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XI的DSO模块设计

基于PXI的DSO模块设计

一、基于PXI的DSO模块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练晶杰[1](2020)在《基于NI FlexRIO视觉SLAM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利益范围也从传统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向着更深层次的太空中发展,探索蓝天之上的太空也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任务。太空之中的各个星球中所含资源的探查自然也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执行探索任务的空间探测器有着良好的性能,因此,每一个空间探测器在升空之前都要经过大量严谨且反复的地面实验来验证自身的可靠性。SLAM技术作为一种可靠的视觉测量手段,能够实现在未知环境下通过传感器对自身进行高精度的实时定位以及自身运动轨迹测量,能够很好的与空间探测器的地面实验相适应。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NI Flex RIO平台的视觉SLAM技术,针对SLAM技术中耗时较久的特征提取与特征匹配算法部分,利用NI Flex RIO平台出色的硬件处理能力来实现算法加速。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图像特征点的提取速度与适应能力,在原ORB特征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动态局部阈值的自适应ORB特征点的提取方法,通过自适应ORB算法提取得到的图像特征点数量不会太多,便于提取,而且鲁棒性强,同一个特征点能够在不同方位的图像中被提取出来,而且特征点的阈值采用动态阈值计算方法,使得特征点在不同光照下,提取结果不会有太大差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比其他算法强。另外,本文还提出了适合硬件计算的BRIEF匹配方法,大大简化了匹配过程的同时减少了特征匹配所消耗的时间。硬件平台计算得到的特征点信息和匹配结果将会被传输给上位机,上位机通过处理这部分数据,来完成运动相机的位姿估计、位姿优化、闭环检测等一系列工作,最终得到运动相机的位姿信息并绘制运动轨迹。本文利用TUM公开数据集进行了大量实验,验证了自适应ORB特征算法提取得到的特征点具有比传统算法更高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而质量好的特征点将会在特征匹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还利用了TUM数据集的评估工具,分析了基于自适应ORB算法的SLAM系统得到的相机轨迹数据,并与TUM提供的真实轨迹数据进行了绝对轨迹误差分析,验证了系统在软件层面的可行性。最终通过Lab VIEW FPGA模块完成了基于NI Flex RIO平台的硬件部分设计,并结合上位机,完成了基于NI Flex RIO的SLAM系统设计。

杨健[2](2020)在《基于开源系统的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组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自动测试作为仪器科学领域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自动测试系统的相关学科。本文通过分析自动测试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中的关键组件,基于相关的协议标准,在开源系统Linux下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教学用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组件。组件遵循开源软件通用公共许可(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源代码完全开源。该组件有两个设计目的:展示和设计。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展示软件组件内部的具体设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协议标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基于软件组件进一步开发,加深对自动测试系统的认识。论文首先分析了自动测试系统软件整体结构,给出了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关键组件,分析了组件的具体功能需求并制定了具体的实现方案,然后完成了软件组件的实现。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教学示例的设计,确保该软件组件的可行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组件的总体方案设计。根据自动测试系统软件体系,分析组成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关键组件,根据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组件的原理和功能需求,设计出软件组件的整体架构,确定开发平台,开发工具等,并且对各个模块所涉及的内容的原理进行梳理和研究,为后面的具体实现提供理论依据。2.总线接口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根据总线接口软件的原理,分析其功能需求;然后基于其中的LXI总线的标准,在开源系统Linux下设计并实现了 LXI总线接口软件;并且验证该接口软件符合LXI总线的标准,最后设计了基于LXI总线接口软件的教学示例。3.开源VISA的设计与实现。根据VISA的原理和功能需求,分析VISA的设计思想,设计开源VISA的整体方案,实现一套在Linux下的开源VISA组件,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示例。本文完成了开源系统下自动测试系统的软件组件的设计与实现,在该软件组件基础之上设计了教学示例,并且对软件组件的功能、性能等指标进行了测试,测试的结果符合预期。

边文婷[3](2020)在《基于动态模态分解的间谐波闪变参数检测与闪变值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电子、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各种冲击性、非线性设备大量投入使用,导致电压波动与闪变现象日益频繁,闪变检测已经成为保证电能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已有的闪变测量研究中,普遍使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推荐的IEC61000-4-15作为依据,但该标准针对的是调幅波在白炽灯中引起的闪变效应。由于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各种新型照明设备使用越来越广泛,白炽灯已经逐渐被淘汰;另一方面,除了周期性负荷闪变源,各种电力电子装置向电网注入大量间谐波,从而引起闪变。由于闪变机理和研究对象均在发生变化,因此对电网环境下间谐波引起的闪变进行准确检测与评估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对间谐波闪变进行研究的重大背景与意义,对目前国内外间谐波引起的闪变效应与间谐波闪变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说明。结合间谐波造成闪变的原理,构建间谐波闪变的数学模型。分析当电压信号中含有间谐波时的波动频率与包络特征,并逐一分析含有单个间谐波、成对间谐波和多个间谐波三种不同情况下对有效值和峰值的影响。在间谐波会导致电压峰值和均方根值波动,从而引起的闪变的前提条件下,从信号调制理论的角度出发,推导由电压波动导致的间谐波参数和由间谐波导致的电压波动参数,通过定量关系的研究,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针对现有传统间谐波闪变参数评估方法难以精确检测相关参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模态分解的间谐波闪变参数检测方法。对离散间谐波闪变电压数据构造Hankel矩阵,通过研究特征分解和奇异分解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的原理,利用奇异值分解求取电压数据集子矩阵之间映射矩阵A的最优低维近似矩阵,对于奇异值个数K的选择问题,确定基于间谐波闪变信号频率成份的奇异值截断法。在得到最优低维近似矩阵后对其进行特征分解以求取不同的DMD模态,从而计算间谐波闪变信号中不同分量的幅值与频率,并给出参数检测的具体流程图。通过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含有单一间谐波闪变分量、多个间谐波闪变分量、密集间谐波闪变分量、基频偏移以及噪声污染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检测精确;在与常用检测方法的对比实验中,体现了本文方法在准确度方面的优越性,为后文IEC闪变检测法的改进奠定了基础。通过介绍IEC闪变检测方法,分析其检测间谐波闪变时的局限性。针对非白炽灯对峰值波动敏感的特性,结合动态模态分解间谐波闪变参数检测算法,在IEC基础上提出改进的闪变检测方法,建立间谐波闪变值计算方法,并对不同类型非白炽灯对间谐波的敏感度问题进行初步研究。通过仿真实验表明与IEC闪变检测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可在不影响闪变仪检测调幅波引起的闪变效应的前提下,同时可以评估高频间谐波在非白炽灯中引起的闪变严重程度。最后根据提出的动态模态分解间谐波闪变参数检测与闪变值计算方法,搭建基于PXI+Lab VIEW的间谐波闪变参数检测与闪变值计算系统,实现系统登录、数据采集、间谐波闪变参数检测、闪变值计算和报表打印等功能,并阐述不同功能模块的软件方案,通过在平台上进行实验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王志伟[4](2019)在《相控阵敏感器测控设备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相控阵敏感器由信号处理器、波控机、T/R组件和天线四部分组成,为保障相控阵敏感器的各项性能,需要在相控阵敏感器的研制、生产、交付和使用等各个阶段对其进行严格而全面的测试和验证。鉴于此,本课题研制一套便携式相控阵敏感器测控设备,该设备能够模拟多个环境实现对相控阵敏感器整机级和组合级的全部功能指标测试,快速的为技术人员提供有效的评测数据,确保相控阵敏感器达到全部技术要求,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保驾护航。针对相控阵敏感器测试设备集成度低、通用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XI和FMC双重总线的解决方案,主要方法为:测控设备选用便携式控制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开发了基于PXI总线的模拟采集卡、1553B通讯卡和异步422通讯卡。板卡均采用“载卡+夹层卡”的结构形式,载卡和夹层卡设计遵循可支持高10Gb/s的信号传输速率FMC总线接口标准,通过标准化总线形式将I/O接口与FPGA分离开来,有效的提高设备的通用性和灵活性。本文重点介绍了载卡的电源管理、可编程控制器、总线接口的关键电路和夹层卡模数转换模块、1553B总线模块的关键电路设计;详细说明了各功能模块FPGA逻辑架构和时序关系。应用软件方面选择NI公司的Lab VIEW作为开发和调试平台,针对软件中同步和实时性的问题,测试软件主要采用了多线程技术并结合同步队列技术,多线程技术主要通过高效率的生产者/消费者结构来实现,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针对T/R组件多阵列多通道收发系统的大工作量测试,测试软件通过控制硬件资源实现了自动测试。软件中的设计工作主要包括:基于VISA库的驱动程序设计、上位机界面的设计、软件功能模块的划分、测试流程的设计和数据管理方法的设计。硬件和软件高度配合共同完成对相控阵敏感器在不同条件下的测试任务,文章最后给出了测控设备的验证测试方法。相控阵敏感器测控设备现已交付用户使用,运行状态良好、可靠,能够满足相控阵敏感器的全部测试需求,同时具有操作便捷、集成度高、通用性强、可维修性高等特点。

梁华,刘永强[5](2019)在《基于QT语言的便携式综合维修测试系统的业务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缓解新一代天气雷达维修保障压力,提高雷达保障效率,文章阐述了基于QT语言开发的便携式综合维修测试系统。该系统实现对雷达发射分系统、接收分系统的相关模块进行功能检查、性能参数测试、故障诊断和维修指导。该测试系统已在多省雷达站进行测试,达到预期效果,可以作为雷达保障人员的维修测试工具。

黄英楠[6](2019)在《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设计及其在某ATS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自动测试技术向新的方向发展。由于传统的自动测试系统受制于测试环境、空间等因素的阻碍,开发的自动测试系统可能满足不了复杂度比较高的测试需求。自动测试系统需要向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本课题结合了当今自动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教研室现有自动测试系统,深入研究中间件技术,开发出一种可以跨平台的自动测试的中间件,实现了自动测试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分布式测试功能和数据管理功能。在本系统中,中间件作为一种软件或者服务,为上层的测试应用软件的开发提供了相应的操作接口,并且屏蔽了底层对硬件仪器的操作。本文主要讨论了基于中间件的自动测试系统远程过程调用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中间件的分别实现了自动测试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分布式测试功能和数据管理功能。具体实现内容如下。1、基于现有的自动测试系统的软件框架和硬件,结合中间件技术和相关软件开发技术,设计出基于中间件的自动测试系统框架,实现了分布式测试系统,并实现了自动测试系统客户端程序的跨平台。2、完成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的远程调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采用开源gRPC框架,并结合现有的自动测试系统的仪器模块,实现了基于远程过程调用的仪器控制模块。3、完成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的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自动测试系统上层软件可以通过中间件数据管理模块来访问数据库,并对测试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保存、查询。4、将中间件应用在某ATS中完成自检功能,主要完成了对系统中模块的自检,在测试自检软件界面展示,此模块作为中间件的应用实现,自检软件的正常运行证明了中间件的设计达到预期效果。

李明键[7](2019)在《超声增强大鼠下肢血管通透性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超声联合微泡介导的局部药物释放技术目前已在肿瘤靶向化疗及打开血脑屏障的研究中取得良好效果。其可能机理是超声联合微泡产生的空化效应能可逆地增强血管通透性,进而促进药物释放。本文以SD大鼠下肢血管作为研究对象,超声+声诺维组注射SonoVue溶液(3.5ml/kg),单纯超声组不注射,然后使用500 kHz,0.4 MPa,1 Hz脉冲重复频率,占空比为1%的治疗超声辐照5分钟,在不同的时间窗(2.5,5,10,20,30,60 min)注射伊文思蓝(Evans blue,EB),解剖大鼠并进行心内灌注后,采用直接观察法、活体成像法、化学检测法观察EB的渗出情况。统计分析表明,超声+声诺维2.5 min-30 min组辐照侧EB渗出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表明超声联合声诺维可显着增强大鼠下肢血管通透性,且其有效时间窗为2.5-30 min;单纯超声0 min(超声辐照结束后立即注射EB),30 min,60min组的辐照侧EB渗出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证明单纯体外超声也可一定程度上增强大鼠下肢血管的通透性。空化效应可能导致急性炎症反应等不良后果,因此本文搭建了一套被动空化检测系统对空化效应进行监测,该系统具有较高的集成度,采样率为60 MHz,搭建完成后本文进行了系统测试包括:1)使用示波器检测信号发生模块产生的信号的幅值、脉冲持续时间及频率特征;2)使用信号采集模块检测标准波形发生器产生的信号的幅值和频率。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产生正确的激励信号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准确的采集与处理。同时本文也探究了离体条件下被动空化检测技术的流程与细节,并使用去离子水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1 MHz,0.7 MPa,1 kHz脉冲重复频率,10%占空比聚焦超声辐照下去离子水中不会发生空化现象。

赵元[8](2018)在《基于LabVIEW的示波器自动校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示波器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动态测量工具,在生产、研究、教学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手动校准示波器工作过程繁琐、人员占用多、校准时间长的问题,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数字示波器自动校准系统。数字示波器自动校准系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示波器自动校准技术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设计实现了基于LabVIEW的数字示波器自动校准系统。通过利用具有灵活可视化用户界面和丰富硬件驱动资源的虚拟仪器LabVIEW软件平台,将示波器自动校准系统与其相结合,实现了系统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实现了基于通用串行接口(USB)和通用接口总线(GPIB)的数字示波器校准信息高效自动传输。采用IVI驱动技术,实现了示波器校准仪的自动控制。解决了仪器级的软件互换问题,通过可互换虚拟仪器(IVI)驱动技术,在更换仪器时仅通过更换专用设备驱动,就实现了系统软件的复用,同时为后续系统开发提供了便利。

王绿[9](2018)在《基于无线网络的可重构航空测试仪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空测试是航空勤务保障的关键环节,是确保航空器能正常工作的例行任务,对航空器正常完成飞行任务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实现灵活、便捷、快速的航空测试,航空测试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网络化、便携化。针对该发展趋势,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可重构航空测试仪器。(1)设计了基于无线网络的可重构航空测试仪器总体方案。在无线通信方式上,通过对比多种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最终选择了WiFi技术;在组网方式上,根据项目需求,确定了基础架构网络拓扑结构;在仪器功能重构上,应用了基于FPGA的可重构技术;在人机交互方面,采用了“虚拟仪器”的思想,设计了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2)对基于WiFi的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将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航空测试仪器,有利于实现航空测试系统的“无缆化”。本文在硬件上和软件上分别介绍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实现:在硬件上介绍了MCU单元及WiFi通信单元的电路设计;在软件上,介绍了MCU系统初始化配置、LwIP及WiFi驱动的移植等。(3)对基于FPGA的可重构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可重构功能的航空测试仪器。可重构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可重构,为了实现该特性,在硬件上设计了FPGA主控模块和功能适配模块两个部分,通过适配器接口进行连接,本文对其电路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另一方面是软件可重构,也就是仪器的功能逻辑可重构,此项通过更换FPGA配置文件实现,本文对FPGA功能逻辑的实现进行了论述。(4)采用了“虚拟仪器”的思想,人机交互界面不在仪器上,而是设计在终端。另外,本方案不同于传统虚拟仪器在计算机上实现数据处理和人机交互,而是设计了基于Android的App,在移动终端数据处理和人机交互,进一步提高了航空测试仪器的使用灵活性。

李春春[10](2018)在《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EAST物理实验的深入开展,等离子体位形、压强、偏滤器热负荷和磁流体不稳定性等先进控制内容不断集成到等离子体控制系统(Plasma Control System,PCS)中,为了实现从百微秒到几十毫秒不同时间尺度、多输入多输出等离子体参量的有效控制,需要解决强干扰复杂电磁环境下数据实时获取及传输问题,发展更加可靠的实时网络系统和操作系统,及支持分布式的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系统。本文在调研国内外托卡马克装置中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提供确定性响应时间的RedHat MRG-R(Messaging,Realtime and Grid-Realtime)实时Linux作为操作系统,并对不同的实时控制需求提供操作系统实时定制;为了加快推进EAST实时数据采集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结合了 CPU亲和性技术、多线程技术、数据缓存技术等实现了多块ADLINK DAQ PXI-2022采集卡的多通道同步实时数据采集,可以满足10kHZ以上的实时同步采集和控制的需求;还采用具有高速、实时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的反射内存卡(Reflective Memory,RFM)作为实时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轻量型的实时通信协议,能够实时传送采集数据,同时完成PCS控制命令的发送,对RFM的数据读写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址映射”的RFM读写速度优化方法,解决了 PCIe接口类型的读写速度过慢的问题,优化了读/写速度,从原先8.6MBps/47.7MBps提升到现在的51.4MBps/51.3MBps(在读写512 Bytes时),显着降低了数据的实时传输延时,从而达到了控制总延时小于100微秒的要求。由于RFM网络是光纤网络,可以克服强的电磁干扰,保证了实时诊断数据与命令的无损传。为了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可靠传输,设计了一种基于“时间片”的实时传输存储机制,有效解决千兆以太网的带宽瓶颈问题,满足了诊断数据同步传至EAST服务器的需求。为了保证控制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还开发了基于Cacti的网络监控系统,实现了对EAST实验网络设备的流量监控以及对故障设备的报警功能,为实验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监控工具。本文设计的系统为聚变装置提供了一整套通用的实时数据获取方案及规范,能够有效解决聚变实验中的实时通信问题。本文工作能够充分体现所采用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在聚变实验实时数据通讯及控制中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集成创新;同时论文在实时操作系统、实时数据采集和实时网络三方面对EAST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完成了基础架构的扩充,提供了更多可靠的选择,对建立我国自主化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PXI的DSO模块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PXI的DSO模块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I FlexRIO视觉SLAM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系统技术指标与总体硬件架构
    2.3 相机与镜头选型
        2.3.1 相机选型
        2.3.2 镜头选型
    2.4 NI Flex RIO模块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适应的ORB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
    3.1 引言
    3.2 自适应的ORB图像特征点提取
        3.2.1 自适应ORB算法设计框架
        3.2.2 基于动态局部阈值的特征点检测
        3.2.3 BRIEF描述子的旋转不变性
    3.3 基于自适应ORB算法的特征点匹配
    3.4 自适应ORB特征点提取与匹配仿真实验
        3.4.1 自适应ORB特征点提取仿真实验
        3.4.3 基于ORB自适应特征点匹配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PGA的 SLAM框架构建
    4.1 前言
    4.2 自适应ORB-SLAM系统整体设计
    4.3 基于FPGA的加速模块的设计思路
        4.3.1 自适应ORB特征点的提取加速器
        4.3.2 BRIEF匹配加速器
    4.4 基于CPU的位姿优化与建图
        4.4.1 基于CPU的后续处理流程总体框架
        4.4.2 位姿估计与优化
        4.4.3 闭环检测
    4.5 基于TUM数据集的轨迹评估仿真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NI Flex RIO的 SLAM系统实现
    5.1 前言
    5.2 基于NI Flex RIO的 SLAM系统总体框架
    5.3 基于Labview的硬件模块实现
        5.3.1 图像采集模块
        5.3.2 自适应ORB特征提取模块
        5.3.3 基于自适应ORB特征点的匹配模块
        5.3.4 Lab VIEW与 VC程序间的动态数据交换
        5.3.5 基于TUM数据集的硬件仿真实验
    5.4 基于NI Flex RIO平台的自适应ORB-SLAM实验
        5.4.1 基于TUM数据集的SLAM系统性能仿真实验
        5.4.2 基于室内环境下的自适应ORB-SLAM系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开源系统的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组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组件的组成及设计方案
    2.1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组件的组成
        2.1.1 自动测试系统的组成
        2.1.2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组成
    2.2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组件的总体设计方案
        2.2.1 总线接口软件的总体设计方案
        2.2.2 VISA的总体设计方案
        2.2.3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组件的总体结构
    2.3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组件的开发平台选择
    2.4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组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总线接口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1 LXI总线接口软件的原理及设计方案
        3.1.1 LXI总线的简介
        3.1.2 仪器发现的原理
        3.1.3 LXI总线接口软件的设计方案
    3.2 LXI总线接口软件的软件架构
    3.3 程控端LXI总线接口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4 仪器端LXI总线接口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4.1 LXI总线接口软件的数据结构设计
        3.4.2 LXI总线接口软件初始化设计与实现
        3.4.3 核心通道和终止通道的设计与实现
        3.4.4 中断通道的设计与实现
        3.4.5 Web服务及网页程序的实现
    3.5 LXI总线接口软件的教学示例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源VISA的设计与实现
    4.1 VISA的分层结构设计
    4.2 VISA的需求功能分析
    4.3 开源VISA资源的结构与操作的设计与实现
        4.3.1 资源模版的设计
        4.3.2 会话结构的设计
        4.3.3 查找列表结构的设计
        4.3.4 事件结构设计
        4.3.5 开源VISA资源管理操作的设计
    4.4 VISA事件机制设计与实现
        4.4.1 队列机制
        4.4.2 回调机制
    4.5 开源VISA的用户API
    4.6 基于开源VISA的教学示例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组件的测试
    5.1 测试方案的制定
    5.2 LXI总线接口软件的测试
        5.2.1 使用VISA访问LXI总线接口软件
        5.2.2 使用仪器管理软件访问LXI总线接口软件
        5.2.3 Web页面的测试
    5.3 开源VISA的测试
        5.3.1 开源VISA的安装与环境配置
        5.3.2 开源VISA的函数级测试
        5.3.3 开源VISA的系统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LXI总线接口软件的测试代码
附录B 开源VISA支持的函数

(3)基于动态模态分解的间谐波闪变参数检测与闪变值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间谐波引起的闪变效应的研究现状
        1.2.2 间谐波闪变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间谐波与电压闪变的量化关系研究
    2.1 含间谐波的电压波动特征
        2.1.1 电压的波动频率
        2.1.2 电压波形的包络特征
    2.2 含间谐波的电压有效值波动分析
        2.2.1 含单个间谐波的有效值波动
        2.2.2 含一对间谐波的有效值波动
        2.2.3 含多个间谐波的有效值波动
    2.3 含间谐波的电压峰值波动分析
        2.3.1 含单个间谐波的峰值波动
        2.3.2 含一对间谐波的峰值波动
        2.3.3 含多个间谐波的峰值波动
    2.4 间谐波与电压闪变的定量关系
        2.4.1 由间谐波推导的电压波动参数
        2.4.2 由电压波动推导的间谐波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动态模态分解的间谐波闪变参数检测方法研究
    3.1 特征值与奇异值分解
        3.1.1 特征值分解
        3.1.2 奇异值分解
    3.2 动态模态分解
        3.2.1 数据映射
        3.2.2 动态模态分解原理
    3.3 基于动态模态分解的间谐波闪变参数检测
        3.3.1 奇异值截断方法
        3.3.2 主频个数计算方法
        3.3.3 基于DMD的间谐波闪变参数检测流程
    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3.4.1 单一间谐波闪变分量
        3.4.2 多间谐波闪变分量
        3.4.3 密集间谐波闪变分量
        3.4.4 基波频率偏移影响分析
        3.4.5 噪声影响分析
        3.4.6 检测方法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IEC闪变检测方法改进与闪变值计算方法研究
    4.1 IEC闪变检测原理与局限性分析
        4.1.1 IEC闪变检测原理
        4.1.2 IEC闪变检测原理的局限性
    4.2 IEC闪变检测方法的改进
    4.3 间谐波闪变值计算方法研究
        4.3.1 改进检测方法的闪变值计算
        4.3.2 不同照明设备影响分析
    4.4 仿真实验与分析
        4.4.1 基波频率偏移影响分析
        4.4.2 谐波影响分析
        4.4.3 间谐波含量影响分析
        4.4.4 噪声影响分析
        4.4.5 多间谐波闪变分量
        4.4.6 照明设备类型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间谐波闪变参数检测与闪变值计算系统设计
    5.1 系统构成与功能设计
    5.2 间谐波闪变参数检测与闪变值计算系统软件设计
        5.2.1 系统登录模块
        5.2.2 系统菜单模块
        5.2.3 间谐波闪变参数检测模块
        5.2.4 瞬时闪变值计算模块
        5.2.5 闪变值计算模块
        5.2.6 数据存储与报表打印模块
    5.3 系统的测试实验
        5.3.1 仿真分析实验
        5.3.2 离线分析实验
        5.3.3 在线分析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相控阵敏感器测控设备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2 相控阵敏感器测试技术分析
        1.2.1 国外相控阵敏感器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控阵敏感器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1.2.3 相控阵敏感器测试技术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测控设备总体方案
    2.1 引言
    2.2 需求分析
        2.2.1 硬件需求分析
        2.2.2 软件需求分析
    2.3 硬件总体方案
        2.3.1 硬件平台
        2.3.2 硬件组成
    2.4 软件总体方案
        2.4.1 软件平台
        2.4.2 软件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测控设备关键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基于FMC标准载卡
        3.2.1 载卡电源管理
        3.2.2 载卡总线控制器
        3.2.3 载卡可编程控制系统
        3.2.4 载卡总线接口
    3.3 基于FMC标准异步422夹层卡
        3.3.1 接口电路
        3.3.2 控制逻辑
    3.4 基于FMC标准模拟采集夹层卡
        3.4.1 接口电路
        3.4.2 控制逻辑
    3.5 基于FMC标准1553B夹层卡
        3.5.1 接口电路
        3.5.2 控制逻辑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试控制软件详细设计
    4.1 引言
    4.2 VISA驱动程序
        4.2.1 VISA驱动程序简介
        4.2.2 VISA驱动程序开发
    4.3 测试程序架构
    4.4 手动测试程序
        4.4.1 异步422通讯程序
        4.4.2 1553B通讯程序
        4.4.3 SPI通讯程序
        4.4.4 手动测试程序界面
    4.5 自动测试程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控设备测试及验证
    5.1 引言
    5.2 硬件测试
        5.2.1 模拟采集卡测试
        5.2.2 1553B通讯卡测试
        5.2.3 异步422通讯卡测试
        5.2.4 数字I/O卡SPI通讯测试
        5.2.5 T/R组件多通道网络控制器测试
    5.3 软件测试
    5.4 系统联调
        5.4.1 整机测试功能联调
        5.4.2 波控机通讯功能联调
        5.4.3 T/R组件测试功能联调
        5.4.4 联调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QT语言的便携式综合维修测试系统的业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组成
2 系统功能与特点
    2.1 系统功能
    2.2 系统特点
3 系统应用
    3.1 雷达定标测试
    3.2 故障诊断
4 结束语

(6)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设计及其在某ATS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的整体设计
    2.1 系统硬件平台介绍
    2.2 自动测试系统整体架构
    2.3 中间件软件需求分析
    2.4 中间件总体设计
        2.4.1 软件开发环境的选择
        2.4.2 远程过程调用模块方案设计
        2.4.3 数据管理模块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的RPC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gRPC安装和部署
    3.2 中间件的RPC模块设计与实现
        3.2.1 仪器驱动函数的调用流程
        3.2.2 RPC服务的定义
        3.2.3 RPC服务的服务端实现
        3.2.4 RPC服务的客户端实现
    3.3 基于RPC的自动测试系统仪器控制模块的实现
        3.3.1 自动测试系统服务端主程序设计
        3.3.2 自动测试系统客户端主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测试系中间件的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环境准备工作
    4.2 数据管理模块结构设计
        4.2.1 数据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4.2.2 数据管理模块物理结构设计
    4.3 数据管理模块操作函数接口设计
        4.3.1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接口
        4.3.2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流程
        4.3.3 数据库的多线程及异常处理
    4.4 数据管理模块在自动测试系统中的交互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间件在某ATS自检功能中的应用
    5.0 需求分析
    5.1 测试模块介绍
    5.2 软件方案设计
    5.3 自检软件客户端实现
        5.3.1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与实现
        5.3.2 测试数据的报表导出功能
        5.3.3 自检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5.3.4 自检软件客户端执行流程
    5.4 自检软件服务端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验证
    6.1 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的远程过程调用模块功能验证
        6.1.1 RPC通信功能验证
        6.1.2 自动测试系统RPC模块验证
    6.2 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的数据管理模块功能验证
        6.2.1 数据库环境配置验证
        6.2.2 数据表的验证
    6.3 自动测试系统自检功能验证
        6.3.1 用户登录模块验证
        6.3.2 仪器自检验证
        6.3.3 导出报表功能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超声增强大鼠下肢血管通透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治疗技术
    1.2 超声微泡介导的局部药物释放技术
        1.2.1 原理
        1.2.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3 影响因素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全文章节安排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全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动物实验设计
    2.1 动物实验准备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材料
    2.2 动物实验流程
        2.2.1 仪器准备
        2.2.2 试剂配制
        2.2.3 动物分组与准备
        2.2.4 超声辐照
        2.2.5 活体成像
        2.2.6 心内灌注
        2.2.7 化学提取
        2.2.8 电镜检查与苏木精-伊红染色
    2.3 统计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物实验评估
    3.1 声诺维作用下大鼠下肢血管通透性的改变
        3.1.1 直接观察结果
        3.1.2 活体成像结果
        3.1.3 化学提取结果
        3.1.4 电镜与HE染色结果
    3.2 超声单独作用下大鼠下肢血管通透性的改变
        3.2.1 直接观察结果
        3.2.2 化学提取结果
    3.3 结果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被动空化检测系统
    4.1 空化效应与检测方法
        4.1.1 空化效应
        4.1.2 空化检测方法
    4.2 被动空化信号特征
    4.3 系统搭建
        4.3.1 整体设计
        4.3.2 硬件选择
        4.3.3 控制与采集程序
        4.3.4 信号处理程序
    4.4 被动空化检测流程
    4.5 功能测试
        4.5.1 信号输出模块测试
        4.5.2 信号采集模块测试
        4.5.3 去离子水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基于LabVIEW的示波器自动校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仪器检定/校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计量检定/校准发展概况
        1.2.2 自动测试系统ATS(Automated Test System ATS)的发展概况
        1.2.3 示波器校准仪器的检定/校准研究现状
    1.3 虚拟仪器软件平台及其特点
        1.3.1 虚拟仪器的发展及现状
        1.3.2 虚拟仪器软件平台及其特点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示波器自动校准系统的理论基础
    2.1 示波器自动校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2 自动校准系统的基本组成
    2.3 IEEE488.2和SCPI虚拟仪器标准命令语言
    2.4 VISA接口软件
    2.5 自动测试系统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示波器校准项目
        3.1.2 示波器校准方法
    3.2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2.1 硬件需求分析
        3.2.2 硬件设备的选型
    3.3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3.3.1 编程软件环境选择
        3.3.2 软件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的实现
    4.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1.1 人机交互界面划分
        4.1.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2 FLUKE—9500B型控制
        4.2.1 IVI仪器驱动技术
        4.2.2 FLUKE—9500B型控制
    4.3 数字示波器控制
        4.3.1 数字示波器通信软件
        4.3.2 数字示波器的命令系统
        4.3.3 数字示波器控制设计
    4.4 数据处理模块
    4.5 数据报表
        4.5.1 方案选择
        4.5.2 报表方案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验证测试
    5.1 软件功能测试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基于无线网络的可重构航空测试仪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无线网络应用到航空测试的研究现状
        §1.2.2 可重构仪器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基于FPGA的可重构仪器技术
        §2.1.1 FPGA简介
        §2.1.2 FPGA的重构模式
    §2.2 无线通信技术
        §2.2.1 无线通信技术的选择
        §2.2.2 无线网络的组网方式
    §2.3 总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无线网络的可重构航空测试仪器硬件设计
    §3.1 FPGA主控模块的电路设计
        §3.1.1 MCU模块设计
        §3.1.2 FPGA模块设计
        §3.1.3 WIFI传输模块设计
    §3.2 功能适配模块的电路设计
        §3.2.1 衰减网络电路设计
        §3.2.2 程控放大电路设计
        §3.2.3 采样保持电路模块设计
        §3.2.4 模数转换器AD9288
        §3.2.5 电源电路模块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无线网络的可重构航空测试仪器软件设计
    §4.1 WiFi通信功能的软件实现
        §4.1.1 系统初始化
        §4.1.2 LwIP和WiFi驱动的移植
        §4.1.3 数据收发过程
    §4.2 数字示波器功能的逻辑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无线网络的可重构航空测试仪器实现与验证
    §5.1 基于Eclipse的移动终端软件开发流程
    §5.2 应用程序的架构设计
    §5.3 通信模块设计
    §5.4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5.5 界面显示模块设计
        §5.5.1 Andriod显示界面布局
        §5.5.2 程序菜单设计
        §5.5.3 波形显示模块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核聚变研究现状
        1.1.2 EAST实验装置及等离子体控制系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DⅢ-D中的实时网络通信系统
        1.2.2 KSTAR中的实时网络通信系统
        1.2.3 ASDEX-U中的实时网络通信系统
        1.2.4 ITER中的实时网络通信系统
    1.3 现有EAST PCS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实时操作系统定制方法
    2.1 研究背景与内容概述
    2.2 实时操作系统
    2.3 关键技术
    2.4 实时操作系统定制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2.4.1 RTOS优化
        2.4.2 系统服务进程设置方法
    2.5 实时系统定制方法性能评估
        2.5.1 实验平台搭建
        2.5.2 实验测试流程
        2.5.3 实时性能评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时网络的研究
    3.1 研究背景及内容概述
    3.2 信号长距离传输方式
        3.2.1 电缆直接传输
        3.2.2 模拟信号数字化后光纤传输
        3.2.3 以太网传输
        3.2.4 Myrinet网络传输
        3.2.5 低延时万兆以太网传输
        3.2.6 反射内存网络传输
    3.3 RFM读写速度优化方法
    3.4 实时通信协议的体系结构设计
        3.4.1 传统通信协议存在的不足
        3.4.2 数据链路层设计
        3.4.3 应用层设计
        3.4.4 通信协议体系结构设计
    3.5 实验性能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实时处理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与内容概述
    4.2 数据实时采集设备的研究
        4.2.1 采集卡设备
        4.2.2 ADLINK PXI-2022连续采集模式
        4.2.3 ADLINK PXI-2022实时采集模式设计
    4.3 数据实时存储机制的研究
        4.3.1 并发技术
        4.3.2 多任务并发机制设计
        4.3.3 基于时间片的存储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监控系统的研究
    5.1 研究背景与内容概述
    5.2 网络监控系统
        5.2.1 网络监控系统概述
        5.2.2 SNMP协议
        5.2.3 RRDTool绘图工具
    5.3 基于Cacti的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3.1 基于Cacti的硬件架构设计
        5.3.2 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5.3.3 监控系统功能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研究背景与内容概述
    6.2 系统总体设计
    6.3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6.3.1 总体硬件架构设计
        6.3.2 EAST子系统采集设备硬件结构设计
    6.4 系统数据流设计
    6.5 系统集成测试与分析
        6.5.1 EAST放电控制时序概述
        6.5.2 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台面测试
        6.5.3 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现场测试
        6.5.4 综合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对照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基于PXI的DSO模块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I FlexRIO视觉SLAM技术研究[D]. 练晶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基于开源系统的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组件设计[D]. 杨健.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基于动态模态分解的间谐波闪变参数检测与闪变值计算方法研究[D]. 边文婷. 湖南大学, 2020(07)
  • [4]相控阵敏感器测控设备研制[D]. 王志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5]基于QT语言的便携式综合维修测试系统的业务应用[J]. 梁华,刘永强.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9(03)
  • [6]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设计及其在某ATS中的应用[D]. 黄英楠.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超声增强大鼠下肢血管通透性的实验研究[D]. 李明键.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基于LabVIEW的示波器自动校准技术研究[D]. 赵元.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9]基于无线网络的可重构航空测试仪器研究[D]. 王绿. 南昌航空大学, 2018(05)
  • [10]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研究[D]. 李春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基于PXI的DSO模块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