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非致命武器——OC催泪弹发射器

新型非致命武器——OC催泪弹发射器

一、新型非致命武器——OC催泪痛球弹发射器(论文文献综述)

潘兆民,王家磊,马率[1](2021)在《非致命武器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非致命武器的概念以及在新概念武器中的重要地位,具体对当前各国以及我国非致命武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叙述,说明了"采用新技术发展新的作用原理""非致命武器小型化发展""发展非致命性武器的一体化技术""非致命武器弹种多元化"以及"终点作用效果多功能化"五个非致命武器的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对未来非致命武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说明了非致命性在未来武器发展中的重要性。

姜斌,梁敏,霍贝[2](2020)在《非致命失能武器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非致命失能武器的"非致命"性和"弱致命"性,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敌对双方的战争损耗,顺应新时代和平发展的主题。结合对非致命武器和失能武器概念阐述,给出了非致命失能武器的概念,分析了非致命失能武器的主要特征,细化描述了非致命武器的具体分类;介绍了非致命失能武器的应用现状,分析了非致命失能武器的发展趋势;探讨了非致命失能武器作战运用的原则、非致命失能效果分类及作战运用模式。

杨东昌,马永忠[3](2020)在《非致命武器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提出随着局部战争和恐怖事件的频频爆发,非致命武器已经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结合非致命武器的定义,通过对非致命武器核心能力的分析,阐述近年来各类非致命武器的作用机理和国内外典型装备,展望了非致命武器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

贾陆阳,郝秀平,陈一栋,姜文健[4](2018)在《基于气动分离技术的弹丸弹托分离仿真》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气动分离技术使弹丸弹托分离的情况,对其进行了模拟仿真研究。采用气动分离技术使弹丸弹托分离,基于气体动力学与摩擦力学理论,分别建立了弹托绕流模型与弹丸弹托气动分离模型。使用Fluent进行绕流仿真,得到了不同速度下弹托分离前后状态下的阻力系数,再用Simulink对54式12.7mm穿甲燃烧弹的弹丸和弹托进行分离仿真,得到了弹丸弹托分离过程的特征结果。结果表明,利用气动分离技术可以使弹托和弹丸较好地分离。上述研究为弹丸和弹托的研发、使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刘海刚[5](2017)在《杀伤元气动模拟发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研究不同杀伤元对目标的杀伤作用,现阶段普遍的研究方法是在试验靶场利用不同枪支进行实弹射击。过多的枪支和大面积的靶场使得很多武器单位不具备这样的试验条件。本文对气动发射技术进行研究,使杀伤元与实弹射击产生相同的效果。结合气动发射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研究成果,论证确定了次口径气动模拟发射系统的总体方案并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对气源部分进行了方案论证并确定最高使用压力;对模拟发射试验台进行了详细合理的结构设计;对模拟弹中的弹托进行了方案论证及结构设计。运用气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气动发射的弹道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得到膛内气体压力和膛口初速等重要参数。结合多软件平台,对出膛后的弹丸和弹托进行分离仿真。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马赫数下的弹托进行绕流分析,得到弹托空气阻力系数与弹托速度的关系;利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模块建立弹丸和弹托的分离仿真模型,得到分离时刻特征点的结果。内弹道仿真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采用气动发射可使杀伤元具有与实弹射击相同的初速。弹丸与弹托的分离仿真表明:在气动力的作用下可实现弹丸与弹托的分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气动发射可实现杀伤元的模拟发射,为杀伤元的性能试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研究工作对发射试验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蒋远清[6](2016)在《变威力发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变威力发射武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参考借鉴了前人对于变威力发射的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了两种能够实现变威力发射的发射系统:双药室结构变威力发射系统、沿枪管开泄气孔方式变威力发射系统。这两种变威力发射技术都能够通过控制弹丸初速来控制弹丸终点打击效能的相对稳定,能够有效地实现非致命杀伤,在反恐防暴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两种变威力发射方案进行了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及原理分析,根据内弹道的相关理论及气体动力学原理,建立了两种变威力发射内弹道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基于该模型,使用计算机编程对两种变威力发射方式的内弹道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对于双药室结构变威力发射系统,重点分析了药室数量的变化、装药量的变化、药室与膛内之间导气孔面积的变化等参数对弹丸初速的影响;对于沿枪管开泄气孔式变威力发射武器着重分析了装药量、泄气孔的开孔位置、泄气孔面积、开孔数目、开孔形式以及枪管长度对弹丸初速的影响。仿真分析结果为后续样机的研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根据理论研究结果,研制了双药室结构变威力发射方案原理样弹与沿枪管开泄气孔方式变威力发射方案的原理样枪与样弹,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均能够实现弹丸初速可调、可控,试验结果满足战技指标要求。

郭庆波,许正光,石光明[7](2015)在《警用非致命武器发展思考》文中提出综述了国内外警用非致命武器的研发应用现状,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最后对我国警用非致命武器发展提出了建议。

魏继锋,徐楚璇[8](2015)在《反人员非致命武器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指出针对人员目标,开展非致命武器技术现状及趋势分析;依照非致命武器的作用机理,细致研究化学、动能、电、声、光、定向能等7类技术的毁伤原理及类别形式,结合型号描述技术特点及作业能力;然后探讨了非致命武器普遍存在的安全性和环保性问题;最后,阐述了反人员非致命武器的发展趋势。

王德文,刘雪桐,彭瑞云,王水明,徐新萍,李杨,高亚兵,左红艳,王丽峰,王少霞,董霁,胡文华,王晓民,李英俊,孙成峰,李延平,崔彩彬,殷小刚,宋良文,崔雪梅,王静雯,郭晓明,王长振,陈浩宇,李晓兵,林涛,赵梅兰,熊呈琦,张翠芳[9](2014)在《非致命武器效应及其病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非战争军事行动病理学研究Ⅱ)》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我军在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同时,特别强调了注重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如反恐救援、维稳维和,抗震救灾、抗击传染病、安保等),从而为军事病理学提出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挑战。本文拟在前期阐述非战争军事行动病理学研究领域之一的恐怖袭击应急救援及其病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其相关领域重要内容的非致命武器效应及其病理学研究概况。

孟昭福,毕忠安,侯松林[10](2014)在《车载非致命武器发展概述》文中指出过去,主战坦克、步兵战车以及其它装甲战车用于执行作战任务,但目前主要用于安全与和平支援行动(PSO)。与传统战场上重点关注杀伤力与防护性能相比,现如今车辆及乘员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需要进行自我防护,以防暴徒和恐怖分子的袭击。在执行和平支援行动期间,即使在暴力骚乱的紧张局势下,部队也须谨慎行动,避免伤害无辜平民;只有在确实无法维护士兵与受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时,才可使用致命武器。

二、新型非致命武器——OC催泪痛球弹发射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非致命武器——OC催泪痛球弹发射器(论文提纲范文)

(1)非致命武器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非致命武器发展现状
3 非致命武器发展趋势
    3.1 采用新技术发展新的作用原理
    3.2 非致命武器向小型化方向发展
    3.3 发展非致命性武器的一体化技术
    3.4 非致命武器弹种多元化
    3.5 终点作用效果多功能化
4 结束语

(2)非致命失能武器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非致命失能武器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2.1 非致命失能武器的定义
        2.1.1 非致命武器的定义
        2.1.2 失能武器的定义
        2.1.3 非致命失能武器的定义
    2.2 非致命失能武器的特征
        2.2.1 作用原理可靠
        2.2.2 作用过程安全
        2.2.3 作用效果快速
        2.2.4 终点效应可逆
        2.2.5 社会效应道义
    2.3 非致命失能武器的分类
3 非致命失能武器应用现状及趋势
    3.1 国外应用现状
        3.1.1 声学类
        3.1.2 光学类
        3.1.3 激光武器
        3.1.4 电击类
        3.1.5 微波
        3.1.6 电磁脉冲武器
        3.1.7 动能类
        3.1.8 化学类
    3.2 国内应用现状
    3.3 非致命失能武器发展趋势
        3.3.1 向高技术化方向发展
        3.3.2 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3.3 向实战化方向发展
        3.3.4 向联合非致命失能发展
        3.3.5 向精确非致命失能方向发展
        3.3.6 向跨域非致命失能发展
4 非致命失能武器作战运用
    4.1 非致命失能武器作战运用原则
        4.1.1 符合伦理道义
        4.1.2 不放弃使用致命武器
        4.1.3 战术运用与战略威慑相结合
    4.2 非致命失能效果分类
    4.3 非致命失能武器一体化作战运用示例
5 结语

(3)非致命武器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非致命武器能力建设框架
2 非致命武器能力建设现状
    2.1 反人员能力发展现状
        2.1.1 化学型非致命武器
        2.1.2 动能型非致命武器
        2.1.3 电击失能型非致命武器
        2.1.4 声波型非致命武器
        2.1.5 强光型非致命武器
        2.1.6 定向能型非致命武器
        2.1.7 致幻型非致命武器
    2.2 反物质能力发展现状
        2.2.1 电网干扰弹
        2.2.2 电磁脉冲弹
        2.2.3 阻拦武器
        2.2.4 计算机病毒
        2.2.5 气象武器
3 未来发展方向
4 结语

(4)基于气动分离技术的弹丸弹托分离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弹丸弹托的结构
2弹托绕流仿真模型的建立和仿真
    2.1弹托绕流仿真的理论依据
        2.1.1假设条件
        2.1.2空气阻力方程
        2.1.3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
    2.2弹托绕流仿真
        2.2.1弹托外部绕流结果
        2.2.2弹托空气阻力系数多项式拟合
3弹丸弹托分离数学模型的建立
    3.1分离过程的力学模型
    3.2模拟弹的分离仿真
4结论

(5)杀伤元气动模拟发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 总体方案论证
    2.1 模拟发射系统技术要求
    2.2 模拟发射系统的方案论证
    2.3 模拟发射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2.3.1 模拟发射系统的结构组成
        2.3.2 模拟发射系统的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节
3 总体方案设计
    3.1 气源系统
        3.1.1 储气罐
        3.1.2 空气压缩机
    3.2 模拟发射试验台
        3.2.1 膛压控制系统
        3.2.2 发射系统
    3.3 模拟弹
        3.3.1 弹丸
        3.3.2 弹托
    3.4 本章小节
4 弹道模型及数值计算
    4.1 弹道模型假设
    4.2 气体流量特性
    4.3 模拟弹膛内直线运动模型
    4.4 模拟弹膛内旋转运动模型
    4.5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4.5.1 51式 7.62mm普通手枪弹数值模拟
        4.5.2 59式 9mm手枪弹数值模拟
        4.5.3 56式 7.62mm普通步枪弹数值模拟
        4.5.4 54式 12.7mm穿甲燃烧弹数值模拟
        4.5.5 56式 14.5mm穿甲燃烧弹数值模拟
        4.5.6 仿真结果与结论
    4.6 本章小节
5 模拟弹分离方案论证及仿真
    5.1 模拟弹分离方法论证
    5.2 空气阻力
    5.3 模拟弹气动分离的研究方法
    5.4 弹托空气阻力系数
        5.4.1 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
        5.4.2 弹托绕流模型假设
        5.4.3 弹托的外部绕流仿真
        5.4.4 弹托外部绕流结果
    5.5 弹托空气阻力系数多项式拟合
    5.6 模拟弹气动分离仿真
        5.6.1 模拟弹的物理模型
        5.6.2 模拟弹的数学模型
        5.6.3 模拟弹的分离仿真模型
    5.7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6)变威力发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以燃气压力为能源实现变威力发射武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以压缩空气为能源实现变威力发射武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变威力发射武器之间存在的主要差距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变威力发射方案研究
    2.1 双药室结构变威力发射方案
        2.1.1 双药室变威力弹药总体结构
        2.1.2 关键组件结构
        2.1.3 工作原理
    2.2 沿枪管开泄气孔方式变威力发射方案
        2.2.1 发射器总体结构
        2.2.2 关键组件结构
        2.2.3 工作原理
    2.3 本章小结
3 变威力发射武器内弹道建模与分析
    3.1 双药室结构变威力发射方案内弹道建模与分析
        3.1.1 内弹道基本假设
        3.1.2 内弹道方程组的建立
        3.1.3 内弹道计算参数
        3.1.4 内弹道计算结果分析
    3.2 沿枪管开泄气孔方式变威力发射武器准两相流内弹道建模与分析
        3.2.1 概述
        3.2.2 沿枪管开泄气孔方式变威力发射内弹道结构简介
        3.2.3 基本假设
        3.2.4 变威力武器准两相流内弹道模型
        3.2.5 方程组的定解条件
        3.2.6 沿枪管开泄气孔方式变威力发射准两相流内弹道的计算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变威力发射武器原理样机研制及试验研究
    4.1 双药室结构变威力发射方案
    4.2 沿枪管开泄气孔方式变威力发射方案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警用非致命武器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警用非致命武器国内外现状
    (一)国外研发应用现状
    (二)国内研发应用现状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战需求论证尚不充分
    (二)生物损伤试验等尚不充分
    (三)缺乏系统的技术标准依据
    (四)管理和法律制约问题
四、加快警用非致命武器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发展
    (二)加强基础研究,完善技术标准
    (三)加强需求论证,推进研发试用
    (四)加强使用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五、结束语

四、新型非致命武器——OC催泪痛球弹发射器(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致命武器发展现状及趋势[J]. 潘兆民,王家磊,马率. 中国军转民, 2021(01)
  • [2]非致命失能武器发展问题研究[J]. 姜斌,梁敏,霍贝. 舰船电子工程, 2020(07)
  • [3]非致命武器发展现状及趋势[J]. 杨东昌,马永忠. 中国设备工程, 2020(06)
  • [4]基于气动分离技术的弹丸弹托分离仿真[J]. 贾陆阳,郝秀平,陈一栋,姜文健. 导航与控制, 2018(06)
  • [5]杀伤元气动模拟发射技术研究[D]. 刘海刚. 中北大学, 2017(08)
  • [6]变威力发射技术研究[D]. 蒋远清.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 [7]警用非致命武器发展思考[J]. 郭庆波,许正光,石光明. 警察技术, 2015(05)
  • [8]反人员非致命武器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 魏继锋,徐楚璇. 四川兵工学报, 2015(03)
  • [9]非致命武器效应及其病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非战争军事行动病理学研究Ⅱ)[A]. 王德文,刘雪桐,彭瑞云,王水明,徐新萍,李杨,高亚兵,左红艳,王丽峰,王少霞,董霁,胡文华,王晓民,李英俊,孙成峰,李延平,崔彩彬,殷小刚,宋良文,崔雪梅,王静雯,郭晓明,王长振,陈浩宇,李晓兵,林涛,赵梅兰,熊呈琦,张翠芳. 第九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4
  • [10]车载非致命武器发展概述[J]. 孟昭福,毕忠安,侯松林. 国外坦克, 2014(07)

标签:;  ;  ;  ;  

新型非致命武器——OC催泪弹发射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