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混炼技术新进展

橡胶混炼技术新进展

一、橡胶混炼技术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唐帆,聂卫云,路丽珠,胡浩[1](2021)在《橡胶混炼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橡胶混炼作为橡胶制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影响混炼胶的加工性能及橡胶制品的综合性能和使用寿命。介绍橡胶混炼的发展历程,以及橡胶混炼技术创新进展,包括干法混炼(间歇式混炼和连续式混炼)和湿法混炼的技术创新进展。分析干法混炼和湿法混炼的产业化应用情况。与干法混炼相比,湿法混炼目前以研究为主,产业化应用较少但技术优势更明显。指出未来橡胶混炼将向集成化、连续化、清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唐帆,聂卫云,路丽珠[2](2021)在《橡胶混炼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从混炼工艺和混炼设备两个方面分析橡胶混炼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改善混炼工艺如采用高速或变速混炼工艺、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等可以提高混炼胶性能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调整湿法混炼喷射压力,在白炭黑胶料混炼过程中加入干冰,外加适当功率及时间的超声波作用辅助混炼可以提高配合剂的分散性和混炼胶的综合性能;对混炼设备内表面进行良好的涂层点焊,可以延长混炼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这些方法对于提高混炼胶性能及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等具有突出的作用。

尹田雨[3](2020)在《高填充白炭黑/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白炭黑又称二氧化硅,是一种重要的橡胶补强材料,但其表面含有大量亲水性羟基,导致其在补强橡胶时不易分散,容易形成自聚体,所以需要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制备白炭黑/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传统方法-机械混炼法即干法混炼能耗高、效率低、不能连续化生产且伴随有粉尘飞扬,所以需要选择更为节能、环保的混炼方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优选适用于水相条件下的白炭黑改性剂,制备稳定的白炭黑水浆,继而与天然胶乳进行液相复合,经喷雾干燥后得到高填充改性白炭黑母炼胶,如上技术就是液相复合技术,即湿法混炼技术。本文第一部分(第三章)采用不同比例的脂肪族聚氧乙烯醚(AEO9)与硅烷偶联剂(Si69)改性白炭黑水浆,相较于Si69,AEO9在改善白炭黑水浆的稳定性方面效果更为显着。在胶体磨的作用下,AEO9与Si69可以在水相条件下对白炭黑进行表面修饰。同时,AEO9的引入减少了硅氧烷结构偶联剂改性二氧化硅过程中乙醇等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排放。本文第二部分(第四章)采用第三章开发的新型白炭黑改性剂在湿法混炼的工艺条件下制备极高填充份数(100phr)白炭黑/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改性剂的总量为白炭黑质量份数的10%。当AEO9:Si69=1:3时所得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干法混炼所得复合材料更为优异。将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母炼胶与天然橡胶稀释并用,得到较低填充份数的白炭黑/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其综合性能与干法混炼所得复合材料不相上下。本文第三部分(第五章)采用新型白炭黑改性剂在湿法混炼的工艺条件下针对不同牌号的白炭黑制备高填充份数(60phr)白炭黑/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改性剂的总量为白炭黑质量份数的10%。我们发现,对于白炭黑VN3,当新型白炭黑改性剂中AEO9的用量低于Si69时,所得复合材料综合性能较干法更为优异。而对于白炭黑1165,当新型白炭黑改性剂中AEO9的用量高于Si69时,所得复合材料综合性能较干法更为优异。考虑到Si69在水相条件下改性白炭黑可能存在的失效问题,设计实验对Si69固相改性白炭黑母炼胶进行研究。随Si69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模量和耐磨性能提升,但生热升高,这是由于在制备母炼胶的过程中,已经采用AEO9对白炭黑水浆进行改性,AEO9占据了白炭黑表面的反应位点,同时胶乳中的蛋白质等物质也会覆盖白炭黑表面的反应位点,所以,Si69固相改性白炭黑母炼胶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郭大双[4](2020)在《芳纶纤维增强丁腈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芳纶纤维作为一种高性能的合成纤维,具有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可用作骨架材料对橡胶基体进行补强,丁腈橡胶是一种非结晶性的合成橡胶,具有良好的耐油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等,将芳纶纤维与丁腈橡胶共混制备复合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然而,由于芳纶纤维长径比大、表面光滑且呈现化学惰性,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性和界面粘合性能较差,因而实际的力学增强效果远低于理论预期。有鉴于此,本文基于湿法炼胶技术制备了芳纶纤维增强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系统考察了纤维用量、纤维表面改性以及纤维尺寸(微米级、纳米级芳纶)等因素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为了提高芳纶纤维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性,首先添加聚丙烯酸钠和聚氧化乙烯两种增稠剂对丁腈胶乳进行增稠,然后与芳纶纤维预混制备母炼胶,对比研究增稠剂种类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聚丙烯酸钠增稠胶乳制备的复合材料拉伸力学性能要优于聚氧化乙烯,并且,浓度为0.75%的聚丙烯酸钠增稠胶乳制备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与此同时,为了改善芳纶纤维与丁腈橡胶之间的界面粘合性能,通过多巴胺氧化聚合反应对芳纶纤维表面改性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无机械搅拌条件下,芳纶纤维在添加过硫酸钠的多巴胺缓冲溶液中浸渍24h后,制备的纤维增强丁腈橡胶复合材料性能最好;在相同改性条件下,纳米芳纶纤维表面改性程度高于微米芳纶纤维。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橡胶加工分析仪、拉力测试机和扫描电镜等表征手段详细研究了纤维含量和纤维表面改性对芳纶纤维增强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加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芳纶纤维添加量和对纤维表面改性后,纤维与丁腈橡胶混炼胶的最低扭矩、最高扭矩和扭矩差值增大,Payne效应增强,并且改性纳米芳纶纤维与丁腈橡胶混炼胶的工艺正硫化时间延长;芳纶纤维对丁腈橡胶力学性能的增强应该存在最佳添加量,在纤维最佳添加量以下,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中填料网络结构完善程度提高,拉伸性能增强,而添加量超过一定值之后,纤维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性变差,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也随之下降;由于纳米芳纶纤维直径尺寸更小,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性优于微米芳纶纤维,因而最佳添加量增大;经过表面改性后,纳米芳纶纤维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提高幅度高于微米芳纶纤维,两种纤维的最佳添加量受表面改性的影响规律不同,微米芳纶纤维最佳添加量减小,而纳米芳纶纤维的则会增大。为了进一步提高未改性纳米芳纶纤维增强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使用纤维素纳米晶代替聚丙烯酸钠增稠丁腈胶乳,制备了一系列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纳米晶一方面保证了纤维在湿法预分散过程中的均匀性,另一方面,还起到了补强剂的作用,与纳米芳纶纤维共同增强丁腈橡胶复合材料拉伸力学性能表现出协同效应。

毛诗元[5](2020)在《碳纳米管/天然橡胶湿法混炼胶制备工艺与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碳纳米管是最有发展前景的碳材料之一,同时也是天然橡胶的重要补强填料,但其易在基体中发生团聚,是阻碍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于传统干法混炼,湿法混炼作为一种新兴的橡胶混炼方法以其节能环保而被广泛研究。本文旨在通过湿法混炼工艺改善填料在天然橡胶中的分散性,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首先,基于湿法混炼,以碳纳米管和炭黑作为填料探究不同工艺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两种填料同时溶于天然胶乳中制备胶乳分散液絮凝后制得的复合材料(碳管炭黑母胶法)综合性能优于先将碳纳米管溶于天然胶乳中后在开炼机中加入炭黑所制得的复合材料(碳管母胶法)综合性能,SEM和RPA2000分析可知填料在前者工艺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分散性,故确定其为后续研究的工艺制备方法。之后采用“碳管炭黑母胶法”工艺,对于填料配比不同对湿法混炼胶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当炭黑/碳纳米管的质量份数比为35/6和30/8时对天然橡胶的补强效果较好,优于40/4和25/10的两种配比。相同填料配比下,湿法混炼胶比干法混炼胶具有更好的拉伸性能、撕裂性能和耐磨性能。接下来对物理研磨改性的碳纳米管对湿法混炼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研磨遍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硫化速度明显提高,拉伸性能和撕裂性能显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充分研磨会细化碳纳米管的长度,使其能与炭黑充分结合,在天然橡胶内构成更强的填料网络,提高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后,为扩大湿法混炼的工业应用,本文将天然橡胶湿法胶与丁苯橡胶共混,使其兼具天然橡胶和丁苯橡胶二者优势,制备适用于轮胎胎面胶的高性能共混复合材料。根据实际产品的不同使用需要,分别制备天然橡胶湿法胶和丁苯橡胶并用比为80/20和20/80的复合材料,结果显示,在填料配比为30/8的情况下,当并用比为80/20时,断裂伸长率最大,撕裂强度最高,并用比为20/80时,耐磨性最好。

邹洪丽[6](2020)在《混炼工艺对杜仲胶/天然橡胶共混胶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杜仲胶(EUG)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与天然橡胶(NR)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组成-(C5H8)n-,但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其主要组成是反式-1,4-聚异戊二烯,杜仲胶与天然橡胶并用产生较好的综合性能原因是杜仲胶本身拥有的双键,可以与天然胶一样发生硫化反应。本文对杜仲胶/天然橡胶共混胶进行如下的研究。对杜仲胶/天然橡胶共混胶的相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共混胶的形态结构进行分析,借助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体系中结晶进行表征,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硫化胶拉伸断面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当混炼温度较低时,杜仲胶与天然橡胶的两相结构为单相连续结构,随着混炼温度逐渐上升,两相结构逐渐转变为双相连续结构;并且硫磺扩散更加均匀;硫化胶的结晶度逐渐降低;其硬度也变软;随着混炼温度的降低,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渐渐变小;100%定伸应力和300%定伸应力逐渐变大。研究不同的混炼温度对共混胶的性能的影响。通过橡胶加工分析仪(RPA)对体系中的炭黑分散性进行分析,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体系中结晶进行表征,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硫化胶拉伸断面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随着混炼温度的升高混炼胶及硫化胶的结晶度逐渐降低;炭黑分散更加均匀;混炼胶硬度升高;当混炼温度在25℃~50℃范围内,随着混炼温度的降低,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逐渐减小;100%定伸应力和300%定伸应力逐渐增大。分析认为产生这些现象与EUG与NR的形态结构随着混炼温度的改变有关。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于EUG/NR共混胶的硫化特性、动态机械性能、结晶能力及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并表征了共硫化胶的微观两相结构。结果表明,第一种工艺的门尼粘度较高,混炼胶硬度较大;第四种工艺条件下共硫化胶的综合性能最佳;第五种工艺断裂伸长率较高。分析认为引起这些变化与并用胶的微晶、胶料的两相结构以及配合剂的分散有关。对EUG/NR共混挤出胶性能分析。通过阿克隆磨耗试验、屈挠疲劳实验以及拉伸实验对共混胶的机械性能进行表征,结合压缩生热实验分析其动态性能,借助盐雾老化实验对其耐腐蚀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混胶具有较低的压缩变形率、较低的生热性能、较好的耐磨性能和耐屈挠性能且具备良好的耐盐雾腐蚀性能。

王军军[7](2019)在《大剪切应变下高阻尼橡胶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文中研究指明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通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安装隔震支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能够有效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害。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应用最为广泛,主要有普通天然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两类,但二者存在天然橡胶阻尼性能较差及铅芯自恢复能力差、易发生剪切破坏、铅泄露污染环境等问题。开发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可避免铅的使用,解决上述问题。高阻尼隔震支座用橡胶材料要求在大剪切应变下具备较高的阻尼性能,传统的橡胶阻尼材料难以满足支座使用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利用高阻尼添加相共混改性、纳米阻尼技术等手段对橡胶材料进行阻尼改性。研究了不同改性方法的阻尼改性机理,探究了不同填料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机理。并且,制备了在大剪切应变下具备高阻尼性能的高性能橡胶复合材料。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次将新型的滑动接枝共聚物(SGC)用于丙烯酸酯橡胶(ACM)的阻尼改性。我们以SGC与ACM橡胶的共混比为变量,结合橡胶加工分析仪(RPA)等表征,探究了 SGC对橡胶材料在大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在较高的SGC填充量下,复合材料在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显着提高。ACM/SGC(100/40)复合材料的tanδ值约为纯ACM橡胶的1.94倍。随后,我们对SGC进行预硫化处理,改善了制备工艺,并探究了预硫化工艺对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硫化处理后,橡胶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和力学性能均有明显提高。预硫化SGC/ACM复合材料的tanδ值比ACM/SGC复合材料高出12%。此外,利用改进后的制备工艺,制备了不同SGC含量的橡胶复合材料。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表征,证实了 SGC与ACM橡胶之间存在氢键作用,两相界面处存在较宽的相互作用区。而界面氢键作用和SGC独特的滑轮效应正是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显着改善的原因。制备的ACM/SGC橡胶复合材料,在较大的剪切应变范围内具有较高的阻尼性能。ACM/SGC(100/40)复合材料的tanδ值约为纯ACM橡胶的1.84倍。(2)开发了一种低成本、绿色环保、操作简便的制备薄层石墨烯纳米片的新方法。以膨胀石墨为原料,在茶多酚的辅助下,通过超声剥离,制备了一种薄层的改性石墨烯纳米片(TEG)。利用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等表征方法,证实了制备的TEG是一种多片层(6-7层)的、结构缺陷度较低的石墨烯纳米片。将制备的TEG纳米片和炭黑(CB)复合,制备了一种新型的TEG/CB杂化填料。采用乳液共絮凝法,制备了 TEG、CB和TEG/CB三种不同填料填充的丁苯橡胶(SBR)复合材料。结合万能材料试验机和RPA等表征手段,探究了不同类型填料对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TEG/CB杂化填料表现出显着的协同效应,SBR/TEG/CB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显着高于其他填料填充体系。SBR/TEG/CB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约为20.6MPa,要比纯SBR橡胶高587%;填充炭黑的橡胶材料,在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显着改善,其中SBR/CB(100/20)材料的tanδ值为0.277,是SBR橡胶的1.9倍。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阻尼性能、最高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综合性能优异。(3)探究了导电炭黑(GCB)对橡胶材料在剪切应变下阻尼性能的影响效果,并与其他类型填料作对比,得出GCB填料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机理。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XPS、BET 比表面积测试仪等表征手段对GCB的微观形貌等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与普通炭黑、氧化石墨烯的相关特性进行对比,得出了决定GCB高导电性的重要因素,分别为高比表面积、低密度、高结构度及表面洁净等。其次,制备了 GCB、TEG及二者杂化填料这三种不同填料填充的丁苯橡胶复合材料,表征了填料在基体中的分散情况,探究了不同填料对橡胶复合材料硫化性能、力学性能、导电导热性能及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GCB后,在橡胶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填料网络,由于填料网络破坏造成了界面摩擦耗能,橡胶材料在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显着改善。SBR/GCB(100/20)橡胶复合材料的tanδ值为0.527,约为纯SBR橡胶的6倍。此外,SBR/GCB橡胶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高达18.6MPa,是纯SBR橡胶的5.5倍。SBR/GCB橡胶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综合性能优异。(4)探究了茶多酚对炭黑在橡胶中分散性的改善效果及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结合RPA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表征,对茶多酚改性炭黑(TCB)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可以通过π-π共轭作用吸附在炭黑表面,防止颗粒团聚,改善炭黑在橡胶中的分散性。但是,添加过量的茶多酚会影响橡胶的硫化速度,降低交联密度。加入茶多酚后,橡胶复合材料在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显着改善,SBR/TCB的tanδ值为0.186,是SBR/CB复合材料的1.63倍,是SBR橡胶的2.07倍。此外,探究了茶多酚与炭黑的共混比对炭黑分散性及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力学性能及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茶多酚用量,可以获得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同时在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又得到显着改善的、综合性能优异的橡胶复合材料。

谢上盛[8](2019)在《炭黑在天然橡胶中的分散规律及其对胶料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来源于双钱集团双钱载重轮胎研究所与双钱集团双钱载重轮胎有限公司。炭黑的分散对胶料的混炼质量与压出压延工艺影响很大。本研究针对不同特性的炭黑在天然橡胶中分散性的影响规律展开研究,进而为制定合理炭黑采购技术标准和改善工厂加工工艺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本文针对三种不同结构度炭黑、含大粒径(粒径≥2μm)炭黑颗粒的N330炭黑、不同粒径的N234炭黑,通过对炭黑粒径测试、炭黑氮吸附(determination of multipoint nitrogen surface area,NSA)、碘吸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 phthalate,DBP)吸油值、压缩DBP(compressed DBP,CDBP)吸油值、着色强度方法检测对炭黑的结构度、粒径的表征,在标准配方与实用配方中,借助常规的力学性能、动态力学分析(dynamic thermomechanical analysis,DMA、rubber process analyzer,RPA)、炭黑分散度等分析测试方法,分别研究了炭黑在天然橡胶中分散行为,并对其硫化胶力学性能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对3系列炭黑,炭黑结构度越高,炭黑与橡胶之间越容易结合,炭黑分散效果越好。随着炭黑结构度的增加,其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增加、拉伸强度降低、扯断伸长率增加,但胶料的屈挠性能差,压缩生热高。对2系列和1系列炭黑,炭黑结构度越高,佩恩效应越显着,凝胶含量越高,炭黑分散效果差。随着炭黑结构度的增加,其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增加、拉伸强度增加、扯断伸长率降低,老化前屈挠性能好,但老化后屈挠性能变差。含/不含大粒径(粒径≥2μm)炭黑颗粒的N330炭黑在橡胶中的分散性研究表明,大粒径炭黑颗粒始终存在于胶料中,影响炭黑在橡胶中的分散,其硫化胶定伸应力降低、拉伸强度降低、屈挠性能下降。混炼胶中添加不同粒径的N234炭黑的研究结果表明,炭黑粒径越小,其在混炼胶的分散度越差,佩恩效应越明显,压缩生热性能越差,硫化胶生热越大,湿滑性能越差。其硫化胶老化前拉伸强度及扯断伸长率越大;老化后,胶料的拉伸强度越低,扯断伸长率越大。

王虎子[9](2019)在《橡胶分布混炼过程动态模拟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橡胶混炼是橡胶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橡胶制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影响混炼胶的质量,除配方外,就是混炼设备和混炼工艺。橡胶在混炼过程中存在分布混炼与分散混炼两种形式,分散混炼效果可以通过炭黑分散度进行描述和考核,分布混炼效果可以通过炭黑等配合剂在橡胶中分布的均匀性进行描述和考核,两者同等重要。因此对橡胶分布混炼过程进行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橡胶混炼的粘弹性固体理论,采用离散元素法模拟橡胶分布混炼的动态过程,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EDEM模拟橡胶分布混炼的可靠性。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橡胶分布混炼过程的特点,采用离散元素法对橡胶分布混炼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并推导出基于该方法的橡胶分布混炼的计算理论。2.建立了橡胶分布混炼过程的计算模型。采用橡胶和炭黑两种颗粒,两种颗粒均采用了软球模型,颗粒间的接触模型为Hertz-Mindlin with JKR Cohesion模型。通过实验标定,确定了JKR参数选择,并设置了模型运动的方式。3.进行了模型计算,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密炼室中的物料运动形式、物料压力场分布、速度场分布以及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了颗粒的混合度。模拟了不同转速、不同填充系数和不同转子构型时颗粒的混合效果。模拟结果表明,当同步四棱转子转速为80?,填充系数为0.65时,混炼效果最好;在相同的条件下,分析得出宽棱转子的混炼效果优于同步四棱转子。4.采用了实验室的同/异双向复合式剪切型转子密炼机实验平台进行实验。转子为同步四棱转子和宽棱转子,其转速为6?、8?、?,填充系数为0.55、0.65、0.75时,得到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相吻合,证明了采用EDEM模拟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5.根据EDEM模拟橡胶混炼的结果对转子结构进行设计。确定了宽棱转子距密炼室壁间距最远点与距密炼室壁间距最近点夹角大小为96°;同时,验证宽棱转子比同步四棱转子的混炼效果好。

郑骏驰[10](2018)在《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修饰及其对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前,使用纳米二氧化硅补强橡胶制备“绿色轮胎”是橡胶轮胎工业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但是,二氧化硅原始颗粒的表面有着大量羟基,自身聚集严重,且与橡胶基体不易相容。传统上,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表面修饰可以促使其在橡胶基体中均匀分散,能够提高橡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然而,传统的二氧化硅表面修饰方法存在着修饰不充分、修饰效果难以控制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二氧化硅表面修饰机理着手,结合不同种类改性剂的使用,探索改性剂与二氧化硅结合方式对二氧化硅分散性改善的影响。进而,通过引入新种类的二氧化硅改性剂或设计具有新型结构的二氧化硅改性剂,实现改善二氧化硅在橡胶中分散性的同时,优化二氧化硅与橡胶间的结合作用,以此提高橡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以二氧化硅改性温度为变量的实验,探索二氧化硅与γ-巯丙基乙氧基双-(丙烷基-六乙氧基硅氧烷)(Si-747)间的结合作用机理。使用红外光谱(FT-IR)和热失重分析(TGA)表征,证实了 Si-747除了化学接枝于二氧化硅表面外,还依靠其聚醚长链与表面羟基形成了氢键作用;本研究首次发现Si-747利用上述氢键作用能够物理吸附在二氧化硅表面。另外,本研究过程中还将几种不同温度下制备的改性二氧化硅以乳液共混的方式制备天然橡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对比发现,物理吸附及化学接枝在二氧化硅表面的Si-747都有助于二氧化硅与天然橡胶胶乳相互结合。在橡胶复合材料中,物理吸附及化学接枝在二氧化硅表面的Si-747 都能够起到改善二氧化硅分散的作用;但是物理吸附在二氧化硅表面的Si-747不能够在橡胶与二氧化硅间构建化学结合作用,因此,在提升橡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模量与动态性能方面,物理吸附在二氧化硅表面的Si-747作用不及化学接枝在二氧化硅表面的Si-747作用显着。(2)首次尝试将脂肪族聚醚结构的有机物(AEO)单独用于二氧化硅的改性中。通过FT-IR与TGA表征证实,AEO能够通过末端羟基化学接枝在二氧化硅表面,除此之外AEO利用聚醚结构同样可以物理吸附在二氧化硅表面,这揭示了端羟基聚醚型表面活性剂对二氧化硅进行表面修饰的内在机理。将AEO改性后的二氧化硅与Y-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MEPTS)改性后的二氧化硅进行对比发现,AEO额外的物理吸附作用导致AEO能够比K-MEPTS更高效地降低二氧化硅的亲水性。因此,AEO改性的二氧化硅较之K-MEPTS改性的二氧化硅在橡胶中的分散性会有所改善,这一推测也通过使用橡胶加工分析仪(RPA)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得以证实。另外,AEO的饱和烷烃结构导致其不能够在橡胶与二氧化硅间构建化学结合作用,因此,AEO在提升橡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模量与动态性能方面作用不及K-MEPTS作用显着,橡胶复合材料的拉伸测试及RPA测试都说明了这一点。(3)设计组合使用不同用量的AEO与K-MEPTS对二氧化硅进行表面修饰,运用FT-IR、TGA及拉曼光谱对改性后的二氧化硅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发现AEO能够一定程度上覆盖K-MEPTS,从而弱化K-MEPTS分子末端巯基的活性。使用TGA及TEM对乳液共混制备的天然橡胶/二氧化硅母炼胶进行分析,发现K-MEPTS与AEO共同使用能够使二氧化硅颗粒与天然胶乳粒子间适当吸附,该吸附作用是制备天然橡胶/二氧化硅母炼胶的必要条件。(4)为进一步改善二氧化硅在橡胶中的分散性,本研究创新性地合成了用于二氧化硅表面修饰的新型隔离分散剂N,N’-双[3-(三乙氧基硅基)丙基]-丙基-1,3异丙醇胺(TSPD),并将其用于制备隔离分散型改性二氧化硅(D-MS)。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激光粒度分析仪(DLS)对D-MS与纯二氧化硅的形态特征观察可知:D-MS是一种具有二氧化硅颗粒相互连接但是又不直接接触且吸附结构的新型改性二氧化硅。使用拉力机、RPA及TEM等设备对纯二氧化硅及D-MS补强的几种橡胶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对比发现,以D-MS替代纯二氧化硅用在制备橡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中能够使二氧化硅分散更均匀。同时,纯二氧化硅被D-MS所替代后,橡胶复合材料的动、静态性能都有所改善。而使用TESPT(双-(γ-三乙氧基硅基丙基)四硫化物)加入到D-MS填充的橡胶复合材料中,可以使橡胶复合材料的动、静态性能得以进一步提升。(5)为解决硅氧烷结构偶联剂改性二氧化硅过程中大量排放乙醇等挥发性有机物(VOC)的问题,本研究尝试采用阴离子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端环氧基封端且丁二烯聚合度为6的低分子量聚合物(ETPL)。使用TGA及FT-IR对ETPL改性过的二氧化硅(EP-MS)进行表征,结果证明,在100℃的条件下即可使ETPL充分化学接枝于二氧化硅表面,该反应过程的副产物仅有水,不会产生其他污染物;使用ETPL改性后的二氧化硅亲水性明显下降。运用DSC表征证实,ETPL能够借助硫磺与橡胶分子的双键形成共交联结构。因此,ETPL能作为一种新型非硅氧烷结构的偶联剂使用。使用拉力机、RPA及TEM对使用EP-MS及TESPT改性二氧化硅制备的橡胶复合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对比发现,两种复合材料具有几乎相同的二氧化硅分散性及动、静态性能。而ETPL具有无VOC排放、混炼过程不需高温处理以及加工过程完全不发生胶料焦烧等优势,是传统的含硫的硅氧烷结构偶联剂无法比拟的。

二、橡胶混炼技术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橡胶混炼技术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橡胶混炼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橡胶混炼的发展历程
2 橡胶混炼技术创新进展
    2.1 干法混炼技术创新进展
        2.1.1 间歇式混炼
        2.1.2 连续式混炼
        2.1.2. 1 密炼/挤出组合式连续混炼机
        2.1.2. 2 转子/螺杆组合式连续混炼机
        2.1.2. 3 基于挤出机的连续混炼机
    2.2 湿法混炼技术创新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2.3 湿法混炼技术优势
3 橡胶混炼的产业化应用
    3.1 干法混炼的产业化应用
    3.2 湿法混炼的产业化应用
4 结语

(2)橡胶混炼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混炼工艺
    1.1 高速混炼工艺
    1.2 变速混炼工艺
    1.3 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
    1.4 湿法混炼工艺
    1.5 干冰辅助白炭黑胶料混炼
2 混炼设备
    2.1 混炼室涂层
    2.2 外加超声波辅助混炼
3 结语

(3)高填充白炭黑/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纳米复合材料
    1.4 白炭黑
        1.4.1 概述
        1.4.2 白炭黑的结构特点与表面改性
    1.5 天然胶乳
    1.6 白炭黑/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6.1 干法混炼技术
        1.6.2 湿法混炼技术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8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材料
    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3 样品制备工艺及实验配方
        2.3.1 100phr白炭黑VN3/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3.2 100phr白炭黑VN3/天然橡胶母炼胶与天然橡胶并用制备相应填充份数白炭黑/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工艺
        2.3.3 60phr白炭黑VN3/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3.4 60phr白炭黑1165/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3.5 Si69固相改性60phr白炭黑1165/天然橡胶母炼胶的影响规律
    2.4 性能测试和表征方法
        2.4.1 白炭黑水浆的表征
        2.4.2 白炭黑粉体的表征
        2.4.3 白炭黑/天然橡胶母炼胶的表征
        2.4.4 白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3 改性白炭黑水浆研究
    3.1 概述
    3.2 白炭黑水浆的稳定性研究
        3.2.1 白炭黑VN3水浆的稳定性研究
        3.2.2 白炭黑1165水浆的稳定性研究
    3.3 白炭黑水浆的萃取实验
    3.4 改性白炭黑1165颗粒的红外(FT-IR)测试分析
    3.5 小结
4 极高填充份数(100phr)白炭黑/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
    4.1 极高填充份数(100phr)白炭黑/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4.1.1 前言
        4.1.2 不同工艺条件下复合材料的混炼情况
        4.1.3 母炼胶的热失重分析
        4.1.4 硫化特性
        4.1.5 静态力学性能
        4.1.6 动态性能
        4.1.7 微观形貌
        4.1.8 小结
    4.2 极高填充份数(100phr)白炭黑/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并用稀释性能研究
        4.2.1 前言
        4.2.2 硫化特性
        4.2.3 静态力学性能
        4.2.4 动态性能
        4.2.5 小结
5 高填充份数(60phr)白炭黑/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60phr白炭黑VN3/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5.2.1 母炼胶的热失重分析
        5.2.2 硫化特性
        5.2.3 静态力学性能
        5.2.4 动态性能
        5.2.5 小结
    5.3 60phr白炭黑1165/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5.3.1 母炼胶的热失重分析
        5.3.2 硫化特性
        5.3.3 静态力学性能
        5.3.4 动态性能
        5.3.5 小结
    5.4 Si69固相改性60phr白炭黑1165/天然橡胶母炼胶
        5.4.1 前言
        5.4.2 硫化特性
        5.4.3 静态力学性能
        5.4.4 动态性能
        5.4.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芳纶纤维增强丁腈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概述
    1.2 丁腈橡胶概述
        1.2.1 丁腈橡胶结构与性能
        1.2.2 羧基化丁腈橡胶
        1.2.3 丁腈胶乳
        1.2.4 丁腈橡胶的应用
    1.3 芳纶纤维简介
        1.3.1 对位芳纶纤维结构与性能
        1.3.2 间位芳纶纤维结构与性能
    1.4 芳纶纤维改性方法
        1.4.1 芳纶纤维表面物理改性
        1.4.2 芳纶纤维表面化学改性
    1.5 多巴胺简介
        1.5.1 多巴胺聚合机理
        1.5.2 多巴胺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1.6 短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性能影响因素
        1.6.1 纤维-聚合物界面性能
        1.6.2 纤维长度
        1.6.3 纤维取向
        1.6.4 纤维体积分数
    1.7 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8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8.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2 研究内容
2 微米芳纶纤维增强丁腈橡胶复合材料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橡胶配方
        2.2.3 实验步骤
        2.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微米芳纶纤维SEM表征
        2.3.2 微米芳纶纤维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3 微米芳纶纤维红外表征
        2.3.4 微米芳纶纤维热重分析
        2.3.5 微米芳纶纤维在丁腈橡胶中的分散
        2.3.6 微米芳纶纤维增强丁腈橡胶硫化性能
        2.3.7 AF/NBR橡胶加工分析
        2.3.8 AF/NBR复合材料拉伸力学性能
        2.3.9 强力片停放时间对AF/NBR复合材料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
        2.3.10 AF/NBR复合材料撕裂性能
        2.3.11 AF/NBR复合材料断面形貌表征
    2.4 本章小结
3 纳米芳纶纤维增强丁腈橡胶复合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橡胶配方
        3.2.3 实验步骤
        3.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芳纶纤维AFM表征
        3.3.2 纳米芳纶纤维红外表征
        3.3.3 纳米芳纶纤维热重分析
        3.3.4 纳米芳纶纤维增强丁腈橡胶硫化性能
        3.3.5 ANF/NBR混炼胶RPA
        3.3.6 ANF/NBR复合材料拉伸力学性能
        3.3.7 ANF/NBR复合材料撕裂性能
        3.3.8 芳纶纤维增强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纤维素纳米晶增稠ANF/NBR复合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橡胶配方
        4.2.3 实验步骤
        4.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CNC增稠ANF/NBR混炼胶硫化性能测试
        4.3.2 CNC增稠ANF/NBR橡胶加工分析
        4.3.3 CNC增稠ANF/NBR复合材料拉伸力学性能
        4.3.4 CNC增稠ANF/NBR复合材料撕裂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碳纳米管/天然橡胶湿法混炼胶制备工艺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天然橡胶简述
    1.3 碳纳米管简述
        1.3.1 碳纳米管的制备及改性
        1.3.2 碳纳米管/橡胶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3.3 纳米填料的分散机理
    1.4 湿法混炼简述
        1.4.1 湿法混炼研究现状
        1.4.2 湿法混炼中絮凝剂的选用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课题来源
2 碳纳米管/天然橡胶湿法混炼胶的制备工艺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制备工艺设计
        2.2.4 试样制备
        2.2.5 实验配方
        2.2.6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外观形貌
        2.3.2 复合材料硫化性能分析
        2.3.3 复合材料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2.3.4 复合材料DIN磨耗分析
        2.3.5 复合材料RPA分析
        2.3.6 复合材料DMA分析
        2.3.7 复合材料SEM分析
        2.3.8 碳纳米管分散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碳纳米管/炭黑的不同配比对湿法混炼胶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配方
        3.2.4 试样制备
        3.2.5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材料硫化性能分析
        3.3.2 复合材料SEM分析
        3.3.3 复合材料RPA分析
        3.3.4 填料复配体系补强机理分析
        3.3.5 复合材料DMA分析
        3.3.6 复合材料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3.3.7 复合材料DIN磨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物理改性碳纳米管对湿法混炼胶的影响及工业化推广
    4.1 前言
    4.2 研磨碳纳米管湿法混炼胶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配方
        4.2.4 试样制备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研磨碳纳米管湿法混炼胶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材料硫化性能分析
        4.3.2 复合材料RPA分析
        4.3.3 复合材料DMA分析
        4.3.4 复合材料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4.4 碳纳米管/天然橡胶/丁苯橡胶复合材料实验部分
        4.4.1 实验配方
        4.4.2 试样制备
    4.5 碳纳米管/天然橡胶/丁苯橡胶湿法混炼胶结果与讨论
        4.5.1 复合材料硫化性能分析
        4.5.2 复合材料RPA分析
        4.5.3 复合材料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混炼工艺对杜仲胶/天然橡胶共混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天然橡胶(NR)
        1.1.1 天然橡胶的简介
        1.1.2 天然橡胶的发展现状
        1.1.3 天然橡胶的性能优点和不足
    1.2 生物基杜仲胶(EUG)
        1.2.1 杜仲胶简介
        1.2.2 杜仲胶的特性
        1.2.3 杜仲胶的发展现状
        1.2.4 杜仲胶的发展前景
        1.2.5 天然橡胶和杜仲胶的区别
    1.3 橡胶的混炼工艺
        1.3.1 混炼工艺
        1.3.2 开炼机混炼工艺
    1.4 共混胶的形态结构类型
        1.4.1 单相连续结构
        1.4.2 均相结构
        1.4.3 两相连续结构
    1.5 共混胶形态类型的影响因素
        1.5.1 聚合物共混时的分散过程
        1.5.2 组份浓度
        1.5.3 组份粘度
        1.5.4 相容性
        1.5.5 温度
        1.5.6 时间
    1.6 混炼工艺对形态的影响
        1.6.1 加料顺序
        1.6.2 两阶共混
        1.6.3 溶液混合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杜仲胶/天然橡胶共混胶相结构的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流程
        2.1.4 实验配方设计
        2.1.5 试样的制备
    2.2 测试与表征
        2.2.1 拉伸性能测试
        2.2.2 邵尔A型硬度测试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4 原子力显微镜(AFM)
        2.2.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混炼温度下共混胶的AFM分析
        2.3.2 不同混炼温度下共混硫化胶的SEM分析
        2.3.3 不同混炼温度下硫化胶的结晶行为分析
        2.3.4 硫化特性分析
        2.3.5 不同混炼温度下共混硫化胶的机械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炼温度对杜仲胶/天然橡胶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流程
        3.1.4 实验配方设计
        3.1.5 试样的制备
    3.2 测试与表征
        3.2.1 拉伸性能测试
        3.2.2 邵尔A型硬度测试
        3.2.3 扫描电镜试验
        3.2.4 动态性能测试
        3.2.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硫化特性分析
        3.3.2 不同混炼温度下混炼胶的动态机械性能分析
        3.3.3 不同混炼温度下硫化胶的动态机械性能分析
        3.3.4 不同混炼温度下混炼胶的结晶行为分析
        3.3.5 不同混炼温度下硫化胶的结晶行为分析
        3.3.6 不同混炼温度下共混硫化胶的机械性能分析
        3.3.7 不同混炼温度下共混硫化胶的SEM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五种共混工艺对杜仲胶/天然橡胶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流程
        4.1.4 实验配方设计
        4.1.5 试样的制备
    4.2 测试与表征
        4.2.1 拉伸性能测试
        4.2.2 邵尔A型硬度测试
        4.2.3 扫描电镜分析
        4.2.4 动态性能测试
        4.2.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混炼工艺下的EUG/NR并用胶的硫化特性分析
        4.3.2 不同工艺条件下混炼胶的动态机械性能分析
        4.3.3 不同混炼工艺下硫化胶的动态机械性能分析
        4.3.4 不同混炼工艺下混炼胶的熔融结晶行为分析
        4.3.5 不同混炼工艺下硫化胶的熔融结晶行为分析
        4.3.6 不同混炼工艺下共混硫化胶的机械性能分析
        4.3.7 不同混炼工艺下共混硫化胶的SEM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杜仲胶/天然橡胶共混挤出胶性能分析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1.3 实验流程
        5.1.4 实验配方设计
        5.1.5 试样的制备
    5.2 测试与表征
        5.2.1 拉伸性能测试
        5.2.2 邵尔A型硬度测试
        5.2.3 磨耗性能测试
        5.2.4 压缩生热性能测试
        5.2.5 盐雾老化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EUG/NR共混挤出胶的硫化特性分析
        5.3.2 EUG/NR共混挤出胶的结晶性能分析
        5.3.3 EUG/NR共混挤出胶的机械性能分析
        5.3.4 EUG/NR共混挤出胶的压缩生热性能分析
        5.3.5 EUG/NR共混挤出胶的盐雾老化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7)大剪切应变下高阻尼橡胶材料的设计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建筑物抗震
        1.3.1 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方法
        1.3.2 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进展
        1.3.3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
        1.3.3.1 普通天然橡胶隔震支座(NRB)
        1.3.3.2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RB)
        1.3.3.3 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HDR)
    1.4 橡胶阻尼材料
        1.4.1 橡胶材料的阻尼机理
        1.4.2 橡胶阻尼材料的传统改性方法
        1.4.2.1 共混改性
        1.4.2.2 共聚改性
        1.4.2.3 填充改性
        1.4.3 新型橡胶阻尼材料
        1.4.3.1 互穿网络结构阻尼材料
        1.4.3.2 压电型阻尼材料
        1.4.3.3 有机杂化阻尼材料
    1.5 滑动接枝共聚物
        1.5.1 聚轮烷材料简介
        1.5.2 滑动接枝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1.5.3 滑动接枝共聚物的应用
    1.6 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纳米阻尼技术
        1.6.1 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阻尼机理
        1.6.2 纳米填料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1.6.2.1 炭黑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1.6.2.2 白炭黑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1.6.2.3 黏土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1.6.2.4 碳纳米管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1.6.2.5 石墨烯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8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9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
    2.2 实验配方
    2.3 样品制备工艺
        2.3.1 丙烯酸酯橡胶/滑动接枝共聚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3.1.1 丙烯酸酯橡胶/滑动接枝共聚物复合材料的制备
        2.3.1.2 丙烯酸酯橡胶/预硫化-滑动接枝共聚物复合材料的制备
        2.3.2 茶多酚改性石墨烯纳米片的制备
        2.3.3 茶多酚改性石墨烯纳米片/炭黑杂化填料的制备
        2.3.4 改性石墨烯纳米片/炭黑杂化填料/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3.5 改性石墨烯纳米片/导电炭黑/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3.6 茶多酚改性炭黑/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5 性能表征及测试方法
第三章 滑动接枝共聚物/丙烯酸酯橡胶复合材料
    3.1 引言
    3.2 滑动接枝共聚物/丙烯酸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3.2.1 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3.2.2 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相态结构及分子间作用力
        3.2.3 橡胶复合材料在大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
        3.2.4 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3.2.5 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3 预硫化工艺对滑动接枝共聚物/丙烯酸酯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3.1 预硫化工艺对橡胶复合材料硫化特性的影响
        3.3.2 预硫化工艺对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相态结构的影响
        3.3.3 预硫化工艺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3.3.4 预硫化工艺对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预硫化滑动接枝共聚物/丙烯酸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3.4.1 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3.4.2 橡胶复合材料的分子间作用力
        3.4.3 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相态结构
        3.4.4 橡胶复合材料在大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
        3.4.5 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3.4.6 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石墨烯纳米片(TEG)/炭黑(CB)/丁苯橡胶复合材料
    4.1 引言
    4.2 茶多酚改性石墨烯纳米片(TEG)的制备及表征
        4.2.1 茶多酚对TEG纳米片的吸附及改性情况表征
        4.2.2 超声处理时间对TEG纳米片的性能影响
    4.3 TEG/CB杂化填料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4.4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4.5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性能
    4.6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在大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
    4.7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导热性能
        4.7.1 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7.2 橡胶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石墨烯纳米片/导电炭黑(GCB)/丁苯橡胶复合材料
    5.1 引言
    5.2 导电炭黑的相关表征
        5.2.1 导电炭黑粒子微观形貌的表征
        5.2.2 导电炭黑的性能表征
    5.3 SBR/TEG/GCB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5.4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性能
    5.5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在大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
    5.6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5.7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他特性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茶多酚改性炭黑(TCB)/丁苯橡胶复合材料
    6.1 引言
    6.2 茶多酚对炭黑/丁苯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6.2.1 SBR/TCB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6.2.2 SBR/TCB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
        6.2.3 SBR/TCB橡胶复合材料在大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
        6.2.4 SBR/T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6.2.5 SBR/T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6.3 调节茶多酚用量对炭黑/丁苯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6.3.1 茶多酚用量对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的影响
        6.3.2 SBR/TCB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
        6.3.3 茶多酚用量对橡胶复合材料在大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的影响
        6.3.4 茶多酚用量对橡胶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6.3.5 茶多酚用量对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8)炭黑在天然橡胶中的分散规律及其对胶料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炭黑性质
        1.2.1 炭黑的特性
        1.2.2 炭黑补强机理
        1.2.3 炭黑分散对橡胶性能的影响
        1.2.4 炭黑在轮胎中使用现状
    1.3 炭黑在橡胶中分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炭黑分散机理
        1.3.2 影响炭黑分散的主要因素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实验设备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炭黑性能检测方法
        2.3.2 炭黑粒径分布检测
        2.3.3 混炼胶门尼粘度
        2.3.4 混炼胶流变仪
        2.3.5 混炼胶炭黑分散度
        2.3.6 混炼胶凝胶率测试
        2.3.7 硫化胶压缩生热测试
        2.3.8 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
        2.3.9 混炼胶佩恩效应检测方法
第3章 炭黑结构度对炭黑分散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样品的制备过程
    3.3 炭黑性能的表征
    3.4 炭黑在混炼胶内的影响规律分析
        3.4.1 炭黑分散度影响规律分析
        3.4.2 炭黑对混炼胶佩恩效应的影响规律分析
        3.4.3 炭黑对混炼胶凝胶的影响规律分析
    3.5 不同结构炭黑对混炼功率曲线的影响分析
    3.6 炭黑对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3.6.1 炭黑对硫化胶拉伸强度、定伸应力、扯断伸长率的影响
        3.6.2 炭黑对硫化胶屈挠性能及裂口增长的影响
        3.6.3 炭黑对硫化胶压缩生热性能及动态性能的影响
        3.6.4 炭黑对硫化胶耐磨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大粒径炭黑颗粒在胶料中的分散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样品的制备过程
    4.3 含大粒径炭黑颗粒的分散性研究
        4.3.1 炭黑性能的表征
        4.3.2 炭黑粒径对混炼胶分散度的影响
        4.3.3 炭黑粒径对混炼胶佩恩效应的影响
        4.3.4 炭黑粒径对混炼胶凝胶的影响
    4.4 含大粒径炭黑颗粒对一段胶混炼工艺的影响分析
        4.4.1 对一段胶功率曲线的影响
        4.4.2 对混炼胶门尼的影响
    4.5 含大粒径炭黑颗粒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4.5.1 对混炼胶流变性能的影响
        4.5.2 对硫化胶拉伸性能的影响
        4.5.3 对硫化胶屈挠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N234炭黑粒径大小对分散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样品的制备过程
    5.3 N234炭黑特征的表征
    5.4 N234炭黑在橡胶中的分散性分析
        5.4.1 分散度表征
        5.4.2 粒径大小对混炼胶佩恩效应的影响分析
        5.4.3 粒径大小对混炼胶凝胶的影响
    5.5 N234炭黑粒径大小对混炼胶加工性能的影响分析
        5.5.1 对混炼功率曲线的影响
        5.5.2 对混炼胶门尼的影响
    5.6 炭黑粒径大小对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5.6.1 对硫化胶流变性能的影响
        5.6.2 对硫化胶拉伸性能的影响
        5.6.3 对硫化胶耐磨性能的影响
        5.6.4 对硫化胶动态性能的影响
        5.6.5 对硫化胶屈挠裂口增长性能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9)橡胶分布混炼过程动态模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橡胶工业在我国的重要性
    1.2 混炼设备的发展及现状
        1.2.1 开炼机
        1.2.2 密炼机
        1.2.3 橡胶连续混炼设备
    1.3 密炼机混炼过程数值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对密炼机混炼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的必要性
        1.3.2 国内外对橡胶混炼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的进展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橡胶分布混炼的计算理论
    2.1 粘弹性固体理论的研究概况
    2.2 离散元素法简介
        2.2.1 离散元素法起源和发展
        2.2.2 离散元素法未来的发展趋势
        2.2.3 颗粒接触理论
        2.2.4 离散元素法的求解方法和过程
    2.3 橡胶分布混炼的数学模型
    2.4 EDEM软件的介绍
    2.5 本章小结
3 橡胶分布混炼过程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3.1 橡胶分布混炼过程模型的建立
        3.1.1 橡胶分布混炼过程物理模型的建立
        3.1.2 颗粒和几何体材料参数设置
        3.1.3 颗粒和几何体间接触模型的设置
        3.1.4 几何体模型中的运动参数设置
        3.1.5 颗粒工厂参数设置
        3.1.6 求解器的参数设置
    3.2 橡胶分布混炼过程仿真结果分析
        3.2.1 EDEM后处理模块介绍
        3.2.2 橡胶分布混炼动态过程模拟不同时刻的混合状态
        3.2.3 模拟过程的流场分析
        3.2.4 模拟过程的压力场分析
        3.2.5 模拟过程的速度场分析
        3.2.6 颗粒混合度分析
    3.3 不同转速下颗粒的混合度研究
    3.4 不同填充系数的混合模拟
    3.5 同步四棱转子和宽棱转子混合模拟
    3.6 本章小结
4 实验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4.2.1 实验设备
        4.2.2 测试仪器
    4.3 实验配方、工艺条件及实验的方案
        4.3.1 实验配方
        4.3.2 实验的工艺条件
        4.3.3 实验方案
    4.4 实验数据处理
        4.4.1 实验数据
        4.4.2 混料胶物理性能分析
        4.4.3 混炼胶炭黑分散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分析与比较
    5.1 不同转速下的结果分析与对比
    5.2 不同填充系数的结果分析与对比
    5.3 不同转子构型的结果分析与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宽棱转子的结构设计
    6.1 宽棱转子的研究背景
    6.2 宽棱转子结构参数取值
    6.3 EDEM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6.4 宽棱转子加工和实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工作总结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10)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修饰及其对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符号和物理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橡胶复合材料的概念
    1.4 天然橡胶
        1.4.1 天然橡胶概况
        1.4.2 天然橡胶的制备与性质
        1.4.3 天然橡胶的应变诱导结晶
    1.5 二氧化硅
        1.5.1 二氧化硅的性质及制备
        1.5.2 二氧化硅的结构
        1.5.2.1 二氧化硅的空间结构
        1.5.2.2 二氧化硅的表面结构
        1.5.2.3 二氧化硅聚集-分散结构的形成机理
        1.5.3 二氧化硅的补强机理
    1.6 二氧化硅的表面修饰
        1.6.1 二氧化硅的物理改性
        1.6.1.1 二氧化硅的表面吸附改性
        1.6.1.2 二氧化硅的高温脱除羟基改性
        1.6.2 二氧化硅的化学改性
        1.6.2.1 硅氧烷结构偶联剂改性二氧化硅
        1.6.2.2 醇酯法改性二氧化硅
        1.6.2.3 聚合物接枝法改性二氧化硅
    1.7 二氧化硅/橡胶纳米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1.7.1 干法混炼制备二氧化硅-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1.7.2 湿法混炼制备二氧化硅-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1.8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9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10 创新点
    参考文献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材料
    2.2 样品配方组成设计及制备工艺
        2.2.1 使用脂肪族聚醚长链的硅氧烷结构偶联剂改性二氧化硅并制备橡胶复合材料
        2.2.1.1 Si-747在不同温度下改性二氧化硅浆液的制备方法
        2.2.1.2 改性二氧化硅粉体的制备
        2.2.1.3 天然橡胶/二氧化硅母炼胶的制备
        2.2.1.4 天然橡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
        2.2.2 使用脂肪族聚氧乙烯醚对二氧化硅改性并制备橡胶复合材料
        2.2.2.1 不同改性二氧化硅浆液的制备
        2.2.2.2 天然橡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AEO和硅氧烷结构偶联剂并用改性二氧化硅及其与橡胶复合工艺
        2.2.3.1 不同改性二氧化硅浆液的制备
        2.2.3.2 不同改性二氧化硅粉体的制备
        2.2.3.3 天然橡胶/二氧化硅母炼胶的制备
        2.2.3.4 天然橡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具有化学隔离二氧化硅作用的硅烷的制备和应用工艺
        2.2.4.1 隔离型改性剂的合成
        2.2.4.2 TSPD水解产物的制备
        2.2.4.3 TSPD改性二氧化硅的制备
        2.2.4.4 天然橡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
        2.2.5 非硅氧烷结构偶联剂的制备及在橡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工艺
        2.2.5.1 端环氧聚丁二烯偶联剂的制备
        2.2.5.2 端环氧聚丁二烯改性二氧化硅的制备
        2.2.5.3 天然橡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4 性能测试和表征方法
        2.4.1 二氧化硅改性剂的表征
        2.4.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FT-IR)
        2.4.1.2 热失重分析(TGA)
        2.4.1.3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LC-MS)
        2.4.1.4 核磁图谱分析(~1H-NMR及~(13)C-NMR)
        2.4.2 二氧化硅粉体的表征
        2.4.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2.2 热失重分析(TGA)
        2.4.2.3 光散射粒径分析(DLS)
        2.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4.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2.6 接触角测试
        2.4.3 橡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2.4.3.1 硫化特性测试
        2.4.3.2 加工性能分析(RPA)
        2.4.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2.4.3.4 物理机械性能
        2.4.3.5 动态机械热分析
        2.4.3.6 压缩生热分析
3 具有乙烯醚长链的硅氧烷结构偶联剂改性二氧化硅及其与天然橡胶乳液共混制备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
    3.1 引言
    3.2 Si-747的结构及表征
    3.3 Si-747改性二氧化硅粉体的表征
        3.3.1 Si-747改性二氧化硅的TGA分析
        3.3.2 Si-747改性二氧化硅的沉降现象
        3.3.3 Si-747改性二氧化硅的FT-IR分析
        3.3.4 水对Si-747改性二氧化硅的影响
        3.3.5 Si-747与二氧化硅的结合方式表征
    3.4 Si-747改性二氧化硅对制备天然橡胶/二氧化硅母炼胶的影响
    3.5 使用Si-747改性二氧化硅对天然橡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3.5.1 天然橡胶/Si-747改性二氧化硅混炼胶的填料网络结构分析
        3.5.2 天然橡胶/Si-747改性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3.5.3 天然橡胶/Si-747改性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5.4 天然橡胶/Si-747改性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动态性能
    3.6 小结
    参考文献
4 脂肪族聚氧乙烯醚改性二氧化硅及其与天然橡胶复合的研究
    4.1 引言
    4.2 AEO的结构特征
    4.3 AEO与二氧化硅间的相互作用表征
        4.3.1 二氧化硅被AEO改性前后的热失重
        4.3.2 二氧化硅被AEO改性前后的表面成分
        4.3.3 二氧化硅被AEO改性前后的高温红外图谱
    4.4 AEO改性二氧化硅与硅氧烷结构偶联剂改性二氧化硅的对比
        4.4.1 AEO改性二氧化硅、K-MEPTS改性二氧化硅及纯二氧化硅的沉降现象
        4.4.2 AEO改性二氧化硅、K-MEPTS改性二氧化硅及纯二氧化硅的红外图谱
        4.4.3 AEO改性二氧化硅、K-MEPTS改性二氧化硅及纯二氧化硅的水接触角
        4.4.4 AEO改性二氧化硅、K-MEPTS改性二氧化硅及纯二氧化硅的粒径分布
        4.4.5 AEO改性二氧化硅、K-MEPTS改性二氧化硅及纯二氧化硅的扫描电镜(SEM)照
    4.5 AEO改性二氧化硅与硅氧烷结构偶联剂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4.5.1 纯二氧化硅及两种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混炼胶的填料网络结构
        4.5.2 纯二氧化硅及两种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4.5.3 纯二氧化硅及两种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5.4 纯二氧化硅及两种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性能
    4.6 小结
    参考文献
5 并用脂肪族聚氧乙烯醚(AEO)及含硫偶联剂(K-MEPTS)修饰二氧化硅表面及其与天然橡胶的乳液复合的研究
    5.1 引言
    5.2 AEO与K-MEPTS的结构特征
    5.3 使用AEO与K-MEPTS共同改性二氧化硅的表征
        5.3.1 不同比例AEO与K-MEPTS改性二氧化硅的红外图谱
        5.3.2 不同比例AEO与K-MEPTS改性二氧化硅的拉曼图谱
        5.3.3 不同比例AEO与K-MEPTS改性二氧化硅的热失重曲线
    5.4 AEO及K-MEPTS改性二氧化硅对制备天然橡胶母炼胶的影响
        5.4.1 纯二氧化硅及不同改性二氧化硅与天然胶乳共絮凝的现象
        5.4.2 纯二氧化硅及不同改性二氧化硅与天然橡胶复合制得母炼胶的热失重测试
        5.4.3 纯二氧化硅及不同改性二氧化硅与天然橡胶复合制得母炼胶的微观形貌
    5.5 不同比例AEO与K-MEPTS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混炼胶的硫化特性对比
    5.6 不同比例AEO与K-MEPTS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填料分散对比
        5.6.1 不同比例AEO与K-MEPTS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混炼胶的填料网络表征
        5.6.2 不同比例AEO与K-MEPTS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混炼胶的微观形貌
    5.7 不同比例AEO与K-MEPTS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动、静态性能
        5.7.1 不同比例AEO与K-MEPTS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
        5.7.2 不同比例AEO与K-MEPTS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性能
    5.8 小结
    参考文献
6 隔离型改性剂的制备及在橡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隔离型改性剂TSPD的设计与表征
        6.2.1 隔离型改性剂TSPD的设计结构
        6.2.2 隔离型改性剂TSPD的红外图谱
        6.2.3 隔离型改性剂TSPD的质谱
        6.2.4 隔离型改性剂TSPD的核磁图谱(氢谱)
    6.3 隔离型改性剂TSPD改性二氧化硅的表征
        6.3.1 隔离型改性剂TSPD改性二氧化硅及纯二氧化硅的热失重曲线
        6.3.2 隔离型改性剂TSPD改性二氧化硅及纯二氧化硅的粒径分布曲线
        6.3.3 隔离型改性剂TSPD改性二氧化硅及纯二氧化硅的扫描电镜(SEM)照片
        6.3.4 隔离型改性剂TSPD改性二氧化硅的理论结构分析
    6.4 隔离型改性剂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6.4.1 纯二氧化硅及隔离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混炼胶的填料网络表征
        6.4.2 纯二氧化硅及隔离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6.4.3 纯二氧化硅及隔离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
        6.4.4 纯二氧化硅及隔离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性能
    6.5 小结
    参考文献
7 新型非硅氧烷结构偶联剂的制备及在橡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7.1 引言
    7.2 新型非硅氧烷结构偶联剂ETPL的表征
        7.2.1 新型非硅氧烷结构偶联剂ETPL的红外图谱
        7.2.2 新型非硅氧烷结构偶联剂ETPL的质谱
        7.2.3 新型非硅氧烷结构偶联剂ETPL的核磁图谱
    7.3 新型非硅氧烷结构偶联剂ETPL改性二氧化硅的表征
        7.3.1 新型非硅氧烷结构偶联剂ETPL改性二氧化硅的红外表征
        7.3.2 新型非硅氧烷结构偶联剂ETPL改性二氧化硅的热失重表征
        7.3.3 新型非硅氧烷结构偶联剂ETPL改性二氧化硅的沉降特性
    7.4 新型非硅氧烷结构偶联剂ETPL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混炼胶的硫化特性
    7.5 新型非硅氧烷结构偶联剂ETPL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7.5.1 纯二氧化硅及EP-MS等几种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混炼胶的填料网络表征
        7.5.2 纯二氧化硅及EP-MS等几种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7.5.3 纯二氧化硅及EP-MS等几种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
        7.5.4 纯二氧化硅及EP-MS等几种改性二氧化硅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性能
    7.6 小结
    参考文献
8 结论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四、橡胶混炼技术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橡胶混炼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J]. 唐帆,聂卫云,路丽珠,胡浩. 橡胶科技, 2021(11)
  • [2]橡胶混炼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J]. 唐帆,聂卫云,路丽珠. 橡胶科技, 2021(02)
  • [3]高填充白炭黑/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D]. 尹田雨.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芳纶纤维增强丁腈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D]. 郭大双.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碳纳米管/天然橡胶湿法混炼胶制备工艺与性能的研究[D]. 毛诗元. 青岛科技大学, 2020
  • [6]混炼工艺对杜仲胶/天然橡胶共混胶性能的影响[D]. 邹洪丽. 沈阳化工大学, 2020(02)
  • [7]大剪切应变下高阻尼橡胶材料的设计与制备[D]. 王军军.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8]炭黑在天然橡胶中的分散规律及其对胶料性能的影响研究[D]. 谢上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橡胶分布混炼过程动态模拟及实验研究[D]. 王虎子.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10]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修饰及其对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 郑骏驰.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橡胶混炼技术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