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例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电生理及磁共振分析

7例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电生理及磁共振分析

一、亚急性联合变性7例电生理和磁共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江澜[1](2020)在《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以大脑双侧性重塑为切入点,探究中风偏瘫患者损伤及针刺疗程介导的康复过程中大脑双侧性功能及结构的变化,阐释针刺促进脑重塑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纳入梗死灶位于单侧运动通路的中风病偏瘫患者21例,并匹配健康受试者23例。予中风偏瘫患者“手足十二针”的规范化疗程干预,于单次针刺治疗后进行针感评价,于针刺疗程前后采集影像学数据并评价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应用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MHC)、感兴趣区功能连接(ROI-FC)及脑白质图谱分析方法(ABA),计算脑功能及脑结构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中风偏瘫组与健康对照组及偏瘫针刺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指标及临床评价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结合临床量表评价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运动评价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脑功能变化与健康受试者相比,中风偏瘫患者双侧大脑同伦功能被破坏,主要在双侧小脑扁桃体、小脑下半月小叶、小脑蚓锥体、小脑山坡、海马附近区域、基底节区、丘脑、扣带回及中央旁小叶呈现减弱的镜像同伦功能连接。针刺治疗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改善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VMHC变化最为相关。2.基于感兴趣区的全脑功能连接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左侧后顶叶皮层、双侧扣带回及左侧的中央前回。针刺治疗后,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扣带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存在于运动相关的单侧皮质区域及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楔前叶、双侧中央后回、双侧颞上回及颞中回及双侧脑岛。针刺治疗后,主要存在于双侧广泛的运动相关的皮质区域及左侧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扣带回、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中央后回、双侧脑岛及顶上小叶,新出现了与处理视觉、听觉信息相关的双侧脑区。通过减少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减弱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并增加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增强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针刺治疗可能通过改善其他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连接模式,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重建。3.中风偏瘫患者脑白质纤维的损伤与变化针刺治疗前及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病灶侧半球)镜像对称白质脑区较健侧半球(病灶对侧半球)或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白质脑区均为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内囊前肢、内囊后肢、放射冠前部、上部、下部、丘脑后放射冠、矢状束、外囊、扣带束、上行纵束、额枕上束及绒毡层(P<0.05或0.01)。中风偏瘫患者较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居中性白质脑区主要在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P<0.05或0.01)。白质纤维的继发性损伤广泛存在于运动系统及非运动系统,患侧半球及健侧半球。针刺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大脑患侧、健侧镜像对称脑白质纤维及居中性脑白质纤维FA值组内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部分呈现上升趋势,大多数白质纤维的FA值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4.中风偏瘫患者皮质脊髓束不同层面的结构变化在皮质脊髓束(CST)走行区域的不同层面,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CST病灶层面的FA 比值(rFA)始终最低,大小关系依次是内囊后肢rFA<大脑脚rFA<放射冠上部rFA<放射冠下部rFA<放射冠前部rFA。在远离梗死灶的大脑脚层面及放射冠层面,患侧CST均出现了继发性的损伤。针刺治疗后,CST在内囊后肢、大脑脚及放射冠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放射冠上部rFA在治疗后表现为轻微上升趋势,其余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结论:中风偏瘫后,患者大脑功能及结构的损伤均呈现双侧性泛化。脑功能与脑结构的变化均表现为损伤与重塑并行的特点,但脑功能重组发生迅速且对运动功能的重建起主要的代偿作用,脑结构重塑发生缓慢,整体以继发性损伤为主、少数纤维修复为辅。针刺能够调节双侧半球的同伦功能,可能以双侧小脑扁桃体为锚点,整合运动的准备、执行与控制,并调控躯体感觉、认知、视觉、听觉及情绪相关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的功能连接,促进偏瘫的运动康复。

杨阳[2](2020)在《Acetylated α-tubulin在脑出血后运动神经传导通路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指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的聚集,是最严重的脑卒中亚型。人群中ICH的发病率为12-15/10万人每年,占所有脑卒中类型的1015%,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90%以上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ICH患者的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而且目前临床仍缺乏治疗ICH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有效策略,高致残率仍然是ICH治疗的瓶颈。因此,如何改善ICH患者的神经功能(如运动、感觉、认知等)障碍、降低ICH患者的残疾率成为ICH研究领域的重点。高血压性ICH好发于基底节区域,此区域含有大量的下行白质纤维传导束,损伤后往往导致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很多临床研究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来观察ICH后白质纤维束-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CST)的损伤,发现ICH后CST损伤的程度和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密切相关。结果提示,在ICH早期减轻CST损伤有利于运动功能恢复。加之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再生困难,因此,在ICH早期保护更多神经纤维比促进后期神经再生更加关键,残存的神经纤维也是神经功能康复的结构基础。然而,我们回顾了既往ICH的主要研究方向,发现绝大多数研究聚焦在ICH后血脑屏障保护、灰质区神经元保护、炎症抑制、铁螯合、血肿吸收等机制和转化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既往有1000多种在实验性脑卒中动物模型上证实有保护效果的药物,而且近200种药物进行了临床试验,但所有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均没有显着性治疗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啮齿类动物与人类有巨大差异;第二,绝大多数研究忽略了非常重要的早期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的保护;第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会发现神经损伤的机制有很多,单一的干预措施只能取得适度的效果,只有把几种干预措施联合应用,才可能取得显着的效果。综上,ICH位置特殊性和多种损伤机制提示我们应该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干预靶点和模式动物来改善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我们认为ICH的基础研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ICH早期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白质纤维束的保护,为功能恢复保留结构基础;2)利用与人类神经系统解剖结构相似的大动物进行实验,如非人灵长类动物、猪等;3)针对多种干预靶点、采用多种措施进行联合治疗。然而,关于ICH早期运动神经传导通路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仍为空白,在论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我们探索了两种关键的运动神经传导通路在ICH后的病理改变:控制精细运动的锥体系-CST和协调精细运动的锥体外系-黑质纹状体通路(Nigrostriatal pathway,NSP)近年来研究发现微管解聚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参与了脊髓损伤、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等疾病的发生发展。维持微管的稳定性可以促进啮齿类动物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改善AD和PD症状;新近研究也发现,脊髓损伤后保护线粒体功能可以促进小鼠神经再生、改善运动功能障碍。Acetylatedα-tubulin是稳定型微管的标志物,促进acetylatedα-tubulin表达可以维持微管的稳定;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 PTP)开放可以缓解线粒体肿胀、改善线粒体的功能。我们推测促进acetylatedα-tubulin表达以维持微管的稳定和线粒体保护将有利于改善ICH后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的损伤,并在论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探索了维持微管稳定性和线粒体保护对CST和NSP通路的保护作用。此外,稳定的、可重复的大动物脑出血模型非常必要,也可以用来探索临床前药物干预的剂量、周期、时机等。此外,在建立大动物脑出血模型后,应该建立相应的检测额评估脑出血严重程度的手段,特别是MRI对模型脑水肿、铁含量和白质纤维成像的分析。在本论文的第四章,我们重点探索了巴马香猪脑出血模型的建立,并利用MRI-T2、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脑组织结构、脑铁含量、白质纤维束进行无创、准确、定量的分析,为更多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更符合临床的脑出血模型,而后探索了具有脑出血治疗前景的药物米诺环素(minocycline,Mino)在巴马香猪脑出血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微管稳定和线粒体保护在小鼠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目的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好发于白质纤维束密集的丘脑基底节区域,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是白质纤维束的轴突部分,作为控制精细功能的最重要结构,ICH后CST损伤的病理改变仍不清楚,本部分主要研究小鼠ICH后CST轴突的病理变化。探索微管和线粒体在ICH后CST轴突损伤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利用转基因小鼠、药物等技术增加稳定型微管acetylatedα-tubulin表达、保护线粒体功能能否改善小鼠ICH后CST轴突损伤和运动功能障碍,以及为脑出血后CST运动神经传导束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能的治疗策略。方法 利用Thy1-YFP小鼠,采用自体血25μL立体定位注入小鼠右侧纹状体区域构建ICH模型,首先利用免疫荧光、电镜等方式观察ICH后24h时血肿周围CST损伤的特点。然后利用MEC17-/-小鼠减少acetylatedα-tubulin表达使微管处于不稳定状态,HDAC6的特异性抑制剂Tubastatin A(Tub A)来增加acetylatedα-tubulin表达以增加微管稳定性,Cyp D的抑制剂环孢菌素A(cyclosporin A,Cs A)阻断m PTP形成、缓解线粒体肿胀等方式单独或者联合应用到ICH小鼠上,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电镜、神经环路示踪等方法评估CST运动神经传导束的形态学变化,利用Beam-walking,irregular ladder walk等行为学方法检测精细运动功能改变,评估稳定微管及线粒体保护的作用。此外,提取原代皮层神经元,观察神经元突起内线粒体的运动以及acetylatedα-tubulin和线粒体的位置关系。结果1.小鼠ICH导致CST轴突的退缩样小球的病理改变,电镜结果发现退缩小球内含有无规则排列的微管和肿胀的线粒体,形成无营养神经锥。顺行神经环路示踪提示CST的损害,行为学发现CST相关精细运动功能障碍。2.小鼠ICH后24小时内白质纤维的损伤仅发生在轴突内,髓鞘没有显着损伤,ICH后第7天髓鞘崩解最为严重,ICH后第14天有新形成髓鞘的出现。3.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突起上41%线粒体与acetylatedα-tubulin表达的“增强点”共标,敲除MEC17导致acetylatedα-tubulin表达缺失引起运动的线粒体数目显着减少。4.MEC17敲除小鼠的ICH模型表现出更加严重的CST轴突损伤和运动功能障碍。5.利用Tub A增加acetylatedα-tubulin表达、Cs A缓解线粒体肿胀均能够减轻ICH导致的CST损伤,如减少退缩小球的形成、改善运动功能障碍,两者联合干预ICH小鼠能够取得更加显着的保护效果。结论该部分研究探索了小鼠ICH导致的锥体系-CST运动神经传导束的病理损伤以及机制,我们发现了ICH后早期微管解聚和线粒体损伤是CST运动神经传导束损伤重要原因,acetylatedα-tubulin和线粒体相辅相成,同时促进acetylatedα-tubulin表达和保护线粒体功能显着改善ICH后CST损伤,并认为联合多种治疗措施在ICH早期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通路保护是治疗运动障碍的关键,为ICH后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和干预靶点。二、微管稳定在脑出血后小鼠黑质纹状体通路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目的黑质纹状体通路(Nigrostriatal pathway,NSP)是锥体外系主要神经结构之一,由起源于黑质、投射到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及纤维构成,主要作用是调节肌肉张力、协调各种精细复杂的运动。纹状体内含有尾状核、豆状核以及大量从中间穿行的白质纤维束,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好发部分。目前仍没有对纹状体出血后NSP通路损伤的系统性研究及干预。因此,本部分关注于小鼠ICH对NSP通路的损伤,以及探索Acetylatedα-tubulin介导微管稳定在ICH后NSP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与机制,为ICH后精细运功功能障碍的恢复开拓新的研究思路。方法本实验采用自体血25μL立体定位注入小鼠右侧纹状体区域构建小鼠ICH模型。在建模成功后的1、3、7天分别用免疫荧光染色、电镜、Western-blot、神经环路示踪等技术检测出血周围纹状体及同侧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纤维和胞体的病理改变,并检测转运多巴胺的囊泡单胺转运体2(vesicular monoamine transporter-2,VMAT2)、囊泡运输蛋白(Kinesin和Dynein)表达水平以及多巴胺神经递质含量来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此外,我们利用评估大体运动功能的行为学(旷场、神经功能评分、Rotarod)和精细的行为学(Beam walking和irregular ladder walk task)检测ICH后小鼠的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检测稳定型微管acetylatedα-tubulin的蛋白表达水平与上述多巴胺能神经元形态和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同时,我们给予微管稳定剂Epo B来干预小鼠ICH模型、体外氧合血红蛋白模拟的ICH模型,观察其对NSP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及纤维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精细运动行为学的修复作用。此外,利用上述实验方法,我们将微管解聚剂Nocodazole注射到纹状体内观察单独微管解聚因素对NSP的损伤效应和Epo B的反转效应。最后,我们利用慢病毒、腺病毒载体将αTAT1/MEC17(α-tubulin的乙酰基转移酶)sh RNA在体及离体干预黑质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来降低acetylatedα-tubulin表达,观察单纯的稳定型微管acetylatedα-tubulin降低对黑质神经元胞体、纤维以及相关行为学的影响。结果1.小鼠纹状体出血导致血肿周围多巴胺能神经元纤维密度、同侧黑质区多巴胺能够神经元数目均显着降低。多巴胺能神经元呈现“空泡状”病理改变,伴随多巴胺神经递质囊泡转运相关蛋白VMAT2、Kinesin、Dynein表达降低、多巴胺神经递质含量降低、稳定型微管标记物acetylatedα-tubulin表达显着降低。2.顺行、逆行神经环路示踪均显示小鼠纹状体出血导致黑NSP通路的显着损害,旷场、神经功能评分方法只能发现3天内ICH小鼠的运动功能障碍,但需要技巧性的精细运动(Beam waking和irregular ladder walk task)在ICH后14天仍有功能障碍。3.微管稳定剂Epo B干预可以增加稳定型微管acetylatedα-tubulin表达,改善上述脑出血导致的NSP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并显着提高ICH后精细运动功能。4.微管解聚剂Nocodazole注射到纹状体内可以引起上述ICH后NSP的损伤及运动功能障碍,提示单独微管解聚因素对NSP既有损伤效应,维持微管稳定性是保护ICH后NSP损伤是重要靶点。5.αTAT1 sh RNA干预均可以降低多巴胺能神经元稳定型微管acetylatedα-tubulin表达下调,加重ICH及氧合血红蛋白对NSP结构和功能损伤,Epo B对αTAT1 sh RNA及氧合血红蛋白干预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也有显着的保护作用。结论小鼠纹状体出血会导致NSP通路的损害,ICH后acetylatedα-tubulin表达降低导致微管稳定性下降可能是NSP运动通路损伤的重要原因。微管稳定剂Epo B的干预可以增加acetylatedα-tubulin表达、显着减轻ICH导致的NSP通路损害,改善了ICH小鼠运动功能障碍。该部分研究首次探索了ICH导致的锥体外系-黑质纹状体通路的损害以及可能的机制,为改善ICH后运动功能障碍提供了新的思路。三、巴马香猪脑出血模型的建立及大动物MRI检测方法的探索目的实验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模型主要建立在啮齿类动物中,但啮齿类动物白质纤维组织不够丰富,也无明显的内囊解剖结构。因此,本实验我们拟建立稳定性好、可重复、便于操作的巴马香猪ICH模型,同时对出血后脑水肿、脑室体积改变、铁沉积等进行多时间点的观察分析,并采用MRI-T2、QSM、DTI等序列进行脑组织结构分析、铁含量定量分析和白质纤维束定量分析,并观察米诺环素干预猪ICH模型的治疗效应,以此来评估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更多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更符合临床的ICH模型。方法我们选取10-12Kg的雄性巴马香猪,异氟烷麻醉后将猪固定到大动物立体定位仪上,在内囊上方(坐标为:前囟前11mm;旁开11mm)的颅骨表面钻一个直径约1mm大小的孔,利用微量注射泵、5m L注射器和33G针头将2m L自体动脉血缓慢注射到猪的右侧内囊区域,深度18mm。在脑出血后1天、7天、28天对巴马香猪进行MRI-T2、QSM、DTI扫描、脑含水量测定、血肿周围铁含量测定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此外,我们在巴马香猪ICH模型中检测米诺环素的保护效应。结果1.自体血注入巴马香猪内囊处,造成了脑内血肿、脑室扩张、脑水肿、白质纤维损伤及神经功能障碍,较好的模拟了ICH的临床特点,表明巴马香猪ICH模型是一个具有相似性、重复性、可靠性的模型;2.血肿周围铁含量测定和QSM定量磁化率数值相关性好,QSM可以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铁含量进行无创的、准确的定量分析。DTI可以对白质纤维束进行定量分析;3.米诺环素可以行使铁螯合功能,降低血肿周围铁含量的同时,改善了巴马香猪脑水肿、侧脑室扩张、白质纤维束损伤及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巴马香猪ICH模型具有相似性、重复性、可靠性;QSM是一种可以无创的、准确的评估ICH后急性、慢性期血肿铁含量的方法;米诺环素可以减轻巴马香猪ICH模型引起的脑水肿、脑室扩张、铁超载、白质纤维损伤、胶质细胞激活、神经功能障碍等。

陈燕[3](2017)在《基于FOCA的右踝背伸运动想象对脊髓损伤脑功能调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受试者为对照,采用静息态和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基于局部神经元活动四维(时空)一致性(FOur-dimensional<spatio-temporal>Consistency of local neural Activities,FOCA)的数据处理方式,初步分析静息态和任务态下,脊髓损伤患者脑功能的重塑情况及右踝背伸运动想象任务对脊髓损伤后脑功能的调节,为运动想象治疗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提供神经影像学依据。方法:1.对11例SCI患者及12例健康受试者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图像进行局部神经元活动四维(时空)一致性(FOCA)分析,比较SCI患者与健康受试者静息态局部脑区神经元活动时空一致性的差异,初步分析脊髓损伤后静息态下脑功能重塑情况。2.以11例SCI患者及12例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右踝背伸运动想像任务的同时进行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对任务态功能磁共振图像进行局部神经元活动四维(时空)一致性(FOCA)分析,比较SCI患者与健康受试者任务态局部脑区神经元活动时空一致性的差异,初步探讨任务态下脊髓损伤后脑功能重塑情况及右踝背伸运动想象对脊髓损伤后脑功能的调节。结果:1.与健康受试者相比,SCI患者静息态下局部神经元活动时空一致性降低的脑区主要有左侧壳核、右侧尾状核、右侧枕上回(P<0.01,cluster>10);局部神经元活动时空一致性增高脑区的主要为左侧中央前回(P<0.01,cluster>10)。2.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右踝背伸运动想象任务态下,SCI患者局部神经元活动时空一致性降低的脑区主要有右侧颞下回、左侧顶下小叶(P<0.01,cluster>10)。结论:1.脊髓损伤后脑功能的重塑可能表现为静息态和任务态下,运动相关脑区局部神经元活动时空一致性降低,即局部脑区神经元活动在时间上更紊乱,局部脑区活动状态稳定性降低。2.右踝背伸运动想象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损伤患者运动相关默认网络脑区的功能,使运动任务刺激输入相对增加,从而提高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再学习能力,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3.脊髓损伤后可能存在视觉运动信息处理能力的降低。

刘作武[4](2016)在《BOLD-fMRI和DTI对Broca失语的可塑性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静息态BOLD-fMRI对Broca失语病人可塑性研究目的:采用静息态BOLD-fMRI成像后ALFF算法,研究脑卒中后Broca失语病人在急性期和康复后的局部脑组织活动变化,以探讨Broca失语发生及恢复机制。方法:运用西门子3.0T核磁共振对5位卒中后急性期(2周之内)和康复后(3月以后)失语患者进行扫描,获取静息态的BOLD-fMRI数据,利用DPARSF软件行预处理,利用ALFF算法对BOLD-fMRI数据分析,采用REST软件对失语组急性期和康复后ALFF值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失语急性期患者ALFF值减低的脑区有:左侧颞中回、左侧前额叶内侧回和右侧小脑,经三月康复后该脑区的ALFF值回升;失语急性期ALFF值升高的脑区有:Broca区的右侧镜像区、左侧枕叶和左侧岛叶,经三月康复后该脑区的ALFF值减低。结论:1.左侧颞中回、左侧前额叶内侧回、右侧小脑的ALFF值在失语急性期明显减低,经三月康复后该脑区的ALFF值升高;提示与局部的损伤病灶影响神经元的活动有关,可能是失语发生机制之一。2.失语病人Broca区的右侧镜像区,左侧枕叶、左侧岛叶的ALFF值在急性期高于正常人,认为该脑区参与病灶侧语言的功能重组,在语言功能的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DTI对Broca失语脑白质可塑性研究目的:利用DTI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卒中后Broca失语病人,在卒中后急性期和康复后脑白质FA和ADC值变化,以探讨Broca失语发生及恢复机制。方法:运用西门子3.0T核磁共振对5位卒中后急性期(2周之内)和康复后(3月以后)失语患者进行扫描,获取静息态的DTI数据,利用DTIstudio软件对DTI图像行头动和涡流校正,获取Broca区及弓状纤维束的FA和ADC值,用SPSS Statistic中文版V17.0软件包行数据处理,将失语组左右半球Broca区、弓状纤维束的FA、ADC值行配对样本t检验,失语组与对照组Broca区、弓状纤维束的FA、ADC值,失语组急性期与3月后Broca区、弓状纤维束FA值、ADC值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失语组急性期左侧Broca区FA值为0.340±0.755,左侧弓状纤维束FA值为0.305±0.267,左侧Broca区ADC值为0.343±0.373,左侧弓状纤维束ADC值为0.338±0.199,和正常组比较均明显下降;三月后复查左侧Broca区FA值为0.485±0.391,左侧弓状纤维束FA值为0.551±0.325,左侧Broca区ADC值为0.472±0.224,左侧弓状纤维束ADC值为0.442±0.163,各值均较失语急性期比较明显上升。结论:1.Broca失语除语言功能区的损伤引起,其纤维通路的损伤亦可导致Broca失语的发生,在脑卒中恢复过程中,白质纤维参与语言网络的恢复。

王潇[5](2015)在《RGMa特异性RNAi转染前后对大鼠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调控的MR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缺血性脑梗死是威胁我国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是较为严重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其中之一,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高致残率,部分预后不佳,一旦罹患,势必会为社会及家庭、个人造成负担。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学者聚焦于脑梗死的预后改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随着相关研究的增多,人们发现,脑梗死后不仅原发病灶区域可出现相应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其远隔部位如对侧大脑半球和双侧小脑亦可出现继发性的功能及代谢障碍,而这一现象可能在神经功能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发生机制与神经机能联系不能学说有关。神经机能联系不能(diaschisis),这个名词提出于上个世纪初,即局限于幕上的脑组织损伤可造成与它有纤维联系的其他区域的功能改变。随着人们对此现象了解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先进检查手段的运用,对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对于其临床意义的认识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均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在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亦起到了一定影响。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用于描述水分子扩散方向特征的磁共振技术,它可以通过计算水分子的弥散程度和弥散方向间接的评价大脑白质纤维的完整性。DTI不只反映水分子扩散受限的整体情况,还反映水分子扩散受限的方向性,是目前唯一一种能有效观察和追踪脑白质纤维束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RGMa蛋白(Repulsive guidance molecule,A)在中枢神经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介导排斥性轴突导向信号以及神经管的闭合,参与神经元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参与了脑梗死后神经元及轴突的修复与再生。本实验拟运用RNAi技术,构建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r Ad5-sh RNA-RGMa,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模型缺血区域大脑皮质、基底节区进行基因沉默,观察该特异性干预手段对急性局灶性缺血大鼠脑组织RGMa表达水平、轴突生长/再生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进一步阐明RGMa在中枢神经系统轴突再生抑制因子中的重要地位,探讨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CCD)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脑缺血及CCD的监测评估和治疗寻找有效靶点,为脑缺血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供依据并奠定基础。本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RGMa在MCAO大鼠脑组织的表达及与轴突再生的关系目的观察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中RGMa表达水平、轴突生长/再生情况以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相关参数的量化评价,为CCD现象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为下一步实验打下基础。方法建立大鼠MCAO模型,将模型组随机分为12h、24h、48h、7d、10d组,与对照组一起分别于相应时间点行MRI扫描,测量ADC值和FA值。扫描后取脑组织,RT-PCR方法检测RGMa和Rho A m 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RGMa、Rho A蛋白、轴突再生情况,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梗死侧核心区及双侧小脑ADC值和FA值较正常组降低,12h降至最低,梗死对侧小脑降低较同侧小脑更为显着(P<0.05)。术后12h起可见RGMa阳性细胞表达并持续增加,48h表达达高峰,双侧小脑半球RGMa蛋白表达较之对照组均显着升高(P<0.05),以右侧小脑为着。RGMa蛋白表达与磁共振参数及轴突生长情况呈显着负相关。结论与正常组相比,大鼠脑梗死后双侧小脑的影像学参数及病理学指标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右侧较左侧为着,说明脑梗死后CCD现象存在。RGMa蛋白参与轴突的再生与重塑,间接说明磁共振参数变化及与CCD现象的关联机制,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第二部分RGMa特异性RNAi重组腺病毒的构建目的构建靶向Rat RGMa基因sh RNA腺病毒载体以及完成病毒载体的包装,为下一步实验做准备。方法设计3条靶序列sh RNA进行筛选,设计并合成编码短发夹RNA(sh RNA)序列的DNA单链,退火链接,稀释备用。构建RGMa特异性RNAi腺病毒载体,酶切、测序鉴定后转染PC12细胞进行最佳干扰片段的筛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重组腺病毒r Ad5-sh RNA-RGMa转染PC12细胞后RGMa m RNA的转录抑制情况及重组腺病毒r Ad5-sh RNA-RGMa转染PC12细胞后的转染效率,筛选出最佳干扰片段。结果设计的3条si RNA中,Adv-si R1的转染效率最高,测定其滴度为2.5×109Pfu/ml,用于下部分实验。Adv(-)的测定滴度为2.1×109Pfu/ml,用于阴性对照。结论成功构建靶向Rat RGMa基因的sh RNA腺病毒载体,转染效果稳定有效,可用于下部分实验。第三部分RGMa特异性RNAi转染后MCAO大鼠RGMa表达及MR成像目的采取基因沉默技术,特异性沉默MCAO大鼠脑皮质及基底节RGMa蛋白的表达,观察其对缺血侧脑组织及其远隔部位RGMa表达水平和轴突再生以及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为缺血性脑梗死及CCD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建立大鼠MCAO模型,随机分为模型2d组,空白对照2d组,阴性对照2d组,RNAi干预2d组,分别于相应时间点行磁共振检查,每组4只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RGMa蛋白的表达情况,8只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GMa蛋白及轴突再生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梗死核心区即左侧基底节区ADC值及FA值有所升高,RGMa蛋白表达降低(P<0.05),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双侧小脑ADC值及FA值、RGMa蛋白表达4组无差异。结论给予RGMa特异性RNAi重组腺病毒Adv-sh RNA-RGMa行干预治疗后,大鼠幕上脑组织RGMa表达降低,磁共振参数升高,说明该方法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有效,为临床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及无创性监测手段。

王夏蔚[6](2014)在《G11778A和T14484C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G11778A型和T14484C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两者萎缩期的眼科辅助检查结果如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等更深刻地认识本病。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就诊确诊为LHON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线粒体DNA突变基因型将患者分为G11778A型(共4例,G11778A组)和T14484C型(共4例,T14484C组)。2组患者于2014年2月至4月来我复诊并复查视力、视野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根据以上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特点的异同,分析两组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RNFLT)的变化特点。结果G11778A组平均发病年龄(15.75±2.05岁)较T14484C组平均发病年龄(21.75±10.06岁)早。G11778A组和T14484C组临床表现及眼底表现相似,但T14484C组部分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可有较明显改善。G11778A组可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眼球轻震颤、废用性外斜等前节异常表现。全身表现可发现有双手姿势性震颤。T14484C组未发现以上异常表现。G11778A组视野缺损较T14484C组严重,以全中心视野弥漫性缺损为主。G11778A组组上侧、下侧象限和平均RNFLT较T14484C组薄,差异显着(P=0.000,P=0.002,P=0.002),颞侧和鼻侧RNFLT与T14484C组相比均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650,P=0.137)。结论1、G11778A型和T14484C型LHON患者眼科临床表现有相似点,但两者发病年龄、眼前节、全身表现和视野缺损程度不尽相同。2、T14484C型部分患者存在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改善的情况。3、G11778A型LHON患者上侧、下侧和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较T14484C型LHON患者更薄,萎缩更明显。两者颞侧和鼻侧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则无明显差异。不同的基因型对RNFL萎缩程度的影响仍存有疑问,尚需进一步统计研究。

司卫军[7](2012)在《针刺阳陵泉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被动运动即刻效应的功能磁共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肢体运动障碍是脑梗死后的常见后遗症,也是阻碍患者重返社会的最大障碍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刺是临床中治疗脑梗死后运动障碍的常用疗法,但有关针刺治疗偏瘫的机制研究大多设计简单、阐释尚不够确切,故有必要对针刺治疗脑梗死后运动障碍的机理做进一步研究。近些年来,功能磁共振(fMRI)的应用为研究针刺机理提供了一种无创、可视化、空间分辨率高的手段。本研究采用功能磁共振方法来探讨针刺阳陵泉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被动运动的中枢即刻效应。目的:观察对比6例脑梗死后左侧肢体偏瘫患者针刺阳陵泉、假穴前后左侧手指对指运动对脑激活区的即刻效应差异,探讨针刺阳陵泉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被动运动的即刻效应。方法:对左侧偏瘫患者首先进行对指运动,然后进行针刺刺激(真针或假针),最后再进行一次对指运动;上述操作均在核磁扫描的同时进行;试验采用组块设计模式;运用广义线性模型、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针刺阳陵泉穴组时,在左侧岛叶、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顶上小叶、右侧颞中回、右侧角回、右侧楔前叶、双侧顶下小叶、双侧颞上回、双侧缘上回均有明显激活;针刺假穴组主要引起左侧小脑山坡、左侧枕下回、左侧小脑蚓部、左侧结节、双侧梭状回、双侧舌回、双侧楔叶的正激活及小脑脑膜、脑沟及室管膜静脉大部区域的负激活;执行左侧手指被动运动任务时,受试者脑激活区主要位于右侧中央前回及中央后回;针刺阳陵泉穴组和针刺假穴组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阳陵泉穴组大于假穴组脑区主要分布在左侧扣带回、右侧小脑后叶、右侧小脑前叶、右侧小脑扁桃体;阳陵泉穴组小于假穴组的区域,主要位于右侧中央前回、右侧额中回;交互效应分析,比较针刺阳陵泉穴与假穴对左侧被动运动的影响,显示针刺阳陵泉在左侧小脑后叶、左侧小脑前叶、左侧小脑扁桃体、左侧小脑蚓顶部、左侧海马旁回、左侧额下回、左侧岛叶和左侧中央前回等部位对被动运动的影响强于假穴。结论:针刺阳陵泉穴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是复杂的大脑网络调节过程,其涉及到即刻效应和延迟效应相结合、大脑皮层功能分离和整合相结合;患侧手指被动运动能使对侧相应脑功能区激活,为偏瘫患者行康复治疗提供了fMRI证据;交互效应证实了小脑、海马旁回、岛叶及运动相关脑区在针刺治疗脑梗死偏瘫中起着重要作用。

金刚[8](2011)在《多系统萎缩55例临床特征及脑径线测量的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累及运动系统(锥体外系、锥体系、小脑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等多部位的常见于成人(大于30岁)的、慢性、散发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我们通过对55例多系统萎缩患者的首发症状、临床特征及脑经线测量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早期对MSA及不同亚型的诊断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Gilman等所制定的MSA诊断标准,并已行头MRI检查的患者,共55例。按Gilman分型标准分为三型,MSA-C型34例、MSA-P型13例、MSA-A型8例,通过对比三种亚型的首发症状、临床特征(即小脑特征、锥体外系体征、自主神经功能症状和体征、锥体束征)和脑经线测量脑萎缩程度(T1、T2)像壳核前后径和横径、苍白球前后径和横径、中脑前后径和横径、小脑上脚横径、小脑中脚横径、齿状核横径、红核横径、脑桥前后径和横径、第四脑室前后径和横径、延髓前后径和横径),运用列联表对三种亚型的临床表现作统计性描述,并采用柱状图对各亚型的临床表现的百分比进行直观的比较,采用T检验对各亚型的脑实质及第四脑室的脑经线测量均值进行两两比较,设显着性水平a为0.05,判断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所用的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SA-C型患者首发症状多为头晕和行走不稳,分别占35.3%、29.4%,指鼻-跟膝胫实验阳性、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步态的出现率最高,分别为91.2%、85.3%、85.3%;MSA-P型患者首发症状多为动作迟缓和震颤,分别占69.2%、30.8%,排尿障碍、肌张力增高、表情呆板的出现率最高,分别为92.3%、84.6%、69.2%;MSA-A型患者首发症状多为排尿障碍,占50%,排尿障碍、步态异常和直立性低血压的出现率较高,分别为75%、62.5%、50%。MSA-C型与MSA-A型相比,小脑中脚横径、脑桥前后径、延髓前后径、延髓横径,前者较后者明显缩小,而第四脑室横径前者比后者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壳核前后径、苍白球前后径、齿状核横径MSA-A型较MSA-C型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A-C型与MSA-P型相比,壳核前后径、苍白球前后径、红核横径,后者较前者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A-P型和MSA-A型患者在脑经线测量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MSA临床上分为MSA-C、MSA-P、MSA-A三种亚型,其中MSA-C型最多见。2. MSA-C、MSA-P、MSA-A三型早期特征性表现分别为指鼻-跟膝胫试验阳性、构音障碍和共济失调步态;排尿障碍、动作迟缓和震颤;排尿障碍、直立性低血压。排尿障碍和锥体束征对MSA分型无意义。3.MSA-C型小脑、脑干体积较MSA-P型、MSA-A型明显萎缩;MSA-P型、MSA-A型壳核、苍白球、红核体积均较MSA-C型明显萎缩;MSA-P型、MSA-A型上述脑结构体积无差异。

汤化民[9](2009)在《视神经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患者视神经及脊髓MRI影像特征的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NMO与MS患者视神经及脊髓损害MRI表现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两种疾病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院临床确诊或疑似NMO及MS的患者进行MRI检查,根据影像资料、CSF及VEP结果,将满足Wingerchuk等推荐的NMO诊断标准及MS最新McDonald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脑部、视神经及脊髓的MRI扫描,着重比较两组患者视神经和脊髓病灶的MRI表现特点。另对32例健康自愿者进行视神经的MRI检查,作为对照组。结果:最终纳入研究对象的NMO患者共41例,MS患者121例。(1)视神经表现:正常自愿者横断面像MRI显示双侧视神经走形笔直,冠状面T2WI抑脂像显示部分节段视神经鞘膜腔表现为稍高信号,但横断面T2WI抑脂像上“双轨样”改变不明显。NMO患者最常见的异常改变为T2WI抑脂像上视神经鞘膜腔信号显着增高(41例,100%),在横断面上呈全程连续性“双轨样”改变,冠状面上呈环形改变。22例(53.7%)在急性期伴有视神经增粗或(和)扭曲,17例(41.5%)冠状面T2WI抑脂像上可见视神经内点状高信号表现。在缓解期,15例(36.6%)可见单侧或双侧视神经变细和扭曲。本组研究结束时,在冠状面T2WI抑脂像上共35例(80.5%)视神经内见点状高信号影。121例MS患者中,有81例(66.9%)MRI见到视神经的异常表现,主要表现为单侧(32例,26.4%)或双侧(49例,40.5%)视神经鞘膜腔信号增高,横断面T2WI抑脂像上部分节段或全段呈“双轨样”改变,其中23例(28.4%)表现为视神经球后起始段视神经鞘膜腔局限性信号增高。有25例(20.7%)在急性期伴有视神经肿胀和(或)扭曲。在缓解期,有15例(12.4%)显示视神经扭曲和变细。到本组研究结束时,在冠状面T2WI抑脂像上共有12例(9.9%)视神经内可见点状高信号影。(2)脊髓表现:NMO患者MRI显示脊髓受累节段均≥3个,且常≥5个(32例,78.1%),平均受累节段为7.59±4.32,其中以颈髓、颈胸髓联合受累最多(33例,80.5%),病灶为连续性。在横断面T2WI上表现为脊髓外周及中央区域信号增高或伴有结节样影,并以脊髓中央区域明显。急性期脊髓肿胀明显。69例MS患者MRI可见脊髓损害,其中有41例(59.4%)受累脊髓节段≥3个,平均受累节段为3.57±2.68,病灶为非连续性。在横断面T2WI上病灶多位于脊髓外侧区域,表现为信号弥漫性增高或外侧小结节样影。急性期脊髓肿胀不明显。两组患者脊髓受累节段数的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3)以MRI冠状面T2WI抑脂像显示“视神经内点状高信号影”作为视神经脱髓鞘的标准,两组患者MRI阳性率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与VEP结果的比较,MRI显示NMO患者视神经脱髓鞘的敏感度为94.6%,但在急性期敏感度仅为43.6%。结论:(1)NMO与MS视神经的MRI表现具有一定差异。MRI显示NMO患者视神经鞘膜腔信号增高(“双轨样”改变)、视神经肿胀、变细和扭曲,以及视神经内点状高信号影等征象均较MS患者多见或严重。(2)NMO与MS脊髓改变的MRI表现各具有一定的特征性。NMO患者全部存在脊髓损害,MRI信号异常范围广,常≥5个节段,且为连续性异常。MS患者仅部分病例显示异常,信号异常范围较局限,且为非连续性异常。(3)MRI能清晰显示视神经和脊髓的形态改变,是视神经和脊髓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MRI检查对NMO与M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孙虹[10](2002)在《亚急性联合变性7例电生理和磁共振分析》文中指出

二、亚急性联合变性7例电生理和磁共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急性联合变性7例电生理和磁共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现状
        1. 中西康复医学对脑梗死偏瘫的认识
        2. 脑梗死偏瘫康复现状研究
        3. 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技术的新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概述
        1.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历史源流
        2.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诊疗特点及取穴规律
        3.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理论流派、临床应用及其机制探索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脑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磁共振成像技术概述
        2. 磁共振图像数据的分析方法
        3. 基于磁共振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研究设计
        3. 神经影像采集方案
        4. 针刺疗程方案
        5. 临床信息采集
        6. 质量控制
        7. 不良事件及处理
        8. 数据处理及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信息统计结果
        3. 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静息态fMRI结果
        4. 基于脑白质图谱分析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DTI研究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1. 核磁数据处理分析的方法选择与解读
        2. 研究的立论点与优势
        3. 脑梗死偏瘫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4. 脑梗死偏瘫脑白质纤维变化的结构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5. 脑梗死偏瘫神经重塑中脑结构及脑功能变化的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2)Acetylated α-tubulin在脑出血后运动神经传导通路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微管稳定和线粒体保护在小鼠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微管稳定在小鼠脑出血后黑质纹状体通路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巴马香猪脑出血模型的建立及大动物MRI检测方法的探索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自发性脑出血后脑白质损伤与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FOCA的右踝背伸运动想象对脊髓损伤脑功能调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选题背景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试验部分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2 SCI研究对象的选择
        2.3 健康受试者的选择
        2.4 伦理学原则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备与试验材料
        3.2 样本量
        3.3 研究设计
        3.4 SCI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
        3.5 SCI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动觉和视觉运动想象问卷评分
        3.6 脑fMRI扫描
        3.7 观察指标
        3.8 统计分析
        3.9 安全性评价
        3.10 依从性评价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资料评估
        4.2 比较SCI组与健康受试者组静息态局部脑区FOCA值差异
        4.3 比较SCI组与健康受试者组任务态局部脑区FOCA值差异
    5 依从性分析
    6 安全性分析
    7 小结
讨论
    1 脊髓损伤后脑可塑性研究
        1.1 脊髓损伤后脑结构重塑
        1.2 脊髓损伤后脑功能重塑
    2 右踝背伸运动想象干预方法
        2.1 运动想象在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现状
        2.2 右踝背伸在步行中的作用
    3 脑fMRI检测方法及FOCA数据分析方式
        3.1 静息态和任务态脑fMRI检测方法
        3.2 局部神经元活动四维(时空)一致性(FOCA)数据分析方式
    4 结果讨论
        4.1 探讨静息态下SCI患者脑区局部神经元自发性活动时空一致性的变化
        4.2 探讨任务态下SCI患者脑区局部神经元活动时空一致性的变化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伦理审核单
    附件3 知情同意书
    附件4 SCI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量表
    附件5 动觉和视觉运动想象问卷
    附件6 被试检查单
    附件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BOLD-fMRI和DTI对Broca失语的可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静息态BOLD-fMRI对Broca失语病人可塑性研究
    一般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择
        2.临床失语评估和HNISS评分
        3.实验过程
        4.BOLD-fMRI数据的采集
        5.图像、数据后处理及分析
    结果
        1.失语组急性期与正常对照组ALFF的差异
        2.失语组急性期与三月后ALFF对比的相关分析
    讨论
        1.ALFF信号的生理意义
        2.静息状态下失语组发病后与康复后ALFF的变化及其意义
        3.小结
第二部分 DTI对Broca失语症脑白质结构可塑性研究
    前言
    一般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择
        2.临床失语评估和HNISS评分
        3.实验过程
        4.DTI图像采集
        5.数据处理和分析
    结果
        1.失语组左右侧Broca区、弓状纤维束FA值、ADC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因为人脑左右半球Broca区及弓状纤维数有左半球优势
        3.失语组与对照组左侧弓状纤维束FA值及ADC值比较
        4.失语组急性期与3月后Broca区、弓状纤维束FA值、ADC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讨论
        1.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失语中的应用原理
        2.静息状态下失语组发病后与康复后FA和ADC值的变化及其意义
        3.小结
结论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
第一部分的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的参考文献
综述 功能磁共振在失语症可塑性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语言-认知障碍评定系列表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RGMa特异性RNAi转染前后对大鼠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调控的MR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RGMA在MCAO大鼠脑组织的表达及与轴突再生的关系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RGMA特异性RNAI重组腺病毒的构建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RGMA特异性RNAI转染后MCAO大鼠RGMA的表达及MR成像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综述 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相关研究及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G11778A和T14484C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针刺阳陵泉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被动运动即刻效应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下篇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8)多系统萎缩55例临床特征及脑径线测量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各亚型脑径线测量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视神经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患者视神经及脊髓MRI影像特征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视神经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患者视神经及脊髓MRI 影像特征的对照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视神经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患者视神经改变的MRI 对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视神经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患者脊髓改变的MRI 对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图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亚急性联合变性7例电生理和磁共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D]. 江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Acetylated α-tubulin在脑出血后运动神经传导通路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D]. 杨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3]基于FOCA的右踝背伸运动想象对脊髓损伤脑功能调节的研究[D]. 陈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4]BOLD-fMRI和DTI对Broca失语的可塑性研究[D]. 刘作武.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5]RGMa特异性RNAi转染前后对大鼠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调控的MR评价[D]. 王潇. 郑州大学, 2015(01)
  • [6]G11778A和T14484C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分析[D]. 王夏蔚. 浙江大学, 2014(09)
  • [7]针刺阳陵泉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被动运动即刻效应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 司卫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3)
  • [8]多系统萎缩55例临床特征及脑径线测量的对比分析[D]. 金刚. 大连医科大学, 2011(06)
  • [9]视神经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患者视神经及脊髓MRI影像特征的对照研究[D]. 汤化民. 重庆医科大学, 2009(06)
  • [10]亚急性联合变性7例电生理和磁共振分析[J]. 孙虹. 中国临床康复, 2002(01)

标签:;  ;  ;  ;  ;  

7例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电生理及磁共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