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2000-1 集团综合信息系统

MET2000-1 集团综合信息系统

一、MET2000-1组综合信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邱枫[1](2021)在《兴龙商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鑫[2](2021)在《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处于数字经济时代,众多企业逐渐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根据最新中国共享服务领域调研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已在近5年内建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意味着财务共享模式越来越多地被中国企业认可并应用。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大力支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如电子发票、电子档案等。财务共享作为财务转型的开拓者,是财务数字化的端点,将分散的业务集中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进行处理有利于集团专注于核心业务从而有效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但是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水平尚未达到卓越之前,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对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本文围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控制这一主题,以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从风险这一视角切入,构建从风险识别至风险评价到风险控制的思路。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对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初步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排序,将划分出的风险因子与风险后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结果找出主要风险因素并对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经本文研究认为,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存在的主要风险有税务风险、业务操作风险、资金集中管理风险、信息系统与安全风险和流程变革风险,并对其提出多项风险控制措施:积极实行发票电子化,强化税务处理能力,构建多渠道沟通方式并实现数字化流程;增强业财人员互动,合理分流众多业务量等。通过本文研究,希望提出的风险控制措施能够对BGY集团及相似企业共享中心存在的风险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赵颖[3](2020)在《面向B2C型共享汽车用户行为的限定性交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B2C型共享汽车是指租赁平台拥有车辆,并在城市的网点提供车辆给用户使用的自助式服务系统[1]。本文以B2C型共享汽车系统为研究载体,针对驾驶次任务中设备操作指引性弱、行为习惯劝导力小以及危险行为限制度低的人机交互问题,尝试运用交互设计“限定”用户行为的思维进行缓解和解决,按照“建模—测试—应用”的技术路线,建立了基于该系统的用户行为限定性交互设计模型,又针对模型开展了包括交互方案和人因实验的综合测试,对模型的有效性和交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最终通过设计和开发虚拟现实(VR)全景操作平台等功能模块将优化完善后的交互设计方案在B2C型共享汽车系统中进行了应用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包括:(1)探究并归纳了用户、系统特征以及驾驶次任务中的人机交互问题。通过问卷调研和系统聚类分析法明确了用户群体、用户行为以及用户细分群体特征;运用服务猎奇方法明确了当前B2C型共享汽车系统全流程细节内容以及系统特征;又应用深入访谈的方法对于系统的利益相关方开展了半结构式访谈,通过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归纳了驾驶次任务中“设备操作指引性弱”、“行为习惯劝导力小”以及“危险行为限制度低”的三类常见人机交互问题。(2)建立针对驾驶次任务中人机交互问题的用户行为限定性交互设计模型。结合现有B2C型共享汽车系统的自助型特点,以及驾驶次任务中的三类常见人机交互问题,提出了基于该系统的“限定性设计”和“限定性交互设计”概念,进而建立了面向B2C型共享汽车系统的用户行为限定性交互设计模型。(3)设计并实施针对所提模型的综合测试方案。综合测试方案涵盖了交互设计方案和实验方案两部分,交互设计方案以所提模型为基础进行设计和制作,实验方案则以该交互设计方案为实验材料进行测试和分析。首先以车载信息系统的车机端中控界面和移动用户端智能手机界面为载体,根据已建立的用户行为限定性交互设计模型中“IF/THEN规则集”的三类分项要素,从驾驶次任务中常见的三类人机交互问题里分别选择了空调调节、下车前携带随身物品以及锁车前的设备关闭三项典型问题,进行了相应的交互设计方案实践,之后又将不同视听觉形式的交互设计方案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人因学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从而对用户行为限定性交互设计模型的有效性和交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4)实现设计准则及设计方案的应用研究。根据综合测试方案的实验结论,分别从行为指引性、行为劝导性以及行为限制性交互设计三个角度提出了面向B2C型共享汽车系统的交互设计准则。根据设计准则,将通过综合测试的交互设计方案继续完善后应用于B2C型共享汽车系统的架构设计中;设计并开发了基于指引和限制性交互设计的虚拟现实(VR)操作平台,该平台充分考虑用户的用车安全及使用习惯,创新地从车机端和移动用户端共同入手,应用三维立体方式示范具体操作动作及相关设备,将示范操作交互图标嵌于逼真的虚拟现实场景中,以可循环播放的视频形式展现每个动作;此外还设计了体现劝导性交互设计理念的语音提示,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共享出行移动用户端和车机端的拓展功能开发中。

纪博雅[4](2020)在《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公共建筑是公众活动的主要载体,需要坚持节能绿色的高质量发展。校园建筑作为典型公共建筑,从2008年开始推行高校“节能型”校园,已积累了一定的管理与研究经验,也发现了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为满足新时代的建筑节能、舒适与经济相结合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需求,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也需要解决更多新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校园园区为研究对象,以校园建筑能效提升与舒适度运行为目标,提出校园建筑的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系统方法论。本论文基于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多学科理论,运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数据模拟与文献调查等研究方法,将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作为一个被研究的复杂系统,利用“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系统地研究校园建筑运行管理过程问题,提出集成管理模式与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归纳如下:(1)调查了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现状,并系统分析了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的问题。首先,采用实际走访的方式,了解我国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监测平台建设情况、相关技术应用情况、建筑运行管理情况。基于WSR方法论,设计调查问卷,对节能运行的实际管理问题,从WSR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分析:监测平台及相关技术问题(物理层)、管理目标与功能问题(事理层)、相关主体行为的问题(人理层),提出高校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基于WSR方法论完善既有平台构建的管理理念,明确了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所需要的集成化平台架构与技术支撑体系、采集信息内容,并通过实证效果评价的方式,验证了集成化平台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首先,基于WSR方法论重构了平台的构建逻辑,并明确目标、需求与人物。然后,明确平台的WSR信息集成内容;从服务节能运行的物理层、事理层、人理层的管理需求出发,具体提出了“物理”层面建设监测内容指标、辅助“事理”的监控内容指标、服务“人理”的平台服务内容指标。最后,通过BJT大学的能源监测平台效果对比评价,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建筑节能运行的集成化平台的合理性与必要性。(3)站在主体需求导向的角度分析事理层问题,建立了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动态多目标优化模型,验证了模型可用性,并对比主要目标与综合加权和两种解法,分析解法的优越性。首先,分析事理层管理的研究内容,并分析管理目标关系。然后,建立了“能源-环境舒适度-经济”动态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选择主要目标法与综合加权和法(目标集成加权优化)求解问题。最后,进行算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进行节能、舒适度、经济性的均衡优化符合实际需求,对比两种优化解法,目标综合加权法,更贴合实际建筑运行管理需求。(4)提出了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的不同主体合作与管理策略集合。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从人理层面分析校园建筑节能的主体消费者行为特征,分开解决不同消费特征主体的合作与管理关键问题。针对教学区,基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并解决学校主体与ESCo的合同能源管理合作模式选择的问题。针对宿舍区,基于歧视价格理论,设计宿舍区建筑用电歧视电价模式,引导在校师生改善用能行为。最后,基于BJT大学22号宿舍楼的实际用电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歧视电价模式可以对主体节能行为进行经济激励。(5)最后,从物理层(W)、事理层(S)、人理层(R)三个层面提出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的对策建议,以及集成管理的综合建议。

姜郸[5](2020)在《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城市社区既是观察社会治理水平的微观窗口,也是实现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家园;既是社会矛盾冲突交织与化解的缓冲带,也是一切治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落脚点。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性和基础性工作。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社区治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独特地位。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城乡社区治理”写进党的纲领性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区治理置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全局中进行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加强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良性互动”、“合作互赢”、“民主协商”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目标的关键词。那么,面对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十字路口,究竟哪条道路可以帮助我们拉近与理想目标之距离?治理理论中的新范式——“互动式治理”理论,似乎为我们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本土化的互动式治理理论在城市社区中的发育显得应时应需,其价值内核与社会治理创新需求显得尤为契合。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构建不仅是一种理念构建,更是作为一种工具的机制构建,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完美融合,也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现实需求的有力推手。本文考察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进程,分析十八大以来城市社区治理实践的现状、困境。为破解当前治理困境,本文提出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本土化机制构建及其实现路径。通过以中国特色的互动式治理机制构建与实现路径为研究主题,以“行动者-制度-行动”作为研究的分析框架;以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行动者即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市场参与的互动性为线索;以梳理互动式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以观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发展进程为脉络;以田野调查方式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进行案例分析;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转型创新的困境为问题意识。在以上分析的前提下,有利于能够深入理解互动式治理理论嵌入我国城市系统末梢——社区治理的契合性与可行性;同时提出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机制架构及构建路径,力图较为全面、系统、准确地回答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模式构建的问题。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理论来源,既有西方治理理论和中国本土化后的“善治”理论的继承,又蕴含着“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思想内涵,能够为新时期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构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是在中国城镇社区区域范围内,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以“民主法治”、“责任理性”、“合作共治”为理念宗旨,以协调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为行动路线,促进国家-社会-市场行动者在公共事务中良性互动的治理过程。在宏观把握“国家-社会”互动分析范式、互动式治理分析范式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分析框架——“行动者-制度-行动”分析框架。一切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都是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的过程,是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相互推动、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变革、治理形态架构与转型,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不断地渐进、改进、调适、演化的结果。虽然社区治理真正推进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但中国城市社区的早期实际存在却也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本文依照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结构特征、社区制度和政策变迁、社区主体行动的互动逻辑为划分标准,发现我国城市社区是沿着“行政管理-全面建设-多元治理”的发展脉络前进。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社区治理置入到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战略高度,也为互动式治理在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提供现实可能性。源于复杂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因素,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长期处于政府主导的一元化治理状态,行政色彩浓郁。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社区治理机制和模式的创新为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间的良性互动,及建设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助推。新时代下中国城市社区处于急剧变革的状态,虽在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重重治理困境。故此,选取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并研究该社区对不同问题的治理实践与创新。具体来看,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实践面临着行动者角色迷失、社区资源整合困境、陌生人社区治理困境和互动渠道不畅通等众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更为科学化、现代化的治理手段和治理机制,破除社区治理困境。互动式治理机制则不失为一个符合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情境的合适选择。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机制架构包括行动者、制度、行动三要素。行动者层面,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利益偏好、资源权力的行动者——国家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市场行动者,三方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为互补与互嵌。制度层面则指对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制度化框架,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行动者的法律政策体系。行动层面则关注行动者的行动空间、行动的共同目标、精神内核、互动逻辑等。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机制构建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互动网络架构、互动规则建设、互动精神塑造、互动平台打造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相互统一、协调互动的,网络是基础、规则是关键、精神是动力、平台是保障,共同组成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建构之路。互动网络架构是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总出发点和构建之基。互动规则建设则是从法治化、制度化和监督角度助力社区互动式治理建设,为其提供合法性与规范性保障。互动精神塑造是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机制构建的文化内推力,其对城市社区公共精神重塑和社区公共体回归具有重要意义。互动平台打造是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落实载体。综上所述,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机制是对“治理重心下移”改革方向的积极回应;是处理好城市社区中多元矛盾冲突的优良方案;是冲破当前治理重重桎梏的探索力量,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创新之路。

于跃[6](2019)在《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文中提出美国IBM公司于2010年提出智慧城市愿景并将之推向世界。很多国家相继展开智慧城市实践,并以此推动智慧社会乃至智慧国家建设,使得智慧类实践热潮空前炙热,智慧化建设需求日益攀升。当城市、社会和国家治理由智能化转向智慧化,必然要求它们的管理者——政府所提供的管理、决策和服务也能从智能化提升至智慧化,由此引发的对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需求,必然要求电子政府由智能政府向智慧政府转型,同时要求其电子政务由智能政务向智慧政务转化。因之,智慧政府建构成为电子政府适应智慧化建设需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智慧政府基于电子政府已有成果建设,实践才刚刚起步,成果也只是初步的。在建的智慧政府和智慧政务成果是否名副其实?应该如何评判它们是否符合“智慧”的原则要求?未来的智慧政府及其政务系统建设和发展到底应往哪儿去、该怎样走?这些都取决于人们能否对智能与智慧、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做出正确理解和合理区分。为正确理解智慧政府,明确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第一章从语义、哲学、科学、技术等维度辨析“智能”与“智慧”的区别与关联,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中析取智慧元素,在归纳已有的智慧政府概念的要点的基础上,厘定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满足公众需求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政府职能清单为基本构架,以智慧决策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和政府内外部合作共建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政务系统,从而主动精准、优质高效地推送令公众满意甚至超出公众期望的政务服务的一种新的政府形态。还在分析智慧政府的特质的基础上提出智慧政府的属性主要表现为智能性与智慧性、集聚性与延展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继承性与批判性、自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以此为确定智慧政府的评判原则提供初步素材,为摆正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的关系与界线提供考据。之后,探究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及以何区分,指出二者区别不在于比对它们的智能高低,而在于运行中注入、融汇、融会智慧的多少和程度,应以此促进两者相互转化,而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类智慧的持续融入。智慧政府唯有依靠人民的智慧这一根本性的要素,才能追求智慧,进而更多地具有智慧,更好地应用智慧,从而推动电子政府向智慧政府晋阶。关于电子政府应该以智慧政府为发展方向的观念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很多国家已将智慧政府写入国家电子政府规划或专门制定的智慧政府规划,并已开始付诸行动。各国筹划的或在建的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各有不同,并不一定符合本文提出的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但是,即使是在信息技术领先国家也很少有电子政府能够达到基本符合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的情况下,各国的智慧政务建设在它们的目标规划的引导下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说明各国有关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建设规划中所设计的目标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至少,它们在努力建设智慧政府并将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一行动本身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原则性地给出了电子政府应“往哪儿去”的答案。在智慧政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借助智能技术、机器和系统支撑智慧政府具备高度智能固然重要,令智慧政府至少具有与其智能程度相匹配的“智慧”更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政府建设并纷纷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其目标做出规划的原因或初衷。第二章从明确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入手,考查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规划中设计的目标及其启示和借鉴,在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包括: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主要目的是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发展方向,带领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做到不仅力促智慧政府追求智慧,还能够更多地具有智慧和更好地应用智慧。针对智慧政府的智能化和智慧化需求,着眼于建构具有更高定位——“以人民为中心”和更智安排——“数据驱动、精准对接的智能型政务系统与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及更多智慧的相互融合”的智慧政府,第三章探讨智慧政府的生成和演进的逻辑规律,寻求智能生成和智慧演进所需依靠的资源要素和支持智慧政府具有智慧的逻辑模型,旨在获取使智慧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应然建构。采取的技术路线是:首先厘清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探寻智慧政府的机器或系统的“智能”究竟应该依靠哪些资源要素来生成,即解决“智能化从哪里来”的问题,提出应以数据资源为核心,借助数据、信息和知识等资源要素的递进关系逐步生成智能;其次研究智慧政府的“智慧”可以依靠哪些知识要素、采取怎样的逻辑进路来实现由“智能”向“智慧”的演进,即解决“智慧化往哪里去”的问题,提出可以将人类生成智慧的资源要素作为智慧政府的智慧生成需要依靠的基本要素,通过具体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手段和工具以及其他智慧元素,实现逐层管理资源、持续融入智慧、递进实现晋阶的效果,旨在为维持智慧政府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供模式和方法。一些公共管理学者主张采取将人工智能向政府不断渗入的模式建构智慧政府。本文主张与之相向而行,即智慧政府通过将人的智慧嵌入政务系统之中使之事实上具有智能,再借助政务系统应用中的人机交互环节,将智信人的智慧持续注入系统之中,经由政务系统对其智慧进行融汇,继而再由智信人完成融会的工作,使得政务系统因为融入智慧而具有智慧,实现智慧的动态建构,推进智慧政府由智能向智慧晋阶。已有的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实践为智慧政府建设积累了实践基础和有益经验。对于建立在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已有成果之上的智慧政府而言,其研究重点显然不在技术基础、管理基础和体制机制上,凡此种种固然重要,但这却是电子政府分内应该解决或早该解决的问题。智慧政府所应具有的“智慧”之处,才是它更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第四章主要探索如何借助政务系统的智能以及社会公众的智慧实现以智慧武装智慧政府头脑的目的,并探讨了如何为之提供可能与可行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具体地讲,就是从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需求出发,首先,提出要进行主体间性思想建设、包容性文化建设、伦理道德教育、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等思想条件建设,借以提高智慧政府的软实力;其次,从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建设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以及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等路径提出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实践条件,以便为智慧政府硬实力建设提供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

张野[7](2020)在《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流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省W市税务局在完成国地税机构合并后,组织机构、人员岗位、管理机制和业务范围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依照国家税务总局要求,深化税务管理机制改革,建设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是W税务局极力推进的主要工作。这其中税收征管流程的优化对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税务征收成本、提高纳税人涉税事项满意度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其现有的税收征管流程设计上还不能完全满足税收征管主客体的实际需求,业务流程复杂度过高、业务处理效率较低,降低了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的总体质效,需要对其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进而提高其税收征管的效率性、联动性、以及便捷性,促进W市税务局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的建设。本文从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及业务流程概况出发,对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的主要模式和业务现行流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提出了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流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现有业务流程运行效率低、现行业务流程衔接不畅、现行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较低,并分析了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流程存在问题的成因,包括业务流程设计理念相对滞后、税收征管组织机构职责不清、税收征管的信息化效能未全发挥等。针对W市税务局现行征管流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税收征管流程优化的目的和原则,从现有税收征管业务流程问题的成因入手,从业务模式、组织机构、信息技术等几个层面确定具体的优化措施,而后对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的自助办理事项业务、税务管理基础事项业务、纳税信用与风险监控事项业务、法律追责与救济事项等4大类业务分别进行流程优化,并给出具有代表性业务的优化后的流程方案,进而实现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流程业务的全面优化。最后,论文从人员、技术、以及制度三个方面做好W市税收征管流程优化方案实施的支持和保障,人员方面主要包括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技术方面要做好信息处理技术的衔接工作,并拓展“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制度方面,完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并健全人员激励机制。

郑绪万[8](2019)在《昆明市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市管理过程中,流动摊贩管理问题一直是各城市管理面临的首要难题。一方面,流动摊贩对城市形象和卫生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流动摊贩解决了部分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活跃了市场经济。因此,如何更好地平衡流动摊贩的影响作用,已经成为城市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相比传统管理模式,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能够解决传统管理中信息不及时、政府管理缺位等弊端。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城市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昆明市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很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然而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昆明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系统不能充分利用城市各项资源,整个数字化管理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满足城市数字化管理实际需求,需要对现有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本文通过对昆明市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提高昆明市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水平提出相关对策建议。首先,从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集成系统、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子系统以及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流程三个方面来完善昆明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其次,从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3S技术、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移动终端运营APP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完善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技术支撑;再次,从建设目标、基本原则、系统特点、系统功能以及考评系统五个方面建设昆明市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考评信息系统;最后,作者从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组织体系和制度方面、质量和进度管理方面以及沟通协调方面等四个方面开展新的保障措施,推进昆明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田城[9](2019)在《高铁A车站智能化旅客服务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各高速铁路车站也都建立了相应的旅客服务系统和平台,满足了当时的旅客服务需求,同时各个子系统之间,例如:广播、综显、安检、售票、查询、旅客服务等系统也都实现了各自的功能,实现了车站的运转,满足了旅客出行的基本需求,为我国高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国的铁路旅客服务理念还存在固有的僵化,没有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意识;同时在旅客服务平台的软、硬件设施上还有待加强,各软件集成度不高,系统内部软件与外部软件衔接不够,信息的自动获取与处理还有不足。在系统集成度,与外部系统衔接、信息的自动获取和处理方面还有欠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铁旅客服务平台的现状理论研究,汲取国内外优秀理论知识,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对旅客服务平台的相关理论和应用有了全面的了解,借鉴吸收相关优秀成果。同时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坚持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不仅对前人研究旅客服务平台的理论方法层面进行了解读,利用相关理论基础作出一定的假设,再结合智能化在具体客运车站的小范围试点进行跟踪调查,对所提出的理论进行验证,从而提高规范性和研究的实用性。通过对高铁A车站的智能化改造完成,问卷搜集各位旅客的反馈意见,再对变量进行筛选,发现旅客集中关注或者关心的问题,结合前人研究,进行实证分析。智能化旅客服务信息系统的研究是伴随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全面实时感知、信息及时服务,和生产自动组织等方式,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最新信息技术为支撑,塑造高效、自助、安全、绿色有机统一的新型生产服务系统,以崭新的方式运用到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及运营过程之中。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化高铁,智能化车站都将一步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当中。高铁A车站的先行先试,对正在建设的京张铁路以及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的建设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麻小遥[10](2019)在《分布式卫星系统中新型MAC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布式卫星系统的应用领域广泛,逐渐发展成为空间信息网络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在分布式卫星系统中,除了周期性产生的低优先级业务之外,还存在突发的实时性业务。传统的星间多址接入协议无法满足突发业务的时延需求,而现有的支持多优先级业务的通信协议,大多为突发实时性业务预留专用的网络资源,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因此,需要设计新的星间多址接入协议来满足分布式卫星系统的传输需求。本文针对以上需求,对分布式卫星系统中突发实时业务传输问题和时延敏感业务的时隙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的研究成果和贡献概括如下:针对分布式卫星系统的业务多样性、大跨度及资源受限等特点,研究分布式卫星系统中突发实时业务传输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址接入协议。与传统机制不同,所提协议联合时分多址接入和随机竞争接入,预先分配全部资源给各节点,各节点在所分配的时隙资源上无冲突传输业务。当某个节点产生突发高优先级业务时,协议支持该节点即刻竞争资源,并且支持多个突发高优先级业务随机竞争。所提协议避免提前预留部分资源,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利用离散时间马尔科夫模型对所提协议进行理论分析,给出最优参数设置的指导。仿真实验分别验证了所提协议在15颗卫星组成的星簇网络中,单节点产生高优先级业务(如北斗卫星的快速位置报告信息)和5个节点同时产生高优先级业务场景的分组平均等待时延以及资源利用率方面的性能。其次,考虑卫星网络的多种时延敏感业务竞争资源的问题,借助强化学习理论设计了一种多业务资源竞争机制。现有支持多种优先级业务的接入机制中,高优先级业务一直具有优先接入信道的权利,从而导致部分低优先级业务的时延过大,然而,这些低优先级业务也是具有时间有效性的,因此,该机制无法满足时延敏感业务的传输需求。本文综合考虑业务的优先级和业务的时间限制,节点依据当前业务需求,以及所感知到的信道情况,自主决定下一次竞争的时刻。所提机制基于Q学习算法,设计了相应的奖励函数,该函数综合考虑了业务优先级、业务等待时延、以及信道状态反馈。依据奖励函数决定下一次竞争行为发生的时间。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机制在7种时延敏感业务竞争同一时隙资源时的学习速率、时延敏感业务平均等待时延和分组过期概率方面的性能。

二、MET2000-1组综合信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ET2000-1组综合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2)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概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
        2.1.2 风险控制理论基础
    2.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概述
        2.2.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基本概念
        2.2.2 国内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概况
        2.2.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的特殊性
第三章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识别分析
    3.1 BGY集团简介
    3.2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现状分析
        3.2.1 BGY集团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背景
        3.2.2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现状
        3.2.3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成果
        3.2.4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控制现状
        3.2.5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内容及潜在风险点
    3.3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目标与风险识别方法
        3.3.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目标制定
        3.3.2 风险识别方法选择
    3.4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潜在风险因素
        3.4.1 核算风险
        3.4.2 财务人员变革风险
        3.4.3 信息系统与安全风险
        3.4.4 税务风险
        3.4.5 资金集中管理风险
        3.4.6 业务操作风险
        3.4.7 系统再造风险
        3.4.8 流程变革风险
    3.5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风险后果
        3.5.1 业务处理效率并未提高
        3.5.2 财务共享服务质量较低
        3.5.3 业财配合不协调
        3.5.4 人员流失
        3.5.5 财务成本并未降低
第四章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评价分析
    4.1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4.1.1 风险指标确定原则
        4.1.2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4.1.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指标权重确定
        4.2.1 基于问卷调查的风险指标权重赋值
        4.2.2 调查问卷基本信息分析
        4.2.3 问卷有效度检查
        4.2.4 各个变量信度分析
    4.3 基于因子分析的风险类别划分过程
    4.4 风险变量公因子指标描述性分析
    4.5 风险因子与风险后果的相关性分析
    4.6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4.6.1 税务风险分析内容
        4.6.2 业务操作风险分析内容
        4.6.3 资金集中管理风险分析内容
        4.6.4 信息系统与安全风险分析内容
        4.6.5 流程变革风险分析内容
第五章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控制措施
    5.1 税务风险控制措施
        5.1.1 积极实行发票电子化
        5.1.2 强化税务处理能力
        5.1.3 构建多渠道沟通方式
        5.1.4 实现数字化流程
    5.2 业务操作风险控制措施
        5.2.1 增强业财人员互动
        5.2.2 合理分流众多业务量
    5.3 资金集中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5.3.1 优化资金运营管理
        5.3.2 继续推行“分灶吃饭”管控模式
        5.3.3 增强融资借贷能力
    5.4 信息系统与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4.1 加强各系统间高效协作
        5.4.2 严格控制平台操作权限
        5.4.3 监管平台的数据信息
        5.4.4 选择安全性高的合作伙伴
    5.5 流程变革风险控制措施
        5.5.1 继续完善关键流程控制点
        5.5.2 向数据驱动模型转变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面向B2C型共享汽车用户行为的限定性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视听觉刺激相关理论
        1.4.2 驾驶舱信息系统人机交互设计与共享汽车系统研究
        1.4.3 设计影响行为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
        1.4.4 文献研究评述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B2C型共享汽车系统的用户行为研究
    2.1 引言
    2.2 调研概况
    2.3 问卷调研
        2.3.1 问卷调研概况
        2.3.2 用户特征分析
    2.4 服务猎奇
        2.4.1 全流程内容细化分析
        2.4.2 系统特征分析
    2.5 深入访谈
        2.5.1 访谈方法
        2.5.2 访谈对象
        2.5.3 访谈内容
        2.5.4 资料整理
        2.5.5 结论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B2C型共享汽车系统的用户行为限定性交互设计模型
    3.1 引言
    3.2 “限定性设计”及“限定性交互设计”
        3.2.1 “限定性设计”及“限定性交互设计”定义及比较
        3.2.2 “限定性交互设计”的分类
    3.3 面向B2C型共享汽车系统的用户行为限定性交互设计基础模型
        3.3.1 模型机理分析
        3.3.2 “指引”、“劝导”以及“限制”规则的要素构成
        3.3.3 “感知”、“认知”和“操作”三个交互阶段
    3.4 面向B2C型共享汽车系统的用户行为限定性交互设计细化模型
        3.4.1 交互设计“指引”行为规则集的细化
        3.4.2 交互设计“劝导”行为规则集的细化
        3.4.3 交互设计“限制”行为规则集的细化
    3.5 用户行为限定性交互设计模型的功能分析
        3.5.1 基于“指引”的功能
        3.5.2 基于“劝导”的功能
        3.5.3 基于“限制”的功能
    3.6 用户行为限定性交互设计模型的作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用户行为限定性交互设计模型的综合测试交互设计方案
    4.1 引言
    4.2 设计过程
        4.2.1 典型问题选定
        4.2.2 现有解决方案及存在问题分析
        4.2.3 改进交互设计策略
    4.3 综合测试方案中交互设计方案的设计和制作
        4.3.1 设计制作工具及对象
        4.3.2 限定性交互设计方案具体设计过程
    4.4 综合测试方案中实验方案的平台搭建
        4.4.1 实验环境
        4.4.2 实验设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测试的实验数据采集及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被试
        5.2.3 实验任务与素材
        5.2.4 自变量与实验设计
        5.2.5 因变量及其测量
        5.2.6 实验流程
        5.2.7 实验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错误数量、反应时及任务持续时间分析
        5.3.2 三项任务眼动指标分析
        5.3.3 三项任务皮电指标分析
        5.3.4 三项任务SUS系统可用性量表分数分析
        5.3.5 实验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用户行为限定性交互设计准则及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用户行为限定性交互设计准则
        6.2.1 指引性交互设计准则
        6.2.2 劝导性交互设计准则
        6.2.3 限制性交互设计准则
    6.3 开发与应用研究
        6.3.1 整体架构设计
        6.3.2 基于指引性及限制性交互设计理念的VR全景操作平台开发
        6.3.3 基于劝导性交互设计理念的语音提醒设计
    6.4 应用研究中限定性交互设计准则的体现
        6.4.1 操作指引的突出性和明确性
        6.4.2 劝导任务的易完成性和分散性
        6.4.3 用户使用的愉悦性
    6.5 对于综合测试交互设计方案的优化完善
        6.5.1 三维立体表现
        6.5.2 动态视频说明
        6.5.3 虚拟空间展示
        6.5.4 双终端使用
    6.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关于B2C型共享汽车(分时租赁汽车)的问卷
    附录2 部分线下调研场景
    附录3 SUS系统可用性量表(英文)
    附录4 四组别实验具体步骤文字描述
    附录5 “11组”、“10组”、“01组”实验任务流程
    附录6 “00组”实验任务流程
    附录7 实验参与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8 实验后SUS系统可用性量表问卷

(4)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图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理论
        2.1.1 集成管理理论
        2.1.2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理论
        2.1.3 多目标规划理论
        2.1.4 消费者行为理论
        2.1.5 博弈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建筑节能运行平台相关技术
        2.2.2 建筑节能管理多目标均衡优化
        2.2.3 公共建筑节能管理主体合作与节能行为
        2.2.4 研究评述
3 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现状及问题系统分析
    3.1 高校校园建筑的能源管理现状
        3.1.1 采集高校的介绍
        3.1.2 高校能源监测平台的基础建设情况
        3.1.3 高校相关建筑智控等技术的基本应用情况
        3.1.4 高校建筑运行管理的基本情况
    3.2 基于WSR的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问题分析
        3.2.1 基于WSR方法论设计调查问卷
        3.2.2 问卷数据收集
        3.2.3 问卷信效度检验
        3.2.4 高校校园节能运行管理问题的WSR三维分析
    3.3 小结
4 物理层: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的集成化平台
    4.1 集成化平台的顶层设计
        4.1.1 基于WSR重构物理层平台的建设逻辑
        4.1.2 平台的建设目标
        4.1.3 平台的需求与任务
    4.2 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的集成化平台基础架构与关键技术
        4.2.1 基于CPES的集成化平台架构
        4.2.2 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相关技术
    4.3 基于WSR分析的集成化平台信息内容
        4.3.1 服务物理层的平台监测信息内容
        4.3.2 服务事理层的平台功能目标管理信息内容
        4.3.3 服务人理层的平台使用主体服务信息内容
    4.4 案例分析
        4.4.1 物理层集成化平台的WSR评价指标体系
        4.4.2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4.3 BJT大学能源集成化平台建设效果对比分析
    4.5 小结
5 事理层: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目标集成优化
    5.1 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的事理层分析
        5.1.1 事理层的研究内容
        5.1.2 运行管理中的目标关系与主体需求偏好
    5.2 “能源-环境舒适度-经济”多目标优化动态规划分析
        5.2.1 前提假设
        5.2.2 建立多目标优化动态模型
        5.2.3 多目标优化解法
    5.3 算例验证
        5.3.1 多目标均衡优化的验证目标
        5.3.2 SD楼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案例说明
        5.3.3 参数选取与优化过程
        5.3.4 结果分析
    5.4. 小结
6 人理层: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集成化主体合作策略
    6.1 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主体关系及其经济性分析
        6.1.1 人理层的问题梳理
        6.1.2 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利益相关主体
        6.1.3 教学区节能运行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
        6.1.4 宿舍区节能运行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
    6.2 教学区建筑节能运行的主体合作策略分析
        6.2.1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6.2.2 后勤集团与ESCo利益与风险分析
        6.2.3 高校与ESCo的合作博弈模型
        6.2.4 教学区主体合作模式选择
    6.3 宿舍区建筑节能运行的能源定价模式分析
        6.3.1 宿舍区能源歧视价格前提条件
        6.3.2 宿舍区的歧视电价等级选择
        6.3.3 宿舍区建筑师生用电歧视电价模式设计
        6.3.4 算例验证
    6.4 高校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的集成化管理策略建议
    6.5 小结
7 高校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对策建议
    7.1 基于WSR分析的高校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
    7.2 物理层提升集成化平台的建议
        7.2.1 对平台相关技术与信息进行梳理集成
        7.2.2 完善平台架构
        7.2.3 加强融合新技术手段
        7.2.4 完善监测的信息类别、加强信息关联分析
    7.3 事理层多目标优化管理的建议
        7.3.1 展开节能运行集成管理多目标优化
        7.3.2 综合考虑多目标管理
        7.3.3 采用适用目标集成的加权和解法进行多目标优化
    7.4 人理层加强主体合作管理的建议
        7.4.1 促进节能运行管理过程的多主体合作
        7.4.2 提升后勤集团(高校领导)的意识、明确管理职责
        7.4.3 促进ESCo与后勤集团的合作
        7.4.4 加强ESCo的质量控制
        7.4.5 促进在校师生的参与
    7.5 提升集成管理的综合建议
        7.5.1 加强管理目标的物理功能支持
        7.5.2 明确主体合作依赖的平台功能支持
        7.5.3 利用平台辅助管理主体的学习
        7.5.4 加强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的目标意识
    7.6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结论及创新性
        8.1.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8.1.2 创新性
    8.2 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概况与总体评价
        (一)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三)总体评价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一)可能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社区、城市社区与社区治理
        (二)中国城市社区与社区治理
        (三)互动式治理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三、分析框架
        (一)对“国家-社会”互动分析范式的继承
        (二)对互动式治理分析范式的继承发展
        (三)“行动者-制度-行动”分析框架构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演进特征: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前世今生
    一、传统到现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1949~1990:城市社区行政管理阶段
        (二)1991~2011:城市社区全面建设阶段
        (三)2012~2019:城市社区多元治理阶段
    二、管控到互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的演进特征
        (一)一元化向多元化演进的治理主体
        (二)单位制向社区制演进的制度转型
        (三)纵向型向网络型演进的行动策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践案例与困境分析:互动式治理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探索
    一、中国差异化城市社区治理类型中的实践探索
        (一)行政导向:大都市边缘社区治理实践
        (二)社会导向:智慧社区建设的治理实践
        (三)市场导向:新型商品房社区治理实践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特征
        (一)治理行动者:党政为核心的多元主体治理转型
        (二)治理制度:顶层设计与具体运作的制度化体系
        (三)治理行动:多样化治理方式交叠的调适性互动
    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互动困境
        (一)行动者角色迷失困境
        (二)社区资源整合的困境
        (三)陌生人社区治理困境
        (四)互动渠道不畅通困境
    四、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归因
        (一)公共性不足问题
        (二)治理模糊性问题
        (三)路径依赖的问题
        (四)法治化建设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动者-制度-行动”框架下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机制构建
    一、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生成发育逻辑
        (一)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传统意蕴
        (二)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时代要求
    二、行动者: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中的多元动态主体
        (一)国家行动者——党组织、政府、居委会的治理参与
        (二)社会行动者——业委会、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参与
        (三)市场行动者——社区企业等市场力量的治理参与
        (四)行动者间关系:国家-社会-市场行动者在互动式治理中的互补互嵌
    三、制度: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者与行动的制度空间
        (一)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制度的内在逻辑
        (二)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制度的外在互动
    四、行动: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中行动空间与互动逻辑
        (一)社区互动式治理的行动空间内涵
        (二)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共同目标
        (三)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精神内核
        (四)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互动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特色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实现之路
    一、互动网络: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者的关系架构
        (一)互动式动态网络构建的关键要素
        (二)互动式动态网络架构的具体策略
    二、互动规则: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制度化体系完善
        (一)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法治之路
        (二)社区互动式治理的软法之治
        (三)第三方评估机制的监督之力
    三、互动精神: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文化内推力
        (一)重塑社区公共精神
        (二)整合社区公共文化
        (三)培育社区文化组织
    四、互动平台: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中的落实载体
        (一)信息化中的技术型平台建设
        (二)利益诉求的表达型平台建设
        (三)民主互动的协商型平台建设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讲话
附录二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重要文献中社区治理相关论述
附录三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社区治理相关论述
附录四 十八大以来国家级重要规划中社区治理的相关论述
附录五 城市社区治理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
附录六 中央及部委城市社区治理相关政策文件
附录七 某市社区治理任务与工作内容汇总
后记

(6)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一)智慧政府的相关概念谱系
        (二)智慧政府的前提条件准备
        (三)智慧政府的基本策略安排
        (四)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资源
    一、核心概念
        (一)“智能”与“智慧”辨析
        (二)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
        (三)智慧政府的特质和属性
    二、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区分
        (一)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
        (二)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以何区分
    三、理论资源
        (一)合作治理理论
        (二)数据管理理论
        (三)信息管理理论
        (四)知识管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考量
    一、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二)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公众的现实诉求
    二、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一)国外电子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二)国外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三、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
        (一)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
        (二)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
        (三)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
        (四)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
        (五)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和支持模型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
        (一)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
        (二)智慧政府的演进逻辑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支持模型
        (一)智慧政府的数据管理模型
        (二)智慧政府的信息管理模型
        (三)智慧政府的知识管理模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
        (一)主体间性思想建设
        (二)包容性文化建设
        (三)伦理道德教育
        (四)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
        (二)优化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
        (三)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件 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集
后记

(7)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写作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写作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特色
第2章 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业务流程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W市税务局及税收征管概况
        2.1.1 W市税务局基本概况
        2.1.2 W市税务局税源及税收概况
        2.1.3 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业务概况
    2.2 W市税收征管业务流程概况
        2.2.1 自主办理事项业务流程
        2.2.2 税务管理基础事项业务流程
        2.2.3 纳税信用与风险监控事项业务流程
        2.2.4 法律追责与救济事项基本流程
    2.3 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流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现行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
        2.3.2 现行业务流程衔接不顺畅
        2.3.3 现行业务流程数据未共享
    2.4 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流程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4.1 业务流程设计理念相对滞后
        2.4.2 税收征管组织机构职责不清
        2.4.3 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建设滞后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税收征管流程优化经验借鉴及启示
    3.1 国外税收征管流程设计经验借鉴
        3.1.1 美国税收征管业务流程概况
        3.1.2 澳大利亚税收征管业务流程概况
        3.1.3 英国税收征管业务流程概况
    3.2 国内税收征管流程优化先进经验借鉴
        3.2.1 江苏省税收征管业务流程优化经验
        3.2.2 湖北省税收征管业务流程优化经验
        3.2.3 四川省税收征管业务流程优化经验
    3.3 国内外税收征管流程优化经验启示
        3.3.1 更新税收征管业务流程设计理念
        3.3.2 建立扁平化的征管组织机构模式
        3.3.3 提高税收征管业务的信息化水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4.1 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流程优化的目标及原则
        4.1.1 总体目标
        4.1.2 基本原则
    4.2 优化方案制定的理论依据及总体思路
        4.2.1 理论依据
        4.2.2 总体思路
        4.2.3 方案框架
    4.3 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业务流程优化路径及步骤
        4.3.1 业务流程优化的实施路径
        4.3.2 业务流程优化的实施步骤
    4.4 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的优化
        4.4.1 自主办理事项业务流程的优化
        4.4.2 税务管理基础事项业务流程的优化
        4.4.3 纳税信用与风险监控事项业务流程的优化
        4.4.4 法律追责与救济事项业务流程的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流程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5.1 组织保障
        5.1.1 调整组织结构
        5.1.2 加强部门协调联动
    5.2 技术保障
        5.2.1 推进“互联网+”税收征管模式
        5.2.2 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5.3 制度保障
        5.3.1 完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
        5.3.2 健全人员激励机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昆明市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管理
        2.1.2 城市流动摊贩
        2.1.3 数字化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优势视角理论
        2.2.3 城市系统科学理论
        2.2.4 数字化标准理论
        2.2.5 地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第三章 昆明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昆明市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现状
        3.1.1 昆明市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发展历程
        3.1.2 昆明市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调查问卷分析
    3.2 昆明市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3.3 昆明市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初步成效
第四章 昆明市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改进对策
    4.1 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4.1.1 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系统
        4.1.2 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子系统
        4.1.3 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流程
    4.2 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技术支撑
        4.2.1 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3S技术
        4.2.2 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移动终端运营APP
    4.3 建设昆明市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考评信息系统
        4.3.1 建设目标
        4.3.2 基本原则
        4.3.3 系统特点
        4.3.4 系统功能
        4.3.5 考评系统
第五章 推进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新的保障措施
    5.1 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保障
        5.1.1 资金方面的保障
        5.1.2 技术方面的保障
        5.1.3 人才方面的保障
    5.2 组织体系和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
        5.2.1 组织体系方面的保障
        5.2.2 制度方面的保障
    5.3 质量和进度管理方面的保障措施
    5.4 沟通协调方面的保障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昆明市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9)高铁A车站智能化旅客服务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高铁旅客服务平台研究现状
        1.2.1 国内高铁旅客服务平台研究现状
        1.2.2 国外高铁旅客服务平台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和结构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3.3 论文研究方法
2 高铁旅客服务平台概述
    2.1 高铁旅客服务平台总体结构
    2.2 高铁旅客服务平台特点
    2.3 智能化高铁旅客服务平台特点
3 高铁A车站智能化旅客服务平台现状与需求
    3.1 高铁A车站既有旅客服务平台概况
    3.2 需求分析
        3.2.1 旅客需求
        3.2.2 工作人员需求
    3.3 结论
4 高铁A车站智能化旅客服务平台设计
    4.1 高铁A车站智能化旅客服务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4.1.1 设计思路
        4.1.2 架构设计
    4.2 高铁A车站智能化旅客服务平台各子系统设计方案
        4.2.1 智能化引导子系统设计
        4.2.2 智能化广播子系统设计
        4.2.3 智能化视频监控子系统设计
        4.2.4 其它智能化子系统设计
5 高铁A车站智能化旅客服务平台实施
    5.1 高铁A车站智能化旅客服务平台实施难点分析
    5.2 高铁A车站各系统实施方案
        5.2.1 高铁A车站引导子系统智能化实施方案
        5.2.2 高铁A车站客运广播子系统智能化实施方案
        5.2.3 高铁A车站视频监控子系统智能化实施方案
        5.2.4 高铁A车站其它子系统智能化实施方案
    5.3 高铁A车站智能化旅客服务平台培训
        5.3.1 培训计划
        5.3.2 培训方案
    5.4 高铁A车站智能化旅客服务平台实施效果
        5.4.1 旅客对于实施效果反馈
        5.4.2 工作人员对于实施效果反馈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旅客问卷调查]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分布式卫星系统中新型MAC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分布式卫星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际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篇章结构
第二章 分布式卫星系统架构
    2.1 分布式卫星系统分类与特点
        2.1.1 系统分类
        2.1.2 网络拓扑构型
        2.1.3 网络特点
    2.2 分布式卫星系统基础模型
    2.3 分布式卫星系统多址接入技术
        2.3.1 非竞争多址接入协议
        2.3.2 竞争多址接入协议
        2.3.3 混合多址接入协议
    2.4 影响分布式卫星系统MAC协议的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卫星系统新型MAC协议设计
    3.1 引言
        3.1.1 问题描述
        3.1.2 相关工作
    3.2 适用于多优先级业务MAC协议设计
        3.2.1 分布式卫星系统最佳帧长设计
        3.2.2 多优先级业务竞争机制
        3.2.3 新型MAC协议设计
    3.3 基于离散时间马尔科夫模型的性能分析
        3.3.1 性能建模
        3.3.2 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强化学习的MAC竞争机制
    4.1 引言
        4.1.1 问题描述
        4.1.2 相关工作
    4.2 强化学习介绍
        4.2.1 强化学习基本概念
        4.2.2 强化学习方法
    4.3 基于强化学习的退避时隙选择算法
        4.3.1 系统模型
        4.3.2 流程设计
        4.3.3 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MET2000-1组综合信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兴龙商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流程优化研究[D]. 邱枫. 燕山大学, 2021
  • [2]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控制研究[D]. 刘鑫.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面向B2C型共享汽车用户行为的限定性交互设计研究[D]. 赵颖.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5)
  • [4]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研究[D]. 纪博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5]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D]. 姜郸.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D]. 于跃. 吉林大学, 2019(02)
  • [7]W市税务局税收征管流程优化研究[D]. 张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昆明市流动摊贩数字化管理研究[D]. 郑绪万.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7)
  • [9]高铁A车站智能化旅客服务平台研究[D]. 田城.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4)
  • [10]分布式卫星系统中新型MAC协议研究[D]. 麻小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MET2000-1 集团综合信息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