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合成功能性食品成分-半乳糖-寡糖

生物合成功能性食品成分-半乳糖-寡糖

一、生物合成功能性食品配料-低聚半乳糖(论文文献综述)

张程程[1](2021)在《中国不同地区人群肠道中长双歧杆菌的生理特性及肠道调节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是人肠道中丰度最高的双歧杆菌,应用最为广泛的益生菌之一。具有拮抗致病菌、调节免疫反应、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肠道动力等诸多功效,并且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与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认证为安全可食用菌种。2010年,我国卫生部将其列入《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市场上应用较为广泛的长双歧菌株为日本的BB536、丹麦的NCC2705,中国尚未具有优良益生功能的“明星菌株”,因此,本课题采集中国不同地区人群粪便样本,分离筛选长双歧杆菌菌株,比较基因组学方法解析各菌株遗传背景,体外测定益生功能相关的生理特性,动物模型评估对免疫调节和提高肠道动力的作用,临床试验验证菌株缓解慢性便秘的效果,以期筛选具有缓解结肠炎与功能性便秘长双歧杆菌益生菌株,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明星菌株”。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处理中国不同地区、年龄、民族的14个省(17个地区)人群粪便样本,分离筛得到长双歧杆菌菌株158株,进行全基因组草图测序、组装、功能注释及遗传进化分析。基于同源基因序列构建的遗传系统发育树中,不同宿主分离源长双歧杆菌无明显地区、年龄、性别类聚现象。泛基因组共含有11117个基因,核心基因组含有854个基因,主要涉及细胞的管家基因功能,特别是与碳水化合物(12.83%)和氨基酸(11.57%)代谢及运输功能。基因组共编码32种糖苷水解酶家族,高于双歧杆菌属中其他菌种,主要为降解植物源多糖、动物源多糖以及淀粉的糖苷水解酶。其中数目最多的为GH13家族,平均编码10.5个基因。其次是GH43家族,平均编码4.5个基因,每株菌2~10个不等。菌株中共检测出5种抗性基因ileS、rpoB、tetW、tet(W/N/W)和AAC(6’),其中ileS和rpoB在所有菌株中保守存在。serpin、bsh基因保守存在于长双歧杆菌中,而pili基因在不同菌株中差异较大。进一步在遗传系统发育树随机挑选20株遗传关系较远菌株进行益生功能相关的生理特性分析发现,不同菌株在模拟胃肠道环境耐受性、细胞粘附特性、抗生素耐受性以及低聚糖利用特性方面具有株间差异,菌株FGDLZ8M1、FJSNT70M6具有良好的益生功能相关性状,FGSZY6M4较差。菌株安全性分析表明,菌株对红霉素、庆大霉素、利奈唑胺、链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和利福平敏感,部分菌株具有卡那霉素、新霉素抗性表型。通过建立DSS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评估不同长双歧杆菌缓解结肠炎效果。灌胃小鼠FGDLZ8M1菌株能显着抑制DSS导致的小鼠体重下降、结肠缩短、结肠组织细胞隐窝结构破坏等生理特性的改变,效果优于其余三株,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提高肠道屏障功能,而菌株FGSZY16M3、FBJ20M1则没有显着效果。菌株FGDLZ8M1能显着提高结肠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和产短链脂肪酸肠道菌丰度,改善DSS破坏的菌群结构。菌株生理特性和基因特点与小鼠炎症指标关联性分析表明,长双歧杆菌缓解结肠炎与菌株对模拟胃肠道消化液耐受能力显着相关,耐受能力越强,缓解DSS诱导结肠炎效果越好;有效菌株基因组中含有丰度较高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进一步分析效果好菌株FGDLZ8M1与效果差菌株基因组发现,能有效缓解结肠炎菌株FGDLZ8M1有12个菌株特有基因,主要与植物源多糖代谢、细胞抗逆性(抵抗酸碱胁迫)、细胞壁或膜合成等有关。综上分析,具有良好模拟胃肠液耐受能力以及肠道中产短链脂肪酸能力的长双歧杆菌能有效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通过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评估益生菌缓解功能性便秘效果,分析来自10个国家15项临床研究的1189病人发现,益生菌显着提高便秘病人排便频率0.98次/周,降低肠道转运时间13.75 h,提高粪便性状评分1.31。基于菌种数量与类型亚组分析表明,益生菌缓解功能型便秘具有种/株间特异性,多种菌株组合缓解便秘效果优于单一菌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益生菌提高排便频率效果与益生菌剂量或干预时间无关,益生菌降低肠道转运时间效果随病人年龄增长而降低。通过建立洛哌丁胺诱导小鼠便秘实验评估不同长双歧杆菌缓解功能性便秘效果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不同效果菌株基因差异。长双歧缓解小鼠洛哌丁胺诱导的便秘有株间差异,菌株FJSNT70M6、FHNBA4M1和FGDLZ8M1缓解显着提高小鼠肠道转运时间、粪便含水量和排便频率,显着提高结肠中短链脂肪酸含量,菌株FGSZY6M4和菌株FBJBA20M1无显着效果。相比于效果差的菌,效果好的菌株共同拥有特异的阿拉伯聚糖酶基因簇。分析HMP和Meta HIT数据库中人肠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发现,便秘病人肠道中该基因簇丰度显着低于健康人。与单独喂食阿拉伯聚糖或长双歧杆菌组相比,同时喂食具有该基因簇的菌株和阿拉伯聚糖组能显着改善小鼠便秘症状,证实该基因簇在长双歧杆菌缓解便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临床试验评估有无该阿拉伯聚糖酶基因簇的长双歧杆菌对功能性便秘病人便秘指标缓解状况。具有该基因簇的菌株L6、FGDLZ8M1能显着提高便秘病人排便频率、改善粪便性状、改善生活质量等,而另一株不含该基因簇的菌株FGSZY6M4无显着效果。与安慰剂相比,长双歧杆菌L6、FGDLZ8M1增加周排便次数分别为1.05±0.95、1.15±1.27次,而菌株FGSZY6M4仅增加0.43±0.93次。并且长双歧杆菌L6、FGDLZ8M1显着改善便秘患者粪便性状,而菌株FGSZY6M4则不能。

汪姝敏[2](2021)在《低聚半乳糖对不同假小链双歧杆菌肠道生长及定殖能力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假小链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是中国人群肠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益生菌,具有改善宿主糖脂代谢、炎症反应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特定功能性低聚糖能够提高益生菌的肠道存活率或定殖持久性,但其作用存在菌株差异,且内在原因和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这限制了用于促进特定益生菌增殖或定殖的膳食策略开发。因此,本研究以典型功能性低聚糖——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人群试食试验筛选得到存在GOS利用能力差异的假小链双歧杆菌菌株,结合体外单菌培养实验和基因组比较分析的结果确定可能导致菌株GOS利用能力差异的基因并进行验证,最后通过动物实验评价GOS对特定菌株定殖能力的作用,以期解析能被GOS刺激生长的菌株的生长特性和基因特征,优化以促进菌株肠道生长及定殖为靶标的低聚糖和益生菌组合搭配的选择方法。首先,基于人群试食试验,分析不同双歧杆菌对GOS的响应。招募了1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完成人群试食试验的人数为8人)给予GOS(10 g/d,4周),收集基线期末、GOS摄入2周和GOS摄入4周的粪便,基于Illumina Mi Seq测序技术进行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双歧杆菌种水平分析,探究GOS对人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GOS显着提高健康成年人肠道中放线菌门和双歧杆菌属的丰度,但不同个体肠道中的假小链双歧杆菌对GOS的响应不同。故从志愿者粪便中分离得到4株假小链双歧杆菌进行后续实验,3株来源于3位应答者(假小链双歧杆菌丰度提高),1株来源于1位无应答者(假小链双歧杆菌丰度降低)。为了分析上述4株假小链双歧杆菌在体内对GOS响应差异的原因,基于体外单菌培养实验和基因组比较分析,探究响应GOS的菌株的生长特性和基因组特征。菌株在GOS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的生长结果表明,在人群试食试验中可响应GOS的菌株更能适应GOS为碳源的营养环境,对该低聚糖的利用能力更强,生长曲线稳定期时生长量更大(最高提升了32.84%),代时更短(最高缩短了27.58%)。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得这4株菌的基因组信息,基因组比较分析后推测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GOS的途径:内切β-半乳糖苷酶(Gal A)在胞外对GOS进行初步水解,通透酶(Lac S)转运GOS进胞内,β-半乳糖苷酶(Lac Z)在胞内进一步降解GOS。此外,比较这4株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发现,体内响应的菌株编码碳水化合物酯酶(CE1和CE10)的基因数量更多,可能是CE1和CE10协助了胞外或胞内的β-半乳糖苷酶降解GOS,从而提高了菌株对GOS的利用能力。接着,验证CE1和CE10与菌株GOS利用能力的相关性,选择编码CE1和CE10的基因数量存在差异的菌株,考察菌株在单菌体系、混菌体系和粪便体系中利用GOS的能力,并分析菌株利用GOS的结构差异和基因转录水平差异。从自有菌种库挑选了假小链双歧杆菌FGZ28MM6(CE1:9个;CE10:8个)和假小链双歧杆菌FSDWF3M4(CE1:3个;CE10:4个)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菌株FGZ28MM6的GOS利用能力更强,生长曲线稳定期生长量更大(为FSDWF3M4的2.11倍),相同时间内消耗更多高聚合度的GOS。与利用葡萄糖相比,在利用低聚半乳糖时,菌株FGZ28MM6的基因3872(编码CE1)和基因3878(编码CE10)的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分别提高3.94倍和4.86倍),而菌株FSDWF3M4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此外,在混菌体系和粪便体系发酵GOS过程中,菌株FGZ28MM6的绝对菌数更多。最后,基于基因组特征和体外实验结果,选择相关基因数量及GOS利用能力具有差异的菌株(假小链双歧杆菌1M25和FSDWF3M4)进行动物实验,评价GOS对菌株肠道定殖能力及代谢活性的作用。结果表明,GOS能够提高菌株1M25的定殖强度并延长定殖时间(菌数提高102CFU/g粪便,定殖时间超过14天),还能够提高其代谢活性(小鼠粪便中乙酸、丙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增加)。但对于菌株FSDWF3M4,GOS既未提高其定殖强度也未延长其定殖时间(定殖1天左右),对其代谢活性也无促进作用。总体而言,本研究表明GOS对不同宿主肠道内的假小链双歧杆菌的生长刺激作用存在差异,分离菌株进行实验发现不同宿主来源的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GOS的能力不同,这可能与编码碳水化合物酯酶(CE1、CE10)的基因有关。GOS能提高特定假小链双歧杆菌菌株的定殖强度、定殖持久性和代谢活性。

杨宇[3](2021)在《基于发酵特性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基因组分析及应用》文中提出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是乳品工业中常用的发酵剂菌种之一。研究表明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环境区位的多元化可能赋予菌株在乳制品之外体系的应用潜力,但迄今为止的研究多聚焦于分离自乳体系的菌株,尚需要对来自其他分离源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菌株的基因组特征、发酵特性等进行研究;挖掘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内的亚群规律以及发酵过程中物质转化和代谢规律。本研究对75株乳酸乳球菌基因组进行了平均核苷酸同源性分析、同源基因分析及泛基因组和核心基因组分析,对基因组中与发酵特性相关的糖苷水解酶家族基因、风味合成相关基因及细菌素合成基因进行了预测;分析了34株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菌株对22种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从生长产酸特性、酶学特性、乳糖与果糖苷代谢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并与相关基因型进行关联性分析;最后分别在牛乳和豆乳体系中对菌株的基本发酵特性和代谢特性进行了解析与验证。通过基因组分析发现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菌株在系统发育分析中可以分为环境型和乳体系适应型两个亚群,其中环境型菌株主要分离自植物、人群粪便及生牛乳样品,乳体系适应型菌株主要分离自乳及乳制品。两个亚群在碳水化合物利用、蛋白水解及细菌素合成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与乳体系适应型菌株相比,环境型菌株具有更多种类的糖苷水解酶家族基因和细菌素合成编码基因,而胞壁蛋白酶编码基因主要分布在乳体系适应型菌株中。通过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的分析,发现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菌株普遍具有葡萄糖、果糖、甘露糖、海藻糖、半乳糖和麦芽糖的利用能力,其中8株环境型菌株具有利用低聚木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木聚糖等多种低聚糖的能力,仅有5株菌株具有阿拉伯糖利用能力。此外,共有13株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菌株具有快速利用乳糖的能力,其中3株属于环境型菌株,9株菌属于乳体系适应型菌株。通过基因组功能预测发现在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中乳糖代谢途径的分布存在4种情况,其中具有磷酸转运系统/塔格糖-6-磷酸(PTS-T6P)途径的菌株乳糖条件下生长产酸特性优良,乳糖代谢速率快,具有显着的6-磷酸-β-半乳糖苷酶活力,仅含有透性酶-Leloir途径的菌株生长产酸特性差,乳糖代谢速率缓慢,而两条途径均缺失的菌株几乎不能代谢乳糖。另外,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菌株中存在3种果糖苷转运代谢途径,根据编码基因在不同果糖苷条件下的表达水平,发现PTS和超家族转运体代谢途径对蔗糖和低聚果糖代谢具有重要作用,而ABC转运体代谢途径主要作用于菊粉代谢。结合代谢组学方法、发酵指标和感官评价对菌株在牛乳体系的发酵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DSCAB11M15和DYNDL21-2在牛乳发酵中具有优良的生长产酸特性,发酵8 h能够完全凝乳,样品中的差异代谢物主要与微生物的丙酮酸代谢、三羧酸循环和氨基酸代谢途径相关,乳酸、乙醛、乙偶姻、2,3-丁二酮及γ-氨基丁酸等重要非挥发性及挥发性物质显着上调,说明能够赋予发酵乳优良的风味特性及附加功能价值。另外,菌株DYNDL21-2的发酵乳中3-甲基丁醛丰度显着上调,赋予该样品在感官评价中特殊的焦香和焦糖风味。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在豆乳体系中的发酵研究表明菌株DYNDL21-2、DYNDL1-2和FJNDD18M8在豆乳体系中具有优良的生长产酸特性,发酵6 h后能够完全凝乳,己醛和多种呋喃类杂环化合物的丰度显着下降,能够有效降低豆腥味的强度,另外菌株FJNDD18M8的发酵豆乳中乙醛、乙偶姻及2,3-丁二酮等物质的显着上调能够提高产品的奶香和奶油风味。综上所述,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蛋白水解相关基因随种内进化表现出分布规律,赋予菌株不同的发酵代谢特性,其中PTS-T6P途径是乳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含有胞壁蛋白酶编码基因的菌株DSCAB11M15和DYNDL21-2发酵后氨基酸丰度增加,其中菌株DYNDL21-2由于具有α-酮酸脱羧酶基因能够产生更高丰度的氨基酸代谢产物。

邹月,黄金凤,魏琴[4](2021)在《功能性低聚糖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膳食营养成了人们长期讨论的话题,功能性食品也成为当今食品和科学界最受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之一。其中功能性低聚糖作为新型绿色食品辅料或食品添加剂被广泛运用于功能性食品中。文章对低聚糖有关概念和类别进行了介绍,并对功能性低聚糖常见制备方法、功能性低聚糖生理活性等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对目前功能性低聚糖的应用领域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对功能性低聚糖的研究和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为促进功能性低聚糖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张国艳[5](2020)在《L-阿拉伯糖异构酶酶学性质表征及乳清粉生物合成D-塔格糖的研究》文中指出D-塔格糖(D-tagatose)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一种稀有糖,甜度为蔗糖的92%,但热量不到蔗糖的1/3,是一种新型的低热量甜味剂。D-塔格糖具备预防肥胖、降血糖、改善肠道菌群和抗龋齿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生物法制备D-塔格糖因环境友好、催化效率高、条件温和、副产物少等优势备受关注。目前,利用L-阿拉伯糖异构酶(L-arabinose isomerase,L-AI)转化D-半乳糖合成D-塔格糖的研究已被大量报道,但底物不够低廉、转化效率不高、L-AI酶学性质不适宜等因素仍制约着D-塔格糖生物合成的工业化进程。因此,开发新型L-AI及探索如何利用廉价乳清粉高效制备D-塔格糖有望为D-塔格糖的生物合成奠定基础。有鉴于此,本研究开展了如下工作:(1)以泡菜汁和婴儿粪便为样品,通过菌种富集、初筛及半胱氨酸-咔唑法复筛,再利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最终从泡菜汁中分别获得了一株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CY.2和一株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Y.6,从婴儿粪便中获得了一株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 HY.3。(2)克隆了B.adolescentis HY.3的L-AI(BAAI)编码基因araA,大小为1515bp,构建了重组菌E.coli BL21/pANY1-Ba-araA。IPTG诱导该重组菌表达了BAAI,经包涵体溶解及复性试剂盒复性后获得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BAAI,其蛋白大小为55kDa,比活力为24.47 U/mg。对BAAI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构建了BAAI的进化树,结果表明其与Bifidobacterium longum的L-AI具有高保守性;其次,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得出BAAI与其他L-AI序列间的氨基酸保守关系,BAAI酶活性中心关键氨基酸为Glu308、His352、Glu335和His452;最后,构建了BAAI的三维结构模型并分析了关键氨基酸的作用方向。BAAI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为6.5,该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具备最佳激活作用的离子为6mM的Mn2+;底物特异性研究表明BAAI的最适底物为D-半乳糖,并通过底物-蛋白分子模拟对接从分子层面证实了D-半乳糖与BAAI的对接模型存在最多的氢键;D-半乳糖为底物时,BAAI的Km、Vmax和Kcat/Km分别为22.4 mM、489U/mg和9.3mM-1min-1;而以L-阿拉伯糖为底物时,分别为40.2 mM,275.1 U/mg和8.6 mM-1min-1。最后,初步测定了BAAI对D-半乳糖的转化率为56.7%。(3)从L.plantarum CY.6中克隆了L-AI(LPAI)的编码基因araA,大小为1425 bp,构建了重组菌E.coli BL21/pANY1-Lp-araA并表达了LPAI,蛋白大小约为55kDa。制备了重组菌的静息细胞,联合β-半乳糖苷酶以廉价原料乳清粉为底物制备D-塔格糖。首先,基于100%(Separate hydrolysis and biotransformation,SHB)、0%(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SSB)和50%(Semi-SSB)的乳糖水解设计了三种不同的D-塔格糖合成方案,研究结果表明,SSB条件下D-塔格糖的产量最高,为Semi-SSB和SHB的两倍。采用单因素法优化了SSB的反应条件参数,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6.5,最适Mn2+浓度为5mM,最佳反应时间为48 h,最适乳糖浓度为140 g/L,最佳全细胞菌体浓度为20g/L。在以上优化条件下进行了第一阶段48 h的反应,此时D-塔格糖的浓度为34.4 g/L,乳糖到D-塔格糖的转化率为24.2%,D-半乳糖到D-塔格糖的转化率为52.4%。以第一阶段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为底物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第二阶段48 h的反应,结果表明,D-塔格糖的浓度从34.4 g/L提高到了51.5 g/L,乳糖转化率从24.2%提高到37%,D-半乳糖转化率从52.4%提高到了74%。

贺晨[6](2020)在《四种功能糖对小鼠益生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益生元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提高有益微生物代谢产物含量,从而达到提高生物体机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作用。研究报道菊粉、低聚果糖、水苏糖、棉籽糖是常用的益生元,具有很好的调节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但对于它们如何发挥益生作用研究较少。本试验分别用高剂量(25%)和低剂量(5%)的菊粉、低聚果糖、水苏糖、棉籽糖对小鼠进行饮食干预,通过观察小鼠死亡率、腹泻率、粪便形态、肠道组织结构变化及测定的小鼠饲料利用率、增重率、血生化指标、脏器比、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肠道壁重等指标,评价四种功能糖对小鼠的益生作用,结论如下:1、四种功能糖不同剂量干预过程中,小鼠未出现死亡、腹泻等症状。2、菊粉和低聚果糖的高剂量组对小鼠体重有抑制作用,平均体重下降21.93%和18.79%;棉籽糖高剂量组有促生长的作用,平均体重提高11.44%;菊粉、低聚果糖、棉籽糖低剂量处理及水苏糖高、低剂量处理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四种功能糖的摄入影响小鼠的血脂代谢,但差异不显着。3、低聚果糖低剂量处理,小鼠脾体比出现显着上升,由0.26提高至0.73,显着提高了小鼠免疫器官的比重。菊粉和低聚果糖高剂量处理降低小鼠的肝体比,分别降低20.74%和25.56%。四种功能糖干预组,小鼠的盲肠内容物、结肠内容物、肠壁的重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小鼠粪便体积增大,变软。4、菊粉高、低剂量干预后,小鼠结肠内的丙酸的含量显着上升61.95%和43.49%;水苏糖干预后,肠道内丙酸含量也显着增加;低聚果糖、棉籽糖干预后,小鼠肠道内丙酸、丁酸含量有显着上升;四种功能糖干预组,其它短链脂肪酸和总酸含量均未出现显着性变化。5、功能糖干预后,小鼠小肠整体处于健康状态,但隐窝深度、粘膜厚度、肌粘膜厚度绒毛长度有所变化,其中低聚果糖高剂量的隐窝深度变化较为显着,出现了明显的增厚,其余各组并无明显变化。在粘膜厚度上,低聚果糖高剂量组和水苏糖高剂量组出现显着增加,棉籽糖高剂量组无显着变化,其他各组均出现显着下降。在肌粘膜的厚度上低聚果糖显着下降,棉籽糖高剂量显着上升。在绒毛长度上菊粉低剂量组、菊粉高剂量组、低聚果糖低剂量组、水苏糖低剂量组,均出现显着下降,其余各组无显着变化。6、菊粉和水苏糖干预后,小鼠肠道微生物中拟杆菌属丰度增加明显,有剂量依赖关系;低聚果糖高剂量组干预,小鼠结肠内双歧杆菌丰度上升了17.6%;棉籽糖高剂量干预下,双歧杆菌的丰度增加至63.27%。同时,功能糖的摄入还提高了一些潜在益生菌的丰度如肠道巴恩斯氏菌。综上所述,4种功能糖对小鼠具有不同的益生作用,其中高剂量棉籽糖促进肠道双歧杆菌增殖效果显着,对健康指标无不良影响,是良好的益生元。建议4种功能糖使用过程中对于不同人群,灵活选择。

张良清[7](2019)在《木聚糖的干燥及转化为糖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质纤维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主要由碳水化合物高分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和芳族聚合物(木质素)组成。在木质纤维生物质中,半纤维素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是第二大可再生天然生物质高分子。木聚糖是木质纤维生物质中半纤维素的主要结构,其主链通常由木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木聚糖可经生物酶解制备高附加值的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s,XOS),也可通过化学法转化为生物质基平台分子木糖醇,并进一步合成各种液体燃料、燃料添加剂、香料和医药中间体及其它下游化学品。木聚糖因聚合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2-9个木糖分子构成的XOS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益生元,近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XOS具有抗龋齿、促进双歧杆菌增殖和钙吸收等功能,不仅在食品和药品领域具有重要应用,而且还广泛用于农业和饲料配方。XOS可以从丰富、廉价和可再生的农林废弃物中经蒸煮预处理、酶解、浓缩精制和干燥等阶段而得。然而,XOS在干燥和贮藏期间容易发生吸湿、结块甚至表面液化现象,导致干燥得率低、产品质量差、包装和使用困难。因此,探究XOS在干燥和贮藏期间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及提高XOS的质量显得极为重要。此外,由木糖基转化而来的木糖醇是美国能源部能源响应中心选择的12种最重要的目标化学品之一。在当前,木糖醇主要通过传统的高污染和高成本的两步法合成:使用无机酸把富含木聚糖的半纤维素水解为木糖,随后以贵金属为催化剂把木糖转化为木糖醇。因此,为解决XOS干燥和贮藏期间质量劣变问题以及木糖醇制备过程高成本及高污染等问题,我们开展了如下研究:首先,研究了喷雾干燥温度和麦芽糊精(Maltodextrin,MD)浓度对XOS粉末质量和微观结构的影响。主要探讨了玻璃化转变温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Tg)与微胶囊效率、水分含量及干燥得率的关系。此外,还评估了喷雾干燥XOS产品的抗氧化活性、吸湿性、颜色属性和微观结构(XRD、SEM和FTIR)。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入口温度导致产品水分含量下降,从而增大产品的Tg。Tg随着MD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出口温度超过Tg时,壁沉积趋于发生,降低了干燥得率。高的入口温度和壁沉积导致XOS的降解。抗氧化活性与XOS浓度具有正相关作用。当入口温度降低和MD浓度升高时,粉末的吸湿性降低。颜色属性、XRD和SEM分析表明,粉末呈白色,为无定形结构,添加MD干燥的粉末分散性更好,粉末倾向于球形。FTIR分析证实了 MD载体为惰性载体。所得结果表明,MD是生产生物活性XOS粉末的潜在载体。其次,以阿拉伯胶(Gum Arabic,GA)为载体,全面研究料液的流变学特性、喷雾干燥XOS产品的抗氧化活性和物理化学及形态特性。使用DPPH、ABTS+、FRAP和ORAC四种抗氧化活性测定法测定产品的抗氧化活性。采用直观扰动图分析自变量对响应值的影响。采用多项式方程和Gordon-Taylor方程拟合实验数据,拟合方程可较好地预测干燥和贮藏期间粉末质量和稳定性。碳水化合物的分子量影响料液的流变学特性和产品的Tg。表观粘度和中值粒径随着料液固形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DPPH和ABTS+抗氧化活性测定中,代表性样品的EC50值(减少50%DPPH自由基所需的抗氧化剂浓度)为1126.00和651.69μg/mL;FRAP和ORAC抗氧化活性测定中,代表性样品的抗氧化能力为49.68和64.95 μmol TE/g。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样品具有显着的抗氧化能力。具有较高浓度GA的代表性样品中,干燥得率、吸湿性、Tg、微胶囊效率、L*值、a*值和b*值分别为 76.10%、13.00g H2O/100 g 干基、71.10℃、99.69%、96.93、1.13 和3.66,显示出比低GA浓度样品更好的质量属性。由XRD和SEM分析可知,粉末为无定形结构,在合适的GA浓度下分散良好。FTIR分析结果表明,XOS和GA在喷雾干燥过程能保持各自结构的独立性。再次,使用冷冻干燥、真空干燥、热风干燥和喷雾干燥,研究了载体比例(MD/GA)和贮藏时间对XOS产品的理化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测定了流体的流变学特性、粉末的干燥得率、Tg、可冻结水含量、水分活度、水分吸附等温线、单分子层水含量、颜色、微观结构(XRD、SEM和FTIR)、化学质量属性和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低温干燥过程中施加真空可显着增加产品的Tg并降低单分子层水含量。可冻结水含量与Tg呈负相关关系。单分子层水含量和Tg极大地影响XOS的加工性和稳定性,并在储存期间影响产品的微观结构。综合考虑,含有32-50%的MD和6-18%的GA的冻干产品具有较高的Tg和较低的单分子层水含量,较好的贮藏稳定性,可作为干燥粗XOS水解液的最佳条件。然后,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一种廉价的Ni6.66Fe1Al1.55催化剂用于木糖加氢实验。该催化剂在120℃和3h的反应条件下,木糖转化率和木糖醇产率最高分别为100%和99.78%。同时,阿拉伯糖醇产率最高可达20.73%。在催化剂重复使用实验中,Ni6.66Fe1Al1.55展现出优异的催化稳定性,其催化活性在后续5次重复实验中依然保持相对稳定。催化剂具有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达到20.52emu/g,可使催化剂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将催化剂和反应液快速分离。根据一系列表征分析和活性测定,我们提出了Al2Ni1-xO4-x固溶体的形成过程及木糖加氢反应机理。首先,在共沉淀过程中,催化剂前体可形成良好结晶形式的Ni6.66Fe1Al1.55(OH)n(CO3)m水滑石。在500℃还原过程中,水滑石中的Ni离子与Al离子产生很强的相互作用,Ni2+离子嵌入氧化铝晶格中形成NiAl2O4。在还原过程中,一部分NiAl2O4还原,同时还原的Ni金属与未还原的NiAl2O4产生强烈相互作用,形成具有高度分散的富Ni缺陷的固溶体并扩大了 Ni的晶格。此Ni的晶格与木糖分子羰基间的距离保持相适应,促进了加氢活性。同时,我们也将这一催化剂用于葡萄糖加氢实验中,该催化剂在130℃和5h的反应条件下,葡萄糖转化率和山梨醇产率可分别达到99.00%和98.89%。最后,以廉价的硅胶为载体制备一系列不同Ni/Fe 比的催化剂用于一锅法将木聚糖高效转化为糖醇。其中,Ni8.9Fe1@1.54SiO2具有最高的磁化强度,在180℃反应4h后,木糖醇的产率和阿拉伯糖醇的产率可达到88.16%和20.55%。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良好,在外加磁场下可实现反应液和催化剂的良好分离。通过一系列表征和反应实验表明,具有Bronsted酸性位点的催化剂在高温下可加速木聚糖催化水解为木糖,同时H2被吸附在负载的高活性Ni催化剂的Bronsted酸性位点上,在催化剂上产生活化的H。最后水解产生的木糖与表面上活化的H形成不可逆的反应,产物从催化剂中解析并扩散到反应液中。

姚春晓[8](2019)在《低聚半乳糖的酶法合成及其纯化研究》文中指出低聚半乳糖是一类重要的益生元,是人体母乳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能促进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的增殖,还具有低龋齿性、促进矿物质吸收、改善脂质代谢等重要生理功能。本研究利用植物乳杆菌来源的β-半乳糖苷酶酶法合成低聚半乳糖,对其糖苷键结构进行鉴定,利用乳酸克鲁维酵母发酵法纯化低聚半乳糖,通过相关酶活及转录组学分析,探究了酵母细胞在低聚半乳糖溶液中的纯化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得到3株产高活力β-半乳糖苷酶的乳酸菌菌株,并通过测定β-半乳糖苷酶酶活及转糖基活性,确定使用植物乳杆菌Goqi的β-半乳糖苷酶用于制备低聚半乳糖。利用SDS-PAGE分离粗酶液中的蛋白质,并利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进行蛋白鉴定,确定了植物乳杆菌Go qi的β-半乳糖苷酶分子量为35 kDa。2、优化了 β-半乳糖苷酶酶法合成低聚半乳糖的生产工艺,得到最适生产工艺为温度35℃,pH7.0,乳糖浓度400g/L,反应时间6h,采用此工艺生产的低聚半乳糖含量为30.54%。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表明所获得的低聚半乳糖包含8种低聚二糖和4种低聚三糖,主要结构式为:β-D-Galp-(1→6)-D-Lac、β-D-Galp-(1→3)-D-Lac 和 β-D-Galp-(1→6)-D-Glc。3、采用乳酸克鲁维酵母发酵法纯化低聚半乳糖,通过监测纯化过程中纯化液糖含量的变化,证明乳酸克鲁维酵母仅代谢乳糖、半乳糖和葡糖糖等杂糖组分,不会利用低聚半乳糖。分析相关酶活力和转录组学,证明了乳酸克鲁维酵母蛋白质等大分子合成受阻,但能够通过增加糖代谢过程及物质转运过程保证生长代谢,也证明了可以采用乳酸克鲁酵母进行纯化,获得高纯度的低聚半乳糖。乳酸克鲁维酵母纯化低聚半乳糖的优化工艺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0%、酵母添加量为75 g/L,纯化8 h后低聚半乳糖含量从30%提高到了 75%。综上,利用植物乳杆菌Goqi的β-半乳糖苷酶能够酶法合成低聚半乳糖,结合乳酸克鲁维酵母进行纯化,能够生产高纯度的低聚半乳糖。

王一然[9](2019)在《发酵条件对酸奶营养品质及代谢产物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酸奶因其特有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而被消费者青睐,同时如何降低酸奶的生产成本、进一步优化酸奶的工艺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然而传统的研究常是通过简单的感官、理化以及微生物指标作为酸奶品质的判定标准。研究表明,发酵条件对发酵菌种的生长代谢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发酵温度、厌氧与不厌氧发酵以及添加益生素对酸奶生产影响较大,然而目前关于发酵条件对酸奶营养成分及代谢产物的具体影响还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经乳品企业检验合格的新鲜牛乳作为原料,以DANISCO公司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发酵菌种,分别采用不同温度发酵(30℃、37℃、40℃、42℃、45℃)、厌氧和不厌氧条件以及添加不同益生素(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半乳糖)三种发酵条件制成供试酸奶样品。对酸奶分别进行常规理化分析、色差分析、电子舌分析、全质构分析、流变分析以及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样品微观结构;接着通过GC-MS和高效液相氨基酸分析仪测定酸奶中的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最后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发酵条件对酸奶代谢产物的影响,以获得新的发现并精准指导酸奶的工业生产。结果表明:1.发酵温度均对酸奶的营养品质及代谢产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酸奶的咀嚼性、苦味值和鲜味值明显降低,而酸味值呈现上升的趋势。此外,37℃、40℃和42℃发酵酸奶其持水力较好;45℃发酵的酸奶表现出较强的黏度,在37℃发酵条件下的酸奶弹性最好;37℃和42℃条件下发酵的酸奶微观结构更加均匀紧密,无较大结块;40℃发酵的酸奶中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的相对含量升高,37℃发酵条件能更好的保证酸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40℃和30℃对比组共检测到83种差异代谢产物,45℃和40℃对比组共检测到111种差异代谢产物,其中富集到显着变化的代谢途径有甘油磷酸代谢、鸟氨酸、赖氨酸和烟酸生物碱的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等。2.厌氧发酵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酸奶的营养品质及代谢产物。其中厌氧发酵可以提高酸奶的持水力,同时从厌氧发酵的酸奶微观结构的横断面来看,厌氧发酵酸奶的三维网状结构更加完整。在厌氧发酵条件下检测月桂酸、棕榈酸、油酸、十八碳酸、亚油酸的相对含量明显上升;厌氧发酵的酸奶提高了酸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其中Val、Ile、Leu、His、Glu、Ala、Tyr、Pro含量均明显升高;对于厌氧发酵酸奶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检测到66种差异代谢产物,其中包括其中显着上调的代谢产物麦角黄素、吡啶啉、短肽等38种化合物,富集到变化的KEGG代谢通路有为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核黄素代谢,此外还有萜类合成,酪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赖氨酸生物合成等。3.添加不同益生素对酸奶的营养品质及代谢产物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益生素的添加提高了酸奶的黏度和弹力,添加低聚半乳糖的酸奶黏度最高;低聚木糖和低聚半乳糖的添加增加了酸奶的持水力,提高了酸奶的稳定性;添加低聚木糖的酸奶微观结构相对较好;益生素的添加提高了酸奶中棕榈酸的相对含量,其中添加低聚木糖的酸奶的癸酸、辛酸、月桂酸、(Z)-十六烯酸、11-十八碳烯酸相对含量显着升高;低聚木糖的添加可以提高Val、Ile的含量,添加低聚半乳糖酸奶游离氨基酸含量反而有所降低。综上所示,发酵条件一定程度得影响着酸奶的营养品质及代谢产物,其中37℃和40℃发酵、厌氧条件发酵及添加低聚木糖发酵可以更好的保证酸奶的质量。

程永霞[10](2019)在《酶法制备富含低聚果糖的龙眼汁及其功能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龙眼是岭南佳果,其干制果肉(桂圆肉)被列入“药食同源”原料目录中。但新鲜龙眼果肉总糖尤其蔗糖含量高。高糖(高热量)食品因易引发肥胖、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而备受关注,不能满足这类人群的饮食需求和大众消费者的健康饮食追求。因此开发出低糖(低热量)、富含益生因子的龙眼加工制品十分必要。本文利用果汁加工商业用复合植物水解酶Viscozyme L(具有果糖基转移酶活力,EC 2.4.1.9)处理新鲜龙眼果浆,将果浆中蔗糖转化成低聚果糖(FOS),制得蔗糖含量低且富含FOS的转化龙眼汁(Modified longan juice,MLJ),并研究酶转化工艺对龙眼汁理化性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考察MLJ对益生菌增殖和大鼠餐后血糖的影响,并通过高脂饮食大鼠模型,评价MLJ对大鼠体态特征、生化指标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并对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揭示MLJ调节高脂饮食大鼠糖代谢和脂代谢的作用规律及调节机制。1.MLJ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与营养成分分析。(1)在酶添加量9 U/g蔗糖、温度55℃、时间5 h的工艺条件下制得蔗糖含量低且富含FOS的MLJ。与未转化的龙眼汁(No-modified longan juice,NLJ)相比,MLJ中蔗糖含量由110.98 mg/g降至17.11 mg/g,蔗糖转化率达84.58%。生成FOS含量为61.59 mg/g,其中蔗果三糖和蔗果四糖的含量分别为47.52 mg/g和14.08 mg/g。(2)该酶转化工艺能所得的MLJ的出汁率(93.03%)、透光率(82.0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13oBrix)与NLJ相比(76.81%、45.80%、19.33oBrix)显着提高,同时分解龙眼果肉中的不溶性纤维,促进细胞破裂,使果汁中多糖、果胶和可溶性氨基酸的含量显着增加,并导致多糖的分子量分布和单糖组成发生改变。2.MLJ对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增殖及大鼠餐后血糖的影响。(1)MLJ和NLJ显着促进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动物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6株益生菌体外增殖。其中,对于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肠膜明串珠菌和青春双歧杆菌5株菌,MLJ的体外增殖效果比NLJ更好,且FOS是贡献这种益生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2)与NLJ相比,灌胃MLJ后大鼠餐后血糖峰值显着降低,说明MLJ能更好地维持大鼠餐后血糖的稳定。该酶转化工艺将高GI的NLJ(GI=78.33)转化为中GI的MLJ(GI=64.15),实现了果汁加工中低糖(低热量)化生产的目的。3.MLJ对高脂饮食大鼠的干预效果及机制。(1)MLJ、FOS和NLJ均能提升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脂联素(ADPN)和酪酪肽(PYY)的水平,起到控制大鼠食欲、降低大鼠能量摄入、抑制大鼠脂肪细胞肥大的效果,从而实现减少大鼠腹部脂肪积累和控制大鼠体重的作用。(2)MLJ、FOS和NLJ都能够有效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游离脂肪酸水平,提高大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和肝脏中脂蛋白酯酶(LPL)和肝脂酶(HL)活力,改善大鼠脂代谢,并且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减少机体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中MLJ和FOS在此方面比NLJ呈现出更好的效果。(3)MLJ、FOS和NLJ都能够有效降低高脂饮食大鼠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大鼠糖耐量,维持大鼠血清中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肽(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正常水平,改善大鼠糖代谢;其中MLJ和FOS比NLJ的效果更好。(4)MLJ、FOS和NLJ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肝脏系数、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提高高脂饮食大鼠肝脏组织中的具备抗氧化活性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降低肝脏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中间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减少肝脏组织内出现的脂肪变性和脂肪积累,起到改善肝功能、预防肝脏氧化损伤的作用,且MLJ的效果优于FOS和NLJ。综上所述,MLJ、FOS和NLJ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糖脂代谢异常和肝功能损伤,而MLJ的效果显着优于NLJ。4.MLJ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1)MLJ能显着提高高脂饮食大鼠肠道中拟杆菌门的丰度,降低厚壁菌门的丰度,并提高乳酸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益生菌的丰度,降低脱硫弧菌的丰度,同时促进大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产生。(2)通过KEGG功能基因注释和分析,发现FOS和MLJ干预组样本的代谢通路基因较为接近,而NLJ干预组与高脂饮食(HF)组样本较为接近。与HF组相比,MLJ组样本菌群甘油脂代谢(ko00561)、次级胆汁酸生物合成(ko00121)和原发性胆汁酸生物合成(ko00120)等通路的基因丰度显着升高。(3)Lactobacillus和Bifidobacterium丰度的增多在改善宿主的糖脂代谢和肝脏抗氧化功能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而Desulfovibrio和Butyricimonas丰度的增加可能会加剧宿主脂代谢的异常和肝脏氧化应激状态。综上所述,MLJ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促进肠道益生菌增殖,并改变肠道菌群的脂肪相关代谢通路和碳水化合物酶基因丰度,进而调整大鼠对食物中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消化吸收,改善高脂膳食诱发的代谢异常。

二、生物合成功能性食品配料-低聚半乳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合成功能性食品配料-低聚半乳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不同地区人群肠道中长双歧杆菌的生理特性及肠道调节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长双歧杆菌概述
        1.1.1 长双歧杆菌简介
        1.1.2 人肠道中长双歧杆菌丰度影响因素
    1.2 长双歧杆菌胃肠道环境适应机制
        1.2.1 长双歧杆菌碳源利用特性
        1.2.2 长双歧杆菌胃酸耐受性
        1.2.3 长双歧杆菌胆盐耐受特性
        1.2.4 长双歧杆菌细胞粘附特性
        1.2.5 长双歧杆菌与肠道中微生物间相互作用
        1.2.6 长双歧杆菌免疫耐受特性
    1.3 长双歧杆菌的主要益生功能
        1.3.1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1.3.2 缓解胃肠道疾病功能
        1.3.3 缓解代谢类疾病功能
    1.4 立题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长双歧杆菌的分离筛选与遗传背景探讨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中国不同地区人粪便样品的采集
        2.3.2 中国不同地区人肠道长双歧杆菌丰度分析
        2.3.3 长双歧杆菌的分离筛选
        2.3.4 长双歧杆菌基因组草图测序
        2.3.5 长双歧杆菌泛基因组分析
        2.3.6 长双歧杆菌遗传进化分析
        2.3.7 长双歧杆菌益生功能及安全性相关基因分析
        2.3.8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中国不同地区双歧杆菌丰度分析
        2.4.2 中国不同地区长双歧杆菌的筛选
        2.4.3 长双歧杆菌泛基因组分析
        2.4.4 长双歧杆菌遗传进化分析
        2.4.5 长双歧杆菌糖苷水解酶基因分析
        2.4.6 长双歧杆菌抗生素抗性基因分析
        2.4.7 长双歧杆菌粘附性分析
        2.4.8 长双歧杆菌胆盐水解酶基因分析
        2.4.9 长双歧杆菌Serpin基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双歧杆菌益生功能相关生理特性探讨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长双歧杆菌对模拟胃肠液耐受能力测定
        3.3.2 长双歧杆菌对HT29细胞粘附能力测定
        3.3.3 长双歧杆菌低聚糖利用能力测定
        3.3.4 长双歧杆菌安全性相关基因分析
        3.3.5 长双歧杆菌抗生素耐受能力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长双歧杆菌模拟胃肠液耐受能力分析
        3.4.2 长双歧杆菌对HT29 细胞粘附能力分析
        3.4.3 长双歧杆菌低聚糖利用能力分析
        3.4.4 长双歧杆菌假定毒力因子评估
        3.4.5 长双歧杆菌产生物胺及抗菌药物能力评估
        3.4.6 长双歧杆菌抗生素耐受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双歧杆菌缓解DSS诱导小鼠结肠炎效果评价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长双歧杆菌的培养
        4.3.2 长双歧杆菌功能基因注释
        4.3.3 长双歧杆菌益生功能相关生理特性测定
        4.3.4 动物实验设计
        4.3.5 小鼠结肠组织病理观察
        4.3.6 小鼠结肠组织中生理指标的测定
        4.3.7 小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测定
        4.3.8 小鼠结肠中免疫相关蛋白含量测定
        4.3.9 小鼠结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4.3.10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动物实验长双歧杆菌菌株的挑选
        4.4.2 长双歧杆菌益生功能相关生理特性探讨
        4.4.3 长双歧杆菌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生理特性影响
        4.4.4 长双歧杆菌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免疫指标的影响
        4.4.5 长双歧杆菌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肠道屏障的影响
        4.4.6 长双歧杆菌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肠道微环境的影响
        4.4.7 长双歧杆菌生理及基因特性与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症状的关联性分析
        4.4.8 具有缓解DSS诱导结肠炎作用长双歧杆菌功能基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双歧杆菌缓解功能性便秘效果评价及机制探讨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设计
        5.3.1 益生菌缓解功能性便秘临床试验荟萃分析
        5.3.2 长双歧杆菌缓解洛哌丁胺诱导小鼠便秘效果评价
        5.3.3 阿拉伯聚糖基因簇缓解功能性便秘验证实验
        5.3.4 阿拉伯聚糖酶基因簇人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分析
        5.3.5 长双杆菌缓解功能性便秘效果临床效果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益生菌缓解功能性便秘临床试验荟萃分析
        5.4.2 长双歧杆菌缓解洛哌丁胺诱导小鼠便秘效果评价
        5.4.3 阿拉伯聚糖基因簇缓解功能性便秘验证实验
        5.4.4 阿拉伯聚糖酶基因簇在人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中丰度分析
        5.4.5 长双杆菌缓解功能性便秘效果临床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文献检索策略

(2)低聚半乳糖对不同假小链双歧杆菌肠道生长及定殖能力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假小链双歧杆菌的简介
        1.1.1 假小链双歧杆菌的概述及分布
        1.1.2 假小链双歧杆菌的益生功能
    1.2 低聚半乳糖的简介
        1.2.1 低聚半乳糖的概述
        1.2.2 低聚半乳糖对肠道双歧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
        1.2.3 肠道细菌对低聚半乳糖的代谢作用
    1.3 双歧杆菌的肠道定殖及其影响因素
        1.3.1 双歧杆菌的肠道定殖
        1.3.2 双歧杆菌定殖的影响因素
    1.4 功能性低聚糖与益生菌定殖的相关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菌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设备
    2.2 膳食摄入低聚半乳糖对人肠道双歧杆菌结构和组成的影响分析
        2.2.1 实验纳入标准
        2.2.2 实验设计
        2.2.3 粪便样品的采集与肠道菌群分析
    2.3 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低聚半乳糖的生长特性测定
        2.3.1 粪便样品中双歧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2.3.2 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低聚半乳糖的生长曲线测定
        2.3.3 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低聚半乳糖的代时测定
    2.4 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低聚半乳糖相关的功能基因分析
        2.4.1 假小链双歧杆菌的基因组测序
        2.4.2 假小链双歧杆菌的基因组功能注释
    2.5 特定基因与假小链双歧杆菌低聚半乳糖利用能力的相关性验证
        2.5.1 体外单菌体系的验证
        2.5.2 低聚半乳糖离子色谱指纹图谱的测定
        2.5.3 假小链双歧杆菌相关基因的转录分析
        2.5.4 体外混菌体系的验证
        2.5.5 体外粪便体系的验证
    2.6 低聚半乳糖对假小链双歧杆菌菌株定殖能力及代谢活性的作用评价
        2.6.1 灌胃菌株的制备
        2.6.2 动物实验设计
        2.6.3 灌胃菌株肠道定殖的测定
        2.6.4 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膳食摄入低聚半乳糖对人肠道双歧杆菌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3.1.1 低聚半乳糖对人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3.1.2 低聚半乳糖对人肠道菌群门水平和属水平的影响
        3.1.3 低聚半乳糖对人肠道双歧杆菌种水平的影响
    3.2 具有不同低聚半乳糖响应能力的假小链双歧杆菌的生长特性
    3.3 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低聚半乳糖相关的功能基因
        3.3.1 假小链双歧杆菌基因组的一般特征
        3.3.2 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低聚半乳糖的潜在途径
        3.3.3 假小链双歧杆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的差异
    3.4 碳水化合物酯酶(CE1和CE10)与假小链双歧杆菌低聚半乳糖利用能力的相关性
        3.4.1 单菌体系发酵低聚半乳糖时菌株的生长特性
        3.4.2 菌株消耗低聚半乳糖的结构特征
        3.4.3 菌株碳水化合物酯酶(CE1 和CE10)基因的表达量差异
        3.4.4 混菌体系发酵低聚半乳糖时菌株的绝对菌数
        3.4.5 粪便体系发酵低聚半乳糖时菌株的绝对菌数
    3.5 低聚半乳糖对假小链双歧杆菌肠道定殖能力及代谢活性的作用
        3.5.1 低聚半乳糖对假小链双歧杆菌定殖强度的影响
        3.5.2 低聚半乳糖对假小链双歧杆菌定殖持久性的影响
        3.5.3 低聚半乳糖和/或假小链双歧杆菌对小鼠体重、进食量及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Ⅱ:实验相关图表

(3)基于发酵特性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基因组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概述
    1.2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1.2.1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基因组测序进展
        1.2.2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基因组规律研究进展
        1.2.3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基因组功能研究进展
    1.3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发酵应用的研究进展
        1.3.1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发酵代谢特性的研究进展
        1.3.2 代谢组学在发酵代谢特性中的研究进展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菌株
        2.1.4 培养基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2.3.2 单一碳水化合物利用特性分析
        2.3.3 乳糖代谢特性分析
        2.3.4 果糖苷代谢特性分析
        2.3.5 发酵牛乳的制备及指标测定
        2.3.6 发酵豆乳的制备及指标测定
        2.3.7 数据统计分析与可视化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比较基因组学
        3.1.1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基本基因组特征
        3.1.2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平均核苷酸同源性
        3.1.3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同源基因
        3.1.4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系统发育关系
        3.1.5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泛基因组和核心基因组变化趋势
        3.1.6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基因组中功能基因分布
    3.2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碳水化合物代谢特性
        3.2.1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在单一碳源M17 培养基中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
        3.2.2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乳糖及果糖苷代谢功能基因簇
        3.2.3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在乳糖M17 培养基中代谢特性
        3.2.4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果糖苷M17 培养基中代谢特性
    3.3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牛乳发酵特性
        3.3.1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发酵牛乳生长特性
        3.3.2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发酵牛乳产酸特性
        3.3.3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在牛乳发酵中乳糖消耗情况
        3.3.4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发酵牛乳中非挥发性和挥发性物质组成
        3.3.5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发酵牛乳的感官评价
    3.4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豆乳发酵特性
        3.4.1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发酵豆乳生长特性
        3.4.2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发酵豆乳产酸特性
        3.4.3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在豆乳发酵中蔗糖消耗情况
        3.4.4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发酵豆乳中非挥发性和挥发性物质组成
        3.4.5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发酵豆乳的感官评价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实验相关图表
附录 Ⅱ: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4)功能性低聚糖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性低聚糖常见制备方式和研究现状
    1.1 酶合成法
    1.2 微生物发酵法
    1.3 酶降解法
    1.4 其他制备方法
2 功能性低聚糖生理活性研究现状
    2.1 调节肠道微生物
    2.2 抗炎活性
    2.3 免疫调节
    2.4 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2.5 改善糖尿病症状及其他
3 功能性低聚糖应用现状
    3.1 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3.2 在饲料领域的应用
    3.3 在农业中的应用
4 展望

(5)L-阿拉伯糖异构酶酶学性质表征及乳清粉生物合成D-塔格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稀有糖
    1.2 D-塔格糖概述
        1.2.1 D-塔格糖理化性质
        1.2.2 D-塔格糖的生理功能
        1.2.3 D-塔格糖在食品中的应用
        1.2.4 D-塔格糖的代谢途径
        1.2.5 D-塔格糖的生产制备
    1.3 L-阿拉伯糖异构酶
        1.3.1 L-AI的性质
        1.3.2 L-AI的微生物来源
    1.4 乳清粉生物合成D-塔格糖
        1.4.1 β-半乳糖苷酶概述
        1.4.2 乳清粉制备D-塔格糖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产D-塔格糖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样品来源及主要试剂
        2.2.2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2.2.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富集及初筛
        2.3.2 菌种复筛
        2.3.3 菌株的分类与鉴定
    2.4 结果和讨论
        2.4.1 菌种初筛及复筛
        2.4.2 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2.4.3 16SrDNA序列结果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春双歧杆菌L-阿拉伯糖异构酶酶学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和质粒
        3.2.2 主要酶及试剂
        3.2.3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3.2.4 主要仪器及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3.3.2 重组菌株的构建与筛选
        3.3.3 重组BAAI的表达及纯化
        3.3.4 BAAI酶活测定
        3.3.5 BAAI质谱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3.3.6 BAAI酶学性质研究
        3.3.7 底物-BAAI蛋白分子模拟对接
        3.3.8 纯酶转化生产D-塔格糖
    3.4 结果和讨论
        3.4.1 重组质粒的构建
        3.4.2 BAAI的表达纯化及酶活测定
        3.4.3 BAAI的质谱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3.4.4 BAAI的酶学性质研究
        3.4.5 底物-蛋白分子模拟对接
        3.4.6 BAAI底物转化率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β-半乳糖苷酶联合L-阿拉伯糖异构酶基因工程菌转化乳清粉合成D-塔格糖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株及质粒
        4.2.2 主要酶及试剂
        4.2.3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4.2.4 主要仪器及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4.3.2 重组菌株的构建与筛选
        4.3.3 LPAI的表达与SDS-PAGE
        4.3.4 静息细胞的制备
        4.3.5 SHB、Semi-SSB及 SSB的比较
        4.3.6 SSB条件优化
        4.3.7 两阶段SSB生产D-塔格糖
        4.3.8 分析方法
    4.4 结果和讨论
        4.4.1 重组E.coli BL21/pANY1-Lp-araA的构建
        4.4.2 重组LPAI的表达
        4.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4.4.4 SHB、Semi-SSB及 SSB的比较
        4.4.5 SSB条件优化
        4.4.6 SSB最优条件下生产D-塔格糖
        4.4.7 两阶段SSB高效生产D-塔格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6)四种功能糖对小鼠益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四种功能糖研究进展
        1.1.1 菊粉
        1.1.2 低聚果糖
        1.1.3 水苏糖
        1.1.4 棉籽糖
    1.2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
        1.2.1 肠道微生物概述
        1.2.2 饮食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2.3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
        1.2.4 肠道微生物与精神疾病
        1.2.5 肠道微生物与胆汁酸
        1.2.5.1 双歧杆菌
        1.2.5.2 肠道菌群与胆汁酸
    1.3 功能糖与肠道微生物作用研究方法
        1.3.1 动物实验
        1.3.2 肠道模拟发酵罐
        1.3.3 人体实验
        1.3.4 肠道微生物鉴定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功能糖对小鼠健康指标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功能糖对小鼠的干预
        2.2.2 小鼠健康指标测定
        2.2.3 小鼠盲肠、结肠的总重与壁重
    2.3 结果分析
        2.3.1 小鼠健康指标实验结果
        2.3.2 小鼠饲料消耗试验结果
        2.3.3 小鼠肠壁及内容试验结果
        2.3.4 小鼠脏器与体重比试验结果
        2.3.5 小鼠血液生化指标试验结果
第3章 小鼠肠组织切片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1 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小鼠小肠与结肠部分病理切片的制作
        3.2.1 切片制作方法。
        3.2.2 HE染色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小鼠结肠组织切片结果
        3.3.2 小鼠小肠组织切片结果
第4章 功能糖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及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1 粪便与内容物SCFAs浓度测定
        4.1.1 试剂
        4.1.2 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2 粪便及肠道黏膜和结肠细菌组DNA测序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短链脂肪酸结果
        4.3.2 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4.3.2.1 菊粉低剂量组小鼠宏基因组结果
        4.3.2.2 菊粉高剂量组宏基因组结果
        4.3.2.3 低聚果糖低剂量组小鼠结肠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4.3.2.4 低聚果糖高剂量组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4.3.2.5 水苏糖低剂量组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4.3.2.6 水苏糖高剂量组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4.3.2.7 棉籽糖低剂量组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4.3.2.8 棉籽糖高剂量组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7)木聚糖的干燥及转化为糖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低聚木糖
        1.2.1 生物质中低聚木糖的提取和纯化
        1.2.2 低聚木糖的功能特性
        1.2.3 低聚木糖在食品中的应用
        1.2.4 功能性食品的全球市场潜力
    1.3 富糖类料液的干燥
        1.3.1 喷雾干燥
        1.3.2 真空冷冻干燥
        1.3.3 带式干燥
        1.3.4 典型食品的干燥
        1.3.5 干燥期间的壁沉积问题
        1.3.6 低聚木糖在干燥和贮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4 木聚糖化学转化制备木糖醇
        1.4.1 木聚糖转化为木糖醇的研究进展
        1.4.2 木聚糖转化为木糖醇存在的问题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喷雾干燥温度和麦芽糊精浓度对低聚木糖质量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低聚木糖水解液的制备
        2.2.3 喷雾干燥
        2.2.4 干燥得率
        2.2.5 粉末表征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低聚木糖结构变化和抗氧化活性
        2.3.2 入口温度的影响
        2.3.3 麦芽糊精浓度的影响
        2.3.4 颜色属性
        2.3.5 SEM分析
        2.3.6 XRD和FTIR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添加阿拉伯胶对喷雾干燥低聚木糖质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低聚木糖水解液的制备
        3.2.3 实验设计和喷雾干燥
        3.2.4 流变学分析
        3.2.5 干燥得率
        3.2.6 粉末表征
        3.2.7 抗氧化活性测定
        3.2.8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流变学特性
        3.3.2 数据拟合和分析
        3.3.3 抗氧化活性
        3.3.4 颜色属性
        3.3.5 粒径分布
        3.3.6 SEM分析
        3.3.7 XRD和FTIR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燥条件对低聚木糖质量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低聚木糖水解液的制备
        4.2.3 实验设计及干燥
        4.2.4 流变学分析
        4.2.5 干燥得率
        4.2.6 粉末表征
        4.2.7 贮藏稳定性的研究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流体流变学特性研究
        4.3.2 干燥得率
        4.3.3 水分含量
        4.3.4 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水分状态
        4.3.5 水分活度
        4.3.6 吸湿性和水分吸附等温线
        4.3.7 颜色属性
        4.3.8 质量属性
        4.3.9 XRD和FTIR分析
        4.3.10 SEM分析
        4.3.11 贮藏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木糖高效转化为糖醇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催化剂的制备
        5.2.3 催化木糖和葡萄糖加氢制备糖醇的反应
        5.2.4 产物分析
        5.2.5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5.2.6 催化剂沥出和稳定性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XRD分析
        5.3.2 H2-TPR分析
        5.3.3 XPS分析
        5.3.4 磁滞回线分析
        5.3.5 NH_3-TPD,Py-FTIR和N_2吸附-脱附分析
        5.3.6 TEM和SEM分析
        5.3.7 木糖加氢的催化性能
        5.3.8 反应机理
        5.3.9 葡萄糖转变为山梨醇和甘露醇的研究
        5.3.10 催化剂沥出和稳定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木聚糖一锅法高效转化为糖醇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2.2 催化剂的制备
        6.2.3 催化木聚糖—锅法制备糖醇
        6.2.4 产物分析
        6.2.5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6.2.6 沥出实验和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XRD分析
        6.3.2 XPS分析
        6.3.3 SEM和TEM分析
        6.3.4 磁滞回线分析
        6.3.5 H_2-TPR分析
        6.3.6 NH_3-TPD,Py-FTIR和N_2吸附-脱附分析
        6.3.7 木聚糖一锅法制备糖醇
        6.3.8 反应机理
        6.3.9 催化剂沥出和稳定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8)低聚半乳糖的酶法合成及其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功能性低聚糖
    1.2 低聚半乳糖
        1.2.1 低聚半乳糖的结构及性质
        1.2.2 低聚半乳糖的生理功能性质
        1.2.3 低聚半乳糖的制备
    1.3 β-半乳糖苷酶
        1.3.1 β-半乳糖苷酶的来源
        1.3.2 β-半乳糖苷酶合成低聚半乳糖
    1.4 低聚半乳糖的纯化研究
        1.4.1 色谱柱法
        1.4.2 膜分离法
        1.4.3 酶法
        1.4.4 发酵法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主要内容
        1.6.1 产β-半乳糖苷酶乳酸菌的筛选及蛋白鉴定
        1.6.2 酶法合成低聚半乳糖的条件优化及低聚半乳糖结构鉴定
        1.6.3 乳酸克鲁维酵母纯化低聚半乳糖
    1.7 技术路线
2 产β-半乳糖苷酶乳酸菌的筛选及蛋白鉴定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培养基的制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初筛
        2.2.2 粗酶液的制备
        2.2.3 β-半乳糖苷酶酶活测定
        2.2.4 转糖基活性测定
        2.2.5 粗酶液中β-半乳糖苷酶的分离鉴定
    2.3 研究结果
        2.3.1 产β-半乳糖苷酶菌株的筛选
        2.3.2 粗酶液酶活及转糖基活性测定
        2.3.3 粗酶液中β-半乳糖苷酶的分离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低聚半乳糖的酶法合成及其结构鉴定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低聚半乳糖的酶法合成
        3.1.4 酶法合成低聚半乳糖的GC-MS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温度对低聚半乳糖酶法合成的影响
        3.2.2 pH对低聚半乳糖酶法合成的影响
        3.2.3 乳糖溶度对低聚半乳糖酶法合成的影响
        3.2.4 低聚半乳糖的GC-MS鉴定
    3.3 本章小结
4 低聚半乳糖的纯化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培养基的制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模拟低聚半乳糖溶液配制
        4.2.2 乳酸克鲁维酵母在模拟低聚半乳糖溶液中生长状况
        4.2.3 乳酸克鲁维酵母糖代谢相关酶活测定
        4.2.4 纯化过程中乳酸克鲁维酵母的转录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4.2.5 纯化模拟低聚半乳糖溶液条件优化
        4.2.6 酶法合成低聚半乳糖的纯化
    4.3 研究结果
        4.3.1 乳酸克鲁维酵母纯化低聚半乳糖可行性探究
        4.3.2 乳酸克鲁维酵母纯化过程相关酶活测定
        4.3.3 乳酸克鲁维酵母纯化机理探究
        4.3.4 模拟低聚半乳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对纯化的影响
        4.3.5 菌体浓度对纯化的影响
        4.3.6 酶法合成低聚半乳糖的纯化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转录组测序GO分析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发酵条件对酸奶营养品质及代谢产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酸奶概述
        1.1.1 酸奶的概念及其营养价值
        1.1.2 酸奶的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1.1.3 酸奶的品质检验
        1.1.4 酸奶的结构
        1.1.5 酸奶的营养风味物质
    1.2 益生素
        1.2.1 益生素的种类及其功能性
        1.2.2 益生素在酸奶制品中的应用
    1.3 代谢组学技术在酸奶研究中的应用
        1.3.1 代谢组学技术
        1.3.2 应用代谢组学研究酸奶的代谢产物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
        1.4.2 课题研究内容
2 发酵温度对酸奶营养品质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温度发酵对酸奶蛋白质、脂肪、蔗糖、总固形物、非脂乳固体含量的影响
        2.2.2 不同温度发酵对酸奶色差的影响
        2.2.3 不同温度发酵对酸奶持水力的影响
        2.2.4 不同温度发酵对酸奶流变特性的影响
        2.2.5 不同温度发酵对酸奶质构的影响
        2.2.6 不同温度发酵对酸奶微观结构的影响
        2.2.7 不同温度发酵的酸奶电子舌味感分析
        2.2.8 不同温度发酵对酸奶脂肪酸的影响
        2.2.9 不同温度发酵对酸奶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2.2.10 不同温度发酵酸奶样品PCA分析
        2.2.11 不同温度发酵酸奶样品OPLS-DA分析
        2.2.12 不同温度发酵酸奶样品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
        2.2.13 不同温度发酵酸奶样品KEGG代谢途径分析
    2.3 讨论
3 厌氧发酵对酸奶营养品质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厌氧发酵对酸奶蛋白质、脂肪、蔗糖、总固形物、非脂乳固体含量的影响
        3.2.2 厌氧发酵对酸奶色差的影响
        3.2.3 厌氧发酵对酸奶持水力的影响
        3.2.4 厌氧发酵对酸奶流变特性的影响
        3.2.5 厌氧发酵对酸奶质构的影响
        3.2.6 厌氧发酵对酸奶微观结构的影响
        3.2.7 厌氧发酵酸奶电子舌味感分析
        3.2.8 厌氧发酵对酸奶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3.2.9 厌氧发酵对酸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2.10 厌氧发酵酸奶与非厌氧发酵酸奶样品PCA分析
        3.2.11 厌氧发酵酸奶与非厌氧发酵酸奶OPLS-DA分析
        3.2.12 厌氧发酵酸奶与非厌氧发酵酸奶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
        3.2.13 厌氧发酵酸奶与非厌氧发酵酸奶(对照组)代谢途径分析
    3.3 讨论
4 添加不同益生素发酵对酸奶营养品质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益生素发酵对酸奶蛋白质、脂肪、蔗糖、总固形物、非脂乳固体含量的影响
        4.2.2 不同益生素发酵对酸奶色差的影响
        4.2.3 不同益生素发酵对酸奶持水力的影响
        4.2.4 不同益生素发酵对酸奶流变特性的影响
        4.2.5 不同益生素发酵对酸奶质构的影响
        4.2.6 不同益生素发酵对酸奶微观结构的影响
        4.2.7 不同益生素发酵的酸奶电子舌味感分析
        4.2.8 不同益生素发酵对酸奶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4.2.9 不同益生素发酵对酸奶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4.3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酶法制备富含低聚果糖的龙眼汁及其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龙眼研究进展
        1.1.2 酶处理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研究进展
        1.1.3 低聚果糖的研究进展
        1.1.4 肥胖与机体健康
        1.1.5 肠道菌群与宿主关系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富含低聚果糖龙眼汁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酶转化条件对龙眼汁中FOS生成量影响的结果
        2.3.2 龙眼汁中小分子糖的变化
        2.3.3 龙眼汁理化指标的变化
        2.3.4 龙眼汁营养成分的变化
        2.3.5 龙眼汁中可溶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2.3.6 龙眼汁中多糖分子量的变化
        2.3.7 多糖和不溶性纤维中单糖组成的变化
    2.4 讨论
        2.4.1 果糖基转移酶制备低聚果糖
        2.4.2 酶转化对龙眼汁理化指标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龙眼汁功能性的初步探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LJ对嗜热链球菌体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3.3.2 MLJ对保加利亚乳杆菌体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3.3.3 MLJ对嗜酸乳杆菌体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3.3.4 MLJ对肠膜明串珠菌体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3.3.5 MLJ对动物双歧杆菌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3.3.6 MLJ对青春双歧杆菌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3.3.7 龙眼汁的血糖生成指数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龙眼汁对高脂饮食大鼠的干预效果及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MLJ对大鼠体重及进食量的影响
        4.3.2 MLJ对大鼠腹部脂肪及腹部脂肪指数的影响
        4.3.3 MLJ对大鼠血脂及肝脏脂肪酶的影响
        4.3.4 MLJ对大鼠血清中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4.3.5 MLJ对大鼠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4.3.6 MLJ对大鼠血清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4.3.7 MLJ对大鼠血清中GIP、GLP-1 和酪酪肽水平的影响
        4.3.8 MLJ对大鼠肝脏功能及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龙眼汁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及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实验期间各组大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变化
        5.3.2 肠道微生物总DNA纯度、浓度及完整性测定结果
        5.3.3 基因预测及基因序列聚类结果
        5.3.4 MLJ对大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5.3.5 大鼠肠道微生物KEGG功能注释及各实验组的差异分析
        5.3.6 大鼠肠道菌群CAZy功能注释及各实验组的差异分析
        5.3.7 大鼠肠道菌群与大鼠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实验数据附录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四、生物合成功能性食品配料-低聚半乳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不同地区人群肠道中长双歧杆菌的生理特性及肠道调节功能分析[D]. 张程程. 江南大学, 2021(01)
  • [2]低聚半乳糖对不同假小链双歧杆菌肠道生长及定殖能力的影响分析[D]. 汪姝敏. 江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发酵特性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基因组分析及应用[D]. 杨宇. 江南大学, 2021(01)
  • [4]功能性低聚糖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J]. 邹月,黄金凤,魏琴. 中国调味品, 2021(02)
  • [5]L-阿拉伯糖异构酶酶学性质表征及乳清粉生物合成D-塔格糖的研究[D]. 张国艳. 江苏大学, 2020(02)
  • [6]四种功能糖对小鼠益生作用研究[D]. 贺晨.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7]木聚糖的干燥及转化为糖醇的研究[D]. 张良清. 厦门大学, 2019(01)
  • [8]低聚半乳糖的酶法合成及其纯化研究[D]. 姚春晓.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发酵条件对酸奶营养品质及代谢产物的影响[D]. 王一然.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10]酶法制备富含低聚果糖的龙眼汁及其功能性研究[D]. 程永霞.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生物合成功能性食品成分-半乳糖-寡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