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南关岭地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大连市南关岭地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一、大连南关岭地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朱巍[1](2021)在《城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以大连市主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浅层地热能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可替代部分常规能源,拥有显着的节能减排效果,近年来备受关注。随着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逐渐完善,加之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在我国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是浅层地热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依托大连市财政项目“大连市主城区城市地质调查—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以大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浅层地热能地质条件,构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模糊层次综合指数—粒子群优化修正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大连市主城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基于蒙特卡罗法评价了浅层地热能热储量,基于欧式空间变化法、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了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状态,开展了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研究。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与成果:1.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分布于东港商务区、大连造船新厂区等地,区内富水性好,抽灌条件适中,面积为32.87km2,占总面积的4.45%;较适宜区分布于甘井子区营城子、革镇堡、大连湾等地,富水性为强~中等,含水层厚度20~30m,面积为247.21km2,占总面积的33.47%。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较适宜区分布于甘井子区革镇堡、南关岭、大连湾、红旗、陵水等地,区内地层岩性为灰岩和石英砂岩、板岩互层,地层综合导热系数较高,单孔换热功率大,面积为480.75km2,占总面积的65.09%。2.研究区地下深度200m以内的浅层地热能存储热量最可能值为1.986×1014KJ,最小值为0.536×1014KJ,最大值为3.182×1014KJ,平均值为1.859×1014KJ,存储热量在0.906×1014~2.697×1014KJ之间时,确定性为90%。地源热泵系统冬季可供暖总面积为2.20×108m2,夏季可制冷总面积为4.21×108m2。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较高的地区分布在辛寨子~周水子以北、高新园区红旗~龙王塘西北和中山区南部,面积为487.69km2,占总面积的66.03%。资源潜力中等地区分布在甘井子区西北部营城子和中山区东北部,面积为23.10km2,占总面积的3.13%。3.浅层地热能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状态较好地区分布于北部,适合以地埋管地源热泵形式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中等地区分布于南部,地层为石英砂岩,位于大连市金龙寺国家森林公园及西郊国家森林公园一带;较差区分布于西岗区、中山区等地,地层岩性主要为板岩和石英砂岩,综合导热系数低,单孔换热功率小,不适合地源热泵工程建设。研究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总体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为中等。地质勘查水平及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浅层地热能综合利用水平仍然偏低。总体适合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重点建设地区包括大连市金州湾国际机场、凌水湾EOD国际商务区、由家村生态科技城、中革村商务区。

周洪旭[2](2021)在《大连市华南商圈的红粘土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都影响着城市规模在日益扩大,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大,所需面临的红粘土场地也有所增加。红粘土一般指古近纪晚期以来发育的一种高塑性土状堆积物,通常发育为棕红色或者褐黄色,一般情况下是由碳酸盐岩系的原岩,经过搬运、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的粘土。因其具有特殊的物理力学、水理性质而被归为特殊土。为满足大连市华南商圈发展建设的需要,对大连市华南商圈地下的红粘土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就尤为必要。本文针对大连市华南商圈的红粘土,通过室外勘察采样,室内八项试验,对其土质学和土力学两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不仅对其土质学特征和土力学特性都进行了深入研究,还应用SPSS软件Person相关性进一步针对试验所得数据分析了其土质学特性与工程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基本结论如下:(1)从大连华南商圈红粘土的粒度组成特征来看,粉砂颗粒占主要部分;其次为粘土颗粒;砂粒含量则只占很小部分。通过粒度参数计算表明,研究区红粘土符合风能、水能双重因素作用搬运改造的特点,颗粒粒度整体偏细,分选性较好。(2)从大连华南商圈红粘土的化学元素特征来看,含量较高的元素氧化物是SiO2、Al2O3、Fe2O3、K2O,他们的含量总和达到样品所测元素总量的90.35%。研究区土样中单个元素含量对比上陆壳(UCC)的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土样的主量元素中Si、K、Mg、Ca、Na等的含量有一定淋失,而Al、Fe和Ti元素的含量则呈现出富集状态;土样的微量元素中P、Sr的含量呈现出淋失状态,而Mn、Zr、Rb、Cr、Cu、Ni、Cl等元素则有一定富集,Ba相对比较持平。证明了研究区红粘土在经历了水动力改造的同时还经历了风力作用共同改造,且处于风化阶段的中晚期。(3)通过室内土工试验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大连市华南商圈土样特点具体表现为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塑性较强,抗剪强度好、中等压缩性。结合红粘土成因及类型划分标准,研究区红粘土样品属于残积坡积成因的次生红粘土。根据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粘土、粉砂和砂的百分含量对抗剪强度存在影响。粘土颗粒含量越高,土样抗剪强度越强;砂颗粒含量越高,则土样抗剪强度越弱。而分选系数和峰态对压缩性存在影响。分选越好则土样压缩性也更高,反之则低;峰态数值越大,物质来源越单一,压缩性越低,反之则高。

李闯[3](2021)在《大连海岸带典型区域海水入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大约50%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线60 km以内,大部分沿海城市将地下水作为生活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的水源,使得地下水资源被大量开采而导致海水入侵现象。大连市是我国最早发现海水入侵的城市之一。曾经作为大连市最大供水水源地之一的大魏家镇区域,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对地下水无限制大量开采,引发了该地区严重的海水入侵问题,致使大魏家水源地于2001年停止开采。近年来对该区域实地调查发现,地下水仍是大魏家镇区域内主要经济作物—大樱桃的唯一灌溉水源,同时仍有部分村屯将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因此开展该地区当前地下水的水质特征研究对当地经济发展、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依托“大连市海岸带海水入侵与地下水循环研究”和“大连海岸带海水入侵区1:5万水文地质专项调查”项目选题,以大连市大魏家镇区域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围绕海水入侵的方式、范围和程度及海水入侵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等问题,以水文地质学理论为指导,通过资料搜集、理论分析、野外调查、样品采集测试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研究区海水入侵特征与地下水化学特征演化进行分析,并预测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开采量情况下,研究区消除海水入侵影响所需的时间,为该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研究区地质条件分析,明确了研究区海水入侵模式有两种:通过第四系的浅部空间面状入侵,以及通过深部基岩优势流通道入侵;通过研究区地下水动力特征分析,明确了研究区目前地下水水动力场整体处于淡水排驱咸水的状态,研究区内陆目前存在的海水入侵现象主要是历史时期海水入侵造成的。2.提出了研究区地下水流动系统“三分法”构架,三个流动子系统分别为:七顶山-达子营-周家沟以北区域地下水流动子系统、大魏家区域地下水流动子系统和南部近海区域地下水流动子系统。流动子系统的划分为明确研究区受海水入侵影响和地下水化学特征演化规律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3.在流动子系统划分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三个地下水流动子系统的地下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布和演化总体具有一致性,但各子系统地质、构造的差异对地下水化学的控制作用使其特征和演化又具有独特性。4.明确了海水入侵空间分布范围和入侵影响程度。目前研究区仅近海区域存在入侵现象,最大入侵距离约3 km。根据地下水中δD、δ18O和Cl-浓度,应用混合端元法对研究区海水入侵区域地下水中的海水混入比例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中海水混入比例在0.56%~5.59%。5.基于近期水质数据对研究区地下水用于生活饮用和农业灌溉的适宜性进行分析,明确了水质特征现状与主控要素。研究区大部分地下水不适于生活饮用,近海区域地下水不适于农业灌溉。近海区域地下水主要受海水入侵咸化的影响,水质较差的内陆区域主要受农业施肥等人类活动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控制地下水开采、合理施肥和监测地下水质动态变化等建议。6.基于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年开采量情况下,模拟区域消除海水入侵现象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发现,当地下水年开采量为现状开采(5.0×106 m3)时,模拟区域需要40年可恢复到天然状态,在保障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应尽量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赵熠[4](2021)在《金州湾填海造陆区碎石土性质及机场沉降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如何解决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在沿海地区,填海造陆成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围填海区域分布大量的软弱土层,含水率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在该区域进行建筑工程,会产生很大的地表变形,对建筑设施产生巨大的危害。世界上第一座填海造陆人工岛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为预防海浪的侵袭,根据设计要求,机场建成后高出海平面4m。然而,到2012年12月为止,一期与二期工程的平均沉降量分别达到12.9m与14.2m,远超预期沉降。几个典型填海造陆区,如日本仁川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都出现了非常大的地面沉降。可见,地面沉降已经成为影响填海造陆区建筑设施安全和使用性能的最大问题之一。大连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城市,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稀缺,土地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大连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早在20世纪80年代大连就开始了填海造地,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大连地区现有的机场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大的航空运输需求,填海造陆修建机场势在必行。所以,对大连地区填海造陆区回填碎石土的工程性质和填海造陆区机场地面沉降的研究对于填海造陆区后续的工程建设和合理利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大连西部填海造陆区域,对填海造陆区回填碎石土的工程性质和回填区岸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填海造陆机场的地面沉降以及不同地基处理方案下的机场工后沉降进行了研究预测。所得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机场的工程建设运行规划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回填碎石土组成成分主要为原生矿物,主要是白云石和方解石,次生矿物含量很少。颗粒成分以粗粒组成分为主,主要为碎石卵砾类土或砾石卵砾类土,级配不良且不均匀。碎石土的内聚力在12.5~24.2KPa之间,内摩擦角在32.4~45.2°之间。碎石土含石量在45%~70%时,碎石土的抗剪强度和内摩擦角与含石量成正相关,含石量增大时内摩擦角的增幅先减小后变大,而碎石土的内聚力与含石量成反相关,含石量增大时内聚力减小的幅度先变小后变大。(2)采用规范法对填海造陆区机场的地面沉降进行计算,预压后,经过强夯处理的场地在设计荷载的作用下沉降量主要在20~70mm之间,最大沉降将达到90mm,出现在航站区及跑道停机坪区域。场地在设计荷载的作用下的沉降量符合场地工后沉降控制标准。(3)利用FLAC3D对机场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地面沉降进行数值模拟,分天然预压和天然预压后强夯处理两种工况。天然预压时,在设计荷载下场地的最大沉降量接近100mm,出现在航站区。机场在前5a沉降速度最快,在第15a左右,土层基本固结稳定。场地沉降主要发生在中间的粉质黏土层和淤泥层。后续进行场地地基处理或者基础选择时也要重点考虑这两层。天然预压后强夯处理时,场地地面沉降量明显减小,地面沉降量下降幅度在15%左右。机场的最大沉降速率为11.14mm/a,场地在40a左右土层基本固结稳定。对机场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地面沉降进行研究预测,对于后续机场工程建设有重要的参考意义。(4)对金州湾岸滩稳定性进行研究。沉积物均为浅海沉积,由湾顶至湾内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分布,具有粗—细—粗的递变规律。基于遥感资料,对海岸线变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影响岸滩稳定性的因素。

王奇[5](2019)在《大连地铁1、2号线区间工法选择研究》文中指出工法选择对地铁区间工程造价、工期、运营效果等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研究适合大连地层特点的工法选择规律,以便为后续线路区间工法选择提供参考。文中通过对大连地铁1、2号线工程区间工法选择结果的对比分析,并结合三个典型区间进一步研究论证大连地铁1、2号线区间工法选择的主要控制因素。大连地铁1、2号线区间多数穿越中风化岩层或上软下硬地层,70%以上区间选用矿山法施工;富水地层,因周边环境风险源敏感而无法爆破的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周边环境条件好,地质条件差的人工填海区内的区间采用明挖法施工。

邱欢[6](2018)在《大连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是当今人们乐于利用的能源。但由于其发电时的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的大规模,并入电网会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影响,导致大量风能、太阳能遭到弃用。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储能设备,太阳能、风能等发电作为主流发电时液流电池可作为其发电过程配套的储能装置,在提高电网稳定性,进行电网调峰以及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方面效果显着,因而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对大连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进行总体设计。通过对大连地区电力系统概况的描述,提出储能电站接入系统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潮流、短路和稳定计算论证方案的合理性,对储能电站有关电气设备选择做出论述。随后对本储能电站的二次进行研究。一是对储能电站及相关线路继电保护配置进行研究,二是对系统调度自动化方案和系统通信及通信通道组织方案进行研究,三是研究工程相关的220KV变电站二次侧改造方案。最后论述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路径方案。一开始根据线路所在环境条件进行导线截面和型式的选择,并对电缆的主要技术参数、电缆附件选择和电缆过电压保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然后论述电缆构筑物的技术要求和隧道通风、照明。排水以及在线监测相关内容。通过本工程设计可以提高大连市区南部电网供电可靠性,提高大连电网调峰能力,改善大连电网电源结构,避免弃风现象,降低火电厂燃料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还可以大幅提升大连电网对风电的接纳能力,为大连地区大力发展风电创造有利条件。因此该项目的建立具有较好的实际意义。

贾雷[7](2016)在《大连地铁二号线岩溶地质条件下隧道降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初步研究了灰岩岩溶发育区(局部为溶洞区)的地下水控制问题,其以较有代表性的大连地铁二号线南关岭站南关岭镇站区间为例。对于暗挖隧道施工中遇到的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等地下水,国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设计施工体系(整个区间采用隧道外降水方案控制岩溶地下水为国内首次)。本次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梳理矿山法隧道岩溶裂隙水的控制体系,优化方案(降、止、排),作为隧道结构施工的前置条件。本论文的核心是形成一套完善的设计施工体系,既推动理论方面的研究,又便于建设者操作。在岩溶地质条件下传统的降水井施工工艺的主要缺点是成井效率低,洗井(出水)效果差;严重制约地铁的建设施工。气动潜孔锤套管钻进工艺施工降水井,成孔即成井,且功效高,主要缺点是本次研究前没有合适的降水井竖向设计,本次在施工方面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对降水井结构的改进,并试验潜孔锤工艺在地铁降水井施工的可行性。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一是采用高密度电法等物探作为设计辅助手段,根据岩溶发育情况、岩溶水的富集位置及富集程度进行设计分区;二是将水均衡法与大岛洋志公式的组合计算模式,即采用水均衡法计算区间总涌水量,大岛洋志公式计算隧道初期最大涌水量(扩散流部分),取二者的差值为管道流部分;三是对传统的降水井平面布置及降水井结构进行了改进,针对灰岩地区基岩裂隙水发育不均匀的情况,采用了局部密集布置及加深控制的布井方式,并详细根据岩溶发育及溶洞填充情况对降水井竖向设计进行了明确;四是采用潜孔锤套管钻进施工工艺进行了降水井施工,成功的对地下水进行了控制,保证了隧道施工的安全。

赵洁[8](2016)在《海水入侵区地下水模拟优化研究 ——以大连周水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水入侵是滨海含水层地下水水质恶化最普遍的方式之一。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大连滨海地区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而引发的海水入侵,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随着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需求持续加大,导致海水入侵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对地下水合理开采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本论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与最新资料,利用变密度地下水模拟工具SEAWAT和新研发的变密度地下水多目标模拟优化程序MOSWTGA,在周水子滨海地区建立变密度地下水模拟模型及优化管理模型。本模拟优化模型基于周水子研究区实际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开采现状,为当地决策者实行合理的地下水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此外,也为多个优化目标下的变密度地下水优化管理问题提供高效可行的模拟优化工具,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取得以下成果:(1)将大连市周水子滨海地区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概化为等效连续介质,建立了一个考虑潮汐作用的三维非均质各向异性的变密度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当地实际的海水入侵动态过程。模型校正期与验证期地下水位计算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68,绝对平均误差为1.187m,模型校正期与验证期地下水浓度计算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25,绝对平均误差为48.217 mg/L;校正及验证结果表明,这是一个精度较高、符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的变密度地下水流及溶质运移模拟模型。(2)基于校正好的模拟模型对周水子滨海含水层的海水入侵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考虑潮汐作用下30年后总的海水入侵复合区面积,在枯水年预测方案下增加了 20.66%,平水年预测方案下增加了 18.83%,丰水年预测方案下增加了 16.91%,故降水量较少的年份尤为严重;且潮汐作用下30年后总的海水入侵复合区面积较现状年增加18.83%,不考虑潮汐作用时较现状年增加14.93%,故潮汐作用会加重海水入侵。因此,有必要对当地地下水资源开采进行优化管理,防止海水入侵程度愈加严重。(3)基于单目标模拟优化程序SWTGA,将改进后的遗传算法GA(添加了小生境、Pareto解集过滤器等模块)与变密度地下水流及溶质运移模拟程序SEAWAT-2000相耦合,新开发了变密度地下水多目标模拟优化程序MOSWTGA,并构建了通用变密度地下水多目标优化管理模型。(4)运用单目标模拟优化程序SWTGA和多目标模拟优化程序MOSWTGA,对研究区滨海含水层中地下水开采方案进行优化,在海水入侵程度没有加剧的情况下,6 口井的总抽水量有了极大幅度的增加,CNRM及MIROC气候模式下优化后总的抽水量增加了 114.672%及224.394%;并得到海水入侵面积与最大开采量之间接近最优的一系列Pareto最优解,为当地地下水开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赵旭[9](2014)在《辽宁省海岸带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开展辽宁省海岸环境地质调查,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等地质环境条件,为辽宁省海岸带国土资源综合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地质资料支撑。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区域稳定性综合研究评价全面搜集区域地壳稳定性资料并编制有关基础性图件;调查新构造运动活动特征;布置监测点(地应力测量、断裂活动性测量等)进行观测工作。通过搜集资料、地应力与断裂活动性监测研究,充分利用调查资料成果,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编制工程地质图系。专题研究工作应充分利用地震地应力研究单位的地震、地形变及地应力测量资料,开展合作研究。2、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对策研究海岸带的环境地质问题较多,从全区看,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主要有:①海水入侵;②地面稳定性问题(地面沉陷、地面沉降、泥石流、崩塌、滑坡等);③海岸侵蚀淤积问题;④水土污染问题等。本次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以往资料成果,结合调查资料成果,开展以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为重点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提出防治对策及措施。3、地质环境功能区划研究利用各相关专题研究成果,结合调查工作取得的资料成果,综合研究地形地貌、岩土体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区域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生态地质环境状况以及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开展地质环境功能区划研究。

宋青[10](2014)在《大连市甘井子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及海水入侵问题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大连市甘井子区水资源先天不足问题,通过对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现状,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等问题的分析。结论得出严重影响地下水资源的问题是海水入侵。提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通过采取各种有效保护措施,对地下水进行长期的管理,特别是对海水入侵问题的防治措施,将会使甘井子区有限的地下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二、大连南关岭地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连南关岭地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以大连市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研究现状
        1.2.2 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1.2.3 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浅层地热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条件
        2.2.1 地层概况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划分
        2.3.2 含水层的空间结构特征
        2.3.3 含水层的富水性特征
        2.3.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4 环境地质条件
        2.4.1 海水入侵
        2.4.2 地下水水质
    2.5 浅层地热特征
        2.5.1 岩土体热物理性质
        2.5.2 地埋管单位长度换热量
        2.5.3 单孔换热功率
        2.5.4 浅层地温场
    2.6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
    3.1 模糊层次综合指数—粒子群优化修正综合评价模型
    3.2 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适宜性评价指标
    3.3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级与评分
        3.3.1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分级与评分
        3.3.2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分级与评分
    3.4 指标因子权重确定
        3.4.1 地下水地源热泵评价体系指标因子权重
        3.4.2 地埋管地源热泵评价体系指标因子权重
    3.5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
        3.5.1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区划
        3.5.2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区划
        3.5.3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综合区划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浅层地热能储量及资源潜力评价
    4.1 浅层地热能储量评价
        4.1.1 浅层地热能储量评价模型
        4.1.2 浅层地热能储量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4.1.3 浅层地热能储量评价中的关键参数
        4.1.4 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热储量评价结果
    4.2 浅层地热能可开采量评价
        4.2.1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可开采量评价
        4.2.2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换热功率评价
        4.2.3 地源热泵系统可开采量评价
    4.3 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
        4.3.1 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制冷面积评价
        4.3.2 浅层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5.1 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状态评价模型
        5.1.1 欧式线性空间变化评价模型
        5.1.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2 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状态评价体系及指标选取
    5.3 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状态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确定
        5.3.1 欧式线性空间临界值阈
        5.3.2 模糊层次指标权重
    5.4 浅层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状态
    5.5 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大连市华南商圈的红粘土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红粘土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大连地区红粘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主要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
2 研究区概况、采样地点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采样地点及方法
3 大连华南商圈红粘土粒度特征和化学元素特征分析
    3.1 粒度试验
        3.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3.1.2 粒度测量前处理方法
        3.1.3 粒度测量
        3.1.4 粒度数据处理与计算
        3.1.5 实验结果分析
        3.1.6 粒度特征反映的意义
    3.2 地球化学元素试验
        3.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3.2.2 样品前期处理方法
        3.2.3 地球化学元素测量
        3.2.4 地球化学元素数据处理与计算
        3.2.5 结果分析
        3.2.6 化学地球元素特征反映的意义
4 大连华南商圈红粘土物理力学特征
    4.1 室内土工试验
        4.1.1 含水率试验
        4.1.2 密度试验
        4.1.3 比重试验
        4.1.4 界限含水率试验
    4.2 单向固结试验
    4.3 三轴压缩试验
        4.3.1 主要仪器设备
        4.3.2 制备原状土试样
        4.3.3 试样固结与剪切
        4.3.4 试验数据处理与计算
    4.4 红粘土物理力学特征分析
        4.4.1 四项基本土工试验结果分析
        4.4.2 单向固结试验与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分析
5 红粘土土质学特征与工程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粒度特征与工程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5.3 相关性分析结果反映的意义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大连海岸带典型区域海水入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水入侵理论
        1.2.2 海水入侵影响因素
        1.2.3 海水入侵防治措施
        1.2.4 海水入侵研究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1.2.5 大魏家镇海水入侵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位置交通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1.4 区域海水入侵问题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2.3.1 含水层类型及富水性
        2.3.2 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
第3章 研究区海水入侵特征分析
    3.1 海水入侵的地质条件分析
        3.1.1 研究区的地层特征
        3.1.2 研究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3.1.3 研究区岩溶发育情况
        3.1.4 研究区海水入侵的方式和形式
    3.2 海水入侵的水动力条件分析
        3.2.1 研究区地下水流动系统划分
        3.2.2 地下水动力场对海水入侵的控制作用
第4章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分析
    4.1 地下水样采集及测试
    4.2 地下水化学类型空间演化特征
    4.3 水化学演化的特征离子及同位素分析
        4.3.1 水化学特征值范围
        4.3.2 特征离子比值分析
        4.3.3 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4.4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路径模拟
    4.5 研究区地下水质量分析
        4.5.1 生活饮用水分析
        4.5.2 农田灌溉用水分析
    4.6 研究区地下水质量演化主控要素分析
第5章 研究区海水入侵数值模拟研究
    5.1 目前海水入侵状况分析
        5.1.1 研究区海水入侵范围
        5.1.2 研究区海水入侵程度
    5.2 概念模型
        5.2.1 模拟范围和含水层系统特征
        5.2.2 边界条件
        5.2.3 初始条件
        5.2.4 源汇项处理
    5.3 数学模型及求解
        5.3.1 控制方程
        5.3.2 方程数值离散及求解
    5.4 模型识别和验证
        5.4.1 模型识别
        5.4.2 模型验证
    5.5 海水入侵动态演化预测分析
        5.5.1 模拟方案设计
        5.5.2 海水入侵动态演化预测分析
        5.5.3 模拟结果不确定性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金州湾填海造陆区碎石土性质及机场沉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碎石土研究现状
        1.2.2 围填海区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1.2.3 岸滩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情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条件
        2.1.3 水文气象条件
        2.1.4 社会经济条件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水文地质
        2.2.4 岩溶和特殊岩土分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回填碎石土工程性质研究
    3.1 研究区回填碎石土野外调查取样
    3.2 室内试验概述
    3.3 碎石土矿物组成
    3.4 碎石土颗粒分析试验
    3.5 碎石土直剪试验
        3.5.1 直剪试验获得的强度指标
        3.5.2 含石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3.5.3 含石量对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地面沉降研究
    4.1 工程概况及地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4.1.1 场地地基土的构成
        4.1.2 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4.2 机场地表沉降计算
        4.2.1 场地软土固结程度评估
        4.2.2 机场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地面沉降计算
    4.3 大连金州湾机场天然预压下地面沉降数值模拟研究
        4.3.1 常用沉降预测方法
        4.3.2 数值模拟概述
        4.3.3 模型的建立以及地基土层性质参数
        4.3.4 天然预压下机场地面沉降模拟分析
        4.3.5 地基强夯处理法介绍
        4.3.6 天然预压后经过强夯处理的机场地面沉降模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内金州湾岸滩稳定性研究
    5.1 金州湾地貌特征
        5.1.1 海岸地貌
        5.1.2 海底地貌
        5.1.3 岸滩概况
    5.2 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分布特征
    5.3 金州湾填海造陆和海岸线变迁
        5.3.1 填海造陆情况
        5.3.2 海岸线变迁情况
    5.4 金州湾岸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5.4.1 海平面上升
        5.4.2 泥沙因素
        5.4.3 潮流作用
        5.4.4 波浪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大连地铁1、2号线区间工法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1.1 线路概况
    1.2 大连地形地貌特点
2 地铁区间工法及其适用范围
3 大连地铁1.2号区间工法选择
    3.1 工法选择的控制因素
        3.1.1 周边环境
        3.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3.1.3 结构埋深
        3.1.4 配线
        3.1.5 工期和土建造价
    3.2 大连地铁1、2号线区间工法选择
4 几个典型区间工法选择与优化
    4.1 岩石地层矿山法区间
    4.2 富水卵石地层盾构法区间
    4.3 濒海淤泥地层明挖法区间
5 结语

(6)大连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储能电站接入系统方案
    2.1 电力系统概况
    2.2 接入系统方案及相关计算
        2.2.1 接入系统方案
        2.2.2 潮流计算
        2.2.3 短路电流计算
        2.2.4 稳定计算
    2.3 储能电站电气设备参数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储能电站接入系统二次侧设计
    3.1 继电保护配置设计
        3.1.1 保护配置
        3.1.2 电池能量管理系统(EMS)
        3.1.3 功率变换系统(PCS)
        3.1.4 能量计量系统
    3.2 调度自动化
        3.2.1 调度组织关系及信息传送
        3.2.2 数据网接入及安全防护
    3.3 系统通信
        3.3.1 系统通信方案
        3.3.2 通信通道组织
    3.4 相关变电站二次侧改造方案
        3.4.1 南关岭500kV变电站改造
        3.4.2 海湾220kV变电站改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能电站接入系统线路设计
    4.1 线路路径方案
    4.2 工程设想
        4.2.1 环境条件
        4.2.2 电缆型式及截面的选择
        4.2.3 电缆主要技术参数
        4.2.4 电缆附件选择
        4.2.5 电缆过电压保护
    4.3 电缆构筑物
        4.3.1 电缆敷设及施工方法论述
        4.3.2 电缆井
        4.3.3 电缆构筑物防火
    4.4 隧道附属设施部分
        4.4.1 隧道照明、通风排水电气部分
        4.4.2 隧道通风、排水部分
        4.4.3 高压电缆在线监测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连地铁二号线岩溶地质条件下隧道降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
        1.1.1 选题意义
        1.1.2 研究背景(大连地铁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降水的理论体系
        1.2.2 岩溶水评价方法
    1.3 灰岩岩溶地下水赋存特点及控制难点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工程区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自然地理
        2.2.1 自然地理
        2.2.2 气象
        2.2.3 地震
        2.2.4 海水
    2.3 水文地质
        2.3.1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3.3 地下水化学特征
        2.3.4 地下水动态特征
    2.4 工程地质
第三章研究区岩溶分布规律研究
    3.1 研究区岩溶调查
        3.1.1 岩溶调查的主要内容
        3.1.2 地质构造
        3.1.3 地质
        3.1.4 水文地质
    3.2 研究区岩溶现象的物探研究
        3.2.1 基本原理
        3.2.2 施工竖井岩溶探测
        3.2.3 区间正线岩溶探测
    3.3 岩溶的钻探研究
    3.4 研究区岩溶发育规律总结
第四章工程降水方案设计与实施
    4.1 降水参数研究
        4.1.1 勘察报告提供的参考值
        4.1.2 根据抽水试验确定K值
    4.2 降水方案设计
        4.2.1 地下水控制方案选型
    4.3 降水方案说明
        4.3.1 降水单元划分及涌水量计算
        4.3.2 降水井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
    4.4 溶洞区域降水井竖向设计
    4.5 降水工程
        4.5.1 施工工艺选型
        4.5.2 推荐降水井施工工艺
        4.5.3 工艺流程
        4.5.4 降水方案实施
    4.6 设计验收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海水入侵区地下水模拟优化研究 ——以大连周水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海水入侵区裂隙岩溶地下水模拟研究进展
        1.2.1 裂隙岩溶地下水模拟研究现状
        1.2.2 海水入侵模拟模型研究现状
        1.2.3 海水入侵区裂隙岩溶地下水模拟研究概况
    1.3 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优化管理研究进展
        1.3.1 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研究概况
        1.3.2 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多目标优化管理模型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气象、水文
    2.3 地貌
    2.4 地层
    2.5 构造地质
    2.6 岩溶发育规律
        2.6.1 岩溶发育特征
        2.6.2 控制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
        2.6.3 岩溶发育规律
    2.7 水文地质条件
        2.7.1 含水层类型划分及富水性
        2.7.2 地下水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
        2.7.3 地下水动态特征
    2.8 大连海水入侵概况
        2.8.1 大连海水入侵历史
        2.8.2 大连海水入侵研究程度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水入侵数值模型
    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2 海水入侵数学模型
    3.3 海水入侵数值模型
        3.3.1 网格剖分和时间离散
        3.3.2 水文地质参数、抽水量和观测数据
        3.3.3 求解程序SEAWAT
        3.3.4 模型校正与验证
        3.3.5 敏感性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模型预报与结果分析
    4.1 预报方案
        4.1.1 降水频率预测方案
        4.1.2 CMPI5气候模式预测方案
    4.2 预报结果及其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海水入侵的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
    5.1 多目标遗传算法原理
        5.1.1 多目标算法及其求解方法
        5.1.1.1 多目标进化算法定义
        5.1.1.2 多目标进化算法求解方法
        5.1.2 遗传算法原理
    5.2 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
    5.3 模拟优化程序
        5.3.1 耦合方法
        5.3.2 模型开发
    5.4 周水子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开采优化管理
        5.4.1 管理期降水量及入侵面积的确定
        5.4.2 单目标优化
        5.4.2.1 数学模型
        5.4.2.2 优化结果分析
        5.4.3 多目标优化
        5.4.3.1 数学模型
        5.4.3.2 优化结果分析
        5.4.3.3 MOSWTGA求解性能评价
        5.4.3.4 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博士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及研究成果
致谢

(9)辽宁省海岸带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与地理位置
    1.2 研究现状
        1.2.1 基础地质研究程度
        1.2.2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1.2.3 工程地质研究程度
        1.2.4 环境地质及灾害地质
第二章 研究区海岸带地貌
    2.1 海岸带区域地貌特征
        2.1.1 地貌类型的划分及分区
        2.1.2 地貌类型概述
    2.2 海岸类型与海岸地貌
        2.2.1 海岸类型
        2.2.2 海岸地貌特征
第三章 地质环境问题
    3.1 地区地质环境概述
        3.1.1 海水入侵
        3.1.2 岩溶地基稳定性
        3.1.3 水土污染
        3.1.4 咸水体及土壤盐渍化
        3.1.5 高矿化水问题
        3.1.6 地方病问题
        3.1.7 水土流失问题
    3.2 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3.2.1 海水入侵
        3.2.2 区域性水土流失
        3.2.3 海岸带侵蚀与淤积
第四章 地质灾害易发性研究
    4.1 地质灾害的种类与特征
        4.1.1 崩塌
        4.1.2 滑坡
        4.1.3 泥石流
        4.1.4 地面塌陷
        4.1.5 地裂缝
    4.2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2 评价方法
        4.2.3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5.1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5.1.1 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及目标
        5.1.2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及评述
    5.2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5.2.1 宏观管理措施
        5.2.2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5.3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案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区域地貌特征
        6.1.2 区域岩土体
        6.1.3 地质灾害特征
        6.1.4 地质灾害易发性与防治预警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大连市甘井子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及海水入侵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3 地下水资源开采现状
    3.1 地下水开采现状
    3.2 存在问题
        3.2.1 开采井布局不合理
        3.2.2 供水用途
        3.2.3 地下水污染问题
4 海水入侵问题
    4.1 海水入侵现状
    4.2 引起海水入侵的地质条件
    4.3 引起海水入侵的原因
5 对策建议
    5.1 地下水资源保护
        5.1.1 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
        5.1.2 加强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及农业污染管理
        5.1.3 加强技术性管理
        5.1.4 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
    5.2 海水入侵问题的防治措施
        5.2.1 控制开采
        5.2.2 截流淡水、阻拦海水的水利设施
        5.2.3 适应性生态改良措施
        5.2.4 加强管理

四、大连南关岭地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以大连市主城区为例[D]. 朱巍.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大连市华南商圈的红粘土特性分析[D]. 周洪旭.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3]大连海岸带典型区域海水入侵研究[D]. 李闯. 吉林大学, 2021
  • [4]金州湾填海造陆区碎石土性质及机场沉降研究[D]. 赵熠. 吉林大学, 2021
  • [5]大连地铁1、2号线区间工法选择研究[J]. 王奇. 低温建筑技术, 2019(07)
  • [6]大连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设计[D]. 邱欢.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7]大连地铁二号线岩溶地质条件下隧道降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研究[D]. 贾雷. 吉林大学, 2016(03)
  • [8]海水入侵区地下水模拟优化研究 ——以大连周水子为例[D]. 赵洁. 南京大学, 2016(04)
  • [9]辽宁省海岸带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D]. 赵旭. 吉林大学, 2014(10)
  • [10]大连市甘井子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及海水入侵问题探讨[J]. 宋青. 地下水, 2014(01)

标签:;  ;  ;  ;  ;  

大连市南关岭地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