但有轻微的病理变化,说明Lp-HA-Dcpep能够更有效地介导免疫应答,保护小鼠免于G57基因型病毒的攻击。总之,Lp-HA-DCpep具有更好的诱导局部黏膜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潜能。DCs表面标志分子表达量以及DCs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是DCs成熟的标志。流式分析结果显示,各乳酸菌均可以上调DCs表面MHC II、CD40、CD80以及CD86的表达。其中,Lp-HA-DCpep组MHC II和CD86的△MFI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表面它能够更有效地诱导DCs成熟。DCs分泌细胞因子结果显示,各乳酸菌均能够诱导DCs分泌TNF-α、IL-6、IL-10和IL-12p70。其中,Lp-HA-Dcpep组TNF-α、IL-6和IL-10的分泌水平显着高于Lp-HA组和Lp组,说明Lp-HA-Dcpep在诱导DCs分泌成熟相关细胞因子的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肠道中L.plantarum能够持续地调节免疫,而肠道DCs在激活先天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至关重要。MLR试验结果显示,Lp-HA-DCpep能够促使DCs更有效地内吞FITC-Dextran,并有效激活T细胞。尽管非重组乳酸菌和重组乳酸菌均可以上调表达DCs表面标志分子,并促使其分泌细胞因子,但是靶向DCs重组乳酸菌Lp-HA-Dcpep诱导DCs成熟的能力优于其他乳酸菌组,推测DCpep靶向修饰的HA抗原更容易被靶向递呈给DCs而利于其表型和功能成熟。TLR4是细菌抗原的主要PRR,能够活化DCs的NF-κB通路。为了探索乳酸菌是否可以活化DCs,将DCs经TLR4抑制剂或NF-κB抑制剂处理后,再与乳酸菌相互作用。结果显示,DCs表面标志分子的表达均受到TKA-242(TLR4抑制剂)和PDTC(NF-κB抑制剂)的影响,表现为DCs表面标志分子的表达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乳酸菌诱导的DCs成熟依赖TLR4/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DCs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上调是其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并启动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必要条件。DCs迁移依赖于CCR7的两个配体分子CCL19和CCL21。本研究结果显示,Lp-HA-DCpep能够显着上调DCs表面CCR7的表达。DCs体外迁移试验结果显示,当在Transwell系统中加入CCL19或/和CCL21,能够诱导Lp-HA-DCpep处理的DCs发生迁移,此种迁移可以被CCL19或/和CCL21抗体部分阻断。由此表明,Lp-HA-DCpep能够经由CCR7-CCL19/CCL21轴诱导DCs迁移。体内迁移试验结果显示,在MLN和脾脏中,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多,Lp-HA-DCpep免疫组迁移性DCs(CD3-CD11c+MHC II+DCs)数量显着累积,直至免疫后第42天,表明Lp-HA-DCpep能够招募更多的迁移性DCs向次级淋巴器官迁移。DCs的激活伴随着DCs亚群的分化。其中,迁移至MLN中的DCs表型主要是CD11c+MHC II+CD103+CD11b+(简称CD103+CD11b+)和CD11c+MHC II+CD103+CD11b-(简称CD103+CD11b-),而迁移至脾脏中的DCs分化表型主要是CD11c+MHC II+CD8α+(简称CD8α+)和CD11c+MHC II+CD8α-(简称CD8α-)。本研究结果显示,在MLN中,Lp-HA-DCpep免疫组的CD103+CD11b+DCs和CD103+CD11bDCs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在脾脏中,虽然Lp-HA-DCpep免疫组仅在免疫后第21天和第42天CD8α+DCs的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但CD8α-DCs数量在各检测时间点均高于其他各组。因此,Lp-HA-DCpep能够更有效地促进DCs的亚群分化。DCs是唯一能够活化T细胞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为了评价免疫后T细胞的活化情况,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了脾脏中T细胞的亚群数量。研究结果显示,免疫后Lp-HA-DCpep组脾脏中Th(CD3+CD4+)和Tc(CD3+CD8+)细胞的数量显着增加,表明Lp-HA-DCpep不仅能够靶向DCs,而且能够促进迁移后的DCs激活初始T细胞。本研究进一步检测了脾脏中Th1(CD3+CD4+IFN-γ+)、Th2(CD3+CD4+IL-4+/IL-5+/IL-13+)、Th17(CD3+CD4+IL-17a+)、Treg(CD3+CD4+CD25+Foxp3+)、Tc1(CD3+CD8+IFN-γ+)和Tc2(CD3+CD8+IL-4+)的百分含量,以检测Th和Tc细胞的极化能力。结果显示,在免疫后第21天和42天,Lp-HA-DCpep组的Th1、Th2和Treg细胞普遍显着高于其他组。此外,Lp-HA-DCpep组的Tc1细胞在免疫后21和42天显着高于Lp-HA组;而对于Tc2细胞,两组无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Lp-HA-DCpep不仅能够有效激活Th和Tc细胞,而且能够诱导Th细胞向Th1、Th2和Treg细胞极化,T细胞的极化能力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而增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靶向DCs重组乳酸菌—Lp-HA-DCpep能够通过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促使DCs表型和功能成熟,经由CCR7-CCL19/CCL21轴指引DCs由黏膜向次级淋巴器官迁移,迁移性DCs刺激了T细胞的增殖,并促使Th细胞向Th1、Th2和Treg细胞亚群极化,从而诱导产生了更高效的黏膜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最终有效地阻止了G57基因型H9N2流感病毒的感染。

倪海峰,肖颖彬[6](2018)在《体外循环期间Th1、Tc1/Th2Tc2细胞亚群与机体致炎/抗炎反应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中Th1、Tc1/Th2、Tc2细胞功能亚群的变化及与机体致炎/抗炎反应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二尖瓣瓣膜病、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各20例,设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于术前、CPB或手术开始20 min、停机前或手术结束时、术后4 h、术后24 h、术后72 h取血,分离T细胞,提取RNA,Northern blot法检测IFN-γ/IL-4mRNA表达;细胞内因子染色检测IFN-γ/IL-4蛋白表达。取血清,放射免疫检测致炎介质IL-6、抗炎介质IL-10水平。结果与术前相比,试验组CPB中IFN-γmRNA蛋白表达水平出现一过性下调,IL-4mRNA、蛋白表达水平出现一过性上调,IL-6、IL-10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于术后24 h或72 h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对照组各时相点IFN-γ/IL-4mRNA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 h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各时相点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B可致Th1、Tc1细胞数量减少、Th2、Tc2细胞数量增加,进而上调机体抗炎反应,抑制致炎反应,失控后可能成为CPB术后并发症的发病基础及影响ICU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刘宁[7](2018)在《IL-33强有力促进BMDCs诱导Tc9细胞及其抗肿瘤效应》文中指出恶性肿瘤是现代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加强恶性肿瘤的防治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全球性卫生战略问题。传统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等,而近几年肿瘤的免疫治疗成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它区别于传统治疗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人类机体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在诱导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DCs通过体内诱导效应T细胞而发挥抗肿瘤效应。体内抗肿瘤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中细胞免疫在介导DC疫苗抗肿瘤效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体内抗肿瘤效应T细胞主要包括CD4+辅助T细胞(T helper cells,Th)和CD8+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cells,Tc)。与Th亚群类似,初始CD8+T细胞也可以在不同的极化条件下分化为Tc1(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Tc2、Tc17和调节性CD8+T细胞,以及最近新发现的Tc9细胞亚群[3]。研究表明,分泌IL-9的Tc9细胞体内具有强而持久的肿瘤治疗活性,且Tc9抗肿瘤活性显着优于Tc1[4]。IL-33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以往的研究证实,IL-33对于抗肿瘤免疫有促进CD8+T、ILC2、Th2和Th1细胞反应等有利的一面,也能促进Treg的产生等对于抗肿瘤免疫不利的一面。因此,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IL-33联合BMDC(即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诱导Tc9及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第1部分IL-33体外联合BMDCs对Tc9的诱导作用目的:探究IL-33在体外联合BMDCs对Tc9细胞的分化、存活及增殖的影响,明确IL-33联合BMDCs对Tc9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1)在Tc0、Tc9极化条件下加或不加入IL-33的情况下,初始CD8+T细胞与BMDCs共同培养。通过测定IL-9m RNA水平、Tc9相关转录因子Spi1和Irf4表达水平,检测IL-33的加入对Tc9细胞的影响。也检测了Tc1细胞分泌的IFNr m RNA水平,相关转录因子Tbx21的表达水平。(2)在Tc0、Tc9极化条件下加或不加入IL-33的情况下,初始CD8+T细胞与BMDCs共同培养。探究IL-33联合BMDCs处理的Tc9细胞的表型。结果:(1)加入IL-33能够促进BMDCs诱导的分泌IL-9的Tc9细胞的生成,提高Tc9细胞中IL-9的m RNA水平。此外,加入IL-33提高Tc9细胞表达相关转录因子Spi1和Irf4的水平,而对Tc1相关转录因子Tbx21没有作用。IL-33处理的Tc9细胞高表达Gzmb。有趣的是,加入IL-33能促进Tc9细胞表达IL-33受体ST2。(2)与Tc0细胞相比,Tc9细胞表达更少的Pdcd1,加入IL-33后,Tc0和Tc9细胞表达的PD-1在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均减少。此外,加入IL-33能够增加Tc0和Tc9细胞表达IL-2的m RNA水平。结论:IL-33体外促进BMDCs诱导的Tc9细胞的分化、存活和增殖。第2部分IL-33体内联合BMDCs对诱导Tc9/1细胞的作用目的:探究IL-33在体内联合BMDCs对Tc9/1细胞的作用。方法:我们用OVA肽负载的BMDCs加入或不加入IL-33免疫OT-I鼠。实验分为3组:1)PBS组,2)BMDCs组,3)BMDCs+IL-33组,通过FCM,ELISA及q PCR方法检测OT-I小鼠脾脏及淋巴结中CD8+T细胞是否表达Tc9、Tc1细胞的相关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此外,我们还检测了BMDCs诱导的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与PBS对照相比,单独使用BMDCs免疫的小鼠其表达IL-9的CD8+T(Tc9)细胞数量较多,而BMDCs联合IL-33免疫的小鼠拥有更大量的Tc9细胞。ELISA和/或q PCR进一步确认BMDCs加IL-33能增加小鼠体内IL-9的表达。此外,BMDCs加IL-33免疫小鼠来源的T细胞表达Spi1和Irf4的水平显着高于BMDCs或PBS对照组。我们也检测了小鼠体内T细胞表达的抗肿瘤效应分子IFN-γ和Gzm B。结果显示与BMDCs或PBS对照相比,BMDCs加IL-33免疫的小鼠拥有更多的表达IFN-γ和Gzm B的CD8+T细胞以及较高水平的IFN-γ和Gzmb的蛋白或m RNA水平。此外,来自于BMDCs加IL-33免疫小鼠的CD8+T细胞表达Tbx21的水平也高于BMDCs或PBS对照组,值得注意的是,加入IL-33能够提高BMDCs诱导的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细胞毒性。结论:IL-33在体内促进BMDCs诱导抗肿瘤的Tc9和Tc1细胞。第3部分IL-33体内对Tc细胞的增殖能力影响及抗肿瘤效应目的:探究IL-33在体内对Tc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IL-33体内的抗肿瘤效应。方法:我们用OVA肽负载的BMDCs加或不加IL-33免疫OT-I小鼠。实验分为3组:1)PBS组,2)BMDCs组,3)BMDCs+IL-33组,通过FCM及q PCR方法检测OT-I小鼠脾脏及淋巴结中CD8+T细胞表达IL-33受体ST2的情况。通过FCM方法检测OT-I小鼠脾脏及淋巴结中CD8+T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FCM及q PCR方法检测OT-I小鼠脾脏及淋巴结中CD8+T细胞的Tc细胞表型。然后,我们以OT-I小鼠B16-OVA黑色素瘤为模型,对其进行DCs疫苗免疫治疗,研究IL-33联合BMDCs体内的抗肿瘤免疫作用。结果:我们发现与BMDCs或PBS对照相比,BMDCs加IL-33免疫的小鼠脾及淋巴结细胞拥有更多表达ST2的CD8+(ST2+CD8+)T细胞以及较高的St2m RNA水平。BMDCs免疫的小鼠与PBS对照组小鼠拥有相当数量的CD8+T细胞,而BMDCs加IL-33免疫的小鼠其CD8+T细胞数量远高于BMDCs或PBS组。我们还分析了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Ki67的表达情况,同样的,IL-33能够增加BMDCs诱导的Tc细胞表达更多的Ki67。与PBS对照组相比,BMDCs的免疫促进CD8+T细胞表达PD-1和LAG3。然而,BMDCs加IL-33的免疫强有力的抑制CD8+T细胞表达PD-1,LAG3和2B4。此外,BMDCs加IL-33免疫的小鼠其CD8+T细胞表达IL-2的水平高于BMDCs单独免疫或PBS对照组的小鼠。最后,DCs疫苗免疫治疗实验显示BMDCs加IL-33对小鼠黑色素瘤模型的生长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结论:IL-33体内促进Tc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BMDCs活化的CD8+T细胞耗竭,促进BMDCs诱导的抗肿瘤效应。

倪海峰,肖颖彬[8](2017)在《体外循环患者T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对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分化及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收治的拟行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观察组)和非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结扎术(对照组)患者各20例,分别于术前、停机前或手术结束时、术后4 h、术后24 h取血,分离T淋巴细胞,采用RNA印迹法检测辅助性T细胞1(Th1)、细胞毒性T细胞(Tc1)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Th2、Tc2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及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mRNA表达。结果与术前相比,观察组体外循环停机前T-bet mRNA[积分灰度值:(1.39±0.52)×105比(2.92±0.88)×105]、IFN-γmRNA[积分灰度值:(3.68±0.65)×105比(6.10±0.93)×105]表达出现一过性下调(均P<0.05),术后24 h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积分灰度值分别为:(2.77±0.74)×105、(6.22±1.25)×105,均P>0.05];GATA3 mRNA[积分灰度值:(4.96±0.88)×105比(3.21±0.68)×105]、IL-41 mRNA[积分灰度值:(3.52±1.13)×105比(1.85±0.63)×105]表达出现一过性上调(均P<0.05),术后24 h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积分灰度值分别为:(3.11±0.51)×105、(1.93±0.84)×105,均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T-bet、GATA3、IFN-γ、IL-4的mRNA表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体外循环能够影响Th1、Tc1/Th2、Tc2细胞功能亚群分化及致炎、抗炎反应,可能参与了体外循环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而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CATA3表达变化可能是其内在机制。

陈青立[9](2016)在《木村病的复发因素和预后分析及白介素21与22在疾病中的表达与意义》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木村病(Kimura’s disease)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寻木村病复发危险因素进行预后分析,明确白介素(Interleukin,IL)-21及IL-22在木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03年至2015年于本院就诊并完成随访的32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随访木村病复发情况,探讨预后影响因素。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木村病和7名非木村病对照者中IL-21及IL-22的表达,测定两组IL-21及IL-22的积分吸光度值(Integrated absorbance,IA),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分析IL-21、IL-22在临床指标各亚组间的表达差异。结果:32例木村病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29个月,56.3%患者复发。有吸烟史患者较无吸烟史患者的复发率高(P=0.036),吸烟(HR=3.383,95%CI:1.213-9.433,P=0.02)、伴随有系统性疾病(HR=4.462,95%CI:1.443-13.794,P=0.009)、手术+随访治疗(HR=4.668,95%CI:1.506-14.470,P=0.008)、手术+激素治疗(HR=6.053,95%CI:1.330-27.556,P=0.02)是木村病复发的危险因素。木村病患者IL-21 IA[M(Q)]为1373418(1800926),IL-22 IA[M(Q)]为462086(484672),均显着高于对照组[IL-21、IL-22 IA分别为70445(44658)、51599(71241),P<0.05]。36例木村病患者IL-21的表达中,无瘙痒组及无复发组分别显着高于瘙痒组及复发组(Z=-1.993,P<0.05;Z=-2.303,P<0.05);IL-22的表达中,受累部位数较多组及高嗜酸性粒细胞组显着高于受累部位数较少及低嗜酸性粒细胞组(Z=-1.979,P<0.05;Z=-2.025,P<0.05)。结论:吸烟史、伴随系统性疾病、单纯手术治疗、手术+激素治疗是影响其预后不良的因素。IL-21与IL-22参与木村病的发病过程,其表达与木村病的致病机制可能有密切关系。

陈仁芳,戴亚萍,杨琦恩,陆宇红,蒋亦明[10](2015)在《贞芪扶正胶囊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对艾滋病患者Thl/Th2、Tcl/Tc2和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贞芪扶正胶囊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对艾滋病患者Th1/Th2、Tc1/Tc2和CD4+ 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艾滋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HAART治疗,给予拉米夫定+齐多夫定或司他夫定+奈韦拉平或依非韦伦,治疗组给予贞芪扶正胶囊联合HAART治疗,疗程均为24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hl、Th2、Tcl、Tc2、CD4+ T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Thl/Th2[(6.27±0.70)比(5.39±0.64),P<0.05]、Tcl/Tc2[(10.70±0.68)比(10.16±0.85),P<0.05]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289.2±101.5)个/μl比(121.1±77.5)个/μl,P<0.01]和对照组[(231.6±97.6)个/μl比(118.9±76.2)个/μl,P<0.01]CD4+ T淋巴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增加,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贞芪扶正胶囊联合HAART可改善艾滋病患者Thl/Th2、Tcl/Tc2平衡,提高CD4+ T细胞计数。

二、Th1/Th2和Tc1/Tc2与慢性丙型肝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1/Th2和Tc1/Tc2与慢性丙型肝炎(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免疫状态分期
    2.2 研究方法
        2.2.1 观察指标
        2.2.2 标本收集
        2.2.3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
        2.2.4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方法
        2.2.5 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2.2.6 HBV-DNA检测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资料
        3.1.1 不同免疫状态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特征
        3.1.2 T淋巴细胞亚群对免疫状态的评估效能
    3.2 HBV-DNA载量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影响
    3.3 不同HBsAg定量水平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点
    3.4 T淋巴细胞亚群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5 T淋巴细胞亚群对打破免疫耐受的评估效能
    3.6 T淋巴细胞亚群对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评估效能
    3.7 抗病毒治疗对HB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CD8+T淋巴细胞与HBV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IL-28B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抗肝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癌概况及其免疫治疗进展
        1.1.1 肝癌概况
        1.1.2 肝脏的免疫系统和HCC诱导的免疫耐受导致了疾病的进展
        1.1.3 肝癌的免疫治疗
    1.2 IL-28B的研究进展
        1.2.1 IL-28B结构
        1.2.2 IL-28B单核酸多态性
        1.2.3 IL-28B信号转导
        1.2.4 IL-28B及IL-28Rα表达
        1.2.5 IL-28B抗感染作用
        1.2.6 IL-28B免疫调节作用
        1.2.7 IL-28B对Treg细胞的调节作用
        1.2.8 IL-28B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及机制
    1.3 Treg细胞的研究进展
        1.3.1 Treg细胞的发育
        1.3.2 Treg细胞的抑制机制
        1.3.3 Treg细胞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1.3.4 Treg细胞对TME的影响
        1.3.5 TME中Treg细胞富集的机制
        1.3.6 Treg细胞抑制肿瘤免疫的机制
    1.4 本课题立项依据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重组腺病毒rAd-mIL-28B的制备及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验证重组腺病毒rAd-mIL-28B
        2.3.2 TCID50法检测腺病毒滴度
        2.3.3 IL-28B体外对TC-1细胞生长的作用
    2.4 讨论
第三章 rAd-mIL-28B抗肝癌效应及免疫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体积的影响
        3.3.2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瘤重的影响
        3.3.3 肝癌组织HE染色后细胞形态改变
        3.3.4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肺脏、肝脏及胸腺重量的影响
        3.3.5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肺脏、肝脏及胸腺脏器指数的影响
        3.3.6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
        3.3.7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3.3.8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PD-1~+T细胞的影响
        3.3.9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T细胞亚群的影响
        3.3.10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3.3.11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PD-1~+T细胞的影响
        3.3.12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3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4 rAd-mIL-28B在H22荷瘤小鼠血清和肿瘤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差异表达
    3.4 讨论
第四章 IL-28B对调节性T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体外脾脏Treg细胞不同时间CD4、CD25和Foxp3分子表达情况
        4.3.2 IL-28B体外抑制i Treg细胞生成的研究
    4.4 讨论
第五章 rAd-mIL-28B联合生物碱对肝癌抑制作用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变化的影响
        5.3.2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重量变化的影响
        5.3.3 HE染色观察肝癌组织细胞形态
        5.3.4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
        5.3.5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脾脏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5.3.6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脾脏PD1~+T细胞的影响
        5.3.7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T细胞亚群的影响
        5.3.8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5.3.9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PD-1~+T细胞的影响
        5.3.10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Tim-3及其配体Galectin-9在HPV阳性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标本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免疫组织化学法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 流式细胞术
        2.5 Elisa
        2.6 细胞分选
        2.7 T细胞功能分析
        2.8 MTT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Tim-3抗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透明质酸联合人羊膜上皮细胞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透明质酸联合人羊膜上皮细胞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透明质酸联合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对1型糖尿病大鼠影响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羊膜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靶向树突状细胞的重组乳酸菌抗H9N2亚型流感病毒黏膜免疫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乳酸菌的益生功能及其应用
        1.1 乳酸菌概述
        1.2 乳酸菌在肠道的黏附定植
        1.3 乳酸菌的益生功能
        1.4 乳酸菌作为黏膜疫苗递呈载体
        1.5 乳酸菌应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第二章 树突状细胞靶向疫苗研究进展
        2.1 DCs分类
        2.2 DCs和淋巴细胞相互作用
        2.3 DCs疫苗
        2.4 靶向DCs疫苗载体系统
        2.5 结论与展望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H9N2 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HA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靶向DCs重组乳酸菌抗H9N2 流感病毒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靶向DCs重组乳酸菌诱导DCs成熟和活化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靶向DCs重组乳酸菌诱导DCs迁移分化与T细胞极化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体外循环期间Th1、Tc1/Th2Tc2细胞亚群与机体致炎/抗炎反应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T细胞IFN-γm RNA蛋白表达变化
    2.2 T细胞IL-4 m RNA蛋白表达变化
    2.3 IL-6水平变化
    2.4 IL-10水平变化
3 讨论

(7)IL-33强有力促进BMDCs诱导Tc9细胞及其抗肿瘤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IL-33
        1.2.1 IL-33的基本概况
        1.2.2 IL-33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1.2.3 IL-33与疾病的关系
    1.3 DC
        1.3.1 DC简介
        1.3.2 DC在免疫系统内的作用
    1.4 Tc9
第2章 IL-33体外联合BMDC对Tc9的诱导作用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细胞与肽
        2.2.3 主要实验试剂
        2.2.4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2.5 引物序列
    2.3 实验方法
        2.3.1 体外生成骨髓来源的BMDCs
        2.3.2 Q-PCR
        2.3.3 FCM
        2.3.4 体外诱导Tc细胞
        2.3.5 肿瘤杀伤实验
        2.3.6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IL-33体外促进Tc9细胞的分化
        2.4.2 IL-33体外对Tc9/Tc1细胞的转录因子的作用及对T细胞毒性的影响
        2.4.3 IL-33体外对Tc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2.4.4 IL-33体外对Tc9细胞存活的影响
        2.4.5 IL-33体外诱导Tc9细胞体内的抗肿瘤效应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IL-33在体内联合BMDCs对诱导Tc9/1细胞的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细胞与肽
        3.2.3 主要实验试剂
        3.2.4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2.5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3.2.6 引物序列
    3.3 实验方法
        3.3.1 体外生成骨髓来源的BMDCs
        3.3.2 Q-PCR
        3.3.3 FCM
        3.3.4 ELISA
        3.3.5 体内诱导Tc9细胞
        3.3.6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3.4.1 IL-33体内联合BMDCs诱导Tc9细胞的生成
        3.4.2 IL-33体内联合BMDCs诱导Tc1细胞的生成
        3.4.3 IL-33体内联合BMDCs对T细胞抗肿瘤效应分子Gzmb的影响
        3.4.4 IL-33体内联合BMDCs对T细胞毒性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IL-33体内对Tc细胞的增殖能力影响及抗肿瘤效应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细胞与肽
        4.2.3 主要实验试剂
        4.2.4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4.2.5 实验试剂的配制
        4.2.6 引物序列
    4.3 实验方法
        4.3.1 体外生成骨髓来源的BMDCs
        4.3.2 Q-PCR
        4.3.3 FCM
        4.3.4 体内诱导Tc9细胞
        4.3.5 统计学方法
    4.4 结果
        4.4.1 IL-33体内促进Tc细胞表达ST2
        4.4.2 IL-33体内促进Tc细胞的增殖能力
        4.4.3 IL-33体内抑制BMDCs活化的CD8+T细胞耗竭
        4.4.4 IL-33内促进BMDCs诱导的抗肿瘤效应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与特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木村病的复发因素和预后分析及白介素21与22在疾病中的表达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病例
        1.2 免疫组化病例
    2. 随访
    3. 主要试剂及设备
    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5. 统计方法
    6. 流程图
结果
    1. 临床特点
    2. 随访结果
    3. 预后分析
    4. 临床资料
    5. 病理表现
    6. IL-21及IL-22免疫组化结果
    7. IL-21及IL-22的表达与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Th1/Th2和Tc1/Tc2与慢性丙型肝炎(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D]. 徐清浪. 南昌大学, 2021(01)
  • [2]IL-28B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抗肝癌的机制研究[D]. 李志. 兰州大学, 2021
  • [3]Tim-3及其配体Galectin-9在HPV阳性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D]. 董頔.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4]透明质酸联合人羊膜上皮细胞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D]. 程亚伟.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
  • [5]靶向树突状细胞的重组乳酸菌抗H9N2亚型流感病毒黏膜免疫分子机制研究[D]. 孙艺学.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3)
  • [6]体外循环期间Th1、Tc1/Th2Tc2细胞亚群与机体致炎/抗炎反应的关系[J]. 倪海峰,肖颖彬. 实用医药杂志, 2018(03)
  • [7]IL-33强有力促进BMDCs诱导Tc9细胞及其抗肿瘤效应[D]. 刘宁. 吉林大学, 2018(04)
  • [8]体外循环患者T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 倪海峰,肖颖彬.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7(12)
  • [9]木村病的复发因素和预后分析及白介素21与22在疾病中的表达与意义[D]. 陈青立.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10]贞芪扶正胶囊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对艾滋病患者Thl/Th2、Tcl/Tc2和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J]. 陈仁芳,戴亚萍,杨琦恩,陆宇红,蒋亦明.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5(07)

标签:;  ;  ;  ;  ;  

Th1/Th2 和 Tc1/Tc2 和慢性丙型肝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